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1 16:55:41
导语:在自然科学课堂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问学;语文课堂;生长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1-0014-02
【作者简介】刘宁霞,南京市中华中学附属小学(南京,210019)副校长,高级教师,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
“问学”,从学生的立场出发,激发引导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促进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问学”,让学生在语文课堂自然生长。
一、以“问”为引擎:扬起生长的帆
问,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从古至今,备受关注。“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面对文本时知道问什么,如何让学生有问的兴趣、问的习惯、问的能力呢?
首先,要让学生知道“问什么”。例如,低年段的学生往往会对课文中的一些生字新词发问,这是符合学习规律的。随着年级升高,教师要引导学生“自问自答”。学生与文本对话,可以问作者,了解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问内容,了解课文梗概,理清课文脉络;问表达方式,发现作者表情达意的方式,遣词造句的匠心;问编者,在课后习题的引导下理解课文,在单元的编排中发现课文的“共性”与“个性”……
其次,要让学生有“问”的兴趣和习惯。教师怀宽容之心,尊重学生问的权利,乐于引导而不是漠视,让“问”成为学生学习的习惯。在“问”中培养学生“问”的能力。在课文学习中,要善于发挥“问学单”的作用,把学生“问学单”上的问题进行展示,让学生在比较中甄别。在一次次的比较中,学生学会用“语文的视角”发现问题。在对学生问题的分析中,教师应进一步关注问题之间的联系,找出最关键的问题,从而“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是幼稚的,是对文章内容或者语言表达方式的一种直觉,这时,需要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转化。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上《石榴》一课时,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1)石榴会笑吗?怎么咧开了嘴?(2)“石榴笑破了肚皮”是什么意思?(3)为什么石榴娃娃要急切地向外张望?三年级的学生还不太了解拟人的修辞手法,但他们对这种语言表达很感兴趣,觉得很新奇。教师引领学生看图、读文,知道这些句子实际是在写石榴果成熟了,那课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再引导学生感受拟人修辞的生动表达。
教师在引导学生提问时,还要把握语文的课程本质和学科特点,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规律。例如,不同文体的文章教学自然有各自的重点内容和关注点。叙事性作品,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读感受;说明性文章要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诗歌,要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关注文体,关注语言文字,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漫游,在语言情境中体验,边读边问,边问边读,培养语感,扬起语文远航的帆。
二、以“学”为核心:培育生长的力
语文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乐”在其中,自主探学,与同学老师分享互学,明确学习的重点,优化练学,在多元评学中不断生长。
1.静思默想,自主探学。
思维能力的培养,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带着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新的知识建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真正的思考、品味。课堂上,教师必须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在问题的感召下走进文本,潜心会文,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呈现出“丰富的安静”。一边读一边想,圈画、批注,真正让学生拥有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心中有感,才有表达的需要。
2.交流合作,分享互学。
过去,在教师的掌控下,课堂上发言的只是少数学生,“大多数动耳听,优等生给结论”的现象比比皆是。“儿童问学课堂”,教师最大限度地让每一个学生有表达的机会,在表达中培养学生思维、表达能力。
分享互学,就是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面对面地进行多方交流,代替过去“一人讲,大家听”的简单模式。教师对小组成员进行“异质搭配”,把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当组合,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内都能表达自己的见解,发挥自己的作用,从而体验到交流的快乐。小组内的每个人积极主动地发言,清楚明白地表达观点,同时每个人又都是倾听者,吸取同伴的有益观点并及时修正自己的认识。让学生充分地表达,在表达中提升学习语文的能力。
3.尊重差异,优化练学。
课堂的练习设计应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分层施教的原则,使练习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挑战自我,挑战思维。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上《维生素C的故事》一课时,教师设计了“超市作业”,让学生任选其中两项完成:(1)讲一讲,把《维生素C的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听;(2)写一写,如果你是病重留岛的船员,介绍一下你在岛上的那段生活;(3)读一读,从课外搜集科学家因偶然事件而导致发现和发明的小故事。三项作业,有复述课文、想象作文、搜集资料阅读,锻炼的是不同的语文能力,学生自主选择,让他们在战胜各自的挑战中获得成功的信心,培育生长的力。
三、“问”“学”相生:蓄积生长的能
“问学”,因“问”而“学”、循“问”而“学”;“学”解决“问”,又产生新的“问”。“问”“学”相得益彰,共生互动,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长效生长。
