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医学教学研究

时间:2023-09-21 18:00:02

导语:在医学教学研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医学教学研究

第1篇

实验教学的场地是实验室,是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平台,实验室的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的质量。

1.1玻璃器材的清洗、干燥、灭菌

玻璃器材干净程度对实验质量有直接影响,实验中使用的培养皿、锥形瓶、试管、载玻片器材必须严格清洗等。

1.2实验仪器的维护

各种常规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及时养护、运行状态,应纳入实验室管理的日常工作中,它是完成实验教学的基础。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显微镜、高压锅、干燥箱、培养箱、生物安全柜等常规仪器需日常维护以保证教学质量。要掌握简单的仪器维修技术,能及时排除常见故障。

1.3实验用品的准备

培养基制备、试剂染液配制。

1.4菌种的保管和养护

菌种是微生物学实验成败中的关键因素,它的纯度,活性都将直接对实验结果起着决定性。微生物学检验所涉及的菌种绝大多数是正常菌群和条件致病菌,实验教学所用菌种应具有标准的生物学特性,掌握各种菌种保存方法。微生物菌种具有很强的变异功能,在菌种传代和保存的过程中要定期进行菌种的生物学鉴定和标准菌株的筛选。

1.5辅助实验教学工具

确保以下辅助工具齐备完好。包括接种工具,酒精灯,染色液,载玻片,香柏油,擦镜纸,脱油剂,消毒缸,由于微生物的特殊性,实验完成后要给学生准备消毒液,浸泡手,肥皂、毛巾等是否齐备。

1.6搞好实验室卫生。

保持实验室干净、清新、整洁。经常性的打开紫外灯进行消毒杀菌。勿使用电风扇以防止加速污染气流,好的环境里不仅能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更有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

2提前做好预实验工作

首先,在准备实验前实验技术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实验教学的内容,这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和前提。明确教学大纲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理解实验教学重点和熟练掌握部分。提前做好预试,预试内容要全面,如果出现问题及时寻找原因处理解决,实验结果应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及符合教学内容的标准,这样才能圆满顺利完成预期的实验效果。其次,和任课老师多交流多沟通。根据每个任课老师的特点可以灵活机动做一些特别的准备工作。以便指导教师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水平授业解惑。最后,在实验开始、过程、结束等多个环节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听取学生的要求或建议,最大努力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真正让实验课成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平台。

3加强科研能力和参与实验教学改革

实验技术人员不要仅仅局限于准备好每一节实验课,还要经常参加科研实践,锻炼思维开阔眼界。投身于各项科研活动,增强科研能力,是对实验技术人员的新要求。在科研中寻找实验准备的切入点,对提高实验准备的效率和精确率有很大帮助。

4深入课堂,指导学生实验教学

第2篇

本次调查858名学生中男性185人(21.56%),女性673人(78.44%);汉族学生610人(71.10%),少数民族248人(28.90%);一年级388人(45.22%),二年级470人(54.78%);临床专业506人(58.97%),护理专业184人(21.45%),中医中药针灸推拿117人(13.64%),检验专业51人(5.94%)。

2.不同性别、民族、年级学生多媒体教学效果比较

在被调查的858人中,不同性别、民族、年级学生对多媒体教学的适应性、易接受性、师生互动交流、教学进度、学习效率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10)详见表1。2.3不同居住地、专业学生多媒体教学效果比较2.3.1不同居住地学生对多媒体的教学适应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师生互动交流三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0)。2.3.2不同专业学生对多媒体教学的适应性、易接受性、教学进度三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2)。

3.讨论

从总体看,50.47%(433/858)的学生认为对多媒体教学是非常适应的,只有2.68%(23/858)的学生认为不适应多媒体教学。提示大部分医学专科学生对多媒体教学是适应的,但是少部分学生适应程度欠佳,这结果与杨富强、候业智等人的研究结果相同。

3.1不同性别、民族、年级的学生在多媒体的适应性等方面分析通过本次调查可知不同性别、民族、年级的学生在多媒体的适应性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有利的证明我国在教育公平性上取得的成绩。有78.44%的女生,28.90%的少数民族学生被随机调查,在以男子为主的传统社会中女生受教育的程度、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与男子基本一致,在多种少数民族杂居的地区,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接受相同的教育,这些都以国家大力支持边疆教育有着密切关系。

3.2.1不同居住地学生对多媒体教学适应性分析进一步两两检验可知居住地为市县的学生认为非常适应多媒体教学的人数多于居住地为乡镇的学生人数,原因是居住在乡镇的学生一般以传统教育为主导,可能极少部分曾经接触过电脑,但是他们已经适应了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对于多媒体的使用,他们需要更多的时间适应。

3.2.2不同居住地学生对媒体教学图文并茂,激发学习兴趣的分析居住地为市县的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兴趣的人数多于乡镇学生,这可能与市县学生接触多媒体较早有关。有的市县学生可能在小学,甚至在上小学之前就接触过电脑,且刚开始接触时,以玩游戏为主。这部分学生进入大学转入多媒体教学学习后,他们较少关注多媒体的基础操作,更多的是关注于教学,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图文并茂,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而部分居住地为县镇的学生可能知道进入大学后才逐渐较多的接触多媒体,且接触多媒体的目的是为了学习,以学习兴趣为原动力就稍显不足。6.64%(57/858)的学生对此持否定态度,这与龚婷婷的研究结果相反,与史先红的研究结果相同,笔者认为多媒体在教学中确能取到一定积极作用。

