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1 17:59:45
导语:在小学生的心理辅导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学业自我效能感(又称学习自我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在学习领域内的表现。学业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的学业能力信念,指学习者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能力或技能去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程度的评价,是个体对控制自己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学业自我效能感出现在行为活动之前,是一种预期;它是一种主观判断,其强弱直接影响学生在学习能力水平的发挥;它是一种生成的能力,不等同于学生的实际能力。
越来越多的研究已证实:在基本能力相近的情况下,非能力因素往往对个体的实际表现和最终成就发挥着至关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能力可能会因自我怀疑而遭致削弱,也可能会因对能力的坚信而使一个人有超常的发挥。能力的充分发挥,既需要技能,也需要有效运用技能的自我效能信念。
当学生获得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后,自我效能感就成为学习行为的决定因素。目前在学习过程中,当学生面对任务或困难的时候,总会对这些任务和自己的能力作一些判断:“我是否胜任这些任务?”、“以我的能力,能应付眼前的困难吗?”,大量的研究发现,学生如何看待自己是否具备从事某项活动的能力,直接决定着对自己能否成功的“期望”。
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对学习任务的选择及学生在某项学习任务上付出多少努力,在遇到困难时能坚持多久。在对待学习活动的态度方面,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具有自信心,敢于面对困难,面对即将学习的较难的学习内容,根据自己以往的学习经验,会认为自己通过努力能够完成学习活动。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则对完成任务没有自信,认为努力、练习无济于事,因而容易退缩。因此,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成为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如何培养呢?
1体验成功
学生获得的成功经验是对自我效能感最具影响力的因素。培养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核心辅导策略就是让学生体验成功,通过多次对成功经验的积累,让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自我效能感。
为了确保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和相互支持的学习环境,教师应将注意力集中在学生个人的成绩、个人的独特方法和能力上,而不要强调与别人进行比较;应突出强调学习过程和学习任务的价值,而不要过分关注学习的结果。
对学生的学业成功做出能力或努力方面的归因与反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让学生信赖自己因努力而能成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有的学生作文好,有的学生英语好,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以此让学生发挥,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力所能及的要求和目标,为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要让学生有快乐的体验,不要刻意追求成绩,给学生压力,使之紧张,而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给其身心带来的快乐,积累自我效能感。
但在选择任务的过程中,家长或教师应注意易于完成的任务对于自我效能感没有太大意义;而在完成一项困难的学习任务时,则能够为个体提高自我效能感注入新的效能信息。外因作用下取得的成功,具有效能价值较小;而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的成功,对于改善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更大些。
2考试心理辅导
对于学生来说,考试是他们产生焦虑、没有信心的原因之一,他们感到迷茫,不知道如何做才是最好的。所以考试心理辅导也是提高学生自我效能的重要内容。
第一,指导学生学会系统的复习。
有的学生因情绪紧张、焦虑等原因,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老师应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并指导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性格等特点,依据老师的复习计划和个人的学习基础拟定一份合理有效的复习计划,并监督其完成。同时,对学生进行解题技能和应试技巧的训练,让学生的心理得到充实,才能减少焦虑感和迷茫感。
第二,引导学生用一颗平常心看待考试。
对于那些考前心理容易紧张、情绪反应强烈的学生,教师应与他们一起分析现状认清自己的优势之处,引导其放下包袱、排除外来的压力和干扰,调整好应试心态。教师、家长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各种考试的成绩,帮助学生进行合理归因分析,及时改进。学生才能学会自我调节,才能在考试中保持平稳、向上的心态。
第三,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氛围。
用艺术的形式和手段来调节和改善中小学生的心理状况,或者说,通过某种具体的艺术活动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这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一个新动向,也是学校心理辅导的一条有效途径。
3团体行动
针对目前学生心理辅导现状存在的不足,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针对的是全体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成为一个较好的心理辅导途径。
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心理咨询形式。主要通过团体内的人际关系互动,促使个体在过程中观察和自己差不多的学生取得的成功,体验、认识自我,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增强其自我效能感。
首先可以通过绘画等的方式让学生表达对学业的认识、感受,宣泄焦虑情绪;其次,通过活动游戏等帮助学生降低对学习的焦虑;最后可以通过让自我效能感不足的学生谈谈自己曾经最得意、最成功的一件事或者以讲优点的形式来让其发掘自己的优势资源,增强其克服困难的信心。
4情感关怀
在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辅导中,情感的关怀与交流是基础。教师或心理辅导员应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家庭或其他的原因,性格较孤僻,心理较脆弱,自我效能感也就比较低。
教师与家长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学生,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学生就会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业自我效能感。
摘要:本文以一例学校恐怖症学生为例,从社会因素、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和诱发因素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学校恐怖症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然后利用系统脱敏疗法,支持性心理干预及理性情绪疗法的理论与方法做了有效的干预和矫治,经过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班主任教师、家长与同学的协助和努力,使得学校恐怖症学生得以重返校园。
关键词:学校恐怖症;系统脱敏疗法;支持性心理干预;理性情绪疗法
一、学校恐怖症及其表现
学校恐怖症(school phobia)是儿童对学校特定环境异常恐惧,强烈地拒绝上学的一种情绪障碍,是恐怖症中的一个特殊类型。目前国外学者把学校恐怖症列为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并认为发病年龄有三个高峰,且与发生原因密切相关:5~7岁为第一高峰,可能与分离性焦虑有关;11~12岁为第二高峰,可能与升中学、功课增多、压力加大或改换学校重新适应新环境和人际交往困难等因素有关;14岁为第三高峰,可能与少年特征性发育,自觉身材长高,手足长大,显得不灵活,情绪抑郁有关。
学校恐怖症在学校中偶有发生,尤其是刚刚升入高一阶段学校读书的学生,容易发生类似症状。比如下面的一个学生的表现
小旭是某中学初一年级的学生,总是很害怕上学,一想到要到学校去,就很担心,很希望自己能生病,这样就不用到学校去了。每次走到学校大门的时候就觉得腿发软,冒汗。进入学校学习的前几天,英语老师要求同学背诵课文,其中叫他起来背诵时,由于很紧张,背到一半便背不下去了,于是受到老师的批评,从那以后,他看到英语老师很怕,总担心老师会批评他;他感到过去学校的老师很好,现在学校的老师都很凶;他害怕所有老师,感到最害怕的是老师当着同学的面批评他;他觉得现在学校的学生都很优秀,而自己比不过他们;一个学期中,他只知道两个新同学的名字,不敢与新同学玩;他感到胸闷、憋得慌,要回原来学校读书。
