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1 18:03:24
导语:在初中物理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培养,不仅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重要举措,也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日常教学中的体现。
关键词:
初中物理;情感教育;新课程改革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本质需要。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提高物理教学效率,作初步的探讨。
一、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自信心的培养是情感教学的关键部分。作为一名物理教师一定不能对自己的学生失去信心,应该积极主动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从生活和学习上赢取学生的信任,及时地鼓励和开导,帮助学生走出学习物理的困境。首先教师要言传身教,从自身做起,在学生面前树立良好的榜样,让学生看到教师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精神,一旦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就会以教师为学习的榜样,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其次要抓住一切时机为学生提供体验成功的机会。初中生正处于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如果在学习中遇到过多的困难,势必会影响其学习的效果,甚至于一些学生从此一蹶不振。只有让学生时不时的体会成功的感觉,才能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比如在学习“光的折射”时,教师不要设置难度过高的问题,应该从基础性的理解开始,如让学生总结“光的折射”的一些规律,学生在完整的回答完这些问题之后,便会体会到成功的感觉,从而激发学习的信心。
二、活跃物理课堂氛围
任何一门学科,想要取得高效的教学效果,就离不开一个好的课堂氛围。特别是对于内容深奥难懂的物理来说,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来说至关重要。物理课堂氛围的好坏直接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通过诙谐的语言来调动课堂教学氛围。比如在学习“相对运动”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首先给学生讲一个与“相对运动”有关的小笑话:“有两个第一次坐飞机的老妇人在飞机起飞前找到飞行工作人员说道:‘希望你们把飞机开的慢一点,尽量不要超过声音的速度,因为我们还要聊天呢’。同学们知道老妇人所说的声速是多少呢?老妇人为什么不让飞机的速度超过声音的速度呢?”这个简单的小笑话引得全班学生哄堂大笑,不仅让学生回顾了声音的速度,而且引入了“相对速度”的概念,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新课的探究欲望,活跃了课堂氛围。与沉闷的课堂氛围相比,愉悦的课堂氛围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提高物理教师的威信
情感教学的设计者就是教师,因而教师在情感教学的过程中担任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一方面教师要着重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试问如果一个教师的专业能力和道德素养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那么这个教师又能以何优势来赢得学生的信任呢?因而提高教师的专业和道德素质势在必行。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积极的参加学校组织的学习讲座或学习交流会,以此来不断的为自己充电,时刻保持走在教学的前沿,从而能够成为学生心中的“百宝箱“和“万能胶”。另一方面教师要做到与学生“零距离”接触。即使一个教师满腹经伦,如果他并不能很好地利用自己的优势与学生打成一片,那么满腹经伦也不过是一张白纸。老师只有以真心对待学生,把学生当作成自己的孩子、当成知心的朋友,才能使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地接纳教师,使学生有苦可以诉、有情可以抒、有话可以说。如此才能使学生放松戒备,进而拉近与教师的距离,一旦打破师生之间的距离感,教师的威信自然而然地就会建立起来。
四、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师生之间缺乏交流是传统教学中的重要“特色”之一,也是阻碍物理教学发展的一大障碍。过少的交流不能及时地传达教师的授意和学生的学习反馈信息。在目前的物理教学中,教师不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有的教师一节课下来也不会提出一个问题,没有一个与学生交流的环节,更别提课外与学生的交流了。甚至于有的学生一学期下来都没有回答问题或者与有教师交流的机会。因而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从情感的交流入手。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尽可能的提出一些问题,争取每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亦或是经常性地举办一些文体或竟赛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于讨论意识,而且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课外,教师要充分利用课间十分钟的时间,走进学生,与学生探讨学习和生活,在交流的过程中做到逐渐地认识和理解。
五、结语
综上所述,若在物理教学中真正把情感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来加以应用,动之以“情”,方能晓之以“理”,才会真正实现物理教学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更容易实现物理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吴艳.生活化情境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J].亚太教育,2016,(10).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
教育观念是人们对教育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可以说教育中的每个问题都存在着观念问题。它通常表现为教育过程中的观点即教育观念,有正确和错误、先进与落后、积极与消极之分。先进的教育观念产生积极的教育行为,使教育获得成功和进步;而落后的教育观念则产生消极的教育行为,导致教育的失败,甚至害了我们的受教育者。
因此,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教师单向学生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应试教育制度”。冲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的主动、全面和健康发展;牢固树立:“关注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现代教育观念。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的新观念不能只是社会舆论,只是教育家、教科书等所宣传的“应该如何做”的观念;而是应该倡导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学习与实践,使这些现代教育观念逐渐被教师理解和接受,在感悟中逐步内化,并在实际中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形成切实的指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符合新课程要求的课程改革的实践者、研究者、推动者。
