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专业养猪技术

时间:2023-09-21 17:59:55

导语:在专业养猪技术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专业养猪技术

第1篇

关键词:建筑装饰技术人才培养 初探

中图分类号: TU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建筑装饰技术专业”其教学体系介于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和环境艺术专业之间,也是一门跨学科的专业,在教学上目前仅停留在两者兼顾的层面上,并没有形成一个相对独立与完整的专业教学体系。现如今装饰行业在我国已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迫切需要新型专业人才,但在很多院校,装饰专业招生及就业压力却越来越大。在这样的形势下,加深对装饰专业特色的探索与教学创新,形成一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较为系统且相对独立的人才培养体系已势在必行。

一、高职高专院校装饰专业建设的重新定位

在我国,装饰专业的办学主体主要是各类高职高专院校。高职院校近年发展很快,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起步较晚,与同属高教系统的普通高专院校相比,在教学设施、教学管理、师资力量、教育经费、办学规模等软硬条件上多方面存在不足,办学特色还不鲜明,较多地延续了中等职业教育模式,偏重实践教育,起点较低。相对来讲,普通高等专科院校办学时间长,软硬件积累了一定优势,教学体系也较为完备,但其人才培养模式一直强调传统的学科性教育,实践教育相对缺乏。

目前国内高职、高专院校装饰专业大多是偏职业和厚基础的两种教育体系并存的状况。部分高职院校为追求较高的就业率,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挤压理论教学学时,在两年时间里完成了三年的课时量,留了一年的时间让学生下基层“顶岗实习”。这种教学培养体系,可以收到一定的效果,提高了就业率,学生也可以较快地适应社会工作。而许多老高专院校在专业教学改革如何与社会需求同步调方面却表现的较为谨慎,只在第六学期才安排部分时间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锻炼。该教学培养体系,一次就业率相对较低,毕业生适应社会工作时间较长,但学生的基础知识扎实,对今后自身发展相对有利。

高专、高职院校最终的走向是一致的,过于激进的教学体系会忽视学生的基础教育,但过于保守的教学体系又不利于提高就业率,因此在两种教学体系互相借鉴与补充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有利于专业健康发展的教学体系,才是专业创新发展的根本。

二、培养方案与专业内涵、社会需求的对接

“建筑装饰技术”有别于“室内装饰”、“室内设计”等概念。 “建筑装饰技术”主要是为了满足视觉艺术要求而对建筑室内外空间及围护进行的一种附加的装饰,以及对使用设施的选用配置,它除了注意审美价值,迎合时尚流行外,亦须保持技术和材料的合理性,同时兼顾空间构成和材质色调等的协调性。装饰专业更侧重于学生掌握材料技术、构造作法、施工工艺等相关知识,在此前提下,或可创造出一种优美的建筑室内外空间环境。然而许多院校装饰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与专业内涵是不相协调的,过于偏重空间设计或艺术设计。

在借鉴加拿大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确定教学内容的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模式,对建筑装饰行业的职业岗位群进行了综合能力分析,分解列出各项综合、专项能力。结合综合素质要求,并适应行业市场及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确定本专业的两个主要方向: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以及依托工程技术的装饰设计技术。通过不断完善课程支撑体系,对专业主干课程进行模块化设置,使得人才培养模式更加专业化。

高职教育侧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 同样不可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社会需求的是专业素质高,知识更新快,适应能力强的人才,这势必考验人才培养阶段专业体系设置的合理性。

三、与专业理论课紧密结合的实训类教学体系建设

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通晓建筑装饰设计、施工、管理,并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的专业应用型技术人才,我们对建筑装饰技术专业进行了岗位能力分析,确定毕业生实践能力要素,根据培养目标形成基本专业技能实训、顶岗实践的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3.1 认识实习结合课程教学分散进行

以往认识实习是在学生初次接触专业时所安排的一次校外考察实习,时间固定、集中,一般安排在第2学期,约1周时间。然而大部分学生“走马观花”,似懂非懂,返校后又不能很快与课程实践相联系,实际意义不大。近几年通过将实习与课程紧密结合,分散机动穿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建筑装饰材料、构造、施工等授课教师分别组织学生下工地、材料市场进行认识实习,通过现场讲解、素材收集,在理论课堂结合多媒体教学予以强化。装饰设计课在结合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实际实施中,我们要求学生能够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深入工程实际,通过对具体工程案例进行“假题真做”,并加强过程控制,保证每个设计课题都安排1~2次现场教学,让学生获得更好的感性认识。

3.2 写生实习与历史、设计课程紧密结合

写生实习是建筑美术课程的强化实践锻炼,通常带学生到较有特色的地区实地风景写生,集中2周左右的时间,完成一定数量的写生作业。写生就是画画,但看什么、想什么、画什么、拍什么,则需要进行实践和探索。根据教学安排,前半段时间学生着重于技艺练习,后半段适当降低写生工作量,要求学生有意识的收集素材,为回校后的设计创作课做准备。近几年,我们经常安排于徽州地区写生,外出前,专门安排几个课时讲解明清徽派建筑文化,充实建筑历史课程,让学生在写生过程中更能深刻体会徽派建筑的内涵,把握其细部构造以及建筑装饰风格。回校后,紧接着布置的设计课题就紧紧围绕徽派建筑,以继承和保留着我国的传统建筑特色进行创作,提高学生的观察、概括和表达能力,从更宽阔的背景去看待艺术和创作,以更富创造的形式去表达白己的感受。

3.3 基本专业技能实训课程紧密结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以“强化应用为重点”的原则构建理论课程,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以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切人点,深入推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我们通过努力,完善行业内相关的各职业岗位(如CAD绘图员、施工员、材料员、安全员、质检员等)的职业资格考证制度,专业课程设置及授课内容与之密切结合。在校其间,我们鼓励学生至少取得一项上岗证,使得学生一毕业就能持证上岗,增加就业机会,同时缩短工作适应期。这更需要我们积极创造实训条件,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以就业为导向,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

五、结语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尚处于摸索阶段,我们只有坚持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不断强化和完善教育体系改革,才能摸索出一条适合专业自身发展的道路。要适应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人才市场的需要,就必须坚持正确的定位,狠抓内涵建设,增强自己的办学实力和竞争力,充分发挥各种优势,找到自己的立足点、生长点。建筑装饰专业教学体系应该适应社会的发展,以培养高素质职业技能的专业人才为己任,明确专业办学方向,深化教育体系改革。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大一新生;自主学习;习惯;养成

艺术设计专业成为高中生考大学的热门选择已经持续了很多年,全国各大院校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陆续开设了艺术专业或设计专业,使得报考人数逐年增加,艺术设计前景“一片繁荣”。但是,当学生入学之后,却发现“希望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面对完全陌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环境时,会表现出对前景的迷茫和担忧,甚至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从而影响到自身的学习发展。大一新生入学后最难适应的应属大学的教授方式,学生在大学阶段主要需要调整的也是学习的方法,急切需要养成的是学习的习惯。《学记》“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精辟概括了“善学”的重要性。“善学”既是会学习,从中学阶段的“学会”到大学阶段的“会学”的转变,其本质就是学生会不会自主学习,因此对大一新生的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尽快让新生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对其整个大学阶段及以后的职业生涯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新生入学后的学习状态却普遍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动力不足

