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学生品德养成教育

时间:2023-09-21 18:00:01

导语:在学生品德养成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学生品德养成教育

第1篇

一、读懂课文,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般情况,低年级思品课课文内容都比较简短,甚至有的只有一两句话,怎么办?我的体会是:一是将课文的重要环节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二是指导学生有节奏地拍手朗读背诵;三是采用讨论、提问、讲故事、放录音、播放幻灯等多种形式,借助生动有趣的形象使道理进入学生的大脑。比如《爱护课桌椅》一课,可先让学生看动画片《桌椅的悄悄话》,学生听到桌椅真挚的语言,看到五颜六色的画面,再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朗读课文:“课桌椅,天天伴我来学习。不乱画,不乱刻,不弄脏,不损坏,我们都是好朋友,我们爱护课桌椅。”这样学生就能较深刻地明白课桌椅是公共财物,是学习的好伙伴,应该爱护课桌椅。又如教《学会礼貌用语》,师生有节奏地拍手同唱《礼貌歌》激趣导入,出示幻灯学儿歌,重点指导学习礼貌用语:“你好!谢谢!对不起!再见 !”并组织学生上台以情景剧表演加以练习。

二、创设情境,活动激趣,训练良好的行为习惯

故事设境。将学生们的注意力和兴趣充分地集中和调动起来。如《动物学校》一课,上课铃一响,我就神秘地对学生们说:“小朋友们,想听故事吗?”学生们兴奋地喊道:“想!”接着,我就绘声绘色地讲起了有关行为习惯养成的故事,讲完后,请学生根据故事情节上台表演。这样,就很好地将学生引入本课的教学内容中,为后面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多媒体设境。运用多媒体手段,发挥其声像的优点,再现学生生活中的某些意境,从而在意境中训练自己的言行举止。如教第一册《我们爱国旗》一课时,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国旗之后,播放一段全校师生在操场上隆重举行升旗仪式的录像,要求学生重点仔细观察老师、同学们的一举一动。接着再放一次录像,要求全班学生一起参加升国旗。此时此刻,学生都能像录像中的老师、同学那样,立正站好,向国旗行注目礼或队礼,还有的学生自豪地唱起了国歌,爱国主义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表演设境。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让所学到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实际操作表演中得到练习。如《不打扰别人》,在教授练习第一幅图时,首先,我让学生闭上眼睛,随着我的讲述,想象大家都来到熟悉的居民小区,人们都在睡午觉。然后,两个学生扮成图中的学生,突然大叫起来,由于其他学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为之一惊,随之就有学生举手抗议:“老师,他们这样做太不像话了,吵得邻居们睡不好午觉。”那么应该怎样做呢?在学生有感而发以后,我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角色练习“爸爸在读报时……”“当我走进老师办公室时……”同学们都能做到低声说话,轻轻走路,静悄悄,不打扰。

仿图设境。小学生爱模仿,也善于模仿。因此在教学中,仿照课文插图训练学生的言行,效果很明显。如讲《对人热情有礼貌》一课的练习时,我让学生轮流上台仿图练习,向别人借东西应该怎样说,怎样做?摔坏了别人的东西应该怎么办?不小心把人家撞倒了怎么办?别人道歉怎么办?这样,静止的画面活了起来,变成了一个个生动形象的小节目。这样做,学生看得见,听得见,学得来,对养成良好的言行具有明显的强化作用。

三、引导实践,规范良好的行为习惯

1.与学校、班级教育的中心工作相联系,引导实践,规范言行。如教《尊敬老师》,结合教师节举行《老师,您辛苦了》主题班会,让学生说一说赞美老师的话。又如教了《遵守课堂纪律》《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言》《认真完成作业》等课文后,要求学生严格执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做到上课发言要立正站好,声音响亮,清楚,普通话标准;上下课礼整齐一致,课上坐姿端正;课本、文具盒摆放整齐,举手姿势整齐,读书时手、书的摆放姿势整齐 ;看书写字时手距笔尖一寸,胸距桌一拳,眼距书本一尺。

2.与社会活动相联系,引导实践,规范言行。如政府号召全市人民行动起来,为灾区人民献爱心。

第2篇

【关 键 词】课堂教学;道德品质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1-0154-02

新课程语文课堂的探究教学,要渗透道德品质教育,充分运用语文教材中的典型人物和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深入进行中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教育和培养,“建构”中学生和谐、健康的道德品质。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渗透道德品质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规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学和人文思想培养是一个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中学语文教材,本身是一部优秀民族文化的历史浓缩,也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精选,其中包含着价值观念、科学精神、人文思想的内容。在探究式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道德体验的情景。

