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1 18:00:00
导语:在渔业养殖建设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在我国畜牧养殖发展过程中,部分饲养主随意排放污水,缺乏对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意识,饲养习惯落后,饲养方法不科学,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水质、空气和土壤等污染,使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破坏。新农村建设中,在发展畜牧生产,提高养殖业效益的同时,必须做好生态保护工作,推进生态化养殖模式。如,在养殖小区或者规模养殖场内,要健全基础设施,配建污水处理设施、沼气池和储气罐设备,利用沼气池,将畜禽粪便、污水发酵转化生成沼气,进而满足生产、生活对燃料的需求。而沼渣作为有机肥,用于果蔬和农作物成长养料,不断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地生产力。实行‘集中建池,统一沼气’的环保养殖模式,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效益实现的同时,大大降低了养殖业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了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的生态化发展。
2实施规模养殖,促进新农村建设发展
我国规模化、标准化的畜牧养殖模式与美国、加拿大等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起步较晚,发展历程有限。目前我国尚未形成规模化的养殖模式,仍旧沿袭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散养形式。这种小农式的养殖模式,不能够产生规模经济效益,且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极为脆弱,在养殖资金融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都不具备规模化养殖的优势。因此,我国养殖业发展要积极做好战略部署,向规模化、标准化的方向迈进。如当地政府合理、科学的选择一块适宜养殖的农业用地,将其建设成为养殖小区或者规模养殖场,并配备齐全相应的基础设施,将饲养主集中在一起,进行养殖技术、疫情防控的指导和管理。基于区域养殖业发展现状,每年应从当地财政收入中划出专项发展扶持基金,加大对养殖小区的投入等,出台规模化养殖发展的优惠政策等。
3健全一体化养殖模式,促进新农村建设发展
畜牧养殖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多位于农村偏远山区。但农村区域信息来源渠道单一,信息闭塞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户不能及时获悉养殖动态,了解养殖市场产品需求信息和产品价格变动,导致盲目生产、严重跟风等现象发生。某些饲养主的文化素质水平有限,不会合理调整和控制生产规模,缺乏品牌意识,产品结构单一,造成产品市场竞争优势不足,经济效益低下的局面。因此,对于我国养殖业发展,在紧密结合以上养殖现状的基础上,要引入一体化的养殖模式,建设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条,结合市场需求,合理调整畜禽养殖的品种及其规模,成立屠宰场、畜禽加工企业,保证销售渠道的稳定,提升产品附加值,根据区域优势,创建产品形象,增强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我们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英明决策,是新阶段“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发展与升华。新农村建设中经济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和主要任务,是体现其“新”的主要方面。但是不少农村地区为片面发展工、农、旅游业而过度使用生态资源,破坏环境。新农村建设不能以牺牲农村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为代价,新农村建设应该和生态保护协调发展。从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生态环境保护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关系以及协调模式的研究是很少的。
4结语
【关键词】职教发展 中职队伍 建设培养
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已处于“大发展”阶段。基于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办学规模、办学模式、教学形式和现代企业对人才的新需求,基于对教学改革能力和有效教学的迫切需求,职业教育急需构建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中职教育队伍。
一、现代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职教教育的发展方向和任务
2010年底,教育部启动了“中职改革创新3年行动计划”。要求在整个教育结构和教育布局当中,必须把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其工作思路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按照“保证规模、调整结构、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的基本要求,巩固发展成果,推动改革创新,强化内涵建设,解决突出问题,着力提高质量。这五句话,应该是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基调。这无疑预示着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中,在服务教育改革中承载着前所未有的重任。同时,也预示着发展职业教育必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改革与创新。
(二)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
2012年,教育部下达了2012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要达到800万人。并在今后一个时期将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要求。河南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攻坚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推进职教集团化发展,加快布局调整步伐,整合资源,优化布局,提高职业学校规模效益。通过布局调整,支持一批办学规模5000人以上的中等职业学校;催生一批办学规模3000人以上的中等职业学校;淘汰一批办学规模2000人以下的薄弱中等职业学校。树立“大职业”观念,支持办学水平高、效益好的职业学校对薄弱职业学校进行兼并、重组,将职业教育集团做大做强。
(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转变
在今后的一个时期,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以坚持育人为本,以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和工学结合为改革方向,围绕产业转移,围绕支柱产业,围绕高成长型产业的人才需要,加强校企合作,广泛开展“订单培养”。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不仅能使中职教育的办学始终贴近工作实际,贴近职业岗位,贴近社会实践的变动,更重要的是能使中职教育与工作变化、岗位职业变动始终融为一体,它不仅能够解决贴近问题,更能够解决融合问题。
(四)职业教育教学形式和内容的创新
解构和重构课程体系,探索新时期中等职业教学模式,已成为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企业的变化和需求应是职业教育的“风向标”。如何实现职业教育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是职业教育教学的主攻方向。教学内容要不断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等要素,在分析与掌握特定专业领域内技能人才职业工作过程特征的基础上,以工作过程、岗位目标为导向,改革专业教学方案,推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由传统的学科模式“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课程结构,变灵活的模块化教学和课程设置。着力推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不断增强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推进校企专业共建、教材共编,通过加强教师和技师的岗位互动,通过加强实训与生产的紧密结合,不断增强技能型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的契合度。
(五)职业教育对师资队伍的要求
随着职业教育办学思路、办学模式的转变,随着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的创新,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除了具备“传道”的道德素质和“解惑”的专业知识外,更应具备“授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其一,应具备综合职业能力。不仅是操作技能或动手能力,还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为完成职业任务所需的全部内容及基本的学历层次。其二,要熟悉和不断探索中职教育的特殊性、针对性。其三,中职教育需要的教师不是纯学者型、教学型的,而是通教学、懂技术、知生产、会管理的综合性人才。既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专业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还要具有一定的管理经营能力。
鉴于当前中职教育教学的发展和改革方向,我们现在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建设一支具有先进职教理念的管理队伍和先进教学方法的师资队伍。我们必须站在战略发展的高度,从职业教育的队伍层次和结构来进行深入的思考。
二、现代职教队伍的建设与培养
(一)建设有先进办学理念和领导力的校级领导队伍
如何使中职教育在国家经济产业升级和转移中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紧随企业用人需求,走在中职教育改革的最前沿,关键是需要有能够把握政策导向、市场脉搏,具有先进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和思路,引领学校发展的优秀掌舵者。中职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首先需是要做人优秀;其次,从宏观出发,树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职业教育发展观,重视同政府沟通和企业协作, 具有一定的统筹策划和市场推广能力,以争取到更多经济支持和实训资源。第三,从微观着手,明确职业学校的主要领导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任务和责任,转变办学思想,以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的观念积极探索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结合学校实际提出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建议和办学的创新思路,促进职业教育和职教事业的发展。第四,集思广益、深入了解学校各层级管理者和教师的思想和需求,制定有效的管理策略。
(二)培养高效的中职教育管理队伍
职业学校中心工作是教学工作, 但学校管理队伍也是推动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力量,肩负着对学校各项工作的组织、协调、管理和服务的重要任务。行政管理人员的执行能力、管理水平、工作状态及管理效能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和办学效益。伴随中等职业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职学校必须树立新的行政管理理念,打造成为素养良好、结构合理、管理高效的行政管理队伍,从而有助于中职学校更好更快的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
(三)培养具有职业能力的师资队伍
职业教育的特定性要求教师本身必须具有职业能力。为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制度化、规范化地开展职教师资培训。
1.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教师的个体素质是构成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基石。作为中职的教师,应具备教育观念新、职业道德好、知识面宽、教学水准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等素质。为此,应按照中职教学的要求进行政治理论,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方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行为规范,教学的基本环节和要求,职业教育理念和教学特点,教学文件的撰写规范,职教班主任工作特点与要求等知识的学习与培训。对来自非师范院校的新教师,还要加强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知识的学习和教学基本功的训练。
2.要抓好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中职学校应有目的地选择优势专业,加强领导力度与资金投入,将学科带头人与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置于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首位。实行积极引进和注重培养相结合的办法。在资金、设备、保障等方面实行政策倾斜,确实为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发展空间。
3.要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技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一大特点。在鼓励教师努力成为“双师”之余,更应建立并完善教师队伍到企业岗位锻炼、实践的制度。如,选送具有一定授课经验的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使他们更好地了解第一线的生产流程,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安排理论任课教师到校内外实训基地指导学生生产实践,参与实验室建设与改造工作,提高教师实践技能;聘请行业专家到校进行专题讲座,拓宽学生和教师的视野;同时,引进生产、建设、管理等一线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兼职教学工作,弥补学校师资队伍数量短缺和结构不合理的现状。
4.组建职业教育专家组。当前企业在选人、用人上越来越看重适应性和知识转化能力。学校也越来越注重在教学中融入企业元素。组建由行业、企业的管理专家、技术专家、课程开发专家、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校企合作开发团队。发挥社会和企业高层次人才对学校专业建设、学科发展及教学、科研水平提高、青年教师培养等方面直接或潜在的作用。
总之,加强中职职教队伍的建设培养是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具体体现。只有培养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水平的职教队伍,才能真正能得到企业的认同,得到社会的认可,从而为中职业教育快速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中职改革创新3年行动计划. 中国教育报, 2010.
