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1 17:59:59
导语:在城市文旅发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城市文化旅游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城市文化的建设,城市文化是城市文化旅游的不竭动力,在促进了城市旅游事业的发展的同时也坚固城市自身的文化建设。通过根据城市文化的基本特点,达到培养出良好的城市文化精神,塑造出良好的城市文化旅游形象,促进城市文化旅游事业快速稳定的发展,提升城市文化旅游品牌的目的。根据城市自身文化类型,文化旅游可分为:文化主题公园旅游、饮食文化旅游、节庆旅游、建筑文化旅游、宗教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遗迹遗址旅游等。此外,城市文化旅游者在参观遗产地、画展、观赏艺术表演、博物馆等传统文化内容的同时,也可以关注和参访某区域人群生活方式、习俗、服饰、烹饪、语言、信仰以及由此产生的物质产品。
一、城市文化与城市文化旅游
(一)城市文化。城市文化指的是城市居民在一定区域内,通过社会生活实践所创造出来的精神及物质财富的总和。广义的城市文化包括了整个城市区域中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大至居民素质、政府综合形象、企业管理模式等隐性条件,小至城市环境卫生、公共设施、雕塑装饰、街景美化、建筑的艺术风格以及公共广场的设计与规划等物质实体。它综合了一个城市在各方面因素相互作品和影响。狭义的城市文化则是单纯的指城市区域内人们在生产生活方面的精神意识形态,主要侧重于艺术、科技、语言、文学、教育等精神理念方面的构建。
(二)城市文化旅游。城市文化旅游是在城市旅游的基础上,依据城市自身的文化底蕴、历史发展、风俗习惯、科学水平等方面所开展的文化性旅游活动。作为城市旅游的分支,城市文化旅游是与城市会展旅游、购物旅游、商务旅游相并列的一项旅游模式,其旅游活动的主要是展开于城市区域之内,作为立足于城市文化的旅游中心的,城市文化旅游与乡村文化旅游存在相对立的关系。
二、城市文化旅游的发展策略
(一)依据城市特色塑造城市形象。城市文化是随着人类文化发展所衍生出的结果,是一种特殊的人类文化形态,它具有形式多样的不同层面,例如旅游文化、商业文化、闲暇文化、社区文化、市民文化等,每个层面都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而不同城市也有不同层面的发展趋向。城市形象指的是一座城市在自然环境、精神理念、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等方面,从不同认知形态和传播方式上让人们形成的感观认知和综合印象。一座城市的形象能够集中展现出这座城市的文化特色,是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一些城市已经在长时间的发展中塑造起游客耳熟能详的城市形象,例如音乐之都维也纳、时尚之都巴黎、人间天堂杭州等。这些城市形象的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吸引着游客的参观到访,深入人心的城市形象带动着城市文化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
(二)根据资源类型进行统筹规划。作为人类文明的集中发展区域,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大量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因此,在发展城市文化旅游的之前,必须要合理的挖掘和整理这些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资源,并在资源开发后做好相应的保护工作。根据自身的城市文化资源类型和特点进行合理适量的开发,在保护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最大化的实现城市的文化与经济效益。根据的文化资源类型可以将开发模式分为直接利用型、主题附会型、原地浓缩型、复原历史型以及整合提升型,有关部门应该根据文化资源类型以及游客需求进行不同模式的开发与发展。
(三)根据游客需求优化旅游结构。为了满足游客多元化的旅游消费需求,城市文化旅游日渐从以往的标准化过渡个性化、多元化和专业化发展。城市文化旅游若要在日渐细化的旅游环境中长久发展,就必须根据文化旅游者的消费偏好、职业性质、收入水平、教育背景等因素对游结构进行优化,针对性的推出旅游产品以便提高游客兴趣,例如针对中老年人所进行的养生旅游、针对年轻人所进行的冒险旅游以及针对学生所进行的科普旅游。通过优化旅游结构的方式,能够针对性的开展旅游活动,达到提高文化旅游者兴趣的目的。此外,还可以在发展城市内民俗文化和历史古迹的同时,加大对宗教文化旅游、饮食文化旅游和节庆文化旅游的开发力度,丰富文化旅游产业结构,确保城市文化旅游事业快速稳定的发展。
(四)根据旅游模式完善旅游线路。根据城市文化旅游形式的多样性特点,应该充分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发展和完善旅游线路,合理规划文化旅游事业。一般来说,旅游线路可以根据不同的旅游模式发展不同线路。一种是对相关主题和类型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和完善,并联合面向旅游市场。这种旅游线路大多以城市旅游资源为主体,能够突出文化旅游的重点,但在线路安排上具有局限性的特点。另一种是以文化旅游者活动为基础的旅游线路模式,它是随着背包游和自驾游等旅游模式的发展而进行的旅游线路设计,具有灵活性的特点,但线路形式较为松散,缺乏统一标准。
三、结语
城市文化是文化旅游事业发展的根基,而城市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城市文化的进步,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同时也相互促进。因此,在发展城市文化旅游的过程中,应该基于城市文化底蕴,挖掘城市文化内涵,突出城市在地域、民俗、宗教等方面的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对当地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进行开发和保护,努力构建起具有城市文化特色的优秀旅游城市。
参考文献
旅游业被称作“无烟工业”,在现代经济发展中作用和贡献日益突出,并成为一些城市的支柱性产业。文物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载体和宝贵财富,对旅游业的发展和兴盛具有重要的影响。承德是一个拥有众多文物的全国著名旅游城市,因其离首都北京只有两百多公里,可谓位居“天子脚下”,清朝历史上曾作为京师陪都,因而承德市具有比较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改革开放以来,承德市依托丰富的文物资源,加强对文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文化旅游品牌的大力打造,促进了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本文将根据承德市的具体实际,探讨文物保护与承德旅游发展的关系问题。
一、历史文物是承德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历史文物是人类智慧文明的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非常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现代旅游资源。承德市是文物古迹比较集中的城市,国家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多达20余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到60多处,比如:仅世界知名的承德辟暑山庄内,就有380多处清代皇帝题词牌匾的大小建筑。此外,还有被誉为“小布达拉宫”的折叠普陀宗乘之庙,外八庙喇嘛教寺庙群,明代金山岭长城等等,具有非常丰富的文物资源和历史文化积淀。因此,承德市先后被国务院授予了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之一、“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等。大量宝贵的历史文物古迹,能够有效满足游客游览参观、探索求知的需要,为承德市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二、文物保护与旅游业发展的辩证关系探析
(一)文物保护是促进承德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文物是历史、文化的沉淀,是存世的“化石”,文物资源是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和载体。文物保护能够使得文物处于良好的状态,提高旅游资源的质量,提升旅游景点的吸引力和游客参观游览的积极性,从而为旅游业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承德市将历史文物资源作为旅游开发和利用一般与三种方式:
1、直接将一些国家级或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开发为旅游景区(点),从而吸引游客来参观游览,例如避暑山庄和外八庙。
2、将体型较小或可移动的文物集中起来成立展览馆或博物馆,进行专门、专业的陈列和展览,既能够满足旅客的观赏需求,又能够对文物进行科学分类的修缮保护。
3、将前两种方式相结合,在以文物资源为依托设置旅游景区的同时,将部分小体型文物进行集中展览。相比第一种方式而言,第二、三种方式更有利于文物保护,更有利于促进文物的健康发展。
(二)旅游业的发展为承德市文物保护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文物保护是一项需要持续投入较大人力、物力、财力和相关技术手段的重要工作,没有良好的经济能力和物质基础,文物保护工作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一方面为了增加旅游景点的性价比和吸引力,旅游管理部门必然要投入一定的经费和人力对文物古迹进行修缮和保护,从而文物保护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能够创造很好的经济效益,增加文物保护单位(旅游景点)的收入和国家的财政税收,从而能够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更加充足的资金,进而可以聘请更专业的人员和引进更现代的文物保护技术,促进文物保护工作水平的不断提升。