探究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情景的参与者,是教学活动的体验者,在这种情感再体验中,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提升了能力,形成了价值观,培养了学生的思想品德,并为道德品质结构的稳定建构奠定了基础,师生一起学习并继承中华文化精神,一起拓展其精神价值。除了树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社会责任感之外,还要拓展中华文化新的时代内涵,真正达到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融合。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对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发展有深深的危机感,把“阐旧邦辅新命”作为自己的学术追求。以高堂的道德人物感染学生,既以优秀中国传统文化为营养,又以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教育教学,把学生的智育和德育真正结合起来,培养全面发展的中学生,这也是语文课独有的特点。真正体现当代中国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既有儒家文明的物质,又体现时代精神,把中国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人合一”、“仁”、“和”的思想和追求科学、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融合起来,建立中国人的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中树立中国人的自信和价值追求。

二、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深透人文思想

探究式语文课堂教学,通过运用大量的教学情景和大量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起到了人文思想培养和陶冶的效果。语文教学不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质、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人文思想体现出的内容也是非常广泛的,比如善良的人性、高尚的人格、文明的言行举止、丰富渊博的人文知识、重视生命的价值、以人为本的理念等等。而这许多围绕人类文明和人生价值而体现出来的人文思想,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能深化学生的思考,学生在探究和思考中,能更深地去体会生活、感悟人生、思考人生,从而崇尚人文思想,追求人类文明和人生价值。比如,莎士比亚、彼特拉克、马克·吐温等国外作家及作品、儒家经典著作等等,这些作品被精选出来,能培养人文精神。

在探究式语文课堂教学中,在完成基本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同时,要引导学生体会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人文思想,让学生追求人文思想。人文思想的培养是新课程标准确定的语文教学目标、任务的一个重要内容。培养人文思想,要充分运用语文教学中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以优秀的文化感染学生,不断肯定人的价值,倡导人的思想,歌颂人的思想。在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中,国外人文主义思想和中国人本思想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并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重大战略思想。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站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认识作者、了解其作品的社会背景,又学习其作品对整个人类思想文化发展中的贡献、闪光点。“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这些花朵需要我们学习、传承、发展。

三、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渗透中华民族精神

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熏陶和影响,教材中各种优秀人物、人文思想对学生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影响,是通过师生在教学过程中重新建构、体验,达到思想的共鸣和感悟体验,最后达到升华,形成学生自己的爱国主义思想和精神品质。而这一教学过程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对学生的思想形成将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民族英雄文天祥宁死不屈,屈原对楚国的深情和感慨,李白的报国理想,陆游的遗愿,林则徐的……从古到今,无数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改革图强所进行的勇敢创新和奋斗,无不凝聚着他们对我们中华民族的责任和使命。语文教学,不仅是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艺术作品,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传承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第3篇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道德情感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039-01

1.课程目标是学生道德情感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基本功能之一。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于本课程而言,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能反映出德育课程的特点,也更是现实教学工作中的薄弱之处。

1.1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阶段开设的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品德教育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基础课程,是小学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担负着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重要作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需要注重发挥"情感"的教育功能,重教学过程中"情"的渗透,学才会在心灵的体验中、思想的体悟中,情感的共鸣中,达理而通情、知理而通情,自觉长久地做到知行统一,形成理想人格和高尚品格。

1.2 课程教学与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具有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教育功能;《品德与社会》课程教材和教学内容中涉及了许多道德情感教育内容;《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方法中有许多行之有效的育情方法;《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特点和教学原则突出地体现了情感性;《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有教师、课时、教材、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作为保障,有利于道德情感教育取得实效。正因为如此,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与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3 课程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学生道德情感培养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作为"三维目标"中与学科德育联系最紧密的"一维",这一目标的落实其意义在于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热情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社会生活的基本常识,初步具有观察社会、获取社会信息的兴趣与能力,适应社会生活,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有爱心、负责任、守规范、善思考,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为逐步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课程关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丫关注学生的人格形成完善;关注学生的行为准则,即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课程的核心就是促进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身心的健康发展,教学中思想性、教育性突出。《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特点决定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落实的重要性,这对于本学科教学贯彻落实"两纲"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调查发现,目前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要真正落实三维目标,还存在不足。教学目标仍然过分突出知识,而对方法与能力特别是体现"两纲"教育要求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视仍然不够。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失之空泛,课堂教学时把握不准。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情感层面与认知层面的有机融合,真正内化为学生的学习热情,内化为学生的品德、人格、行为,对于促使三维目标的落实,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2.《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学生道德情感培养的方法

2.1 以境生情,启感体验。根据学生年龄与认知特点的差异,通过建立师生之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让教学在积极的情感与优化的环境中展开,有效激活学生的情境思维,并在其中获得知识,引导学生产生和教育要求相适应的多种内心体验,使得学生能够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体验,进而引起共鸣。道德教育的源泉在于生活,教师可以直接从生活中截取情境,就学生中所发生的道德教育价值的生活内容进行情境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探究并尝试解决问题,进而提升其道德认识,升华其道德情感。

