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1 17:59:50
导语:在山洪灾害防御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安康位于秦巴山区,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属南北过度性气候带,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气候条件,决定了安康是个自然灾害频发区,特别是山洪灾害每年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加强山洪灾害的防御是安康防汛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一、山洪灾害的特点
(一)突发性。山区小流域因集水面积和沟道调蓄能力小,沟道比降大、流程短、产流快,水位变幅大,洪峰流量高,灾害的形成过程往往只有几小时甚至是几十分钟,洪水陡涨陡落。由于激发山洪的暴雨具有局部性和不可预测性,导致山洪灾害的突发性。山洪爆发历时很短,成灾非常迅速,损失特别惨重。如20__年8月7日岚皋晓道乡2小时降雨150mm,汉滨区大河镇小河村1小时降雨110mm,死亡和失踪人员达60余人。同年8月31日,平利老县镇风桥村、汉滨区县河乡关沟村3小时降雨量达200mm,死亡和失踪人员达10余人。
(二)毁灭性。山洪灾害的发生与前期降雨的强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突降大暴雨诱发山洪及泥石流灾害,特别是泥石流具有很大的瞬间能量,冲刷力强、含沙量高、破坏力大,往往对房屋、农田、水利、交通、电力、通讯等设施造成毁灭性破坏。如20__年8月29日,宁陕县城12小时降雨347mm,县城附近的长安河、鱼洞河、东河相继出现超标准洪水,县城周围出现69处滑坡、泥石流,近17万方泥石流涌入县城上下3公里;20__年6月9日宁陕四亩地镇遭受特大暴雨,50余人在洪水中丧生,四亩地集镇洪水所过之处,留下的是一片废墟。
(三)季节性。山洪灾害是在暴雨的激发作用下产生的,山洪灾害的发生与暴雨发生的时间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安康山洪灾害主要集中在5—10月,尤其是在6—8月是山洪灾害的高发期。据历年灾害统计显示,在同一流域甚至同一年份内发生多次山洪灾害的情况并不罕见。季节性强、频率高的特征较为明显。
(四)易发性。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气候条件,决定了安康属山洪灾害易发地区。加之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现有的防御手段欠缺,预警预报设施不全,工程措施标准低,难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灾害损失。
(五)广泛性。由于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雨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加之山地占国土总面积98%以上,山大、沟深、坡陡,全市有流域面积在5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867条,有暴雨高值高频区乡镇50多个,到处都有发生洪水、泥石流和滑坡灾害的条件,山洪灾害分布范围极其广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山洪灾害点多面广,防御难度大。山洪灾害隐患点在10县、区绝大多数乡镇均有分布,尤其是50余个暴雨高值高频区乡镇更为突出。据统计,全市山洪灾害隐患点达数千处,危及126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山洪灾害隐患大都地处偏僻,山大沟深,交通不便,通讯不畅,群众居住分散。
(二)工程设防标准低,抗灾能力弱。江河沿岸集镇唯有安康城区部分地段可防御百年一遇洪水,其它城镇只能防御5—20年一遇洪水,还有1/3的集镇基本无任何设防能力,更谈不上量大面广的村庄院落的设防问题。加之,全市有34座病险水库和1万余口堰塘,一旦出现超强降雨及山洪,极易发生决口垮坝的危险。
(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剧了山洪灾害的发生。从历次山洪灾害成因分析中可以看出,尽管灾害的发生实属人力不可抗拒,但是在建房、筑路、砌堤、修田、弃渣过程中挤占河道、开挖坡脚,与水争地等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造成水土流失、阻塞河道,降低了河道的行洪能力,改变了原有地表结构,从而加剧了山洪灾害发生的频率和灾害损失。
(四)预警预报水平低。山洪灾害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防御工作需要有较高水平的预警预报手段作为支撑。全市200个乡镇目前仅有73处雨水情自动监测点,布点少、覆盖面窄,局地性、小范围的强降雨无法准确监测预报。
三、防御对策
(一)加快规划编制,注重部门协作。山洪灾害的防御涉及到各个方面、各个部门,需要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于20__年经国务院批复并实施。因此,要深入开展山洪灾害调查,掌握灾害发生和分布规律,科学编制防治规划,在规划的统一指导下,实行山洪灾害的综合治理。水利防汛部门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严格涉水(河)项目的审批制度,加大水土保持、河流治理、河道清障划界等工作;国土部门要严格单位和个人建房的审批,指导人们主动避险建房、修路和采矿;建设部门要做好城镇尤其是小集镇和农村建设的规划;林业部门要加大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工作;广电、教育和宣传等部门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二)加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提高预测预报水平。监测预警系统监测实时降雨和洪水过程,预测山洪灾害的发生,并及时预警信息,是减少或避免山洪灾害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有效措施。目前,全市已建自动雨水情监测站70余处,人工雨量监测点40余处,总量不足120处,平均每处覆盖196平方公里。按照有关规范20—100平方公里密度布设站点的要求,布点明显偏少,远远满足不了预测预报工作需要。因此,首先应按照规范要求加快雨量监测站点建设;其次是对1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及灾害多发区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沿岸的集镇、人口密集地区因地制宜的建设自动或人工水位观测站;第三是尽快开展全市116座中小型水库报汛、报警设施建设,提高预测预报水平,争取防灾和减灾工作的主动。
(三)加强工程建设,提高抗灾能力。一是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用3—5年时间完成全市34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确
一、组织指挥机构
当出现突发性局地山洪灾害后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组织相关部门研究情况,根据险情、灾情迅速作出决定,县防汛指挥部命令,启动预案,各成员单位及有关部门按预案分工协作,所在乡镇政府及防汛单位具体实施。
二、工作职责
1、职能部门工作职责:
当河道出现突发性险情或出现突发性山洪灾害时,县防汛指挥部命令,水务局派员现场技术指导,制定方案,属地乡镇负责组织实施。当发生突发性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时,县防汛指挥部命令,矿管办(滑坡办)派员现场技术指导、制定方案,属地乡镇负责组织实施抢险。
1)、县气象局负责诱发山洪灾害的天气监测和预报,提前做好强降雨和灾害性天气预报,为山洪灾害防御提供气象预报信息。
(2)、县矿管办负责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治理,全面掌握地质灾害分布情况,确定降雨可能诱发泥石流、滑坡等灾害危险区域,分析标明灾害可能发生的程度及影响范围,把防灾“明白卡”发放到村、户,并加强监测预警,切实做好我县矿山汛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防治监督检查工作和技术指导。
(3)、水务部门要做好山区洪水预报及各类水利工程的安全度汛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山区洪水灾害造成的损失。
(4)、建设部门要全面掌握山洪灾害易发地区群众居住分布情况,加强城乡居民点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严格对山洪灾害易发地区工程项目的规划审批,使各类设施建设尽可能避开山洪灾害危险区域。
(5)、民政部门要做好山洪灾害危险区群众转移安置和生活救助工作。
(6)、农业部门要做好山洪灾害群众籽种供应工作。
(7)、交通部门要做好山洪灾害道路的抢修疏通工作。
(8)、财政部门要做好山洪灾害资金扶持工作。
(9)、林业部门要做好山洪灾害林木的抢护工作。
(10)、县防汛指挥部办公室要加强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及时研究处理突发的山洪灾害。
(11)、县粮食局、电力局、人武部、公安局、供销联社、商业局、物资局、卫生局、广电局、发改委、电信局、移动公司、教育局、经贸局、旅游局等相关部门按照县防汛抢险应急预案职责执行。
2、乡镇工作职责:
(1)乡镇长对本辖区防汛工作负总责,全面广泛深入宣传防汛知识法律法规,做好广大干部群众抗洪抢险救灾组织动员工作。
(2)及时组建抢险队伍抢险抗灾,落实防汛职责和任务。
(3)积极筹措防汛抢险所需物资。
(4)加强防汛值班,固定防汛专用电话,确保水情、雨情、险情、灾情快速传递和防汛抢险指令的执行。
(5)及时如实统计,快速上报洪涝、地质灾情。
三、山洪灾害报告和处理程序
如果发生山洪灾害,所在乡镇政府应在6小时内,同时迅速上报县防汛办、县矿管办;如果发生山洪灾害,山区乡镇政府应在4小时内、平原乡镇应在2小时内迅速报县防汛办。防汛办、矿管办、城镇防汛办在1小时内按程序报县防汛指挥部领导和上级部门,积极做好抢险救灾工作。
四、监测预报
各乡镇政府要建立严格的防汛24小时值班制度和领导带班制度,各级领导手机要全天待机,保证防汛通讯联络畅通,并及时处理雨、水、险情警报。凡接到强降雨预报,要精心组织,妥善安排,迅速通知受威胁地区群众做好防汛抗灾准备。凡30分钟内降雨超过10mm的地区,做好启动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准备,派员监测重点滑坡、泥石流多发区域的险情;凡1小时降雨量超过30mm的地区,要适时启动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各级党政部门领导要深入一线靠前指挥,果断启动山洪灾害防御预案,有条不紊地开展抗洪抢险,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五、预警信号方式
(1)、当突发性山洪地质灾害发生时的报警按照《县防汛抢险应急预案》、《县突发性地质灾害预案》规定的报警方式执行。
(2)、山区乡镇山洪暴发时采取鸣锣报警方式。
六、抢险救灾
1一旦发生险情,在及时向上一级防汛指挥机构报告的同时,当地应急抢险队要迅速投入抢险救灾,确保灾区人民生命安全,尽量减少财产损失。
2对可能造成新的危害山体、建筑物等要落实专人进行监测、防御。
3当发生灾情、要首先把被困人员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
4如有人畜伤亡,要及时抢救受伤人员,清理、掩埋人畜尸体。
5对紧急转移人员作好临时安置,确保他们有饭吃、有衣穿、有水喝,卫生部门要做好疫病防治工作。
6迅速组织力量抢修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
七、保障措施
1、汛前检查
汛前,县级有关部门及乡镇政府要对所辖区域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发现问题登记造册,限期处理,消除隐患问题,该搬迁的要及早搬迁,对一时难于解决的问题,要安排专人负责防守。
2、宣传教育
要加强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的宣传,向社会公布山洪灾害危险区分布范围和相应的防御措施,要采取广播、电视、宣传栏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山洪灾害的防御知识,提高群众防灾,避灾意识。如遇险情,做到防、撤、抢有序进行。并采用签发明白卡、张贴公示、培训宣讲等方式广泛向可能受灾群众预先交底告知。
关键词 山洪;泥石流;防治;灾害处理
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55-0093-02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在山区居住的居民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地质问题,而山洪和泥石流则是地质灾害中非常常见的,也是给居民生命和财产威胁较大的地质灾害之一。所以,处理好这些潜在的威胁,是山区居民的迫切需要。
1形成山洪泥石流灾害的因素
山洪泥石流灾害具有较强的突发性、地域性和季节性。由于地形地质因素、水文气象因素及水利设施落后等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其集中爆发在汛期的丘陵地区和山区。
之所以在山区容易发生山洪泥石流地质灾害根本上是由其山高坡陡的地形条件决定的。调研泥石流地质灾害高发区可知,山洪泥石流大多顺着高陡的山麓地区坡度大的狭沟流动。通过地形及地质的分析可知,高山地区复杂的地质构造,在长期的外界环境作用下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出现了大量风化破碎的岩石和厚厚的地表砂壤土,这种粘结性极差的土为山洪和泥石流的产生提供了大量的固体物质来源,加之高俊的山峰和深谷等地形条件的存在又为山洪泥石流的奔流带来了巨大的势能和动能。
山洪泥石流爆发的又一诱导因素便是由于持续大量降水等原因导致的在灾害形成区内聚集大量的雨水,这一因素即为山洪灾害产生的气象水文因素。通常西风带环流的南北移动、副热带高压的南北移动或季风的影响都有可能造成复杂气候的形成,进而导致一定范围内的连续强降雨,急剧汇集大量的降水致使地表流水的水位骤涨,水流冲刷碎石、壤土以及崩塌的岩石形成了强大的山洪泥石流。
一些山区缺乏必要的防洪设施是导致山洪泥石流灾害产生严重后果的外界因素。很多山洪泥石流高发区分布在地表水系发育复杂且防洪防汛等水利工程设施匮乏的地区。经常可见有些地区的河流随意流动没有固定河岸,没有拦河坝等水利设施,有些地区虽有小型防洪水库,但往往由于建设等级低或年久失修而难以胜任防洪防汛角色。
2山洪和泥石流地质灾害防御工作的根本原则
《全国山洪和泥石流灾害防治规划》作为全国性的保障山区构建和谐型社会的安全的规划,它规定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为山区山洪和泥石流地质灾害防御工作的根本。它体现了山区努力提高人民的生存条件和生活水平、努力发展社会经济和努力保护山区环境的要求。为了使防御治理山洪泥石流的水平提高,为了能够使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关系的得到促进,不难看出探讨和做出全国性山洪和泥石流地质灾害防御治理措施的迫切性。
奉行“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基本原则。通过大力宣传防灾减灾的措施,来增强群众防灾和自救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坚持“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结合”的制度。以非工程措施为主,积极开展集体互帮互助活动和监控预防等山洪和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工程以外的措施。做到提前预防,迅速带领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对于有保护意义的重要地方可以依据当地情况施以适当的工程保护措施加以重点保护。
奉行“以重点为主,以一般为辅”的原则。防御治理山洪和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工作,应采取统一规划设计,分层实施,保证以重点为主,以一般为辅。实行重点与一般结合的原则,按照各地区灾害的严重性、急迫性,有条理的完成灾害防御系统的建设。一步一步完成规划目标。
奉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人类的各种活动不但是人类自己的安全遭到威胁,同时非常严重的破坏了自然环境。这也是诱发山洪和泥石流的至关重要的原因之一。由此可见,防治的根源是人类本身。所以,我们必须强化人的管理,使人的各种活动趋于合理化,禁止再对防洪排洪措施的侵占和破坏,改进耕种的模式,“退耕还草、还林”,防止水土的大面积流失,从而进一步改善我们所居住的环境。
奉行“兼顾统筹,全面治理”的原则。可以各个不同的山区的山洪和泥石流地质灾害的特点,全面顾及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以及群众自身生命以及财产安全。将各方面与生态环境的提高进行统筹兼顾,做好全方位的规划。
根据各个地区的不同情况,本着经济适用的原则采取适宜于本地区的防治措施。由于我国的自然地质情况相差悬殊,山洪和泥石流灾害需要防护的地方非常多,而且各地经济水平良莠不齐,所以山洪的防御治理工作应根据当地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一方面,再有能力有必要的地区可以采用当今较为先进的技术手段;另一方面,对于能力相对较弱的地区可以采用较为经济实用的技术手段,同时可以大范围的采取群测群防措施进行防治。
3山洪和泥石流地质灾害防御治理的方法
山洪和泥石流地质灾害具有速度快、范围广、危害大等特点,但是如果对山洪和泥石流地质灾害区内的居民的生命和财产采用的保护措施是工程措施那显然是不经济不合适的。山洪和泥石流地质灾害的防御治理要以保护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首要目标,采用非工程措施为首选,工程措施为备选的综合性防治模式。通过对山洪和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成因、特点以及分布等方面的探索,我们把灾害地区用重点和一般防治区两个标准来区分,并将小流域作为基本单元,根据当地具体情况作出具体的规划。通常我们防治山洪和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措施有:
3.1工程方法
当城市、较为大型的企业和矿场或是较为重要的设施受到山洪或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威胁时,为了保证重点保护对象不受威胁,经过相关的经济技术方面的评估,我们通常采取相应的必不可少的工程措施进行防治。工程措施有:保持水土、加固病险水库、山洪沟泥石流沟的疏导等。
3.1.1兴建防洪设施
为了有效地拦截洪水,起到削弱洪峰的效果,最大限度的降低山洪泥石流爆发的可能性,应考虑在泥石流形成区兴建如引水渠、截水沟、防洪水库等水利设施。
3.1.2泥石流沟的疏导