(三)文物保护与旅游业发展之间也会存在矛盾与冲突
文物作为一种文化遗迹,经历了时间的淘洗和沉淀,具有明显的独特性和唯一性,是不可随意取代和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如果不注重对文物的有效保护,则可能造成文物的破坏,甚至对文物的价值产生毁灭性的的影响。例如: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游客人数的大量增长,文物保护区内的商业摊点、游客通道、厕所、生活垃圾等增加,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会对避暑山庄、普乐寺、外八庙等景点内的古建筑、古牌匾、古时刻等造成损害;一些游客的不文明旅游行为,如乱涂乱画、随地吐痰等,也会对文物古迹造成很不好的破坏和影响。此外,一些文物古迹的旅游景点管理部门,片面追求旅游收入的增长,在扩大景区规模、增加景区旅游人数方面不充分考虑文物古迹的物力、化学特性和环境承载能力,加之缺乏将旅游收入用于投入文物保护的相关机制,使得文物保护经费主要依赖于财政拨款,割裂了文物保护与旅游业发展的相互关系,既不利于文物保护工作的正常开展,又不利于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实现文物保护与承德旅游发展平衡共进的对策思考
文物资源是承德城市发展的重要“名片”和“窗口”,是承德市持续长远发展的历史见证和力量源泉,是推动承德旅游发展的文化宝藏。因此,加强文物保护对承德市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在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要努力坚持文物保护与发展旅游的“两手抓”、两手硬重和“两促进”,实现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平衡、和谐发展。
(一)要将文物保护计划纳入全市和各区县的旅游发展规划之中,实现文物古迹和旅游景点的长期规划与统一管理。在积极谋划承德市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一方面组织专家学者加强对各区域的文物普查、调查、认定和登记工作,建立所需保护的文物资料库,切实摸清文物的“家底”;另一方面,要按照系统性、科学性、前瞻性的原则,统筹做好文物保护规划和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明确擘画出文物保护、旅游发展的“双轨道”。
(二)要继续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工作方针,加大对文物保护工作的人、财、物和技术投入,积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做好承德市的文物保护工作,保护和继承好老祖宗留下的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文物古迹和社会资源。
(三)要充分发挥政府文物保护部门的职能职责,加强文物保护宣传和执法力度。作为政策制定者的政府及文物保护部门、旅游发展部门,既是文物的保护者、旅游的开发者,又是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行为的监督者。在推进旅游发展与文物保护的过程中,一方面积极争取国家专项保护资金,不断拓展文物保护融资和集资渠道,为区域内的文物保护工作提供更多的财力保障;另一方面,不断建立完善文物古迹动态监测制度、文物定期修缮保养制度、文物单位保护制度等相关制度机制,确保文物保护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开展。此外,还要在旅游景区加强文物保护宣传,增强游客的文明旅游观念和文物保护意识,并加强经常性的文物保护巡逻和执法检查,对故意破坏和损害文物古迹的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坚决予以制止、处罚和打击。
(四)要注重实现文物保护与旅游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和融合发展。文物是文化产业的重要载体,是开展文化旅游的重要媒介,具有重要的旅游开发价值和广阔的旅游市场前景。在旅游发展和文物保护过程中,要坚持“文物保护第一、旅游发展第二”的原则,在做好文物保护的前提和基础上,积极防止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单一或过度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或忽略对文物的保护和管理,导致对文物的损害和对文物保护工作的冲击。
四、结束语
关键词:万安古镇;环翠堂;徽州园林;旅游文化产业;滚动开发模式
1引言
依托黄山的旅游资源,促进万安古镇区域城市化形象提升、创新打造黄山旅游产业发展新模式、提升黄山旅游文化内涵,进一步推动万安古镇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升级发展。做到“资源整合、创新发展、实现区域价值最大化”[1]。
2万安古镇概况
万安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镇,是安徽省人民政府1989年公布的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它是古代徽州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商业交通型集镇,由于其商业性质的影响,古镇布局形态,街巷空间乃至建筑单体均呈现出与大部分皖南农业性村落迥然不同的面貌,如西递、宏村等古村落是以家族、血缘关系维系的农业型生产、居住聚落,而万安则是以政治、经济、交通等因素而形成的商业型聚落,在古徽州地区为数不多,反映了依托江河发展商业古镇的历史风貌痕迹[2]。万安的特色主要体现在自然景观、古镇风貌格局、传统建筑特色等方面,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3发展目标
依托现有区位优势、自然资源和旅游基础优势,构建“以生活品质提升为导向、以影视文化体验旅游、文化休闲产业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平台,实现万安古镇旅游产业升级转变的新突破,将古镇建设成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和示范效应的文化旅游产业区。
4项目规划范围
黄山市休宁县万安镇及周边地区(黄山市新城区西侧)。主项目区东起京福高铁线,西至钟塘大桥及两端公路;北起齐云大道,南至横江南岸100m沿江景观绿化控制带,总用地面120.0hm2(合1800亩);配套项目位于京福高铁东侧的艺术家聚集区,建设用地面积约为36.0hm2(合540亩)。
5项目功能分区
依托黄山万安古镇影视文化旅游产业区项目协同发展,该产业区共分为3个主要功能区,即主要由万安古镇明清风情体验区、环翠堂旅游休闲度假区、古城岩历史文化游览区为三核心功能组合,根据土地资源、当地文化资源、政策、市场条件,将整合优势文化资源植入发展明清商业街区、现代文化艺术中心、艺术家聚集区三个文化产业功能区,以全产业链影视制作基地、影视旅游体验中心、国际文化博览园、中国文化娱乐产业内容制作中心、文化新媒体中心、大型实景旅游演艺、休闲养生度假为创意产业链与创意模式补充可选形态的有机组合而成。
6旅游文化产业链总体构想
6.1总体思路
在政府支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原则下,充分利用资本杠杆,采用滚动开发的模式。
6.2滚动开发模式
利用滚动开发模式,可依赖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迅速启动项目,随后通过房地产预售收入和初始运营项目收入来支撑项目开发,减少资金的总体投入规模。[3](1)滚动开发计划———在规划区内“规划拆迁建筑”进行整体拆迁的基础上,项目建设分期进行。(2)项目运营计划———“休闲文化古镇+山水实景演艺+旅游地产”①实景演艺可为文化古镇提供动态的文化体验,文化古镇则为实景演艺营造文化氛围,二者融合使得实景演艺的高附加值依托于文化古镇氛围得到实现;②休闲文化古镇和实景演艺提升了旅游地产溢价;旅游地产带来的资金流能反哺文化古镇的建设,并提升文化古镇和实景演艺的品位,提供较为稳定的客源;③三者融合的商业模式,使得旅游文化资源得以保护和利用,提升了城镇魅力,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民众就业,从而使项目建设和经营能获得多方支持。
7资金使用计划
项目规划建设期为五年,估算总投资451953万元。(1)第一年:主要为拆迁安置费、土地征用费用、拆迁安置等,预建设总费计为63260万元。(2)第二年:主要开发明清商业街区,预计建设总费用71210万元。(3)第三年:开发投资艺术家聚集区预计总建设费用为94500万元。(4)第四年:开发古城岩历史文化游览和环翠堂旅游休闲度假区,预计建设费用为146463万元。(5)第五年:开发现代艺术中心区,预计建设费用为25320万元。
8销售、租赁资金回款计划
(1)一次性销售部分主要包括:①艺术家聚集区,预计销售收入为540000万元;②庭院式会所,预计销售收入为392000万元;③现代文化艺术中心,预计销售收入为168800万元,总计约为1100000万元。(2)经营性收入主要包括环翠堂、古城岩和明清商业街,其中:①门票收入27000万元;②店面出租约为12000万元;③电影电视拍摄、停车服务费等其他收入为约为1500万元;总计约为40500万元。此项收入为项目建成之日开始,年收入增长率为10%以上。(3)自主拥有产权部分沿江明清商业街约20m2地产价值及升值因素未计入在内。
9总结
项目挖掘万安深厚的历史文化,发挥其旅游魅力提高旅游产业生命力,有利于促进黄山市文化旅游产业经济发展,将进一步满足人民文化旅游精神需求,为地方人民、政府、企业带来诸多利益,实现万安古镇旅游产业升级转变的新突破,将古镇建设成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和示范效应的文化旅游产业区。
作者:姚宜梅 单位:合肥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参考文献
[1]杨娇.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6(11).
