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时间:2023-09-21 16:55:41

导语:在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1篇

一、农村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1.学习目的不明确、兴趣不浓厚

学习的心理压力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和厌学是目前农村中学生学习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亦出现厌学情绪。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不够明确,有近41%的中学生学习动机扭曲。也正因为学习动机不够强,相当一部分农村中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够高。这主要表现在课堂回答问题上,有50%的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能认真完成作业的只占80%。

2.人际关系紧张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师生关系日趋紧张。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

同学间的关系问题: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引发心理问题。

与父母的关系问题: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的学生往往性格孤僻专横,做事冲动,易失去理智。

3.意志的心理品质不成熟

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中学生的反应方式有两类:消极的反应与积极的反应。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可能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般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就可能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问题了。

学生的意志不够坚强,缺乏自信和勇往直前的精神,一碰到问题就会畏缩不前。在学习上,由于本身基础比较薄弱,碰到难题是家常便饭。学生每碰到难题,就会束手无策,进而打起了退堂鼓。生活中一遇到难事就哭鼻子,这些都表现出来意志的心理品质不够成熟。

二、农村中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方面

在农村出现了一种“三多三无”现象:即外出打工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法辅导;家长文化水平不高的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力辅导;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心辅导。同时,农村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也是不争的事实。一些家长对子女爱得过分,照顾过度,期望过高,也有少数学生父母离异,使学生心灵受到极大伤害,这是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二)学校教育方面

1.思想认识有误区

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行的今天,广大农村的多数教育者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思想束缚。在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依旧固守和奉行着“桶罐理论”,将学生当作没有思想、情感、人格的等待被填充的物体。教师与学生之间是没有平等和民主的主客体关系,彼此缺少沟通与交流。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厌学、缺乏兴趣、情感脆弱、意志怯懦、不能克服挫折、自控能力差、个性得不到健康发展,心理问题增多。在农村,相比学生的身体健康而言,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是相当模糊的。

2.资金投入不足

农村特定的客观环境使得其心理健康教育远远落后于大中城市。如,生产力落后、经济发展缓慢、人们认知浮浅等,导致目前学校心理咨询室的条件普遍简陋,办公室面积不足,或与政教处等办公室混在一起,有的甚至只有一张办公桌还仅仅是一个摆设。

3.工作过于形式化

有的农村学校尽管开设了心理课,也有专职的教师,但是工作无成效,存在着做形式、走过场的现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仅仅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学校开设了心理咨询室,但常常无人问津,不少学校只有在学校测查评估即将来临时,大张旗鼓地出几期心理健康的知识专栏或利用校内广播站等手段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

(三)社会方面

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文化氛围不浓,“小农经济”意识仍相当普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态普遍存在,绝大部分农民对教育缺乏足够认识,对心理教育相关知识更是知之甚少,对子女百依百顺、包办一切的现象与“打骂教育,黄荆棍下出好人”的现象并存,受农村社区大环境的影响,农村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 合力度不够,对学生的心理影响难以形成合力,往往出现“5+2=0”的现象,学生在校接受的教育与家庭舆论、社会氛围不一致,这也是农村学生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与措施

(一) 重视家庭教育

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使家长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打破家长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得好的旧观念、旧框框,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通过家访、举办家长学校等方式,使家长能成为学生的榜样,身体力行,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对人热情坦诚,乐于助人,有同情心和责任感,从而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同,鼓励家长与学校积极配合。

(二)加强学校教育

1.转变观念,正确看待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要树立全新的心理素质教育观念,以适应新世纪高素质人才发展 的需要。在农村若能树立起鲜明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是教育改革在更深层次上的突破与延伸,必须对现行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反思和再认识,全体总动员,清理教育实践中的认识误区及行为偏差。教师也要充分认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标准之一,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2.强化领导,改革学校评价体系

学校领导者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度重视,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开展的关键。领导者还必须对教师工作绩效的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建立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体系,不仅以教师的学科教学成果作为评价指标,也要以教学中师生相互间的情感体验、学生获得的启示、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技能的兴趣和学生的参与程度等知、情、意、行的发展作为参考系,全方位衡量教师的工作。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科学的角度去教育学生,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3.加强培训,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搞好教师培训,既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是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现阶段的农村中小学拥有专职心理健康辅导教师,是不太现实的。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这样,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日常的教学和管理过程。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培训工作:首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开展教师培训。派出教师到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较好的发达地区学习、考察、培训与研讨,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开阔教师的视野,丰富教师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和教育科研方法 ,提高心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其次,接受培训与自学相结合。把外出学习培训和自学紧密结合起来,购买一些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书籍,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再次,通过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开展教师培训。通过校本培训等形式定期安排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内容,使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教研能力得到提升。

