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论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时间:2023-09-21 17:59:49

导语:在论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高等学校素质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很多,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把素质教育简单化、片面化、功利化,急躁冒进,突击补课,将素质教育仅仅理解为开设选修课、开展课外活动、发展特长,这是极其狭隘的和不全面的。另一方面高等教育中至今也没有一套科学完整的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学科教育体系、评价体系,这两方面的原因使素质教育没有很好地在高等教育中得到贯彻和实施及进一步深入发展。高等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存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解的错位导致素质教育华而不实。素质教育的提出是一个逐步明确的过程,它和其他的教育理念一样,必然要经历一个由模糊到清晰、由自觉到自发的过程,可以说,素质教育是在克服应试教育倾向的实践中自然产生的,是在教育改革深化过程中,在政策研究与实践的相互影响下,不断探索而形成的,所以素质教育经历了一个由素质教育地位和重要性研究,到素质教育自身理论探讨的过程,包括探讨素质教育自身的涵义、特性和内容。素质研究则经历了一个由平面罗列诸要素到注重层次结构研究的过程。在这种背景下,因为对素质概念的模糊直接导致我们在素质的实施中五花八门,而且形成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双轨并行的现状,素质教育变成了伪饰教育诸种弊端的耀眼光环,这在高校中表现得特别明显,一切教育举措仿佛只要同素质教育挂上钩,就会变得理直气壮、光彩无比,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众语喧哗中,素质教育成了烫手的热山芋,同时又变成了任何人都可以在其上任意涂抹的脏兮兮的画布,这种混乱的景象,无意中使素质教育有其名而无其实,留于表象,忽其本质。注重形式,疏于内容。素质教育并没有扎扎实实地得到贯彻执行和推进,比如对素质的含义、特征、内容及其层次结构,素质与知识能力个性等关系,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全面发展教育等关系都缺乏专门化、系统化的研究,更缺乏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入实践。

(二)内涵把握的错位导致眼高手低的素质教育。当前对素质教育内涵把握的错位,特别是忽视素质教育的基础,造成了眼高手低的局面。人为地把素质教育凌驾于一切教育之上,把素质教育悬置化、目标理想化。实际上,素质教育的构成要着眼于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也就是说,素质教育的构成要根据社会的要求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能力的技能,培育良好人格,发挥青少年潜能,从而提高全体公民发展的基本质量,以满足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素质,以促进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整体提高。素质教育需要从人的发展和完善着眼,教育教学本身就是提升人的精神素质、智能素质、文化素质、情意素质、身体素质、个性素质。素质教育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素质教育的悬空性使我们人为地割裂开了教育的完整性。人类的受教育过程,其本质就是提升素质的过程。我们目前的素质教育既不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的一种教育类型,又不是凭空冒出的教育霸主,而是一种纠正补缺的教育呼唤,也就是提升素质教育的完整性和正确性的需要,使素质教育回到它正常的位置上来。

(三)社会转型期内的教育骑墙主义。目前素质教育因上述两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教育教学中的骑墙主义之风的盛行,即人们所描绘的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一方面是素质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一直没有得到完全的渗透,出现了外皮是素质教育,内核却依然是换汤不换药的应试教育的局面,导致我们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素质教育一直如影随形地紧跟着我们,但依然感觉到遥不可及。另一方面,身处中国教育转型期,对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存有疑虑,这也成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思想障碍,甚至对应试教育的提法从思想感情上难以接受,认为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轨道,有否定一切的味道。课程体系、教育结构的不完善,也是实施素质教育需要突破的难题,再加上不健全的教育督导评估机制也制约着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这在高校教育中表现得尤其突出,素质教育的长期性与高等教育的阶段性,素质教育的模糊性与高等教育的特色性都形成了尖锐的对立,都导致一种外圆内方的教育状态,即认为素质教育必要而不充分,素质教育只是一个美好的目标,是一个隐性的目标,教育的时效性必须立竿见影,需要速效而成,这也是目前高等教育中骑墙主义的根本原因。

