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自然科学课堂

时间:2023-09-21 16:55:41

导语:在自然科学课堂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自然科学课堂

第1篇

【关键词】问学;语文课堂;生长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1-0014-02

【作者简介】刘宁霞,南京市中华中学附属小学(南京,210019)副校长,高级教师,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

“问学”,从学生的立场出发,激发引导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促进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问学”,让学生在语文课堂自然生长。

一、以“问”为引擎:扬起生长的帆

问,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从古至今,备受关注。“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面对文本时知道问什么,如何让学生有问的兴趣、问的习惯、问的能力呢?

首先,要让学生知道“问什么”。例如,低年段的学生往往会对课文中的一些生字新词发问,这是符合学习规律的。随着年级升高,教师要引导学生“自问自答”。学生与文本对话,可以问作者,了解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问内容,了解课文梗概,理清课文脉络;问表达方式,发现作者表情达意的方式,遣词造句的匠心;问编者,在课后习题的引导下理解课文,在单元的编排中发现课文的“共性”与“个性”……

其次,要让学生有“问”的兴趣和习惯。教师怀宽容之心,尊重学生问的权利,乐于引导而不是漠视,让“问”成为学生学习的习惯。在“问”中培养学生“问”的能力。在课文学习中,要善于发挥“问学单”的作用,把学生“问学单”上的问题进行展示,让学生在比较中甄别。在一次次的比较中,学生学会用“语文的视角”发现问题。在对学生问题的分析中,教师应进一步关注问题之间的联系,找出最关键的问题,从而“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是幼稚的,是对文章内容或者语言表达方式的一种直觉,这时,需要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转化。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上《石榴》一课时,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1)石榴会笑吗?怎么咧开了嘴?(2)“石榴笑破了肚皮”是什么意思?(3)为什么石榴娃娃要急切地向外张望?三年级的学生还不太了解拟人的修辞手法,但他们对这种语言表达很感兴趣,觉得很新奇。教师引领学生看图、读文,知道这些句子实际是在写石榴果成熟了,那课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再引导学生感受拟人修辞的生动表达。

教师在引导学生提问时,还要把握语文的课程本质和学科特点,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规律。例如,不同文体的文章教学自然有各自的重点内容和关注点。叙事性作品,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读感受;说明性文章要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诗歌,要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关注文体,关注语言文字,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漫游,在语言情境中体验,边读边问,边问边读,培养语感,扬起语文远航的帆。

二、以“学”为核心:培育生长的力

语文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乐”在其中,自主探学,与同学老师分享互学,明确学习的重点,优化练学,在多元评学中不断生长。

1.静思默想,自主探学。

思维能力的培养,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带着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新的知识建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真正的思考、品味。课堂上,教师必须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在问题的感召下走进文本,潜心会文,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呈现出“丰富的安静”。一边读一边想,圈画、批注,真正让学生拥有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心中有感,才有表达的需要。

2.交流合作,分享互学。

过去,在教师的掌控下,课堂上发言的只是少数学生,“大多数动耳听,优等生给结论”的现象比比皆是。“儿童问学课堂”,教师最大限度地让每一个学生有表达的机会,在表达中培养学生思维、表达能力。

分享互学,就是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面对面地进行多方交流,代替过去“一人讲,大家听”的简单模式。教师对小组成员进行“异质搭配”,把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当组合,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内都能表达自己的见解,发挥自己的作用,从而体验到交流的快乐。小组内的每个人积极主动地发言,清楚明白地表达观点,同时每个人又都是倾听者,吸取同伴的有益观点并及时修正自己的认识。让学生充分地表达,在表达中提升学习语文的能力。

3.尊重差异,优化练学。

课堂的练习设计应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分层施教的原则,使练习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挑战自我,挑战思维。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上《维生素C的故事》一课时,教师设计了“超市作业”,让学生任选其中两项完成:(1)讲一讲,把《维生素C的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听;(2)写一写,如果你是病重留岛的船员,介绍一下你在岛上的那段生活;(3)读一读,从课外搜集科学家因偶然事件而导致发现和发明的小故事。三项作业,有复述课文、想象作文、搜集资料阅读,锻炼的是不同的语文能力,学生自主选择,让他们在战胜各自的挑战中获得成功的信心,培育生长的力。

三、“问”“学”相生:蓄积生长的能

“问学”,因“问”而“学”、循“问”而“学”;“学”解决“问”,又产生新的“问”。“问”“学”相得益彰,共生互动,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长效生长。