在班主任的介绍下,他走进了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初次走进心理辅导室时,他的手冰凉,脸色苍白,眼泪未干,紧闭着口,愁眉苦脸,不敢正视任何老师,一谈到学校教师感到紧张,眼泪会滚出来,身体发抖。回答老师提问时不愿开口,即使偶尔说话声音也很轻。
二、分析学校恐怖症发生的具体原因
经了解,小旭的父母均为城市企业职工,夫妻关系不太好,经常吵架。家庭事务处理中母亲为主,父亲为辅;祖辈及母亲的教养方式为溺爱型。上幼儿园时有分离性焦虑症状,经常哭闹着不愿离开家长去幼儿园,一有机会就从幼儿园跑回家中。进入小学后一切正常,但平时不太说话,与同学交往正常,比较文静,学业在班级中为前五名。第一次见面对该生的综合印象表现为焦虑、紧张、害怕,性格上内向、退缩、敏感、脆弱、自卑,气质类型有抑郁质倾向。
在转校时孩子在心理上容易产生对新环境的诸多不适应,这时需要家长和教师敏感地察觉孩子心理上的变化,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教师对插班生小旭的心理状况了解不够,一开始未予以足够的关心,却给予了严厉的批评。再者,家庭教养方式存在问题,母亲及祖辈对孩子过于溺爱,使得孩子对于环境的适应性差。父母关系不良,经常吵架,使得孩子缺乏安全感,形成了退缩,敏感,内向的性格特征。其恐惧发生的原因主要是性格因素。性格上有遗传及环境所致的缺陷,内向、退缩、敏感、脆弱、自卑,交往能力不强,环境适应性差,对长辈特别是母亲的依赖性太强。同时受到诱发事件:迁居、转学、遭老师批评的影响。
三、学校心理教育与辅导的方案
(一)目标
消除对学校的恐惧,能够正常上学;改善和新同学的关系。帮助其认识自我,改变自我,能积极应对生活中的困难。最终达到促进该求助者心理的健康与发展,到达人格完善。
(二)心理辅导的方法和原理
1、系统脱敏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
系统脱敏疗法是由美国学者沃尔帕创立和发展的。沃尔帕认为,人和动物的肌肉放松状态与焦虑情绪状态,是一种对抗过程,一种状态的出现必然会对另一种状态起抑制作用。根据这一原理,在心理治疗时便应从能引起个体较低程度的焦虑或恐怖反应的刺激物开始进行治疗。一旦某个刺激不会再引起焦虑和恐怖反应时,便可向处于放松状态的求助者呈现另一个比前一刺激略强一点的刺激。如果一个刺激所引起的焦虑或恐怖状态在求助者所能忍受的范围之内,经过多次反复的呈现,他便不再会对该刺激感到焦虑和恐怖,治疗目标也就达到了。
2、理性情绪疗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简称RET)。
艾理斯(Albert Ellis)在本世纪50年代后期创立的一种认知疗法。艾理斯认为,人的情绪障碍、行为问题是由于非理性信念、绝对性思考、错误的认知评价造成的。人的认知评价对于产生什么情绪有重要影响。
3、支持性心理干预
支持性心理干预创于1950年,是由Thome首先提出的。它是目前我国使用很广的一种心理治疗概念。这一方法的内涵非常丰富,一般是采用劝导、启发、鼓励、同情、支持、评理、说服、消除疑虑和提供保证等交谈方法,帮助求助者认识问题、改善心境、提高信心,从而促进心身康复过程,提高应付危机的技巧,提高适应困难的能力,舒缓精神压力,帮助走出心理困境。
四、学校心理辅导的实施
(一)准备工作
制定了辅导方案后,给小旭布置作业――列出对学校感到恐怖事件的等级次序。具体要求如下:
1、找出所有使他感到恐怖的事件,并报告出对每一事件感到恐怖的主观程度,这种主观程度可用主观感觉尺度来度量。这种尺度为0~100,一般分为10个等级,单位为sub,
2、将找出的恐怖事件按等级程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下表是其排出的恐怖事件顺序。
(二)系统脱敏从第二周开始进入系统放松训练。使用录音机和心理放松训练磁带,指导他学会放松。体验放松的感觉,逐渐训练使自己能够迅速进入放松状态。
系统脱敏分为两个过程:
1、想象脱敏。在完全放松时由心理老师做口头描述,并要求其在能清楚地想象此事时,便伸出一个手指头来表示。然后,让其保持这一想象中的场景30秒钟左右。
2、实地适应训练。这是关键步骤。由心理老师陪同从家里出发,坐公交车到学校门口,在公交车上和下了车的路上小旭没有明显的恐怖反应,当走到学校门口时,脸色开始凝重,于是站在学校门口做调整,后来离开学校门口一同来到学校旁边的小店坐着,在心理老师指导下做放松训练,达到完全放松状态时仔细观察校门口的景象。大约20分钟后,自动再一次尝试进入学校,并且成功了。当进入学校后,一直走到教学楼前,心理老师拍拍她的肩膀以示安慰和鼓励。
第二天心理老师在学校教学楼前等着求助者自己来到。陪同一直走到自己的教室门前,仔细对教室进行了观察,并在教室门口做了简单的放松训练,比较顺利。于是约定从下周一开始,上学。
(三)支持性心理干预
除了上述单独的会谈外,支持性心理干预着重与家长及学校中的教师同学等社会因素的支持性干预。
1、引导教师改变教育方法与态度。首先与班主任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通过谈话,班主任终于了解到孩子产生的问题与自己的疏忽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她表示将主动与孩子接近,经常到孩子家家访,给予他更多的关爱,以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同时,她将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来消除当事人的不良情绪。其次,召开任课教师会议,并达成共识:全体教师应多关心他,尽可能不批评他,要努力改变教育教学方法,为全体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2、引导学生与其建立良好同伴关系。引导同学们主动在课间找他玩,与其交流谈话,多发现他的优点并鼓励他,从而使其树立信心,消除自卑与不安全感,并与新同学建立友情。
3、引导家长改变教子观念,联手进行教育与训练。首先,在交流中寻找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其次,明确学校做法,探讨矫治方法,争取家长和当事人的配合。经讨论,家长认识到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三)理性情绪疗法
引导其认识自我,改变自我。在学校恐怖症状基本消失以后,几次与其进行了进一步的心理沟通,通过谈话,帮助他认识过去在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认知问题产生的原因,引导他掌握遇到逆境时如何应对的策略,学会承受挫折,用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学习生活。
一、小组心理辅导的提出
基层学校的心理辅导站的常规工作有两大项:团体辅导、个别辅导。团体辅导针对大部分学生普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实用性较高、涉及面较广的一种心理辅导方法。而个别辅导针对的是个体学生急需解决的问题,是针对性较强的一种方式。它可以借用的形式有师生对话和心理咨询两种。这两项工作扎扎实实地开展,可以大大提高心理辅导的效率。
我校在近八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践和探索中,积极研究符合本校特色的心理辅导工作。小组心理辅导便是其中的一项。小组心理辅导属于团体辅导的一种。我校的团体辅导主要形式有三种:团体辅导广播或电视、心理活动课和小组心理辅导。团体辅导广播或电视针对全校师生,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认识基本的心理规律,发展良好的性格品质。心理活动课以班级为单位,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培养目标,设立以“快乐适应、自知自信、合作进取” 为主题的系列课程。
小组心理辅导则是对有某一类心理或行为问题的学生,进行集中的团体心理辅导,通过小组成员相互鼓励、协同发展,使他们增强信心,帮助他们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小组心理辅导借助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而获得自我发展,改善成员不成熟的偏差态度与行为,进而培养其健全的人格。
根据多年的观察和调查发现,不同年龄、不同境遇中的学生有一些共性的问题,我们设计了有校本特色的小组心理辅导活动。如针对低年级的部分学生中出现的新生适应不良的问题,我们进行的是《他是我的好朋友》主题活动;部分孩子注意力分散,我们进行的是《感觉统合训练》。在中段学生中人际交往问题的学生不少,我们进行的是《做个受欢迎的朋友》的活动;面对班干部的苦恼,我们进行的是《做个好领导》的活动。而高段学生中亲子交往的矛盾普遍存在,我们进行的是《如何应对父母的唠叨》;对六年级女生,我们为她们准备的是《女孩子的悄悄话》,以帮助她们适应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
小组心理辅导以学生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惑为辅导任务,通过组内互动和辅导老师引导,从而帮助他们解决烦恼,获得健康的发展。
二、小组心理辅导的理论基础
1.群体动力学理论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提出的拓扑心理学的心理场理论认为,人就是一个场,人的心理现象具有空间的属性,即人的行为是由场所决定的。可以用公式B=f(PE)来表示,其中B表示行为,P表示个人,E表示环境。勒温非常重视在生活环境中对人行为的研究,他将场论的基本特征概括为:(1)场是融行为主体及其环境为一体的整体;(2)场是一个动力整体,具有整体自身独有的特征;(3)场的整体性在于场内并存事实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关系。在小组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团体咨询过程中团体氛围的创设,利用群体内聚力提高咨询的效果。
2.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主张把依靠直接经验的学习和依靠间接经验的观察学习综合起来,说明人类的学习是一种在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学习原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着重阐明人是怎样在社会环境中学习的。在小组心理辅导中,根据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要为来访者创设一种充满理解、关爱和信任的情景,这种环境的变化必将引起个体行为的变化。
