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城市发展策略

时间:2023-09-21 17:59:51

导语:在城市发展策略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城市发展策略

第1篇

关键词:城市综合体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P258]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近年哈尔滨市综合体迅速发展,国内大型商业地产商万达、华润、鲁商、银泰等不断涌入。同时《哈尔滨日报》城事・调查刊登了《冰城商业中心“高烧”?》社论,刊登了戴德梁行(DTZ)和泰和上德等商业咨询有限公司对哈市商业物业市场与其结构进行了全面调查分析,指出哈尔滨的商业中心发展规划存在很大的盲目性,缺乏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就目前哈市的商业物业面积而言,虽然无法确定是否已经完全饱和,但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足以说明目前哈市的商业物业市场容量无法接纳更多的大型商业中心。因此本次研究从规划、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研究哈尔滨市城市综合体如何健康快速正确发展。[1]

二、哈尔滨市城市综合体现状

2.1 现状概况

哈尔滨目前城市综合体的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已建、在建及已批未建的城市综合体共计20个,总用地面积约1500万m2,总建筑面积约3500万m2。(图1)总体特点如下:

(1)空间分布:现状以线状集聚分布为主,主要沿通达性好、流量大的交通线两侧形成条带状结构,主要分布在北环路――长江路沿线,以及建设新区如哈西新区、群力新区等附近。

(2)发展特征:现状发展日臻成熟,目前正处在以“老区”开发为主向城市新区,副中心及核心地段全面发展阶段,以商业为核心驱动向档次多样化,高品质及创新化成为市场主流,基本为区域内标杆,开始国际级高端配套,城市正面临全面升级。

2.2 特征分析

(1)发展格局解析

哈尔滨已经正式迈入城市综合体时代,一个全新的哈尔滨商业、商务大格局正悄然展开。目前在建的大型商业综合体项目十多个,大多数体量都是100万平方米以上;而随着城市规划推进及经济发展,将逐渐形成五大区域竞争格局:中心老城区区域、群力CBD及哈西新城区域、长江路沿线区域、非典型区域(松北及利民)。

(2)发展特征解析

就个体特征来看,哈尔滨市综合体可分为主流型和精品型两种类型,正向超大规模资源型发展。主流型代表项目哈西万达和华润欢乐颂,依托地段价值的常规综合体开发,总建筑面积约30万―100万左右,同质化严重;精品型代表项目麦凯乐、群力远大,项目的特质显著,整体规模较小,约20万左右,通常以主题商业带动写字楼及住宅公寓为主。[2]

2.3 存在问题

(1) 空间布局不均衡,各区差距明显:主要的城市综合体分布在道里区和南岗区,其他各区城市综合体设施缺乏。

(2) 缺乏高端定位和休闲、娱乐功能,建设水平与国外先进案例存在差距:中档商品过多,商业地产竞争日益激烈,与之相对应的是高档商品不足。先建设后招商的落后开发模式与商业市场需求脱节;部分大型城市综合体经营及管理分散,产权式商铺租金炒作行为严重,商业地产档次、人气提升不上去,使得大量商铺闲置。

(3)与交通枢纽结合不紧密:由于城市综合体现状以线形沿道路分布为主,交通干道对商业氛围切割影响较大,人车矛盾突出;此外城市综合体内部交通组织及停车场地设计也存在考虑不足问题。[3]

三、城市综合体发展策略

3.1 开发总体策划

(1)哈尔滨市被誉为我国的音乐消夏之都和冰雪文化之都,其独特的休闲娱乐文化更是吸引无数游客慕名而来。因此,可以考虑增加休闲、娱乐、餐饮的产品和服务的数量,降低写字楼和公寓的比例的方式来定位其业态组合。

(2)通过市场调节适当提高开发门槛,注重开发商品牌实力,减少由于开发商实力不足造成影响城市整体环境。

(3)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对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结合不同区域发展影响因素,体现区域特色,采取差异化经营。

3.2 分圈层开发指引

从城市空间角度来看,分圈层指定开发指引,促进城市综合体在不同区域布局有不同的驱动因素,提出不同的发展策略,相互协调发展,符合城市总体规划要求。按照城市的空间结构和总体城市设计布局主要分为三类:城市核心区,城市开发新区和城市郊区。(图2)

1、城市核心区开发策略

(1)特征分析

城市核心区主要指城市中心 CBD 区域及副中心区域附近,是城市经济最发达、基础配套最完备、人流最为密集的地区,也是城市最繁荣的区域,具有强大的辐射力。[4]

(2)开发策略

核心区城市综合体布局:可以适当提高项目容积率,集约土地利用;缩减公园、广场、展馆等功能空间,增加商业、写字楼、住宅及公寓的供应;利用市场需求,可以选择超前功能,体现区域特色;采用立体化交通设计,增加地下停车位,多设置出入口,鼓励公交系统使用。[5]

2、城市开发新区布局策略

(1) 特征分析:城市开发新区紧邻核心区,拥有良好的交通条件,居民消费能力很强;周边重要设施包括大型体育场、城市公园及广场、大型休闲娱乐中心及城市重要功能建筑,居民认可度高,人流较为密集。

(2)开发策略:功能要素宜多样化,可增加休闲娱乐设施、公园、广场、会展中心等体现社会、文化价值的功能空间;根据市场需求配置商业、写字楼及住宅的规模,增加市场辐射力;停车场宜多种方式并存,平面交通及立体交通共同布局,并注重与外部交通的衔接;建筑布局采用高低层建筑混合搭配,建筑景观可超前设计。[6]

3、城市郊区布局策略

(1) 特征分析:城市郊区主要指城市近郊城镇,该区域土地供应量大,随着城镇化进展及城市外向型发展,城市产业向外转移力度加大,交通条件逐步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备,同时郊区环境优美,房价较低,吸引逐步增加,具备良好的工作生活基础。[7]

(2)开发策略:可以适当降低项目容积率,加大住宅、公寓的供应,增加休闲娱乐功能设置,适当减少商业、写字楼供应;停车场以露天为主,增大水平交通的比例,以多层或小高层建筑为主;建筑景观可以适当超前,以增加吸引力。[8]

3.3 城市综合体布局规划

规划结合城市商圈、城市轨道交通、城市大型交通枢纽、城市BRT、城市主要干道、城市重点发展区域等影响因素选择。规划建设地面城市综合体32处,其中大型城市综合体为市级城市综合体,结合中心城区“一核两翼”的空间结构设置;小型城市综合体为社区级城市综合体服务于城市分片区自身,结合片区中心设置。(图3) [9]

参考文献

[1]李晓刚. 城市综合体布局规划研究――以厦门为例 . 现代城市研究,2010.12

[2]李蕾. 开放下的聚合――城市综合体的规划布局设计解析. 城市规划学刊,2009.6

[3]刘贵文;曹健宁. 城市综合体业态选择及组合比例:以美国托莱多市为例 . 城市问题,2010.5

[4]哈尔滨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哈尔滨市总体规划(2011――2020). 2010

