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时间:2023-09-21 18:00:04

导语:在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一、关于繁荣全县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完成情况

目前全县文化经营户*到500多家,经营项目20余种,从业人员12600人,固定资产*3亿元,年上缴税金1000多万元,目前,通川桥南头和仙鹤路一带已成为大型文化产业园区。新扶持投资规模100万以上的文化产业项目1个(真爱年桦娱乐会所投资400万元)。文化馆所办巴山民乐团常年坚持对外演出,同时在馆内举办美术、书法、作文、舞蹈、摄影创作辅导培训班。县图书馆与他人联办外语培训。体校新办体育用品门市,扩大经营项目和规模,改进了经营方式,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体彩发行有条不紊的进行。文化产业年增加值*到13%。我县积极搞好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按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300m2以上、社区文化中心50m2、村文化活动室30m2以上及农民健身工程(一个标准篮球场)和农村书屋的标准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明晰产权,力争“十一五”期间全县各乡镇全面完成任务。今年已将南外镇和赵家镇纳入综合文化站建设,建立了农村书屋40家,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0家。

二、关于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主题活动和市一运会组队队参赛工作完成情况

(一)唱响“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主题,广泛开展有声有色的群众体育活动。今年已举办县级运动会11次,特别是元九登高比赛、*县第十八届老年人运动会、*县“迎奥运.庆五一”机关篮球运动会富有特色,影响较大。今年元九登高比赛,我县组织机关干部职工和社会各界人士300人参加了正月初八上午市委、市政府统一组织的凤凰山登高比赛,并获得了中年女子组1、2、3、8名,老年组第5名,中年男子组第3、10名,老年男子组第5、6、8、10名的好成绩。同时组织县级机关部门500余人于正月初八上午开展了火烽山登高比赛。各乡镇根据本地实际,开展了简便易行、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和趣味体育活动。据统计全县各乡镇开展各类体育活动110多次,包括篮球、田径、门球、桥牌、钓鱼、烧火龙、板凳龙、翻山铰子等民间体育活动,活跃了群众的节日文化生活。

(二)认真做好市一运会组队参赛工作。

我县提前备战市一运会,抓好组队参赛工作。在市一运会已举办的成年组项目中,我县代表队夺得象棋比赛团体和个人冠军、篮球比赛团体冠军、钓鱼比赛团体冠亚军和个人冠军、羽毛球比赛团体冠军和个人冠军、乒乓球比赛团体冠军和个人冠军等。对市一运会青少年组的9个参赛项目已完成了组队训练工作,正在办理运动员年度注册和紧张严格的训练。

三、关于开展扫黄打非、新闻出版工作及文化市场工作

(一)坚持开展扫黄打非活动。

我局坚持开展扫黄打非活动。一是机构健全。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扫黄打非领导小组,制定了扫黄打非方案。二是对辖区内出版物市场中私编乱印及违规发行教学用书查处有力。对城区新闻出版物市场开展了反盗行动,出动稽查人员165人次,出动车辆75台次,收缴盗版书籍3000余册,非法报刊3份,取得了显著成绩。

(二)新闻出版工作管理有序。

我县境内有印刷厂19家(其中县属13家、市直5家、通川区1家),书店23家,打复印13家一是对全县图书、打字复印经营户进行了年检工作;二是在城区开展了县法制宣传月活动,送发出版物市场相关的宣传单3000份;三是开展了全县教学用书专项整治工作,规范了新闻出版市场。四是已落实了智鹏麻纺厂为政府推进企业软件正版化工程单位。

(三)文化市场管理规范,市民对治理网吧接纳未成年人满意度*75%。

全县现有音像制品40家,歌舞娱乐场所31家,电子游戏50家,网吧71家,营业演出队伍2家。文化市场坚持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首先,严把准入关,做到了合理布局,协调发展。其次,加强市场监管,勤查严管,严防死守。第三,加大处罚力度。今年来,共立案11件,办结8件,暂扣电脑主机160台,电子游戏机板36张,盗版光碟1500余盘,盗版口袋书300余册。停业整顿3家,警告15家次,处行政罚款24500元。全县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安全无事故。

四、关于文化活动、文艺创作、文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一)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今年来,承办春节团拜会文艺演出、元九登高文艺演出、三级联创文艺演出、“*县记忆”摄影作品展、科技文化法律卫生四下乡文艺演出、化工园区庆典演出、文体惠民文艺演出等各类大型文化活动9次,开展送文体下乡活动10次,同时广泛开展了全县春节文体活动。全县各乡镇宣传文体服务中心组织开展了各类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180次,观众*17万人次。尤其是石桥的烧火龙等文化活动富有特色,影响很大。

(二)文艺创作硕果累累。

今年全县文艺工作者新创剧节目10个、创作各类文艺作品700多件,其中获国家级奖11件、省级奖13件、市级奖26件,编辑《爱的奉献---四川省*县抗震救灾文艺作品集》1部。

(三)文艺演出好戏连台。

县文工团排练新戏5台,创作舞蹈作品6件,小品7件,歌舞2件,创作的歌伴舞《做官就要做清官》代表*州市参加省纪委的文艺调演。深入乡镇、厂矿、学校、社区演出文艺节目53场。县文化馆巴山民乐团为群众演出100余场。

(四)民保工程落实有效。

组织人员对全县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普查、搜集、整理工作。继去年“巴山石工号子”、“翻山铰子”、“安仁板凳龙”等三项纳入四川省首批非遗名录保护项目,今年又完成了石桥米酒鱼、石桥烧火龙、安仁谭氏子孙龙申报市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工作。

(五)文物管理规范有序。

搞好文物“四有五纳入”工作,确保了全县文物安全无事故。完成了戛云亭的本体维修,对文管所顺利南迁,更换了库房安全设施。为举办市第二旅发大会,县上投资300余万、40万元分别对真佛山庙群和“石牌坊及标语”进行维修打造。已完成“石牌坊及标语”和“真佛山庙群”申报国保前期准备工作,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摸底工作。

五、关于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深入乡镇、厂矿、学校、社区演出文艺节目53场。从去年10月份农村公益电影放映以来,按每年每村7.2场的要求,放映爱国片、科教片、故事片等5500余场次,观众*270余万人次,完成了2007年度放映任务。编《读书顾问》、《科技信息》各2期,送书下乡3次,建好了梁上泉文学资料室和大堰乡留守儿童站,接受旅美作家陈官煊捐赠图书1000余册。文体中心建设256个挖孔桩浇筑已基本完成,全民健身广场正在继续平整,年底有望完成体育馆主体工程。

六、关于抓好群众性体育活动

全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6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0%。今年已举办县级运动会11次,特别是元九登高比赛、*县第十八届老年人运动会、*县“迎奥运.庆五一”机关篮球运动会富有特色,影响较大。积极备战省十一届运动会,对项目的布局和有关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将羽毛球球队确定在新*学校,柔道队定在*三中,摔跤队定在真佛山文武学校,田径队定在*县中学,正在积极选材。在市一运会已举办的成年组项目中,我县代表队夺得象棋比赛团体和个人冠军、篮球比赛团体冠军、钓鱼比赛团体冠亚军和个人冠军、羽毛球比赛团体冠军和个人冠军、乒乓球比赛团体冠军和个人冠军等。对市一运会青少年组的9个参赛项目已完成了组队训练工作,正在办理运动员年度注册和紧张严格的训练。已向省市运动队输送体育人才15人,今年体育大专院校上线人数*18人。开展了“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全国亿万老年人健康走向北京奥运会活动”。扎实抓好农民健身工程,现已建全民健身路径12条。

七、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一)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后专干缺员严重。影响全县文体工作整体推进,共同繁荣。

(二)文体系统的专业人才大多年龄大,非专业人员多,专业后备人才匮乏,特别是文工团舞蹈奇缺,影响工作正常开展。

(三)网吧接纳未成年人等违规行为虽严管重罚,但仍屡禁不止,时有发生。

八、下半年工作打算

(一)搞好文体阵地建设。

一是建成文体中心;二是“十一五”期间建完乡镇综合文化站及村文化活动室、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农民健身工程、农村书屋,今年要多争取指标,多实施项目;

(二)搞好队伍建设。

解决乡镇缺文体专干和文工团缺舞蹈演员。

(三)办好旅发大会。

抓好文体中心建设,真佛山、石桥列宁街、陈伯钧纪念馆打造、戛云亭第二期打造(即景观设计方案的实施);

(四)开展好文体活动。

一是文体服务中心年内开展文化、体育活动。大的乡镇分别不得少于3次,小的乡镇分别不得少于2次(尤其是体育5个项目以上的综合运动会乡镇必须*到一次)。同时各乡镇必须对民间文艺团体或对青少年最低进行一次培训,人数要在10人以上;县级部门每年开展文体活动分别不得少于1次。

