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1 17:59:45
导语:在高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 加强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动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1]《纲要》还提出,在高中教育阶段,要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2]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高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学习压力比较大的时期,因高考受挫而引发的高中生自杀事件屡见报端。有些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则不但会对学生的学业和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还会给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困扰。近年来,高中生的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心理问题越来越普遍,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的问题行为甚至暴力现象时有发生,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而且对家庭、社会构成了伤害。因此,探索、构建科学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学校心理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职责。[3]
二、当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完全用德育替代心理健康教育。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德育在学生教育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心理健康教育借助德育的教育地位,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学生个体人格的完善和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具有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共同目的。而且这样的定位,对处于起步阶段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的,借助于德育工作的成熟体制和有效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有效地丰富了传统德育的手段,增强了德育工作效果。但是,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传统的关于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的理解,给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目前,很多高中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完全用思想政治工作代替心理健康教育,在强大的升学压力下,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只停留在口头上,导致高中生心理问题层出不穷,甚至出现恶性突发事件。这些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对处于全面发展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关系认识不深,定位不准确。这是国家虽然越来越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但实际工作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的主要原因。
(二)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不准确,工作缺乏前瞻性。
实际工作中,很多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为“救火”,而不是“防火”,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个别问题学生,而不是面向全体学生,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出现很多短视行为,缺乏前瞻性。作为升学压力特别重的普通高中学校,这一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老师们都明白,心理健康教育本应重在预防,重在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但由于人员不足、精力投入不足等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者往往只能把精力放在少数问题学生身上,扮演“消防员”的角色,忙于“救火”。随着社会的发展,高中学生心理问题不断呈现新的情况和态势,必须加强有针对性的研究。而我国目前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成果非常有限,并且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不能充分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难以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目前,在相当多的普通高中中,心理健康教育还难以做到惠及全体学生,也难以做到在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发挥作用,有的甚至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之后,都难以给予及时有效的干预和帮助,更不用说防患于未然了。
(三)心理健康教育缺少监管,机制不健全。
关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了不少文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也有相关的要求,但由于督察、监管力度不够,有些学校这方面的工作开展得相当不力。相关文件虽然对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讲得很多,但涉及经费、人员、机构等具体问题时,缺乏明确的指导和要求,也没有明确责任,监管工作不到位,导致很多学校模糊执行,甚至不执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受到严重影响。目前高中学校管理工作,基本上还是围绕高考、升学这一目标开展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应付检查的门面。很多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挂靠或者直接属于政教部门。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存在问题,因此工作很难有效开展。上级的文件往往要求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德育工作一起规划、共同落实,但实际情况是,规划中考虑到心理教育,但落实中往往以德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
三、加强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建立高中生心理健康档案,是高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基本的工作。但就是这样一项最基本的工作,很多学校都没有做到。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指对个体心理发展变化特点、心理测验结果、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记录等材料的集中保存,这些资料应按照一定的程序排序,组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体系,如实反映学生的心理面貌。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为学生个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条件,它是每个学生心理成长的轨迹,学生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档案,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在发现自己有心理问题时,积极寻求心理咨询与辅导,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与矫治,仍可通过心理健康档案来考察效果。因此,它能对每位学生的心理成长、心理潜能开发提供帮助,为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提供重要保证。高中生学业受挫导致的情绪低落、抑郁、自卑问题比较常见,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可以从中筛选出高危人群,从而对那些可能处于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重点帮助。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立足教育,重在预防。高中学校要针对高中生学业压力大的特点,加强挫折教育和生命教育,引导学生正视成功与失败,正确认识学业、生活中的各种挫折,热爱生命,善待人生。学校要采取选修课、讲座、团体辅导、个别辅导等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普及应对心理危机的基本知识,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危机教育,积极引导学生树立预防心理危机的意识,提高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面对学业挫折及各种各样的生活挑战。
(三)建立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和多元化的学生社会支持网络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度专业化的工作,需要工作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丰富的专业经验和娴熟的专业技术。高中生在学生的学业负担之下,精神压力比较大,也比较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此,高中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制订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计划,列入学校师资培训的总体规划,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另外,建立健全高中生社会支持网络体系,对于预防高中生心理问题,帮助其成功度过心理危机,是非常重要的。高职学生社会支持网络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学校建立的能给予学生物质和精神帮助的支持系统,这些支持主要来自学校和社会支持的网络体系。另一方面是指学生自身的社会支持系统,主要是指学生在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所能获得的、来自他人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与支援。对于高中生而言,交往最多的就是家长、老师和同学;尤其对于大部分住校的高中生而言,同学和老师的支持是其面临危机事件时最易于求助和获得帮助的资源。因此,学校要尊重学生的同伴关系,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并尽可能多地寻求社会资源的支持和帮助,建立更加多元化的学生社会支持网络体系。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一、调查过程
1.被试选择
本次调查在河南省各地市部分高中展开。本课题组在全省随机选择了16所高中,分别对这些学校高一和高二年级的一个班进行调研。所选的学校当中有重点高中6所,普通高中8所(城区及县城高中5所,乡级高中3所),职业高中2所。被试的人数分布如表1所示。
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高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问卷》对被试进行调查。问卷题目体系中既有封闭式的选择题目,也有开放式的问答题目,既有利于准确揭示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又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展示内心的矛盾冲突。同时,对学生和部分高中任课教师及班主任进行谈话交流。发放的问卷题目清晰,表述准确,整体效果较好,除个别问卷中的个别题目有部分学生由于答题方式的原因造成答案无效外,其余的题目均起到了调查应有的作用。
3.统计方法
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第一题“您认为本校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回答“比较好”的有227人,占答题人数的27.8%;回答“一般”的有529人,占64.8%;回答“较差”的有60人,占7.4%。第二题“您认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回答“亟待开展”的有514人,占63.0%;认为“可有可无”的有227人,占27.8%;认为“没有必要”的有75人,占9.2%。第三题要求学生把几种常见的心理现象按照出现频率排序,有15份试卷本题无效。通过对801份有效试卷的分析,发现学生把“学习压力过大”、“缺乏学习兴趣”、“情绪不稳定”列为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比例分别为52.9%、43.1%、41.2%。第四题“上网对高中学生有影响吗”,回答严重影响学习的有20人;回答只要把握好度,不会影响学习的有709人,占87.0%。与此相关的第五题,对学生上网持肯定态度的(“可以”或“支持”)的有665人,占81.5%;认为“无所谓”的占18.5%。第六题“关于青春期性知识的获得途径”,回答“学校开设课程”的有91人,占11.1%;回答“父母的教育”的有75人,占9.2%;回答“朋友、同学”的有257人,占31.5%;回答“电影、电视、书报等媒体”的有393人,占48.2%。第七题“对高中存在的考试压力的看法”,认为“考试压力太大,影响学生生活学习”的有197人,占24.1%;认为“有考试压力但学生能接受”的有392人,占48.1%;认为“考试压力虽大,但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的有227人,占27.8%。
从调查中笔者发现,从完整的意义上来说,仅有一所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配备有专业的心理学教师;而其他的学校仅仅是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但这些努力与学生的需求相比,是远远不够的。因此,86.27%的学生认为,学校应及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从总体上来说,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花瓶式”心理教育课
不少学校在上级要求必须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前提下,都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列于课表之中,但很多学校仅仅是在刚开始的时候上一段时间,不久就将心理课的时间让给数理化等科目。对于这种情况,部分高中管理人员解释说,这是因为高中生学习时间紧张,开设心理课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进而影响升学率,影响学校的声誉。一些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摆设列在课表之上,却并没有真正开展和实施,结果使心理健康教育变成了高中课程中的“花瓶”。
