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地摊文化经济

时间:2023-09-22 09:48:18

导语:在地摊文化经济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地摊文化经济

第1篇

关键词:地域文化;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

水利风景区是属于旅游景区近年新增的一种类型。很多水利风景区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未能充分挖掘自身特色,盲目照搬其他景区的规划模式,表现出很大的雷同性。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合理规划水利风景区的建设,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1.充分考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我国地域广阔,各种地理环境及气候类型丰富而齐全,这决定了各地的水利风景区景观都有其明显的地域文化景观特色,必然要反映到景区的规划建设中来,从而形成种种地域文化特色。一方面,景区中如游客中心,水工建筑等建筑的选址、朝向、建筑风格、植物的选址配置,地形坡度及其景区景观营造都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有着万千变化的自然环境及气候呈现的景象本身就是水利风景区的重要景象:飞流直下的瀑布、一望无垠的沙漠、宽广无际的草原、四季变化的植物景观等。因此,我们在规划建设水利风景区时,要以景区的体验者和创造者双重身份来感受水利风景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这些自然环境因子不仅可作为我们规划设计中借用、强化的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而且特殊的地理及气候条件也是景区规划设计的限制因素或规划设计依据。因此,我们应该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融入与景区的规划建设之中,结合地形地貌开发出相关的旅游产品,如草原的滑草运动,赛马运动,沙漠的越野运动。

2.充分利用乡土植物树种资源

乡土植物作为本地区的土生物种,投资少、抗性好、绿化效果好、适生于当地环境等优势倍受重视。在水利风景区植物景观规划建设中,充分使用乡土植物不仅能够有利用植物的正常生长,又能表现其地域文化特色。例如武汉的市树是水杉,市花是梅花,济南的市树是柳树,市花是荷花,长沙的市树是香樟,市花是杜鹃花等,都是各地最具有代表性的植物,这在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的规划设计中最为明显,因为此类水利风景区与城市的联系最为密切,是一个城市的形象,最能够体现当地的地域文化特征。

3.遗留物质文化的保留和保护

地域文化作为特定地域的历史积淀,常常以各种形式显现于水利风景区景观中,如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它伴随了城市的发展而发展,见证了整个城市兴衰演变的历程,沉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其含有的古堤坝、古亭、古桥梁、古寺庙等等都代表着一段历史时期的文化符号,所以在进行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时,应尽力将这些历史构筑保留下来,以提升水利风景区的文化内涵和体现地域文化特色。

4.历史文化场景的挖掘和展现

在水利风景区中,有些景点在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且具有重大意义,它们或记载于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随笔散文中,或仅仅是靠一代代人的口口相传,这些都是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美学价值等,是体现一个地方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内容。所以,在规划设计水利风景区时,应充分挖掘场地已消失或遭到破坏的有价值和意义的历史文化场景,对其进行经济价值、美学价值、历史价值等各个方面的分析评估,以展现水利风景区的地域文化特色。

5.地域文化与景区旅游的融合

不同的民族和地区经过多年的不断演化,因为自然环境、气候、生产方式、社会经济等的不同,总会形成一些本民族或地区特有的传统习俗,这些习俗具有稳定性、社会性、集体性与地域性,如泼水节、放河灯、赛龙舟、游灯、地方戏曲等。在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中,应将此类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文化与水利风景区的旅游规划相融合,规划展示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观光项目,同时利用当地特殊的手工艺,开发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为这些民俗活动和手工艺等提供持续发展的空间。

第2篇

[关键词] 地域文化 生态性 应用

一、景观反映的地域文化层面

地域文化包含着三个相互关联的层面: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三个层面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决定着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自然环境层面包括影响制约地域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地形、地貌、植物、水、气候条件等地景的组成元素,这些元素直接影响景观的面貌,给人们能最直观地感受到的地域特征。人文环境层面包括一定景观环境中的历史传统、风土人情、观念习俗、建造技术等,在景观设计中表现为建筑风格、空间环境的布局等;社会环境层面包括特定地域环境内的经济发展状况及社会组织制度等,这些因素制约景观设计的发展,体现景观的社会价值。

二、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内涵的特征

(一)生态性

景观的地域性主要指一些特定的景观和景观自身所在的地域环境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特定联系,这种景观的地域性主要显示了景观的动态平衡过程。如果从现代的角度对景观的地域性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在特定的景观环境中生态环境通常情况下存在于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指自然动态系统,即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必须保持特定的平衡才可以。另外一方面则是指人文生态系统,即人类生存的环境和自然环境两者之间相互平衡。

(二)开放性

开放性指的是景观的地域文化存在一定的开放性,即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对于景观系统来说,它和其它的系统一样都是动态的,它和其它外部的环境都有着某种特定的联系。所以,景观的演变过程是否存在关系到它的健康状况。

三、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一)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位置

对于景观设计而言,它的形式主要和当地的自然环境相互关联,景观自身存在一定的文化、历史以及地方特色。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也开始了一定的创新,但是它的最终文化还是传承传统的文化,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又融入了现代文化的特点以及现代的精神风貌。比如位于泾县的太子泉度假村,在该度假村接到设计任务要求的时候,首先要对当地的民风民俗以及当地的历史文脉进行考察,然后再进行设计,考察的过程中发现以下几个重点:第一,该地区有一座唐朝时期就存在的泉眼,据说唐朝的皇帝曾经在这里沐浴过,因此得名太子泉。第二,它的地理位置为皖南,很多的建筑和古代徽派建筑文化大同小异。第三,桃花潭酒厂就位于太子泉附近。所以通过以上种种分析,我们总结出,想要对该地进行景观设计,应该把景观的重心放到太子泉,然后在对太子泉周围的环境进行开发。这样不但可以满足客户的商业要求,更让景观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设计大师在创作中对地域、传统文化的运用

文化不但是土壤,更是一种底蕴,不管对景观怎样进行设计开发,必须要按照当地的文化进行设计。另外,还要适用于当地的民风民俗,这是设计景观的基础,想要对一处地区进行开发,设计人员必须亲自去当地深入生活,体验当地的风俗人情,然后才可以进行设计工作。比如,莱特大师在1953年设计的留学生宿舍,在设计成功后莱特大师给客户写了一封信,上面说道,由于我对威尼斯的喜爱,我想通过现有的技术,让威尼斯可以重新活过来,我的设计中没有很高的雄心装置,我不能放弃到底的文化底蕴,必须按照当地的民风民俗来进行设计。还有卢浮宫的设计者贝聿铭先生,在对卢浮宫进行设计之前,先在当地生活一段时间,每天感受当地的民风民俗,直至设计出卢浮宫,从而让卢浮宫成为建筑界的一个重要成功典范。对于景观设计来说,只有通过自身体验,才能充分设计出具有当地文化底蕴以及当地民风民俗的建筑。

