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农产品走势

时间:2023-09-21 18:00:00

导语:在农产品走势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农产品走势

第1篇

粮食价格稳中有降,

但同比仍总体上涨

1.基本情况:1-6月(下同)早籼稻均价(市场价,下同)为128.8元/50公斤,同比上涨3.8%;中晚籼稻均价为131.8元/50公斤,同比减1%;早籼米4.07元/公斤,同比上涨0.7%;中晚籼米为4.65元/公斤,同比上涨0.3%。

2.走势判断:稻谷价格有逐月下行迹象,但受国家公布最低收购价政策影响,稻谷价格仍处相对高位;稻米价格走势稳中偏弱。

3.原因分析:(1)支撑稻谷价格上涨因素,一是国家公布的今年粮食最低收购价略有提升。早籼稻132元/百斤,中晚籼稻135元/百斤,分别比上年提高12元、10元。二是去年12月29日和今年1月15日,江西省分两批启动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截止1月31日,共收购中晚稻1.57亿斤。(2)制约稻谷价格上涨因素,一是进口大米冲击。全球大米产需基本平衡,米价走势趋弱,泰国二季稻上市,产量递增,东南亚各国大米进一步冲击我国东南沿海销区市场。农业部公布数据,一季度全国进口稻谷69.8万吨,同比增184.9%。稻谷和大米外销大受影响,加工企业无利可图,收购更为谨慎,国有粮库无法实现顺价销售,屡屡流拍,库容腾出进度减缓。二是受湖南大米镉金属超标事件影响,东南沿海消费观念可能一定程度上转向粳米。三是农民手中余有去年粮食增多,余粮率较上一年度增加13个百分点,这也进一步制约粮价走高。

4.后市展望:受国家最低收购价支撑,粮食种植成本刚性上涨推动,加上今年国有粮库轮换任务大,沿海销区因湖南镉大米事件影响,补库将倾向江西省的有利因素影响,粮价仍有上涨动力。但同时,受国际谷价远低于国内影响,进口大米将持续加大冲击,国内收购企业入市谨慎,特别是安徽、河南等省已启动小麦最低收购预案,预计今年粮价缺乏大幅上涨的可能,早稻可能在最低保护价线上开秤,期间甚至将低于最低收购价,继2009年后,江西省可能将重启早稻最低收购预案。

油菜籽价格走势渐强,但上行压力明显增大,花生仁价格有所下降

1.基本情况:油菜籽均价为5.28元/公斤,同比增0.8%;菜籽油14.9元/公斤,同比上涨6.8%;花生仁均价14.7元/公斤,同比减2.2%。

2.走势判断:从价格走势看,油菜籽价格逐月走高,特别是新菜籽上市后一直站在5.3元/公斤线上;花生仁价格逐步走低。

3.原因分析:(1)拉动价格上涨因素,今年国家公布新油菜籽收储价为2.55元/斤,较去年提升0.05元/斤,收储量为500万吨,这对油菜籽价格形成强力支撑。(2)制约价格上涨因素,近年来,国内大豆面积持续下滑,食用油缺口继续扩大,对外依存度达60%以上,大豆依存度高达80%以上。去年全球大豆产量创历史新高,油料供给总体偏紧状况有改善,价格掉头向下,对我国油料市场进口冲击力将增大。此外,由于进口油料价低且出油率高,近年来我国沿海传统销区市场企业大都进口油料做加工,由以前销区变为产区,进一步制约了油料价格提升。花生仁价格走低主要由于去年加工企业收购力度大,价格持续走高,今年企业存量大,加上畜禽养殖受影响,需求减少,短期内无法消化库存,制约了今年花生价格提升。

4.后市展望:油菜籽价格在临时收储价的支撑下仍将保持小幅上涨格局。花生仁价格可能在新花生仁上市后加速下跌。

籽棉价格稳中有升,蚕桑价格较大幅上涨,棉桑价格可能将走出低谷

1.基本情况:籽棉均价8.5元/公斤,同比上涨0.9%;皮棉均价20068元/吨,同比下跌7%;桑蚕茧均价33.5元/公斤,同比上涨6.4%。

2.走势判断:籽棉、棉花价格逐月回升,近期蚕桑价格较大幅上涨,抚州、宜春等地反映蚕桑价格强劲回升。

3.原因分析:国际棉价逐步回暖,同比高15%,国内今年棉花种植面积下降,新疆棉花长势弱于往年,省内价格面积减少,长势也不如往年,预计今年产量将减少,加上棉纺织业有回暖迹象,特别是国家公布今年棉花收储价执行20400元/吨政策,刺激棉价走出低谷。前些年蚕桑养殖遭遇寒流,伐桑弃蚕现象严重,导致今年蚕桑价格强劲反弹。