[2]田忠民. 多渠道开展中职师资培养培训工作.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09).
[3]张兵. 对中职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议. 山西教育:教育管理,2006(12).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设计;兼职教师;培养
作者简介:潘有志(1976-),男,湖南华容人,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基础教学和高等教育管理工作。
基金项目:本文系桂林航专教改项目“构建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毕业设计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编号:2011JB33)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7-0112-03
兼职教师是高等职业教育师资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社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兼职教师在高职院校师资中的比例呈上升趋势。毕业设计兼职指导教师作为毕业设计教学工作的重要力量,对毕业设计的教学与实践、培养合格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毕业设计兼职指导教师的指导能力和教学质量越来越受到关注,如何开展对毕业设计兼职指导教师的选拔与培养,如何提高其教学能力、保证毕业设计教学质量成为管理部门亟待研究的课题。
一、毕业设计兼职指导教师培养的必要性
(一)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政策的需要
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 35 号)明确要求:“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或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要“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新华社北京2010年7月29日电)中明确提出,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从上述政策不难看出,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相当重要。社会需要的是有实践能力的人才,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实践少,所以把具有实际工程经验的兼职教师引入到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中,强调实践工作能力(包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的指导,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社会的实践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不仅可以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素质,使其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二)缓解校内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短缺的矛盾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理论课教师已经基本满足教学需要,而具有实际操作技能教师的短缺仍是各个高职院校面临的共同问题,尤其是在毕业设计指导环节,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有些学校一个教师同时指导毕业设计的学生达到十几个甚至更多,这样就会使教师在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中的精力投入相对不足,造成学生的毕业设计水平低下;有些学校苦于没有合适的教师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只好抽调部分年轻教师来顶替指导,这些年轻教师由于普遍缺乏工程实践锻炼,指导实践性课题的能力不强,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也无法令人满意。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因为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造成生师比结构失调,另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和企业要求学生的毕业设计能够与用人单位岗位的实际需求实现无缝对接,这也对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打开进口,面向社会和企业聘任一批具有实践工作经验的能工巧匠担任毕业设计兼职指导教师,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兼职教师聘任制度,可以有效缓解当前校内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短缺的压力。
(三)解决毕业设计实践性缺乏的现实问题
高职院校学生毕业设计的传统模式存在很多弊端。传统模式的毕业设计不能以企业的实际项目为课题进行实践研究,无法做到“真题真做”,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只是纸上谈兵,接触不到实际的工程项目,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只停留在理论阶段,不能形成实际应用的概念。而从就业来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既需要接受一定的工程教学培养,也需要一定的工程项目训练背景做支撑。通过从社会和企业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或有特殊技能的人员担任毕业设计的兼职指导教师,可以弥补校内指导教师知识体系上的缺陷,使学生能够尝试一些与实际项目紧密相关的课题,使毕业设计课题能够更加贴近业界需求,更加具有实用性。
二、毕业设计兼职指导教师培养的实践策略
(一)政策引导
政策引导策略主要包括:第一,引入激励机制。目前,兼职教师参与职业教育还是一种个人行为,企业缺乏提供兼职教师的积极性。针对这种现状,高职院校要积极制定相关激励政策,拓宽教师聘请的渠道,鼓励、吸引技术专家、工程技术人员、技师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到校担任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第二,创设成长环境。高职院校要充分挖掘在聘兼职教师的内在潜力,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他们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以人文关怀促进兼职教师的健康成长,给予兼职教师更多的关怀,在生活上给予关心,在思想上给予引导,并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要创造专兼职教师合作的条件,进行学术交流,联合科研,切磋授课经验,相互取长补短,提高施教能力。
(二)条件筛选
条件筛选策略主要包括:第一,基本要求。思想政治条件良好,学历、职称、职务、工作经历等指标符合指导毕业设计的要求。第二,专业技术能力要求。在专业领域内,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取得技师及以上技能等级证书或具有独特专长,有一定年限(一般为三年以上)行业企业和生产一线工作经历,熟悉行业企业工作流程,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第三,教育教学能力要求。能积极参加学校的教学活动,愿意向学生传授技术和经验,能独立承担毕业设计实践教学任务。
(三)选聘聘任
选聘聘任策略主要包括:第一,选聘程序。首先由企业推荐或由个人提出申请;然后各专业教研室依据聘任条件和个人能力,结合教研室实际工作状况推荐上报系部;系部组织同行专家对申请人的资质进行审核、并考查其专业技术能力和教学基本能力,确定其能否胜任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最后将拟聘人员名单报学校审批,学校在总量控制、择优选用的原则下,统一按需聘用,并与兼职指导教师签订聘任合同。兼职指导教师的聘期一般设定为固定期限,聘任期满不再续聘者,所聘职务自动解除;如需续聘,应重新履行聘任手续。兼职指导教师的选聘应该公平、公正、公开,做到竞争上岗,能者优先,防止聘任工作人情化、表面化和形式化。第二,聘任管理。兼职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工作期间,实行聘用协议管理。首先,要明确岗位职责。要制定颁发兼职指导教师的岗位细则,明确教师在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中的职责。毕业设计兼职指导教师的基本职责至少包含如下五个方面:结合企业生产实践,指导和帮助学生确定毕业设计选题和规划;指导学生按选题要求到相应的生产单位调查研究,搜集与题目有关的各种技术资料,了解企业的生产现状、技术水平和工艺过程;充分了解学生,与学生保持经常的联系,及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疑难问题;精心做好面授辅导;公正合理地给予成绩评定。其次,要实施规范管理。要参照专职教师的要求,建立兼职指导教师教学档案,对兼职指导教师进行规范的教学管理,确保教学质量;建立兼职指导教师资源库,对兼职指导教师个人基本情况、企业背景、教学过程、培训过程以及考核管理等信息进行管理;建立校企合作交流平台,加强兼职指导教师与校内教师的业务交流。
(四)教学培训
毕业设计兼职指导教师平时主要是从事一线实践工作,在专业技术方面比较熟悉,但由于缺乏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培训和教学实践经验积累,在指导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知道“怎么教”的困惑。因此,加强毕业设计兼职指导教师的教学能力培训成为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第一,要结合专业特点制定兼职指导教师的培训计划,保证兼职指导教师接受足够课时数的教学能力培训。第二,开办兼职指导教师“岗前培训班”,积极组织优秀师资对兼职指导教师进行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基础知识的培训,通过教育教学方法的经验交流和规范讲解,逐步培养兼职指导教师的教学意识,使其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第三,建立专兼职指导教师互助制度,由于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工作侧重点的不同,双方可能在教学和实践经验方面存在差距,通过专兼职教师之间开展定期的交流和学习,双方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兼职指导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专职教师积累实践经验、了解专业技术的新进展。
(五)绩效考核
