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时间:2023-09-21 17:59:50

导语:在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第1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 素质教育 途径

小学英语教学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兴趣和能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英语教学中注重素质教育。

一.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素质教育的土壤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才是这一活动的主体。学生对学科的情感常取决于对任课教师的喜好,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小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笑容可掬,亲切和蔼,对全班每个学生都一视同仁,抱着积极、热情、信任的态度;在课间,尽量创造条件,与学生进行接触,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而不是指责批评。这样不管在课堂内外,还是学习生活中,都让学生从老师那里感受到了真诚的关怀。

二.因材施教的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表现

在英语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1.听。人们要用英语进行交际,首先得听懂对方的话,这是前提,缺少了“听”这一步,交际就无从谈起。在课堂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学生的听力训练,学习课文前,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任务听录音特别用心。别人回答问题时,我也让学生细心听,听完后再复述。

2.说。我们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弱项,在口头表达中有怕出丑,怕别人笑话这些心理因素的存在。这就要鼓励他们别胆怯,树立起自信心,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

3.读。这是学生获取大量信息的有效途径。我总是教育学生节约每一分钱,积攒下来买图书看,看英语动画片也是学习英语有效的途径,很多学生都是在入情入景时不知不觉学会很多语句的。

4.写。写也是一种交际活动,我们在平时就注重培养学生的书写习惯,要求他们不光会写,而且要耐心写,写得好,写得漂亮。教学每一堂书写课时,我努力要求自己在板书上力求做到工工整整,以身体力行来教育学生。

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是素质教育的源泉

1.营造英语氛围。我们的学生缺乏英语语言学习的环境,这就要求老师尽量用英语进行教学,给学生提供浓厚的英语语言学习氛围。从学生上第一节英语课时我就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学生已经能听懂一些简单的句子,如:Good morning!How are you?Listen to me carefully.Follow me.Be quiet.Look at the blackboard.……日积月累,学生基本听得懂简单的课堂用语,增强了学习英语的信心。

2.进行游戏教学。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子生性是好玩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在教“I like doing sports.”时,有的学生做投篮的动作、有的做跑步、有的在弯腰、伸腿做锻炼。有时还鼓励学生上讲台当“小老师”,领读句子。让他们模仿教师平时上课时的表情、动作,鼓励他们学着使用课堂用语。如,“stand up”,“very good”,“Sit down,please”。在教单词或句子时,我带领学生做动作,甚至做夸张的动作或用夸张的朗读语调,孩子们特别喜欢。实践证明,利用体态手势语言教学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

3.引入竞争机制。少年儿童有争强好胜心理,实行此法教学,课堂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可以分小组竞赛、男女生之间竞赛、自由组合竞赛、个人挑战竞赛等。如教单词可竞赛谁读得准、谁写得好。竞赛项目一出来,同学们的学习热情立刻高涨起来,学习自觉性增强,学习效率就大大提高了。

四.创新务实的自身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延伸

老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应不断地充实,在吃透教材的同时,要进一步挖掘教材中的可学点,从自身出发养成良好的个性、品德和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把自己的最好表现通过每一堂课展现给学生。

第2篇

关键词: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表征;策略;素质教育

“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追究问题罢了。”这是世界科学大师爱因斯坦对他的卓越创造才能的解释。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因此,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课堂教学体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探索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素质教育教学模式。本文试图以我在中学化学教学实践中的做法来阐述实施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体会。

一、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内涵及基本环节

1.内涵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有目的地提出系列的不同类型的问题或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索、实践体验、解决问题,以便深层理解并掌握和运用基本知识,实现从能力到人格的整体发展,成为有效的问题解决者的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求知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把一定的理论转化为实践,又把实践上升为理论的中介,具有自己独有的完整性、简约性、操作性和针对性。

2.基本环节

问题解决教学的基本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表征、策划、执行和控制。问题的表征是将提出的问题转换为内部的心理表征;对解决方案的策划包括确定必须完成的操作或运算;执行一个方案包括完成在策划之中详细说明的各种操作或运算;控制则涉及对其他过程(如觉察计划执行不力或某一步骤执行错误)进行监控和调节的元认知过程。其中,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表征和策略是核心环节,在整个问题解决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表征问题

问题的表征就是问题解决者在头脑中以某种理解来呈现问题,是问题解决者使问题的任务领域转化为问题空间的过程,也是问题解决者接受和转译问题中的所有信息,并以一种自己更容易亲近的方式把它们贮存或输出的过程。问题表征是问题解决的一个中心环节,它说明问题在头脑里是如何呈现、如何表现出来的。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问题解决者只有将问题理解了之后、明白了问题的初始状态和目标之后、清楚了问题的所指之后才可能确定如何解决问题。

(2)选择、实施策略

策略是指根据活动的特点及其变化而制订的行动方针和活动方式。选择并实施策略是问题解决的另一个重要环节。策略的选择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它要求问题者根据对问题的表征结果及对策略知识的掌握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实施策略则是一个按照既定方案进行实践的过程。在实施策略时,问题解决者还需要不断地进行分析、思考,以根据问题解决的实践情况对问题解决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