二是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完成真佛山和石桥列宁街申国保工作;

三是文化馆的业余辅导、培训立足馆内,着力落实乡村、社区、企业、校园;

四是图书馆送书到乡村、社区、企业、校园;

五是文艺节目(编排演)储备,送文艺下乡,承办专场文艺演出;

六是文艺创作不少于1500件,同时省以上获奖作品不得少于2件;.积极备战*州市第一届运动会和训练参加四川省第十一届运动会队员,争取取得好的成绩;

七是认真作好文体惠民工作,广泛开展送文体下乡及农村书屋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五)搞好文化、出版物市场管理。

建立长效机制,加强文化、出版物市场管理,尤其是加大对网吧接纳未成年人及教辅读物和盗版教材的管理力度、入罚力度。

(六)壮大文化产业。

一是全县文化产业投入200万元以上不少于2个;

第2篇

(一)

分析今年以来的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四大亮点:

1、既快又好的发展态势进一步增强。1—5月份,全县完成生产总值9.17亿元,同比增长15.2%。财政总收入8821万元,增长25.6%;一般预算收入5387万元,增长22.8%。完成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79亿元,增长67.5%。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024亿元,增长16.69%。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3036元,增长7.0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231元,增长16.6%。

2、工业主导的发展格局进一步巩固。从全县工业看,1-5月份完成工业增加值3.8亿元,增长79%,在全县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同比提高14.7个百分点;上交税金5200万元,增长85%,在财政总收入中所占比重提高19个百分点。从规模工业看,47家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增加值1.22亿元,增长51%,上交税金2040万元,增长79%,分别占工业经济总量的32%、39%。从工业园区看,截止5月底,园区共落户企业108家,其中投产企业90家,完成工业增加值1.89亿元,增长113%,上交税金2894万元,增长130%,分别占全县生产总值和财政总收入的20.6%、32.8%,同比分别提高9.5个和14.9个百分点。

3、开放引导的发展战略进一步活跃。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招商引资,1—5月份,全县共引进内资项目59个,实际进资7.05亿元,增长26.8%,引进外资项目4个,实际进资609万美元,是上年同期的11.18倍。二是外贸出口,全县现有出口企业16家,1-5月份完成自营出口303万美元,增长47%。三是民营经济,1-5月份,全县新增个体工商户286户,私营企业34户,原创:民营经济上交税金2571万元,增长53.1%。四是旅游经济,1—5月份,龟峰景区共接待游客18.07万人次,门票收入466.2万元,综合收入4500万元,分别增长23.8%、35.7%、36.2%。

4、城乡统筹的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大力开展创建园林城市活动,1—5月新增城市绿化面积4.8908公顷,新区各南迁单位的绿化美化工程正在抓紧实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城市交通、环境卫生等方面的一些遗留问题正在得到解决。围绕新农村建设,美化镇容村貌、改善农民群众人居环境的一系列活动在全县农村开展得有声有色。

(二)

具体工作中,我们着力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1、把握主动权,在继承中创新。立足新的起点,在总结前几任工作的基础上,新一任班子经过深入调研,广泛论证,对今年及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进行了长远规划。一是提出了战略构想。即围绕快速崛起、富民强县的总要求,以工业化为龙头,以城镇化为载体,以“两源”经济为动力,做大经济总量,调优经济结构,建美城市乡村,促进和谐发展,逐步把××建成全省重要的铜材加工、纺织服装、轻钙生产和旅游休闲基地,跻身全市发展前列。二是提出了战略思路。即1234发展战略:树立一个精神支柱(大力弘扬精神),增强两大发展动力(激发创业潜力,增强开放活力),加快三大转移(生产力布局向县域中心转移,产业重点向工业转移,城市建设向城南转移),做好四篇文章(工业做强、农业调优、城市建美、旅游做大),形成以320国道为横线,大道为纵线的t形发展格局。三是提出了战略目标。到2010年,力争生产总值、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农民人均收入实现四个翻番。城区人口达到10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到35%以上。2006年,力争生产总值增长16%,达到19.88亿元;财政总收入增长17.6%,达到2.0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达到3546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24‰以内,为“十一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围绕这些目标、思路,新班子到任后,立即着手编制了《××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聘请国务院经济决策咨询研究中心编制《××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县城第三轮总体规划和“一江两岸”控制性详规等三个直接关系××远景发展的规划也正由上海同济大学抓紧编制。

2、锁定突破口,在重点上攻坚。实行发展思路项目化,全年工作重点化,全年确定一个总体目标,一个时期明确一个工作重点,量化工作目标任务。今年,在工业、农业、城建、旅游以及社会事业等各项重点工作中,经过认真论证,梳理筛选了30项重点工程,作为重点办理和重点督查事项,以重点突破牵引整体工作。目前,在工业上,主抓园区拓展、招商引资、培育支柱。按照园区总体规划布局,做好了道口小区600亩土地的征地和高速公路以南、乐江公路两翼3400亩土地的征地前期准备工作,为下一步发展拓展了空间。在农业上,扎实开展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曹溪、漆工两个中心示范镇和50个示范村建设。目前,曹溪中心集镇的建设正有序进行。在城建上,重点实施城南新区建设,将投资1000余万元完成“一纵三横”9个路段建设,进一步拉开城南框架;着力抓好城北里弄小巷道路硬化、亮化改造,改善人居环境。同时,运用城市经营理念,获取城市建设资金。近几年,我们通过拍卖河道采砂权、出租车经营权及闲置土地有偿转让,每年获取的城市建设资金都在5000万元以上。今年进行的河道采砂权第二轮拍卖,215万方采砂权获得资金865万元,拍卖单价较第一轮拍卖翻了一番。同时,我们今年还计划收储土地700亩,出让200亩,力争实现收益6000万元。目前已有135亩土地正在挂牌出让。在旅游上,今年,政府专门安排了50万元,景区管委会配套安排不少于50万元的营销专项经费用于旅游市场的营销拓展,力争全年接待游客40万人次,门票收入1000万元,综合收入1亿元。

3、增强推动力,以制度为激励。一是建立奖惩机制。出台了《××县重点工业企业奖励办法》、《××县乡镇财政收入考核奖励办法》和《××县招商引资工作及考评方案》等奖惩办法,进一步激发全县上下的发展积极性和原动力。对全县当年税收30万元以上,销售收入、上交税金双增25%以上及出口创汇达到100万美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实行重奖,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做响做亮,力争今年进入全市工业先进县市或先进园区行列,确保有1家企业进入全市十强。对乡镇财政收入分别设立完成任务奖、完成奋斗目标奖和超收奖,进一步调动乡镇积极性。对招商引资实行风险金制度,乡镇和有招商任务的县直部门正、副职分别拿出1200元、800元作为招商风险金,完成任务的,实行对等奖励,完不成任务的,按比例扣减风险金。同时,实行捆绑招商,将四套班子领导、县直部门、乡镇招商任务实行捆绑,同奖同罚,并拿出一定资金奖励县领导为乡镇招商助威出力。二是建立工作调度制度。对各项工作,尤其是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分管领导每半个月分口调度一次,主要领导一个月全面调度一次,表扬先进,督促后进,推进工作。三是建立抓落实的责任机制。对全年重点项目、重点工作,实行五个一(一个领导、一个部门、一支队伍、一个机制、一抓到底)的工作制度,抓进度、抓落实。同时,县委常委和副县长以及县经济职能部门、乡镇主要领导对各自工作,通过电视媒体向全县公开亮相、公开承诺,进一步提升各级干部加快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确保县委、县政府的每一项决策落到实处。

4、抓牢生命线,用作风促发展。能否完成今年各项任务,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支作风优良、纪律严明的干部队伍。新班子到任后,把加强各级机关和干部的作风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主要领导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并以各种形式,在全县上下推动开展作风整顿活动。出台了《关于深入开展干部作风建设的规定》等系列文件,集中2个月时间,在全县开展干部作风整顿活动,把全县上下的心思聚焦到谋发展、干发展上来,凝聚到县委、县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上来。当前,结合正在农村开展的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以“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重点,以弘扬精神为主线,全县正在开展“一讲(讲故事)、二唱(唱清贫颂)、三读(读著作)、四挂(挂纪念胸章)”活动,在全社会树立了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讲诚信,讲正气、讲奉献的良好社会风尚。利用这次换届选举的契机,我们坚持重实绩、重公论、重才干,配齐配强了乡镇党政班子,为下一步快发展提供了保障。

(三)