(二)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育离不开教师,教师是教育教学的实施者,承担着教育的直接组织者和实践者、研究者、推动者的任务。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不可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更不可能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教师的素质决定课程改革的进程和成败,教师是新课程实施中的关键环节,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新课程实施的效果。
《义务教育物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在新课程观下,物理教育的目的是:学习物理知识、掌握物理科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发展各种能力、培养科学品质。要实现这一目的,关键在教师,物理教师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着教育目标实施。因此,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否则由于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观念、教学方法等方面制约着物理教育目标实施的质量。
这样在新课程观下,对物理教师就比以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必须敬业、勤业、乐业、热爱教育事业;2、要有系统、扎实的物理专业基础知识;3、要有系统的科学方法论的知识;4、应具有较高的教学艺术水平;5、要牢固树立现代教育观念。现代教师应该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是师生民主平等关系的建立者;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是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培育者、维护者;是课程的建设者、研究者、开发者。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方法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在物理知识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物理学对初中生来说是启蒙课,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学习方法是学生终身学习物理知识的动力和源泉。新课程要求教育旨在谋求学生整体的智能与人格的健康发展,而学生的主动参与则是他们的智能得以持久发展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精心组织和设计教学活动,创设物理情境,引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以生动的实例和充分利用物理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课外活动,并依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启发引导学生,通过对物理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的探究,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获得学习物理的方法,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2)培养学生能力,加强创新能力。初中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生习惯是物理新课程要求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比掌握知识更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要从“教会学生物理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物理知识”。要针对物理学科的特点----观察和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要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观察,认真观察实验中物理现象,注意观察引起变化的原因和条件。在学生自己做实验时,应要求他们弄清实验原理、目的,理清实验步骤,严格按实验规则操作,但不是对知识的复制,更应该创造性的解决实验问题,得出实验结果。
物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并联系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现象、事例,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物理概念、规律,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应用,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教师除了使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知识外,还应该发展学生的基本技能,增强创造意识、创新能力。
(3)促进学生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物理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材料,科学研究方法,灵活应用教材中的思想教育素材去教育、影响学生。如通过“内能的利用与环境保护”、“热机”等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节能意识;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学习“阅读材料”,让学生学习物理学家为科学献身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通过对中国古代物理学巨大成就的客观介绍,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样使学生的思想品质、心灵健康发展。
(四)转变教师角色、行为,使学生主动学习发展
过去的基础教育课程下,教师依赖于教科书及参考书,较多地丧失了自己独立性和创造性。不仅影响了教师教学水平的发展,也掩盖了教师的不同专业水平。教学教到最后我们教师的水平和我们的学生差不多。教师要走进新课程,真正体验新课程的魅力,必须加强相关理论的学习,促使自己的角色、行为的转变。教师要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不再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促使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新课程还要求教师从过去的“道德说教者”、“道德偶像”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崔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自我学习。
新课程所蕴涵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难以解决和应付的。为此教师必须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这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所以教师不能只是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行为的变化:①是尊重、赞赏学生,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那些智力发展迟缓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被拒绝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以及与教师意见不一致的学生。②是帮助、引导学生,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的职责在于帮助和引导。③是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反思有价值的问题是与“学生学会学习”密切相关的,是“为了改进教学和将研究成果用于改进教学”的问题。④是合作,与学生合作、与其他教师合作、与社区人员的合作是新课程对教师行为变化的突出要求。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德育教育;辩证;劳动;爱国主义
