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1 18:00:04
导语:在青少年的叛逆心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通常表现为情感的对立、抗衡和情绪上的嫌恶、不满。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和教师会发现孩子不再像以前那么乖巧,对于长辈的教导和劝告不像以前那样听话,甚至会产生抵触、反抗的情绪,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从某种意义上说, 叛逆是人类自身的一种潜在本能。同时, 它也是个体成长史中一个不可逾越的主题。个体的成长就是不断反叛旧我、创造新我的过程,个体就是在不停的反叛中成长起来的。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鲜明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
青少年叛逆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如下:
青春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表现。步入青春期的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智慧和思想在不断的发展,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也日益增强。处于这一时期的青少年会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确立自我的意识。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希望得到承认的理解和尊敬。他们在看待事物和问题容易形成片面的、偏激的、固执的,甚至是极端化的情绪。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的自尊心是难以满足的,因为成人和社会在较多场合忽视了青少年的这一极为敏感的心理需要。在这种自尊心受到挫折的情况下,青少年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持批判态度。在这些独立和“反抗”的行为活动中,青少年的自尊心和成人感得到了变相的满足;成人对其行为的斥责或批评,反而使他们感到自己像一个成年人那样影响着别人了。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使他们做出异乎寻常的举动,以期引起别人的注意,显示自己独立的个性。
2.家庭教育过严。有些父母对孩子总是提出过多、过细的要求,而且常以不满和消极的方式提出过多的责问和批评,这些都无形地在孩子的心里造成一种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而又找不到适当的方式排解时,便使得他们产生了对家长的不满和反抗。
家庭是青少年生长的基本环境,是人生中最先接受教育的地方,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因为疼爱自己的孩子,通常以过来人的身份,把自己过去所受过的经验教训告诉给孩子,为青少年指出一条没有弯曲、高效、便捷的人生道路。大部分的家长在对孩子教育时,都会有这样的心理:我一定要让孩子超越别人。这种想法无可非议,但我们的家长常常把孩子作为实现我们自己理想的工具,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自作主张地为孩子安排生活。然而对于生命的成长来说, 珍贵的不是经验, 而是经历。青少年由于个体意识的慢慢觉醒,开始改变依赖父母的天性,不再喜欢由别人带着走,而要自己走。青少年渴望独立与家长不恰当的好意关心,造成了两代人思想上的冲突与矛盾。当青少年与家长无法敞开心灵平等相待时,他们会反感家长的做法,进而产生了叛逆的心理。
学校教育的片面。学校是青少年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环境, 学校不良因素的作用也是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重要因素。在学校教育里,教师片面地评价青少年的优缺点,对他们的能力、成绩无法做出客观全面的评价,而往往只是用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许多教师都是注重升学率,注重学生的成绩,不断地施加一些学习上的压力给青少年,使得青少年心理负担日益加重,以至他们的不满情绪和叛逆心不断的积累。
4.社会的影响。当今社会的舆论是倾向于张扬个性、宣传自我的,在这种情况下,青少年便容易形成支持“叛逆有理”的认知体系,从而发展成逆反心理。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学生接受教育的途径多元化。由于青少年辨别是非能力不够强,一些带有负面影响的信息随之会被他们所接受。比如一些影视作品,极为美化叛逆者的个人行为,夸大叛逆者的能力,鼓吹个人主义。许多高中生十分欣赏电视、卡通片中描写的“叛逆英雄”。这些不良的价值观想和行为倾向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加上自身心理的不稳定性和模仿性,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容易形成逆反心理。
5.同辈人之间的影响。在青少年群体中,他们有着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要,相近的兴趣爱好及行为倾向,相互之间容易认同。所以一些不良的英雄观、出风头、唱反调、打架斗殴等行为和习惯很容易相互感染和模仿。
虽然,青少年的叛逆心理有一定的正面效应,如自我意识较强、勇敢、坚强、能求异、能创新,还可以防止一系列不良品质的形成,如在不顺心、受压抑的时候,敢于发泄,不会有畏缩心理,也不会保守、逆来顺受。但是,如果逆反心理在一个人身上经常性地表现出来,成为其稳定的心理特征,那么它就会带有一定的性,如漠视、破坏、故意对抗社会行为规范,视他人的痛苦为快乐。当这种心理发展到严重程度时,就会既有害于社会,又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和进步。若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就有可能导致青少年的偏执、冷漠、不合群等性格,严重者会出现激烈的行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关键词】青少年;叛逆心理;应对
所谓叛逆,顾名思义,就是反叛的思想、行为忤逆正常的规律,与现实相反,违背他人的本意,常常做出一些出乎意料之外的事。因此,可以从定义中看出叛逆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于父母和老师的话,孩子不再是言听计从,而是有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他们勇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在事情的处理上,他们不再是和父母商量,而是根据自己的意愿行事;不喜欢父母过多的照顾、管理或干预,特别讨厌大人对他的再三嘱咐和重复要求,而要自己独立去实践;对于传统观念、现成结论和权威往往不迷信盲从,而是持批判的态度。中职生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潜力股,他们的发展对于国家未来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少年强则国强”这一句话不仅仅代表着青少年知识文化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还是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健康等。而读中职的阶段也是叛逆心理最为强烈的时期。那么,中职生的叛逆心理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又该如何去解决呢?