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唯一目标就是考大学,考上后就好像突然没了方向,不知何去何从。由于艺术专业的录取是文化和专业分数的结合,所以相当一部分学生为了考进大学,会临时抱佛脚突击练习专业,根据学校的录取情况选择就读的专业,真正进入大学后才发现所选的专业并不是感兴趣的,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也有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没有了升学压力,没有了满满的作业,没有了老师的紧逼,没有了家长的督促,突然多出来的自由时间不知道要如何利用,渐渐养成了玩游戏、睡懒觉等习惯。

(二)缺乏自律意识,自控力弱

多年来养成的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被动学习习惯,使得学生一入学就有一种“小鸟自由了”的感觉,以前不能玩的游戏可以尽情玩了,以前不能看的电视剧可以尽情看了,甚至一直被禁锢的心此时也蠢蠢欲动,谈恋爱不再畏畏缩缩。另外,考证、兼职、聚会等各种活动充斥着新生,没有更多的精力投在学习上。老师上完课就走,辅导员不可能每天盯着,家长管不着,同学又各有各的精彩,自己不好好学也没什么影响。缺乏自我反思的习惯,缺乏对自我的有效约束。

(三)无法适应上课节奏,学习主动性差

大一新生在入学后面对陌生的学习环境会感到茫然,原有的方法已经不太适应当前的学习状态,大学的教学方式比较灵活,特别是艺术设计类的课程,纯理论的大课相对不多,单独辅导或操作练习的课程较多,且因老师的上课方式差异较大,学生很难在短期内适应此种教学方法。大学阶段自主学习占主要地位,可是多年养成的依赖老师的习惯让他们无法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合理的安排,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从而形成得过且过、敷衍了事的学习态度。

以上挪列的主要问题不仅影响学生自身的学习发展,甚至还会影响到学校的学风和教学质量。引导大一新生适应大学教学模式,转变学习观念,养成自主学习习惯迫在眉睫。学习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是由外部支配到内部控制,并不断巩固调整的过程。一旦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就不需要更多的外在意志力来调控,也能取得学习上的收获。如何养成自主学习习惯,让学生从“要我学习”过渡到“我要学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尝试:

(一)制定学习计划,增强自主学习意识

习惯养成的初始阶段,往往需要外在力量的干预,学校与老师在新生学习习惯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新生入学不久就帮助他们制定月期或学期学习计划,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有学习目标。但制定的学习计划和目标不能好高骛远,以防那些急于求成的学生因完不成任务而产生失落感,打击信心,从而产生放弃的念头。同时,计划和目标也不能制定得太过低拙,太容易完成的计划会使学生失去完成它的动力。而且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最佳的学习状态来合理安排自主学习的时间。所以合理的学习计划可以帮助大一新生尽快度过迷茫期,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在课程以外,在规定时段内要求学生完成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练习作业或参展参赛,最好是能和专业课程内容相辅相成,让学生认识到课外他们能做些什么、看些什么会对学习有帮助,对自身修养有提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二)监控学习过程,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大学的教学模式往往只讲授重点和难点,艺术设计类专业更强调“熟能生巧”,所以课堂上所学的内容需要学生课后花更多的时间去消化掌握。面对内容多、速度快、课时少、课后需要大量练习的学习模式,需要一套完整的学习监控体系。根据之前的学习计划来监控大一时间段内的学习进度,及时跟进或调整教学内容,评价学习成果,反馈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实行奖励与评比机制,对于学习成效明显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未能完成学习计划或者态度明显不认真的学生给予诸如加大练习量的惩戒措施。在班级或本专业范围内进行公开评比或优秀成果展示,让学生看清自己的优势或差距,激发他们向好争优的斗志,发挥教与评的作用。督促学生长期坚持实施学习计划,有制约力的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三)改变学生认知,形成自主学习习惯

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协助制定学习计划和监控学习过程无非是要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当一段时间的外力介入后,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会明显提高的,当学生发现自己有进步后,主观上也会逐渐认同并接受这一学习模式,更加主动实施学习计划。而“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生活,学生对大学的教学方式、对专业、对自己都有了较全面的认识,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此时可以引导学生制定一个自主度更高、操控性更强的学习计划来帮助他们达到目标。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大学学业生涯规划,内容不仅涵盖专业和文化学习,更应包括修养、社交、兴趣爱好、其他技能提高,以及本专业发展前景和将来的就业创业定位等内容,更明确学习的目标,合理有效安排时间,化外在监管力为内在需求,主动实施学习计划,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四)营造学习氛围,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第3篇

关键词:职业能力;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工厂;双向嵌入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4-0080-02

自2006年示范院校建设开始,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作为国家重点建设专业开始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2010年又结合山东省教育规划课题《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例》,借鉴国外一些先进理念,紧紧围绕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在课程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建立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面向的岗位群与学生职业能力定位

在我国加快深化经济改革,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要生存,就要服务于地方经济,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应本地区行业企业急需的具有职业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是与山东半岛电子信息产业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相适应的。2006-2009年,我们通过对山东二百多家企业的调研和分析,明确了在电子产品制造企业完成一个电子产品生产的基本程序和所需要的岗位,如图1所示。

自2010年开始《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项目研究后,我们有针对性地对山东半岛的青岛、烟台、威海、潍坊四地市用人在500人以上的中小微企业再次进行了精细化调研,设计了相应的调研表,并回收调查问卷,进行分析提炼,得出职业岗位、专业能力、专业领域之间的关系,如表1所示。当然,在职业岗位及学习领域中一些职业能力是相互交叉的,在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侧重点和不同的要求。

基于职业能力分析构建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建设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关键。课程体系构建的质量关系到一个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能否被社会认可。一个优秀的、可行的、实用的专业课程体系,必须有企业技术骨干参与构建,并以此为基础重构教学内容,使之满足业界的需求和社会的需要。因此,构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就成为必然。

我们根据调研所得的岗位群及各岗位群对职业能力的要求,并借鉴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教学理念,构建了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借鉴“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组织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

在构建课程体系过程中,根据岗位群情况,采取“六步工作机制”,即企业技术专家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学校专家归并行动领域行业专家论证行动领域学校专家开发学习领域校企专家论证学习领域校企专家确定学习情境,实现了校企专家共同参与课程体系设计。采取“四阶段分析法”,即通过工作岗位职责“解析法”实现从岗位职责到工作任务的选取,通过工作任务“归并法”实现从典型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的转换,通过工作过程“分析法”实现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换,通过工作任务“还原法”实现从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的转换,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获得了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特色教材、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等教学成果。

(二)以多层次职业实践完善课程体系

职业实践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职业实践主要分为识岗、跟岗、顶岗、毕业实习等环节。“识岗”是学生一入学就开始对学生进行职业方面的教育,通过识岗使学生对本专业的总体情况有所了解,明确将来的就业方向,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及早进行学习规划和职业发展规划。“跟岗”一般在第二学期安排一周的时间到企业,跟着企业技术人员,观察、认识生产线,感受企业文化,通过跟岗,使学生对将来的就业岗位有清晰的认识,明确学习目标和奋斗目标。“顶岗”和“毕业实习”则是安排学生到企业参加一系列真实的工作,通过这种切实的职业实践,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在学校就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