影响当前素质教育的因素及其应对措施

当前影响素质教育的因素很多,很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素质教育的研究,要么把素质教育与审美教育画等号,要么偏执地认为素质教育就是校园文化的拓展与延伸;或者认为素质教育就是人文教育,或者错误地理解为素质教育其实就是为应试教育镶嵌的美丽花边儿,干脆认为素质教育是一个外延不周密、内涵驳杂的伪命题,根本不值得深入研究的虚命题。目前存在的这些肤浅化和片面化的认知,导致我们对素质教育的研究还存在诸多值得探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摩擦力。社会摩擦力指的是社会观念对素质教育的滞阻。比如社会时尚风潮等都对素质教育产生了各方面的影响,在这个价值多元化的时代,每个人形成了标榜个性的价值理念,这些价值理念错综复杂,对于素质教育也是众说纷纭,对于素质的价值判断也会因人而异。浮躁的社会往往对素质教育形成多方面粗浅的解构。每个人站在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立场上,对素质教育进行了多方面的解构,大致分为知识论、能力论、思想精神论等多个方面,于是社会风尚为素质教育贴满了各种各样的标签,各种打着素质教育旗号的商业行为甚嚣尘上。“国学班”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质,“钢琴班”、“绘画班”、“书法班”、“口才班”、“奥数班”等五花八门的培训机构都是在鼓吹提升学生各方面的文化素质,这就形成了素质教育的二律背反现象,本来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素质教育,结果被人为地拆解为“增负”的素质教育,美好的初衷变成无奈的结果。社会摩擦力对素质教育解构的一个表现就是社会审美时尚,它滞阻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表象化、时尚化、粗浅化是其主要特征,比如各种速效的培训、讲座,“理财培训”、“健康讲座”、“家长学校”、“礼仪培训”等都在素质教育的包装下成为人们热捧的对象,成为人们提升自身素质的文化快餐。素质成了可以包装一切商品行为的画纸,成为可以制造文化噱头的标签,丰富的素质教育在社会摩擦力的滞阻下,变成了社会审美时尚的助推力。素质教育被强行拉入到了一切商品运作的模式中去,成为商品运作中一个烫金的符号。面对社会摩擦力对素质教育无限粗浅的解构,我们应该在内涵的挖掘上为素质教育正本清源,加大对素质教育的研究,在知识论、能力论的基础上为素质论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素质论的核心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个人实践模式,所有打着素质教育旗号的商品运作都是对素质教育的粗暴践踏和表象解构。建构社会素质教育研究体系,自觉地抵制社会摩擦力对素质教育的商业化解构,沉下心来,冷静地分析,沉着地应对,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切实制定宏观、中观、微观三位一体化的素质教育网络体系。

(二)学校的引领力。素质教育,学校是引领者,她直接决定着素质教育贯彻的结果,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走向。目前各个层面的学校,因为所担负的教育任务不同,对素质教育内涵的把握和理解千差万别。中小学教育与幼儿教育在素质教育层面就存在定位点的不同、方法途径的不同、内涵理解的不同、绩效评价机制的不同。大学教育又与幼儿教育和中小学素质教育存在着观点的分歧、方法的不同,在大学教育内部,也会因为办学类型的不同存在着仁智互见的差别。但是现在我们对素质教育的研究并没有从教育的类型、层面来进行条分缕析的解读,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实施,素质教育还是一笔糊涂账,还是一个散兵游勇式的泛概念,这就直接影响了素质教育的贯彻落实。因此从学校引导力层面看,加强对素质教育的层面、类型的研究,就成为素质教育贯彻落实的当务之急。认真地研究学校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把素质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紧密地结合起来,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目标明确、措施有力、内涵丰富的素质教育拓展大纲,把素质教育的内涵细化,深入地贯彻落实到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实践活动中去。

第2篇

就目前来看,中国的教育基本上有两大块,一块是家庭教育,一块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是很早就推行并倡导的,但是在近些年才不断突显出其重要作用。然而在中国的很多地区,家庭教育却走向了两个极端。

一个极端基本集中在大中城市。随着家长素质的不断提高,众多家长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越来越先进。然而,如何合理利用家庭教育来帮助孩子成长、成才却无一定论。这也导致不少家长过分重视家庭教育,过于看重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溺爱,但这种溺爱却不一定孩子们想要的。各种补习班,各种家教,我们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个全才,可是他们真感兴趣吗?这些都是他们想要的吗?不一定。当然,家长也有苦衷,自家孩子不学,别人家孩子学,不就落后了?将来拿什么跟别人竞争?家长与孩子的矛盾也就出来了。何不想办法让孩子感兴趣?何不也听听孩子的想法?或许对家长、对孩子都会好一点。我们经常会说,孩子们懂什么啊?未来的路还是要我们帮着规划才好。可我们设计的道路一定是孩子喜欢的吗?一定适合孩子的发展吗?我们足够了解孩子吗?很少有人答得上来。与其说我们在帮助孩子规划人生,倒不如说我们在根据自己的意愿来修剪一个盆景。有多少孩子喜欢做父母的盆景呢?叛逆很可能因此被加剧。孩子不听话,或许是家长不懂在先。多跟孩子沟通、交流或许会使得家庭教育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另一极端的家庭教育存在于中国的部分农村,也就是基本上没有家庭教育。所谓的家庭教育也就是供孩子上学,让孩子吃好、穿好,等等。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经济发展的滞后,在这些地区的家长们不得不先考虑孩子的物质保障,导致外出务工人员数量庞大,留守儿童无人看管,或者由其爷爷奶奶看管,对孩子的教育也就淡化许多,甚至导致部分孩子对学业失去信心而辍学。另一重要原因则是家长的教育观念还没有转变过来,认为教育就该是学校的事情,学校有义务培养孩子,家长要做的就是赚钱供养孩子。但是他们没有想到,学校教育是针对集体的,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一面,这一点只有家长才最清楚,学校教育只是提升孩子的普遍认知能力,对于个性的发展终究不能令人满意。也尤其在这个时候,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尤为突出。

