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新农村建设

时间:2023-09-22 09:48:19

导语:在新农村建设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新农村建设

第1篇

【关键词】科学规划 政策扶持 新农村

党的十给中国的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构想,这是我国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也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统筹的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新农村规模不断扩大,各地纷纷涌现各色新型小城镇。然而,建设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艰巨任务,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从实际出发,制定科学的规划和部署,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才能获得最终成功。随着新农村进程的推进,中国也日益面临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社会保障、农业产业繁荣和金融支持等一系列问题。但我县的小城镇建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对此,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科学规划新农村建设

道真自治县地处黔北偏远山区,经济贫穷落后,但资源及区位优势明显。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一些乡镇出现五种不良倾向:一是以村容规划代替新农村建设规划,在内容上忽视发展生产。二是以城市住宅小区规划代替农家群落规划,忽视了庭院经济和民族风俗特点。三是以新产业开发规划代替当前主导产业发展,忽视粮食生产;四是以行政领导的意图代替村民自愿,忽视农户的家庭支出能力;五是关注宅基地整理后的土地开发,忽视原有宅基地和承包地农户的产权和承包经营权。

这些倾向集中反映出政府职能部门对农村基本经济政策观念的淡薄。新农村建设规划是一种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规划,其基础是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和家庭承包经营,以及农民家庭、家族生产的自然条件和生活习惯。搬用城市规划的方法和程序搞农村建设规划,搬用城市居民小区的图纸搞农村民宅建设,显然脱离实际。

这里还有一个规划的法律依据问题,目前国家只有城镇规划方面的法规,没有农村建设规划的法规,在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只能依据当前的农村基本经济政策,依据农村生产、农民生活的需要探索编制。

二、坚持科学规划,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树立长远观念,坚持科学发展,规范农村土地使用与管理,杜绝主观臆断、拒绝盲目随意。牢牢把握建设用地置换契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盘活存量土地,科学规划、严格依法用地、规范用地、依法管地,严禁违章、违法用地。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只有高起点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才能高质量高水平建设新农村的未来。全面编制城乡规划,把社会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对村镇人口规模、经济状况和各行各业优势的分析,客观地评估新农村的实际消费水平,在规划编制中合理确定村寨人口、商业、服务业规模,注重把新农村建设同发展招商引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机结合起来,把建设与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以此促进小城镇建设的健康发展。

三、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使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只有是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设新农村,才能实现城乡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把新农村建设提升到政府重点发展的战略高度,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多年来,由于经济基础薄弱,虽然在有些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但一直苦于没有强有力的资金支持,集镇与村镇建设速度受到明显阻碍,镇区建设面积不够大,人口密度也显不足,严重影响了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建设新农村,需要稳步推进。加大政策、资金的扶持。目前,基层领导缺乏新农村科学发展观,对新农村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缺乏深刻认识,则往往会走偏,以至于出现用行政力量来扶持大户,把有限的资源过分集中在少数试点上,形成了新旧悬殊太大。甚至人为地造成农村内部的“二元分化”,违背了新农村建设的宗旨。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应当根据各地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当地农民的特殊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要在不同地区探索符合当地情况的新农村建设路径与做法。

四、新农村建设要突出“新”

在目前新农村建设中,往往是利用有限的地理空间,来建设自己特色。在新农村建设中,只有坚持区域设施的共建共享,统筹规划好交通、通信、教育、卫生、消防、供水、休闲、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和社会公益设施建设,才能突出新农村建设的“新”,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如:阳溪四坪村、洛龙镇大塘村等形成了中药材、乡村旅游很具特色的产业。但这些产业的发展太过分散。如饮水安全、道路硬化、排水管网、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还跟不上。虽然产业结构在调整,乡村旅游在加快,诸如学校教学点却在消失。这些都与新农村建设不协调。在新农村建立中,逐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进度大力发展乡村教育,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为新农村储备跟多的基础人才。