1.1城市园林绿化与城市建设规模步调不一致从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人均公共绿地指标看,目前仅为发达国家的1/10,甚至有很多城市还缺乏绿地系统。与国家规定的当前应达到的标准相比,大多数城市绿化覆盖率完全不达标,而城市植被覆盖率只有超过35%时才能具有改变气候的能力。从这点来说,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与城市建设规模步伐很不一致,还无法从总体上满足城市对生态的需求。其次,我国绿地结构层次比较单一,为了追求空间结构整齐划一的人工美,城市绿化树种往往比较单一,尤其全国大中城市近年来兴起的草坪热,就是绿地结构单一的典型表现。
1.2城市园林绿化比较盲目,绿化发展不平衡城市园林绿化对外地树种盲目引进,重名贵品种、人工造景及重草情况严重,对一般品种、自然景观及树木则比较轻视。有些城市甚至不立足当地环境特点和城市规模与绿化布局,片面追求草坪与广场绿化建设的面积,违背城市绿化科学规律。另外,城市园林绿化无论是各城市之间、城市的区与区之间还是城市中心城区、老城区与新城区之间在发展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平衡现象,且一些学校、医院等园林绿化意识淡薄,绿化面积较小。
1.3侵占绿地等现象频繁发生,管理水平不高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城市改造工程越来越多,大规模的工程导致大量成年树木被砍伐,同时使得一些城市原本规划的绿化被其他城市建设挪用,各种侵占绿地、破坏绿地的现象层出不穷。其次,城市园林绿化的管理水平不高,尤其是法制观念亟待提高。城市公用绿地的被侵占、花草树木和景观、草坪等遭到破坏的现象明明是违法的却无人制止。这种现象凸显了3个问题,即城市园林执法队伍不够健全、管理手段的滞后、管理水平低下,而这些都是阻碍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
2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性发展的建议
2.1转变思想,将城市园林绿化列入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中现代城市园林绿化已经不止于城市的点缀和人们的观赏性,更多的是肩负起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的功能。一个城市的园林绿化与城市整体建设不可能脱离开来,其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城市建设为依托。因此,在城市园林绿化中应转变思想,把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规划与整个城市发展建设主动联系起来,将城市园林绿化列入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中,使两者实现协调统一。统筹规划城市园林绿化,即使城市绿化建设与城市总体建设始终保持一致,在城市建设规划中对包括城市绿化建设的用地指标、位置安排以及层次配置、品种选择等各种问题做出全面考虑和规划安排。城市园林绿化实现与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的统一,不仅能使得城市园林景观更加优美、和谐与丰富多彩,还能对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有重要作用,除了满足人们健康需求外,还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因此,将城市园林绿化纳入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能够避免和缓解城市园林绿化长远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重大矛盾,是实现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2遵循城市园林绿化生态原则,开发园林绿化新技术针对城市园林绿化比较盲目,绿化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其根本的解决之策在于遵循城市园林绿化生态原则,开发园林绿化新技术。站在生态学基础理论的角度上,对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研究本身就是对绿色植物生态功能的利用,通过植物的生态作用改善人与城市以及自然之间的关系。所以,要实现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根据城市环境和植物具体情况出发,遵循城市园林绿化生态原则。其次,科技进步也是城市园林绿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手段之一。我国城市园林绿化成本目前还较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从高新技术入手,加强对园林绿化技术比如城市绿地节水技术、污水的净化利用技术等的研究,能有效降低城市园林绿化的成本,提高城市对绿色生态植物资源的利用率,促进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2.3加强园林绿化管理,建立健全城市园林绿化法律法规从当前园林绿化管理情况看,必须建立健全城市园林绿化法律法规,只有有了坚实的后盾和保障,才能及时落实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各项措施和各个环节的有效管理和监督,实现园林绿化管理效果。加强园林绿化管理,建立健全城市园林绿化法律法规,首先各省市地区应在了解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各项法律法规基础上,对本地实际情况缺乏的各项地方性法规加以制定。与城市园林绿化有联系的其他各部门也应该在自身工作职责的基础上,对关于城市园林绿化的相关规定进行制定,使城市绿化的每一步都能实现有法可依。与此同时,还应加强城市绿化管理,对各种违法现象必须严格执法。在具体执法过程中,城市园林绿化部门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和方式完成执法,以使各个部门的职能作用都能得到充分发挥,保证城市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
2.4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对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城市园林绿化在当今的发展之中作用越来越突出,但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城市居民在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上并没有太多和太深刻的认识。绝大部分人在城市园林绿化意识方面还停留在观赏性阶段,在城市园林可持续发展的建设和管理方面参与度和自觉性自然都不高。因此,要真正促进城市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还必须以人为本,加大宣传,提高人们的认识。城市园林绿化部门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如广播、电视媒体等大范围地宣传城市园林绿化对城市和人们生活的作用,使全社会都能对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有一定认识。
3、总结
关键词:园林景观绿色端;设计思路;实施要点