构建“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 威海职业学院按照“先进性标准、实用和体系化布局”原则,以强化产学研结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为目标,加强实践教学条件的体系化建设,构建了“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以“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构建为抓手,重点加强校内教学工厂的建设,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有效地解决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及“双师”素质教学团队的培养等问题,使产学研结合真正落到实处。“五位一体”工学结合教学平台如图2所示,该平台由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创新能力训练、就业能力训练五部分组成,形成一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的阶梯式的、完整的职业训练平台。

1.构建“虚拟教学工厂”,创新一体化教学。“教学工厂”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最重要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也是其职业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教学工厂理念就是在学校的教学环境中营造真实的企业环境,通过企业项目和研发项目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加以创新。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借鉴这种理念,将“虚拟教学工厂”引入课堂,创新一体化教学,使学生的学习过程转化为全程职业模拟过程,突出了职业技能训练和实践能力培养。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使课程凸显较强的职业性与实践性,真正实现了工学结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

2.校园内“筑巢引凤”,校企共建“教学工厂”。仅仅具有“虚拟教学工厂”还是不够的,为了更深入地体现企业的精髓,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筑巢引凤”,校企共建了真实的“教学工厂”。以“产权联结”为纽带,通过“双向嵌入”,在2006年,创建了校内教学工厂――“威海天信电子有限公司”,创新了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学校为企业提供场地、设备、人才资源,企业为学校提供技术人员,引进企业文化,按企业模式经营,生产现场就是教学课堂,教学工厂的产品就是学生实训的载体,学生在生产中完成“学习性工作任务”、在学习中完成“工作性学习任务”,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在校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社会需求不适应的问题,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从校内教学工厂成立至今,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已安排了5届学生、6000余人次的学习和实践,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真正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利益双赢。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利用专业配备的电子创新工作室、智能机器人工作室等开展了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创办了电子爱好者协会、KAB创业联盟等多个学生团体,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第二课堂活动开展至今结出累累硕果,我院学生在省、市级电子创新大赛中名列前茅,在全国机器人大赛中也荣获一等奖,每年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不少于10人。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从一个侧面丰富了课程体系的构建,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得到学生的高度认可。

职业能力培养的成效

课程体系构建是否成功,需要从两个方面对其进行验证。其一,课程体系构建是否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是否得到学生的认可;其二,课程体系构建是否适应业界职业标准,是否得到社会的认可。

经过三年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深化改革,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都得到了大幅提升,形成了较好的社会影响力,学生满意,企业满意,社会满意,学校满意。本专业毕业生近三年的平均就业率达到98%,专业对口率达到90.1%,每年本专业都有毕业生自主创业成功的案例,用人企业对我院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赞不绝口,社会反响良好。由此可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有效与成功的。

参考文献:

[1]任艳斐.以职业能力为标准构建高职实践教学体系[J].职业时空,2008(1).

[2]蒋勇.论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J].职业技术,2011(8).

[3]孙淑萍.基于综合职业能力观的高职课程设置[J].中国成人教育,2010(18).

作者简介:

丛迎九(1968―),威海职业学院副教授,信息工程系主任,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管理和计算机应用技术。

第4篇

关键词: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3-0227-02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

从当前建筑装饰工程行业发展来看,建筑装饰企业的经营范畴由设计与制作、工程装修和工程监理三部分构成,与其对应的职业岗位主要有设计员岗位、装修技术岗位和施工监理岗位,并可进一步细分成设计员、施工员、监理员、预算员、资料员、材料员、质检员等岗位群。因此,从事建筑装饰专业的技术人才应定位于集设计、施工、管理与服务等岗位于一体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根据职业岗位群的要求,构建基于能力本位的“1+2+4”人才培养模式,1是掌握一项核心职业能力即设计能力,2是培养两个专业特长即施工技术和造价能力,4是面向四个主要工作岗位即设计员岗位、施工员岗位、造价员岗位和监理员岗位。

二、基于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的创建是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我院的教学安排实行的是“2+1”模式,也就是大学前两年在校学习专业知识,第三年进行校外顶岗实习,因此课程必须在前两年全部结束。

通过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课程开发过程遵循的是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商讨、论证。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建立适应社会需求的知识、能力、素质相结合的能力本位课程体系,使课程方向体现工作过程为导向、工作任务为载体,课程内容体现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将课程学习与专业岗位证书的考核相结合,培养当前建筑装饰工程所需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课程体系包括素质课程、职业拓展课程和职业能力课程三部分。素质课程有两课、大学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演讲与口才、建筑装饰职业素质教育;职业拓展课程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职业人文基础、体育,还包括专业选修课程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监理(必修)、平面构成、装饰彩画、中外建筑史、设计概论、古建筑彩画、美术欣赏;职业能力课程体现一项核心职业能力即设计能力,有艺术造型技能训练、建筑装饰识图与制图、手绘表现技法、建筑装饰设计、CAD建筑与装饰制图、3D效果图表现技法、装饰工程概预算、装饰材料与构造设计、室内环境与设备设计、设计实训;两个专业特长分别是施工员和造价员,施工员岗位课程是建筑构造技术、建筑装饰识图与制图、装饰材料与构造设计、装饰施工组织与管理、建筑装饰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造价员岗位课程是建筑构造技术、建筑装饰识图与制图、装饰工程概预算、装饰材料与构造设计;面向四个主要工作岗位是设计员、施工员、造价员和监理员,监理员岗位课程是建筑构造技术、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监理、装饰施工组织与管理。

三、基于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研究

(一)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

加强实训室和实训基地建设。首先,在校内加速建设和完善实训基地(包括多媒体教室)的配套设备、设施,充分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其次,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把学生放到生产第一线,在真实情景中进行学习和锻炼,将教学情境中形成的能力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最终达到零距离就业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以职业技能需求细化分析为根据,以满足岗位技能的要求为目标,精心设计实践性教学环节,构建课堂、企业平台、校企结合的教学环境,使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互动教学和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相结合,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小组协作、应用实习与课堂教学并重的教学方式。基于能力本位的实践教学模式由单项技能训练、综合能力训练、顶岗实习三个环节组成,三个实践环节紧密与生产相结合,探索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新途径。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

学生在刚刚接触第一个设计项目时会感觉不知该如何下手,因此,在第一个学习情境引入多个优秀的设计案例加强学生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能够很快进入角色,做出第一个设计项目。使用的案例包括大师的设计作品、教师学生的优秀设计作品以及优秀的工程案例,通过案例的讲解,学生能够直观清晰的了解相关的知识点,并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设计水平,知道什么是好的作品,如何才能设计好的作品,通过不断的积累促进设计水平的提高。

2.项目教学法

按照咨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步骤,学生完全实现自主学习,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不再讲解,只是起到引导组织的作用。通过实施项目教学法,学生在具有真实职业环境的学习情境中,感受从事建筑装饰设计工作全过程的实践,目的明确,针对性强,效果明显,学生在协作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取得进步。

3.角色扮演法

学生通过扮演业主、设计师等角色,体验自身角色的内涵活动,又体验对方角色的心理,从而体验在确定建筑装饰风格这一环节中业主等因素对确定装饰风格的影响,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在组织教学时,一方面将学生有目的地分成若干组,鼓励引导同组间学生进行互助学习,另一方面在讲课时积极采用师生间互动学习的方法,各组轮流回答问题,轮流上台演示设计方案等,并且组内学生可以相互商讨、相互补充,通过互助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互助意识、沟通与表达能力,体现了教育的根本目标,促进了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

