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1 17:59:59
导语: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道德榜样高校思想道德教育2013年的《感动中国》十大榜样人物揭晓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他们的感人事迹符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出崇高的道德品质。道德榜样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具有极大的现实教育作用,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生动鲜活地展现了社会主流道德规范,能有效引导和激励大学生提升思想道德境界。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热爱祖国,立志成才与成功,对社会主义事业充满热情。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快速发展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多元化的思想道德观念在一起交织、碰撞,缺乏社会经验和阅历的大学生容易受到一些错误思想道德观念的侵蚀:有的大学生将金钱和利益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有的大学生奉行个人主义,追求低俗狭隘的理想信念,缺乏爱国主义精神和奉献精神;有的大学生贪图享乐,畏惧吃苦,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有的大学生缺乏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只讲索取,不讲贡献,等等。大学阶段是人生观和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期,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大学生尤其需要借助道德榜样为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参照准则,以矫正错误的思想道德观念。
二、道德榜样对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为大学生示范了正确的、具体的道德准则和行为参照
大学生由于自身心理特点和思想特点,很容易受到榜样的影响,他们会从榜样的思想行为中获得对道德的思索和启迪,会通过榜样的亲身示范来获得间接经验,然后将榜样的思想行为奉为道德标准,去认同、学习。2013《感动中国》人物方俊明为救人高位截瘫,28年后才获得了迟到的见义勇为称号,却固执地相信善良,丝毫不悔。百岁仁医胡佩兰爱岗敬业,对病人耐心负责,常给病人垫付医药费,退休后还坚持坐诊,等等。这些道德榜样将抽象的道德观念变得生动化、具体化、人格化,为大学生示范了正确的道德准则和行为参照,促使大学生对照和反思自己的思想言行,从而“见贤思齐”,自觉保持和强化高尚的思想和行为,矫正和消除错误的思想和行为。
2.对大学生起到巨大的激励作用,容易在大学生群体中引起效仿效应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个体价值的评价具有社会一致性,为了满足被社会接纳和肯定的需要,个体会驱动自己与社会主流倾向相一致。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的过程中,尤其希望自身的思想行为能得到社会的承认与接纳。而《感动中国》道德榜样符合时代精神的内涵,代表了社会道德的评价标准,受到了社会的推尊、赞美和表彰,正是被社会接纳的典型。因此,当大学生了解到《感动中国》道德榜样的事迹后,自觉受到教育和鼓舞,引起内心共鸣,在生活中努力仿效道德榜样的思想和行为。此外,根据激励的强化机制原理,当大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思想行为符合道德榜样所代表的道德评价标准,并且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后,会感到自豪、愉悦和光荣,进而不断自我强化这种效仿榜样的行为,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二、充分发挥道德榜样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扩大道德榜样的影响
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要大力宣传道德榜样的杰出事迹,弘扬道德榜样的崇高道德品质,形成尊敬、推崇、学习道德榜样的良好校园风尚。在宣传渠道方面,要认真编辑、整理榜样人物的事迹材料,通过学校广播、网站、校报、电子屏幕等渠道大力宣传,还可利用学校官方微博、贴吧等新媒体平台进行推广。选取宣传方式时,要综合采用各种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宣传教育方式。例如,采用图、文、影音等多媒体形式举办榜样人物事迹展览;组织主题班会和研讨会;组织学生观看《感动中国》等介绍道德榜样的栏目;邀请榜样人物来校园举行宣讲会等。总之,要通过深入、广泛的宣传教育,提高道德榜样在大学生中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以道德榜样们所体现的崇高的社会主义主流道德观来引导校园道德风尚。
2.建立和完善校园道德榜样评选和激励机制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要注重发挥校园内部大学生身边的道德榜样的带头作用。要建立一套公平、公开又不乏灵活的校园道德榜样评选机制。要不断完善报名方式和评选程序,综合采用自我推荐、组织推荐、辅导员推荐、学生投票等多种方式;要不断修订、更新评选标准和荣誉称号的具体设置,体现人性化、灵活化,使更多的大学生有机会成为道德榜样,展示道德风采。此外,要强化校园道德榜样的激励机制,给予校园道德榜样诸如荣誉称号、加学分等各种奖励,表彰校园道德榜样对校园道德风尚的积极作用,激励大学生争当校园道德榜样,以校园道德榜样为标准,不断加强自我思想道德修养。
3.完善道德实践机制,调动学生参与道德实践的积极性
为更好贯彻道德榜样教育,要注重将大学生接受的道德思想外践于道德行为。只有让大学生把主观化的道德思想与实践化的道德行为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将思想道德教育落于实处。因此,要深入完善道德实践机制:首先,要强调道德实践活动的组织性、计划性,精心制订活动方案,合理部署活动流程,执行时突出重点,明确目标,形成一套系统的道德实践工作制度。其次,要不断创新道德实践的形式和内容,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个性和发展需要出发,充分考虑可操作性,开展形式丰富的实践活动。另外,道德实践要形成长效机制,要把道德实践作为一项长期的持续性任务来抓,使道德实践成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项常态工作,促进道德实践活动的长效发展。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柏正杰,陈亮.对新时期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的思考\[J\].社科纵横,2008,(12):161-163.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对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当下社会对人才的思想道德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如何提高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水平,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当前高校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就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构成来看,社会、学校以及学生自我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立体模型,在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意义;立体模式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要求高校实施思想道德教育改革,适应当下社会的发展,找出适合当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具体方法。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水平的高低,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有直接的影响。因此,高校必须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引起重视,在新的历史时期,找到提高思想道德教育水平的措施,构建起思想道德教育的立体模式。本文就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义和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高校构建思想道德教育立体模型的办法。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就是利用传统的文化、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对学生进行教导,让学生明白社会的道德标准和社会法律法规的道德标准,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因此,高校加强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是社会培养人才的需要。大学生处于思想道德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在这一时期形成的思想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在以后工作中的行为和表现,决定了大学生在步入职业生涯以后的工作的态度、人际交往态度以及社会价值观念等。高校是大学生的重要生活场所和学习场所,也是大学生进行道德学习和建设的重要场所。如果在这一时期中,大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高校没有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进行有效的引导,不但不能达成预期的目标,可能还会导致大学生脱离正常的轨道,倒行逆施。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积极引导学生的思想道德,做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成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将思想道德教育的传统性和时代性结合,实现动态教学,对于促进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时代培养人才的需求。