着眼于构建和谐社会,今年以来,我们还集中精力,围绕计划生育、社会保险和社会稳定工作,打了三场攻坚战,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1、狠抓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影响和制约我县计划生育工作上台阶、上水平的问题,我们以平抑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稳定低生育水平为总目标,一是抓好舆论导向。专题召开全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会议,并运用广播、电视、宣传车等多形式、多渠道开展计划生育政策宣传,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一些错误言论对计划生育工作造成的不利影响。二是抓好重点突破。在全县开展了为期1个月的计划生育集中性“三入户”服务活动和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职工、城镇居民及流动人口政策外生育行为整治活动。截止5月底,全县完成“四项手术”3891例,其中结扎1974例,上环1662例,人流158例,引产92例。三是抓好政策引导。认真落实各项计划生育优惠政策,开展了“婚育新风进万家”、“关爱女孩”、计生惠民等一系列活动。四是抓好改革创新。把开展计划生育“三入户”服务活动与建设新农村结合起来,“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正在逐步建立。

第3篇

受县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县第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并请县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7年,全县上下紧紧围绕县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的总体战略和县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克难奋进,扎实工作,县域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态势,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预计(下同)全年实现现价地区生产总值24.9亿元,按2005年可比价格(下同)计算,比上年(下同)增长10.0%,完成年度计划的105.7%。其中一、二、三产业现价增加值分别达到9.98亿元、4.2亿元、10.72亿元,分别增长2.4%、30.7%和10.7%,均完成年度计划;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6年的40.7:14.5:44.8调整到2007年的40.1:16.9:4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12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19.1%;县市财政总收入达到2.16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26亿元,分别完成年度计划的113.1%和120.4%,分别增长21.7%和26.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6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96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02元,分别增长7.0%和15.9%;城镇新增就业人员401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2%;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5.0%;人口自然增长率3.29‰。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15.42亿元,同比增长17.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加289元。一是粮油生产全面丰收。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1.4万亩,在遭受春旱、低温等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总产量仍达到21.4万吨,农民人平占有粮食450公斤;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2.66万亩,产量达到1.4万吨,同比增长12.9%。二是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稳步发展。蔬菜面积19万亩;魔芋种植面积5.6万亩;柑桔面积达到10.03万亩,被列为省水果板块基地建设县;药材面积15.8万亩;桑园面积1.2万亩;茶叶面积稳定在3.2万亩;小杂粮基地5万亩;两烟种植面积5.63万亩,因春季自然灾害影响,产量7143吨,同比下降13.0%。三是畜牧生产快速发展。全县生猪出栏51万头,同比增长17.8%;山羊出栏6.52万只,同比增长7.2%。四是农产品品牌建设取得一定成效。巴山土家人绿豆、玉米、红蔓豆、小杂粮炒面、燕麦、大豆取得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双认证标志;绿葱坡白萝卜荣登湖北省著名品牌榜,野三关甜椒、雷家坪牌椪柑获得绿色食品认证标志;“金果”、“神农溪”、“华亚”、“杨柳井”系列绿茶取得有机茶认证标志。五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新建户用沼气池12000口;新建水池608口19532m3、200人以上的集中供水22处,改造水厂3处,铺设引水管道323.4公里,解决了农村3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完成“通畅工程”401公里和“通达工程”84.9公里;完成坡改梯2000亩和火峰土地治理工程;完成公益林建设4.1万亩;实施烟叶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建标准晾房1000间、蓄水池10万m3,铺设管网419公里。六是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稳步进行。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达到12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23家,“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建和改造农家店94家。完成2006年启动的整村推进20个村,扶贫搬迁497户。七是国家惠农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农民得到更多实惠。全县用于支农惠农资金达到2.67亿元,其中各项补贴1.2亿元。同时,严格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市场专项整治和涉农收费检查,保护了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全县农业生产安全。

(二)工业经济快速推进,效益明显提高。全年实现全口径现价工业总产值11.39亿元,同比增长39.0%,完成年度计划的106.1%,全部工业增加值3.79亿元,同比增长43.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现价产值5.19亿元,增长24.0%,完成年度计划的115.3%。一是工业企业快速发展。今年新增6家规模工业企业,水电、农特产品加工、煤炭等支柱产业快速发展,发电量3万千瓦小时、原煤40万吨、白酒2500吨、水泥23万吨、鲜冷藏冻肉产量4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66.7%、14.3%、257.1%、9.5%、400.0%。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开工,完成投资2500万元。二是节能减排计划顺利实施,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同比下降4.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8500万元,同比增长226.9%。三是民营经济稳步发展。全县民营经济从业人数达到8万人,实现营业收入24.6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2.5%,同比增长16.0%。有16家农业企业入围州级重点龙头企业行列。

(三)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消费品市场保持旺盛势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等传统行业持续快速发展;房地产业有序进入。旅游业发展步伐加快,在恩施州率先成功创建“湖北省旅游强县”。全年接待中外游客81万人次,增长42.4%,直接收入7137万元,增长140.3%。城乡消费品零售市场保持旺盛势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6亿元,同比增长17.7%,完成年度计划的108.5%。

(四)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重点项目建设卓有成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0.12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19.1%,同比增长25.7%。重点项目建设卓有成效,在建和新开工重点项目36个,完成投资7.87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91.5%。沿渡河流域坪堑电站已投产发电,白磷岩、杨家坝电站正式开工建设。地质灾害三期治理工程21个,全部开工建设。三期高切坡治理项目启动实施45处。基本完成了沿渡河污水处理、东溪公路改造、巴鹤线改扩建、双神线聂石段、东大线改造、国省道安保工程、渡口达标改造、招呼站候车棚建设。关小公路、平阳坝大桥及接线工程相继开工建设。新城供水工程进入设备安装阶段,溪丘湾污水处理工程、东壤口镇垃圾填埋场建设进展顺利。宜万铁路、沪蓉西高速公路、水布垭工程等国家重点项目协调服务到位,保证了工程建设正常进行。

(五)财政收入较快增长,金融市场稳健运行。财政改革稳步推进,税收征管得到加强。财政总收入达到2.16亿元,同比增长21.7%;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26亿元,增长26.1%。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0亿元,比年初增加6.2亿元,增长26.1%,年末贷款余额11亿元,比年初增加3.63亿元,增长49.3%。

(六)改革开放取得新成绩,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一是各项改革顺利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得到深化,国有资产管理进一步规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开始试点,农村综合改革成果得到巩固;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依法行政的意识不断强化,部门职能进一步转变。二是对外开放工作打开新的局面。主动参与周边地区资源整合,共谋发展;积极开展对外招商推介,先后与吉林省洮南市、浙江省镇海区结为友好县市(区),与深圳中技实业(集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全年利用外资245万美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5亿元;接受对口支援到位资金及物资折款5620万元,同比增长233.7%。

(七)移民工作有序推进,城镇功能进一步完善。完成三峡库区农村移民生产安置373人,搬迁安置592人,移民投资1.01亿元。全面完成水布垭库区401米以下搬迁清库工作。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全面启动、库区产业化建设、农村库周交通建设、水布垭滑坡灾民安置、水库管理、“后三峡”项目争取等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城镇基础设施功能不断完善。新城供水工程已完成过江大桥管道安装及补偿,新建红石梁社区供水管网,净水厂正在进行设备安装。完成了白土坡居民点道路建设,启动了城区西陵广场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和完善了巫峡广场设施及城区绿化,开展了城区环境综合治理,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八)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工作得到加强。一是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6.8%。二是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教育基础设施不断改善。6岁及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8.2年,同比增长8.0%;神农溪高中被评定为全州示范高中;“两基”工作通过了国家级评估验收,巴东县一中顺利通过省级示范高中验收,高考连续八年位居全州第一,避让搬迁取得实质性进展;县职中通过省级重点职业高中考核评估;寄宿制中小学校校舍改造7250m2,24977名贫困学生免费发放教科书,7500名困难家庭学生得到生活费补贴。三是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基本形成了以县为中心、乡镇为枢纽、村为基础的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和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医格局。人民医院整体搬迁工程全面启动,住院楼主体封顶,后勤综合楼、宿舍楼工程进展顺利。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不断改善,茶店子镇中心卫生院门诊楼、大支坪镇卫生院、水布垭镇中心卫生院综合楼主体工程结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2.6%,以户为单位的参合农民达到35.58万人,全年补偿费用总额为1220万元。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利益进一步得到保护。四是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加强。社会保险新增扩面5048人,征收社会保险费6525万元,同比增长24.8%。就业再就业工作成绩显著,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502人。五是人口和计划生育国策进一步贯彻落实,人口自然增长率3.29‰,实现了控制在7‰内的预期目标。六是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民族事务等社会事业也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在认真回顾和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一是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不足,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不高,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规模不够,名优特新产品不多,龙头企业实力不强。二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工业企业规模小,产业技术层次低,产业结构趋同,产业关联度不高。三是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对外开放步伐缓慢,投资硬软环境较差,项目有效储备不足,经济发展后续动力不强。四是和谐社会建设任务艰巨,就业形式依然严峻,群众看病贵、食品安全、价格上涨、安全生产等问题较为突出。对这些矛盾和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积极采取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省、州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产业兴县、科学发展、和谐惠民,全力打造实力巴东、活力巴东、魅力巴东”发展战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推进产业基地建设;着力特色优势资源开发,加快产业兴县进程;着力夯实基础,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着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努力促进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二)主要预期目标。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8亿元,增长12.0%,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0.7亿元、5.12亿元、12.18亿元,分别增长6.7%、21.0%和13.0%,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38.2:18.3:4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6亿元,增长15%;县市财政总收入达到2.8亿元,增长30%,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34亿元,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47亿元,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600元,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07元,增长5%;城镇新增就业人员41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控制在10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4%。