(3)控制是问题解决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一个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是以对一个问题的认识和解决为开始并以发现和提出另一个新的问题为结束。”通过总结归纳,问题解决者能够把对该问题的解决中的经验或策略上升或升华为程序性知识,并将其同化于知识结构之中,对问题解决者来说,这是一种质的变化。

二、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实施的途径

1.教师要选择适当的媒体和方法

要确保学生直接与被传递的新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来进行学习,取得经验。要尽可能地把演示实验变为学生的探索性实验,使学生从被动观察、被动记忆、被动理解中解脱出来,而以积极应用和尝试的态度来参与教学。

2.学生通过各种方法解决问题

让学生通过自读、自学、实验、讨论等方法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收集、处理有关资料、文献、数据的能力,并在探索中训练概括新知识的能力,提出解释或解决问题的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也是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教师的点拨要做到恰到好处,使学生有一种“茅塞顿开”之感。

3.教师要以“问题”为中心

教师要将课本知识归纳成各类、各层次的具有系统性的“问题”,以“问题”进行导学。如,在“硝酸的性质”的教学中,在展示硝酸样品让学生观察后,可设计下列问题:纯净的硝酸应是无色的,为什么常见的浓硝酸是黄色的?如何使变黄的浓硝酸变无色?在中学范围内,溶液颜色是黄色的有哪些?显黄色的原因是否相同?以此激活学生思维,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引向深入,转化为理性认识。

4.重视思维模型的建立

思维模型是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在教学中要重视建立思维模型,使学生在碰到新的问题或复杂的问题时其思维上能够“有路”可走。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思维方法后,其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深刻性和独创性将会得到提高。

三、问题教学模式的作用

我认为问题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教学模式之一,该模式的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性个性和实践能力。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就是力求发现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的进取精神,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百折不挠、实现目标的奋斗精神,它是一种活跃进取的精神状态。问题教学模式中生动的问题情境,平等的交流氛围,能诱导学生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随着一个个问题的发现、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创新热情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也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2.有利于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个性

只有个性和谐发展,才能使人的聪明才智得到最佳发展。即只有个性获得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诸方面的和谐发展,才有可能最完善地发展个人的才能。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也就没有特色。问题教学模式的实施为学生创设了施展个性的极好机会,也充分展示了理科教育的生机和活力。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是发散思维。在实施问题教学模式时,通过挖掘教材中有创造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寻求多种解答途径,通过分析比较确定最佳方案。

创造性思维敢于超越传统习惯的束缚,摆脱原有知识范围的羁绊和思维定式的禁锢,从而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产生新成果。在实施问题教学模式时,学生可以提出大胆设想,发表独特见解,可标新立异。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当然会最大限度地得到开发和培养。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问题教学模式不但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更加突出了学生的学,让学生能够领略到前人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解决问题时不但要以已有知识为依据,而是在问题和目标之间建立起知识的桥梁。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但掌握这方面的知识,而且要重视解决问题方法的运用及知识间的联系,这样就会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促进知识的迁移,增大学习的容量和空间。

另外,实施问题教学模式时还更多地提供了让学生动手操作及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问题解决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孔子的启发法和苏格拉底的提问法都显示出了其雏形。问题解决又是新世纪的一个崭新的课题,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进行,眺望蓝天白云下的这片教育热土,势必会因得到更多的新的养分而更加肥沃!

参考文献:

[1]陈爱苾.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李广洲,任红艳.化学问题解决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3]王祖浩,张天若.化学问题设计与问题解决.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专业改革 素质教育 实践探究

高职教育本质上是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讲素质教育的理念贯穿于始终,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课堂和实践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把握,将有效地促进教师教育观念、教育行为的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奠定扎实的思想基础。在培养学生知识、能力、视野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的品德、责任、法律意识教育,要鼓励学生有理想、有信念、有追求,使学生具有自由全面发展的潜质和能力,同时,更关注整个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进步、都能更加优秀。

一、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作为一种独立的人才类型,有其特定的知识、能力结构,它需要比中等级的技术人才有更多的理论知识,又要比普通工程型人才有更强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等职业教育不仅仅是职业教育,更重要的是要突出职业中的“技能教育”这一部分,因此高职的人才培养模式要突出“技能教育”这一主体。把职业教育看作是一种谋生教育,教会学生将来能在社会上谋得一席之地,取得谋生的手段,这是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之体现。然而,当前的职业教育仅仅满足的是学生的谋生需求,只注重培养学生适应某一岗位的一技之长,而置精神关怀、心理关怀于不顾,那么当学生们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变幻莫测的人生时,就会出现好高骛远,不能脚踏实地,自制力差,缺乏集体荣誉感,缺乏与人沟通协调的能力,缺乏团队协作精神,缺乏热情,缺乏责任意识,不敢于担当,心理承受能力差,自艾自怨等种种问题,而“一技之长”也就难有用武之地了。因此,职业教育在注重技能培养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全面的素质教育。

二、强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素质教育是知识经济时展的客观要求,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则是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基础,是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最重要的环节。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是弥补大学生文化素质欠缺的需要,是时展的要求,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这特定时期提出并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推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也有助于推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