当遇到比较重要的保护对象或是泥石流沟受到的危害较为严重时,我们通常采用工程治理的手段。修建挡墙、疏通及治理泥石流沟和蓄水为泥石流沟疏导的基本手段。今年,计划对2 359条泥石流沟进行治理,计划疏导9 210km、施工挡墙15 730座。
3.1.3洪沟的疏导
当城镇、大型企业和矿场、农田或基础设施的安全受到威胁时,我们通常采用工程手段进行治理。修建排洪沟和护岸和疏通洪沟是主要的治理洪沟的措施。今年,计划对19 230条洪沟进行治理,约102 450km的护岸和堤岸需要加固、建设。洪沟工程约138 250km。
3.1.4滑坡灾害的防治措施
当城镇、大型企业和矿场、基础设施的安全受到危险滑坡的威胁时,或滑坡的稳定性影响到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通常先论证经济技术的合理性,然后采用涮坡、挡墙、排水、锚固等手段对滑坡进行整治。今年,计划对1 549个滑坡进行治理,修建挡墙1 003.5万m,排水沟405 320m。
3.1.5保持水土
结合当地水土流失的成因、特征、分布等因素和山洪泥石流地质灾害防御治理规划采用工程措施、水土保持和生物工程手段综合起来治理。今年,有约1 520 000km2的山洪泥石流地质灾害区继续治理。
3.2非工程方法
宣传灾害预防知识、进行灾害知识普查、编制预警方案、建立和完善灾害预报系统、危险地区居民迁移等为非工程方法。
3.2.1宣传灾害预防知识
由于山洪泥石流地质灾害带来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这就要求我们全国人民同心协力,每个人都有义务参加灾害的防治工作。《全国山洪和泥石流灾害防治规划》中指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型地质灾害防治的科普宣传,以此来强化人们的防避灾的意识和灾后自救的本领,使得山洪和泥石流地质灾害的防御治理成为灾害区社会各界的自觉行为。
3.2.2进行灾害普查
《全国山洪和泥石流灾害防治规划》中规定有关部门要全力展开灾害普查。探索地质灾害发生的临界状态和规律,以供灾害预报之用。依据临界降水量,我们初步将降水引发山洪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分为低中高三级。在我国降水引发山洪泥石流的高可能发生地主要有:四川盆地,云南西南,湖南南部,湖北西部,太行山等地。遗憾,因为规划的局限性,还有很多地方存在灾害或灾害隐患尚未被发现,而且由于自然以及人类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新的灾害还会出现。所以,灾害普查的范围和力度急需进一步加大。
3.2.3实行躲避迁移
规划将对住在灾害区或是难治理的地势低洼地的居民实施长久行迁移规划。尽量为原本散居的居民制造更多机会,加以政策上的引导,促使居民迁移在安全地带建立村镇。但在此之前必须评估新选地址的山洪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保证居民迁入地不会发生新的地质灾害防治再次迁移发生。
3.2.4建立和完善监控预报系统
对降水的全过程进行监控,通过分析监控信息进行山洪灾害的预报,并且能够及时公布预报结果,这是目前最有效最好的防灾避灾方法。水文、泥石流、气象、滑坡等专业监控为主要的监控手段。今年,计划开建气象观测站4 051个,雷达观测站45个,雨量观测站9 132个,简易的人工观测站13.2万个,水温观测站455个。
3.2.5编制山洪和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编制具有可行性的防治方案,建立由社会各界组成的山洪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当有灾害发生的前兆时,广大居民就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通知,同时能够遵照原定方案迅速井然有序的对群众进行转移。尽可能减少人员的伤亡数量。
参考文献
[1]毛罕平.设施农业的现状与发展[J].农业装备技术,2007,33(5):4-9.
[2]刘述丽.城市雨水利用工程技术研究[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08(3):8-10.
[3]袁巧霞,蔡秋月.温湿地区温室集雨系统效果的研究[J].节水灌溉,2008(6):19-20.
关键词: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工作
一、基本情况
奉化市地处浙东南沿海,宁波市区南面,距宁波市区28 km。介于东经121°03ˊ~121°46ˊ,北纬的29°25ˊ~29°47ˊ。东濒象山港、隔港与象山县相望,南连宁海县,西接新昌县、嵊州市、余姚市,北与鄞州区相邻。东西相距约70.5 km,南北相距约42 km。本市辖5个街道,6个镇,356个行政村,2011年全市总人口483937人。全市陆地面积1268 km2。地貌构成大致分为“六山一水三分田”。奉化市境内有两大水系,大部分属奉化水系,属甬江流域;小部分属莼湖水系,也称港湾水系,为独流入海(象山港)小河流。奉化江水系主要河流有县江、东江、剡江。三江流至东北部平原地区支流纵横,河网密布,水流贯通,有水闸调节。莼湖水系包括莼湖、松岙、裘村等乡镇的溪流,源短流急,自北向南,单独流入象山港。
二、山洪灾害防御现状及存在问题
奉化市每年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山洪灾害发生,最近10多年来,对重点水库及小流域安装了自动水雨情测报系统,改造了防汛数据采集和预警中心,对7个镇(街道)进行了山洪灾害防治及防汛预案的编制,国土部门也对地质灾害进行了普查。同时,还兴修、扩建、改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措施,有效地减少或避免山洪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但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人为因素影响
人类活动进一步加剧了山洪灾害。由于历史原因,山林破坏严重,加上不合理地开发山丘土地,致使水土流失加剧;违规开发占用河道,致使河道过水断面变窄,河道行洪能力下降;开挖坡脚、削坡取地建房建路,破坏了山坡原有的稳定性,且无任何防护措施,造成山体失稳,加剧山洪灾害。在09年“莫拉克”台风中,溪口镇岩头村一小时、三小时、六小时降雨分别为56.8毫米、131.2毫米、192.3毫米,造成房屋冲塌、道路冲毁,4人死亡,造成该村直接经济损失1300余万元。
(二)保护工程欠缺
奉化地处浙东沿海,特殊的地形和地质结构,给山洪灾害的形成创造了条件,遭强降雨后容易失稳而导致水土流失及泥石流、滑坡的产生,原有堤防工程防洪标准低,加上年久失修,河道过流能力不足,当山洪暴发时,洪水无法及时下泄,而山区村民往往依河建房,成为受山洪灾害威胁最大的区域。1988年7·30洪水,奉化的西南、西北地区在11个小时内骤降大暴雨和特大暴雨,西南片、西北片平均降雨分别达到420毫米、337毫米。致使西南、西北山区多处山洪暴发,造成13人死亡,堤防、房屋等冲毁,经济损失达1.2亿元(当年标准)。
(三)监测、预警等非工程措施有待进一步加强
由于山洪灾害范围小、破坏强度大、预警时间短等特性,靠现有的监测系统,往往还是无法全部监测局部性、小范围的强降雨,为此需加强小流域监测系统建设和预警系统建设,从基层建设,从点到线、从线到面考虑,强化群测群防体系建设,提高全民防灾避灾意识,有效防御山洪灾害。
三、山洪灾害防御非工程措施建设
根据国家对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奉化市作为全国第二批小流域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建设县(市) ,投入600余万元,开展以建设监测预警系统、强化群测群防体系、完善防御预案、宣传防御知识等非工程措施为主的项目建设,有效防御山洪灾害,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一)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1、山洪灾害防御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和预警平台
建设了市级和镇级山洪灾害防御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和预警平台,实现了实时雨水情、卫星云图、基础信息、预警、应急响应、系统管理等功能。建立了水雨情和水利工程等数据库,实现了省、宁波市、奉化市三级平台兼容和数据共享。
2、视频会商系统高清改造
对防指视频会议中心和计算机房进行了改造,主会场大屏幕改造,配置了交换器和电力保障系统。实现了从村—镇—奉化市级—宁波市级—浙江省级高清视频联接。
3、水文监测站点建设
在全市40个山洪灾害易发行政村(44个自然村)建设安装46个的简易自动雨量站和46个河道断面的水尺和水位警告标志,柏坑、大堰、石门等重要山洪防御点自动水位雨量语音报警站6个,重要屋顶山塘水库建设自动水位报警站27个,实现降雨、水位变化自动监测和报警。
4、实时视频监控系统建设
对剡江、县江、东江等重要河道断面安装了视频实时监控5套,与亭下、横山2座大型水库视频实时工情监控联接,配置了单兵巡查设备,若发生应急情况,可以将实时情况以视频方式传送到指挥中心的大屏上。
5、报警设备建设。建设LED气象信息预警屏48处,将灾害天气信息及时通过LED屏进行预警,为群众的安全转移赢得时间。每个山洪灾害村都配备手摇报警器和铜锣,对人员相对集中的重点村安装了6套预警广播,有关责任人配置了PDA移动预警终端,在降雨或水位达到山洪灾害预警值时及时报警,组织人员撤离。
(二)强化群测群防体系
市、镇、村三级建立了防御组织责任体系。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采取市、镇、村、组干部层层包干负责,制作安装转移图44张,危险区警示牌44个。向危险区的每户村民发放了山洪灾害防御明白卡,明白卡上印有转移对象、联系联络方式、注意事项等。并落实“四包、七落实”岗位责任制。汛前,每个村(居)、每一户由谁负责,转移到哪儿,怎么走,什么信号、由谁都要一一明确,落实到人。遇情况,要确保群众安全有序转移。