关于学校教育,我们不得不与相关部门的政策联系在一起。我们在不断推行并加强的素质教育也正是我们还要继续为之努力的方向。中国教育的多次改革无非就是想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希望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但是往往政策的落实却需要一定的时间并且很可能遇到很大的阻力。就目前来看,素质教育已经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实行并不断落实,但是依然有一部分地区甚至可能是很大一部分地区在落实素质教育的时候大打折扣。但这也是情理之中的。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选拔人才的方式还不够完善。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考试成绩几乎是唯一衡量标准,这也就导致我们的学校教育不得不向应试教育倾斜,甚至成为应试教育的傀儡。学生似乎只有拿出好的成绩来才能证明自己的优秀,教师似乎只有拿出成绩优秀的学生来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学校似乎只有拿出更多的好成绩才能说明教育的成功。但是我们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应试教育并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应试只是考量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往往会把这两种教育对立起来,但它们确确实实是包含关系,并不对立。也正是由于我们的错误理解才导致了学校教育的恶性循环,学生苦、老师累,培养出来的所谓人才也就仅限于纸上谈兵。这是我们不想看到的。

第3篇

【关键词】教育探索 高校教育 素质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多学者、专家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我认为,大家的出发点是相同的,但现实情况却有各异,因而其过程又不尽相同。作为民办院校的教师,本人就如何搞好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教育也谈点拙见,请各位赐教。

1 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执教队伍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搞好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我们岭南学院要想搞好学生素质教育,首先就应搞好教师队伍的建设,其中尤为要注重教师素质方面的提高。而且,所有的任课老师和辅导员在素质教育工作上都责无旁贷的。教师是素质教育的直接操作者,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良好的工作态度和道德修养及较强的教学能力等等,这样才能保证素质教育的质量。俗话说: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首先要有一桶水;而“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也说明了素质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必须要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不高,这就会降低素质教育的质量,甚至带来负面的影响。教师只有自身的素质高,才有资格在学生素质教育中说教。搞辩论赛,本来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反应能力等素质,但一不小心弄个“博学必定能力强”(反方即为“博学未必能力强”)这样的一个可辩性不强的题目,不但会闹出笑话,反会误人子弟。我认为,素质教育的执行者甚至是管理者都应有较高的素质,素质教育才真正名副其实。

2 要有完善的素质教育内容,重点突出

按普通的说法,素质包括思想品德素质、身心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业务技能等素质。这些我们都可以以现实生活的案例为基础教育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现实生活中有好多教育例子。如做长辈的总认为现在的流行歌曲“不知所云”,不好听,而年青人也认为老歌老土;看电视时家长想看这个台,年青人却想转到那个台。对此我们就应教育学生学会理解和沟通,学会尊重与宽容。而长辈们也应适当更新观念,主动尝试接受新的东西,而不应一味持否定态度,毕竟社会在不停地发展,每个时代却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我们只能教会他们明辨真伪,分清好坏,做好教育和引导。在我校,我们可以利用晚修课组织学生进行专题演讲,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并可锻炼他们的胆量,从而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和相关业务素质;设计一些与企业有关的小品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以此来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职业素质;此外还可充分利用时间举办百科知识竞赛和电脑操作比赛等,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目前我们学校已设有立体育竞赛、创业大赛和文化艺术节等内容,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但素质教育的内容如此之多,我们是否能把这么多的东西一下子传授给学生呢?又是不是都能取得好成效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不能光在素质教育的表面大谈特谈,而应先搞清楚社会需要什么,我们的学生素质状况怎样,然后结合这些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在素质上突出的问题是普遍缺乏自信心,思想品德素质参差不齐。因而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心理素质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值得庆幸的是大部分高职院校目前已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建立了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开设了思想品德教程,但问题是学生心理咨询中心未能真正发挥其作用,思想品德课也并未真正得到重视,有些二级学院(系)至今还没开设该课程。此外学校也建立了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机制,但我认为其内容还应包括交际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精神面貌、心理素质、人际关系、适应能力、受挫能力等方面,同时也应使这个机制充分发挥激励作用。

另外,要尽可能地避免应试教育带来的不良后果,我们应科学地改革教学体系,多开设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选修课,这样才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学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但学校开设选修课时不要仅从利用学校现有资源的角度出发开设几门作为点缀,或者单纯地从保证教师个人的经济收入出发,而应考虑学生的现实需要,开设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开设与学生学习需要、就业需要、人文知识需要、发展个性需要、审美需要等方面有关的课程,使学生确实学有所用,如《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语文》、和艺术欣赏、励志教育、职业教育等方面的课程。《大学语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一小部分,书中的人和事都十分感性。开设这门课程,对感化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效果,我们不能只顾搞专业方面的教育而忽视了其它学科的作用,而应做到思想教育、科学技术教育、文学艺术教育、生命教育、服务学习以及社会公益等教育结合起来。