4.全员参与,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要取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需要依靠学校各方面的密切配合。要在学校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氛围,学校要对每个教师都提出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使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要利用现行课程,进行学科渗透,让每一位教师都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这不仅有利于在学校中营造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而且有助于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水平。另外,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在活泼上进的气氛中,学生能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乐于与人相处,正确对待挫折,主动调适情绪。

5.加大投入,不断改善心理健康教育条件

客观地说,进行改革和尝试采取各种措施,都是以一定的资金投入为基础的,如果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任何有意义的改革尝试都有可能收不到良好的效果。这就需要教育主管部门能更充分认识到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对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一定程度上加大资金投入,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全面开展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

总之,在农村中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要真正在农村中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我们广大农村教育工作者孜孜不倦地努力,需要我们在理论上、实践上进一步去探索、完善。在教育工作中,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还要能够解决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意义,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第2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素质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走向未来,实现伟大复兴的教育旗帜。积极主动、科学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是每一位中国人的责任,更是教育界人士的神圣使命,而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基础。

一、农村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

(一)破罐破摔心里(自卑心理大)。在学校班级管理中,特别是后进生往往由于成绩、操行方面弱于其他学生,很容易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自卑心理,行为上也常常表现为孤独、羞怯。同时,由于种种原因,或是基础差,或者学习方法不当,或是因为环境不佳,经过努力后仍然得不到改善,于是责怪自己,怨恨自己,最后破罐破摔以求心理负荷的释放。

(二)耐挫能力差。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父母的过分宠爱、激烈地学业竞争、学校教育的欠缺,当代初农村中学生都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抗御挫折的能力比较低,缺少战胜困难的勇力和信心,经受不了批评,遇到挫折不是勇于战胜困难,而是逃避困难,失去信心,甚至遇到挫折后感到压抑、想不开,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三)学习方式的不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比小学紧张,而且在学习方式和方法上有所不同,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自学能力差,缺少自信心,特别是当学习成绩表现不佳时,更缺乏抗挫折的能力,往往无所适从。

(四)情绪起伏变化大,调控能力差。初中学生情绪丰富而强烈,情绪起伏变化大,很不稳定,容易冲动。初中学生往往不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五)人际交往不适应。现在农村初中学生有少部分是独生子女(约占2%左右),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偏激、固执,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能力差。

二、农村学生需要具备的心理素质

(一)抗挫能力。抗挫能力是人们对外界压力的适应能力,或人们对挫折的抵抗能力。抗挫能力是竞争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在不利的环境中或遇到困难、失败时,始终能保持稳定的情绪和平衡的心态,以高昂的精神状态和正确的态度去面对环境的压力,主动向挫折挑战,勇敢战胜挫折,保持正常的心理活动,从而体验成功,增强信心。

(二)坚强意志。坚强意志是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是克服困难的必要条件;是成就事业的重要保证;更是现代心理素质的突出表现、是一种勇气。初中学生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阶段,处于心理发展的可塑期,有进取心但有时往往有始无终。因此,培养初中学生坚强的意志力尤为重要。

(三)竞争能力。竞争能力是现代心理素质的关键。培养具有竞争精神的人才成为时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具有竞争精神,才能激发个人的潜力,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在学习中敢于冒尖,在困难面前不灰心丧气,勇往直前,不断攀登,从而促进个人进步,增强自身实力。

(四)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现代心理素质的核心,创新思维是创精神的重要内容。创新思维具有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活跃的灵感五大特征。只有具备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才能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我;才能适应现代化的要求;才能以不断地创新来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

三、培养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品质的途径和方法

(一)在农村中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的技能技巧,提高应对挫折与挑战的能力。

(二)优化心理品质,建立良好的自我观念。每个人都有受到他人肯定和尊重的心理欲望,初中学生更是如此,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弱点和不足,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建立良好的自我观念;需要教师用“放大镜”看待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及时地鼓励和表扬,以增强学生的信心。并以此作为他们自尊自信的支点,从而逐步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需要教师助学生正视缺点,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改正缺点,完善自己的人格。

(三)提高耐挫能力。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家长的过分宠爱、激烈的学业竞争、学校教育的欠缺等,当代农村初中学生普遍存在着不同的心理疾患,抗御挫折的能力比较差。对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提高学生的耐挫能力尤为必要。