参考文献

[1]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第3篇

【关键词】 地域文化 环境艺术

文化对艺术设计的渗透是影响其形式表现的重要因素,就环境艺术设计而言,文化对其也同样具有一定的制约与影响。文化是有地域性的,不同的地域环境因其文化内涵的不同,所体现出的人文环境特征也有所不同。地域文化的基础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各个民族、地区在相对封闭的状态下,发展起来的具有独特特征的文化。不同的民族因习俗和地域的不同又伴生了不同的民族文化从而也形成了不一样的环境风格特征。因此地域文化在环境中的物化结果,最终形成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外在表现——即人文环境体貌的差异。

文化是具有不同层次的综合体,按照传统对文化的提法,文化包括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要了解地域文化对环境艺术的影响,也应从文化的这两个层次入手来进行探究。

一、文化的物质层面对环境艺术形态的影响

地理环境是文化创造的自然基础。所谓:凡居民材,必因大地寒暖燥湿,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在人类聚居、建筑空间等方面自然地理要素始终起着制约作用。在特定的环境当中,建筑是体现文化的物质层面对环境艺术形态的影响的重要元素之一。

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对建筑艺术的影响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建筑形式多样,民居建筑形态的多样性是体现这一特点的最好写照。在我国的传统地方建筑的建筑形式处理、材料运用上都体现对当地气候的适应性,,东北建筑比较厚重,南方建筑比较轻巧。这就形成了因环境气候不同所产生的不同的建筑形态。再如我国西北地区四季干燥,多风沙,因此很适合用土坯建房,像山西的窑洞,新疆的土坯房从建筑材料到空间布局都适应了这一地域的气候特征。而我国云贵地区气候多潮湿炎热因此以干栏式建筑为主。干栏建筑整体通透轻盈,这样的建筑形态与自然地貌和气候有着深层次的关系。除此之外,在建筑的空间构筑、细部处理上无不深深烙下了适应自然地理环境的印痕。例如建筑的架空、阁楼空间、敞廊与檐廊、挑檐与格栅窗、屋顶的坡度等。

另外建筑的特征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影响和支配下形成的。自然环境是建筑赖以存在的物质前提。任何建筑都必然要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并和环境保持着某种联系。因此建筑所处地段具体的地形,地貌条件,也是具体影响和制约建筑空间,乃至建筑形态的重要因素。建筑师要尊重自然的地形地貌特征,将建筑与地段环境融为一体。使建筑在体形、体量、空间布局,建筑形式乃至材料色彩等方面与自然的关系相融合。

二、文化的精神层面对环境艺术的影响

一个民族或地区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定的文化表达方式,无论是宗教文化、社会思想、价值观念社会风俗、生活方式都成为建筑文化中丰富的内涵。因此社会思想意识及民族文化特征对环境艺术也有一定的影响。

1、自然崇拜对环境及建筑艺术的影响

自然崇拜是人类早期文明的引火器,其表现形式较为多样化。由于生产力低下,对自然现象及生存的自然环境萌生了神秘莫测的崇拜意识。对自然崇拜意识的长期积淀进而内化为不同民族文化中重要的生态文化观和特有的地理环境观。独具藏民族特色的林卡艺术就是这种观念的产物,藏族林卡是藏民族创造的园林形态,是依托大面积的绿色自然环境,形成以非规则式布局为主体的自然风景式园林。蕴涵了藏民族审视高原自然环境的空间意识,是藏民族心目中理想景观的现实神物。其特有的艺术特征与藏民族自然崇拜意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自然崇拜对建筑的影响仅从我国古典建筑的大屋顶形式就可窥见一斑。我国先民崇尚凤鸟,大概因为凤鸟能在天空自由飞翔、更接近伟大的自然神——太阳,进而将凤鸟通过符号性的象征赋予其天空、太阳的隐喻。在建筑屋顶的形式与结构的表达上充满了这种隐喻的意味,那飞挑的屋檐更像是羽翼的象征。

2、生活习俗及图腾崇拜对装饰艺术的影响

在环境艺术当中传统装饰吉祥图案也可以说是地域民俗风情的体现。在我国不同的民族建筑中,其用以装饰的吉祥图案就把这种民俗的意蕴表现得淋漓尽致。例如,“五翎”(指“五伦”)的凤凰、白鹤、白头、鸳鸯、燕子组合的图案,就象征儒家严格而有等级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等五种伦理关系;狗的不侍二主喻为忠、羊羔跪而吃奶喻为孝,鹿的不食荤腥、性情温顺比作仁,马之顺从主人谓之义等等。还有道家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使追求长生成为了普遍的人生目标,于是就有“寿山福海”“福寿康宁”等吉祥字样以及“五福捧寿”、“群仙祝寿”、“寿比南山”、“松鹤长春”等吉祥纹样。传说吃蝙蝠肉可以成仙,蝙蝠图案成了吉祥的象征。这些名目繁多的吉祥图案被大量应用于各类装饰构筑物之中,成为民俗文化的一大特征。

图腾信仰,即图腾崇拜,是古代大自然信仰中发展出的信仰形式。图腾(TOTEM),是印第安语的译音,意即原始时代的每个氏族部落,都以某种动物或植物以至无生物作为保护他们的象征或标志,因而这个氏族或部落视之为忌物,信仰并崇拜它,以促使氏族或部落的发展或繁荣。如侗族人所崇拜的图腾图式主要有龙蛇,尤其对龙图腾意象的文化表达,风水、民居、寨门、风雨桥等无不与龙的喻象有关。鱼也是侗族的主要图腾之一,在侗乡处处可见鱼的形象,以鼓楼的雕饰彩绘最为常见。

三、环境艺术设计地域性特征的遵循原则

1、 遵循地域文化的本意内涵

任何一个地域的文化都是经过千百年来不断沉淀传成发展下来的。现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地域文化的号角吹响了很久,但是并没有得到实质上的确立,反而更多的表现出来一种弱势文化的味道,它自身的特色,在多种社会因素尤其是强势文化的影响下,往往容易被忽视,丧失文化上的识别性。因此在设计中遵循地域文化的本意内涵,而不是过于追求摹写符号的表象形势,这也是环境艺术设计可持续性发展重要条件。