问中学,学生的学习由发现问题开启,在读的过程中,有的问题自然就明白了;弄不明白的问题,便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教师的教学资源。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六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时,学生提问:“杜甫是一个大人,为什么听到失地收复会‘涕泪满衣裳’‘喜欲狂’呢?诗人的情绪好像与年龄不相称。”这一问,激发起认知的矛盾。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和杜甫的生平,等学生查阅资料再读诗句,感受到的是杜甫强烈的爱国之心,“涕泪满衣裳”“喜欲狂”,实是当时诗人积蓄已久的情绪宣泄,是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学生的这一问,是探究的开始,也正是这一问,让学习变得深刻、丰厚。

第2篇

1. 准确把握教科书的特点,是优化低年级自然课堂教学的前提 我们认为低年级自然教科书主要有以下 几个突出特点:

1.1 注意贯彻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自然教学大纲精神。 九年义务教育自然教学大纲,改变了传统的认识。即把自然课性质由“知识性”学科,改变为“教育性” 学科。自然课的任务也由原来的“教给学生一些浅近的自然科学知识”,改变为“不仅要指导学生获得一些浅 显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及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新编低年级自然教材,注意 从各个方面体现大纲改革精神:如教科书的能力结构及德育结构是以知识结构为基础的,通过精心选择三者的 结合点,把知识教学、能力培养、思想教育紧密有机地结合为一体。

1.2 教材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 新教材较好地渗透了人类科学认识程序的教育。教材几乎都是按照“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 等程序进行的,意在指导学生体会科学认识的基本程序。也充分体现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个 别到一般的认知规律。低年级1-4册共59课,内容涉及理化、生物、天文,地学及人体卫生保健等多方面浅显的 科学知识,都着力体现了科学启蒙性。教材中的自然物体和自然现象具体,直观,看得见,摸得着,且浅显易 懂,都是小学生颇感兴趣的。如蟋蟀、小金鱼、树叶、风车、不倒翁等。低年级的《砂和粘土》、《你怎么知 道》、《土电话》等课也都是以儿童喜欢且容易找到的自然物体为教材,通过让他们自己动手,来发展智力, 培养兴趣的。而《铜铁铝》、《小水轮》等课介绍的自然现象既熟悉又陌生,促使学生很想去探索研究。教材 的编排,就是通过让学生看、想、做,使其好奇心得到满足,既可学到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知识,又能初步提 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形式多样,图文并茂,便于“教”和“学” 。新教材为了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针对低年级儿童的特点,课本采用了彩色版。考虑他们识字少 ,课文都加注了拼音。根据低年级儿童好动,好做游戏的特点,教材选取了贴叶画,做风车和采集种子等需要 人人动手的内容,也选取了如磁铁游戏,踩影子,认东西等采用游戏方式学习的内容。新教材十分重视发挥彩 图的作用。各项实验,观察对象及所涉及的科学知识,都能用清新的画面来展示。图是文的依据,文是图的体 现,学生通过读图,做什么,怎么做会一目了然。图文并茂的新教材能够强化低年级儿童的直观感受,使他们 学有样子,动有依据,减轻了师生的负担,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点明了一条组织教学的新路。

1.4 教材涉及到的教具、学具简易,随手可得。 亲自动手,实际操作是一种独特的学习活动,是手脑并用的过程。低年级自然教材几乎每一课都要使用教 具和学具。为减轻教师的负担,增加学生的亲切感,课本中需要的教具,学具一般比较简单,很多都是学生身 边的物体。随手可得的材料,很容易满足教学的需要。如铅笔、尺子、文具盒等学习用品,火柴棍、药瓶、旧 牙膏皮等生活用品。

2.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构是优化低年级自然课堂教学的关键 教学结构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课堂教学结 构可以理解为一节课的组成部分(即环节或步骤),以及各部分的进行顺序与时间分配。它包括导课、新授、 巩固练习和课堂总结等。

一节课的效果如何,质量高低往往取决于课堂结构是否合理。因此,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结构,是优化低 年级自然课堂教学的关键。

设计低年级自然课堂教学结构,要从整体目标出发,突出学科特点,不仅使此结构符合教学目的要求和教 学内容的需要,而且要符合教材的课文结构,并且使它不违背小学生认知规律,因此,这一结构应力求突出以 下两点:

一是结构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积累科学探究活动经验的积极性。

二是结构要与学生的认知过程相协调,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有利于完成知识教学、能力培养 和思想教育的任务。

第二部分是新授阶段。通过一系列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使学生自行探究获取问题的结论。第三 部分是巩固应用阶段。通过反复有效的训练,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逐步得到巩固、强化和提高。