4.后市展望:虽然棉桑价格有回升势头,但全球经济复苏艰难,棉纺织业低迷的基本面未有较大改观,特别是国储棉仍达500多万吨,棉花供给仍很充裕。棉桑价格缺乏大幅上涨动力,预计将缓慢回升,逐步走出低谷。

蔬菜价格随季节波动,总体略有下跌,振幅较往年收窄

1.基本情况:白菜均价4.11元/公斤,同比上涨18.7%;青椒6.29元/公斤,同比下降19.7%;黄瓜4.9元/公斤,同比下降9.3%。结合批发市场价格日监测数据,今年上半年蔬菜价格同比总体下跌5%左右。

2.走势判断:价格总体随季节波动。春节过后,蔬菜价格连续数周下跌。3-4月换季期有较大幅上涨,5月进入生产旺季,价格逐渐回落。

3.原因分析:近年来,各地对蔬菜生产较为重视,城市供给有保障,蔬菜价格总体呈现走稳态势,加上今年气候总体正常,南北方蔬菜没有出现上市冲突和供应断档期,蔬菜价格没有大幅起落。总体看,振幅较往年收窄。

4.后市展望:随着国家和江西省保障蔬菜等鲜活农产品供应力度加大,预计蔬菜价格仍受季度和天气影响呈震荡起伏走势,但走势将逐步趋稳。

生猪价格连续走低,禽类价格大幅跳水,但近期都有所回升

1.基本情况:生猪均价为15.1元/公斤,同比下降7%;猪肉均价为23.2元/公斤,同比下降5.1%;仔猪均价31.2元/公斤,同比下降12.5%;牛、羊肉均价分别为68.8元和62.5元/公斤,同比分别上涨35.7%和19.2%;鸡肉均价18.6元/公斤,同比上涨2.3%。

2.走势判断:春节过后,生猪价格呈连续下跌走势,长达20周低于盈亏平衡点,低点时,生猪养殖户出栏一头生猪平均亏损200元左右。当前生猪价格连续4周呈现回升势头,重新站上14元/公斤线上。牛羊肉继续上涨,但涨势有所减缓。受人感染H7N9禽流感事件影响,鸡肉等家禽类产品自4月后大幅跳水,近1个月市场呈现“有价无市”,不少市场交易为零或直接关闭,养殖户遭受重大损失。随着事件平息,市场恢复营业,鸡肉价格已连续3周反弹。

3.原因分析:此轮生猪价格持续下跌,原因如下,一是生猪市场供应暂时性饱和。近年来生猪养殖发展迅速,社会资本广泛注入。当前存栏和出栏量同比仍有所提升。据东乡等县反映,30-50头母猪养殖户遍地开花。二是规模养殖抗风险能力增强。规模化养殖水平提升,全省年出栏500头规模养殖户已达1.2万户,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87%。规模养殖对市场风险的抵抗能力显著增强。尽管当前生猪价格低迷,但没有出现宰杀母猪现象,养殖户都期望能获得价格反弹的红利。三是防疫技术到位,意识增强。去年下半年至今,全省气候利于生猪养殖,加上防疫措施到位,没出现大的疫情,生猪存活率高。四是市场需求暂处淡季。春夏交季,暂处生猪消费淡季。尽管各省已执行冷冻猪肉收储政策,但要消化市场富余的生猪还需要时日。

4.后市展望:虽然国家及江西省加大了冷冻猪肉收储力度,生猪价格连续数周回升,但生猪存栏量依然充裕,且处于消费淡季,预计生猪价格仍将低位盘整,中秋国庆后或将进入新一轮上涨周期。随着消费者信心恢复,鸡肉等家禽需求量将增加,而市场因禽流感冲击可能存在供应断档期,预计鸡肉等家禽价格或将呈报复性反弹。

鱼类价格大幅上涨,独树一帜,预计下半年仍将延续上升势头

1.基本情况:鲤鱼均价为11.8元/公斤,同比上涨5.3%;草鱼均价为14.8元/公斤,同比上涨6.2%;鲢鱼9.2元/公斤,同比上涨8%。

2.走势判断:近几年,常规鱼类价格走势都十分稳健,今年上半年鱼类价格较大幅上涨,涨幅居主要农产品之首。

3.原因分析:一是城乡居民消费观念转变,鱼类价格理性回归;二是4月下旬与鸡鸭肉消费替代,刺激鱼类消费量;三是饲养成本推高;四是强劲外销和出口势头带动。

4.后市展望:随着鄱阳湖禁渔期结束和家禽类消费恢复,鱼类供应量增多,消费量将下降,双重制约,近期价格有所下降,但总体看仍将保持平稳上行走势。

农资价格稳中有跌,但饲料价格依然上涨

1.基本情况:国产复合肥(含量45%)2880元/吨,同比下降3.7%。国产尿素(含氮46%)、进口氯化钾(含量60%)均价分别为2330元/吨、3483元/吨,同比分别下跌5.1%和2.7%;蛋鸡配合饲料、育肥猪配合饲料均价分别为3.35元/公斤、3.47元/公斤,同比分别上涨4.3%、4.4%;农用柴油(0号)7.27元/升,同比下降2.7%。

