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1 18:00:06
导语:在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道德教育 打架斗殴 所取作用
1 前言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对传统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的提高,由于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在农村中小学生打架斗殴的防止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这也对道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中小学实施生活德育的必然性
道德的发生学基础要求中小学实施生活德育。生活德育作为一种新的德育模式,其目标在于为了生活而德育,并通过生活来培养道德。从历史的源头来考察,道德从根本上起源于人类生活的需要,源于以物质生活为基础的社会往。人要生存,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生存资料,而要获取这些生存资料,人类必须进行生产劳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活动。在这种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发生了各种关系,也产生了各种矛盾和冲突,为了调节关系,解决矛盾,需要有一个大家公共认可或遵守的规则,这个规则就是道德。倘若世界上只是―个人存在或者人与人之间并不发生关系,那么,作为调节人际关系的道德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正如:爱尔维修所言:“如果我生在一个孤岛上,孑然一身,我的生活中就没有什么罪恶和道德了。”可见,道德源于生活,并存在于生活之中,它不能够脱离生活而单独存在,只能通过人的生活实践展现出来,具有和现实生活不可剥离的特性:然而,自从学校产生以后,学校教育就不断地远离生活,德育也不例外。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定位在培训社会精英,因而德育关注的是一个先于学生个体存在的、以社会宏大价值为中心的理念世界,试图通过德育活动把这种先行设定的价值世界灌输给学生,借以改造学生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培养他们成为社会宏大价值的真实体现者。这种德育模式为培养社会精英、净化社会空气、维护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当前的中小学教育早已不再是精英教育,如果道德教育仍然坚持使用社会精英的道德标准来培养普通大众,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当前的德育必须回归普通生活,学校需要实施生活德育。
3 中小学生打架斗殴的相关分析
3.1 中小学生特点分析。生长发育最为迅速、精力最为充沛、思想最为活跃。幼稚与成熟、烦恼与希望共存,处在“心理危险期”,思想具有易变性、困惑性、隐蔽性的特点,心理与行为易发生偏差。特别是学生在进入学校前的学习多是落后的,很少受到表扬与肯定,加上中考或者高考的失败打击,学生普遍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自信心严重缺乏、纪律性比较差,缺乏自我约束力、未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行为习惯。在以上的年龄、生理、心理特点下,言语稍有不慎、行为稍有冲撞,就会引发纠纷,甚至演变为打架斗殴。
3.2 学校自身相关特点分析。
第一,学校资源特点。多数学校校园面积有限,学生密度大,某些资源比较紧张,人均比较少,比如:住宿面积较小,卫生间、洗澡间较少,运动场地如篮球场、羽毛球场、足球场等较少,图书馆座位、食堂座位、网络室座位较少,热水供应、食堂某些菜食供应较少等等,校园内同学之间交往频繁,由于性格不合、见解不一、争夺资源、利益冲突等原因,必然会引发各种各样的矛盾和纠纷,从而导致打架斗殴现象发生。
第二,学校管理特点。学校长期以来“重学习、轻人文”,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学生思想教育往往无法渗透到教师的教学中去,失去了教学这块思想教育最有效的阵地,学生的思想观念很难有效改变,行为自然就出现偏差,打架斗殴是迟早会出现的事情。
3.3 中小学生打架斗殴规律分析。
第一,学生打架斗殴在发生时间上有一定的规律。学期放假时,新生入学时,开放时间和双休日,食堂就餐高峰时,课外文体活动时,体育竞赛活动时(如篮球比赛时)等等时段是学生打架斗殴高发时段。例如,本人2006年8日1日到2010年3日在望谟县石屯中学任教,本地属于少数民族地区,贫穷但很热情好客,一旦他们生气就以打架斗殴解决问题,在这期间所上过爱打架学生有,黄祖钦,黄愿,他们很喜欢在课后就餐等时间发生打架。
第二,学生打架斗殴发生地点有一定的规律。资源短缺场所,如篮球场、网络室等地方;脱离了教师等学校工作人员监管的场所,如校门前、宿舍等地方是学生打架斗殴高发场所。
第三,学生打架斗殴发生人员有一定的规律。学习不努力的学生(特别是上课喜欢睡觉的学生),言行举止不讲文明礼貌的学生,爱出风头的学生是打架斗殴高发学生。
4 防止农村中小学生打架斗采取的方法
4.1 充分发挥沟通的潜能。采取多种手段与家长沟通,如家访、电话交流、书信、探病、家长会、开放日等(尽量不请家长到学校,那样会造成家长和学生的反感情绪,不利于沟通)。通过沟通,灌输给家长正确的教育思想,引导家长采取合适的教育手段,协助学校进行教育管理。同时,与学生平等交往,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担任班主任工作以来,我一直坚持与学生在“日记”中进行交流,在学习、生活中为他们排忧解难,让他们体验到老师的真诚与关爱。师生间产生一种介乎朋友、亲人的感情,学生遇到问题能够主动及时与我沟通,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苗头,及早解决。
4.2 加强法制教育。可充分利用法律课、班会、法制讲座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使他们意识到打架斗殴极易触犯法律,是青少年犯罪的常发案件,后果严重;同时教育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利益,避免“以暴制暴”的恶性循环。九八年我担任汽车驾驶班班主任的时候,针对班级男同学较多、校园周边打架成风的实际情况,聘请了沙河镇站派出所法制科长担任我们班的校外法制辅导员,定期开展法制教育讲座,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对打架斗殴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
4.3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鉴于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特殊性,学校应通过开展郊游、艺术节、技能节、主题班会、演讲、朗诵比赛等各种文明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体精神、竞争意识、交际技巧和责任感,还可以使他们体验到自身能力及价值,从而满足精神需要,丰富课余生活,消除空虚感。例如,我从2010年到现在在普安县青山中学任教,期间所上过爱打架斗殴昀学生有,杨晨,曹圣孟,这两位虽然爱打架但经过教育有好传,但刘迁贵,张科等经过多次教育毫无悔改,后来通过慢陧引导进行交流,和谐人际关系,打架的现象就减少了很多。