2.“短期培训式”的教学
有部分高中也意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要性,但他们更看重的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效性。比如在考试前开设心理讲座,“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有的学校在学生刚开学的时候开课,给学生讲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但仅仅开了一段时间,就被取消了。
3.“思想政治教育式”心理课
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都不清楚“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有6961%的学生认为,教师在班会上讲的一些有关心理方面的东西或者进行一些心理谈话活动就是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原因是现在学校做心理教育工作的教师大多来自学校德育工作者或者班主任。有学生在访谈中说:“很希望能有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专业的心理座谈会。”说明心理健康教育课在执行的过程中给学生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心理影响。
4.“医、心”不分的心理咨询
一些高中虽然名义上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但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还有的学校把心理咨询室和医务室放在一个房间,让校医做心理咨询工作。不少教师和学生甚至形成了这种认识,即认为“走进咨询室的人和走进医务室的人一样都是‘有病’之人”。这就导致学生对心理咨询产生一种偏见,这种偏见,必然影响到他们遇到心理问题时应对策略和应对方式的合理产生。
三、讨论与建议
1.心理健康教育出现偏差的原因
(1)缺乏专业牲。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式的心理学和“医、心”不分的心理学,主要的原因在于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缺乏专业性。由于心理学教师相对较少,再加上人们的认识偏差,许多人都认为谁都能做心理教育工作。因此,学校在配备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时,并不注重教师的专业性,而是利用本校的空闲人力资源,将其他部门的闲置人员或者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老师,转而聘为心理学教师。因此,心理课在学生的眼中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没有什么两样。
(2)缺乏长期性。目前我国的教育不是“以学生为主体”,而是以“教学大纲”为主体,以分数和升学率来衡量学生、老师和学校,忽视了道德品质和人生观的教育,这是一种“功利主义”片面教育。同时,学校受社会和家长“看重学校升学率”的观念的影响,“想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3)缺乏针对性。调查发现,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候,缺乏对学生的实际心理问题和心理需要的了解,因此在学生看来总是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比如,有的学生由于考试成绩不理想,情绪受到很大的影响,在考试结束后情绪波动比较厉害,“但学校和老师总是谈学习,谈考试,没有人谈到如何调节情绪,觉得很郁闷”。还有的学生在遇到恋爱问题的时候,面对学校、教师和家长“谈此色变”的态度和“一棒子打死”的策略,深感苦闷,却找不到可以倾诉和请教的人。
另外,不同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心理发展特点,就高中生而言,高中三年每个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各不相同,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有针对性,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作专门的辅导和咨询。
(4)缺乏全面性。目前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其主要落脚点建立在为智育成绩提高服务的基础之上。对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考试焦虑、调整学生的学习心态、提高自信心等方面探讨较多,而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其他方面则时有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气质、性格等问题考虑较少。对于学生的虚荣、嫉妒、自私、卖弄、顺从、专横等心理隐患缺少关注。究其原因,与长期以来存在于人们心目中的“教学质量=学业成绩=考试分数”的观念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由此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的心理健康教育,其最终的体现不是人的全面主动发展,而是应试的结果,这无疑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功利性的曲解。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立实体地位。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方法、调节情绪的方法、应对考试的策略,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成为和谐发展的、适应社会的人。学生只有心理素质好,才能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否则一切都是空谈。作为学校的领导和老师,都应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立实体地位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专业性,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其他课程的附庸。因此应聘用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人才担任心理课教师,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聘请心理学教师开展讲座;作为班主任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在做学生思想工作的时候,不要打着“心理学”的旗号进行说服教育,以免混淆学生的认识。
(2)相关教育部门应高度重视。要想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相应的教育部门在转变思想观念的同时,更应该立足于现实,制定相应的政策;同时还应成立相应的督察小组,随时检查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情况,让学校在执行政策的时候无空隙可钻。更重要的是,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要收到成效,让学生、家长、教师都能看到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益处,只有这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顺利地进行。
(3)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第一,系统理论课的讲述。在调查中,大部分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课应该坚持连续讲授,因为只有经过理论的学习,学生才可能从思想上形成一套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或许这些理论当时并不能完全理解,但从长远的目标来看,它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扩展,也有利于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的发展。第二,针对不同时期不同问题开展心理讲座。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应力求依据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关注的心理问题,利用发展的眼光全面地看待学生,避免仅从某些方面(如学习、考试等问题)开展工作。如学生在刚踏进高中大门的时候,需要了解如何适应新的学习生活;文理科分班之后,面对陌生的同学和老师,他们希望知道该如何和同学交往,和教师交往;考试前,如何应对考试,缓解考试压力;遇到挫折时,应该如何应对才能让自己重新站起来等等。第三,采用不同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如开设书信来往的专栏、心理咨询专线等,让学生在遇到心理困惑的时候,采取个人隐私得到保密的形式得以倾诉、得到解答等。还可以给学生发放相关的书籍,让学生能通过阅读书籍,开阔心理空间,主动调节自身问题。开设心理课堂,经过对某些问题的模拟演练,让学生在实践当中得到心灵的启发,获得一些相应的技能。
总之,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中生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和谐发展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需要。这既是高中生现实学习、工作之必需,也是社会对未来建设者、参与者素质的要求。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是要使他们学会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最终成为国家、社会和人民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百珍.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余慧娟.科学性、实效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两大支点[J].人民教育,1999(3).
[3]袁东.浅析影响学校心理咨询实效性的原因[J].人民教育,1999(11).
[4]吴昌顺.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其对策[J].人民教育,1999(10).
关键词:英语学习 心理 对策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当学生的学习动机出现偏差,学生的学习心理就会出现情绪失衡,学生学习就会受到影响。传统的英语教学多以教师教学为中心,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不高。学生有时由于成绩不太好,就会怕被看不起和家长对他们失望,因而会产生自卑感。学生学习中不懂的东西越积越多,对学习更加提不起兴趣,时间一长,就会对英语产生厌学情绪。
一、常见的英语学习心理问题
1.害羞心理。羞怯是内心深处的胆怯或自卑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也是自信心不强的表现。高中学生虽然在初中就已经学过英语,而且在课外各种方式也接触到英语,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在低年级时在英语学习上流露出的爱自我表现的心理特征,逐渐变成自我克制。到了高中阶段,则会表现出一种自我封闭状态。怕问问题,不愿意让别人了解自己的心理活动,不愿与老师交流。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羞于开口,表现欲不强,尤其是他们怕出错误,怕被同学嘲笑。在课堂讨论时,大多数人会沉默不语,失去许多锻炼的机会,其口语与交际能力难以提高。久而久之,造成其学习上障碍重重。
2.自卑心理。一些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存有困难。当他们付出很多而无明显回报时,就会对英语学习的信心产生动摇,对学习失望乃至陷入自卑状态。当学生在学习中付出大量努力却无法获得成就感,又不能正确分析成绩差的原因,而认为别人成绩好是比自己聪明,其自尊心就会受挫,便会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失去积极的心态,由此产生一系列的失败心理体验。有的学生生对别人的看法过于敏感,过分看重老师与同学对自己的评价,一旦不如意,就会陷入孤独、苦闷的情绪中,这样便会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
3.厌烦、畏惧心理。有的学生由于基础差,又不能主动与老师进行交流,从而对学习产生厌烦的心理,甚至与家长、教师产生情感对立。同时高中生面对高考的压力,心理承受能力脆弱,如不能得到教师及家长的理解及正确引导帮助,就会丧失进一步学习的信心,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逃避和畏惧心理。当学生对学习彻底丧失信心,此时教师如强行进行转化,就会诱发学生关闭心扉,反师道而行,拒绝本来可以接受的东西,产生情绪上的对立与抵抗。
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之对策
1.加大学习兴趣的培养,去除学生害羞心理。学习兴趣是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最好动力。教师要力求使自己的教学过程最大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保持其兴趣的持久。教学活动中,老师要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使师生互动协调进行。如在教学高中牛津英语一模块Growing pains时,课上先问“Haveyou ever had any disagreements with youparents?Whatdoyou dowiththem?”因为学生都有切身感受,因而多能就此话题进行谈论,并积极发言。教师的耐心、细致的教学启发,能够使课堂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平等合作,大胆发言,渐渐地去除害羞心理。
2.多与学生交流,帮助学生战胜自卑心理。作为教师,要相信学生都是可以教好的。即使是一些学习成绩、课堂表现均不太好的学生也不放弃。要持之以恒地对学生施以严格的训练和积极的鼓励,相信他们会取得好的成绩。教师应多与学生交流,把微笑带进课堂,做学生们的良师益友,使他们真正地喜欢自己和英语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后进生的引导和帮助,适时恰当地给予鼓励,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战胜自卑。
3.创设和谐教学情境,调节学生厌烦心理。在遇到学习困难时,有的学生不能冷静分析其原因,随着困难的增加,学习成绩也渐渐下滑。这样就会产生情绪低落并逐渐变成对英语学习的厌烦。教师要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情境,置学生于有趣、生动的课堂学习氛围之中,激发起他们要学、乐学的欲望。教师还应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促进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从而帮助学生克服厌烦心理。例如,在教学牛津高中英语七模块第三单元Word power中有关Internet词汇时,可把学生分成四组,小组讨论后要求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写出与Internet相关的词语,同组的同学间可以进行交流,讨论。然后每组选一个同学将本组的讨论结果呈现出来。有的学生写出:screen,mouse,hardware有的写到:keyboard,download,upload等。最后看哪个小组写的词语最多。在这种交流与小组竞赛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同时也营造出一个学生交流和良性竞争的平台。使全体学生置身于共同学习英语的环境中,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不可单纯用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应坚持以表扬鼓励为主,用纵向发展的眼光,把学生的现在和过去相比,引导他们明白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还要努力创造条件使得各类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疏导学生畏难心理、防止其厌烦心理的产生。