[5]董贺轩;卢济威. 作为集约化城市组织形式的城市综合体深度解析 . 城市规划学刊,2009.1

[6] 凌晓洁. 城市综合体前期定位方法研究 . 清华大学,2008

[7] 朱连庆. 大型商业地产定位与策划. 学林出版社,2006

第2篇

[关键词]低碳 城市化 发展策略

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务之急。在“低碳”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形势下,如何践行“低碳”发展理念和选择合适的城市化发展道路,成为当前重点研究领域之一。

一、低碳与低碳城市

城市化是指在工业化和人类社会分工的发展过程中,非农产业及人口从农业中分离出来,逐渐聚集形成城市的过程。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对拉动内需,带动GDP 的增长,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及区域经济的发展除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以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为基础的城市化发展面临着高碳发展模式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正确践行低碳理念,选择恰当的城市化发展模式来保障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专家和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描述。付允、汪云林等学者认为,低碳城市是通过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彻底摆脱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形成结构优化、循环利用、节能高效、绿色环保的经济体系,形成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最终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夏堃堡认为,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倡导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胡鞍钢认为,低碳城市是中国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重要的一个方面,包括低碳能源,提高燃气普及率、提高城市绿化率、提高废弃物处理率等方面的工作。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低碳城市是以生态文明为指导思想,采取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低碳生活方式的城市。低碳城市发展旨在通过经济发展模式、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在保证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实现有助于减少碳排放的城市建设模式和社会发展方式。

二、山西的低碳城市化

众所周知,山西是我国的能源大省和典型的资源型省份。以山西省为例,探讨和研究低碳理念指导下城市化的发展策略将具有代表性和借鉴性意义。

通过相关文献和相关数据的查阅发现,山西作为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省份,近些年城市化迅速发展,能源消耗量居高不下,带来的资源、能源和环境问题也比较严峻,通过分析,笔者发现山西省低碳城市化发展中的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山西省低碳城市化发展困难重重,压力较大。经历了严格的资源整合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大胆尝试资源型城市综合改革,山西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较为明显的成绩。但由于历史原因,第二产业占据主导地位的产业结构的调整仍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第二,现阶段降低能耗与低碳指标的实现主要通过行政手段来实现,加上转换成本较高,致使中小企业低碳技术改造和应用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另外,现有财税体制和绩效考核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对低碳城市的发展起到抑制作用。分税制财政体制和政绩考核制度使得地方只有通过以高能耗为代价才能实现经济的发展来保证地方财政的稳定,财政的缺失无形中成为阻碍了山西低碳城市化的步伐的重要原因。

另外,目前我国低碳技术的研发环节较为薄弱,其向生产力的转化更为薄弱。与煤炭相关的低碳技术包括煤的清洁高效利用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等,因技术研发投入和风险较高,中小煤矿难以承受,致使研发的重任落在大型国企和政府科研单位的肩上,而这些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需要复杂的审批流程和资金压力,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山西低碳城市化的步伐。

第三,居民整体的低碳意识相对较低,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较为落后。受地理因素的影响,与沿海城市相比,山西居民的低碳意识较差,根深蒂固的高碳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一时难以改变,生产生活中依然存在高投入和高排放的问题。

三、建议和对策

结合山西省城市化发展现状及低碳发展的障碍,以正确践行低碳理念为起点,参考国内外城市化发展的成功模式,为促进山西省的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如下:

1.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低碳产业。结合山西省的城市化发展道路,不难发现山西的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中,信息化程度和科技含量都较低。在今后的发展中,继续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同时,把握综合改革实验区的宝贵契机,注重文化生产力的挖掘,发展低碳产业,培育新的绿色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另外,打造具有代表性的低碳项目是促进低碳城市建设的有效载体,能有力的唤醒居民的低碳意识,同时对其它省份的低碳城市化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2.鼓励低碳技术创新,完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为促进煤炭相关的低碳技术创新,一方面要加强与煤炭相关的低碳技术研发,并建立成果转化平台,促进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同时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通过法律手段保护研发者的权益。另外,积极组织相关教科研及能源领域相关资源,建立实验室,定期或者不定期召开能源发展论坛,促进能源政策和信息的传播交流,通过研发新能源和替代能源,缓解资源紧张和环境污染的局面,也是促进山西省实现低碳城市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3.唤醒居民和企业树立低碳意识,引导养成良好的低碳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加大低碳相关概念的宣传与推广,唤醒居民的低碳消费意识,引导形成健康的低碳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这是山西低碳城市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付允,汪云林,李丁.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2)

[2]夏堃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20).

第3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的基本要义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随着资源紧张时代的到来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可持续发展理念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不仅影响了经济、社会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成为众多行业发展的指导理念,深刻改变着人们生产生活的方式。而城市的持续性发展就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对于城市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要注重规划好城市的土地用途,协调好建筑和土地的关系,尽可能的保护好城市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这样才能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最大的动力支持。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城市规划要注重对城市未来发展的整体预测,调研、评估、论证规划的可行性,不断修改、完善规划方案,在保证城市自身环境承载力负荷的前提下,确定最优的规划方案。

二、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的具体策略

(一)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理念

新时期的城市规划必须考虑城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这要求城市领导者和规划建设者们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构建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和规划方法体系。首先,领导者要以本地区的资源实际为基础提出可行化的发展目标,制定可操作性的城市建设进程体系,避免为了政绩不择手段仅考虑城市的现有发展而罔顾子孙后代的幸福。规划者要本着规划是为了更好的发展的目的,竭尽全力论证最有助于城市未来发展的方案,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自己规划的全过程。其次,在实际的规划规程中,领导者要加强对城市规划的思想引导,鼓励其提出最科学、合理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方案。规划者不仅要考虑常规的规划内容及规划常识,还要认识到城市现有的资源以及环境问题,论证不同的规划方案能否承载住城市未来发展的需要,在城市承载力的范围内,合理布局不同的城市功能区,尽可能的减少资源消耗,节约城市资源,提出发展过程中问题的解决策略。

(二)建立以环境和资源为基础的整体规划方案

环境和资源是城市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规划城市未来的发展战略。一方面,规划者在进行城市建设规划前,要对本地区的资源和环境状况有着准确的了解,调研和论证本地区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预估城市未来发展可能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始终坚守资源环境体系作为城市规划的落脚点,保证城市的未来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能够良性互动,和谐共生。另一方面,在规划时,要具有长远眼光,不能局限于城市现有的环境和资源水平上。例如,有的城市煤炭资源丰富,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大量上马与煤炭有关的企业如发电厂、钢铁冶炼等产业,却没有认识到煤炭资源日渐萎缩时该如何处理,以致在资源枯竭时难以及时完成产业转型,导致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继,造成了本地区发展的落后。因此,规划者要正确认识到城市现有的水平以及未来的发展需求,找准城市转型的平衡点,既保证现有的发展能够维系并不断上升,又能在未来出现危机时站稳脚跟。充分认识到本地区的资源和环境水平,并预想到城市未来发展的需要,做好城市发展的整体规划,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加强房地产建设的规划管理

