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绿色新能源技术

时间:2023-09-21 17:59:58

导语:在绿色新能源技术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绿色新能源技术

第1篇

在现有能源供给的约束条件下,我国面临着能源供需结构性矛盾,能源自给安全压力以及巨大的环保压力。而发展新能源产业是解决我国能源供需瓶颈、供需结构性矛盾以及减轻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

但是,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面临着成本高、市场发育不成熟、技术水平落后、管理体制不健全等瓶颈。如何突破这些瓶颈,是新能源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新能源产业势在必行

一块屋顶太阳能光伏顶棚就能解决家庭用电、废弃的秸秆可以制气用作燃料、拂面的清风未来可能成为主力发电的来源……随着石油、煤等传统能源危机的日益显现,发展新能源产业已是势在必行。

我国能源的供给矛盾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石油和天然气可采年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次是人均能源占有量较低。我国石油的可采储备年限新能源突破瓶颈只有15 年,相对丰富的煤炭资源仅能维持81 年。人均石油、煤炭、天然气以及水电资源的占有量分别为世界的6.8%、63%、6.0%、75%。按照我国目前的能源消费增速,我国传统能源储量不足的问题将会愈加突出,能源供给构成中长期经济发展的重大瓶颈;石油供应安全潜在风险成为我国外交战略的重大牵制因素;在国际国内环境成本越来越显性化的趋势下,如果不改变目前我国以煤炭为主并因而大量排放温室气体的一次能源消费方式,未来我国还将付出更多的环保代价。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必将步入更为多元化、清洁、高效的能源消费新时代。在我国未来的能源消费格局中,决定不同形式能源的应用及发展前景的决定因素有两点,一是能源使用过程中的内外部成本,二是后继储量以及是否可再生。因此,符合这两个要求的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必将得到快速的发展。

面临发展瓶颈

“十一五”期间将是我国能源格局产生重大转折的时期,我国能源消费将会呈现多样化的格局,传统能源之间出现替代,新能源蓬勃发展,能源节约,高附加值利用成为趋势,我国能源结构将从以煤炭为主的对传统化能源的依赖向更加多元化、可持续、可再生的高效清洁能源消费新格局过渡。预计到2010 年,可再生能源将占到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的5.5% 以上,而到2020 年,将达到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6%。2035 年到2040 年,我国可再生能源的总量将占到我国一次能源总量的25% 以上。

但是,目前国内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却遭遇了许多瓶颈,诸如成本太高、市场无序竞争、管理体制混乱、缺乏人才等等,大大制约了新能源行业发展的脚步。

新能源行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就是高成本。高成本来自多个方面:因为自主技术不成熟,我们要在设备购买上付出高成本;因为项目投资额大,融资渠道少,我们要在资金获取上付出高成本。

瓶颈之二是市场发育不成熟,市场竞争无序。产品质量、性能良莠不齐,冲击了优秀产品的普及率,影响了人们利用新能源的信心。由于对新能源及其产品宣传太少,新能源产品的价值、性能及判断标准百姓认识不足;由于宣传、包装、防伪等方面的不足,目前许多龙头企业的优质产品不能引领市场,甚至还经常被劣质品冲击;由于我国缺乏相关的行业法规和质量标准,政府有关部门对新能源产品的市场监管缺位,导致各种打着新能源旗号的项目、产品到处推销,严重影响高、精、尖项目的推广应用。

瓶颈之三是技术水平落后,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我国传统上没有专门从事可再生能源研究的机构和实验室,只有一些研究项目和课题组;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发展规划滞后,基础研究、材料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研究和建设资金难以得到长期、持续的保障;专业技术人才极其缺乏,目前我国只有章其初等少数专家从事新能源开发利用的相关研究,全国各大院校尚无新能源相关的专业及专业人才的培养,人才培养落后于行业发展,尤其是在产品如何扩大应用领域的研究方面,专业人才队伍严重缺乏。

瓶颈之四是政府管理体制不健全,政策不合理。首先是多头管理,以山东省为例,农村能源办管太阳能发电,新能源行业的工业生产由发改委管,企业经营归中小企业办管,而经贸委资源处则负责管理年耗5000 吨以上标准煤的企业,这种多头管理让新能源企业“出了问题都不知道找哪个部门解决”,一些部门发现企业有利可图时插手“管理”,需要解决问题时则退避三舍。

如何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能源消费新格局的形成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推动,欧、日、美、印度等国新能源的迅速发展,与上述国家政府的鼓励政策和相关促进法规息息相关。

纵观欧盟新能源产业化的发展经验,大体可以归纳出四个主要特点:一是加强立法,从法律上保障新能源的发展;二是制定规划,明确目标;三是制定经济激励政策。这些政策概括起来有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电力加价和低息贷款等;四是加强宣传,把强化决策者和普通公民对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重大意义的认识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我国,新能源产业目前还很弱小,仅靠市场自发性发展很难,在实现商业化进程中需要政府对新能源生产和消费加以激励和扶持。

首先,倡导绿色消费,设立新能源专项发展基金,实行有保有压政策,通过对污染型的化石能源的抑制来促进绿色新能源产业的大发展。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和发放绿色消费证书等荣誉,鼓励企业、家庭积极认购绿色新能源。大力宣传绿色观念,积极营造绿色能源消费的社会氛围;实行环保折价和“清洁发展机制”。

其次,政府要积极引导新能源的技术开发。降低可再生能源发展成本,关键靠自主科技创新,而推进科技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政府将在其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要加大在能源领域的研发投入,通过招标形式,调动产学研各方的力量攻克新能源关键技术;与先进国家签订新能源技术交流与合作协定,为新能源技术的引进创造良好的国际合作环境;对新能源技术的引进实行进口税减免,对于新能源技术高端人才的引进给予优厚补贴;尽快在大学增设新能源专业,鼓励企业参与新能源技术教育培养体系的建设;支持企业通过购并国外研发机构、引进国外智力、与国外联合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对外合作的研发形式,提高自我研发和创新能力。

三是确保投资新能源产业的不同企业享受同等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不同投资主体一视同仁。要采取得力措施,消除民营资本进入新能源市场的各种有形和隐形限制,给民间资本、外国资本真正的国民待遇,充分调动民营企业发展新能源的积极性,形成新能源产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第2篇