一、高中优秀学生常见的心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表现
有关部门调查研究表明,高中优秀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争强好胜,心理负担重;虚荣心强,耐挫力差;自负傲慢,交往能力差;虚荣,感情脆弱;苛求完美;对失败异常敏感;过分关注自己的形象和别人的评价。以过分追求完美为个性特征;以关注消极面为认知特征;以过分关注自己的印象和他人的评价为人际特征;以优柔寡断为意志特征;以弥散性紧张、焦虑为情绪特征。由于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思想比较活跃,又面临着升学等压力,这些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
多年的教育探索和研究发现,高中优秀学生比较明显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内因来看:学业优秀生学习动机扭曲,成就动机低下。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生理发育不同步,生理的迅速发展与滞后的心理发育之间的矛盾,导致学生一系列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1)情绪起伏不定、大起大落。(2)思维还不成熟,带有片面思想。(3)严重的依赖性及意识上的独立性。(4)自我封闭造成心理的孤僻。
2.从外因来看:一是家庭方面原因。中国家庭教育中有很多根深蒂固的东西,是形成优秀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二是学校方面原因。黄白兰在“盲点――中国教育危机报告”一文中指出,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所谓“优等生”有不少成了应试机器。三是社会方面原因。社会上某些不正确的观念,成了优秀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外部诱因和强化剂。
二、疏导高中优秀学生心理压力的教育对策
对高中优秀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和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2002年8月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掌握高中优秀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各种教育方法,关心、呵护他们,使他们能健康成长就显得极为重要了。具体对策有以下几方面:
1.提高高中优秀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
高中优秀学生受认识水平的局限,还不能正确、客观地评价客观现实,往往由于自我估计过高或过低,造成主客观不协调,无法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于是有可能出现以上一系列心理问题,所以我们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社会及自我,学会情绪调节,发挥自身潜能,面对现实,迎难而上。
2.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高中优秀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高中优秀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校风能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形成同学之间充分沟通、相互帮助、友爱和谐、积极向上的道德风尚,使高中优秀学生自觉严格要求自己,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另外,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文体活动、主题班会等,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发挥才智,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良好品质,提高心理素质。
3.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学业压力无疑是高中优秀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进入高中以后,学习负担加重,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高。一些学生从一开始没有很好地加以调整,没有掌握高中阶段正确的学习方法,以适应这一转变过程,就会感到学习压力大,学习效果差,成绩跟目标还有一大截差距,压力过大可能会导致心理扭曲,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4.对高中优秀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很有必要
多少年来,我们的学校教育中缺少了心理健康“生命教育”这样一环――人“即使输掉一切,但决不能输掉对生命的信念”。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成绩至上”往往被作为信条与原则。他们无论是在学校、课堂,还是在家里都缺少相应的情感交流与互动,更谈不上自由发展的空间。因此,为使中学学业优秀生能健康成长,在中学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对他们进行生命教育很有必要。
5.强化心理素质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德
复旦女生吴颜援曾说过:“无论在别人眼里我的学习多么丰富、我的生活多么精彩,我的成功多么荣耀,但有一点我是深刻体会的――那就是学习真的很累、很苦。”大部分能够进入高中的学生都是小学、初中的优秀生,经常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和奖励,但很容易使他们只能表扬不能批评,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一味追求奖赏和追逐名利。
6.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建立一种心理健康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教人化人,化人者也为人所化。教育总是互相感化的。互相感化,便是互相改造。”我们应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师德教育,引导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建立一种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
7.全面渗透、全方位推进,学科教学要注重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途径,变换多种教学,运用每一教学步骤,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8.学校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
关键词:大一新生;心理问题;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263-02
十二年寒窗苦读之后,最终进入理想的大学,是诸多中学生的目标。然而从高中迈入大学校门,迎接大一新生的却是与中学时代完全不同的东西。不同的学习环境、生活方式、上课方式、人际交往……如何快速适应大学生活成为刚踏进大学校门的新生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适应不好就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逐渐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而对于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首要目标,成为大学新生教育的首要环节。本文对大一新生常见心理问题进行了归纳,对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应对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大一新生常见心理问题
1.焦虑。焦虑,是人们遇到某些事情如挑战、困难或危险时出现的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大一新生踏进校园大门,面对新的人、新的环境、新的课堂授课方式、新的学习方式、新的人际交往往往无从适应,从而导致焦虑心理问题的产生,严重地甚至会影响到大学新生的学习和生活。
2.自卑。当大一新生接到录取通知书时,身边是亲朋好友的祝贺和同学的羡慕,那种优越感是很让人留恋的。进入大学后,面对自己的成绩不如别人、家庭条件不如别人、在一些活动中不能崭露头角而得不到别人的认可等等,这些久而久之都会让人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3.冷漠。对人、对事表现出漠不关心以此来保护自己,这是有些大一新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选择的方式。虽然这种方式作为一种防御手段可以很好地使自己不受到外界的干扰,但是这种消极的心态,会导致人们情感的冷漠。
4.空虚。步入大学之前,每个学生都有着清晰而唯一的目标—考上大学,因此他们的生活是充实的。进入大学之后,除了上课之外的时间完全是自己支配,没有了老师和家长的约束,没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一些同学根本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因此终日觉得无所事事,生活空虚。
5.孤独。现在的大学生很多都是“90后”,而且还是独生子女,在进入大学之前没有独立生活的经验。上大学后,远离父母在一个陌生的城市独自生活,生活上得不到父母的照顾,很多大一新生都会想家,有的甚至产生了一些心理问题,不愿与人交流,感到强烈的失落与孤独。
6.抑郁。抑郁症被西方国家称为“世纪之病”,也被一些学者称作“蓝色忧郁”、“心灵感冒”。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抑郁症将成为21世纪人类的主要杀手。抑郁症在大学生群体中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理问题。表现在认识上自我评价过低,兴趣减退,不愿意参加各种活动,学习缺乏信心和主动性,记忆力差、存在睡眠障碍、有些甚至有自杀或自伤的行为或念头。
二、大一新生心理问题引起的原因
1.学校大环境的改变。中学时代每个学生在班上都是佼佼者,备受老师的重视和同学的艳羡。进入大学后,发现自己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或者通过自己的努力不能使成绩名列前茅,这种挫败感会使学生产生焦虑等情绪。同时家庭条件上的对比差距也会使学生产生自卑的心理。有些学生思维太过绝对化,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对学习失去信心,感觉前途一片渺茫,甚至发展为抑郁症。中学时期迫于高考的压力,很多学生每天的生活都是“宿舍—食堂—教室”三点一线式,没有空余的时间,生活虽单调但很充实。进入大学以后,有大把的自由时间可够学生自己支配,但是没有了奋斗的目标,他们往往不知如何支配时间,如何使生活过的充实,并缺乏必要的时间管理的理念,于是便觉得生活既无聊又空虚。现代的“90后”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大都缺乏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进入大学以后,什么都要靠自己,一旦生活中遇到挫折,就会苦于无人倾诉,感到孤独寂寞。
2.家庭教育的不足。作为家长普遍存在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心愿,然而过高的期望值却会不自觉地加重学生的心理压力,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反之,一些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在家什么都不让孩子做,遇到什么问题都替孩子冲在前头,使得孩子丝毫没有抗挫折的能力。然而,进入大学后什么都要靠自己,一但遇到问题就容易情绪崩溃。
3.个人人格的缺失。人格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是指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和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大一新生由于自身人格相对不够健全,因此在面对问题、挫折时就易产生焦虑、自卑等负性情绪,同时由于此时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也相对不成熟,对于自己的人生理想没有清晰的认识和规划,因此容易变得懒惰,感觉生活空虚、无聊,天天混日子。
三、大一新生心理问题应对对策
1.学校教育方面(学校该怎么做)。新生入学后,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十分必要。在军训时期,学校可通过报告、讲座等形式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大学与高中的不同。在军训结束后,班级里应建立起有凝聚力的班委,通过开展各项积极有益的活动帮助学生熟悉校园环境,熟悉身边的同学,使他们消除刚踏入校门时的陌生感。此外,学校也应当对每一个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每一个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并建立个人心理档案,设立相应的心理咨询机构,在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及时给予帮助和疏导。
2.家庭教育方面(家长该怎么做)。家庭教育在学生的整个教育历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临床研究发现很多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家庭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在对如何教育子女的问题上,家长应当多与孩子沟通,共同探索一条合适的模式。对孩子的期望值要适当,既不过高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又不一味溺爱导致孩子心理承受力脆弱。应注重孩子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家长也应该定时、积极与学校老师联系,了解自己孩子的心理动向,以便产生问题及时解决。
3.个人人格方面(个人该怎么做)。进入大学后,大一新生要尽快适应从高中生到大学生身份的转变,在面对身边优秀的群体时要欣然接纳自己,正确评价自己,客观对待与别人的差距。既要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虚心向别人请教学习,努力完善提高自己,又要看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同时,应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发展自己的友谊。此外,应明确自己的目标,制定属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从每一个小目标开始,一点一滴实践目标,充实大学生活,使大学生活过得既有意义又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谷军.新环境下大一新生心理问题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162-163.