首先,在城市规划中,要预设好城市的功能区。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从整体上布局城市的发展规划,避免发展过程中盲目随意建设的现象发生。区分好城市的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既可以实现区域内建筑的协调,也能够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避免交叉感染,保持特定区域应有的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例如,现有的老城区与新城区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住宅区和工业区叠加的现象,不仅严重影响市民生活的质量,也导致工业生产受到民众的反对而难以顺利进行。其次,要加强房地产市场的规划管理。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城市房地产的建设能够按照城市的规划进行,避免一些房地产商任意建设,造成城市规划布局参差不齐现象的发生。规划者在规划时可以和本地区规模较大的房地产商协调商议,针对房地产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不断调整和补充城市规划,促进规划方案的渐趋完美。

(四)广纳意见完善规划方案

城市规划方案的制定要注重吸纳群众的意见,保证规划制定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一方面,鼓励民众参与到城市的规划建设中来。为他们宣传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鼓励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样有助于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促使人们形成节约资源、爱护环境、保护城市的生态观念。另一方面,民众的意见也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号召群众参与到城市的发展和管理中来,不仅可以集思广益完善城市发展的规划方案,还能取得民众对城市规划的理解和认同,共同促进城市的进步和发展。

结语

总而言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不仅需要领导者和规划者的共同努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还需要以资源和环境为基础,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吸纳民众智慧,共同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方案。

参考文献

[1]董珂.城市规划的过程控制[J].城市规划汇刊.2008(3)

[2]陈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9(2)

第4篇

关键词:机场 净空保护 城市发展 协调策略

机场净空是保障航班飞行安全的基本适航条件。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展和航空港经济的发展,城市建成区邻近和围绕机场建设的情况日益增多,机场周边人类居住和活动密集区不断出现,给机场净空管理带来很多困难,使机场安全运行与城市建设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必须协调机场净空保护与城市建设及地方济发展的关系,实现二者统筹、和谐发展。

1 机场净空区域的保护

机场净空是指按照国际民航组织的规定,为了保证飞机安全起降,在以机场为中心,在机场上空会划出一个净空区。净空区是经过严密科学的计算后划分为机场升降带、进近面、复飞面、内水平面、锥形面、外水平面[1],由这些带和平面围成的空间是为飞机起降专用的,任何其他建筑物不得进入净空区,风筝、气球和飞鸟也在严禁之列,即使接近此区域的高层建筑在高度上也有限制,而且还要在顶部漆上红白相间的颜色、装上灯光或闪光灯,目的是便于驾驶员识别,防止碰撞。

机场净空若得不到保障,将对航班的正常飞行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尤其是在雨天大雾、低云等低能见度天气时,飞机已失去目视起降的条件,将只能依靠机上各种仪表来操纵飞机在机场起降。如果没有良好的机场净空条件,飞行将是十分危险的,飞行事故随时都有可能发生[2]。所以,国际民航组织早在1951年就对机场净空有着严格的规定,在《国际民用航空公约》附件十四《机场》中对机场净空保护的要求进行了详细的规定,目前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立法保护机场净空区域。对于国内机场管理单位而言,实施机场净空保护,是关系飞行安全的头等大事,不能有丝毫退让和妥协。

2 机场净空保护与城市发展协调的迫切性

2.1 保障机场飞行安全的迫切需要

目前,在我国不少地方,由于城市规划建设中缺乏对机场净空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没能认真执行机场净空保护的有关规定,或者城市土地资源缺乏而向机场周边扩展,都致使机场净空的保护形势变得十分严峻。因此造成的航班延误、取消、备降以及飞行事故时有发生,必须尽快协调机场净空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保障飞行安全。如,2012年,绵阳机场就因为邻近商业广场的超高建筑,而使夜间航班全部停运;由于土地资源紧张,大连、厦门、宁波等临海城市的城区不断在机场四周发展,航班因为机场净空区的问题而造成的飞行事件已成为常态。

2.2 保障机场正常运行的迫切需要

在城市快速发展中,在机场周边净空区内很容易出现新障碍物,会对机场飞行安全带来极大的困扰[3]。如净空区域内出现新障碍物,机场必须重新评价仪表飞行程序,甚至需要重新设计仪表飞行程序。如果障碍物位于复飞阶段或最后航段,机场的运行标准有时就需要改变。飞机起飞爬行或降落时,如果障碍物超过规定高度,可能造成飞机不能起飞或飞机减载,导致机场运行效率降低;或者被迫提高飞行天气标准,这样会降低机场的使用率,使飞机延误和不正常航班增多。

2.3 城市发展与机场扩建统筹协调的迫切需要

近几年我国城市规模扩张迅速,很多地方产生了城市建设与机场净空保护的矛盾。各地不断拓展城市中心城区,不断建设以机场为依托的航空港经济区,机场由远离城郊变为了城市边缘或者工业区。同时,各地机场为满足需要也在不断扩大规模,同样需要发展空间。而机场建设投资巨大,并有各种配套设施的需要,只能在原址扩建或整体搬迁。如何用超前的规划协调好城市发展与机场发展的关系,实现两者都得到合理发展,显得尤为紧要迫切[4]。如,郑州市规划建设国家航空港经济实验区,围绕机场要形成150平方公里的经济新城,对机场净空保护提出很高要求;大连机场与大连城区已经混杂一体,双方均产生较大影响,民众已经开始提议机场搬迁问题。

2.4 解决机场与群众矛盾的迫切需要

如果城市盲目发展,机场不科学建设和扩建,容易导致当地群众与机场之间也存在矛盾。群众在机场周边居住,日常生活产生的气球、风筝等对机场安全造成影响,而同时群众生活经常受到飞机噪声的影响,日常通讯信号也受到干扰。在城市扩张过程中,需要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搬迁机场净空保护区周边原居民,防止在净空区内新建居民区,促进城市建设与机场发展相和谐。

3 机场净空保护与城市发展矛盾的原因分析

3.1 机场净空保护的有效机制有待完善

机场管理部门、地方政府对机场净空区域范围内出现的非法障碍物处置机制不够健全,处置程序有待优化。个别建设单位未批先建或擅自更改建设高度,由于管理责任难落实,难以及时处理新增障碍物。有些地方审批净空项目会签部门多,审批时间长,影响工作效率。