2.2 以情激情,促使情感的迁移。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因此,教师要对学生和教育事业充满爱,要以健康的、饱满的情感来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尊重学生,在教学中要努力做到"以情感人,情理交融"。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善于挖掘教育因素、捕捉教育时机,充分发挥其情感对学生的影响力,进而"以情感人"。

2.3 以知促情,达到情理交融。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挖掘和利用各项资源,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促使其道德知识向道德信念转化,进而外化为道德行为。对于教材中国的内容,教师应该依托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将蕴藏在学生生活中的道德性、社会性事件与问题作为教学素材,让学生能够明辨是非、判断评价,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反复强化其情感体验,最终达到情理交融、共同深化的目的。

3.课程教学为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提供各项保障措施

从一定意义上讲,《品德与社会》具有宏观导向性和方法论的意义,引导课程不断适应时代、社会、学生发展的需求,是对课程实施、管理与评价以及教材编写的总设计,是法定的纲领性文件。《品德与社会》有利于增强小学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小学生良好品德的有效养成。提出了要引导学生积极体验社会生活,形成基本的道德判断能力和初步的价值观,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健康的社会性发展,为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合格的公民奠定基础。

3.1 课程教学提供的课时、教材、教学评价等保障措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阶段开设的以品德教育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基础课程,作为一门显性的德育课程,是小学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2004年出版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试行稿)》,2006年出版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解读》。分别从课程的理念、设计思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实施知、情、行统一的综合评价22等方面作了政策性阐述,以保障课程的实施。

3.2 课程教学提供的教师保障。根据《品德与社会》,在本课程中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地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习惯,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可见,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教师对学生道德情感培养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戴燕,刘海燕.小学道德情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04.

第4篇

>> 浅谈中职酒店管理专业《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教学改革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食品相关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思考 高职院校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123”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实践 对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的思考 医学院校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 旅游管理专业《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改革研究 旅游管理专业《食品营养与卫生安全》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实训课程改革探析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高职院校《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改革 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食品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基于社会需求前提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教学改革 基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教学改革 医学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改革探讨 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中外动物食品卫生学课程教学与实践的比较研究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双语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浅析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教学改革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严雅萍")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营养与食品卫生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理论课程,由于开设时间比较晚、相关的配套教材不够完善、专业的师资队伍缺乏,加之学生的营养学和卫生学基础比较薄弱,教学很难达到专业的培养目标。因此,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成为本课程的迫切之需。 【关键词】高职 酒店管理 营养与食品卫生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1-0060-03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吃”。中国人经历了吃的变迁,从“肚子吃”――解决温饱、求生存到“嘴巴吃”――追求口味鲜美,享受美食,到今天“用脑吃”――讲究合理营养,促进健康。而随着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制作理想的美食,这就把责任交给了从事餐饮业的人士。如何让客人吃得营养、吃得健康、吃得放心呢?这也就对酒店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营养与食品卫生作为酒店管理专业的一门理论课,在酒店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那这门课程的教学也要与时俱进,要符合当前人们对餐饮的需求。

一 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过于陈旧,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目前来说,专门针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而设置的营养与食品卫生不仅教材很少而且内容陈旧,已经与当前社会的需要不符,而且教学内容的选取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加入WTO以后,我国的相关食品卫生标准开始逐步与国际接轨,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在课本中并没有体现出来。我国颁布的新的《食品卫生法》,教材中也没有详细介绍。

2.教材内容过于理论化,缺乏案例

教材中花了大量的篇幅详细介绍了食品卫生的定义、食品卫生学发展的历史沿革、食品污染的特点、食品安全性的定义、我国食品安全性管理体系标准等枯燥的理论内容,这些理论知识与生活相去甚远,学生不容易记住,课本中也缺乏案例说明,学生更难理解,不能学以致用,在学习这些理论知识时,学生的兴趣不高。

3.教材针对酒店的专业性不强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学习营养与食品卫生主要是为了在实践中加以应用,现行的教材虽然介绍了食品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的相关知识,但对宴会配餐和菜单设计方面的内容却极少提及、也无相关的案例说明,使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不能将之灵活地运用到餐饮业当中去。

4.教材中缺乏图片和表格

现有教材以文字为主,版面较紧凑,缺乏图片、表格和案例说明,所以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现有教材注重概念、定义的解释,缺乏让学生有感性认识的图片和相关的知识点。

5.教学手段和方法上的缺陷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学生与本科院校相比,素质相对偏低,表现为部分学生缺乏主动式学习,即缺乏学习兴趣。教师照本宣科,枯燥无味的“填鸭式”教学难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成绩。所谓“严师出高徒”的教学法,往往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导致失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营养与食品卫生这门课的教学应该是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但在传统教学方法中,大部分教师还是采取“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一味地讲授,这种教学方法很容易以教师为中心,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以致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削弱了学生的实践能力,难以顾及学生的不同兴趣和个体上的差异性,进而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6.课程考核体系不完善