第3篇

一、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长期以来,在小学教育中重视对学生的知识教育、政治思想教育,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社会发展到今天,心理健康教育已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但综观心理健康教育的状况,笔者发现城市与农村之间发展不平衡,城市热、农村冷,相当部分的农村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是一个盲区。笔者自拟心理健康现状问卷对所在学校学生进行调查,发现目前约有45%的学生存在心理困扰,有4%的学生存在各种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从调查情况可以看出当前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二、影响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1.家长素质。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家庭已出现了明显的分化,虽然一部分农村家庭勤劳致富,但仍有一部分的农村家庭相当贫困,因此在农村地区,出现了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利的现象。一些家长外出打工,没有时间辅导孩子的学习、陪伴孩子成长;一些家长文化水平不高,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一些家长对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对子女爱得过分,照顾过度,期望过高,不利于孩子的正常成长;也有少数学生父母离异,使孩子的心灵受到极大伤害,这些,都是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2.学校教育。一些农村学校教育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知行不一”的问题,一些教师对学生的心理教育意识淡薄,认为可有可无,更缺乏系统研究。由于农村学校教育设施较差、师资力量薄弱、各种心理健康教育资料缺乏,导致了农村小学生在心理健康状况上与城市小学生有很大的差异。

3.社区环境。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差异,经济条件制约下的不均衡,导致农村健康娱乐设施匮乏,文化氛围不浓,社区活动不多,学生课余生活枯燥、单调,一些孩子经常光顾游戏机房、网吧等不健康场所,有的学生甚至上网成瘾,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4.大众传媒。时展迅猛,特别是网络的快速发展,各种文化纷至沓来,社会文化心理日趋复杂,成人在社会竞争中产生的变异约束与烦恼,以及学生自身的耳濡目染,也给正处于身心发育正待成熟的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带来一些障碍。此外,封建愚昧思想、自由化思潮、低级趣味文化等不良影响还充斥着人们的生活,这些现象,无时不在侵袭着小学生美好、纯洁的心灵。

三、针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开展探索实践

针对上述不容乐观的现状和结合农村实际进行的成因分析,从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度着眼,笔者认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亟待加强。为此,笔者就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实践和探索。

(一)强化师德,更新观念

我们知道,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占有主导地位,而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系统学习。只有师德高尚、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育出心理健康的学生。俄罗斯革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教师要把学生造就成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应该首先是这种人”。 教师必须在行为上做学生的表率,成为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要求教师自身不仅要在衣着、仪表等生活细节上做学生的表率,更重要的是在言行举止、行为上要讲文明、讲礼貌,有气质,树立美好的形象。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素质,强化师德,更新观念,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学生。

(二)正确导向,注重熏陶

有专家认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有三个基本要素:自信心、适应性、素质感,并将其形容为人生自立的三大支柱。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为此,我们要求学校以正确的导向引导人,以健康积极的文化熏陶人,严格推行素质教育,开展个性教育、特色教育、和谐教育。

如我校开展的每年一届的运动会、舞蹈特色教育、美术特色教育、作文特色教育、泥塑兴趣活动等,都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此外,我校还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健康的文化审美氛围,以氛围熏陶人。我校近年来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加大投入力量,地处城郊,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校园里有两段文化长廊,并赋予校园中的一草一木、一树一石积极向上的寓意,生活其中,心旷神怡,情操得到熏陶。

(三)突出课堂,兼顾课外

1.通过课堂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在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的心理互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因此,课堂教学毫无疑问应当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为此,我校要求教师注重加强课前设计和师生交往两个基本环节。

课前设计。课堂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要准确地把握切入点、结合点。要求教师在上课前充分利用教学内容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进一步挖掘出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围绕学生实际设计教学过程,使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兴趣激发与情绪调动等有机地融为一体,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学习六年级语文课文《轮椅上的霍金》,一方面介绍霍金坐在轮椅上学习、工作、研究,成为科学巨人,另一方面赞美他身残志坚、不断探究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

师生交往。课堂上最能体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莫过于师生交流了。有关调查发现,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是因为不喜欢教师而不愿学习他所教的课程,进而学习兴趣下降。学生在课堂上的消极体验过多,就会直接导致学习质量下降,并诱发出心理健康问题。如一些学习不好的学生,往往很少得到老师的称赞,有时还会被冷落、讽刺、挖苦。教师对学生应该多激励,多表扬,少批评,少否定,教师的言谈举止中包含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价值。

2.利用课内、外进行心理健康辅导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由于各自的条件不同,对心理不健康的学生仅仅靠面向全体的普遍性教育是不能解决的。“心有千千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必须辅之以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我校设有心理咨询教师,设立心理咨询室和“悄悄话信箱”,开设心理健康课、心理健康专栏和讲座等,对少数有心理问题和轻度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有效的心理帮助和辅导。

(四)形成合力,全面育“心”