一、中职生叛逆心理产生的原因
1.从中职生本身来说。中职生年龄一般都是在15到18岁之间,他们处在青年期的初期,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是发展最为迅速而且最为旺盛的时期,所以人们也称这个阶段为黄金时段。中职生随着生活阅历的不断增加,他们思维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越来越强,从而使得他们的独立意识不断增强,他们想问题想办法的思维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而且在社会发展中,社会文化水平和社会教育水平也使中职生的逆向思维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即使是这样,他们在生理上的成熟,比如说性别意识和独立意识等,使他们不断觉得自己已经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大人,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偶尔摆脱成人的监护,让自己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同样,他们也认为自己有能力管理好自己,自己决定事情,面对这样的心理,他们在家长的苦口相劝中,有意无意地回避、反感甚至是背离。但是也就是这样并不代表着他们心理也成熟起来。总之他们在整体上还是不够成熟,在认识上不够坚定,容易受到外部条件的影响。所以对于家长和老师的苦心相劝,他们总是觉得自己的私生活被打扰到了。而且,对于中职生来说,他们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那就是他们自身的自卑感比较严重。中职生他们的身份比较特殊,他们大部分是基础教育过程中被忽视的弱势群体,他们多数是由于学习成绩不好才会选择中职校,在以前的教育过程中,他们或多或少都会受到老师、家长还有同学们的了“另眼相看”,也就是这样他们就会对学校有一种偏见,而且认为在中职校中看不到未来,这样就比较容易产生一种自卑心理,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因为这种思想导致在行为上无所适从和反抗。
2.从家长方面来说。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父母的不恰当的教育是导致学生心理叛逆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今一些死板的观念还束缚着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很多家长的期待,但是对于中职生在升学考试中的失手,很多家长都表示非常失望,但是他们还是希望他们能够扭转乾坤,所以才让他们继续选择中职校,不过家长的那种失望还有失落的的情绪还是无法根除,就会在行动还有身体语言中或多或少表现出来,慢慢地中职生也会觉得自不如人。而且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可能使用的方法不够恰当,在中职生还是小时候,他们都会很听父母的话,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希望能够摆脱父母的管束,但是家长们却不能给予他们所希望的“自由”,自然而然,这两者间他们的冲突就会出现,但是家长们有些时候他们根本就接受不起孩子犯错误,一旦孩子犯了点错误,他们就责骂甚至殴打孩子,根本就无视他们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他们也认为自己的生活经验远比孩子的要丰富得多,所以在教育的时候常常会讲到这样一句话:“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要多。”也就是这样,他们就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强加给自己的孩子,希望他们能够少走一点弯路,完全忽视了孩子成长的需要。甚至有些家长把自己未能完成的梦想交给自己的孩子完成,完全无视他们的兴趣爱好,这样双方的矛盾就产生了。在叛逆心理的形成中,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表现,那就是单亲家庭还有夫妻关系不融洽的家庭,中职校的一部分学生就是出身这样的家庭,他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就是缺少一份完整的爱,也就是说青少年在家庭中缺少关爱,他们的内心就会表现出一种非常不稳定、不平衡,所以这些家庭的孩子就成为了叛逆心理的一个易发的群体,而且不管是在表现还是影响过程中,都特别严重。
3.从家长、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来说。中职生他们正处在青少年的初期,他们特别渴望能够得到长辈们的认可,即使是一个微笑,他们都会觉得自己就是天使。很遗憾,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少看到这样的微笑,在家长和老师的面前,只要他们犯了一丁点的错误,他们就有可能在大众的眼球下斥骂或者是殴打孩子。我们都知道,家长和老师都希望孩子能够成长,但是方式的不正确就会使得这种成长会扭曲。而且随着孩子独立意识的加强,他们希望能有自己的处事方式,而不是再受到家长的管束,但是对于家长来说,他们都希望能够倾注自己全部的精力,帮助孩子,所以很多事情都是由家长包办的,就是这样一个孩子的渴望独立和家长的不恰当的关心,就使得矛盾激化,而且当矛盾产生的时候,没有很好地进行了解,就使得孩子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学校教育特别是班主任的教育对于中职生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毕竟他们还不够成熟,而且也过着住校的生活,很多东西都还是第一次,加上本身他们的基础就不够扎实,自卑的心理严重,所以这些中职生就特别需要老师的认可。但是有些老师不了解中职生的心理特点,教育思想过于陈旧,总是觉得自己本身就是课堂的主导者,总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去对待学生,指示学生必须怎样想,必须怎样做,根本不与学生交流思想,共同探究,而不是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和学生交流,这容易激起学生叛逆心理。
4.网络因素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普及,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的效果如何,我们也要辩证去看待,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准则有时候与学校的教育是相违背的,但是有了网络之后,中职生与社会的联系在渠道、广度上都比以前有了很大的发展,中职生由于自身的阅历不足比较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网络忽视了对青少年受众群体的关照, 使一些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内容被青少年负面地接受了。他们就会随着网络中的一些所谓的“名人”有样学样,向着一种比较“有个性”的生活发展,这样,他们就会对正常的教育产生了一种逆反心理。
二、叛逆心理的特点
1.盲目性。中职生是其处于一个思维方式向反向和多向发展的特殊时期,这阶段的他们精力充足,探求知识和探索社会的能力不断发展,他们却找不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就盲目地封闭自己,自己感觉到一种有力无处使的感觉,但是他们并没有因为这种感觉而畏惧,他们盲目地按照自己的感觉去行事而不管形式和结果是否都是正确的,而且,在他们经历过升学的挫败之后,觉得自己总是和这个社会格格不入,想找一种方法去逃避自己,所以他们在做事情的时候从来都不考虑后果,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缺乏一种冷静思考的态度,这样,就使得他们的行为具有了盲目性。
2.社会性。中职生叛逆心理的社会性主要表现在社会和政治对他们心理的影响。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青少年对外交流沟通的途径不断扩大,接收的信息量也不断增加,知识面也比较宽,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鉴别能力,不能对他们所接收到的心理进行辨伪,而且也有不少的非法分子,利用中职生的这种心理,投机取巧,也给中职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但是他们的生活阅历等都还不是很丰富,在遇到事情后又不能冷静思考,容易感情用事,这样就比较容易形成一种逆反的心理。所以说叛逆心理具有社会性。
3.自发性。中职生叛逆心理的自发性主要表现在他们的叛逆心理主要是自己自身形成的,没有经过任何一种物质的影响,而是在一种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通过个体间相互影响自发形成的,而且在他们的行动中,缺乏一种像指明灯的指向目标,不知道自己所处的地位,不知道究竟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往往觉得自己已经是一名成人,已经有能力处理好很多的事情,所以他们经常是不听劝告,一意孤行,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甚至有时候看到别人那样干,也跟着干,所以说这种叛逆心理是在特定的条件下自发产生的一种表现。