3 要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素质教育作为一项关系到国家前途与民族命运的系统工程,就必须要有一个科学的理论作指导。然而在教育界,人们对素质教育又有多种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创新教育;也有人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更有人认为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纠偏”,纠片面追求升学率之偏,纠过度专业化之偏等等,对于这些观点笔者都不敢苟同,因为它们虽然从某种程度上切中了现在教育的中的一些时弊,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素质教育的部分内涵,但都没有完整地反映出素质教育的真正本质和把握住素质教育的灵魂。理论上的偏颇,难免会造成实践中的混乱,因而,素质教育迫切地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那么,如何才能把握住素质教育的本质呢?社会决定着教育,教育必须为自己的时代服务,这是教育发展的一条最基本的规律。它告诉我们,要把握住素质教育的本质,就必须要把握住两样东西,一个是创新这一时代精神,教师只有把住这一时代精神之后,在教学实践中才会有使命感和责任感,才知道自己要做些什么,才不会迷失方向;另一个就是人素质的核心与灵魂即自主性,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光知道自己要做些什么还不够,还必须知道如何去做。

此外还应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教师在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他们理论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素质教育的质量。

4 构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这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之一,是搞好素质教育的大前提。很难想象没有良好人文环境的学校其素质教育的结果是怎样的。我们老师应对他们有更多的关怀更多的关爱,要带着一种爱心来教育学生;建造更多更好的宣传教育阵地,如塑造孔子、鲁迅、陶行知等人雕像,张贴有教育意义的名言等等,加快内涵建设,逐渐建立自己的校园文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渲染学习气氛,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老师与学生、老师与同事、领导与普通员工之间都相互尊重,层层关怀,这样就会形成良好的人文风气,我们学校的人文环境就会有很大的改变。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要求学生要有素质,有诚信,首先我们老师(学校)就要做到有诚信。如果教师或者校方在处理一些问题上有失诚信,就算我们采取了弥补措施,或者在语言上作了解释,但学生的头脑也是清醒的,就算他们嘴里不说,但在心里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其结果肯定是不好的,我们应尽量避免类似事情的发生。除此外,学校应建立完善的检察机制,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当然这已不属于素质教育范畴,自然就另当别论了。

5 配备相关的设施和建立相关的制度

这是学生素质教育得以顺利开展的保障。教师的素质培训、高素质教师的引进,相关教学设施如校园环境及实验室、图书室、活动中心、电脑室、体育馆等等的配备,都涉及到管理和资金问题,这就需要学校的决策层制定相关的行之有效的制度,更需要学校最终权力者的大力支持。但对制定的措施制度,大家应积极认真地贯彻执行,并及时地反馈意见;而学校也应及时地总结和灵活地作决定。

6 学校教育还应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

学校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但家庭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教育不单纯是学校的事情,素质教育要搞得更好,还需要家庭的密切配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重要补充。一般来说,家庭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促进子女身心的正常发展、培养子女良好的个性和积极配合学校,关心子女的发展。此外,社会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社会上的各种因素对人的成长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年轻一代的思想、品德、性格、才智的形成和发展,都毫不例外受到社会的影响和制约。在国家、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全民素质就会慢慢得到提高,和谐的社会就很快形成。在这种良好社会风气的影响下,学校、家庭就能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会得到提高。

总的来说,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密切配合才能取得更加好的成效。学校可通过互访、设立家长委员会和开展家长讲座等形式与家庭取得联系,发挥家庭的积极作用。学校也要主动争取社会的支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团体开展的有益活动,建立起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教育体系。现在我校正积极推动校企合作,不断地为学生建立实习实践基地,并提出了“职业教育应以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为目的”的观点,这是我校重视素质教育的表现,对搞好我校的学生素质教育是有很大帮助的。

最后我们还要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全校教工和学生的素质教育意识,使大家真正重视起来,行动起来,这样,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教育一定会取得很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曹前有.如何把握住素质教育的灵魂[J].教育理论与实践,湖北社会科学,2001-11.

第4篇

因为他们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然而如何提高教师素质,使教学与时俱进呢?构建和谐社会则成了这次改革的中心目标。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素质教育,这种新的形势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而具备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所必需的条件。教师本人应如何做到提升自身素质来适应自己在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位置呢?