目前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的教学效果评价考核,大多数采用学生闭卷考试的形式,考试的内容以基础理论知识为主,如定义、名词解释、简答题等,却忽视了对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这样一来,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不能很好地灵活掌握和运用,这种考核评价的方式方法已不适应高职院校关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培养高级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二 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研究

1.立足专业发展需要,优选教学内容

营养与食品卫生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目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由于基础比较薄弱,对营养学和卫生学相关的专业知识鲜有接触。要想让其在短时间内掌握这些基础理论知识并运用到实践中,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就需要教师讲课时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地修改、补充,加以优化,选择那些学生看得到、感兴趣、能激发求知欲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同时还要适当增加一些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内容。因此教师在吃透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在确保内容正确性、科学性、系统性的前提下,最好适时穿插部分相关的趣味性内容,如解释、提问、讲习题等。老师应广博众采,有理论、有实践、能归纳趣味性内容。

例如,我讲维生素的作用及生理功能时,由一个故事引入正题,讲解有关知识,然后顺水推舟,完成教学任务。故事内容大概是这样的:1498年,俄国一支由160人组成的探险队,乘船远航到印度。在旅途中由于长期吃不到蔬菜,致使体内维生素缺乏,从而使很多人牙龈出血,也有很多人患坏血病死亡。等船靠岸了以后,这些症状又莫名其妙的不治而愈。后来有个医生发现,水手们长期在海上航行,很难吃到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于是让水手们天天吃些柑橘,奇迹出现了,这些症状很快消失了。柑橘为什么会有这么神奇的力量呢?科学家们从水果和蔬菜中提取出了维生素C,并且证实,坏血病就是维生素C缺乏症。由此可见,维生素虽然不是构成我们机体的主要成分,在我们人体里面存在的量很少,但是维生素对我们人体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学生们这才知道自己原来对维生素的了解太肤浅,而从老师那里学到了更广泛、更有用的知识,自然就想听老师的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如在学完膳食营养核算及编制营养食谱之后,可给学生添加关于如何设计宴会菜单等内容。让学生为同学聚会设计一份菜单,或者为一场婚宴进行菜单设计。通过优选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今后的工作联系起来,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活学活用,使理论结合到实际当中去,为今后的就业铺垫。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传统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限制了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性,阻碍了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因此,我在教学中,尝试讲授与引导相结合、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将过程式教学法应用到课堂中,将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的结论式教学法逐渐转变为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研究学习。该教学方法始终把启发诱导作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由来的探究,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具体做法是:首先寻找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向学生提出研究性学习的专题。例如,在上蛋白质这一章之前,布置学生收集图片“含有蛋白质的食物有哪些”;上食物中毒及预防这章时,提出“为避免中毒,四季豆应该如何加工”、“发芽的土豆能不能吃”、“蘑菇怎么识别是否有毒”等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收集资料;在讲合理营养平衡膳食这一章节时,让学生预习并收集资料“昨天所吃的食物有哪些,是否含有所有的营养素?”;在讲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时,提出“吃蔬菜要三多一全一新鲜,颜色、数量、品种多,要吃全,要吃新鲜的蔬菜”等。在这些专题中,学生可以发现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更广泛多样的具体问题,使他们的思维活跃,主体性充分体现,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初露端倪,接着引导学生根据课题需要查阅收集相关资料或进行调查研究,并要求学生对资料进行分析整合,以小论文的形式完成专题综述作业。这一过程也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派代表上台演讲,能锻炼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然后教师进行点评。这样既加强了师生互动,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经过以上教学改革方面的尝试,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学过程的“单向传输”向“双向互动”的转变,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其创新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其次,在教学手段上,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精心制作课件,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矿物质这一章节,讲到缺乏导致疾病时,收集了很多相关的图片,缺铁会导致贫血凹甲、缺钙会导致骨质疏松、缺锌会导致异食癖等,这些图片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缺乏症状的印象,同时也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营养不平衡的严重性、自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的重要性。我还采用了相关视频教学,通过视频播放案例,让学生通过视频,加深对内容的感性认识。例如在讲食品卫生时,讲了2008年震惊中外的“三聚氰胺”事例,有毒食品添加剂“瘦肉精”“苏丹红”事例,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恪守职业道德。

3.注重培养职业能力,完善考核评价制度

课程考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

高职教育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工作实践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指导思想下,应该考哪些、怎么考、如何评价考试结果等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我在这门课做了诸多尝试,分别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和开卷考试,总体来说,开卷考试虽能提高学生的课程通过率,但从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层面上看有明显的弊端,尤其是对将来要参加相关职业资格考试的学生来说更是收获不大。