尽管新能源产业预计未来将持续增长,但仍存在许多使用上的非技术壁垒。而公共政策和政治带领是帮助突破非技术壁垒、使新能源得到更大程度推广应用的有效手段。

一、新能源产业非技术壁垒

在目前的能源市场上,机构的设置和政策的制定仍然偏向于支持传统能源的使用。新能源技术也许能为社会和环境带来益处,但是公共事业的经营者通常拒绝使用新能源,他们一贯的思维只是建造大型的常规电厂。消费者通常忽略新能源系统,因为市场没有提供准确的新能源消费价格信号。有意和无意的价格扭曲也阻碍了新能源的发展。因此,比起技术和科学,文化和制度是阻碍新能源发展和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更为隐蔽和强大的因素。一些研究已经指出新能源使用存在一系列非技术壁垒,这些壁垒使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相比,在制度、政策和市场竞争上都处于劣势。主要的非技术壁垒包括:

1、缺乏政府的政策支持。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政策的缺失,以及支持传统能源产业发展而阻碍新能源使用的政策的存在,使新能源产业缺乏发展动力。比如,石化燃料补贴,消费型新能源刺激不足,政府承保核电厂事故,新能源分区和申请程序的复杂化等。

2、缺乏信息宣传和消费者意识。对新能源产业的信息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对新能源技术缺乏了解,消费者选择使用新能源的意识不足,使新能源产业缺乏有效的需求基础。

3、与传统能源技术相比,新能源技术成本高。传统能源技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应用,技术相对成熟,应用普及率高,掌握相关技能的劳动力相对丰富。而新能源技术在开发、引进、建设、应用以及人员培训上的成本,都相对较高。

4、已建立的新能源系统被重重困难压倒。由于国家电网通常是为集中式电厂量身定做的,不能轻易融入这个网络的技术,即使他们本身在效率和收益上有优势,也是很难进入市场的。比如,以光伏能为代表的分布式发电技术就不适用于市场上大多数电网。而集中的大型新能源应用如果坐落在远离现存电网的区域,也面临市场困境。因此,由于技术锁定,引进和实施新能源系统面临许多困难。

5、新能源项目融资渠道有限,项目开发者、企业家和消费者都缺乏负担得起的融资。现有资本市场不完善,使常规能源成本内部化,空气污染、供应中断风险等成本被忽略,未在价格中充分体现。而新能源利润内部化的失败,使环境改善、能源安全等收益未被合理考量。因此,新能源在与常规能源争夺资本的斗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6、劳动力技能和培训的不足。社会对新能源产业所要求的科学、技术、生产技能的投入不足,缺乏长期可靠的安装维护检修服务,教育系统也没有提供足够的针对新技术的培训,这也将导致新能源产业发展受阻。另外,新能源缺乏完善的标准和准则,缺乏与公用事业的互联指引,在能源选择和新能源项目上缺乏利益相关者和公众参与的合作模式等因素也同样对新能源产业的市场化起到阻碍作用。

二、新能源产业的公共政策环境

在一个开放的能源市场上,投资者、经营者和消费者都要承担他们所做决定的全部成本。但在许多经济和能源部门,情况却并不是这样的。市场对自然资源服务的估价不足,也不尊重长期可持续产量的自然界限。比起长期,市场更倾向于短期,表现出对未来的关心不够。很多政策也扭曲了市场,使之有利于现存的石化相关传统能源技术。传统能源使用的历史激励在今天也继续带有市场偏见,掩埋了许多使用传统能源的真正社会成本。由于自由市场系统的功能局限性,新能源产业发展离不开公共政策的作用。

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非技术壁垒范围广泛,很难找到一个单一有效的方法推动新能源的过度,所以,需要多种类型的政策工具的相互补充来克服这些壁垒。要达到理想的推动效果,必须建立一个政策框架来保证公平的竞争环境,并纠正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的不平衡。这个政策框架既必须与能源部门的大趋势保持一致,又要反映特定社会、经济和环境的优先项。以下介绍几种促进新能源发展的政策手段。

1、转移税负

转移税负包括降低所得税,同时针对环境破坏行为提高税收,从而创建一个更负责更有效的市场。这个政策手段被经济学家广泛的讨论和赞同。比如,一项针对煤相关产业的税收包含空气污染治理费用、酸雨危害费用和气候破坏费用等,这将有利于鼓励投资转向新能源领域。许多西欧国家已经逐渐进行了环境税改革,通过税收转移来达到环境目标。

德国从1999年开始实施一项为期四年的计划,逐步将税负从劳动力转移到传统能源,直到2011年,这个计划已经使传统燃料使用量降低了5%。它同时促进了新能源部门的增长,到2003年光风能产业就创造了45400个就业岗位,2010年增至103000个。2001年,瑞典开始了新的十年环境税收转移,将39亿美元的所得税转移到对环境产生破坏的行业上。法国,意大利,挪威,西班牙和英国等欧洲国家都在新能源相关的税制改革上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亚洲两大经济体,日本和中国,都在考虑采用碳排放税。

2、转移补贴

补贴本身并不是坏事,许多技术和产业都是在政府补贴方案的支持中出现或发展的。过去30年的20个主要创新,能依索的14项中只有一项是完全由私营部门资助的,有9项是完全由公共部门资助的。互联网就是公共资金资助的政府实验室和研究机构网络链接的产物。加州的风电产业也是由联邦税和州税共同抵扣帮助建立的。目前,化石燃料和核能技术应用和研发仍然得到最大的经济支持。要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需要将这些补贴转移到像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地热能一样的气候和谐型新能源的发展上,纠正能源部门对传统能源产业的偏向,促进新能源产业过渡。

有些国家已经终止或减少了环境破坏型能源产业补贴,比利时、法国和日本都淘汰了所有的煤相关产业补贴。德国也将煤相关补贴从1989年的54亿美元减少到2002年的28亿美元,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煤炭消耗降低了46%。德国计划在2010年全部淘汰这些补贴。而各国对新能源项目贷款、投资和消费补贴都呈现增加的趋势,这无疑会增强新能源产业竞争力,促进其发展。