其次,在新的历史形态下,高校必须加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现代的大学生大多都是90后,他们生活在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以后,解放了人们的思想。90后这一代生活在大好的时期,泡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过着养尊处优的日子。这一代人的特点是接受新鲜事务的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强,但是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这就要求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辨别是非,提高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抵制错误的思想,理解党的方针和路线,树立整体意识。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新的历史时期高校面临的重要工作。但是就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来说,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高校德育教育方法落后。受到传统教育方法的影响,高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训大多数都是采用的说服教育,将知识生硬的灌输给学生。现今高校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的学生,他们对这种教学模式存在较大的抵触心理。新课改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置。但是这种死板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置,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对思想道德教育课程提不起兴趣,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高校忽略了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长期以来,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都是理论上的教育,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社会教育。如今的大学生,他们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思想上比较的活跃,他们对于这种传统的理论教育并不感兴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空间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密切。在现代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也会随之受到影响,加强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第三,高校德育教育的教学目标不明确。高校德育教育的目标不明确,重要表现在,在教育的过程中,重视物质利益的教育,淡化了对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教育。例如当前的大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最先考虑的都是热门的专业,没有从国家需要的角度出发。另一方面,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只重视生活理想,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理想教育,不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除此以外,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还存在重视个人理想教育,忽略了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这使得大学生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道德观念,在做事中首先考虑的就是个人利益,不利于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
第四,高校思想道德评价体制不健全。当前高校对大学生的评价,主要是注重对学生智力和成绩的评价,没当学生学习完一门课程之后,都会拥有一张相应的成绩单。并没有对学生日常行为表现,思想道德素质进行评价,是一种不健全的评价机制。
以上所阐述的问题,是当前大多数高校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其根本的原因在于高校没有建立起思想道德教育的立体模式,不能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思想道德教育培训。本文重在构建出一种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立体模式,从社会影响教育、学校引导教育以及学生自我教育角度出发,用一种立体的眼光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当前思想道德教育的问题,让三者在内容和形式上更具科学性。
首先,高校要以社会环境为主旋律,对学生实施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社会环境就是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形成的影响因素。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有激励、规范以及引导的作用,社会环境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前提。社会教育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第一,加强媒体对大学生的正面引导教育。第二、扩大社会资源参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力量。第三、强化互联网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积极教育的作用。
其次,高校要从正面引导教育。高校是实施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核心,高校就要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坚持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层次性,从学生的实际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层次教学。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认识到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同时,高校还要建立全面的评价机制,除了要重视学生智力和成绩的评价,还要重视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评价。
最后,学生要加强自身教育。大学生要加强自身素质教育,就要认识到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对自身的重要性,培养和提高自我教育的意识,加强和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搭建起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的桥梁。
总而言之,高校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部分,目前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还存在诸多的问题,这就要求高校要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对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认识,从社会角度、高校角度以及学生自我角度建立起思想道德教育的立体模型,提高高校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高敏真.提高职业院校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强化策略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0:232-233.
[2]徐秀玲.浅析提高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有效途径[J].考试周刊,2014,21:184.
关键词:市场经济高校思想道德教育途径
0 引言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过程。我国加入WTO,意味着中国经济、政治改革将加速推进,也必将导致中国高等教育在管理体制,办学模式,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规格和方式等方面出现主动的改革浪潮。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创新和社会的大踏步发展,我国目前在国际上的地位和经济体系也和同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唯物史的观点来分析:由于社会的意识形态是由社会存在的形式所决定的,一旦外部的社会环境发生变化,人们自身的价值取向和思想道德意识也必将随之改变。
1 德育工作的宏观与微观性
在新形势下思想道德教育正面临着一次全新的挑战,关于如何提高思想道德教育,国内的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必须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探讨,以此来确保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从宏观的外部环境因素综合考虑,主要表现在以下这四点:
1.1 自觉抵制西方不良外来文化
在国际全球化背景下,自从中国加入WTO后,思想道德教育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也日趋频繁,随着各类文化的流入,一些西方的文化思想也慢慢对学生的内心世界产生了影响,我们要让学生做到能在自觉抵制外来不良文化的同时,又能有较开阔的视野去观察这个世界;做到既保留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又能接受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优秀文化。