三、专业改革实践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探究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经过几年的探索与总结,在高职专业改革实践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探究如下:

1、注重教育观念的转变,将素质教育贯穿于课程教学过程中。

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是高等学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是高等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保证。教育教学不是单纯的将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引导和培养学生发现不足,同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学生在掌握好传统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具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改革创新的能力。正所谓教师不要只做知识的搬运工,更重要的是从思想上引导学生,培养其创新精神。作为教师要做的就是“手把手,育巧手,放开手,手脑并用”;学生要做的则是“学中做,做中学,学会做,做学合一”。伴随着各个学习情境的进行,教师的“单向传授”授课方式逐渐淡化,在教学内容难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加强,学习成效就会更加突出。这样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性,改变被动学习、被迫学习的状态。

2、注重养成教育,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

注重学生养成教育,最终做到“在掌握技能、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牡丹江大学全面开展“强化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强化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能力”的“双强”工程教育活动,“双强”即强化学生的养成教育(即强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教育思想)和强化学生的核心竞争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学、做”一体化和学生养成教育的“双轮驱动”,在加强素质教育、强化技能训练、培养复合型人才上勇于创新。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就业创业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品行养成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贯彻落实双强工程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主要措施如下:

(1)加强与学生及学生家长的联系,通过召开主题班会、问卷调查、心理测试、行为习惯测试等途径,掌握学生情况的第一手材料,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及特点,有的放矢,跟进式地开展工作。

(2)结合高职大学生特点,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按照教育、控制、激励三步法来推进“双强”工程的深入开展。根据各班学生基础差异,通过树立典型、总结先进经验,号召广大团员青年、学生干部发挥示范作用,逐步提升大学生的竞争意识。

(3)实行全员育人。从每个人做起,从每堂课抓起,充分发挥辅导员、任课教师的作用,形成全校教职工齐抓共管的局面,切实发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

3、注重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给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平台。

全面推进,努力营造有利于素质教育全方位实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通过良好的校园文化、校风、校园生活、人际关系、师表形象、集体活动等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去,启发学生自发去学习、自发去努力、自发去奋斗。

职业教育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正如:爱尔兰诗人叶芝所言: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做的是去启迪学生,去“点燃一把火”。因此,教育的本质和核心就是教化每个人的潜质,培养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能力,真正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适合自己的教育,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 职高数学 教学 素质教育

素质是指一个人内在的、稳定的身心特征与结构。对于数学课程来说,数学素质是指在提高学生数学专业技能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在职高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需要注意培养学生数学素质,并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树立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学生理解数学语言的能力,加强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技能。

一、当前职高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数学是职高院校学生学习的基础课程之一,需要教师与学生提高重视。但是,在当前职高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数学教师要想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对这些问题加以研究与分析,转变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与数学综合实践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从中学升入职高院校学习,职高院校数学教学内容与模式与中学数学相差很多,致使学生在多次努力仍然收不到效果之后,可能会产生厌倦心态,数学学习兴趣下降;另外,一些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数学学习能力也不高,在课堂教学中,他们不会归纳所学知识,随着知识的积累,学习起来越来越困难。总的说来,学生整体的数学素质比较差。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素质教育在职高数学教学中实施的策略

1、探究性教学法。数学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与学习能力,将教学内容分成一个个探究性问题,使学生在小组探究过程中,主动亲近数学,融入数学殿堂中,并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得到问题答案的过程中,锻炼学生小组交流能力,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等;另外,探究性教学不应该局限于课堂中,还应该走进生活实践中,使学生通过结合生活实践,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提高学生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分层次教学法。职高院校的学生层次不同,所以,在职高数学素质教育中,教师要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难度的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方案,从对象分层、备课分层、施教分层、测试分层、作业分层、辅导分层等方面分层次进行教学。这样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可以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发展,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3、数学建模教学法。数学建模思想主要是指将复杂的数学问题进行分解,将实际问题简单化、抽象化,再从中发现规律,通过假设、验证等方法得到结论。将这种思想应用到职高数学教学中,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它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运用知识、分析假设、创新思维、动手实践等能力,这是与职高教学目标、素质教育目标有异曲同工之妙。

4、任务驱动教学法。这是一种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方法是将教学内容设置成一个个任务,然后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完成任务,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各种数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把握好几点

1、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增加教材的趣味性,是新课程提倡的“以人为本”理念的切实体现。大部分进入职业高中的学生,数学基础比较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不浓。数学教师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改变他们“数学学习是枯燥无味的”这一观念,让他们体会到数学的趣味和数学的美。

2、在师生、生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在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参与协商、鼓励和监控学习进程,但不要包办代替;要抓住学习中出现的矛盾,引导学生进入新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给学生必要的反馈,发展学生的判断、交流和评价能力。

3、为学生提供尽可能的保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注意挖掘那些有价值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感觉到问题的存在,并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进行分析、思考,深入探究,提出假设,进而检验假设,得出结论。

4、使学生的自我监控和反思能力得到培养。要想使学生的自我监控和反思能力得到培养,就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审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测量自己的进展与目标之间的差距,采取各种策略来帮助思考,反思自己的错误与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自我监控和反思的习惯和意识。