4.可变性。叛逆心理的可变性表现在有些具有叛逆心理的中职生,他们并不是什么都逆反,而且是随着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和教育的作用,因势利导,逆反心理也可以发生逆转,这就表现在中职生心理的可变性。因为如今社会的自主意识比较强烈,但是他们的观点和立场还不是很坚定,而且他们的思想还不成熟,只要社会和家长、老师等能够对其进行有效地引导,那么这种叛逆心理就不会对中职生的身心健康影响过大。
三、如何调节青少年的叛逆心理
1.正确对待中职生青少年时期的心理特征。这就要求中职生能够充分认识到叛逆是这一时期的一个心理上的弱点,因为这阶段青少年的心理情绪比较容易冲动等,对于很多事情他们看到的只是单方面的,而不能够全面去看待很多事情,可是有时候中职生会认为自己的叛逆行为是一种心理疾病,他们会和自己过意不去,很多时候都是坚持认为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就是正确的,总是和其他人唱反调,而且有些家长也以为孩子的叛逆行为是中职生变坏的一种表现,从而放弃了对他们的教育,这样就是中职生的成长过程中渐行渐远。所以说双方都要认识到叛逆心理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中职生也要肯定自己,不要仅仅是因为自己是一名中职生,就觉得技不如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辉煌,只要自己能够努力,那么就有可能会获得成功,所以中职生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对社会的洞察能力,多采纳别人的建议,客观冷静地去分析问题,同时家长也需要正确引导孩子,使他们能够正确对待自己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比如说,曾经有一个青少年,他染了一头的黄头发,黄头发的中间还掺杂着几撮的红头发,还喜欢穿着一些稀奇古怪的衣服,他很清楚自己的家长和老师都没有办法接受自己这样的打扮,但是在看到家长和老师看到自己这般模样而表现出来的嗤之以鼻的态度,他就觉得自己像是打了一场胜仗一样。
2.应该采用平等民主的教育方式。调查表明,62.64%的青少年都希望家长、老师采用一种平等、民主的方式来教育自己,在犯错误时,希望老师和家长给予理解,给予帮助引导他们认识错误的原因,知道吸取经验教训。我们都知道,有时候老师和家长他们都喜欢站在一个很高的角度来指导中职生,而不是用一个平等的形式,他们总是认为自己就是生活中的引导者,自己所经历过的东西永远都比孩子要多,他们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这样的话就容易产生叛逆心理,所以家长和教师应该正确了解孩子的真正心理,让孩子能够真正觉得其实长辈们都是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自己的身旁。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老师和家长能够倾听一下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以便让他们能够有勇气改正自己的错误。对于孩子的优点,表现好的地方,不要吝啬赞美,要把爱说出来。
3.多和中职生沟通交流。这主要包含着三个方面的交流,一个是父母,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同学。只有多和青少年交流,他们才能够感觉到自己不是孤立的一个人。首先在父母方面,很多时候中职生叛逆心理的形成都是因为没有和大人们进行进一步的交流,家长总是认为孩子永远都是孩子,不管阅历什么的都比孩子高,所以就喜欢代办的形式管理孩子,但是如果家长们能够多了解中职生的感受,多站在他们的角度上看问题,那么青少年的叛逆心理自然而然就消失了。其次是教师方面,对于中职生而言,他们的基础还有生活的态度可能都不尽如人意,这些特殊的群体就需要老师的帮助,在中职校,不少的教师对自己的学生比较失望,然后就弃之不理,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到位的,老师应该给予每个学生肯定的眼光,悉心教导,使他们不断找回自信,重新面对自己的生活。最后,就是生生间的交流。在学校中,见面最多交流最多的要数同学,而且,每个同学他们的年龄,学习的目标都是相近的,所以共同语言就会比较多,因此交流也多就能够把心中的叛逆释放出来。
叛逆心理是中职生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要正确引导孩子走出叛逆的心理,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有可能会走向极端。叛逆心理的加剧会导致其对人对事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对抗社会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从而走向极端。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要使用“耐心+认可+鼓励”的形式用爱扭转叛逆的孩子,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成功的孩子,正确引导他们,作为中职生也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叛逆心理,将自己的叛逆降到最低。
青春期是一个人从稚嫩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每个人都会经历青春期的生理巨变,也会经历心理发展的种种困惑、矛盾和挑战。这个时期的男男女女经历着一个“变”的过程,在追求美好未来的同时与逼仄的现实不断地斗争。他们认为社会压力大,按照一般的发展很难有前途,因此要展现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所以,在这关键的人生道路转折时期,每个人都以旺盛的精力,汲取知识,思考人生,寻找友谊,追求爱情,还面临着职业选择等人生难题。
这个时候,他们开始有了独立意识,有了自我意识,会拼命地维护自己的思想和认识,对父母、老师说的“不准”“禁止”强烈反感,认为那是对他们的否定。他们努力构建自己的思想、价值观、人生观体系,渴望得到理解和尊重。因此,叛逆行为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叛逆心理有一定的好处。比如鼓励青少年形成敢闯好胜的独立品质、培养青少年用求异的思维思考问题、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等。但过于明显的“反控制”“对抗”心理是有害的。如果不及时加以纠正和正确引导,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产生冷漠、疏离、多疑、偏执等性格,甚至对抗父母、老师、社会,使他们的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生活萎靡、学习被动、工作消极等,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转化,从而走向极端。
15岁时,纽约少女瓦内莎・万・佩膝发现自己有大麻烦了――父母从书店里买回大量育儿书籍,并且夜以继日地加以“攻读”,并按照书上所教授的方法来对付自己。
瓦内莎从小就是一个不让父母省心的孩子,她个性十足,性格顽劣,喜欢到处惹是生非,完全没有一点淑女的气质,而且极有叛逆性,爱和大人对着干,父母说东,她偏要向西。到了青春叛逆期的她,更是让家人头疼不已,父母所有“苦口婆心”的教导,她往往都是一概不理,双方矛盾几乎无处不在,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因此,无奈之下,父母只好求助于一些专家写的育儿参考书,希望能从书中找到一些“制住”瓦内莎的良方,让她能服服帖帖地做一个听话、懂事的好孩子。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瓦内莎当然不想被父母制住,于是便在心里计划一套“反制”策略。有一天,趁父母不在家,她认真翻看了那些“育儿经”,想提前知道书中那些制自己的“招数”,好做应对的准备。
结果,瓦内莎很快便发现了一个问题:书里的那些建议和方法都是大人们写的,全是从父母们的角度出发,教授他们该如何和子女们“斗智斗勇”,完全未能从青少年的视角去探究、聚焦、挖掘孩子们的需求,并且也都没能给出一个真正让孩子们接受的解决方案。
2
“如果我的爸妈按这些书里的方法,对我实施教育,我敢说,我们之间的关系,只能会变得越来越糟糕,因为我太反感书中那些自以为是,以‘专家’、‘家长’自称的居高临下的教育方式了!”
“难道就没有一本从孩子角度出发、关注未成年人内心世界的育儿经吗?”瓦内莎想找到一本这样的书,然后买回来送给父母读,但遗憾的是,她几乎翻遍了纽约所有的书店和图书馆,都没有发现一本这样的书。
“既然没有,那我就来写一本吧!”瓦内莎决定大胆开创一种新模式,从青少年的角度去撰写一本育儿书,告诉家长们如何理解他们的孩子,怎样停止对立,让青春期变得简单而平和。“写这样的书,还有一个初衷,那便是我也想跟父母缓和矛盾,让他们知道,其实我很爱他们,也想成为他们的骄傲!”
3
为了写好这本书,做到案例真实详细,瓦内莎在家人和朋友的帮助下,先后采访了200多名与父母关系紧张的“叛逆”美国青少年,以及57名因为“叛逆”而触犯法律、被关进少管所里的“少年犯”,倾听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以及对父母管教方式的看法和期望。“整个采访过程,也是对我自身思想和灵魂的一次洗礼,让我对‘叛逆’的严重后果有了深切的体会!”