1.2 学会甄别筛选信息
当前是一个信息发达,社会言论极度开放的社会,在信息来源广,传播速度快且内容也日益多样化的情况下,学校思想道德教育要尽量能做到帮助学生学会扬长避短,使学生渐渐能掌握自由获取信息求知的能力,并能主动甄别和筛选,有区分的去对待优秀文化和不良思想,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1.3 思想道德教育必须以以德治国为背景
以德治国是我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前提,道德约束虽然没有法律效应,但是涉及面之广却是法律所不能相比的,思想道德教育做好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预防甚至杜绝未发完犯罪的发生。
1.4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道德
市场经济的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人们的创造热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随之也使一些人的私欲慢慢膨胀,继而在以利益最大化为中心的背景下产生了很多消极负面的东西,坚持和倡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遵守社会主义道德为基本原则,防止个人唯物主义现象的出现,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心,从微观方面来看,德育环境也是复杂多变的,学者们也逐渐意识到思想道德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与肩负的重任也越来越大了。
2 思想道德教育的改进与拓展
由于当今社会,外在环境时刻都在变化,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要想紧跟时代步伐,就也需要不断地进行改进、调整、拓展,从时代的高度和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来进行一一分析
2.1 建立与时代相适应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
要想建立与时代相适应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良好的自身修养是必须具备的,因为网络在推进了人类文明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给社会带来了一些消极负面的影响,甚至时常出现低俗网络信息、网络暴力、严重误导了人们的思想方向,因此,在这个信息泛滥的特殊时期进一步加强对学生信息接受方面的思想道德教育变得十分迫切,其次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品质与价值观也十分重要。因为,科学技术在政治、外贸、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均具有双重价值,学校是一个孕育科学技术人才的地方,加强科学道德建设,努力提升学生的科学技术价值观的,是现代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另外,良好的生态道德氛围,也是社会发展需要,更是以人为本,创建和谐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经之路。
2.2 思想道德教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交融
各高校内部需要明确思想道德教育与市场经济相交融的重要性,尽心尽力的培养出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综合型人才的合作;为社会创造提供平台,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为社会塑造出能适应社会调控机制的可造之材。
2.3 思想道德教育与以德治国的交融
从社会主义本质需要来考虑主,以德治国与思想道德教育的相交融是指: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以集体利益为先;在增强自身的社会公德意识的同时;大力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将以德治国与思想道德教育的交融彻底深入的各个领域。
2.4 思想道德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的交融
倡导生态道德教育和环境道德教育即倡导思想道德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当前社会是一个注重以人为主体的社会,但是学校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强调自然的和谐发展,积极引导学生自觉爱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为可持续发展这一基本国策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要让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深入人心,当然,真正到具体实施途径和方法,不同的人难免会有其不同的想法,有人注重自我修养的,教育学生爱护自我保护环境,关心身边的一草一木,关心社会由小到大;有的人则希望通过关注社会这样一个大氛围的营造,倡导绿色消费、倡导绿色通道的建设,虽然出发点不一样,但是实质上却是没有什么区别的,都是通过校园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相结合来逐步提高人们的自觉性,创造有独立人格的个性,净化心灵。
3 在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具体做法
3.1 以发扬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
在日趋多元化的当今社会,各院校在进行德育方面教育的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爱国注意教育不仅是德育教育的根本,在给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爱国主义教育还必须作为整个教育模式中的主线,在引导大学生接触外来开放外界文化的同时时,还要时刻注意抑制住他们崇洋和虚无的明泽主义思想,要将爱国主义教育落实到实处,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最后上升到热爱祖国的高度。
3.2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高等院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价值价值在于培养大学生领悟能力,即“悟性”,使其学会更好的做事、做人。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多数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变得越来越模糊不清。而高等院校德育的方向就是要做到德育一元化,使大学生们明白并非所有社会所倡导的都是时代所能够接纳的。价值的真正意义在于自我价值、社会价值,都是通过实际的付出、实际的劳动体现出来的。从某种意义来说,最大程度体现自我价值的方式就是最大量地为社会做出贡献。高校在进行人生观的教育的时候,首先要让大学生试着思考:“人为什么而活着、活着是为了什么、怎样活才是有价值的。”这个问题无数先哲们都曾做过深入的探究,但是这并不影响学生自己的想法,个人的想法领悟修为都是不一样的,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思想、贴近他们的实际生活进行有针对性的理想教育,逐步点燃他们对生活的激情和对职业前景的无限畅想,把为自身理想的实现、为祖国建设做贡献的理想教育落实到每个大学生的心里。因为理想激励也是一种动力,在理想的驱使下,许多人会不自觉的产生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进一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4 结束语
针对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而出台的政策,是完善院校思想道德工作的新动力。在市场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方法、更新教育模式,是历史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作为新时期的院校思想道德教育,应致力于培养出和谐发展、个性全面、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国际型综合人才。
参考文献:
[1]朱琼瑶等.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困惑[M]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
[2]张应杭等.当代大学生道德理想论[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一、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育教学的制约因素
教育领导者、管理者、教师和大学生旧有观念的制约。改变目前思想道德修养课教育教学的现状,其教育教学观念、教育教学模式、教育教学支持系统以及教育教学管理观念等将要有很大的变革,它会对以往的传统教育教学观念构成重大冲突。这会使一些人短时期里难以接受,无意识甚至有意识地夸大难度和制约因素,因此我们首先要统一思想。
教育教学实施者素养的制约。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施者应注重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以有效的方式把握住学生的思维脉搏,帮助他们在现实和理论之间架起桥梁,这对教育教学的实施者提出了更高的教育教学能力素养的要求。
教育教学中大班上课的制约。思想道德修养课教育教学中的大班上课,使实现教育教学变革的操作难度加大。高校扩招,师资成为制约许多学校发展的瓶颈。思想道德修养课是高校各专业所有学生必修的基础学科,师资更显得捉襟见肘,特别是对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和组织一些必要的社会实践就更加困难。
教育教学资金投入的制约。高校资金短缺使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育教学变革的可能性降低。无论是缩小上课合班的规模,还是配套虚拟教学情境所必需的计算机软件和必要的师资培训费用,都需要相对宽裕的教学和科研经费的支撑。因此,一些经费较为宽裕的高校,可以率先进行变革,为其他高校未来的变革积累经验。
二、思想道德修养课必须始终坚持“传授”与“领悟”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思想道德修养课教育教学的目的:一是升华受教育者的思想境界,确立正确的政治观、思想观、道德观、法纪观和心理观;二是提高受教育者的理论思维水平,在具体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导出更加普遍性的规律和结论。要完成上述目标,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将“传授”与“领悟”科学地结合起来。