第4篇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现代社会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的医学观点,不仅生理健康,还应该心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课程对人才培养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有关研究表明:心理发生变化的高发区在青春期,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的关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虽已引起教育界同仁的重视,但仍是学校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处在探索、实践阶段。如果我们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我认为要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通力协作,形成合力,实行综合治理。

一、现阶段农村中学生心理变化状况分析

由于从小对父母或长辈的依赖感较强,到了中学大部分农村要离开父母过寄宿生活,有些学生一时很难适应中学的学习和生活;也有些学生父母为了让学生生活条件好点,使学生手中有了一定的可自由支配的钱,学生自制力弱,经不起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的诱惑,故心理不够稳定,心理问题也较多。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和社会阅历的丰富,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的增强,心理问题会逐渐减少。特别是进入初二年级后,随着各学科知识的深化,学生的学习成绩开始分化,许多同学特别是女同学出现偏科现象,即文科知识较好,理科较差,许多男生数学、英语成绩很差,部分同学开始产生厌学现象。到了初三年级,经过近三年的学习,学生对自己能否升入高中开始明朗化,相当一部分学生估计自己无望升入高中开始放弃对学习的努力,故自卑程度最严重,逆反也强,心理也最不平衡。

二、立足学校主阵地,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校园环境

(1)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校园中校风校训、书画长廊、以及名人名言都会给学生正能量和理性的思考。学生在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中看书,潜移默化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2)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知识,使其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在教学中,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课上,通过一些如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节问题答疑,焦点问题讨论等,在心理知识的学习中明确认识、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训练课上,组织学生表演情景剧,角色模拟游戏以及其他活动,使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介绍自己、了解别人,与人交往的社交技能,还可以掌握一些诸如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3)加强对其他学科融合渗透。中学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师应积极深入的挖掘,对中学生实施自觉的、有意的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因此在各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教育内容,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

三、发挥家庭教育,注重家庭引导功能

向家人诉说是学生化解心理矛盾的重要途径。因此,家长能否及时有效地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引导也非常重要。

(1)首先家长应该多与学校联系,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思想、学习、生活及心理健康等状况,尽最大可能缩小“代沟”与“科沟”。孩子都有很强的表现欲,每个孩子总想将自己在学校里所学的新知识向家长炫耀向亲友诉说,但由于当今社会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家长工作的繁忙和工作压力的增加,尤其农村学生家长的教育文化程度不高,使家长与孩子进行交流、勾通的时间减少,质量下降,孩子只好通过其他途径和方法与他人进行交流,或是花大量时间与电视、电脑等进行单向交流,即使有疑问或是想表白也只能“望而止语”,如此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与家长之间的距离亦不断加大,形成了所谓的“代沟”。再者,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学校站在新科技前沿传授知识,而大多数家长的知识水平仍停留在原有的基础上,孩子在学校接触到的许多新的科学知识家长都无法接触,在这方面家长总无法采取好的方法、形式和措施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形成“科沟”。“代沟”和“科沟”使得孩子与父母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一旦形成“双沟”,就很难通过孩子和家长本身予以消除,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向家人诉说是学生化解心理矛盾的重要途径。

(2)家长要注意运用科学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受传统思想影响,农村学生家长存在只注重身体健康而忽略心理问题,所以家长应根据孩子生理、心理特征采取科学的方式教育孩子。要爱之有度,热情耐心,严格要求。切忌用居高临下、命令式的口气来教训孩子。应放下架子,尊重和理解孩子,多与孩子进行一些平等的心灵沟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当孩子向你倾诉内心感受时,应耐心倾听,并给予劝慰和鼓励,尽力帮助孩子化解心理问题。

(3)树立正确的培养观,对孩子的期望值要符合实际。现在孩子独生子女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的要求往往较高。孩子精神压力大,一旦考试受挫,容易出现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每一位家长都应树立正确的培养观念,正确估量自己的孩子,尊重孩子的个性和爱好,为他的发展和成长确立一个科学可行的目标加以引导,不可给孩子提不切实际的要求。

(4)家长也要身体力行,成为子女的榜样。孩子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是家长,家长的行为准则、言谈举止、兴趣爱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这就要求家长时时、处处、事事都要严格要求自己,为孩子做出表率,以自己高雅的情操和文明的言行熏陶孩子,用人格和榜样的魅力感染孩子,身体力行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和心理。

四、发挥社会教育,综合治理提供有力保障

这里说的社会教育是指学校和家庭以外的教育。在学校和家庭之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和途径也很多,但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发挥综合治理优势,为中学生良好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1)开设网上心理咨询。网上心理咨询具有隐秘性,对相对内向的农村中学生来说,学生容易敞开心扉,咨询效果也更佳。如果社会各界能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学校和家长能对学生上网进行正确引导,课外多给学生提供上网时间和条件,相信会有更多的学生进行网上心理咨询活动,及时消除各种心理问题。