3.2.3不同居住地学生对多媒体教学中师生互动性分析17.72%(152/858)的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交流有待进一步增加,这与史先红[4]的研究结果相同。经两两检验后,知认为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交流较差的乡镇学生多于市县学生。这可能与居住地为县镇的学生不尚表达,较为接受被动的师生沟通,即“我问你答”的形式,而多媒体教学中,更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只有找到多媒体教学与学生的结合点,除了加强课堂提问,课后练习,及时反馈外,还要注意通过肢体语言,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才能提高多媒体教学质量。

3.3.1不同专业学生对多媒体教学适应性分析护理专业学生认为非常适应多媒体教学的人数多于其他专业学生人数。原因可能是护理专业学生目前就业前景良好,学生心态好,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比较努力,具有较强的学习动力,适应性较强有关。

3.3.2不同专业学生对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易接受性分析52.45%(450/858)的学生不认同多媒体教学比传统教学更易接受、效果更好,这以秦翠萍研究相反,与史先红、李岁成等人的研究结果相同。这可能与教师制作课件的良莠不齐有关,这要求课件插入的图片与授课内容紧密相关,文字简洁,色彩对比明显,增加视频动画,层次分明,特色鲜明,课件素材的选取与有效搭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经两两检验后可知护理专业学生同意多媒体教学更易接受、效果更好的人数多于其他专业学生,而检验专业学生同意的人数少于其他专业人数,也许与护理专业不但要求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而且还应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经了解像基础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健康评估等,授课教师课件色彩鲜艳,字体大小适中,配有视频,学生反映较好。而检验专业的学生更注重实际操作,可能他们更注重操作的规范性,而实际操作可能更具形象性、可操作性、规范性。

第3篇

留学生与中国学生有很大不同,受生活习惯、学习方式、文化背景、等地域性因素影响,并不适合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为了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授课教师首先需要了解留学生的特点。一般来讲,留学生具有五个显著特点,表现为:一是留学生均来自不同国家,受固有的学习方法影响,在接触到我国医学院校的教学方式的时候,表现出更加开阔和活跃的思维,且积极发表看法,敢于提问[1];二是由于每个国家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学生掌握的程度不同,入校前也未经过统一的考试筛选,致使留学生各自的专业水平和操作能力参差不齐,所以授课的深度和速度都较难掌握;三是语言上的沟通障碍;由于使用全英语教学,教师和学生英语口语水平不一,标准化程度不同,导致沟通上的困难;四是由于国内外不同的医疗体制和管理形式,导致留学生认识上的偏差;五是多数留学生成长的生活环境条件优越,比较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导致入学后对新环境适应较慢,影响学习。

二、医学留学生教学着力点

(一)建立留学生实验诊断学专业教学中坚力量

根据留学生的特点,要求授课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素质[1]:一是广泛阅读,拓宽知识面。英文原版教材内容比中国的医学教材更为丰富,教师只有通过大量阅读文献、英文原版教材,才能拓展教学内容、掌握教学方向。二是努力提高英语听说能力。留学生的英语口语带有不同程度的地区特点和习惯,在交流中教师应特别注意,使师生英语水平共同提高。三是适当学习一些教育心理学。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四是授课时注意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平时要关心留学生的日常生活,为留学生提供各方面的咨询与服务。随着检验医学近年来的迅猛发展,大量高学历的专业型人才加入检验科,并成为其中坚力量。我们留学生的教学工作均由英语基础好、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经过试讲初选,选拔6名教师作为授课教师,其中具有留学经历的教师1名,博士后2名,博士2名,硕士1名,他们都参加过学校或学院组织的英语培训班,了解国内、外检验医学发展动态,因而熟知并掌握实验诊断学的教学目标。

(二)课程设置

实验诊断学以临床医学本科实验诊断学大纲为其教学大纲,使学生了解在临床疾病诊疗活动中实验诊断学快速、准确分析的重要作用。熟悉各检验项目的基本原理,掌握检测的基本技能、选择原则,熟悉分析前、中、后质量控制,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检验结果的正确分析及结果的临床意义。考试以闭卷理论考试(占总成绩的70%);试验考试:日常操作(10%)、实验技能(10%)和试验课出勤率(10%)的形式考核留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教材的选择和编写

实验诊断学教材要综合国内外实验诊断学的发展动态和趋势,注重检验科已开展和未开展的各项检测项目的介绍和讲解。我们参考AtlasofClinicalHematology,EssentialBio-chemistryformedicine,EssentialClinicalImmunology,Laborato-ryExercisesinMicrobiologyandUrinalysisandBodyFluids等国外教材,编写了《实验诊断学》及其配套实习指导的英文版。要重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课件制作尽量简洁,让学生从中就可以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以便学生做笔记。尽量使用图和表,再加入一些动画,既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也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2]。

(四)集体备课并进行试讲

在留学生的教学工作上,我们集中学科教师的智慧。在开课前,召集教研室的所有教师集体讨论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对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案都进行仔细认真的讨论,争取达成共识,再由任课教师在集体备课会上进行试讲,并邀请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点评。对任课教师英语发音的准确度、教学方式以及对教学内容的把握等方面进行重点考查[3]。