接下来,瓦内莎用了近两年的时间,才完成了整部书的写作和出版。在这过程中,父母给予她极大的支持和帮助,这让瓦内莎感动不已。“我们仿佛都一下子长大了,彼此之间的代沟变得少多了,他们不再要求我这样做,那样做,而我也变得乖巧和懂事了。”
由于这本书有着与传统育儿书籍完全不同的内容和视角,结果一上市便大卖,一年之内便销售了110万册。随后,瓦内莎又在网上开通了个人网站,父母们可以在这里提出他们的问题和困惑,然后众多青少年网友会给出他们的看法,这一下颠覆了传统的咨询方式。
现在,瓦内萨已是美国著名的青少年问题专家了,并且受邀成为美国好几家电视台心理和家教栏目的特约嘉宾,为众多家庭和青少年的成长提供实用、有价值的建议和方法。
而她自己也因此赚得盘满钵满,一跃成为身价过百万美元的“智慧美少女”,她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无比融洽。
〔关键词〕中学生;叛逆心理;访谈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24-0016-03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一特殊发育阶段,这一时期,由于生理、心理变化较快,自我意识觉醒,独立性增强,中学生在生活上不愿受父母、教师过多的干涉,不愿意听从父母、教师的意见,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叛逆心理给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隐患,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克服和防治,就会逐渐演变为病态心理或犯罪。因此,对中学生叛逆心理加以正确引导,成为一个重大议题。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对桂林市八所中学的学生进行了调查,以期为中学生叛逆心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从桂林市各中学中抽取桂林市大河初中、桂林市柘木中学、桂林十八中、灵川县潭下中学、临桂县宛田中学、桂林七中、桂林十四中和桂林职教中心校八所学校的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对这八所学校各年级学生分别进行访谈调查。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本研究查阅了中学生叛逆心理的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关于中学生叛逆心理的研究现状以及已有研究中学生叛逆心理的表现、成因和已采取的对策。
2.访谈法
对八所学校共179名学生、131位家长、63位教师进行了访谈。访谈以座谈形式进行,在每所学校分别举行学生座谈、家长座谈和教师座谈。在进行学生和家长座谈时,要求所在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回避,以保证座谈内容的开放性和真实性。
(三)研究工具
根据已有文献资料,从叛逆心理存在与否、叛逆心理在各方面的表现、形成的原因、对学习生活的影响以及所采取的策略等角度分别编制了针对学生、教师、家长的三份访谈提纲。其中,学生访谈提纲包括5个问题;教师访谈提纲和家长访谈提纲各包括8个问题。
二、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访谈结果
179名学生中,有136人认为自己存在叛逆心理,29人认为自己不存在叛逆心理,14人不确定自己是否存在叛逆心理。
认为自己存在叛逆心理的学生谈道,自己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叛逆心理主要通过以下形式表现出来:在言语上顶撞长辈;打架斗殴;谈恋爱;辱骂他人;厌学;逃课;离家出走;不听从任何意见和建议;明知道是错的还要坚持做;不想与人沟通,将所有的不满都闷在心里等。
学生们认为,自己之所以会产生叛逆心理,主要原因有:进入青春期,独立意识越来越强,但是只能思想趋于独立,生活无法独立;学习压力大,受到父母和教师的“压迫”;与父母、教师存在代沟,得不到他们的理解;与身边的人缺乏沟通;长辈过多地指责和批评自己,很少得到鼓励;感觉自己被忽视,想要引起他人的注意;自身贪玩,沉迷于网络游戏;社会环境的影响;等等。
谈到叛逆心理对青少年自身的影响时,学生们提到消极的影响主要有:引起情绪的波动,失眠、多梦等生理现象;产生厌学心理,旷课、逃学;学习成绩下降;沉迷于网络世界;早恋;影响人际关系;可能会使自己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等。积极的影响包括:叛逆心理使青少年开始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自己将压力变为动力,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
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如果产生叛逆心理,学生们主要有以下调节方法:向朋友倾诉;写日记;运动发泄;到学校的心理宣泄室宣泄;找个空旷的地方大喊;玩游戏;看电影;听音乐;唱歌;逛街;吃东西;做数学难题;多想想父母的好;不说话,发呆,把自己关起来;喝酒;打人;通过早恋来调节等。
(二)家长访谈结果
在对131位家长进行访谈时了解到,感觉自己与孩子关系亲密的家长共52人,感觉自己与孩子关系紧张的家长共11人,认为自己跟孩子关系正常的共68人。认为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孩子有叛逆现象的60人,没有的38人,不知道是否有叛逆现象的13人。
家长们自己观察到孩子平时的叛逆行为有如下表现:特别叛逆,经常上网、玩手机且控制不住;经常顶嘴,不尊重父母;经常发脾气,生气;上课不听课,发呆,不交作业;注重形象,喜欢打扮;羡慕成年人的生活,想去打工;不穿父母帮买的衣服;不愿意给父母看自己的作业等。
家长们认为,孩子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为:进入青春期,觉得不需要家长关心;沟通少;父母过分施压;父母要求过分严格,让孩子反感;孩子埋怨作业过多;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觉得父母都过时了;因为早恋产生叛逆等。但也有部分家长表示,自己只是感受到孩子的这种叛逆心理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很大,但是并不知道为什么孩子会产生叛逆心理,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为此感到很困惑。
对于孩子的叛逆心理,大部分家长表示担心,一怕影响孩子的学习,二怕孩子由此谈恋爱,三怕孩子受社会风气的影响,耽误一辈子;少数家长表示不担心孩子产生叛逆心理,认为这是孩子走向成熟的表现,意味着孩子开始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需要得到尊重。
针对孩子的叛逆行为,家长们谈到自己曾尝试过如下方法进行化解:给孩子一个拥抱、微笑,跟孩子谈心;找教师或者孩子信任的人与其聊天;陪孩子一起看电视(如中央电视台法制频道、心理访谈,湖南卫视《变形计》等);严厉地批评后再表扬;以书信的形式进行沟通;谈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孩子把精力放到积极的兴趣爱好之
上等。
家长们提出对学校的期待和建议有:净化周边的网络环境;开设心理辅导室及心理课程,加强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疏导;加强家校联系,多开家长会,有条件的进行家访;开展感恩教育;正确引导孩子学习;不频繁更换班主任或者任课教师,各学科教师都关注学生;改善学校食堂的伙食。
(三)教师访谈结果
教师们认为叛逆心理是青春期孩子必有的性格特征。在教学工作中,中学生的叛逆心理主要表现在:自以为是,故意跟教师对着干;对教师一再叮嘱的事感到厌烦,越强调越烦;对教师表扬的学生不屑,对与教师对着干的学生佩服;故意恶作剧;不听课;对教师施暴;钻牛角尖,在学习上固执己见;标新立异等。
在教学工作中,比较容易引起中学生叛逆心理的行为有:指出其不良习惯,如果方式不对则更加叛逆;受青春偶像剧的影响;误解学生的行为时;对学生的关注、理解不到位,处理事件时无意出现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对个性较强的孩子教育方式简单化;不尊重学生;将一些理念强制灌输给学生。
教师在座谈中谈到,如果叛逆心理太严重,容易导致中学生遇事走极端,易早恋;影响知识的接受和青少年的上进心;缺少积极乐观的心态;影响其判断是非的能力。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叛逆心理的产生标志着青少年人格开始独立,产生了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良好世界观的形成。