3、能源目标

设置新能源目标是国家新能源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目标通常通过新能源占主要能源结构或者发电组合的百分比来定义。欧盟将新能源目标描述为2010年达到欧盟整个能源结构的12%和电力消耗的22%。欧盟成员国也制定了各自的目标以期达到国际综合指标。其他发达国家也制定了国际或本国的目标。国际目标同样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新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像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巴西等,都参与设置了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新能源发展目标,即使这些目标相对发达国家设定的目标要适度,但仍为这些发展中国家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虽然,在大多数国家新能源目标只是指示性的,并没有法律约束力的,但它们对规范政府行为和管理框架起到了协助和指导作用。许多新能源组织建议让新能源目标具有法律约束力,使之成为提高新能源市场渗透力的重要政策工具。

4、绿色经济刺激计划

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世界上主要国家的政府都将绿色经济刺激计划作为支持经济复苏的主要政策工具。在全球范围内,1880亿美元绿色经济刺激经费已经投入新能源产业和提高能源效率的部门,大多数新能源刺激经费将在201O和2011年投入。绿色经济刺激计划将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使新能源产业在发展的初级阶段累计市场竞争力,加快新能源使用转化。

三、我国新能源发展政策方向

1、合理制定新能源产业发展目标,提高社会尤其是各级政府的新能源发展意识,重视和鼓励新能源产业技术引进、研发和推广以及相关的教育培训投入,引入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的强制配额机制。

2、加大传统能源行业调控力度,纠正对传统能源行业的政策倾斜,引导市场合理认识传统能源开发使用的真实成本,鼓励资本向新能源产业流动,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第3篇

能源发展:进入提质增效新阶段

《战略》指出,我国能源发展正进入从总量扩张向提质增效转变的全新阶段。这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需要,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治理大气和水污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增加能源公共服务、惠及全体人民、加快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此前的《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对能源消费总量和能耗强度实施双控,根本扭转能源消费粗放增长方式,要求2020年煤炭消费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降到58%以下,非化石能源与天然气等低碳能源的联合占比达到25%。在此基础上,《战略》提出了进一步的能源革命目标。2030年,“可再生能源、天然气和核能利用持续增长,高碳化石能源利用大幅减少。”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20%左右,天然气占比达到15%以上,即低碳能源联合占比达到35%,新增能源需求主要依靠清洁低碳能源满足;推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单位GDP能耗达到目前世界平均水平(2015年我国单位GDP的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能源科技水平位居世界前列。展望2050年,“能源消费总量基本稳定,非化石能源占比超过一半”,建成绿色、低碳、高效的现代化能源体系。

能源消费革命:节约高效

《战略》把能源消费革命概括为“开创节约高效新局面”。提出:1、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把双控作为约束性指标,推动形成经济转型升级的倒逼机制。《战略》中提出,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2030年“控制在60亿吨标准煤以内”,我认为这个目标有望完成的更好,需要重点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和石油消费增量,鼓励可再生能源消费;2、调整产业结构,推进节能和减排。推动工业部门能耗尽早达峰,推进工业绿色制造和循环式生产。对钢铁、建材等高耗能行业实施严格的能效和排放标准,提高建筑节能标准,遏制不合理的“大拆大建”,构建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立健全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培育和发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3、推动城乡新型电气化、低碳城镇化,以电代煤、以电代油(随着电源结构的优化,这将不是以煤代油)。淘汰煤炭在建筑终端的直接燃烧,增加可再生电力供电和热(冷)。提升农村电力普遍服务水平,推进农业生产电气化,实施光伏(热)扶贫工程,大力发展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农林固废资源化利用,使农村成为新能源发展的“沃土”。通过信息化手段,全面提升终端能源消费智能化、高效化水平;4、大力倡导合理用能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以政策鼓励合理的生活住房和小排量、新能源公民车,引导公众有序参与能源消费各环节的监督。

能源生产革命:清洁低碳

《战略》把能源供给革命概括为“构建清洁低碳新体系”。首先,立足现实优存量,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开发、集中利用。以多种优质能源替代民用散煤,推广煤改气、煤改电工程。建设高效、超低排放煤电机组,实现燃煤电厂污染物排放达到燃气电厂水平,防止煤电出现新的产能过剩。推动化石能源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合理确定煤炭税费水平;第二,实现能源增量需求主要依靠清洁新能源,开启低碳能源供应新时代。推动可再生能源高比例发展,提高水能、风能、太阳能并网率,降低发电成本。因地制宜开发多种形式的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采用最新安全标准,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加强核电全产业链的协调配套发展。积极推动天然气(含非常规天然气)倍增发展,力争2030年天然气供应能力比2015年增加两倍。推动分布式天然气和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成为重要的能源利用方式。第三,全面建设“互联网+”智慧能源网络,促进能源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加强电力系统的智能化建设。集中式的智能网与分布式能源网络相互结合互动,建设基于用户侧的分布式储能设备,依托新能源、储能、柔性网络和微网等技术,实现分布式能源的高效、灵活接入及生产、消费一体化,建设“源―网―荷―储―用”协调发展、集成互补的能源互联网。

能源科技革命:能源转型的战略保障

能源科技革命是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的支撑,也是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确保我国能源长远安全的战略保障。当前,全球能源技术创新进入高度活跃期,有力推动着世界能源向绿色、低碳、高效转型。我国能源必须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培育能源技术及相关产业升级的新的增长点,在这场能源转型的国际竞赛中抢占先机。我国需要特别关注的是:高效节能技术;能源清洁开发、利用技术;智慧能源技术,包括互联网与分布式能源技术、智能电网技术与储能技术(含物理储能和化学储能)的深度融合;加强能源科技基础研究,大力开展前沿性创新研究,特别是与材料科学、信息技术……等的交叉学科创新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强化与深化能源科技与管理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并推动我国能源体制革命取得新的实质性的突破。

为落实各项战略目标和任务,《战略》提出了“全民节能行动”、“农村新能源行动”等十几项重大战略行动,这些行动体现了主要的战略思想,也使《战略》的落地具有可操作性。

生活在一定时空环境里的人们,总会有一定的局限性。今后十几年,能源科技革命很可能发生目前难料的突破,“巴黎协定”的实施将加速全球能源绿色、低碳化的进程,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对碧水、青山、蓝天也会有更强、更高的诉求。未来更积极的重塑中国能源体系的前景是值得期待的。

第4篇

建立在互联网和新材料、新能源相结合基础上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即将来临,这场以“制造业数字化”为核心的科技革命,将使全球技术要素和市场要素配置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

但人们尚无法知晓哪一个产业才是未来的主导?此次科技革命的突破口又在哪里?