园林绿地建设是城市绿地系统中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所谓园林绿地建设就是通过人工再造的方式将已经遭受到破坏的城市自然环境打造成“第二自然”,这个过程与城市化进程呈现为2个相反的方向。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城市生态改善过程中,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与城市园林绿化占据了不可比拟的作用。当前我国园林绿地建设正处速发展中,对于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而言,做好城市园林绿地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城市中园林绿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1.1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不够充分
生物多样性同物种丰富度是2个不同的概念,因此,盲目地用增加景观与植物种类的方式实现生物多样性的丰富是不正确的。其原因在于若尽可能使城市中每一块绿地上的植物种类都得以增加,从整个城市范围讲,并没有增加物种的总量,反而减少了景观的多样性,并且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物种多样性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联。
1.2对环境敏感区不够重视
一般来说,环境敏感区很容易因为人们没有正确地开发导致环境恶化,因此归属于生态脆弱区的范围中。很多城市在改善环境的过程中没能对环境敏感区予以足够的重视。野生动物栖息以及富含乡土植物的自然河川、荒废地等这些城市中具有地带性的群落生境均属于脆弱的地带。这些地带很容易出现各种生态问题,并且环境的变化也十分激烈,若不能恰当的建设这些地区,只会导致其生态环境遭受到破坏,或者出现一些自然灾害,令现代城市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1.3对功能性的认识不够合理
园林绿地系统是城市绿地的主体,在城市中这些有着生命体征的绿色植物能够展现出巨大的效益。城市园林绿地能够划分成不同的种类,并且每种类型的绿地会展现出各自不同的功能,由于这些独特功能的存在,其建设与规划设计的手法也就自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有些城市在绿地建设时,单单注重绿地在城市中大尺度的建设,没有重视市民对城市绿地在休闲游乐功能方面的需求。
2.城市中园林绿地建设的发展战略
2.1对生物多样性加以保护与维持
保护与维持生物多样性,最先需要做的就是切实维持、保护与恢复城市中的生态环境敏感区。使用生态廊道的方式令自然园林同人工园林之间形成网络式的连接,构建出人工复合式的生态环境系统,令城市的生态多样性得到保障。另外,城市园林绿地的规划建设应当以生态园林的建设为准则。实现生态化的建设,可以对乡土花种、树种、草种加以应用,令城市的生态多样性得以增加。
2.2节约资源
很多园林建设在投标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以偏概全的问题,进而令城市人文资源很难实现合理地应用。对此,一定要秉承量力而行的原则,切忌出现铺装浪费的行为,令园林素材以及园林植物能够实现本土化,就地取材。节约各种能源、资源以及水资源,使资源配置能够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增强资源保护意识,充分地利用人文景观资源以及自然资源。积极地挖掘与梳理人文资源,并且将这些元素在园林绿地建设中加以应用,使城市园林建设的品味得以提升。
2.3重视市民的需求
人是城市的主体,建设城市园林的终极目标就是向人们提供服务,而不是说单单为了实现环境的美化,将一种舒适的休闲环境提供给居民是其真正的意义所在。在建设时一定要明确建设的目的,另外,还可以对自然环境、景观以及植被加以模仿,令公园成为城市绿地系统中一项有机组成部分,并且将自身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但是不能出现为了美化而美化或者按照公园的形式建设城市绿地的错误想法。只有令城市绿地实现生态化,才能使人与自然之间实现和谐相处,进而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求。
Abstract: Using SWOT method, this paper gives objective analysis of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developing sports tourism for Wenjiang District, Chengdu City and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rom external environment. On this basis, some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for regional sports tourism development.
关键词: 温江区;体育旅游;SWOT;建议
Key words: Wenjiang District;sports tourism;SWOT;suggestions
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3-0153-02
0 引言
成都市温江区作为西部唯一的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紧紧围绕建设“运动温江、健康温江”目标,以成都金马国际体育城为依托,大力发展体育休闲、体育旅游、体育服务和品牌赛事为主导的新型产业集群。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客观分析温江区体育旅游发展的优劣势及其外部环境带来的机遇与威胁,并提出发展的些许建议。
1 SWOT分析
1.1 优势分析(Strength)
1.1.1 区位优势 温江区位于成都市中心城区正西16km处,距成都市区只有8分钟车程,距双流国际机场仅15分钟车程。它是大成都旅游经济圈、旅游发展战略格局中的重要一员,处于成都市市区与都江堰—青城山—龙池的轴线产业带上,同时又是城市近郊旅游外圈层中的一个重要节点。通过成温邛高速、光华大道、芙蓉大道等多条骨干道路与中心城区相连接,交通发达,城市功能完善,区位优势明显,可进入性非常强。
1.1.2 环境优势 环境是构成旅游资源区域整体感知形象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发展旅游活动重要的外部环境条件之一。温江自然条件优越,岷江正流金马河及其支流江安河、杨柳河、清水河流经区境。全境属岷江冲积平原,无山无丘,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平均气温15.9℃。雨量充沛,是成都平原最丰饶的“膏腴之地”,素有“锦城西,金温江”的美誉。目前,温江区绿化面积达到1145.5公顷,不仅平原绿化率达到90%以上,城市道路绿化普及率达到95%以上。这份生态成就早已得到世界的承认:温江先后获得了“全球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杰出成就奖”、“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影响中国十大特色魅力城市”、“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区”等多项殊荣,为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外部环境。
1.1.3 资源优势 具有生态田园特色的绿道已成为温江的一张靓丽旅游名片,是中西部地区第一个国家级健身步道示范工程,180公里的绿道配套完善、景观丰富、布局合理,带动了旅游、休闲、健身、度假等产业的全面发展,更是引发了运动健身和乡村度假的热潮。
温江金马国际体育城兴建的马术体育公园以马术休闲旅游、观光等为主题;正在建设的成都金马湖水上运动休闲中心、沃伦轻舟中国基地项目,集竞技、会议、商务为一体的现代化一流冰雪运动场馆以及四川飞人航空基地综合体项目、滨河公园公共配套项目等,将把金马国际体育城打造成为一个集体育赛事、体育休闲、体育旅游为一体的城市多功能体,将运动与休闲有机结合,扩大体育健身外延,达到与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以体育旅游、体育休闲、体育服务和品牌赛事为主导的国家体育产业基地。
1.2 劣势分析(Weakness)