(三)围绕核心职业标准,开设“双证课程”,实现课证融合

科学分析职业岗位,全面准确地把握职业技能开发的程序和内涵,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学习领域课程之中,使各项技能训练和考核落到实处,形成较为完善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我们首先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专业目录和指导性教学计划,划分出文化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特长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等课程体系。同时,在这些课程中确定三门以上的核心“双证课程”和两门以上的辅助“双证课程”,在这五门课程中融入劳动保障部相关职业国家职业标准三级中的全部技能要求和相关知识。通过这种设计,提高了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四)校企合作自编特色教材满足教学需要

切实做好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教材的建设规划,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能力。以建筑装饰工作过程为主线,按理论与实践一体化项目教学形式来进行设计,以技能为切入点,形成教材结构体系和内容,突出职业实践活动,穿插各类图片、表格、工艺流程图,增强启发性和趣味性;引入行业和国家职业标准,吸收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材编写,将工程实际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编入到教材中去,体现岗位的针对性。教师编写高职高专教材,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能及时删减,更新教材内容,大量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五)改革考核评价方法

要突出能力的考核评价方式,体现对综合素质的评价,吸纳更多行业企业和社会有关方面组织参与考核评价。课程评价标准基本涵盖国家职业标准,并参照相关职业资格考证的相关知识、技能要求,逐步与职业资格技能考证的内容和形式并轨。过程性考核与期末考试并行,期末考试逐步实行考教分离,以体现学习成绩的真实性。对于操作性强的专业课程,侧重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顶岗实习考核,应要求按规定完成包括毕业设计和企业工作过程的内容。毕业设计成绩是学生校内学习和校外顶岗实习综合成果的体现,由指导教师结合毕业答辩成绩综合评定;其中企业工作内容主要由企业技术人员负责,对学生在实习期间完成的工作情况和表现进行评价。装饰施工技术实操考核,选择装饰工种职业标准中的一项内容进行培训,培训完毕按国家职业标准考核。

四、结语

当今国内外发展局势,对建筑装饰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提高从业者队伍素质,提升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建筑装饰专业人才时,必须契合行业需求,以提高从业者职业素质为出发点,实现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共同合作构建基于能力本位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第5篇

论文摘要:在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模式不能只停留在“教”上,应更加注重于“学”。只有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对如何培养与激发电脑艺术设计专业(以下简称电艺)学生自主性学习习惯的做法与感受,我从多个角度进行了较详细的阐述。且将这些做法在课题研究中进行了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当前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纪元,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这一切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和工作方式,这对传统的重教不重学的教育方式是严峻的挑战。如何使受教育者成为自我教育者,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显著特征。现在,国际社会提出了“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的理念,学习不再限于有限的学校范围之内,而是贯穿于人的一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更加注重培养与激发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施教的前提,教师只是协助者和引导者,如何使学生学会利用社会、学校、网络等一切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条件进行自主学习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我在主持“电艺专业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与激发研究”课题研究时,运用了一系列的手段和条件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逐步形成了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并达到了使他们认识专业、热爱专业、主动钻研专业的目的。

一、提高电艺专业学生自主性学习方式的必要性

1.学生拥有较多的自由支配时间。目前高职院校的开课计划一般每周为22至24课时左右,学生从早上6点半起床开始到晚上10点半就寝,除去上课与其它生活用时,每天至少还有6个小时以上的自主支配时间。尤其是我院三年级的电艺学生,目前对他们采用分段式模块化的教学模式,两个班共用一个实验室,分为上下午交替上课,这样学生的机动时间就更长,达到近10个小时。为此我们应该很好地引导和培养他们利用这些机动时间来提高专业水平。否则,那些不自觉的学生会利用这些时间沉溺于电游、网聊等这些与学习无关的事之中。这样不但会使已学的专业知识得不到良好的消化,更谈不上巩固与深化知识了。

2.学生存在着不良的学习习惯。目前,高职院校里的一些学生存在着不良的学习习惯。我们应该对症下药,正确引导他们养成自主性学习的方式。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着文化基础薄弱的现象,且有一部分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由来已久,有的甚至产生了厌学的情绪。我们对电艺一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数据显示居然有7%的学生从来不交作业,有21.8%的学生经常抄袭作业,两者合并达到了近30%。

3.有些学生及其家长对高职教育存在着模糊认识。目前仍有部分家长、学生对高职教育没有正确的认识,认为是考不起本科才读这种学校,是出于一种无奈的选择。这也导致这些学生便产生了一种得过且过、混张文凭的思想。至使学生无法提起学习的积极性。

4.大部分学生的专业基础薄弱,影响了学生的自信。学生在进校时有大部分学生的专业基础为零,一时很难较快地达到老师提出的教学目标,加上自己的不努力使自己的成绩不理想,从而造成自暴自弃的心理。

二、提高电艺专业学生自主性学习方式的措施

1.让学生感受专业的社会价值来提高专业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习惯,我们不能死抓、硬抓。既然是自主性,我们当然首先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让他们认识到学习的必要性,感受到学习的愉悦性。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活动动机引起的,学生的学习动机也不例外。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学习动机的实质是学习需要,这种需要是社会、学校、家庭的影响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一般来说,学习动机越明确,越强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学习的效果越好;反之,学习动机不纯或不强烈,学习的积极性就低,学习的效果就差。正因如此,我们对一、二、三年级的学生分别采取了不同的要求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以前我们是在每一届新生入校时,由专业负责人对新生做专业教育,但通过问卷调查后发现,仍有80%的学生对专业没有较清晰的认识,不知道专业的开课内容、课程的逻辑关系及专业的社会要求与社会价值等。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对新生的专业教育方式进行了改革,就是要求变被动为主动的方式。且在教学计划中有了明确的规定,要求电艺的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专业活动,具体要求如下:一年级利用暑假进行社会专业企业调查,二年级利用暑假进行专业社会实践,同时邀请社会专业企业负责人或技术人员来校进行学术讲座。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老师的引导、社会与企业的影响,学生对电艺有了一个全方位的、较深入的认识。通过第二次专业问卷调查显示,学生自认为对专业有了较深了解的占到58.7%,一般认识的占到31.4%,两项合计占到了90.1%。且有部分学生在调查报告中写道:以前他们选择这个专业时只是想和高中同学在一起读书有个伴,当时对这个专业没有一点了解。但通过学院安排的专业社会实践后,深深地感到,所学的专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社会需求也较大,对学好这个专业有很大的信心。