4.4 倡导文明而积极地使用网络。对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学生“宜疏不宜堵”,应动员全社会力量,使学生远离带有暴力色彩的网络游戏,并通过专家讲座、小组讨论等形式,使学生认识到网络暴力游戏的危害性,帮助学生制定使用电脑计划,与家长共同监督孩子按计划行事,探讨学习与电脑游戏两不误的方式……
4.5 从科学的角度审视中学生“早恋”。作为教育工作者应首先明确,早恋是一个学生成长中很可能遇到的自然现象,这是心理因素使燃,与道德规范无关。不要轻易将之与道德败坏联系到一起,否则势必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会起到反作用,造成恶性后果。家长和老师必须转变传统观念,给中学生一把科学的钥匙,坦然面对“早恋”问题。既要让他们明白:青春期对异性产生朦胧好感是正常的,又要使之认清早恋的危害性和后果;既要鼓励正常的异陛交往,又要引导他们把握交往尺度和交往距离。
4.6 加强学生自身修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克服“死要面子,活受罪”的虚荣心理,明确自尊是一个人具有积极意义的品质,培养科学的自尊。同时加强学生的个性修养,培养豁达大度、克己忍让、热情真诚的优良品质,由“看不惯”转变为“互为欣赏”,改善“心理不相容”。
【关键词】生态道德教育;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经济的快速进步为人们带来了更加便利的生活,而与此同时亦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在当前社会,人类需要面临不少环境问题的挑战,如全球变暖、沙尘暴、水污染、空气污染等。所以,教育工作者应当从小抓起,积极培育小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要在语文教育当中融入生态道德教育理念,继而让学生从小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意识。
一、生态道德教育的基本概念及应用优势
(一)生态道德教育的概念
“道德”这一概念源自于我国伟大思想家老子的作品。而其中的“道”指代的是规律及准则,“德”代表的则是人的品行。到了近代,“道德”衍生出了“生态道德”的概念,而对于其具体定义,学术界还没有构成统一标准。有学者认为,这一概念属于人类对自然所理应担负起的责任。还有的学者提出,生态道德所突出的是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要求二者和谐共处。而这两种观点的共同点,即都是在原来的道德概念基础上延伸出来的,但也只限于阐述人和自然间的联系。之后,人们又在道德教育的基础上构建出了生态道德教育理念,要求人类与自然亲密相处,互相促进,并且有针对性地展开教育。确保受教育者能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进而达到保护自然的目的。
(二)生态道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语文学科与文字密切相关,其中包含了多元化的素材,可以让广大学生接受生态道德教育。而将生态道德教育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则不需要特意设置道德课程,只需在日常教学当中对学生施以生态道德教育即可。这样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促使其构成正确的价值观。另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生态道德教育,能充分体现出语文教学内容的优势。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章都颂扬了大自然的美丽。例如《庐山的云雾》、《彩色的非洲》、《桂林山水》等,都描述了风光无限的自然景色。借此,教师便可以将语文教学同生态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的方法
(一)在字词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
字词是语文学习的根基所在,亦是小学时期语文教学的重点任务之一。教师在字词教学的过程中贯彻生态道德教育,能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进而收获理想的教学效果。比如,老师教给学生这首儿歌:“天气晴朗河水清,小小青蛙大眼睛。”该首儿歌中便出现了不少和大自然有关的字词,如“天气”、“河水”、“青蛙”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将这些字词同自然环境联系起来,同时告诉学生:“晴朗的天气和清澈的河水很美,小青蛙也很可爱。但是这些都需要大家共同保护。”以此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爱上自然。此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平日的生活中多学习一些常见的环保标语,通过这样的字词积累,在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宣传环保理念。
(二)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
在阅读教学中掺入生态道德教育,也是十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小学语文课本中,也有不少课文描述了人类对大自然的崇敬和热爱,比如《观潮》、《海上日出》、《火烧云》等。老师在针对这些课文进行讲述的时候,也应当注意生态道德教育的糅合,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另外,教师也可以结合这些景色的现状,向学生进行介绍,让学生知道人类的活动会对自然环境造成很大程度的破坏。这样便能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树立起端正的生态道德观,进而逐步使其建立起环境保护意识。
(三)在实践活动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
除了课堂教学之外,教师还应当积极组织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培养起保护大自然的意识。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相关的知识讲座,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保护环境的必要性。教师也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实践作业,让学生对身边环境的变化情况进行调查,并作出汇报。比如树林、河流、空气的变化等。并且,每当到了环境保护日时,教师再让学生亲自参加植树、捡垃圾等活动,待回去之后再写下自己的心得。这样便能够使学生亲身体会到大自然的魅力,并认识到保护环境的意义所在。最后,教师还可以挑选一些关于环保的纪录片,让学生在课后自主观看,从而激发学生的环保热情,让其对当今的自然环境状况再多一分了解。
三、结束语
从目前情况看,自然生态环境已经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毁坏,需要人们想办法处理有关这方面的问题。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积极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和素质,从小为其打下环境保护的坚定意识基础。
【参考文献】
