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2 09:48:19
导语:在公共环境艺术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摘要:当代公共环境艺术的建设与繁荣,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座城市或一个社区进步的需要,是时展的必然反映,是城市文化和市民人格素质的具体体现及形象化的标志.使得人们逐步对公共艺术和公共社会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及其发展趋势有了较为清晰的看法和主张。公共环境艺术是强化设计与城市的环境相融合,体现现代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特点。
关键词:公共环境艺术;研究;设计;平衡持续发展
“公共”的概念,在意识上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在概念上形成于17、18世纪的欧洲,而大规模开展与推广“公共艺术”的运动则是在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它的兴起有民主意识、人文思想的因素、也有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与文化的需求。同时公共艺术的核心是让更多的人真正拥有享受艺术的权力,并提高民众的生活品质,提升城市的精神内涵。
一、公共空间的发展趋向
文化和艺术是一个并肩发展的有机整体,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从发展的角度看城市是变化的,公众的需求也在改变,并唤醒人们对艺术的回归。进入21世纪的城市,经济已不再是衡量一个城市发达与否的唯一标准,文化逐渐成为城市的核心要素,以文化内涵为核心的城市文化氛围已成为表现城市为例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公共艺术则代表了艺术与生活,艺术与城市、艺术与大众的一种新的取向与融合,公共环境艺术学科掀起了城市与乡村建设热潮,广阔施展由“生存艺术”进展到“环境意识”。然而社会的文化发展及环境的艺术性得到迫切需求;公共艺术的思想与表现形式运用的越来越广泛,不单单是要解决视觉和生态方面的问题,也使得设计的思想和手段更加丰富。
城市中的公共环境艺术还有一个向宏观化发展的倾向“利用文化和科学知识为手段,为达到使环境成为可以利用和享受的最终目的进行设计、规划和安排自然要素与人工要素的相统一。人类生存空间的拥有以及生存活动的展开必然与环境场所的质量有关,其间有技术因素,也有文化因素。
二、公共艺术的公共性
公共环境艺术最根本特征是公共性。城市是公共艺术的载体,公共艺术属于城市,它随城市而生,为城市而存。公共艺术从产生时期就与城市结缘,成为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要素。为了使设计具有文化艺术气息,构建一个开发智慧的复杂系统理论工程,必须熟悉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文化历史背景,心理学、生态学的知识要素的扩充,从环境研究角度得知的美学,把设计的形式美结合独特的品质渗透进整个发展过程,创造一个具有环境视觉艺术而赋予空间灵魂与生命力。才使得使空间显得生气勃勃,生机盎然作为人的生活目标而努力追求。
公共环境艺术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城市文化和现代城市生活理想的一种体现。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使公共文化的表现性要强烈得多,它承载着更多的社会的、文化的、乃至政治上的功能,带有更多的群体而非个体、社会而非个人、共享而非占有的非功利色彩。
公共艺术功能中的环境符号与人们的语言符号一样,分为表层结构和双重属性。在表层结构方面常常表现为平面功能的布置,体型和构图及色彩处理等等;在深层结构方面则蕴含着目的与意思,即文化背景与发展的结合,两者不可忽视,环境符号的意义是文化的象征,能引起人们的联想,因此可以使设计创作获得丰富的联想。
三、设计的研究性
(一)建立科学现代的设计元素,建立能够处理复杂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关系的方法论,这意味着在融贯学科中进行系统的整体思维;应用新的科学分析方法的图式思维法将使环境艺术设计水平循序前进,启发我们的设计构思,促进创造的实用功能,有助设计出环境与社会合理的设计程序。
要深入细致地规划设计,寻求城乡协调发展的模式。有特色的继承传统,使民众分享传统与地方环境的韵味;把新的观念溶化在地区文化和环境中。构思受到历史、生活环境、人们有趋于一致的共同或相近的爱好、兴趣、理想、价值取向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设计构思和空间环境改善和实施是一种意志和决策的结构,同时也是与群体居民共同相配合而产生的结果。最重要的是为公众服务的,社会公众对环境建设和设计具有发表自我的建议权,听取大家的共同建议,在有的时候也需要加入社会人士的参与。
(二)作为与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息息相关,又要依赖一定物质技术手段才能实施的环境艺术,也必然发生相应变化。传统的设计方法是在过去的社会条件、科技水平及思想观念基础之上逐渐发展起来,已不能适应当今以至未来的新变化;需要探讨过去以最早设计方法的改进和审美问题,将新一代的观念,新一代的技术引入到环境艺术当中来,寻求新的适应社会设计方法。
从艺术的角度去设计的话,人们对于环境的一切感知和审美体验只能通过置身其中,甚至是真实的生活而获得。街道、广场、公园、社区、一座城市,都是用无声语言在阐述生活的观念和情感的融合,用心灵体味它。有这样的空间环境才会使得让你产生自己的独特经验,有你自己的故事,情感的回忆。有故事才会有深思的记忆,让记忆着的人活在较厚的感情生活里。
环境艺术的美不是绝对的,在审美造化的时候按否定之否定的原则调整着自己的审美尺度,一个多元化的感受与认识过程:个性离不开一般意义的,功能上的普遍性;现实性离不开历史上的延续性和发展上的未来型;经过这样的规划安排,城市增加生气而变得更加诱人,区域的规划和在开发增强信心,繁华而优美的都市、诱人的郊野,迷人的公园随从一起来共生。
在我们自身文化传统中的一些合理因素,在一种清醒的自我批判和检讨中获得新的生命。然而,所有这些,恰恰又必然使中国成为建立现代化文化系统重要部分,至始至终公共环境的改变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表现着我们的生活质量,独具的环境意象和深刻人文意义。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我国城市建设的步伐也随之迅速加大。公共艺术的发展也呈现出多个与以往不同的发展态势,在艺术设计上,由于公共环境艺术设计思想纳入城市规划当中,追求艺术风格的个性异彩的公共艺术和个性建筑相呼应,市民市场、沿街立面、草坪美化、滨水景观、商业街等大量出现的城市文化景观、公共环境艺术的多元化存在成为构筑城市文化的风景。
而对于我们来说,参与艺术的过程也就是艺术,也是艺术领悟的过程。在公共艺术的发展中,持续发展核心是发展,人们追求完美,追求进步,获取完美生活。环境的规划建设同时也要结合生态的合理性去规划,只有适应地域的人,才能其乐融融的生存在其环境中。为了理想——获得爱和自由,以及生活环境的自由——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道理,坚持建设我们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李道增编著.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林玉莲,胡正凡编著.[M].环境心理学[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2000
[3]郝卫国编著.环境艺术设计概论[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2006