3.2 城市扩张与机场管理的协调难度很大

近年来,我国各地围绕机场建设新城区、航空港区的步伐快速推进,而随着航空运输需求的快速增长,各地机场也在不断扩建。要协调两者关系,需要机场管理单位与地方政府的多个部门统筹协调,进行超前性规划和繁琐会商,往往做不到全面管理。而且,在机场周围区域内,目前机场管理单位的管理职能,要对影响净空保护区的障碍物进行预知和限制有一定难度,还没有直接的办法及能力去防止这样的开发。

第5篇

关键词:低碳城市;低碳经济;低碳技术

作者简介:刘嘉迅(1985―),女,河北人,沈阳建筑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设设计及其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10016403

1 引言

当前全球面临着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并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严重危机和挑战。城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活动的中心,城市能源消费量占全国消费总量的60%,城市人均能源消费为农村人均能源消费的3倍左右。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到达58%~60%,届时中国的城市人口将到达8~9亿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大量人口拥入城市,能源消费行为发生了改变,人均用能迅速增加,城市人口增长也将引起交通用能增加,这必将推动城市能源消费量的增长。

而当我们反思传统的城市建设理念和发展模式,并尝试探索一种符合中国国情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城市科学发展道路的时候,一种低碳的、符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城市发展模式正在兴起。这种低碳城市发展模式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CO2排放处于较低水平,其核心目标就是“三低”,即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是一种在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综合平衡制约下新的城市发展模式。

2 低碳城市的理论内涵

低碳城市就是通过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改变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彻底摆脱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形成结构优化、循环利用、节能高效的经济体系,形成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最终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3 国内外低碳城市发展现状

3.1 丹麦低碳城市发展现状

低碳社区丹麦Beder的太阳风社区,是由居民自发组织起来建设的公共住宅社区,竣工于1980年,共有30户。该社区最大的特点就是公共住宅的设计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公共住宅是指为了节约空间、能源、资源而建立的共用健身房、办公区、车间、洗衣房和咖啡厅的私人住宅或公寓。该社区以太阳能、风能作为主要能源,侧重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在使用过程中强调节能降耗,最大限度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和保持社区的优美环境。社区内约有600mz的太阳板,这些太阳板主要设置在公共用屋和住宅上。公共用屋的地下有两个聚热箱,被加热的液体通过地下管道进入取热箱,然后热量再以热水和辐射热的形式通过地下管道进人居民住宅。太阳能满足了该社区30%的能量需求。居民还在离社区2km左右的山坡上设置22m高度风塔获取风能,风能占该社区能量总消耗的10%左右。在公共用屋的地下室还设置了一个固体废弃物焚化炉,在室外温度低于-5℃时集中为居民供热。社区内一块菜园加强了区内的物质循环,减少对外界资源的依赖及运输能耗。

3.2 英国贝丁顿零碳社区

英国的贝丁顿零能源社区,是英国最大的环保生态小区,是国际公认最重要的可持续能源建筑与居住的范例,整体规划实现了居住的零能耗。建筑师通过各种措施减少建筑的热损失,并尽可能使用太阳能获得热量。如各建筑物紧凑布局,以减少建筑的总散热面积。建筑物的外墙采用30cm厚的空心墙,窗户选用内充氩气的三层玻璃窗,窗框采用木材以减少热传导。采用自然通风系统将通风能耗最小化。风帽可随风向的改变而转动,一边排出室内的污浊空气,一边利用废气中的热量来预热室外的新鲜空气,较少热损失。屋顶采用太阳能板光伏发电,及种植绿色屋面蓄水隔热。该住区以木材为燃料,根据供应量,系统每年的木材需求量是1 100t,其来源包括周边地区的木材废料和邻近的生态公园中管理良好的速生林。整个社区需要一片3年生的70hm2速生林,每年砍伐其中的1/3,并补种上新的树苗,以此循环。树木成长过程中吸收的CO2,在燃烧过程中等量释放出来,符合零温室气体排放原则。绿色交通,减少居民汽车出行的需要。住宅和办公空间的联合开发,并附有商店、咖啡店、带托儿功能的健身中心等设施满足居民的多样化生活需要,进一步减少了交通的需求,同时合理便捷的自行车和电动车的交通体系,减少了私家车的使用率(图1)。

3.3 上海低碳发展现状

低碳东滩上海崇明东滩生态城包括都市规划、生态发展、可持续能源、废弃物管理、绿建筑、交通规划设计和建设,规划面积为86km2,定于2040年竣工。东滩生态城主要由3大板块组成。东滩生态城将有望成为世界上第1个碳中和(CO2零排放)区域。在这座新城中,热能和电力通过风能、生物能、垃圾和城市建筑物上的太阳能光伏板直接获得。建立全国第一个氢能电网,以满足对电池能源燃料的需求:最高建筑仅有8层,建筑物采用环保技术,屋顶草坪和植物成为城区的天然隔热层,可储存雨水用于灌溉。一期建设区域每年可减少35万tCO2排放。步行、自行车、清洁能源公交车(燃料电池)、水上出租车将是人们的出行方式,市内建有不受机动车干扰的独立的人行步道和自行车道网络,任何地方到附近公交车站步行不超过7min,一期建设区域每年可减少40万tCO2排放量。市区建立了集水、水处理与再利用系统,城区内80%的固体废弃物实现了循环利用。东滩生态城区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建立的将是一个低碳、节水、节能的生态系统。

4 低碳城市发展要素分析

4.1 能源低碳化

从基底上改变能源供给,加速从“碳基能源”向“低碳能源”和“氢基能源”转变,将彻底实现城市的低碳和零碳发展。

为了实现能源低碳化,在规划构建清洁能源系统时须重视“开源节流”。开源是指以保障能源供需平衡为目标,积极使用清洁能源技术,除了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海洋能、燃料电池等可再生能源外,还包括天然气、清洁煤和核能等能源开发利用新技术新工艺。节流指以强制性政策和激励措施为基础,鼓励工业和居民用户积极使用节能设备,强化节能意识,建立节能长效机制。

4.2 交通低碳化

实现交通低碳化的核心是构建由城市公交系统和步行、自行车系统组成的绿色交通系统,促进居民绿色出行方式的形成,主要包括如下两个部分。

(1)贯彻公共交通系统,通过城市高效快捷的大运量公共交通系统建设降低交通出行量。另一方面通过实现公共交通引导下的城市紧凑集约发展模式来降低公众的出行距离。通过优化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布局来引导绿色健康的交通出行方式,从而实现交通低碳化。

(2)以步行、自行车系统为主导,促进居民绿色出行。因此,规划首先要考虑以人为本,打造舒适、宜人的步行系统和人车分离,构建便捷、安全的自行车廊道系统,并与公共交通系统相结合,以促成居民绿色出行习惯,同时起到控制小汽车膨胀的目标。