一、教师和学生在和谐社会中的关系

1.教师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为和谐社会中的人才培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常言道:艺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言行举止无不给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树立一个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树立一个良好的师德形象做好领头人的工作,既发挥自己在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位置,又将和谐文化这一新型文化引入课堂,教授给学生。所谓和谐文化,乃是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即在指导下,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精髓的同时,汲取当代人类文明成果,建立一个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型社会文化形态。正因为它是一种新的概念,不是学生可以从死板的课本上学到的,这时教师作为文化知识的载承者,需要将和谐文化传递给学生,教师不仅仅传播的是关于和谐社会的文化知识和提升智力能力,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授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等文化知识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只有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才能有力地将和谐社会这一理念深入人心,使学生们体会到他们自身在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他们所要扮演的角色。

2.教师加强自身的业务素质,乃是实现和谐社会中人才培养的关键

教师应具有的业务素质主要包括文化知识和教育能力两方面内容。教师如何将和谐社会引向课堂内容,融入到专业知识中,这成了对教师教学方式的一大挑战,而教育能力对教师来说则是提升教育素质的一大考验。教师可积极促使在和谐文化的学习氛围中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必要时可采取知识竞猜活动,或是分组辩论游戏,通过这些课堂互动,不仅加强了学生对和谐社会的进一步了解,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和谐相处。而带领和指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可以使学生切身体会到自己在和谐社会中的身份,自己对社会的贡献。由此可看,教师的任务不光是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发展,指引他们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更好地融入社会,为人民服务。这就对教师的业务素质的提高有比较高的要求了。

二、教师和学校在和谐社会中的关系

1.学校应积极为教师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不仅为素质教育做好前提准备,也为和谐文化在校园中的传播做完善的铺垫

构建和谐学校同时也是教育规律的体现,提高教师素质的前提准备。作为联系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学校应为教师的教学提供良好的硬件设备,改变硬件环境,创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加大投资力度,给教师一个宽松的氛围,创造出一个“海阔鱼跃,天高鸟飞”的空间。同时将和谐社会这一新概念引入校园,通过良好的硬件设施,如多媒体教室的应用,宣传栏目的介绍,和校园网上的广泛宣传,向学生和社会宣传和谐社会的优越性和科学性。教师则是要利用学校设施的方便和快捷,将自己所拥有的知识迅速、生动的传播给学生,将和谐文化带给学生。

2.教师应处理好自己在学校里的和谐位置,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学任务,在和谐中促发展

学校各阶层领导和各科老师共同组成学校的教育主体,构建和谐的学校氛围,就必须注重教育主体诸要素之间的和谐发展,在提倡谅解和宽容,促进公平和公正的和谐氛围中,增强竞争实力,获得效益的整体提升。同一科的老师要摒弃同行是冤家,处处为竞争的陋习,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不同科的教师要打破画地为牢的学科壁垒和偏见,增强彼此之间的教学方式的互动和知识的共享,走综合型教师发展路线。而教师和学校领导之间也要形成上级监督下级,下级响应上级的教学管理体系。学校也应适当开展和组织一些适合教师的娱乐活动,使学校和教师在和谐互动的正向氛围中,完善学校的合作机制,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学校的兴衰荣辱和自己的切身利益相互关联,处理好这一和谐关系,才能互相发展,互相前进。

三、教师和家人的关系

1.教师提高自身素质不仅仅和学校息息相关,和谐家庭的构建也是教师提高素质教育的力量源泉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个细胞都和谐了,社会也就和谐了。可见家庭在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可是不容忽视的。身为一名普通的老百姓,教师也同样拥有自己的家人和家庭。而身为一名教师,拥有传授知识的天赋,理应处理好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位置。抓好家庭教育是建立和谐家庭的基础,家庭主要成员的自身素质,直接关系到整个家庭的和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等重要。以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行为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家庭关系,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到家庭成员彼此之间互相努力学习,不断进取,爱岗敬业,勤劳致富,这也是提高家庭素质,个人素质的基本保证。和谐的家庭构建也是教师的一份重要的教育任务。将素质教育与家庭教育完美的结合,对和谐社会发展中的教师素质的培养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2.处理好与自己孩子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是对教师素质教育的一大考验

第5篇

[关键词] 幼儿家庭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一、幼儿家庭教育是提高幼儿早期素质教育的基石

研究结果表明,对独生子女家庭早期教育的看法来自于对独生幼儿个性特点的认识,而独生子女个性特点的形成与发展又是由于他们在家庭生活中的生活条件因素。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比较,他们有优点也有缺点,有长处也有短处。独生子女本身不成问题,问题出在教养者。家庭早期教育中如何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因素,尤其是针对现今我国独生子女的个性缺陷实施教育,理论工作者与实际教育工作者达成共识,强调了以下几点:

1、父母要做到热爱孩子与严格要求孩子的统一

爱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础。但爱要有分寸,不要溺爱。家长经常坚持诸如要求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不自私,不说谎,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等正确的要求,就能使疼爱变成促进孩子进步的动力。实际上,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就是一种负责任的理智的爱。