【关键词】公共环境,艺术设计,装饰材料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在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上虽然取得了飞速发展,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改进,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加强对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中装饰材料的运用,对提高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二、装饰材料在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性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越来越重视,材料在环境设计中发挥着其独有的内在意义,他可以提供安全、美观、舒适等等,并且还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很大的影响,吟唱绿色材料也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使用,成为当代材料发展的一大趋势。
材料是设计的物质基础,任何功能目标的实现是通过可感知的材料等体现出来,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正确的掌握材料,赋予材料以生命。材料分为两大类:基础材料和表现材料。基础材料是塑造空间的基础,是一个空间最基本得生存条件;表现材料就很丰富了,可谓百花齐放。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对选材上应该坚持自己的本质观点,让材料自己去说话。在保证空间的前提下,材料应该是越少越好。
三、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中装饰材料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环境艺术设计业的突起,给装饰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推动了建材业发展快速,目前来说,建筑装饰材料总体趋势较好,从品种、规模、质量、销售服务以及技术研究都取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作为新兴行业的环境艺术设计装饰材料行业仍存在诸多问题。
1.环境艺术设计装饰材料在设计中的运用不够合理
目前,许多设计在材料运用上盲目地引导进行“高消费”式操作,对材料方面的认识缺乏系统性,而且也不重视挖掘材料潜在的审美价值,运用上拘泥于形式,很难做出具有特色空间的设计。
2.环境艺术设计装饰材料引起的室内环境气体污染问题依然严重
室内装饰用的油漆、胶合板、刨花板、内墙涂料等材料均含有甲醛、苯等有害物质,还有建筑材料中的放射性物质都具有相当的致癌性。
3.我国环境艺术设计装饰材料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建筑装饰装修材料的发展速度较快,为国民经济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起步较晚,生产企业在管理体系和产品质量标准要求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归结起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质量不稳定;产品更新换代能力差;产品流通市场混乱;生产企业规模偏小、数量多。
四、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中装饰材料的运用
1.不同类型及档次的空间装饰材料的选择
住房是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我们大部分的时间花费在房间里。因此,房间的摆设可以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办公室、教室、图书馆、高级酒店和购物中心和其他建筑物中所选的材料应该是不同的。花岗石镜面板磨损,装饰效果好,适合用于高级酒店内高交通公共部分,如大厅、走廊、楼梯等;而通用公共环境,适合铺设地砖的陶器和瓷器。
2.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中装饰材料的质感运用
为了创建一个独特的、强烈的艺术质量和个性化的空间环境,往往需要几种不同的材料一起用于装饰。材料本身具有的质地美和肌理美充分展示,材料质量具体体现在室内环境中各界在相同或不同材料里的组合,因此,在室内环境设计、表面装饰选材时,使用各种材料的组合结构的质地,和协调好质地的关系对比各种材料。
(一)、同一材质感的组合
如采用同一木材饰面板装饰墙面,可以采用对缝、拼角、压线手法,通过肌理的横直纹理设置、纹理的走向、肌理的微差、凹凸变化来实现组合构成关系。
(二)、相似质感材料的组合
如同属木质质感的桃木、梨木、柏木,因生长的地域、年轮周期的不同,而形成纹理的差异。这些相似肌理的材料组合,在环境效果上起到中介和过渡作用。
(三)、对比质感的组合
材料的质感在一个人的心理反应中会引起的联想。一般来说,材料的这种心理引发的角色是非常清晰和强烈。例如,柔滑、细腻丰富的情感基调的材料,给人美丽和优雅的印象,当然也可以给人以寒冷,傲然的心理感觉;金属可以使人产生一种坚硬、沉重、冰冷的感觉;裘皮、丝绸会让人们认为软,光和温暖的材料可以使人感到稳重坚实和丰富的强度;没有修改表面的混凝土很容易使人产生粗糙、草率的印象。在选择装修材料,因此,必须正确掌握材料的特点,制作和装饰空间特征,从而给生活材料。
3.材料的尺度、线型、纹理,对装饰效果对公共环境艺术设计效果的影响
在规模上,材料的尺寸大小要适中,符合一定的比例。大理石和彩色水磨石板用在大厅,例如,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但如果在卧室使用,是由于规模太大,就会失去它的魅力。在术语的结构,应充分利用材料本身固有的自然模式,模式和颜色的装饰效果,或者使用人工模仿自然材料的各种线条和图案,在装饰获得或简单淡雅,或高贵,或各种装饰凝重的气氛。在条款的形式,在某种程度上,应当被视为整体的部分建筑装饰意义。例如,外墙装饰着铝合金成型装饰,凹凸线可以计算与效应。
4.公共环境艺术设计装饰材料与光色的配合
建筑装饰材料不是孤立的,必须配合组合的光,颜色和其他视觉条件。光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在现代室内空间形式因素,大大扩展了实用性和文化内涵。在光和适当的颜色衬托的聪明,语言材料的充分发挥。不同质地的建筑装饰材料当配合光线,可以产生不同的装饰效果。简单意义上的建筑装饰材料综合性能在其独特的色泽、质地、厚度、温度变化等,并使材料变化。颜色或颜色,颜色是最生动的因素。创建一个氛围的室内环境也可以使心理效应的有效手段来装饰。色彩的应用,让我们的空间是丰富多彩的,也为应用程序提供了更多的建筑装饰材料展示阶段,利用建筑装饰材料千变万化的色彩组合带给人们不同的心情和感觉。注重空间的色彩运用的色调,在统一和变化。现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室内空间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季节,假期和其他变化改变颜色,形成新的色彩环境,大到窗帘、地毯、家具等,小到装饰、灯具等,通过室内创新色调关系的变化来实现。
5.装饰部位的使用环境和功能决定材料的适用范围
不同种类的材料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范围都有其特定的使用。如常见的使用石膏板吊顶在潮湿的环境中,其偏转将增加,美丽和安全将会影响到天花板,所以应该切换到防潮型石膏板应选择规格较小的同时。水的蒸汽浴室、厨房油烟较大,表面光滑的墙面可以选择内墙釉面砖的脸,为了清洁。塑料壁纸是广泛用于室内墙面装饰材料,但由于密封,减少用于住宅的内墙。卧室的壁纸墙面选择更合适的面料。南方住宅客厅常用陶瓷地砖铺设,干净,漂亮,酷,宜选用北方寒冷地区有一定的隔热性能的木地板更合适。防滑还应考虑在地面的水,比如卫生间的地面在浴室,最好选择防滑陶瓷马赛克。在被占领的商店,地面的等候区,应选择颜色水磨石和耐磨陶瓷地砖或花岗岩覆盖等。
五、结束语
随着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水平的不断提高,装饰材料的运用将会得到更多设计者的重视,在人们对生活环境要求越来越高的背景下,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中装饰材料的运用将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田原,杨丹东. 环境艺术装饰材料设计与应用. 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1).