2.走势判断:今年农资价格延续去年走势。化肥价格同比普遍下跌,仅磷肥类略有上涨。饲料类农资价格继续上扬。

3.原因分析:2012年国家调整了化肥进出口政策,小品种化肥出口收紧,多数品种实施淡旺季差异化税率,硫磺进口关税明显降低,进口量明显增加,国内化肥供给总体充足。

第2篇

国家提出一带一路的战略,走新的丝绸之路,我觉得这对于我们国家是非常有利的,因为经过了三十年的发展,中国现在很多产品都过剩了,有的窝在国内你打我,我打你,不如把过剩的产品,过剩的生产力输出到国外。其实国外特别是一带一路,有一些地方相对不够发达,有一些机会,我们到那既可以解决中国过剩的产能,又可以带动周边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解决就业。同时,通过在周边国家的投资、生产和发展,把一些好的产品还可以运到中国来,我觉得这样多赢的格局是对的。

那么,如果开放农产品进口,对我们国内农产品生产不会造成一定的冲击?农产品是非常大的范畴,我们国家一直说要死保18亿亩农田的红线,我觉得这是对的。因为中国十多亿人,谁养得起我们。但是我觉得在农产品的进口,特别是粮食的进出口问题上来,我倒是建议确保大米、小麦,我们现在吃的主要的口粮没有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国家出台更多的政策,保证我们大米和小麦的种植、运输、储存,保证我们口粮的供给。另一方面,适度的放开非口粮,非口粮指的是玉米、高粱、小米、黄豆等等,这些通过国际的调节,多的时候我们可以出口,少的时候我们可以适度的进口,这样确保口粮供给的同时,又能够享受国际粮价相对的低成本。

现在我们很多的粮食比国际上要高,高20%、30%,甚至高50%,由于价格比较高,生产的肉蛋奶产品价格也比国际高,现在我们肉蛋奶产品比国际都高,这实际上让我们全国老百姓买单。怎么适度进口一些相对低的非口粮、饲料,使我们肉蛋奶的成本降低,让老百姓享受这种开放带来的价值,我觉得是非常有价值的。

一方面,如果适度的放开非口粮的进出口,使得我们中国食品加工业得到发展,现在我们持续放开了铁矿石的进口,导致中国钢铁工业大发展,培育中国成为世界加工工厂,中国在农产品这方面工业比例是很不够的,我们每年进口差不多1亿吨左右的粮食,这1亿吨有保有放,保我们的口粮,放非口粮,通过放来提高我们的食品加工综合能力,来让我们来劳动百姓享受低成本的原料,让我们土地能够休息养生。因为我们18亿亩土地11年连增,这是一件好事。另一方面,我们土地用了太多农药化肥,能够通过适度的放开,适度引进非口粮,实际上引进玉米、黄豆、高粱、小米就是引进了别人的土地、阳光、水资源,我觉得这些资源适度的引进对我们有好处。

第3篇

首先,在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转型与升级过程中一定要注重顶层规划设计与布局。规划设计与布局一直是我们大力提倡的,农副产品具有特殊属性,在流通过程中对产品的保质、保鲜要求十分严格,这一特殊属性要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必须要重布局、讲规划。二十年前,笔者曾参与对北京三环一线批发市场的调研,彼时的三环远没有如今繁华,沿线批发市场全部是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自发建立的,在调研中发现,沿三环一线近十个颇具规模的批发市场,每两个批发市场之间相距约8―10公里,距天安门的直线距离也是约10公里,它们犹如村落环水而生,自然形成了一个格局。这个颇为有趣的结论令笔者印象深刻,也大受启发,由此不难看出,批发市场的布局是一种内在需求,而10公里的距离则是受当时的交通条件、运输工具、主要消费群体居住地等因素综合影响的,与二环内居民菜市场布局紧密相连。

认识到这个规律后,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布局与规划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从产地到销地,批发市场的建设应各有侧重,产地批发市场必须以生产规模为依托,根据人口和地域面积确定批发市场的数量与布局;销地批发市场需要注重消费群体的规模性和各消费层次的不同需求;中转批发市场则要充分重视辐射范围和集散能力。批发市场建设占地面积大、运输频度高,经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弃垃圾,一般来说,由毛菜到净菜的加工过程中会有40%的废弃蔬菜产生,对交通运输和环境保护压力很大,如果规划不到位,可能会导致批发市场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变迁过程中慢慢丧失功能,甚至成为一种拖累。因此,在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中,相关部门一定要以长远的目光,全面综合各种因素做出合理、具体的顶层规划设计。