欧盟曾在2010年实施的10年发展规划“欧洲2020战略”中提出 “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2011年又强调发展先进制造业。这三大领域正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基石。

“数字经济”领域中,下一代移动通信、云计算、物联网、多网融合技术值得关注。

移动通信领域现在的前沿是LTE(Long Term Evolution)技术,即在3G之后继续演进的技术。其最大技术特征是可进一步大幅提高无线互联网的接入速度。欧洲走在LTE技术初步商业化运用的前列,其中德国、荷兰较为突出。

近年来兴起的云计算,可让用户共享互联网上的信息处理和储存能力。全球云计算领域中,北美和欧洲处于先进地位。比如德国电信股份公司、法国电信旗下的通信服务供应商Orange都开发了云计算服务。

在物联网领域,美国、欧洲、日本和中国起步不相上下,由于物联网尚处于初见端倪的阶段,世界各国还没有分出绝对高低。欧洲非常重视物联网的发展,2009年欧盟了以《物联网——欧洲行动计划》为题的公告,提出要采取措施确保欧洲在建构新型互联网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在“绿色经济”领域的突破口是新能源技术和先进节能减排技术。新能源技术主要集中在高安全性核能和可再生能源技术。自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以来,安全性较高的受控核聚变技术成为核能研发的重中之重。2007年10月,中国与欧盟、印度、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等合作的“人造太阳”项目(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在法国启动。如果这一项目获得成功,受控核聚变得以实现,那么人类将获得安全、清洁、低廉、取之不尽的能源,核电安全危机乃至能源危机将有可能成为历史。

可再生能源的优点是清洁、安全、储量丰富,基本可以满足需要,目前的不足是成本高昂。德国政府去年表示在2022年前关闭所有核电厂。德国不仅能够负担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高昂成本,而且通过产业化和技术的发展可大大降低成本。据德国风能协会的研究结果,该国陆地上全力发展风力发电可以满足全国电力需求的65%。

在节能减排领域,智能能源技术广受推崇。它是近年来兴起的利用传感技术、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等合理安排能源生产、输送和使用等环节的新技术,利用它可大大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在智能能源技术中,智能电网技术已获初步进展。据国际能源署预测,广泛使用智能电网技术每年节约的能源相当于全世界每年原油产量的约10%。2011年年底,欧盟委员会公布了“欧盟2050能源路线图”决定将率先部署智能电网技术以充分利用风能和太阳能。

在先进制造业领域,电动汽车是研发重点。可以预见,未来依靠燃烧石油、煤炭、天然气直接提供动力的机会越来越少,电能将成为最直接应用的主要能源,电动汽车成为新能源应用的关键环节。

目前,制约电动汽车的瓶颈是储电系统,即电池的储存量小、成本高,使得电动汽车一次充电后行驶里程与内燃机汽车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较高的成本也使电动汽车推广困难。要实现电动汽车的大规模产业化,必须加强对高性能低成本的储电系统研发,以及电动机、速度控制、传动、行驶、转向、制动等系统研发。

第5篇

日前,《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以下简称《新能源规划》)。北京市发改委能源处处长高新宇对规划进行了解读。

高新宇介绍说,这次本市首次编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规划是顺应新时期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编制而成,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对增强首都创新能力、培育未来经济战略支撑、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十二五”时期是首都全力推进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的关键时期,能源需求总量持续刚性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更加突出。国家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能源消费总量将受到严格控制和考核,但为体现鼓励可再生能源及能源节约政策,水电、风电、太阳能及能源综合利用方面新增消费量在考核中将被扣除,可再生能源利用总量将不计入能源消费总量。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是落实国家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目标的必然选择。

高新宇说,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立足首都区位功能优势,体现全国高端示范的重要途径。充分体现首都在能源利用和产业发展上的高端高校高标准要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科技创新水平已成为国家和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首都经济实现创新驱动客观需要抢占产业制高点,把全国领先的研发优势转化为雄厚的产业实力,实现新兴产业更高层次的发展。

《新能源规划》四大特色

高新宇介绍,“十二五”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规划是本市首次编制的关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和产业发展的规划,其编制过程突出体现了以下五个特色:

一是率先在全国开展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统计调查制度,首次摸清了北京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状况。初步掌握了北京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总体状况,明确了首都资源禀赋,为规划编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规划编制强化了细分领域研究及相关储备项目对规划的重点支撑。明确各细分领域发展方向和重点,使得“十二五”北京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更有抓手。

三是规划编制注重加强重大规划衔接,同时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

四是规划编制较为系统,内容较为丰富全面。规划涵盖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现状、开发利用、技术研发、产业发展等各个环节,不仅是一个能源利用规划,也是一个产业发展规划,综合性较强。

《新能源规划》

八个“更加注重”

高新宇说,《新能源规划》强调把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作为优化能源结构和增强首都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以提高开发利用规模和水平、培育壮大产业服务体系和增强市场竞争力为着力点,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实施“3+2”工程,全面推进太阳能和地热能应用,积极促进风电装备和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化,不断推动生物质能多元化应用,努力将北京建设成全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高端研发中心、高端示范中心和高端制造中心。

高新宇强调,《新能源规划》提出了很多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新亮点,具体可概括为“八个更加注重”。

一是更加注重总量规模和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体现高端发展要求。“十一五”期间,本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步伐不断加快,截至2010年,本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值达到400亿元,但在新能源技术水平上,目前北京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科技创新资源、技术服务方面具有明显的全国领先优势,但整体技术资源潜力尚未得到充分释放。为此,《新能源规划》提出,今后五年要通过实施一批重大示范项目,巩固新能源技术创新优势,加快新能源研发中心建设,做大新能源产业基地规模等措施。北京市到2015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要实现产业收入收入1000亿元,新建6到8个国家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实验室和技术研发平台和2个国家级检测中心,培育形成5到10个具有影响力的产品认证、技术咨询、人才培训等机构。