以往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育教学,大多是“传授”式的。它把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育教学塑造成了单向的知识传授,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的是一种标准答案或权威解释,思想道德教育理论并没有内化为受教育者的内在精神和价值体系中。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育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深层智慧,激发他们思维的创造力,使他们通过对现实生活的独立思考,提出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使自律与他律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思想道德教育教学的目的。
当前,许多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师提出并实施的“案例教学法”“专题教学法”等,都融会贯通了这一教学理念。此外,还要结合现实探讨该理论观点的不同表现,从而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展开教与学双方平等的对话。这样,学生在积极的对话过程中,激发了想象力、创造力和批判力,克服了思维的僵化与保守性,使自身始终保持有鲜明的主体意识、自觉的反思态度及积极的创新精神。
三、思想道德修养课必须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思政教育 就业指导 整合
一、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的必要性
1.符合国家提出的素质教育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业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有些国有企业不仅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文化知识,还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沟通能力,可以适应各种岗位的需要。这给高校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高校在培养人才时,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更要考虑满足社会上的就业需求。也就是说,高校不仅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也要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让大学生的素质可以满足就业市场的需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2.满足就业市场的客观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就业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而就业指导教育对学生就业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两者都是学生就业中的重要教育内容,两者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就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就业指导教育落实到实践中的关键。在实际工作中,就业指导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为教师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学生也能够提高认识,可以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向前发展。
二、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的优势
1.坚持以人为本是思政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的总原则
当今社会,就业压力非常大,大学生要想有立足之地,就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达到企业的要求。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就是提高人才的质量,提高人才的竞争力,它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这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也是就业指导工作的需要,只有把人才培养放到第一位,才能达到学校教育的目的。而且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是法制建设中的重要思想,它可以为法制建设提供方向,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的总原则。
2.发挥思政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各自的优势
在实际教学中,尽管有些高校老师非常重视就业指导教育工作,但是他们主要侧重于讲解就业的技巧,搜索企业的招聘信息,而缺少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这与全程化教育相违背。相反,有些高校教师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指导中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而忽视就业指导方面的讲解,这也是完全错误的做法。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虽然有所联系,但是二者教育的侧重点还是有所不同的,只有二者发挥出各自的优势,让二者教育理念整合,才符合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则,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择业,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三、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的有效办法
1.加强与就业企业的合作
从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都来自学校内部,多数都是一毕业就从事教育工作,缺乏社会就业经验。他们开展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只能依靠相关书籍和老资格教师的成功经验,这样难以满足当今社会的就业需求,很多指导工作都存在问题。也就是说,仅靠校内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对学生进行辅导是远远不够的,多与招聘企业合作,让从事企业实际工作的专家来学校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是非常有效的。他们会分析出当今企业的就业需要,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辅导,这样可以让学生掌握准确的就业信息,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加强思想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的融合
第一,培养学生具有包容的精神。社会是很复杂的,要尊重事务的多样性,这样才能正确地处理问题,避免发生极端行为。第二,培养学生的主观意识。学生的就业需要自己做出抉择,一个合格的人才一定要有主观能动性,能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判断问题,从而选择出符合自己的工作。第三,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引导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来进行自我思考,找出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教师只是学生就业中的启发者,学生只有通过自我思考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在教学中,实现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的融合非常重要,它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关键因素,是培养人才的重中之重。
四、小结
高校教师一定要认清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的重要教育地位,让二者更好地结合到一起,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让学生带着积极的心态进行就业,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
参考文献:
[1]王彤宇.关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2012(10).
关键词: 教学理念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考核办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对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道德素养、增强学生法律意识有着积极的作用。根据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本课程担负着对高职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旨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信念坚定、敢于开拓、勇于艰苦创业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然而,现实中由于一些教师的教学理念陈旧、方法单调、内容脱离实际、考核方法过于单调,学生上课出现到课率、抬头率、效果率都比较低的现象,使该课程的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学生将科学理论内化为其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的目的也没有完全达到。
所以本文将主要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一、转变教学理念