五、老宅古厝的保护与拆除

第2篇

**铺镇党委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采取领导包村、部门包组、干部包片的“三包”措施,努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镇11名党政领导,22个站所、部门,125名机关干部职工分别与各村委会、村民小组和片区联合结对,多管齐下共同抓好全镇新农村建设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强队伍,建保障。针对村“两委”换届后新任的部分村组干部不知道如何开展工作,综合素质急需提高的实际,挂钩领导、站所以及机关干部职工按照承包区域,采取集中培训、个别指导等方式,对新当选的村组干部进行加强村级组织规范化管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的培训,切实增强了村组干部的大局意识、发展意识和纪律意识,提高他们想事、干事、管事的能力,更好地担负起优化一方环境、发展一方经济、维护一方稳定的重任。

抓投入,解急难。各镇领导、各站所、部门和全镇干部职工,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加大对包干村、组和片区的资金帮扶力度,按照上级争取一点、镇财政拨一点、站所筹一点、干部职工捐一点的办法,为所联系村、组和片区提供资金支持,今年以来,镇干部职工累计为各村组筹措资金6.8万元,有效解决了部分群众吃水难、行路难、发展难的问题。

找路子,促增收。各挂点领导和站所、干部职工按照包干范围,定期到包干区域进行调查研究,加强了同各村、组和干部群众的联系交流,了解他们的生产状况,协助他们理清发展思路和生产发展目标。一是引导群众按照扬长避短、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帮助所帮扶的村确定和规划好主导产业,通过结构调整调出优势,调出特色,调出竞争力。二是大力发展优质梨产业和灯盏花产业,加快开发绿色和特色产业,全面优化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三是积极组织和扩大劳务输出,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和增收空间。

创十星,建文明。各挂点领导和站所、干部职工按照包干范围,围绕十星级文明户的创建和评选与各村、组和片区层层签定目标责任书,要求各村健全管理制度,完善村规民约,健全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倡导和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活动,增强法纪观念,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创平安村庄;合理规划布局,大力整治脏、乱、差现象,清除柴草堆、粪堆、垃圾堆“三堆”,绿化主要村间道路,构建优美和谐的文明村庄。

第3篇

一、 农民的生活如今已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一) 农村的交通大为改观 我们调研的第一个村子是山东省临沂市费县新庄镇 东流村。虽然说的只是这一个村子,但从市里回来的路上我们已经已经看到了,现在的农村已经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标。那些原本比较偏远的山村,一改过去那种天气变化,道路变化,交通中断的状况,现在条条水泥路修进了村子里,家民再也不用担心天气给他们的交通带来的不便了。

(二) 农民的观念提高了 现在的农村已经免农业税几年了,农民对国家的政策的认识水平也提高了,每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也是他们必看的。农民感激政府对农民的照顾,对这几年兴起的“新农村建设更是喜上眉梢。农民一改往日那种只靠种田,秋天卖粮食来获取收入的方式。他们开始寻找自己的致富项目。村里的果园、大棚、养殖场像雨后春笋一般到处兴办。

(三) 生活水平达了小康 过去的农村,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想都不敢想,而现在呢?嘿嘿…… 全村彩电的普及率几乎达到了100%,包括年龄已高的老人,我奶奶今天已经是70多岁的高龄,而他们家今年把自己原有的黑白电视机封存起来,购置了一台彩电。今天村里还要实现家家连有线的目标!这样更放便了农村及时了解国家的最新方针政策。 通信发展也是更赶得上了速……固定电话已经是每家一部,手机普及也已过半,年轻人差不多人人一部了,好多家庭也已经购置了电脑,每晚回家的时候也会上网冲浪,那种感觉实在是好……

二、 农村也有自己的不足

(一) 计划生育做的不够到位 国家政策规定一对夫妇只要一个孩子,如果第一胎是女孩的可以再生二胎。但现在农村近些年政策好了,收入增加了,有的人也通过做生意或搞运输赚到了一定的积蓄。虽然自己的家庭不符合生二胎的标准,但是冒着被罚款的惩罚,躲着藏着最后再生孩子,我的一个邻居本来有一个男孩,今年又要了个女孩,当我们问及他们为什么还再孩子,现在都有一个男孩了,他们的回答却是:现在只要有钱,就可以再要嘛。听说他们被罚了接近三万元钱。

