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临床医学培训

时间:2023-09-21 17:59:56

导语:在临床医学培训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临床医学培训

第1篇

从小,北京就是我心中的一个梦。

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来到北京,高考时与北京的擦肩而过也成为了心中的遗憾。这次有幸作为南昌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一名实习生来到首都北京,来到海淀医院,迎来为期一年的本科实习阶段的学习,我感到非常荣幸!

虽说离开家上学也有3年多了,但初到北京,心情激动的同时还是有着些许忐忑与担忧,担心自己能否很好地融入新的环境,能否顺利度过自己的实习生活。但从下火车的那一刻起,海淀医院医教科马向涛主任和黄彦老师细致周到的安排与关怀让我很快打消了疑虑。他们严谨的工作态度,轻松愉快的工作心态,求真务实的工作理念,还有独特的人格魅力为初来乍到的我上了生动的第一课,也让我对自己在海淀医院未来一年的实习生活充满了信心。

岗前培训是一名临床医学实习生走上实习岗位的必经之路。在为期2天的岗前培训中,我们对海淀医院的历史沿革,组织结构,科室设置等相关信息进行了学习与了解,对常见的问题如相关医疗法规、规章制度、医疗质量、医患关系、安全保卫等进行了系统的培训,对进入临床实习前如病历书写、院内感染,传染病防治等重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学习。从海淀医院李院长,医务处李主任以及马主任、汪老师、董老师等几位领导、老师每一堂耐心的授课中,我们感受到医院从领导到各级科室老师对我们的重视,同时他们也对我们实习生提出了希望与要求,在今后的实习中,我一定会谨记各位老师的教导,努力争取在实习阶段取得优异成绩,顺利完成学业。

第2篇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与《医疗纠纷 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新的医疗服务模式已 从“纯生物学”模式转变为“生理-心理-社会-环境”模 式,医患关系逐步从传统的医方主导、患者盲从的模式 向医患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模式转变,患者的维权意 识逐步提高,提供给教师进行真人示教的机会就会逐 步减少。医学生虽然具备了较丰富的理论知识,但与 患者交流和在患者身上进行临床操作训练的机会在日益减少。这些变化都极大地影响了临床技能教学任务 的完成。

1国外临床技能培训的现状

    国际上的医学教育更加崇尚“精英”教育的精神, 不同于国内,多以长学制教育为主。以医学教育较为 发达成熟的美国为例,医学院校一般招收至少修完大 学3-4年课程并取得学士学位的毕业生,随后继续完 成4年医学博士学位的学习(实习前教学)毕业后才 能够正式进入临床实习。美国的医学教育,尤其是对 于临床技能的培训始终走在国际前列,主要取决于其 内因和外因。内因即这些具有高等教育背景的医学生 具有稳定的专业思想和宽泛的自然或社会科学基础, 心智等方面已经非常成熟选择医学院深造是深思熟 虑的结果,有着较高的学习动力和热情。而外因则在 于美国的医学院校始终坚持将课堂理论教学与临床教 学相结合121,采取同伴互助学习(PeenAssisted Lean- ng、小组学习(Woikhop Pcgm)13!、模拟教育14]等 教学模式整合外科临床技能培训课程,并贯穿于4年 的实习前教学阶段。通过2 — 3年的实习前临床医学基本技能与诊疗技术的强化训练,医学生自毕业后步 入临床伊始,就已经拥有了较熟练的临床技能并因此 充满自信|51,能以乐观的心态进入临床实习,从而较 快完成从医学生到准医生角色的转换,从而保证了医 疗质量。

2国内传统临床技能教学模式的缺陷

    我国的医学教育体系不同于欧美各国,学生通过 高考进入医科院校学习。高中生的心理尚不够成熟 知识面相对狭窄,自主和创新学习能力欠缺,动手实践 能力低下,相对需要更为大量的教学时间和资源的投 入。但影响我国临床技能教学效果更为重要的外因 是,我国医学院校普遍采用“在校学习(实习前教学) +临床实习(临床教学)”两阶段相对独立的培养模 式,客观上影响了临床技能教学课程体系的连贯性。

以军医大学的外科学临床教学为例,近年来对于 临床医学五年制专业采取“3 + 2”的培养模式,即3年 基础课程学习+2年临床实习。学生仅于第3学年完 成动物外科(手术学基础)、物理诊断学和卫勤演习 (包含野战手术、清创等操作)3门与临床技能相关的 课程,此后大多在进入附属医院学习的第2年才开始 接触外科学相关科室,严重缺乏外科临床技能的训练。 实习学员面对大量的外科临床基本技能操作,明显感 到力不从心。医院不得不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实 习学员重新进行外科临床技能的培训,而学员面临着 毕业分配、考研究生的巨大压力,由此产生畏惧、厌恶 感,从而逃避实习,影响了临床教学的效果。

因此,对比国外知名医学院校课程培养体系151, 我国外科学临床技能教学模式目前主要存在三方面的 问题。

在实习前教学阶段,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临床技能 相关的教学内容较少,通常仅有外科手术基础等课程, 未能充分利用实习前阶段相对充裕的学习时间,使学 生在进入临床前无法扎实、熟练地掌握教学大纲所要 求的外科临床基本操作技能,在实习后难以在短时间 内适应临床工作的要求。此外,各院校间教学标准不 统一,理论教材、手术演示录像等均较为陈旧,学生在 实践中缺少标准的学习模板,因此难以保证实践课程 教学的规范性。

在临床教学阶段,院校对于临床各科室教学水平 的监督和评价尚不规范,导致各教学医院、各科室的教 学质量参差不齐。其次,国内仅有少数大的临床教学 中心有能力组织开展规范的模拟化教学,学生依靠实 习工作,不能满足强化和提高临床技能的需要。因此, 如何为实习学员提供更多的临床病例以外的实践机 会,并组织其严格进行训练,最终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已越来越被界内人士甚至社会关注。长海医院在国内大型教学医院中较早开展模拟人或模型教学,收到了良好效果。但由于外科各相关科室均缺乏对于实习生进行系统、规范化模拟人或模型教学的计划,影响了学生参与模拟教学的效果和积极性。此外,目前国内医学院校的临床技能考核制度普遍欠客观,只有包括我院在内的少数单位开展了客观规范化考核(OCE)。传统的考核方式易受病例选择、分组抽签和评分等多种混杂因素的影响,缺乏规范性和严密性难以客观反映学员对外科临床技能的实际掌握水平。

实习前教学与临床教学的连贯性较差,缺少一套完整的临床技能教学体系。学生在进入外科实习前,对手术学基础的大部分知识内容已经遗忘或者熟练度明显减低,并且将以往未能得到及时纠正的不良操作习惯带入临床工作中,因此常常因操作欠规范、不熟练而使自信心受到打击。为了尽快适应并承担外科实习的工作,实习生不得不反攻,重新花费大量精力复习理论、练习技能,大大影响了实习教学的进度。