(三)完善防御预案
对全市受山洪灾害威胁的16条小流域所涉及的7个镇(街道)、40个行政村进行了全面普查,划定山洪灾害危险区和警戒区,确定危险区人口3013人,房屋3360间。对各村河道断面进行水文计算和分析,确定了准备转移和立即转移两个等级,以及临界雨量、临界水位在内的预警指标。并编制了各防御区域的洪水风险图和撤离路线图。编制完善了市级防御预案1个、镇级防御预案7个、村级防御预案44个。
(四)宣传防御知识和开展预案演练
市防指对各镇(街道)防汛信息员和小流域山洪预警员进行业务培训;通过LED气象预警屏向公众宣传山洪灾害防御知识;制作并发放宣传折页3000份、宣传光碟60张,市防指组织各镇(街道) 农业镇长(主任)、防指成员单位、部分村的防汛责任人,在莼湖镇河泊所村进行了小流域山洪灾害防御预案演练, 现场有600多名群众观摩了演练。预案演练过程制作成教育片,分发到有关村进行宣传教育。
四、工作建议
1、加强责任制落实
山洪灾害突发性强、破坏性大,而直接面对防御工作的是基层,由于镇(街道)的防办人员都是兼职人员,再加上人员调动频繁,业务不熟悉,工作连续性差,对山洪灾害防御的重点、弱点掌握不全,缺乏深度,难以发现事故的隐患。所以要根据人员调整情况,对新任职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指导,使其尽快了解山洪灾害工作情况,确保责任制落实。预警员是险区人员是否能及时安全转移关键岗位,必须要加强对山洪灾害预警员业务培训。
2、加强山洪灾害防御宣传和应急演练
山洪灾害具有成灾快、破坏性强、危害严重的特点,因此加强宣传、培训和演练对提高基层防汛人员的抢险救灾能力、群众的避险意识的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进一步丰富宣传方式,通过宣传册、宣传展示板进村等形式,广泛开展山洪灾害防御宣传,确保防御预案、避灾方式深入民心,做到人人心中有数。加大演练和培训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预案演练,重点是演练抢险组织工作,演练应急撤离方案,使防指各成员单位通过演练提高协调配合能力,山洪灾害防御工作更加到位。
3、加强对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建设成果后期维护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已基本能实现管理各类预警信息、分析和展示预警信息、和传递预警信息三大设计功能,在运行和使用中要不断完善,充分发挥作用。这次建设后,我市各地共有测站百余个,站点密度非常大,后期的维护管理和资金保障压力将会很大。要拼弃重建设轻管理思想,保证山洪灾害非工程建设的后期维护费用,建管并重,使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建设项目真正为防灾减灾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服务。
五、结语
我市属于山洪灾害多发区域,不仅点多,而且面广,因为它的突发性较强,破坏力较大,预报预警难,防御难度大。山洪灾害防治可以使人员伤亡降到最低,这是防治所要实现的基本目标,防治措施的重点是在防的基础上进行的,防与治相结合,站在非工程措施的基础上,充分地结合工程措施。通过今年汛期运行,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成项目在汛期所发挥的防灾减灾效益是比较突出的。
参考资料:
关键词:山洪灾害;规划;原则;对策
一、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原则
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反映山丘区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存条件和环境保护不断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研究和制定全国山洪灾害防治总体规划和对策措施,提高山洪灾害防治水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最大限度地减少山洪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我国山丘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安全保障。《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遵循了以下原则:
①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的原则。人类活动的负面效应已成为山洪灾害的重要致灾因素之一,不仅使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也给人类自身安全带来严重影响。通过加强管理,规范人类活动,制止对河流行洪场所的侵占,采取“退耕还林、还草”、改变耕作方式等措施,改善生态与环境,保护水土资源。
②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和“以非工程措施为主,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规划要求着重开展责任制组织体系、监测预警、预案等山洪灾害防御非工程措施建设,及时预警,提前组织危险地区群众转移;通过宣传、培训,提高群众防灾避灾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重点保护对象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必要的工程保护措施。
③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根据各山洪灾害区的特点,统筹考虑国民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各方面的要求。做出全面的规划,并与改善生态与环境相结合,做到标本兼治。
④坚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山洪灾害防治工作,要实行统一规划,分级分部门实施,确保重点,兼顾一般。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按轻重缓急要求,逐步完善防灾减灾体系。逐步实现近期和远期规划防治目标。
⑤坚持因地制宜、经济实用的原则。我国山洪灾害防治点多面广,自然地理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防治措施应因地制宜。既要重视应用先进技术和手段。也要充分考虑我国山丘区的现实状况,尽量采用经济、实用的设施、设备和方式方法,广泛、深入开展群测群防工作。
二、山洪灾害防治主要对策措施
山洪灾害来势猛、成灾快、历时短、范围小而散,但易造成人员伤亡。对山洪灾害威胁区内的人员和财产主要采取工程措施进行保护既不合理也不经济。山洪灾害防治要立足于采取以非工程措施为主的综合防御措施,以减少人员伤亡为首要目标。
在研究山洪灾害分布、成因及特点的基础上。划分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地制定规划措施。规划的主要对策措施有以下方面:
1,非工程措施
非工程措施对策主要包括加强防灾知识宣传、开展山洪灾害普查、建设监测预警系统、落实责任制并编制预案、实施搬迁避让、加强政策法规建设和防灾管理等。
(1)加强防灾知识的宣传培训
山洪灾害的广泛性和严重性决定了防御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全社会都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和承担防灾工作。规划要求在全社会加强山洪灾害风险宣传培训,增强群众防灾、避灾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使山洪灾害防治成为山丘区各级政府、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
(2)开展山洪灾害普查
规划要求大力开展山洪灾害普查工作。研究山洪灾害发生的特点和规律。确定了灾害发生临界雨量的制定方法,为山洪灾害预警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信息来源。根据临界雨量,通过分析,规划将降雨诱发的山洪灾害易发程度分为三级:高易发、中易发、低易发。中国降雨诱发山洪灾害的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部、四川盆地西部和东北部、秦巴山地、湖南南部和西部、湖北西部、淮河上游山区、南岭山地、太行山、燕山、辽东半岛、长白山、大小兴安岭、以及新疆的昆仑山、天山等地。但是,由于规划工作的局限性,大量的隐患点还没有被发现,同时由于气候、人类活动等因素,还可能造成一些新的隐患或灾害点出现。因此,需要不断加大普查力度,扩大普查范围,为防御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3)建设监测预警系统
监测预警系统监测实时的降雨和洪水过程、监视山洪灾害发生征兆,预测山洪灾害的发生,并及时预警信息,这是减少或避免山洪灾害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最有效措施。监测系统包括气象、水文、滑坡、泥石流等专业监测与群测群防相结合的监测系统。规划新建自动气象站3886个,多普勒雷达站44个;新建自动雨量站8735个,水文站466个,人工简易观测站l2,5万个;布设泥石流专业监测站(点)1926个,滑坡专业监测站(点)2676个,泥石流、滑坡群测群防村组11880个。规划建设连接30955个监测站(点)的通信网络、1836个县级信息共享平台及警报传输通信设备、21193套乡镇警报传输通信设备,建设县级以上专业部门问网络互联,配置l2,5万套无线广播警报器以及锣、鼓、号等人工预警设备。开发气象、水文预报模型等。