[2]张雄、李旭峰、韩继江.健筑功能材料.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一)课程性质
《公共艺术(2)装饰雕塑》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包括城市标志性雕塑(圆雕)、园林景观雕塑(圆雕)、建筑装饰雕塑(浮雕)室内装饰雕塑(浮雕、小件雕塑饰品)等几个方面。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实践性,是景观设计及相关专业学生所应该了解掌握的专业技能。
该课程可培养学生立体思维能力、空间造型能力、空间布局能力,深化学生在设计领域对立体空间的布局的理解和掌握,引导学生利用效果图表现形式进入环境、景观设计领域,由此提高职业素质的培养,为环境艺术设计打下牢固、扎实的设计基础,丰富环境艺术设计理念。欲达到以上教学目的就必须和国际接轨,以“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树立具有设计、制作、展示为一体的先进教学理念,而该课程的设立便是对以上方面所进行的积极探索。
(二)教改思路
1.建立“工作室制”教学方式,以装饰雕塑的实训、实践为主,理论引导为辅的教学方式。
2.“工作室制”以认识材料的不同艺术效果,并采取命题设计的教学法开展教学任务。
3.拟定“工作室制”的教学管理体制,与国际艺术院校和国内先进的兄弟院校接轨。
4.引导学生把装饰雕塑的设计理念融入到环境、景观领域,提高其设计素养。
二、教改课程实施目标
“工作室制”是为更好地深入学习环境艺术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本课程是环境艺术设计的选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立体思维能力、空间造型能力、空间布局能力。不同装饰技法,装饰雕塑是通过一个不同的表现方法和对不同材料的运用,引导学生通过效果图表现形式进入环境、景观设计领域空间的过程,促进学生在设计领域对立体空间的布局的正确理解和掌握,提高职业素质的培养,为环境艺术设计打下牢固、扎实的设计基础,丰富环境艺术设计理念。同时也为今后就业选择提供更多的了就业机会。
[知识目标]
(1)正确理解装饰雕塑的作用、功能、特点、材料,以及掌握装饰雕塑相关表现技法;
(2)制作流程的系统知识,初步具备室内装饰设计员(国家职业资格三级)所要求的“具备空间造型知识、电脑效果图方法”的职业标准;
(3)了解不同材料的表现技法。
[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所掌握的装饰雕塑相关表现技法的知识:
(2)用不同材料的艺术表现形式,独立完成从平面到立体的制作过程;
(3)能够独立构思、创作。
[素质目标]
(1)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和训练,做到眼、脑、手的协调一致,使装饰雕塑的表现真正成为立体形象思维、艺术设计构思与表现的最直接的工具。
(2)要求对装饰雕塑理论和实际应用到环境艺术设计中,了解公共艺术在环境艺术中的作用,扩大知识面,提高艺术审美能力,从而更好的为艺术设计服务。
(3)具备一定的专业审美意识和创新意识;具有团队协作的职业精神和工作方法;正确理解公共艺术在环境艺术中的作用,扩大知识面,提高艺术审美能力,从而更好地为艺术设计服务。
(4)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能准确讲解、表述图纸内容,初步具备室内装饰设计员(国家职业资格三级)所要求的“能够为用户讲解设计方案”的职业标准。
三、改革课程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四、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教学内容建议:围绕实际工程项目的具体操作方法、以实际工作流程为依托进行教学(比如:引进城市景观项目或室内装饰小品实战训练),教学方法建议:以实训为主、理论为辅的教学方法突出课程(装饰雕塑)的实践意义。
(二)教学评价
通过对各教学环节中知识点的分析、实训与总结,以及观察、启发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从平面到立体操作实际项目的能力,通过教师作业点评和对作业完成的认真程度分析和总结,同时可开展小型的作品汇报展来吸收专业人士的宝贵意见。
考核方法:课程作业、步骤与技法的掌握应用程度。
成绩构成:符合课题技法训练要求80分+创意分20分。
成绩评定:期评成绩=平时成绩(30%)+学习态度(10%)+课程作业成绩(60%)。
(三)选择当代优秀教材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教学参考书:中外雕塑相关网站装饰雕塑资料、PPT课件。
2.教学设备、实验(训)室利用:多媒体设备、模型工作室。
3.校外实训(习)基地利用等方面:课余时间考察校外实训基地,雕塑工厂;考察雕塑实际项目的操作方法与流程。
4.实训指导手册:编写《装饰雕塑艺术案例分析实训指导书》,明确技能考核内容和要求。
(五)其它说明
本课程教学主要要求学生理解装饰雕塑的制作流程和材料的类别、功能、特点,以及掌握装饰雕塑相关表现技法、制作流程的系统知识,并且要求学生在掌握本课程的同时,要思考如何很好的运用到社会实践项目当中去。
五、教学项目设计
项目1:景观装饰雕塑效果图设计练习(16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命题构思、草图、手绘效果图、电脑出图(利用设计软件)模型制作
工作任务
1.虚拟雕塑项目命题设计方案:要求构思巧妙新颖(4课时)、设计1-2件草图(版面不限)设计说明100字以内。
2.电脑制图(12课时)效果图要求彩色打印(A4版面)一张并装裱。要按照正确的工作流程完成作业。
活动设计
根据命题实施“从平面到立体”的训练,使学生了解实际项目操作中装饰雕塑功能与作用,以及操作的基本流程:
1.虚拟环境空间设计项目:为学生下达命题设计任务(例如;校园景观雕塑设计)、按草图的方式体现,(即时辅导、讲评)。学生自己要介绍构思意图(如;寓意、选用的材料等),鼓励学生的自我语言表达能力。
2.虚拟项目效果图实训:根据雕塑环境平面图、立面图以及相关实际尺度,通过雕塑设计草稿进行电脑彩绘效果图设计制作(教师即时辅导、讲评)。重点强调效果图版面设计的效果是否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相关知识
素描基础、浮雕、圆雕、现代装置雕塑、电脑制图软件。
课后练习与任务
1.单体小品练习(以景观小品为主)
2.设计雕塑方案并绘制效果图。
项目2:装饰雕塑模型制作练习(16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运用各种雕塑材料训练,掌握不同材质的特性、表现力。方法与技巧。
工作任务
1.要求把效果图的设计方案用立体造型方式体现(12课时)。
2.项目流程要正确,表现技法熟练并突出表达设计意图的模型(20-30公分大小、材料不限)。
活动设计
提供城市景观空间,如广场、社区、校区景观雕塑等,使学生完成从平面到立体的设计流程训练,强化学生技能,重点强调创意、规范雕塑设计流程及效果图技法的表现(4课时)。
1.优秀作品欣赏
(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2.效果图绘制实训(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3.课程总结;对本课程的学习情况与学生互动了解感受。
相关知识
美术基础、立体造型能力、雕塑制作步骤。
课后练习与任务
1.单体小品练习(以景观小品为主)。
2.构思草图练习
项目3:综合材料的运用和后期作品效果处理(16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材料的特性、表现力及雕塑制作的步骤、程序,方法与技巧。最终能根据不同的要求,制做不同目的构思的作品效果。
工作任务
要求掌握不同材料的应用(比如;金属、石材、木材、或综合材料),完成作品后期的艺术效处理(12课时)。
活动设计
带学生去户外参观材料市场,搜集材料图片素材,以动手能力训练为主导,强调技法的同时,更强调设计的重要性,用实材表现设计方案(4课时)。
1.拍摄、收集材料照片(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2.效果图绘制、模型制作实训(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3.课程总结;对本课程的学习情况与学生互动了解感受。
相关知识
美术基础、立体造型能力、雕塑制作步骤。
课程总结
1.优秀作品欣赏(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2.雕塑效果图绘制实训(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3.雕塑模型制作实训(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4.对本课程环节的学习与学生互动了解感受。
课后练习与任务
关键词:居住环境 公共艺术 公共雕塑
当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追求幸福生活已不单单把目光投于物质条件的满足上,精神上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当代房地产经营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概念地产开始出现,如文化主题地产、休闲主题地产等。房地产从单纯的卖楼盘转向其与景观环境公共艺术不可或缺的伴侣式的生活概念,引导居住生活的新理念。
居住环境是城市空间的延续,我们选择什么样的居住环境就意味着我们选择了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和城市环境,而城市的面貌将长久地引导着我们的生活品质和身心状态。所以对居住环境的设计与优化意味着对未来生活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规划,而公共艺术就是为优化居住环境而产生的。