3探索外科临床技能教学的新模式

    经过充分考察我国外科临床技能教学现状,针对存在的不足,在总结以往教学工作,广泛借鉴国内外著名医科院校的成功做法、经验的基础上161,对军医大学外科临床技能教学模式进行了创新性的探索和实践,主要以实习前阶段和临床教学阶段为切入点,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并对两个教学阶段进行合理的衔接与整合,建立较为完善的外科学临床教学模式。

3 1积极开展临床模拟教学项目建设

     根据教学大纲和医院的具体条件,在教学管理部门的主持下多次召开各教学科室的专门教学会议,建设和扩展实验训练项目。目前,中心可开展的教学训练项目合计有34项,其中,临床技能模拟训练中心实验项目涉及诊断学、无菌术、内科、外科学、急救医学、妇产科、耳鼻喉科、眼科、儿科和神经内科等操作。可以认为,临床教学中心建成后全面加强了临床技能教学,促进了学生对临床技能操作等内容的学习和掌握。

临床技能中心实行开放式的制度,由临床经验丰富的临床教师具体指导,给学生创造反复模拟练习临床技能的机会,培养学生各种规范化操作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以弥补目前实习生临床实践的不足。教学中心由医院教务科下达教学任务,服务于临床各教研室,提高了临床技能中心的利用率,优化了教育资源,符合高校实验室改革的方向,为同类实验室的管理体制改革积累了经验。

3.2建设精品课程和配套的特色教材

    面向处于实习前阶段的医学生,有针对性地开设 601° http ://cnki.net了 “临床基本操作技能”选修课,组织临床经验丰富的 教学专家编写了配套教材,并引进国外的相关教学素 材,制作了示范光盘。全程使用双语授课,增强学生临 床应用型英语的听说能力。以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为 契机,架设了网络授课系统,在线投放授课教案、幻灯 片,手术学基础的标准多媒体教学录像,并由学校网络 部门负责定期进行维护、更新。此外,还组织一线临床 教师,重新编写了手术学基础课程的规范化教学材料, 撰术学基础配套视听材料的大纲和脚本并对全 部示范手术进行了分镜头拍摄和录制,以弥补目前国 内该教学素材的缺乏。

3.3促进OSCE的实施

    OSCE:61是一种以客观的方式评估临床能力的考 核方法,即在模拟临床场景下,使用模型、标准化病人 (SP)甚至病人来测试医学生的临床能力,同时它也 是一种知识、技能和态度并重的综合能力评估方法。 在临床医学教育领域,与传统的技能操作考试和床边 考试等方法相比,OSE能够更全面、准确评价临床能 力,同时通过统一评分标准,弱化主考教师主观评分差 异和缩小SP表现差异等措施来提高评价的客观 性171,因而它已经发展成为当前公认的最有效的临 床医学综合能力评价方法。随着临床技能模拟训练中 心的建立,我们在中心设立了临床多站考试中心,作为 临床出科考试和O9CE的考场。平时择优选拔实习生 作为标准化病人(SP)的培训对象,进行系统、全面的 SP培训,同时结合模拟设备进行技能教学和训练,考 试时分作5 — 6个考站,进行OSE主要包括采集病 史、全身体格检查(选部分内容)、物理诊断和实验室 检查、临床基本技能操作、术前准备、诊断能力、制定治 疗计划、围手术期处理、与患者交流和教育咨询能力等 方面的考核。在今后的考核中,增加模拟临床情景的 急诊急救环境、问题和设备,进行模拟现场考核。充分 发挥临床技能模拟训练中心的作用,制定详细的训练 计划和标准,为学生开放技能训练中心,不断提高学生 的临床基本技能水平,为临床实习和实际操作打下良 好的基础,保证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 更多优秀的临床医学人才。

3.4外科学临床技能教学新模式的实践效果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逐步形成了集临床前教学、临 床实习教学和毕业前考核方法为一体“规定性”和 “自主性”实践项目有机结合,模拟教学与床边真人教 学相互补充,实际操作配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辅之的 医学生外科临床技能教学体系。新的外科临床技能教 学体系的实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有效提 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推动了教师教育思想 的转变,使其更加重视实践教学和对学生实际工作能 力的培养,有效促进了医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第3篇

关键词:临床基本技能;医学生;实践教学;从业能力

临床技能是医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是需要经过反复培训才能获得的。临床技能培训是临床教学内容的重点之一,要求学生能够全面、熟练、规范、正确地进行各项临床基本技能操作,毕业时具备较为熟练的临床技能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1 浅析当代医学生临床基本技能培训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不断提高医学生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医疗服务需要,提升临床医学学生从业能力是当今临床医学教学面临的重要挑战。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学生数量增多及患者维权意识的增强,在医院开展临床实践教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导致当前医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临床技能操作薄弱、动手能力不强、不善于运用临床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等现象。

临床医学专业课间实习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合格临床医生的重要过程。影响临床课间实习质量的因素主要来自社会、学校、医院和实习学生本人,如考研、就业、实践机会少、法律约束、自身重视程度不够等[1-2]。

我小组以问卷形式,调查了同学们对临床基本技能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和对学校进行技能培训的认识和看法,结果分析如下。

1.1医学生临床基本技能培训现状

1.1.1学生们对临床基本技能知识了解较浅,掌握不扎实。只有约20%对基本的临床技能较为熟悉,并且是通过自主去医院实习而获得的了解,而60%左右的同学在临床基本技能方面并不过关,几乎没有太多的学习。

1.1.2大家对学校技能培训有所耳闻,但具体情况并不了解。多数人都是通过网络途径知道一些学校或中心的临床技能培训课程,但是并不清楚具体的内容和培训方式。

1.1.3对基本技能的学习热情高涨。简单了解技能培训内容后,同学们大都对基本技能培训抱有十分强烈的兴趣,十分支持开展此类的课程,肯定了它的优势,并且表示很愿参加学习。

从问卷可以看出,多数人都很担心在基本操作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未来的从业困难,低年级时,对医学课程学习没有兴趣,容易迷茫;高年级时,进入临床阶段,所有操作只会在上级医生的指导之下完成,很难独立完成操作,甚至有的学生在毕业时,一个穿刺都没做过。

1.2医学生临床基本技能培养中的突出问题

1.2.1法制约束不断增强 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客观上造成医学实习生动手机会减少。随着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布实施,使我国医生执业走向法制化,但对实习医生没有明确定位,使实习医生不能合法从事医疗活动,医院为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使得一些检查、穿刺、手术操作项目不能让学生很好地实践,大大减少医学生的训练动手机会。