3.积极心理学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提出的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他宣称:“当代心理学正处于一个历史转折的时期,心理学家有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和使命,就是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令家庭幸福美满,使雇员心情舒畅,让公众称心如意。”
小组心理辅导重视人自身的积极因素,在小组内,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作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的积极力量和内在的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获得幸福的生活和良好的发展。
三、小组心理辅导的原则
小组心理辅导过程中,要让每个人都能安全、开放、愉悦地参与辅导,必须遵守以下原则:
1.保密原则。在小组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在不损害他人的利益下,要充分尊重每一个成员的隐私,增强互信和理解,增加团体的凝聚力。
2.民主原则。在小组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成员之间互相尊重,使每个成员在活动中有平等的地位。整个小组保持良好的秩序和轻松的氛围,增强团体的凝聚力。
3.发展原则。在小组心理辅导的过程中,辅导老师要从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成员的问题和把握小组辅导的进程。
四、小组心理辅导的方法
(一)参与小组心理辅导学生的构成
1.广播招募构成
利用学校心理辅导广播,在每天广播快结束时,公布平时观察到的学生烦恼,以知心姐姐的名义,欢迎学生参与小组心理辅导。广播结束之后,马上报名。报名表如下:
这样将有共同烦恼和问题的学生招募起来,以小组辅导的最佳人数6至10人为一组,参与小组活动。如果来报名的学生众多,可按主题分成几组。
2.教师推荐构成
教师推荐的方式多用于低段学生,因为低段学生的主动性不强,对心理辅导还不了解。几年的实践和思考,使我们将一、二年级的小组心理辅导的主要内容定位为感觉统合训练。在低段学生中,感觉统合失调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显出分心、多动和学习障碍。他们由教师推荐到心理辅导老师处,由心理辅导站讨论编组,在心理辅导老师的带领下,参与感觉统合训练的游戏。
(二)小组心理辅导老师的作用
1.组织作用。从小组心理辅导开始、到过程中、到一次辅导的结束,辅导老师要做好几件事。首先要建立关系,告知小组心理辅导的原则,使小组成员减少拘束感。其次在活动中,保持小组成员的互动沟通,运用保证、鼓励、支持的技术,使辅导顺利进行。最后,在小组总结中,对活动作出正确的解说,重申保密原则。
2.倾听作用。辅导老师始终保持真诚、接纳、同感的态度,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小组成员,认真倾听他们的言语,也指导他们倾听其他组员的发言,不随意插话。辅导老师在倾听过程中还可以适时采用复述、反映与澄清等技术。
3.教育作用。因为小组心理辅导的对象是在校学生,所以小组心理辅导老师在小组成员能够接纳你的条件下,将社会的认知、良好的行为加以指导,让他们获得更好的自我发展。可以采用的技术有适时和适当的提问、面质、聚焦、示范等。这样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效仿榜样,形成适应性的行为。
(三)小组心理辅导的方法使用
1.团体讨论法:就团体共同关心的比较有意义的问题展开交流与讨论,使问题更加清楚,达成共识。
如在《如何应对父母的唠叨》中,我们设计了以下的活动过程:
(1)忆往事,激感
首先让小组成员畅所欲言,一起来回忆父母给予我们的关爱,感知父母的不易。
(2)谈唠叨,宣泄不满
爸爸妈妈也有很多的烦心事,有时我们达不到他们的要求,他们难免会显得着急,有时就会不停地唠叨。你有这样的经历吗?请具体说说。
你们听了爸爸妈妈的唠叨后,心里是一种什么感觉?
让学生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3)想策略,搜索方法
有时免不了会和爸爸妈妈产生一些摩擦,弄得他们不开心,自己也不开心,其实我们心里也不愿这样。商量一下:面对他们的唠叨,我们最好怎么办?大家各想各的主意,请一位同学快速记录在白纸上,然后在许多主意中挑选出你们认为较好的三条,打上五角星。
通过生生互动,在思维的碰撞中,搜索多种应对父母唠叨的方法,在交流、筛选的过程中获得应对唠叨的积极方法。
(4)说方法,理解共情
说说大家挑出的方法,这样操作有什么好处?
通过今天的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在说方法的时候,让小组成员思考得更细致,更好地处理具体的问题情景。通过谈收获,不仅能够巩固团体讨论的结果,更能够反思自己的不足,理解父母的心情。
2.角色扮演法:让团体成员依据一定的故事情节,简单模仿故事中的人物,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达到理解他人、增进相互了解的目的。
如在《做个好领导》的小组心理辅导中,辅导老师针对中队干部提出的“有的同学不服管该怎么办”这个问题,创设情境。在自修课上,教师扮演那个老是不做作业、调皮的孩子。请小组成员作为班干部来管理,用好办法来劝说,让同学听从班干部正确的做法,遵守纪律,好好学习。
这个主题下进行的几次小组心理辅导,故事情境相同,但每次角色扮演都会根据情节的发展而变化。每一次辅导老师扮演不守纪律的孩子总会给班干部增加难度,以确保情境接近现实。但每组在操作时,因为遇到的是个性不同的班干部,所以总会有不一样的结果,这就需要心理辅导老师快速地调整角色。在其中一次的角色扮演中,“调皮孩子”遇到了能够为他人着想的好干部,马上就自觉学习。于是扮演“调皮孩子”的辅导老师马上请小组成员讨论,这个好干部是怎样能够让同学遵守纪律的?而在另一次的活动中,这个“调皮孩子”没有遇到能让他遵守纪律的干部们,于是,辅导老师适时而止,请小组成员来扮演“调皮孩子”,自己扮演班干部,用爱心、用智慧使“调皮孩子”不再妨碍大家。然后再次引发比较、讨论,使小组成员理解调皮学生渴望关注、渴望关爱的心情,也掌握了一些班级管理的技巧。
3.行为训练法:安排一定的训练任务,要求组员按时完成,以达到养成良好行为、克服不良行为的目的。
如在小学低段学生中,有一些学生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好动易分心,情绪不稳定,是较为典型的注意力障碍,我们就通过小组心理辅导让学生参与《感觉统合训练》的主题活动。在每次的活动中,我们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分别安排跳羊角球、袋鼠跳、走平衡木、匍匐前进、前滚翻、趣味手工等训练,促进这些特殊学生对身体协调、空间知觉和运动能力等的培养,使他们更好地发展。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活动时要遵循从易到难、教师示范、帮助强化的原则。 我们发现:学生在这个小组心理辅导的过程中能够尽情地玩耍、发泄,的确有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4.认知改变法:通过改变当事人的认知―心理意象、观点、信念和思维方式,重建其理性化思考,进而改变情感体验与行为模式的方法。其主要技术包括:理性情绪疗法、自我指导训练、应对技巧训练、内隐示范等。
如在高段学生中进行的小组心理辅导《考试紧张怎么办》,我们就运用了认知改变法。活动过程如下:
(1)倾诉苦闷,获得共情
请大家都说说自己考试紧张的经历。
(2)科学改变认识
师小结:通过大家的诉说,我们发现许多同学考试的时候都会紧张。其实,很早以前,心理学家就发现了这一现象。考试紧张被称为考试焦虑。考试焦虑是一种相当复杂的心理现象。
考试焦虑是一种在考试情境的激发下,以担忧为基本特征的心理状态。考试焦虑包括两种基本成分:一是对考试结果的担心;二是由担心而引起的身体反应。像觉得考不好丢面子、影响自己前途或担心考不好受父母责备等都属于考试焦虑的认知成分,而血压升高、心跳加速、汗腺分泌、肌肉颤抖等属于身体反应成分。
其实考试焦虑也并非坏事。中度压力与焦虑是考试的最佳状态,利用好考试的压力,可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调整和放松自己。只是过度的考试焦虑会使人注意力涣散,干扰回忆过程和思维过程。
(3)改变自己的看法
知道了有关考试焦虑的一些知识,谈谈你的感想。
(4)寻找例外,调整认知
今天我们还想讨论一个话题:你有没有一次考试,是不太紧张或你觉得适度紧张的,并从那次考试中总结一些经验与大家分享。
从大家的谈话中总结:认真复习,提高自信;平心静气,由易到难;自我调节,学会放松。
(5)练习放松,储备方法
教师讲解深呼吸缓解法和肌肉放松法。
深呼吸缓解法:紧张焦虑会导致呼吸不由自主地加快,从而导致“过度呼吸”。所以,当你在焦虑紧张时,要学会控制呼吸。通过呼吸缓解焦虑。具体做法是:保持坐姿,身体向后靠,将双掌轻轻放在肚脐上,要求五指并拢,掌心向下。先用鼻子慢慢地吸足一口气,大约数四个节拍,然后慢慢吐气,也用四个节拍,每次连续做4~10分钟即可。也可以闭上眼睛做,边做深呼吸边想象一些美好的情景。
肌肉放松法:紧张焦虑会导致二氧化碳和氧气在血液中的比例失调,从而改变血液的酸性,引起钙在肌肉和神经中的急剧增加,令其敏感度提高,使人感到颤抖、紧张。因此,肌肉松弛法有利于缓解肌肉紧张。具体做法是:A.头部放松。用力紧皱眉头保持10秒钟,然后放松;用力闭紧双眼,保持10秒钟,然后放松;用舌头抵住上腭,使舌头前部紧张,保持10秒钟后放松。B.颈部肌肉放松。将头用力下弯,努力使下巴抵达胸部,保持10秒钟,然后放松。C.腹部肌肉放松。绷紧双腿,并膝伸直上抬,保持10秒钟,然后放松;将双脚向前绷紧,体会小腿部的紧张感10秒钟,然后放松……还有肩部、臀部、胸部等肌肉的放松。
(6)说说感受,巩固认知
在这次小组心理活动结束前,请学生说说今天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五、小组心理辅导的后续研究
《基于学生发展的小组心理辅导探索》在我校仍在研究中,我们下阶段的研究目标是通过更系统的思考和实践,开发出整套更为完善的小组心理辅导课程体系。
关键词:大学新生;人际信任;团体辅导;实效研究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5-0047-03