其次,我们认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要网络化。也就是说,要构建一个完善的全国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网络体系,使全国各地批发市场之间能够组织有效的物流、商流和信息流的交叉互动。比如东北地区和海南,由于本身的气候特点,两地蔬菜品种具有互补优势,如果两地的批发市场加强协作,让农产品有效地流动起来,那么在丰富百姓餐桌的同时,将大大强化批发市场的集散能力与辐射范围,无论对批发市场自身发展还是消费市场繁荣都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网络化程度低,地理位置相距较远的地区之间产销基本割裂,无法对接,比如北京的大部分蔬菜供应来自山东、河北等周边地区,虽然近几年在商务部“南菜北运”项目的推动下,也有部分海南蔬菜出现在北京市场上,但从全国、全社会角度来讲,这样的流通程度还远远不够。在批发市场网络化的情况下,海南的蔬菜可以出现在我国东北、西北等各个地区,只要有需求,便可以通过网络化的批发市场实现最有效的商品流通。如此一来,农产品“卖难”现象将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有效解决,各地人们的餐桌也会得到极大丰富,甚至应急物资的调配都会变得更加快捷高效,于国计民生均十分有利。

那么如何打造这个网络,笔者认为应该分两步走:

第一步,实现批发市场信息网络化。以公共的信息平台为依托,将全国各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产品信息、供求信息、储存信息,以及批发市场自身的规模布局、物流设施、交通条件、运力组织等信息――公示,各级政府、全国各地的批发市场经营者、批发商均可通过此公共信息平台了解相应情况,以作决策支持。目前我国也有部分企业在建设这样的网站,但企业实力终究有限,其信息网覆盖面过窄,无法将全国批发市场囊括在内,只有从政府层面推进,该平台的建设才能得到有效实施。

第二步,实现商流、物流的网络化。信息网络化是商流、物流网络化的支撑与引导,借助畅通的信息渠道和现代化的交易手段,农产品批发市场间的商业活动可以实现全国范围内最大程度的扩散。而物流网络化则是需要特别关注,物流网络化是批发市场网络化的重要内容,批发市场网络化必须以完善、高效的物流功能为前提。以日本为例,日本的批发市场网络化程度很高,京都、大阪、东京三地设有中央批发市场,之下各县(相当于我国的省级单位)又设有地方性中央批发市场,再之下是地方批发市场,这样遍布日本的完善批发市场网络便是以其发达的物流业为依托。而日本国土面积比较小,国土最北到最南不过8小时路程,这与我国的现实情况有很大差别,因此我国批发市场的网络化,更需要相应的物流业发展水平与之相配合。

第4篇

11月中旬,CPI数据公布前后,国内政策出现年内第三次大转向,决策层对于连续上涨的物价尤其是农产品价格开始进行严厉调控;货币政策上,10月末基准利率开始调升,11月又连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并连续向市场发出紧缩信号。政策“漂移”,市场遭遇甩尾,投资者错愕之余争相出逃,大盘大幅下挫,近500只个股跌回国庆前价位。

经过近一段时间的调控和调整之后,近期农产品价格出现明显回落,资金供应紧张也出现缓解迹象,市场风险得到充分释放,最惨烈下跌已告一段落,中长线建仓机会或已悄然到来。

政策急剧转向

市场走势总是难以预料。7月开始,俄罗斯平原一场大火拉开了农产品价格飙升的序幕,历来走势相对平稳的粮食作物率先启动,小麦期货7、8月间价格飙升近一倍。此后,在天气因素和美国量化宽松美元下跌推动下,农产品价格开始全面大幅上扬,各类农产品相继发力,CRB农业指数自7月1日的3905.66点飙升至11月初的5862.55点,涨幅超过50%,棉花期价飙升一倍创140年新高,原糖期货最大涨幅近150%。国内方面,农产品期、现货价格同样出现多个品种价格创历史新高的局面。

在农产品价格推动下,近月CPI开始飙升,远远高于原定的3%目标,而在美国QE2推动下,外汇占款急升,热钱流入明显加速,投资者普遍预期通胀未来将进一步加速。10月CPI数据出台后,政策声音急剧转向,从紧论明显压倒双底衰退论,政策层面此后也是重拳频出,严厉程度超出市场预期。从管理通胀预期到保增长再到货币政策从紧,政策的连续转折也使得市场从二季度开始一波三折,走势跌宕起伏。