2、父母要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与同伴交往

孩子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在集体生活中。可以学会尊重别人,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各种社交技能,同时能体会到快乐,体会到公平与合理,也能更客观地认识自己。独生子女缺乏兄弟姐妹的交往,社会适应性差,这是缺陷,而为孩子创造与幼小伙伴交往的条件与机会,鼓励孩子与同伴一起嬉戏玩乐,多参加群体活动,则能弥补这一缺陷。

3、父母要注重培养接子的独立性、坚韧性、同情心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要适当给孩子安排一些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和公益劳动,放手让孩于学会自己应付和日常生活和游戏活动中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孩子在解决问题,克服困难中锻炼意志品质,提高能力。近几年,关于独生子女的挫折教育、逆境教育、磨难教育的文章很多,争议也很多,但文章普遍强调解除一切替孩子着想和操作的保姆式的教育,给孩子适当的劣性刺激以提高孩子的耐挫折能力则是大家普遍接受的观点。再有,针对父母对孩子的极端关心但孩子则不领情,也就是说在爱心中成长的孩子恰恰缺乏爱心的现象,教育者强调,从上开始就教孩子“学会关心”仍然是十分必要的。 因此,幼儿早期索质教育离不开幼儿家庭教育,需要每位家长都能来当好孩子们的老师。

二、幼儿园的教育是提高幼儿早期素质教育的保障

幼儿素质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幼儿智力开发方面

智力的发展与其水平的不断提高,是幼儿认识周围事物,掌握知识技能和社会行为准则,养成良好的社会和生活行为习惯,提高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和心理因素的前提条件,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只向幼儿传授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从小培养幼儿具有独立获取各方面知识的能力。应该着重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和记忆力,另外,也应注重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2、美育方面

孩子是绘画的天才,他们的画都发挥着自己的想象,他们把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充分地表达出来,他们的绘画作品表现了他的性格、思想、情绪以及自己对外部世界的感受,是一种创造性的表现,如果让孩子照着已有的图画画,这样不仅阻碍了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久而久之,孩子对绘画还会产生厌恶之情。因此,在指导幼儿绘画时应以孩子为中心,教师起主导作用。

(1)孩子在涂鸦的阶段时,是孩子模仿学习时期。看到他们乱画时,要及时肯定他们的“成绩”,使孩子有成就感,促进他们画画的意愿。

(2)在孩子用线条画的阶段,要幼儿去观察,去发现物体的特征,学习用线条把它表现出来,让孩子树立画画的信心。

(3)在孩子叙述象征阶段,让孩子学会创造性的用各种符号表现观察到的东西。

3、因材施教,充分发展孩子的兴趣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孩于的发展不同,个性、兴趣也各不相同,要如何让孩子得到更大的发展呢?我认为我们现在施行素质教育就应该发挥孩子的个性,发展孩子的特长,让孩子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获得更大的发展。

(1)进行各种分组、分区活动,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小组参加活动,教师根据孩子的发展水平为孩子提出相应的发展目标,使他们能够得到提高。

第6篇

(一)抓好理论学习,提高全体教师的家教理论水平。

为了有效地指导家庭教育,使素质教育的思想渗入每个家长的心田。学校在原有组织机构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组合,选派一批精干的教师充实家庭教育队伍。并通过自学,园本培训等方式,学习新理论,了解新信息、掌握新知识。加强培训,切实提高家教队伍中每一位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二)开辟多种渠道,夯实家长学校管理。

1.家长委员会管理扎实有效。

幼儿园成立新一届家长委员会,进一步加强与委员们的联系。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研究当前家庭教育、幼儿教育、社会教育的动态,商讨办好家长学校的措施和方案,及时反馈家教信息,收集并反馈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建议和意见,协调并参与幼儿园管理,进一步提高管理的实效。

2.落实家长学校的上课时间。

今年举办了2次家长学校的活动,并有计划、有层次地开展活动。每次课后,均安排指导师与家长见面,交流教育子女的信息,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协调。

3.保证家长学校的学员的参与率。

每次上课前一周以内,由园方发出书面通知,并及时信息反馈,家长可提前请假或调休,保证出勤率,并加强点名制度。

(三)采用多种形式,丰富家庭教育指导活动。

第7篇

二十一世纪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基础在于教育,我国教育部实行的素质教育改革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很多学校领导仍然只是将素质教育流于形式,而只重视学生的分数和学校的升学率,家长往往也只看到孩子的学习成绩,希望孩子在高考中能考上更好的大学。部分学校认为就算素质教育工作做得再好,升学率拿不上去,家长不会认可,上层领导也会不高兴,因此很多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时仅仅是开开会,下发几个文件,而没有真正的将其落实到位。很多学校没有勇气将素质教育实施到底,多数学校都是表面上素质教育,实际上应试教育,一心想让学生在高考中为校争光,这样极大的阻碍了素质教育在基层学校的实施。