教师们认为,应该采取如下措施防止叛逆心理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尊重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不同的学生要区别对待;不把学生的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扩大化,为学生保守秘密;学校定期开设心理讲座及心理课;对于已经出现严重叛逆行为的学生进行专业心理辅导;让更多教师加入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学生相互学习;开设家长培训学校;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技巧的培训,疏导教师心理;课间时做心灵放松操;每位学生每个月给教师写一封信;就事论事;教师树立起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教师也谈到了自己在学生叛逆心理的教育中所遇到的困惑:家长对于学校和教师工作的不配合;在与学生沟通时不知如何把握语言的度;教师的形象、地位低,职业在社会上得不到认可;教师的待遇有待提高;社会环境中的很多因素与学校中的正面教育相悖,对学生心理产生负面影响;成立教师心理辅导中心,重视对教师的心理疏导;各级精神卫生中心与学校定点联系;增加心理教师编制,心理教师在学校里专职专用等。
三、讨论
(一)中学生叛逆心理的表现
由于青少年自身独立意识的增强,不喜欢父母过多的照顾、管理或干预,凡事都要自己独立去实践,特别讨厌大人的再三嘱咐。希望父母把自己当大人看待,要求以大人的身份出现,对于父母的话不再一味言听计从,而是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
意见。
中学生的叛逆心理通过相应的行为展现出来:一些学生把打架斗殴看作是有“胆量”;明知道是错的却还要去做、厌学、逃课、离家出走是为自己寻找“自由解放”的途径;不听父母、教师的话是家常便饭;谈情说爱是对父母反对早恋最好的回击;顶撞父母,辱骂他人,与教师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等。而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爱护公物、遵守校规校纪的中学生则被一些人认为是傻子,并通过肆意讽刺、挖苦,造成在集体里好人好事无人夸、正不压邪的局面。
(二)中学生叛逆心理形成的原因
1.身心发展因素
中学生随着身心的发展,思维深度与广度比以前提高了很多,自认为已经能够独立评判一些事物,看问题往往不够全面,容易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自我意识的独立和自身感觉的成熟使得他们喜欢自作主张,采取回避、反感甚至背离的态度。一夜之间,一些中学生由乖巧听话变成了处处跟教师、家长对着干,进而把自己放在施教者的对立面上。
2.家庭环境因素
一些父母在较多场合中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要,孩子有时候可能会难以接受。父母一些苦口婆心的教育方法使中学生反感,有的甚至认为自己的父母无能,进而有意无意回避。有些家长习惯以教育者的高姿态出现在孩子面前,家庭缺少民主商讨的气氛,限制了孩子自由的思考空间,否定的态度容易导致叛逆心理。有的父母将自己的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帮助他们完成“未完成的理想”,这样也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
3.校园环境因素
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叛逆心理。除了来自教师的影响,还有周围同辈朋友的影响。在同辈群体中,一些人不良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倾向很容易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在生活中加以模仿,习得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加重叛逆心理的形成。
4.社会文化因素
当前的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和网络等,其内容都充斥着“个性”与“自我”的元素。叛逆这个原本带有贬义的词汇,已经成为中学生眼中的褒义词,成为他们最渴望具有的特性。而青少年学生社会阅历浅,辨别能力差,很容易被社会中的金钱崇拜、封建迷信、腐败现象等影响,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三)正确疏导中学生叛逆心理的对策
1.承认和尊重叛逆心理的出现
中学生的叛逆心理是一种正常现象,我们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我们应利用叛逆心理的正效应,努力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我们要认识到叛逆心理的积极作用和价值,使其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强大动力。
2.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温暖的港湾,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家庭息息相关。因此,作为新时期的家长要特别关注孩子在青春期的叛逆心理。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应该努力营造民主、融洽、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这样才能有效地疏导孩子的叛逆心理。
3.教师讲究教育艺术
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手段,讲究教育的艺术魅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尝试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教育方法,如温文尔雅、和风细雨式的开导,帮助中学生消除厌学情绪,这样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调适叛逆心理。
4.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一是要正常开展心理素质教育课程,讲授心理健康的相关常识或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课;二是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及早发现学生的心理隐患,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三是成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教师,或定期开设“心灵热线”,开展个别心理辅导。
论文摘要:面对青少年的逆反心里,家长要尽早了解青少年出现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要学会早重和理解孩子,正确对待孩子的琦与借,从实际出发,善于发几孩子自考的优点,但赞贾要适度,不能一味地表杨和赞赏。
事例一:午夜,阵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把我吵醒,来电显示的是班级里的学生家长,睡意朦胧的我接了电话,那边传来家长焦急的声音,“老师,不好意思,半夜打电话来,我是小军的家长。小军在傍晚时和我们吵了一架就走了,到现在还没回来,我们出去找了很久也没找到,您能不能告诉我班级里他好朋友的电话,我打电话问问看,看小军有没有去他们家。”事后得知是因为小军的家长误会了他,在他极力解释后,还得不到家长的理解,失望的他走出了家门。
事例二:一天,我们班的小辉没有来上学。他的父母关系破裂了,小辉跟了父亲。于是,我拨通了他爸爸的电话,他说“我在宁海工作,昨晚没有回家,不知道他今天为什么没有来啊?可能又去上网了,等我回去到网吧里把他找出来,一定狠狠的打他一顿。”是的,小辉的平时爱好是上网,他爸爸最恨他上网了,因为小辉为了上网经常把家里的东西便宜卖掉,比如他的自行车,卖十元钱,他爸爸的电瓶车卖一百元钱;或者他趁爸爸不注意时干脆偷爸爸口袋里的钱;再或者偷同学的自行车卖掉……几天或几十天没钱后才回家,而当他回到家里,等待他的就只有爸爸的暴打及整夜下跪等惩罚。
事例三:作为班主任老师我还经常会听到家长说这样类似的话:自从上了初中,我家的孩子变了,变得很内向,每当我说他的时候他都一声不吭,不管你说什么,他就经常跟没听见似的,跟他说的什么事,简直就是对牛弹琴,不知怎么回事。假期里,他每天不是写作业就是自己闷头上网玩游戏、聊天,对家长不理不睬。最过分的是,前两天父母想跟他好好沟通一下,谁知没说几句话,他就顶撞说:“我就是不知好歹!不可理喻!”还在自己的房间门上贴了“请勿打扰”几个字,气得家长无话可说。
以上三个事例中的学生的表现,归根结底都是学生的逆反心理在做怪,所谓的逆反心理就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状态,在十四至十八岁的青少年中表现得尤其明显,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对家长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心存对抗,他们内心也明白按照大人的意愿行为做事的合理性,但他们却有意违抗父母的意志,只在乎和父母对抗时的,看见父母生气、伤心自己反倒高兴,家长遇到这种情况往往心中忧虑,却没有什么解决办法,束手无策。
青少年这种叛逆心理的出现打乱了正常的家庭秩序,也给自己制造了成长中的烦忧。家长如何应对这种挑战呢?