学校在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中蕴涵着多种多样的德育教育形式。结合初中物理教学的特点,怎样积极地探索如何把德育教育贯穿于物理教学之中的途径与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在物理概念、定律、原理的讲授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
如果教师能把教材中的科学内容与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阐述物理现象和规律,用哲学思想把物理教学上升为观点和思想方法的教学,就不仅能使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物理知识,而且对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掌握方法论都有积极作用。
二、在物理实践、活动课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德
物理教学应根据需要,安排好实习、实验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课,这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本知识。而且还担负着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德和不脱离工农群众的思想作风的任务。
例如:在学习了《电功》一节内容后,就安排学生到农村展开调查,主要调查有没有浪费电的现象。通过学生调查后展开的讨论,学生就会自觉地意识到应该节约用电,珍惜劳动成果。同时进一步使学生领略到劳动的伟大意义及其内在价值。让学生自觉培养起爱劳动的良好品德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在物理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是德育的中心内容。在物理教学中向学生介绍我国在物理学方面对世界的杰出贡献,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把我国某些科技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真实地亮给学生,激发他们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献身的雄心壮志。
例如:在上物理课之前,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物理学家的典型事例,如钱三强、王淦昌等物理学家在原子物理学上的贡献。当然也应承认在某些方面由于历史等原因与其他国家也还存在一些差距,要适时激发学生对祖国前途命运的责任感,使他们能把目前的学习与将来的四化建设密切联系起来。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这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整体素质的重要教育环节。
关键词:物理教学;落实素质;教育注重
一、初中物理教学要面对全体学生,要全面有效,要有针对性和主动性
要在物理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那么教育就必须面对全体学生,而不是只针对“优生”而忽略“后进生”,也不能只重视学生的成绩而忽略德育、美育等方面的教育,且对每个学生要有针对性的教育,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初中物理教学要面对全体学生
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主要是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过程,观察、实验、掌握物理方法等技能都贯穿和渗透在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运用中。由于认知水平的差异及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妨碍学生正常地接受物理概念和规律,使一部分学生从心理上觉得物理难学。一些物理教师针对好学生进行偏爱性教育着重培养,对“差生”歧视甚至基本放弃,这样只会使一部分学生在关爱下得到较好的发展,而另一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自信心受到打击,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因此,物理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全面、科学地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
三、初中物理教学要有针对性和主动性
学生在学习物理时,由于在智力水平、知识基础以及掌握生活经验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会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从而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把每个学生看成是一棵棵不同品种的小树,要给他们提供适合自身生长的条件,帮助他们按其特定的能力和自然趋势发育成长。即选择不同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对每一个学生实施最优化教育,
促进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最大限度地健康发展。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往往具有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物理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升华,让他们像科学家一样去主动发现规律、解决问题,坚定他们能够学好物理的信念,使他们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探求知识,使智力潜能得以充分发掘。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创造教育 初中物理教学 实践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国际经济主导地位的世纪,也就是知识经济竞争的世纪。知识经济的竞争,实质上是技术创新的竞争、知识创新的竞争和创新人才的竞争。无论是进行技术创新,还是进行知识创新,最关键、最根本的因素是人才,是创新者,是创造教育。
创造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能够使学习者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学习,了解前人是怎样解决具体问题的,从而模拟前人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在现有的基础上积累经验,拓展视野,孕育创新。也就是说创造教育要求学生学习的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本身。因此,创造教育不应只是一个时髦而响亮的口号,而应落在工作的最实处。然而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不尽如人意。不少教师教学观念陈旧,认为物理教学内容深度浅、范围广,定性的多、定量的少,静态教授为主、动态讨论为辅,无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不少教师教学方法单纯,教学中照本宣科,方法含量少,教师讲、学生听,教学过程主要表现为“接受――理解――巩固――解题”,热衷于重复机械操练为主的题海战术,以致学生发现不了问题,更不会提出问题,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更是无从谈起。物理教学的现状与时代所需求的创造型人才的差距是明显的。教育是为未来培养新型人才的,作为初中物理学科教学必须改革,特别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是时代的需要,更是新世纪中国教育发展的需要。我们下面就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来探索创造教育的具体实施。