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互联网成了主要的沟通渠道,信任危机问题再次摆在人们面前。当代大学生正处在身心急剧发展、人格日趋健全、价值观日益成型的重要黄金期,他们渴望与人交往,但往往缺乏必要的语言艺术和沟通技巧,出现人际信任不良。研究表明,人际信任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自我价值感、社会满意度以及社会性和个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1]。人际信任建立不良,不仅会给大学新生造成人际交往困扰,而且影响其处理心理冲突的能力,阻碍团体协作发展,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本文试图利用团体心理辅导这一途径有针对性地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通过跟踪测量和访谈验证其不仅能够提高人际信任水平,而且具有即刻性、有效性和持续性。该工作不仅拓宽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视野,而且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有效方案。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合肥某高校在校大一新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为减少实验误差,所选择成员在性别、系别、年龄等方面进行了平衡,并且被试均未参加过同类型的团体心理辅导。主试通过访谈并使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症状自评表(SCI-90)对被试进行心理健康水平筛查。要求被试成员无躯体性疾病和精神方面问题,并承诺全程参与。被试根据性别、系别情况分布具体见下表1。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以《人际信任量表》(简称ITS)为工具,ITS量表是Rotter J.B.依据社会学习理论编制而成的,该量表被用来测量受试者对他人在行为方面、承诺方面以及陈述方面的可靠性的估计[2]。量表包括共25个测验项目,每个项目分数段在1-5分之间,有“完全同意”“部分同意”“同意和不同意一样多”“部分不同意”“完全不同意”[3]共计五个选项,各选项合计分数在25分-125分之间。部分题目采用逆向计分,最终合成分数越低表示人际信任度越高。时间限制为10分钟,以各种处境下的人际信任为测量内容,测量被试对不同社会角色包括父母、推销员、政治人物、新闻媒体和一般人群等的态度和行为[4]。
(三)研究设计
实验组同学每周接受一次团体心理辅导,每次2-3小时,共计八次。对照组被试不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学习、生活情况如常。
每次心理辅导严格按照团体心理辅导标准模式进行,坚持相互尊重、发展性、启发性、整体性、民主性、保密性原则,采取心理教育、角色扮演、小组讨论、认知干预以及行为训练等方法。注重运用辅导过程中和之后的小组分享、主观评估、心理量表测验等方式检测辅导效果。
二、人际信任量表的研究结果分析
通过对实验组进行为期8次团体辅导,并进行后测、跟踪测以及问卷调查,具体结果分析如下。
(一)实验组、对照组团辅前测分数差异比较
在团体心理辅导之前,相同条件下安排两组被试进行前测。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在团体心理辅导之前,实验组和对照组人际信任分数无显著性差异。在排除较小误差的情况下,可以认为两组被试具有同质性检验标准,人际信任水平基本一致。
(二)实验组、对照组团辅前测、后测分数差异比较
8次团体心理辅导之后,在相同条件下对两组被试进行t检验。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团体心理辅导干预之后,实验组被试前、后测人际信任分数差异显著,P=0.003<0.01;而对照组被试前、后测人际信任分数差异不显著,P=0.620>0.05。这说明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信任改善具有即刻性效果,对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水平具有显著性效果。
(三)实验组、对照组团辅前测、跟踪后测分数差异比较
在团体心理辅导结束三个月后,相同条件下安排两组被试进行t检验。结果见表4。
表4可知,团体心理辅导结束三个月后,实验组前测、跟踪测人际信任分数差异显著,P=0.004<0.01,而对照组前测、跟踪测人际信任分数差异不显著,P=0.627>0.05。这说明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信任改善具有持续性效果。
(四)实验组、对照组团辅后测、跟踪后测分数差异比较
对实验组、对照组团体心理辅导后测、跟踪测人际信任结果的比较以及配对t检验,结果如下。
表5数据可知,实验组、对照组被试人际信任水平均分在后测、跟踪测分数差异均不显著。表6数据可知,实验组被试的后测、跟踪测人际信任分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被试,P分别为0.031、0.024,均小于0.05。这说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仍然有效,并不随环境变化而改变,能够使人际信任水平得到有效地巩固和保持。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新生人际信任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效果。
(五)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实验组在最后一次团体辅导结束时,通过《团体辅导效果调查问卷》[5]对实验组成员进行检测,具体效果见下表7、表8。
关键词: 心理契约 辅导员 学生管理
一、引言
心理契约的研究起始于Argyris[1]对工人与工头之间一种隐性的非正式默契关系的探讨,但他并没有对这一术语加以界定。随后Levinson[2]等学者肯定了Argyris的发现,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体与组织之间内隐的未书面化的一套有关权利义务关系的相互期望,强调心理契约关系中存在两个主体。Schein[3]在前者研究的基础上,对心理契约下了如此定义:“在组织中,每个成员和不同的管理者,以及其他人之间,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的没有明文规定的一套期望。”Schein强调了心理契约在组织建设中的地位及它在双方形成的权力和义务关系中所起到的作用,心理契约一旦破环,将导致雇员不再信任组织并为之服务,从而最终导致危及组织的正常运转。可见,虽然“心理契约”只存在于成员的心中,但它的无形规约,能使组织与员工在动态的条件下保持良好、稳定的关系,使成员视自己为人力资源开发的主体,将个体的发展充分整合到组织的发展之中。所以,只有充分把握心理契约,贯穿工作循环过程的始终,组织才能永远充满活力。
过去,人们对心理契约的应用研究多集中于经济组织内成员间的雇佣关系,事实上,心理契约作为管理心理学的一个范畴,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比如高校中政治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就是一种借助心理契约为纽带的“雇佣”关系。因为,从心理契约的角度考虑,学生与辅导员之间就是存在着一系列的期待和期望,其中学生对辅导员的期望,包括期望辅导员具备渊博的知识、高尚的人格、良好的管理方法等;而辅导员对学生的期望包括期望学生热爱学习、积极向上、团结协作、志存高远等,通过找出各自期望的结合点,构成心理契约。
二、引入心理契约对辅导员学生管理的重要意义
1.心理契约丰富了政治辅导员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目前,心理契约作为影响企业员工工作态度、工作情绪及工作效果的一项重要因素已成为了共识。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心理契约对于进一步理顺思想政治教育各种关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功能。将心理契约引进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即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展现出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极大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观、主体观、发展观和综合观。心理契约的引进,弥补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单向性的缺陷,它鼓励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在平等、真诚的前提下进行深层次、高效率的心灵沟通,这样极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参与度和参与热情,实现了教育关系双方的良性互动。针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单一、重视灌输与说教的情况,将心理契约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丰富和发展了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工作方法。心理契约能切合大学生的生活和心理实际,具有很强的个性和时代性。通过构建和谐的心理契约,增强了在多元化背景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心理契约能使学生保持长久的激励效用