二是更加注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高标准、高水平利用,体现民生发展要求。《新能源规划》根据首都不同地区资源禀赋条件,着力推进与民生相关的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高水平开发利用及配套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实施九项新能源应用工程,并集中建设一批区域联供和多村联供的大中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等重点民生保障工程。

三是更加注重国家级绿色能源示范县等重点区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深化重点区域新能源应用水平。《新能源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创新管理机制和模式,高水平建设一批体现当地资源优势与提高农村能源利用水平相结合的重点示范项目,力争到2015年全市新能源利用率达到6%,延庆县新能源利用占全县能源消费总量的30%以上,全县50%以上的居民使用清洁绿色新能源。高新宇介绍,在全球光伏发电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之际,北京亦庄等全国13个开发区被列为国家光伏发电集中应用示范区。《新能源规划》中明确提出高水平建设国家光伏集中应用示范区,坚持以应用带动产业,以产业促进发展,高水平建设一批太阳能光伏屋顶发电项目,提升高效光伏组件、智能电网等高端技术产业研发制造水平,全面提升技术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和管理服务创新水平。

四是更加注重高端功能区新能源利用高标准建设、高起点规划,体现高端示范。《新能源规划》提出,统筹高端产业功能区能源禀赋特征和能源需求情况,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科学规划设计产业园区、楼宇、企业间的能源供给系统,实现循环高效梯级利用。在未来科技城、丽泽金融商务区、CBD东扩区和海淀北部新区等高端产业功能区建设一批一体化工程及其他能源相结合的热泵供暖(制冷)工程;区域内新建公用和居住建筑推行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高新宇强调这是在长远发展上改变能源利用方式;建设一批与产业功能相配套、与建筑一体化结合程度高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到2015年,高端重点功能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到10%以上。

五是更加注重发挥密集的研发创新优势,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的形成。这是未来北京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所在。《新能源规划》提出,抓住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机遇,大力推进首都新能源研发创新工程建设。通过建设技术创新平台、承接重大研发项目,提升技术服务水平。积极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在光伏、风能、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等领域共建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研发平台,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解决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问题,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积极争取国家风电产业平台、生物质能工程技术中心等国家级重大项目落户北京,协调推进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为新能源产业提供科技支撑;支持各类企业、中介服务机构开展新能源领域的研发设计服务,建立一批国内领先的试验平台、示范中心、检测中心等,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和技术服务水平。

六是更加注重提升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竞争力,体现产业发展要求。《新能源规划》提出,充分发挥北京科技创新资源密集和高端示范应用的市场优势,实施国家级新能源研发创新工程和新能源产业基地建设工程,通过以“研发促进应用,应用带动产业,产业助推研发”的发展模式,加快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力争在关键技术、核心装备、系统集成能力上取得突破,同时强化高端制造优势,形成产业集群。同时提出,巩固太阳能高端技术研发优势,增强风电设备系统集成能力,加快新能源汽车刹那也化步伐,提高地热能技术研发水平,促进生物质能应用技术升级和实现智能电网关键技术突破等重点任务。

七是更加注重新能源产业高端要素集聚,提升产业基地集约化、特色化发展水平。着眼于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围绕新能源产业重点领域,通过建设重点新能源产业基地和专业化、特色化新能源产业集聚区,集聚高端要素和产业链环节,强化高端制造优势,形成产业集群,提升北京新能源产业竞争力。《新能源规划》提出,做大做强三大产业基地,打造以太阳能光伏产业及应用示范为主导的延庆新能源产业基地,打造以太阳能产业为主导的平谷绿色能源产业基地,发挥太阳能电池生产及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优势,以新能源汽车企业为带动,形成纯电动汽车电池、控制系统、电机、整车制造等上下游完整产业链,打造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吸引国内外新能源优势企业入驻,加快发展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风电产业园、昌平风电产业园、通州光伏产业基地和北京新能源汽车设计制造产业基地等新能源产业集聚区,推进为产业配套的工业设计、科技研发、技术咨询、信息服务、商贸物流等生产业的发展,打造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集聚区。

八是更加注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软环境建设,体现机制保障要求。《新能源规划》从强化部门协调、扶持创新转化和搭建服务平台三方面提出了优化发展环境的总体设想:通过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强政策创新能力、制定完善新能源相关技术、工程标准等加强部门联动,合力推进产业发展,通过探索税收信贷等鼓励政策、支持创新平台建设和加快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健全新能源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完善首台套机制等加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力度;通过建立新能源中介服务平台、建立新能源技术交流合作平台、培训平台和增强新能源产业联盟纽带作用等措施加快服务平台建设。

新能源规划所涉重点问题

高新宇在解读中,同时对《能源规划》所涉及到的重点问题进行了说明。

《新能源规划》提出,到2015年,本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消费总量将占全市能源消费比重约6%左右。到“十二五”末,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要提高到11%左右。其中核电和水电约占7%。相比于国家规划目标,北京无法大规模发展水电,同时发展核电不现实,因此,本市6%的目标相对合理,在所占领域比国家目标发展力度更大。

在重点工程方向与思路方面,《新能源规划》按照“支持高端、加强示范、扶持产业”的原则,通过固定资产投资专项补助等措施,加强对重点领域重大工程的引导和服务,同时带动更多社会资本进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领域。

在出台相关重点政策方面。“十二五”时期,为继续加大对本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和产业发展的积极引导作用,《新能源规划》提出,加强落实国家扶持新能源发展的税收、补贴等各项政策,积极争取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基金落实本市,同时加快本市太阳能光热、光伏、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发电上网等技术和产业标准的制定,尽早制定新能源就技术标准、新能源统计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体系、新能源发电上网标准、太阳能光热设计、施工纳入建筑过程强制标准等,开展工程标准制定工作,北京市新能源统计体系及总量分解相关实施细则等政策,出台强制安装使用太阳能光热系统的《北京市太阳能系统建筑应用项目管理办法》,并在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方面实现大突破。