考核是评价工作效果的必要手段,是确定兼职指导教师工作绩效的重要依据。对于兼职指导教师的考核,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建立完善的兼职指导教师量化考核评价体系,结合兼职指导教师的工作任务和特点开展考核。第二,对兼职指导教师要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考核,对业务水平、教学能力和育人态度等方面进行评价。第三,建立行之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建立兼职指导教师的业绩档案,根据考核的结果进行奖惩,并作为是否续聘的依据。通过考核,学校可以了解兼职指导教师的工作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兼职指导教师也可以审视工作中的不足,及时改进。
三、毕业设计兼职指导教师培养的价值分析
(一)企业利益
从企业的角度出发,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学生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的利益主要体现在:第一,人才利益。企业对人才应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毕业生适应期过长成为困扰企业的一大问题。通过毕业设计兼职指导教师,企业能够在实践中选拔优秀学生,为自己量身培养所需的高技能人才,这样不仅可以缩短人才培养适应期,减少成本,还可以为企业在人才供应的数量和质量上带来竞争优势。第二,经济利益。让学生到企业开展毕业设计,企业在分担人才培养责任的同时也能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第三,社会利益。高职院校师生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消费和宣传群体,企业通过对职业教育的参与和支持,能够针对潜在消费者进行广告宣传,树立品牌形象,增加企业的区域影响力,提升市场竞争力。
(二)学校利益
在毕业设计兼职指导教师培养的过程中,学校的利益主要体现在:第一,人才培养。通过聘任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担任毕业设计兼职指导教师,利用企业先进的设施设备和生产环境,以实际的工程项目为操作对象,对学生进行现场操作的技术指导,可以增加学生的实战经验,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性,使学生毕业时能够尽快适应企业和社会。第二,师资结构。职业教育的多样性决定了高职院校不但需要拥有理论基础扎实的教师,也需要一些经验丰富、技术全面的专家或技术人员,通过选聘来自生产、工程技术一线的兼职教师加盟毕业设计实践环节的教学,利用兼职教师所带来的实践经验和技术信息,不仅能够弥补专业教师数量的不足,还可以调整和优化现有师资队伍的学科和学缘结构,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第三,就业环境。通过兼职指导教师的聘任,高职院校能够及时了解人才市场需求和行业技术等最新信息,能够适时调整和增强人才培养的灵活性、适应性。与此同时,兼职教师所在企业的规模发展,也能给广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创业舞台,学校最终获得的将是良性的招生和就业循环。
(三)学生利益
通过毕业设计兼职指导教师的聘任,学生的利益主要体现在:第一,提高实践能力。对学生来说,有了企业兼职教师的指导,当他们遇到问题时,就能得到最专业的指导,能够提高自己的综合设计能力;通过与兼职指导教师的互动,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得到锻炼,积累必要的经验与技能,提升就业竞争力。第二,提升综合素质。通过对毕业设计过程中所接触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的学习,学生可以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掌握科技动态,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熟悉未来工作单位的环境和要求,加深对所从事职业、岗位的认识,培养独立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弟子规》 中职生 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3-0125-04
一 问题的提出与分析
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教育部在2015年3月公布,2014年包括技工学校在内的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人数为577.70万,就业人数为558.54万,就业率为96.68%。但在如此高的就业率下,中职学生就业的稳定性较差、就业质量不高却是不争的事实。
根据2012年至2015年2月我校对毕业生和实习生的长期跟踪调查记录,结合用人单位的反馈,发现他们对我校毕业生的工作技能普遍给予了认可,认为我校毕业生专业技能上手快、思想活络,优秀生的比例是10%,不合格率是20%。数据显示,单位对学生不满意,96%是因为学生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较差,主要体现在缺乏耐心、以自我为中心、易烦易怒、无故旷工导致企业不能及时填补工作空缺等方面。如“没规矩”“不守时”“不懂得尊重人”“交代的事情迟迟不做”“喜欢抱怨”等都是单位主管对实习生和毕业生不足之处的总结。现在的用人单位非常重视员工个人的道德操守以及自我把控能力,能做大做强的企业,就是因为对经营道德和管理规范十分重视,这也验证了“做事先做人”这句名言的价值。它们认为企业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才是最直接最有用的,所以用人单位更希望学校培养出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道德的学生。
事实上,学校也开设商务礼仪、职业设计生涯、消费心理学等相关课程,但为什么学生走进社会工作后各种德育管理问题依然接踵而至,是不是靠几门课程、几堂课就能让职场素养与道德深入学生心里?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为我们留下了厚重多元的文化精华。在《三字经》《千字文》《论语》《增广贤文》《大学》《弟子规》等国学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提升职业素养的教育元素。其中,《弟子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先贤智慧的结晶,它不仅教给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也教会我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弟子规》出自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之手,文章言简意赅,全文仅仅1080个字,精辟地列举出为人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对一个人的操守有着深远的影响。它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并带动着我们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
《弟子规》里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就说明实行“孝”“悌”等道德修养重于“学文”、先于“学文”,正是解决我们学生缺乏职业素养与道德的“金科玉律”。
二 《弟子规》与职业素养培养的契合点
《弟子规》共有360句、1080个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全篇先为“总叙”,然后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弟子”的意思比较多,北京弟子规教育培训中心的邓卫东老师指出,“弟子”的意思也应该与时俱进:在家指孩子;在学校指学生;在公司指员工;在单位指下级;在社会中指公民。“规”就是规范,就是规矩,就是规则,就是规律。
1.对己
《弟子规》的“谨”中要求“朝起早,夜眠迟;冠必正,纽必结;步从容,立端正”,与职场素养中的作息时间规律、衣着整洁正式、仪容仪表端正紧密契合;“余力学文”中要求“不力行,但学文”,与职场中的学习与实践结合同样紧密契合。
2.对人
《弟子规》的“泛爱众”中要求“凡是人,皆须爱;己有能,勿自私;人有短,切莫揭”,与职场素养中的尊重、保护客户隐私,团队合作交流融洽,交往情绪控制得当紧密契合;“信”中要求“凡出言,信为先”,这正是职场中最需要的诚信;而“出则悌”中的“尊长前,声要低;骑下马,乘下车;称尊长,勿呼名;兄道友,弟道恭”,正是职场要求的合适的表达沟通技巧、与客户见面所需的礼节、与同事融洽相处的技巧;“入则孝”中的“亲有过,谏使更;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更是要求在职场中对错分明、引人向善、态度端正、尊重他人。
3.对物
“余力学文”中的“虽有急,卷束齐”与职场中的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紧密契合;“谨”中的“置冠服,有定位”更是要求在公司物品放置要整洁。
4.对事
“谨”中的“事勿忙,忙多错”与职场中要求做事冷静、有条不紊相契合;“入则孝”中的“事虽小,勿擅为”要求注重工作细节,“亲憎我,孝方贤”提醒在职场中要心态良好,积极向上;“余力学文”中的“方读此,勿慕彼”要求做事情要专注一致,“心有疑,随札记”更是强调有问题要及时请教他人等。
三 基于《弟子规》的职业素养培养路径设计与实践
作为班主任,应通过设计诵读理解――践行体验――感悟内化这样的培养路径,将《弟子规》作为班级管理中的理念核心,逐步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
1.诵《弟子规》,重行为规范
某班语文老师非常支持学生学习《弟子规》,自费为每位同学购买了《弟子规》,并利用两个学期的时间,一句一句地向学生解释其中的含义,再结合当代社会和学情现状,安排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制作PPT演讲稿,对《弟子规》进行探讨、研究。在此过程中,先由学生为学生讲解《弟子规》,再由语文老师进行补充、更正,以学生为主体,使其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班主任组织学生利用早读半小时和语文课的课前五分钟诵读《弟子规》,使学生在琅琅书声中记住每一句话。诵读《弟子规》入耳入脑,为学生们树立做人准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奠定扎实的道德基础。通过对《弟子规》的讲解、熟读、背诵,可将《弟子规》渗透到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使其自觉以《弟子规》约束自身的行为,成为学生们中职三年的行为准则。
为了更好地使学生从小学会做人做事,班主任每周都会利用班会时间组织“《弟子规》记诵竞赛”,例如书法比赛,让学生们用毛笔默写本周让自己印象最深、感悟最多的一句话,选出写得最好的两到四幅,贴在教室墙壁上;或是通过《弟子规》填词比赛、语句接龙进行游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弟子规》的内涵,形成良好的道德礼仪规范,在班级内形成浓郁的学习、践行《弟子规》的氛围。
2.学国学经典,受思想熏陶