第4篇

随着国家对于农村建设的关注程度不断加深,新农村建设早在2005年就被列入了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无论是在农村经济收入上,还是精神文化层次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财政税收成为了新农村建设中重要的财政来源,对于新农村建设中调节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以及促进城乡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农村财政税收是新农村建设中增加经济支持的一个重要来源,对于调节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中,国家出台相应的财政支持,国家财政拨款成为了新农村建设中的主要经济来源。其中农村财政税收作为一项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反哺经济方式,对于新农村建设是一项不错的经济支持。另一方面,农村财政税收对于促进城乡和谐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城乡地区无论在经济上、文化上还是社会环境上,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通过农村财政税收的进一步滋养,有利于我们加快对于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从而逐步的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促进城乡的和谐发展。

二、当前农村财政税收在新农村建设方面面临的问题

(一)农村财政税收增加缓慢。当前,农村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出现了大量流失的现状。而这种劳动力的大量流失,直接影响了农村地区二三产业的发展,这也使得农村财政税收的主要来源受到了根本性的影响。因此,从当前农村地区的劳动力现状来看,是数量上和质量上同时缺乏,这种人才的结构性缺失也成为阻碍二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而从根本上来看,是对于农村财政税收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农村公共基础建设缺口较大。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发展势头十分迅猛,特别是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村地区出现了天翻地覆的面貌。然而,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在具体的公共基础建设上,依然有相当的差距。比如在农村医疗硬件基础以及软件基础等多个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成为了当前农村公共基础建设缺口的重要表现。为了尽快的缩小这种差距,农村地区便将一大部分财政税收投入到了农村公共基础建设中去。因而,投入到其他领域的财政税收就十分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我们的新农村建设在资金方面出现了不足,阻碍了我们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三)地方政府存在“债务”危机。当前,在一些地方政府中,存在着一定的“债务”危机,大多是之前欠下的旧账,日积月累,使得地方政府的“负债”成为了一个难以解除的巨大毒瘤。我们的农村财政税收,在一定程度上也要帮助我们的地方政府偿还这些“债务”,将这颗毒瘤铲除。然而,这并不是一个可以一蹴而就的事情,是需要我们长期努力来解决的“债务”危机。在这种对于农村财政税收的不停分流下,也使得我们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农村财政税收面临着一定的流失。

三、加强农村财政税收对新农村建设促进作用的建议

(一)制定优惠的财政税收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向农村地区倾斜。农村财政税收的主要收入来源应当向农村企业转变。对于地方政府来说,要制定一些优惠的财政税收政策,减少企业上缴的财政税收比例,减轻企业的负担,从而吸引更多的企业到农村地区投资,比如可以吸引一些与农业息息相关的企业的加入。这样可以进一步引导社会资本向农村地区倾斜,从而加大农村地区投资,建立更多的企业,从而进一步增加农村的财政税收。

(二)加大财政税收支持力度,培养新农村建设本土人才。新农村建设中,需要大量的人才。然而,当前新农村建设在人才需求方面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即外地人才不愿来,本地人才数量少。因此,从当前新农村建设发展来看,人才缺口依然是非常大的。因此,我们地方政府,要加大财政税收对于当地本土人才的培养支持力度。在加大人才培养的同时,通过加大财政税收支持力度,鼓励更多的本土人才可以采用兴办企业、发展旅游业等方式加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来,反哺于我们的新农村建设。

第5篇

今天,我到外婆家去做客。一路上,我蹦啊,跳啊,笑得合不拢嘴,心想:外婆家会有什么变化呢?今天我会遇到什么新鲜事呢?