(4)落实责任制并编制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建立山洪灾害防御责任制体系,编制切实可行的预案,建立由各级政府部门负责的群测群防组织体系,在有山洪发生征兆和初发时就能做到快速、准确地通知可能受灾群众,并按照预案确定的路线和方法及时转移。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规划明确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的内容主要包括:根据山洪及其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特点,进行山洪灾害普查,划分危险区、警戒区和安全区,明确山洪灾害威胁范围与影响程度:建立山洪灾害防御领导、指挥及组织机构;确定避灾预警程序和临时转移人口的路线和地点;建立抢险救灾工作机制,制定救灾方案及救灾补偿措施等。HTtP//:
(5)实施搬迁避让
对处于山洪灾害危险区、生存条件恶劣、地势低洼而治理困难地方的居民规划拟采取永久搬迁的措施。要创造条件,政策引导,鼓励居住分散的居民结合移民建镇永久迁移。对移民新址、公共设施等建设用地须进行山洪灾害危害性评估,保障移民迁入安全地区,避免二次搬迁或造成新的山洪灾害。对难以治理的滑坡、难于防护的村镇,要求调整山洪易发区土地利用结构、村镇布局。在城镇及村镇建设、居民建房时应尽量避开灾害易发点。
(6)加强政策法规建设
制定和完善与山洪灾害防治相配套的政策法规,是规范山丘区人类活动。保证山洪灾害防治措施顺利实施,建立和完善防灾减灾体系,提高防御山洪灾害的能力。促进山丘区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规划要求制定风险区控制政策法规,有效控制风险区人口增长、村镇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经济发展。制定风险区管理政策法规,规范风险区日常防灾管理、山洪灾害地区城乡规划建设的管理,维护风险区防灾减灾设施功能,规范人类活动,有效减轻山洪灾害。
(7)加强防灾管理
山丘区资源无序开发、居民点选址不当、城镇不合理建设等人类活动往往加剧或导致山洪灾害的发生。规划要求加强防灾管理,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对社会生活、生产行为进行管理,以适应或规避山洪灾害风险。加强山洪易发区的土地开发利用规划与管理。加强对开发建设活动的管理,对山洪易发区范围内的城镇、交通、厂矿及居民点等建设项目需进行防灾评估;加强河道、防灾设施的管理,以维护河道泄流能力,确保防灾工程设施正常运行。
2,工程措施
对受山洪及其诱发的泥石流、滑坡严重威胁的城镇、大型工矿企业或重要基础设施,通过经济技术比较,规划适当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保障重要防护对象的安全。工程措施对策主要包括山洪沟、泥石流沟及滑坡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土保持等。
1)山洪沟治理
对严重威胁村镇、县城、大型工矿企业、重要基础设施、大面积农田的山洪沟采取工程措施治理。山洪沟治理措施主要有护岸及堤防工程、沟道疏浚工程、排洪渠等。规划采取工程措施治理的山洪沟约18000条,需加固、新建护岸及堤防工程长度94710km,加固改造和新建排洪渠工程89650km,疏浚沟道8920km。
(2)泥石流沟治理
对保护对象重要、危害严重的泥石流沟采取工程治理措施。泥石流沟治理措施主要包括排导工程、拦挡工程、沟道治理工程和蓄水工程等。规划治理的泥石流沟共2462条,需修建拦挡工程13457座、排导工程8546km、停淤工程1480座。
(3)滑坡治理
根据滑坡危险性分类,对威胁到集镇、大型工矿企业、重要基础设施安全,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的不稳定滑坡。考虑治理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进行治理滑坡治理的措施主要要有:排水、削坡、减重反压、抗滑挡墙、抗滑桩、锚固、抗滑键等。规划治理的滑坡1391个,需修建截排水沟398400m,挡土墙904,5万m,抗滑桩679,1万m,锚索34,7万m,削坡减载8350万m3.
(4)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对一旦溃坝将造成山洪灾害防治区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病险水库,在现有工程基础上,通过采取综合加固措施,消除病险,确保工程安全和正常使用。恢复和完善水库应有的防洪减灾功能,消除防洪隐患。本次规划除险加固的病险水库均为小型水库,共16521座,其中小(1)型水库2999座,小(2)型水库13522座。
关键词:开县;山洪;防治措施,成效
中图分类号:G353文献标识码: A
一、基本情况
开县地处川东平行岭谷区到大巴山南麓的过渡地带,东邻云阳、巫溪两县,南傍万州区,西与四川省的开江、宣汉两县交界,北与城口县相连,地跨东经107°55′48″~108°54′,北纬30°49′30″~31°41′30″之间。受太平洋、印度洋季风及西风环流和青藏高原气旋影响,由于多元地貌、立体地形,形成气候资源丰富,温度差异大、立体气候明显的特点,总的表现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由于受临近大巴山,形成一字梁山系和南部铁峰背斜两个多雨中心地带,夏多暴雨。全境属长上干小江支流,约占该流域面积的80%,流域内水系发育、山溪山沟多,境内东河、南河、浦里河等三条河流纵贯全县。
二、山洪灾害成因及现状
山洪灾害是指由在山丘区由于降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灾害。山洪具有突发性、水量集中、破坏力大等特点,山洪及其诱发的泥石流、滑坡,常造成人员伤亡,毁坏房屋、田地、道路和桥梁等,甚至可能导致水坝、山塘溃决。
开县是山洪灾害的高发区和重灾区。多年来,在各级党政领导关怀下,对辖区内洪水灾害易发的重点河段修建了一批堤坝、护坡等防洪工程设施,并编制了全市及县主要河流的防洪规划、流域水土保持规划、流域山洪沟工程规划、流域环境综合治理与保护规划等。但是,由于过去修建的工程建设标准不高、配套不全、老化失修严重,防灾能力十分有限,且效益不断衰减,山洪灾害点多面广,多数处于无设防状态,一旦山洪暴发,防不胜防。
三、山洪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
为提高我县山洪灾害防监测预警能力,按照重庆市统一部署安排,2013年开县建设完成县级山洪灾害预警平台。建设完成自动雨量站19个,简易雨量站229个,自动水位雨量站19个,实施水库水位雨量站点7个,简易水位站10个,预警平台结合山洪灾害防治预案形成了完整的山洪灾害监测预防体系。通过建设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能有效对本县范围内暴雨中心及重点区域的降雨、水位进行实时监控,实时收集主要控制点的水雨情信息,并进行汇集分析,实现对山洪灾害进行有效监控;通过预警平台、预警系统建设,为决策者提供科学决策指挥依据,形成快速有效的预警能力;通过编制防御预案,加强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加大山洪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培训,提高人们群众对山洪灾害的认识水平,提高防灾避灾意识,有效防御山洪灾害,最大限度减轻山洪灾害损失及群死群伤事件。
开县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实施后,共覆盖3959km2的山洪灾害防治区,有效保护危险区内近47.15万人的安全。县防办利用监测预警系统监测的水雨情信息,根据雨量、水位预警指标进行实时预警,并根据预警指标启动预警响应;通过建设简易雨量和水位站,强化群防群测体系、完善防御预案、宣传防御知识、演练防御过程,提高全民防灾避灾意识,增强避险保安能力。
四、成功预警案例
2014年8月11日凌晨,县防办值班人员通过监测预警系统发现龙安水库雨量站5~6时1小时雨量达24mm,3~6时3小时累计雨量达43.3mm,6~7时1小时降雨量达28.8mm,鉴于降雨强度大,根据监测数据马上召开紧急会商会,会议期间,又监测到7~8时1小时降雨量达43.3mm,会议决定于11日8:30启动普里河防汛抢险应急预案,并对下游相关乡镇政府启动防汛抢险应急预案的通知,督促其时刻观察所在河道水位上涨情况,同时用铜锣、口哨沿途沿街预警,工作人员带领群众根据预案制定的转移路线进行群众疏散转移,在预案制定的临时安置点集中安置。
在救灾过程中,我县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发挥效益显著,一是监测系统对实时雨情的监控,为领导决策提质提速;二是预警系统及铜锣、口哨等预警设备及时预警,方便快捷,使群众转移迅速,救生衣、救生圈等救生物资增加了抢险队员及被困群众的安全感;三是预案的可操作性使群众在转移路线的指示下,第一时间转移群众至安置点;四是宣传工作到位,使群众水患意识增强。
五、结语
开县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的项目建设已初见成效,成功预警了2014年“8・11”洪水,极大地发挥了防洪减灾效益,有效地避免了人员伤亡,将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但是在初步收益的同时,我们更要梳理出问题和不足,为后续建设形成有价值的参考借鉴。今后的建设中仍要加强几个方面工作:抓好建后管护工作,确保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长期有效发挥效益,不断完善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使其成为真正的保民工程。
参考文献:
[1]四川省电力厅. 四川省中小流域暴雨洪水计算手册. 1984.