三、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强化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一是继续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确保粮食产量21万吨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建设和特色板块基地建设。烟叶产业在切实做好烟路、烟水、烟房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烟叶种植面积达到6.7万亩。蔬菜产业在切实加强冷藏保鲜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营销体系建设的同时,新增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1万亩,达到20万亩。魔芋产业在切实抓好芋鞭良种繁育和病害防治的同时,新增魔芋面积0.4万亩,达到6万亩。桑蚕产业在切实抓好鲜茧生产和加工转化的同时,新发展桑园面积0.8万亩,达到2万亩。柑桔产业在切实加强现有基地的培育管理、冷藏保鲜和营销体系建设的同时,新建柑桔基地1万亩,达到11万亩。茶叶产业在切实加强对现有3.2万亩苗圃进行培育、管理和改造的同时,稳步推进集约经营,大力提升产品质量,做大做强茶叶产业。药业产业在切实支持时珍堂药业做大做强的同时,新发展中药材基地2.2万亩,达到18万亩。小杂粮产业在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大力开发杂粮产品、努力拓展销售市场的同时,新发展小杂粮基地2万亩,达到7万亩。畜牧产业在切实抓好生猪品种改良,加强疫病防治,发展规模养殖的同时,力争生猪饲养量达到110万头,生猪出栏达到65万头,努力创建生猪大县。二是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紧紧抓住北京中关村支持我县“两村工程”建设机遇,大力发展信息农业和电脑农业,努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大力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努力开发名优特新产品,力争新增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有机产品标识认证10个以上。加快农村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扶持壮大农村专业合作社,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10个,建设乡级农家店3家,村级农家店100家。三是大力培植、扶持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依托现有产业,引进、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实现农产品从种植、养殖到市场商品的转化增值,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四是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业发展的条件。继续加强农村交通、生态家园、农村饮水安全和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通畅工程”250公里和“通达工程”77公里,新建沼汽池10000口,解决农村2.3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切实抓好库区绿化带基本农田建设和土地整理工作,努力提高土地质量和生产能力。认真抓好病险水库整治、小流域治理和人工影响天气等工作,努力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五是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整村推进扶贫工作。已纳入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编制规划的基础上,切实组织实施,力争初见成效。继续强力推动整村推进扶贫工作,今年在继续抓好现有20个村的扶贫开发工作的同时,再新启动20个村,完成扶贫搬迁400户。六是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全面落实好支农惠农政策,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切实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维护好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严格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过快上涨,坚决查处各种涉农乱收费,切实保护好农民的切身利益。

(二)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壮大县域经济实力。牢固树立工业强县意识,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以规模效益为重点,以兼并重组为手段,优先发展水电、矿产、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体系,促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2008年全口径工业总产值达到13.9亿元。一是加快水电开发进程,强力推进沿渡河流域三、四级电站及后河电站建设,启动桥河二级电站、泗渡河电站建设,认真做好支井河、庙坪河等流域开发规划的前期准备工作。二是加快优势矿产资源开发。加强资源勘探,进一步做好资源开发规划与前期工作。鼓励全县煤矿企业实施规模化、公司化改造,促进煤炭资源有序开发。积极支持义和工业硅节能降耗技改,努力提高生产能力和出口创汇能力。三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全力支持福润、多仁、绿野、三峡酒业、水布垭酒业、时珍堂药业、鹏程茧丝绸、野之源、土家人等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升级,扩大生产规模,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力争新增1家省级龙头企业,4家州级龙头企业。四是抓好“成长工程”和“落地工程”。对现有工业企业要千方百计给予帮扶,协调解决发展中的困难,使其不断成长壮大。对招商引进企业要积极创造条件,围绕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要素,优化发展环境,搞好跟踪服务,使其尽快落地并快速发展。重点做好30万吨炼钢工业实验、煤矸石综合利用、香港益濠服装基地建设、中密度板生产加工、5万头生猪养殖项目、仓储物流及车站建设、四星级宾馆建设、肠衣精加工、长毛兔养殖、巴东城区及县工业园区天然气供气、支井河流域开发、沿渡河流域开发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实与协调服务,切实开展好“招商项目落实年”活动。五是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打造工业经济发展平台。进一步强化野三关“经济中心”地位,整合各种要素,优化资源配置,创新管理机制,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快速推进园区基础实施建设,完成以谭家村小区为主的市政设施建设,启动巴东二水厂等配套工程建设,为企业入园创造必要条件。优化园区投资环境,提供优质服务,鼓励企业进入园区发展,力争3-5家入园企业建成投产。同时要制定园区企业准入政策,建立无绩效退出机制,提升入园企业质量,把园区打造成现代工业园区。

(三)切实抓好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一是大力发展交通,使全县交通条件由经济制约型向发展适应型转变。2008年力争完成省道宜巴线13公里的路面改造工程、巴巫公路沿楚段22公里路面改造工程、东大线13公里路面改造工程、太溪线边坡治理和27公里路面改造工程、茶税通乡油路22公里路基路面工程、北界路基垮塌治理工程、关口山至小溪河17公里的建设任务;启动李家湾件杂码头建设。二是进一步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地灾治理进度。完成大坪至岩湾桥道路改造工程、完善西陵广场建设,完成东壤口垃圾填埋场、溪丘湾污水处理厂建设,并投入运行。加快三峡库区三期地灾治理和高切坡治理进度,加大库区土地整治力度,完成移土培肥二期工程。三是加强工业及能源项目建设,努力改善投资结构,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力。四是全力支持宜万铁路、沪蓉西高速公路、水布垭电站以及即将启动的沪渝高速公路建设,优化建设环境,保障工程建设进度。五是切实加强重点项目建设管理。严格执行“五制”管理的有关规定,加大项目建设的协调督办力度,确保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确保工程建设安全和干部安全。六是加大项目前期工作进程。依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投资政策,紧紧围绕我县的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紧紧围绕制约我县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集中谋划一批重大项目,全力推进前期工作,不失时机地加大争取力度,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后续力。

(四)深化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一是继续深化财政改革。严格执行部门预算,加强财政资金监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严格税收征管。二是深化金融改革。进一步做好经济金融环境的综合整治,创新信贷方式,拓宽融资领域,提高融资效率,强化金融监管,加大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贷款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增幅达20%以上。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机遇,抓好相关产业的对接和争取工作。充分利用已经达成的区域合作协议和相关企业集团的战略协作关系,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充分利用我县的人脉资源,扩大交流与合作,吸引我县在外地创业的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建设家乡。四是加大承接对口支援力度。充分利用北京市和省直相关部门对口支援我县的机遇,进一步加强工作衔接,全面拓展对口支援领域,力争取得新的进展。同时,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在民族地区实施“616”工程机遇,加强工作衔接和项目筹划,力争取得实质性进展。

(五)切实加强移民工作,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一是全面完成三峡库区175米水位线下的移民搬迁安置任务,确保库底清理目标的实现。二是进一步抓好库周交通网络建设,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力争完成平阳坝大桥及连接线的建设,启动罐子口大桥建设。三是进一步抓好滑坡灾民安置工作。加强黄土坡、黄腊石及水布垭库区滑坡体的监测预警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四是进一步做好库区产业发展基金项目的争取和实施监管工作,确保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切实加强移民后期扶持工作,严格执行库区后期扶持政策,确保库区稳定和谐。五是进一步加强三峡、水布垭水库的后期管理,围绕水库环保及运行安全,做好库区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的争取工作和后三峡移民遗留问题处理的相关项目争取工作。六是科学编制城镇规划体系,完善城镇功能,加强城镇管理,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城镇化率达到28%。