(五)在授课时间内多增加互动式和案例式教学

一般情况下,留学生在上课时思维发散、能够积极主动提出问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此时,教师应适当提出一些探讨话题,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各自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可以针对重点问题进行提问,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管回答问题正确与否,教师都应该多加鼓励。有时教师可以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和学生们面对面进行交流,这样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教师的授课更加平易近人。实验诊断学的教学相对乏味,且内容繁多。在实验诊断学理论教学中,病例式教学具有一定的优势。各种检测项目通过结合典型的临床病例来讲解,最好是一些自己亲身经历的病例,能加深学生对实验诊断学课程的全面理解[3]。

(六)实验课内容的改变

集中教研室广大优秀教师的建议,我们对试验课程进行重新编排,主要将原来的实验课改成基本实验课和临床见习课,增强了留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临床诊断思维。基本实验课主要有血液学、体液及生化免疫学的检查,增强留学生手工推片、识片的功底,以及各种检测的动手操作能力,了解各项检测的原理和步骤。而临床见习课则是让学生到医院检验科观摩,了解检验科的工作流程、仪器设备、人员防护、生物安全等多方面的现代化医学检验的工作环境,观摩从检测项目,如开医嘱、标本采集、标本接收、检测过程、检验报告输出、仪器自动化等,从而了解检验全过程[4]。最终让学生独立完成某一项目实验过程并判断结果,按照学生的操作是否规范准确以及步骤是否完整进行评测,综合考查学生学习成果。在以上措施的帮助下,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的主动思考能力,使学生对试验诊断学的理解更深入。

三、通过评估来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

第4篇

    教师作为“学有专攻”且“闻道在先”的有智之士,能够提供给受教育者所缺乏但必须具有的知识与能力。有效教师具备激励型人格、热情、精力充沛、幽默、可信任;有效教师的教学“以成功为导向”;有效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有条理的。美国伊利诺大学心理学教授雷蒙德?卡特尔认为,可能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教师特征如教师的特点、性别、年龄、知识水平及接受专业训练的程度,以及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如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技巧以及对学生的评价等[2]。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师不仅应谙熟本专业的相关知识,还要了解本课程与临床专业课程的联系、医学发展前沿动向。对于医学遗传学教师而言,在课堂教学中把握时机、合理地加入案例教学会大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基础医学课程有效教学的教学目标必须明确

    明确的教学目标是高质量教学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教学中,要把每次课堂教学目标研究制定后,形成文字,帮助授课教师准确把握每堂课的教学目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以医学遗传学为例,讲授单基因遗传病一章内容,教学目标即掌握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和性连锁遗传病的遗传规律,会应用它来分析、解决临床应用中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如计算子代再发风险,解释近亲婚配的危害等。

    3基础医学课程有效教学须注重学生主体差异

    要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注意个体差异。依据这一理念,教师的教学应紧紧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着不同生活经验、丰富情感和个性差异的人,这使得教师总是身处一系列频繁切换的课堂情境中。既要了解学生的先前知识结构、当前的学习状态、自我认识、学习风格、学习动机等,又要了解学生的需要与个体差异,如口腔专业以及眼视光专业的学生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相较,就存在医学遗传学基础知识薄弱、对课程重视程度不够、没有主动学习的动力等特点。

    4有效教学的达成要素

    4.1对话教学

    对话教学是创造生成的。教师随着学生思维的变换、心态的逆转和情绪的波动,敏锐地把握各种教育契机,重组教学资源,以达成主体间的心灵碰撞和视阈融合。在对话式教学里,教师不能将自己定位在主角或权威这种稳定的空间里,同时学生也不能处身于隐蔽自己的安全地带,师生之间应消弭人格尊卑的藩篱和课程进展的有限边界,释放学生的心智,使之在广阔的课程空间中漫游[3]。让互动与合作充盈着教学肌体,让教师把握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让课堂就像画轴一样逐渐展开“未曾预约的精彩”。

    4.2有效互动与提问

    有效互动要求准确把握“等待时间”。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应该留给学生4~5秒的时间思考其提出的问题,这段时间是学生处理问题、形成答案的最佳时间。很显然,目前大部分教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一般只有1~2秒,当学生回答受阻或者非教师本人所期望的答案时,教师要么迫不及待地自己回答,要么把问题转给能快速作答的“好学生”。教师的这种做法无疑在暗示学生:如果你不知道答案,最好保持沉默。这在无形中打击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使其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4]。因此,在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中,针对一个知识点提问的角度、时机,是值得授课教师研究的;在问题提出之后,教师的“等待时间”及与学生“眼神”的交流,都将影响互动的有效性。

    4.3生成式教学

    生成式教学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个性发展的时代意义上对有效教学的规范进行了重新解读和再概念化,从而实现了有效教学文化范式的重要变革。生成就是打开另一种思路,重新认识课堂中生命体的真正活动状况和自由意志的张扬程度,从而激发师生的内在生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生成式教学的基础是教师对教材、学生、教学环境的了解和把握,取决于学生与教师的有效互动;生成式教学关注教学的附加价值,需要教师的示范效应。