此外,一次性期末考试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很难真正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而目前平时的考核多注重在出勤、作业及课堂表现,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考核力度不够。因此,我最终采用了将学生的课堂发言、讨论、课后作业、出勤率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考核。课堂表现占10%,考勤占10%,课后作业20%,期末考试占60%,培养学生对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小论文的撰写,着重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在期末考试中,一部分试题采用无标准答案的方式出现,以便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 总结

第5篇

概括来说,“养成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具体来说养成教育的内涵非常丰富,不仅包括对基本行为习惯(思维习惯、语言习惯等)的培养,更包括对其内心道德品质的培养,促使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有素质、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人。对中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和智力的培养,其实就是对中学生德、智、体、美、劳得全面发展的具体体现,也是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养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受教育者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益的。[1]

二、为什么要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开展养成教育

1.思想品德的学科性质决定的

思想品德课程在养成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这是思想品德学科性特点决定的。思想品德教课程不同于其他的学科,它的主要教学目的就是通过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人格和行为习惯,来对学生的心智进行启迪,陶冶学生的性情,协调学生与他人、家庭、集体、国家乃至与自然的关系,正确理解个人所承担的责任,从而养成良好的个人道德和行为习惯。可以说在思想品德课程中开展养成教育,效果可以说是直接的、最好的。所以我们应该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充分挖掘教学所隐含的价值,引导学生在张扬个性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力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道德高尚、身心健康、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人。[2]

2.思想品德的教学内容决定的

从内容上看,思想品德教育的工具性教育是以大量的古今中外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为基本内容,这些事例本身就是养成教育的素材,其更形象、更具体、更便于学生理解。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以润物无声的方式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思维深度和广度,以及对问题的洞察力、分析能力和对事物发展的预估能力,只有充满趣味性、道德性、故事性的教学内容才会吸引学生的兴趣。相对于其他学科(语文、数学、英语)而言,思想品德课程的内容要更加自由、轻松,所以可以使学生们更愉快地接受知识,主动积极的配合老师教学活动,自愿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开展养成教育

1.加强对养成教育的重视

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对所有学生将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强调:“思想品德是每一个学生工作、生活、学习所必不可少的基础学科,担负着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整体发展的重要任务”。21世纪需要的是德智体兼备的人才,只有高超的技艺和成绩,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一样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在思想品德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养成教育的渗透,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在初中品德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及时调整思路,改变方法,将养成教育的内容渗透到教学当中,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注重学生的差异化

教师应该将培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作为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目的,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措施,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就拿集体意识来说,这是人参与社会必须拥有的一种品质,初中学生必须养成良好的集体意识。针对没有集体意识的同学,教师可以要求他们积极参与到班级的活动中去,让他们意识到集体意识的重要性;对于一般具有集体意识的同学,应该加强他们的集体意识,让他们成为班级对外活动的中坚力量,负责班级的后勤事宜等;对于很有集体意识的同学,则可以让他们担任班级活动的负责人,不仅可以强化他们的集体意识,更可以锻炼他们的综合能力。通过这样的差异化教学,才能保证每一个类型的学生都成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人。[3]

3.丰富课堂内容

由于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过于枯燥、单一,所以课堂内容也十分无趣,缺乏启发性与创造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效果往往很差,所以很难对初中学生产生影响。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就必须丰富初中学校的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妙趣横生。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方面的教育,还要善于利用现有的各种资源,在教学内容中融入学校、家庭、社会实践活动等,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们去体会、去感悟生活,促使他们珍惜生命、爱护环境,通过丰富的课堂内容来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认识社会、喜欢社会、参与社会,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第6篇

一、当前中学生养成教育的现状

首先,当代中学生处在一个身心、思维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普遍是独生子女,存在着许多人格缺陷。如缺乏生活阅历,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心理表现不成熟,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任性,我行我素,不顾其他人的感受;自私偏狭,难于与人交往,难于适应集体生活。

其次,当代中学生普遍缺乏文明的学习习惯,学习自觉性差。具体表现为: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思想不统一,缺乏自信心,存在悲观情绪、沉沦情绪,学习和生活都存在着麻木状态;体现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为:学习缺乏主动性、刻苦精神、钻研精神,学习纪律涣散;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表现为:学习基础差,学习没兴趣,有的缺课、逃课,对课程学习缺乏热情。学习习惯差表现为:缺乏自主学习意识,上课看闲书,说闲话,玩手机短信,课后玩电脑游戏等。

第三,当代中学生普遍缺乏文明的生活习惯,生活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不强。具体表现为:宿舍卫生差,动手能力差;就寝时间随意性强;饮食习惯不好,随意花钱现象严重,某些学生有吸烟酗酒现象。