[2]傅激.讨论大一新生心理问题及对策[J].理论与当代,2008,(3):44-46.
【关键词】中职学生 心理问题 措施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B-0068-02
中职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五六岁至十八九岁,是心理变化最大的时期。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中职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情感、自我、学习等方面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在教育过程中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中职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矫正,让其健康成长。
一、中职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中职学生的情绪不稳定,逆反心理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反映,是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中职学生正处在少年向青年过渡的阶段,这一阶段是产生心理困惑和冲突最多的时期。他们对身边事已经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对是非有一定的辨别能力,但还比较粗浅。中职生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较弱,冲动性强,理智性差,易出现偏激情绪和极端的行为方式。中职生在专业实践的过程中,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不愿意和别人交流自己的真实感受,也不善于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有些中职生自我中心意识过强,对老师的说教、家长的叮咛生厌,特别是当犯了错误,受到老师批评教育时,内心不服气,不去正确地认识改正错误,而认为这是“小题大做”,时常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不少中职生情绪躁动不安,与同学、朋友容易发生激烈的争执,甚至大打出手。
(二)中生缺乏自信心,自卑自贱意识浓。现在的中职生,大多数是进不了普通高中,属于“初中失败”的学生。中职生学习差,纪律观念差,被称为“双差生”,在学校挨老师的批评,在家里受家长的责备,在社会上被人下眼观,久而久之,情绪低落,丧失自信,产生自卑感。由于初中阶段学业成绩的不理想,不少中职生缺乏被关注,容易产生抑郁、悲观等消极情绪。不少中职生认为自己是将来没有出息的人,因而往往表现为思想上不求进步,学习上不思进取,生活上自由散漫。一些中职生社会适应能力较弱,对社会现象缺乏理智的判断,面对多变的社会,中职生就显得无所适从。狭隘、妒忌、孤僻、抑郁等不良的性格倾向已经成为相当一部分中职生的心理特征。
(三)中职生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学习上不求上进。普通高中学生近期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考大学,而中职生考不了大学,也学不到真正的技术,许多中职学校因多种原因还是以课本理论教学为主,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忽视了对中职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不少中职生在初中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知道怎样学习更科学、更有效,没有掌握基本的学习策略,由学不好到不愿意学,最后发展到厌学、逃学。许多中职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进入职校学习信心不足,只求能够过得去;对学习缺乏动力,提不起兴趣,觉得学了将来也没有用,还不如不学。不少中职生是不愿读书又不得不读书,在家中瞒着父母,在学校应付老师,对课程的学习存在恐惧心理和厌学情绪。择业就业是中职生人生道路上的一项重要抉择。虽然现在实行的是“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随着改革的深入,科技的发展,对人才质量要求的提高,加之高校毕业生的增加,出现了就业形势严峻的局面。一些中职生学历低,技能浅,担心走向社会难以找到工作,在市场竞争中难以挣得立足之地,有的中职生对所学专业没兴趣,自己又不能改变现实,更加不思进取,甚至产生辍学念头。
(四)中职学生的家长不重视孩子,家庭教育缺失。与对普通高中生的重视相比,有些家长对中职学生则另眼相看。有的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管教虽严,但方法简单粗暴,孩子的行为若有不乖,不是正面引导而是动辄打骂,造就了孩子偏激、倔犟的性格。有些家长对子女在生活上百依百顺过分迁就,只关心成绩,忽视对孩子品质的培养。有些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失去信心,认为孩子不是读书的材料,出去打工年龄还小,就让其在职业学校“混日子”“长身体”,不和学校老师配合,放弃对孩子的教育。
二、解决中职生心理问题的方法
(一)切实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中职学校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心理教育机制,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许多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课,心理健康课不能只让学生学学理论、考考分数,对学生进行学习、生活、交往、情感等方面的咨询疏导才是心理健康课的主要任务。要建立学校“政工团班”心理健康教育流水线,设立校级心理辅导室,由兼职或专职教师担任辅导员,发挥班主任的一线教育作用,开设“悄悄话”“我的心里话”QQ、微信、邮箱或“与你谈心”广播节目等。班主任、任课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动向,解答学生的心理疑问,进行心理疏导,使中职学生逐渐克服任性、倔犟、焦虑、孤僻、自卑的不良心理,改变情绪不稳定,不够开朗的性格特征。此外,每个学生的性格、家庭状况各不相同,(下转第73页)(上接第68页)要区别对待,采取适宜的方法,如有些学生性格内向,易害羞,自尊心又强,对这类学生的心理问题要采取谈心交朋友的方式晓之以理,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引导中职学生树立职业理想,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理想是中职学生的奋斗目标,有了目标就有了上进的动力,才会为目标的实现而努力。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让学生看见实现理想的希望,制订实现职业理想的步骤,并把规划付诸学习实践,一步步接近制订的目标。中职学生的职业理想的确定,一定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要具体可行,通过努力可以实现,不能好高骛远漫无边际。比如,让学生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车工,成为一位熟练的汽车修理工,成为一名优秀的导游等,而不要给学生说“成就一番大事业,展现人生的辉煌”,听起来鼓舞人心,实际上无从着手。
(三)要有意识地发现中职学生身上的亮点,发挥他们的特长,帮助他们找回自信。中职学生学习成绩差,有着不良的习惯,但他们身上总还是有闪光的地方,有自己的长处,这正是让中职学生重拾自信的抓手。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一旦学生有了进步,为集体、为他人做了好事,要及时肯定和表扬,鼓励他们继续努力。要发现学生的特长,给学生创造表现自己、展现自我的机会。比如喜欢运动的学生让他们带领其他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有文艺特长的学生可策划组织文娱节目;熟悉电脑的学生可制作一些文件、图片、课件等;爱动手的学生可以给同学修理自行车,为班级修理课桌门窗等。要让学生有活干,有事做,发挥各自的优势,真正体现中职教育的特色。
(四)学校、家庭和社会互相配合,形成教育共识和教育合力。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初中甚至小学成绩差、纪律松散,在家里不受重视,在学校不被关注,在社会被瞧不起。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共同承担起教育中职生的任务。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最贴身、最亲和的老师。家庭对学生的教育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要对孩子理性看待,不避虚、不护短,正面教育,积极引导,身教重于言教。中职学校既要传授理论知识,更主要的是训练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主动让学生适应并服务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教师要让学生发挥各自的特长,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校自主学习。发展职业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全社会要形成正确的舆论,抛弃鄙视职业教育的观念,改变轻视中职学生的看法,为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中职教育发展。
中职学生的心理问题不是短期内形成的,矫正学生的心理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只要有耐心,认真分析原因,采用适当的方法,及时培优补漏,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一定会大有成效。
【参考文献】
[1]李艳菊.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J].杂文月刊:学术版,2015(6)
[2]柏晓姝.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3(6)
关键词 高三学生 心理问题 成因分析 应对策略
进入高三后,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挑战,学生往往感到压力倍增,心理活动复杂多变、情绪不稳定,而这种心理状态对复习应考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据最近一项针对高三学生对高考印象的调查中得知:在十多种影响高考发挥的备选因素中,心理状态被公认为是最重要的一种。因此在高三年级教育教学中帮助学生正确面对高考挑战,调适良好心理状态是非常要的,现将本人在实践中观察分析的心得列陈如下以供交流探讨。
一、高三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