3. 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是优化低年级自然课堂教学的保证 教学方法受教学思想所制约,以往把自然课的性质定为“知识性”学科,其主要任务是教给学生一些浅近 的自然知识,教材也是以叙述现成知识为职能的。教师采用的教法必然是保证学生获得这些现成知识并驱使他 们被动地记忆现成知识的。而新大纲明确规定:自然教学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低年级自然的基 本要求是:指导学生认识周围自然界常见事物的显著特征。自然课不再是单纯传知识,而是要求教师激发学生 的兴趣,为他们创设探究的情境,完成多方面的任务。只有教法灵活,得当,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 的。因此,恰当的教法,是优化自然课堂教学的保证。

在低年级自然教学中常用的教法是看和做。

看:即观察。观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生动 具体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对需要观察的材料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应采取不同的观察 形式。一般分为课内、课外和独立观察(观察目的单一)三种。前两种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的观察,后者是 学生根据研究对象而进行的独立观察。前者是教给学生观察方法,为后者打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必然发展。

第3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和谐课堂 学习能力

最近我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学讲计划”,使我明白了我们的教育要有“学”有“讲”,学讲结合,需要“悠着点”,别“挤”得或“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这样孩子才有时间细细地看,静静地听,慢慢地想,看明、听清、想透,“自由呼吸”下的教育效果才有可能“悠着点”,孩子们才能享乐在数学学习中。

一、学讲计划中教师行为的“五步”

1.“让一步”

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不要怕他们学不会而“嚼烂再喂”。例如:我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时,在3班我讲得特别细,告诉孩子们个位加个位十位加十位,可结果让孩子板演时,他们总是从十位加起;而在4班,我大胆地放手让孩子用小棒摆,用计数器拨,他们发现数位对齐,个位满十了要变(十个一是一个十),就要向前一位进一,他们发现了问题,互相交流,学会了知识。下课铃声响了,孩子们缠着我再讲一会儿,不愿下课。孩子们争着告诉我:“老师,我学会了,太简单了。”“老师,我喜欢您,喜欢数学!”这充满稚气又带着真挚情感的童言打动了我的心。朴素的感情是最美的,它是孩子对“学讲计划”的最高奖赏。“让一步”空间,就是给孩子们思考的空间,由学生自主发现、感知,提出问题,在交流中解决问题,体会学会的乐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要用幽默的语言,让学生形象地理解方法。例如教学三位数乘一位数231×3的竖式计算时,我做了这样的形容:“乘数3是个热情的小公主,她过生日与客人个位,十位,百位一一握手。”通过形象的举例,学生很快就接受了。

2.“慢一步”

在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时不要忙于指出问题、给出答案,要“慢一步”结题,让小组充分合作、交流展示留下“讲出来”的“话题”。例如在教学这样一题时:“小明今年7岁,妈妈今年37岁,再过两年妈妈比小明大几岁?”开始他们默不作声,有一个孩子说大30岁,我没有给出判断,而是让一个孩子说理由:“妈妈长一岁小明也长一岁,长两年都长两岁,所以大30岁。”“对,你明白了吗?”这样孩子们顿时醒悟了,此时既锻炼了孩子的思维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3.“退一步”

在交流展示、质疑拓展中,不要变成教师独占的舞台,要“退一步”,把黑板和讲台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讲出来”。教师要等,“等”后味更浓。有个服务员给一个绅士端来一杯柠檬茶说:“如果你在3分钟之内把柠檬的滋味全部挤出来,就会把茶弄得很苦很混。”他问:“要多长时间才能把柠檬的香味发挥到极致呢?”服务员笑了:“要12个小时的忍耐和等待。”可见等后味更浓,会教书的人,一定是把教育泡成一杯茶,慢慢地品,所以,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多一分爱心、耐心和苦心。

4.“停一步”

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要在教室中盲目走动,要“停一步”,在需要帮助和指导的学生的课桌旁驻足观察,发现问题,“一对一”教学;让孩子感觉到老师的亲切,从而喜欢上这门课。

5.“缓一步”

在教学任务即将完成时,不要急于总结、概括,要“缓一步”,给学生想一想、悟一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讲出”学习成果。从课前的预习布置,对待学生的学习要“慢”、要“缓”,遇到问题要及时停下,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老师要学会“等待”,等待学生学会观察;等待学生进行思考;等待学生学会交流反思与感悟;等待学生学有所得并与大家共同分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课堂留白”。所以,我们要等。在一节数学课中,要让孩子人人学有所获,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应该把一节数学课的教学环节设计得有“静”有“动”,动静结合贴近生活,也就是说,教学中有“静”有“动”,教学效果才会好。