[1]梁凯芬.小学语文教学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的策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2]王晓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04:80
一、学生体育学习的方法
1.尝试自主学习法,让学生感受属于自己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也就是教学生学会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练习方法,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教师的帮助与指导,最终实现学习目标。例如,在课堂上为学生准备小皮球、短绳、呼拉圈等各种体育器材,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锻炼方法来完成教师提出的练习任务。学生敢于到教师面前表现自己,教师也不因为学生做得不好而制止和取笑学生,而以一种开放的心态面对学生,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中自己更加愉悦,使之在体育课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智,从而树立自尊和自信,为今后坚持体育锻炼奠定良好的基础。
2.尝试合作学习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合作学习可以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组成小组,一起探究、练习、互帮互助、共同学习,达到锻炼的目的。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多采用游戏活动、集体性的运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行为。例如,在组织低年级学生跳绳练习中,组员之间互相帮助,好的学生在技术上对差的学生进行指导,充当小老师的角色,让差的学生有榜样。这样既有利地提高他们的跳绳水平,又能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营造一种愉快、和谐、团结互助的课堂气氛,增强小组凝聚力,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合作学习法的优点在于学生之间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表达方式来理解、消化老师布置的任务。
3.尝试创新性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实际上,儿童在幼年时期就常常表现出良好的创造力,他们会用积木或手里的一切东西,在自己的床上、地板上、山沟里构建自己想像中的天地。体育课堂是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经常给学生提供创造活动的机会。例如,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小学低年级学生想像各种动作的行走;中、高年级学生参与一些游戏规则和游戏方法创新,创编自己喜爱的舞蹈或徒手操等。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的创意与我们的设想不一致时,千万别“一棍子打死”,新的活动方式或游戏规则常常会在这样的情景中产生。
4.尝试探究式学习法,让学生体验运动的乐趣。探究行为是儿童的一种常见表现,他们从小就爱问“为什么”,但往往由于大人们的忽视,不愿意去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久而久之,儿童越来越少地探究这个世界。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应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呢?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一些约定俗成的事物去进行探究。例如,为什么篮圈与地面的高度是3.05米,高一点行吗?低一点行吗?还可以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潜在功能进行探究。例如,单杠是不是只能用来发展力量,滚翻究竟应该翻得快些还是慢些,滚翻运动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用途等。
5.尝试评价式学习法,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通过评价活动,能让学生不断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例如,在教学韵律体操时,学生分别出列演出,请学生当评委,让学生说出好在哪里,不足之处在哪里,让学生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在整个评价活动中,不仅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而更加注意评价学习过程。例如,当一名学生的动作没得到其他学生的肯定时,我会说:“某某同学的动作做得也不错,如果多练几遍他一定会做得更好。”因此,给学生机会,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引导学生互相评价。这种评价一方面可能使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还能加深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内容的更多把握,有助于学生对学习活动的自我期待,提高学生的自学、自练、自评的能力。
二、教师的学法指导
1.结合教学任务进行学法指导。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学法指导,必须从体育教育的任务出发,指导学生掌握全面锻炼身体的方法,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2.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学法指导。学生处于不同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这些特点直接影响着学法指导的广度和深度。学生的认识在不断发展,知识经验在不断积累,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应有不同的体育学习方法。学法指导的选择与安排应以指导学生全面锻炼为主,以利于促进学生机能、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的发展。
3.结合学段的体育特点进行学法指导。在不同学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比例,也在不断变化。学法指导应根据不同学段的教学特点,选择相应的方法。例如,小学低年级阶段,教师教的成份较大,许多教材都要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才能完成,学生的学习方法可以观察法与模仿、练习法为主。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所提高,此时可指导学生以合作学习和理解、思维学习为主。在中学阶段,学生自学能力大大提高,可以指导学生以自主练习、创造学习为主。