第4篇

(一)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0.7亿元,增长15%,超计划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7.4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411.3亿元,增长18.4%;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332亿元,增长12%。农业保持平稳发展。积极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粮食产量26.9万吨,油料产量9.8万吨,蔬菜产量72万吨,肉、奶、禽蛋产量达到7.2万吨、12.5万吨、0.7万吨,分别增长6.4%、10.8%、20.9%。工业发展稳中有升。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家,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356.3亿元,增长20.3%,工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6.2%。经济开发区完成工业增加值197.8亿元,增长26.7%,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55.5%,已成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第三产业繁荣活跃。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工作顺利推进。乡村游、农家乐等生态休闲旅游不断升温,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981.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6.2亿元,增长20.6%。

(二)投资消费协同拉动,经济增长释放新动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28亿元,增长31%,超计划11个百分点。其中:市属完成投资424亿元,增长35.3%。23项重点监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31.5亿元。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46%,第三产业投资增速较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较上年提高了12.5个百分点。随着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丰富、社会各项保障措施进一步完善和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需求日益旺盛。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1.3亿元,增长17.1%,超计划1.1个百分点。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8.2亿美元,增长22.3%。招商引资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76亿元,其中:省外到位资金119亿元。

(三)经济效益持续向好,运行质量得到新提升。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和财政收入,工业效益向好,物价总水平高位回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842元,增长12.5%,超计划2.5个百分点。随着各项惠农补贴资金增加和务工工资水平提高等因素拉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634元,增长21.4%,超计划8.4个百分点。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5.3亿元,增长31.1%,超计划14.1个百分点;地方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50亿元,增长38%,其中:新增财力的80%用于社会民生建设。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776.8亿元,增长19.5%;利润总额36亿元,增长21.7%。贯彻落实《平抑市场物价保障市场供应工作方案》,严格执行“四包四定”和社会义务价格监督员工作制度,实施了批零差率控制、政府补贴、蔬菜调运储备、集贸市场专项整治等一系列平抑物价措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累计涨幅5.7%,较涨幅最高的3月份回落2.5个百分点。

(四)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市建设获得新突破。强化规划的引领作用,注重城市功能配套建设,城市运行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坚持规划先行,突出“现代、大气、特色”的城市品质新要求,全面完成了《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和城市部分详规的修编工作。火车站综合改造工程顺利实施,新庄路、小寨规划路等市政道路开工建设,南山路二期、享堂路、七一路东延段等道路建成通车。继续实施畅通交通工程,建成人行过街天桥7座、地下通道2个、机械立体停车场4个。海湖新区开发建设全面推进,科技馆正式开馆,大剧院试运行,海湖广场全面开放,城市品味得到提升。全年房地产投资完成117亿元,增长22.9%。商品房施工和竣工面积分别达到1276万平方米、427万平方米。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开工建设各类城镇保障性住房31905套、163.2万平方米,实施农村奖励性住房30250户、危旧房改造18000户。

(五)宜居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大南山生态绿色屏障二期、园林绿化等项目进展顺利,新增园林绿地40公顷。主题公园建设有序推进,6个示范片区、83个村的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项目顺利实施。启动“清水入城”工程,加快实施排污口综合整治,停产和取缔了一批违规采砂场。细化分解节能减排任务,强化目标责任,主要污染物中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7.36万吨、0.4万吨、6.58万吨以内。推进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煤烟尘、扬尘综合整治,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16天,比上年增加5天。加强地沟油整治和餐厨废弃物管理,我市被列为国家餐厨垃圾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

(六)民生工程扎实推进,社会管理呈现新亮点。全面完成了10大类62项为民办实事项目,民生幸福指数显著提升。以创业带动就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7万人,各类失业人员再就业1.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35.1万人次。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城镇居民养老保险顺利启动,新农保参保率达92%。为困难群体发放低保金1.75亿元,其中临时补贴5307万元。顺利通过国家“两基”验收,加快教育布局结构调整,湟川中学、二十一中迁建项目交付使用,建成了一中、胜利路小学等44个校舍安全工程和10所幼儿园。市中医院门诊综合楼、大通县和湟源县医院住院急救楼交付使用,6个卫生监督所和4所乡镇卫生院项目进展顺利。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稳步推进,积极开展文化“三下乡”、“村村通”建设等工程,建成352个农家书屋和11个乡镇文化站,嘉禾数字影院投入使用。实施了72个村整村推进和10个村易地搬迁项目,惠及4.7万人。扎实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努力打造具有特色的社会管理“三加六”模式,实现社会管理的精细化。建成社区服务中心8个、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30个,社区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七)各项改革继续深化,体制创新迈出新步伐。坚持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深化。加强人才引进和智力引进,政府雇员制度顺利实施;推动政务公开和透明,制定了市政府常务会议市民旁听、涉及民生的听证会现场直播制度。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成立了市医疗卫生服务管理中心、市医疗机构药事服务监管中心。出台了《市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方案》和《市迁入户口管理实施细则》,全年共办理落户手续5452户、16034人,办理居住证31507人。建立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组建了湟水投资管理公司、园林旅游体育资产经营公司和公共租赁住房发展运营管理公司等市场主体。全市确权集体林地面积188.4万亩,发放林权证2900本。加快园林体制改革,5个市级公园免费开放。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和主要措施

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体会议、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体会议精神,牢牢把握发展“主题”、“主线”和“主要路径”,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方针,大力实施“一统三基”发展战略,围绕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的目标,围绕“五个三”工程,加快优化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注重投资拉动和产业支撑,牢牢抓住城市规划建设、产业发展、文化提升、民生保障等重点,抓细节、做精品,全面加快“四个发展”,全力推进文明城市创建,用新举措丰富生活之城、幸福之城的新内涵。

围绕上述总体要求,要做到五个“坚持”:一是坚持精品理念,全面提升发展质量。以精细化规划、精细化建设、精细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为支撑,打造精品城市,增强城市竞争力。二是坚持项目带动,着力扩大投资规模。以城乡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建设为重点,培育新的投资增长点,切实发挥投资拉动作用。三是坚持优化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以调整优化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为着力点,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努力成为全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排头兵。四是坚持规划引领,不断增强承载功能。以东部城市群建设为契机,深化细化城市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五是坚持民生优先,努力促进社会和谐。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和对城市的满意度。

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旅游总收入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农村转移劳动力30万人次;节能减排控制在省上下达目标以内。

年,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省委关于要实现“三个新突破”的要求,贯彻落实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体会议精神,突出重点,狠抓落实,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围绕投资消费协同拉动扩需求,为率先实践“四个发展”蓄势能。深入开展“项目推进年”活动,继续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积极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确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630亿元。千方百计统筹项目建设资金。围绕“十二五”规划、国家和省上重点投向,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的支持。推动政银、银企合作,努力扩大信贷支持规模。落实重大项目市级领导干部联系工作责任制、重大项目工作例会制,推行建设项目ABC分类管理制度。加大全市政府投资项目概算管理力度,对政府投资项目概算审核实现全覆盖。优化投资结构。确保工业投资达到290亿元以上,争取社会事业、民生领域和服务业投资有新的增长。引导非公经济主体加大投资,力争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继续提高。落实促进消费政策,鼓励发展旅游、健身、文化消费和社会化养老、家政、医疗保健服务,促进城乡居民消费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15亿元。加快城乡流通体系建设,支持“万村千乡”、家政服务、早餐工程、标准化市场等工程建设,降低商贸物流成本。

(二)围绕现代服务业引领中心抓提升,为率先实践“四个发展”闯路径。扎实推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巩固提升传统服务业,重点发展市场前景好、产业关联度高、就业带动力强的现代服务业,力争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2.5%。研究编制全市服务业发展战略。加快落实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财税、信贷、土地、价格等政策,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推动服务业快速发展。深层次开发文化旅游,推动旅游由单一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型。加快景区设施、综合配套设施和接待服务设施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游客服务中心、海湖新区五星级酒店、体育公园、青藏高原现代林业科技产业示范园区、鹞子沟旅游度假区等项目。加大宣传推介力度,以“环湖赛”、“世界青年电影展”等赛事和节会活动为载体助推会展业快速发展,建成国际会展中心C馆。合理布局商业网点,抓好商业巷、水井巷商务区、建国路等重点商圈建设,建设海湖新区商业中心和三榆商业广场,提升商业中心档次和竞争力。加快商贸流通业发展,引进华润集团、北京新华联、大连万达、家乐福等商贸企业,不断完善购物、餐饮、文化、娱乐等服务功能。培育发展生产业。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做大做强市农村商业银行,新引进2家金融机构,成立10家小额贷款公司。推动总部经济发展,引进大企业总部、区域性总部和管理中心、营销中心及研发中心。实施好朝阳物流园区商务中心、物流大厦等项目,积极培育物流企业群体,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