(2)文化教育部门多编印一些适合各级、各类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的通俗读本供学生阅读,让学生多掌握一些心理自我调适的方法。

(3)报纸、杂志、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大众传媒可多开设有关学生心理辅导类节目,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总之,健康的心理对学生的学业、个性发展、智力发展、潜力发展等均有重要影响。学校、家庭和社会要抓住中学生的易塑性,多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为解决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供多种有利的条件和途径。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农村留守中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所谓留守学生,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这些学生留在户籍所在地就读,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学龄儿童。在农村,留守现象非常普遍。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为7800万,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为5000多万,比2000年人口普查统计的数量翻了一番。在全国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比例高达28%,部分省市已超过40%,这意味着每三个农村儿童中至少就有一个是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中,主要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随着农民工数量的增加,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还将继续攀升。

一、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性格柔弱内向;2.自卑心理障碍;3.寂寞无聊心理;4.逆反心理;5.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

二、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危害。

大多数承担监护责任的祖父母辈文化水平较低,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辅导。更有不少家庭的老人迷信、打牌、饮酒等,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

另一方面,学生与祖辈因代沟而缺少沟通,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形成“家庭管不好,学校管不到”的真空。由此产生的不良品行危害孩子发展:少数“留守学生”成为“问题学生”,甚至打架斗殴,寻衅滋事,做出违法犯罪事件,影响社会安定。

三、留守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原因。

1.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孩子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学生与在外地打工的父母相处时感到生疏冷漠、交流困难,可见长期分离使亲子关系出现障碍,甚至出现“亲生后母现象”,这无论对父母还是子女来说,都是巨大的心理创伤。

2.虽然父母和监护人对子女读书和接受教育的态度比较积极,大多数留守学生也都表示喜欢读书,但是留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不容乐观。老年人文化知识有限,有些还是文盲,很难辅导留守学生的学习,也不能监督他们的学习,造成留守学生对学习的自律性差。很多学生面对繁重的学习压力,没有父母的鼓励,出现成绩滑坡现象。

3.留守学生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围,无论是隔代监护还是亲戚监护,在监护上都存在很大的盲区。小学升入初中后,学习生活有了很大的变化,学习负担日益加重,学习压力不断增加,这些问题若得不到解决,便会产生程度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他们遇到学习生活上的问题时,存在沟通障碍,无人倾诉。中学阶段是身体发育关键期,女生碰到月经初潮、男生首次遗精一类的事情,不好意思和长辈、亲戚说,造成心理上的阴影,也会对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二)学校原因。

1.尽管学校是直接面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实施单位,但是多数农村学校注重应试教育,片面强调升学率,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及心理健康的教育。

2.学校教育的无奈和放任。据调查,留守学生中48. 4%的学生成绩较差,39.6%中等偏下,10%成绩较好,仅有2%成绩优秀,还有的学生辍学。虽然教师的关注、关爱、集体的温暖可以抵消留守学生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

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缺乏专职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问题学生学校通常施以惩罚性的教育,当教师知道他是“难以管理的”,就听之任之,难以真正走到学生的心灵深处。转贴于

(三)社会原因。

1.留守学生处于弱势的地位,在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极端强化时,就形成孤僻、焦虑、自私等心理,进而不愿和人交往,对人不信任,对自己不自信,如果缺乏正当和及时的引导,就会产生各种心理上的问题。

2.留守学生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但社会环境复杂,特别需要父母和社会的关爱与引导。由于父母远在他乡,得不到关爱和正确引导;同时,学校周围的网吧、游戏厅对于那些缺乏父母管教的留守学生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快乐的天堂”。内部疏于防范,外部诱惑多多,长此以往,留守学生就极易出现心理失范和越轨行为。

3.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学生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相关部门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也使一些留守学生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四)自身心理特点。

1.个性特征倾向。大多数留守学生都是隔代抚养,代沟影响明显,留守学生不能同祖辈有效沟通,久而久之就形成孤僻、暴躁的性格,甚至对祖辈产生逆反情绪,不听教导。他们不愿与人交往,生活在自我空间里,对外界的一切漠不关心,对他人和集体的情感冷漠。留守学生常常表现为两种倾向:要么内向、孤僻、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要么脾气暴躁、冲动易怒;或者过分淘气,做出一些特别举动来吸引老师注意到自己。