爱荷华大学的Ronald L.Simons及其研究同仁发现:“父母在孩子中学时的管教是十分重要的,孩子这个时期的行为可作为青少年时期的指针。他还补充道:“在孩子青春期的时候,避免让孩子违法犯纪是十分费力的,父母在这个时候应该帮助自己的孩子走向正途。”
显然,父母的教育方式是非常重要的,方式得当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家长在选择怎样的方式时应该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
1首先要尽早了解青少年出现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
家长如能认识到他们需要尊重这种变化,学会站在青少年的角度和立场上和他们倾心交谈,则会减少学生的逆反心理。
2要学会尊重和理解孩子
在上述第一个案例中,如果小军的家长能够心平气和的坐下来,先听听孩子的解释,了解小军此时的心理需求是希望家长理解他,信任他,家长就不会使得小军这样的青少年离家出走了。
3要找出他们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
像上述案例二中所提到的那样,如果爸爸找到小辉为什么那样喜欢上网的原因是什么,解决的方法或许就不会这么粗暴了。小辉没有了母亲的关爱,爸爸每天又忙于工作经常不在家,刚刚十几岁又活泼好动的他怎能耐得住寂寞,每天自己乖乖地在家写作业呢?他们的矛盾一次次恶性循环,使得父子之间最后剩下的就只有埋怨和怨恨了。相反,如果爸爸能够多关心小辉,多抽时间陪陪他,多讲道理,再加上适当的鼓励,而不是犯了错误就打,那样至少可以让小辉感受到深深的父爱,让他意识到家是他永远避风的港湾,而不是只有爸爸的责骂和毒打之地……
4要从实际出发,善于发现孩子自身的优点,但赞赏要适度,不能一味地表扬和赞赏
赞赏是孩子获得成功后家长给予他们的肯定和激励。一般来说,赞赏是一件好事,然而对孩子一味地赞赏却未必是件好事了。日常生活中,为什么有许多孩子因为比赛或是考试失利就大哭大叫的呢?这说明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很差,赢得起却输不起,他们心理极其脆弱,一旦遇到矛盾难以解决,就像霜打的茄子一样萎靡不振。因此,家长对孩子的赞赏要掌握一定的尺度,要学会在赞赏中批评,在批评中赞赏,使孩子既能尝到甜的滋味,也能吃到苦头。对于孩子一向较好的方面,家长只要给予一般鼓励,对于应该能够达到的水平,家长只要给予一般的肯定就可以了,以免赞赏过频,滋长孩子的傲气。
5正确对待孩子的对与错
关键词:学生;青春期;叛逆心理;对待方法
笔者多年来从事高中教学,对学生的青春期特点,叛逆心理深有体会。现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以及学生的转化工作就“正确对待青春期学生叛逆心理的研究”这个主题谈一些笔者的体会和做法。
此年龄段的学生有相当部分是比较叛逆的,所谓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因为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叛逆心理,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叛逆心理虽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它虽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如果不及时矫正,发展下去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不利。
逆反心理的危害:“逆反期”的心理、行为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对抗社会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从而走向极端。
爱是世界上最动人的语言,充满爱意的班集体则是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一方沃土。笔者努力把班级体,看作是一个大家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是这个家庭中的一员,要想家庭兴旺,必须大家努力。笔者倡导让学生做班级的主人,大家一起创建一个文明守纪、团结互助、勤学上进,有强大凝聚力的班集体。
笔者在工作过程中还得到了许多学生的帮助,是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使他们渡过了难关,战胜了青春期的消极情绪。他们就是高二(13)班的全体教师和可爱的孩子们以及所有关爱高二(13)班的领导---尤其是德育处王荣春主任、年级主任房玉进、杨建刚团委书记、王清军老师等和学生的家长。所以在对待叛逆期的学生时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大家一起努力。笔者教高一学生时,这些学生有很多的坏毛病。高一刚开学时的学习生活卫生等习惯差,集中调皮孩子多,有“十大金刚”的说法,德育处王荣春主任专门组织开会,会前让笔者好好了解情况,会上建议各处室人员、包括他自己与这些孩子结对子。通过大家的帮助及教师们的不懈努力,一路走来,现有了很大的进步,学生心态都非常好。学生们先后获得过冬季长跑团体奖、运动会方队表扬、团体操比赛第二名、优秀班集体称号、歌咏比赛最佳组织奖、课间操跑步三等奖、卫生示范班、卫生达标班、张文哲获年级演讲比赛三等奖等殊荣,并获得了领导和家长的好评。这一年来逼着做得最多的就是和学生融为一体,做学生的大朋友。
在这期间,笔者的做法是,用真诚的师爱唤醒学生。高一接班,笔者就先想办法和他们搞好师生关系,与孩子们交朋友,用换位思考,站在他们的角度想问题。让他们真正感到笔者的真诚,真正感到我笔者是为他们好。笔者平时的教育是在乎他们、关心他们的表现,不听话当然有批评,但笔者更多的是充当引路人。要求学生做事要讲求良心,尊重他人,要学会感恩,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自然地接受笔者的观点。对于有缺点和错误的学生,笔者不是一味的训斥和挖苦,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而是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在情与理方面多作疏导工作。即便笔者偶尔火气很大,也尽量压住自己,提醒自己耐心点,避免与过于叛逆的学生发生摩擦,以免自己的绝招难以施展。所以接班至今,笔者可以很自豪地说一句,他班的任何一个学生都不记恨他。有这样一句话:“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在我们班,笔者把每个同学都看成朋友,对于差生,不管是在谈心还是闲聊,笔者总是注意给他们心理暗示,让他们觉得老师喜欢他,认为他“行”。笔者的班级现在有很多这样的男同学,他们学习成绩很平常,比较调皮,但体育成绩比较好,特别喜欢打篮球。但若直接强行反对他们去打篮球,学生一定会在心理上与教师抵触。所以笔者没有这样做,而是找机会和他们谈心。笔者说:“你若体育好,高考要比其他同学有优势,如果你今后考上大学,那你绝对是很吃香的,你知道吗,现在好多单位都喜欢艺体人才。找工作会更容易些。”此外,笔者和其它教师还建立了“一帮一”互助对子。
在工作教学过程中,也有许多学生不理解笔者及教师的所作所为,但笔者并没有在意那么多,仍然为学生的成长不断努力。笔者也与学生坦诚相待,他对学生坦诚地说,他在乎的不是那点班主任津贴,在乎的是学生是否有好的习惯,在乎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乎的是你们今后的人生道路如何。
紧抓学生心理特点,笔者在“和睦”“团结”方面下了很多功夫。具体体现如下:邱东建转学—笔者开了简单的欢送会,本班的学生全到,其他班的学生也有同学来。学生们跟笔者的关系都特别好,学生有人称呼她李姐,班里男生大多调皮习惯不大好,笔者有时也打趣说他们“像土匪”一样,他们也打趣叫笔者“司令姐姐”,他们还将班级qq群昵称就叫“盲盗”集团。不少的家长也告诉笔者孩子们在家懂事多了。
笔者还经常与学生家长联系,就是要让家长们知道,我们对他们的子女是真的很关心。家长会上,针对孩子的特殊心理发育时期,叛逆心理较严重,不论孩考试成绩和在校表现多么不尽人意,家长和教师都要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事得其反。笔者劝慰每一个家长去找孩子的闪光点,回家之后表扬他们的进步、优点。不足也不要打骂,抓住时机正确引导。所以次日孩子们返校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那一刻笔者觉得自己也是幸福的,孩子们也不会出现开家长会不通知家长的情况了。杨梅的家长专门来校说了一番话---“我原以为我已很会说话了,没想到(13)班的老师更会说,尤其是班主任说的更好---”,刘炳晨的家长---孩子进步了二百多个名次、王平的家长---“孩子进步很大,感谢老师”—李淦的家长---“孩子虽然在班级有点退步,但在年级却进不了不少,说明(13)班是一个团结进步的班,感谢老师”等。还有一位家长在会后说“把孩子交到这些这么负责任的教师手上,我们放心。还有很多感谢等等的话语,这些话让笔者心里很感动,觉得自己在心理方面工作还是有收获的。
班主任工作使笔者深深体会到,班主任需要的不仅仅是责任心和实干精神,还需要极大的智慧。笔者会更加努力的在以后工作中勤于思考、乐于探索。这里教师们付出的是汗水和泪水,不计较个人得失,但他们却在乎那一份份充实,及沉甸甸的情感。希望越来越多的教师会和笔者一样,致力于教育事业,真正关心青春期孩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边玉芳,蒋赟.青春期心理危机的类型、表现、特征及干预现状的剖析[a].第十届全
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
[2]牛涛.中学生叛逆心理的探究与思考[j].内蒙古教育,2008(12).