问中学,学生的学习由发现问题开启,在读的过程中,有的问题自然就明白了;弄不明白的问题,便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教师的教学资源。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六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时,学生提问:“杜甫是一个大人,为什么听到失地收复会‘涕泪满衣裳’‘喜欲狂’呢?诗人的情绪好像与年龄不相称。”这一问,激发起认知的矛盾。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和杜甫的生平,等学生查阅资料再读诗句,感受到的是杜甫强烈的爱国之心,“涕泪满衣裳”“喜欲狂”,实是当时诗人积蓄已久的情绪宣泄,是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学生的这一问,是探究的开始,也正是这一问,让学习变得深刻、丰厚。
1. 准确把握教科书的特点,是优化低年级自然课堂教学的前提 我们认为低年级自然教科书主要有以下 几个突出特点:
1.1 注意贯彻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自然教学大纲精神。 九年义务教育自然教学大纲,改变了传统的认识。即把自然课性质由“知识性”学科,改变为“教育性” 学科。自然课的任务也由原来的“教给学生一些浅近的自然科学知识”,改变为“不仅要指导学生获得一些浅 显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及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新编低年级自然教材,注意 从各个方面体现大纲改革精神:如教科书的能力结构及德育结构是以知识结构为基础的,通过精心选择三者的 结合点,把知识教学、能力培养、思想教育紧密有机地结合为一体。
1.2 教材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 新教材较好地渗透了人类科学认识程序的教育。教材几乎都是按照“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 等程序进行的,意在指导学生体会科学认识的基本程序。也充分体现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个 别到一般的认知规律。低年级1-4册共59课,内容涉及理化、生物、天文,地学及人体卫生保健等多方面浅显的 科学知识,都着力体现了科学启蒙性。教材中的自然物体和自然现象具体,直观,看得见,摸得着,且浅显易 懂,都是小学生颇感兴趣的。如蟋蟀、小金鱼、树叶、风车、不倒翁等。低年级的《砂和粘土》、《你怎么知 道》、《土电话》等课也都是以儿童喜欢且容易找到的自然物体为教材,通过让他们自己动手,来发展智力, 培养兴趣的。而《铜铁铝》、《小水轮》等课介绍的自然现象既熟悉又陌生,促使学生很想去探索研究。教材 的编排,就是通过让学生看、想、做,使其好奇心得到满足,既可学到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知识,又能初步提 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形式多样,图文并茂,便于“教”和“学” 。新教材为了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针对低年级儿童的特点,课本采用了彩色版。考虑他们识字少 ,课文都加注了拼音。根据低年级儿童好动,好做游戏的特点,教材选取了贴叶画,做风车和采集种子等需要 人人动手的内容,也选取了如磁铁游戏,踩影子,认东西等采用游戏方式学习的内容。新教材十分重视发挥彩 图的作用。各项实验,观察对象及所涉及的科学知识,都能用清新的画面来展示。图是文的依据,文是图的体 现,学生通过读图,做什么,怎么做会一目了然。图文并茂的新教材能够强化低年级儿童的直观感受,使他们 学有样子,动有依据,减轻了师生的负担,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点明了一条组织教学的新路。
1.4 教材涉及到的教具、学具简易,随手可得。 亲自动手,实际操作是一种独特的学习活动,是手脑并用的过程。低年级自然教材几乎每一课都要使用教 具和学具。为减轻教师的负担,增加学生的亲切感,课本中需要的教具,学具一般比较简单,很多都是学生身 边的物体。随手可得的材料,很容易满足教学的需要。如铅笔、尺子、文具盒等学习用品,火柴棍、药瓶、旧 牙膏皮等生活用品。
2.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构是优化低年级自然课堂教学的关键 教学结构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课堂教学结 构可以理解为一节课的组成部分(即环节或步骤),以及各部分的进行顺序与时间分配。它包括导课、新授、 巩固练习和课堂总结等。
一节课的效果如何,质量高低往往取决于课堂结构是否合理。因此,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结构,是优化低 年级自然课堂教学的关键。
设计低年级自然课堂教学结构,要从整体目标出发,突出学科特点,不仅使此结构符合教学目的要求和教 学内容的需要,而且要符合教材的课文结构,并且使它不违背小学生认知规律,因此,这一结构应力求突出以 下两点:
一是结构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积累科学探究活动经验的积极性。
二是结构要与学生的认知过程相协调,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有利于完成知识教学、能力培养 和思想教育的任务。
第二部分是新授阶段。通过一系列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使学生自行探究获取问题的结论。第三 部分是巩固应用阶段。通过反复有效的训练,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逐步得到巩固、强化和提高。
3. 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是优化低年级自然课堂教学的保证 教学方法受教学思想所制约,以往把自然课的性质定为“知识性”学科,其主要任务是教给学生一些浅近 的自然知识,教材也是以叙述现成知识为职能的。教师采用的教法必然是保证学生获得这些现成知识并驱使他 们被动地记忆现成知识的。而新大纲明确规定:自然教学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低年级自然的基 本要求是:指导学生认识周围自然界常见事物的显著特征。自然课不再是单纯传知识,而是要求教师激发学生 的兴趣,为他们创设探究的情境,完成多方面的任务。只有教法灵活,得当,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 的。因此,恰当的教法,是优化自然课堂教学的保证。
在低年级自然教学中常用的教法是看和做。