    4.4教师的教学经验

    课堂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应有的教学经验,教师教学经验的合理性表现为能够促进有效教学的达成。教学经验与教学实践有直接的联系,它是教师在长期教学活动中对课堂教学情境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而形成的,是教师教学生活的一部分,能够为教学实践提供参考。教学经验是一个教师的精神财富和教学资本,也是构成教师对教学认识的内隐理论的主体。教师的教学经验实际上影响其课堂教学行为。在课堂有效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既有教学经验的运用价值,充分发挥其合理成分,促进有效教学的达成[5]。适应课堂有效教学的需要,教师应该努力更新自身的教学经验。美国学者波斯纳曾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因此,教师应该自觉加强教学经验反思,通过对教学经验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祛除原有经验中的无益成分,提炼出原有经验中的精华,同时与新取得的教学经验有机结合并加以系统化。教师应该自觉地加强有效教学理念学习,特别要深刻地把握有效教学内涵与实质,同时,多关注与有效教学密切相关的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学习,努力将它们变成自己教学观念的核心部分,从而不断以新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促进教学观念的更新。

    4.5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价值判断行为,教学评价的对象和范围是整个教学领域,它突破了学习结果评价的单一范畴,包括教与学的评价,包括对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等。评价行为贯穿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评价的主要功能是改进,它的直接目的是为教师改进教学或者学生后续学习提供全面、客观而具体的依据。在方法和技术上,它不是单纯的定量分析,而是发展到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具体方式表现为:学生的考试成绩、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量化表、学生评价教师课堂表现的量化表、学生自我评价量化表等。

第5篇

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据此,笔者对上述法律部分内容采取了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堂上以问题为中心进行课堂讨论。

这种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讨论要求教师要有严密的计划和组织,一般需要提前一次课或两次课的时间把需要讨论的问题定好公布给学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由他们自己去搜集相关资料或查阅相关书籍,教师在讨论的过程中只进行适当的引导或点拨。

(二)师生角色真正互换,学生讲,老师听,随时发问,及时作答。

提前把讨论的内容公布给学生,此次讨论的内容较为广泛,可以是自己感兴趣的、与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或是比较常见的法律案例分析。为此专门预留了4个课时的时间来搞这项活动,经过学生们的精心准备,收到了预期的良好效果。此次进行的教学改革,收效颇丰,真正实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构建医学生法律教育教学体系

在实施依法治国的今天,改革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构建医学生法律教育教学体系已势在必行。首先应结合高职院校和医学生的特点,适当开设法律基础课程,增加法律教学课时数,保证教学时间。主要开设民法、刑法等基础法律课程,为后面要进行的医疗卫生法律法规的学习奠定基础。其次,加强高职院校医学生的医疗卫生法律法规教育,使法律教育与医学生的专业相结合,为其踏入工作岗位保驾护航。医疗卫生法律法规教育需重点学习的课程有《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药品管理法》等,可根据学生及其所学专业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课程进行学习。此外,医疗体制改革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如医药卫生资源的配置、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等;医学科学发展中出现的法律问题,如器官移植、基因工程等,这些都为对医学生进行医事法律知识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再次,重视开设医患关系课程。发达国家医学院校非常重视培养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在美国的医学院校,普遍开设了“与病人沟通”,“病人”,“医患沟通的艺术”等课程。在英国的许多医学院校开设有“医患沟通”,“医生与病人相处的能力”,“如何告诉病人坏消息”,“情商教育”的课程。我们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人文课程设置的经验,开设相关的医患关系课程。

三、总结

第6篇

关键词:医学英语;需求分析;ESP教学

1 ESP中的需求分析

根据Hutchinson 和 Waters的需求分析理论,把需求分为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目标需求指在未来的目标情景中学习者的客观语言需求,主要分为necessities、lacks和wants。Necessities 指在目标情景中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即为了在目标情景中发挥有效的作用,学习者需要知道什么。Lacks 指学习者的目标语能力和现在的语言能力之间的差异和矛盾。Wants 指学习者自己的需求。学习需求指的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需求,包括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和方法、学习动机等要素。以上两种需求都是从学习者的角度考虑的,很多学者认为医学英语的教学以及课程设置不应只考虑学习者需求,还应该考虑医学英语使用者的社会需求。社会需求主要指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有关人员外语能力的需求,把社会需求纳入到研究考虑中,可以使医学英语的教学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能够贴近实际使用情况,满足学习者未来职业的需求。

2 医学英语需求分析调查

为了保证本次调查的信度和效度,我们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访谈、调查问卷等,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

2.1 调查对象与方法

此次问卷调查分为两类,分别是学习者需求问卷和社会需求问卷,多数题目都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辅以少量开放式问题,前者调查对象是齐齐哈尔医学院随机抽取的100名本科学生,发放了1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99份。问卷共35题,主要从necessities、lacks和wants三方面调查了听、说、读、写四种技能,同时还包括学习者对于医学英语教学方面的具体的学习需求。社会需求问卷的调查对象是齐齐哈尔市各医院的医生和护士共50人,该问卷共15题,主要调查听、说、读、写四种技能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情况,问卷发放50份,收回有效问卷50份。

2.2社会需求及学习者需求问卷结果与对比分析

问卷使用excel 2007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学习者对目标情境中需要掌握的技能的认知与社会需求中反应的技能有差异。在学习者问卷中,医学英语四种技能的necessities值从高到低分别是读、说、听、写;社会需求问卷中,四种技能的排序则是读、写、听、说(表1)。也就是说,学生和医务工作者都认为读是工作中最重要的技能。而对于说和写,学习者普遍认为在未来工作中,说的技能更重要,而医务工作者却认为写是仅次于读,处于第二重要的技能。这种对比结果和差别说明学习者和医务工作者都认识到阅读能力的重要,但在实际科研工作中,医务工作者还须要撰写英文摘要和论文,这就可以解释社会需求问卷中,写的技能排在第二位的原因,但是对于学习者来说,还不了解未来工作中须要撰写和发表学术论文,因此可以解释他们把写排在了最后,却把说和听排在第二、三位,这是由于大学英语长期的批判哑巴英语,使学生明显高估了说的技能在未来工作中的需求度,却低估了写作能力的必要性。