第5篇

关键词:中学英语 素质教育 内涵 目标 原则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c)-0-01

长期以来,中学英语教学一直局限于词汇、语法知识的传授,这使课堂教学变得死气沉沉。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和推广,英语教学中开始逐步强调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英语教师的任务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交际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对此,该文以中学英语教学为研究背景,企图对英语素质教育进行深入分析,进而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英语教学模式,提高中学英语教学质量。

1 中学英语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目标

中学英语素质教育主要是发展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素质。素质(quality)是指人的基本品质,素质教育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的需求,促进其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提高与发展。在今天,英语作为全世界共同语,在各个领域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英语教学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英语素质教育是使学生掌握英语基础知识,获得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培养能够综合运用英语资源的人才教育。1999年,教育部制定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重申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为中学英语教育注入了无限生机。新课程改革后,中学英语素质教育具以下基本特点:第一,中学英语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英语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第二,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使学生得到和谐发展;第三,中学英语素质教育强调教会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传统的中学英语教学目标主要是以知识传授为主,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发展。而现代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知识、能力、素质的人,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也由知识教育转向以知识为载体的素质教育。中学英语素质教育目标体系应包括以下内容:其一,知识目标。这一目标是中学英语教学目标的初级阶段,主要以听说为主,着重培养学生英语常识。其二,能力目标。这一目标主要强调意义性仿效,加强基本训练,着重培养听、说、读、写全面训练,提高语言教学质量,创建英语角(English Comer),创设英语教学情景。其三,素质目标。英语教学素质目标是高级阶段,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发动学生进行多项训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增进学生对英语国度的了解,提高语言记忆、想象、联想等能力。

2 实施中学英语素质教育的主要原则

首先,全面发展的原则。英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语言交际在课堂上生动精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英语教学中,应多采用鼓励方式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提高教与学的成效。其次,整体性原则。中学英语教学要求对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进行全面训练,要求教师结合课文的语言实践活动去教授语言结构,采取以语言的功能、语音、词汇、语法结构等为主体的整体教学方法。再次,发展非智力因素的原则。动机、兴趣、习惯等因素都是非智力因素。作为英语教师,要及时地发展这些非智力因素,培养优良的学习素养。

3 实施中学英语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3.1 提高英语教师的自身素质

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复合型的教师队伍,高素质的教师要具有专业知识和广博的视野,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英语教师的素质。根据我国实施英语素质教育的要求,英语教师应具备思想道德素质、汉语知识和能力的素质、科研能力素质、社会交际能力的素质等。要具备以上素质,英语教师要不断更新和充实自身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英语教师的素质,只有这样也才能真正地实施素质教育。

3.2 英语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使英语教师认识到英语素质教育的本质,要切实转变观念。第一,转变英语教育目的观。英语教育是提高全体学生的英语水平,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深造打好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药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和谐的发展。树立重视发展学生的交往力、表达、思维、自学和创新等能力的教育观念。只有树立这些教育观念才有可能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英语人才。第二,转变英语教学质量观。教学质量观影响着人才的培养的规格。就中学英语学科来说,英语教学质量要大面积提高学生英语水平,重视了听、说、读、写等全面训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能力。第三,转变英语教学方法观。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突出交际性原则,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语言活动中枢,使每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收获。

3.3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

第一,优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优化可以促使教师变单纯知识传授为能力素质培育,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听、说、读、写及个性发展教育。第二,优化教学过程。在优化教学过程中,应注重问题的情景、知识的视野、探究的过程以及运用的效果。第三,优化教学内容。是指教学内容难度适当,贴近学生生活,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得到最大收获,达到培养英语综合素质的目的。第四,优选教学方法。选择教法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和智力情况来选择。同时,还要考虑教师自身的修养、条件和特点,教师应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提高教学效果。第五,改革教学评价。英语教学评价的原则应具有针对性、科学性、透明性、多样性等,评价方式灵活,包括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因此,改革教学评价就是能够及时检查、反馈、调整英语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失误与偏差,它对教学效果进行客观地检查或价值判断,从而促使中学英语素质教育教学目标的

达成。

3.4 加强多种教学方法多样化

教学有法,法无定法,贵在得法。必须选择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才能有好的效果。中学英语素质教育应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第一,因材施教法。因材施教法可以采用个别辅导、分组教学等。第二,情景教学法。教学情景教学法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学习内容,这是英语教学较为流行的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包括实物演示情景、音像表演情景、角色模拟情景、问题探究情景等。第三,课外泛读法。广泛阅读是带动语言学习的一条重要手段,在语言教学实践中是一个重要的方法。第四,教学方法还包括英语朗读法、英语表演法、循环记忆法等。总之,只有结合中学英语素质教育的理念,才能找到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孙远航.浅谈现代教师职业素质结构[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0(3).