看:即观察。观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生动 具体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对需要观察的材料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应采取不同的观察 形式。一般分为课内、课外和独立观察(观察目的单一)三种。前两种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的观察,后者是 学生根据研究对象而进行的独立观察。前者是教给学生观察方法,为后者打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必然发展。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和谐课堂 学习能力
最近我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学讲计划”,使我明白了我们的教育要有“学”有“讲”,学讲结合,需要“悠着点”,别“挤”得或“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这样孩子才有时间细细地看,静静地听,慢慢地想,看明、听清、想透,“自由呼吸”下的教育效果才有可能“悠着点”,孩子们才能享乐在数学学习中。
一、学讲计划中教师行为的“五步”
1.“让一步”
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不要怕他们学不会而“嚼烂再喂”。例如:我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时,在3班我讲得特别细,告诉孩子们个位加个位十位加十位,可结果让孩子板演时,他们总是从十位加起;而在4班,我大胆地放手让孩子用小棒摆,用计数器拨,他们发现数位对齐,个位满十了要变(十个一是一个十),就要向前一位进一,他们发现了问题,互相交流,学会了知识。下课铃声响了,孩子们缠着我再讲一会儿,不愿下课。孩子们争着告诉我:“老师,我学会了,太简单了。”“老师,我喜欢您,喜欢数学!”这充满稚气又带着真挚情感的童言打动了我的心。朴素的感情是最美的,它是孩子对“学讲计划”的最高奖赏。“让一步”空间,就是给孩子们思考的空间,由学生自主发现、感知,提出问题,在交流中解决问题,体会学会的乐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要用幽默的语言,让学生形象地理解方法。例如教学三位数乘一位数231×3的竖式计算时,我做了这样的形容:“乘数3是个热情的小公主,她过生日与客人个位,十位,百位一一握手。”通过形象的举例,学生很快就接受了。
2.“慢一步”
在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时不要忙于指出问题、给出答案,要“慢一步”结题,让小组充分合作、交流展示留下“讲出来”的“话题”。例如在教学这样一题时:“小明今年7岁,妈妈今年37岁,再过两年妈妈比小明大几岁?”开始他们默不作声,有一个孩子说大30岁,我没有给出判断,而是让一个孩子说理由:“妈妈长一岁小明也长一岁,长两年都长两岁,所以大30岁。”“对,你明白了吗?”这样孩子们顿时醒悟了,此时既锻炼了孩子的思维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3.“退一步”
在交流展示、质疑拓展中,不要变成教师独占的舞台,要“退一步”,把黑板和讲台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讲出来”。教师要等,“等”后味更浓。有个服务员给一个绅士端来一杯柠檬茶说:“如果你在3分钟之内把柠檬的滋味全部挤出来,就会把茶弄得很苦很混。”他问:“要多长时间才能把柠檬的香味发挥到极致呢?”服务员笑了:“要12个小时的忍耐和等待。”可见等后味更浓,会教书的人,一定是把教育泡成一杯茶,慢慢地品,所以,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多一分爱心、耐心和苦心。
4.“停一步”
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要在教室中盲目走动,要“停一步”,在需要帮助和指导的学生的课桌旁驻足观察,发现问题,“一对一”教学;让孩子感觉到老师的亲切,从而喜欢上这门课。
5.“缓一步”
在教学任务即将完成时,不要急于总结、概括,要“缓一步”,给学生想一想、悟一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讲出”学习成果。从课前的预习布置,对待学生的学习要“慢”、要“缓”,遇到问题要及时停下,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老师要学会“等待”,等待学生学会观察;等待学生进行思考;等待学生学会交流反思与感悟;等待学生学有所得并与大家共同分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课堂留白”。所以,我们要等。在一节数学课中,要让孩子人人学有所获,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应该把一节数学课的教学环节设计得有“静”有“动”,动静结合贴近生活,也就是说,教学中有“静”有“动”,教学效果才会好。
二、尝试学习,深刻理解“学讲方式”的理念
通过尝试学习,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学讲方式”的理念,感悟到它与“和谐课堂”的完美融合。也许,我们在教学中也要尝试更新自己的观点,在教学中要经常用赏识的目光或微笑与学生交流,变单一模式为分层组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学进去”、“讲出来”、“教别人”作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导向和学习目标达成的基本要求的课堂教学方式。“学进去”是指通过自主学、合作学、质疑学等学习方式,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强调的是达成“学进去”的结果;“讲出来”是指通过同伴互助的“做、讲、练、教”方式,用所学的知识帮助同伴解疑释难、解决问题,强调的是在“讲出来”、“教别人”的过程中,实现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目标。
一、 自然的小学数学课堂是情境自然延伸的课堂
良好的情境创设能有效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但是如果情境只是起到激发学生兴趣和引入的作用,情境的运用就是浅层的。让创设的情境自然延伸,及时延伸,找到更多的触点,在延伸中提升、引领学生思维,自然而然地触及数学的内涵和本质,这样的情境才是自然有效的。情境在教学中自然延伸,对后续知识的迁移有着持续作用;情境在教学中自然延伸,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探索,激发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助于透彻理解教学内容。
“用数对确定位置”(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15页)教学片断:
师:每个学期我们都要召开家长会,你是怎样给爸爸、妈妈介绍你在教室里的位置的?