4.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学法指导。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的学习方法。例如,武术、田径、球类等不同的教材学生的学习方法也有很大的差别。田径教材可选择目标学习法、对比学习法等,武术教材宜采用评价学习法、模仿练习法等,球类教材则可采用合作学习法等。小学体育教学中很好地运用游戏教材,充分发挥游戏教材的教育因素,对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游戏具有趣味性和竞争性,对小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体育游戏是小学生喜爱的体育教材之一。体育教师应适当地采用游戏方法进行教学,在课的开始和结束阶段,采用游戏法对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课的顺利进行。小学阶段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兴奋占优势,抑制能 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单调的练习容易产生疲劳,因此,要采用变换游戏方法,加深形象化教学,使每一个游戏都能吸引住学生。通过游戏,提高小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是小学生体育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中等师范生;德育;措施
随着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人才标准也在不断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对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劳动人才负有重大责任。为了更好地完成人才培养、向社会输送高素质劳动力的使命,中等职业学校应在国家发展战略的指导下,结合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和实际状况,优化教学模式,加强德育,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而努力。下面,笔者简单论述一些强化中等师范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措施。
一、进行制度改革,强化组织工作
为了更好地展开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学校可以从组织工作方面着手,成立专管学生德育工作的小组,校长担任小组长,专门负责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另外,学校可以在预防学生违纪违法专项教育方面寻求与当地派出所的合作,与当地警务机构一起,实现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共同教育。此外,学校可以与司法机构合作,定期邀请相关司法人员到校对学生进行普法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劝导和管束学生的不当言行。这种警校合作的方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法律观念,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二、加强培训,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素质
能否真正提升思想道德教育的质量,德育工作者的素质是关键。学校应注意强化培训,塑造一支工作能力出色的德育工作者队伍。中等师范学校性质独特,学生与任课教师、班主任有着频繁而密切的接触,因此教师对学生影响极大,是进行德育的主要力量。首先,新生入学的时候,学校要对新生班主任进行专门的培训,让教师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新生树立榜样。其次,新学期开始时,学校应该组织班主任开研讨会,就如何展开思想道德教育等问题进行探讨、交流。有经验的教师可以介绍自己的教育方法,大家也可以一起讨论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共同寻找解决的途径。再次,提高任课教师的德育水平也同样重要,教学部和学科组要通过日常会议对任课教师进行培训。最后,学生会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团委应该对学生会成员进行培训,让这些成员在学生群体中起到积极的正面作用,这一系列的措施可以从各方面保证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质量。
三、多管齐下,全方位展开思想道德教育
(一)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融入德育
学校要充分认识到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利用好平时的课堂教学,把德育渗透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只要长期坚持这种教育方式,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师的思想教育,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同时政治老师也要把德育常规化,注意考查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其他科任老师也应该在自己的教学中融入德育,让学生处于一个德育规范的良好氛围中。
(二)将实践活动与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
既然要全方位强化德育,那么学校就不能把道德教育局限于课堂内,而应该把思想道德教育与课外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会和团委等应积极组织主题知识比赛、趣味普法、观影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充满趣味的活动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
(三)与家长合作共同开展德育
除学校外,家是学生平时最常接触地方,所以家长在思想道德教育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校要充分认识到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目标,让家长协助学校的德育工作。家长会是学校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交流的重要方式,学校要充分发挥家长会的作用,鼓励家长参与到学生的德育中来,共同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而努力。
(四)将德育融入学校的各类工作中
学校从组织工作方面着手,成立专管学生德育工作的小组,在学校范围内全方位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要做到这一点,学校需要管理好四个基本体系:一是抓好由校长、团委、班主任、德育处组成的管理体系的工作;二是紧抓由副校长、学科教师、教务处组成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的日常工作;三是保障由德育处、班委、学生联合会、学生组成的自主教育体系的运行;四是协助由家长、小区、校园组成的教育体系的运行。
四、通过多种渠道组织德育实践活动