当今国际国内形势不断变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学生接触社会的渠道丰富多样,有手机、电视、网络、书籍、报刊,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也日益丰富,我们的学生充斥在这个信息多元、瞬息万变的时代,而他们又是年轻向上渴望与外界接触、了解社会的一批时代青年人,他们如何正确地看待社会,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挫折,又如何教大学生做人做事的知识,形成合理的人生思维方法、健康的生活方式,掌握做人做事的科学理念,这都是我们高职院校需要思考的问题。面对这么一些生龙活虎、可塑性强的莘莘学子,怎样才能发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育作用呢?我们必须把握时代特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以新的理论思维讲述这门课的教学内容。
(一)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发展人的教育,其核心是促进人的解放,实现自由全面发展,而个性的塑造是其主要内容。课堂是对学生进行个性教育的重要场所,教师应在课堂中尽可能地为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个性创设情境,创造条件,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发挥其主体作用,增强创造能力,形成自立、自强的品质。
(二)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开展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对师生双方积极互动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当前教育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和谐现象,比如有些教师在授课中总是以权威自居,高高在上,以“过来人”的身份单方面地进行传授、训导,学生经常被动接受,感受体验也经常被忽略。这必然阻断师生之间、教W之间的良好沟通,甚至妨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精神。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建立平等、自由、包容、尊重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宽容、轻松、友好、平等、温馨的氛围下,增强求知欲望,塑造开拓的创新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更新教学内容
(一)教学内容应服务人才培养目标需要。
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以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因此,应把学生定位为即将走向职业岗位的准职业人,结合基层岗位的特点、要求,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符合岗位需求的理论素养、思想道德素养及法律素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也不例外,必须探寻符合培养目标的内容,有意识有目的地增加职业道德修养、就业创业能力培养、人际交往和沟通、法律等相关知识,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打好思想和法律基础。
(二)教学内容应切合学生实际。
目前,高职高专学校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课时非常有限。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到切合学生实际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必备的知识,并内化为良好的修养和素质,其教学任务是非常艰巨的。应该根据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给予科学的合理的引导;要同时兼顾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具体情况给予特殊的指点。比如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应结合他们的特点而有所侧重,让他们了解即将参加的工作的职业道德规范,这对将来学生从事这类职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应与时俱进。
教学内容不应仅仅局限于教材,我们应该面向实际、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紧跟社会发展的潮流,将社会上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家最新颁布的方针政策、社会上的典型案例及时传授给学生,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帮助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导向作用。另外,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他们正确把握社会的正面发展趋势,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与时俱进,成长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三、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与手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公共基础课,有着自己独具的特色,具有丰富的内涵,承担着时代的使命[1],因此,教学方法也面临着与时俱进的挑战和变革。
(一)开放式课堂教学法。
长期以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主要以知识传递的讲授法为主,多数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其重要思想内容不能内化为实效性技能和内在素养。针对这样的现状,笔者认为,作为本课程的教师,不仅要传授思想理论知识,更应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获得丰富的经验、强化情感体验,还要关注学习者的心态和发展需要,在教学中适时提供一些参与度高、开放式的话题,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营造出师生共享生命历程、共创人生体验的风味,产生情感共鸣,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在课堂的交流、思考、互动中激发潜能、锻炼胆识,体验团队合作互助精神,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成长。
(二)启发式教学法。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参与性,实行启发式教学是非常必要的。由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材内容偏重理论,因此,教师单向传输,学生被动接受的现象比较突出。在此情况下,有效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应注意尽量把所要讲授的内容作为一个个问题向学生提出,让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可以使W生集中注意力,拓展思维、积极思考。合理设置课堂提问是有效启发的关键,提出的问题不可太难或过于简单,应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和兴趣。因此,备课时任课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精心设计好每个问题。例如在讲授职业道德这一部分内容时,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采用贴近生活和实际的案例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利用学生在对同一问题认识上的争论,激发学生思维进行深入思考,然后教师给予点拨和评价,最终获得正确的结论。
(三)实践教学法。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而实践教学对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可以通过建设实践基地、开展社会调查活动等方式将教学深入社会实际,加强调查研究,开阔理论视野,促进大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真正实现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内化。因此,我们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践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广泛深入社会,让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植根于现实的土壤。比如在学生作业中可以突出实践调查报告;双休日可组织部分学生进行体验式社会实践和参观考察;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志愿者活动及其他社会体验活动;倡导学生在安全和学业不受影响的前提下,节假日可短时间进行社会见习,体验生活,这些活动对学生进步成熟颇有益处。
四、改进课程考核方法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重要内容,选择合适的考核方法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思政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也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效果[2]。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一个人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是在学习中不断升华、不断完善、不断锻炼的结果。本课程具有鲜明的实践养成性,因此本课程的考核方法,笔者认为宜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查相结合的形式。平时成绩包括出勤情况、课堂表现、作业完成的情况,参与教学活动情况等方面。期末时可以小论文、案例分析来综合考察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考核方法对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到课率和注意力,增强自律意识,更加重视期末考试,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等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五、结语