此外,按照表1的排序,纵向比较目标情景需求中三个维度下四种技能的值,发现学生认为自己最缺乏的是说的技能,但是最想提高的却是阅读技能,说明对于阅读技能,学习者都能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与社会需求问卷的结果显示一致;但是对于写作技能,学习者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它在未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而医学英语课程,正是一种目标导向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应该通过这门课程,向学习者传达未来工作中最需要的技能,以及着重加强对这些技能的教学。

通过学习者问卷分析发现有81%的学习者认为医学英语对未来职业很重要,79%的学习者认为开设医学英语很重要,但只有47%的学生对于现阶段我院医学英语的教学情况表示满意,可见医学英语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对于学习动机,44%的学习者选择为了将来工作的准备,而41%的人为了考研准备;对于医学英语的学习重点,大多数学生认为是医学术语、单词以及医学文献的阅读,分别占36%和44%;而超过半数63%的学生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也是医学词汇量有限,其次是语法困难;至于教材,89%的学生选择阅读为主,兼顾写作,并配有语法和词汇练习的综合教材;对于教学模式,学生更偏爱互动式课堂活动教学;课程设置方面,半数50%学习者选择从大一开始,公共英语课和医学英语课同时期进行。

3 医学英语教学改革及课程设置建议

3.1 明确教学目标

通过这两个问卷,我们知道学习者学习医学英语的主要目的为了将来的工作和考研作准备,在未来工作中,他们更多的是利用医学英语及时学习和获取专业知识和信息,进行文献综述和撰写英文摘要及论文,其次是听取学术报告等;根据这一特点及需求,医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也要重在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但不能忽视其他技能的培养。

3.2 改善教学内容、方法及教材

本次调查发现,学习者现阶段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医学词汇量有限,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讲授一些医学英语词汇的构词法,帮助学生记忆单词。其次,学生最喜爱的教学模式是互动式课堂活动教学,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多开展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甚至模拟学术研讨会等课堂及课下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同时也能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文献检索及文献综述等多方面的能力。最后,医学英语教材要充分体现ESP教学的特点,文章内容要科学实用,结合目标情景的题材,如药品及医用品说明书,医学论文的摘要或综述等,文章难度要适中,词汇量合适。

3.3 优化课程设置

结合问卷结果,笔者建议我院一、二年级进行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同时,在一年级开设多门医学英语选修课,如医学英语视听说等。第二学年或第四学期,可以全面开展医学英语教学。教材方面,前两年要选择医学专业知识不是很深的、概括地讲述医学基本理论知识的教材,旨在使学生初步了解医学英语,具备简单运用医学英语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对三年级学生开设专业更细化的医学英语必修课,使学生学习起来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也可以为他们四年级进入实习作好准备,更好更快地学以致用;在此基础上,也可以考虑开设一些高难度的医学英语选修课,例如医学英语文献阅读、医学论文写作等。

本次问卷调查使我们摸清了我院现阶段医学英语的教学现状和社会需求情况,通过两个问卷的对比分析,发现了一些问题,得到了一些启示;并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对医学英语的教学内容、方法、教材和课程设置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可以改善我院的医学英语教学,并为其他医学院校提供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Hutchinson T. Waters A.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M].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1987.

第7篇

由于各高校的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况各不相同,其医学本科留学生实验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教材也不尽相同。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学校一贯坚持医学本科留学生基础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目的与普通本科医学生保持一致。设置实验教学内容时,考虑到留学生的专业背景和特点,在满足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兼顾本校的实际情况,学校为本科留学生设置了3个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内容,包括邻苯二甲酸钾的浓度测定、稀溶液的依数性和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铁离子含量。实验教学内容确定后,学院组织了3名具有海外留学经验且专业较强的老师,编写了实验讲义。这3个实验讲义不仅语言规范准确,逻辑清晰明了,而且图文并茂,即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学生预习、实验操作及撰写报告的重要依据。编写讲义时还将医学背景融入化学实验中,培养医学本科留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调动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实验完成的质量。比如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铁离子含量的实验中,我们就设定了一个医学背景:某村村民缺铁性贫血发生率非常高,假设缺铁性贫血与村民饮食中缺铁有关,对村民的饮用水和食物进行调查取样后,需要测定样品中的铁离子浓度以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2提高教师英语水平,加强对留学生文化的了解

由于医学本科留学生的基础化学实验课程采用全英文授课,教师的英语水平和表达能力直接影响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采取了多项措施来提高教师的英语水平,并加强对留学生文化的了解。

2.1“1+1”组合教学模式

由于医学本科留学生基础化学实验全英文教学的难度较大,加上留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并且很多学生都有口音,因此,承担留学生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的主导教师和青年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和教学经验。学院规定,参与留学生实验教学的主导教师必须具备海外留学经历和较强的英语表达能力,同时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并获得教授职称,青年教师必须获得博士学位,有较好的英语表达能力,专业知识比较扎实并且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在严格遵照这些标准选择主导教师和青年教师后,我们尝试了“1+1”组合教学模式,即1名主导教师与1名青年教师组成“1+1”教学小组,同时将留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个实验由2个“1+1”教学小组中的2位主导教师和2位青年教师各自负责1个留学生小组的教学。在老教师的“传、帮、带”过程中,使得青年教师在老教师的帮助下能够迅速提升英语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同时获得老教师宝贵的教学经验,保证实验教学内容高水平完成。