到了外婆家,我这小辈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外婆家门前的那条小溪变得既干净,又清澈,不像以前那样肮脏,湍急。远处连绵的高山是那样的翠绿,大不了像以前那样,远远望过去灰蒙蒙的一片。走过去外婆家的大门,我更是大吃一惊:外婆家的坑坑洼洼的黄泥晒场,如今变成了平平整整的水泥晒场;原来到两楼的木梯子,如今变成了安全的水泥楼梯……

走进屋里,外婆兴奋得对我说:“锦?啊,现在科技先进了,农村经济发达了,现在,我们农村里环境好了,空气也更新鲜了,走上楼去看电视吧!”我上楼一看,原本那一只老旧的黑白电视机变成了崭新的彩色电视机,原来的木板床变成了软绵绵的席梦思……看完电视后,走下楼后,我听见了鹅叫声,鸡叫声和鸭叫声等各种声音。我心想,虽然现在农村经济发达了,可环境更好了,我们要爱护新农村,让新农村更整洁更美丽!

啊,我爱新农村!

第6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们解决了两亿多农村贫困人中的温饱问题,农村贫困人口数量从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2365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0.7%下降到3%以下,特别是一些集中连片,偏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变,贫困状况大为缓解:国家通过加强农村贫困地区基本农田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了大部分贫困人口的饮水困难,贫困地区通电、通路、通邮、通电话的行政村的比例有了大幅度提高,生产生活条件显着改善;贫困地区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较快民展,特别是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生活等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人们的衣食住行和精神面貌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

二、新农村建设中强化农村扶贫开发的重点和难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全国来说,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贫困地区。如果贫困人口长期不能摆脱贫困,就无法构建和谐社会,谈不上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也无法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无法建设新农村。因此,进一步加快农村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使他们摆脱困境,过上富裕的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主要任务。目前我国的贫困问题还很严重,农村贫困人口的数量还很庞大。农村有2365万的贫困人口,还有4000多万没有稳定解决温饱的低收入人群,两者合计有6000多万人。他们大多居住在气候恶劣、自然灾害频繁、环境较差的偏远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交通不便,许多地方连基本的温饱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更不能享受正常的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即使是有吃的,也是没花的,要是再摊上个有病的,生活就更难以为继。上不起学、看不起病,在很多农村贫困地区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再加上资源贫乏,环境恶劣,生活环境很差,脱贫的难度很大。

三、农村扶贫开发的方法和途径

对农村贫困地区来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与扶贫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致力于消除贫困,而消除贫困的关键在于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发展经济,富裕农民。首先,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发展生产的良好基础。在做好整村推进规划的基础上,努力解决好群众生产生活中的行路、饮水、用电、通讯、上学、就医、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达到道路畅通、饮水安全、用电保证、通讯便捷、上学方便、就医可靠、广播到户、电视到家的效果。其次,要切合实际。任何扶贫项目的制定和落实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符合当地自然条件,比如:某贫困乡地处高亢地区,帮其购买优质小麦品种以求提高产量和产值显然就违背了自然规律,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要考虑到当地群众,尤其贫困农户的文化水平和技术能力,比如想办一个村办企业,除资金到位外,一定要全面分析当地群众的生产技术、企业的管理、产品的质量、销售等等问题,确保农村扶贫开发落到实处。第三,要加强人口素质建设,形成村容整洁的良好习惯。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尤其要加大贫困劳动者的技能培训和转移力度。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

第7篇

要说出这句话不容易,要有底气。如果叶敬忠没有半年的深入农村走访,手中掌握了大量的资料,他就没有这样的底气敢说。伟人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叶敬忠还说,如果几个月前有人问他“新农村”是什么,他可能会和很多人一样,马上就能给出答案,而且看起来会非常恰当。可是,现在他不敢了。为什么不敢?因为“农民视角的新农村建设研究”课题组从2006年2月开始,历时八个月,走访了江苏、湖南、河北和甘肃四地,共收回农民的有效问卷四百八十份,这让课题组组长叶敬忠对新农村建设有了和其他学者不同的观点。那些专家关于新农村的描述其实和农民、农村的情况相距甚远。社会主义新农村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农民才最有发言权(2006年11月 22日《中国青年报》)。