生:我在南边第2组第3排;
生:我在第4组第8排靠墙;
(学生各抒己见)
师:大家介绍自己位置的说法不同,容易混淆。为了方便,我们把竖排叫做列,从左边起,分别是第一列、第二列……把横排叫做行,从前边开始分别是第一行、第二行……
师:现在统一了标准,你能用数学语言准确地介绍一下自己的位置吗?
生:我在第2列第3行;
生:我在第8列第6行;
……
师:现在谁能用数学语言准确地介绍一下你好朋友的位置,让大家猜猜他是谁?
(学生用“第几列第几行”来确定好朋友的位置)
师:你还能想到用什么方法来确定自己的位置?请你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
(学生写下来后交流展示)
生:8-2;
生:5、4;
生:6列3行;
……
师:大家觉得这几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点?
生:他们都是用两个数来表示的。
师:为什么要用两个数来确定呢?一个数不是更省事吗?
生:因为确定了他是第几列第几行才能确定他的位置。
师:这两个数分别表示什么?
生: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师: 数学的一大特点是简练,其中第一个数表示的是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的第几行。同学们能够想到用两个数分别表示“列”和“行”来确定位置,很了不起。为了交流的方便,我们可以用一对数表示,比如(5,4),表示第5列,第4行。数学上把这一对数称为数对(板书:数对)。请你用数对来确定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
……
创设情境不难,难的是怎样使这个情境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能自然延伸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上述教学片段中师生始终关注现场情境,及时延伸,围绕“数对”问题,通过三个层次的延伸,掌握了“用数对确定位置”这一内容,所创设的情境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自然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发展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二、 自然的小学数学课堂是与生活自然融合的课堂
数学来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数学课其实就是生活数学的一种影射、提取和应用,是简化的生活。丰富多彩的生活带给学生更多的经历、体验,数学联系生活不仅让学生易于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而且可以使学生用数学去体验生活。数学与生活自然的融合,使学生有了体验和创造生活的机会。自然的数学课堂提倡回归生活,把数学知识蕴于现实生活中,取材于自然,用身边真实、朴素的素材来揭示它最本质的规律和意义,这样的教学看似平淡,却能把握实质。
“吨的认识”(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下47~49页)教学片断:
师:星期天,妈妈带着小明去水果批发市场,看到一袋袋、一箱箱的苹果(出示图片)。一个苹果约重 150( ),一箱苹果约重10( ),可以填什么单位呢?
生:一个苹果约重150(克),一箱苹果约重10(千克)。
师:“克”、“千克”这些质量单位我们已经认识了,知道了一个苹果的重量可以用“克”做单位,一箱苹果的重量用“千克”做单位。这些苹果都是用大卡车运来的,一辆大卡车能装多少苹果呢?要用比“千克”更大的质量单位“吨”,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吨”。
师: 1吨到底有多重呢?
生: 1吨是1000个1千克。
生: 1吨有10袋大米那么重。
……
师:你们想体验一下吗?老师准备了一桶水,现在请同学们推举出一位大力士,先来提一提这桶水,展示一下你的实力。
师:请问你感觉重不重?重!(不重!那就请你从这儿提到教室后面往返10趟,行吗?)到底有多重?我们来称一称。(20千克)
师:大家都提过水,这位同学也是大家推选的大力士,看他提这桶水的样子,你们觉得这桶20千克的水重吗?
生:重!
师:这桶水的质量是20千克,50桶这样的水大约重1吨,想象一下一次提得起来吗?可见1吨很——重!50桶这样的水大约重1吨,说明1吨=( )千克?你是怎样想的?
生:我想一桶水重20千克,50桶重多少千克?就是用20千克乘50等于1000千克,也就是1吨。
师:为了让每个同学都能感受一下,老师课前调查三年级同学的体重大约重25千克,现在请你们互相背一背,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大约多少个同学的体重合起来约是1吨重?
生:约40个同学。
师:你能一次背起40个同学吗?
(学生都做出了惊讶的表情,笑了起来。)
……
师:比较这三个质量单位,你想到了什么?
(板书:很重、很轻)
师:“吨”用来表示很重的物体的重量,想想生活中哪些物体在什么情况下要用“吨”做单位?
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电脑出示四幅图)卡车、桥头的标志(能承受的物体重量)、电梯、火车上标的载重60吨。
师:许多物体的载重量用“吨”表示。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常用“吨”做单位。
……
以上课例,教师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了桥梁,将数学与生活自然地融合起来,从学生常见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取材,再现生活中的数学体验,建立起用数学解释生活的模型,使之上升到“科学数学”,再引导学生用科学数学解释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这样的融合是自然的、有意义的。
三、 自然的小学数学课堂是把握自然生成的课堂
叶澜教授认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数学课堂需要预设与生成共舞,而动态生成的资源是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一种自然发现或真实体会,是学生真实思想的自然表达,是最具活力的教学因素。
“轴对称图形”(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56~59页)教学片断:
(在通过观察操作揭示轴对称图形的初步概念以后。)
师:你能举出一些轴对称图形的例子吗?