1.2.2缺乏考核约束机制和教学激励措施 目前没有一套有效的约束机制来控制医学生的临床实习质量,包括临床技能水平,从而导致临床技能考与不考、考好与考差一个样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好的带教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此外,临床带教时费力、责任大,稍有疏忽就可能发生医疗缺陷或医疗纠纷,教师带教水平参差不齐,忽视实习生临床技能的培养,不善于利用病例讨论、教学查房、学术讲座等多种教学手段,启发、引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对学生疏于管理,特别是对纪律和医疗工作缺乏监督、指导,忽视临床带教过程是师生双方作用的过程,忽视学生对临床带教的促进作用。

1.2.3实习生缺乏主观能动性 目前,就业形势严峻,而医学生尤其如此。所以医学生重理论,轻临床的现象尤为突出。有相当一部分医学生把实习作为考研的一个充实点,整天把头埋在书本里,无暇顾及临床学习和临床实践,还有的医学生整天奔波于找工作、就业,认为有了工作再掌握技能也不迟,还有的学生对学医不感兴趣,只想有个毕业文凭,在临床实习中,没有主动意识,老师在旁指导也不愿意动手或多动手,明显淡化了临床实践。

2011年12月,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医学教育,能力为重。实践教学是保障医学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和必要手段,也是当前医学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严重短板。高等医学教育要深化临床实践教学改革,推进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模式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提高医学生临床综合思维能力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3]。

2 如何提高医学生临床技能水平问题探讨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医学临床实践的目标就是要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让医学生拥有把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际工作中的素质,拥有为患者进行规范诊断、治疗、操作、服务的执业能力。临床实践是本科医学生五年中学习关键的一年,是医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到临床实践中的一年,也是临床医学教学核心的一年。因此,如何加强临床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医学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2.1研究条件 我校于2012年创立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先后共投入资金1168.028万元。现已建成基本技能实训室13间,综合技能实训室2间,配套功能室2间,模拟诊室2间,技能操作准备室1间,模型准备室2间,管理办公室1间,教学仪和培训设备780余台(套),总面积达2000m2。我们以临床技能培训中心为平台,在临床医学本科卓越医师班中开设临床基本技能培训课程,提升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临床技能水平,有条理、有方向、有目的的培养一批理论知识丰富,临床技能扎实的临床医学生。通过增开临床基本技能培训课程,加大临床技能培训的力度,从而达到提升临床医学生的从业能力的教学目的,使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好更快的投入到祖国卫生事业当中[4]。

2.2课程设置的理论依据 根据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从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职业资格标准,制定临床基本技能培训计划,在卓越医师班全面展开培训,形成以培养过硬的医务工作者为工作任务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体系。强化执业能力培养,进一步完善早期接触临床的实训-见习-实习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临床医学人才[3]。

2.3研究对象 以2012级卓越医师班学生30人和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选出60人志愿者为研究群体。

2.4开设课程 按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项目选择如下项目进行培训:穿脱手术衣与带无菌手套、清创术、手术区消毒、铺单(铺巾)、导尿术、胸腔穿刺术(液体)、腰椎穿刺术、骨髓穿刺术、腹腔穿刺术、三腔两囊管置入术。

2.5对比分析 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选出60名志愿者完全以文字资料为本学习知识点。2012级卓越医师班学生学习文字材料的同时进行实际操作。1个月后进行检测,进入临床实习后再次进行对比分析。

2.6实验结果 通过调查问卷和走访发现,没有经过技能培训的学生的临床从业能力远远低于经过临床技能培训的学生。

3 临床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与对策

3.1加强临床实习技能培训 2008年起卫生部、教育部颁发的《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要求实习生在对患者进行相关诊疗操作须征得对方同意,以及患者自我保护意识日益增强等因素,造成了愿意让实习生实践锻炼的患者越来越少,因此,必须加强扩大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建设,对医学生制订训练计划,组织各临床教研室对同学们进行规范的技能培训,按时开放培训中心,使同学们有机会在模型上多练习,以此提高医学生临床技能操作水平,从而尽快适应临床。

3.2强化教学意识、激发教学动力。临床教师具有双重身份,他们既是医师又是教师,既是临床技能操作者,又是医学知识的传授者。因此,要在教师中牢固树立以教促医、以教促研的思想,同时加强教学投入,保证有足够的临床教师和教学经费投入教学工作,把教学工作纳入年终考核目标,年终评优考核,激发教学动力,形成长期而持久的教学氛围。

3.3严格进行考核 注重考核实践能力,各病区负责带教老师在命题、技能操作以及评分标准上都做到统一要求,让同学们感觉出科考核不仅是一次考试,还是一次与老师面对面沟通、手把手学习的好机会。组织所有临床实习生参加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操作的情景模拟考试,让同学们进入角色、自我评估,找出差距,以便更好地努力。

参考文献:

[1]姜虹.医改一年成果遗憾相伴[N].中华工商时报,2010-05-28.

[2]杜琳琳,闰磊.和谐社会视域中的医学生就业探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9(11):160-161.

[3]王和仁,任凤云,张海峰.如何提高医学生临床技能水平问题探讨[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0,5(31):81-82.

第4篇

关键词 可视喉镜;气管插管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

气管插管是临床急救、心肺复苏中保证有效通气睁常用急救方法,气管内插管术是麻醉学和急救医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临床带教时,由于临床住院医师为非麻醉专业,麻醉专业基础知识差,在麻醉科学习的时间短,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如何提高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气管插管教学质量是麻醉科规范化培训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可视喉镜将气管插管由直视下操作变为视屏下操作,将气管插管的全过程通过显示屏完整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为气管插管教学提供了新的模式。2011年1月-2013年12月运用可视喉镜(All明视插管硬镜与BIGGERCL-100)对40名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气管内插管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月-2013年12月选择规范化培训临床住院医师40名,均为非麻醉专业,其中男21名,女19名;其中硕士研究生6名,其余34名为大学本科毕业,在麻醉科培训的时间2个月(8周),采用可视喉镜实施气管内插管教学。对比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0年12月规范化培训临床住院医师40名,为非麻醉专业,其中男24名,女16名;学历均为大学本科毕业,在麻醉科培训的时间均8周,采用传统直视喉镜实施气管内插管教学。

教学方法:①可视喉镜组:插管前,组织复习人体气道解剖结构,熟记相关解剖名称,包括口腔(鼻腔)、舌体、舌根、恳雍垂、杓状软骨、声带、食管人口等。每个学生都要在熟悉操作流程,能自行讲解沿途所遇各解剖结构,并观看教师运用可视喉镜插管3~5例,经带教师于把手指导实施气管插管3~5例,插管时要求学生缓慢放人喉镜,自行讲解沿途所遇各解剖结构,如BIGGER cL-100喉镜尖端到达会厌谷后,向上向前上提喉镜,待教师确认声门裂隙后,由学生白行插入气管导管。All明视插管硬镜则要求学生看到会厌、确认声门裂后对准声门继续进入,直至喉镜前端越过声门,插入导管。②直接喉镜组:插管前,组织复习人体气道解剖结构,熟记相关解剖名称,包括口腔(鼻腔)、舌头、舌根、悬雍垂、杓状软骨、声带、食管入口等。每个学生都要在熟悉操作流程,能自行讲解沿途所遇各解剖结构,并观看教师运用直接喉镜插管3~5例,经带教师手把手指导在人体上实施气管插管3~5例,插管时操作者位于患者头侧,左手持普通喉镜,将镜片通过门齿沿舌中线送入口腔,直达会厌根部,调整镜片在咽部的位置,使声门暴露清晰,待带教师确认声门裂隙后,把导管执笔式插入送至合适深度,退出镜片后同定气管导管。