[2]重庆江源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2014年开县防汛抢险应急预案. 2014.
[3] 颜胜尧.水库预泄在淡溪水库防洪调度中的应用[J].浙江水利科技2009(4),57-58.
[4] 梁文章.石佛寺水库20100720暴雨洪水分析 [J].东北水利水电,2011,29(3):49-50.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范围
项目范围涵盖全区所有有山洪灾害防治任务的镇(街)、村(社)。
(二)项目实施内容
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内容由监测系统、预警系统、县级监测预警平台、群测群防体系等部分组成,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山洪灾害普查、危险区的划定、临界雨量和水位等预警指标的确定、监测预警系统建设、责任制组织体系建立、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和完善以及宣传培训演练等。
(三)项目进度
按照省市要求及我区实际情况,确保在汛前(4月15日前)完成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在年底前完成项目的建设。
二、项目组织
(一)建立组织,加强领导。区政府已成立区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林水局。
(二)明确职责,加强协调。为顺利推进项目的开展,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相关工作。具体职责如下:
区林水局:牵头做好办公室的日常管理工作,指导与落实全区山洪灾害普查和危险区划定工作,并负责《区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实施方案》的编制落实工作,全面把好技术关,同时积极做好与省市有关部门的衔接工作;
区城管办:充分发挥防汛办职能,协助做好办公室的日常管理工作。并根据区防汛工作的实际,结合已建的基层防汛体系,牵头做好《区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实施方案》的建设、管理、运行等相关工作。
国土分局、之江国土分局:提供地质隐患点、地质灾害监测体系等相关详细资料,并对相关镇街的普查内容做好技术指导;同时配合做好项目实施方案审核及项目建设的协调工作;
区财政局:按照国家、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将本次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的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按时拨付;同时协调处理建设过程中的相关政府采购事宜。
区信息中心:根据山洪灾害防治要求,为山洪灾害监控系统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有关镇、街道: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落实专人负责;做好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实施方案编制相关原始资料(山洪灾害普查和危险区划定)的实地调查、资料收集与填报工作;同时配合区城管办做好相关措施建设工作。
三、项目流程
(一)方案编制单位的确定
根据我区实际情况,为节省时间尽快落实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采取竞争性谈判的方式确定方案编制单位。
(二)实施方案编制及申报
实施方案由区林水局委托资质单位编制,完成后由林水、财政、国土等部门联合行文,于4月1日前报市林水局初审,4月15日前报省级审核。实施方案应符合国家和行业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及省防办制定的《实施方案编制大纲》、《山洪灾害防治县级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技术要求》等。
为确保实施方案的及时编制和项目的顺利申报,亟需完成山洪灾害普查、危险区划定、预警指标确定等工作。具体工作方案如下:
1、山洪灾害普查和危险区划定:具体由各镇街按要求组织完成,方案编制单位全程参与,区林水局、区城管办、国土局、等部门负责技术指导并提供各职能部门的相关资料。
2、镇街和小流域临界雨量、水位等预警指标确定:由林水局牵头,国土局、区城管办配合,由方案编制单位组织实施,在普查的基础上确定。
3、时间要求:要求3月20日前完成山洪灾害普查、危险区划定、预警指标确定等工作。
(三)建设与运行管理
实施方案批复后,由区城管办牵头,区林水局配合,按照实施方案要求,组织做好项目的实施工作,并在2012年12月底前完成建设。项目建成后,按照上级部门制定的运行管理制度,通过落实运行管理制度、经费、人员,确保系统正常运行,发挥最大效益。
(四)项目验收
根据《省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项目验收办法》的规定,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完成后,项目验收分为专项验收、初步验收及竣工验收三个阶段,区林水局、区城管办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项验收,并逐级报请市林水局、省水利厅组织验收。
关键词: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建议
一、基本情况
我市的工程于2012年4月26日开工,经参建各方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于2012年11月27日按照批准的建设规模、建设内容全部完工。共完成新建监测站21个,其中自动雨量站15个、自动水位站6个;简易雨量站180个,简易水位站8个,无线预警广播站29个,预警平台建设1个,共享系统3个,安装了县级部门及村委会级显示屏36块。另外在群测群防上,安装预警牌45块,编制完成县、乡、村级预案30个,制作了宣传册10000本,台历1500份,挂历2000份、宣传画600份、明白卡2000份,宣传杯200个,宣传伞200把和乡镇、村委会级的培训工作,完成投资540万元。并于2012年12月29日通过州级验收,2013年投入试运行,效果明显。
二、工程运行管理情况
工程建成后,运行管理由市、乡两级负责管理,其自动监测站相关信息纳入防汛指挥系统,自动监测站点管理由瑞丽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管理,编制人员6人,气象监测预警系统由瑞丽市气象局科技服务科负责管理,编制人员4人,简易雨量站和简易水位站点资产移交到各乡镇,由乡镇委托各村委会和村民小组组长负责管理。
本市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项目通过初验并投入试运行后,在2013年防汛抗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有效避免了人员伤亡,效益明显。今年入汛后投入试运行以来,已先后多次进行了大雨和暴雨三级、二级预警的实践,在5月24日晚8:00~11:00出现了三个站点先后达到暴雨量级(户育乡广帕站55L、勐秀乡广一村功矣站71.5L、团结村路定站58.5L),特别是8月4日8:00至8月5日8:00,据站点显示:瑞丽辖区普降大雨至暴雨,其中姐勒水库站92.5L、勐卯水库站80.5L、弄莫湖水位站62.0L、户育水位站50.5L、芒丙站73.5L、贺南毛站83.0L、大飞海站68.5L、班养站67.5L、广帕站65.0L、雷午站53.5L、弄额站42.0L、广一功矣站94.5L、老弄木站47.0L、团结路定站123L、畹町弄弄水库站61.0L、畹町城关站55.0L、畹町天湖水库站53.5L,各站点都出现了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建站以来最大一日降雨量值。特别是团结路定站123L,是我市距2004年“7・5”洪灾近十年以来,最大的一次强降雨天气过程。这次降雨共造成5个乡镇受灾,给我市房屋、农业、水利、交通、经济林木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其经济总损失为240.96万元。而同样在2004年7月4日21:42分至7月5日19:36分,瑞丽市内普降暴雨,降雨量达132.4mm(超过了瑞丽市气象局建站以来的记录日雨量极值116.6mm),导致了大面积、多流域的泥石流和山洪暴发成灾,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030万元,间接经济损失上亿元。两次暴雨洪灾比较后,发现2004“7・5”洪灾由于没有及时预警,给我市各行各业都造成了较大的损失,而在今年发生“8・5”洪灾由于救灾预警及时到位为帮助沿河低洼地段居民及时转移赢得了时间,成功转移居民6户24人到安全地段,已将损失降至最低限度,成功避免了人员伤亡,最大限度地减轻山洪灾害造成的损失,发挥了较大的工程效益,相比较不言而喻。