心理契约在组织里发挥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激励作用。其激励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励理论及关于人性的诸多假设上。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当人的某一级需要得到最低程度的满足后,才会追求更高一级的需要,如此逐级上升,成为推动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而在正式的书面契约中,很少涉及与较高层次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依靠心理契约来相互约定。正是这种相互约定的共同信念将激发人强大的动力,并为实现这些信念而倍加努力。基于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到毕业这个阶段需要层次不断增加的特点,辅导员将心理契约运用于日常的学生管理过程中,以需求为切入点进行不断激励,不断满足学生的层次需要。例如学生刚入学迫切需要了解专业,需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后来的专业学习和实践、学习过程的价值肯定,等等,通过不断的满足,达到更加努力学习的目的。
3.心理契约可以维持学生与辅导员的良性沟通
学分制和选课制下的大学生更有自主性和多样性,大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独立自主能力更加强烈。这种独立性和自主性很容易使学生与学校分离、学生与老师分离。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学生与教师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沟通,无法建立合理的心理契约,从而各行其是,无法达到共赢。所以,辅导员应该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和情感交流同大学生交流相互依赖的共同信念,而这种信念主要是建立在情感因素和对未来价值认同的期望基础上的。这种心理契约一旦得以维持,良好的沟通也随之建立,能使学生与辅导员一道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奋斗,而不会轻易违背和脱离彼此的心理契约。
三、影响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心理契约的因素
1.情感交流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具有动力和调节功能。师生之间关系融洽友好,交流气氛和谐宽松,学生就会处于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会表现出旺盛的心理需求,更容易学习和接受新知识,此时他们会表现出更多的智慧与才能,在融洽宽松的环境下,也更容易产生灵感,发挥个人才能。另外,情感还具有迁移功能,即一个人对他人的情感会迁移到与他人相关的对象上。在学生日常管理过程中,师生关系融洽,感情真挚,学生会将对老师良好的情感迁移到老师所要教化的知识上,也更容易接受教师的教诲。可见,情感交流能够增进双方的情感信任度,增加心理期望值,从而转化为行动的动力。
2.沟通机制
良好的沟通是构建合理的心理契约的前提和基础。当今的大学生崇尚在平等轻松的环境中与人沟通和相处。他们日趋成熟,知识面和眼界在不断变化,同时自负的心理也在不断膨胀中,因此,他们的主动沟通意识不是很强。对于政治辅导员来说,他们往往会被日常琐碎的事情所缠绕,也没有主动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重管理轻服务,重说教轻协商。辅导员应该针对这种现状,主动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构建良好的沟通机制。
3.期望与承诺
心理契约的显著特点是心理契约分别与成员的期望和“雇主”承诺之间存在差异。当成员的期望与组织的承诺趋向一致时将会使心理契约发挥最佳效果。新生从入学开始,政治辅导员就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期望,再给予合理的承诺。从心理契约的角度来看,要了解学生心理期望可以从学习环境是否良好、学习任务与未来职业取向是否吻合、学习与生活期间是否有安全与归属感、平时的努力付出与回报是否合理、价值取向是否认同、是否搭建足够多的提升素质的平台、就业与深造之路是否顺畅等方面着手。
四、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心理契约机制的构建
无论辅导员与大学生这两个主体是否承认,他们之间的心理契约都必然存在。作为实施心理契约的主动方,辅导员应该积极正视它,并根据心理学的规律充分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主动构建并维系心理契约朝着有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向发展。其构建模型见图1。
图1 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心理契约机制的构建模型
1.心理契约的构建
(1)入学教育。学生入学时是建立心理契约的最初阶段。学生从填报志愿、领到录取通知书开始,他们与学校间的心理契约关系就开始建立了,而这种建立是一种被动的契约关系。学生从入学开始,政治辅导员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老师也是接触最频繁的老师。辅导员在新生入学之后应该主动建立起这种心理契约关系。比如,可以组织系列入学教育活动,让学生更深层次了解学校规章制度、专业实力,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明确未来。这些系列教育活动,能使学生修正入学前的期望,树立正确和适当的期望,使学生的期望与学校和老师所能给的承诺尽量一致,从而缩小期望与承诺的差异。
(2)心理普查。新生心理普查是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构建辅导员与大学新生心理契约非常重要的环节。高校通过自查和他查两种方式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测试。通过普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进行跟踪访谈,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和危机干预。辅导员通过对普查结果的分析了解学生的心理期望,筛选掉不良或者不适当的期望,从而全面掌握每位学生的心理动态,然后针对个体情况作出判断,实施差异“承诺”,建立心理契约的“雇佣”关系。
2.心理契约的维系
在大学期间,辅导员与大学生的心理契约维系是个长期和变化的过程。师生之间的心理契约构建容易,维系较难。这是因为学生的期望随着环境、阅历的变化在不断修正和变化中。因此,如何维系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的心理契约显得尤其重要。
(1)加强情感交流,及时了解学生期望。学生入学之后,通过入学教育等手段,确立了辅导员与学生的心理契约。但是,这种心理契约并非一成不变。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适应之后,对学校及周围环境的期望很大程度上转化为对辅导员的期望。如果辅导员不采取不断交流的手段,很难迅速掌握和了解学生的期望,这样辅导员也就很难适时做出承诺调整。此时心理契约所产生的作用就很难发挥出来。
(2)建立定期交流机制,不断调整学生期望。入学教育只是初步建立了辅导员与新生的心理契约。入学教育只是一个较短的过程,学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很难迅速树立正确的期望。同时,辅导员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也很难针对个体进行个案性的沟通和交流。因此,辅导员应该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从学生入学开始,与每位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通过在心理契约中注入情感,不断修正学生的合理期望,缩短学生期望与承诺的距离,使心理契约作用发挥最大化。
(3)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帮助树立正确的择业价值观。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实际是帮助切合学生自身需要,协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价值观。择业价值观的树立与学生在高校的心理契约所发生的效用有直接关系。择业价值观实际就是学生对未来的一种憧憬与期望,是现实环境在学生头脑中未来的反应。因此,辅导员在学生建立心理契约之后,要重点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对环境和形势的分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价值观。
(4)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搭建实现期望的平台。环境是制约辅导员与学生维持心理契约的重要因素。宽松、公平和公正的学习环境是师生间心理契约中互相需要得到的重要期望。合理的竞争机制,学习任务与职业取向的吻合,都会影响到学生的价值认同、激励效果及未来的职业去向。辅导员在与学生建立心理契约之后,应该把着重点放在如何给学生搭建能实现各自期望的平台,既为他们创造一个具有激励效果的公平公正的环境,又给他们提供能产生强烈归属感、自尊感和成就感的场所。只有学生在辅导员所创建的良好环境中,才能不断实现自己的期望。在构建良好环境的平台上,师生间的心理契约的维系才能正常进行。
五、结语
心理契约既是管理学中的一个范畴,又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观点。高校辅导员工作既是一项管理工作,更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如果辅导员能充分认识到在大学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也是与学生建立和维系心理契约的话,那么辅导员就可以根据心理契约的有关规律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使教育的理论得以升华、教育的效果得以强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心理契约不失为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的一个有效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Argyris,C.Understanding Organizational Behavior[M].Homewood Illinois:Dorsey Press,1960.