观察指标:出科时进行教学考核,每位学生分别对2名Mallampati(改良)气道评级Ⅰ―Ⅱ级的全麻插管患者进行独立插管,内容有插管前准备、扣面罩给氧、暴露声门(按Cormack分级标准,分Ⅰ、Ⅱ、Ⅲ、Ⅳ级,声,门暴露达Ⅰ~Ⅱ级即为有效暴露),成功插管(判断气管导管位置、深度,固定导管,1次插管成功率等)方面,分别记录对比2组1次插管成功率及插管所致的即刻并发症(口腔咽黏膜与牙齿损伤)发生情况,以100分为满分。并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①带教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难易度;②操作流程易懂性;③带教对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④带教对学习兴趣提高;⑤整体评价麻醉科的教学质量(评定:差0分,满意10分)。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结果

考核结果:从学生考核情况显示,在每人2次的独立气管插管考核中,掌握气管插管最关键步骤是暴露声门,可视喉镜组暴露声门及1次插管成功率达到96.25%,而插管即刻并发症(口腔咽黏膜与牙齿损伤)及术后咽痛等并发症发生率仅1.25%,与直接喉镜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问卷调查结果:从表2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使用可视喉镜行气管插管的教学法比较满意,认为可视化对气管插管解剖结构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明显提高;学生普遍认为可视化图像直观易懂,可提高对操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认为操作过程中能增强临床急救插管的心理素质、提高临床实际操作能力。整体评价与传统的直接喉镜教学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讨论

实际工作中,非麻醉专业临床住院医师因其在麻醉科轮科培训的时问短、相关知识薄弱等原囚,普遍存在学牛学与教师教的质量均不高的问题。非麻醉专业临床住院医师仅在外科学总论中学习6~8学时的麻醉学知识,麻醉相关知识薄弱,而FL在麻醉科一般停留8周,使得科室不够重视对其带教上作。长期以来,科室对非麻醉专业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缺乏系统和有效的教学方案、教学制度、考核制度,常处于任其自由的教学状态。主要原因:①带教教师方面:带教医师F1常需要承担繁重的临床工作、晋升学习、生活等多方嘶的压力。同时,恶劣的医疗环境、频繁的医患纠纷、医疗事故,让带教老师顾忌重重,怕担当不必要的责任,使得带教医师不敢放手带教。②学生方面:非麻醉专业临床住院医师常认为,他们今后肯定不会从事麻醉工作,因而在思想对麻醉科的日常工作不关心,对麻醉教学中的气管插管、气道管理、呼吸循环监测、基本生命的支持及各种常见的麻醉理念未引起足够重视。③科室方面:大多数医院麻醉科缺乏系统的带教资格培训及完善的带教制度,使得带教医师的素质水平参差不齐,有待提高。

气管插管是一种侵入性操作,插管时因患者不能长时间缺氧,需紧急操作,在传统的直视喉镜条件下,视野狭小,一般只有操作者能清楚看到插管过程,不利于临床带教。而且直接喉镜下暴露声门,需要一定的技巧提起喉镜、挑会厌,操作不正确易引起患者口腔黏膜损伤等并发症。本研究的直接喉镜教学组培训结束考核成功暴露声门仅87.50%,并发症发生率达7.50%,估汁与此教学法的弊端有关。

第5篇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物质意识影响越来越大,致使人们陷入自私、不为他人考虑的洪流中。这种大环境对医疗体系的冲击日益明显,现在医疗体系人文素质缺失,尤其在年轻一代的医学生中更为明显。2008年,周庆等人对某高等医学院校的500余名本科生进行了人文关怀状况调查问,结果显示:(1)与患者碰面不打招呼的占52.6%;(2)问病史语气生硬的占52.6%;(3)能与患者愉快顺利沟通的仅占27.1%;(4)体格检查中动作欠轻柔的高达61.3%川5)用冷手及昕诊器胸件直接体检的占55.7%川的体检时未为患者保暖的56.3%;(7)体检不注意保护患者身体隐私的53.2%;(8)在办公室讨论结束后学生常常不将用过的纸张收起、不摆好座椅就走人,等等以上仅仅是最基本、最常见的小事,但现如今连上述小事都不能做到、甚至都没有上述意识的医学生、甚至医务人员也存在,连最基本的为病人服务的职业道德都丧失了,又何来人文精神?

而当今的医疗环境要求医务人员必须具备人文素质。高科技的发展在给人类生活带来舒适、方便、快捷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灾难。许多奇病、怪病由此产生,疾病谱发生了较大的变化。21世纪的医学模式随着疾病谱的改变也发生巨大的转变,从纯生物模式转变为"生理一心理-社会一环境"模式,治疗模式也从"医一一病一药(手术)"转变为"群体一保健预防主动参与"模式。新的医学模式使医学的"社会性"更加突出。这就决定了医务人员应该具备更加宽厚的人文知识和良好的人文精神。而且随着疾病谱的改变,原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解决当今的,探索新理论、研究新技术、掌握新知识、创造新方法解释新现象,解决新问题已迫在眉睫。医学需要创新,而宽厚的人文精神可以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供广博的文化底蕴。科学发展的实践证明,创新思维不但应对问题的深入探索,也得益于深厚的基础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在丰富的知识的基础上才能产生联想和并进一步综合,才会迸发创新的火花。丰富的想象正是通过文化素质教育特别是文学艺术的教育培养起来的。爱因斯坦不仅是伟大的物理学家,而且精通音乐,尤其是擅长小提琴。他认为物理给他知识,音乐给他想象力。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是元限的。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就是从想象开始的。可见,创新离不开想象,而培养想象力则离不开人文教育。因此,除了因通过各种培训,如多站式技能培训提高临床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和诊治能力外,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人文素质也是必须的、具有深远意义的。

怎样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怎样加强医学生的人文教育,使之与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共同提高,培养全面适应当今医疗环境的优秀医务工作者成为摆在当今医学教育工作者案头亟需解决的难题。我院结合已经广泛开展的医学生毕业实习多站式技能培训,通过在技能培训基础上加入人文教育、开展人文关怀的方式为解决此问题做了一些探讨。