在班内除了让学生学习《弟子规》之外,还根据语文老师的建议,在班级的图书角摆放很多国学经典,供学生在课余时间借阅学习、品读。此外,定期举办读书会,让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职业素养。如今学生在做事时,时常会引用一两句国学中的经典语句,例如:学习时――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同学间相处时――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当然,我们深知,精神文化还要通过精彩纷呈的、外显的形式呈现。班级结合精神文化建设的内涵,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例如学生自发定下了每日的主题活动(周一为破卷日,周二为礼仪日,周三为孝道日,周四为感恩日,周五为自省日)。学生在受到国学经典的深刻影响后,以记得名句为荣,以自己行为得体为荣,不再盲目崇拜风靡一时的各种偶像,整个班级学生的素养快速提高,得到了所有任课老师的好评和赞许。
3.设辅导讲座,启人生智慧
班主任邀请了我校在工作岗位上取得优秀成绩的毕业生进行辅导演讲。学姐、学长们为同学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的人生历程,讲述了自己人生中所遇到的挫折、困难以及艰难选择,并且告诉同学们他们是如何在这些困难、选择中重新摆正自己的位置取得今天的成就的。毕业生们用他们的经验教训告诉同学们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对一个人今后就业的重要性,给予同学们关键的人生启示。
4.辟活动专栏,开主题班会
在班级里,精心打造以学习《弟子规》为主题的班级文化建设,张贴历代名人画像、格言警句等,并且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加《弟子规》脱稿朗诵比赛,并辅以伴奏等其他艺术表现形式。组织“传承中华美德――《弟子规》读后感”征文和演讲比赛,营造出浓郁的班级文化氛围,切实做到环境育人。
学校领导在得知A班学生学习《弟子规》氛围浓厚之后,还建议开展“学习弟子规,做个好人”的市级主题班会并向全校和全市的观摩老师展示。在这场班会上,同学们尽情地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在多次准备和排练过程中,他们谨记《弟子规》中的警言,互相帮助、团结一致,班级里的每一位同学都参加了班会的展示。
学生们对这次市级主题班会的热情度高,使得此次主题班会精彩纷呈。同学们各显十八般武艺,小品、礼仪操、商务情景剧、志愿者视频、歌曲、舞蹈、十字绣等都体现了《弟子规》的精髓。如贯穿整堂班会的自编小品《〈弟子规〉的诞生》,引出了《弟子规》是我们生活学习的典范,生活中的我们要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兄弟姐妹、团结同学、言行谨礼、诚实守信;学习中我们要谦虚好学、博文广识、体验学习的真正乐趣。
同学们还结合自身经历对“孝”字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讲述了生活中自己如何去实践“孝”,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孝悌之人。大家各抒己见,在和他人分享的同时也吸取了他人的经验进行自我提升。
不仅如此,同学们还将形体课学习的商务礼仪操进行温故,组织同学进行排练,将商务活动中的仪表礼仪、握手礼仪、举止礼仪进行了良好的展现,体现出同学们个人的礼仪风采。
除此之外,同学们演出了与国外客户进行磋商,达成交易,并且因“信”结友,在做生意的时候遇到困难,得到很多朋友鼎力相助的情景剧。告诉我们只有平时诚信做人,关键时候才会有人帮助。
班上的文艺委员根据《弟子规》的精髓,自编自导了《来自清朝的你》,幽默、穿越等元素把《弟子规》中的孝悌、谨信、泛爱、学文的内涵表演得生动形象,深入人心。
班上的宣传委员还编写了一首拍手歌,“你拍一,我拍一,兄弟和睦排第一;你拍二,我拍二,长者立时幼旁待;你拍三,我拍三,路遇长辈称尊长……”他用整齐的节奏、响亮的声音向在场的所有老师展现了商贸学子的风采。
最后全班齐背整篇《弟子规》,和着铿锵的鼓声,将整场主题班会推向了。
同学们在准备主题班会和成果展示的过程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更好地理解了《弟子规》的内容,在内懂得孝顺父母,与兄弟姐妹友好相处;在外尊敬师长、懂礼貌、讲信用;懂得与别人平等相处,不自私、不傲慢,爱集体、爱民族;在有道德的基础上好学上进,锐意进取,个个争做“知孝道、懂礼仪、讲诚信、会宽容、爱学习”的好青年。
整场主题班会感动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学生们成功地展示了他们学习《弟子规》的成果,表现出了他们对《弟子规》的热爱。可见,学习《弟子规》,不仅是提高学生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
5.融校外实践,提教育效果
将《弟子规》与日常志愿者活动、班队活动相结合,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和资源,做到课堂教学和生活实践相结合,采用适合学生学习和学生喜爱的策略和方法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社会活动,如为社区出一期有关《弟子规》的板报、在少年宫门口发放《弟子规》宣传册等,使活动生活化、故事化、体验化、兴趣化,让学生从中发现乐趣、得到赞许、受到激励,提高教育效果。
班主任要与家长们积极沟通,共学《弟子规》,共同成长。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一生的老师,更需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为孩子时时做出表率,这就要求家长与时俱进,与孩子一起学习成长。所以《弟子规》中要求学生做到的家长也要做到。因此,在刚开展《弟子规》学习时,班主任就通过校讯通、电话、给家长的一封信等和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倡导他们和孩子一起学习《弟子规》,和孩子共同成长,许多家长都十分地赞同,并且配合得很好。在学习过程中,班主任和家长不定期地进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并指导不足,表扬先进。
6.评优秀弟子,树学习榜样
A班根据同学的进步表现、家长和教师的反馈,结合所有围绕《弟子规》展开的竞赛活动(读后感、演讲、书法比赛等)评选出“优秀弟子”,并进行隆重表彰,鼓励全班同学向“优秀弟子”看齐,树立大家学习的榜样,提升整个班级学生的道德境界。
四 实践的成效
在班主任的总策划下,三个学期下来,班级全部同学都能流利背诵《弟子规》,并且能深刻领悟其中的含义。
班级在落实《弟子规》后的几大变化:
其一,家长对老师和学校评价极高,认为孩子在家的表现进步非常大,越来越懂事了。通过学习践行《弟子规》,同学们知道了应怎样孝敬父母,“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据众多家长反映,自开展《弟子规》学习后,孩子听话了、有礼貌了,能够在上学和放学回家时和家长打招呼,说是“出必告,反必面”;当父母工作一天很累的时候,会理解大人,无理取闹的事情少了很多,有时甚至还会给妈妈洗脚或帮忙做家务了,似乎开了窍,成熟了很多。
其二,任课老师对班级的满意率几乎是100%,认为学习氛围浓,学生特别可爱,甚至不上课也会来教室和学生聊天。
其三,班级同学关系非常融洽,能够做到不撒谎、不骗人、不以恶劣态度待人,打架、斗殴和小团体现象没有出现,同学之间能够做到互相帮助、坦诚相待,班级气氛非常活跃、欢快,每节课间都能看到班里同学嬉笑玩乐的场景。
其四,能够做到自主自愿参加各式各样的活动,各展所长,班委组织比赛效率高、效果好。
其五,班级学生的自律性极高,班主任身兼数职,经常不在班级管理早午自修,依靠班委的监督和大家的配合,早读和午自修的表现时常受到巡视老师的表扬。这样的班级与众不同,在班级凝聚力和阳光氛围的背后,是较高的道德素养的形成和积累。
其六,A班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受到了很多单位的好评。以下是用人单位对各班实习生表现的好评率:A班好评率为95%,B班为75%,C班为78%,D班为65%,E班为52%,F班为60%。
五 学践《弟子规》的思考
班级同学从最初对《弟子规》的一无所知,而后在老师的指引下循序渐进地学习和实践,直到今天能够做到以《弟子规》来对自己的日常行为进行规范;从最初的无所畏到现在的“见人善,即思齐”;从当初对《弟子规》的不屑一顾到现在学习时的“宽为限,紧用功”;从当初的待人骄纵蛮横到现在的“不如人,当自砺”。这不仅是学生待人处事能力上的提升,更是行为规范和思想上的升华。
当然,学无止境,且不能局限于技艺本身。在今后的学习和校园生活中,将继续推行《弟子规》的学习,将《弟子规》更好地融入中职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中,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一个德才兼备、企业渴求的人才,做一位可器重、能发展的出色工作者,让学生在“孝悌”“谨信”“亲仁”的良性循环氛围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附:学生的实践活动
微笑服务,为旅客匆忙的路上涂一抹亮红
在2014年的暑假期间,班级秉承着“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的原则有序开展志愿者活动,发挥志愿者为社会义务服务的重要作用和奉献精神在火车东站开展活动。班级志愿者们在工作岗位上坚守着“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的行为准则,微笑服务,为旅客匆忙的旅途上涂一抹亮红,为“人间天堂”杭州掬上一捧阳光。此活动多次收到下城区志愿者负责人的表扬信。
爱心捐助,你我共进
“泛爱众,而亲仁。”当班主任向大家讲述在杭州十九楼网上看到一位不幸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又无钱医治的早产儿陈思娇,父母花光了所有的积蓄,母亲每日在医院过道睡觉,父亲因小思娇还需要继续医治而不得不外出打工时,同学们秉承着“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的理念为小思娇进行募捐,同时号召家里人一起为小思娇进行募捐,共筹集善款1735元。随后,班里选出了18位代表跟随班主任老师前往省妇保看望小思娇并将善款交于小思娇的母亲,小思娇的母亲对此十分感动,学生也为能帮助他人而感到开心。
斗闹场,决勿近
2014年,上海外滩发生拥挤踩踏事故,全班同学利用班会课对此进行了激烈的讨论。讨论内容包括踩踏事件的起因、过程、后果和预防对策,特别是今后面对此类事件,大家觉得“斗闹场,决勿近”的古训一定要牢记。
参考文献
[1]曹剑.《弟子规》对当代大学生的意义[J].工会博览(理论研究),2011(6)
[2]师伟.关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训的方法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3(20)
随着社会分工的愈加精细,协作的愈加增强,机械化程度的愈加提高,学生的技能素养也应不断提升,但是在技能素养都十分过硬的情况下,那些非专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软实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其中个人道德品质的养成则又是重中之重。
“文道结合”是中国传统教育的精髓,而语文教学更具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此,道德品质的养成,应该贯穿于整个中职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应该成为一种常态的教学行为。如在教学《获得教养的途径》一文时,笔者让学生拿起手中的笔,把头脑中想到的自己有教养的行为和没有教养的行为罗列出来,这些行为可以是对父母、老师、亲戚、朋友的,也可以是对国家、集体、社会、自然的,更可以是对自己的。有教养的行为写在左边,没有教养的行为写在右边,标上序号,注意简明扼要。(这次活动策划是课堂上的即时生成。)“教养”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意为“精神和心灵的完善”,通过阅读《获得教养的途径》文本,学生基本上了解了“教养”的内涵,但这种理解还只是粗浅的。如何真正吃透其精髓并规范自己的行为,就需要从反思开始。对自己过去行为的反思,就是对将来行为的规范。反思的过程,就是心灵得以净化的过程,就是获得教养的过程。学生发言时能勇敢地坦陈自己以往的行为,谈到有教养的行为,眉飞色舞,面露自豪之色并坚信自己能够做得更好;谈到没有教养的行为时,不遮不掩,充满愧疚之情,但坚信自己能够改正。在这样的反思中,学生的内心经过了一次激烈的思想斗争,竭力地检讨反省自己,发现自己的“小”,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洗礼,从而提高了自己的道德修养。