4.3 建筑低碳化

低碳城市离不开低碳建筑,规划设计要严格按照《节约能源法》和《建筑节能条例》要求,从如下两个方面来实现建筑低碳化:一是新技术与新材料并举的建筑节能,二是节约与循环相结合的建筑节水系统。

在建筑节能设计上要引入低碳理念,通过新型节能技术和新型节能材料的融合运用,实现建筑低碳化。在规划设计方面,应选用隔热保温的建筑材料,合理设计通风和采光系统,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选用低碳装饰材料,避免过度装修,杜绝毛坯房。在建筑能源供应方面,应尽可能采用利用太阳能光伏技术,有条件的地区还可加装风力发电设备,为建筑提供辅助电源。在建筑能源利用方面,应普及节能照明、空调等设备,对于大型公共建筑(如大型商住区),当负荷达到一定规模,用电习惯符合要求时,可采用蓄能设备,降低能源需求。

在建筑节水方面,在规划设计时,严格遵循简洁、实用原则,杜绝华而不实的设计,避免因设计不合理造成的水资源浪费,积极采用和推行节水节能的新技术、新工艺,坚决淘汰高耗水、高耗能、高耗材的落后技术和落后工艺,应确保节水器具使用率达到100%。在建筑用水中,要探索循环利用模式和技术,如中水回用、雨水收集利用等技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4.4 环保低碳化

城市碳输出环节主要集中在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系统,在这一阶段,首先要保证其“输出无害化”目标,即通过污水处理厂、垃圾无害化处理厂等环境基础设施的合理规划布局,保证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实现零碳或低碳排放。在碳输出环节还应坚持以“减量化、资源化、循环化”原则,积极使用循环利用技术,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再生利用,进一步实现环保低碳化。

在城市碳排放环节,为了形成碳循环,更高效的利用资源,应以“减量化、资源化、循环化”为原则,统筹考虑节水等措施,引入中水回用、雨洪利用、海水淡化等先进技术,建立水资源梯级利用、分质供水和循环利用相结合的调配体系,改善居民生活用水质量,并满足经济发展用水需求,率先建立雨污分流排水体制,鼓励实行污水深度处理,充分利用污水资源,努力减少污染物排放量,采用集中与分散适度结合的模式建设污水处理厂,污水经处理后汇入中水管网,实现污水资源再利用;采用不同形式的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充分集蓄和回用雨水资源,实现雨水资源再利用(图2、图3)。

5 结语

城市市政系统作为城市“生命线工程”,对城市的发展具有基础性支撑作用,同时也集中体现了碳排放的整个过程。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中国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城市市政系统将担负起新的使命――构建“低碳化”城市基础设施保障系统。为此须转变传统市政规划中的“以需定供”的保障性思维,确立“以供定需”的新思维,并提出了城市市政规划中具有引导性的规划指标体系,并分别对涉及碳排放的能源、交通、建筑和环保4个环节提出了“低碳化”发展目标和相应的行动策略,以期实现从碳输入到碳输出的全流程低碳化,促进低碳城市发展。

参考文献:

[1]

庄贵阳.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之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2] 夏垄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2):62~63.

[3] 付 允,马永欢,刘怡君,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23~25.

[4] 付 允,汪云林,李 丁.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2):81~82.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Low-carbon City

Liu Jiaxun,Yang Yunyu

(Shenyang Jianzhu University,Shenyang 110000,China)

第6篇

关键词:文化发展;城市规划;应用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在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我们迎来了信息时代,全球的经济、文化都处在一个大融合的状态,我国的城市规划在这个国际背景下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各国的城市之间出现了越来越像的状态,为了显示我们独有的特点,我们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文化这块瑰宝。

一、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现实意义

1.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文化与城市发展紧密相连、不可分割。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吃穿住行等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为人们的文化需求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之上,居民的文化需求日渐增长,对城市文化设施的需求更加强烈。因而,对于城市来讲,必须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断繁荣文化事业,改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如图书馆、博物馆、艺术宫、剧院、电影院等;把文化发展策略融入城市规划设计中,切实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打造文化特色城市,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持。

2.建设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本质要求。注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2010年,我国提出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要求建造一批带有创新性、导向性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带动中西部城乡文化建设。这就要求在城市规划中,侧重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切实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建立覆盖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均等化发展,使居民享受同等的文化服务,保障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促进城市和谐稳定。因此,把文化发展策略融入城市规划,建立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助于促进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

二、城市规划下文化建设问题

1. 西方文化强势的侵袭,压制了我国特色文化的发展

随着各国之间贸易往来的频繁加剧,西方国家在贸易的同时也将自身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根据相关的资料表示,西方国家的文化产品的输出在全球占有很大比例,仅欧美国的贸易量就达到了80%以上,数量之大,令人咂舌。西方文化的传播呈现速度快、范围广、接受人群多等特点,这种强势的入侵使的各国的本地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我国的特色文化就受到了很大的压制。文化的渗入会影响到人们的风俗习惯、人文价值、生活习俗等,若是长期的发展下去,很有可能会使人们放弃自己的本土文化和古老的传承。

2. 城市文化建设没有章程可言,文化建设呈现出粗俗化和平庸化

许多城市的文化目标和文化规划还处在相对模糊的阶段,没有形成自己特有的、明确的文化风格。现在的城市在进行规划和建设时,其出发点比较的片面,理解层次也比较的浅显,例如有些城市生搬硬套一些西方国家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样式,盲目的跟风,认为大师的设计就是美的;有些城市刻意的构建出古时的建筑和文化,粗俗的构建和安排,使古风、古文化在人们心中的圣洁和神秘感都遭到了打击和破坏;还有一些城市大量的建设广场、大型的喷泉、花坛等平庸建筑,根本没有将特色文化考虑到城市规划建设中。这些城市规划建设问题既浪费资源,又浪费人力、物力,没对城市建设起到好的作用,还使得人们对城市的印象大打折扣。

3. 城市规划建设中的不利影响渐渐显露

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致使城市记忆的消散。有些城市的历史价值特别的巨大,但是在进行城市规划建设时,没有引起规划人员的注意,致使历史的孤寂和文化被双双毁灭;千城一面的问题,早就引起过各个城市的注意,但是在实际的发展中却没有采取措施进行控制;城市的规划建设使得城市环境渐渐的恶化,热岛效应、水污染、沙尘暴等相继出现;越来越多的现代建筑,使得人们的夜生活越来越丰富,灯红酒绿的映照下,使得城市文化渐渐的迷失在夜晚之中。这些现象,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逐步显露出来,使人们遗忘了宝贵的传统文化和优秀的人文精神。