二、尝试学习,深刻理解“学讲方式”的理念

通过尝试学习,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学讲方式”的理念,感悟到它与“和谐课堂”的完美融合。也许,我们在教学中也要尝试更新自己的观点,在教学中要经常用赏识的目光或微笑与学生交流,变单一模式为分层组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学进去”、“讲出来”、“教别人”作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导向和学习目标达成的基本要求的课堂教学方式。“学进去”是指通过自主学、合作学、质疑学等学习方式,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强调的是达成“学进去”的结果;“讲出来”是指通过同伴互助的“做、讲、练、教”方式,用所学的知识帮助同伴解疑释难、解决问题,强调的是在“讲出来”、“教别人”的过程中,实现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目标。

第4篇

一、自学需要营造“静场”

自学,就是教师引导下的生本对话,需要静心体会、潜心感悟。课堂就应该营造一个和谐宁静的氛围,并给足时间,让学生定下心来,沉浸于文本之中,触摸文字,咀嚼语言,在静静的阅读中,酝酿属于他们自己的思想。

诸葛亮《诫子书》云“非静无以成学”。唧唧喳喳,吵吵闹闹,孩子们怎有心境深思?何来智慧见解;“欲速则不达”,那么一点少得可怜的时间,学生怎来得及深思?谈何远见卓识?期望速成,追求表象活跃,自学注定“走过场”,不能欣赏到真正美丽的课堂风景。这种教学不仅白白消磨掉宝贵的课堂时间,日久还使学生心思粗糙、心态浮躁,养成读书浅尝辄止的坏习惯,是有害于学生自学意识、心态、习惯的养成的,是不利于语文学习的。

为什么我们经常感觉学生交流见解简单、认识肤浅、发言重复,重要原因便是前面自学没有独立思考,未能催生个性见解。庄子云“大智闲闲,小智间间,大言炎炎,小言澹澹”。语文学习需要宁静,需要如此气定神闲的心境、泰然细腻的心思和慢嚼细品的良好习惯。

薛老师深谙这一真谛,课堂大力删繁就简,没有眩目的课件,没有冗繁的环节,腾出时间给孩子。15分钟,宁静的15分钟,这是何等的气魄、何等的智慧?

二、探究任务明确

师:见过茉莉吗?用文中词语描述。(自然促主体,解放心灵)

生答(略)

师:像茉莉一样的爱是什么样的?让我们 仔细读课文,注意体会.(稍顿)“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板书)。要学会“关注细节——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感受语言——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板书)

(生朗读课文)

师:再轻声读一读——自由默读课文,用心体会)

(学生自学:或个体自学、或前后、同桌随时合作,时而冥思、时而品读、时而圈圈画画、批批注注,时而私语轻议,一切显得那样和谐温馨)

薛老师的学前导读虽只有一个问题,却是需多角度、多层次深入探究的问题,富有张力与活力。

三、合作探究应顺应自然

自学,理应由学生唱主角。要给足时间、更要给予空间。教师应适度淡化自己的角色,“双主”统一力求和谐自然。

孩子们在阅读中有自己的见解想法,自然有与融洽的同学交流的需要,有疑难困惑,自然要向老师同学寻求帮助支持,这一切合作都是自然而然的。阅读有另辟蹊径之妙、旁逸斜出之趣,此妙此趣惟有心灵自由的阅读,方可获得指导阅读要特别注意把握好一个“度”,不必拘泥形式,无需苛求方法,一切从学情、从解放孩子心灵需要出发,灵活自然的进行,努力消除禁锢思想、束缚心灵的因素,让孩子们轻装上阵,愉快阅读、主动探究。

这里薛老师尊重差异又善于运用差异互补,让他们以自己习惯喜欢的方式,与前后左右默契的伙伴随机合作,探究活动充满昂扬自然的情趣:这样的凝思才是最深的探究,私语才是最平等的交流,轻议才是最美的碰撞。

四、自学呼唤睿智导读

(适时:在学生最需要指导时给予帮助,不要介入过早,(学生尚没有充分探究多长时间),以免阻碍自主发现的机会;适度:即突出主体,不包办代替,不告诉给予,以免剥夺学生尝试错误和从教训中学习的机会;适当,针对性强,结合学生兴趣点和最近发展区指点,在难以解决问题,指导与学生渴望得到的支持一致;适合: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适应:关注学生心理需求。通过语言、表情、动作传递给学生激励的信息,自学强调学生自主,绝非让教师减负轻松;它反对“主宰”式主导,呼唤睿智导读。“睿智”视界中的导读是师生零距离的沟通,是师、生、本三者的亲密对话;是充满变数的、动态生成的、洋溢着语文生命活力的精神家园;是一个以智慧启迪智慧,以情愫触动情愫的魅力“磁场”。

请品味薛老师的智慧导读:

(生自学,师巡回):静下心来,沉思默想,把你体会到的写在旁边——(不时俯下身,或看靠近同学写,或倾听同学偶尔的轻声交流,或拿过稍远同学的书看一看)——师:不要满足于找到一处,要找多处,——(巡视片刻)师:有同学画了大段大段的,一大段中最能体现感情的字词是哪些。——(稍顷,又看了几个同学的所写)师:我提示一下,一个字词可能蕴涵多种感情,所以一定要静思默想。——(约自学12分钟时,看了几个学习小组学情)师:有一些细节,大家都能发现,也有些细节,不是所有人都能发现的,你能不能发现别人看不到的一句话、一个眼神。——(约15分钟时)师:细节,你可能不会全发现,但就你已经发现的,一定要认真思考,联系上下文体会。

薛老师密切关注着学情,会心的点头,幽默的调侃,让孩子如沐春风,如浴春雨;他与学生偶尔的低语交流,片言只语的点拨,正是激励唤醒学生,逐层推进自学:当发觉有学生欲停下思考的脚步,薛老师提醒“不要满足于找到一处,要找多处”;学生迷惘困惑时,薛老师及时唤醒“一大段中最能体现感情的字词是哪些”;当学生思维陷入僵局,薛老师予以激励“你能不能发现别人看不到的一句话、一个眼神”……“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身,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斯多惠语)细细咀嚼,薛老师不正是睿智地激发孩子的探究热情、唤醒孩子自我意识、鼓舞创新态度吗?

第5篇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5-2410(2013)10-0024-01

在秋高气爽的金秋时节,阿城区迎来了黑龙江省体育课堂教学大赛。在三天评比中,来自全省各地市的优秀体育教师进行了精彩课堂展示。上课、看课、评课,无论是参赛教师还是评委和观摩教师,都本着“回归教学自然,提倡高效课堂”的大会主题精神,真诚交流、深入研讨、共同提高。本次全省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具有以下特点。

一、体现新课程理念

从参赛教师的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教师能够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教学内容安排适合,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得当,注重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相联系,引导学生体验运动乐趣。参赛教师在课的设计时,能够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出发,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像哈尔滨市第七中学郭艇老师的足球课给在场的听课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入手,把课中的亮点展示在众人面前。他的课从整体设计到每一细微之处的处理,都渗透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课的优点之处颇多,辅助器材运用得恰到好处。像利用小水瓶,每两人一组两个瓶,当进行到足球脚内侧传接球练习时当做目标靶子;移开小瓶当做小球门;准备活动时绕着跑,可谓一物多用。利用红色的即时贴,贴在足弓位置,告诉学生用这一点触球,强化效果明显。准备活动时安排了“小皮球架脚踢”游戏,利用足弓互踢进行游戏的铺垫导入,体现出围绕主教材进行设计的思路。整堂课构思设计合理,场地布置运用得当。

二、基本功扎实

从初中组的第一场地上课的十六位教师的作课中发现,上课教师具有扎实过硬的基本功和娴熟的课堂教学驾驭能力。像齐齐哈尔市五十二中的张鹏老师,讲解生动、语言干练、能抓住要领、适时适度。示范动作准确到位,示范面选择合理。教师口令清楚,声音洪亮,有感召力,队伍调动有章得法,教法运用灵活。哈尔滨市第三十八中学的高明秋老师,教学方法多样,效果明显,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重点突出。整节课围绕快速跑的步频、步幅展开,从准备活动贴报纸的游戏开始引入,到原地高抬腿跑,到弓箭步走,到用短绳摆成的一道道格子进行快速跑练习。学生在练习中额头上浸出了汗水,激情的欢笑声不断,整堂体育课学练气氛高涨。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第6篇

陈老师,男,有18年教龄(从初中调入高中,高中教龄6年).在复习一次函数y=kx+b图像作法的基础上,判断两点是否在此图像上,引入直线方程的概念,然后提出问题:在直角坐标系中,过点P旋转,不论转多少周,它对x轴的相对位置有几种情形?在学生简短回答的基础上,用投影给出倾斜角的定义,然后释义确定倾斜角的三个关键条件,并配有一练习题.在讲直线的斜率时,先让学生作图: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过原点且倾斜角分别是45°,135°,60°的直线,并试着写出它们的直线方程.然后观察思考:直线的倾斜角在直线方程中是如何体现的?在引导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投影给出斜率的定义,并设置了一个概念辨析题,又给出表格,让学生填写倾斜角α和斜率k之间的关系,总结两者之间的规律.还没来得及讲解例题,下课钟声已响.满脸遗憾.