第四,当代中学生普遍缺乏吃苦赖劳的创业精神。

二、实施学生养成教育的主要措施

1、管理机制控制。学生进入学校要有严格的管理组织。一般来说,一年级教育,可以采用严格的纪律约束,重在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实行辅导员制度和建立导师制,在严格纪律约束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思想、行为的引导,使其逐步转变为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有教师对学生毕业前毕业论文指导、毕业设计指导、就业指导,从而帮助学生顺利完成由毕业到就业的过渡。

2、全员育人制度。全体教师和管理人员都要全员育人。辅导员要随班听课,掌握学生学习纪律和有关问题,及时与任课教师沟通和与学生交流;要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学生寝室,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文明习惯,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教师要建立与学生谈话制度,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学习问题,侧重学习方法的引导。

3、养成教育讲座。我校在新生入学后,就采取讲座的形式从思想教育、学习生活习惯教育、行为习惯教育、成材教育、学习目标引导、学习方法介绍、专业知识介绍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使学生认识到,采取严格的纪律约束,目的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对自己一生都有好处。通过各种学习方法教育,使学生不必自己摸索,减少从中学向大学学习方法转变的过渡时间。通过目标教育可以帮助学生确立毕业后的人生目标,为学生确立奋斗方向。

4、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我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时时受到文化氛围的熏陶。学校有团委、学生会、各种学生社团,应当放手发动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设计,使学生时时受到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的熏陶,形成自觉参与意识并在活动中充分锻炼能力,展现个性.

5、有组织地参加社会实践。学校应当时刻牢记培养学生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如果我们不让学生接触社会,就会闭门造车,培养出社会不需要的废材。社会实践活动能引导学生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爱国热情和成长成才的强烈愿望转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行动。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必须有组织的使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认识国情,奉献社会,提高素质。

三、实施中学生养成教育必须注意的几点

1、养成教育要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心理学是认识学生心理的工具,是进入学生心理世界的钥匙。养成教育要有实效,需要遵循心理学原则。这就要求养成教育的内容、方法都要服从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进行教育。对学生而言,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必定具有健全的个性心理。许多我们认为品德低劣的所谓“双差生”,问题就可能出在心理健康上,一个心理有障碍的学生,往往表现为品德差、行为习惯不好。因此,养成教育一定要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只有学生的心理障碍清除了,个性心理健康了,学生才能够有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

2、养成教育要有层次性、个别性。对中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正确运用教育手段。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当然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个别指导教育,是养成教育的极为重要的原则。不同学生由于家庭环境、个性以及所遇事情的性质与程度不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是不相同的。对具体对象具体问题,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或正面教育、严词警告;或动之以情委婉启发;也可以运用集体力量时常督促。作为养成教育的实施者,必须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因人因事而异,这样才能有实效性。

3、养成教育的反复性曲折性和长期性。从心理机制上说,习惯是经过长期多次强化和积累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动力定型和自动化了的条件反射系统。一个人要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是很艰难的,只要有一回禁不起诱惑而破了戒,重新做起会变得更加困难。为此,应采取不同措施强化学生的意志力,把文明习惯的养成作为学生追求的目标和境界,从而使养成教育由他律型到自律型,最终达到自由型。

4、必要的礼仪教育可以提升学生接人待物的综合能力。?“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重视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做社会有用的人的重要保证。让规范的礼仪变成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7篇

论文摘要:技工学校拐工作的关健是抓好养成教育。文章分析了技工学校加强养成教育的必要性,提出了技工学校养成教育的恩路和对策.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要求职业教育:“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行.要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技能人才,加强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是关键.长期以来,无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多注重说教或抓典型、树模范、大张旗鼓地搞宜传的方式进行品德教育.这当然是必要的,但却忽视了对个人良好习惯的培养.而一个人道德品质的确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在于一点一滴的养成.古希腊的哲人就曾经指出:“德是表现在行为上的习惯”,“德只能在习性或制约中寻求”.所谓“习惯成自然”,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就是其品德、人格的体现;国民的行为习惯,就是一个国家道德水准的体现。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更注重良好习惯的训练.它具有连续性、一贯性的特点。养成教育虽不是德育的全部,但却是德育中最实的部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是德育的“质”的指标。

技工学校培养学生的定位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它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很强的市场生存能力,应当让企业拿了就能用.用了就说好。加强对学生在校期间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就是学生走向市场能否被认可的关键因素。

那么技工学校的养成教育应当怎样人手呢?