(三)围绕现代工业集聚中心促转型,为率先实践“四个发展”强支撑。积极应对当前工业经济突出问题,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进工业“双百”行动,确保工业增加值增长17%以上。落实省政府促进工业稳定发展的十大措施,全力做好运输、电力等运行环节的协调服务工作,积极争取省上财政扶持资金,协调解决电解铝、多晶硅、铁合金等行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推进工业持续稳定发展。聚力推进园区建设,全力做好征地拆迁、水电供给、社会保障等工作。在着力帮助企业克服当前困难的同时,大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快硅铁、铬铁企业兼并重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轻工业。加快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帮助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加大锂电、铝箔、电子材料、高档电解铜箔等领域技术研发力度,为促进项目发展创造条件。大力发展轻工业,支持藏毯、生物医药、高原特色动植物资源精深加工等特色产业发展,增强综合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强化工业企业财税支持和信贷倾斜。落实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措施,积极构建企业信用信息辅助平台,提高担保机构的融资担保能力,缓解企业融资压力。积极争取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快技术改造,提高装备水平,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

(四)围绕现代农业示范中心增供给,为率先实践“四个发展”夯基础。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加快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和设施农业建设步伐,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特色农畜产品市场竞争力。扩大农畜产品生产规模。加快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积极发展设施农业,丰富城乡居民的“菜篮子”。新建冬暖式日光节能温室3000栋、大棚3000栋,改造旧温室1500栋。新建畜棚4000栋,建设奶源、肉牛(羊)、生猪基地各10个,禽类基地5个。加快防洪及流域管理、灾害沟道治理、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水利设施建设,抓好安全饮水、设施农业和养殖基地水利设施建设。按照新的国家扶贫标准,整合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抓好以工代赈和易地搬迁项目,实施60个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解决5万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

(五)围绕东部城市群建设拓空间,为率先实践“四个发展”寻突破。适应东部城市群建设新要求,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步伐,切实增强城市承载能力。围绕东部城市群“一核一圈一带”空间格局,继续实施“东延、西扩、南活、北优、中疏”发展战略,逐步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力争启动多巴综合片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海湖新区基础设施,推进公共服务和市政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城市重点片区开发,启动“城中村”改造,实施好火车站综合改造、中心广场北扩等重点项目。进一步完善路网结构,加快京藏高速公路南过境公路建设,完成祁连路道口、南山路二期、德令哈路南段和柴达木路二期综合整治工程,开工建设凤凰山快速路、德令哈路北段、兴贸路、民和路(桥)等道路,打通果洛路、门源路等断头路。抓好畅通交通工程,加快实施新宁广场地下停车场,建设2个客货运换乘枢纽中心。加强能源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热电联产项目,实施东部城市群东区供水工程、第七水源配套供水管网改造一期等项目。加快房地产开发步伐。按照“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高端有约束”的总体要求,加快城市房地产综合开发、重点片区改造和海湖新区建设,积极发展旅游地产、商业地产和办公地产,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持续发展。适度发展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各类城镇保障性住房13758套,开工建设农村危旧房改造5000户、奖励性住房17000户。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不断完善扶持政策,加快县域产业园区建设,提升县城和重点城镇整体形象和聚集人口、产业的能力。继续推进人口、土地、产业“三集中”,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实施“千村建设”、“百村示范”工程、“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活动,推进农村公路、安全饮水、信息通讯、环境整治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六)围绕“创模”攻坚推宜居,为率先实践“四个发展”增绿色。按照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冲刺年的目标任务,抓好国家卫生城市复检工作,推进生态建设与节能减排,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打造高原山水花园城市。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加快城市出口道路绿化美化和城区“三河六岸”绿色滨河景观带建设,构建以城区为核心、南北两山为屏障、县域为纵深的三环生态布局。完成“三北”防护林、公益林等造林工程26.3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6.2万亩,封山育林10.1万亩。实施北山危岩体综合治理四期、河湟公园、文峰耸翠景区、城市绿地和休闲场地建设项目。实施《至2015年大气综合整治方案》,重点治理城市扬尘、机动车尾气污染和工业废气排放,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保持在85%以上。深入推进湟水干流及支流污染源管理和治理,实施“清水入城”项目,加快再生水利用一期项目进度,积极争取资金开工建设第四、第五污水处理厂,启动第一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继续实施一批节能示范项目,从源头强化节能减排,推进铁合金、水泥等行业余热发电,工业窑炉改造,电机变频技术,鼓励和督促高耗能行业做好节能降耗工作。完成50万平方米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抓好经济技术开发区循环经济发展,在有色金属精深加工、硅材料、化工、“三废”综合利用、餐厨垃圾再生利用等方面积极谋划一批技术和工艺先进的循环经济项目,推行清洁生产。抓好固体废弃物处置与利用,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

第5篇

为了认真贯彻执行全国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省联社“支农惠民行动计划”工作要求,进一步引深“村周银行便民工程、百场万店信用工程、三社合作互赢工程、龙头带动共富工程”,新年伊始,市农村信用社及时召开会议,制定五大措施,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一是深入农村、认真调查,切实做好支持农业春耕备耕生产资金需求的调查工作。全市农村信用社把做好支持“三农”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紧紧抓住广大农村筹备春耕春播农业生产之际,做到早计划、早准备、早调查、早支持,切实考虑广大农民在春季播种中所需的资金需求。该社组织信贷员与村干部召开座谈会达360余次,深入到30余万个农户,逐户落实种植棉花、药材、蔬菜、玉米、大豆、谷子等农作物的种籽、薄膜、农药和其它农用物资的资金需求量,不断加大组织资金力度,努力满足农民在发展农业生产中的资金需求。不断将信贷资金全面向支农方面倾斜,切实为实现全年农业丰收、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二是走进市场,了解商户,切实做好春节市场的物资流通和农副产品销售的资金供应和服务。为了支持在城市经商的商户和进城销售农副产品的农民的资金保障,该社组织专人深入辖区商户,及时了解他们在经营方面的资金需求。他们积极帮助进城销售农副产品的农民,最大限度的提供资金、信息支持,力求通过全市信用社全体员工的齐心努力,进一步繁荣城乡物资的流通,繁荣城乡商品市场,满足城乡居民所需的副食和肉、蛋、禽等产品的供应和需求。

三是抓住重点,培植典型,不断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力度,鼓励农业走规模化经营。该社根据实际,因地制宜,大力鼓励和引导有知识、有文化、肯苦干、懂经营的农民,打破传统农业的条条框框,在大力支持当地主导产业深加工上下功夫,在特色农业上动脑筋,在农副产品储存、贩运和销售上做文章,积极支持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信贷扶持的倾斜力度,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使之成为信用社联系千家万户农户的重要纽带,通过信用社给予的资金支持,提高农业产品的附加值,进一步壮大农村经济实力,进一步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第6篇

1.1宏观框架的确定

本文在对经济社会发展内涵和概念准确理解的基础上,首先把握新形势下科学发展的本质,即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子系统必须有机统一,协调共进。基于此,本文认为经济社会发展系统在第一级层次上首先区分为两个维度,即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维度,经济发展维度下包含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三个要素层次,而社会发展则包含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两个要素层次,具体宏观模型框架如图1。

1.2参考指标和核心监测指标确定

目前众多国家官方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的统计指标来源于多种统计口径,且基本零散分布于各个统计范畴,使本应密切关联的人口发展统计指标愈显割裂,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系统的复杂性和有机统一,导致众多评价指标间又必然存在极强的关联性,因此目前学界在诸多评价指标的逻辑归属上仍然存在争议,给实际评价指标选取带来了较大难度。本文主要依照指标选取的合适性可测得性原则,首先在经济社会发展系统各层次下确定参考指标。在核心指标层面,由于涉及的参考指标众多,指标间也存在着较大的重叠性,因此文章侧重指标选取的代表性原则,使用分层聚类中的变量R聚类手段最终选取能够有效反映数据总体特征的代表性指标变量。由于单纯的统计分析可能会导致各指标的逻辑归属出现偏差,因此本文在R聚类时并没有将所有变量一起代入进行聚类,而是依据实际评价指标的理论逻辑归属,将指标变量分批代入选取代表性指标,在代表性指标定量选取的原则上,遵循国内外通用的指标代表性和可测得性标准,在反复征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共最终确定在10个核心指标最终构成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评价模型。