张老师,女,有16年高中教龄.她先以问题导入的方式引入第一个概念,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的作业纸上作出函数y=2x+1的图像l,并判断点A(1,3)和B(3,1)是否在图像l上,并请学生讨论概括:①什么样的点都在该函数的图像上?②该函数的图像上的点都满足什么条件?让学生很容易接受所学的新知识.而倾斜角定义的引入是由一个动手操作问题引入,怎样连一张正方形纸片的对角线(用课前准备好的一大一小两张纸片)?一张小纸片,用三角尺连接对角线两端点就可以(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但一张大纸片,三角尺因长度小于对角线的长度,学生无法用前面的方法连接,问题自然而然在实践中产生.学生就转而想通过其他方式解决,很容易得到,可由一点和一个角来确定一条直线.倾斜角定义的形式水到渠成.在引入斜率的概念时,用几何画板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过原点且倾斜角分别是45°,60°,135°的直线,让学生写出它们的方程,然后观察思考:直线的倾斜角在直线方程中是如何体现的?学生通过观察,很容易得到倾斜角不同,方程中x的系数不同,但这个系数正是倾斜角的正切值!然后总结练习.让学生在所学知识点处形成联结,不仅理解了倾斜角和斜率的关系,更是对知识的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使所学知识点连成线,织成网,更巩固,更深刻,也更能灵活运用.

两节课各有千秋,亮点纷呈.评完课后,上课教师和评委真心面对面,相互交流探讨,提出了许多改进完善的建议和意见,希望对本节课进行二次教学设计,真正起到比赛是手段,提高是目的的作用.对我更是一个学习的好机会,促使我听课后反思,反观自己的教学,以不断提高专业能力.下面是我听课后的几点反思.

1.创设问题情境,贴近课堂教学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抽象性概念和严密的推理,由于我们长期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忽视了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清晰地理解基本概念发生、发展过程,不能正确地把握内隐的数学思想方法,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教育不能采用硬性嵌入抽象概念的方式进行,良好的数学情境是数学教学的前提.课堂教学设计应以新课程标准所反映的新理念,创设问题情境,贴近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贴近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采用问题牵引,探索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去主动探索和感受一个个概念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为了让学生了解三个概念:直线的方程、直线的倾斜角、直线的斜率的产生、发展和形成过程,那么相应的三个引入情境创设,就显得非常重要,而这一点也正是检验一个教师教学能力高低的试金石.这三个引入既是对教材的挖掘,也是体现教师在备课中不仅要思考“教什么(What)”和“怎样教(How)”,更要思考“为什么这样教(Why)”.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建构知识结构,渗透思想方法,同时也彰显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新课程理念.学生的能力在实践探索中得到了发展,真正体现了以知识为载体、发展能力为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的时代要求.但有时有些老师为了赶急图快,或为了所谓的知识容量最大化,课堂上显得很直白、很快,像倒豆子似地一吐为快,忽略了真正的过程中蕴含的思维容量,没有真正地“授人以渔”.

第7篇

关键词:农村;小班化;高效;先学后教

在我们甘肃,大多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由于人口自然出生率下降、家长追求优质教学资源和迁移等原因,使农村中小学学校规

模、班级规模均呈现缩小趋势,尤其小学更为突出。为了追求高效课堂,我们急需寻找有效的途径及方法来适应自然小班化这一现

象,为实现真正意义的素质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让每个农村孩子得到实惠,让我们的教育更优质化。下面我以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草窝滩镇卡森希望小学为实践研究基础,谈谈“先学后教”这一提高农村小班化教学质量的高效教学模式。

一、实验实践基础

从白银市景泰县卡森希望小学抽取四、五年级两个教学班作为实验实践基础。目前这两个年级人数均为20人,其中五年级为对照组,四年级为实验组,实验实践周期为2011年3月至2012年7月,共计三个学期。五年级对照组按照常规教学,实验组四年级以先学后教为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二、实验实践方法

以这两个班级为基础进行实验实践,实验组的两门学科数学与语文均以先学后教为教学模式,对照组的两门学科均以常规教学为教学模式。以调查、数据统计、对比分析为方法进行实验实践。实践前对两班同学进行调查分析(以30次听课为基准),对学生基础学习方法做调查、测试,统计数据,观察学生对学科的兴趣程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调查其课后疲劳程度。实验实践后再次调查统计以上各种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先学后教从以下方面进行:

1.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会预习,借助教材、工具书学习,学会质疑,会标记自己觉得有疑问的内容。

2.对不了解的内容、觉得有疑问的地方要学会及时向同学及老师质疑,学会与老师、同学沟通,协同合作解决问题。

3.教师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指导,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善于提出质疑,积极讨论并能得出结论。合理安排时间,并有效组织课堂教学,及时给予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语文:学生自学生字词,自读课文,总体感知,尝试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并提出质疑,讨论得出结论。