……
生1(得意地说): “老师,我发现人也是轴对称图形。”
师(故意停顿一下):你的想法与众不同,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生1:将人从中间对折,那么眼睛和眼睛、手和手等都会完全重合,所以人是轴对称图形。(话音刚落,很多学生举手)
师:你能用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进行判断,很不错。看样子有人有不同意见。
生2:我不同意!人不一定是轴对称图形。我的牙齿掉了一颗怎么会完全重合呢?
生3:有的人左眼和右眼不一样大,所以人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4:我穿的衣服上面的图案两边不一样,我也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5:多数人都是轴对称图形。
……
师:同学们的看法好像都有道理,把老师弄糊涂了,请你们想一想到底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学生陷入思考)
生6: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师:轴对称图形是针对什么来说的?
生7:图形。
师:前面我们确定的轴对称图形都是什么样的图形?
生7:平面图形。
师:现在你们想说什么?
生1:我知道了,人不是轴对称图形,因为人不是平面图形。
师:这下我明白了,数学上的轴对称图形是指具有轴对称图形特征的平面图形,不是指生活中的实物。虽然刚才这位同学的看法是错误的,但是提的问题很有价值,帮助我们进一步弄清了什么是轴对称图形。我们应该谢谢他!
师:人不是轴对称图形,但人具有对称特性。
……
上述课例,学生对“人是轴对称图形”的判断是错误的,教师利用这个“美丽的错误”,生成并探讨了“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和“人具有对称特性但不是平面图形”两个问题,这样的生成是自然的、有效的。自然的数学课堂不怕出错,关键是教师要学会把它变成有效的教学资源,让“错误”出彩。这样的资源稍纵即逝,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才能及时捕捉这些生成的信息,并且因势利导,使这些生成的信息成为提升课堂教学效益的资源,这样的生成是自然而有价值的。
四、 自然的小学数学课堂是遵循规律的课堂
自然有序的数学课堂,首先要尊重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用数学内在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使他们始终处于一种活跃的认知状态,以积极的姿态获取新知;其次是遵循学生的心理需要,课堂教学尽可能活动化,在鲜活、生动的学习情境中激励学生去主动学习;再次是遵循学生的情感需求,通过对学生的有效评价和积极引导,鼓舞他们的信心,让他们树立自信,产生成就感。
“平移和旋转”(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24~25页)教学片断:
师:(出示物体运动的画面:电梯、风扇、火车、缆车、螺旋桨、钟摆等物体在运动)你来分分类,告诉大家你是怎样分的。
生:电梯、火车、缆车、钟摆运动是一类。
生:螺旋桨、钟摆的运动是一类。
师:画面中的物体在运动,你们现在想运动吗?
生:想。
师: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游乐园,用动作模仿一下录像里的运动现象。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小朋友玩摩天轮、滑滑梯、旋转木马、空中缆车、观光电梯等游乐项目的录像片断,学生兴高采烈地模仿着……)
师:刚才我们看到这么多的游乐项目,你们现在能按他们的运动情况再分分类吗?
(同桌间尝试再次分类)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分类的?把图片分类贴到黑板上,你能做个模仿动作,然后给每一类起个名字吗?