不同的地域环境,无论是在何种文化脉络下成长的,其形体环境均能自然而清晰的展示它的特色表达其文化上的魅力。文化对环境艺术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根深蒂固的,只有准确把握并挖掘地域环境的的文化特征,才能使其的设计富有生命力。这就需要我们把握文化的内涵,做到科学利用,合理传承,使不同地域的环境艺术不断得到发展和延续。在设计中肤浅而表面化地运用传统符号和艺术形式只能是表象的对文化的理解。地域文化与环境艺术的融合要理解传统形式中的内涵,深入分析和提炼其精华,运用不同的设计语言,表现其文化内涵、人文意境和美学特征。

2、尊重人们的生活习俗及审美习惯

不同的地域环境因自然环境的不同,生活习惯的不同,从而伴生了不同的民俗风情,也产生了不同的审美标准。因此,对于环境艺术的设计标准首先要满足当地居民的习俗及审美习惯。在设计中应考虑到人们的审美特点,有意识地从传统审美韵味中吸取其精粹,合理应用在现代设计的思维之中,这样才能设计出具有浓郁民族精神的、意境深邃的设计作品,才能形成独特审美情趣的艺术风格。

3、尊重地域的自然差异符合自然规律

地域环境的自然特征,包括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城市是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载体,城市的自然特征是城市形体环境特色的结构层面,一定地域环境的自然特征往往是独特的、无法模仿的,人类在调整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就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审慎地“装点自然”。

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是体现地域性的一种直接有效的途径巧借自然、融于自然、丰富场所、挖掘和赋予特定居住区的特定环境的独特理念和精神,追求自然、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方能显示出新地域文化的特色,并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

四、总结

地域文化与环境艺术的关系相对文化而言是一个传承与发展的问题,而对环境艺术设计来说则是一个特色与内涵的问题。设计是文化,是民族精神的体现与延续,地域文化在环境艺术中的体现更多的是文化的意象,使环境具有易识别性及亲和性。在环境艺术发展的历程中抄袭与模仿是阶段性的,也是成长过程中必须跨越的阶段,一味的抄袭与模仿会使地域文化丧失鲜活的生命力,破坏文化环境的生态性。只有立足于本土、坚守本源才能做到兼容并蓄合理的学习借鉴,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超越。

参考文献

[1] 祝后华《自然崇拜意识中的藏族林卡艺术》武汉工程大学学报第29卷第6期

第4篇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地域文化;文化底蕴

现阶段随着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以及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园林景观设计由于过于追求经济效益趋于形式化、表面化,只重视表面美,忽视了园林设计中最本质的东西,生态结合文化,将人文精神融入到园林景观设计中,让园林景观成为城市的名片,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在园林设计中一定要注重地域文化的融入。

1.园林景观设计

园林景观作为一个载体,它以形态造型,意境的营造来表达当地的人文精神,通过一定的介质营造出和谐的氛围。

1.1因地制宜

地域不同,文化不同,园林景观也表现得不尽相同,例如北方气势壮观宏伟的皇家园林,南方小桥流水人家的田园风光,还有上海的园林在传统中融入美、日等国家的风格,使得园林杂而不乱,独树一帜。园林景观设计根据人工及自然要素来表达思想,通过园林设计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丰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使居民的生活环境更加的美好。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园林设计越来越受到本土文化的影响,根植于本土文化,设计出与本土文化相和谐的园林景观作品非常重要。

1.2园林景观设计

需要在不同的地域选用不同的设计方法,地域文化可以为园林设计提供丰富的素材,因此设计人员通过对当地地域文化深入地理解,分析挖掘出文化内涵,然后应用到园林设计中,体现出当地的人文关怀,对当地的地域文化作出更好的诠释。地域性人文精神和自然特色可以给设计人员带来非常巧妙的灵感,同时,设计人员的巧妙设计可以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园林景观设计为人民生活服务,要能反映出当地人民的精神面貌,这就要求设计师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诠释当地的地域文化。

2.园林景观设计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2.1地域文化

不同的地理区域都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这种文化既包括不同的自然景观,也包含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生活习俗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等,园林景观设计既传承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又促进了当地的城镇化建设。

2.2材料选择

园林景观设计所用的材料主要有自然材料、人工材料两种。材料不同塑造出的效果也不尽相同,所传递的美感也就不同,自然材料所传达的是一种“天然”的美感,人工材料所传递的是一种“巧夺天工”的质感,例如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绿色植物选择以当地土生土长的植物和传统的花卉为主,另外也可以选择一些生存条件适应性强的一些绿植合理搭配,不但可以将外来文化与当地的人文景观相结合,而且还可以形成独特的自然植物群落,从而形成独特的园林设计。

2.3色彩的搭配

合理的色彩搭配不仅能体现出设计者的设计水平,而且给游客的视觉冲击感也是最强的。色彩是园林景观造型的核心,是最具有表现力的,不同颜色的选择会造成不一样的色调,色彩的搭配也能反映出园林设计者的内心世界。

3.园林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应用的原则

3.1尊重自然条件

园林的设计一定要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包括地形地貌、温湿度、光照时间、风力大小、动植物的生长等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环境做一些调整,增加一些不同风情的动植物或者是建筑物,形成独特的园林设计。

3.2尊重人文历史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尊重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民风,将传统与现代进行有机的结合,尊重历史文化,就是对集体的尊重,对自己的认同。

3.3民众化原则

一个地区的文化特点主导着该地区人民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认知,同时也影响着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和开发。成功的园林景观设计能够反应民众的精神需求,契合人们心中的地域文化理念,使群众感受到园林景观中的人文关怀,在地域文化的气息熏陶中产生地域归属感。园林景观设计的服务对象是民众,优秀的景观设计可以与民众之间产生审美交流,因此园林景观设计中必须本着民众化原则,充分满足民众的公共文化需求,使园林景观能够被广为接受,增加民众亲和力。

3.4综合性原则

园林景观设计具有多样化、多层次特征,一般通过综合有机体的方式体现出来,在融入地域文化时,也应该体现出这种多元性和综合性,地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可以有多种表达途径,如整体布局、实用功能、外观形态等,也可以依附于独立的元素结构之中,比如当地历史名人的雕像、纪念碑等。

3.5独特性原则

在历史的演变之下,不同地域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俗文化,这些地域文化之中即有相互的差异性,也存在着一定的共性,在将地域文化运用于园林景观设计时,应当抓住其中最与众不同、能体现当地核心文化特色的元素,将其突出展现,这样能够使人印象深刻,一眼就能领悟其中的地域文化内涵,使人感受到景观设计的独特艺术魅力。

4.结束语

地理位置的差异造成了地域文化的差异也决定了园林发展的多样化外界环境的变化不能改变地理位置存在的差异,不能改变地域文化,因此,园林景色设计人员一定立足于当地的人文理念之上,赋予园林景观特殊的生命力和内涵,只有这样,园林的设计水平才能得到公众的认可设计者的水平才能达到提高。 [科]

【参考文献】

[1]郭永久.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解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11).