[2]Levinson,H.,Price,C.R,Munden,K.J.et al.Men,Management and Mental Health[M].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2.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综合素质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当今高校的重大课题,而大学生综合素质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方法和途径也很多,本文就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谈一些粗浅认识。
一、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新观念,增强其心理保健意识
“观念”是人的思想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起着重要的影响和指导作用。“健康”是我们所熟悉的概念,也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人们非常注意自己的健康状况,但一提到“健康”,总把它与“疾病”相联系,认为身体无“疾病”就是“健康”。其实就人的躯体而言,“健康”并不难定义。现代医学已足能鉴定和验证:只要任何器官都没有实质上的细胞病变,就可以说是健康的。但我们所讲的“健康”,并不单纯指的是生理上的健康:“而是除此之外,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说明,人作为一个整体,身体和心理是相互依附、彼此制约的,只有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都属于正常状态,并对社会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才能鉴定为“健康”。因此,要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就必须引导学生树立“健康”新观念,增强其心理保健意识。为此,我们在课堂讲授中,特别强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加强体育锻炼,注意饮食卫生,保证自己的生理健康外,还要努力学习、加强交往、注重个人修养,确保自己的心理健康。因为:(1)心理健康是保证生理健康的重要条件。(2)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是大学生进行正常学习、交往、生活各方面得到发展的保证。(3)心理健康是师范生从事未来职业之必须。(4)从现实情况和社会发展需要来看,作为新世纪的一代大学生,除了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外,还必须具有相应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现代社会的特征是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意识增强,原有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择业观念以及道德规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要想尽快适应社会,重要的一条是提高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
二、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实际,培养学生健全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人我关系的认识和评价,他在人格形成、发展和人格结构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个体的认识、情感、意志都受其影响和支配。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状况既是以往心理发展和健康状况的反应,也是现阶段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的新起点。因此,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了解自身的心理健康实际,培养其健全的自我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辩证唯物主义指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在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诸因素中,自我意识不健全既是构成心理疾患的重要因素,又是心里不健康的重要标志。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最重要的是必须解除学生自身存在的不正确的“自我观”,培养其健全的自我意识。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做到:(1)正确认识自我,即对自己的优点、缺点要心中有数,对自己的能力能充分估计,做到自知之明。(2)积极地悦纳自我,即积极地喜欢自己、肯定自己、无条件地接受自己,包括好的、坏的、成功的和失败的。(3)有效地控制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即有效地约束自己的言行、调节和支配自己的情绪和意志。只要一个人能正确地认识自我、积极地悦纳自我,战胜和去掉自身存在的一些不利自己发展的弱点,以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一切,就会在生活和学习中避免心理疾患的出现,成为人格健全、各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的未来的建设者。
三、结合教材实际,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提高其情绪的自控能力
情感或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和人们的身心健康关系密切,是心理因素中对健康影响最大、作用最强的成分。人的任何活动都以情绪为背景,并伴有情绪色彩。愉快而稳定的情绪对人的活动有增力作用,能激励大学生刻苦学习,积极进取,乐于承担社会义务,促进人际交往,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增强对挫折的耐受力,促进人的身心健康。而苦闷、抑郁等不良情绪,能削弱人的意志,降低活动能力,使人头脑昏胀、记忆混乱、注意力分散、思维迟钝、学习效率降低,长期下去会严重地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由于大学生的生活相对来说比较紧张,社会期望高、心理压力大、学习负担重、彼此之间竞争激烈,再加上大学生自身特定年龄阶段情绪活动特点的影响,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学习与恋爱的挫折、人际关系紧张等因素,极易导致不良情绪的出现与持续。为了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使他们能愉快、顺利、圆满地度过和完成大学的学业,提高个人素质,因此在讲“情感” 一章时,特别强调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要学会保持愉快的情绪,维护良好的心境,重视情感的自我调控,并向学生介绍一些调控情绪的方式和方法。此外还有自我意识调控、转移调控、合理宣泄调控等方法。但最重要的是要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理想。这样在挫折和艰难险阻面前,才不至于失去理智、丧失信心或一蹶不振,从而经常保持乐观向上的健康情绪。
四、针对学生个人实际,进行心理疏导和咨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学生的心理问题既有普遍性,又有一定的个别差异。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课堂讲授给予系统讲解、分析,指出解决的办法。对于个别存在的问题,通过谈话、咨询进行心理疏导和矫正,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到改善和提高。某学生,因人际关系不良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又引发严重的神经性抑郁、疑心,内心极度苦闷,总觉得所有的人都在鄙视、嘲笑自己,每天走路时不敢抬头,每当抬头时,总觉得人们都向他投来惊异的目光,好像是在议论自己……为此而焦虑、失眠,注意力无法集中,学习效率下降,情绪状况恶化,人际关系更加紧张,精神状态一度达到崩溃的边缘。对此,通过咨询和多次谈心,启发学生说出自己内心的冲突、苦闷,帮助他了解自己的某些人格缺陷,引导他认识自己的某些忧虑、疑心是没有充分根据的,并对他内心的感受表示理解和同情。进而又调动班干部,特别是同宿舍的同学在其生活中、学习上给以关心和帮助,使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鼓励他以积极的姿态进行交往,主动改善人际关系。最后这位同学恢复了往日的风采和自信,圆满地完成了大学的学业,现在已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在处理这类问题时,教师一定要事先了解学生的差异性,如性别差异、气质类型差异、认识水平差异,要找到问题的症结, 切不可盲目行事。
参考文献:
[1]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
[2]伍新春主编.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团体 心理辅导 高校