生:风扇和摩天轮是一类,因为它们都是转的;空中缆车和观光电梯是一类,因为它们都是在空中直直地运动;滑滑梯自己是一类,因为它是斜着运动的。
生:我把观光电梯和滑滑梯分为一类,叫做上下移动类。
生:电梯、火车、缆车是一类,风扇、螺旋桨是一类。
师:那钟摆是怎样运动的?(用挂件演示)它是沿着一个中心运动,只不过摆动的幅度要小一点。
(学生用手势做出钟摆运动的样子)
师:像电梯、火车、缆车这样的运动叫做平移。风扇、螺旋桨、钟摆这样的运动叫做旋转。
……
“平移与旋转”是生活中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学生在刚开始分类时出现错误,这是真实的、自然的。因此不能急于求成,而应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基础,通过观看熟悉、直观、形象的运动画面,产生模仿做运动的需要,然后描述、比划,这遵循了低年级学生思维发展的顺序性,初步对平移和旋转有了直观认识。接下来,学生对于钟摆的运动特点产生困惑,教师适时用挂件演示,使学生知道钟摆的运动也是围绕一个中心旋转,只是摆动的幅度小,并让学生配以手势来加强理解,遵循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性。以上案例,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教学过程,但是启示我们,数学教学就应该顺应学生特点,遵循学生发展规律,促进学生身心自然和谐地发展。
五、 自然的小学数学课堂是思想方法自然渗透的课堂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包括两条主线,一是数学基础知识,这是一条明线,写在教材上,必须切实保证学生学好;二是数学思想方法,这是一条暗线,并未直接写在教材上,教学中也要予以渗透。“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方法”是数学的行为。学生只有把数学知识上升为数学思想方法,才能有效地提高自身的数学修养。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5-2410(2013)10-0024-01
在秋高气爽的金秋时节,阿城区迎来了黑龙江省体育课堂教学大赛。在三天评比中,来自全省各地市的优秀体育教师进行了精彩课堂展示。上课、看课、评课,无论是参赛教师还是评委和观摩教师,都本着“回归教学自然,提倡高效课堂”的大会主题精神,真诚交流、深入研讨、共同提高。本次全省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具有以下特点。
一、体现新课程理念
从参赛教师的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教师能够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教学内容安排适合,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得当,注重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相联系,引导学生体验运动乐趣。参赛教师在课的设计时,能够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出发,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像哈尔滨市第七中学郭艇老师的足球课给在场的听课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入手,把课中的亮点展示在众人面前。他的课从整体设计到每一细微之处的处理,都渗透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课的优点之处颇多,辅助器材运用得恰到好处。像利用小水瓶,每两人一组两个瓶,当进行到足球脚内侧传接球练习时当做目标靶子;移开小瓶当做小球门;准备活动时绕着跑,可谓一物多用。利用红色的即时贴,贴在足弓位置,告诉学生用这一点触球,强化效果明显。准备活动时安排了“小皮球架脚踢”游戏,利用足弓互踢进行游戏的铺垫导入,体现出围绕主教材进行设计的思路。整堂课构思设计合理,场地布置运用得当。
二、基本功扎实
从初中组的第一场地上课的十六位教师的作课中发现,上课教师具有扎实过硬的基本功和娴熟的课堂教学驾驭能力。像齐齐哈尔市五十二中的张鹏老师,讲解生动、语言干练、能抓住要领、适时适度。示范动作准确到位,示范面选择合理。教师口令清楚,声音洪亮,有感召力,队伍调动有章得法,教法运用灵活。哈尔滨市第三十八中学的高明秋老师,教学方法多样,效果明显,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重点突出。整节课围绕快速跑的步频、步幅展开,从准备活动贴报纸的游戏开始引入,到原地高抬腿跑,到弓箭步走,到用短绳摆成的一道道格子进行快速跑练习。学生在练习中额头上浸出了汗水,激情的欢笑声不断,整堂体育课学练气氛高涨。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陈老师,男,有18年教龄(从初中调入高中,高中教龄6年).在复习一次函数y=kx+b图像作法的基础上,判断两点是否在此图像上,引入直线方程的概念,然后提出问题:在直角坐标系中,过点P旋转,不论转多少周,它对x轴的相对位置有几种情形?在学生简短回答的基础上,用投影给出倾斜角的定义,然后释义确定倾斜角的三个关键条件,并配有一练习题.在讲直线的斜率时,先让学生作图: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过原点且倾斜角分别是45°,135°,60°的直线,并试着写出它们的直线方程.然后观察思考:直线的倾斜角在直线方程中是如何体现的?在引导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投影给出斜率的定义,并设置了一个概念辨析题,又给出表格,让学生填写倾斜角α和斜率k之间的关系,总结两者之间的规律.还没来得及讲解例题,下课钟声已响.满脸遗憾.
张老师,女,有16年高中教龄.她先以问题导入的方式引入第一个概念,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的作业纸上作出函数y=2x+1的图像l,并判断点A(1,3)和B(3,1)是否在图像l上,并请学生讨论概括:①什么样的点都在该函数的图像上?②该函数的图像上的点都满足什么条件?让学生很容易接受所学的新知识.而倾斜角定义的引入是由一个动手操作问题引入,怎样连一张正方形纸片的对角线(用课前准备好的一大一小两张纸片)?一张小纸片,用三角尺连接对角线两端点就可以(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但一张大纸片,三角尺因长度小于对角线的长度,学生无法用前面的方法连接,问题自然而然在实践中产生.学生就转而想通过其他方式解决,很容易得到,可由一点和一个角来确定一条直线.倾斜角定义的形式水到渠成.在引入斜率的概念时,用几何画板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过原点且倾斜角分别是45°,60°,135°的直线,让学生写出它们的方程,然后观察思考:直线的倾斜角在直线方程中是如何体现的?学生通过观察,很容易得到倾斜角不同,方程中x的系数不同,但这个系数正是倾斜角的正切值!然后总结练习.让学生在所学知识点处形成联结,不仅理解了倾斜角和斜率的关系,更是对知识的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使所学知识点连成线,织成网,更巩固,更深刻,也更能灵活运用.
两节课各有千秋,亮点纷呈.评完课后,上课教师和评委真心面对面,相互交流探讨,提出了许多改进完善的建议和意见,希望对本节课进行二次教学设计,真正起到比赛是手段,提高是目的的作用.对我更是一个学习的好机会,促使我听课后反思,反观自己的教学,以不断提高专业能力.下面是我听课后的几点反思.