一、当代居住环境中公共艺术的形态特征
公共艺术包括城市雕塑、环境艺术、公共设施、植物景观等,其目的在于创造环境的整体视觉形象。居住环境中的公共艺术其作用围绕居住生活展开,但同时又具有自身的语言特点。
(一)自然性
自然性是指在公共艺术的创作中以生命或自然形态为主题的作品。居住环境是人类生活生存的主要场所,生命和生活是这里永恒不变的主题,小区公共艺术的生命形态的表现可以推动小区的良性发展。当代居住环境越来越需要富有生命力和有机形态的艺术作品来协调住宅区冰冷的空间氛围。这是一种对生命、自然、对生活的亲近和追求,也是人追求本原的生活状态的体现。
(二)参与性
当代居住环境中的公共艺术作品可以为大众提供公共交流的条件和媒介,提高公众的参与性。居住环境中公共艺术作品参与的方式是多样的,它不仅表现为公众对于作品的互动过程,还表现为公众对于作品建设及意见的参与,共同推动生活环境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趣味性
公共艺术作品要与其特定的环境相一致,才被公众所接受,才是件成功的作品。居住环境是人们休息和生活娱乐的场所,决定了其特殊的公共属性。因此,公共艺术采用趣味性较强的设计,将雕塑与人们的文化休闲活动有机结合,以其独特、新奇、生动的创作手法,引起人们的关注,使观者难以忘怀,生动地运用趣味性的创意及表现手段所达到的效果,以提高人们追求生活的乐趣与积极性。
(四)可读性
为了使居住环境中的公共艺术作品更和谐地融入到小区的支脉里,便于公众接受并引起互动,必须保证公众对其创作语言喜闻乐见。因此居住环境中的公共艺术作品创作需要注意艺术语言的通俗性和通达性。艺术创作包含对传统的继承,也包含着个人的创意。公共环境中的艺术作品不应只注重作者的个人创意而忽视大众的普遍接受意识,有些作品虽然前卫、新颖,但是公众难以读懂,就失去了它本身所具有的意义。
二、当代居住环境中公共艺术的存在形式及处理手法
(一)造型方式
公共艺术是塑造的艺术,公共艺术创作讲究造型美,形态、材质、尺寸、体量、肌理、色彩等是其最基本的表达元素。在架上雕塑中这些因素可随作者主观表达愿望尽情发挥,但处在复杂的城市空间环境里,与既有空间环境融洽相处、优化空间视觉环境是其根本目标。与周围空间要素在形感与色调上的协调或呼应是处理其造型因素的重要原则。
(二)空间处理
居住环境中的公共艺术作品的主要目的和作用是美化环境、美化生活,因此空间是公共艺术非常重要的语言因素。空间是实体以外的空间,空间关系是空间限定与被限定的关系,公共艺术作品空间和形体是不可分的。受公共艺术作品的影响所造成的空间氛围有围合空间、穿插空间、分离空间、引导空间、渗透空间、贯通空间、凝聚空间、均衡空间等等。
(三)材料应用
当代居住环境中的公共艺术作为小区文本的一部分必须具备适当的可意象性,那么材料的选取就显得尤为重要,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应该将材质的表意作用发挥到极致。当代公共艺术创作中许多材料的使用以及材料特性,在处理人的角度与作品的追求方面是直接相关的,不同材料的结合,是为了在材质的差异上形成对比或融合,从而带来视觉上的冲击,体现不同的艺术效果。
(四)光影表现
光与色是形影不离的一组概念,我们之所以能通过视觉感受到色彩的魅力,光起到了主要的作用。自然光能够呈现公共艺术的色彩,而人为的灯光却能够赋予公共艺术作品全新的色彩以及全新的视觉体验。当代居住环境中公共艺术的创作需要我们将这两方面因素综合起来规划设计,使其更好地发挥视觉功用。
(五)植物景观
几乎每个人都本能地向往一个风景宜人的居住环境,在过去,山清水秀、林木茂密就是好的风水环境的指标。风水论中的基地选址中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等原则,实质无非是对地貌、水文、日照、风向、景观等一系列自然地理因素做出或优或劣的评价和选择,来创造一个适于长期居住的好环境。
三、居住环境中的公共艺术的存在价值
(一)增强居住环境的文化氛围
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把城市环境中的公共艺术作为构建城市文化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提升现代城市的文明程度和城市环境质量的手段。创造具有文化价值的生活环境是公共艺术设计的取向。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城市公共性开放空间设置公共艺术的目的并非改变空间环境本身,而是改变环境空间给人的印象,抒发环境空间的文化意义和情感意义。对环境空间进行优性调节,多与文化背景相对应,与城市文明相联系,具有实地文化特征。
(二)营造美好环境,提升居住环境的艺术格调
营造环境视觉美感、提升环境场所的艺术格调,是公共艺术创作的最根本的目的之所在。公共艺术是一种改善、装饰、强化城市生活环境的空间艺术。对于当代城市居住环境而言,公共艺术用其充满人文情趣和诗意表达着艺术美,改变着现代城市那种水泥森林的生硬与冷漠。它借助于艺术的造型语言对公共性开放空间进行着渲染和烘托,提高环境空间的艺术性与观赏性,从而创造出更富有吸引力的视觉空间。
(三)调节心理,缓解压力
快速发展的经济以及商业化和工业化使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城市的发展,城市人口越来越多,房子越造越高,车站、工厂、商业中心、政府机构等公共建筑此起彼伏大量出现……人好像被四周这些理性、高耸的建筑孤立了。公共艺术的出现,很大程度淡化甚至缓解了这种由于城市高密度、高层化建筑群以及人际关系等压力对人所造成的心理压抑,使人在审美情绪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建立起高雅和谐的心理调节机制。
四、结语
【关键词】交通环境艺术设计 艺术与技术 艺术与工程 教育模式
一、交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
交通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以“交通”为特色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它依托于大环境艺术设计,是山东交通学院的特色专业和主打专业,主要应用于交通行业,具有唯一性、独特性、前瞻性三个特点。交通环境艺术设计是指在汽车站、火车站、航运码头和航空港等交通场站,以及道路、桥梁、涵洞等交通建设及其辅助设施和周遍环境的设计与施工中,根据实用功能和审美原则,涵盖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城市规划、园林设计和公共艺术的综合设计艺术。其核心课程有交通场站环境设计、公共空间设计、景观设计、城乡交通环境综合设计、园林规划与设计。
目前,教育部为了提高高等院校教育质量,提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改革的指导方针,鼓励教育模式等方面的综合革新,促进对科技技术人才的培养。作为本科专业的交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其学科性质是什么,如何定位人才培养方案,如何保证为受教育者所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实施,是当下具有环境艺术专业的高等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实际上,根据新市场需求和设计学科交叉特点,一些国家对设计教育已迅速做出了调整与改革。例如,近年来,日本神户艺术工科大学从本科至博士,都授予艺术工学学位,特色十分鲜明,艺术工学化与工程艺术化交叉渗透。在西方国家,设计教育课程体系新方法和技术型一体化特征也非常明显。
在这种背景之下,交通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理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将艺术设计与工程技术相互结合,相互补充。这种体系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有较好的促进作用,通过这种教育方式努力实现就业“零适应期”,并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二、交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艺”与“工”结合的特色教育模式发展的必要性
交通环境艺术设计涉及建筑学、艺术学、园林景观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应用型是其特征之一。在培养计划、教学内容、实践能力培养、实训基地建设等各个环节都应紧密地围绕这一特征进行,而“艺”与“工”结合就是坚持“艺工结合,以艺为主”的主导思想,依托“整合学校资源、突出办学特色,追踪市场发展趋势、增强综合竞争实力”的思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为依据,体现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满足学生生涯发展”的原则,采取“纵向压缩、横向拓宽、突出特色、重在实用”的措施,以教学为中心,形成“厚基础、宽专业”课程体系。
交通环境艺术设计对专业方向设置、课程体系建设和培养目标实现途径等方面在“艺”与“工”结合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发挥实践教学连接课堂与市场的功能,建立了课程设计与实际设计、工程项目实训结合的机制,探索建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并具有较高市场敏感度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就业“零适应期”的新型交通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达到省内有影响,同行有特色的教育效果。