(二)家庭教育没有及时跟进

我们应该知道,对学生的教育单单依靠学校是行不通的,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环境对于一个人成长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良好的社会环境与家庭教育环境对于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树立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而我国有很多家长往往是忙于自己的事业,一心将孩子放在学校,认为学校是万能的,将孩子“托”给了学校,无论孩子学好还是学坏都与家庭没有任何责任,其实他们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缺乏家庭教育引导的学生虽然在学生能够受到老师的约束,但是当学生离开学校之后却极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这往往就让学校的教育成果前功尽弃。

(三)学生面临巨大升学压力

随着我国高考人数的逐年上升,高中生面临的高考压力也越来越大,高考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学生高中学习阶段的竞争,于是各个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应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都纷纷实行揠苗助长的教育模式,填鸭式教学方法、题海战术、早晚自习等方法纷纷出笼,让高中学生失去了本应属于他们这个年纪的乐趣,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只会考试,欠缺综合能力的学生。还有少部分学校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实际上让学生参加各种补课班、培训班,不仅让学生的心智劳累不堪,甚至某些时候还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此外,学校领导和家长也都为了孩子能够考上好的大学而默许了这些教育方法,学生只知道一味的读书,其他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停滞不前,这也让高中素质教育成了水中之月、镜中之花。

二、办好高中素质教育的措施

(一)完善学生学习评估体系

高中素质教育工作的关键在于要建立和完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按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的内容,学生学习评价体系应该将学生的能力与成绩情况、思想品德情况、身体以及心理素质情况列为第一指标,同时考虑学生的政治品质、文化成绩、审美情况等,将这些要素设立为二级指标。通过学生学习评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教师能够更好的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情况进行引导。此外,在对高中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同时,还必须重视特长生的培养,让他们某一方面的特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可以利用兴趣小组、活动小组等形式,让学生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向进行业余学习培养,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全面发展,从而达到加强素质教育工作的目的。

(二)发挥课堂教学作用

教师应该创造一个稳定和谐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氛围,努力发挥课堂教学对学生素质培养的主阵地作用,而要充分发挥课堂素质教育的作用,首先必须提高教学常规管理水平,让其能够真正引导、控制课堂素质教育。通过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不仅能够促进各项文化教学活动的开展,还能够有效的规范教师行为,确保课堂教育能够正常运行,更加有效的发挥其在高中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其次还应该着重做好教学计划,作为高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科学合理的制定教学计划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教学工作按秩序进行,作为教师应该持之以恒的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做好每一项教学任务,尤其是对音乐、美术、体育、劳技等方面的教学工作一定不能忽视,保证学生在各方面的完全发展。

(三)深入进行制度改革

一是要加快考试制度和录取制度的改革步伐,对于当前高考考试科目只对学生一部分文化学科进行考核,这是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的,虽然我国的教育改革任重道远,但是传统的考试方法的改革是必由之路。我们应该让考核的学科更加全面科学,适当的增加对思想品德、劳动创新能力等内容的考核。而在对学生录取工作中,政府应当给予高校适当的选择权,将那些综合能力强,文化水平良好的学生优先录取:二是要对验收评价制度进行改革,当前对高中学生的评价仅仅是以升学率作为标准,这样就不能让学校能放开来开展素质教育,因此必须进行一定的改革:三是要通过树立和宣传典型的方式来促进学校发展,利用模范效应让素质教育开展得好的学校成为受学生和家长欢迎认可的高中学校,从而推动其他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

第8篇

从而在人们传统教育思想下形成的重学校教育,而轻社会教育的单一教育理念,正在逐渐的打破。在这样一个大的形势下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大力推进社会教育,合理的利用社会办学这一力量,充分共享社会教育的有效资源,为下一代的全面发展开拓更加有效广阔的教育空间,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社会音乐教育作为社会教育的分支,在现如今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有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接受它。社会音乐教育目前已经成为除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以外的一个重要的教育机构。也可以说社会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部分。

二、正确认识素质教育体系当中的社会音乐教育

素质教育是个庞大的教育体系,是、德、智、体、美、劳教育的综合体。而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系统中的一支,已经成为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一个热点话题,但是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体系中居于何种地位,要达到一个怎样目标,怎样发挥它的作用等等,还有待于我们去进行深入的探讨。只有品行没有知识是软弱的,而没有品行只有知识是非常危险的,这样恐怕就会成为社会当中的一种潜在的威胁。缺失了素质教育就会出现许多不良的后果,如此种种可谓屡见不鲜。学习水平上升了,道德水准却下降了;课本上的知识丰富强化了,动手的能力却弱了;理论知识增长了,创新能力却退化了。我们国家目前现行的教育体制对人才的培养,往往是因为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片面的注重智力开发,操作技能训练与培养,课本知识传授。单一的重视学生知识系统的开发,忽视了其他系统的培养。造成了部分学生在情感与道德,人生观与价值观这些方面的缺失。如果这样发展下去,对个人的成长和对社会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艺术教育的实质作用,就是通过艺术技能的训练来提升人的艺术审美能力,以此来引导和提升人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因此社会音乐教育在提高人的心理健康、弥补人的性格与素质缺陷等方面,有着其他教育方式不了替代的功能。社会教育的水准体现着社会文明的水准和教育发展的水准。在学校教育没有顾及的领域,社会音乐教育发挥着它重要的作用。在整个素质教育的体系当中社会音乐教育虽然不处于中心环节,但它也绝对不处于边缘地带。