第6篇

一年一度的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在福建如期举行,今年的主题是低碳与科技,与之相呼应的中国国际绿色能源展览会自然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由于经济快速发展、能源日益紧张、生态环境恶化,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开拓绿色能源发展道路,并把项目和理念带到此次绿色能源论坛上,冀望寻求合作空间。那么,绿色能源发展前景如何?福建的新能源又有哪些投资机会?本刊记者带着问题在论坛现场对部分与会代表进行了采访。

国际市场巨大

伴随低碳经济深入人心,新能源面临新一轮的发展机遇,以太阳能、风能、水电、核电等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由此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势头。据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统计,2009年,全球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58亿千瓦,同比增长31%;全球核电在建装机容量超过6000万千瓦。

福建省副省长叶双瑜在论坛开幕致辞中就指出,地球是全世界共同的,因此发展绿色能源也是全球一体化的,这为各国间新能源的开发合作奠定了门的市场空间。

“在去年的国际绿色能源展览会上,绿色能源项目成果交易金额达到13亿美元。而且一些项目已经落地开花,比如LNG公交车如今已经跑遍了福州城区的各个角落。”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福建分会会长赵林如用数据和实例表达对叶双瑜副省长的赞同。今年的论坛吸引了来自瑞典、乌克兰、约旦等国家的价值高达45亿美元的19个合作项目。

3月,欧盟委员会制订了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20%和太阳能发电12%的目标,并将在2013年之前投资1050亿欧元支持欧盟地区的绿色能源开发。因此,德国和法国分别带来了生态农业投资开发、生物质能技术合作等项目。还有乌克兰和约旦代表团也积极寻求合作机会,与中国企业共同开发风能、太阳能技术和设备。此外,中国中能华展集团、天津市明熙科技有限公司与乌克兰可再生能源研究所就太阳能综合应用经济技术的4个不同方面签署了投资意向书。

赵林如还说,新能源技术是经济发展中重要的新生力量,市场潜力巨大,从现在起到2030年,全球每年至少投资5150亿美元用于发展绿色能源。

长期成为投资热点

根据国际能源署对2000~2030年国际电力需求的研究表明,来自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总量年平均增长速度最快。“许多行业在金融危机中遭受重创,有些至今还未完全恢复,但作为国民经济巨大的供给产业链能源产业却保持稳定发展势头,这是新能源发展的大好机遇。”赵林如表示,传统产业的过剩格局难以改变,在全球经济尚未完全稳定的背景之下,绿色能源领域的产业投资将是中国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突破口。

新能源投资属于新兴的投资领域,加速成长的市场为投资者创造了一个充满丰厚利润的的投资机会。在新兴产业风向标的纳斯达克市场,新能源指数近两年一直位居第一。2009年,全球新能源领域投资超过1000亿美元,增长幅度接近30%,超过所有行业的投资增长幅度。

除了大家熟知的风能、太阳能外,一些新型绿色能源,垃圾能、生物质能等也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热点。法国兴业公司驻华首席代表薛兴民在会上表示,2010年,中国能够从禽畜粪便、生活垃圾等原料中获取的生物质能相当于10亿吨原煤的能量,而法国拥有先进的厌氧发酵技术,如果能把中国的资源和法国的技术结合,生物质能的发展将向前迈出一大步。

在面对国内外对绿色能源投资持续走高的市场环境下,有专家建议,国内成立时间比较早的新能源企业要考虑自身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以提升发展速度和市场适应能力。从世界资源储备来看,未来30年里,绿色能源都将是一个热门的投资行业。

福建的投资优势明显

福建具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具备发展新能源产业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目前,福建省新能源产业年产值已超300亿元。

为加快做大做强新能源产业,福建省把新能源列入14个重点调整和振兴的产业,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在政府投资、企业融资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赵林如告诉记者,根据3年振兴方案,福建省新能源产业将以年均增长38%的高速度发展,在光伏、光热、先进核能及应用、风电、生物能源、新型环保电池等重点领域建成新能源产业聚集区和特色产业基地。

第7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 产业升级 路径选择

一、发展低碳经济对产业升级的价值

1.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制高点

我国的技术水平存在层次差别,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能力有限,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也是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产业升级的阻碍因素。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按照发展战略,大力推行节能减排技术和清洁技术,推广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抓住有利机遇,调整产业结构,借机占领制高点。

2.发展低碳经济是产业结构转变升级的突破口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产业内部结构性矛盾显著,第一产业生态化水平不高,第二产业中间高碳的能耗产业比例大,轻重工业比例不协调,传统的商业贸易服务在第三产业中依然是主打,新型的高技术含量产业发展缓慢,自然环境压力与日俱增。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呼唤低碳经济的持续发展。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发展低碳经济,是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突破口。产业优化升级迫在眉睫,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正是能源结构转型升级,意味着由“高碳”时代向“低碳”迈进。

3.发展低碳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第二次历史性转变,其实质在于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即主要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包括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在内的全面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的发展。低碳经济的本质就是运用科技、信息等力量带来节能减排、绿色产业,这正是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想契合的。可以说低碳经济让经济发展方式的面貌焕然一新了。

二、产业升级背景下低碳经济发展的困境

1.能源利用率低,节能减排形势严峻

从能源结构上来看,在中国能源资源探明的储量中,98%是煤炭,煤多,油少,天然气资源基础设施不足制约着中国低碳进程的脚步。我国的资源条件决定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煤炭这一“高碳”能源仍然是主导能源的事实。从单位资源产出效率来看,我国只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德国的1/6。单位标准煤的产出效率只相当于美国的28.6%,欧盟的16.8%,日本的10.3%。在节能减排逐渐成为全社会共识的今天,却在其落实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我国现正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高速发展的时期,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大都是高能耗的工业部门。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还离不开这些支柱产业的支持,来自社会的各种压力,如就业压力、税收压力等等都使得短期内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变成泡影。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产业升级存在难度。