高三学生面对的人生问题、社会问题骤然凸现,加之他们阅历浅显、经验有限,一时难以承受突如其来的挑战,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偶然考试失败、成绩滑坡、同学关系不和、教师的批评、家长的不满等常会震撼学生心灵,引起情绪上的强烈反应,造成心理失衡,出现心理障碍较常见的是:
(一)考试焦虑。焦虑是一种恐惧和不安的不愉快的心理状态,常伴有忧虑、烦恼、不安的情绪体验。适度的焦虑不仅对人没有害处,还有助于兴奋神经,提高反应灵敏度,帮助学生努力学习、沉着应考,更加深思熟虑地分析和处理所面临的问题;没有焦虑的学生反而缺乏动力,难以提高学业成就。但是,过分焦虑并且成为一种习惯的反应方式,则属于心理上的问题。考试焦虑者往往视考试为畏途,产生紧张、忧虑、神经过敏和情绪冲动,考前提心吊胆、考试时出现心跳加快、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冷汗不断的生理变化,行动刻板、记忆受阻、思维发呆,从而使他们怀疑自己的能力,导致情绪低落。
考试焦虑与能力水平呈负相关,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考试把握大,信心足、情绪较稳定、焦虑水平低;能力弱且有过多次考试失败体验的学生焦虑程度高。抱负水平与考试焦虑呈正相关,抱负水平高的学生,目标订得高,对自己要求严,容易产生焦虑情绪;有的优秀学生抱负水平高,一旦考试受挫,遇到困难问题,就会产生紧张不安情绪,影响考试成绩。另外考试的竞争强度也与考试焦虑成正相关,越是竞争性强、规模大的考试会产生紧张不安情绪。
(二)抑郁。抑郁是以情绪低沉和忧郁为特征的心理状态,表现为极度苦闷,对外界不感兴趣、活动减少、行为乖僻、莫名其妙的落泪,甚至产生厌世情绪。抑郁的本质是对过重精神压力的一种心理反应。高三的精神压力主要来自其自身的学习状态及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压力,高三学习生活紧张繁忙。负担加重,一些基础薄弱、方法不当的学生往往适应不良、成绩日见下降,丧失信心,导致抑郁;而尖子学生因承受家庭、学校、社会的厚望,长期处于高亢奋、极度紧张、过度疲惫的状态之中,易造成大脑正常功能损害,诱发抑郁证。而那些性格内向、不善交际、敏感多疑性格的学生,抑郁发生率更高。曾有一名学生求询,说感到乏力想哭,提不起精神听课做题,大脑经常一片空白,常感到绝望,该生经过一段时间治疗恢复正常状态,但有些学生不愿或不敢说,后果就很严重。
(三)自卑。自卑是一种轻视自己、不相信自己、对自己持否定态度的自我体验。古人云:“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发展水平、发展方向总是有差异的,而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主要考查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能力。所以,如果以高考成绩评价学生,极易使学习困难的学生产生自卑,他们不愿意,甚至害怕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意见,缺乏自信和竞争勇气,特别畏惧考试,每失败一次都会在心底投下阴影而愈加自卑。过度自卑的极端反应可产生自暴自弃,我观察到两年来我校每年几乎都有这样的学生,逃避考试、不来上课、不做作业,完全放弃努力,而他们并非没有能力考上大学,但心理的脆弱导致了消极的后果。某些成绩优秀学生看似不自卑,但其潜在的自卑更为严重,一旦发生变故如考试失败,成绩连续下滑,其自卑立即显现,表现出极度惊慌自责、动摇信心。前段时间报载武汉大学学生坠楼事件就是极典型表现,我们的教学中也常见到此类表现。
(四)失眠。这是一种由心理问题引起的生理问题,表现为经常性的入睡困难、易醒多梦,白天上课精神倦怠、疲惫不堪、课堂效率低下,经过对高三年级部分有上述表现的学生进行调查、谈话发现,失眠很多是由没有科学用脑、消极自我暗示和睡前不良刺激引起的。有学生迫于父母压力,晚上看书复习到十二点,过度用脑破坏生物钟,引起中枢神经兴奋和抑制功能失调而无法入睡,第二天上课睡眼朦胧,真可谓得不偿失;还有的学生不了解失眠含义,只要有一两个晚上没睡好就忧心如焚,甚至怀疑自己神经衰弱,这种过分担心和消极暗示将偶然的失眠变成了真正的失眠;另外,睡前过于兴奋,思考一些不愉快的经历都是导致失眠的诱因。
二、高三学生产生身心困扰的外因和内因
要想解决高三学生面临的困扰,必须追本溯源找到原因,经调查询问,学生情绪波动心理失衡大体有以下原因:
(一)激烈的竞争环境带来的压力。二十一世纪是激烈竞争的世纪,国际竞争白热化,而人才竞争又是一个焦点,国家社会对个人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加之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就业压力增大,人人都感受到竞争的残酷,这种信息传达到高三学生头脑中,使他们渴望自己成为时代骄子,害怕被竞争淘汰,虽然近年高校扩招,进入大学已不再是梦想,但进入名牌大学、热门专业仍是困难重重,使高中毕业生们殚精竭虑、梦寐求之,这种单一专注的目标追求极易诱发焦虑。
(二)师长和自我期望值带来的压力。家长盼望子女成龙成风、学校希望学生为校争光、高三学生本身也希望大展鸿图,这本是无可厚非的心理需求,但如果走入误区则很可怕。有的家长将殷殷希望化为无微不至的日常照料,深更半夜陪读,过分强调营养,甚至为了孩子有一个理想环境复习而不惜血本包租酒店,殊不知这种特殊化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而不能心安理得地复习;有的教师鼓励学生冲高,作业试卷轮番轰炸,造成学生心理恐惧;而高三学生强烈地关心自己、急切希望超过别人,常常梦想一鸣惊人,这种自我实现的欲望往往与本人的能力有差距,恐惧失败、恐惧被人瞧不起的心态使他们忧心忡忡。
(三)友伴交往少。产生闭锁心理。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高中生的友伴关系对人格心理发展有很大影响,同伴交往能给学生带来安全感和归属感,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而高三阶段学生主要精力集中于一点——学业,友伴关系淡化,交往与互相倾吐的机会大大减少,情绪情感找不到合适的宣泄口而淤积,产生阶段性的闭锁心理,诱发心理失衡。
(四)个人心理索质和心理承受力不同。个人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力是人们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形成的稳定的结构。由于认知、情感和意志品质的差异,同样对待一件事,不同的人反应是不同的。比如对待考试,有的学生有科学的认知方式、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耐挫力,就能正确沉着地应对。在高三学生中影响颇大的“出国”梦在某个学生身上实现了,引起众多学生强烈震动,有的学生会沉浸在羡慕、自怨、沮丧之中几天都不能安心上课,而有的学生在短暂兴奋后趋于冷静,仍按自己轨迹行进,这种稳定的结构在短期内不可能形成,控制起来也较困难,需要从小培养、磨砺。
三、调适良好状态的方法
面对学生的问题,找到问题的症结后,对症下药则是最重要的一环了,调适良好的考前状态,让学生沉着应对高考挑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正视考试。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到,考试在我们现在的学习生活中,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都是不可避免,必须面对的,我们惟一能够做的就是面对考试、学会考试。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讲,考试是人才培养、人才选拔和人才激励、促进人才平等竞争的重要手段,直到现在为止,仍然不可能有其他形式可以代替考试。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不妨做一个辩论会,让学生设想一下,没有考试,我们的学习、生活将会怎样,个人、家庭、社会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考试的特殊功能。
其次要使学生克服自己在考试前和考试过程中及考后的不良心理和行为。考前搞好复习巩固,有步骤有计划进行复习;重在理解基础上记忆;抓重点抓框架,系统整理笔记;重视睡眠和饮食,科学用脑,不打疲劳战;考试技巧应加强训练,考试过程中做不完题是大忌,答题前应先翻翻卷子,对题量做好心中有数;时间分配有原则,例如时间过半,所做题的分值也应过半,切忌对某一题死缠烂打;答题时先易后难,答论文式问题时,应先列提纲;一时想不起来的问题可先从大处着手;仔细审题,照考卷上的指示做题,仔细聆听老师说明。平时的考卷发下后,注意及时纠正错误,考错的地方正是没有掌握的地方,有的学生不重视改错,不重视重新学习,屡犯旧错是很糟糕的,改错对提高认知能力,改进学法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引导学生根据高考改革的方向和近年来高考试卷内容和形式的变化趋势,分析在高三复习中应重点培养自己的哪些能力和素质。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准备,根据近年高考变化情况,主要培养学生两个方面能力:一是知识的系统概括能力。就是将知识系统化,由小系统并入更大的系统,形成横向和纵向联系沟通的立体网络型的知识结构的能力,因为综合考试非常重整体、重过程、重知识内在联系;二是迁移创造能力。高考试题是“新”的;材料是“新的;设问的角度是“新”的,在复习中几乎不可能完全把握住,但是,运用的知识是“旧”的,分析的方法是“旧”的,要善于在新情境下解决新问题,必须综合运用旧的知识,创造性地重新组合成新的答案。
(二)准确定位,了解自我。不能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往往是形成心理困扰的重要原因,“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保持正常心态,不仅要了解自己长处、兴趣、能力、性格,还要了解自己的不足和缺陷,从而为自己准确定位打下基础。
学生的自我概念一般可以分为学业自我概念和非学业自我概念。许多研究表明,学业自我概念与学生成绩之间具有更加紧密的关系。对自己的学业学习具有积极的良好的态度和认识,能大大促进学业成绩;而消极被动的自我概念会严重阻碍学业成绩的提高。高三学生经过多年的学习生活,无论是对自己整体的学习能力还是对各科的学习都有了一定认识,积累了丰富经验,经历了各种体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定态度、倾向。教师可要求学生以填写表格形式引导学生发现、思考学业能力的自我认识,对“学业自我”进行反思、反省和诊断。
在对自我学业能力有充分认识后,应对高考确立合适的期望值,体验成功的快乐。人总是有梦想的,青春有梦更是人之常情,高三学生有权力对自己未来进行自我设计。但客观现实是不以人的主观愿望为转移的,脱离自身实际的自我设计只能是空想,所以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和了解现实,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会“我的未来不是梦”。
(三)合理宣泄情绪。克服不良心境。心中的不良情绪如果长期强制压抑,会导致内心体验更加深刻强烈,导致多种心理问题甚至身体疼痛,高三学生应学会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保健方法,克服不良心境。
1、找人倾诉。俄罗斯有句民谚:“一个欢乐两人分享,欢乐变成两个;一个痛苦两人分担,痛苦变成半个。”把内心的苦恼、焦虑、伤心告诉你的挚友、师长,心情就会顿感舒畅,作为心理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去心理咨询、心灵按摩,帮助他们更专业地消除烦恼。