每一次课堂,每一个教学细节,都是道德品质养成的一个平台。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抓住语文教学的细小环节,挖掘出语文教学中的道德成长点,让学生时刻反省检点自己,做一个精神和心灵完美的人。
二、有效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现代社会的劳动者不再只是混口饭吃的普通人才,而是德才兼备的智慧型人才。现代企业关注的是人才的综合能力,而不是他们身上具备的单纯的技术技能。中职学校应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社会技能,以便于他们以后走向社会。中职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适应复杂社会所需要的认知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积极拓展思维,寻求技能与素养的契合点,努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便利。
在诗歌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很高,但缺乏朗诵技巧。于是,笔者组织学生举办了一次诗歌朗诵会,让他们在朗诵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问题,笔者再进行点拨。笔者部署后,提出了几点要求:(1)自由组队,自由选择诗歌,自行设计方案;(2)拟定自己的组合名称,并写下自己的宣言;(3)挑选主持人,拟好台词;(4)自主布置现场,营造会场气氛;(5)大胆创新,力主突破。很多学生都认真记下了笔者的意见,几个活跃分子尤为专注。诗歌朗诵会如期举行。每个组合都有自己的名称,都有自己的宣言,名称很有诗意,宣言也很有个性,诸如“听雪楼”“阳关三叠”“九月常春藤”等。有的组合选择了道具,用以营造氛围,比如“非常6+1”组合的7位男生在演绎戴望舒的《雨巷》时,用花伞作为道具,融入了自己的想象,很好地再现了诗中的情境。有的组合运用了回声法或者反复法,很好地表现了诗歌的韵味,比如“彧”组合的4位女生在演绎《雨巷》时,极尽变化,尽显缠绵悱恻的情怀。有的组合自创诗歌,展露才华,比如“听雪楼”组合的4位女生自行创作诗歌《千年》,演绎了千年的文化,抒发了年轻人的情怀。后排的一位男生自告奋勇地拍摄了照片,记下了一个个优美的瞬间,有台上激昂的表演,有台下专注的聆听,有百回千啭的柔情,也有直冲云霄的壮志……
此次诗歌朗诵实践活动,注重让学生更直观地接触语文教学资源,鼓励学生迈出传统课堂,通过活动实践去感受语文美和生活美,进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朗诵能力、合作能力以及组织能力。
三、设置职业情境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如今,学生就业实行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通过人才劳务市场自主择业的方式,在“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过程中,学生递交的就业材料及面试时的表现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语文教学不可忽视学生口语与写作能力的培养。要进行口语及写作训练,设置职业情景,让学生在模拟情景中进入角色,对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至关重要。
在语文教学中,笔者经常设计一些情景让学生进行口头训练,有时让学生把全班同学当作考官作自我介绍,有时教师充当考官对学生进行现场提问,有时把学生分成谈判双方模拟项目谈判……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热身运动,把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胆量以及口头表达能力。长此以往,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仪表仪态、应变能力都能得到锻炼。
关键词:机械制造;人才需求;培养现状;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一、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需求概况
当今时代,中国制造业迅猛发展,企业所需的人才不仅要掌握良好的专业知识和各学科基础知识,还需要具备解决工作中各种问题的素质能力和对环境强有力的适应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迅速适应企业环境,更快地投入工作,从而更好地为企业服务。总之,现代化企业需要的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这就对技工院校的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国的职业教育要时刻以“市场导向”的原则来培养学生,从而培养出真正适合企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人才。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高等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需要学生具备相关软件及机械的操作能力,还需兼备机械日常维护和零部件检测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二、当前我国职教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
1.专业培养方式与职位要求不符
当前部分职业学校培养方式不健全。首先,只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忽略对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包括招生规模扩大、基础设施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其次,与前沿科学技术脱节,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是一个不断更新和发展的学科,企业也会随时引进先进的机械设备,而职业教育院校的人才培养中,一直采用陈旧的培养方式,对新兴事物接受不足,与现代化工业严重脱节,难以满足企业对现代化人才的需求。
2.人才数量庞大,质量不佳
近些年来,面对我国制造业市场对人才的大量需求,职业教育院校进行大量扩招。但师资力量及基础教学设备等却没有及时更新,这导致学生数量确实增加不少,而学校培养出的人才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相关需求。
3.不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据调查@示,近78%的职业教育院校只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忽视了品德和职业道德方面的培养,这使学生入职之后会为了得到更好的发展而跳槽。职业教育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应该是既掌握必需的专业知识技能,又具有全面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4.校企合作不密切
目前国内职业院校的现状是校企合作不密切,学校难以真正把握正确的培养方向,导致学生不能准确地了解企业以及行业情况,在实际工作中适应性差,最终造成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合适工作的局面。
三、新形势下职教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方式
1.将专业培养方向与企业需求相融合
在职业教育院校的人才培养中,学校应时刻了解企业的需求,以“定向培养”的方式按照企业的需求来培养学生。由于企业需求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风向标”,因此企业也应及时向学校反馈人才需求情况。从本质上讲,“校企合作制”将成为人才培养的长期发展战略。学校要定向地培养企业所需人才,为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原动力”;而企业为学校提供人才需求的导向及现代化机械实际训练场地等,从而有利于学校与企业相互合作,达成双赢的和谐局面。
2.更新教育观念,重视人才素质培养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并注重以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随着教育的逐渐改革,素质人才成了人才培养的重点。这就需要高等教育学校重视素质培养,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时刻以学生为主,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性;积极探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教学模式,大胆进行教学实践,在教学细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全面素质教育,以综合素质来衡量教育的质量。
3.推进“双师型”教学队伍建设
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不断更新,这就要求专业教师要不断提高实践能力。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不仅需要教师具备专业知识与职业教育理论,还应该深入企业接受实践锻炼积累实践经验。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需要教师组建起“上得了讲台,下得了车间”,会“教书育人”,会“传道授业”的双师型教学团队;需要建立教师高职教育综合能力测评体系,提高教师的高职教育教学能力,开展以职业教学能力、职业教育思想、专业基本技能等为主要内容的测评工作,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戴勇.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应关注三个层面的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07(2).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社会评价
1.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原因
职业素质是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后天学习、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是决定职场致胜、事业成功的第一法宝,也可以改变人生,它是人才选用的第一标准。
高职学生,实际是“半个社会人”,一支脚在校园,另一支脚已踏上了社会。他的心从进入大学校园那刻起已经被将来欲从事的职业分了一半,从内心深处已在为未来做打算,但遗憾的是,这种打算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的渗透,离职业素质培养的方向还差很远,职业素质的目标根本就没树立好或建立起,更别提培养。由于对就业信息的了解不够,有的大学生仅限于课堂老师所讲以及即将毕业时才主动关心就业信息,导致错失了职业素质在校培养的良好契机。