调控成效初显

经过连续的政策打压之后,物价连续上涨的势头受到明显遏制。11月,棉花、原糖等前期涨势最为凶猛的国际期货价格普遍急跌,原糖曾连续两个交易日创下有史以来最大跌幅;国内方面,聚乙烯最多下跌36%,棉花期价下跌30%,橡胶下跌25%,白糖下跌20%。商务部最新公布的上周食用农产品价格和生产资料价格双双回落,其中,前期涨幅最大的蔬菜价格周环比下降5.9%,降幅扩大3.3个百分点。

此外,需要关注的是,国内工业产品尤其是化工、建材等产品的上涨更多的是受到国内节能减排、限电限产的影响,近期走势明显强于国际市场。由于美国等成熟市场国家经济相对低迷,国际原材料价格、工业产品走势明显落后于农产品,于是我们看到以农产品价格为主的中国CPI屡创近期新高,而以工业产品、服务价格为主的美国CPI连续下跌,美国核心通胀上月更是创下有纪录以来新低。由于工业产品价格国际、国内联动性更强,而年内节能减排目标达成,短期供应紧张将极大缓解。在上述背景之下,11月CPI增速可能将成为较长时期内的高点。

资金紧张局面缓解

第5篇

业内人士表示,基于大豆、谷物近几年减产导致供需偏紧和市场资金有所青睐,预期农产品仍有走高趋势。

两利好支撑农产品

近一段时间以来,大宗商品期货“农强工弱”现象明显,前期跌幅较大的豆类油脂于上周一开始触底反弹。而商品龙头沪铜本周一大幅跳空低开,跌破前期震荡区间。相比工业品,农产品整体止跌企稳反弹迹象显著。

北京中期农产品分析师杨莉娜表示,国内油脂经过一轮季节性压力及基本面多空转换因素影响,10月份,农产品期价逐渐止跌企稳,开始构筑底部,震荡整理后有望进一步延续上行走势。

银河期货分析师梁勇表示,从当前的市场环境来看,国内商品依然延续“农强工弱”局面:一方面,由于农产品生产成本逐年提升,再加上大豆、谷物近几年减产导致供需偏紧将继续支撑农产品期价;另一方面,在经济大环境不乐观周期中,市场资金比较青睐下跌风险较小的品种。恰逢欧洲债务问题蔓延及美国经济数据不佳时,再加上农产品在供应量减少年景,作为生产成本型的商-品具有较好的抗风险性。

此前,美国农业部最新月度供需报告预计,美国大豆产量为28.6亿蒲式耳,高于市场预期1.01亿蒲式耳,同时高于9月份预计的26.34亿蒲式耳。对此,迈科期货农产品分析师王惠平表示,美国农业部在10月份作物供需报告给市场带来意外,此前由于美国干旱天气炒作,市场对美豆减产预期强烈,而新的供需数据提振了未来市场供应前景,全球大豆供应局面由此前供应紧俏,到对未来供应预期相对看好,豆类期价因此受到打压。

不过,梁勇表示,从美国农业部公布的数据来看,美国大豆、玉米库存均处于历史低位,供应紧张的格局要在南美新粮上市前才能得到缓解。

“美豆减产已成定局,但顺利收获以及生长末期天气改善,令减产幅度低于了此前预期,一度引发了资金获利了结,不过,在明年南美豆上市前市场供应紧张格局将持续。”杨莉娜表示,马来西亚棕榈油10月以后将逐渐转入季节性减产周期,按照往年规律,棕榈油进入减产期后,若需求保持一定水准,将对稳定棕榈油期价形成正面影响。

相对于走势企稳的农产品,沪铜等有色金属表现较为疲软。分析人士表示,近期美元强势反弹、欧债问题持续恶化,期铜在这两大因素重压之下苦不堪言。

欧盟峰会上并未取得重大进展,更是激化了市场对欧债危机担忧情绪。此外,最新数据显示,汇丰中国10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初值为49.1,创下3个月以来新高;美国10月制造业PMI初值微升至51.3,9月终值为51.1,不过,欧元区10月Markit综合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初值跌至45.8,上月为46.1。一德期货分析师许可表示,中国、美国PMI数据表现尚可,但欧元区数据疲软以及全球工业需求前景的不确定性仍令金属承压。

年内有望企稳上涨

第6篇

搭建市场、生产者、消费者三者关联的信息流通渠道及监测系统,坚持市场定价原则

“农产品价格一头连着农民,一头连着消费者,现在农产品的价格形成特别是重要农产品的价格形成,已经不是由市场决定的,而是由一些非市场性因素决定的。”民建中央常委、长沙理工大学校长赖明勇委员认为,目前农产品价格波动所表现出的异常,主要受到供给、需求、市场、政府四个层面的多重影响,但根本问题是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农产品价格偏离价格的基本面。国家在农产品种养前没有权威市场预警,生产者自然凭感觉、经验去盲目种养。赖明勇说:“建议国家建立农产品交易信息监测网络化平台及预警系统,解决农民种养和市场不对接、生产与供应不对接、信息与市场不对称的情况,让农民在种养前对市场有预期、有判断。”