1.2.1 缺乏体育旅游配套设施 旅游配套设施是接待旅游者参观游览的必备条件。体育旅游配套设施包括旅游交通工具和交通设备、旅游宾馆、旅游饭店、供应旅游商品的商店、供旅游者运动和娱乐的设施以及为适应旅游者的不同需要和爱好而准备的各种设施。体育旅游设施是否齐全、实用,服务是否周到,标志着体育旅游市场开发的程度,是体育旅游市场的硬件条件标准,就目前而言,温江区配套的体育旅游设施还不是很充足,很大一部分还在规划中,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旅游的发展。
1.2.2 知名度不高 根据旅游点的生命周期发展阶段,温江区的体育旅游,还处在初创期,加上宣传促销方面投入不够,很多旅游者并不是很了解,所以知名度不高,旅游形象不突出,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够。
1.2.3 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储备不足 体育旅游属于特种旅游项目,部分产品危险性大,对服务设施的科技含量、管理和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非常严格。有许多体育活动项目必须经过专项指导后才能去参与。所以,发展体育旅游单只依靠现有的旅游界、经营管理界等领域的人才是不行的,需要既具有科学训练能力又具备旅游服务能力的人才。而目前的情况是:体育产业内部缺乏懂得对客服务、旅游经营与管理的人才,而旅游产业内部缺乏掌握体育专项技能、熟悉体育器材的专业人才。四川省基本上都没有专门培养体育旅游人才的机构,所以体育旅游人才缺口很大,体育旅游人力资源总量和后备力量都明显不足。
1.3 机遇分析(Opportunity)
1.3.1 地方产业发展规划 按照成都国际体育城的总体目标,总投资680亿的成都金马国际体育城在温江兴起。温江将依托“金马体育城”和“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的优势,建设以体育服务业为主导的时尚运动体验和休闲功能区,打造“西部体育服务产业策源地、国家级运动休闲产业示范区、国际性体育产业交流载体”。规划建设的功能板块有:成都国际马术体育公园、金马河中段体育休闲公园、鲁家滩水上运动公园、电子竞技主题公园、TOP高尔夫体育休闲公园、环金马湖25公里的自行车观光骑游道、旅游与居住的配套服务区等。以专业赛事为引领,集聚赛马、冰雪、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体操、水上运动等多种国际性、全国性赛事,常年赛事不断;以运动休闲为特色,开发体验、培训、娱乐、旅游、会展等功能,聚集人气,发展经济;以发展高端产业为根本,培育研发、中介、总部、传媒、销售等高端产业,策源西部体育服务业。据了解,金马体育城建成后可增加就业3万-5万人,每年吸纳旅游者600万人次以上,将有力推动区域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1.3.2 体育盛事后效应 继2011年中国马术节在温江成功举办后,这场中西部地区首个以国家概念打造的马术赛事文化活动——中国马术节长久落户温江。温江将以重大马术赛事为依托,融特色体育活动、体育体验、体育休闲旅游等于一体,做长做强体育产业链。据温江区金马体育城测算,按每年3-11月每月一赛的频率,马术产业每年可吸引观众及游客约100万人次,带动约1万人就业,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将达到3亿元。
1.4 威胁分析(Threat)
1.4.1 同质旅游产品的威胁 当前,很多地方都在积极发展体育旅游,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诸如青海省的环青海湖自行车国际比赛,的登山运动、河南少林武术等。就温江周边地区,也有不少体育旅游项目,比如西岭雪山滑雪、青城山的道家武术、“峨眉山冰雪节”、“峨眉山国际武术节”、“峨眉山温泉度假之旅”等主题体育旅游项目,在国内都具有相当的吸引力。但目前温江区体育旅游项目大部分都还在初级开创阶段,无法形成足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种同质旅游产品之间具有很大的替代性。
1.4.2 环境承载力的威胁 参与性是体育旅游一个很大的特点,这对资源环境的依赖性就比较强,对大气环境、水资源、地质地貌等有一定的影响。例如一些水上项目如摩托艇、水上飞机的排泄物等化学制品都会对水资源产生污染,破坏整个水态平衡。另外一些体育旅游的辅助设施的修建也会导致体育旅游资源难以承受体育旅游者所带来的污水、垃圾等环境污染;不断增多的旅游者也会给当地环境承载力带来不小的威胁。
2 发展建议
2.1 准确的产品定位 在对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的基础上掌握市场需求,以市场为导向,了解客源需求的发展变化趋势,进行准确的产品定位。体育旅游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大众旅游,含有体育运动与体育消费的成分,游客的参与性强,应满足多样化的需求,丰富其体验享受的内容。结合温江区优越的自然人文环境及体育旅游资源类型,根据体育休闲、体验市场需求导向,应以休闲体育旅游为主,辅以竞技体育旅游及观战体育旅游等。
2.2 完善体育旅游配套建设 温江区应加快步伐完善相应的体育旅游配套建设,如住宿、饮食、体育旅游纪念品、配套的娱乐设施等。特别要因地制宜,依据现有体育旅游资源及其他类型旅游资源的开发状况、基础设施的完善状况、时间和资金成本的花费状况、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状况等,设计组合出不同的旅游线路,形成完善的体育旅游产品体系,以满足游客差异化和多样化的需求,这样才会受到游客的极大欢迎,拥有较大的发展前景。
2.3 加大宣传促销力度 要提高温江区体育旅游的知名度和提升旅游形象,强而有效的营销策划、宣传促销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多渠道、多手段、多方参与的宣传促销,提高温江区体育旅游市场认知度;加强对重大赛事的宣传营销,烘托气氛,扩大影响力;加强旅游企业的宣传促销攻势,积极推荐体育旅游产品。另外,做好网络宣传及电子商务营销,多元化设计网站内容,提高体育旅游产品的数字化传播与营销效益。
2.4 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体育旅游专业人才需兼备体育和旅游两大领域专业知识和技能,温江区可以依托大学城几所高校,校企合作,定向培养。同时,严格实行岗前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以及在岗人员短期培训和长期培养的制度,保证体育旅游的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2.5 完善相关保障措施及管理制度
2.5.1 体育旅游项目的安全保障及管理 体育旅游项目具有一定的技巧性,操作不当就有一定的危险。因此,应加强安全保障及专业化管理,形成专业技术保障操作规则,景区配备运动项目的保健与安全、救生等应用性知识和技能的提示牌等,完善处理高危体育运动项目的应急预案和措施,使参与者的伤害事故最小化。
2.5.2 环境保护措施及管理 发展体育旅游的同时重视体育旅游生态环境的保护,完善资源生态的配套保护措施。对体育旅游的辅助设施、交通工具、服务设施等进行环保改良,同时利用高科技,减少生活垃圾、水污染及空气污染造成的体育旅游中的生态污染。提高环保意识,规范旅游者行为,减少人为破坏,保证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海宾.峨眉山发展体育旅游的SWOT分析[J].中国商贸,2010(04).
[2]王其中.宁波市体育休闲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J].企业经济,2008(12).
[3]罗曦光.广东滨海体育旅游发展SWOT分析[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3年1月.
[4]陈薇,钟学思.桂林体育旅游开发战略选择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22).
[5]江舸.成都市温江区旅游资源分析及开发思考[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2(06).