第6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 素质教育 实施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5-0072-01

一 我国农村小学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1.师资比例不协调

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教师的水平难以有效地完成素质教育。农村无论在经济上、文化上还是生活环境上,都无法与城市相比,大部分教师也因此不愿待在农村。而且在教师的流动上,教得好的教师,很快就会调入城里,而调来的教师则往往是城市学校中“淘汰”的。这种状况使得农村小学很难有效地开展素质教育。(2)教师数量难以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一般情况下,在农村小学中,一个教师至少要担任两门课。如语文教师除了任教语文外,还需任教思想品德课;数学教师除任教数学外,还需负责英语和科学,仅仅两位教师就担任了整个年级的所有课程。至于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几乎无法正常开展。

2.家庭教育的缺失

主要由两个方面原因造成:(1)父母出外务工使得留守儿童的教育、情感的培养、性格的养成出现空白。(2)部分农村家长自身素质不高,在教育子女方面,往往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这通常使得学生在逆反的心理下逃避家庭教育。这两种因素造成的结果就是:学校外,学生无人管理,陷入放任自流的状态;学生缺乏与父母之间深层次的感情沟通,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这往往会使得他们形成孤独、自卑的性格。学生的这些心理状态对于素质教育的影响是很不利的。

3.学校及教师的评价标准出现了误区

主要有两个误区:(1)教育管理机构的评价误区。教育局在农村学校的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教育局对学校及教师的管理和评价也主要是看考试分数和升学率,这样的评价标准最终引导教师走向“分数”教育,而不是素质教育。(2)社会上的评价误区。在农村,家长、学生评价学校及教师的主要标准就是升学率,升学率高就认为这所学校好,教师有水平,反之则不然。

总体来看,农村小学素质教育既有学校教育方面的问题,更有社会方面的问题。要搞好素质教育,就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

二 我国农村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有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大部分农村小学的条件都比较艰苦,这就更需要拥有一支爱岗敬业、任劳任怨、知识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因此,构建素质教育的模式的首要任务之一是提高全体教师的思想、业务和研究素质,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1)提高研究能力。开展素质教育要改变小学教师教书匠的形象,要提高教师的教学品位,使他们向学者型和科研型转变。具体做法是可以不断组织理论学习,开展一些学科课题研究,要求教师带着课题进课堂。建立学校科研网络、积极撰写理论文章、评比各种教科研先进等。(2)提高业务水平。素质教育对教师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具备“T”字型的知识结构。因此,学校要对教师加强技能训练,提倡一专多能。学校要采取激励机制,鼓励青年教师迅速成长。(3)提高师德修养。要坚持师德为首的观念,发挥学校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制订切实有效的计划、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励教师发扬奉献精神,努力使教师积极参与到素质教育中来。

2.建立合力教育机制

建立以学校为主导,联合家庭、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教育机制。在这个机制中,学校是支点,起着领导和决策的作用,功能是宣传家教知识,提高家长素质,主动争取各种社会组织机构的支持,争取各方面的配合。而家庭和社会力量为辅助,在学校的统一、协调下,三方和谐互动,形成有机整合的教育共同体。这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保障。

3.素质教育需要创新

培养21世纪社会需要的人才,就要强化迅速适应变化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小学教育是人生接受正规教育的起步阶段,它的价值不只是满足眼前的需要,还要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而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不是天生的,它虽然和天赋有一定的联系,但主要是后天培养与教育的结果,靠的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小学教育应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对人的要求的变化,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 结束语

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既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袖手旁观,而应脚踏实地,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应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师资水平、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动员社会力量。只要我们上下齐努力,小学的素质教育必将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国防教育 素质教育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7-129-02

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以知识创新为标志的21世纪,探索高校国防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实施中的途径,对于认识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作用,全面普及高校国防教育,推进高素质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国防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实施中的作用

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是一项长期的重要战略任务。高校要不断深化国防教育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落实国防教育法律法规,把高校国防教育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1.高校国防教育是强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是依据个体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明确规定:“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据此,高校国防教育通过“军事理论课――集中军事训练――经常性国防活动”三位一体化教育,将素质教育内容进行了具体落实,特别是在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方面,更是集中进行了强化。实践也证明: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国防安全意识,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2.高校国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当今,由于社会人才需求质量的不断提高,高校素质教育的作用也显得尤为突出。素质教育摆脱了应试教育以少数升学有望的“尖子”生为培养对象,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状态。它要求学生用更多时间来发展自己的技能和素质,试图通过对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增强学生服务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素质教育充分体现出人才成长需要全面发展的时代特征,也鲜明反映出合格人才的培养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国防教育恰恰是一种在德、智、体等各方面兼顾的教育形式。高校国防教育不仅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更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和文化修养。这使得高校国防教育的实施成为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它能进一步补充和发展素质教育,使高校素质教育得以更加完善和谐地发展。

3.高校国防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明确指出:高校应当设置国防教育课程,并将课堂教学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对全体学生进行国防教育。通过国防知识的学习,不仅使大学生了解中国国情,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也对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起到渗透作用。同时,通过军事技能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强化遵纪守法意识、锻炼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通过国防教育的开展,使得高校可以更为有效地落实素质教育内容,为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可见,高校国防教育已越来越成为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

二、高校国防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自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颁布施行以来,国家对高校国防教育非常重视,从领导机构、教育模式、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逐步形成了“政府重视、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然而,在当今国际国内环境相对稳定的形势下,高校国防教育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国防教育工作向更深入、更广泛、更全面的方向发展。