多渠道组织德育实践活动应做到以下几方面:(1)树立道德榜样,组织先进个人演讲。学校应该设立一些类似“道德标兵”的奖项,奖励那些道德出众的学生,并让他们宣讲自己的先进事例,鼓励学生向道德榜样看齐。(2)利用节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我国的节日通常具有美好的寓意和丰富的道德内涵,学校应充分利用这些节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3)积极召开主题班会进行道德教育。各班级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开展各种主题班会活动,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德育。例如,可以组织学生一起观看《和你在一起》这部电影,观看完毕以后让学生讨论亲情与成功的关系。(4)制定规范的制度考核学生的思想道德。德育处应制定好相关的规章制度,对学生的德育水平进行定期的考核,在日常化的例行巡检中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彻底解决问题。(5)抓住军训良机对学生进行德育。军训要求学生在日常的队列训练、饮食就餐、生活内务等方面遵循铁一般的纪律。学生在接受军训的历练时,专注力高度集中,精神昂扬向上,积极性很高,在这个时期对学生进行德育往往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总之,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复杂而持久的工作,在这一方面学校不能有丝毫的松懈。我们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资源抓好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多管齐下,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作者:邹明媚 单位:江西省上饶师院小教分院
参考文献:
1992年底,刚出任福建省教委主任仅3个月的郭荣辉同志明确地提出了中小学德育要在实效上下功夫,在全省中小学开展了一项加强基础文明的教育活动。
首先,省教委对不同年龄、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社区文化环境的中小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判断、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状况,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在调查的近3000名学生中,有60%的学生显示出不诚实倾向;52%学生很少或从未干过家务事;25%学生很不情愿参加学校组织的劳动;26%学生受挫能力较弱;90%学生社会责任感不强等。中小学生道德状况不容乐观。
1993年6月,福建省教委召开专题研讨会,提出了以加强基础道德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突破口,分年级实施不同德育内容的要求,改变过去那种从小学到大学一个目标、一种模式、一个方法的一般化作法;按郭荣辉的话说,就是扎扎实实地教育中小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培养健康向上的基础道德,最终升华到理想信念、政治觉悟上。。
为了使基础道德教育贴近学生,更富有实效;福建省教委颁发了《福建省中小学道德教育实验指导纲要》,确定了“自尊、自爱、诚实正直、勤劳俭朴、助人为乐、保护环境、爱国爱乡”等20条德育品质纲目及其实验操作的细则,并在全面部署的基础上,分两批选定140所中小学作为全省道德教育首批试点校。
与此同时,福建省教委在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上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1995年3月颁发了《关于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若干具体要求》,从生活自理、家务劳动、生活俭朴、吃苦磨练和孝敬父母等五个方面分别对学生、家长和学校提出了针对性、操作性强的要求。如要求小学生每天应做15分钟以上、中学生应做30分钟以上家务劳动;上学不能带矿泉水、易拉罐及其它零食;学生参加春、秋游及校外活动,小学中年级、高年级、初中、高中学生应分别步行3公里、5公里、 8公里、10公里以上;长辈生病时,要主动问候,端茶送药,看电视不与长辈争频道等。这些要求,虽然细小,但具体明了,便于检查测评。
为使日常行为规范训练常抓不懈,福建省教委还坚持把这项工作作为基础道德的具体表现贯穿于中小学生日常生活、学习、游玩、待人接物等各个方面,并探索了学校、家庭、社会行为规范的内涵。确定了学生进校、离校、集会等校园规范,起床、就寝、用餐等家庭规范,行路、购物、游览等社会规范。以体现德育工作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的精神。
通过几年来坚持开展中小学生基础道德和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福建省中小学德育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推动了中小学德育的系统性研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广大德育工作者以开展中小学生基础道德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契机,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形式、内容和方法,使德育研究从自发走向自觉,从单一走向系统,形成了浓厚的理论研究氛围,为德育改革提供了近100万字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如何帮助学生正确、有效地记忆字形,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探究课题,我在语文教学中,总结了几种记字方法现逻列如下:
一、利用基本字记忆字形
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量的独体字,把这些简单易记的独体字当作基本字,利用基本字加一笔、减一笔或合起来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字形。例如:“日”加一笔是“目”、“目”减一笔是“日”。
二、利用部首的变化记忆字形
许多字加上部首、去掉部首或者换部首又能变成另一个新字,也就是熟字加偏旁、熟字减偏旁和数字换偏旁。我们可以把学过的字进行分类,让学生说一说某一个字是怎样由另一个字加、减或换部首得到的,充分发掘学生头脑中的迁移、联想功能。例如:“京”加日字旁是“晾”、“座”去掉广字头是“坐”、“飘”去掉风字旁,换上三点水旁是“漂”,但我认为此种记字方法在应用上应该慎重,避免越记越繁。
三、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记忆字形
汉字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字是形声字,部首表意,声旁表音。形声字的这一特点能比较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字形。例如:“蜻”是蜻蜓的蜻,所以用虫字旁,右边读音,整个字也读“qīng”。从这个角度思考、讲解,学生基本做到过目不忘。
四、利用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记忆字形。