[6]温江区政府办.[温江区]五大体育产业项目将落户金马城.成都政府网,2011年9月.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发展;问题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0-000-01
城市园林绿化除了能够调节整个城市的生态系统,同时还能够为现代城市提供优质的生态环境,进而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但现在城市园林普遍存在绿化发展不平衡、绿化水平较小与平均绿化面积偏低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导致城市园林绿化的功能优势以及观赏优势发挥不出,同时还会导致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受阻,进而导致城市经济建设以及社会发展受到不良影响。由此可以见得挖掘阻碍城市园林绿化发展的原因,同时采取一定的手段推动城市园林绿化发展,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以及经济价值。
一、城市园林绿化常见的发展问题
(一)城市园林绿化没有长远发展规划
城市园林作为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部分城市园林绿化由于缺乏长远发展目标,而导致园林绿化出现种种问题。部分城市园林一味的重视植物品的种,利用嫁接、枝条以及种子等渠道和形式种植的多种植物品种,这些不同的植物尽管与园林物种多样化要求相符,但是由于没有统一规划,而导致城市园林杂乱,养护成本提升;部分城市园林只是一味的种植各种名贵品种或者是外地树种,从而导致园林丧失整体协调性以及整体美感,再加上这些植株不能适应本地环境、适应期缩短、驯化期减少,进而导致资源浪费情况出现,养护成本上升;部分城市只重视园林绿化的面积以及发展速度,只种植单一树种,过于重视植株的数量,导致园林绿化丧失其独有的多样.进而导致园林绿化的自我调节能力减弱。另外由于城市绿化缺乏一个统一、有效的规划以及发展目的,进而出现各个地区园林绿化未来发展目标、城市品味、设计形式雷同等问题,导致城市丧失自己独有的优势与标致,进而导致城市品味下降。由于长远规划目标的缺乏,部分城市出现园林绿地被侵占、使用面积缩小、滥砍滥发等问题,导致园林绿化成本提升,浪费众多人力、财力以及物力。
(二)城市园林绿化缺乏养护资金
无论是城市园林绿化的设计、建设阶段,还是后期的养护阶段,均需相关部门投入大量的资金,所以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其园林绿化养护能力。一些城市政府及其居民由于不能认识到城市园林绿化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只看重于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建设,所以城市园林绿化养护工作得不到充分的资金保障,进而导致城市园林绿化面积、水平以及质量大为下降;部分城市受到经济发展落后的影响,,对园林绿化养护方面的资金投入不断减少,进而导致部分园林景观被商户、居民、建筑随意侵占,园林景观得不到应有的养护,导致园林景观丧失其得有的功能。
二、提升城市园林绿化发展速度的有效手段
(一)制定统一的城市绿化发展规划
在进行城市园林绿化时,需基于该地区的景观风貌、地形地势以及城市文化等制定有效、整体、长期、合理的城市园林绿化规划。在选择植株时,需尽量选用养护成本地、生命力旺盛、节水能力更强、抗旱或者是抗涝能力较强的本地植株。同时还需要根据生态学原理,种植绿化植物,并对城市绿地结构做出正确的调整,另外还需充分利用本城市及城市周边的各个花卉市场、大型苗圃种植基地等,以增长绿化植株的适应期以及驯化期。另外在引进植株时,应对各种林木以及苗木进行严格、全方位的检疫,防止盲目引种问题的出现,防止由于各种外来原因,如林木携带病虫等导致本地区出现病虫害问题。
在制定长期规划发展目标时,应减少重复拆建问题的出现,减少资金以及资源浪费情况的出现。在对城市园林绿化以及建设风格进行选择、设计时,需充分考虑到本城市的历史积淀、特色以及品味等,设计出符合本城市发展以及居民需求的园林,使得城市园林成为该城市的一道风景,成为城市居民休憩、娱乐的场所,防止抄袭或模仿问题的出现,保持城市向多样化发现发展。对于环境污染较重的重工业城市或北方地区,首先应划分出重点绿化调整地段,并多加种植空气净化能力强、具有很强的抗污染作用、可抵抗烟尘的植株,利用植株缓解环境污染,以期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
(二)优化城市园林绿化规范
城市园林绿化发展问题出现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没有有效、合理的制度规范,就此应以现行体系为基础制定出更为全面、有效的城市园林绿化行业规范,另外相关部门应制订出更为完善的绿化管理措施以及更为细致的条例,使园林绿化管理机构在执法的过程中,做到有法可依、有条例可依,进而通过监督管理城市园林绿化项目的各个环节,有效提升园林绿化的作用以及整体质量。
(三)提升园林绿化养护力度
首先各地方政府需认识到城市园林绿化的价值以及重要意义,制定明确的园林绿化发展目标,同时提供给园林绿化更多的发展资金,同时建立专门的园林养护机构,以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前进。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相关管理机构,在进行园林养护工作时,不仅要对园林植株进行适当修建以及病虫害防治,更重要的是对城市园林的使用者,也就是城市居民进行相应的宣传教育,使城市居民具有绿化意识,使城市居民可以自觉的维护园林环境,可以自觉制止破坏园林环境的行为,同时城市园林相关管理人员要依据相关规定,制止、处罚破坏园林环境、乱 砍 滥伐发行为,有效保障城市园林的实用性以及观赏性。
三、结束语
总体而言,城市园林绿化需基于本城市的特点,并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合理布局园林绿化结构,解决各项园林绿化发展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共铸自然环境,使得城市园林绿化得到可持续发展发展,保障生态平衡,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和谐、美好、生态的居住、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1]王秋燕,周春梅,彭殿宁.城市园林绿化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园艺,2015(4):136.
[2]周春梅,王秋燕,迟立东.城市园林绿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园艺,2015(6):101.
关键词:生态城市;绿色建筑;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 绿色建筑发展目前已经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我国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已经初步建立
我国于2006 年颁布了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此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陆续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 试行)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 规划设计部分) 》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 运行使用部分) 》等评价技术标准体系文件,指导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的顺利开展。经过五年的实践,《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已于2011 年启动修编工作。同时各类绿色建筑的标准已在陆续编制。各地也因地制宜地组织编写了更加适宜地方建筑特点的绿色建筑评价地方标准,截至目前已有14个省市颁布实施了地方标准,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
(二)绿色建筑的相关管理制度基本形成
2007年原建设部出台《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组织管理、申报程序、监督检查等相关工作做出规定。2008年开始,又根据标识工作实践,对相关管理制度和评价技术标准体系进行了完善或修订,了相关评价管理文件。2009年6月了《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 》,明确了对于具备一定绿色建筑发展基础和条件的地区,经申请审批通过后,可以开展本地区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截至2011 年底,我国已有江苏省、浙江省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相继成立了地方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机构,颁布了地方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
(三)绿色建筑数量快速增长
截至2012年3月,全国已评出379 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总建筑面积达到3800多万m2,有绿色建筑标识项目的地区从过去的18个省区发展到28个,其中,陕西、福建、湖南、吉林、海南、黑龙江、内蒙古、河南、云南及香港实现了绿色建筑标识项目零的突破,陕西和福建各达到8项,湖南7项。通过对已经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79个不同星级绿色建筑项目分析,社区的绿化率可以达到38% ,平均节能率达到58% ,节水率达到15.2% 以上,可循环材料达到7.7%。从目前各省已有的绿色建筑项目数量来看,前十位的省市如图8所示。整体来看,绿色建筑的面积每年增长都较快,尤其是2011 年获得明显的加速 [1]。