1 医学人文教学的内含及意义毕业实习是医学生向医务工作者最初的过渡阶

段,也是医学生接触临床和社会的早期阶段,我们设立专门的医学人文教育课主要通过介绍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及医学史上的优秀人物的事迹,启发医学生为医学奉献的精神,坚定医学生为患者服务、救死扶伤的信念,并引导医学生学会如何融入社会,如何跟患者、患者家属及同事之间进行沟通,建立对自身和社会的正确认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使医学生能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探讨与医学有关的若干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医患关系,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能力。我们在临床实践教学管理过程中,将医学生人文执业技能培训提升至临床技能培训同等重要的地位,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2 提高教师素质,潜移默化的对医学生进行连贯的人文医学教育

在我国医学生的人文医学教育以松散、补充的方式存在,人文医学知识培训在医生教育以及执业过程中是断链的。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将对医学生的人文教育培养贯穿始终,我们寄希望于优秀的带教老师,希望用他们的言传身教让同学们耳濡目染。因此我们对各科室专职带教老师的选拔提出明确要求,将具有良好的医学人文执业技能和带教意识作为选拔带教老师必备条件,要求其除传授临床技能外,更要让学生明白如何与患者进行交流,着重培养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医学生学会怎样正确处理现代医患关系,帮助他们梳理人与社会、生理与心理、医生与患者等复杂的关系。将此作为临床带教质量考核的一项主要内容龟定期组织考核,确保带教老师的人文关怀素质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使同学除掌握专业知识外,还掌握人文科学知识以及人际沟通的方法,克服只见病不见人的弊端。让医学生切实感受到医学人文关怀的魅力,并深刻地体会到固化的诊疗模式虽然看似元错可以挑剔,但充满人文关怀的诊疗过程更能体现和达到医苦的本质。

3 强化医学生提升自身医学人文素养的意识,并将其加入临床多站式考核,与临床技能培训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多种事迹教育、讨论、专题讲座等方式让实习同学完成从人的医学到医学人文的认知苏醒。让实习同学明白,无论技术如何飘升,人道原则、人本立场、人性光芒永远是医学的价值版依与医学家的 职业操守。通过召开专题座谈会的形式,让同学们互相交流临床实践过程中,践行人文关怀所取得的成绩和成功经验,并就医患、沟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和点评,让同学们既互相分享成功的快乐,又相互指点医患交流中应改进的问题。医学人文关怀除了应体现在医患之间,还应体现在医务人员之间、带教老师与实习生之间。要求带教老师不仅要认真、准确的传授临床技能,还要在学习和生活上关心同学,让学生体验到被关怀的温暖。通过友爱互助,增进同学之间的友情,感受被爱的感动。从而通过换位思考,更好地去关心病人。创造温暖、相互关心的优良环境,让实践大文关怀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

除了在道德层面要求医学生自觉进行人文关怀活动外,也将其作为临床多站式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与临床技能培训同等重要。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将医学人文关怀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内容。在多次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中,我院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们积累到的针对医学生实习人文关怀的培训探讨以及先进的人文关怀考核体系应用到实习生临床多站式考核之中,加强学生医学人文执业技能,并作为其评优的硬性标准之一。

通过教育与评分的双重措施积极、切实推动我院的医学生人文教育培养工作,使学生可以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人文执业技能,为以后面临的繁杂的医疗工作输出合格的医疗工作人员。医学人文执业技能的培养是医学教育一个长期研究的课题,我们应坚持不懈将人文理念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工作中去,为促进人类健康,营造和谐的医唐、关系尽到一份自己的责任。

参考文献:

[lJ周庆,戴正庆,桑爱民.实习生医学人文执业素质培养与实践[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0,12(1):110.

[2J王莉,田素莹.在临床实践教学中培养医学生人文执业素质[JJ中国医疗前沿,2007,2(13):41.

第6篇

关键词:口腔医学;临床技能;强化培训;实习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183-02

口腔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口腔临床工作中,绝大多数治疗是通过医生具体操作完成的。因此,一名合格的口腔医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过硬的临床技能。我院在实施毕业实习生“一对一”带教模式的过程中发现,“一对一”带教模式有利于口腔本科实习生临床操作技能的培养[1],但大部分实习生存在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不能很快适应口腔临床医疗工作。临床实习阶段是在校生向临床医生过渡的关键时期,是进一步巩固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提高临床基本技能的重要环节,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认可,对学校的声誉带来很大影响。我院为缩短实习生适应临床工作的时间,缓解毕业实习生与患者之间的矛盾,减少医患纠纷,在进入毕业实习前,按照《口腔医学实习前临床技能培训计划》的要求,进行为期2周的入科前临床技能强化培训,培训结束后,按照《口腔临床技能综合考核评分表》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进入临床实习,旨在初步研究毕业实习前技能强化培训对实习生出科考试理论、技能考核成绩、一次性考研率以及用人单位评价的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以在我院进行生产实习的2005级和2006级的同学为研究对象,各分为三组,分别进入口内、口外和修复科实习。2005级实习生18人,2006级实习生12人(实际在我院实习的有15名,但有3名学生在我院只实习了半年,在院外实习了半年,因此未纳入统计)均采用“一对一”的带教模式,即一名带教老师负责一名实习生的带教工作。所不同的是2005级同学进入临床实习前未进行技能强化培训,而2006级同学进入临床实习前进行了为期2周的技能强化培训。

2.临床技能强化培训的实施。①相关计划和评分标准的制定。根据毕业实习计划,制定《口腔医学实习前临床技能培训计划》及《口腔临床技能综合考核评分表》。②临床技能强化培训的具体操作和实习带教安排。从口腔医院高级职称人员中选取内科、外科和修复科的教师各1名,按照《口腔医学实习前临床技能培训计划》的要求,对即将进入临床科室实习的2006级学生进行为期2周的入科前临床技能培训,培训结束后,按照《口腔临床技能综合考核评分表》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临床实习。正式进入临床实习,安排具有带教资格的高年资教师带教,按照毕业实习计划的要求,在实习结束时,按照《口腔临床技能综合考核评分表》进行临床技能考核。

3.实习质量指标的监测。

4.统计学处理。考试成绩采用均数±标准差,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均数的t检验:一次性考研率和用人单位良好评价率采用百分比,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二、结果

1.临床技能强化培训对实习生出科理论考试成绩的影响。

表1、表2表明,技能强化培训组口内出科理论和临床技能考试成绩明显高于未强化培训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临床技能考试成绩强化培训组高于未培训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

2.不同带教模式对实习生一次性考研率和用人单位评价的影响。

由表3表明技能强化培训组的一次性考研率及毕业后用人单位评价均高于未强化培训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