有一句话农民说得很经典:“让农民住别墅,牛也住别墅?”建设自己的家乡、建设自己的家,按理农民最有发言权,从理论的角度来说,他们应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但是这个主体却难以发出声音。因为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成了他们建设家乡的“代言人”。是这些强势的声音把他们的声音淹没了。“当前的现状是,丧失话语权的农民不可能真正参与新农村建设,没有农民声音的新农村建设也必定是纸上谈兵。”“不管是研究人员还是决策层都有必要知道,农民是如何理解新农村建设的,他们面临着什么困难,在新农村建设中他们的期望和真正需求是什么。”叶敬忠的这个忠告值得深思,这在实践中已经显露出某些端倪。我们总不能老是“好心办坏事”。

住着“豪宅”却愁米下锅,是建设新农村的怪胎。这事说起来似乎是天方夜谭,但这确是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真真实实的事情。西安北郊麻家什字村二百四十二名农民盖起了“豪宅”,但不少村民却因没有后续产业从此断了生路,有的村民守着“豪宅”开始为米面发愁。姚芳香住上了上下两层新房,由于把钱用在建房和治病上,钱花光了,迫于生计,带着辍学的孩子挖野菜。这是《中国青年报》对福建漳州市西坑村最著名的别墅群落的描写:果树、竹林掩映中的别墅群格外醒目,四十多幢黄白相间的小别墅排列整齐,大理石柱、绿化草地、停车场、升旗台……乍一看,颇像一个旅游度假之地。这样好的环境为什么没有给村民带来幸福的生活?原因是村民们背着沉重的债务,这四十三户老实巴交的农民光欠漳州市平和县阪仔镇农村信用社的钱就达八十多万元(2006年2月14日《中国青年报》),沉重的债务压得他们抬不起头来。广东省英德市高塘新村的四十二户农民就更是“爽死外母哭死女”。为建英德市“第一个别墅式农民新村”,村民负下一百六十万元的建房债(《北京晨报》)。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乡干部要这些农民还款时,他们并不积极,乡干部说:“我们帮你们建了新房,你们应主动还款。”一老农反问:“当初你们帮我们建新房,问过我们吗?”

“农民视角的新农村建设研究”课题组调查问卷中的两组数字显示,农民认为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生产发展46%、生活宽裕34%、管理民主8%、村容整洁6.3%、乡风文明4.7%;农民最关注的生活问题数据表明依次是:收入增加、教育条件的改善、就医条件的改善,然后才是居住环境的改善。应该说这些数据表明了农民最希望什么样的新农村了。

第8篇

“新余呈现出喜人的新貌得益于新余市决策层果断提出以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力促农村“三年大变样、五年一体化”的发展大战略。”新余人提起来就喜形于色。

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

“我的收入提高了,日子也越来越好了。”渝水区下村镇莫利强笑着说,“我是新余20万农民大培训中的受益者。”

近年来,新余重点实施了“33221工程”,即建设3个十万亩(十万亩新余蜜桔、十万亩优质苎麻、十万亩高产油茶)高效农业基地;建设3个万头生猪良种场;实施20万农民大培训和20万农民大转移;建设1个百万亩优质稻基地。

想法很好,可如何实施呢,新余有自己的独特做法。

“工程要实施,政策要先行”。新余从市、县区到乡镇都成立了产业领导机构,建立了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制定了扶持的相关政策。

依托基地,带动农民致富。新余发挥了百乐大米、恩达夏布等现有龙头企业的作用,采用“公司十农户”形式进行开发和建设。同时对基地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具体要求,力求做到生产规模化、品种优质化、质量标准化、经营市场化、耕作机械化。