技工学校的养成教育应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人校塑造阶段;第二阶段为在校养成阶段;第三阶段为就业强化阶段.侧重点应放在对各种良好习惯的训练,包括思维习惯、语言习惯的强化培训。训练的过程要注意细节管理,避免粗放式管理。

人校塑造阶段从新生入校开始。这一阶段因为学生刚结束义务教育或墓础教育,基本上还不能够惫识到自己已经走上一条职业之路,相应就会带来一些不良的习惯和产生对职业教育认识的偏差。所以,这一阶段非常重要,人校塑造阶段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以后养成教育的效果。人校塑造阶段训练的主要内容为严守纪律、遵纪守法教育与生活习惯训练。侧重职业理想信念的初步建立。采取的形式为军事化训练、内务检查评比、一日生活常规的训练、对规章制度的学习和对专业方向的认识.在这个阶段,班主任的工作量很大,要紧密配合军训教官的军训,迅速熟悉掌握班上同学的情况和特点,工作时注惫随时纠正同学中出现的不良习惯,并加强对良好习惯的训练.要求班主任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和注重细节的管理方法.

在校养成阶段时间比较长,贯穿了整个学校学习生活阶段.在校养成与学习专业技能紧密结合.与学习专业技能相辅相成.好的习惯养成可以促进学风建设,而好的学风又将激励学生自觉养成好的习惯.所以这一阶段的养成教育必须与学风建设紧密相连。但良好习惯的养成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有一个反复的过程,所以要求训练必须持之以恒,训练要有狠劲,不见实效决不收兵。同时,训练中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做到六结合:(1)激发兴趣与严格训练相接合;(2)明确要求与具体指导相结合;(3)检查评比与自我评价相结合;(4)纪律约束与自我要求相结合;(5)反复强化与积极疏导相结合.(6)侧重养成与多层面跟踪相结合。

第8篇

一、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得到加强。

本学期,我校抓住有利时机,紧密结合形势,挖掘德育教育内涵,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结合“向雷锋同志学习”四十周年,在 3月1日组织学生开展了“小手拉大手,我们一起走”的学雷锋活动,与城管队各班也结合了实际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了各种活动,增强了学生爱师、爱生、爱班、爱校、爱国情谊,激发了学生的民族意识和责任心。我们现在从是的教育是一种责任,更是一项事业。在做学生思想工作时要注意方式方法,讲究教育艺术。在与学生的接触中要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师德修养。因为教师良好的形象是一点一滴形成的,他靠平时对自己一言一行的严格要求,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学生无时无刻不在对着这些镜子学习做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因此,教师无论是在备课、讲话、辅导、作业、批改和成绩考核等教学环节上、还是在做学生工作、家访以及校内外教育活动中,都要遵守教师道德规范,特别青年教师要在长期的实践中锻炼自己,在教书育人生涯中锻炼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二、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

品德不良的学生,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对人有戒心,有敌意,他们往往会认为教师有偏心,厌弃自己。由此,他会对教师抱着沉默、躲避、怨恨等态度,不肯接受教师的教育。因此,教师要注意情感的培养,亲近他们,真诚地关心他们,用感人的事例和深刻的道理教育他们,入情入理才能入心,使他们听得进,记得住,想得深,改得快。

三、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是学生克服缺点,努力上进的动力。教师如果无视他们的自尊心,一味批评,指责。他们就容易表现出“破罐破摔”的态度和对立的情感,因此,矫正学生不良品德,一定要重视学生自尊心的培养。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和细微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鼓励、赞扬,在活动中启发他们意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自己的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集体的荣誉,促使他们珍惜集体的荣誉,鞭策他们管住自己,抑制自己不良品德行为。

四、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

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既要注意他们的一般特点,又要针对他们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不能一锅煮,一刀切,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为了因材施教,教师必须经常接近这些学生,和他们交朋友,深入调查研究,了解他们的家庭和个人一贯表现等各方面的情况,细致分析他们的个性特点,选择有效地教育方法,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只有这样,才能打开他们的心灵之窗,促使其品德向好的方面转化。

五、强调校规制定班规,规范养成教育。

有人问一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呢?”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学者回答道:“是幼儿园。”“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东西呢?”“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东西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道歉,午饭后休息,要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他所提到,都属于行为养成习惯的教育范畴,都属于非智力因素。可见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的成功影响是多么的大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作为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时期没有成为习惯,那么,所造成的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中小学时期是青少年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正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基础,是建设良好班级的保证。因此,在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德育教育应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主。把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落实到实处。扎扎实实地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

先哲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可见知与行是不可分的。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应从学生的认知特情出发,按照先入为主的规律。向同学宣读《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学校的规范。并根据本班的特点,增补制定适合本班的班规。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联系实际逐一进行认真的学习、讨论。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常规养成教育时,注重让学生明确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如何去做。使学生一进学校就在头脑中深深地打下常规、礼仪之烙印。尽管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通过开学初扎扎实实的养成教育,可使学生指导、熟悉校纪班规。多数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提醒、引导下,逐渐地由“他律”发展为“自律”。