2.2开展青年教师英语沙龙活动

每周4下午定期开展英语沙龙学习活动,除特殊情况外所有青年教师和老教师都要参加,形式为讲课和讨论相结合。沙龙每次以2名青年教师作为主讲,1名青年教师主持,其他教师旁听,学习内容围绕本专业科学研究的前言和热点问题,以讨论的方式学习英语。每位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在每次沙龙活动中至少提出一个问题,在沙龙活动结束前,每位教师要总结学习所得,并通过口述与大家分享,在讲解和讨论科学文献的过程中锻炼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2.3学习留学生的文化

语言是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因此,实验带教老师不仅要学好语言,还要适当了解留学生的文化,在带教过程中注意尊重对方的文化和习俗,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在学习留学生文化的过程中,可以多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从老教师的宝贵实践经验中学习了解留学生的文化。比如跟留学生说话时应当保持适当的距离;男女留学生不宜安排在一个实验小组;在实验过程中避免跟留学生(尤其是女同学)发生肢体接触;在需要保存实验教学资料而照相时,必须征得学生同意等。

3理论讲解与实验操作并重,提升实验质量和完成率

基础化学实验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实验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而留学生的化学基础参次不齐,再加上英语水平的影响,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程度差别很大。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的同学能够很好地理解所讲解的实验内容,而有的同学则几乎完全不理解实验内容,并且学生之间基础实验技能的差别也很大。为了增加留学生对基础化学实验内容的理解和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在理论讲解与实验操作并重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3.1精心备课

留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基础化学知识的良莠不齐增加了基础化学实验备课的难度。而教师的备课质量直接决定实验教学的效果,为了保证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将教学内容烂熟于胸,明确授课的重点难点所在,在授课过程中着重讲解,并在板书和讲义中重点描述,力求使课程讲解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在备课过程中,多与老教师和同事交流,互相纠正英语发音和教学中的问题,力求达到对于同一内容能够使用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讲授。此外,认真撰写教案,理清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掌握教学的关键点所在,使实验讲解清晰明了,重点突出。

3.2做好预实验,关键及复杂操作进行录像

实验课不同于理论课,实践性很强,不确定因素较多,哪怕是一个实验步骤中的小差错就可能导致实验失败。这就要求带教老师要认真做预实验,查阅相关资料,反复推敲,融会贯通实验内容,做到每一步实验操作的内容都能够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描述实验操作的目的、意义及注意事项。此外,在做预实验的过程中,结合之前的教学经验,思考留学生在每一步实验操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出现的状况,采取有效的应对方法。对决定实验成败的核心影响因素,做到心中有数,对于难以理解的内容配以插图,对关键及复杂的实验操作进行录像,并在实验课上供学生自由播放。能够对实验中学生所提的问题进行回答,解释实验中出现的与讲义描述不符的现象,并能够快速准确地发现并解决学生实验中的问题。比如在“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铁离子含量”的预实验中,由于紫外分光光度计太大,无法进行实物演示,于是笔者把紫外分光光度计的校准操作和样品测定方法进行录像,在理论内容讲解完毕后,播放了这段录像。在操作紫外分光光度计的时候,很多同学都来播放这段录像,甚至有的同学一边播放一边模拟,这种形象的教学方式加深了学生对仪器原理的理解和对实验操作的直观认识,提高了实验教学的质量和完成率。

3.3对实验操作进行实物演示

由于留学生来自很多不同的国家,学生间的实验操作技能差别很大,动手能力也各不相同,有些同学能够按照讲义顺利完成实验,而有些同学甚至对很多基本的实验操作都没有概念。因此,在讲解实验的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多地配合实物模拟,边讲解边演示,让他们获得感性认识,并将实验操作步骤以简单易懂的流程图和表格形式在黑板上加以表示,便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参考。在演示的过程中,不要放过任何一个小的细节,对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也应该进行演示。比如在“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铁离子含量”的实验中,对于如何定容,笔者进行了直观的演示,包括使用何种滴管,吸取多少液体,如何将液面的凹槽和视线平行之后读数,定容之后才能盖上量瓶的盖子,定容后混匀溶液的操作方法及混合的次数等。对于较难的实验操作,演示完毕后,应该让1~2个学生来操作,教师从旁纠正指导。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实验操作时重点关注,加强辅导。

3.4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已经在高校教学中得到普及,在留学生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图形、图表和动画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提供丰富的图像及声音信息,图形形象直观,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实验原理和复杂的操作方法,提高实验完成的质量。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在预实验中所录制的实验操作步骤和从网络获得的动画最受学生欢迎,其中预实验中录制的实验操作视频由于与实验的契合度很高,点击率最高,深受学生的欢迎,大大提高了实验课的教学效果。

3.5重视学生课前预习

在每一次实验课程开始之前,要求学生在课前对实验课程的内容进行预习,对实验课程的原理和操作步骤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明确听课的重点,并写好实验预习报告,上课前交给老师并占10%的最终成绩。这种做法能减少与学生交流的障碍并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为同行所提倡。