“脑袋富了,腰袋才能鼓。”新余十分注重对农民的培训。为了让每一个农民至少掌握一门以上实用技术,新余市通过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市财政共拿出近700万元,免费培训了7万余农民,增加了农民就业创业能力。上述综合性措施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从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300元构成看,工资性收入2064元,占48%;家庭经营性收入2107元,占49%;财产性收入43元、转移性收入86元,分别占1%和2%。

“新农村建设以增加农民收入是核心,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这是从新余实际出发的惠民政策,是真正的民心工程。”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唐任伍如是说。

整治适居环境打造美丽乡村

“要说新余好,好在村庄美,道路宽阔环境好,山美水美人更美。”这是新余农村中流行的顺口溜。

新余市在村庄整治中强化试点带动作用,在布点选择上突出“三个依托、一个集中”,即依托主要交通沿线、依托城市规划区外的周边村庄、依托产业和名胜古迹,集中连片连线每年建设360至400个村庄,力争用五年时间使全市主要交通沿线的村庄、城郊村、产业特色村、景区村得到全面整治改造,让广大农民能够走平坦路、住整洁房、喝干净水、上卫生厕所、用洁净能源。

新余市坚持规划先行。着眼于优化村庄布局,美化农村环境,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不搞大拆大建、不搞过度建设,依山就山、靠水就水,先规划后建设,没有规划不准建设。同时聘请有资质的规划部门进行村庄规划,要求每个乡镇必须有2名同志接受专业培训。

同时,重视环境整治。以“六改四普及”为重点,强力推进改水、改厕、改路工作,大力实施“户户通自来水工程”,推广“三格式”、“双瓮式”水冲厕所,实现进村道路和村内道路全面硬化。同时按照“栽树不种草、美化不亮化、修路不建广场”的要求,每年向新农村建设点免费提供10万树木进村入户。

加大建设投入。新余市在去年市财政拨出1000万元专项经费的基础上,今年再新增1000万元用于新农村建设。同时动员40个驻市中央、省属企事业单位和民营企业及驻市部队帮扶53个自然村参与新农村建设,要求他们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力出力。仅新钢公司就出资100多万元用于3个村建设。

今年7月1日,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在新余渝水区昌坊村时对昌坊村新农村予以了充分肯定。他动情地说:“你们村现在搞得很好,希望我下次再来时会搞得更加好!”

“坚持尊重农民,让农民自己办事、自己管事,政府提供相应的资金和技术支持,给予必要的行政推动,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在新余调研的专家不无感慨。

加快建立新机制构建城乡“安全网”

“搭帮党和政府的政策好,”分宜县洋江乡车田村村民夏家根现在逢人就说,“要不是他们,我真不知道日子改怎么过了。”

原来,去年2月,夏家根突发脑血栓,光医疗费就花去了两万多元,一场大病使夏家根整天愁眉苦脸。

这时,农村低保制度成了他的福音。政府给予低保补贴1400多块钱,大大减轻了夏家根的负担。

夏家根一家能得到救助,归根结底归功于新余市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而城乡保障体系只是新余“四四三”计划中的一部分。

建立“四个覆盖体系”。即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救助体系、优质教育保障体系、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随着这四个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新余的农村人将过上跟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推进“四个一体化”。即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全力打造以主城区为枢纽、贯通各乡镇的“半小时经济圈”。推进城乡信息一体化。进一步稳定固定电话、移动通讯占有率,拓宽有线电视、宽带网络覆盖面。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着眼于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城区学校新选调的老师必须有3年以上的农村任教经历。推进城乡救助一体化。农村大病医疗救助由年人均补助160元提高到300元,城市由200元提高到300元。

实现“三个无障碍”。即农民工进城入户无障碍。凡在城里有固定住所或收入的农民工,可随时由农村户口迁入城镇户口。农民工进城就业无障碍。只凭一张身份证,可以和城镇居民一样应聘各行各业工作。农村学生到城市就读无障碍。农村学生只要达到城市学校录取分数线即可入学就读,在收费方面与城镇学生享受同等待遇。