一、培养创造教育能力的几点原则
1. 学生主体性原则
物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所以在培养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的地位,即教师力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自主创新、自主发展,教师则是角色定位在“合作者,指导者”的身份,鼓励学生创新。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
2. 首创性原则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打破常规,具有新颖的、与众不同的独创性的思维。它除了具有一般思维的特征之外,还有最突出的两点:新颖性和独创性。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激励学生发表独特、首创的见解。
3. 求异性原则
创造性思维不仅要培养聚合性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为了达到某一目标而寻找出尽可能新的具有独创性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就表现为求异性的特点。
4. 多样性原则
给学生提供一定的信息,让学生依据信息,广开思路,充分想象,为达到某一目标寻找出尽可能多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这就必然表现出“多样性”的特点。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要坚持以上四条原则,否则研究的目标会出现偏差,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难以培养。
二、培养创造能力的策略―创设情景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如果能成功地创设问题的情景,引起学生有效的认知冲突与碰撞,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主动地提出疑问,进而想解决疑问,就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所以,教师必须首先要把握教材的要求和特点,然后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入手,善于利用能引起学生好奇或怀疑,但用学生现有的知识又不能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问题的情景可以从几方面进行创设:
1. 能引发学生好奇心的问题的情景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成长时期,学习情绪容易波动,学习的持久性差,注意力很难长时间地集中,如果课堂上问题的情景能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注意力,就能为创造教育的实施奠定基础。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可以用实验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实验的设计要依据教学内容,直观、醒目、新颖。
如在平面镜成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几块大的平面镜互成直角放置,再将一个红色的苹果放在其中的一块平面镜上,结果有多个像出现,马上就引起了学生新奇的感觉。再如,上初二电路时,我就让学生画出班级中两个电键、六盏日光灯之间的连接,让学生自由地画到黑板上,只要你有与黑板上不同的连接方法,就可以画到黑板上,结果学生无拘无束,共画出了十二种连接,最后我再作评讲,并一一演示给学生看。甚至请学生上去把其中一盏日光灯去掉,看另一盏或另两盏灯同受一只电键控制的情况。这样,学生的学习情绪很高。
2. 能引起学生思维活动的问题的情景
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思维是活动的核心,而思维一般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在学习活动中,创设问题的情景,有效地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和碰撞,就能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发挥。如在浮力的教学中,教师可提出问题:“为什么有时候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候又小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铁片?”简单的一句话,却可以引起学生的疑问并进而提出问题:“浮力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并进而提出可能会影响浮力大小的一些因素,引起激烈讨论。可见,有了思维活动,学生就能更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3. 能诱使学生对已有经验进行否定的问题的情景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往往对一些现象习以为常,如“近大远小”的现象、“冬天室外的金属比树木摸上去冷”等,如果在教学中能巧妙地创设问题的情景,使学生否定自己原先对这一现象的理解,那么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就能进一步得到发展。如在平面上成像的教学中教师可追问一句:“我离你越近,我真的就会变大吗?”或者在温度和热现象的教学中提问:“冬天室外的金属真的比树木的温度低吗?”类似的问题的确能诱使学生对已有的一些观念积极地进行思维,并自己发现问题,甚至还能自己解决问题。
4. 能较大地发展学生联想力和想象力
创造性想象不是想入非非,它必须要沿着一定方向、目的而展开,必须接受抽象思维的指导和调节。创造性思维的新颖性就有创造性想象的成分。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后,我让学生做这样一道题: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当突然消失一切外力作用的时候,物体将:A、马上停下来。B、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C、运动一段路程后慢慢停下来。D、运动状态不能确定。我们常见物体在外力作用时的状态,在物体不受外力时,可依靠创造性想象,思考物体在无外力作用时可能的状态。
三、探索创造教育的方法
进行创造教育,既要有一定的模式,也要有一定的方法。因为只有具体的方法才能实现模式所规定的目标。目前,国内外正在探索或运用的创造教育的方法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国际上包括我们国家普遍推行的教育,即“科学――技术――社会”。这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荷兰开展得十分广泛。第二种是美国使用最广泛、我国正在推行的CPS教育,即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教育和训练,它运用创造学原理培训学生,开发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第三种是超前教育,超前学习。根据人的学龄,使学习的儿童能超越知识积累和学习时间上的某种限定,有所突破,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的探索性提前进入新知识学习阶段。第四种是右脑开发训练。人的左右脑由胼胝体联结,并由胼胝体里的二亿条神经纤维沟通左右脑。只有在左右脑共同发挥作用时,才能对客观事物有创造性的成功。但人们一般习惯用左脑,而很少用右脑。因此,在创造教育中,应当注意右脑的开发训练。