三、城市规划中城市文化培植

1. 我们要正确处理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关系

在近几年的发展中,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已经有了融合、协调发展的趋势。在城市规划中的特色文化的建设中,我们不要过度的排斥外国文化,更不要提起外国文化就产生厌恶感,这样只会使得本国文化难以进步,难以继续发展;此外,我们要不要过度的崇拜外国文化,看到外国文化就觉得是好的、是可贵的,我们一定要明白外来的和尚不一定会念经,在面对外国文化时既不能过度的保护本土文化、限制本土文化,也不能过分的吸收、运用外国文化,我们要控制值一个度,是彼此之间达到平衡和协调。中华文化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期间更是有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习俗,可谓是异常丰满的存在于世间,我国的文化有强大的融合力和复原力,所以我们要让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进行接触、交流和融合,使两者之间形成和谐的存在。

2.培育城市文化,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城市文化的限制,而同时,一个城市的文化形式也会制约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文化和经济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城市规划中要注重城市文化的培育,以文化大发展促进经济大发展。城市文化的差异性造就了不同城市的文化,并构成了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地制宜、和谐发展、培育城市特色文化、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在我国很多城市已经卓有成效。

3.突出民族文化特色,挖掘城市内在潜力

一个城市的建筑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人们对一个城市的记忆和印象多半会是特色的建筑形式,或者是建筑所含有的特色文化。就像是北京的建筑多多半呈现威武、霸气的样式,苏杭的建筑则会给人们小桥流水的细腻美感,广州深圳的作为国家化的都市,建筑多半让人们感到现代化的活跃气息,所以只有注重保持与维护城市文化特色,努力挖掘城市内在潜力,突出文化传统的沿袭,才能不割断城市的文化根基和文脉,才能使城市文化特色传承下来。在城市建筑规划、设计方面,应加强研究和改进,对城市进行准确定位,突出民族文化特色,树立自己的城市文化形象。

4.结合历史文化规划城市定位

历史文化的沉积是一个城市的永远财富,是一个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的关键所在。大力开发运用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历史文物和历史文物所依存的周边环境,是树立城市文化个性、准确规划城市定位、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保证。我国的历史非常的悠久,其中历史名城也非常的多:多朝的古都、兵家必争的军事重镇、风景秀丽的游览胜地、别具风情的民族都邑,所以,要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历史遗产,结合具有现代意识的世界观,重新认识和挖掘各具特色的本土文化,以城市文化指导城市的定位与规划,从而塑造城市的个性和魅力。

四、结语

很显然,我国的城市规划中的文化建设并不是只有以上几个问题,文中只是对一些显著的问题进行了探究。综上所述,在城市的文化建设中,我们不但要考虑到西方文化和本土文化两者间的融合,还要考虑到不同城市不同特色历史和历史建筑的开采和运用,更要将古老而又神秘的各地风俗文化和人文思想予以开采,从而建设出具有各自特色的城市,建设出更有品位的城市。特色城市的建设会带给在城市间的穿梭的人们更多惊喜、更多感动和震撼。

参考文献

[1]邵颖萍,张鸿雁. 全球化语境中的特色文化城市建设[J].南京社会科学,2013(04).

第7篇

 

关键词:村庄;发展模式:实施策略

一 村庄演变的背景

海盐县(含8镇2区,总面积507.3平方公理,根据海盐县总体规划所确定的规划区范围)现有农业人口28.817万人(2003年统计数据),行政村104个。

海盐属于嘉兴地区,在历史上背负着“天下粮仓”的盛名,是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这里的农民祖祖辈辈以种粮为生,由此形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性,大大小小的村庄是他们传统的生活聚居地。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空间快速向外拓展及各类工业园区的建设,城市用地急剧膨胀,导致城市边缘地带大量的传统村落和耕地不断地被“圈”入城市范围以内,由此形成了以居住职能为主的、不同于一般城乡社区的“城中村”,另一方面由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乡镇企业和规模化畜牧养殖业的凌乱布局和无序发展导致农村污染严重,传统村落的居住环境日益恶化.而富裕起来的农民建房由于缺乏有效的规划、引导和控制,规模扩大化、形式功能单一化及村庄配套设施的滞后导致村庄传统特色的消失和居住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而由日照、通风、占地等问题引发的农村纠纷日益增多。

造成村庄问题的实质在于:一方面是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大拓展时期,城市在缺乏资源和远见的背景下,城市为获取发展空间而采取的妥协性征地政策导致产生了大量的“城中村”,而另一方面政府对农村,农业的投入却在减少,包括资金投入和管理投入等各方面,而热衷于招商引资,开发各类工业园区,再加上村庄规划的滞后、政策之间的矛盾、管理的松懈、农村管理人员的素质等方面的问题造成农民建房的无序和混乱,耕地被蚕食,居住环境在不断恶化。从而使许许多多的村庄面临着历史转型的十字路口,现有的村庄将何去何从?

二 村庄的现状特征

平坦的地势和密集的水网使得海盐的农村村庄呈现匀质性的特征,或者形象一点可以说是满天星状。

2.1 村庄规模小  根据海盐县村庄现状调查汇总,县辖行政村104个,自然村达3953个,平均每个行政村有38个自然村,而且有一个共性就是。规模越小的村庄,户均占地面积越大(既有用地空间受制约小的原因,更有制度、管理方面的原因),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该县村庄分布之散,自然村平均规模之小,农村建房侵占土地资源之严重。

2.2 土地粗放使用

人均建设用地面积超过150平方米,大大超过市区居民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根据总体规划,我县干200 5年市区居民人均建设用地面基本处于自由式的无序建设状态,村民住宅大多为2—3层独立式砖混结构建筑。大多数的农村居住点沿河分布,在远离城镇建成区的村庄,目前还保留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田园风光的特点。

2.3 公建设施滞后

学校、医疗卫生、商业网点、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和质量都严重滞后于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村民的需求,缺乏公共活动场地,供儿童和老年人使用的外部环境设施和绿地等更是无从谈起。

2.4 基础设施缺乏,居住环境恶化

村庄内道路狭窄、曲折、不成系统,排水设施不合理或基本没有排水设施,导致内涝,环卫设施缺乏,存在不少卫生死角,脏、乱、差现象较严重。有些村庄内,居住用地,乡镇工业用地、商业用地互相交织,居住环境更差。

2.5 住房形式单一,功能落后  村庄内住宅建筑形式单一.功能落后缺乏有效引导,村庄特色逐渐消失。由于农民房屋建设缺乏科学设计指导和地方政策对农民建房规定过分简单的划定,缺乏合理的规划和引导,到现在还在沿用功能明显不合理,建筑形式又十分单一的3—4层楼房。

三 村庄发展模式及实施策略

分散的村庄进一步固化了农业经营的分散化和土地经营的细碎化,使得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难以实现,不利于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也增大了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难度,进而影响城市化进度,最终会影响到城市发展速度。

针对不同类型的村庄分别采取拆迁安置.撤并、迁移、就地发展等不同的措施,并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逐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实现农民的小康和农业的现代化,这是海盐在城市化过程中必须正视的问题。