2.依赖心理较强。留守学生多由祖辈抚养,祖辈由于思想观念较陈旧等因素影响,会对留守学生过分地照顾与保护,对他们百依百顺,让他们除了学习什么都别管。父母由于常年有外,总觉得有愧于孩子便给钱以补偿,宁愿自己节衣缩食,也要尽量满足学生的所有要求。

3.越轨现象严重。农村留守学生家庭环境的不完整和教育的弱化,对其心理和精神状况都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这些影响在社会条件的影响下,会产生一些极端的后果。一些学生逃学、不交作业,甚至参与小团体,沾染不良习气;还有的学生因得不到家庭温暖而离家出走。

四、如何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学校为学生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

完善学校相关功能,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学习、生活情况,关注学生成长中遇到的生理、心理问题。把学生的喜怒哀乐放在心上;注重留守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教育;与学生沟通,弥补亲情缺失;提供必要的帮助,关心孩子的饮食起居、处理突发事件;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看到他们的闪光点,树立信心,从而促使学生在良好的发展轨道上迈进。

(二)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第6篇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在中小学的深入开展,中学生特别是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各方面的重视、研究与探讨。中学阶段作为人生中单纯而又复杂的转型时期,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此阶段学生的心理保健和心理发展。因此帮助他们排除那些不良心理障碍,培养他们优良的心理素质,已经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善于发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由于中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形成,再加上他们的心理结构也尚未发育健全,所以社会上消极因素的干扰,家庭不良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存在的失误,都可能成为他们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教师要努力找到病根之所在,然后对症下药,方能收到显著疗效。我认为可以从“望、闻、问、切”四个方面来发现并分析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或现象,主动提出解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望:中医用语上指观气色。学校每天有一套套的工作人员、值班人员,既有行政人员又有班主任,还有教师、食堂、门卫及后勤工作人员。他们与学生都有一线的接触,学生的言谈举止自然逃不过他们的眼睛。学生的“言谈举止”就是“气色”,就是心理健康状况的直接表达。许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写在脸上”、体现在行动上、表现在交往上,如果工作人员有责任的观察,一定能捕捉到需要的信息。

2闻:中医用语上指听声音。学生的言行举止中很多方面是通过声音表达出来的,可以从单个声音和群体声音两个途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教师可以通过“闻”来观察学生心理状态,做出分析了解,达到调查学生心理导向、分析学生心理是否存在相关问题、提供探寻需要解决的信息。

3问:中医用语上指询问症状。询问是最常用的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方式。教师在发现学生有心理问题迹象的基础上,主动询问学生影响心理健康情况的一些因素。问的方式或途径可以多种多样,但切记一条:不能泄露学生心理信息和超越学生心理承受的健康状态。问是最常见的发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最佳方式。

4切:中医用语上指摸脉象,这里引申为分析问题因素、归纳问题归因、划定问题切面、指出问题倾向等理论层面。切从理论意义上说,是诊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基础,根据教师对学生的“望闻问”,可以初步发现及分析学生是否存在某些方面的心理健康障碍,为教师和学校下一步解决或帮助学生面对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一线资料,并为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我们学校主要通过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室”和“班主任工作日志”来实现的。

二、积极解决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

现在的学校和家庭,不是不知道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而是回避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最后导致学生心理健康疾病,引发社会安全问题。我们在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上采取了以下积极措施。

1.观察阶段。通过上面“望闻问切”途径,我们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有了较为明晰的认识,但个体是否有心理健康问题,还要进一步调查分析、再做出合理化的结论。只有进一步观察,综合分析一线信息并深入调查探究,才能分析发现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是非常敏感的问题,由于人们的心理准备不足和心理抵触,往往是我们帮助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最大障碍。对待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我们不光要有爱心,而且要有持久的耐心。

2.“保守治疗”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通过对“观察阶段”学生的观察,如果发现有某一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倾向,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采取“保守治疗”方法。“保守治疗”方法就是依据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诱因”,首先进行“诱因”规避和“正能量”引导。比如发现某一学生有“上网瘾癖”倾向,首先要进行的是学校教师对其产生“上网”诱因的分析和帮助规避,并利用学习和活动对其进行“正能量”诱因引导,使其对“上网”能正确认识并健康对待。

3.“手术治疗”阶段。这阶段主要是对心理健康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在发现问题成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和帮助工作。到了这个阶段,部分学生已经有了“自我倾向价值观”,由于对社会的“是非辨别”能力差,心理诱因已经严重增强,对别人的正确引导已经不起任何作用。依靠简单的个体教育和帮助已经不能解决问题,只有综合教育整体能力进行教育,帮助学生从根本上解决心理问题外因,直至心理健康成长。这个阶段是目前我国农村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高发阶段,但由于缺乏有效机制和保障性手段,问题学生的最后帮助都会流于形式,没有达到理想目标。