三、讨论

医学生参加生产实习是临床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环节,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声誉[2]。提高实习生实践能力是口腔人才培养的特色与核心环节[3,4]。口腔临床毕业实习是口腔医学教学计划的最后阶段,是以临床实践为主要形式,将理论联系实践,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的重要环节。因此,探索一套口腔临床实践教学与管理模式对于培养高质量口腔毕业学生具有重要意义。我院对毕业实习生采用了“一对一”的带教模式,发现大部分实习生在进入临床后不能很快进入角色,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够接待操作比较简单的病人。为了使实习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实现实习生向医生的角色转换,我们对2006级实习生在进入临床前进行了为期2周的临床基本技能强化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临床实习,并由具有带教资格的高年资医师(具有硕士学位,中级职称以上)来带教。研究发现,所有经过强化培训的实习生均能在进入临床后的1~2周内熟练接待操作简单的病人,部分实习生还能接待较为复杂的病人。在科室实习结束后的出科考试中,口内理论及临床技能、口外和修复临床技能考试成绩、一次性考研率均高于未强化培训的2005级,差异具有显著性。用人单位评价也优于未强化培训的2005级,75%的评价为“优”,25%的评价为“良”,没有评价为“差”的。这表明进入临床前的短期技能强化培训再加上高年资带教教师的“一对一”带教模式更有利于实习生向医生的角色转换,有利于快速提高实习生的临床操作水平,同时也有利于实习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因此出现了出科考试技能考核成绩、一次性考研率以及用人单位好评率高于未强化培训的2005级。

综上,毕业实习前的短期临床技能强化培训以及具有高学历、高年资带教教师的“一对一”带教模式,更有利于提高实习生对病人的综合处置能力,一次性考研成功率和用人单位的好评率也大大提高。今后我们将扩大样本量进一步去研究,证明结果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刘兴容,李兰萍.“一对一”带教方式对口腔本科生实习质量影响的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2,(3):140-142.

[2]韩云涛,周佳,李伟明.参与式教学法引入教学的改革与思考[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7,28(3B):35-38.

[3]刘铁玉,林敏,刘春梅,等.在口腔医学临床实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创新能力[J].大连大学学报,2005,26(6):64-65.

第7篇

1 改革背景

自1998年探索建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以来,尤其是2009年加快研究生教育战略性调整步伐,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教育之后,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得到了较快发展。各试点单位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培养模式改革,临床医学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得以有效解决,造就了大量高层次的应用型医疗卫生人才。相关培养单位立足本单位研究生教育实际,逐渐建立完善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这一培养模式已在广大培养单位中达成共识,得到了教育部和国家卫生计生委员会的高度认可。教育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六部委于2014年6月联合颁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教研[2014]2号,以下简称《改革意见》),将并轨培养模式在全国推广实施,可以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已经基本成型,实现了改革的预期效果。

因此,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改革意见》提出要深化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改革,逐步推进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衔接。具备条件的高等医学院校可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探索临床医学“5+3+X”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是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5+3+X”一贯化人才培养的终端,属于医学教育的最高层次,对于培养高层次临床人才,有效衔接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推动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设,提高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有机对接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具有重大影响。作为国内首批获得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的试点单位之一,重庆医科大学历来非常重视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随着近年来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的不断发展,其间暴露出了许多的问题,对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改革和创新迫在眉睫。2010年,学校开始全面启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良好效果,全面提高了该校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在全国范围发挥引领、示范、带动作用,获得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办的充分肯定。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改革在理论与实践双重层面上的成功为该校探索实施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希望通过构建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培养”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对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完善临床医学“5+3+X”人才培养体系。从准确把握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规律、发现培养过程中的问题、突出培养模式特色等方面入手,不断完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制订“5+3+X”模式的导师遴选标准及考核体系,形成包含入学标准、轮转安排、考核办法、授位要求等关键环节的系统培养方案,以期不断提高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培养质量,加快推进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的无缝衔接,为西部地区培养大批高端医疗卫生人才。

2 构建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专科医师规培“并轨培养”的基本思路

2.1 对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 “5+3+X”新型模式进行需求分析 要构建成熟可行的临床医学“5+3+X”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准确深入地掌握行业部门、用人单位、培养单位等对新型培养模式的需求,试点单位要开展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现状调查,对以下要素进行分析:(1)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对“5+3+X”培养模式的主观需求分析,包括培养模式现状,研究生对新型培养模式的内容、形式、质量等需求;(2)用人单位对新模式的主观需求分析和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前景分析;(3)学校、基地能为学生提供的培养资源情况;(4)有关职能部门对新模式的政策、策略、措施的思路及可行性分析。如卫生部门、教育部门等职能部门在实施新型培养模式方面的政策支撑、文件资料、研究进展、相关培训考核情况等。

2.2 完善基于“5+3+X”新型培养模式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方案 要构建“5+3+X”新型培养模式,首要条件是建设一批具备较好资质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基地要拥有良好的软件条件和硬件设施,能够有效地将学校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单位应结合多年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的工作经验,利用好实力雄厚的毕业后临床教育教学优势,全面贯彻人本主义的教育观,以提高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能力为训练核心,以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和培训体系创新为重点,遵循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规律,积极探索,逐步健全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形成适合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需求又符合单位实际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方案。

2.3 构建新型培养模式要充分把握两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情况 以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现行培养模式、执业资格培训、就业前景等方面为基础,逐步探索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培养—— “5+3+X”新型培养模式改革方案。要对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规律有新的认识,要准确把握发达国家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趋势,要掌握当前我国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情况,要深入思考我国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从而准确把握两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异同,改革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在培养的各个环节逐步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构建并实施并轨培养新型模式。

2.4 对新型培养模式全过程进行系统研究 “5+3+X”新型培养模式是一项有机衔接两类不同人才培养体系的系统工程,它既包含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又涵盖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新型培养模式的构建涉及诸多方面,当前这两类体系在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入学标准、考核办法、毕业授位要求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在研究这些差异的同时,作者发现二者之间的差异并不大,完全存在并轨培养的可能性。二者宗旨都是培养高层次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层次较高,都注重对临床技能的培训、考核,在培养安排上可以有机结合。因此,如何有效缩小二者之间的差异,寻找一个平衡点,能够满足两类不同培养模式的要求,制订出包含师资建设、入学标准、轮转安排、考核体系、毕业授位要求、奖助贷体系等在内的系统培养方案,是解决并轨培养难题的关键。

3 构建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专科医师规培—— “5+3+X”新型模式的具体举措

3.1 促进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适应社会需求,强化职业导向切实保障培养质量 改革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使其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对接,需要将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紧密结合,与医学特定职业领域人才需求紧密结合,与执业资格认证体系紧密结合。在培养目标上强化职业导向,要求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掌握本学科系统而坚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能结合临床实际,学习并掌握临床科研方法,具有较强的临床思维能力,能独立处理二级学科领域内的常见病,能对有效指导实习医师和下级医师的业务。