针对目前“满天星”式的村庄分布状况,应根据《海盐县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的对城市空间发展规划的要求,将县域用地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在整体上对各类区域的性质和性质给予界定,把县域划分为重点城镇、产业发展区,一般城镇、产业发展区,农业生产区等三大区域,针对不同区域内的村庄制定不同的村庄发展的模式,并提出相应的规划、整治措施。

3.1 重点城镇、产业发展区内的公寓化模式

重点城镇、产业发展区内指武原镇城区、大桥新区等城市重点发展区,主要以城市建设用地及二、三产业发展用地为主。其村庄的发展模式采用公寓化模式,对区域内村庄按条件成熟状况逐步以整体形式进行改造.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要求按城市住宅区标准统一建造公寓式小区。

实施策略:(1)政府统一规划引导,市场主导建设,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行参与改造。(2)统一建设,成片改造,有计划地逐步推进。公寓化改造必须按照城市规划的要求实行统一建设、成片改造。同时改造项目应纳入垒县的土地开发供应计划,以免造成土地供应失控,冲击房地产市场。(3)土地彻底国有化,完全消除改造的产权障碍。

3.2 一般城镇、产业发展区内公寓化与农民新村相结合的模式.

一般城镇、产业发展区主要指各建制镇的镇区及其工业功能融资区,主要为城镇建设用地及第二产业发展用地。在该区域内采用公寓化和农民新村相结合的模式。农民新村是以集中联排式低层为主的住宅区。农民新村模式鼓励村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

实施策略:1).规划城镇建成区以内,在有条件的村庄推广公寓化改造模式。一般村庄采用农民新村形式予以改造,农民新村以复合式公寓和联排别墅为主要住宅形式。2).统一规划,逐步推进,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改造为主,允许其它单位参与改造。这种方式一可降低改造成本,二可筹集改造资金,三可保证新村的建筑质量和整体环境。3).各乡镇因根据自身条件和特点,制定出台各种政策和办法推动小城镇的发展。

第8篇

【关键词】城市水利 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

城市化的发展离不开城市水利的支撑,要建设持续健康的生态城市,就需要以区域水资源配置理论为指导,加强对城市各项社会与经济活动中水利活动的管理,从而确保城市发展与水利建设的均衡性。为了在城市区域中实现最大化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必须控制和监测水资源,加强对各项水资源的保护、调节、控制、管理及治理,在地区和流域之间进行合理调配,通过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来促进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1 城市水利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 洪涝灾害防治标准低

多年来,我国虽然采用除险、加固等多种手段加强了对城市防洪的管理,但洪水问题仍是威胁城市安全的一大危害。在一些县城或者小型城市中,防洪体系尚未构建,对洪水灾害的抵抗力几乎为零。而且,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路面硬化面积不断扩大,导致暴雨等产生的流量排除难度加大。另外,存在于城市排涝系统中的诸多问题也亟待解决。现有城市排水泵站多为早期建立,老化严重,且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现有排水泵站排涝模数远远低于城区排涝要求。

1.2 城市水资源相对不足

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有效满足了快速膨胀的城市人口需求,同时极大地提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必然需要更多的水资源,然而受降水量减少等因素影响,水资源总量不断减少,导致水资源供不应求问题日益严重。用水短缺现象普遍出现于用水高峰期或中等干旱年。在北方,为有效解决缺水地区的工业、农业及生活用水,多通过跨流域调水、开发水源或节水等措施来实现,并且加大对个别重点城市的供水量。但与此同时,多数地区仍存在集中排污或过量利用地下水等问题,从而对区域内工业、农业及生活用水产生严重影响。对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将可能导致地下水位低于海平面,若不能对其进行有效补充必将造成水资源的枯竭,进而严重影响水资源的供给。所以,做好并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健康利用对于城市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3 城市水环境污染严重

当前,我国水质污染的主要因素在于过低的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处理率。高度集中的城市用水导致城市排水量大,大量成分复杂的城市污水直接排入江河必然对水体的自净能力产生影响,从而对地下水及江河水造成污染,进而对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而上游及周边地区工业、农业及生活垃圾和污水的不合理处理也严重影响了沿岸水体的污染,进而加重了下游城区湖泊水体的富营养化。加之日益严重的城市酸雨问题,大多数城市地下水水质受到进一步污染,使得饮用水资源污染不断严重化。

2 城市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

2.1 完善城市防洪体系,保障水利可持续发展

城市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城市洪涝灾害防治,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与安全直接受城市洪涝标准的影响。要保障城市水利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加强城市防洪设施建设,对城市排水管网进行构建和改造,构建完善的防洪设施,通过提高城区排水能力来降低城市因洪涝灾害而遭受的损失,从而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城市排水区域的划分及排水管网的铺设首先要坚持分散布局、就近排放的原则,以排水布局现状为基础,以缩短水路提高排水效率的目的。还要通过对内部排水管网及排涝河道的治理来理顺排涝水系,综合治理排涝河道,确保排水畅通。还可以采用管网铺设、泵站扩容、河道整治等手段,重点治理重涝区,对现有排水设施的价值进行充分挖掘和利用,从整体上提升城市排涝标准及能力。同时,还要加强对现有河塘及水面的保护,充分利用其调蓄和排泄能力,有效缓解内涝发生的可能性。

2.2 加强节水和水污染防治,充分利用水资源

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因此要求城市水利建设工作,其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是其核心内容。首先要促进节水型社会的构建。在工业、农业等各行各业推行节水措施,构建节水型社会,通过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其次要对水污染进行有效控制。通过降低工农业污染排放量对水污染进行有效控制,还可以采用雨水排污系统分流措施对生活污染进行处理。还可以通过节水新技术在农业中的推行发展生态农业,配套续建灌区,改造渠网,改革耕作制度,对施肥、施药方法进行革新,对集约化养殖产生的有机肥进行充分利用,通过养殖业和农业的有效结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3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水利建设,首先可以通过加强绿化对水土进行有效保护,加强对乱砍乱伐行为的禁止以保护流域上游生态环境,同时加大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的力度和进度。其次可以通过运用可降解垃圾袋、推行垃圾袋装化以及专人专车收集并处理城区生活垃圾等措施,对居民住宅的垃圾道进行有效改造,大力改造旧城区环境,使其生活环境优美,秩序井然。同时,还要对城市河湖水污染进行严格控制,大面积建设城市绿地和绿化带,尤其要在河流两岸进行绿化带建设,在水体生态区之间构建纵向联系体系,提升涵养肥力和固土保水的能力,通过减少地表径流,扩大透水面积实现对水文循环以及水生植物布局和河床基质的改善,从而达到降低水土流失、净化水体、缩小并稳固洪泛范围的目的。

3 结语

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利建设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国民经济,必须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有效保护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人口、经济、环境及资源的健康发展是以水利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和前提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社会经济运行环境要求我们对水资源加强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实现全面节约、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及高效利用,从而实现水资源及水利建设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温善荣,黄金军,陈阿萍.浅谈生态水利在城市水利设计中运用[J].湖南水利水电,2016(02).