“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应该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市委书记汪德和强调,“‘四四三’计划就是合理分配公共财政资源,在全市构建一张城乡协调发展、社会和谐平安的安全网。”(执笔:聂 娟)

编后:因为有了敢想敢干、具有战略思维的领导班子,有了新余人敢为人先、真抓实干的精神,新余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全面发展,在新型工业、城市建设、统筹城乡发展、解决民生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新余展示出了空前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只要有一个平台,就要为百姓多干实事,多做好事。”这是新余市委书记汪德和的肺腑之言。

第9篇

一、新型农民的含义

在新的发展时期,新型农民的含义应该是:

(1)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熟悉党和国家有关农业与农村经济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具有鲜明的创业精神、创新意识、新的就业观念,为人正直,积极向上,富有事业心,热爱祖国与人民。

(2)具有一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掌握先进农业生产、储运保鲜加工、农业机械、农村能源环保等方面现代技术知识与生产技能。

(3)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与产业开发能力。了解与掌握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和信息管理知识等,能理论联系实际,边学习边创业。

(4)形成较强的技术辐射带动作用。创办的产业(企业)科技含量高,产品新、质量好、销路畅、效益高,一定程度上代表农业科技在应用领域的先进性和发展方向,成为中坚农户和科技示范户。同时,乐于带领周围农民学科技、用科技,共同富裕。

二、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性

农民是建设社会新农村的主体。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整体素质不高。有关资料表明,全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3%,而初中的仍占49%,小学及小学以下的占38%,其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7%。可见,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同时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使之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这是新农村建设是最为迫切的要求。

第一、培育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没有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而没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国家的现代化。农民知识化进程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决定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正因为如此,总理曾明确指出,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本在于提高农民素质。建设新农村,当然也不能没有新型农民。

第二、培育新型农民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提高农民素质,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缺乏职业技能,既影响了现代农业建设,也影响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影响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进而影响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建设新农村,必须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包括文化素质、科技素质、人文素质。

第三、培育新型农民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最终要被农民所掌握,才能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培育和造就一大批新型农民,可以使更多的农民适应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和科技化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经营现代农业的水平,全方位拓展增收渠道。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

三、培养新型农民的标准

首先是生长、生活在农村,对农民有深厚的感情,了解中国农业的现状,具有推动农村发展的历史使命感的农民。

其次,喜欢学习,追求知识,掌握了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具有了用知识武装的头脑,善于尊重规律,务实肯干,热心于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

第三,富有远见,创造创新,具有开创农村新局面的胸怀和气度,善于团结群众,公而忘私,勤劳致富。

最后,热爱祖国,放眼全球,具有敏锐的市场开拓意识,善于捕捉国内外市场信号,积极参与农产品的国际贸易,能以国际市场为舞台,推广中国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业的国际竞争实力。

四、对培养新型农民的建议

首先,坚持干部教育。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把市、县党校作为培训机地,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分期分批对农村基层干部进行了系统培训,引导广大干部转变思路,工作上调架子,把党和政府的职能逐渐向服务农民、服务农业、服务农村倾斜,使其成为讲文明、树新风的先导,让干部的言行引导群众,让干部的行动带动群众。

第二,对农民的培训要采取多种形式。围绕对农民群众的“观念培训、知识培训、文明培训、技能培训”,全面实施“农民培训工程”,使每家每户都能掌握致富技术,有文化引导者,会经营的领路人。大力开展“送文明新风进千家万户”、“评选星级文明户”等活动,引导群众更新观念、改变陋习。加大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力度,搭建倡树文明风尚的载体和平台。

第三,改掉陋习,积极推进农民的现代化进程。工业文明的生活方式完全不同于农业,市民生活也不同于农民。经济的发展使农业的重要性不断下降,其他行业必须不断地从农业部门吸收或补充劳动力。因此要培育农民对纪律、制度、团队精神和社会关系秩序的理解和尊重。除了让农民进行自觉学习性改造外,农业的市场化、农村建设的现代化和农民的社会流动化也能够不断地不自觉地转化农民的生产习性与生活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