4考勤和卫生问题

由于留学生接受的教育观念和文化背景不同,做实验时比较活跃,自由度也比较大,但课堂纪律也会差一些,迟到和缺席的现象比国内学生多。此外,实验课结束后的实验室卫生清洁工作也不理想。为了保证教学质量,针对这一问题笔者采取的措施是实行双签字的模式,并配套合理的考核办法。双签字的具体做法是在开始讲课前进行点名,实验结束后,学生清洗完实验所用仪器并清洁自己所负责的实验台面,经代课老师检查合格后方能离开。实验课程的最终成绩由4部分组成:平时出勤,课堂纪律占15%;预习报告占10%;实验报告撰写占70%;实验完成后整理实验仪器,清洁实验场所占5%。通过这些配套办法,留学生实验课的出勤率几乎是100%,实验完成后的清洁工作也做得非常到位,有效地保证了实验教学的质量。

5安全问题

化学实验难免会用到一些有腐蚀性和毒性的试剂和药品,因此需要培养和强化留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为了提高留学生对危险试剂的认识,笔者在讲义中将腐蚀性或毒性较大的试剂用明显的字体和颜色标识出来,并在讲义的结尾附上发生危险情况时的处理方法。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印度学生在使用移液管时是用嘴来吸液体的,这跟他们在本国所受的教育有关,因此,有印度学生时应该特别注意,强调正确的操作方法。此外,带教老师应该在课前学习处理各种紧急情况的预案,并在上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上课时随时准备好处理紧急情况,一旦发生危险,能够正确冷静地处理。

6小结

第8篇

关键词 医学遗传学;自主学习;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2-0088-02

长期以来,高校教育环境的创建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展各自为政,教师只重视创建教育环境手段的合理性,却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这一终极性的问题,最终导致培养目标与教学效果之间并不和谐[1]。如何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设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在掌握医学知识的同时,又能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医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医学遗传学是一门介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在医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教学实践中,针对学科特点,不断进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取得满意的效果。

1 整合教学内容

随着基础医学的迅速发展和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很多课程内容之间出现知识点的交叉与融合,这对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是非常必要的,但同时也加大了课程教学量,给教学过程实施带来一定的难度。所以对于医学遗传学与相关课程重复的内容要进行必要的整合。如医学遗传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必须重点讲解、讲透,但对于其与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存在交叉的内容,如基因的表达、调控、染色体的组成、线粒体的结构、分子诊断等教学内容则可以适当删减。教学中涉及的相关知识点,教师可以给学生列出简要提纲,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知识掌握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查阅相关教材,将相关知识点之间建立一种横向联系,通过自己主动学习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完善知识体系。课程整合打破学科间的阻隔,有效避免了部分课程内容之间的重复和知识点遗漏,理顺了知识结构,减少授课学时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基于问题的教学

传统教学模式学生接受的是现成的知识,虽然接受知识的效率高,但是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受到抑制,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针对部分教学内容采取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基于问题的教学是把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临床问题情境之中,让学生更加清晰、真实地了解问题的实质和现实意义,并通过自主探究、讨论来解决问题,掌握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知识。基于问题的教学首先要选好讨论的病例。通常要选发病率较高、危害较大的遗传病病例,首先由临床医生提供真实病例,然后教师和临床医生对病例进行修改,因为临床病例专业性强,不能很好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所以要根据培养目标对临床病例进行一定修改,使其符合学生当前的知识结构和接受度。课上将病例信息分幕发放给学生,每一幕都涵盖3~4个引导问题,学生通过不断接受新信息,不断讨论、提出假设、自主学习、验证假设,最后给出病例的解决方案,并在讨论过程中掌握病例背后的临床知识。

在基于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发挥引导作用,只需要在学生讨论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学生学会通过自己的主动思考来解决问题,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 情境模拟教学

对于医学生来说,真实的临床病例最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由于遗传病的特殊性,使得医学遗传学临床教学环境与其他临床医学课程相比有很大的局限性,对于很多遗传病病例,学生往往无法有效地进行临床见习。情境模拟教学通过模拟再现临床情境,有效完善了医学遗传学临床教学过程。

情境模拟教学课前学生要根据病例准备相关的学习资料,为课堂咨询做准备。课上让一名学生扮演医生,一名学生扮演患者,也可以结合所选遗传病的特点,再加上一名学生扮演陪同的患者家属,让医生根据患者及家属的主诉,从临床思维角度出发进行询问病史、绘制系谱图、查体等,最后医生要给患者及家属提出咨询意见。通过情境模拟过程,给学生创造一种积极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从中领悟到学习要点,实现亲验式教学过程。

情境模拟教学给学生呈现了一个真实的“遗传病”患者,让学生转变了以往的学习身份,以医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情境模拟教学法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模拟医生,面对“遗传病”患者的痛苦经历,学生会增加使命感;模拟患者,能通过换位思考体会遗传病患者的真实感受和尴尬境地,学生会增加责任感,发自学生内心的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可以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也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情境模拟教学的课前病历资料准备、课上就诊全过程、医患双方的沟通交流都是通过学生自主建构,以学生自主思考来完成,学生有了自己的逻辑思维和学习成果,有效地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情境模拟教学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第一责任人,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 角色互换教学

医学遗传学教学中有些章节信息量大,内容枯燥抽象,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不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必将陷入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误区,能力培养无从谈起。师生角色互换可以改变这种教学现状,是增强学习效果的一种有效措施。