近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发展迅速,同时也存在办学特色不够鲜明、办学质量不高等问题。高职教育应立足于培养学生职业综合素质,注重打造职业形象设计和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学生职业综合素质,打造职业人,从而复归高等教育的本来面目,真正实现高职教育的功能。
2.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与实践
作为高职院校,要强化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产学研一体化,实现学校与企业无缝衔接,这个连接点就是学校学生的职业素质。这不仅是企业的客观要求,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2.1准确把握高职培养目标的定位
高职教育以培养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其职业岗位的定位主要是一线的技术服务人员、中低层次的管理人员等。要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处理好培养目标定位和初入职业岗位的错位,必须重视和发挥实践教学特别是顶岗实训教学的作用。通过顶岗实训,学生不仅锻炼提高了自身的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对操作性技能性的职业岗位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有了一定的职业经历和职业经验,对毕业后直接进入技术或管理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可以说,顶岗实训越扎实,成效越显著;学生的职业素质越高,毕业后的职业岗位越接近培养目标的要求。
2.2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并重
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是职业素质的核心。职业能力包括专业技能和发展潜能,而发展潜能主要是指社会能力(人际关系、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团队能力等)和方法能力(学习能力、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信息能力、创新能力等)。
一是重视职业发展潜能的培养。当今的职业和岗位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高职的毕业生不可能“从一而终”,在职业生涯中调整岗位和职业是很正常的,甚至有的学生刚步入社会所从事的职业与所学专业就有天壤之别。在毕业生招聘中,有的用人单位就提出“要专业但不唯专业”。高职教育一定要面对这一现实,在瞄准职业岗位加强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必须拓展学生的视野,重视职业发展潜能的培养。这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自我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这是高职教育的本质要求。
二是重视职业道德的培养。高职学生要很好地胜任职业岗位,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用人单位选择毕业生,都十分看重敬业精神、踏实作风、诚信和毅力,特别看重毕业生对本企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这就要求我们在高职教育中,必须把思想道德特别是职业道德建设放在首位,当前应重点加强学生敬业爱岗、诚实守信、团结合作、吃苦耐劳和遵守职业纪律的教育。
2.3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职业心理的养成
高职教育应积极拓展人文素质教育,致力于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和思想情操,激发学生的批判、反思、创新的热情,培养学生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人格素养。坚持技术教育优先,注重人文素质培养,是现代社会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同时,高职学生进入社会遇到各种困难、挫折和压力是正常的,有就业就存在失业的可能和再就业的压力。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在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职业心理的养成。
2.4在职业环境中锻炼、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职业素质的职业性决定了职业素质的培养必须紧密结合职业的实践锻炼。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通过真实的职业环境,对今后可能从事的职业的特性、职业的前景、职业与自己事业和人生命运的关联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思考;通过真实的职业锻炼,培养积极的职业情感,在快乐工作中发挥强项、增强自信;通过职业经历的磨砺,培养优良的职业品质,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树立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勇敢地应对困难和挫折。
2.5探索合理的学生职业素质评价体系,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具有指导作用、规范作用、激励作用,评价的结果应该得到学校的认可、学生的认可和社会的认可,评价的结果应该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显著提高,有利于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选拔和使用。对毕业生的教育质量的评价应采取内视评价(学校评价)、外视评价(社会评价)、个视评价(个视质量)的有机结合,以外视评价(外视质量)为导向,实现三视评价的有机统一。重视质量意识,逐步建立起可靠的、可信的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制度,并根据社会调查结果,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方案。
21世纪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应从学校培养“合格人才” 向培养“用户满意人才”转变。因此,对高等教育质量的界定应该用毕业生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满足、满意程度来表现。
【参考文献】
[关键词]医养结合;医养方向;订单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0)01-0044-02
人口老龄化呈现出老年人口规模庞大,快速老龄化进程与劳动力总量减少并行,空巢老人和独居老人总量大,家庭养老支持功能明显弱化等特征。老年人绝大多数罹患慢病,对医疗服务需求加大,从事老年医疗护理的专业人才匮乏成为制约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瓶颈[1]。为培养医养人才,满足医养事业发展需求,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自2017年临床医学专业开设医养方向,并利用湘潭市第六人民医院是部省共建养老康复中心的优势,合作开办了“医养订单班”,共同培养“医、养、护”三位一体的专业医养人才[2]。
一、高职高专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开设医养方向的现实意义
(一)医养行业从业人员的现状
医养行业从业人员大体可分为两类:(1)本科以上学历的专科医生,这部分医生已经过“5+3”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专科医师其培养周期长,综合性医院需求大,且因医养机构相对而言福利待遇较低、劳动强度大、服务时间长、职称晋升难等原因,很多医师不愿就职于养老机构,尤其是民营养老机构,养老专门人才更是匮乏[3]。(2)全科医生。目前就职于医养机构的医务人员大多为全科医师,但相对而言护理、康复知识欠缺。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及医养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健全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职业发展体系,在医卫类高职高专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开设医养方向,开展多元化的医养护的“三位一体”的医学人才培养有现实意义,这部分人原就业方向为基层医疗机构,有一定的医学专业知识,能较好地适应医养需求,而且就业渠道可不局限于乡镇卫生院、社医服务中心,极有可能是一些医养工作发展较快的大中城市,学生也愿意留下来,因而真正能够“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4]。
(二)开展医养人才培养的政策背景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医养人才培养。《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民政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医养结合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国卫办家庭函〔2016〕353号)明确:“各地要将养老服务列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优先领域,支持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举办养老服务类职业院校。”《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2019〕5号)明确:“鼓励各类院校特别是职业院校(含技工学校)设置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或开设相关课程,在普通高校开设健康服务与管理、中医养生学、中医康复学等相关专业。”《民政部关于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供给促进养老服务消费的实施意见》明确:“各地要将养老服务列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优先领域,支持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举办养老服务类职业院校。对符合条件的养老服务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项目,优先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范围。”