1.创设问题情境,贴近课堂教学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抽象性概念和严密的推理,由于我们长期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忽视了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清晰地理解基本概念发生、发展过程,不能正确地把握内隐的数学思想方法,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教育不能采用硬性嵌入抽象概念的方式进行,良好的数学情境是数学教学的前提.课堂教学设计应以新课程标准所反映的新理念,创设问题情境,贴近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贴近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采用问题牵引,探索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去主动探索和感受一个个概念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为了让学生了解三个概念:直线的方程、直线的倾斜角、直线的斜率的产生、发展和形成过程,那么相应的三个引入情境创设,就显得非常重要,而这一点也正是检验一个教师教学能力高低的试金石.这三个引入既是对教材的挖掘,也是体现教师在备课中不仅要思考“教什么(What)”和“怎样教(How)”,更要思考“为什么这样教(Why)”.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建构知识结构,渗透思想方法,同时也彰显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新课程理念.学生的能力在实践探索中得到了发展,真正体现了以知识为载体、发展能力为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的时代要求.但有时有些老师为了赶急图快,或为了所谓的知识容量最大化,课堂上显得很直白、很快,像倒豆子似地一吐为快,忽略了真正的过程中蕴含的思维容量,没有真正地“授人以渔”.
评价是课堂改革的杠杆。改革现行课堂评价方式,研究和构建符合生态课堂要求的绿色评价新体系,是促进学生“自然成长”的重要环节。绿色评价要以学生为本,注重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用赏识的方法激励学生,用期待的方式鼓励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课堂上,教师可以留出15分钟左右的时间,鼓励学生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并展开自由讨论。讲课过程中,学生可以不举手申请而直接站起来发言;可以与周围的同学讨论问题;可以到别的位置找合适的同学交换意见;发言时,如果需要演示,学生可以到讲台前在黑板上书写板书,也可以使用电子白板进行操作……总之,每位学生都有自主发言和自我展示的机会,并且每位学生的发言都应得到充分尊重。即便自己讲得不尽合理,同学会与你进行友善的争辩,教师会与你展开平等的讨论,在这样的学习氛围里,学生的潜能将被最大限度地挖掘,教育之花将绽放绚丽光彩。
生态课堂只有注重过程,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才能不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为结果而评价,学生只记住了结果,主要锻炼的是记忆能力,但它却经不起“变式”的考验。而注重思维过程的评价,学生自己寻找到了结论,其思维能力在过程中得到了培养。注重思维过程的评价可以弥补学生认知水平方面的不足,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看到从前不曾发现的新天地,提升思维能力与认识水平,增强创新意识。
生态课堂强调激励,教师要用活激励。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对其价值的肯定以及人格的尊重。教师实施激励评价时,常用“你真棒”“有进步”“想象丰富”等词语,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和热情。教师还应科学地运用“无错原则”,允许学生在探索中存在错误,不求全责备,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安全感。
课堂上,教师要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学生和教师能够进行平等对话。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共同分享思想、见解和知识,交流情感、观念与理念。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会得到善意的帮助;当学生取得成功时,会收获诚挚的祝福,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生态课堂,这样的课堂才能让学生自然成长。
一、用自然的教学风格替代教学的浓妆艳抹
数学教学需要回归教学的常态,让学生经历自然的数学学习生活。数学课堂要返璞归真,首先取决于教师对待自己所教这门课的态度。教师应以一种平和、包容的心态,科学、理智地看待自己所从事的学科教学。要让学生从心底里喜欢数学这门学科,这不是容易的事情。对数学的兴趣是一种对数学思考的乐趣,是一种需要经历一番研究,费过几番周折后,才能享受到的快乐的味道。数学的“好玩”是需要学生付出努力才能体验到的。
教师自己要返璞归真地看待数学教学,返璞归真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我所教的班级中有一个女孩,一道简单的计算要纠正两三次才能抄对,别的学生10分钟能做完的练习,她要花上两三倍的时间才能完成。怎么办呢?我采取的策略是减轻练习量,耐心辅导,由于没有打击这位同学的学习兴趣,所以这位同学最终取得了较好的数学成绩。
自然的教学风格会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堂上“花瓶式”的教学模式学生是不会发自内心的喜欢数学的,老师片面追求分数,让学生死学,或搞题海战术,学生不仅学不好,更会产生抵触情绪,不会喜欢这门学科。
二、用朴实的数学问题替代华丽的情境设计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不可否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好的问题情境能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激发求知欲、唤起好奇心。因此,情境创设成为当前数学教师煞费苦心的一件事,他们往往为了突出新意,挖空心思地创设华丽的情境,然而华丽的情境背后却引发了不少问题。
在五年级《找规律》一课中,有一位老师这样设计了导入部分: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公园逛一逛:(出示录像)里面有盆花,灯笼,宫灯等与今天例题相关的场景。然后又问:你们在刚才的录像中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盆花,灯笼,宫灯等。