三、“艺”与“工”结合的教育模式
(一)建立“艺”与“工”结合的特色教育模式
“艺”与“工”结合是交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色办学模式,强调艺术与技术、设计与工程相结合,艺术工程化、工程艺术化,学校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学科互动合作,其课程具有“艺术技术一体化”“理论实践一体化”的特点。实施“艺”与“工”结合、文科与理科交叉的培养模式。
这种教育模式从办学理念凝练、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方案构建等各层面着力完善。与纯艺术类专业注重学生艺术自由、感性,偏形象思维不同,山东交通学院的交通环境艺术专业更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主要培养交通环境景观设计所需要的执行标准化操作的设计与工程技术人员,对学生的培养侧重于逻辑思维,偏理性且重技能。为此,学校将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交通环境艺术设计”特色专业,建立实际设计项目实训机制,这样既把握了行业发展趋势,分享新兴朝阳产业的发展成果,满足了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又突出学校教育资源和办学特色,这将促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质量和办学效应。按照山东区域发展、经济建设、产业结构等需求,结合学科背景优势,进一步完善“艺”与“工”结合的办学模式,突出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应用特色,增强人才培养的行业针对性,将服务区域经济作为切入点,培育特色专业。
(二)建立教学体系组合方式一:协作组合
协作组合是在专题训练的教学中,由于艺工结合的教学模式是一种综合化的教学,知识背景单一的专业教师无法胜任,因此需要将不同专业的教师进行课题组合,由此来打破传统的专业教师配置。具体方法是:工科技术教师和环境艺术设计教师共同教学,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工程实践能力和思维创造能力,将相关课程进行重新组合,按课题需要进行穿插,制定组合式授课计划和教案。如在环境综合设计教学模块中,景观设计教师与材料工艺教师合作授课,以专业内容为依据,寻找最佳契合点,通过这种协作关系将与该项目相关的学科内容组合进来,这种教学方式能有效地促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三)建立教学体系组合方式二:项目组合
项目组合是将完成该项目策划、设计、制作、后期4个阶段进行整合,在这一个模块中,方案授课教师和工程实施教师等联合教学,为完成该项目将所需的课程进行组合和衔接。实行导师负责制,项目化实践教学。通过此课题教学,将方案设计和工程技术系统地传递给学生,在课题的推进过程中学习项目制作的流程,加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建立教学体系组合方式三:企校组合
企校组合是企业或者设计院资深设计、技术人员和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组合。 (转第页)
(一)面对我国目前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体制还不健全的现实,在新媒体的环境下,进一步提高认识是关键。第一,广大师生应该充分认识到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就在于使学生受到人文素质的熏陶、调整知识结构,掌握将不同学科融会贯通、完善个性发展的综合能力。因此,它是一种面向全体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公共艺术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艺术家,而是希望通过对学生普及艺术教育使学生能够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艺术鉴赏水平,增强创新能力。第二,要认识到其“不能为”的美育特征。艺术教育是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教育。它不是万能,但又是极其重要的,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第三,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在充分认识到以上两点的基础上,可以保证公共艺术教育的有效开展。如:创建公共艺术教育沙龙,积极建设校园文化。创建公共艺术教育沙龙使艺术理论学习放到了“课堂下”。可以利用微博、博客、飞信、QQ群等新媒介,每周针对一个公共艺术教育话题,请师生共同研讨,最后将专家指导的评语、总结挂在博客网上,让师生共同受益。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艺、锻炼自身能力、丰富文化生活的舞台,还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价值取向。
(二)学生通过网络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公共艺术教育类课程1.学生选择的公共艺术教育类课程必须包括一门必修课、两门其它类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全校性公共艺术教育必修课包括:根据各专业不同特点确定不同的艺术必修课。其学分应占学生4年中被要求修习的艺术课程学分的一部分。全校性公共艺术教育核心课程:即每学期必须开设的课程,属于公共选修课。全校性艺术教育任选课课程应包括多种门类,如音乐、舞蹈、美术、戏剧等门类中教学理论和实践相整合的综合课程[4]。学生4年内所选的公共艺术教育类课程不得少于3门,这3门选修课程是含括在学生的总学分中。2.可根据各学科特点,设置交叉、融合的新型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应充分利用学科背景优势,推动和鼓励教师开设交叉学科课程,这不仅是符合新媒体环境下世界各国高校课程设置改革大趋势,也是开阔学生眼界,培养学生创意思维,开发特色学科的重要措施。像音乐与媒体、音乐与美术、艺术设计与城市建设、环境设计、产品包装与市场经济,还有许多富有特色和活力的中小型学科,如人文教育、广播电视学、科学教育、生物医学、市场营销等。可以想象,如果学广播电视学的学生能增加一些文艺知识,学建筑或环境的学生能提高其审美能力,学医学或是机械的学生多一些公共艺术修养,那么,创意思维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将闪耀出具有创新力的智慧火花,而他们所写或设计制作出来的作品将更有智慧,更加人文化,更具竞争力。
(三)将新媒体资源融入到学生艺术实践活动的建设中国内外的公共艺术教育之所以取得成功,关键是要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除了要提高公共艺术教育的课堂教学质量,还应加强艺术教育课程的实践环节,从而将教学过程中学生收获的知识技能内化为艺术素养。新媒体的出现更有力地推动了艺术实践活动的效果。首先是在宣传上,利用网络、数码设备,对活动进行跟踪、报道,让学生第一时间掌握活动讯息;其次,探索艺术教育途径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通过实践活动,有意识的与校外友谊单位建立艺术教育实践基地,将活动拍摄并制作视频,上挂到网络上,未参加活动的学生可通过观看这些活动视频,推动公共艺术教育的全面开展。通过开辟第二、第三课堂,使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整体化,特色个性化,通过网络、手机、电视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大力渲染校园人文艺术氛围,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以艺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艺术教育育人环境,组建艺术社团(音乐、美术、舞蹈、戏剧表演、器乐等),定期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各种艺术学术讲座,建设校园广播网络、艺术社交网络,创办艺术电子报刊等,尽可能地为学生搭建开展艺术实践的平台。安庆师范学院的国家大学生文化教育素质基地开展的周末讲坛从2008年3月起创办,已成功举办96期,深受广大师生欢迎,成为校园的文化品牌。营造了大学的人文氛围,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开阔了学生的文化和学术视野,为广大学生提供了更多地接触名家和课外思考的平台,彰显了“文化育人”的办学特色。开展公共艺术教育调研活动,将调研的新成果以形成报告的方式呈现,学习改进教育模式,创新教学方法。通过校内与校外,保持与兄弟院校在公共艺术教育方面的联系。
新媒体环境下公共艺术教育的创新
“公共艺术事关每个人的生活,城市空间的意义是因人的活动而产生的。可见,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对人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但是中国古代社会在这方面所留下的传统是薄弱的,封建社会几乎没有公共广场,政府办公是衙门式的单方面的传达,雕塑大都建在陵墓的墓道,或是用于宗教场所的神像。明清最发达的商业城市,它的店铺仍然是单一品种的经营,一面招幌、三尺柜台解决所有问题。”