湘潭市是全国养老综合服务改革试点城市、全国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在推动医养结合发展方面,一直先行先试、改革创新。2015年7月出台《湘潭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潭政发〔2015〕10号)规定:“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民政部门要支持高等院校、职业学校等学校通过在校教育、继续教育和远程学历教育,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培养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等方面专门人才。”2017年3月,湘潭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驻潭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在全国率先提出高校与地方深度融合发展全新理念,支持高校与地方建立“共生共荣、共建共享、互利共赢”的新型关系。在此基础上,湘潭市岳塘区出台《关于推进岳塘区产教深度融合的实施办法》,推动高职院校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组建湘潭医卫职业教育集团,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为牵头单位。
(三)校院合作培养医养人才的优势与基础条件
湘潭医卫职院是一所有104年办学历史的公办全日制医卫类高职院校,办学成果斐然。连续5年被湖南省卫健委授予“基层卫生本土化人才培养优秀学校”。湘潭市六医院是公立二级甲等医院,系“部省共建”养老示范项目,打造了全国具有较高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湘潭市六医院·六颐苑康养”品牌,多次获国家民政部、卫健委以及湖南省、湘潭市的推介。在“2018中国医养结合机构100强”排行榜中,位列全国公办医养结合机构第三位。双方正是凭着各自的優势,在2017年开始医养人才培养的合作。
二、临床医学专业医养方向的建设路径
(一)建设目标与思路
在临床医学专业开设医养方向,校院紧密合作、协同育人,既为养老产业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复合型医养人才,又拓宽高职临床医生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5]。
成建制组建“医养订单班”,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与就业方向;实施“1+1+1”教学改革,第二年专业核心课的学习进医院,既实现医养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又加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及人文精神养成;量身打制人才培养方案,置入养老服务课程,重组课程体系。
(二)建设内容
2017年12月,湘潭医卫职院在开设临床医学医养方向的同时,与湘潭市第六人民医院签署合作协议,联合开设了“医养订单班”。通过学生自愿报名,在2017级临床医学学生中遴选了31名品学兼优的学生成建制组班。
为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湘潭医卫职院与湘潭市六医院共同制定了医养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中,医养班学生除掌握临床三基知识以外,还需掌握一定的护理、康复技术,具备“医、养、护”三位一体的实用型医学人才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医养班学生除开设公共课、医学基础课及内外妇儿等专业核心课程外,有针对性地植入了老年人心理学、安宁疗护、老年护理技术、老年康复技术、老年病学、老年营养与膳食指导等核心课程。就业面向为各大医养机构、社区日照中心、居家养老签约家庭医生等。
精准实施人才培养计划。2018年下半年,31名“医养订单班”学生全部到湘潭市六医院,实现把“课堂搬到医院”,学生在六医院边理论学习边床旁实践;今年下半年已进入临床实习,医养学子在综合医院完成规定的实习任务后,增设3个月在湘潭市六医院各科室的实习。
(三)降低医养机构从业人员就业门槛
为解决人员匮乏的燃眉之急,使其更快、更好地服务于地方老龄事业,特提出如下建议。
1.建议为医养订单班学生开通“小处方权”。参照湖南省卫生健康委目前为乡村医生本土化人才培养专设的乡村医生资格证考试模式,为高职院校具备医养服务能力的毕业生打通“小处方权”医师资格考试渠道,降低执业资质的门槛,使其更好、更快服务于地方养老事业。
2.对高职高专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大专学生,毕业后除可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外,还可考取具备“小处方权”的医师资格证(拥有针对诊断已明确的老年慢性病患者长期治疗需定期开药或需开具相关医学检验单或一般检查的处方权),执业范围注明在医养机构。
3.对高职高专三年制护理专业或康复技术的三年制大专学生,通过系统培养,经主管部门考核合格,亦可获得“小处方权”,便于社区养老、居家养老中健康评估与慢病管理。
4.建议建立独立的医养人才支撑评聘体系。在职称评聘上对在医养机构从业的执业医师予以倾斜。可根据《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工作的实施意见》(湘人社发〔2016〕75号)文件,参照现行卫生健康委系列统一职称体系,结合医养机构实际,建立相对独立的医养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评聘体系,鼓励医卫技术人才服务养老事业,为建设老百姓急需的养老事业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初期选择小范围试点评审,待条件成熟后,再全面开展。
三、专业建设的特色与创新
(一)解决专业性医养人才培养问题
校院在“订单培养”的基础上共建“养老学院”和养老护理员实训基地,打造医养护理人才的培训输出联合体。既破解了医养机构专业人员匮乏的难题,也提高了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养。
(二)拓展了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就业渠道
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主要是培养面向基层卫生机构的医卫人才,开展临床医学专业医养方向人才培养,学生可以到一些大城市的养老机构就业。
关键词:高职;职业能力;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作者简介:朱程(1976-),男,浙江永康人,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助理研究员,项目管理工程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李增芳(1971-),男,浙江桐庐人,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机制研究”(编号:SCG252)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1-0056-03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专门人才。高职教育不同于其他层次和类型的教育,它重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全面、生产经验丰富、劳动技能先进”,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为输送符合社会要求的合格人才提供了基础。
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逐步加大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比例。”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关键点在于结合实际的生产环境和过程,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训练其专业实践技能及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高职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专业类的技术岗位,经营类的管理岗位和操作类的智能岗位。他们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需要企业环境、企业文化的熏陶。在计划经济年代,国营企业除了担负经济生产任务以外,还要担负社会政治任务。高等职业教育生产实训工作基本上由政府部门负责安排。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民营经济、私营经济发展,一方面,企业经济效益性和经营发展自增强;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对高校管理逐步放权,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联系出现了一些不适应。特别是,近些年来,高校的迅猛发展,每年都有大量学生需要走进企业进行生产性实训,这就增加了难度。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新模式。它的最大特点是让学生从学校理论走向社会实际有个过渡,在校内就可以感受到真实的生产环境、真实的生产任务、真实的企业管理和市场化的评价标准,具备满足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培训和职业素养熏陶的基本功能,能有效实现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职业道德的教学目标。由于校内生产性实训能较好地体现实践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所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在各高职院校得到了快速发展。
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
校内生产性实训是相对于教学性实训而言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根据我国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办学实践,备受推崇的是: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校企合作联合设计和系统组织实训教学的实际教学模式。这是一种校企双方利用各自的优势联合在校内建设的适用于实践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生产性的教学实践。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独自进行投资建设,也可以与政府、行业或企业联合共建。通过校内实训基地的生产性培训,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特别是质量意识、品质意识、效益意识、竞争意识和爱岗敬业、吃苦奉献精神,以上这些只靠学校单一的教育教学是无法完成的。根据合作形式的不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建成公司型实训基地、附属型实训基地和协作型实训基地。
公司型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以学院专业师资或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体,注册成立校企一体、教学实训一体的公司。它面向市场需求,以企业订单生产形式,自主经营,自我管理,批量生产,获得经济效益。经济上独立核算,实行公司化管理,让学生真实体验公司运行情况和生产性实践,增强适应社会能力和职业能力。目前,公司型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最急需的是政策上支持,应该像过去企业支持职业教育那样享有一定的税费优惠。