“价格是在流通中形成的,不是谁想制定就能制定的。”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副会长李士强代表认为,信息通畅才能走出农产品“涨跌怪圈”,“政府要做的是立足长远,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尽可能发挥农产品价格信息集成、研究以及的信号作用,引导价格稳定,帮助科学决策,而不是干预农产品价格。”

“目标价格的形成是由市场的供需关系决定的,对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起重要作用。”中农办主任陈锡文委员表示,让市场在价格形成中起主要作用,这样给农民传达正确的市场需求信息,让农民来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逐步化解这几年形成的矛盾。

培育品牌产品和优势农产品,开展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经营,提升竞争力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协副主席陈章良认为,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还要从自身下功夫,建议利用科技发展现代农业,培育品牌产品和优势农产品,开展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经营,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稳定农产品市场和价格波动,降低农民的收益风险。

第7篇

2010年,先是小麦出口大国俄罗斯的一纸粮食出口禁令,让全球小麦价格暴涨10%;紧随其后,我国南方甘蔗、油菜籽等农产品产量、价格亦呈现出“一低一高”的翘板走势……而这“粮荒”、“价涨”的背后,更是闪现着干旱、寒潮、洪涝、高温等极端天气的字眼。

然而,“极端天气出现――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逻辑链条看似正常却不乏值得商榷之处。实际上,“粮荒”尚能归咎于“天灾”,而“价涨”背后更多的助力是“人祸”而非“天灾”。而进入2011年,面对着极端天气事件发生频率的越来越大,更多的分析机构开始将今年的农产品价格走势定格在“涨”字上。

农产品的天气怪圈

“天灾”―“粮荒”―“价涨”,如同一道充满逻辑性的链条,贯穿在诸多农产品价格的暴涨事例中。

这其中,被称为“白金”的棉花价格的暴涨就被上述涨价逻辑链条所贯穿。2010年9月,新棉上市后的棉花价格就开始一路蹿高,而截至当年11月中旬,棉花价格就已经上涨至32500元/吨,较往年同期上涨了124%。

而在去年棉价创新高的背后,极端天气所导致的棉花产量减产亦是不争的事实。“天气因素引起的减产,是导致棉价大涨的诱因。”1月8日,卓创资讯棉花分析师赵红如此表示。“去年棉花种植时节,气温较往年同期低3-5摄氏度,导致棉花播种时间较往年延迟了5-10天。”致力于研究棉价走势的赵红告诉笔者。实际上,“低温”因素仅是导致去年棉花产量缩减的诸多天气因素之一。而诸如“5月,国内不少地区干旱”、“6月,棉花主产区连续降雨”、“10月,新疆屡现冰雹天气”等极端天气因素都在影响着棉花的生长。

于是,在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繁出现下,诸如“棉花供求紧张的状况有可能延续到下一年度”、“棉花期货、现货价格均不具备下跌的条件,维持高位震荡偏涨可能较大”等字眼,就出现在国内一期货机构去年7月的策略报告中。

实际上,棉花价格的暴涨行情仅是陷入天气怪圈的诸多农产品中的一例。去年8月,粮食出口大国俄罗斯宣布暂时禁止所有粮食及粮食产品的出口。而这一纸粮食出口禁令,就让全球小麦价格暴涨10%。

而促使俄罗斯出台粮食出口禁令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其去年遭遇了极端恶劣天气。笔者注意到,去年4月以来,罕见的高温干旱天气便在俄罗斯肆虐开来,并一直持续到8月中旬。

被绑架的极端天气

然而,“天灾”―“粮荒”―“价涨”,这道看似充满逻辑性的涨价链条却不乏商榷之处。其中,国内多名农产品分析师在接受采访中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坚持“天气因素引起的减产是棉价上扬内在原因”观点的卓创资讯棉花分析师赵红告诉笔者,减产导致的价格炒作才是棉价大涨的主要推力。“因为天气因素导致的猜测性减产,使得市场上投机资金疯狂炒作,在短短2个月内将棉价掀至历史最高价。”赵红表示,然而,因去年棉纱交易并不乐观,导致了棉花的有价无市。笔者注意到,炒作导致的棉价大涨,在坚持了一段时间后,便在去年年底被国家的物价调控打压下来。

与此同时,东方艾格农产品分析师马文峰亦表达了相同的观点。“频频出现的极端天气事件,已经成为了炒家的炒作理由。”马文峰告诉笔者,实际上,“天灾”没有“人祸”的影响大。