第7篇

关键词: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原因分析 教育方法

在现代社会,身与心都健康的人才能称为一个健康的人。最近几年,许多大中城市逐渐开展对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立了心理健康辅导室。小学教育也必须重视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及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激烈竟争,生活日新月异,小学生周围的一切都在急剧变化,承受的心理压力也比他们的父辈多,我在观察中发现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物质逐渐丰裕。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小学生比较容易满足,考试取得好成绩,只要有一粒糖的奖励就会欣喜若狂,比较重视老师和家长的表扬。现在物质丰裕,对于部分先富起来的家庭,家长过于宠爱孩子,对物质要求有求必应,以至于有的小学生对表扬、鼓励无所谓,对什么事都满不在乎。

2.教育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祖父母辈。

小学生的父母忙于工作,把孩子交给老人带,忽略教育孩子的责任。祖辈疼爱第三代,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缺乏心理上、情感上的交流,同时由于照顾太多,小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甚至出现心理、行为方面的问题。

3.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

家长对于分数的敏感甚于孩子,孩子考试得了99分回家得不到表扬,家长只问为什么不是100分,就是得100分回家也要接受教育,关照不要骄傲自满,要努力,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家庭管教过严,以至于一出家门仿佛小鸟飞向天空,到了学校就任性放纵。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创造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

创造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如果校园的户外场地富有变化,则具有激活小学生多种经验,引发小学多种活动行为的功能。在活动场内,设计丰富多彩的设备和材料,使处处充满绿色和生机。教室是小学生主要的活动空间,我们力争使室内宽敞明亮,温馨舒适。所布置的内容随着教育目标、季节变化而变化。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唤起了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小学生的情操,充实了小学生的生活,激发了小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小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

2.创造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

校园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是指校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氛围等,它包括小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做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就结不出“良好发展”的果实。

(1)平等对待学生,跨越陈旧的“代沟”。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何减轻并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良好心态?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组织者和协作者的角色,营造最佳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当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都有了张扬的空间,就会走近老师,和老师攀谈并成为朋友,为学生的心理健全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师生真诚相对,理解铸就成长。

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要做到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用真诚的爱对待每位学生,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蒙台梭利说:“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理解。成年人渴望理解,小孩更渴望理解。许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诉我们:不理解何来教育。我们只有通过各种途径,深入理解学生,才能达到成功教育的目的。

第8篇

【关键词】农村 寄宿制小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159-02

近年来,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一些地方陆续推行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将原来比较分散的小学或教学点进行优化组合,合班并校,从而出现了许多寄宿制小学。小学生过早离开父母的照料来过集体生活,一方面,有利于锻炼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他们每天都处于学校的监护和各项规章制度的管理之中,活动空间受到了限制。势必会引发诸多心理健康问题。这就更需要教师和学校加强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防微杜渐,把问题解决在苗头阶段。

一、农村寄宿制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分析

在实际工作中,虽然我们学习了许多其它寄宿制学校的一些先进管理经验,但在面对出现的问题时还是让我们感到意外和准备不足。总结这一年来的经历,我发现住宿生的心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是情感类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烦恼、恐惧、孤独等。由于孩子年龄小,之前家里对孩子都比较疼爱,所以在校住宿后许多孩子表现出思家念亲、寂寞孤独、大吵大闹、不善交流、打架斗殴甚或逃离校园等一系列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2.是意志类问题。主要表现为气馁、缺少毅力、过分依赖、倔强固执等。有的学生面对教师的批评和教育心理上难以承受,有的学生遇到困难就想家,有的学生不合群,难以和其它学生共处。有的学生性格内向,总是想和自己的爸爸妈妈在一起,对教师的教导置若罔闻。

3.是个性类问题。主要表现为自卑、嫉妒、多疑、任性、冲动等。有的孩子上学前只和爸爸妈妈等家人在一起,刚刚过上集体生活一时不适应。有的孩子对别的小朋友的吃、穿特别羡慕,向自己家里提出过分要求,有的孩子从小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形成了孤僻的个性,难以和其它孩子友好相处。

好在学生每周都能回家,且学生年龄偏小,所以胆子相对也小,在学校的严格教导和生活教师的精细管理中没出什么大事。不过我们已经意识到:对住宿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刻不容缓了。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1.提高认识,在学校管理中全面渗透。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要对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给予高度重视。其次,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实施心理治疗,在学科教学中、在德育教育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技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发挥好班主任的导师作用。 班主任是班级活动的管理者和组织者,也是学生生活方面的辅导者,这也就决定了班主任在学生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维护方面具有特殊作用。