2.提高师资的行业化知识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喜爱强度在一定程度上与任课老师的专业素质有关系,因此师资行业素质的培养不能缺少,要尽可能鼓励专业教师深入到专业企业中去进行实战训练,或利用长假,到企业兼职。老师具有了一线的专业实践经验,老师在讲课时会使用一些企业真实案例、会穿插讲一些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标准等,这样讲课时才会贴近行业,使学生感到生动、适用,才能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改革教学模式、调整教学计划及配套的教学文件,科学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习惯。教学管理要形成有效的机制,必须要有一定的规章制度,同时对一部分不自觉的同学起到一种约束、促进作用。为了使学生能充分利用时间,逐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我们修改、制订了一系列的教学文件,通过一年的运行情况来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1)完善教学计划,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一方面学生的社会专业调查与专业社会实践列入到了教学计划中,纳入到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学分考核。另一方面,教学计划中对有关与社会专业企业中不是很贴切的课程进行了删除、替换、补充完善。调整了开课顺序,使其更加符合专业学习的逻辑性。(2)制订配套教学文件,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为配合教学计划的全面性与具体操作性,我们按企业要求制订了各科目的技能考核标准、考试大纲、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并向学生公布,使他们知道就业的技能标准。这样就不会走弯路,更好地利用学习资源。(3)由于电艺专业的特殊性,一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最好是集中在一段时间内完成,这样使学生的学习思维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才能集中思路进行创意和巩固。为此,我们对电艺专业进行了“分段式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改革。通过调查显示,有88.5%的学生喜欢这种教学模式,认为这样便于进行专业创作。较以往的一周学几门课程而打乱学习思路的模式要好得多。

4.搭建学生的展示平台,用“成就感”激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喜欢学”是“学得好”的基础,但学得好也反作用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高职院校,我们应该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专业水平的展示平台,来满足他们的成就感,以激发他们自主性学习的积极性,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作品展览与专业作品比赛是最好的表现机会。我们在一年内举办了手绘作品展评、网页效果图设计比赛、电艺专业“2008迎新艺术作品展评”几次活动,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调查收集到的数据来看,100%的学生都希望学院多举办此类活动,有个学生这样说,“本来不准备把作品带回去的,但通过自己精心修改且打印出来后,真的舍不得交给老师,感到很美”。学生能有这种思想,说明学生看到了自己的成绩,有种成就感。

5.成立专业工作室,主动承接社会项目的制作,以点带面,逐步提高更多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许多家长和学生认为,学校里学的东西与市场所需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导致部分学生有点不在乎老师所讲授的知识。为了使学生亲眼看到所学的知识能直接为社会所用,得到社会的认可,我们成立了E龙数码工作室。并制订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奖励措施,激发学生大胆承接、设计与制作社会项目。以E龙数码工作室名义,与社会专业企业合作,进行项目开发。这样极大地鼓励了学生,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一年来,工作室承接了社会上一百多个大大小小的项目。也涌现出了一批专业优秀的学生,如吴鹏、谭娟等,其中吴鹏同学为株洲市农发经贸有限公司设计制作的网页,受到公司经理的多次表扬、为株洲市天鑫硬质合金有限公司用3DMAX设计制作了数百个模具模型,并精心设计编排成了一本近六百页的产品说明书,受到了该公司的高度赞赏,该公司已与吴鹏同学签下了毕业后直接到该公司工作的协议。谭娟同学则对株洲市大部分高档酒楼、发厅、房产公司等单位设计制作贵宾卡、海报、宣传画册等。学生积极参与社会项目制作的这种行为既锻炼了他们的社会交际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专业能力。工作室现象极大地鼓舞与激发着其他同学对专业的热情。

6.及时收集教学反馈内容,使教学工作更好地为学生学习服务。为及时掌控教学改革的效果,我们将经常对学生进行座谈、调查,跟踪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对每个活动、项目制作或教学中的某种改革,我们应该在事情的前、中、后期随时进行了解与掌握,尽可能以一种最佳的方式来激发各类型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安排工程项目时,尽管都是学生自愿报名的,但项目的难易程度应合理地分配给学生,否则可能会使水平较高的学生分到简单的项目时感到缺少创意而提不起学习兴趣,相反,若把较难的项目安排给技术较弱的学生,则会使他们感到压力太大而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

当然,学生自主性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呈波浪式的,因此我们不能看到学生一时的表象就放弃对他们的培养,要常抓不懈。

参考文献

[1]岑国桢.教育心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第6篇

关键词:园林技术专业;实践能力;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1-0110-03

Several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Practice Ability of the Garde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Bao Qiuli1 et al.

(1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of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Baotou 014109,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practical teaching status of the garde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several measures to increase the students’practice ability.Measures such as reconstructing scientific course system,increasing quality of teachers,perfecting practical training base construction,exploring the scientific practice assessment methods and holding landscape design competition.In recent 3 years,along with education and teaching quality improved steadily,the first voluntary admission rate is 100%,and the first graduates signing rate is over 98%.

Key words:Garde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Practice ability;Measures

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以及各个城市争创国家园林城市战略的实施,社会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从事园林行业的人才缺口很大,园林行业被誉为当今的朝阳产业[1]。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2]。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近些年来,全国的高等职业院校陆续设置了园林技术或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为培养园林行业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缓解园林人才需求的压力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随着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园林技术专业在基础设施,师资队伍及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与此同时,用人单位对园林技术专业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的园林专业人才,成为摆在我们高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课题。因此,探索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园林技术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合格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开展了以加强园林技术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主题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采取了以下几点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 办学思路及目标

立足园林建设主战场,以培养能在城乡建设、园林、房地产、现代观光农业、花卉及苗木生产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各类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施工、养护管理等一线工作岗位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理论知识讲授以“必需”、“够用”为原则,通过“一线三训”的实践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2 主要措施

2.1 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及教材是课程体系的主要内涵,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3]。在新的形势下,社会对园林人才能力的需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原来的课程体系设置已经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学分制的实施和学生多元化培养的需要,需要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结合我院学分制的实施,通过走访及网上查阅区内外相关院校,分别召开由专业教师、学生、企业及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等不同层次的座谈会,征求关于课程体系改革的意见和建议。对园林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如下几方面的改革。

2.1.1 修订教学计划及课程大纲,更新教学内容 从对新形势下学生培养目标出发,结合学分制的实施,对园林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及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重新修订。新版教学计划更加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增加了专业综合实训项目。根据市场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一是增开了园林工程概预算、把以前单独开设的AutoCAD、SketchUp、Photoshop3门课程按任务驱动教学法整合为1门“计算机辅助设计”,采用“理实一体化”授课方式;二是按照多元化培养原则,专业拓展课采用模块形式设置,把课程之间关系紧密的几门课程设置成一个模块,共设置了“园林设计”、“园林植物培育”、“园林植物应用”、“园林工程”及“园林人文知识”等5个模块,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求职意向任选其中的2个模块进行学习;三是减少理论教学时间,鼓励教师采取理实一体化方式授课,增加实验和实训课内容及时间,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教学大纲修订时,注重每门课程之间的联系和衔接,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和遗漏,多种途径搜集资料,将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及时添加到专业课的教学中。

2.1.2 注重教材编写 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十二五”规划教材的编写,承担实验、实训课的教师必须编写配套教材,使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先进性和针对性。近3a来共有6名教师副主编及参编了《AutoCAD》、《园林苗木繁育技术》、《园林绿地养护技术》、《园林艺术》等8部“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及多部校内实训教材,专业课程教学中100%使用了高职高专教材。

2.1.3 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我院非常重视精品课程建设,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此项工作,按照成熟1门,申报1门的原则,迄今为止,园林技术专业共建成《园林制图》、《园林工程》、《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草坪建植与养护》、《园林工程概预算》等6门院级精品课,其中《园林制图》与《园林工程》被批准为内蒙古农业大学精品课程。目前正在积极筹备《园林工程》自治区级精品课的申报工作。