[2]郑钧甫,成志勇.论如何将地域文化融入园林景观设计中[J].工程建筑,2013(6).

第5篇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能源消耗量也在不断增长,全球气温变暖问题越来越突出,给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非常严峻的考验,为了缓解这一趋势,低碳经济逐渐成为时展的主题。作为一种相对较为新颖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模式的发展理念相对较为前卫。茶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新兴服务产品,其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相互结合,可以实现两者之间的催化和共同促进。为此,本文将对低碳经济背景下的茶文化旅游进行研究分析,以期给相关研究者以有益借鉴。

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全球经济变暖问题越来越突出,南北极冰雪融化越来越快,海平面逐渐上升引发了一些列的生态问题,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注重。如何对现有资源进行更为有效的利用,逐渐成为摆在世界各国人民面前的重大探究课题,在这一背景下,低能耗、低污染的低碳经济逐渐成为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随着低碳经济主体的提出,茶文化旅游项目也顺势产生,尽管当前的学术界并没有对此予以准确界定,但茶文化旅游在我们旅游中的存在却越来越广泛,非常值得我们慢慢体验。基于旅游项目与茶文化的巧妙结合,茶文化旅游不但可以让旅游者实现心态的有效调整,而且还能在潜移默化间实现我国茶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一、低碳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条件分析

(一)旅游业发展的定位分析

上世纪末期,国家根据我国发展现状和世界发展趋势进行发展战略调整,可持续发展逐渐深入人心。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历史积淀相对较小的旅游业逐渐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带动了很多行业的发展,为社会创造了很多的就业机会。而在低碳经济主题越来越突出的今天,国家也先后制定了多项政策,以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对完善旅游产业结构而言是非常有利的。

(二)不断增长的旅游需求

快速推广的低碳经济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而旅游业的发展也会带动低碳旅游的发展,各种新型低碳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纷纷问世。本文的主题—茶文化旅游也是在这种宏观环境作用下产生的,是旅游和低碳经济的完美结合,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和喜欢。例如,云南大理旅游业,基于自身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将其与普洱茶这一民族色彩非常深厚的茶品进行结合,实现了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有效结合。

(三)践行低碳旅游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越来越过。而不断恶化的自然环境严重打击了人们的生活信心,相信如果没有地域因素的限制,很多人都会逃离城市,去追寻优良、唯美的自然地域。在这种情况下,到一个天蓝云白的地方去旅行越来越成为人们的生活期盼,这给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对低碳文化的关注和认同,让旅行者越来越愿意践行低碳旅游信念,以让自己未来的生活更为优质,进而各种旅游方式逐渐产生。例如,徒步、拼车和自驾等方式。

二、初步发展中的茶文化旅游

在种类繁多的农产品中,茶叶的文化品位最高,传统的茶叶园往往具有非常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相对较好的地理优势,且制茶工艺美感十足。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我国茶文化的发展也获得了不小的发展成就,茶文化模式越来越多样化。就现实而言,当前我国茶文化旅游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出现也是难以避免的。例如,缺乏规划、缺乏体系的盲目开发,会极大破坏地域生态环境。因此,茶文化旅游需基于完整的体系支撑,不能为了开发而开发,不能为了发展茶文化旅游,而不管其他因素,甚至不顾可持续发展理念。

三、茶文化旅游低碳发展的建议策略

(一)科学规划

对于任何事情而言,都是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低碳旅游理念的践行需要茶文化旅游基于客观实际和时代特点合理的进行整体规划,构建一个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在项目开发规划和资源整合中,要注重发展体系的科学、有效构建,特别是要注重低能耗、高效益思想的贯穿。在认清自身资源和生态环境特性的基础上,可以对国内、国外成功模式和先进经验进行适当的借鉴,并对环境风险和现实操作性进行有效评估,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以突出保护生态构想和落实。

(二)产业推广

随着时代的进步,低碳旅游逐渐成为当代旅游的重要发展趋势,而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旅游机构要多角度的进行问题思考,而低碳文化的推广就是问题思考的重中之重。从实际操作经验来说,推广是具有一定难度的,而低碳茶文化旅游的推广需要在依托自然基础和茶区文化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区、本地域茶叶特点,针对性的进行茶文化开发和规划,将地域风俗与茶文化因素有效的融入到旅游项目之中去,让旅游者在享受游行乐趣的同时,尽享茶文化的熏陶。对于茶文化旅游来说,让游客在自然中寻找美、发现美、接受美的熏陶是一种天分,而田园茶园也是一种自然因子,其与旅游的有效结合是一种自然的返璞,这种旅游方式的推广能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或者间接促进碳排放量的有效减少,进而有效改善旅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因此,以茶为载体,以区域生态为基台,有效的进行茶旅游模式探索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旅游行业优化方式。

四、结语

第6篇

基地化训练是新世纪军事训练发展的趋势,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已经建成了十余个训练基地,体系基本形成,基地化训练正在步入常态化。武警部队的基地化训练则刚刚起步,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训练基地具有设施完备,器材配套,教学力量充足等优势,能够承担首长机关训练、部(分)队驻训、实兵演习和网络训练等任务。

网络训练是信息化军事训练的重要手段和形式,是基地训练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信息化条件下部队战斗力新的增长点。网络训练可以实现跨地区的训练资源共享,节约时间、人力和物力,提高部队训练效益。武警部队依托训练基地开展网络训练应注意把握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是网络训练的物质基础,直接关系到网络训练的质量和效果。

武警部队着眼“建设信息化武警,实现跨越式发展”,积极推进部队信息化建设,已经建成了具有武警特色的“三网一系统”,初步实现了勤务管理可视化、指挥控制实时化、“教管训保”网络化、机关办公自动化的阶段性建设目标。尤其是在教管训保方面,充分发挥了信息网络功能,初步实现了“网上教、网上管、网上训、网上保”。实践证明,信息化极大地提升了部队建设的质量,提升了部队的战斗力,为部队圆满完成以执勤处突为中心的多样化任务提供了有力保障。