角色互换的实施分备课、授课、答疑三部分。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环节。教师首先要把学生分成小组,然后布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学生课下通过查阅教材、参考书及图书馆数据库等相关资料,认真做好教学准备工作。课堂上每组选一名学生作为“老师”,结合自己制作的课件开始授课,教师则以学生的身份听课,授课结束后其他学生开始提问。讲课的学生由于准备充分,基本能很好地解答同学提出的问题,对于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最后由教师来帮助解答。

角色互换教学给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学习体验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了学生的极大欢迎,同时也拉进了师生间的距离,融洽了师生关系。备课阶段,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制作课件,精心准备授课的各个环节,整个过程中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资料整理分析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授课、答疑阶段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同时有效验证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对学生是一种有效的激励。

5 开辟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作为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在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功能[2]。第二课堂教学方式灵活,教学素材多样,既补充和延伸了第一课堂的教学,也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发展,受到学生的极大欢迎。第二课堂的实施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组织学生成立课外活动小组,结合理论教学内容,开设课堂教学无法完成、同时又有一定探索性的实践课题。如组织学生设计“人类正常性状调查报告”,让学生到社区或本校人数多的期班进行性状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性状分布特点,撰写调查报告。

为了了解有关遗传病的资料,可以组织学生到特殊教育学校、儿童福利院、妇产医院进行遗传病相关信息调查,分析调查结果。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学生自己设计调查问卷,安排具体流程,准备各种资料,自己亲自展开调查,既丰富了学习内容,又有效锻炼了社会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了将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服务于社会的乐趣,可以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宣传如何做好优生优育及遗传病的预防等相关的科普工作。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自主思考解决各种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锻炼沟通交流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社会经济及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3]。作为未来卓越的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当今知识经济时代高素质医学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独立的探索、质疑、创造来实现学习目标,真正做到“授人以渔”,使学生更好地学会学习,以推进医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协调发展,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苏中平,赵婷,叶鹏,等.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教育环境的适应性探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8):12-13.

第9篇

关键词:医学影像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教学方法【中图分类号】G

【中图分类号】G712

1.引言

《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作为卫生类中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学生学习后续的专业课,如《医学影像设备》等课程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2007年5月修订的新版教学大纲,对该课程又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和标准[1]。现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和笔者的教学实践,谈一下对该门课程教学的一些看法和认识。

2.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知识基础差

电工与电子技术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对学生数学和物理的知识基础要求较高,而目前中职类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尤以数学、物理等学科最为突出。这样,无形中就增加了教师的授课难度。例如,在讲解基尔霍夫电压定律时,要求学生对初中物理电学中的欧姆定律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并且在列出相关多元一次方程组后能够正确加以求解。但是大部分学生由于初中物理和数学程度较差,对于教师讲授的这些基础性的知识都听不懂,更难说加以理解了。导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得不停下来,领着学生复习或给学生补充讲解相关的物理和数学知识,从而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进度[3]。

2.2 学校实验条件有限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该门课程理论授课和实验课时的比例约为2:1,就是说要求有1/3的课时为实验课,让学生在动手做实验或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4]。但是,由于我校属于卫生类职业学校,在诸如物理和电工电子等方面的实验条件较为欠缺,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这样,更进一步增加了教师授课的难度。

2.3 教师的自身素质

由于该门课程学生学习难度较大,教师教学难度也很大,从而导致了一些教师的教学态度不端正,没有下功夫,想办法来提高教学效率,进而产生老师不认真教,学生更加不认真学的恶性循环。

3.教学方法研究

3.1 针对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的问题,笔者采用了一种方法,就是向学校申请由自己来担任本校医学影像专业物理课程和数学课程的授课任务。由于物理和数学课程都是一年级第一学期的课程,而电工与电子技术是第二学期的课程,这样,就可以结合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中某些知识点的特殊要求,对学生的物理和数学知识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授课。

例如,在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中正弦交流电部分,要求学生掌握正弦交流电的书写和计算方法。教师在数学课授课的过程中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对三角函数部分加以较为详尽的讲解。

再例如,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中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电阻网络的化简,这就要求教师在物理课授课中,加强对电学部分中电阻串、并联关系的讲解。

3.2 对于实验条件不足的问题,笔者采用以下方法来解决。

①.自己制作或从网上搜索相关知识点的多媒体课件或实验视频让学生观看,增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例如,在讲解三极管导通原理的时候,如果仅靠教师对导通过程的口头讲解,学生还是感觉比较抽象,无法理解。这时,可以配以适当的课件,把三极管导通的过程通过动画的形式演示出来,这样就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对该过程的理解程度,起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②.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电路实验,如桥式整流、滤波等基础性电路,笔者使用Multisim软件搭建仿真电路的方式,来给学生进行演示。通过仿真实验,让学生观察电路参数的变化,从而达到验证电路效果的目的[2]。

4.结论

笔者认为,医学类中职学校培养医学影像专业人才的目标应该突出人才的适应性和能力性,即学生在毕业时既具有对相关影像设备的操作、维护能力,还具有对各种疾病进行简单诊断和分析的能力。[3]这就对人才的培养方式、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笔者通过对上述教学方法的实践,和对毕业生进行的反馈情况来看,以上教学方法还是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崔娟,浅析新版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教学大纲的变化[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3):132~134

[2]熊伟,侯传教,梁青等.Multisim7电路设计及仿真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