2、自我宣泄。如果没有合适的倾诉对象,可以对自己倾诉,记日记是最常用最便捷的,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发泄心中的怒气和不满,最终求得心理平衡。另外,可以用哭一场来进行自我心理保护,哭可以解除情绪的紧张,内心的抑郁和烦恼,还可以促进生理上的新陈代谢,流泪时可把体内因紧张而产生的有害化学物质排出体外,缓解心理压力,或者做大量运动,如跑步、跳绳,这种宣泄方式既不至于淤积烦恼而危害身体,也不至于伤害别人。
3、积极暗示,形成利导思维。日本学者春山茂雄在《脑内革命》中写道:“想好事,好事降临;想坏事,坏事敲门。当个体陷入忧郁、焦虑等不良情绪时,把思考引向对自己有利的方面,告诉自己“这没什么大不了,我能克服这一切困难的”“这次考试我一定能考出水平来。”这种看似简单的做法往往有奇妙作用。
4、松弛训练。这是较常采用的行为训练改变心境的方法,通过循序交替、收缩或放松个体的骨骼肌群,使个体在内心体验个人肌肉的松紧程度,以调节植物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控制机体某些不随意的内脏生理活动。操作步骤是在一个较安静环境中,排除杂念,做深呼吸,把全身肌肉绷紧再放松,与深呼吸结合起来。
(四)劳逸结合,科学用脑。高三的学习任务很重,但是过度用脑则会使大脑的神经活动遭到破坏,导致心理疲劳,使智力下降、精神萎靡、失眠疲惫。心理疲劳的学生不仅不能完成学习任务,而且严重妨碍心理健康发展。所以要劳逸结合、科学用脑,让学生大脑的各种神经细胞依次轮替活动,使大脑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平衡协调。为此,一要做到科学安排一天的学习时间,最好控制在12小时以内,各科交替复习;二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三要加强身体锻炼,这样松紧有度,才能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保证身心健康。
总之,高考的成败在某些程度上等价于未来的发展,面对着这种严酷选择压力的高三学生的心理状况很值得关注。保证他们的心理健康可以在某个层面上维护他们的生理健康;使其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在竞争中取胜;避免不良人格倾向的产生。因此在高三年级教育教学中,要把握手段适度、作用适度的原则,科学、合理的在最大程度上减轻高三学生的心理压力,帮助学生正确面对高考挑战,调适良好心理状态是非常要的。
参考文献
1.胡云娟.高中生考试焦虑成因分析[j]. 医学与社会,2003;(3)
2.秦安兰.中学生考试焦虑内在成因及应对策略[j].中国学校卫生,2004;(8)
关键词: 高中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策略
1.引言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工程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教育家洛克说:“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全的身体。”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有充足的精力、和谐的人际交往能力、拼搏进取的意志且身心健康的人。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接受力强、可塑性高。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体育活动自觉地、有目的地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指导,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技术技能的同时还要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不怕困难等意志品质,全面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健康和谐发展。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江苏省沭阳高级中学高三年级一个教学班学生。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大量有关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研究等方面的文献。
2.2.2问卷调查法
选用国内外通用的心理卫生调查问卷SCL-90量表,调查高中学生实施前后的心理、健康状况,该量表涉及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意、恐怖、妄想和精神病性等9个因子,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反之则越高。
2.2.3数理统计法
采用Excel和SPSS相关知识,对测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
3.高中学生心理现状与结果分析
各类研究和调查数据表明,现阶段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峻,其中以人际关系敏感、行为异常、心理承受障碍等表现较常见,有的甚至还有抑郁、焦虑、厌学、自杀等严重的心理问题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学生健康成长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造成这些现象有以下三个原因:
3.1学校教育的不良影响。
一些学校重知识传授,轻人文关怀。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下,考试排名次,分好差班,搞题海战术,一些教师教育教学方法不当,使得学生心理压抑,精神紧张、焦虑。
3.2家庭教育影响。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不良的家庭环境因素容易造成孩子心理行为异常。这些主要有:家庭重要成员变动,父母离异、分居、再婚等,家庭关系紧张不和谐,等等。
3.3社会因素的不良影响。
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关系等,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有广泛性、复杂性和持久性。特别在当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广泛,学习任务繁重,生活紧张,事件增多,矛盾、冲突、竞争加剧,所有这些现象都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内心矛盾,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体育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渠道,体育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术和技能的过程,而且是获得情感体验的过程。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和身体活动的过程中行为、表情、意志等外在表现是其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很容易发现不同心理障碍的学生。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运动锻炼可以减缓和治疗某些心理障碍疾病,使紧张、忧愁、焦虑、压抑、沮丧等不良情绪得到宣泄,从而轻松愉快,心情舒畅。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促进学生身心两健,努力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值得体育工作者们探索和研究的一项新课题。
我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进行实地调查和研究,根据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暴露出来的心理健康问题,对其实施一些有意识、有目的体育教学教法行为,并进行前后的对照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如表1),学生的心理素质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其中强迫、抑郁、焦虑因子比较实施前有显著性差异,人际关系和妄想因子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这就表明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有明显的效果。原因是:(1)体育活动能宣泄情感,使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压力得以缓解,保持良好的心境;(2)参与体育活动,人际交流范围广,人际关系得到改善;(3)体育运动能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他们挑战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能力;(4)体育可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享受到力与美,陶冶情操。
但其中强迫、焦虑、精神病性因子得分较以前呈上升趋势,这表明,这种体育课堂教学对提高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效果不是很好,值得社会关注。同时也说明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过大,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等因素都是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4.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4.1提高自身吸引力,树立健康阳光的教师形象。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针对现代高中生对别人有很强的判断性,对自己所崇拜的对象模仿心理特别强的特点,体育教师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平时,都要给学生一个健康阳光的形象。体育教师平时还要不断扩展知识视野,树立敬业精神,让自己具备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的优秀品质,具有高超的管理水平,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要打造过硬的业务能力,切实以“好”示范从学生的实际心理出发改进教学活动和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让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提高教学活动和个人行为的吸引力。