对这些方法,要认真理解,消化掌握,灵活运用,并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一些更切合实际、操作性更强的方法,以更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总之,课堂教学中的创造教育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创造力的根本是“创新”,而这种“新”仅仅是对学生个人来说是新的,前所未有的。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这种创造力就应是学生在学习概念规律形成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积极思维,并自己总结出物理概念、规律的能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将以上一些策略运用于教学过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培养,知识面宽,思考问题周密,学习主动性强,后劲足。学生不仅在学科的学习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而且在一些科技活动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可见“创新”应从基础教育抓起,并落实到各个学科教学上,要不断地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和创新精神,如此,迈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将人才辈出,巍然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1]王承绪等.比较教育(新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生活物理社会教育原则
一是,以生为本原则。教师在教学活动组织设计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保障教学设计符合全体学生的学习需要,并在细节设计上突出教学的针对性,让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型需求得到满足,从而能够让学生在丰富的教学内容中根据自身的需求找到合适的学习内容,实现自我个性与自我能力的发展。
二是,开放性原则。目前大部分初中物理教师的教学设计都局限在教材内容上,从而限制了学生眼界的拓展,教师应系统的总结当前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多种渠道丰富物理教学资源与教学信息。例如,在温度计这部分知识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详细了解热力学温标以及华氏温标的具体规定,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将知识延伸到课堂外的具体实践中,对学生展开更科学的引导[1]。
三是,综合性原则。为了实现生活物理社会教育更好的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与物理学科相关的历史、生物、化学等知识都会有所涉及,教师应从综合性角度看待学生的发展以及物理的教学,实现学科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三者的统一,在重视学生学科素养提升基础上,也重视学生道德素养、人文素养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价值观。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加强生活物理社会教育的策略
教学通常基于建构主义,将学科知识细化后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重新构建知识体系,因此,其强调学生主动构建,在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而实现学生正确构建知识体系的主要方式则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基于生活物理社会教育教学观,教师可以将教材中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内容有效结合在一起,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主动感受、感知物理知识,实现学生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的充分发挥。文章以《光现象》这部分知识教学为例,探究了初中物理教学中加强生活物理社会教育的具体策略。生活物理社会教育实践设计如下:
在《光现象》这部分知识学习中通过对光的传播、反射、平面镜成像、折射、色散等知识有了深入的了解,也认识到光的重要性,其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光明,让这个世界的绚烂多彩为人们带来更愉快与幸福的生活。从城市的发展来看,流光溢彩的华灯使整个城市的夜晚更加璀璨,明亮、整洁的玻璃幕墙实现了城市的亮化,但是这些设施在美化城市的基础上也产生了光污染,如掩盖了星辰、使人们身体受到不良影响等[2]。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基于所学知识对光污染现象产生原因、危害、防治展开具体的探究。
探究的主要目的为了解城市光污染的产生、对民众的影响,探究防治光污染的有效方法。探究可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以学生自身所在城市或生活区域为探究对象,通过访谈、网上查询、实地考察等方式展开具体探究。从学生的探究结果来看,大部分同学都找到了光污染产生的主要原因,导致光污染的最主要原因是镜面反射,同时,通过查找资料学生发现当前国际社会已高度重视城市光污染问题,并对污染类型以及污染程度进行了划分。现阶段,光污染主要有人工白昼、白亮污染、彩光污染三种类型,其产生源头为室外建筑外墙污染;室内装修不良光色导致的污染;以及工业产品等帶来的局部污染。人长时间处于光污染环境中,会对正常的生活、休息以及身体健康造成影响,严重时会出现失眠、情绪低落、食欲下降等情况;在办公中如果受到光污染的影响会影响办公效率以及办公效果,而且在室外环境中强烈的光污染会对正常的交通造成干扰[3]。
基于学生对光污染来源、产生原因、危害的了解,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提出以下防治方法:争取政府的支持,在城市建设中对玻璃幕墙、反光材料的使用做出限制,并尽量减少光滑幕墙,通过增加幕墙褶皱,避免镜面反射;倡导城市建筑建设与装修中使用水性涂料,减少金属板、瓷砖等材料的应用;并建议重新对城市亮化进行规划与设计,适当的通过隔离带将居民区与商业区隔开。
1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兴趣
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物理知识和物理实验相结合,课堂使用传统教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渴望.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对于不能感触到的知识讲解很难理解,因此教师也无法用语言的准确性来定位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知能力.之前学生只能在“想像+理解”的情况下迫使自己学习物理知识,成效甚微,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引进了先进的教学技术,使学生在模拟实验或常规演示操作的过程中,对于物理课堂的理论知识和实验场景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在对物理理论知识讲解的过程中,为了加深、加快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掌握能力,教师会让学生看明白一些相关的实验,然后根据实验过程中的现象来引发疑问、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学习理论知识,进而快速掌握,提升学习效果.而针对一些无法在实验室完成的实验,则可以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巧妙的演示进而辅助物理教学,加深学生印象,学生在观看真实实验的过程中促进物理知识的学习.