2模型应用

2.1数据收集和标准化

本文以四川省为例,在确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评价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收集2000~2011年的面板数据,并进一步结合专家意见和因子分析确立经济社会发展系统各纬度、要素和监测指标的权重,在基于指标体系应用的基础上对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状况进行实证评价。首先,在构建的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评价模型基础上,采集2000~2011年四川省相应指标数据(表3),为消除不同数据间的量纲影响,进一步将数据进行标准化如表4。数据标准化采用公式为:正向指标:Zi=Xi-XminXmax-Xmini=1,2,3,⋅⋅⋅⋅⋅⋅⋅,n负向指标:zi=Xmax-XiXmax-Xmini=1,2,3,⋅⋅⋅⋅⋅⋅⋅,n其中,zi为数据标准化值,Xi为数据原始值,Xmax为原始数据组中最大值,Xmin为原始数据组中最小值。进而对指标进行赋权,在层次分析基础上,采用专家意见法对人口发展系统的纬度和要素进行赋权,进而结合主成份分析对各核心监测指标进行赋权并归一化,各阶段赋权情况见表5。在此基础上,代入表4和5相关数据求得四川省2000~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各要素发展指数和总体综合值如表6。

2.2协调度测算和评价

本文考察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主要针对经济子系统与社会子系统的协调发展,其协调性状况通过计算经济发展综合值和社会发展综合值的协调度指数来客观展现,计算步骤如下:(1)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度测算首先将经济发展综合值和社会发展综合值分别记为两个评价函数f()eco和f()soc,然后计算二者协调系数:C=éëêêêêêêêêùûúúúúúúúúf(eco)×f(soc)æèçöø÷f(eco)+f(soc)22k(1)其中k为调节系数;其次计算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指数:F=αf(eco)+βf(soc)(2)其中α和β分别代表两个要素的权重;最后计算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度指数:D=C×F(3)最终将表5和表6相关数据代入公式(1),(2),(3)即可求得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度指数如表7。(2)发展协调度评价本文根据协调系数和协调度指数值区间,采用5分法将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状况具体划分等级,协调度指数区间为0~0.1处于严重失调;协调度指数区间0.1~0.4为轻度失调;协调度指数区间0.4~0.6为过渡发展;协调度指数区间0.6~0.9为协调深化;协调度指数区间0.9~1为高级协调。依据这一标准,进一步将2000~2011四川历年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水平进行了分类评价如表8。

3结论与讨论

3.1结论

通过模型的应用发现,2000~2011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度指数在0.42至0.88之间,其经济社会发展在自“十五”起已经摆脱失调状况,向协调发展过渡,而2004年以后则进一步开始协调发展深化,但至2011年仍未达到高级协调阶段。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趋势上看,在2000至2006年间四川经济社会协调度指数呈平稳增长态势,在2008年左右出现了一次较为明显的波动,但此后也展现出一个快速上升的势头。总体而言,模型应用分析的结论与四川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较为吻合。

3.2相关讨论

第7篇

(1黄河科技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63 2东北师范大学 吉林 长春 130024)

摘 要:民办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天然的依存关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民办高校有需求、拉动、调节作用,民办高校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推动、支撑、保障作用,二者只有加强互动良性发展,才能取得共赢的局面。

关键词 :民办高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中图分类号:G5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0.001

*基金项目:2014年度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倒逼机制下河南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4A880009);2014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河南民办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4—QN—199)。

收稿日期:2015-03-16

高校不仅从事知识的传播活动,更重要的是开展知识的创造活动,特别是开展各种专门知识、科技知识的创造,这种以传播和创造知识为核心的活动需要以区域经济社会为落脚点,因为区域经济社会可以为高校的知识活动提供方便和现实的舞台。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逐步推进、高新技术广泛应用,民办高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决定了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办学定位。同时民办高校作为依托区域社会力量兴办起来的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体系是相互作用的,二者只有积极以正能量相互促进,互动发展,才能取得共赢的局面。

1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民办高等教育的需求、拉动、调节作用

1.1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民办高校的参与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全球化的视野,更重要的则是要基于本地资源。由于民办高校自身对区域经济发展这个指挥棒具有更加灵敏的嗅觉和反应能力,更善于利用本地资源,发挥区域的优势,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民办高校这个为了自身发展需要与区域经济社会建立紧密联系的教育实体此时更加凸显出其作用。民办高校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其存在源于市场的需求,所以专业设置针对市场急需的人才,这样就在客观上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必备的人才。

1.2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民办高校的拉动作用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带动了民办高校的生源。民办高校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是举办者的投资和学生的学费,可以说生源在一定程度支撑着民办高校的生存。民办高校的生均学费一般比较高,且生源大部分还是本地学生,要想生源充裕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经济条件许可,二是意识形态认可。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地方经济的活跃,带动居民思想状态的改变,经济条件的提升为许多家庭让孩子到民办高校上学提供了物质基础。另外,知识带动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共识,家长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也认同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民办高校生源充足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缓解了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民办高校要想得以可持续的发展,解决好学生的“出口”问题很重要。学生是否选择某一民办高校,就业率是一个关键性的参考指标,毕业能否掌握一项生存技能,成为广大学生和家长关注的焦点。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直接影响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区域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更新和增加,在客观上为民办高校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要求的同时,也增加了民办高校学生的就业岗位,对民办高校学生就业问题有一定的缓解作用。目前针对学生就业问题比较有效的做法是民办高校与区域企业合作,与之建立起长期的、稳定的人才培养计划和供求关系。使学生能够在企业中进行实习,在实习的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提升实践能力,增加就业的筹码。

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强了民办高校与各方面的联系,为民办高校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各种资源。教育质量是民办高校的生命线,但民办高校可支配的教育资源有限,要提升教育质量,与企业和政府建立紧密的联系非常必要。校企合作一方面企业可以直接为民办高校提供资金上的支持,学校可以增添高新技术设备为涉足新的科技领域创造条件,为提高教学水平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企业又能为学生提供实验基地和实习岗位,使学生和老师真正参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课题,产学研相结合,增强学校发展动力。政策的支持对民办高校的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地方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政策指导,出台相关制度优化民办高校发展的外部环境,推动了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

1.3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民办高校的调节作用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调节民办高校的办学定位。民办高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公办高校教育资源的不足,是满足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需求,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民办高校的办学定位有着重要影响。民办高校应服务社会、办出特色、错位发展。民办高校只有致力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才能获取生存和发展的源动力,使学校保持活力;才能使人才培养目标紧跟时代的需求,使学校的科研创新引领产业发展;才能取得政府更高的扶持力度,以利于解决办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才能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为依托,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有区域特色的学科专业。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调节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的结构。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地更新,作为依赖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得以存在的民办高校需要准确把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向,做出科学的判断,并以此作为选择人才知识结构的依据。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找准学科专业与区域经济建设的结合点,优化资源配置。只有这样民办高校才能建立自己的学科优势,有针对性地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 民办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支撑、保障作用

现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以知识的再生产和综合运用为基础的,这就要求民办高校在基于自身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的本能之上要更好的履行服务社会的职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民办高校的职能所在,也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

2.1 民办高校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民办高校通过培养一线技能人才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民办高校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很重要的一项就是为企业培养从事一线工作的技能人员。学校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得学生能够在企业处于稳定的工作状态,保证企业工作人员充裕,能够持续生产,也有利于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完成企业内部对人才的培养。

民办高校通过创新科技,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动区域经济建设。民办高校能够快速捕捉科技发展动向,明确经济建设对科技有怎样的需求,并迅速做出反应。积极促进本校的科研力量与地方产业相结合,创新科技成果。民办高校更重视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速度,只有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和生产力,才能实现科研的价值,凸显民办高校的实力,而这一切从客观上就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民办高校通过继续教育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民办高校可以为非统招在校生提供再教育的机会,通过培训的方式使有学习意愿的人能够获得自己需求的知识技能,满足社会居民学习新知,提升生存能力和生活水平的期许。

民办高校利用学校的人文资源推动区域社会的发展。民办高校可以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发动学生志愿者举办文化艺术活动、带动区域社会优秀文化传统传播、共享校区的知识资源、提供给社区居民免费的信息支援等促进区域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2.2 民办高校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民办高校依托地方文化资源建设校园文化、传承精神文明,借此服务于企业文化,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文化支撑。