第9篇

关键词:城市新区;空间结构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前言

对于城市化、工业化高速发展的中国来说,大城市普遍存在产业、人口过度密集,导致环境恶化、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等一系列问题,城市环境的紧张,促使城市空间无序蔓延扩展,因此,建设城市新区成为大多数城市解决空间扩展以及各种社会矛盾的一种方式,而新区的功能、交通、产业、环境等方面的构成要素必须落实到空间发展布局上,才能实现新区对城市发展的“反磁力”作用。

然而,对于同一区域的城市而言,因其区域条件、劳动力、自然资源等各方面具有相似性,仅仅强调城市个体的竞争力容易演变为降低土地成本、容忍环境破坏等政策、制度方面的恶性竞争,从而造成大量的城市问题,阻碍区域的长远发展。同时,世界范围内经济竞争的加剧,在客观上推动着区域竞争的出现和加强,导致在世界范围内以区域为整体,对人才和资本的竞争,这就必然要求在各区域内部存在相当的协调,否则便无法形成合力,营造良好的区域发展整体环境,创造区域品牌。因此,城市新区建设的背景就是要加强与其他城市和地区的协作,以及与区域竞争之间的协调,这是推动新区自身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动力。

2、城市空间发展过程与特征

伴随着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的城市发展过程,城市空间结果的演化也经历了从分散到集中,从集中到分散以及从分散再到集中的过程。集中是城市空间存在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内心聚合的倾向和人口增加的趋势,是城市空间演化过程中集聚与扩散作用引力聚焦的过程。分散是城市空间的一种异化现象,表现为一种离心的运动趋势,是对城市空间过度集中的一种反映,也是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空间结构复杂性和多样性增加的必然体现,在集中――扩散――再集中这个过程中,是与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等阶段相辅相成的,每一次结构震荡都使人们的认识得以深化。

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工业化发展阶段的深入,在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下,以及我国资源条件有限的现实环境下,城市必须改变传统的粗放式发展模式,走集约化的城市道路,城市空间也应采取紧凑型的发展模式,因此,城市新区的空间结构更应该选择这样的模式。城市新区的紧凑式空间发展策略是建立在分散与集中的基础上,包含了必要的集中以及适当的分散,按照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的发展要求,按有机秩序的原则组织和安排一切空间和非空间要素,形成有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新区发展空间。紧凑型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通常具有这样几个特征:有一个主要的、大型的城市中心;城市由开敞空间或绿带将城市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有自己的集中点;各集中点之间有快捷的交通联系。城市新区的紧凑式发展就是要以实现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城市功能区的紧密联系,城市运转成本的降低,促进与社会融合、与自然协调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新区的紧凑式发展能够加强区域的经济集聚效应,也能够维护区域的生态平衡,可以增加能源的使用效率,减少资源消耗,并且避免城市向乡村蔓延,从而促使区域的空间结构向健康状态发展。

3、区域空间结构优化与布局

随着综合交通网络的日益普及化,城市多中心结构正日益成为众多区域和城市谋求均衡发展的主要目标,被许多规划学者所推崇。区域空间的多中心主要指不同规模相对独立的城镇或城市组团在区域的分布状态,通过综合交通的发展,使得中心职能在区域内地理空间上重新组合,即“集中式的分散”。多中心结构既是空间组织演化中各种经济、社会、生态等机制促成的结果,也是规划实践中人为组织而形成的状态,是融合城市空间集中与分散的一种趋势。这种结构体系是针对大城市单中心集中所产生的弊端,将城市的带状、团状、块状的结构有机地划分为分散的次结构,以更广的区域范围来认识,这些次结构依然是城市整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具有相对独立的城市单元,这些单元可以以块状、带状或环状的形式组成多中心的城市地区,在空间划分上,就是把大城市地区划分为小城市,但是在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使用上,仍然要统一布局。

要实现区域的多中心结构,意味着将公共基础设施和支柱项目建立在分散的节点上,这些节点要成为有吸引力的中心城市,成为经济独立的疏解中心。节点与节点之间有便捷的交通,且通过大面积的自然空间的分割,保持在各自空间上的相对独立。区域内包括新区在内的各城镇通过合作与互补的关系,以协调的方式使多中心区域的能量“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加快区域多中心结构的调整,要通过建立优先城市化地区和城市发展极核,在多个层面上建构多中心的空间格局,其中,所谓“优先城市化地区”是指新区发展的主要集聚地;所谓“城市发展极核”是指汇集各种公共设施、可发挥中心辐射作用的具有综合功能的城市中心。

新区的紧凑式布局是基于区域多中心发展的空间布局之上,新区空间发展方向应与区域发发展轴线和时序相吻合,通过新区的紧凑布局,连接周围城镇之合力,带动区域实现多中心发展,从而避免形成仅由单一中心引发的恶性发展,推动区域可持续的健康发展。不论是新区的紧凑式空间布局还是区域的多中心空间布局,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新区的紧凑式和区域的多中心两者互为基础,互为条件。新区就是区域多中心发展中的一个极核,新区的空间布局与中心城市之间应设置永久绿带,以避免新的城市与现状城市化地区连绵成一体,但新区应有意识地与现状城市化地区直接空间连贯,以保持地区城市化发展在空间上的延续性,形成整体化的区域空间格局,连同区域内的其他中心对中心城市的人口和产业疏散提供空间支撑。

4、辽宁东戴河新区空间结构发展策略

辽宁东戴河新区位于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境内,地处辽冀两省的行政交界处,是东北和华北两大经济区的结合部,具有承接两大经济区双向辐射的先天优势。西端与河北省的秦皇岛市的山海关区相接壤,是辽宁沿海经济带西部的起点。新区成立于2008年2月,前身为绥中滨海经济区,多年来新区在国家政策和辽宁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建设“海岸中关村、生态新城区”为目标,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4.1区域对接

辽宁东戴河新区的整体发展必须要强化产业区、城市功能区和港口的联系和互动,强化彼此间的衔接;同时要对接北戴河、南戴河、绥中县乃至整个辽宁沿海经济带,通过产业及功能的互补协作,综合交通上的彼此对接,使东戴河新区实现产城一体化发展,并能融入区域经济发展之中。

4.2交通先行

首先,要进行码头、铁路、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打通与周边地区的交通联系,缩短时间距离,强化区域的区位优势,提高区域的可进入性。其次,组织方便快捷的公共交通,以支持并促进东戴河新区与周边地区频繁往来和经济社会联系。尤其是应加强东戴河新区片区之间、东戴河新区与秦皇岛、葫芦岛市之间的联系,在主要线路上组织中小运量型的公共交通体系,提高服务质量,优化区域的交通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