情绪影响学生的心态变化,而兴趣是激绪的有力武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有自己所特有的一种方式来对主观或心理感受进行获取.学生对物理课程的积极性和态度受情绪所控制,这主要取决于学生对物理教学的兴趣反应,学生对初中物理教学是吸引还是反感;对物理实践活动是否有自己的见解或兴趣;对物理课堂氛围是生动还是单调;对整个物理课堂是喜欢还是厌恶等.学生的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连串积极、兴趣、满意、冷淡、消极、散漫、抑郁等相关反应也受情绪感受所控制而决定的.由此可见,学生要学好物理知识的前提是引发学生对物理产生一定的积极学习兴趣,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善于引进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使学生了解到物理知识中的精髓.学生对教师讲解的物理知识在现代教育技术下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可以在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学习的热情之外还能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现代教育技术的巧妙运用使学生在用眼睛、大脑等外在器官的刺激感应下激发其自身思维模式在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的前提下增强其内心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在物理课堂知识中出现较多的就是实验题目,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仅仅依靠自己的凭空想象难以做到掌握其蕴含的物理知识,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运用则能让学生看到虚拟的实验场景,进一步促进学生求知欲望的提高.例如在对磁场的知识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物理老师就可以结合模拟教学,用模拟的手段来提高学生的认知度,既打破了自身脑海中想像出的虚拟现象也会提高学生的热情度,加深对物理知识的喜爱程度.
2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的学习
初中学生基本已有了或多或少的自身主见、学习兴趣等一些情感认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一定的兴趣对于学习质量的提高有很大帮助.现代教育技术的巧用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理解物理知识的能力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传统教学方式的保守性使教师教学方式单调、学生盲目理解、不会变通,既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也使教师感到着急,这种情况下即使对学生的学习情趣不断培养、激发也不会长久下去,对于学生的发展也于事无补.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巧妙运用过程中,学生一旦出现疑难问题,教师便可利用这种技术对实验过程进行模拟展示,使学生在这种模拟实验中清晰明了地学到物理知识,教师再配以分析解剖就会达到教学效果,提高对物理知识理解性的认识.
例如,在“研究影响重力势能的相关因素”的实验中,小A会想:物体的重力势能大小可能与被放置的高度、物体质量等方面都有关系.因此选取中性笔、橡皮、纸条、透明胶作为实验器材,利用物体下落时所带来的破坏力来验证猜想是否和实际结果一样.可以任选一种猜想来设计实验步骤,并记录详细步骤现象.又如,为了对比沙子和水的容热大小,小B在两个一模一样的烧杯中分别装入沙子和水,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酒精灯对其进行加热处理.在实验前要控制两者的哪两种数值一样?比较两者吸热升温速度大小的两种方法分别是什么?用两个完全一致的酒精灯分别对其加热的目的是什么?对两者加热相同时间的前提下,质量相同的沙子和水中,哪个会快速升温?实验中部分同学发现刚开始加热时,上面的结论中实际情况与论述的有异,其可能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在这种实验性的物理题中,如果只是让学生一味地假设,或是凭空想象,终究还是不能明白正确结果,这时就需要用到多媒体信息技术帮助学生进行实验演示,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权威性的结果来理解知识,获取物理实验的真谛.
3现代教育技术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对于学生知识面的丰富作用是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辅助教学最关键的一项作用.初中物理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希望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来巩固物理知识的积累、促进物理课堂的有序进行、教学质量的快速提高.因此课余时间也想为学生尽可能地讲解更多的知识,但由于没有足够的时间安排,因此这种想法一直没有得到切实的解决,所以教师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也在一直不断努力.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巧妙运用,不仅能定期弥补学生在物理方面的知识空缺,还可以让学生定期在网络上进行相关知识的拓展,在以尊重学生为前提的条件下,培养学生的自由发展,加强对探究性的知识的重视,鼓励学生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物理知识点,使学生在网络信息的帮助下能够对更多、更深的物理知识进行掌握,因此现代教育技术起到了丰富学生物理知识的作用.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教学理念,提出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片面强调知识的单向传递,要诱发学生的主动探究动机,让学生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在自主探究中掌握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这就要求我们要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以往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状态,诱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让学生学会探究,乐于探究。如在学习“运动的速度”这一内容时,我先给出一组学生百米跑的成绩,让学生分析哪个学生跑得最快。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时间用得最少的学生跑得最快。再提出问题:除了看时间的多少以外还有没有其他方法来比较物体的快慢?问题激起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与交流,指出在相同的时间内,谁跑的距离最远,谁的速度就快。我针对这一情况再次提出问题:如果所用的时间和距离都不一样,怎么来比较快慢呢?这样将学生的探究活动引入深处,学生再次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了探究,许多小组都提出了这样一个见解:在距离不相同的情况下,要看相同时间内哪个距离远,哪个就快。此时我因势利导,提出速度的概念,这样学生便对速度的概念有了初步理解。这样的自主探究,改变了传统授人以鱼的教学方式,实现了素质教育所提倡的授人以渔的教学方式,学生的探究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得以充分发展。