2.2 加强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园林人才,必须有一支业务水平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由于我院园林技术专业设置时间较短,师资队伍年龄比较年轻,高水平的师资数量较少。针对高水平的教师较难引进这一现状,我们制定了“培养引进并举”的原则,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第一,选派专业骨干课教师前往国内重点大学及国外进修学习。近年来,有3名教师到北京林业大学、2名教师到中国农业大学、1名教师到美国、1名教师到荷兰进修学习。第二,积极鼓励教师攻读学位。有1名教师考取了博士研究生,2名教师考取了硕士研究生。第三,采取多种途径引进人才。近年来先后引进日本回国博士1人、北京林业大学硕士2人。第四,采取挂职、兼职等多种方式让教师到园林企事业单位实践锻炼,切实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经过多年的努力,园林教研室现有专业教师13人,其中副教授3人、讲师5人,助教3人、实验师2人;具有博士学位2人、硕士学位10人、学士学位1人。现已初步形成了整体结构较为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

2.3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实践动手能力的高低是衡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指标,而实训基地的建设又是保证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要基础。为此,我院十分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摸索出了通过学生入学之初的园林认知综合实训,到各门课程的独立模块实训,再到毕业设计的专业综合实训“一线三训”的实践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3.1 加强实训室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园林技术专业现有园林植物标本实训室、园林规划设计实训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室、园林工程及模型制作等4个专业实训室。2015年学院投入30余万元对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室的40台电脑进行了更新,以满足最新版本实训软件的需要。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室实行开放式管理,在没有课程安排时,学生可以随时进入实训室,有专门教师进行指导和管理,大大提高了学生电脑软件操作水平。学院先后投入数百万元建成了20多栋日光温室和1栋占地1 000m2的多功能自控温室,以满足学生园林植物繁育、栽培等方面的实训需要。学院还建有专门的场地让学生进行测量、放线、园林施工等实训。另外,学院占地20hm2左右校园的绿化、美化工作均让学生参与管理,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加以检验。

2.3.2 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学院在重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也积极开拓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以加强学生综合实践技能的培养。我们根据自身的科研和师资优势,与园林企业紧密联合,有针对性地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目前有内蒙古荣大园林集团有限公司、内蒙古新神农园林有限公司、内蒙古绿之源园林绿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和呼和浩特市方德景观园林工程有限责任公司4个校外实训基地。针对工程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每年选派几名教师到校外实训基地从事科学研究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同时还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和教师一起指导学生的综合实训。通过在企业的综合实训这一环节,不仅提高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园林生产实践的机会,大大激发了同学们学好园林技术专业的热情和积极性。

2.4 探索科学合理的实训考核方式 考试和分数是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就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指挥棒[4]。为了加强学生对实践动手能力的掌握,我们采用了态度考核、过程考核、结果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式。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实训项目的具体情况,给实训态度、过程、结果分配不同的权重,再进一步细化考核指标及分值。根据实训内容的不同,在考核方法上采用实际操作,撰写实训报告,答辩,出展板等多种形式进行。避免学生重结果,轻过程,蒙混过关现象的发生。

2.5 举办园林景观设计大赛 自从2010年开始,结合我系“园林文化艺术节”学生系列活动的开展,我们每年举办一次“园林景观设计”大赛。比赛以团队方式进行,每组参赛学生2人。2名选手须在规定时间内,分工合作,选用提供的AutoCAD、Photoshop、3Dmax或SketchUp,以及Office等计算机应用软件,根据比赛指定设计环境,完成一套园林景观设计方案,并最终以图片格式的展板形式提交比赛作品。由来自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组成的裁判组评出一、二、三等奖,并颁发奖状及给予物质奖励。通过技能竞赛有效促进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强化核心技能的训练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3 实施效果

随着上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措施的实施,园林技术专业学生培养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在2014和2016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园林景观设计”赛项中,分获自治区级一等奖和全国三等奖的好成绩;在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多人获得金、银、铜奖。近3a来,该专业学生第一志愿录取率始终保持在100%,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高达98%以上。

参考文献

[1]杨建民,王广友,聂庆娟,等.强化园林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07(3):14-17.

[2]郭奇斌,樊文斌,郭海清,等.构建具有鲜明高职特色的课程结构[C].高职高专教育研究会论文集,2007:91-93.

[3]陈雷.高职园林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初探[J].科技资讯,2008(15):184.

第7篇

关键词:环氧注浆 铝管 道床加固 中图分类号:U231+.92 文献标识码:A

工程概况

广州地铁鹭江-晓港站区间整体道床运营多年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道床冒浆、水沟开裂等现象,主要表现为:水沟内无流水,水已从水沟底部破损混凝土内渗流到道床底部,水沟内存在离散混凝土颗粒及细砂,整体道床底部已与仰拱全部剥离,水沟与道床施工缝出间断性出现返砂、冒泥,道床面分布不规则间距的横向裂缝,部分裂缝及变形缝出现较严重的翻浆冒泥。

分析运营期道床冒浆原因

此次整治区段病害的主要形成原因是:水沟施工质量存在问题,运营期间列车振动的影响使其加速出现严重开裂,水沟里的水由开裂部位、松散砂浆侵蚀道床;另外二衬仰拱的渗漏水也是侵蚀道床与二衬界面的主要水体之一。同时在列车振动下,道床底板与仰拱出现剥离、界面磨耗,侵蚀道床的渗漏水促使道床与仰拱振动研磨成泥浆及沉淀出细砂,最后在列车运行过时,从道床、水沟面的各种缝隙返出,形成冒浆现象,造成整体道床脱空。经历了长期的列车运行,冒浆现象则愈发严重、加剧。

运营期间道床冒浆整治措施

3..1破损水沟的修复

对破损的部位进行清凿,回填混凝土修复,水泥砂浆找平找坡,采用环氧材料进行注浆,部分道床脱空严重地带采用水泥-环氧材料进行复合注浆,以解决混凝土在未完成胶凝条件下能承受列车运行时的震动,避免受破坏,同时进一步充填不密实部位。施灌压力,一般控制在0.5MP,重复注浆两次以上。

3.2水沟与道床、二衬接缝、隧道壁接缝、道床横向裂缝的闭合

沿水沟外侧与隧道壁接缝和水沟与道床接缝加之两侧及水沟缝,纵向共计8条缝。每条缝都要经过开槽、钻空、清孔、清槽、早强水泥封闭工序,以免后面注浆时出现漏浆现象。依孔序注环氧浆,压力0.8MP,要求两次以上注浆都起压,对于注浆量大而且不起压时,可先进行水泥注浆,压力达到0.2MP后必须进行化学注浆。

3.3道床加固处理

传统注浆工艺,采用梅花形布孔,孔位于两轨枕之间,孔径30mm,孔距55cm-60cm,孔深入二衬混凝土15cm-20cm,采用早强水泥封孔埋管。后期施工单位采用了新型的三序布孔注浆工艺,最终全部的孔钻完也是梅花形孔状。一序采用之字型布孔,每孔之间隔开一个轨枕间隔,二序同一序一样,只是错位布孔,三序填满梅花形。