1.认识存在偏差,国防观念淡薄。高校对国防教育认识问题主要体现为国防教育目标狭窄。大多数高校开展国防教育主要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教育内容上侧重学生的军事技能训练,没有将高校国防教育目标定位于更高层次的人才素质培养,更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国防素质教育体系。学校认识的偏差使得高校国防教育在机构设置、经费保障、编制配备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有问题。同时也导致高校大学生对国防教育的重要性没有清醒的认识,参与军事理论课和军事技能训练的热情不高,国防教育活动开展受阻,国防知识缺乏,国防观念淡薄。

2.教育方式单一,教育效果不佳。高校大学生接受国防知识主要通过课堂教育、技能训练、国防活动等途径,教育方式单一。同时,作为教育主阵地的课堂教育,也更多采用教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这样不仅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也不利于学生将国防知识升华为国防理念。军事技能训练缺乏长效机制、考核机制、监督机制,后续国防教育没有及时跟上,导致军事技能训练缺乏连贯性,不能把军训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深化,形成了“军训正规一阵风,训练完后又成空”的局面。

3.教育队伍匮乏,教育保障不力。在多数高校,从事国防教育活动的专职人员配备不齐,通常是以一支“杂牌军”形式出现,主要是学生工作辅导员、部队专业干部、学校党政领导兼而代之,教育队伍保障不到位。部分高校由于没有专职军事教师,学校的国防教育工作只能应付了事,教育成效不明显。就专职军事教师队伍而言,也存很多问题,年龄结构偏年轻化,学历结构偏低,职称问题更是突出,军事教育教师队伍难以稳定,使得教师科研水平普遍不高,国防教育工作难以向纵深发展。

4.学科建设缓慢,教育后劲不足。从1985年高校开展国防教育试点到今天,我国高校国防教育成果显著,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其中国防教育学科建设问题尤为突出。由于高校国防教育的发展挤占了高校部分教学资源,部分高校主张将军事理论课与“两课”合并;高校军事教师的职称评定、科研方向、学历提高等问题因没自己的学科依托而面临困境;高校国防教育的深入发展也客观要求必须寻求国防教育学科的建立。

三、高校国防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实施中的途径创新

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工作,必须要在认真贯彻国防教育法律法规和相关要求的基础上,发挥学校主导作用,争取各方面支持,分析教育对象特点,探索创新教育手段,抓关键、促实效,不断提升高校国防教育水平。

第一,提高国防教育重要性认识,完善高校的教育功能。普通高校对国防教育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全民素质教育的成效,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国防教育工作。首先,强化国防教育是高校重要职责的理念。明确国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把国防教育的成效作为评定高校工作得失的重要依据,并建立国防教育的考核评价机制,促进高校对国防教育工作的关注与重视。其次,要积极探索和创新高校国防教育的实现途径,在充分发挥好传统教育模式作用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影响范围,并系统性地开展各种国防教育活动,为大学生国防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

第二,创新国防教育开展形式,促进高校国防教育成效。军事理论课是高校国防教育的主渠道。高校要紧跟时展的新要求,丰富军事理论课的授课内容;结合大学生的思维特点,创新军事理论课的授课形式;并通过规章制度完善、教师素质培养、考评机制实施等途径不断提高军事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同时,要积极利用新生军训、大学生征兵、军事技能竞赛等环节作为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切入点,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防教育实践活动,把国防教育同校园文化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国防知识讲座,举办主题教育参观等等一系列活动,把国防教育渗透到大学生校园生活、娱乐文化生活的各方面,实现高校国防教育的经常化、系统化。

第三,加强专职国防教育队伍建设,保障高校国防教育良性发展。具有较好素质的国防教育专职人员是推进高校国防教育工作深入开展的重要因素。高校要不断健全国防教育机构,配备专职国防教育人员。在人才引进问题上,要充分考虑国防教育工作的特殊性,高校国防教育专职人员既要有学历要求,又要具备一定的军事工作和军事生活经验。同时,不断提高专职人员的业务培训,通过开展军地联谊、调研学习、学术交流、理论研讨等途径实现国防知识的共享,尤其要充分发挥部队单位、军事院校的专业优势为普通高校培养高层次军事教师,进而逐渐建立起一支符合时代要求、政治过硬、专业精湛、作风优良的国防教育队伍。并从政策上、职称上、资金上给予扶持,为其创造良好、宽松的学术环境,引导国防教育队伍健康发展。

第四,推进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夯实高校国防教育基础。在学科建设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学科定位,清楚高校国防教育与“两课”的关系;规范学科规划,根据学科建设的目标确定学科建设的宏观策略和微观细则,使其既能指导全局又能关照重点;加强课程建设,在课程内容的设置,教学手段的规范,教学条件的优化等方面不断探索,为学科建设创造条件;重视科研团队培养,加大科研项目的申报,通过科研水平提高来推进学科建设速度和人才培养质量。

总之,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是一项长期的重要战略任务。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国防教育对国家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国防教育新机制,构筑国防教育新体系,为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作出贡献。

[基金项目:黑龙江科技学院2010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名称为《高校国防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的创新与实践研究》,项目号:JY10-101]