但是,武警部队的基础网络尚需完善,网络结构、网络带宽和网络管理维护方面尚不能满足部队快速发展的需要。今后要重点搞好“三网一系统”的优化拓展,打牢“三个中心”建设基础,实现网系融合、互联互通和综合调度,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传输快捷、安全可靠的网络体系,提高全部队整体通信能力。训练基地应以一级网为基础,优化网络结构,拓展网络带宽(二级网由8M扩容到24M以上,三级网由2M扩容到6M以上),提高网络可靠性和传输速率,并根据需要灵活扩容。建立智能化网络管理平台,提高网络管理维护能力。加强与军队、公安和地方应急部门网络互联,实现资源共享和指挥协同。

网络的安全性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武警部队的网络线路主要租用地方光缆,服务器、存储设备、核心路由、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等重要设备基本使用外国产品,因此在网络安全方面存在较大的隐患。训练基地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上从一开始就要注意这些问题,从方案规划、设备采购、 人才培养和法规制度等方面入手确保网络安全。

二、网络训练系统建设

网络训练系统是开展网络训练的重要工具,是网络训练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体现了网络训练的特点。目前全军和武警部队的网络训练系统以模拟训练系统为主。

模拟训练可以直接真实地反映部队的实战化训练效果,提高实战化训练质量,并且解决实兵、实装、实弹训练消耗大、安全系数低等问题,是网络训练的重要表现形式。

网络模拟训练系统(模拟系统)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为基础,运用建模仿真技术将部队的编制体制、武器装备、性能参数、军事行动样式、战术战法、数据信息等转化为计算机可识别的模型,计算机接收受训人员的命令,通过运转模型计算出行动结果并反馈给受训人员。

目前武警部队的模拟系统还处于起步阶段,在系统的种类、规模、性能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因此在训练基地模拟系统的建设上应注意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搞好项目规划和顶层设计,形成配套体系,保证互联互通,防止各自为战。武警部队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模拟系统建设规划和方案,基本是各个院校按照自己对模拟系统的理解和需求开发设计的,缺乏自上而下的统一设计,功能上往往互相重叠而各个系统之间又不能互联互通,重复建设现象比较严重,既浪费了资源又难以发挥训练效果。

2.模拟训练系统功能要完善,能够涵盖武警部队的主要职能任务,尤其要注重对抗训练功能。部队目前使用的模拟训练软件功能比较简单,多集中在参谋业务训练和要素训练领域,比较重视“业务技能”训练,对指挥员“指挥技能”的训练不足,而且对抗训练功能比较薄弱,无法组织红/蓝对抗训练。对抗训练是实兵演习的重要形式,能最大程度的反映部队的训练水平和指挥员的能力素质,因此,模拟训练系统也应突出抗训练功能,尤其要具备“无源案”、“背靠背”的组训功能。能够基于演习方案,但又不完全受限于方案组织演练,让受训人员最大程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练战法、练谋略、练指挥。

3.注重积累统计演练数据,完善评估功能。部队目前使用的模拟训练软件在演练数据统计方面比较薄弱,还停留在简单的记录存储水平上,缺乏统计、分析功能,难以客观全面的评价演练效果,影响裁决、讲评和总结。此外,还应健全模拟系统的评估机制,细化评估内容、标准,明确评估时机、程序和方法,突出对首长机关和部队整体作战能力的评估,提高评估的科学性、客观性和权威性。

三、训练信息资源建设

训练信息资源建设是开展网络训练的重要基础之一,是模拟训练系统运行的基础,它决定了模拟系统的可信性和演练成果的有效性。没有信息资源的支撑,网络训练将成为“无米之炊”。

信息资源是建设模拟训练系统的数据基础。模拟训练系统的信息资源主要以数据的形式存在,包括三类:一是基础数据,包括地理信息数据、部队编制数据和装备器材数据,是组织模拟演练的基础;二是模型数据,包括模型参数、装备参数和交互参数,是模型运转的依据;三是方案数据,包括各种文书、电子图、演练方案等,是制定演练方案的基础。

目前部队使用的模拟软件主要是缺乏基础数据和模型数据。基础数据的问题主要是地理信息数据不完善,格式不统一,数据不能共享;编制数据由于保密问题比较敏感,部队不愿提供给相关单位。模型数据的问题主要是建模的方法还不够科学,采集的各种模型数据与部队实际情况不尽相符,造成仿真结果不准确,影响模拟系统的可信性。

此外,还应注重演练数据的采集、分析和运用。网络训练数据和实兵演习数据同样都是重要的训练信息资源,对演练的裁决、评估、总结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今后的演练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是模拟系统改进完善的重要依据。目前部队使用的模拟软件的数据采集功能只是简单的记录存储,没有分析、挖掘、备份、容灾等功能,使用起来也不方便,需要人工进行分析整理,效率和可信性都不高。因此,在建设模拟系统时应注重演练数据的存储和应用功能,如自动记录数据,以柱图、饼图或线图等方式分析数据,以不同的分类方式向用户呈现数据等。在此基础上就可以以演练数据为依据对演练活动进行裁决和评估,变定性评估为定量评估,用数据说话,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增强评估的准确性、科学性和说服力。■

第7篇

关键词:法语;宜春;地方经济;特色文化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2

引言

2016年4月21日,从中国武汉始发,载满货物的中欧班列缓缓驶入法国里昂的韦尼雪货运站,中国驻里昂总领事和里昂大都市议会副主席站前欢迎。这是武汉首次开行至法国的中欧班列,也是中国首个以法国作为重点的中欧班列。它不仅开启了武汉与里昂、中国与法国之间经贸往来的新纪元,对于中央“中部崛起”战略中的江西省而言,也是一个重大机遇。与此同时,高等院校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地方高校把握时展需要,服务地方经济与文化,不仅是地方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宜春学院法语专业设立十年,可以为地方经济与文化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而宜春独具特色经济与文化,也为这种合作提供了可能。

法国与宜春的缘分和渊源不浅:世界上仅有的两处“高硒低硫”泉,一处叫法国“依云”,一处叫江西“温汤”;宜春明月山缆车号称全国最长、落差最大,正是运用的法国技术支持;版画发源于欧洲,法国是欧洲文化中心,而宜春是著名的“版画之乡”(2000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版画专业))。。。。。。宜春地处赣西,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特色经济与文化产品(禅宗文化、月亮文化、竹文化、温汤、中药材、油茶、苎麻、版画、锂电等等)资源丰富,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宜春不仅应立足地方寻求国内市场的发展,更应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宜春学院作为省内第三所获批开办法语专业的地方高校,至今办学已逾十年,有一定的知识、人才和经验的储备。2006年,江西井竹实业宜春分公司来我校寻求帮助其苎麻产品的法语宣传;2012年明月山缆车项目主要借鉴法国技术,来我校聘请了部分法语专业学生协助与法方的沟通;2015年底宜春温汤大会拟请法国温汤小镇来访,请我校法语教师协助翻译。由此引发了笔者的灵感:作为宜春学院法语专业教师和负责人,对本专业的发展思路,不仅应着眼于课堂教学,也要积极服务社会和地方,这正是本文试探讨的问题:如何运用法语来服务宜春的经济与文化?