在中大-鹭江下行线7+218-7+360泵房位靠近鹭江一侧采用三序之字型布控注浆新工艺。采用三序注浆的好处就是能够尽可能多的填充道床空洞,能避免大量的漏浆现象的产生。事实上在传统的一序注浆工艺工程中,经常会遇到串浆现象,浆液会从相对强度薄弱的地方串出,造成大量浆液的流失,再者当两次或多次注浆后仍不起压的情况下,浆液因地铁运营期间施工时间间断等原因造成提早凝固,堵住注浆管,造成注不进浆的情况。只得重钻孔补注。当采用三序注浆时,即使一序注浆完毕后注浆管凝固被堵后,在二序,和三序的时候,仍然可以继续注浆,注浆过程中保证了最大浆液的填充量,从环氧注浆量的数据来看,三序注浆的填充量要远远大于一序填充量。当然三序注浆工艺也有它的弊病,那就是工期会比较长。因此对于地铁隧道整体道床的整治,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综合整治。经过长时间的观察,采用三序注浆工艺整治过的广州地铁8号线整体道床的质量良好,尚未出现重新开裂及渗水现象,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4、施工监测方法

由于运营期间进行注浆整治,考虑到可能将道床局部抬起,引起轨道尺寸超限,影响运营,需进行沉降监测,轨道几何尺寸测量。

从初始施工点开始,每隔50米将膨胀螺栓打入隧道侧墙,路出部分以此作为基准点,基准记为J1、J2……Jn.从初始施工点开始,在单侧钢轨上进行10米划标。监测点记为C1、C2…,监测工作中分注浆前,中,后进行,注浆过程中发现道床抬升超过1mm,应立即泄压,同时做好规矩,水平高低情况记录。

5、抽芯检查验收

第8篇

根据农业部最新公布的数据,3月份能繁母猪存栏量同比下降15.5%,根据诸多检测机构数据显示,目前能繁母猪保持在4000万头左右,远远低于当前市场需要量(当前需要量大约是4500万头),这是支撑猪价快速上涨的关键因素。能繁母猪究竟在什么水平可以实现供求平衡,我们暂不讨论。今天,我们来讨论下,2014年养猪业究竟谁退出了?他们是短暂退出还是永久退出,借此来推断今年猪价走势及其本轮猪周期概况。

能繁母猪下降15%以上,究竟是谁退出了

2014年的主旋律是淘汰和退出,一部分猪场彻底退出,另一部分猪场在缩小规模。即使温氏、雏鹰这样的上市企业在2014年也减慢了扩张速度,退出养猪业的有这么几类人群。

农村散户:主要是农村养殖几头母猪或者一年出栏100头以下的专业育肥户。这类养猪人,基本把养猪业作为副业,资金有限,不能持续投资,尤其是低谷期,他们会最快退出。在养猪业,他们是属于赚起赔不起的一类群体,一旦赔钱,就会撤退。他们放弃养猪的原因有几点:1.猪场设施比较简陋,猪场固定投资不大,主动放弃养猪的损失小;2.养猪业利润低,没有外出打工收入高;3.养猪业污染严重,影响村民正常生活;4.资金紧张,没有周转资金,其中一大部分猪场在春节前后集体清栏后弃养。

限养地区养殖户:在浙江、广东等沿海地区,限养政策执行比较彻底,大部分小猪场选择关闭,因为他们不可能为了养猪,背井离乡。这部分退出群体,无所谓规模大小,也无所谓盈亏,总之永远不再养猪了。

专业育肥户:去年专业育肥户退出比例较高,因为谁也不去干明知赔钱的事,专业育肥户进退比较自由。对于专业育肥户,很多老板是把养猪作为副业,当养猪利润没有外出打工强的情况下,选择退出是无须犹豫的事情。

部分规模猪场:我们在网上也见到很多规模猪场倒闭的新闻,规模猪场倒闭的原因主要是在盲目扩张,资金链紧张。还有一部分规模猪场由于当地限养政策,选择拆迁或被迫关闭。

综合来说,小散户退出比例最高,这是导致今年春季仔猪紧缺的关键原因,当前业内人士对小散户和规模猪场的定义不清晰,我们需要重新定义小散、家庭农场(养猪专业户)、规模猪场、产业链集团的概念。

养猪群体需要重新定义

因为若干年前,政府部门把年出栏500头以上的猪场定义为规模化猪场,这么多年以来,业内对规模化、小散、家庭农场的定义一直模糊,笔者根据业内普遍认识,重新定义不同的养猪群体:

小散户:年出栏生猪在1000头以下的专业育肥户和存栏母猪在50头以下的自繁自养猪场,他们的特点是主要依靠家庭劳动力,不雇佣工人,养猪不是他们的唯一收入来源,没有专业技术人员,猪场各方面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他们的优势是土地、设备成本和人力成本可以忽略不计。

家庭农场:年出栏生猪在1000头以上或者存栏母猪在50头到200头之间的猪场,他们的特点是养猪时间较长,以养猪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夫妻档或雇佣1个技术员,他们享受不到国家补贴,扩张资金主要来自养猪利润,他们会根据利润情况来决定扩张速度。他们的优势是精细化管理和人力成本低。

规模化猪场:存栏母猪在200头以上的猪场,这类猪场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分工相对明细,猪场固定投资大,标准化和自动化水平较高,能够享受到一定的国家补贴。

产业链集团:存栏母猪在1万头以上或者年出栏生猪在10万头以上的种猪企业和养猪一体化企业,他们的特点是公司同时辐射种猪、饲料、养猪、屠宰等多个环节,他们的种猪和饲料一般是内部供给,并且有自己的猪肉品牌。他们的优势是规模化集体采购成本低,可以获取产业链不同环节的利润,能够享受到较大金额的政府补贴。

第9篇

[关键词] 生态 猪 养殖小区

[中图分类号] F30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1-0166-0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一项重大决策,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中的第一要素,同时,环境保护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必须放在重要位置。只有发展和生态兼顾,走科学发展的路子,才能既加快农村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又能保护好环境呢。如何科学发展?这是摆在畜牧科技工作者面前的一项伟大光荣、艰巨的任务。为了探讨分析我县农村生态养猪小区建设模式,笔者参阅了国内有关科技资料,对本地农村养猪生产和经济条件进行调查,认真分析研究,因地制宜,提出了一些有利新农村建设,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原则,供参考。

一、生态养猪小区

1.养猪小区定义

养猪小区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建设以及品种良种化、饲养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粪便无害化的基本要求,由一个独立的集约化万头猪场或多个千头猪场以及几十个养猪专业大户连片成群的年饲养能繁母猪500头以上,年出栏商品猪1万头以上的养猪生产区。

2.生态养猪小区定义

由政府统一依法规划的,在养猪小区范围内建设与养猪规模相配套的猪粪污处理沼气工程,经过必要的设备和生产工艺回收猪粪便中能源,形成有机肥料生产系统以及沼液、沼渣运输排放系统,处理后排灌在农田、鱼虾等生物池塘。形成种植业--养猪业--沼气工程有机结合循环利用的农业生态养猪模式。在新农村养猪生产中推广应用这种模式叫生态养猪小区建设模式。