附属型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由学院提供场地、劳动力资源和管理,由社会行业或企业提供资助,建成工学一体、学研一体的校办企业。它是企业的附庸,是企业的一部分,或是一个分支机构。企业负责给学生开设技术应用课程,与学校实训教师一起对学生进行技术指导,同时进行职业资格培训和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结合技能训练的教学培养目标,组织学生生产。学生定期在基地内开展实训,企业还可经常性地筛选一些生产中遇到的技术性方面的问题,交由实训基地的师生进行讨论攻关,提高师生钻研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合作型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学院提供场地和管理,由企业提供技术,学院自主投资或融资的校办企业。它专门承接企业外延生产任务,教师按照图纸技术要求和学生职业培养目标,组织生产。学生在实训基地从事产品生产活动,企业按照图纸,对产品实行检验收购。
以上几种模式,各有利弊,需要结合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
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由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是项改革的新事物,其运行管理和调控在多数高职院校正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难免会碰到一些问题。
(一)重经济效益和轻学生素质的培养
校内生产性实训具有生产性的特点,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过程中,基地的生产和实训目标经常会发生冲突,在经济效益和学生素质的培养这两者关系上发生倾斜。企业通常会以生产工艺复杂、工期紧、安全责任大等情况,减少学生参与生产实训的学生数和时间,出现重生产、轻实训的现象,从而影响了基地对学生的教学培养效果。
(二)实训基地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有些教师原为实习工厂老职工,文化水平较低,缺乏理论知识;有些教师只适应传统的理论教育模式,缺乏一线生产经验;还有一些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到学校,根本没有实践经验和一线生产的基本素质。
(三)实训内容缺乏典型性、通用性和系统性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生产什么产品,学生就实训什么内容;实训项目安排缺少系统考虑,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对接程度低,实训的生产过程和产品缺乏典型性和递进性。
(四)缺乏法律保障
任何一种新生事物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法律的保障和政策的支持。校内生产性实训管理具有一定的安全风险,法律上对学生安全管理与责任问题,需要有明确的法律保障。
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途径
(一)建立健全基地体制机制
首先要按照企业实际进行改造和布置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同时配备符合培养目标的常规机械和先进设备,并按照企业管理模式进行运作。要根据各个院校专业特点,设立基于操作型的实训基地、产品生产型实训基地、技术研发型实训基地和营销服务型实训基地。学生通过实训,能够体验企业的工作环境,培养企业意识[1]。充分发挥基地培养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功效,更快更好地促使学生完成由在校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其次,要处理好实训与生产、学生与工人的关系。实训是属于教学的范畴,是教育的环节;生产是一种生产经营行为。学生的生产是为了学习,工人的生产是为了获得劳动报酬。这些都是有着质的区别的。再次,要在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突破课程的旧有体系,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调整,引入企业的实际生产题目、教师的科研题目,尽量与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相联系。在教学举例、习题、实训等方面尽量取材于企业实际生产的模具零部件。采用项目教学法,零部件、图纸以及工程技术资料均来源于企业,让学生体验到企业生产一线的真实情境。同时结合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模具设计制造大赛等技能比赛,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训,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通过校内实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形成主动性学习的风气,掌握实践动手能力,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学习的兴致大增。同时在掌握技能的同时,培养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毕业的学生能很快适应岗位要求,职业能力得到认同,必将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二)配齐配强实训教师队伍
优良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保障。实训基地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与求职就业信息的提供者,又是学生职业生涯的引路人,既具有教师素质的共性特征,同时又有实训基地教师的个性特征,应该注重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潜移默化地贯串于整个训练教学过程中[2]。因此,建立专业知识扎实、技术应用水平较高、实践能力较强、综合素质高的具有全程职业指导能力的师资队伍十分重要。教师队伍的建设应该校企合作,共同来培养。教师队伍从教师骨干、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师及岗位骨干中进行筛选。学校选择专业基础扎实,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教学水平高的教师担任理论教学任务,实训指导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要根据“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开展形式灵活的思想和业务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教师骨干侧重于企业实际操作方面的培训,并鼓励考取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企业人员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教学理论等方面的培训,同时积极获取“教师资格证书”。构建了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同时具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三)合理合适调控实践任务
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的时间,是有效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关键。应充分考虑不同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规律与特点,灵活地安排实习实训的时间。例如需要合理分析合作企业生产任务在一年中的分布规律,然后尽量将实践教学安排在任务相对比较轻松的时期,以减轻教学对企业生产任务产生的影响,同时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动手实践的机会。同时应尽量早些将专业实践教学任务安排以书面的形式递交给企业,以便企业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将这些实践教学任务完成。
(四)建成建好质量评价体系
构建好质量评价体系,是监控和检验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手段。要与行业企业合作,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制定职业资格要求、岗位要求、学校标准相互协调的质量标准体系,并由此建立起质量管理制度、作业文件和考核办法。学校与相关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学生职业能力的质量保障及监控。建立职业技能鉴定站,将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技能鉴定有机结合,通过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认证,使学生“就业即能上岗,上岗即能顶岗”,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技术应用型人才[3]。坚持以国家职业标准、骨干行业与企业标准、国家与省的职业技能大赛等标准为依据,推行由职业资格标准、岗位要求、学校标准所组成的三方认证质量管理体系,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了现有的成熟技术,而且还要考察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后续发展能力。采取学生学习过程表现与成果相结合的全方位学生评价与考核方式,并按照职业岗位要求,将不同类别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比如工具钳工、数控车(铣)工、CAD/CAM软件应用中级等等折算成相应学分,把教学目标定位在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上,有力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五)强化优化安全法律保障
要明确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安全管理人,院系、教师和学生要签订相应的安全责任书,教师对所指导的学生要进行有效的岗前培训、安全教育,及时排查所用设备存在的安全隐患。应该给学生办理相应的安全保险,并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定期开展演练,确保发生意外能妥善及时地得到处理。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需要具体的、有效的、系统的研究。通过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解决当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探索适应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规范基地建设管理的整个过程,提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的效率和效益,才能充分利用基地的生产条件和职业氛围强化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