3.2 形成完善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方案 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是医学生成长为合格医师的“摇篮”,要将“硬实力”与“软实力”同步提升建设。培训基地要做好规范管理,重点要把握“四性”:(1)管理制度要体现协同性。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是项系统工程,培训基地的科教、医政、人事、后勤、财务等有关部门一定要协同配合,各司其职,负责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监控、师资队伍建设和培训支撑条件等方面管理制度。(2)临床带教过程要坚持严谨性。培训基地要严格遴选带教师资,有计划安排师资培训学习,使临床带教师资要有荣誉感和使命感,遵循医学的客观要求,严格按照培训标准要求,结合临床工作实际,做好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强化理论基础,提升临床实践综合能力。(3)培训方式要注重灵活性。在医患关系处在磨合期的阶段,教学的需求量大和可提供的患者实体实践较少之间的矛盾将直接影响培训工作的开展。培训基地一定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保障学员学习达到培训标准的要求,使学员真正具备临床综合处置的能力。(4)培训内容要融入人文性。培训基地应注重对住院医师的医德医风及职业素质教育,在医疗工作和实践中结合医学伦理道德要求,开展新形势下医学人文教育,从而实现优良医德的传承与发扬。规范评教评学制度,将人文素养纳入带教老师的教学考核机制和住院医师的结业考核机制。

3.3 创新培养模式,实现两种不同人才培养模式的无缝衔接 改革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要把握培养单位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实际,充分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有益经验,学习兄弟单位先进的培养模式,勇于探索符合我国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特色的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模式,勇于改革创新,不断缩小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之间的差异,寻找二者在入学标准、师资队伍建设、轮转安排、考核体系、毕业授位要求、奖助贷体系等方面的平衡点,逐步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使这两种培养体系能够达成统一的目标,即纳入并轨培养的博士生既可以获得博士学位学历又能够获得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充分利用现有教育培训资源,提高医学人才培养的规范性和集约性。

3.4 构建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培养“5+3+X”新型模式系统方案 (1)要明确新型培养模式的目标,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为新型培养模式的最终目标。无论是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还是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二者都是以培养真正“会看病的医生”为宗旨,以提高研究生(医师)的临床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二者培养目标的一致性,为构建并轨培养模式打下了坚实基础。(2)要建设好课程体系和临床轮转体系,这两套体系是保障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实行弹性课程学习制度,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加强临床能力考核,建立多层次全过程的临床能力考核体系,保障专业学位临床能力训练质量。(3)实现“三项结合”,建立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5+3+X”人才培养模式要在三个方面进行有机结合: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招录相结合、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专科医师资格认证标准相结合。(4)实行“三证关联”,即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达到培养要求,符合授位条件后,可同时获得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博士毕业证书、博士专业学位证书。(5)要建立完善的政策支持,保障改革方案落实到位。相关政策支持包括主管部门积极支持、学校政策有效引导、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完善奖助贷体系等。

4 构建“5+3+X”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色

4.1 创造性实现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培养 通过对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及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施情况进行广泛调研,深入研究教育、医疗等相关行业政策,对现行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改革,使之有效对接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实现两类不同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机结合。

4.2 率先构建“5+3+X”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推动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人员招录相结合,培养与培训过程相结合,授位标准与行业标准相结合,解决了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读期间获得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的难题,构建起“5+3+X”医学高层次人才创新培养模式。

4.3 创建两大体系,有效涵盖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 为切实保障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实现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对接,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和“标准化”临床能力考核体系。两套体系相辅相成、有机结合,既能满足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需求,又能实现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目标。

第8篇

1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方式分析

1.1对临床医学检验人员进行多途径培训

在临床医学检验工作中,检验人员的素质与临床医学检验的质量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方式对临床医学检验人员进行多途径的培训,提髙临床医学检验人员的多种素质和能力。首先,医院应该鼓励临床医学检验人员加强自身的学习,尤其是需要利用平时的时间多涉猎有关临床医学检验方面的书籍。其次,医院应该定期组织对临床医学检验人员进行培训,其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检验中的注意事项,相关的检验知识以及检验操作步骤等等,临床医学检验人员通过系统的学习相关的检验知识和技能,能够显著的提高临床医学检验的水平,实现自身的良好发展。再次,医院还应该定期召开座谈会,通过临床医学检验人员的相互探讨和交流,及时的发现检验过程中存在着的质量问题,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能够避免在临床医学检验中出现失误,确保临床医学检验的质量和水平

1.2对实验室进行有效的管理

临床医学检验工作主要是在实验室中进行,因此,需要对实验室进行有效的管理,具体应该做如下几个方面的努力。一,建立相关的质量控制制度,要求临床医学检验人员按照相关的制度执行临床检验的整个过程.避免由于检验人员没有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检验而出现质量问题。二,对实验室的临床检验器械以及相关的药品的存放及使用进行有效的管理,临床检验器械方面,需要检验人员按照规范的流程使用检验器械,并且需要对检验器械进行消毒,使用结束后做好存放工作。

1.3正确进行室间质量评价

在临床医学检验工作中,需要正确进行室间质量评价。及时分析总结质量评价结果,每次室间质量评价都是对实验工作的一次综合考核,它是实验室精确度的具体反映,对于室间质量评价回报表要及时组织有关人员学习,总结分析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制定出相应的整改措施,为下一次参加质量评价积累经验,促进检验质量不断提高,实现医院临床医学检验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提髙。另外,在进行室间质量评价的过程中,需要临床医学检验人员对室间质量评价的过程及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行了解,确保室间质量评价的质量和水平。

1.4熟练掌握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内容

在进行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过程中,需要熟练的掌握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内容,并且需要保证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工作的具体和全而,具体应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检验人员。对检验人员的业务能力、专业素质、仪器操作能力等进行质量控制。二,对检验的过程进行控制,应该成立专门的质量控制小组,对检验人员的临床检验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及时的指导临床检验人员的检验操作,减少临床检验的失误,最大程度的保证临床检验的质量。三,对检验环境进行质量控制,由于检验工作是需要在一个较为封闭的环境下进行的,并且对环境的质量要求很高,因此,需要对环境进行控制。

2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在实际的工作中,需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首先,科学的把握标本量。由于标本量与投入量是成正比的,如果标本量过大,可能会造成医院过大的经济开支,影响到医院的经济效益。因此,需要对标本量进行科学的把握,一方面,需要顺利的完成临床检验质量控制工作,另外一方面也需要避免造成经济上的浪费。其次,需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3结束语

第9篇

1998年,为完善我国医学学位制度,加速培养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国家开始设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类型由单一学术学位变为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两种类型。之后,国家、军队为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教育,先后采取一系列举措,调整专业学位授权点自主权,增加专业学位学科类别设置,增加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尤其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已经占临床医学招生总数的50%以上,推动整个研究生教育的结构性调整,逐步成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2011年,国家批准上海市5所高校,率先试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工作,探索“四证合一”研究生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国家下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并于2015年向全国推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的模式,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步人新的阶段。

1.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存在的问题

为顺应国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变革,本校做为第一批试点单位于1998年开始招收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并进行大胆实践探索。1998年来共招生该类型研究生7540人,占临床医学研究生招生人数65.89%,为国家军队培养出大批临床应用型人才,总体培养质量较高,但对照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要求,仍然存在以下5个方面问题。