一、结合宜春地方特色来协助城市形象的设计与特色文化的宣传

1.城市形象的设计: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的符号和标志,是内、外部公众对该城市的总体形象的综合评价。近年来,宜春市一直在全力打造“月亮之都”、“禅宗圣地”、“温泉之乡”的旅游形象,要努力发展成为一座声名远播的养生休闲城市。为此,宜春政府积极拓展思路,加大了对外宣传力度,多年来吸引了多家央视和地方卫视品牌栏目走进宜春,聚集了众多外来客商的投资。这其中,必然要涉及到外语的使用。以明月山景区的旅游标示为例,目前就有中、英、韩文同时存在。那么法语为宜春的城市宣传能否起到足够的作用呢?答案是肯定的,理由如下:首先,法语作为联合国官方语言和工作语言,影响力是巨大的。比如2008年宜春曾参加了央视五套的“城市之间”栏目,与多个国家的代表队进行友好对抗,表现不凡,该栏目国际主持人是法国人,总裁判也是法国人。总所周知,国际奥委会主席也是法国人。可见法国在欧洲乃至世界的经济、文化方面的举足轻重。其次,法国是与中国关系最良好的欧美国家,而且法国在华中地区设立有领事馆,在推动华中地区的中法经济、文化、教育合作等各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最重要的一点,前文提到的宜春与法国之间的各种渊源。设想一下,如果2015年法国驻华中地区总领事马天宁先生来游览明月山时能看到法文标识,该是多么惊喜!而马天宁先生也很关注宜春地区与法国企业的合作。当然,实现宜春城市形象的法语宣传所需要的人才条件也是具备的,就是宜春学院法语专业。综上所述,在宜春市政府的领导下,加强宜春城市形象的法语宣传,是完全可行的。

2.特色文化和特色产品:宜春近年来着力宣传三大特色文化:月亮文化、禅宗文化和温泉文化。月亮文化温馨、浪漫,正与法国人的气质相合;法国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又能较好的接受神秘、久远的禅宗文化(每届新来的法国外教游览宜春禅博园都惊叹不已!);温泉文化更不必说,法国“依云”与宜春温汤可世界齐名。法国作为欧洲的文化中心,运用法语来宣传宜春特色文化和特色产品(中药材、油茶、苎麻、版画、锂电等等)在宜春的国际发展战略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积极寻求与宜春地方企、事业单位开展科研合作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帮助新技术的引进:法国有很多先进技术,大的如机械制造、交通运输、原子、生物科技,小的如饮食、卫生、环保等等。宜春明月山缆车项目就曾借助了法国技术,其他的如锂电、交通都有很多合作的可能,包括在发展旅游中的一些营销策略,也可以引进法国概念。

2.帮助企业及其产品的外语包装:前面讲到了法语可以帮助宜春城市形象的和特色文化的宣传,落实到企业,也可以帮助企业形象、文化及其产品的包装。譬如2006年我们帮助井竹实业的对外宣传,就曾做过一本《会呼吸的麻,苎麻》(Ramie, fibre qui peut respirer)的册子,不仅介绍了苎麻这种新型的纺织布料(改良后),而且推出了井竹实业开发的特色产品(主要是保健袜)。推而广之,茶油、版画、中药材等,都可以开展这方面的合作和宣传。毕竟,法国人对中国文化及养生、保健产品都是极其推崇的,非常容易接受这些产品和理念。今年夏季的里约奥运会上,中国的拔火罐大受关注,宜春樟树市有药都之称,道教文化也很丰富,要推广出去是很有市场的。

3.涉外人才的培养:这也是受了江西井竹实业宜春分公司与笔者的一次合作交谈的启示。当时该公司不仅聘请了我校法语教师帮助苎麻产品的法语宣传册的翻译,还提出是否可以聘请师生去协助当年广交会上的相关翻译和宣传工作。宜春拥有诸多特色产品,可能有更多的企业有法语需求来发展对外业务,如果从用人规模和企业自身发展的角度考虑,可以尝试利用宜春学院法语专业这一有利条件来为企业开展涉外人才的培养或培训,既可以是直接培养法语专业学生作为翻译和商务人才输入企业,也可以是对企业现有人员进行法语培训,这样不仅解决了企业的用人问题,也促进了本地教育的发展和就业问题。相应地,如果能在企业建立宜春学院法语专业的实践基地,不仅给学生们提供了实习、就业的机会,又促进了法语学科的发展。这是真正的双赢。

4.与企、事业单位开展项目合作与研究:既可以是与企业的横向项目合作,也可以是与政府的纵向项目研究。宜春号称“亚洲锂都”,2015年11月底,韩国三星、意大利菲亚特、德国杜塞尔多夫集团、中国华为等全球锂电巨头出席了“亚洲锂都”江西宜春举办的锂电新能源产业合作推进会,现场共签约25个项目,现场共签约25个项目,签约金额达到123亿元人民币,涉及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锂电子动力电池、新能源车等关键领域。而法国锂电技术全球领先,其产品普遍应用于航天和军用领域,产品品质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二者有很大的合作可能。2011年宜春成立了银锂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我们完全有可能开展宜春学院法语专业与该公司的横向项目,借鉴法国人才与技术研究锂电技术的应用及其他锂产品如锂盐的进一步开发。

三、结语

地方高校服务地方,不应仅仅是一个口号,各部门、各专业应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地方政治、经济与文化的特点,寻找契合点,开发合作点。法语专业服务宜春地方经济与文化有理论依据,也有一部分自觉的实践,我们可以在理论中探索,在实践中检验和调整,力争为宜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本文只是初步分析与探索,相信随着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可以有更多好的想法,以后不仅是服务宜春,更可以为赣西地区的发展开辟一条好路。

参考文献:

[1]魏三军,邓燕.从语言经济学看外语教育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07,9.

[2]张庆红.充分利用地方高校外语人才资源服务廊坊经济发展[J].现代商业,2014,09.

[3]温中兰.地方高校外语专业社会服务途径的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9.

[4]高晓洁.高校人文学科服务地方的探索与实践-----以浙江大学外语学院为例[J].现代教育,2010,06.

[5]洪岗.外语院校哲学社会科学服务地方的几点思考[J].