(四)通过LEED认证项目日益增多
据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BC)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3月7日,中国大陆通过美国LEED(能源与环境设计先锋)认证的项目已达到200个。这表明,LEED在中国的应用,已初具规模,并呈现持续发展的态势。当前USGBC网站上登记的中国大陆的项目总计为850个,认证项目与注册项目的比率约为1: 4[2]。从认证项目数量上看,中国LEED认证项目的数量,在2009年、2010年、2011年之间数量日益增多,达到年间认证量85个的规模(图10)。从认证类别来看,LEED-CI(绿色室内装修)、LEED-NC(新建筑)认证项目在全部已获认证的项目中占据主体,具体如图11所示。
(五) 成熟的绿色建筑技术日益增多
从“十五”开始,我国就组织实施了“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城镇人居环境改善与保障关键技术研究”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在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建筑环境改善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并在逐步推广中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二、发展绿色建筑现阶段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针对绿色建筑的专门立法
现行的《建筑法》颁布实施时间较早,也没有任何关于绿色建筑的规定,仅在第四条规定:“支持建筑科学技术研究,提高房屋建筑设计水平,鼓励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提倡采用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先进工艺、新型建筑材料和现代管理方式。”建筑活动的法律《建筑法》对建筑节能、新型建材和建筑科技等工作没有做出强制性的规定,而是采用了“支持”、“鼓励”等的文字表述,明显缺少强制性,没有具体条款来约束。作为部门规章,建设部颁发的《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法律地位较低,推动实施与监管的力度远远不够[3]。
(二) 认识理念仍有局限
绿色建筑消费需求不旺,广大消费者对绿色建筑的认识不足, 是影响绿色建筑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除少数专家、研究人员认识和了解绿色建筑, 绝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 绿色建筑就是多点绿化。正因为如此, 如果让人们增加投资去接受绿色建筑, 显然会阻力重重。所以, 普及绿色建筑知识就显得很重要, 只有开发商、民众、政府都认识到绿色建筑的重要性及其投资回报和长远利益, 绿色建筑的发展才会更加顺利。
(三) 激励政策相对滞后
尽管目前已经实行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应用的财政补贴政策,但支持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的财政税收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对绿色建筑缺乏补贴或税收减免等有效的激励,很难提高企业开发绿色建筑的积极性。制度与市场机制的结合度有待提高。对于企业来说,虽然绿色建筑更加节能与环保,从长远来说更加经济,但绿色建筑的设计与建造本身可能会增加一定的成本,加上目前消费者偏重商品房的价格、位置与安全,对于绿色建筑所体现的节能、环保、健康价值认知不够。
(四) 技术选择存在误区
在绿色建筑的技术选择上还存在误区,认为绿色建筑需要将所有的高精尖技术与产品集中应用在建筑中,总想将所有绿色节能的新技术不加区分地堆积在一个建筑里。一些项目为绿色而绿色,堆砌一些并无实用价值的新技术,过分依赖设备与技术系统来保证生活的舒适性和高水准,建筑设计中忽视自然通风、自然采光等措施,直接导致建筑成本上升,在市场推广上难以打开局面[3]。
参考文献
[1] 仇保兴: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和建筑节能的形势与任务[J].城市发展研究,2012(5):1-4
关键词:乡村旅游;文物古迹资源;一步到位开发方式;分步到位开发方式
中图分类号:F5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1-0130-03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的文物古迹旅游资源应该说是相当丰富。文物古迹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无疑对更好地实现其本身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但现实中的一些过度开发行为却又严重地影响到了文物古迹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事实上也正是有鉴于此,现阶段在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展开对文物古迹旅游资源开发方式选择的博弈分析也就有了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1.对两种有代表性的文物古迹旅游资源开发方式利弊的简要剖析
尽管实践中文物古迹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式有许多种,但相对而言,影响大和应用广的却属“一步到位开发方式”和“分步到位开发方式”这两种具体模式。既然如此,在深入剖析文物古迹旅游资源开发方式选择这一问题时,我们就从上述这两种开发方式的分析入手。
1.1 文物古迹旅游资源“一步到位开发方式”的利弊分析
在乡村旅游旅游事业的发展过程中,相关的文物古迹旅游资源的“一步到位开发方式”主要是指在对文物古迹旅游资源进行资源审查、开发条件论证的基础上,在科学规划文本的指导下而对文物古迹旅游区的项目设置以及相关的配套设施所进行的一种一次性的投资开发运作方式。实践中,当投资者的资金与技术条件良好、具有一定的冒险精神且同时又能够对市场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时,对乡村的文物古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时,一般就会倾向于选择这样的一种开发利用方式。
在“一步到位开发方式”下,由于其能借助于科学的规划文本来对景区的开发范围、开发强度、开发内容进行严格的界定与限制,由于其能对相关的保护性项目和开发性项目进行系统的和相对完善的投入,因而实践中其也就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好相关的文物古迹旅游资源。不仅如此,在“一步到位开发方式”下,由于其采取的是一次性的投资方式,因而实际运作中就又有必要将文物古迹资源的实体与内涵都进行展示;而恰恰是这样的一种行为,无形中就十分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及其内在价值的充分体现。此外,在“一步到位开发方式”下,由于相关的基础设施、旅游服务设施及其他方面的制度条款的相对完善,因而又必将会有助于大大地提高景区以后的经营与管理效率。尽管如此,考虑到在“一步到位开发方式”下相关的项目开发资金与技术需要一次性的投入,因而实践中对于相关政府(尤其是乡村政府)与开发商来说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地解决自身的资金与技术压力,应该说也是一个十分严峻的考验(对于一些资源级别较高的文物古迹旅游区的开发来说,情况就更是如此)。
1.2 文物古迹旅游资源“分步到位开发方式”的利弊分析
在乡村旅游旅游事业的发展过程中,相关的文物古迹旅游资源的“分步到位开发方式”主要是指开发商对于文物古迹旅游区的开发项目采用分步到位、逐步完善的开发方式来进行开发;实践中当投资者受制于自身的资金与技术等方面条件的限制、同时又不太容易对市场的发展作出准确的预测时,采取这种开发方式往往就能较好地规避投资风险。
相比较而言,在乡村旅游旅游事业的发展过程中,相关的文物古迹旅游资源的“分步到位开发方式”的主要优点便是开发过程中的资金与技术问题容易得到解决,因而对相关政府与开发商的压力就不会太大。尽管如此,“分步到位开发方式”的不足之处也是相当明显的:在“分步到位开发方式”下,由于相当部分的旅游资源不能完整地展示给旅游消费者、由于许多的旅游配套设施难以及时跟上,因而最终不仅不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及内在价值的充分体现,而且也难以真正有效地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水平;在“分步到位开发方式”下,由于相关的旅游配套设施难以及时跟上、尤其是景区内的相关保护及防污处理设施的欠完善,因而实践中势必又会对文物古迹资源的有效保护带来诸多的不利影响。
2.影响乡村文物古迹旅游资源开发方式选择的因素探讨
由于“一步到位开发方式”与“分步到位开发方式”在实践中各有优缺点,因而实际开发过程中,相关开发主体往往就会依据具体情况来灵活地加以选择。从总体上看,文物古迹开发方式的选择在实践中主要会受到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文物古迹资源的开发理念、文物古迹资源的属性与价值、相关开发主体的资金及技术实力、文物古迹的开放程度以及文物古迹旅游资源的投资风险等等。上述的影响因素尽管涉及面较广,但从实际的影响情况来看,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文物类型、文物古迹的开放程度以及所需投放的资金与技术这三大因素对乡村旅游资源中的文物古迹开发方式选择的影响(具体情况见图1)。