3.搞好学法指导。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众多心理问题大都与学习不良有关,由于学习不得法,学习效率低,从而使学生产生焦虑,烦躁不安,抑郁等等。所以,注重学法指导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策略。

4.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一是学校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克服应试教育给学生带来的心理上的负面影响,力求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二是学校要重视良好班风的建设。三是重视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以活动为主要载体,潜移默化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四是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对学生心理健康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五是针对寄宿学生不同的家庭环境,学校和老师应积极与其家长联系沟通,共同做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六是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给学生更多的情感关怀,营造一个关心、爱意、融洽、愉悦的心理氛围。

5.让家庭教育与学校心理辅导同声同步。寄宿制学生一般一周才回家一次,虽然与父母接触时间相对少了许多,但是家庭对孩子人格发展的影响仍然是不可忽视的。据调查,对学生心理发展起消极影响的因素中,有两个方面的因素显得尤为突出:一是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过低或者过高,在子女的教育过程中要么漫不经心,要么过分挑剔,使学生产生消极的体验;二是社会环境中一些群体不良行为,甚至有家长参与的行为对学生身心产生不良影响,如,农村严重的赌博风和迷信风。因此,学校要加深与学生家长的沟通。通过办家长学校、开家长会、进行重点家访等形式,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常识,指导家长建立积极健康的家庭文化氛围与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引导家长关注子女的心理需求,从而使学生心理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三、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

1.坚持面向全体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原则,把预防性教育放在工作的首位。改变过去那种学生出现问题后再去找对策的被动局面。

2.要把教师的心理辅导与学生的活动、教育和自我教育结合起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在教师辅导下,学生通过大量的集体活动来加强心理体验,优化心理素质,实现健康发展。

3.心理健康教育要形成教育合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是心理教师的事,它需要其他各学科教、家庭、社会和社区的通力合作,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实现“面向全体”和“全员参与”的要求。

第9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7-0077-01

长期以来,学校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比较重视,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特别是农村小学因为信息的闭塞、师资力量薄弱等条件制约,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是空白。笔者就当前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和原因进行分析,就如何加强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及其原因

(一)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

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不足相当突出。用学生自己的话说,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且抑郁”的生活。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任性、依赖、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心理问题,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社会。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二)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诱因

1.家庭教育不当,宽严失度所至。许多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可是,每位孩子的心理素质、学习能力是不同的,过高的要求反而会适得其反,造成了不良心理现象。

2.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教育已被电视、电脑所代替。父母不是忙于应酬赚钱,就是看电视或围在一桌子上打麻将,很难再见到父母和孩子一起聊天,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倾听孩子的心灵呼声。父母给予孩子的主要是金钱上的满足,而很少给予精神上的关怀,农村的孩子更是这样。3.学校教育片面化。小学教育中过分强调对小学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小学生作为人的成长教育。有些老师教育思想不端正,教育方法不当,给小学生造成了超负荷的心理压力,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4.学生自身心理因素。当今的学生家长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受新思想影响较大,这些学生能力普遍较强,自我表现欲过强,希望得到周围人群的肯定,往往会采取一些极端的形式表现自己。

二、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关注和努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三条途径和方法进行:

(一)学校教育

1.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全过程。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就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体系之中。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以名人为榜样认识自我,在锻炼中挑战自我培养自信。 2.加强教师的心理学培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新时代的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心理素质修养,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同时应具有进行心理咨询的能力,对学生和家长进行心理教育的能力,对学生心理素质发展进行评估的能力,以良好的自身心理状态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3.教师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开展立大志创大业主题班会,消除一些人的虚荣骄傲狂妄心理等情绪,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增进人际交往,提高心理素质, 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4.开展个别心理辅导。学生心理辅导的内容包括人格辅导、学习辅导和生存辅导三个方面。5.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唤起了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小学生情操。充实了小学生生活,激发了小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小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6.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校园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是指校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氛围等,它包括小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

(二)家庭教育

学校、家长应该合力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坚持不懈向家长提出各种建议,指导家长开展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建议有:(1)学习家教知识,端正指导思想。(2)时刻以身作则,培养良好的习惯。(3)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学会交往。(4)加强家校联系。(5)让孩子亲近大自然,接触社会生活。

(三)社区教育

整个社会区是学生成长的大环境。充分发挥社区的力量,向家长、学生宣传正面的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教育,尽力保障学生的心理在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中得到健康的发展。努力形成学校、社区、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共同关注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共同关心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以上是我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体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探索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有效地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推动素质教育在农村小学的全面实施。

参考文献

[1]肖汉仕.学校心理教育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