民办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社会进步需要科技创新、企业发展需要技术革新,民办高校聚集了具有科学研究能力的人才,利用地方资源优势并与区域经济社会的特点相融合,研发适合区域企业的技术和促进区域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产品,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民办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作为以人才输出为目的的民办高校最容易了解区域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所以能以最快的速度调整专业设置,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的人才培养结构;再者可以利用其丰富的信息资源,预测新形势对人才的需求,对学科专业做出前瞻性的调整,在人才市场抢占先机,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2.3 民办高校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素质的员工成为企业在激烈竞争中得以保持优势的关键,所以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而获取高素质人才的方式也多样化。有媒体公开招聘、中介机构推荐、招聘会现场招聘、企业内部培训等。通过猎头公司和媒体公开招聘成本较高,同时还面临新人入职,要经历一个较长的磨合期,也存在“水土不服”的可能性。招聘会现场招聘受现实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对招聘人员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更容易受招聘人员个人素质的影响,造成优秀人员的流失等现象,因为招聘会现场多数是学生应聘,相对缺乏实践经验。当下企业对内部培训的方式比较认可,同时又具有民办高校合作的先天条件,所以利用民办高校的高级人才资源成为一种趋向性的选择。民办高校通过人才资源对企业进行知识的支援给企业注入了活力,为企业长效发展提供了保障。

民办高校除了可以间接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也可以直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民办高校可以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建立科技园,参与商业区的建设,与企业联合开发新产品;还可以走进社区、服务群众、丰富居民生活、提升生活质量。无论参与地方经济建设还是服务地方群众生活,都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经验专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第8篇

    关键词:服务型教育体系;区域高等教育;制度创新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的发展是国家、民族的希望所在,是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根本。在正在经历着社会结构转型、经济体制转轨、发展模式转换、城市功能提升、产业结构优化的今天,如何推进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成功耦合,如何确保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如何实现教育规律与经济规律的有机结合,将成为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

    一、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实现教育与产业结构的成功耦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2003年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大关,标志着我国整体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此背景下,我国一些先富起来的地区,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体制下产业结构的重新调整以及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增长,消费结构的不断变化等,其产业结构面临着优化升级的巨大压力。与此同时,由于整个区域中的产业基础、资本积累、人力结构、对外经贸关系等均已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加速条件,未来时期整个区域的经济体制、产业结构将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

    作为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宁波市2004年人均GDP突破4000美元,开始进入高度工业化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接近于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借鉴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经验,这一时期宁波市整个区域中经济社会的发展将处于加速阶段,人力资本结构属于技术密集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人力资本结构配置不当,经济社会发展中容易出现“瓶颈”。要想克服这种不必要的“瓶颈”现象,继续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的发展,就必须转换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的根本转变。而要实现这种发展模式的成功转换,前提条件是要大力深化教育体制、教育结构的改革,以此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而实现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成功耦合。只有成功地推进了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成功耦合,才有可能实现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的发展。

    那么,如何促进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成功耦合?理论上,所谓教育结构指的是教育系统中诸要素之间已经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比例关系,它关系到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的类型、规格和适应工作的能力,关系到教育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质量。产业结构则是指在社会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产业组成类型、产业发展水平以及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等,它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基于此,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成功耦合,是指教育的层次结构、能级结构、学科结构、专业结构、课程结构、人才素质结构与相关产业的组成类型、发展水平以及技术经济需要相适应。以高等教育为例,通过优化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能级结构、学科结构、专业结构、课程结构、人才素质结构,注重培养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可以有效地为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注入新的发展要素和内生变量,从而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进程。

    就目前而言,为了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整个区域教育,尤其是地方性高等学校及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树立“服务型”的办学理念,构建服务型的教育体系,按市场需求进行办学定位,主动面向劳动力市场,认真调研劳动力市场的现状,科学预测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学科、专业设置,更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促进其学科结构、专业结构、层次结构、能级结构以及人才素质结构的优化。在服务型教育体系的架构下,地方性高等学校及中等职业学校必须以直接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办学理念,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以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中心。围绕着这个中心,地方性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要特别注意培养发明家、企业家、高新技术人才、企业高级管理人才、高级技师、高级设计师、高级心理咨询师、高级营养师等各类创新型、技能型、应用型专门人才。

    服务型教育体系要求实现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成功耦合,从而使整个区域的教育体系与区域社会的科技创新、经济建设、文化繁荣以及社会和谐发展紧密结合,通过积极承担地方重大科技创新任务,创新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大力推动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争取为区域社会作出重大贡献。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应把学校的发展融入区域社会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实现更快、更高、更好的发展。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的根本目标,就是要构建起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产业结构发展相衔接,结构合理、类型多样、机制灵活、充满活力的教育体系。在这种服务型的教育体系下,区域教育通过对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的生产与再生产,为区域社会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知识和服务支撑。

    二、服务型教育体系是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方向

    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对应,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被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20世纪90年代,我国自上而下掀起了一场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运动,大批原属于中央部委的院校下放给地方管理。据教育部的相关统计,截至2004年6月28日,全国共有公立普通高校1683所,其中教育部及其他部委所属院校不过100余所,地方院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地方院校,首先是指由地方政府投资和管理,且能够较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等院校。因此,地方院校必须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区域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主要力量。

    作为一种新的区域教育发展理念,服务型教育体系在我国的提出,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有着普遍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高等教育必须首先立足于服务地方。在这方面,美国的赠地学院、州立大学,日本的短期大学,德国的高等专科学校等都是成功的范例。20世纪90年代以后,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世界范围内又出现了所谓的“都市大学”(metropolitan university)、“相互合作大学”(interactive university)和“合作伙伴大学”(partnership university)等新型高校。这些新型高校抛弃了传统大学“以自我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坚持“以他人为中心”,以为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中心。实践证明,这些高校合理的办学定位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与此同时也为高校自身的发展赢得了宝贵的市场空间。

    众所周知,在我国由于学校办学定位不合理,升格攀比之风盛行,严重影响了区域教育的健康发展,造成我国区域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导致原本很明确的“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教育目的失落。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地方教育的发展必须以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中心,以适应地方产业结构的需要为根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如果迷失了这个战略方向,缺乏服务型的办学理念,地方学校的办学定位就会出问题,区域教育的发展就可能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脱离,最终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在面临经济全球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今天,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一个国家、一个区域的发展离不开大量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与传统学术性大学的发展道路不同,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地方性高等学校必须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最直接的服务。

第9篇

召集全市垂直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同志一起座谈,今天。主要有3个目的一是解各垂直管理机构的工作情况,听取大家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措施和办法;二是通过面对面的沟通交流,解大家工作中存在困难和问题;三是听取大家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以便于更好地为各垂直管理机构开展工作提供支持。

各垂直管理机构分别做了发言,刚才。汇报了近期的工作情况,提出了进一步发挥职能、服务经济发展的措施,讲得都很好。下面,就垂直管理部门进一步发挥职能,服务地方发展,谈3点意见。

一、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发挥职能作用。

全市各垂直管理部门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近年来。主动融入,充分发挥优势,积极开展工作,依法行政、支持发展、服务群众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较好地履行了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的职能,为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比方,几家通信公司业务的不时发展,对群众生活、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作用。国家统计局调查队科学、务实的统计测算,为我市工作争取了主动,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气象部门及时有效地进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对抗旱浇麦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准确的气象预报为农民群众节约了投入、减少了本钱。食品药品监管、供热、供电、国税、地税、工商、质监、烟草等部门也都为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总体上看,各垂直管理机构积极沟通,共同工作,形成了良好的工作局面,优化了建设环境,支持了经济发展。此,谨代表市委、市政府,对驻许各垂直管理机构为经济社会发展付出的辛勤工作和做出的积极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再接再厉。

正确处置中央与地方关系、加强经济管理的一种重要形式,对有关部门实行垂直管理。国家防止区划分割,保证政令疏通、协同一体的重要手段。垂直管理机构工作上尽管有相对的独立性,但与地方也有着密切联系。一方面,垂直管理机构的工作离不开地方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另一方面,垂直管理机构的工作直接关系到法律、政策在本行政区域的贯彻实施,关系到当地经济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十二五”时期是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实现“十二五”发展各项目标,需要包括各垂直管理部门在内的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各垂直管理部门一定要提高思想认识,主动融入,积极服务,把对上级部门负责与对发展负责有机统一起来,一切围绕服务于发展大局,充分发挥各自职能,更加积极主动地搞好服务,最大限度地为人民造福,为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一要提高服务能力。强化硬件能力建设,加强自身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工夫;加大对上争取力度,为经济社会发展争取更多的资源和空间。二要提高服务水平。要加强队伍建设,不时提高广大干部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努力建设一支充满活力、奋发有为、能打硬仗的工作队伍。三要健全服务机制。靠制度推进依法行政、廉洁行政,真正把推动科学发展的措施落到实处;要提升为民服务的质量,强化社会责任,以优质的服务保证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