2.政府和投资缺乏对低碳技术研发及创新的支持

随着低碳时代的到来,我国也将发展低碳经济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由于缺乏先进的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加上政府和各方投资力度不够,政策落实到行动中的效果大打折扣,企业的投资也并非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使中国低碳进程缓慢。据调查表明,虽然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研发投入第二大国,科技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由2004年的1.23%上升到2005年的1.34%,2006年的1.41%,再到2007年的1.49%,这些数据足以表明中国在推动科技自主创新方面是付出了巨大努力的,但与发达国家技术研发投入占GDP2%的比例相比,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对于技术研发的投入水平相差甚远,也很难掩盖中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现实[1]。这种整体科技水平落后的现状也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产业结构不合理制约低碳经济发展

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政策取向严重偏向于第二产业规模的扩大和总量的提高。1998年,我国三大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8%、49.2%和32.8%,农业所占比重过高,相比之下服务业所占比重明显偏低,这与世界银行14%、35%和51%的标准差距较大。经过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目前,我国第一、二、三产业比重为1:5:4,但第二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还在持续增长,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相当突出,经济增长过分依赖于第二产业的发展,低耗能的第三产业发展与高耗能的第二产业发展相比明显滞后。在高耗能的第二产业中,以建材、钢铁、电力、石化为代表的高污染的重工业又占据了较大的比例,由于技术设备落后,大大降低了资源利用率,能耗水平居高不下,致使我国能源利用率明显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

三、发展低碳经济、促进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

1.加强节能减排力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率和建立清洁能源结构。而以化石能源为主体的高碳能源结构及其技术基础是我国现阶段产业结构的主要现象,并且这一现象短期内无法改变。这一现状直接影响制约着产业升级。加强节能减排力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推进节能减排、循环利用、清洁生产技术,提高能效,减少废弃物排放。抑制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过速发展。据统计,我国的能源效率目前只有欧盟和日本的1/4,美国的1/3,效能提高的空间是巨大的。另一方面,大力发展风能、水能、太阳能、生物能、海洋能等清洁能源。近几年,我国在新能源开发如风能、太阳能和水能利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技术水平明显提高,成本也在逐渐减少,这些都为今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今后必须进一步提高新能源转化效率,降低新能源成本,培育和壮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产业。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提高能源利用率。

2.加大低碳技术投入,夯实产业升级基础

我们要发挥后发优势,靠现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新生命工程技术以及循环生产、清洁生产与环境保护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的融人和带动。从而不断提高工业的物质变换和能量转换效率,并不断降低废弃物产出率和提高产品的生态性能和质量,提高各产业的生态经济综合效率。加强低碳方面科研能力的投入,鼓励低碳技术产出,大力倡导绿色能源的使用,发展新科技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大力研发节能减排技术,主攻自然能源技术替代化石能源技术。加强生态消费环境建设并支持相关的技术研究,尤其是碳汇技术,如攻克碳收集(CCS)和碳汇等[2]。加强国际及国内的技术交流,解决节能减排困境。中国要积极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体系中来,加强与发达国家的技术交流合作,引进先进的节能技术、提高能效的技术和可再生资源的技术。特别是加强与欧美国家欧盟地区的交流合作。积极探索,建立长期良性的合作关系,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合作,在节能减排的道路上共同进步,昂首阔步迈向低碳时代。这样,通过全面优化技术结构优化各产业内部结构,通过技术升级的绿色化低碳化来推动产业升级的绿色化、低碳化。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

3.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坚持绿色工业道路

产业结构的绿色化、低碳化转型升级的重点在工业,在于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工业化道路。首先,优化三大产业的结构比例。重点是加强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降低第二产业的比重,同时注重生态农业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其次,对工业进行重点改造,打造新型绿色工业。加大淘汰污染工艺、设备和企业的力度,提高高碳产业的准入条件。改造提升制造业。优化结构,改善质量、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促进制造业变大变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科学判断技术发展趋势,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突破重点领域,积极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参考文献:

第8篇

低碳技术是指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

类型

低碳技术可分为三个类型:第一类是减碳技术,是指高能耗、高排放领域的节能减排技术,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技术等。第二类是无碳技术,比如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在过去10年里,世界太阳能电池产量年均增长38%,超过IT产业。全球风电装机容量2D08年在金融危机中逆势增长28.8%。第三类就是去碳技术,典型的是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CCS)。

与能源利用的关系

低碳技术能引领能源利用方式的转变。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要彻底改变以化石能源为主的全球能源利用的结构,而低碳技术则是实现低碳化发展的关键手段。当今低碳技术的开发应用,将颠覆以化石能源为基石的工业文明发展模式,带来能源利用方式的全新革命,这便是核能和可再生能源逐步应用并最终取代化石能源的新时代。

各国加大低碳投入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近年来都在致力于新能源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的开发利用,以期抢占低碳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到2013年为止,欧盟计划投资1050亿欧元用于绿色经济;美国能源部最近投资31亿美元用于碳捕获及封存技术研发;英国2009年7月公布了《低碳产业战略》。我国科枝部、教畜部、基金委、中科院和许多省市已经部署了发展低碳技术的计划,中科院2009年启动了《太阳能行动计划》。

有报告称,205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的消费量将接近甚至超过50%,届时一个真正的低碳社会就会到来。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能源利用效率还有较大差距,应重点实现低碳能源技术突破,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低碳社会消费模式。发展低碳经济,科学决策是前提,技术创新是关键,资金投入是保障,全员参与是核心。为此,我国应整合社会各种资源,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发展低碳技术的脚步。

2.低碳的历程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急需世界各国协同减低或控制二氧化碳排放,199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召开。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2D01年,美国总统布什刚开始第一任期就宣布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理由是议定书对美国经济发展带来过重负担。2007年3月,欧盟各成员国一致同意,单方面承诺到2020年将欧盟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至少减少20%。2012年之后如何进一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即所谓“后京都”问题是在内罗毕举行的《京都议定书》第2次缔约方会议上的主要议题。2007年12月15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产生了“巴厘岛路线图”,启动了加强《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全面实施的谈判进程,致力于在2D09年年底前完成《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2012年到期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安排的谈判并签署有关协议。

2009年12月19日,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结束。因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分歧巨大,旨在全面实施约束性减速排的《哥本哈根协议》草案未获通过。但要求各国在一年之内,签署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在2012年后取代京都议定书。