(1)商业公共环境是城市整体的重要组成元素,与城市互相依存,中国商业公共环境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用来接待外国使者的“逆旅”。商业公共艺术环境设计以地域社会文化为基础,以人的消费需求为方向,以商业价值为目的,从市场规律、人文因素、环境状况等方面出发,以期达到人性化的艺术表现,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的需求。建国后,“50年代十大建筑的兴建,是具有中国风格的城市公共艺术概念产生的真正开始,虽然有苏联的借鉴。80年代以星级宾馆为载体,陈设布置颇有些东方主义的色彩。”
(2)从商业公共环境的几个发展阶段不难发现,伴随着人类社会科学、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已促使商业公共环境业迅猛前行,成为当下公共艺术设计先锋行业。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对商业公共环境的需求也不断增多,使商业公共环境的基本功能日益增加。客栈、商铺和集市时期,设备简陋,安全性差。而现代商业环境时期,良好的商业公共环境,能够提供舒适、便利、清洁。善于用声、光、电、互联网等高科技,使商业公共环境装修设计风格也多种多样,服务也趋向于个性化。而商业公共环境业的产业化也带动了商业公共环境行业设计的专业化,诱发了这个独特领域里公共艺术设计上的一种思想革命,设计师不仅要让商业环境准确地融入整个城市的生命系统之中,还要关注和了解商业公共环境的内在功能和经济回报以及运营效果和形式美感,这也加速了商业公共环境业的资本积累和资产市场化的进程。商业公共环境在产业化、专业化和资本化的同时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商业公共环境文化”,这种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必然带有历史继承性、民族性和地域性。同时,在进行商业公共空间的规划和设计时都应该为其赋予一个文化和主题,一个空间没有思想与文化,就如同一个人没有性格与精神,因此,一个好的商业公共环境设计一定要有其内在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气质,使得空间富有灵魂和生命力,而商业公共环境的设计就是为商业空间赋予文化特色的过程。商业公共环境是城市的橱窗,代表着商业形象。公共环境是商业设计中一种极为重要的空间类型,从交通组织而言,它有集散人流、组织交通和联系空间的功能,同时亦具有观景、表演和休息等多种作用,因此,公共空间的营造是整个设计的首要。现代商业公共环境设计受信息技术和网络传媒的影响使得设计文化成为共享的世界文化,它所表达的形式也随着不同群体需求的不断改变而变化,设计师通过自身对文化艺术的理解将地域文化糅合于商业公共环境空间,掀起商业公共环境设计的新潮流。商业公共艺术环境的空间设计必须要满足时展的需要,在设计上,要做到空间功能设计和情感审美之间的协调统一,创造高雅氛围,营造良好环境,提高服务水平,并通过地域文化的张扬为商业盈利,这是当今时展的要求,也是未来商业公共艺术环境设计的发展趋势。
二、商业公共艺术环境设计现状
“人类社会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也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3)城市的高速发展带动和促使了商业公共艺术环境的快速进步,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业公共艺术环境行业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消费需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商业公共艺术环境设计作为一种文化,继承文明传统,紧跟新形势,不断开拓创新,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但是由于大多数人还没有理解商业环境的性质和作用,导致我国商业环境设计仍然存在着盲目性、主观性、模仿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设计已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和当代文化的表征,不少设计唯洋是从,中国民族的传统设计艺术精神与品格被淡化和遗忘。”
(4)改革开放之前,设计尚未成熟,后现代主义的多元思潮又接踵而至,设计界一时天下大乱,参差不齐。受复古思潮的影响,在中国商业公共艺术环境设计中,忽略文化精神的因素,机械地使用古典元素,闭门造车,使整个商业公共环境空间处于呆板状态。设计水平和设计风格与欧洲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异,就其过程而言,在不到2000年的时间内,中国设计迅速走过了西方民族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但是大批商业公共艺术环境设计缺乏创意和文化根基,文化观念混杂,没有特色。有些设计完全背离了商业公共环境的性质,过于奔放和躁动,只放不收,出现文不对题的现象。在中国各个城市众多的星级商业公共环境中,从功能布局到风格形式没有地域特色,表现出雷同、盲目性模仿。原因是设计师缺乏文化素养和经验,如交通流线组织不合理,不负责任的“拿来主义”,大量地模仿抄袭别人的作品。可见,每个商业公共环境因为所处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思想的不同,投资方的经营和管理的不同,市场定位的人群不同,应呈现出不同的气质和特色。在国外的发达国家,业主从一开始就会和专业的商业公共环境设计公司做市场分析和定位,而设计师必须对现代文明社会创造的环境及其文化艺术的发展趋势有一个总体认识,并使其功能全面合理化,最终才能成功造就一个商业公共环境。因此,在进行商业公共艺术环境设计时要坚决反对抄袭之风,真正地根据每个商业公共艺术环境不同的地域文化和顾客的需求,创造出各自的特色和形象。此外,现代商业公共艺术环境设计往往重艺术轻技术,重装饰轻装修,注重墙面造型装饰而忽视家具、灯具、艺术陈设品的选取,这种现象在中国各大商业公共环境非常普遍。现代商业公共环境不再是仅仅满足栖息和商业功能而存在的商业空间,更多的表现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和品味,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反映人们生活品质的标准之一,它既是功能上的,也是精神上的。要让客人在进入商业公共环境的同时,经历文化的感染,体验艺术的熏陶,而这种经历和体验不仅来源于空间的装饰处理,还来源于商业公共环境中灯具、雕塑和艺术陈设品的选取。国内大多数商业公共环境在装饰设计上大量使用石材装饰,显得奢华有档次,但是雕塑、灯具和工艺品与整体风格不搭,这样的商业公共环境就没有氛围可言了,客人进来也不会有实至如归的亲切感。因此,设计师一定要根据建筑美学原理,帮助业主在硬装修和软装饰上合理调配,创造出功能合理、舒适优美并且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的环境,有的放矢,用有限的资金创造最佳的文化艺术效果。
三、现代商业公共艺术环境设计的文化取向
文化是人类特有的,它依托自己的行为和外部环境共同构成了物质和精神的外在表现,是人类内在精神追求的外化。同时,文化不断积淀并形成地域化特征,构成了人类丰富多彩的审美、时尚和行为习惯。它影响人类的各种实践活动,人类的各种实践活动又着力满足和符合不同文化需求。经济社会的生产效益是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艺术设计依托其深厚的艺术审美品质和科技含量,完成设计的最大市场文化价值。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设计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科学以其求真求善的文化理念,与设计的完美结合,展现了设计科学的文化魅力。设计的呈现是一种文化的传播过程,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存在,其内在的民族、地域的文化、审美和道德观念都会潜移默化地展现在欣赏者面前。由于新技术、新材料在商业公共环境设计中得以应用,再加上相关专业的交叉互动,使现代商业环境设计朝着产业新兴化、技术新潮化、手段科学化、操作联动化的方向发展。总之,设计观念和设计形式的地域化使商业公共艺术环境设计的地域文化取向朝着人性化、生态化、艺术化、民族化的方向发展。首先,商业公共环境设计具有人性化的文化特质,以人为核心的设计文化是现代设计文化的灵魂,现代设计是为人服务的,人是衡量设计的根本。设计文化应该以人为本,广大受众是现代设计的对象,以人为本追求人的精神和生活需求是根本。设计的大众化和工业化是现代设计文化的突出现象,它反映出生态与生产的矛盾冲突,设计文化应以人为主旨服务于人,又与生存环境和谐共处。作为群体生存的人,其必须生活在一个区域性公告环境之中,其设计文化的内涵,不可或缺地具有群体性、公共性和社会性。设计过程的本身也具有了强烈的团队意识。人性化设计是现代商业环境设计的主要内容。人是商业环境的主角,同样,公共环境是商业设计的主角,商业公共环境的一切都要以人为本,以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为目的,商业公共环境设计也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彰显个性,满足人性的情感诉求。由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有不同的行为方式与心理状况以及个人喜好,所以在设计时不仅要充分考虑其内在结构和功能需求,还要注入人的心理情感和道德文化,体现人与物、人与空间环境的和谐。