有一些字,老师可以抓住字形特点,编成小故事,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把字形永久地保留在脑中。例如:教“游”字时,可以告诉学生,游泳必须有水(三点水旁),游泳池一般是方形的(中间是“方”字),小孩子游泳(子)一定要注意安全,得有大人(人)陪着。
五、利用象形字的特点记忆字形。
课本中的“山、石、田、土、井”这一类字是由古代的象形字演变而成,这些字与实物都有许多相似处,所以让学生观察实物或实物图片后再识记,轻而易举。
六、利用列算式的练习记忆字形。
除了让学生听、读和进行一定量的机械抄写之外,我们可以出一些花样翻新的练习来“考考”学生,激发求知欲,强化记忆。例如“太阳+月亮=?(明)、耳朵+太阳=阳。
七、利用形体语言练习记忆字形。
教记“看”字的时候,教师可以用形体语言(手搭在眼上)向远方看。
教师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骨干力量,其地位和作用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教师工作的基本内容,也是做好教师工作的重要保证。
从事业追求看,许多青年教师充满活力,憧憬美好未来,有开拓进取性,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教育上创造业绩、追求卓越。这种良性循环状态能给学生以良好的影响和鼓励,这些都是青年教师目前的责任和重担。
当今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与难度前所未有。信息化社会,受电视、网络等各种良莠夹杂的染化,对中小学生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道德情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3-176-01
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被我们称之为情感,情感更是人精神生活的核心。德育并不是简单枯燥的说教,而是在情感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在我国的教育事业中,情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小学阶段的孩子就像一颗小树苗,需要阳光雨露的滋润,经过风吹雨打的磨练,才能逐渐的成长为参天大树,我们要从小就培养孩子的公德心,做一名品德高尚的人。
一、小学生道德情感特点分析
1、学生道德情感的阶段性。小学生道德情感的持久度、统一度和稳定度都存在阶段性的差异,随着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其道德情感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学生在各阶段接受教育的同时,道德情感体验和行为方式都会有所不同,如一年级的学生,很少使用统一性的行为和语言实现对人的精神上的支持,通常会使用物质上的东西去帮助别人,可见其道德情感表现行为非常一般,而高年级的学生则会使用语言和行为来表达对他人的关心,其不仅有物质上的资助,还有精神上的鼓励。
2、学生道德情感的依附性。小学生道德情感的依附性是由于孩子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情感的启蒙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家庭中学生或获得依恋感和归属感的体验,在校园中学生们也会找到相似的情感体验。在学校中,学生的这种情感依附便会从父母的身上转移到老师的身上,学生升至中高年纪后这种情感依附便会转移到学生群体中。由此课件,在小学阶段,父母、教师、学生群体的情感对学生道德情感发展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
3、学生道德情感易受感染性。小学阶段学生的道德情感极易受到感染,所以学生的自觉道德情感占据优势,且学生的感官会受到直接的刺激,进而情绪上会产生激动的状态,通过动作、情感、表情表现出来。小学阶段学生的热情都会直接受到外界人和事物的影响,同时这种情绪体验会被学生更深刻的记住,成为其生活中的一部分。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教师要有意识的为学生们创造情感氛围,从而引发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学生道德情感培养策略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体验。人的情感通常是需要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才能产生,创设富有感情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带动和渲染,从而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实现以境生情的效果。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电影、录像和录音等,为学生再现生活中的某些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情境中的感情,并与这种感情产生情感共鸣。在教学中除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之外,在课上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辩论赛、演小品等形式再现生活情景,使学生真实的感受到不同角色人心理世界的不同。
2、教师自身情感,向学生传递道德情感。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中,很大一部分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源于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做一名擅于创设情感、释放情感和应用情感的优秀教师,使教师的情触动学生的情,这样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情感才能感染到学生,并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另外,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真正的走进学生的的生活圈子,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感受学生对道德情感是如何理解的,又是如何实践的。
3、利用情感教育资源,渗透道德情感教育。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主要课程,但是紧靠这一门课程去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是不够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的其他学科的情感教育资源,开展教学活动,这需要教师在工作中要多收集情感教育资源,并将其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相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情感教育网。如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的爱国情感教育题材,这时教师便可以借此培养学生荣辱感。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家研究的严谨态度和创新精神都可以作为学生道德情感培养的素材。另外,在教师借鉴其他学科的优秀情感素材的同时,还要加强与德育教师的配合,对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的全过程认真观察,与德育教师强强联合,强化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形成浓厚的道德情感氛围,进而实现道德情感的全面渗透。