二、我县养猪现状调查分析

1.养殖业现状

近年来,我县农村养猪业稳步发展,散养户在逐渐减少,适度规模经营场和一些养猪村发展较快。调查显示:清凉山、恒源、罗什、培科、惠丰等10多个规模养猪场,年存栏分别达到千头以上;出现罗什、尹村、富村窑等养猪专业村。全县2011年末生猪存栏15.25万头,出栏20.52万头,产值近4.0亿,约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30%。

2.养猪对环境污染

按每头猪年平均粪尿排泄量2000~3000kg,全县累计年平均猪粪尿排泄量计41~61万t,且含有大量未被消化吸收的有机物质、重金属和微生物,经过迅速腐败发酵,产生氢、硫化氢、甲烷等有害气体和大量病原微生物。动物摄入饲料中的总能量和蛋白质平均仅有20%和15%作为营养物质被保留在体内,猪保留在体内的营养物质仅占14%,其余随粪尿一起排出,引起土壤、水质和大气污染,不仅可引发疾病传播,还可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研究资料表明:一个年生产万头肉猪的猪场,每小时可向大气排放细菌1.5亿个,氨1.59kg、硫化氢1.45kg,饲料粉尘2.59kg,这些物质对大气污染,半径达4.5~5.0 km。

3.粪污处理

调查发现:我县猪粪便普遍采用简单的堆沤处理,然后用作农田施肥;圈舍冲洗等污水多数排在污水池沉淀处理,给周围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有的甚至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影响养猪产业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急待认真研究,尽快规划,统一指导。从全县总体看,养猪产业化已经形成,生产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缺乏科学统一的生态养猪小区规划模式;二是猪的标准化生产和规范化管理技术在生产中应用不到位;三是无害化处理设施较少,处理能力不足,猪粪尿不能及时处理,与新农村建设要求极不协调。

三、生态养猪小区建设模式及类型探讨

1.小区建设模式及类型

1.1小区模式

我县新农村建设中可采用以行政村或乡镇为单位,划分养猪小区,即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由县上统一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建设,以求达到养猪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化和猪粪便处理无害化的基本要求。采用一个独立的大型猪场或多个千头养猪场以及几十个养猪大户共同组成的,集中连片成群的,并能达到千头存栏量和万头出栏量的养猪生产区域,作为我县生态养猪小区建设模式。

1.2建设类型

1.2.1集约化万头猪场型

在县畜牧部门规划指导下,集中划区建成年出栏万头商品猪的大型猪场型小区.

1.2.2集中连片型

在县畜牧部门统一规划指导下,集中1~3个行政村或乡镇,由3~5个年出栏2000~3000头的猪场组成小区。

1.2.3紧密型:在县畜牧部门统一规划指导下,在一个行政村或乡镇方圆或带状1~2km的区域范围内,20~30个年出栏肉猪100~1000头的养猪场或大户组成养猪小区类型。以上三种类型,根据小区不同类型选择予以配套、适应的“沼气工程”,对猪粪污无害化处理。

2.小区选址及规划布局

2.1由县畜牧部门统一布局,远离国家规定的生态禁养区或畜禽禁养区,避开水源防护区,旅游景点区、人口密集区等敏感地区。

2.2建立规模养殖场,必须符合环境、兽医防疫,国家污染处理和排放要求。

2.3 结合当地自然、历史、社会经济条件和区位优势,有利于带动生产发展。

3.小区养殖品种及技术

3.1 养殖品种

积极主推瘦肉率62%以上的“长白、约克、杜洛克猪”生产“洋三元”优质肉或配套杂交优质肉猪。

3.2实现五统一

小区要在圈舍建设、品种改良、饲养营养、防疫用药、环境保护、日常管理等环节,全面推行五个统一配套技术:统一防疫用药规程、统一环境控制标准、统一圈舍建设、统一品种制种模式、统一饲养管理技术。

3.3环保理念

按照标准化生产技术生产肉猪,并努力遵照生态养猪小区建设要求,积极推行生态养猪。

4.小区内基础设施建设

4.1猪舍建设

每个小区需要建设规范圈舍5000m2以上,建舍形式可结合当地自然经济条件,因地制宜,选择开放式、有窗式或密闭式猪舍。猪舍朝向南北向,间距不少于10m。地面采用水泥地面、砖铺地面、半漏缝或全漏缝地板等。猪栏沿猪舍呈单列或多列排列。种猪单圈饲养,或用限位栏饲养。分娩采用高床分娩栏或在普通砖混结构单圈种母猪栏内一角处设仔猪保育箱。

4.2 粪便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4.2.1应用生物过滤法

在污水处理池内设置用碎石、炉渣、焦炭或轻质塑料板、蜂窝纸等构成过滤层次,污水通过布水器导入后经过滤、吸附,并经滤料中微生物分解作用达到净化目的。

4.2.2能源环境型沼气工程

万头规模猪场型小区,猪粪便粪污生产沼气,修建酸化池80m3(如用化学原料混凝沉降,对污水的悬浮物细菌处理用中温发酵罐350m3,同水泥沼气发酵池),生物曝气池400m3,储气柜,有机肥料系统等成套设施进行综合治理,达标后排放。也可按照千头猪场以户为单位各自建一个水泥沼气池,以降低设备费用。

4.2.3沼气发酵池

在千头猪场内建沼气池500m3/个;百头猪场可建沼气池60~80m3/个。对猪粪尿进行初步处理,回收能源,沼渣、沼液结合种植业还田,形成“种植业—养猪业—沼气工程”有机结合循环利用生态养殖小区模式(如下图所示)

5.小区的组织管理

5.1规划新建小区由县农业主管部门审批后方可施工建设,建成后市县级农业主管部门共同验收,合格后正式授牌方可正式营业。

5.2 小区建设规划发展模式:要因地制宜,要坚持多种发展模式共存的原则,大力发展以我县农村适当规模养殖大户为主体的相对集中连片成群类型小区;即采用能源生态型沼气工程或参照千头猪场逐户建设粪污处理沼气工程模式。可由农村养猪能手牵手带动,采用协会或合作社加农户和公司加规模场的组织方式,重点发展一大批饲养能繁母猪50头以上、年出栏肉猪500头以上的适度规模户,作为我县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使小区年出栏达到1万头的生产规模,以提高我县养猪产业质量档次和经济效益。

5.3 成立相应的专业管理机构:县政府出面组织由畜牧部门、龙头企业、协会、合作社或养猪大户组成生产管委会,负责协调处理日常事务,帮助联络标准化养猪生产的宣传贯彻和技术培养,采集信息,联系饲料兽药等物质采购和生猪外销等业务,协调生产秩序,解决生产中矛盾。

5.4 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主要有“岗位责任制度、生产管理制度、卫生防疫制度、兽药使用制度、饲料使用制度、生猪售前检疫制度等;还要建立生产销售的档案管理、生产标识及产品质量追溯制度,把问题解决在源头。

5.5 配备与生产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小区内兽医由当地兽医站专职人员进行指导,以大型规模场为主的小区类型要配备专职畜牧兽医技术人员。

5.6 养猪生产中饲养员要求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或丰富的养猪经验,要求中专文化水平以上,经有关部门培训合格,持证上岗。

5.7 小区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的管理规定,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确保生猪产品质量符合《无公害食品》标准规定的各项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