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商业环境增添了新的时代气息,它将人文、自然、艺术和空间内涵结合在一起,应用在人们的生活环境中。人性化设计包括安全、方便、私密、舒适、喜悦、个性、享受这七个目标,设计师要从视觉、触觉、听觉和行为等多方面入手,使商业公共环境处处洋溢着地域文化的精神慰藉和舒适便捷、自由放松,享受家的感觉。地域文化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文化要求,体现人性的温暖和关怀,从而突出人的主置。其次,商业公共环境设计具有生态化的文化趋势,近年来,城市污染越来越严重,商业公共环境设计伴随着商业性,投资方为了达到赚钱的目的,不惜使用劣质材料,使商业环境在装修设计中备受污染,当前,“绿色、环保”观念已深入人心。商业公共环境在进行设计再创造时,应传承、遵循地域文化回归自然的理念,构造和谐的生态空间,延伸人类自然的生态环境,减少对地球资源的过度消耗,保证人为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共生与融合,从而来维持生态平衡、构建和谐社会。“生态学的观念在商业公共环境设计中的位置日益重要,并逐渐成为主体,其主要表现:一是注重生态美学,在朴质简洁的生态规律和美学规则下,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发挥周边自然环境的资源优势,运用科技手段创造出与自然融合的绿色景观和情景交融的生态环境;二是满足环保要求,从室外环境到室内布局,直至材料设备的选用,反对豪华奢侈,节约常规能源,方便回收可再生资源。”
(5)传统地域文化的设计理念和方法有丰富的生态资源,为了把公共环境营造得健康舒适,甚至更为惬意,设计者从天人合一的理念整体出发,注意公共环境整体系统的优化,能源和资源的综合利用。宜人的温度、湿度和风速,清洁的空气,充沛的光照,良好的声响以及安静、洁净、安全、便捷、赏心悦目的环境。少占少用资源、减少环境负荷、高效率循环利用是商业公共环境生态化设计孜孜以求的目标。再者,商业公共环境设计具有深厚的民族化的文化内涵,“民族话语的精神特质,从主客观意义上看和从个别或集体意义上看,都规定着现实的某种可能开始存在的艺术文化内容的价值趋向。”
(6)从传承历史和民族文化内涵着手,将民族和文化融入商业公共环境设计,使商业公共环境设计独树一帜,让整体氛围与浓郁的文化韵味成为和谐共荣的一体,展现特色地域风情,营造有影响力的文化、风格与地域特征。从而使现代商业公共环境不只是愉悦与舒适的简单组合,更是展示历史传承与民族文化品位的美学载体,形成全方位独特的商业环境氛围和经营体系,使顾客置身其中产生与其他商业环境浑然不同的身心感受,从而进一步提升消费欲望。这种民族化、特色化的商业环境,成为21世纪商业环境发展的趋势之一。任何时代的设计都带有明显的社会时代特征,商业公共环境设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使不同地域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也逐渐变得密切。商业公共环境设计要把商业环境的功能、文化和地域环境完美结合并融会贯通,以满足不同国度和不同民族人们的需要。“地域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和生产方式,是一种从古到今的文化沉淀。它不仅包含人们在特定地域条件下积累的科学知识、艺术内涵及他们之间的结合,还包含那些人们在不同的地域条件下认识到的不同的艺术理念及其相对应的科学理论。商业环境设计的地域性是指设计上吸收本地的、民族的、民俗的风格以及本区域历史所遗留的种种文化痕迹。”
(7)商业公共环境设计的地域文化元素的运用和体现越来越显著,在海南省博鳌金海岸温泉大商业公共环境的设计中,就大量采用了体现亚洲文化和热带自然环境的设计元素,反映了所在地域的人文地理特征。在材料运用上采用了天然的澳洲岩石,突出热带风光,一种产自南美的乔木大量运用于风雨廊、室内天棚,木纹清晰,材质细而密,不仅突出了建筑的构架特征,还充分体现了其所处环境的地域文化特征;在色彩搭配上以白色为基调,运用华丽古典的灯具和热带植物衬托出商业公共环境真实亲切的气氛;家具扶手的印花和地毯花卉点缀都带有热带植物和海洋生物的特征符号,式样自然精美,构架出地域性的独特风貌。可见,“艺术的民族话语实践上喻示了特定民族的艺术家在时空上与一种精神结构和一种文化结合,艺术家的差异不仅显示为一种民族语言的不同,而且其全部主观功能往往都起源于一种前结构,也即一种不断发展变化且得到维持和强化的群体精神结构。”
(8)此外,商业公共艺术环境设计具有强烈艺术化文化特征,商业公共环境设计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的民间艺术完美契合,从创造艺术品的角度出发,把公共空间转向时空审美环境。在设计中,“应用艺术的手段挖掘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特点,用现代的审美观念丰富其内涵,使传统文化符号和现代设计元素完整结合起来,形成主体建筑、周边环境、人文传统和室内空间装饰的有机统一。运用艺术手段演绎多种文化特征,展示历史的延续和发展,形象化地表现建筑风格、乡土风情和地方特色,使现代商业环境大厅设计传达更加丰富的文明信息,在风格、样式、品位上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9)由于地域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风土人情和地域文化,而不同的风土人情和地域文化造就了多式多样的艺术风格,从而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审美感受和精神愉悦。在徽州地区公共艺术环境中大量运用了徽州文化建筑的女儿墙、飞檐和个民间艺术元素,运用现代科技构建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公共环境文化氛围。每一个商业公共环境的设计都应该有它自己独特的风格,这种设计风格的形成与其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客观条件和人文因素紧密相关,也正是这独特的风格使商业环境变得生动有趣。所以,现代商业公共环境设计除了要具备强大的功能和良好的审美形式外,更要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符号和人文精神,并且在设计中不断地感悟这种文化,通过现代科技、材料把建筑文化的外来元素逐渐渗透于传统文化内涵之中,与其重新整合形成相对统一的现代风格。综上所述,当下,全球一体化的经济发展,文化的多元化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形成,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融合,带来了商业公共环境设计观念和设计形式的多元化与多样化,使商业环境设计与地方特色文化、传统思想、现代文明相结合。“公共艺术面对的是社会、公众公共关系的问题,这种问题总是体现在地域或特定的区域内,公共艺术需要面对这些问题做出反应。社会发展总是呈现出不均衡性,因而,不同地域和社区常常出现与其政治、经济、文化密切关联的特殊问题。公共艺术正是由于地域性的强调,而成为某个特定地域或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公共活动的一种方式。”
送走冬的雪韵,迎来春的盎然。在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的重要时刻,市委市政府打响了净化家园、为冰城“洗脸”的环境整治攻坚战。清洁美化环境,共建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的愿望和追求,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使命。作为哈尔滨市的“半边天”,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自觉投身到这场战役中来。为动员广大妇女从我做起,从家庭做起,从点滴做起,市妇联决定在全市开展“靓环境美家园 贡献巾帼力量”活动。在此,市妇联向全市妇女组织、巾帼志愿者和广大妇女发出倡议:
1.积极行动起来,争做整治环境扮靓家园的践行者。广大妇女要积极响应市政府的号召,以主人翁的姿态踊跃参与市妇联开展的“靓环境美家园 贡献巾帼力量”活动,积极投身整治环境的攻坚战。要自觉参加“整治环境巾帼志愿者行动日”行动,利用休息日、节假日清洁家庭、清洁庭院、清洁村庄、清洁社区,消除卫生“死角”,共同清洁净化我们的家园。
2.积极行动起来,争做整治环境扮靓家园的引领者。广大妇女要从点滴做起,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规范卫生行为,养成文明习惯,自觉做到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乱贴乱画,不乱摆乱放,养成文明健康、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空间,为净化环境、美化家园出一分力,发一分光。
3.积极行动起来,争做整治环境扮靓家园的宣传者。广大妇女要牢固树立整治环境的主人翁意识,自觉地大张旗鼓地宣传整治环境的目的意义,大力宣传公民道德、文明卫生的行为规范,让文明意识、卫生观念家喻户晓、老少皆知,大力营造人人参与环境整治,人人争做文明市民的浓厚氛围。
4.积极行动起来,争做整治环境扮靓家园的维护者。广大妇女姐妹要积极为环境整治建言献策,为形成长效机制贡献力量。要自觉参与环境管理,自觉进行日常监督,坚决抵制破坏环境卫生、损坏公用设施等不文明、不卫生的现象,勇于劝阻不良行为,及时举报各种问题,坚持参与环境整治,努力维护城市的文明形象。
洁净环境人人有责,美好家园人人共享。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以火热的激情、辛勤的劳动、真诚的奉献,美化环境,扮靓家园,为建设更加繁荣、幸福、文明、和谐哈尔滨贡献力量!