二是减轻了基层干部在防灾减灾中工作负担,为领导准确掌握降雨信息和把握受灾点提供依据。
三是提高了乡村干群的防灾减灾意识,通过山洪灾害知识的宣传和预警信息的及时,山洪灾害危险区干部群众的防灾避灾意识大大增强。
四是通过山洪灾害演练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科学防灾、避灾、救灾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瑞丽市水利部门由于每年受资金等因素的限制,从未进行过相关专项预案的演练工作,从2012年瑞丽市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项目建好后,先后经过了乡级演练到市级山洪灾害预案演练,有效检验了我市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的可操作性和各职能部门的分工落实情况和应急队伍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协调联动能力,增强了我市乡镇各村及各部门应对突发灾害事故的指挥处置能力,同时提高了防汛抢险队伍的实战水平,积累了防御山洪灾害的实战经验,为今年以及今后抓好抢险救灾工作打下了基础。
三、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一个汛期的调试和运行来看,云南省瑞丽市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项目工程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发挥了较大的工程效益,但在运行中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后期各监测系统和预警系统站点运行管理经费欠缺,二是管理人员严重不足,配齐、配强系统管理人员并加强培训,单靠一二个人来管理,无法达到管理全面到位。三是各自动监测站年降雨量还不能实现年降雨量值累计形成可用或可对比的月、年降雨量特征值,为今后水利部门在上报片区项目时采用该片的降雨信息。四是在试运行期间,明显出现部分自动雨量站和自动水位站点数据间断,测报故障的时段较多,例如在8月13日,已出现勐卯水库站、老弄木站、板崃站及畹町城关水位站、法坡水库站没有数据来报,严重影响了汛期准确掌握这几个片区的降雨信息。
四、工作建议
根据瑞丽的历史教训和现实条件,提出如下建设:
一是做好项目前期的宣传工作。宣传是一项常态性工作,宣传主要是以乡镇分管领导、水务站、土管所以及村、社干部为主,提高他们的重视程度,从而增强防灾避灾意识,提高自救能力;
二是加强系统运行、维护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在自动监测站点系统管理人员需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网络通信等专业知识,如果从市级防办人员相关专业知识缺乏,需要进一步加强防办自身能力建设,强化相关技能培训,切实保证山洪灾害防御系统长期稳定运行。乡镇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是要让他们初步了解和运用各简易雨量站和简易水位站的使用和预报、预警信号,在第一时间发生灾害前提前通知和转移受威胁的群众;只有持续加强宣传培训,才能使广大群众的防御意识根深蒂固。
三是落实好项目运行管理经费。该项目分布范围广,设备安置分散,系统设备运行维护难度较大,为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有效预警,建议应从州级开始把此项运行管理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以便于后期站点正常运行。
四是做好项目专业工程长期维护工作。由于此项目科技含量和专业技术较强,工程要在调试和运行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建议施工方能够在州上设立一个长期维护管理体系,以确保各监测站出现故障时,能及时有效的维修,保证汛期数据准确、正常运行。
五、结语
瑞丽市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及运行情况,该项目能够准确有效向受山洪灾害威胁的村寨和城区降雨和水文信息,通过预报、预警反馈指令使受山洪灾害威胁的人员及财产在洪水来临前及时转移,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一项值得推广使用的新科技非工程措施。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万安县;雨量;暴雨;水位;山洪;临界雨量;
中图分类号:TV122文献标识码: A
0 引言
万安县位于江西中南部,吉安市南缘,罗霄山脉东麓。按地形地貌分,万安县城以北属吉泰盆地,县城以南属赣南山地丘陵区。万安县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雨量充沛,雨期集中,3-6月份是该县主要降雨期,占年总雨量的70%,常发生强降雨或暴雨;7-9月份受台风影响,也非常容易产生台风暴雨,同时,该县地形复杂,地势相差大,暴雨形成的山洪灾害时有发生,产生的灾害损失也非常大。
1分析降雨量监测的设备
万安县气象局于2012年4月30日已在全县各乡镇村布设了30套山洪雨量监测站,雨量站设备利用SIM卡每5分钟传输一次数据传输至万安县山洪地质灾害预警中心信息平台;每年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对仪器进行巡检和校准;并且每天24小时对全县降水信息进行监测;万安县水利局水文站依托先进的水位监测仪器对栋背、林坑水位站和万安水库实时监测,每天能传输数据至信息平台。并且每天24小时对全县水位信息进行监测;都保障了数据的及时和准确性。
2降雨区划标准和方法
降雨区划着重从降雨的角度对规划区域进行区划,能反映全县降雨与山洪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其目的是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提供基础资料,同时为山洪灾害重点防御区和一般防御区划分提供依据。
(l)以年降雨量大小确定一级分区
一级分区以年降雨量大小来区分。年降雨量≥1600mm的地区为I级区;年降雨量∠1600mm且≥1380mm的地区为Ⅱ级区;年降雨量∠1380mm的地区为Ⅲ级区。I、Ⅱ、Ⅲ级区又分别称为年降水量高值区、中值区、低值区。它们分别分布在万安县南部、中部和北部。
(2)以时段年最大降雨量均值大小确定二级分区
二级分区以24小时年最大降雨量均值大小来区分。24小时年最大降雨量均值≥150mm的地区为多降雨区,主要分布在万安县南部乡镇;24小时年最大降雨量均值∠150mm且≥100mm的地区为中降雨区,主要分布在万安县中东部乡镇;24小时年最大降雨量均值∠100mm的乡镇为低降雨区,主要分布在万安县北部乡镇。
3 山洪灾害雨量临界值
在集中降水时段,当连续降水达到100mm或日降水80mm以上或3小时降水40mm以上时,山洪灾害可能发生概率较高;
在集中降水时段,当连续降水达到120mm或日降水100mm以上或3小时降水60mm以上时,山洪灾害将可能发生概率高;
当连续降水达到150mm、日降水120mm以上或3小时降水80mm以上时,山洪灾害将可能发生概率极高。
图1万安县山洪雨量站9次暴雨或强降水天气降雨量图