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总结经验,对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时代性,增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不断强化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茶道思想;高校德育教育;功能;对策
高校德育教育的尴尬现状已在不少相关文献中得到反映,之所以出现这一状况,其不仅归因于当前社会的大环境使然,也根源于当前高校德育教育的模式。那么高校德育教育的模式是怎样的呢。根据笔者的考察,其模式特点可总结为:以课程教学为载体,以案例分析为主线,并以说教为特色。在教学实践中,不但学生对此种模式表现出腻烦的情绪,甚至部分教师也感觉到课程教学空洞无味。为此,针对目前在德育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改革,便是刻不容缓的事情。笔者认为,只有建立在知行结合下的德育教育模式,才能促进学生获得思想和精神上的升华。因为,“知”为“行”提供了路径指向,而“行”又不断强化学生对“知”的体会。正因如此,让茶道思想走进高校德育教育之中,则成为了能较好践行知行合一教学原则的方式。
1茶道思想的德育功能分析
从学理层面来进行分析,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茶道思想的德育功能:
1.1茶道思想为德育教育提供了养分
目前,高校德育教育仍然着力于塑造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然而,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和商品经济环境下,课堂教育在面对当前多元化社会思潮并存的环境下,显得无能无力。这就使得高校德育教育的课程地位始终处于尴尬的境地,而且在历来的教改中也难有起色。事实上,相比较塑造学生的道德价值观,也许使学生的内心获得一种安静的状态更有意义,这种状态能促使学生反思和感悟。可见,茶道思想在这里就为德育教育提供了养分。
1.2茶道思想为知行结合提供了内容
在高校德育教育中,已经对知行结合形成了清醒的认识。但在教学中却感知到,建立起一种适度的实践路径则是较为困难的事情。在当前以塑造学生道德价值观为主线的教学中,促使学生去“行”的无非就是践行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但这种践行需要与社会形成良性的互动来实现,问题就在于社会大环境并不一定会给予大学生这种机会,而且我们也不能为此来制造某种社会场景。但茶道思想更加关注人的内心和行为修养,进而就能在大学生心性养成中获得实践的方向。
1.3茶道思想为心性修养提供了启示
之所以笔者十分强调心性修养的重要性,根源于大学生在职业素质养成中,忍耐力、专注度、进取意识等都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职业发展状况。众所周知,现阶段不少大学生不安于现状而平凡跳槽,这本身就是一种浮躁心理的外在表现。因此,茶道思想就为大学生的心性修养提供了启示。
2茶道思想走进高校德育教育的切入点
那么茶道思想如何与高校德育教育对接呢。对此,需要从以下三个导向中来寻找到其中的切入点。
2.1个体情感导向
从上文的论述中可以知晓,笔者对于高校德育教育的价值取向与现行的教育目标不同,笔者认为德育教育应该关注大学生的内心感受和情感诉求,这是基于大学生所处时代环境的一种考量。当前大学生群体存在着明显的就业危机感,而且在互联网时代也存在着人际交往障碍。这二者所形成的叠加效应作用于他们的内心世界,必将为他们带来不安全感和孤独感。因此,茶道思想在与德育教育对接时,应以大学生的个体情感为导向。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茶道思想的比较优势。
2.2职业意识导向
从务实的角度出发,高校德育教育应能助力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职业素质所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这里主要指向职业意识和职业心态。但传统德育教育缺乏培养学生职业意识的素材,而且形而上学的教学方式也无益于学生职业心态的养成。将茶道思想引入到德育教育之中,茶道思想外在的茶道活动便能为大学生建立起知行结合的认知路径,进而就能较好的塑造他们的职业意识。可见,以职业意识培养为导向,也构成了茶道思想走进高校德育教育的切入点。
2.3行为约束导向
高校德育教育之于大学生群体,应追求在大学生群体中发挥持久的行为约束效应。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大学生只有在潜意识中形成了良好的社会行为约束能力,才能在与社会互动中实现个人存在的价值。茶道思想和茶道思想所依附的茶道活动,能够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因此,茶道思想能够担负这样的功能。
3实践中的难点问题解析
结合笔者的教学体会,当前还需要重视以下三个方面的难题:
3.1难以形成茶道思想与个体情感间的共鸣
在当前的高校德育教育中,任课教师习惯于将德育教学作为公共课来对待,而忽视了在教学中与学生的互动与沟通。这种习惯也在教改中自然延伸到了对茶道思想的引入,即仍然以一种说教的姿态出场,而未能与学生的情感需求之间形成共鸣。这种情形真实存在,从学生的课堂反馈中也可以感知到,他们似乎并不会主动的将茶道思想与自身的道德修养联系起来,而是将茶道思想当作文化素材来对待。因此,这一难点问题需要得到解决。
3.2难以形成茶道思想与职业意识间的契合
这里的职业意识应从具体的行业、岗位中来进行认识,但这对于高校德育教师而言则是一个难题。本校学生主要以体制外就业为主,而且大多进入到了企业这种组织去就业。不难看出,企业组织生态和高校组织生态之间存在着天壤之别,而且各自的游戏规则也不尽相同。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即德育教师往往以高校这种体制内单位的职业意识,来直接对接企业环境下的职业意识,进而这就使得茶道思想难以精确契合企业的职业意识要求。
3.3难以形成茶道思想与学生个体间的融合
只有形成了与学生个体间的融合,才能使茶道思想连同茶道活动植根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这种植根性将最终转换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并伴随着他们的职业生涯。但如何实现茶道思想教育能够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仍是一个难点问题。
4对策
根据上文所述,对策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构建:
4.1调整德育教育的目标
调整德育教育的目标,意在与从整体上纠正当前忽视学生内心感受,以及忽略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局面。只要这样,才能为茶道思想的引入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具体就德育教育的目标设计,其应紧密联系现阶段高校人才培养的趋势,以及通过分析德育教育工作的优势,来进行价值取向界定。笔者建议,德育教育目标应分为常规目标和现实目标两类,常规目标以传统德育教育目标为导向,而现实目标则植根于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范畴。
4.2关注学生群体的内心
关注学生群体的内心,便能够与德育教育的现实目标相契合,也才能为引入茶道思想提供入口。但关注学生群体的内心只是一般要求,而真正去实现这一要求则存在着手段上的困境。毕竟,学生的内心世界无法被教师直接观察出来,而且德育教学受到时空维度的限制,也无法有足够的机会来进行观察。那么这时就需要寻求学校学生工作部门的协助了。笔者建议,这里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和小组访谈来获取样本数据。从而,为茶道思想的引入提供第一手资料。
4.3遵循知行结合的原则
在引入茶道思想时,需要遵循知行结合的原则。这就要求,需要促使学生在参与到茶道活动中,在教师的启发下来感悟到茶道思想,并能自觉的利用茶道思想来调试自己的内心世界。那么这就需要一定的场地资源。在开展茶道教学时,可以与专业所在院系进行合作,通过利用专业实训场地来作为茶道教学场所。另外,还需要挖掘高校人文教学资源,使得真正懂茶道的师资来为学生进行授课,并从中来提炼出茶道思想来。
4.4发挥校园社团的职能
要将茶道思想与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使学生能在茶道思想的潜移默化影响下,形成一种良好的职业心态。那么,这就需要发挥校园社团的职能。校园社团所开展的活动能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而且学生之间也更容易沟通和交流。这里教师所要发挥的作用在于,帮助组织与茶道有关的活动,并在活动中担任现场指导。
5展望
当前大学生正面对着的是发展的时代、开放的环境和改革的现实,而大学生较之小学生、中学生对校外世界怀着更强烈的了解和参与愿望。这使高校德育内容增加,难度加大,也要求投入更多的精力。虽然我们向来也强调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要上下协力。齐抓共管,但在原有体制下,“党委抓德育”、“行政抓智育”已成为一种思维定势,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工作职责划分。使高校德育在实际运作中主要成为党委线下政工干部的“专利”,德育工作有时被当作了学生思想间题的“救火’工作。从而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规律,难以将正神的规范要求内化为学生的心理需求,形成稳定的价值追求,自觉调适个人与他与社会的养系。为此,今后需要创新高校德育体制,真正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已显得,也是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吸收的现实选择。
6小结
当前高校德育教学模式特点可总结为:以课程教学为载体,以案例分析为主线,并以说教为特色。在教学实践中,不但学生对此种模式表现出腻烦的情绪,甚至部分教师也感觉到课程教学空洞无味。对此,本文认为:茶道思想为育德教育提供了养分、茶道思想为知行结合提供了内容、茶道思想为心性修养提供了启示。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围绕着:调整德育教育的目标、关注学生群体的内心、遵循知行结合的原则、发挥校园社团的职能等四个方面来展开。
参考文献
[1]武丽丽.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谢文平,陆书建.关于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43-45.
[3]周卉.双向互动的高校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J].理论导报,2010(12):11-12.