5.数学:学生先看例题,自己尝试解决问题,找规律,归纳知识点,尝试举一反三做习题。

6.教师应针对出现的问题,解决疑难,让学生当堂消化本节课的内容,并进行检测,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小结本课。

三、对比结果进行分析

1.先学后教与常规教学模式实践前后学生学习兴趣及学习信心情况对比。

实验实践前后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学习信心变化情况对比表(表一)

通过表一可以看出,学生对两种教学方式的偏好更偏重于“先学后教”,采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班级,学生的学习效果要远远好于采用常规教学模式的对照班,学生在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方面

有明显的提高。说明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自信心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2.先学后教与常规教学模式实践前后学生课堂参与情况对比。

实验实践前后学生课堂参与程度对比表(表二)

通过表二可以看出,采用先学后教学习模式后,学生的参与程度相当高,通过观察也发现学生的参与状态较好,情绪饱满,注意力集中;课堂上参与品质也较好,孩子开始有良好的倾听习惯,开始尝试表达自己的疑问,有了较强的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孩子也能以最短的时间进入学习状态,同时,班级人数应当控制在20人左右。

3.先学后教与常规教学模式实践前后学生课后疲劳程度对比。

实验实践前后学生课后疲劳程度对比表(表三)

表三是经过30次听课后调查所得数据进行统计所得。由表三可知,采用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学生不易疲劳,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有益于孩子的成长。

4.在农村自然小班化的前提下,我们应用先学后教这种课堂教学模式还有以下的效果:

课堂节奏紧凑,环环相扣,互动快,效果好。

应用先学后教模式后,90%以上的学生能当堂完成基础学习任务,不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对于减轻学生负担来说有相当大的帮助。

四、反思及建议

1.对于低年段一、二年级的儿童应酌情使用。

2.对于班级人数来说,应努力控制在20人左右。

3.相对于素质教育的情境活动课来说,先学后教的模式较单一。

4.先学后教对教师的组织应变能力有很强的要求,教师会在这样的课堂中得到更好的锻炼。

教育应更具人性化,先学后教只是一种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应灵活运用,发挥其效率。我们也应继续探索,让其更有利于教学。

参考文献:

[1]杨莉娟.论基础及其价值.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

第8篇

一、寻找创作的源泉,激发兴趣。

在美术课教学中,我认为在教学中首先应考虑的是孩子对生活经验的积累。例如我在教学“交通工具”一课时,发现有很多学生的作业上出现了多次抹擦的痕迹,还有学生在下面小声地自言自语:“我不画了,我不会画!”我感到很奇怪,开始他们一个个兴趣盎然,举着手,争先恐后地告诉我自己知道的交通工具。于是,我把一个原先要画摩托的小男孩找来,问他为什么不想画了,他指着自己只画了几笔的摩托告诉我,不知道该怎样画。这时,我才突然领悟:创作源于生活。没有生活中的接触与观察,学生怎么画得出原本的摩托的部件,构造都不明确,难道我还能要求学生凭空设计、想象吗?那不是闭门造车吗?

如五年级的《画脸谱》,假设简单地让高年级学生仿造涂鸦,必定会兴趣大减。老师将课题稍稍一改,变成让学生当京剧演员大师,顿时,场面立即变得热情高涨起来。脸谱上涂满了五颜六色的浓厚色彩,以前学生只是在电视上观赏过,现在要他们自己动手,给这些“演员”涂脂抹粉,立刻表现出极大兴趣。在这堂课上,学生的参与率达到100%,学生兴趣激增,情趣高涨,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并了解了一些简单知识,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从中感受到艺术创作的愉悦。

二、在绘画活动中培养色彩感知能力。

良好教育环境是幼儿视觉产生色彩美感的基础。根据这些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环境。如在窗户、墙壁吊挂彩链、灯笼,在教室内布置“七彩园地”,准备色彩鲜艳的学生熟悉和喜爱的各种水草、嫩芽、动物、交通工具等图片,我发现有不少学生在欣赏时,被有趣和色彩醒目的图片吸引,从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图片,按类分别粘贴在各活动玩具柜面。通过这样有趣的活动,使学生不仅观察到了动物、蔬菜、交通工具、水果等物体形状,而且全部乐于在多彩的世界里,巩固对颜色的认识,丰富想象力。

在教学中要注重绘画教育的趣味性,以游戏形式,激发学生对色彩兴趣,在玩颜色的过程中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直观实物,出示一些水果、香蕉、梨子、小鸡等图片,将已经认识的颜色同新认识的颜色一起对比使用,通过复习巩固加深印象。