这么一来,就白白浪费掉了10分钟的时间。其实,公园每个学生都去过,根本不需要这么大费周折,看似使用了多媒体,充分与课本例题相联系,其实这样所谓的华丽的情境设计完全多余,可以用朴实的数学问题来代替。如:可以设计一个“记数字比赛”,看谁能在规定时间内记住两串数字。出示两个号码:13817922354;13801380138。学生发现第二个数字容易记,因为有规律。学生通过朴实的数学问题引发了探索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有了兴趣自然事半功倍。
三、用学生的独立思考替代低效的小组活动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我们发现高效的小组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中取长补短,但只流于形式,不注重活动实效性的低效小组活动是不可取的。
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的例4时,学生已经有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基础,一位教师在处理这道例题时,采用学生读题后直接小组讨论交流的方法,其实这是一个低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合作前未经历独立思考的过程,在合作中就会依赖同学,怕动脑筋。只有让学生自己先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宣布到小组里交流,大家才能各抒己见,优化方法,探寻出规律。
四、用学生的能力提升替代教师的过度搀扶
新课程目标中要求注重学生自己的探索与发现,强调经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充分体验,充分思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总想做到面面俱到,总担心学生会错,一路搀扶,忽略了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
在《小数大小比较》一课中,有位老师在教学例题时,让学生比较0.48元和0.6元哪个贵?学生也先思考了,但只说出了0.6元是6角,0.48元是4角8分,这种比较方法,老师很着急,未等学生思考,就将另几种方法通过课件出示出来。其实,在这里,我们的老师可以稍作提示,再让学生思考后回答,这样学生能从中体会到比较方法的多样化,并能优化出好方法,提炼出小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提升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一、数学文化在课堂里的作用
1.提供背景知识,加深理解,激发兴趣 我们知道数学文化不应从数学之外去寻找,数学最内在的文化特性应该是数学本身,它应该是反映数学的个性,体现数学的思维魅力。在讲《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说在一年中,我国上海和澳大利亚悉尼的气温变化趋势为什么大不相同呢?我相机介绍了关于这方面的地理知识。这与上海和悉尼在地球上的位置有关。上海位于北半球,悉尼位于南半球,上海和悉尼的夏季和冬季正好相反。讲了这个知识,学生都知道了这一现象,也帮助了学生更好地了解统计图的作用。再如:在讲授钟表时,可以用ppt呈现计时工具的演变过程,让学生知道“日晷”和“滴漏”都闪耀着我国古代科学家的智慧,让学生体验到这个演变过程融合了多少先人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种介绍数学背景知识的方式自然流畅,让学生能切实领会到数学的文化内涵。
2.展示数学的美,体验美感,增进感情 数学的美还体现在它的形式上,那就是简洁美、对称美、统一美和奇异美等等。假如我们能在教学中,适时地插入一些数学的文化知识,那效果就截然不同了。我们在讲《认识圆》这一节课时,在最后我穿插了一组关于圆的图片,例如阳光下绽放的向日葵、中国民间的圆形中国结、世界著名的圆形建筑、中国传统的圆形剪纸、北京的天坛、水的波纹等等,学生看了这么多美丽的图片以后,都感到惊讶,都说原来我们的生活中有这么多圆形的事物,圆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3.谈论中国数学历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我们知道历史往往揭示出数学知识的现实来源和应用,从而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文化史和科学进步史上的地位与影响,认识到数学是一种生动的、基本的人类文化活动,进而引导他们重视数学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且关注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讲到方程的“天元术”,“圆周率”时,我们老师都要介绍方程和圆周率的发展史,让学生都为我们国家的数学家感到骄傲,此外,我还适时地介绍了我国古代数学的领先与现代数学的落后,并给学生分析造成这一后果的内在原因,深刻的民族尊严感和为中华数学之崛起而奋斗的决心在学生心中升腾。
二、数学文化的选取
1.重视发挥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文化 新教材注重体现数学文化的价值,从一年级开始就以生动有趣、易于阅读的形式,以“你知道吗?”为题,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数学发现、数学史的知识等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内容的呈现,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首先源于人类生活的需要,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在讲授用计算器计算时,在单元最后补充了关于“计算工具的演变”的“你知道吗?”,从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记数和计算的“算筹”工具,到几百年前的“算盘”,再到现在的计算机和电脑。这些知识的传授,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数学教师文化修养中的数学文化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如果说数学需要“文化”,那么首先教师需要“文化”。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从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出发进行教学工作。另外,教师的文化底蕴是数学“文化”的保证,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数学的理解,对教学活动的组织都反映了教师的文化修养。
3.生活中的数学文化 新课标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新课标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五年级数学下册《数字与信息》就是从生活中选取关于数字的信息整理介绍,通过对电话号码、班级编号、邮编、身份证号码等等和数字有关的知识与学生交流,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数字的魅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个人素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