4.2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当代高中学生是新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体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是独生子女,学习、生活和社会竞争的压力很大,随着社会阅历的扩展,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还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因此,在此阶段要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知道心理健康对他们的重要性,心理健康也是他们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4.3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设定施教目标。
体育教师要利用体育课堂和课外的开放性,用诚恳的态度、真挚的热情与学生交流感情的直接性等有利条件,深入学生体育学习环境中去,广泛、细致地了解、调查学生的心理状况,关注学生在体育课中的行为表现与心理、情绪的变化,与学生交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并根据学生的个别性和气质类型的不同性,来设定课堂教学目标,有效地利用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途径来启发学生全面认识自我和对待各种问题。
4.4营造愉快、宽松的教学氛围,心理教学渗入课堂。
心理学研究表明:轻松愉快、乐观的良好心境,不仅可以使人产生超强的记忆力,活跃创造性思维,而且可以克服和外部环境的不良影响,充分发挥心理潜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造多种具体的教学情境,选择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给人以愉快、轻松、乐观、和谐的心理感受;教学内容要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照顾他们的兴趣,突出对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其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充分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不失时机地鼓励他们,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对于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学生要及时地调整活动的形式,让活动的形式适应不同运动能力学生的心理需要,使全体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同时教师也要教育学生正视困难,明确做任何事都不会一帆风顺,而是要经过长期艰苦磨难;要磨练他们吃苦耐劳、不畏艰难、奋力拼搏,努力克服困难的良好品质,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加强集体团队精神和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4.5利用课外体育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延伸和发展,在活动课上学生的活动范围更为广阔,体育教师要积极地与学生沟通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参与到活动中来。还应及时合理地引导学生利用体育课上学到的知识、技能进行各种创造性的活动,培养自主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练中所涉及的人、事物变成促进自我素质提高和能力发展的活教材,使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也同时贯穿于课外体育活动中。
4.6寻求家长配合,构建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
培养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教师除了提高自身素质,做好校内体育工作之外,还应积极寻求家长的配合。尤其对于那些不喜欢体育活动,娇气,以及“书呆子型”学生的家长的科学配合,这样才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综上所述,面对体育科学发展的新形势,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正确运用心理教育理论,通过各种体育活动,自觉地、有目的地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指导,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在体育教学中,这样才能发挥体育教育的最佳功能,真正符合“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并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吴留军.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1.
[2]祝蓓里.季浏.体育心理学新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
[3]李百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科普出版社,2002.3.
[4]杨迎天.重视学生心理健康[J].中国学校体育,2001,(4).
[5]蔡耀洲.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分析及对策[J].体育教学,2009,(6).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问题;预防措施
收稿日期:2006―06―08
作者简介:赵泽碧(1955-),女,四川巴中人,四川文理学院高教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与管理。
21世纪,人类面临的将是一个既互相竞争又越来越相互依赖的复杂多变的世界。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有专家预言,21世纪心理健康问题将是人类的一大祸患。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我国正常人群的心理障碍发病率为20%左右,也就是说有2.6亿人有心理疾患。有的专家断言,这是现代生活的特征与必然。
我们正在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国家,我们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我们对未来的时代充满希望。中华民族的文化科学水平和心理素质能否与飞速发展的时代相适应,会直接影响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新体制要求未来的建设者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影响人的终生。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迅速,正处于心理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成人感、自主意识不断增强,青春期的出现又会给他们带来许多困惑。由于有的问题具有不可弥补性,而预防胜于治疗。有人称,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心灵感化教育,它显著的特点是教育者调动情感的力量,尊重和理解学生,满怀热情地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帮助学生形成稳定而健康的情感、坚定的意志、健全的个性,使学生走上健康成才之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本质,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一、青少年心理问题普遍存在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生理健康轻心理健康的问题。应试教育使学生学习负担沉重,升学竞争激烈,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再加上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家庭教育中的不当做法使许多青少年学生产生了轻重不一的心理问题。
据有关部门对几个不同地区的调查结果显示:
1.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服务电话记录了数万个个案电话记录,经分析发现青少年心理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小学高年级为9.7%;初中生为13.76%;高中生为18.79%;大学生为25.39%。
2.厦门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对500名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中发现,有49.6%的学生存在着多种轻度的不良心理反应;有10.8%的学生存在着多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
3.上海市教育局会同有关部门对7所中学的70%的学生进行了一次心理卫生状况的测评,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占30%。
由此可见青少年心理问题是普遍存在的,而且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
二、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低龄化与多元化
一些研究成果表明,许多心理问题都表现出了低龄化、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大中学生存在的许多心理问题的成因可以追溯到他们的小学时代,以下的案例让人们触目惊心。
1.15岁的姐姐虐待12岁妹妹。今年12岁的小惠是四川达县某中心校六年级的学生,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小惠忍受着来自15岁姐姐的非人折磨,毒打、不准吃饭是常有的事。而最令人发指的是姐姐竟然强迫小惠“喝厕所里的尿水”。更让小惠感到可怕的是,姐姐放出话来:“随时可以找人修理小惠,大不了到时坐牢、自杀。”
2.“邮包炸弹”炸翻班长。2005年6月2日早晨6时,黑龙江省东宁县老黑山中学初三(一)班教室内发生了一起“邮包爆炸案”,班长李想在打开一个寄给他的包裹时被当场炸得血肉模糊。经过警方大量调查发现,制造这起技术含量较高的爆炸案,竟是受害人李想的同班同学、素有小发明家美誉的王小元。作案的动机竟是为了争夺班上学习成绩第一。
3.专偷腊肉的小飞贼。2005年1月6日,达州警方破获一起专偷腊肉的“小飞贼团伙”。经警方了解,他们最大的14岁,最小的才8岁,曾多次在人民公园、塔坨、三里坪等地作案。将偷来的腊肉出卖后,每人每次都能分到20元至80元不等的赃款。据了解,这些都是在校学生,他们或因学校老师批评、或因家长打骂而出走聚集在一起的。