关键词:微博 高校辅导员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133-01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微博这种新兴的网络传播媒介已然成为人们日常交流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之一。作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沟通和交流的一个渠道,微博在丰富其学习和生活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行为。许多高校已经利用微博这个平台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教育形式和思维方式的创新,在大学生思政工作中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微博也是一把双刃剑,对大学生的主流意识、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心理健康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为高校思政工作也带来更大的压力和更多的挑战。如何利用微博这种迅捷高效的传播媒介,与学生有效交流沟通,把握学生思想动态,从而加强学生工作管理,这是大学生思政教育者值得深入探讨研究的课题。
1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微博的重要性
微博作为一种互动性的交流工具,之所以受到越来越多大学生的青睐,是因为它具有开放性、传播快速便捷、内容丰富的特点,能实现即时分享的优势。微博互动交流成为大学生的重要生活方式,也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应该将传统手段和现代手段相结合,引导和监督网络信息的获得,提高学生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高校可以通过微博为学生提供社团活动、校园新闻、服务咨询等信息的服务,同时,利用微博的即时交流模式注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信息在迅速传播的过程中使每个学生受到教益。由于在微博平台注册的学生,只要设置相互“关注”和“关注”教育者,教育者的信息就可以即时被接受,不会受到空间或平台的制约而自由地交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就即时展开,这无疑为思政教育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既可以与每一个学生沟通交流,解答疑惑的过程也同时被其他学生关注,又扩大了教育的覆盖面。高校教师通过建立自己的微博,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实现了与学生的课外交流,解决学生的困惑和难题,呈现给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文字图片、视音频等各种形式的资料,很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因此,利用微博引导学生正确交流沟通,不仅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也在弥补传统教育手段的不足,提升思政教育工作水平和为学生服务水平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
2 利用微博创新高校思政教育
微博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形式,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高校思政教师和辅导员通过在各大门户网站注册微博,利用其微博功能齐全、普及率高的优势,开展丰富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政教师通过创建微群,获得管理员权限,将教学课件、教学心得、课堂实录、教案设计、研究成果、警示案例乃至生活感悟等,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图片、文字或多媒体文件上传到微博,供大学生浏览交流。辅导员通过创建微群,获得超级管理员资格,设置班长为管理员,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如建立班级信息档案、班级课程表和班级通知、公布班级通讯录、班级日历行程、班级各种电子资源,并组织学生加入班级微群后,将创作灵感、生活感言、学习困惑等即时上传,与教师、辅导员、同学进行互动交流,获得知识和心理方面的慰藉。
显然,高校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思政教师和辅导员,应在日常工作和教学工作中因势利导,开通微博,借助微博平台在课余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沟通氛围,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与内容。在频繁的网络互动过程中,通过丰富的内容和焦点话题,培养学生的诚信,帮助学生进行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实现学生思想动态的“网上导航”,这种思政教育的新形式,拉近了学生和思政教师、辅导员之间的距离,进而发展成为无话不谈的亲密“博友”。
3 发挥微博作用的工作方法
事实上,微博的强大教育功能和作用并未被当代大学生所充分的认识了解,作为大学生的思政教育者,应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方式宣传教育微博,鼓励学生经常性访问微博、参与支持微博互动,进而建设好微博。广大思政教育者可以在学校采取教育微博知识讲座让大学生认识、熟悉教育微博,就某些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展开讨论或举办座谈会研讨,吸引更多学生参与,结合研究性和协作式学习模式方法,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微博学习工具平台,切实发挥教育微博的教育职能与效用。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是当代大学生的人生引路人,应引导学生认识微博,参与微博,提高运用微博的能力,积极营造浓郁的区域微博学习体系文化氛围,提高微博与思想学习结合的思维意识。通过微博设计具有开放性的能自主进行任务分配、资料收集、团队协作完成的学习项目。在学生深入学习的过程中,教育者应充分利用微博积极加以点拨和引导,与其平等交流,提供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引导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和自我评价,成为学生思想和学习的促进者和参与者,并尽力为学生提供各种条件,对学生实施正面的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微博作为高校师生进行平等、互动的沟通平台,既体现了师生之间民主、平等交流的精神以及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的宗旨,又成为为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一个新载体,形成了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高校思政教育者应以积极开放、学习创新的心态,应对微博对大学生的主流意识、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心理健康等方面产生的负面影响,认识到微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加强微博的学习和管理,使微博真正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参考文献
[1] 张悦.关于辅导员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报业,2012,14:247-248.
[2] 孙宜山.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6):85-87.
关键词:法律基础;教学效果;情感体验教学法
作者简介:马伟(1973-),女,山东临朐人,泰山医学院社会科学部,讲师;黄瑞宝(1975-),男,山东临沭人,泰山医学院社会科学部,讲师。(山东泰安27101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3-0080-02
自2006年秋教育部两课改革新方案的推行以来,各大高校积极响应中央精神,统一对入学新生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笔者一直从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的教学工作,在四年教学工作的实践与探讨中,对“基础”课如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并让学生真心喜欢并终生受益做出了一定的思考,并在教学实践中推广应用,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
一、坚持以人为本,研究学生需求,保障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相结合
作为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举措之一的“基础”课,绝大多数高校学生存在思想上的认识误区,认为从小即灌输思想政治教育,“基础”课无非是原先理论上的旧调重弹,在高校流行语的“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的驱使下,大学生普遍对“基础”课持先入为主的排斥态度,据网上一项权威调查显示,高校专业课逃课率在20%左右,公共基础课的逃课率在25%以上,至于公共思政“基础”课则高达50%。究其原因和大学生思想认识误区有很大关系。因此对教师来讲,如果不精选教材内容、深入了解学生的真正需求,只是针对教材照本宣科,空谈祖国未来与人类理想之类空泛话题、远离大学生活实际,将难以呈现其实用性而被学生所排斥。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到课堂教学中就是要以学生为本,一切以学生为出发点,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就需要认真研究大学生,了解学生关注的问题,了解他们的情感需求,摸清学生思想困惑的症结,对症下药,以此选材学生需要的教学内容,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目标和重点,在不打破教材的篇章结构的基础上,对每章重点内容进行专题讲授,这样既拓展了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又使教材内容更有系统性、针对性。
改革后的“基础”课遵循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辅相成理念,将思想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课合二为一,具有重大理论突破和创新意义。但从教材内容的编排看,现有教材法律内容言简意赅,除一些零散性的法律法规外,新课程具体法律部分的内容只有两章。而两章内容中只对法律部分原则性的问题一提而过,而对大学生生活实践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具体内容没有详细展开讲述,使得法律内容过于简略,缺少实践指导意义而难以让学生感到有用而喜欢。针对这一弊端,在教学实践中精选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密切的法律基础知识进行详细讲授,通过经典案例背后的法理精神,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和义务观念,养成正确的法律思维方式,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