第8篇

一、唐山皮影:河北非遗的典型代表

皮影戏也称作“影戏、灯影戏、土影戏”,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道具戏之一,它是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孕育而成的艺术形式,“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皮影在全国有很多流派,唐山皮影发源于唐山的乐亭县,也称乐亭影,传说始于金元末期。从1958年唐山发现的明抄本乐亭影卷《薄命图》看,乐亭皮影至少在明朝已经成熟。与我国其他地域皮影造型相比,唐山皮影有着独特的艺术特点:

选材优良

皮影即用皮子雕刻影物,有牛皮、马皮、羊皮、驴皮之分,其中驴皮为上等材料。唐山皮影多采用驴皮为原料(因驴皮透明度强、柔韧性好,结实耐用又易于保管),成型后的皮影影人刷以桐油来增强其材料的抗腐蚀性。

刀工细腻

唐山皮影以雕工著称,尤以线刻见长,雕镂精细、刀法犀利多变、造型夸张独特、线条流畅清新,极富装饰性。在雕刻刀法上,拉刀、推刀、回转、顿挫、明刀、暗刀等讲究颇多。有的老艺人还将刻镂技艺总结为:“大刀口,小刀口,刀口犀利要直走,里裂外斜最禁忌,乱加饰物俊变丑,顺茬作出能直立,横茬刻完卷又偏。鼻直眼尖帅盔尖,斜行一线尖对尖。嘴角眼角要相对,刻出影人笑微微。”

着色古朴

色彩是皮影造型艺术的重要工序之一,是在夸张的形体基础之上再次进行艺术上的升华。唐山皮影艺人在处理皮影色彩时不受造化、成法的限制,根据皮影本身的质地及影人特征在传统的色彩观念基础上进行发挥,形成了色彩明快、艳丽、对比强烈而和谐的艺术效果。传统色彩以黑、绿、红为主,因为黄色与白色驴皮的色彩较为接近,雕刻出的镂空映衬在影窗之上本色为白色。

二、唐山皮影的现存问题

伴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发展,河北省的生态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包括皮影戏在内的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现代化、高效率和快节奏的生活使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很难适应人们的精神生活新需求,生产方式现代化的转变和物质利益影响了民众的生活观念和价值观念,大众开始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忽略、淡忘甚至遗弃。同时,物质利益的驱使而带来的商业操作,在片面追求市场效益和经济利润的同时,盲目迎合观众口味而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态,忽略甚至歪曲了其本身所包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与价值观念。

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样,皮影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正在走向衰落,最令人担忧的是皮影艺术传承人的缺乏。根据调查显示:全国170多个县(市),11000余名皮影艺人80%多的皮影艺人的年龄均在60岁以上,这种现状所限,会导致他们所掌握的一些绝技、绝活随时有可能失传,大量相关的音像资料也在不断流失。此情况在唐山皮影艺术界也有不同程度的存在。

当今的人们对皮影戏的接受也存在着问题。一种艺术形式要想广泛流传,首先要有尽量多的受众群体,现在喜欢看皮影艺术表演的基本上的为老年人,年轻观众少之又少。皮影是时代的产物,在其辉煌时,条件是客观经济物质匮乏与科学技术的不发达,人们休闲娱乐的方式较少。现在电影、电视、网络等高科技产品的传播媒介已经在大众生活中得到普及,受众可选择的娱乐形式更为丰富了,年轻观众不喜欢看皮影。皮影自身的表现形式也有缺陷与不足,如作品内容、形式的老套,脱离时代感等。所以,跟进自身的艺术表现形式是当务之急。

三、非遗传承之路

世易时移,与时俱进。任何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的演进规律,也有伺机发展的重大机遇,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总体进程中,面临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例外,它既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文化基因在文脉中的显现。因此,更新自身的表现方式与开拓创造具有时代感的形式,才能走上生生不息的可持续之路。

开发专题,拓宽传承视野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但拥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还隐含着极为丰富的旅游价值,如果能大力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题旅游,不仅能够丰富旅游资源的开发类型,从而提升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而且还能够营造旅游地的文化氛围,提高旅游者的体验深度与文化感染力。比如,定期举办针对旅游的专题演出,在保留传统经典曲目的同时,并开发新的大众剧目,加入现代元素。借助电视台、网络等媒介,吸引大量年轻的旅游者,使唐山皮影在保护中得以传承与发扬。还可以借助现代科技,将高科技展示和身影其境的现场感结合起来。比如,为普通观众营造亲身体验的机会,让游客欣赏精美作品的同时,亲自体验制作的乐趣,让游客全方位立体的体验唐山皮影的艺术魅力。这种亲自动手参与与接触可以让大家感受皮影的文化魅力,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感悟。

发展创意产业,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是当前的一种创新的设计理念。具体到皮影戏的传承和保护上,根据材料的不同、雕刻绘画的不同特点,制作精美的皮影人,不仅有旅游纪念的意义,还有收藏装饰的价值,这样可以使传统艺术形式进入现代人的生活环境,在创造产业价值的同时拓展皮影戏的传播范围。

保本固原,扶植新生力量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重要的活态载体。所以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保护传承者在传承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传承人是不可替代的能动主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形成时间长、外来文化和商业的冲击,在传承过程中传承人严重的流失、断代。传承人不断减少,不仅会影响该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还影响着该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最关键也是最基本问题,传承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忠实地师承师傅的技艺,保持本来的原汁原味;另一类是以师傅所授的技艺为基础进行发展与创造,自成一家。政府在对传承人的保护过程中,应以保护民间艺人为主,适当要补贴给其一定的物质待遇,为其创造必要的生存空间。

政府主导,确保文脉传承

作为公共权利的代表者、行使者的政府,有义务、也有责任对社会中的公共事务进行保护和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国家文化事业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多样、复杂、脆弱,所以其保护工作也变得相当重要。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过程当中,政府主要在“保护”和“传承”环节做足功夫,进行相关的经费支持,产权保护。唐山皮影其自身就是河北的一种活态文化,更能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性与地域性,着力加强皮影文化产业的对外交流输出,不断营造和扩大传统皮影艺术对外的影响力,加强扶持有能力开展对外交流的表演团体和皮影制作者,采取系列措施在资金、政策等问题上提供必要的保证,对演出硬件设施大力投入,从而保障这些表演团体顺利走向国际市场。

总之,我们必须结合唐山皮影的特点,合理选用适合皮影的载体,把发展地域经济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相结合,这样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能得到保护,区域经济也能得到协调发展,取得两者均衡的双赢局面。竭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风貌,在我们由农业社会转向后工业社会的社会语境中显得尤为重要,是维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是维护民族的文化安全与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塑造时代的国家民族精神,加强民族文化的自我归属感,对建立并显示独特的文化景观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