一、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又称团体心理咨询,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援助与指导的咨询形式,由领导者根据参加者问题的相似性或参加者自发组成课题小组,通过共同商讨、训练、引导,解决成员共同的发展或共有的心理问题。它是相对于一对一的个别咨询而言的,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去观察、学习和体验,从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人际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出良好适应性的助人过程。由于团体心理辅导的积极效果和独特之处,在国内外都被誉为应用广泛的发展最快、最经济和最有效的咨询形式之一。如今,团体心理辅导已经广泛应用于学校教育领域,并获得了良好效果。
二、现实意义
1.建立积极的自我观念,激发自我潜能。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核心在于自我观念问题。在团体情境中,团体心理辅导将人格特点各异的人组合在一起,为每个参与者提供观察和分析他人的心理与行为的机会,让参加者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和他人;个体成员通过分享会意识到,原来别人的许多问题与一直困扰自己的问题是相似的,这样就会减轻心理负担,改变不当的自我评价,建立新的自我认同模式,从而有助于形成积极的自我。
2.纠正心理偏差,促进心理发展。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是要促成团体成员的成长和发展。我们往往把受训团体设计成一个微型社会,为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挫折、压力的成员提供一种信任、温暖、支持的团体氛围;鼓励团体成员尝试各种选择性的行为, 探索自己与他人相处的方式, 学习有效的沟通技巧, 通过团体活动促使成员多角度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资料显示,人际交往困惑是目前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让参与者学会倾听、赞美与欣赏,增强沟通技巧。相对于个别心理辅导而言,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提供社会交往模拟环境,辅导教师借助分享、回馈、角色扮演、等方法,让每个成员学会表达自我、掌握有效的人际沟通方式、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运用
1.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性团体辅导。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性团体辅导可以安排3―5天甚至更长时间,将新生们有效分组,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开展各种项目游戏活动、在合作中完成任务。新生们参与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游戏活动,从他人对自身的正面评价中发掘自身的优点并调整自己的期望;通过与组员的合作,发现并擅于运用周围环境的资源,缓解压力、冲突等情绪;通过深刻的小组情境体验,组员对新的环境产生兴趣并恢复适应环境的信心。
2.大学班集体建设团体辅导。团体辅导对班集体建设的优势体现在:通过破冰暖身让师生尽快互相认识、互相接纳,提高新生对大学环境的适应性,降低新生对陌生环境的焦虑水平;通过建立一定的团体规范, 让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通过开展“信任之旅”、“中的一条船”等团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增强学生对集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为辅导员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目前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其中既有外在因素,但更重要的是自身因素。开展职业生涯团体辅导,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并从不同角度审视自己,从而建立新的自我认识模式。
4.突发性事件干预的团体心理辅导。团体领导者作为团体的发动者、气氛的营造者、规则的执行者、行为的观察者、活动的协调者以及情绪的激励者,应该善于捕捉、组织各种信息和判断各种信息价值,注重与学生情感活动的互动,随时确保活动的规则和目标的实现,能够引导和调动团体成员的活动和积极性,能够处理活动过程中的突发事件。辅导员可以通过团体辅导进行危机干预,帮助学生合理处理悲伤、恐惧等负面情绪,指导他们正确应对危机,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团体心理辅导是心理辅导的主要形式之一,它的形式符合高校学生“集体化”、心理困惑具有较大普遍性的特点,能够高效地解决学生的成长困惑。
四、结语
在国外,团体心理辅导早已从专业化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形式推广到学校教育、企业培训、社区服务、医疗救助等领域,其独特的作用和潜能得到了国外学者的普遍认可。在国内,根据我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现状与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优势与适用性越来越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一、端正思想观念
开展信息技术奥赛辅导活动,培养计算机英才,是中学计算机教学的深化,也是我们计算机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指导学生参赛虽有各种困难和苦恼,但是也要努力把它转换为我们的乐趣,这样做起来才不会感到枯燥。把工作转换为生活的乐趣,我想这是对学生的发展,教师的身心健康都有益的,也是我们在工作中所要追求的。具体应做到以下几方面:少一点埋怨(埋怨我们的学生差、埋怨我们的设备差、埋怨我们的领导不支持等等),多一点进取(自己要努力、自己要发展、自己要进步);少一点好高鹜远,多一点脚踏实地……
二、明确辅导任务
布置任务。以某个实例为先导,进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学和做去完成任务。恰当的教学任务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务类型主要有信息采集式任务、信息处理式任务和综合型任务。布置任务要注意三个方面:①任务的趣味性;②任务要适当,有针对性;③任务要贴近实际生活让学生觉得学而有用。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兴趣。在设计任务时要以兴趣为主线,以实用为载体,以针对性为度,以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为目的。
三、引导自主学习
Internet是一个知识的海洋,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获取知识,从而解决课时上的不足。在辅导时时间上不允许教师面面俱到,学生往往会留下许多疑问。教师也会布置一些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的作业,所有这些学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上网来实现,常用的方法就是利用Internet的搜索引擎。利用Internet资源,学生的学习过程由原来的教师承包演变成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这样学生获得的是“活知识”。再从时间效率上来看,在传统模式下,讲评一届复赛试题需要十课时,而现在只需两课时,并且学生不受时空的限制,有的可在家里完成作业。另外,还有很多信息技术爱好者在Internet上开设了网站,办得比较好的有“初学者之家”、“大榕树”等,可以推荐给学生自学。
四、加强自身学习
计算机老师所教的班级一般都是一个年级,尤其是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老师一般都很忙,除了在学校教课以外,还做一些行政工作和日常的计算机课件等任务,更有甚者还教其他学科。正因为这种情况我们自己给自己找了个“名正言顺”的甚至是“冠冕堂皇”的理由,工作太多了,太忙了。其实则不然,没有任何理由和借口去放松自己专业和业务方面的学习。
1.加强专业学习。我们一再讲要爱学生,更要学会如何去爱学生。加强专业业务能力的学习,正是学会如何去爱学生最实际最有效的见证。我们要学习的知识很多,不仅是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算法设计、网络知识,还有组合、图论等数学内容。
关键词: 贫困生 团体心理辅导 学习心理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贫困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积欠学分的贫困生又是贫困生中的特殊群体,他们虽然人数在贫困生中不占多数,但必须引起足够重视。这是因为,相比其他贫困学生,积欠学分的贫困生既要面对贫困生群体本身可能面临的家庭经济压力、社会支持、心理健康等问题,又要面对学业成绩不良、学习动力缺乏、学习倦怠、学习能力欠缺等各种学习心理压力[1]。甚至会因学业不良,造成重修、留降级等,在这一过程中又会产生因重修费、学费而造成经济负担,增加生活压力。因此对于积欠学分的贫困生,教育管理者要采取一定的帮扶措施,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等实际问题,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积欠学分的贫困生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一种是学习不得法,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影响到学习成绩;二是为减轻经济负担,未处理好勤工助学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导致学习成绩不佳;三是很多贫困生来自边远地区,其本身的基础教育与内地和发达地区之间存在差距,进入大学后在一些课程的学习上存在困难;四是出现学习倦怠、学习动力不足、自主学习能力差等学习心理问题,导致学习成绩不佳。而出现问题后,贫困生由于多重压力、社会支持的不足,可能存在的严重自卑心理、极度敏感、依赖懒惰心理、忧郁封闭心理等[2],往往陷入迷惘,有的学生知道原因但不知道如何做,有的学生在焦虑下对原因不清晰无从下手,等等。