[3]李艳波.对学生叛逆心理的研究[j].内蒙古教育,2009(13).
关键词 青少年 足球训练 训练训练
足球运动员心理训练是对运动员的心理进行有目的的施加影响,使其在比赛和训练中能够较好的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保持最佳状态参加比赛。我国青少年足球经过多年的发展,运动员在身体、技术、战术等方面的训练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高水平运动员间的身体素质、技术水平、战术愈益接近。在当今足球高水平和高竞争方向发展的今天,运动员不但要有较强的体能、较高的专项技能,而且要在竞技场上把这种体能和技能充分的发挥出来。如何让这样一群年轻的队伍承受这种心理压力,并以一种积极的姿态去迎接挑战,是当今青少年足球训练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它不但影响着比赛的成绩,也对运动员的成长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心理特点
(一) 缺乏理想和信念,目的不明确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心理还没有完全成熟,处于性格形成的过渡时期,对事物的认知还有一定的局限,仅凭自身的现有水平,很难透彻理解足球运动的意义和目的,所以说,在日常的训练和比赛过程中,关注的多是近期的或短期的目标,缺乏长期的职业理想和信念,训练的目的不够明确。
(二)承受能力差、易产生消极情绪
现在社会独生子女多,孩子生活在一个安逸的环境中,大多事物都是家长操办,孩子普遍缺少生活和心理上的磨练,导致承受能力欠缺,在训练过程中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青少年足球运动是一项训练强度较大的项目,在训练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和障碍,如果承受能力差,很容易出现退缩、放弃等消极不利的情绪。
(三)叛逆心重
青少年足球正处于青春期,叛逆心重,如果训练内容的组织、训练计划的安排以及训练目标的设置不合理,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叛逆心理,影响训练效率,所以教练员在日常的足球训练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关注队员的情绪变化,并适时科学的对训练安排做出调整,以激发队员的训练积极性。
(四)性格敏感,缺乏耐性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因青少年时期自我意识的飞速发展,其自尊心和自信心等不断增强,性格多细腻敏感,情感比较丰富但不够稳定;思维敏锐、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但是遇到困难容易急躁和激动,缺乏耐性。所以教练员在日常的训练过程中,一定要注重队员的耐力素质的培养,并注重语言的措辞和使用。
二、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方法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方法常用的可大体分为两种,即:一般心理训练和赛前专门的心理训练。两者互相促进,互相依赖。没有长期的一般心理训练,赛前的专门心理训练就失去了基础,没有赛前专门的心理训练,长期的一般心理训练就缺少了训练的针对性,影响训练成效。
(一)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一般心理训练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一般心理训练指的是为了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的在足球运动中所需要的各项心理素质,在训练的整个过程中进行的长期的心理训练方法。常见的一般心理训练方法有以下几种:
1. 注意力集中训练。科学有效的注意力训练,可保障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全神贯注于某个确定的目标,而不会受到外在环境因素和本身内在的杂念的影响,始终把注意力放在当前要完成的具体任务上,从而保证技术水平和战术水平的正常发挥。在进行注意力集中训练时可采用的训练方法有:视觉守点法、视觉追踪法、意守法以及低声发令法,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可根据训练的实际情况,科学选择,搭配运用。
2. 意志力训练。在对队员进行意志力训练时,教练员应首先引导运动员树立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激发队员求胜的愿望,然后在日常训练过程中,逐步加大训练的难度,并严格要求,以锻炼队员持久性的意志品质。在训练方法的选择上,则可以根据实际的训练情况,适当选择对抗性的训练方式并设置必要的奖惩措施,但是切忌机械的训练方法,而应根据不同队员的性格特征和实际情况,因人而异设置不同的训练计划和训练目标,并在训练过程中同步加强队员的道德情感教育,这样才能让意志力训练取得明显的成效。
3. 感知过程训练。在足球比赛过程中,运动员要准确的感知求的速度、力量以及赛场上比赛双方不断变化的赛场形势和时空关系,以选择合理的位置,采取有效的技术动作来遏制对方的动作。这一系列活动的完成必须依靠大脑皮层和准确稳定的心理感知过程,这个过程必须经过长期的足球专项训练才能形成,所以教练员在日常的一般的心理训练过程中,一定要注重队员的感知过程训练,多进行熟悉球性的训练,让队员熟练掌握足球飞行路线的判断、飞行轨迹的判断以及飞行速度的判断。注重培养队员的球感。
(二)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赛前专门心理训练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赛前专门心理训练,则指的是在足球比赛开始之前,教练员针对具体的特定的比赛而对运动员进行的心理训练和心理准备,赛前专门的心理训练一般在比赛的前两个月到三个月左右开始练习,练习的时间一直持续到比赛期间。赛前专门的心理训练的目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根据具体的比赛双方的形势,引导运动员运用心理调节的方法,达到最佳的比赛状态,以取得良好的比赛成绩。
在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进行赛前专门的心理训练时,教练员应首先引导队员认识比赛的任务和目标,树立正确的比赛动机。当队员充分了解了比赛任务、比赛目标,以及比赛双方的情况,并树立了正确的比赛动机时,才能有效的调动足球队员在赛场上的积极性,遇到困难时,才能主动的、能动的寻求克服困难的办法,争取比赛的胜利。赛前的专门心理训练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几种方法有自我暗示法、语言激励法、呼吸调整法等,教练员可根据赛场的实际情况灵活选用。
参考文献:
[1]张益增.试论足球运动员赛前心理的调整与控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02.15.