第9篇

[关键词]供电所;低压台区;线损;精益化管理;问题分析;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TM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2-0307-01

前言

经济的发展理不开电力资源的支撑,但是电能在其传输和分配的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损耗,这一部分损耗被称之为线损。有些线损的不可控的,这部分是电能传输过程中线路中电流通过,造成电能的损耗;而还有些线损是可以进行控制的,例如供电企业工作人员的错抄、漏抄以及偷漏电等,如果将这些部分进行控制,线损还是能够有所下降的。供电企业的低压台区线损的精细化管理能够充分的反映和体现出低压台区的规划设计和生产运行以及相应的经营管理的水平,低压台区的线损水平可以通过有关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使损耗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

一、低压台区线损的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供电所低压台区的线损管理网络存在问题

尽管目前大部分的供电公司和基层的供电所都建立健全了降损节能的管理小组,这些小组的主要职能也已经划分清楚,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却没有充分的发挥其相应的作用,供电企业的电力营销人员与供电所的线损管理人员中只有部分工作人员在进行低压台区日常的线损管理和统计;另外供电所也没有根据其辖区内的实际情况建立低压台区线路的负荷资料和电网设备的各项基础参数资料台帐,这样就导致了线损管理的漏洞。

2、供电企业和供电所的抄表管理制度执行力度不够

当前现阶段的部分供电企业和供电所中低压台区的工作人员仍然存在思想观念停留在过去“电老虎”的印象中,针对低压台区供电范围内用电客户的抄表程序,不能够严格的按照制订的抄表日程和计划进行,这样就会造成部分的低压台区每月的抄表和电费收缴不固定,就会造成低压台区线损的波动[1];另外也有部分工作人员存在随意的估抄和漏抄现象,更有甚者有些工作人员因当月线损超标来随意的调整用电客户的电量,造成线损的不真实。

3、供电企业的计量管理存在问题

目前绝大多数的供电企业都能够正常的按照国网标准实行电能的计量,但是还是存在一小部分供电企业在低压用电客户运行的表计出现故障时不能够及时的发现和进行处理,导致电量的流失,增加了低压台区的线损。另外供电所在进行换表工作时不能够有效的按照流程进行工作,没有办理相应的业务工作单,不能及时抄录电量。同时还存在着部分计量装置的有效期已经过期,没有进行及时的校验,导致计量装置出现误差时不能够及时的发现[2]。

4、低压台区供电范围内的违章用电及偷窃电问题

在供电所的低压台区供电范围内部分的三相动力用电客户自己私增电力容量,造成低压配电线路的末端出现电压过低的现象。另外部分偏远地区的用电客户存在照明窃电和建房挂线窃电以及婚丧嫁娶等挂线窃电等违法窃电现象,而这部分丢失的电量只能归结到低压台区的线损中,这就加大了低压台区的线损;另外在农忙和农业灌溉时节,农业生产季节抽水挂线窃电,也是造成低压线损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由于农村地区的计量装置的表计小表盖不上或是不加封,以及表箱不上锁等原因,会给用电客户的窃电造成可乘之机。

5、低压台区的设备损耗大

在部分供电所的低压台区运行的过程中,部分配电柜存在老化漏电现象,相应的总保和分保的投运率不是很高,低压配电线路的漏电断路器不能够动作,在加上基层供电所对低压配电线路设备的日常维护不到位以及在农村地区的有线和电信等线路与低压配电线路共杆,这样的不规范现象也会造成漏电现象,另外低压台区的配变和低压配电线路的三相负荷不平衡,同样会造成用电客户的末端电压低线路损耗大。

二、低压台区线损精细化管理的具体对策分析

1、供电企业要建立并健全低压台区的线损管理体系

供电企业和供电所的低压台区的线损管理工作是十分繁琐和复杂的,所以就需要建立并且健全低压台区的线损管理体系,通过制定对应职责的线损管理制度,建立由供电所所长任组长,相关工作人员为组员,组成低压台区线损管理工作小组,根据自身工作划分全面负责线损管理的工作;另外供电企业要结合供电所低压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线损工作标准,以此提高供电所低压台区线损管理体系的建设效率。

2、加强对供电所低压台区的电能计量管理

低压台区供电范围内的电能计量表要选择统一标准的装置,严格的精确等级,另外要根据线损的分析和各供电所低压台区产生线损过高的直接原因进行分析,不定时的现场校验电能计量装置和表计。在确保各个计量装置配置齐全的基础上,对各装置进行定期的保养和维护,来降低计量装置出现差错导致的线损计量出现失误,以此将线损控制在合理范围内[3]。

3、切实做好低压台区配电装置的用电监察工作

为更好完成降低低压台区的线损目标,就必须在用电监察的实际工作中切实的加强对低压台区用电装置的日常检查和维护,尤其是低压台区电能计量装置的检查。首先要检查用电装置和点能计量装置一次接线与二次接线是否正确一致;同时还要检查电能表是否可以单独通过电流互感器以及检查电能计量装置是否合格、安装是否正确等;最后还要对用电计量、继电保护等装置的安全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另外还要定期的开展相关的电力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活动,向群众进行相关的依法用电方面的宣传教育。

4、科学合理确定线损考核指标

每年底收集和调查每个低压台区的线损完成和管理情况,科学的计算出低压台区的考核线损值,充分调动台区管理工作人员线损管理积极性,调整线损考核计算公式,统一按照降低或升高值来确定奖惩,月度兑现。

5、加大低压台区供电范围内的反`章和反窃电工作力度

首先要加强低压台区供电范围内重点区域的用电排查,对具有很大的偷盗用电的嫌疑,需要进行重点的关注。另外要利用专用的计量箱进行反窃电,并且为预防电能表箱和计量箱被不法分子破坏,供电企业要采取一定的防盗装置。同时供电企业要和公安等部门加强联系,加大对不法分子窃电行为的惩罚力度。

6、对低压台区高耗能设备进行更换

供电企业要将使用时间过长且能耗较高的低压配电变压器进行相应的更换。另外在提高负载率的基础上,减少低压配电柜漏电的损耗,加强低压配电设备的日常检修与维护,降低配电线路上的综合损失,以此来提高电能的利用效率。

结束语

供电企业的低压配电台区中线损的精益化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开展的好能够切实为供电企业的增收创效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就需要供电企业和供电所不断地努力与探索,通过对影响低压台区线损的因素进行分析介绍,从加强基础管理、开展反窃电等各方面措施来加强低压配电台区线损的管理。

参考文献

[1] 陈慕东.配电线路降损问题及应对措施的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