关键词:移动阅读;公共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服务创新
科技促进社会的变革。互联网以及移动数字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信息获取方式史无前例的巨大质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更加便捷的移动阅读方式,从而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新阅读趋势。在这种阅读环境下,公共图书馆如何顺应时代潮流转变服务思维、更新传统理念、对服务的内容和模式进行主动探索与创新,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焦点。
1 移动阅读服务发展现状
移动阅读指通过电子移动终端进行阅读的方式。这种阅读方式具有多种优势,包括强大的交互性;打破空间限制,可以在任意地点进行阅读;即时性,能够充分利用碎片时间等。随着不断增加的用户需求,移动阅读广阔的市场前景吸引了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投入,更加充实了移动阅读的信息资源量,使用方式也更加便捷。
国外图书馆对于移动阅读服务的建设起步较早,目前已有较为成熟的理论支持和技术支撑,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移动阅读系统。我国图书馆的移动阅读服务虽然起步稍稍落后,但势头方兴未艾,在各方的努力下正积极的进行组织和建设新的服务路径。以国内最早的数字图书馆――国家图书馆为例,其在2008年对用户开放了包含借阅、检索等多种服务的手机图书馆,次年开通了“掌上国图”移动数字业务,可供用户浏览国图信息,接收各类图书资源,进行信息资源的检索等。同时,国家图书馆利用渠道优势,开发电视节目,通过不同途径对信息资源进行多项宣传。国家图书馆对移动阅读服务的建设和探索为国内公共图书馆提供了一个良好方向。
虽然国内公共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建设环境良好,发展势头蓬勃向上,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由于国内公共图书馆属于公益性单位,存在一定的政府所拨资金不足的情况,影响了图书馆对数字资源的积累更新以及对数字图书馆的建立和铺设。对于数据资源的储备,缺乏统一的规划,并且还未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和标准,更加不利于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同时,对于移动阅读趋势的把握和理解不足,制约了一部分图书馆的改革升级。一些图书馆对于移动阅读这种新的信息获取方式认识不到位,难以从传统的纸质读物管理服务方式中转变出来,或者对移动设备的管理和使用方式过于单一,缺乏重视、怠于开拓新思路、新方法等,都会舒服公共图书馆的移动阅读服务创新和发展。
2 移动阅读对公共图书馆的影响
2.1 用户阅读方式与需求的转变
随着移动阅读的普及,以及各种各样移动工具的丰富,用户对于信息获取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当前移动阅读环境下,用户的需求呈现出即时性、便捷性、交互性等特点。具体来说,首先用户希望通过简单的方式使用移动阅读平台,平台应当能够适应各种移动终端并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网络连接;同时可以通过一种移动阅读平台,对海量的信息资源进行一站式检索,对于各个机构存储的各类文献均能够进行获取,保障信息搜寻的即时性。其次,用户希望对于图书馆移动阅读平台使用方式的掌握更加容易,平台的各项服务和资源归类清晰合理,能够帮助用户便捷的得到所需资源。最后,随着移动科技的不断进步,用户对于人机交互与人人交互的需求更加强烈。对于某一方向知识或技术的探讨往往能够激发出更多的灵感,使得移动阅读时代的人们更加渴望与他人的交流和讨论;同时,相同的知识领域吸引了志同道合的读者,在这种环境下进行的沟通满足了现代社会人们在精神领域的社交需求。
2.2 公共图书馆服务思维的转变
图书馆的服务应当顺应用户的需求而改变。传统的以图书馆为中心的理念需要转变,形成以用户为中心的新服务理念。目前在公共图书馆中,主要的业务流程仍然沿用传统方式,服务意识缺乏主动性。服务内容围绕文献采集、操作、运转等部分,相对固定。在移动阅读的大环境下,图书馆需要重新整合固有思维,对自身业务内容进行整改升级,对业务流程从新评定,以形成一套能够适应只能数字服务的新系统,满足用户对移动电子信息资源的巨大需要。值得注意的是,改变原有的被动思维,也是公共图书馆转型发展的必经之路。
传统的公共图书馆依托自身的丰富纸本资源、业务熟练的图书管理员,在文献等知识资源获取中享有垄断性的地位,然而新的信息资源传播方式对传统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想要迎合市场、满足用户需求,公共图书馆就需要建立主动思维。这包括对数字信息系统的积极创建,也包括对用户反馈意见的认真听取。数字移动阅读系统的建立,更方便用户进行反馈,建立良好的与用户交流的平台,可以帮助公共图书馆在移动阅读环境下探索出更多的服务方式。
2.3 公共图书馆馆藏结构的转变
在移动阅读环境下,不同于用户对于传统纸本资源的借阅需求,图书馆的馆藏结构需要进行即时调整与改革,对移动信息资源增加贮备量,以满足读者新的要求。由于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质,对于电子移动资源的购买往往会因资金不足而受到制约。因此应当加强与电子出版商之间的联系,并与其他图书馆通力合作,互通有o、资源共享,同时收集利用各个方面的移动资源,以完备自身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公共图书馆应当打破原有的纸本馆藏模式,积极探索新的创新服务方式。
3 移动阅读环境下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与探索
3.1 搭建信息平台,满足用户需求
图书馆应当根据自身实际条件,汲取并借鉴已有经验,搭建一个移动阅读APP。APP满足读者对国内数字资源的查询、阅览;开放馆外资源的检索、浏览等功能;同时连通其他资源机构,以满足读者对一站式信息查阅的需求;还应当涵盖对馆内纸本资源借阅、归还、预约功能,以及馆内信息的接收。移动阅读平台需满足用户的便捷性使用需要,即保障操作的简洁性,信息内容分类合理,能够使各类用户各取所需,及时搜寻到想要的相关资源。
条件不足的图书馆,也应积极探索其他移动阅读方式,从多方位满足用户需求。随着微信的普及,微信用户数量成井喷式增长。建立一个图书馆微信公众号,不仅可以满足图书馆日常信息推送的需要,还能够实现催还、借阅查询、图书预定等多种功能,更能够提供诸多信息资源、为用户的查阅带来极大方便。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实现了多方面服务用户的需求,拓广了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内容,有利于图书馆与用户间的良性沟通,又无需大量技术和资金的投入与维护,可以作为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的过渡方式和服务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除此之外,公共图书馆还可以通过短信息服铡⒃破教ǚ务、网页服务、微博服务等多种方式,完善移动阅读系统的构建,建设多位一体新型服务模式。
3.2 传承已有经验,催生创新合作模式
在新阅读环境下探索新的服务途径时,不应完全抛弃已有的传统图书馆经验。在过去百年的积累中,图书馆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业务链条,以及对应纸本馆藏的比较合理的服务方式。因此,在我们顺应数字信息时展,寻求新的服务方式时,还需依托传统经验,去粗取精,一方面保持对纸本馆藏管理模式的传承,一方面根据移动阅读形势对不符合市场需求的服务进行改革升级。
对于移动阅读环境下图书馆服务的创新,一方面图书馆应当从自身改革升级做起,在技术、资源、管理模式上均需做出转型;另一方面,图书馆还应与电子资源出版商、其他图书馆、高校等进行沟通合作,建立一个标准化的信息资源管理制度,共同搭建起一个数据信息共享平台,提高电子移动资源服务水平,深化服务内容。
4 结语
移动阅读方式已经成为新时代的阅读趋势,公共图书馆应当顺应形势,积极探索移动阅读环境下的创新服务途径与方式,深化体制改革、提高服务质量,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为国家公共文化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赵瑛.公共图书馆读者满意系统建设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16(11)
[2]于成杰.澳大利亚公共图书馆残疾人服务的法律环境研究[J].河北科技图苑.2016(06)[3]束漫.导语[J].图书馆建设.2016(11)
[4]马院利.美国公共图书馆为父母服刑儿童群体服务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6(11)
[5]周玉含.美国公共图书馆0~3岁婴幼儿服务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