参考文献:

1.梁仕新,张丹虎.浅论高校国防教育的着力点[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6年(3)

2.杨玉中.浅谈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7年(4)

3.陈宝华.高校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1999年(4)

第8篇

关键词 大学教师 文化素质教育 主导作用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7.024

Ways of Strengthening 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niversity Teachers

――On the leading role of University Teachers

LIU Ying, LIU Lina

(Institute of Advanced Materials,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njing, Jiangsu 210023)

Abstract University culture and quality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quality education, and university teachers play a leading role in the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manifested in three aspect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guidance towards the direction of healthy growth;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educational professional leadership University; to guide students to practice and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The University Teachers' cultural quality: to strengthen the system of pre service training of university teachers, university teachers pay attention to morality and personality cultivation; regularly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nd professional training, establish the correct concept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encourage college teachers in improving the professional level,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university teachers; actively carry out university education reform work, make the teaching method of university teachers can be improved continuously. To enhance the cultural qua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through the following ways: through lectures, promote the cultural quality of university teachers; strengthen the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in college students' practice; university teachers pay attention to humanities knowledge penetration in classroom teaching.

Keywords University teachers;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leading role

文化素|教育是当今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以强化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为突破口,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大学生个人来说具有极其重要意义,同时还能提升大学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所以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大学必须开展的事业。

1 我国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

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提高我国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改革工作,是新时期以来,我国大学开展的涉及面最广、力度最大的教育教学改革之一。在这一改革过程中,理工科院校纷纷开设文、史、哲、艺等人文学科课程、设立人文学科专业,各大学利用一切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以达到提高新时期大学生文化素质的目的。 但在文化素质教育实施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还没有完全达到素质教育的初衷,而且在实施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以及一些仍未解决的问题,影响着大学人才培养质量。如大学教师的在文化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大学教师的文化素质也亟待提升等。

1.1 大学教师对文化素质教育不够重视,缺乏人文精神与情怀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大学教育体制是学科专业教育,加上高等教育体制的束缚,造科教育和科学学科教育的分离。诸如我国的医学类、财经类、邮电类等大学,其课程设置侧重于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和专业知识,而文化素质课程几乎没有,导致本专业的大学生仅仅学习掌握了本专业课程知识,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类知识了解甚少,甚至完全不了解。大学教师在传授本学科知识只是注重专业内容的教学,而本学科所蕴含的文化知识、职业道德等等容易被大学教师和学生忽视,致使大学生文化素质不高、职业素养不够,在以后的工作中容易出现行为偏差。[1]

1.2 大学教师重视专业知识传授,忽略文化素质教育

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下,很多高校实际上是单科院校,大学在教育教学上注重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的学习与发展,却忽视了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大学文化建设。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文化建设仅仅停留在理论和口头上,而在教学实践中很少体现,大学及其教师没有真正意R到文化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尤其是理工类大学的教师由于自身的文化素质匮乏,所以当他们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时,很容易忽视文化教育。在本学科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几乎没有融合本学科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内涵,致使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及综合素质难以得到提高。

1.3 大学教师注重自身专业素质提高,忽视自身文化素质提升

我国高校特别是理工类大学的大学生文化知识结构不合理,人文素养明显不足。很多大学生特别是理科大学生文化素质比较低,业余时间浪费在一些无聊的事上。即使是学习成绩好的大学生也只是注重本专业知识的学习,不会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人文素质的养成上。受西方人文思潮和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一部分大学生产生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丧失了生活的理想与信心,贪图一时的享受。这些大学生毕业后,会有部分人将成为我国高校大学教师的主体,这样的大学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很难起到表率作用,在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很难得以发挥。

2 大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当今是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大学教育发生了变化,知识获取方式也变得多样化。所以现在大学教师的主导作用正在弱化,更多的是突出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希望在教学过程中能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如果把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截然对立起来,容易导致大学教师主导一切,成为主体。遏制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的发挥,导致大学生学习热情的丧失。

大学生的发展,大学的管理都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大学教师要切实在大学教学过程中起指导作用,不仅符合高等教育规律,也是大学教学健康发展的要求,否则大学教学就会失去作用,导致大学教学质量下降。大学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不是对大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否定,而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大学生的引导、指导作用。大学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只限于在学科专业课程教授中起主导作用,而是对大学生的各个方面起主导作用。大学教师主导作用是对大学生的教育影响力,而不是主宰作用,更不是替代大学生成为主体。所以大学教师起主导作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大学生,大学教师的引导是必要的。当前,大学里的教育教学改革,正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大学教师对大学生的正确引导作用。第二,领导大学专业教育教学过程的作用。大学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资源等各种因素有关,但本质因素还是大学教师的思想、教学水平以及在专业教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第三,指导大学生学习实践并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作用。大学教师对大学生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要有个性化的指导方式。[2]

3 提高大学教师人文素质的途径

(1)加强大学教师岗前培训制度,注重大学教师的师德和职业素养培养。大学教师的师德和职业素养本身就是教育资源,对大学生的影响深远。在当前社会中,市场经济的刺激下,部分师生急功近利,追求短期利益。大学教师在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承担主导作用,所以大学教师应把加强自身师德修养、完善人格放在首位。年轻教师特别是新入职的教师要加强岗前培训,通过培训使新进教师塑造独特的人格魅力,以自己的精神力量去感召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大学生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从而能更快地成长和发展。