注意到,“人祸”借助“天灾”助推农产品“价涨”的事例比比皆是。以去年价格暴涨的小麦为例,其在期货、现货市场上的价格变动就充满了“人祸”的魅影。

去年6月,在俄罗斯等小麦出口国遭遇高温干旱等极端天气后,市场上对全球小麦供应量的关注度急剧增加。此间,国际投机力量开始大肆炒作,去年7月,国际市场的小麦期货价格就创下了37年来的最大单月涨幅。

与此同时,期货价格的上涨亦带动了小麦现货价格的上涨。笔者此前的调查显示,去年新小麦上市后,收购价就迅速突破1.0元/斤,同比上涨了10%。此后一段时间,即使是在物价调控打压下,小麦价格依旧坚挺。

而在小麦“价涨”的同时,“天灾”导致的小麦“歉收”并未出现。以山东为例,来自山东省农业厅的数据显示,去年山东秋粮预计总产435.3亿公斤,比上年增长0.8%,更是打破了秋粮总产的历史纪录。“可以说,‘天灾’是被炒作一方给绑架了。”赵红如此说。

2011,天气怪圈继续?

事实上,进入2011年,人们更为关注的是,或将频繁出现的极端天气事件,会否依旧将农产品拖入“天灾”―“粮荒”―“价涨”的怪圈中。

就在近日,国家气候中心预测,2011年2月,我国气温总趋势将较常年同期略偏低,冷暖变化幅度较大,将呈现前冬暖、后冬冷趋势,“部分地区不排除出现区域性低温和阶段性强降温过程的可能。”

而这一可能出现的极端天气事件,亦让人们对农产品的生产充满忧虑。不过,东方艾格农产品分析师马文峰认为,2月份天气的“前暖后冷”本身对于小麦等冬季作物影响并不是很大,“但对大棚蔬菜的影响较大,其中目前南方冻雨将加大南菜北运的成本。”

实际上,让马文峰等业内人士更为担心的是,我国北方地区近期的连日干旱,或将对小麦的产量有着重要影响。

“今年入冬来,干旱的情况尤为突出。”7日,桓台县马桥镇上郭村农民郭良宝告诉记者,已经很长时间没有降水了。对此,马文峰分析称,2月份若还不下雪,可能会导致北方主产区的小麦产量减少10%,“从而导致粮食的安全系数从目前的49下降到44。”而随着粮食安全系数的下降,小麦的价格抑或走高。

第8篇

本周投资主线依然延续上周的思路,大体围绕着减持农产品、多单规避调险同时卖空工业品展开,但显然趋势的演变仍是一波三折、并不尽如人意。

我们知道,最近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由于美国产区的灾害性干旱,农产品市场纷纷创下新高或逼近新高价位,部分合约的涨幅自入夏以来已经超过30%,可见天气升水已经体现在目前的价格上,所以随着天气变化,升水可能骤然褪去,类似于本周这样剧烈震荡的行情在未来1-2 个星期还会随时出现,持仓过重的基金和交易者们都面临着对仓位的调整,规避价格回调所带来的风险,因此再想从中掘取趋势暴利的概率已经显著下降。

同时本周油世界的观点也佐证了笔者的看法,他们认为过去四周玉米大豆价格的狂涨将在未来数月遏制全球需求,因牧畜存栏量减少且能找到更便宜的替代饲料,他们称:“2013 年初南美大豆产量前景锐增将鼓励消费者尽可能推迟采购。”总之,目前农产品价格总体处于上有阻力,下有支撑的局面。因产量未定,市场会继续目前的震荡走势。

另外在卖空工业品上,也有很多匪夷所思的难题,比如美元的下跌,美元继续震荡下行的走势对工业品下行将是一个阻滞,同时国家政策面临继续微调的可能性,目前来看,政府相关投资需求的增长和降息均促进了新增贷款的强劲增长,另外央行向银行提供了充裕的流动性,政府也在边际上放松了信贷限制,随着通胀下行,央行目前具有更大的降息空间。如果经济增长势头回升、温和放松的货币环境不断成熟,在一个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下,房地产、工业活动应当会在当前水平上企稳,各类投资需求的复苏也非常有可能再次呈现;同时,十即将召开,中国将迎来怎样新的改革……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与政治、经济密切联系的工业品的价格走势。

第9篇

多因素影响农产品价格走势

(一)生产、消费结构变化加大了农产品供求的压力

近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结构、农业生产方式发生很大变化,有一组数据值得注意:一是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1.3%,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低于50%。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城乡结构发生了变化,消费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转移到城里的新市民加上原有城镇居民的消费升级,使得农产品需求进入一个较快增长期。也就是说过去自给自足的、为城镇居民提供农产品的部分生产者转为了农产品的消费者。