三、从个体全面发展的角度探索社会音乐教育积极的意义

第9篇

关键词:研究现状;科学素养;多举措

一、立足现状,勇于打破不利因素

素质教育已经在学校实施多年,教育改革在实际中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在现实教育中依旧存在着许多不利因素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传统教学在大部分地方依旧根深蒂固,传授书本理论知识过多,学生动手实践训练不足,自主学习机会过少。科学教育虽说是素质教育大军中的主力,但在不少学校还是被定义为边缘学科,跟主课地位相差甚远。

青少年科学素养、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我国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要成为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是关键。怎么样培养出这样的人才,学校的教育方向又是关键中的关键。影响学校教育发展方向的决定性因素主要还是在校领导层面的决策上,做为校一级领导者应正确把握教育改革动态,主动更新教育理念,向先进地区教育模式主动取经学习,才有助于做出正确的决策。科学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校领导应当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努力打破传统教育模式,大力开展科学教育,积极培养学校专职科技辅导员,营造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健康氛围,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多举措促进培养创新型青少年人才

要全面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就要构建起创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模式,不仅要打破校内校外学习的界限,各学科之间的界限,也要打破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的界限,更要打破传统教育与新型教育的界限,多者之间融会贯通,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本文在多年经验的模式中探索出一些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供分享讨论。

(一)学校积极培养专业性、全能型专职科技教师,让科技教师在设计教学课程和实践教育活动中将各学科知识的交叉融会贯通。科学教育课绝对不是独立的一门课程,它是多学科的支撑和交汇。

(二)除了在学习中要深入掌握多学科内容知识,青少年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也需要系统的专业训练。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是学校、家庭就能够完成的事情,更需要借助社会科学教育资源的力量。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在课堂之外送孩子到专业的科技教育培训机构、科研院所学习,开拓眼界,提高专业性,提供更多自由发展的机会。

(三)当今社会大数据、云端教学、互联网等技术迅速发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充分利用这些高新技术到教学中,帮助学生进一步接触新技术,激发创新、研究兴趣。

(四)多多参加科学探究实践活动中、科技竞赛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多方法解决问题从而形成创造性思维。在竞赛中动手参与创新实践,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三、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有效衔接

上文已经提到过应该打破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的三者之g界限,这一问题十分重要,所以单独提出阐述。个人认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和榜样,家庭氛围的好与坏对学生的发展方向几乎是起了决定性的影响。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是社会教育的基础,家长如何进行家庭教育非常关键。

孩子的大多数创新意识和思维都来源于生活的点点滴滴,如果没有生活的体验就没有创新的基础。家庭教育的重要重点应该放在对孩子的创新性、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上。从家庭教育的层面出发,父母应营造宽松的成长环境、鼓励的氛围,跟孩子一起参与学习活动,并善于发现、支持、引导、鼓励孩子发展个性,形成独特而健康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家长应该主动跟教师沟通,随时掌握学生在校的发展情况,并配合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教育,适宜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和渗透作用。

社会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大舞台,多姿多彩的社会活动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大量素材,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社会上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资源,如科研院所、科普教育场所、企业研发机构、高校、兴趣培训机构等等都是能对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进行培养有效资源。学校要善于利用和吸纳这些资源,还有各领域中专家的力量共同对青少年的创新素质进行培养。当然一些很好的活动会有一定的门槛,无论是资金还是其他能力的门槛限制都会使得学校能力有所不及,这种情况下当地教育实权部门应该主动积极介入,为学生参与活动提供有力保障。学校要主动掌握社会方方面面的教育资源状况,根据不同场所的功能和特点,结合学校的创新课程设置,安排校外创新活动,引导学校和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为广大学生提供经过开发。即使不能每一次都“走出去”,也要善于利用和再加工的社会的优质教育资源,经过改良以后运用到学校教育中,更贴近学生的具体情况。

四、结语

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具有其内在规律性,那么对于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长,都应该能够遵循规律,还要从个体不同特点出发因材施教。各类学校应该大胆突破,课程设置、内容选择、教学形式改革等,勇于进行前瞻性探索和试验,并在实际的教育中不断积累经验,因地制宜地探索开展科学教育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家长在这一过程中也不能急于求成,揠苗助长,急功近利。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未来希望,应举全社会之力共同营造良好培养氛围,最终为社会培养出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