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心理辅导方式,是以心理学为基础的专业助人知识、理论与技术。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过程。
本文选取资助条件统一(即家庭经济情况在同一水平上)的学校获某助学金资助的贫困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团体心理辅导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干预效果。
二、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学校获某助学金资助的贫困生中有积欠学分的贫困生12人,积欠学分是指:经补考后仍不及格,需要重新学习课程的学生,他们中最多的有两门积欠课程。在研究过程中,因研究需要,另从该助学金资助的贫困生中选取12人进行了对比研究。
三、研究设计
(一)对无积欠学分贫困生与积欠学分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学习心理状况的比较研究。
(二)运用团体心理辅导对有积欠学分的贫困生进行干预,结束后了解其心理健康状况和学习心理状况的变化情况。
(三)研究工具: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大学生学习自主性自我陈述问卷、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性问卷。
(四)根据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学习自主性和学习倦怠状况等分析,设计团体心理辅导。辅导共分五个部分,主题分别为:学习动机与目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时间管理、学习的相关因素分析、考试焦虑等学习心理问题,每个主题进行过程中分别穿插自我探索和成长。每两周一个主题,每次团体心理咨询的时间为120~160分钟。主要形式是半结构化的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由学校心理咨询师作为领导者,配一名助手兼组外观察员,在小组内各选一名组长和一名组内观察员。
四、研究结果
(一)团体心理辅导前的相关调查
1.大学生人格问卷(UPI)测试,表明:积欠学分的贫困生较其他贫困生因承受家庭贫困和学业不良双重压力,在心理健康状况上存在一些隐患。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过于担心将来的事情;(2)缺乏热情和积极性;(3)缺乏自信心;(4)感到自卑。
以上四项,12名积欠学分贫困生中有10名同学4项都进行了选择,还有2名同学,选择了其中的2—3项。而其他12名贫困生,4项都选的为0,有8位同学选择了过于担心将来的事情,有5位同学选择了感到自卑。
此外,12名积欠学分贫困生中有9位同学选择了:思想不能集中或记忆力减退。
2.积欠学分的贫困生与其他学生相比,在自主学习能力、时间管理倾向、学习倦怠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主要体现在:
(1)积欠学分贫困生在7道题的选择上,“1完全不符合、2不太符合、3不确定”的选项合计超过50%(“4符合”和“5完全符合”未达到50%),分别为:“我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我能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来学习”,“我能主动收集一些有关的信息和学习资料”,“课前我会主动预习,课后会自觉复习”,“我会经常检测自己是否按时完成计划”,“每次学习过后,我会做一个总结或对此次的学习做出评价”,以及“对于作业或考试中出现的错误,我会仔细分析原因并做出改进”。
其他学生这三个选项的合计仅1题超过50%(“4符合”和“5完全符合”未达到50%),即:“课前我会主动预习,课后会自觉复习”。
(2)积欠学分贫困生在各题的选项中,选择“4符合”和“5完全符合”的有4题超过60%,1题在50%和60%之间,这5题分别是:“我认为学习内容应该根据自身情况来定”、“当我取得进步时,我会奖励自己”、“当我成绩不好时,我会鼓励自己”、“我会主动根据需要(如考试前)制订和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和时间”、“我能根据学习目标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
其他大学生在各题的选项中,选择“4符合”和“5完全符合”的有6题超过70%,9题超过60%,2题在50%和60%之间。
(3)“课前我会主动预习,课后会自觉复习”一题,积欠学分贫困生和其他贫困生都在50%以上选择不确定、不符合或完全不符合,反映了大学生课程学习的现状,对于预复习未引起足够重视。 3.此外,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存在积欠学分的贫困生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经常、频繁的比例非常高。
(1)一整天学习下来,我感觉精疲力竭。
(2)早晨起床不得不去面对一天的学习时,我感觉很累。
(3)我总是被动地学习或完成作业。
(4)我很少计划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
这些学生的学习状态中也有积极一面,体现在以下两个选项的选择上。
(1)当完成工作上的一些事情时,我感到非常高兴。
(2)在学习中我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时,对学习充满热情。
由此可见,学生在内心深处对学习成功的渴望和企盼,这为团体咨询作用的发挥提供了保证。
(二)贫困生在学习团体心理辅导后的主要改变
1.心理健康状况方面的改变
大学生人格问卷(UPI)测试中,有2人选择“过于担心将来的事情”;0人“选择缺乏热情和积极性”;1人选择“缺乏自信心”;(4)1人选择“感到自卑”。较之团体心理辅导前有较大的改变。而其他12名贫困生,此4项都选的仍为0,有7位同学选择了过于担心将来的事情,有5位同学选择了感到自卑,与之前改变不大。
此外,12名积欠学分贫困生中仅有2位同学选择了“思想不能集中”,没有同学选择“记忆力减退”。
2.积欠学分贫困生在自主学习能力、时间管理倾向、学习倦怠等方面的改变主要体现在:
(1)积欠学分贫困生在3道题的选择上,“1完全不符合、2不太符合、3不确定”的选项合计超过50%(“4符合”和“5完全符合”未达到50%),分别为:“课前我会主动预习,课后会自觉复习”、“我会经常检测自己是否按时完成计划”、“每次学习过后,我会做一个总结或对此次的学习做出评价”。
其他学生仍仅1题超过50%(“4符合”和“5完全符合”未达到50%),即:“课前我会主动预习,课后会自觉复习”。
(2)积欠学分贫困生在之前5题:“我认为学习内容应该根据自身情况来定”、“当我取得进步时,我会奖励自己”、“当我成绩不好时,我会鼓励自己”、“我会主动根据需要(如考试前)制订和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和时间”、“我能根据学习目标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和选择中,选择“4符合”和“5完全符合”的达到90%,比例大大提高。其他大学生这5题的选择没有变化。
3.积欠学分贫困生在实际学习生活中的改变
(1)参加团体咨询的同学,在接下来学期的补考或重修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实现积欠全部清零。
(2)参加团体咨询的部分学习,在接下来学期的基本课程学习中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有一位同学在某一单科大部分同学考试失利的情况下,该单科成绩名列前茅。
(3)学生参加团体咨询的感言摘录
“与团体的交流弥补了我在学习考试认识上的盲区,对于学习的焦虑状况行到缓解,大家都相互信任而且坦诚,使自己越来越有自信。”
“与上一次相比,行动更加积极,更渴望下一次活动,对于时间的管理有了更详细的打算。”
“和同学们交流了很多,觉得自己也取得了一些进步,现在比以前学习更加自主了,开始复习自己的学习科目。”
“了解到了一些其他成员的问题,吐露出了部分自己的心声,也提醒自己期末将近,需要抓紧时间开始期末的复习计划。”
“能够在一些课上找到一些解决方法,介理还有很多的不懂呢。不过现在对于我不懂的可以试试我的想法看看能不能学进去。”
(三)小结
1.积欠学分贫困生,较其他贫困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更多心理隐患,比如对前途的担心、自信心缺乏、存在自卑心理等,通过教育者的主动关心和朋辈之间的互助和支持可以得到改善。
2.积欠学分贫困生在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时间管理倾向上和其他贫困生相比,有所欠缺,通过教育者的主动帮扶和朋辈之间的互助可以得到改善。
3.团体心理辅导对贫困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自主学习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的提高、学业成绩的促进上显著的效果。
4.当然,由于研究选题和时间限制,该研究未将积欠学分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学习心理的干预与其他非贫困生做比较,使研究存在一定欠缺,有待后续研究的进一步论证。
参考文献:
[1]崔金贵,等.高校贫困生的学习困难现状调研分析及对策——以江苏大学生在校生为例[J].科技信息,2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