二、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新课程标准强调:“物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重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渗透,让学生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懂得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精神,要有独立思索和自主探索的精神,从而培养崇高的人格,自觉地为人类的文明和社会的进步而奉献,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教育目标之一。”我们要将此教育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有机结合,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充分体现出物理的趣味性、实用性与人文价值,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我们可以利用物理学史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物理学史本身就是一部科学家的奋斗史,我们要深入挖掘教材,收集相关信息,给学生讲述物理学家为追求真理的执著精神、奋斗精神与献身精神,以此来对学生进行意志与精神的培养。如物理学的伟大先驱——伽利略以实验事实为基础向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物体越重,下落越快”挑战提出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轻重、大小不同的物体从同一高度同时自由落下,二者会同时着地,表现出了他勇于向权威挑战、不懈追求真理的精神;布鲁纳为捍卫真理而献出生命所表现出来的不怕牺牲精神。
三、优化教学结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创造性思维是现代人才所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初中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我们要充分发挥物理的教学功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能力。在物理教学中有许多抽象的概念,如果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记忆,学生学到的永远只是书本上死的知识,而不能灵活地加以运用,学生的能力永远只是围绕着应试教育的应试能力,这与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相违背。在概念的教学中我们要精心设计,通过设计趣味实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形象的图示、多媒体技术等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为学生提供大量形象直观生动具体的感性材料,使学生从感性材料中总结出一般规律,促进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如大气压强,它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但是人们却没有感觉到它的存在,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切实感受到大气压强的存在,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装满水的玻璃杯上放一张不易被水浸湿的纸片,拿起玻璃杯,并用手按住纸片,将杯子倒立过来,开口朝下,按着纸片的手慢慢放开。大部分学生认为纸片会掉下来,玻璃杯里的水流出来,但是实验结果却出乎学生的意料,挪开拿着纸片的手后,杯口的纸片没有掉下来,杯中的水也没有流出来。我让学生进行认真分析。学生经过认真思考与积极的讨论提出:纸片和水受到重力的作用,但没有掉下来,说明它们同时也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是大气所给的,这样学生头脑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大气压强的概念。
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解决问题只是一个技巧,而提出问题则是经过了学生的认真思索,凭着一股强烈的探索精神于无疑处生疑,是学生积极思考与思维的结果。学生只有学会自己提问才真正是学会了学习,才能产生学习与探索的动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创造机会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中我根据初中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特点,深入挖掘教材,在教材与学生间找准突破口,使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来积极地发现问题,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营造良好氛围,鼓励学生质疑。我们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消除学生对教师的畏惧心理,对教材的权威心理,对提问的胆怯心理,鼓励学生勇于挑战,敢于质疑,大胆地发表个人见解。其次,要为学生的思考与质疑提供机会。教师要转变一言堂,突显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有更多参与学习的时间与机会,进行积极的思考,进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次,要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是一个逐渐成长的过程,一开始学生的讨论可能只会浮于表面,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是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对于这种情况,我们不要简单地否定,要以鼓励为主,鼓励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增强学生提问的信心和勇气。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将质疑提问内化为自觉行为,其问题意识才能得以形成。