六、运用激励机制,深化养成教育。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形成的,必须反复抓,抓反复。尤其是对那些行为习惯比较差的学生。不但要通过爱的甘泉去进行入脑入心的浇灌,通过榜样、示范的力量去争取,通过同龄效应去帮拉,还应运用一定的激励去鼓起他们奋进的风帆。学生毕竟还是孩子,教师的一丁点儿表扬肯定,对他们来讲都是一种荣誉,一份骄傲的资本。在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时,教师应适当地采用多种形式的激励方式。以表扬为主,要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多感受成功之感。用成功的喜悦强化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七、 制定评价制度,落实养成教育。

第9篇

霍邱二中的学生主要来自于广大农村。随着农村地区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很多的孩子留守在农村,他们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主要是“隔代教育”或“教育”,家庭教育相对缺失,直接导致部分学生的文明素养较差、行为习惯不良。与此同时,随着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的不断老化,留守儿童的学习缺少必要的监管,学生的学习习惯等存在诸多问题。霍邱二中的生源较差,不仅新生的入学成绩较兄弟学校低,而且很多学生在行为习惯、文明素养、思想意识等方面与兄弟学校的学生有一定差距,因此,在霍邱二中开展学生的思想道德及习惯养成教育研究,不仅是学校提升办学内涵、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完成新时期历史使命、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中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的客观需要。基于此,霍邱二中向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办提出了《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及习惯养成教育研究》的立项申请,以课题为载体,全面开展针对新时期学生特点的德育实践。

二、实施过程

课题的研究过程,也就是德育实践不断深入开展的过程。我们首先结合课题的研究实际,广泛开展了中学生思想道德和习惯养成教育研究现状调查,并以霍邱二中为实验样本,深入开展了新时期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行动探索。1.问卷调查,形成调查报告课题组分别制定了《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问卷调查表》和《中学生习惯养成教育问卷调查表》,组织课题组成员在全省范围内分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学校,对各级各类学校的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现状和中学生的行为及习惯养成教育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在充分分析研究调查报告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学生思想道德和习惯养成教育现状调查分析报告》。2.以霍邱二中为样本,开展德育实践课题组根据问卷调查分析发现的诸多问题,结合霍邱二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际,制定了以解决当前问题为主要目的的课题实践规划,并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德育实践。首先是以主题教育月活动为载体,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及习惯养成教育。每年开展三次主题教育月活动:3月份突出文明礼仪教育的养成教育月活动,以规范学生的行为为抓手,提出治理“十乱”的管理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有校本特色的文明礼仪规范;5月份加强学校与家庭联系的感恩教育月活动,强化学校与家长联系,开办家长学校,对家长如何适时有效开展家庭教育进行培训,同时在每年的5月份母亲节时召开家长会,强化学生的感恩意识;9月份开展突出学生思想教育的品德教育月活动,近几年来,学校已经累计开展了责任教育主题、法治教育主题、遵规守纪教育主题、励志教育主题等教育主题活动。其次是经常性开展大型签名活动,让学生告别不良习惯或远离不良诱惑。针对当前学生行为习惯方面已经形成的不良习惯,在加强学生教育的基础上,学校采取大型签名活动,时间选在周一到周五的大课间,每次一至两个班级,采取的基本模式是先组织有关班级发出倡议,其他班级积极响应,签名后的签名簿悬挂于教室之中,以警示他人,教育自己。

近期,课题组主要开展的大型签名活动主要有:一是针对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反复性,开展告别不文明陋习签名活动;二是针对一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开展告别网吧签名活动;三是结合学校为六安市禁毒示范学校的特点,让学生知毒、识毒,开展远离签名活动等。再次是积极开展全员参与的校园文化建设,通过环境影响教育学生。主要构建四方面的校园文化:一是班级文化,定期开展班级文化评比;二是走廊文化,让杰出校友、优秀学生走进走廊,以他们的成长事迹、格言寄语丰富走廊文化内容;三是校园长廊文化,以全国道德模范人物、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先进事迹来感染学生,同时通过读后感和演讲比赛来强化教育效果;四是寝室文化,校园文化向寝室延伸,以寝室的美化、香化、文化为目标,定期开展检查,促进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最后是积极开展以国旗下讲话为主要内容的持续性思想教育活动。每周一规范地举行升旗仪式,让班旗与校旗、国旗一同升起。国旗下的讲话一般由升班旗的班级同学代表和班主任进行,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学生的国旗下演讲;二是班主任针对发现的不良行为发表有针对性讲话等。3.撰写中学生教育读本为了更好地让课题研究成果持续发挥作用,让更多的学生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和习惯养成教育,课题组从2008年底启动了《做一位合格的中学生》的撰写工作。课题组先是编写了《做一位合格的中学生60讲》,在霍邱二中广播站每天播出一讲。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课题组决定对该书内容进行扩充,尤其是2009年安徽第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结束以后,课题组把高中新课程的有关课程设置、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等内容写入了读本,最后定稿为18万字的《做一位合格的中学生》100讲,由黄山书社正式出版发行,连续再版五次,累计发行近40万册。

三、实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