三、创设情境,调动学习积极性。

教学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所营造的情感氛围,在美术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引入相关生活知识,为学生创设可感、可触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教《白雪公主》时,我说: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我是百看不厌啊。看,这儿有两本《白雪公主》的故事书(一本只有文字,一本图文并茂),你更喜欢哪一本?为什么?学生回答道:喜欢有画面的,好看。今天我们也要来创作一本像这样的有图画带文字的童话故事好不好?此时学生高涨的情绪已呼之欲出,听到老师这么说自然感到欣喜。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教学情境,学生兴趣迅速被激发,同时出于其孩童的助人心理,乐于动手制造各种造型的房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提高小学美术欣赏课的培养。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对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培养审美能力、激发创造能力、陶冶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美术教师要真正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的艺术魅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新求变,以此发挥审美教育的独特功效,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培养。

如讲授《家乡古建筑》时,我有意识地结合本地的寺庙、古民居等一些具有特色的本土建筑进行讲授,学生表现出极大热情。在讲授现代雕塑时,结合一些标志性的城市雕塑进行欣赏与分析,学生还主动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与感受。因为课堂设置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教学效果也有了较大改善。

又如在欣赏《美丽的风筝》时,我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心中的感受,一开始学生不太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我的不断诱导之下,学生陆续提出“画面上的人物动作较单一”“表情不丰富”“背景可以更丰富点”等意见。让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到艺术欣赏活动中,促使学生对名家名画也敢提出不同见解和看法,增进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个人审美能力。

五、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合作机会。

合作学习的这种教学模式在很多课程中都有被运用,当然,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也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过程中,不仅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会得到充分发挥,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第9篇

一、数学文化在课堂里的作用

1.提供背景知识,加深理解,激发兴趣 我们知道数学文化不应从数学之外去寻找,数学最内在的文化特性应该是数学本身,它应该是反映数学的个性,体现数学的思维魅力。在讲《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说在一年中,我国上海和澳大利亚悉尼的气温变化趋势为什么大不相同呢?我相机介绍了关于这方面的地理知识。这与上海和悉尼在地球上的位置有关。上海位于北半球,悉尼位于南半球,上海和悉尼的夏季和冬季正好相反。讲了这个知识,学生都知道了这一现象,也帮助了学生更好地了解统计图的作用。再如:在讲授钟表时,可以用ppt呈现计时工具的演变过程,让学生知道“日晷”和“滴漏”都闪耀着我国古代科学家的智慧,让学生体验到这个演变过程融合了多少先人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种介绍数学背景知识的方式自然流畅,让学生能切实领会到数学的文化内涵。

2.展示数学的美,体验美感,增进感情 数学的美还体现在它的形式上,那就是简洁美、对称美、统一美和奇异美等等。假如我们能在教学中,适时地插入一些数学的文化知识,那效果就截然不同了。我们在讲《认识圆》这一节课时,在最后我穿插了一组关于圆的图片,例如阳光下绽放的向日葵、中国民间的圆形中国结、世界著名的圆形建筑、中国传统的圆形剪纸、北京的天坛、水的波纹等等,学生看了这么多美丽的图片以后,都感到惊讶,都说原来我们的生活中有这么多圆形的事物,圆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3.谈论中国数学历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我们知道历史往往揭示出数学知识的现实来源和应用,从而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文化史和科学进步史上的地位与影响,认识到数学是一种生动的、基本的人类文化活动,进而引导他们重视数学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且关注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讲到方程的“天元术”,“圆周率”时,我们老师都要介绍方程和圆周率的发展史,让学生都为我们国家的数学家感到骄傲,此外,我还适时地介绍了我国古代数学的领先与现代数学的落后,并给学生分析造成这一后果的内在原因,深刻的民族尊严感和为中华数学之崛起而奋斗的决心在学生心中升腾。

二、数学文化的选取

1.重视发挥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文化 新教材注重体现数学文化的价值,从一年级开始就以生动有趣、易于阅读的形式,以“你知道吗?”为题,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数学发现、数学史的知识等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内容的呈现,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首先源于人类生活的需要,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在讲授用计算器计算时,在单元最后补充了关于“计算工具的演变”的“你知道吗?”,从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记数和计算的“算筹”工具,到几百年前的“算盘”,再到现在的计算机和电脑。这些知识的传授,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数学教师文化修养中的数学文化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如果说数学需要“文化”,那么首先教师需要“文化”。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从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出发进行教学工作。另外,教师的文化底蕴是数学“文化”的保证,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数学的理解,对教学活动的组织都反映了教师的文化修养。

3.生活中的数学文化 新课标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新课标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五年级数学下册《数字与信息》就是从生活中选取关于数字的信息整理介绍,通过对电话号码、班级编号、邮编、身份证号码等等和数字有关的知识与学生交流,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数字的魅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个人素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