【关键词】初中物理;研究方法;终身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4-0270-02
初中物理教材的各个章,节都渗透了物理研究方法,在物理知识的传递中渗透物理研究方法教育,体现了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培养了学生解决物理问题,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教师把握和应用好物理研究方法教育,就等于教给了学生一把开启物理世界大门的金钥匙,常用的物理研究方法有:观察比较法,物理实验法,建立理想模型法,类比法,控制变量法,复杂问题简单法,比值法,等效代替法,理论推导法等等,让学生了解常用的物理研究方法并理解其含义,这些研究方法的掌握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所以在物理知识的教学中必须重视研究方法的教育。
1 在知识传授中渗透
脱离物理知识对中学生大讲研究方法,犹如建设空中楼阁;埋头讲物理知识而不注意方法教育,则犹如给学生一堆砖瓦,故物理研究方法教育要以知识传授为载体,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素材,抓住知识和研究方法的结合点,在知识的传递中渗透物理研究方法教育。
物理研究方法的教育应该体现在具体科学知识的认知过程中,只有把认知过程充分而合理地展示出来,学生才能看到科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去解决,从而学到科学的研究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注意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按照学生的认知过程,合理的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案,例如:“等效代替法”又称“转换法”就是用一种已知的模型,过程或作用替代不便直接研究的对象,从而化整为零,降低思维活动的难度,加快解题速度,等效有结果等效和过程等效两种,如研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我们并不需要具体知道像的大小,只是要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关系,让学生思考能用刻度尺放到玻璃后方测量吗而人却要在玻璃前方观察,显然既不方便效果又不佳,武打演员无法独立完成一些高难动作时,常请替身来完成,而对替身又有什么要求呢通过这样的例子来类比,启发学生,从而让学生想到用另一根完全相同的蜡烛做替身,来代替镜前的蜡烛,放到镜后去与它的像进行比较,方便且准确地解决了像和物的大小问题,又如力是一个很抽象的量,如何测量力呢?让学生观察手拉弹簧时,弹簧长度的变化,并回答原因是力作用的直接效果,且弹簧的长度变化是可以直接观察,直接测量的,通过思考,点播,启发,得出可以用弹簧长度的变化来量度力的大小,弹簧测力计隐含一个间接测量原理,把那些不便直接观察,不便直接测量的量转化成可直接观察,可直接量度的量去间接表现,转化也是一种等效,如把熔化过程转化为图像,此外,在总电阻,平均速度等概念的提出及长度的特殊测量等都应用了等效代替法,等效代替法也可以是其他相同效果上的替代,等效代替法的关键是不改变效果。
2 在讲解物理学史中渗透
物理发展学史既是记录成果的历史,也是记录研究方法,学习方法的历史,著名科学家对自己方法论的评价,远比科学成果的评价高得多,巴甫洛夫认为“认识一个血液学家的方法远比认识他们的成果价值更大”,科学家在科学发现的创造性劳动中所采用对比,类比,等效等物理研究方法的各种事例,应结合教材内容介绍给学生,我们对科学家的介绍应该突出科学家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在必要时结合重要的物理史料用模拟科学认识过程的方法进行物理教学,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一个有效途径,模拟科学认识过程的方法,就是让学生遵循前人科学发现和发明的思路来学习,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具体地讲就是善于把学生推到若干年前,让他们从当时的科学背景出发去重温科学家们在什么问题上,什么环节中,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方法和思路做出了科学发明和发现,从而把这些关键的步骤联系起来,如在“牛顿第一定律”教学中,首先阐明早在2000年以前,亚里士多德针对力和运动关系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要维持物体做匀速运动,就必须给物体施加一恒定的力,不受力而一直运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然后让学生观察身边常见现象得出物体运动似乎也需要力的作用;再指出伽利略对这种观点提出了质疑,进而介绍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推演过程,让学生从这段物理学史中认识到伽利略之所以敢于批判亚里斯多德的学说,是因为他此前已进行过长期的实验研究,伽利略认为自然界“总是习惯于运用某种最简单最容易的手段”这一哲学思考,他的研究方法是“观察――假设猜想――实验验证――合理外推”,开创了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这就是“抽象思维,数学推导,科学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科学研究起到了重大的启蒙作用,极大地推动了物理学发展,是人类物理思想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然后引导学生体验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加深对研究方法的理解,还有在“电磁感应”教学中,先介绍安培坐失良机,科拉顿跑失良机的故事,再介绍法拉第的科学研究方法,这样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使学生感受科学方法在建立概念,发现规律中的作用,激发学生自觉地学习和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
3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渗透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除培养学生掌握基本仪器的构造,原理和使用,能正确使用仪器进行观察,测量和读数外,更应该重视有关实验的一般原理和实验研究方法教育,例如“用温度计测温度”的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下述方法论的教育:(1)平衡原理:温度计与被测物体达到热平衡,温度计的液柱不再变化时的示数即是被测液体温度;(2)转化原理:把被测液体的温度的高低转化为温度计内液柱的高低,是看不见向看得见的转化;(3)放大原理:温度计内径做得很小,以便观察的现象明显,能表现出温度微小的差别;玻璃做成圆弧状相当于凸透镜也起放大作用等。
4 在习题教学中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