2012年6月21-24日万安县出现连续性暴雨,万安水库水位猛涨,并实施泄放洪水;23日凌晨该县窑头镇通津河堤出现决堤。剡溪小学山洪站及时提供雨情信息,工作人员及时采取气象服务,为堤坝抢险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2012年8月4-5日受今9号台风“苏拉”影响,8月4日8时到5日8时白天我县大部分乡镇出现暴雨天气,全县各乡镇平均雨量99.7mm,达100mm以上站点有21个,暴雨站点17个。
2013年5月8-9日、2013年5月20- 21日受强降水天气影响,2013年6月5 -6日受暴雨天气影响,部分乡镇或行政村出现山洪;但未出现灾害。2013年5月15-16日该县普降暴雨,部分大暴雨(有28个站点出现暴雨,10个出现大暴雨。)有35户房屋严重受损,100间杂间受损,216亩农田受损,1处公里设施、1处水利设施受损。2013年7月14受“苏力”台风影响,万安宝山、涧田、武术、顺峰等乡镇遭受特大的洪水灾害,据统计,此次暴雨天气过程给我县造成1.3141万人受灾,转移6250人,倒塌房屋60间,农作物受灾面积为1.0594万亩,造成直接经济总损失3118.5万元,其中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953.8万元。2013年7月前期连续干旱少雨,突如奇来的大暴雨对暴晒的山体造成特大的洪水,南部乡镇新建的水利设施受损失。
2014年5月21-22日受暴雨天气影响,据统计此次暴雨过程造成了5个乡镇不同程度的灾害,受灾人数1120人,经济总损失840万元。2014年6月21 -22日受暴雨天气影响,据统计此次暴雨过程造成11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受灾人口33764人,倒塌房屋107间,农作物受灾面积3.714万亩,冲毁塘坝7座,损坏灌溉设施229处,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872.8万元。
4山洪灾害水情临界值
在集中降水时段,当遂川江、蜀水上游水位在24小时内上涨2米以上或3小时上涨1米以上时,通津河、涧田河等河流在24小时内上涨2.5米以上或3小时上涨1.5米以上时,山洪灾害可能发生;
在集中降水时段,当遂川江、蜀水上游水位在24小时内上涨3米以上或3小时上涨1.5米以上时,通津河、涧田河等河流在24小时内上涨3米以上或3小时上涨2米以上时,山洪灾害将可能大量发生。
图2万安栋背 林坑 万安水库水位图 图3林坑站水位与降雨量关系图
从图2分析万安水库水位在87-96m区间,幅差9m;万安水库水位影响主要受其上游赣州各县降雨量的影响,尤其是2012年受“苏拉”和2013年受“苏力”台风影响明显林坑站水位在84-87m区间,幅差7m;栋背站水位在63-66m区间,幅差3m。
从图3分析林坑站水位(11次强降水或暴雨天气过程)呈先递增后递减趋势;随万安县城降雨量(2012.6.21-23期间3次暴雨天气过程)递增而递减;随万安县城降雨量(2012.8.4-2013.5.8期间2次暴雨天气过程)递减而递增;随万安县城降雨量(2013.5.15-2014.6.21期间6次暴雨天气过程)递增而递减。
图4栋背站水位与降雨量关系图图5万安水库、栋背、林坑站水位与降雨量关系图
从图4分析栋背站水位(11次强降水或暴雨天气过程)呈先递增后递减趋势;随万安县城降雨量(2012.6.21-2013.5.8期间5次暴雨天气过程)递减而递增;随万安县城降雨量(2013.5.15-2013.5.20期间2次暴雨天气过程)呈递增;随万安县城降雨量(2013.6.5-2014.6.21期间4次暴雨天气过程)递增而递减。
从图5分析万安水库水位与万安县城降雨量成正相关,万安水库水位与乡镇最大降雨量呈递增趋势(2012.6.21-2012.08.04期间4次暴雨或强降水过程),2012.8.4-2013.05.08期间2次暴雨或强降水过程万安水库水位与乡镇最大降雨量递减趋势;2013.5.15-2013.06.05期间3次暴雨或强降水天气过程万安水库水位与乡镇最大降雨量随其递增递减;2013.06.05
-2014.06.21期间4次暴雨过程万安水库水位与乡镇最大降雨量成正相关。
5 临界雨量推算
以“水位反推法”来确定万安县小流域的临界雨量。“水位反推法”的主要步骤如下:
(I)在小流域内,通过水力计算确定断面水深H与流量Q的关系,并确定控制断面在警戒水位、保证水位和最高水位下的流量,即Qjj、Qbz和Qzg。
(Ⅱ)进行洪水计算,确定各暴雨频率下lh、3h、6h降雨形成的断面洪水过程线。
(Ⅲ)绘制各频率洪水洪峰流量与暴雨频率的关系曲线图,即P~Qmax,p的关系。
(Ⅳ)根据Qjj、Qbz和Qzg,从P~Qmax,p的关系曲线上得到Pjj、Pbz和Pzg;
(V)绘出各频率lh、3h、6h降雨量与暴雨频率关系曲线图;
(Ⅵ)根据Pjj、Pbz和Pzg,从lh、3h、6h降雨量与暴雨频率关系曲线图中查得lh、3h、6h临界雨量。
根据控制断面情况,确定A断面Hjj、Hbz、Hzg分别为85.1m、85.9m、86.5m,相应的Qjj、Qbz、Qzg为422.73m3/s,602.27 m3/s,788.01 m3/s。3h设计洪水计算得到P~Qmax,p的关系见图6-2。根据Qjj、Qbz、Qzg,从图中查得Pjj、Pbz和Pzg分别为为60%、30%、5%。由暴雨频率曲线求临界雨量某控制断面最大3h暴雨频率曲线图见图6-4。由图6-3可得频率为60%、30%、5%对应的最大3h暴雨分别为40mm,60mm和80mm。
在综合考虑前期土壤饱和情况下, A断面的临界雨量值:警戒水深下临界降雨量:3h临界降雨量40mm;保证水深下临界降雨量:3h临界降雨量60mm;最高水深下临界降雨量:3h临界降雨量80mm。
H(m) A(m2) X(m) R
R=A/X C
C=1/n R1/6 V
V=c√RJ Q
(Q=AV)
84.1 0 0
85.1 152.72 73 2.092 36.49 2.768 422.73
85.9 190.17 75 2.536 37.83 3.167 602.27
86.5 227.55 78 2.917 38.63 3.463 788.01
表1-1涧田河A断面H~Q关系计算表
图6-1 A断面剖面图
图6-2 P~Qmax,p关系图图6-3 A控制断面最大3小时暴雨频率曲线图
万安县各乡镇1小时临界雨量在35~50mm之间;3小时临界雨量在45~60mm之间;6小时临界雨量在60~100mm之间;24小时临界雨量在80~120mm之间。
通过分析发现临界雨量系数越大,山洪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因此用临界雨量系数作为三级区的分区指标。临界雨量系数可用下式表达:
(式中:时段年最大降雨量多年平均值;:时段长为的临界雨量。)
根据临界雨量系数大小划分3个级别:一级区:临界雨量系数较大区域,为山洪灾害高易发降雨区;二级区:临界雨量系数居中区域,为山洪灾害中易发降雨区;三级区:临界雨量系数较小区域,为山洪灾害低易发降雨区。
六、结论
1、万安县小流域山洪灾害具有鲜明的季节性,具有突发性强,可预见性小,暴涨暴落,破坏性大等特点。泥石流、滑坡等灾害在地域分布上具有广泛性特征,万安县南部乡镇为多发区。
2、万安县山洪灾害主要发生在中低山丘陵区,主要表现为由降水引发的溪河洪水及诱发的滑坡泥石流影响。降水是引发山洪灾害的最直接原因,地形地质条件是导致山洪灾害的基础因素,人类活动是加剧山洪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
3、临界雨量的确定采用“水位反推法”,确定了万安县小流域lh、3h、6h、24h临界雨量:万安县各乡镇1小时临界雨量在35~50mm之间;3小时临界雨量在45~60mm之间;6小时临界雨量在60~100mm之间;24小时临界雨量在80~120mm之间。
4、监测预警系统通过对降雨、水位等预警指标的监测,分析发生山洪灾害的可能性,当上述预警指标达到临界值且降雨还在继续时,山洪预警责任人就必须根据预警程序进行预警,转移危险地区的人员。
参考文献:
[1]樊建勇,单九生,管珉, 徐星生;江西省小流域山洪灾害临界雨量计算分析[J];气象;2012年09期
[2]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领导小组.山洪灾害临界雨量分析计算细则[Z].2003:9-10.
[3]陈桂亚,袁雅鸣.山洪灾害临界雨量分析计算方法研究[J].水资源研究,2004,25(4): 36-40.
[4] 魏平新,杨森林;广东省短时气象地质灾害预警的实现及意义[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1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