论文摘要: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一定程度上有积极的效应,它可以促使青少年在思维发展上具有批判精神和创造精神。家长和教师只要合理引导、正确对待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将逆反心理和行为转化为青少年的批判意识和创造能力,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科学思维方式,满足现代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逆反心理是指在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主体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即强烈的抵触情绪。在青少年自我意识形成过程中,逆反心理是十分常见的现象,是刚刚进人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它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要正确认识逆反心理的正负作用,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及时指导,把逆反心理和行为转化为青少年的批判意识和创造能力,所谓“不听话”的学生背后往往隐含新奇的想法。假如给予正确的引导和科学开发,必将出现许多新的发明创造。
1逆反心理的积极效应
一般而言,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对其身心发展起着消极作用。青少年正处于性格形成和寻找自我的时期,希望社会承认他的价值和地位,往往喜欢通过否定权威和标新立异,在心理上求得自我肯定的满足感,有意采取与其他人不同的态度和行为,以引起别人的注意。对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教师和家长普遍都感到很头疼,认为这个时期的学生很难管教。实际上这个时期的逆反心理如果正确引导和保护,它对青少年的思维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智力保障。
(1)对于每个青少年来说,积极的逆反心理表现在在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善于发现新问题,敢于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反思。他们对于不理解的认知信息或客观事物喜欢进行反向思考,不愿照搬传统的方法。他们对任何问题都要问一个为什么,不轻信也不盲从。他们不再像小学生那样时时事事处处依恋教师和父母,不再视老师和家长为自己心目中的权威,甚至连书本上的内容也敢于挑战。特别是对长辈的意见和看法,更是全盘否定、不屑一顾,一定要提出自己的新见解。这正是青少年进行独立决策和批判性思维不可缺少的环节。批判性思维是对主观世界的反思和评判,是一种逆向思维活动。很多专家已经研究证明,逆向思维是符合科学思维规律的,曾在科学史上起到过积极推动科学向前发展的作用。逆反心理和逆向思维之间有一定联系,逆反心理的思维方式是逆向思维的,逆反心理是逆向思维形成的前提和基础。逆向思维往往具有求异和思辨的特点。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批判性思维是高素质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求异和思辨是批判性思维的源头,是人们在探求科学真理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在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和应试教育方式下,学生倾向于注意资料、实物记忆,习惯于在教师、家长的说教下接受知识,而忽略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前后推导过程,缺乏求异和反思的精神。失去这种思考的能力,学生的思维就会变得盲目与从众,从而丧失质疑的精神与勇气。
虽然青少年在认知能力上还难以达到对诸多问题进行深层次思维和批判的高度,但此时的他们也开始具备了一定的认识世界的能力,具备了敢于挑战的思维习惯。如此可贵的心理品质,教育者应悉心呵护,加以正确引导,是有助于青少年思维批判性和独立性的发展的。
(2)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不光表现在不稳定的情绪和不驯的态度上,更严重的表现在行动上的“对着干”。他们更愿意从行动上追求“惊天动地”的效果,维护自己的“自主地位”。反对成人过多的干涉和束缚,表现了青少年渴望创新求异的愿望。这种心理,反映出对原有的规则、定律的突破和创新,逆向论证,愿意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针对传统的、习惯的思想观念,具有逆反心理的青少年要打破常规,要自创,他们有时虽难免会钻牛角尖,但更多时候却表现出独特的求异思维,并在这种大胆质疑下积极尝试,这种创造精神是值得肯定的。迄今为止,人类所取得的任何一种知识都是在不断深人发展的。知识的增长并不是新知识完全替代旧知识的过程,而是一种对原有知识不断修正甚至全部抛弃的过程。对学生来说,掌握原有的知识固然重要,但这只完成了知识创新前一半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对原有知识加以批判和反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知识假设。没有批判反驳的意识和能力,就容易陷人原有知识的陷阱中不能自拔,从而形成盲从的习惯,根本不可能进行知识创新。虽然他们并不明确自身的创造目的.但却在创造欲望的推动下去反对常规、尝试新方法。在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21世纪,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创造力是一切人才根本的特征,反思和质疑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质疑的目的和归宿,有了反思才能善于发现新问题,从而进行积极的思考,为创新提供条件。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善于从既定的论断和事实中找出不合理的因素,才能自主创新。
面对这些可贵的探索行为,家长和教师应正确认识到:打破常规、出其不意,不仅不可怕,也许就是创造的预兆;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才会扼杀青少年旺盛的造力。青少年由于逆反心理而对创新立异有追求的时候,也是他们积极探索、认识世界的时候,对他们的成材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2保护逆反心理积极作用的措施
逆反心理是青少年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家长和教师要以积极的心态去关注青春期的孩子,对他们思维所追求的批判精神和创造精神要精心保护。家长和教师应该在不同领域积极配合,引导孩子顺利走出逆反时期的同时,建立科学的思维习惯。
(1)教师应该建立与青少年之间的信任关系。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在做人方面更应充分发挥作用,用耐心和爱心去引导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向正确方向发展。第一,教师要注重言传身教,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对青少年进行无声胜有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以理服人,更要注重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使青年学生能够逐渐学会用正确地态度、平和的心态去认识世界和人生。第二,教师应充分信任青少年。教师要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和青少年进行交流.认真聆听学生的心声和需要,尊重学生提出的意见,不怀疑、不嘲讽学生参与的积极精神。在相互依赖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彼此信赖的融洽关系,奠定克服逆反心理的基础。第三,教师应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用辩证的思维、科学的分析方法来思考问题。告诉青少年有逆反心理很正常,但不分是非、不分善恶,一味地排斥、反对是头脑简单、幼稚、不成熟的表现。教育青少年要从良好的愿望出发,要善于思索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的建议,长辈们学识和经验比较丰富,他们的目的是教育、关心和帮助青少年。现实生活中,青少年常常对成人的管教常予以反思,思考问题不愿受传统规矩的束缚。此时,教师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应一味按照常规的思维习惯而予以否定,应善于捕捉青少年逆向思维的闪光点,培养青少年打破常规、敢于创新、反对束缚的创新求异的精神。
(2)家庭教育中注意给青少年提供宽松的环境。家庭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最好的导师,通过家庭自身环境的调节,可以帮助青少年安全度过青春叛逆期,引导他们逐步建立起科学的思维方式。首先要理解孩子,这个时期不稳定的情绪、不驯的态度,都是有其原由的,家长应该保持耐心、平常心对待青少年的逆反,不要恼怒他们冲动的态度和行为。就如同随着鱼儿的长大要及时更换鱼缸一样,否则鱼儿一个翻身就会卷起水花。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上的自由度。家长要适度地放宽政策,让孩子在学习的同时,有娱乐、交友的自由,在一些问题上应该有自己的决定权和发言权。这样在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他愿意与家长交流,听取家长的意见,不至于在任何问题上都和家长“对着干”,同时便于家长随时掌握孩子的各种动态。其次。当孩子和家长意见分歧的时候,不能用专制的方法压制孩子的想法和行动,允许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平等表述自己的观点,一起做决定。这个过程,正是培养孩子独立自主、大胆判断和敢于负责的精神的最佳时期。最后,家长要敢于尝试,当无法说服孩子的时候,要善于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让孩子尝试一下失败和挫折的滋味,这要比口干舌燥地说服教育更有实际效果。面对事实,孩子内心的想法和感受会更深刻、更有说服力。要相信一次失败会让孩子从中学到更多的认识,在总结失败经验的过程中,相信他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会更谨慎、更填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