《京都议定书》生效生2005年2月16日。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为了促进各国完成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议定书允许采取以下四种减排方式:

一、两个发达国家之间可以进行排放额度买卖的“排放权交易”,即难以完成削减任务的国家,可以花钱从超额完成任务的国家买进超出的额度。

二、以“净排放量”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即从本国实际排放量中扣除森林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的数量。

三、可以采用绿色开发机制,促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减排温室气体。

四、可以采用“集团方式”,即欧盟内部的许多国家可视为一个整体,采取有的国家削减、有的国家增加的方法,在总体上完成减排任务。

3.我国的低碳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的差距

我国的低碳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分领域看,电力行业中煤电的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高参数超临界机组技术、热电多联产技术等,我国已经初步掌握,但仍不太成熟。新能源技术方面,我国的大型风力发电设备、太阳能光伏电池技术、燃料电池技术、生物质能技术及氢能技术等,与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也有不小差距。在交通领域,例如汽车的燃油经济性问题、混合动力汽车的相关技术等,我国仍落后于发达国家。对于冶金、化工等领域的节能和提高能效技术,我国在系统控制方面,还无法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在建筑领域,我国在建筑设计节能技术方面就相对落后,与发达国家利用计算机和利用自然环境进行建筑节能方案优化设计还有相当的差距。

4.如何减少碳足迹

减少碳排放,我们可以做到的几种常见方法:

换节能灯泡:11瓦节能灯就相当约80瓦白炽灯的照明度,使用寿命更比白炽灯长6到8倍,不仅大大减少用电量,还节约了更多资源,省钱又环保。

二十六度空调:空调的温度设在夏天二十六度左右,冬天十八到二十度左右对人体健康比较有利,同时还可大大节约能源。

购买那些只含有少量或者不含氟里昂的绿色环保冰箱。丢弃旧冰箱时打电话请厂商协助清理氟里昂。选择“能效标志”的冰箱、空调和洗衣机,能效高,省电加省钱。

购买小排量或混合动力机动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参加“少开一天车”活动。

选择公交,减少使用小轿车和摩托车。

第9篇

《财经文摘》:埃森哲认为新能源交通会有较大发展,是基于什么判断?

杨葳:2009年,埃森哲在全球范围内研究突破通新能源,这个研究项目名为“科技发展拭目以待”。在研究报告中,埃森哲是把全球交通新能源的十二项技术分成了三大类。第一类称之为进化性技术,致力于将下一代汽车发动机改造得更省油;第二类称为革命性技术,包含合成生物技术,丁醇、生物原油、藻类生物能、航空生物燃料,等等,这些技术突破了一些传统手段,在节能上有更大的进展;第三类是突破性技术,包含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车以及电池研发、电动汽车入网等技术。

我们考量这十二项技术,一是看技术上是否成熟,估算其从实验室到大规模生产还要多久,五年、十年还是五十年。二是从技术标准和应用规模性上看,例如替代传统碳氢化合物的比例能有多少,1%,20%或是更多。再比如对于温室气体的排放,是不是能够减少30%以上,还得看成本是不是有优势,成本与原油相比,是更经济了还是高出了太多,还有市场化时间的长短。第三是技术类型上,也就是上述的三种类别。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评判,我们发现这些技术的发展比我们想象得要快得多。

全世界不同国家,根据自己的地缘优势、自然资源储备,在不同领域上的投入不一样。比如中国侧重发展第二代生物能源,纤维素生物燃料以及电动汽车。在新能源技术研发上,中国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第二活跃的国家。目前,中国的乙醇燃料、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发展得比较快。其他方面,例如发动机的节油改造,每个汽车厂商都在做,但是节能方面的发展会比较有限。中国未来还是会在乙醇和新能源车两个方面比较活跃。

《财经文摘》:新能源汽车推广的困难是什么?

杨葳:在这十二项技术中,有一些相对成熟,有一些不确定性更大。但这些技术都不能在未来完全替代传统能源。技术不够成熟和市场推广困难都是无法回避的原因。例如新能源车生产成本还很高,纯电动汽车还要看充电装置普及的情况,需要观望等待。从我们的研究来说,从国家层面引导推动新的技术向前走,包含研发鼓励、消费者激励、基础设施的投入等,比较有效。国家层面的规划,比如中国要根据总体的资源背景、中国在低碳经济中扮演的角色等确定方向和预期,可以更好地帮助高能耗制造业转向低能耗高产业方向。

《财经文摘》:中国在其他新能源领域做得怎么样?

杨葳:新能源定义广泛。埃森哲研究的十二项技术中还包括了纤维素乙醇,丁醇,藻类能,都是新能源。中国的企业里,中石化、中粮在开发纤维素乙醇技术和第二代生物燃料技术,主要是通过秸秆、木头碎屑、纤维素等东西炼制成可以用在交通上的燃料,中国秸秆、废弃木屑很多,潜力很大,前景不错。不过这项技术离成熟还很远,首先秸秆的转化率比较低,目前成本很高。

《财经文摘》:中国技术上活跃却不领先的原因在哪?

杨葳:这么多技术,不知道哪天哪项技术会有重大突破,可以被广泛运用,这种不确定性很大,客观上使得中国投入活跃,可能性无限。

中国难以领先,是因为除了生物能源和新能源源车,其他技术受企业关注也少,政府的资金投资也少,很难前进。

美国企业在生物燃料上的研究投入,这几年翻了好几倍。因为美国有确定的回报政策,吸引利润导向的企业和私人资金,推动技术产业化发展。中国的新能源政策不清晰,企业赢利风险大,多维投资不到位。

《财经文摘》:今年国家能源局在新能源发展排序上,将生物质能排到太阳能等之后,为什么您还看好它?怎么看待中国三大油企共同开发藻类能源?

杨葳:新能源的概念极容易有偏差的。比如生物能源,第一代是使用粮食作物,主要是用玉米等淀粉类制成乙醇。中国是人口大国,用粮食制燃料不切实际。第一代生物能源在巴西、美国发展得比较好。而现在是第二代技术,使用农业废料,和第一代完全不一样。另外藻类也属于革命性新技术,全球在藻类上的投入比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