在图1中,假设文物的敏感性为坐标轴Z、文物的开放程度为坐标轴X、资金与技术的投放度为坐标轴Y,于是就有三者间的函数关系为:Y=F(x);X=F(z)。这样以来,这三者间的关系就又可以表述为:文物古迹的类型决定了文物古迹旅游区的最大容量(也即是文物古迹的开放度),而文物古迹的开放程度又决定了文物古迹开放所需要的资金与技术投放;与此同时,资金和技术的投放以及文物的开放程度也对文物古迹的真实性及完整性的维护具有重要意义。二是开发风险、开发资金及开发技术拥有度这二大因素对乡村旅游资源中的文物古迹开发方式选择的影响。实践中,当经营者拥有充足的资金与技术,同时市场的开发风险又不大时,其往往就会倾向于加大资金投放力度以便借此最大限度地获得投资收益;反之,实践中当经营者缺乏相应的资金与技术、同时市场的风险又显得比较大时,经营者往往就会减少资金的投放力度并进而借此以规避风险。此外,实践中资金与技术的拥有度还会影响到投资者的开发理念。
3.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文物古迹资源开发方式选择的博弈分析
在对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文物古迹资源进行开发的过程中,由于“一步到位开发方式”与“分步到位开发方式”在实践中各有优缺点,因而经营者往往就会依据这两种开发方式的具体的投资收益状况来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在这里,由于不存在其他博弈方的决策及行为选择的作用与反作用,因此,这种博弈便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单人博弈模式,属于实践中的最优化问题(也即是获得了经营权的经营者如何去进行决策的问题)。
3.1 乡村文物古迹旅游区经营者开发方式选择的博弈模型的构建
3.1.1 博弈模型的行为主体与相关参数分析
在这种比较典型的单人博弈模式中,博弈的行为主体应是获得了文物古迹资源经营权的经营者(由于文物古迹旅游区是实行管理式经营还是转让式经营将会产生不同的经营主体,因此,实践中获得经营权的主体便可以是地方政府、非利润组织以及旅游开发商等),博弈中的战略决策选择为“一步到位开发”与“分步到位开发”,博弈中参与人的支付为“一步到位开发”的所得收益与“分步到位开发”的所得收益(由于市场本身的不确定性的存在,实践中任何一种开发方式就都会面临着一定的开发失败的风险;相比较而言,采取“一步到位”的经营方式的经营者如果开发失败的话,将会比采取“分步到位”开发方式的经营者损失更大)。
3.1.2 博弈模型中支付矩阵分析
在对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文物古迹资源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假设“一步到位开发方式”的开发收益为X:X=A-B(其中,A为一步到位开发方式的所得收益,其主要包括开发过程中的直接收益、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因保护资源而产生的长期收益以及方便日后管理所节省的开支等;B为一步到位开发方式的具体支出,其主要包括相关的投资成本、筹资成本以及为延长文物古迹使用寿命所投入的日常维修保养成本等),“分步到位开发方式”的开发收益为Y:Y=C-D(其中,C为分步到位的收入,其主要包括项目的直接收入和其他方面的收入;D为分步到位开发的支出,具体包括在开发过程中所造成的资源破坏成本、由于相关设施不完善而造成的日后经营管理的支付成本以及由于资源未充分利用而造成的损失);而文物古迹的开发风险或说是开发失败率则分别为-B和-D(-B为一步到位开发背景下的开发所造成的投资成本,-D为分步到位开发背景下的开发所造成的投资成本)。“一步到位开发方式”与“分步到位开发方式”的具体得益矩阵见表1。
由表1中可以得知,在这种博弈模式下,开发商与市场无形中构成了两个博弈方;开发者有一步到位和分步到位这两种开发策略可供选择,同样其相关收益也出现两种情况。矩阵中的4个元素分别代表开发者在4种可能的情况下具体收益(成功收益与失败损失的值)。
不仅如此,上述的“一步到位开发方式”与“分步到位开发方式”的具体得益矩阵还可以用拓展形法来进行更清晰的了解(如图2)。在图2中,第一个信息集为博弈0,也即是市场的选择节点。由于博弈方1(经营者)在决策时无法准确地了解市场的选择与需求,因而尽管市场的选择道路涉及两条路径并分别达到两个不同的节点,但博弈方1仍然只有一个信息集(也即是意味着只要作出一个选择);只是在这里,博弈方1的两种策略却会对应着四种结果(也即是对应开发风险所对应的四种策略)。
图2 开发方式扩展形
结合图2中的相关情况,我们不难得到开发者一步到位时开发商所应获得的期望收益为:(A-B)×k+(-B)×(1-k)=A×k-B×k-B+B×k=A×a-B;而开发者分步到位时开发商所应获得的期望收益为:(C-D)×k+(-D)×(1-k)=C×k-D×k-D+D×k=C×k-D。由于实践中各经营者会倾向于选择能使自己的期望效用最大化的战略,因而当一步到位开发的期望收益大于分步到位开发所获得的收益时(也即是:A×a-BC×a -D),开发者往往就会选择一步到位的经营方式。这时又有:(A-C)×a(B-D),a(B-D)/A-C。显然,当开发商的成功率大于(B-D)/A-C时,开发商一般就倾向于选择一步到位的开发方式;反之,开发商就会倾向于选择分步到位的开放策略。考虑到一步到位开发与分步到位开发均与市场的开发成功率息息相关,而开发的成功率又与一步到位开发及分步到位开发的收入之差(A-C)、一步到位开发成本与分步到位开发成本之差(B-D)息息相关;所以我们就又不难得出如下的几点结论:一是文物古迹开发的成功率越高,那么开发者选择一步到位开发方式的可能性也会越大;二是如果一步到位的开发方式所得之收益比分步到位开发所得之收益越高,那么开发者选择一步到位开发方式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三是如果一步到位开发方式的支付成本比分步步到位开发方式所支付的相关成本高出许多;那么开发商选择分步开发方式的可能性也就会越大。
3.2 文物古迹开发方式战略选择的制度安排与政策激励
根据上述的博弈分析结果不难发现,实践中开发商在选择自己的开发方式时一般会受到开发成功率、一步到位所得收入与分步到位所得收入之差、一步到位所支出成本与分步到位所支出成本之差等因素的影响;既然如此,实践中在开发方式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激励的实施方面也就应充分考虑到上述各因素的综合影响。具体说来,对于那些能够一步到位开发的景区,采取一步到位的开发方式相对于分步到位的开发方式就应是更有利于文物古迹资源的保护及有效地利用的;而对于那些因技术或资金等方面的原因无法满足对整个文物古迹资源进行旅游开发和保护的,采取分步开发的运作方式就不惜为一种更明智的选择。
考虑到一步到位的开发方式对技术、资金及管理等方面的要求相对较高,因此,为有利于文物古迹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实践中充分抓好如下两方面的工作是有相当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一是经营者必须要加强开发条件的论证和采取必要的措施来降低开发风险。为此,一方面开发商应切实做好包括投资环境、客源市场、区域旅游产品竞争力等方面的论证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提高文物古迹旅游开发的规划质量;另一方面还必须要注重文物古迹旅游产品开发的地方性和特色性,在尽可能地完善相关旅游配套设施和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的同时,突出对文物古迹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休闲娱乐功能的完善以及整体旅游环境的塑造。二是要强化政府对文物古迹旅游资源开发的监督管理职能,确保一步到位开发目标的有效实现。为此,政府一方面应加强对文物古迹旅游资源开发方案的审查监督,建立文物古迹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标准及有效的奖惩制度;另一方面则应适当增加文物古迹开发者的经营转让时限,切实提高旅游设施的使用效率和投资回报率;同时,政府还应通过提供诸如贷款担保、分期支付经营权转让款、提供技术支持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来进一步地降低一步到位开发商的开发成本,并最终培育起一种有效的一步到位的开发偏好与开发预期。
与一步到位的开发方式有别,分步到位的开发方式除了应做好与一步到位开发相关的市场论证、旅游开发质量把关以及提供相关的政策支持外,政府还应下大力气加强对景区建设项目的管理及审批。由于受资金及经营者自利特征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分步到位的开发方式下,开发者往往倾向于选择将投资的重点放在能给自己带来较高收益的项目开发上;相反,对那些暂时与自身的获利无关或是关系不大、甚至在短期内表面上看还会带来些不利影响的项目(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项目)则往往投资积极性不高、甚至是不加理会;为此,在文物古迹旅游项目的审批及开发建设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就一定要进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和对此类旅游资源的开发规定其保护性的标准。事实上,也只有如此,文物古迹旅游资源的开发才能获得真正的可持续性。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7BJY137)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杜江.旅游管理硕士论文文库(2004)[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
[2]张朝枝.旅游与遗产保护[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
[3]徐嵩龄.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的管理体制改革[J].管理世界,2003,(6):45-51.
[4]张进福.经营权出让中的景区类型与经营主体分析[J].旅游学刊,2004,(1):22-26.
[5]史晓玲.探析景区产品的市场化问题[J].旅游学刊,2003,(6):7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