4、加强课内与课外活动的联合,培养学生道德情感。教育学家杜威曾说过,在做的过程中学,情感也是一样,在做中学习、体验,最终达到升华。情感是需要在做的过程中和具体行为上所产生的,使学生在学习中多动手、多动口、多思考,使学生能够亲身的去实践,产生真实的体悟,慢慢的这种体悟便会转变为长久的道德情感,并在学生的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为学生们多创建一些教学活动,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其中,这样更利于学生在操作中转化为道德行为,并升华为道德情感,而不是死记硬背、不走心的背道理。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具有实践性、社会性的特点,课外会动会为学生们提供更丰富的资源,使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课堂,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展社会服务,体验现实生活,明白课上所学习的理论内容都是有依据的,教材内容来源于生活,而自己掌握的知识又要更好的应用于生活
综上所述,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具有情感性、教育性的学科,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情感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意识和道德情感品质,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良好道德情感品质的形成,并将其更好的转化为动力,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使学生得到全面的提升。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网络文化 中小学道德教育 实效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成为信息传播的新媒体,它不仅传播着知识技术,而且传播着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并逐渐形成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是以人类最新科技成果的互联网和手机为载体,依托发达而迅捷的信息传输系统,运用一定的语言符号、声响符号和视觉符号等,传播思想、文化、风俗民情,表达看法观点,宣泄情绪意识,从而垒筑起一种崭新的思想与文化的表达方式[1]。网络文化为中小学道德教育带来了丰富的资源、无限的空间、多变的环境和全新的机遇。同时,网络文化的发展对中小学道德教育的目标和方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良的网络文化也给中小学道德教育带来了诸多困扰。那么,网络文化背景下如何增强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网络文化背景下中小学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
1.网络对于文化的传播缺乏调控能力。
网络文化的信息量庞大,内容错综复杂,难免会存在一些道德内容低俗丑恶的文化。与以往社会人文文化不同的是,网络文化缺少道德内容的审查能力,它的及时性是网络信息的优势,但又是道德教育的硬伤。每天都有海量信息涌入互联网,网络文化的交互性和隐匿性使得不良文化无孔不入,特别是在我国网络信息分级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导致各种信息将有机会同时作用于学生的身心。网络使得文化失去了控制和监督的环境,使得未成年接受着教育者无法预见的文化辐射,使得道德教育失去了良好的文化屏障。
2.青少年生理成长的特殊性易对网络文化缺乏防范能力。
网络文化的生动和形象性易导致未成年人误把虚拟世界当作自由空间,从而过于沉溺于网络,难以自拔,阻碍其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与巩固,不利于其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中小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是人生观和价值观趋于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脆弱容易受伤害的重要时期。这种在“人机”之间进行的缺乏真实感和确定性的交往方式,不仅严重影响了未成年人的学习和身体健康,而且容易使未成年人对网络形成心理依赖。青少年在网络上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敢于尝试未知的事物,然而他们并不懂得自己需要什么,能接受什么,排斥什么,追求什么。在这样无知的情况下,自然丧失了对文化信息的辨别能力,容易出现道德意识降低的风险。
3.学校时空上的局限性使得道德教育缺乏持续能力。
学校的道德教育是在有限的时间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的,道德教育无法照顾每位学生的道德情感,无法针对个体进行道德辅助,学生自身的道德追求略显浮躁,很难转化为内在的道德需求,很难对学生形成道德约束力。网络是开放的、自由的,而以网络为载体的网络文化又具有依赖性小、随意性较大及隐蔽性和开放性等特点,使得未成年人可以随时随地访问互联网,自由地浏览网络文化中的各种信息和图像,从而使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处于完全开放的社会环境,学校道德教育的时空局限性,使得不良网络文化成了难以抵御的精神侵略。
二、网络文化背景下中小学道德教育现状
网络文化的蓬勃发展,为中小学道德教育带来了巨大影响,但是许多学校并未主动接受网络文化的影响,中小学道德教育的现状不尽如人意。
1.学校道德教育内容略显滞后。
在网络文化背景下,许多中小学道德教育尽管做出一些变革,但教育内容单一、陈旧仍然严重,学生选择的余地很小,课本与现实生活还有一定差距,很难满足网络文化多元性的要求,道德教育存在着理想化、空泛化、形式化等缺点。教师通过讲授和说教,努力传递道德规范和知识,而青少年则只知道一些空洞的大道理,但对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却不清楚。残酷的现实证明学校的道德教育效果甚微。而网络文化恰恰迎合了青少年个性发展的特点,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新闻信息,自由评论所关注的行为事件,继而满足个体发展的实质需求。这就迫切需要学校调整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
2.学校道德教育方式失去感召力。
网络文化是互动中发展起来的大众文化,喜欢交流、渴望他人认可的青少年乐于享受网络文化制造中平等的发言权和创造权。学校道德教育由于课时的限制和教学方式简单,无法完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难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内心表达。加之学校传统道德教育未能满足学生、信息化学习的需求,课堂教学失去时代特点,学生不愿回答道德问题,怕讨论道德问题,这就降低了大批学生对于学校道德教育的兴趣。当学校道德教育方式失去感召力时,面对网络文化,青少年就脱离了教育者的监督和管理,随之带来的是更大的隐患。