二是农业从业人口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低于50%。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从事农业生产的男性大多年龄在50岁以上,大量的妇女、儿童、老人留守在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使得机械、科技替代劳动成为趋势,农业生产物化投入大大增加,物化投入已占农业生产成本50%以上。

三是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低于50%。这一方面反映了中央财政对农民的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农民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增多,以及农民工打工收入增加。但同时也反映出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兼业化程度变得更高,家庭经营性收入占比下降。

此外,我们还面临水土资源不断减少、环境污染以及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等问题,上述种种加大了农产品的供求压力。因而,这几年农产品供求关系绷得比较紧,今后一个时期我们面临的形势将更加严峻。

(二)农产品类金融化导致其价格不断偏离其价值

在农产品供求偏紧的情况下易形成通胀预期,加上流动性过剩导致个别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且价格波动频率加快。大宗农产品除了本身的商品属性外,已成为期货和投资的主要对象,其金融衍生品属性表现得极其充分。在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中,玉米、大豆、棉花流动性仅次于原油、标普500等,与黄金白银等并列为流动性第二位。这说明不论在中国还是国际市场,农产品都是期货炒作对象,炒作已使其价格背离了商品本身的价值。

(三)天气条件及舆论炒作加剧农产品价格波动

农产品的生产特性是播种面积确定产量预期,但是产量预期与天气密切相关,气象灾害会造成农产品结构性、阶段性短缺。一旦发生极端性的天气,就会引发产量的低估,加上媒体的放大效应,从而引起了价格波动,给政府构成压力,给居民带来恐慌。去年初因低温带来菜价肉价上涨,媒体不断报道后,无形中放大了价格信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综上分析,天气—农产品供给—价格之间构成了一个循环。即天气不好可能带来的减产,成为游资炒作的机会,引发农民对产品的惜售,从而抬高价格;而农民惜售和游资炒作又影响了对市场供给的信心,出现阶段性供给的不足,商家开始囤积,商家的囤积又加剧了阶段性供给不足,导致价格进一步上涨,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反之亦然。

那么,今年的天气如何?今年是农历龙年,龙年在农业气象中为非正常年份,农谚说得好“牛马年好耕田”,农历牛年、马年多为风调雨顺,龙年意味着水多水少会交替发生。今年春节前后南方出现低温,影响部分作物生长。5月以后,江南、华南提前进入汛情,部分地区大雨引发泥石流;安徽等地气温上升较快,前一段时间气温已到30摄氏度,部分地区棉花早稻秧苗受到影响。如果这些信号放大,都会对农产品预期产生影响。

当前农产品供需和价格走势分析

(一)预期大宗农产品稳定,棉花面积有所下滑

粮食面积稳定在16.8亿亩,与上年持平,主产区面积有所扩大,但是南方双季稻区问题突出,由于用工成本大幅增加,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水稻“双改单”趋势非常明显,浙江、福建、广东都有这种趋势。

棉花种植面积下滑,预计不足7000万亩;糖料和油料面积基本持平,糖料面积略有增长,主要是东北地区恢复甜菜生产。2011年生猪存栏略增,出栏略减,但增减幅度均在1%以内,生产基本平稳。近期出现的猪价下跌,主要由于部分生猪集中出栏所致。5月,在猪粮比价跌至5.5∶1的最低点时,国家启动收储,之后价格有回升,意味着下一轮生猪补栏即将开始。今年上半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较快,随着春耕生产结束,此轮价格上涨告一段落,下一步,中央财政会根据价格上涨的情况增加补贴金额。

(二)菜篮子产品供给平稳,短期价格波动较大

去年以来,菜篮子产品生产稳定,供应充足,但价格波动较大。今年5月初几品企业相继提高牛奶价格,近期鸡蛋价格也在上涨。价格波动的原因,有土地、人工成本及天气因素推高价格,也有市场信息不对称因素,盲目生产造成的价格低迷。

蔬菜水果的价格变动较大。1999年以来,果菜生产发展较快,到2008年,果菜面积分别比1999年增长20%和30%,产量分别增长2倍和46%;人均占有果菜分别是世界人均水平的2倍和3倍。而此后,果菜面积继续扩大,2011年果菜面积已达1.7亿亩和2.9亿亩,比2008年增加了6.25%和7.4%,产量也增加了10.5%-15%,蔬菜的人均占有量达到500公斤,比2008年又增加了50公斤。从供求关系看蔬菜、水果已是供大于求。但是由于天气灾害造成了阶段性短缺,加上产后损耗及流通成本过高,导致价格暴涨。果菜生产的供大于求也反映出各地农业生产结构趋同,农民增收措施相对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