二、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构建和谐的师生观,增强课程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唯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说明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争取做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导师,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要求教师不能只是在课堂完成教学任务,要在课后与同学积极交流沟通,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电子邮件、短信、与学生谈心等一对一的师生沟通方式,尤其针对从紧张的高考迈入相对宽松的大学环境后目标迷茫的人生,与他们及时交流学习、生活中的困惑,通过循序善诱的教育方式挖掘他们学习的动力、潜力,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有效处理了师生沟通仅限于课堂的难题。学生一旦在教师的帮助下解决了实际问题,会增加对教师的信任度,在课堂上则能够积极配合,增强互动效果,由此极易在两者间形成长期的交往互动模式,真正形成亦师亦友、因材施教的理想境界。同时,通过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学生把生活学习中的困惑与难题不间断地反馈给老师,老师能够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实际,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调整教学内容,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增强了基础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真正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理想教学效果,有效实现了教学效果的双赢。
三、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的实效性
从传统教学方法上来看,由于高校的“基础”课一般采取大容量课堂教学,人数过多,类似讨论等一些激发学生兴趣的课堂活动很难展开,更多的是老师的填鸭式教学,教学效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难以保障,针对“基础”课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上述一系列问题,在继承发扬原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注重对以下教学法的探索和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一项行之有效的方法,在采取案例教学中遵循了“新”、“特”、“优”的原则。首先为保证教材内容与时俱进以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不再拘泥于刘海洋泼熊事件、马加爵杀人事件这样路人皆知的案例,而是代之以身边的鲜活案例增强说服力,通过鲜活的社会现实和深刻的理论思考,使学生在共鸣中得到启发,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基础课不是空泛的说教,在深刻的思想感悟中认识到开设这门课的必要性与有用性,并成为终生受益的一门课程。其次,优选、精选中外历史上具有教育意义的典型案例,以增强学生的共鸣与学习积极性;同时精选的案例尽量选取与学生学习生活相似相近的案例,增强他们的认同感。
对传统的案例教学进行改革和拓展。传统案例教学一般采取教师精选案例学生被动接受方式,不能有效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对传统案例教学进行改革,在教师精选案例的前提下让学生搜集、寻求案例,应用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展示,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案例的选材更贴近学生实际、更具有说服力和教育力。
2.情感体验教学法
情感对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只有真正启动学生的情感,才能有效开发学生潜能,思想才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积极采用情感体验教学法,以行为实践激感。具体通过采用榜样激励、小品表演、投影、录像、现身说法等教学方法,营造与之有关的教学情境,达到情通理达、情理交融、内化行为的目的。比如在讲授职业道德这一章时,根据所授学生是医学生的特点,让学生编排医生与病人的话剧,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道德情境和看得见、摸得着的感情材料,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教学氛围中受到教育,达到了思想品德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同时,在进行情感教学时,注重抓住最佳教育时机。比如在讲授爱国主义这一专题时,观看中华人民共和国60华诞纪录片,让学生上台讲述观后感,并进行“爱我中华”的演讲,由此激发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避免了空洞的说教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认真贯彻教学实践方案,真正解决知行统一问题
基础课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既要解决“知”的问题,更要解决“行”的问题,由此仅靠课堂上的理论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基础课也需要一定学时的实践教学。从往年学校的基础课实践教学状况看,尽管教师强调实践教学采用提交实践报告论文的方式,但相当部分学生对实践课思想上不重视,大多从网上浏览下载粘贴基本内容后而草率应付,真正去实践调查的少之甚少,最终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进行了课程教学实践方面的深入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首先和教务处协调沟通,保障基础课有足够的实践学时,以保证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制定了详尽的实践教学内容方案,由教师列出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课题供学生选择,由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分组,选取感兴趣的相关课题,如果有创新课题,可以单独呈报以保证实践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时效性。在实践教学中注重采用多种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拓宽实践教学渠道,把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校内实践教学注重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充分发掘校园文化活动的道德与法制教育功能。通过组织学生撰写“道德观察”“评法说理”论文或者时评文章,通过学生校园DV展示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同时注重校外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勤工俭学,引导大学生从事家教、家政服务等有偿劳动体验社会,感悟人生,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基础课内容的理解和认识,提高锻炼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实践教学中需要学生亲自挖掘、调查和整理资料。教师要定期督导和检查以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任务完成后学生以组为单位,在讲台上作汇报演示。汇报时组员同学之间配合协调、表达自己思想,通过这种实践教学方式,学生各种能力都得到锻炼,会深刻感悟到基础课不是生硬的理论教条,在实践中完成了他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提升与改造,同时强化了他们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
五、改革基础课考核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诸多高校对“基础”课普遍采用期末闭卷或开卷的单一化终结性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对于了解学生基础课开设以来的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状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这种一锤定音的考核方式容易造成学生平时学习态度与课程成绩脱节现象,使得学生对基础课从思想上不重视,认为知识的掌握可以在期末临近时通过突击强化记忆获取,由此造成学生学习基础课主要以应付最终考试为目的,忽视了在平时学习能力的培养,最终使考试流于形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针对上述存在的弊端,对基础课考试方式进行实践性探讨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首先对“基础”课传统的终结性的单一化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创新,采用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有机结合的方式,将期末考试与学生平时的经常性考评结合起来,实行课堂考核、实践能力考核和卷面考核综合考核方式,具体来说学生的出勤表现、课堂表现占考核成绩的20%;实践能力考核占20%;卷面考核占60%。这样最大限度地克服了学生对“基础”课思想上不重视、考试流于形式的弊端,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对卷面考核内容进行改革,采用理论型内容与实践型内容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理论知识考核侧重对基本知识、原理及实际应用能力的考察,主要考核运用基本原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考核内容包括记忆型知识理论题和综合分析型应用题。实践型考核主要注重对日常思想行为表现与遵纪守法方面的考核,考核内容注重体现科学性和现实性原则,既要蕴涵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理论内容,帮助学生在考核中锻炼思维能力、获得理论水平的提升,又要联系学生实际,包含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或焦点问题,使学生在思考过程中自觉获得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让基础课真正成为学生终生收益的一门课。
参考文献:
[1]雷雅珍.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