3.学校道德教育引导的感受力降低。
由于网络文化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现代文化形态,这就为未成年人创造了广泛的交流时空,他们一旦接触网络,就可以与不同年龄段的人任意宣泄自己内心真实的快乐、烦恼、隐私、孤独、痛苦、心里话等,却容易导致青少年忽视同老师与家人的沟通,表现出对现实中的人文文化的漠不关心,对身边现实环境的感受力减弱。学校道德教育未认真分析这种影响的复杂性,未有效引导学生走出困惑,仍然坚持单一的正向价值观、道德观的传播,继而导致中小学生对学校道德教育引导的理解和领悟能力的降低,消极的网络文化容易引发中小学生对学校管理和教育方面的抵触情绪。
三、增强网络文化背景下中小学道德教育有效性的对策
在网络文化的大环境下妥善处理网络文化与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关系是学校道德教育工作发展的关键。我们要应对网络文化对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影响,改变中小学道德教育已有的状况,开辟道德教育的新途径。因此,从现代教育理念出发,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提出增强网络文化背景下中小学道德教育有效性的对策。
1.完善学校道德教育内容和方法,使教师成为学生网络学习的引导者。
网络文化对中小学道德教育内容和方法提出了新要求,增强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就要改变原有的内容,增加与网络文化相关的内容和主题,或者引入网络文化中相关问题来进行探讨,引起中小学道德教育课教师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变。方法与手段的改变,必然会带来教学理念的更新,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把学生不再看作被动的受教育者和被灌输的对象,而应当是学习的合作者与参与者,是主体。学校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优化道德教育内容的表现形式,就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网络文化的出现为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道德教育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道德建设相关的图像、声像、视频被展示,促使道德教育内容动态化、形象化,帮助教师更好地规划安排学校道德教育课程的实施过程,提高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进行研讨和实践,提高道德教育效率,从而帮助学生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增设信息技术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
信息技术课在各个中小学校广泛普及,中小学校应该基于此课程增设学生信息技术道德教育,用先进的道德思想观念占领网络宣传阵地,发挥网络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网络文化的发展贯穿于中小学生的一生,所以信息技术课程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对网络文化的处理和选择能力,更是养成良好信息道德的重要阵地。信息道德是指人们在信息创造、信息服务、信息获取和信息传播等活动中,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它是调节信息创造者、信息服务者、信息使用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信息道德要求信息服务者、信息使用和传播者不得有任何危害社会或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其目的是促使社会个体成员遵循一定的道德准则,来规范自身的信息活动行为。当然,良好的信息道德也是自我信息保护的需要,并且可以支持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态度,而网络文化环境下的道德教育正需要一种积极、健康、公正的信息观念,这不仅是纯洁网络道德环境建设的需要,而且是更多中小学生网络文化学习意识的需要。
3.开放网络交流环境,建设校园网络环境。
中小学校建立校园网络文化与道德教育的联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以声、文、图、像表达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丰富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可以组织开设道德教育的讨论专栏,也可以发表关于校园道德建设的文章供学生参考学习,建立开放的网络信息站,鼓励学生多上网多参与讨论。建立健全学校网络教育管理中心,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上网意识,培养健康的上网人格。利用网络优势,鼓励教师多推荐优秀的学习网站,学生也可以互相交换好的网络学习资源,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学习环境,免费为学生提供网络学习平台,加强师生的网络交流。学校要加大投入力度,建设自己的网站,单独设立学生心理咨询站,让学生及时吐露心声,以便我们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解决在学生中出现的网络不良现象。
4.规范网络文化,将网络发展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大后方。
学校道德教育的顺利发展离不开网络文化的信息支持,规范网络文化环境,利用网络文化的优越性提高道德教育水平,净化网络环境,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将网络平台作为学生校外道德教育强有力的大后方。全社会必须加强网络文化建设,需要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风尚,人人都文明上网、健康上网、绿色上网。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首先,加强对网络文化信息的监管,制定相应法律法规。无序的网络空间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规来规范[2],没有网络的可靠性、安全性和依法管理的有效性,就没有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其次,开辟未成年专用网站,实施专业管制。各类未成年人网站或网页,要以青少年未来健康发展为指导,推出有内涵的网络产品,网络内容要贴合学生思想和生活,使趣味性、知识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寓教于乐。最后,整合社会资源,构建立体道德教育网络。社会应给予未成年人更多的关注,定期组织有工作经验的公安民警、心理咨询师、教育专家,对各中小学校进行道德教育的报告,以图片、资料、录像等方式做好网络道德教育的宣传工作,最好可以成立合作小组,实行分片管理,集合社会力量互相协助,营造出绿色、健康、和谐的社会公德环境,从而使未成年人在网络时代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