(2)定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等,树立正确的大学教育理念。大学教育理念是一种通过理性思考自觉树立的教育观念。通过教育培训使大学教师认识各种教育理念,能在比较中发现各种教育理念的异同,切实理解我国的大学教育理念。同时改变大学教师固有的陈旧的教育理念,树立与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教育观念。只有这样,大学教师才能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切实发挥大学教师的主导作用,主动投身于大学课程教学改革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去。

(3)鼓励大学教师在提高专业水平的同时,提升综合素质。大学教师只有具备渊博的知识,才有能力指导学生学习。很多大学教师至少在任教学科专业知识领域还是知之在先、知之较多、知之较深的,大学教师的知识基础、文化底蕴、思维能力和阅历普遍还是优于大学生的,否则就失去了任教资格。但育人工作是全方位的,教师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还需要良好的综合素质。大学要出台政策鼓励大学教师在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还要积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3]

(4)积极开展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使大学教师教学内容不断得以改进。大学教师除了必须具备从事教育教学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外,还要有对教学进行研究和反思的能力。当前,在高等教育改革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迫切需要大学教师进行研究和探索。同时大学教师也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回顾成败得失,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与时俱进,高效地发挥主导作用,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 4 大学教师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途径

4.1 通过举办讲座,促进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

通过大师级的大学教师的品德和人格来潜移默化地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这些本身就是对大学生影响最深刻持久的一种教育资源。在当今社会中,普遍存在唯利是图的风气,大学教师应把加强师德修养、完善人格放在首位,大师级的大学教师、教授、院士等人就具备这样的影响力。通过大师的讲座,开阔学生的视野,用大师崇高的精神力量去感染大学生,激励大学生,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进步和发展。[4]

4.2 大学教师在大学生实践活动中强化人文素质教育

大学教师在“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物理竞赛等赛事中,结合本专I特色,融入文化素质教育,(下转第158页)(上接第53页)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文化素质的重要性。大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这些活动对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精神会起到积极作用。

大学积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大学教师通过建立实习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实践平台,鼓励学生进入社会,在社会实践中习得职业素质、人际关系等内容,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大学教师每年通过集中教育和分散指导这两种形式,组织大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使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得以不断提高,增强奉献精神。

4.3 大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人文素养知识的渗透

许多大学往往通过人文公共基础课构建人文素质课程教学体系,但大学教师人文素质教育并不仅局限于这些课程。大学教师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职责,专业课的任课教师也担当着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渗透的职责。[5]

专业课大学教师要结合自己所教专业,认真搜集本专业领域的人文素质教育素材,并将这些素材融入教学内容中。使大学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更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提升文化素质教育成效,从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5 小结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和利用各种资源,其中要充分发挥大学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把单向灌输变为潜移默化的熏陶。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开设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还要利用一切机会、一切资源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中。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不仅是新世纪我国大学提高教育质量的历史使命,也是高校大学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更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内在要求,它是关系到大学教学质量的头等大事,是高校赖以生存的生命线。

基金项目:南京邮电大学教改项目:(项目编号:15教改27)高校教师视角下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途径及方法研究。

参考文献

[1] 史妍维,安丰勇.地方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研究与探索[J].大学教育,2014(10).

[2] 叶上雄,唐安奎.教师主导能“消解”吗?[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 6).

[3] 王莹.工科大学生文化素质现状与教育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6).

第9篇

健全德育管理体制,制定各级德育工作计划,确定对师生的常规要求,定期进行德育工作的检查、评比。这样才能保证德育取得实效,保证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首要地位。

二、重视文化课教学,为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夯实知识基础

充分认识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克服“职业中学的教学主要是围绕‘职业’抓好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文化课质量的高低无所谓”的错误认识。文化课既是学习专业课的基础,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前提,是学生进人社会以后借以发展的必要条件。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学生学习信心的建立,良好学习习惯、科学学习方法的养成;另一方面,要重视对学生知识的查漏补缺,为他们学好新知识扫清障碍。要加强文化课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改革,既要体现职业学校的“职业性”特点,又要照顾到职业学校学生学习基础较差的实际。文化课教师应着眼于强化本学科的应用功能,根据不同专业对文化知识的特殊要求,在教学内容上有所侧重,在教学要求上有所区别。

三、加强教学实践性环节,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

根据学生应掌握的基本技能制定循序渐进的教学计划,做到技能训练内容课时化;把课内训练与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结合起来,把平时训练与技能测试、技能竞赛结合起来,做到技能训练形式多样化;争取用最新的教学设备进行教学,做到技能训练手段现代化;请劳动技术部门对学生的技术等级进行考核,做到技能考核规范化。

四、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充分发挥素质教育主渠道的作用

教学模式改革要体现四个结合,即:坚持传授知识与启发思想相结合;动脑与动手相结合;共性教学与个别教学相结合;传授与导学相结合。要在教师指导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