4.不堪高考压力,高三男生杀死生母。2005年6月4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了高考前7天发生在青海省西宁市的一幕悲剧:高三男生微儿(化名)为逃避父母让其参加高考,竟然在家中将其亲生母亲杀死。而直到现在,痛悔不已的微儿还不知道他已酿成不可挽回的大错,甚至以为他的母亲尚在抢救之中。
5.学生遭老师批评当场背气。2005年9月27日下午2点,青岛市海慈医院急诊室120送来了一名18岁的男孩进行抢救。据老师介绍说,刚才上课的时候,这名学生打手机,老师看到后就批评了他,并让他把家长找来。没想到,男孩突然背过气去,倒在地上,满地打滚,桌子、椅子倒了一片。经医生治疗,才化险为夷。
近年来全国各地有关的教育科研部门调查的中小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大约在20%。许多调查结果同时表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连年呈居高不下的趋势。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若干表现
一些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疏导,日积月淀,已形成影响他们健康成长的心理障碍,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疾病。据中科院心理所王极盛教授对北京市两万多名学生跟踪调查后发现,处于14至18岁的青少年,处在表现为体格匀称、肌肉发达、身体与生理上已较为接近成年人,但他们的心理发展都相对滞后,表现为缺乏有效的自我控制能力;情绪动荡、偏激,容易激动兴奋,也容易发怒绝望;有的理智感和道德感相对模糊,心理因素的不稳定也往往使他们中的一些人在不经意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青少年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际交往渠道受阻引起的回避型人格异常、妄想型人格异常与强迫型人格异常。青少年学生一方面渴求别人的理解和注视,内心产生强烈的交往愿望。另一方面又由于来自不同的家庭,彼此性格各异,而且师生之间除了教学上的接触外,其他方面都交流得较少。面对这种情况,有的同学因不善交际而加重了心理负担,导致了“心理疾病”。这类疾病主要表现为:回避型人格异常,主要表现为很想与人交往,但又怕被人拒绝、抛弃,结果不敢与人交往,总是回避,心理上很自卑;妄想型人格异常,主要表现为怀疑、嫉妒、惯于责怪别人、感情淡漠、易将小事扩大、无事生非、无法与人共处;强迫型人格异常,它是指过于墨守陈规,处处谨小慎微,压抑自己的言行,有时甚至为自己的一句话讲得不妥当而懊恼焦虑。
2.学习内容与方法的改变引起的神经衰弱、自卑感和嫉妒心理。这种现象在一些重点学校尤为突出。重点学校汇集了各地大批的学习尖子。由于环境的变化、老师的变换、学习方法的改变,且是课程教学容量大,画龙点睛的多,温故知新的少。这种学习方法和环境的变化,使有些学生常常内心感到不安,生怕考砸了,在同学面前丢人现眼,在家长面前不好交待,于是经常失眠、头痛,体力与智力下降,学习缺乏信心,由此患上神经衰弱症;自卑感一般指个人由于某些生理或心理缺陷和其他原因产生的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个方面不如他人的心理;嫉妒心理则是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这种心理是在自卑心理放大后的一种畸形发泄形式。如某中专学校一女生宿舍,经常发生一些衣服裙子被人为破坏,经调查发现,毁坏者竟是该班班长。该班长平时学习、表现均非常优秀,为何做出这种不可理喻的事来。经了解,该生家庭贫寒,父母早已离异,每年的学费都是母亲东挪西借地凑起来的,更莫说穿一件像样的衣服。因此,每当她看见别人穿上新衣服,她心里就更加不平衡。
3.异往引起的青春型精神分裂症与激动忧郁症。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学生有的性机能已经成熟,有了与异往的强烈愿望。但有些人对异往理解片面,处理不当,既耽误了学习又带来生活上的痛苦,甚至造成“心理疾病”。如青春型精神分裂症,就主要是由于失恋或某方面的失意而引起的。其表现为“患者”越来越脱离现实,不注意外观整洁,成天想入非非,甚至自甘堕落;激动忧郁症则是由于较大刺激影响产生的忧虑和激动,进而出现严重的抑郁状态和过激行为。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青少年学生中有心理问题的,相当一部分是与异往及爱情方面有关。比如失恋、单相思、三角恋或多角恋的问题,友谊与爱情的关系问题,可见异往在困扰着他们。有的学生因失恋而怀疑自己在异性面前缺乏吸引力而患上“异往恐惧症”――只要有异性在场,就变得手足无措,精神紧张,反之,有的就会出现过激的性冲动行为,用自杀或暴力方式强迫异性接受爱与不爱,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而最后导致悲剧。
4.未考上理想学校和专业引起的妄想型精神分裂症和失望心理。有些同学平时成绩较好,完全可以凭实力考到重点学校就读,由于考试失利而目的没有达到,故感到失意,觉得自卑。有些因此而患上妄想型精神分裂症,这是一种以妄想为主要症状的精神病。主要特征是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失调,精神状态和行为表现异常,靠妄想来实现自己的愿望,终日在虚幻中度日,就像《天龙八部》中描写的慕容复一心想复国当皇帝一样。有的则造成失望心理,对目的未能实现而感到没有希望,对生活和未来失去信心,有的甚至以自杀来结束自己的性命。每年高考过后,各地均有学生因考试失利而自杀的报道。
5.因外界压力产生的恐惧心理和“活得太累”的厌世心理。许多青少年学生经受不住一点点微小的环境压力和挫折,在别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压力,却使他们产生极大的挫折感,产生高度的焦虑和恐惧,动辄离家出走,或愤而自杀。例如今年5月29日下午,四川达县蒲家镇12岁的女孩赵某在家看屋,家里关着的狗不知为何跑出来将本村一男孩咬伤。男孩的家人随即赶到赵某家讨说法。独自在家的赵某被吓住了,怕父母怪罪自己,便在地上用粉笔写上“妈妈,我走了,请你保重”的遗言,在母亲床前上吊自杀了。
一些材料研究表明,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学生求助于宗教迷信以寻求心灵的安宁和焦虑的摆脱。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青少年学生进出寺庙、教堂,虔诚地跪拜在神像面前祈求神灵的庇护,用算命、抽签的方法预卜未来,一些算命的书和姓名与人生的书在校园很流行。许多学生感到悲观、彷徨、孤独、寂寞、忧虑,感到“活得太累,活着没有意思”等。这些又使他们产生任性、厌学、自卑、脆弱以及人际交往中的封闭心理、逆反心理和焦虑情绪等。
四、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预防途径与对策
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挑战,现代化教育需要更新教育观念,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充满情感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启发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调适、自我激励、自我教育、自我实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自我的潜力资源,发挥学生在教育中主体地位的作用。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是全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通力合作、共同参与。学校教育是预防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主渠道,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寻找病因的同时,主要还应采取相应的对策,运用科学的方法,来矫正青少年的“心理疾病”。
1.创设和谐氛围。大凡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在心理等方面最需要别人的关爱和帮助,正如身处雪中急需送炭一样。对单亲家庭、问题家庭、留守族家庭的孩子,可进行调查摸底,对号排座,动态管理,教师可及时热情地进行宽慰,号召同学们去关心、爱护、体贴和帮助,为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创设一个和谐的环境氛围,使他们感受到同学们的关心、老师的关爱、集体的温暖,心境变得愉悦起来,从而鼓足勇气从“心理疾病”的阴影中走出来。
2.沟通疏导,有的放矢。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往往牢骚满腹,什么都看不顺眼、听不顺耳,你说东他偏说西,并且常出现紧张的情绪反映。因此只有使这些牢骚、紧张的情绪发泄出来,才能使他们达到心理平衡、恢复理智状态。对此,教师要与“患者”进行心理交流,创设一种情景,增加心理的透明度,让其自由地、毫无故忌地倾诉自己的烦恼、苦闷、忧虑,把不满的情绪全部发泄出来。特别是过激语言(有时可能是破口大骂)会伤害教育者的面子,此时,教育者要豁达大度,理解他们的情感,才能做到“冷处理”,使他们达到内心的平稳。“心理疾病”的产生往往有其自身认识上的原因,因此,要用说理疏导的方法,提高其认识水平。可帮助他们分析其患上“心理疾病”的主客观原因,探究有效的解决办法,树立矫正“心理疾病”的信心。运用说理疏导方法,要有针对性,可从他们的心理、思想实际出发,做到有的放矢,把理说到他们的心坎上;也要有感染性,不仅要使他们在认识上有所提高,而且使他们在心灵上受到感染,心悦诚服地接受忠告、劝导和建议;还要有持久性,需要多次、反复地进行,才能收到效果;此外,还要注意语言技巧,语言要简明流畅,合乎逻辑,要亲切自然,切忌空洞说教。
3.正确消除青春期的烦恼。学生尤其是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其身心发展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是出现了对其心理与行为有重要影响的两方面需要:第一是性的成熟,使青少年性意识与性冲动出现,即出现了性的需要;第二是由于身体的全面发展与性的需要形成,使青少年产生成人感,出现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然而,由于青少年的特定的社会地位及其尚未成熟的心理水平,使他们这两项需要都无法真正得到满足,这就形成了青少年学生的新需要与其心理成熟水平及社会地位水平的矛盾。青少年期学生这些特定的基本矛盾,使他们最容易进入心理不平衡状态而又最不容易通过自我调节或寻求他人疏导以得到解脱。针对“恋爱”这一青少年学生敏感的话题,举办一些课外专题讲座,加强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性角色、性法制教育,防止早恋的发生。对患有恋爱的“心理疾病”者,应正确引导,讲清道理:爱情是高尚的、神圣的、美好的,是人生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生的价值意义和幸福的重要内容之一,但爱情不是人生的全部,它同社会进步和人的事业相比终究是一个附属部分,爱情至上是不正确的人生观,也是不正确的恋爱观。对爱情过度追求,必然会降低人本身的价值。用“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有关事例,说明青少年学生在校期间谈恋爱不仅影响学习、进步和身体,还会因恋爱中的经济消费加重家庭负担。教育他们理智地克制自己,引导他们将性的冲动转移到学习与其他一些课外活动中去,尽快摆脱因爱带来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