1.1  教学理念没有转变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以临床实践能力为主的临床医师,而在十几年的研究生培养实践中,临床科室普遍存在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同质化”培养的问题,专业学位研究生未能结合临床问题开展临床科研,而是进人实验室开展基础研究,发表高分值SCI论文也成为衡量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金标准”,“学术化”培养倾向比较突出。

1.2  组织管理相对弱化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进入临床轮转后难以安排固定的带教和指导老师,带教老师的责任心不强。临床科室没有严格按照培养方案带教培训,科室领导对研究生在轮转期间需要学习的病种和例数要求、临床操作技术要求不清楚。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对轮转目的不明确。研究生进入轮转科室后相对固定在某一亚学科,没有进行亚学科或组间轮转及门急诊统一学习,“用重于教”的现象比较突出。

1.3  各项制度执行不严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具有研究生和住院医师双重身份,导师对于在其他科室轮转的研究生没有严格落实定期课题汇报、读书报告会等制度;科室领导对于在本科室轮转的研究生没有较好的开展专业课授课、教学查房、交班、疑难及死亡病例讨论等基本医疗和教学制度;“散养现象”比较明显。

1.4  教学方法较为陈旧   随着医学模式的变革,新的医疗诊断和治疗技术也得到快速发展,除了传统的“面对面”课堂经典理论授课外,专业课等教学缺少案例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临床诊治技术能够实现实时可视,以及模拟化教学,这些新技术、新手段没有及时地体现和运用到临床教学中,新的教学方法应用比较滞后。

1.5  培训考核不够健全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考核中出科考核、年度考核把关不够严格,考核过程欠规范,“走过场”、“统一过”现象比较明显,研究生对于培训过程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没有主动参与评价考核过程。

2.对策

为积极探索本校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学校选取长海医院神经外科做为示范单位,针对研究生教育开展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并已形成较为独特的教学经验。

2.1  教学理念贯穿始终   遵循“教、医、研”原则,真正把教学工作当成附属医院的中心工作。所有临床工作的疑难问题和科学研究的创新进展都可做为临床教学的基本内容,教书育人既是教授和导师的根本职责,也是临床科室每个带教老师应该树立的全程教育理念。即:人人是教员、处处是课堂、时时在教学。

2.2  组织管理严密规范   严格落实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明确区分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和内容。为研究生指定带教老师,明确带教老师职责,严格按照培养方案带教病种病例和基本临床技能,实行亚学科和组间轮转以及门急诊实习带教。按照住院医师要求进行“教用一致”培养。为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严格制定教学组织形式,规定固定时间、地点和参加人员定期参加业务学习。

2.3  规章制度落实严格   立足“医教协同的指导思想,结合培养方案,针对不同类型研究生,制定落实一系列教学培养制度。

本科室研究生管理制度开展学术沙龙活动,每月安排半天时间召集本科室研究生学习最新文献知识;定期布置文献阅读、病历讨论等任务,让本科室研究生带着问题任务轮转,轮转期间继续保持本专业的业务学习;定期开展专业课学习,每周四上午讲授“三基”知识技能以及介绍学科发展前沿。

轮转研究生管理制度制定“大交班”制度,除常规夜班交班外,还需讨论当日手术方案以及术后患者并发症分析;手术患者特殊交班要求住院医师用幻灯片形式汇报病史、辅助检查、术中术后表现以及手术录像剪辑并进行现场答疑;规范教学查房,带教老师选取典型病例开展床旁教学;定期开展病历讨论,每周四晚上要求研究生用英语汇报病史并讨论近期死亡病例、疑难病例和下周要手术的病例。

2.4  教学方法与时俱进   在传承经典专业理论授课的基础上,积极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面向所有研究生、进修生、规培生,每月开展一次DSA手术直播视频培训,参加培训人员可在外场向手术医师提问,由术者或其他教授现场进行解答,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开展现场教学,促进新技术在临床带教中的运用。

2.5  考评体系注重成效   严格把关临床实践出科、年度考核内容和标准,探索以学生满意度测评为指标的考评机制,并以此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检验临床教学效果。

3. 启示   

只有思想理念上高度重视、组织管理上严密规范、规章制度上落实严格、教学方法上与时俱进、考评体系上注重实效,才能切实推进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工作。

3.1  医疔与教学协同   根据医学教育和人才成长规律,合格的临床医师培养必须经过严格的院校教育和规范的毕业后教育。其中院校教育侧重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毕业后教育分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两个阶段,着重训练临床实践能力。2015年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既是在校学生又是住院医师,具有“双重身份”,其临床实践训练与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要求一致,目标为培养能够独立、规范处理本专业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执业医师。据此,所有临床医学教育工作者必须顺应时代要求,尽快调整思路,转变原有“集中上大课”的教学方式,老师“边做边教”,学生“边做边学”,将教学内容融入日常临床实践中去,形成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临床能力与人文沟通相结合、专业素质与医德素养相结合的教学培养内容和方式。

3.2  规范与特色并举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参照《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本校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制定33个月规范化培训计划,拟通过系统临床培训,加强住院医师实训与临床技能培养,促使医学研究生尽快向临床医师转变。在此基础上,结合示范科室的实践经验,鼓励各培养单位根据本科室学科特色和诊疗水平,适当制定专科培训计划,开展专科业务学习,帮助研究生在熟练掌握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方法的基础上,了解部分专科疾病最具特色的诊断方法和临床技能,有助于开阔视野、拓展研究生临床思维,并为学校下一步探索毕业后教育第二阶段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奠定基础。

3.3  传承与创新并重   医学教育是一门实践科学,尤其是临床医学,需要不断传承优良的教学理念和宝贵的教学经验。研究生在大量的临床实践程中,跟随导师的言传声教,逐步形成规范的临床诊疗思维,培养医患双向有效沟通、关爱患者、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是本校长期以来一直秉承的优良传统。利用信息化技术加强实训和模拟训练,开展“以问题为基础,以案例为基础”的临床床边教学,也是提高研究生临床技能水平的有益补充。借助多种多媒体技术,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拓展研究生的学习训练空间,多层次、特别是在较高层次的科研活动中激发其创新思维,使研究生教学从过去传统的“知识灌输型”向当前的“知识探索型、能力发展型”过渡,有助于提高其科研创新能力。

3.4  示范和带动结合   不同培养单位由于在带教师资、教学理念、教学管理、诊疗技术水平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性,甚至对于统一培养标准的执行力上也存在一定差异性,因此,人才培养质量呈现出一定程度的“非均质”性,而质量差异必将影响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最终效果。示范带动是解决质量差异的有效方法。基于以上现状,示范单位要积极推广实践经验,带动欠规范科室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本着“互为优先、相互促进”原则,通过教学演示、示范观摩、研讨学习等方式,将本科室已经建立的培养规范,提供其他培养单位参考借鉴,切实解决医教协同培养模式中人才培养质量差异的难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