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渔业产业发展

时间:2023-09-22 09:48:20

导语:在渔业产业发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渔业产业发展

第1篇

论文关键词:产业经济;海南;蔬菜产业;发展;理论

海南,我国最南端的一个岛屿,也是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省,同时又被国务院批准建设国际旅游岛。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文件内容中,要把海南建设成为全国冬季菜篮子基地,从中可以看出,海南的蔬菜产业对于全国蔬菜产业的重要性。不过,要真正使海南成为全国冬季菜篮子基地,就必须要紧紧抓住海南自身的实际情况,同时与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为指导的产业经济理论相结合,在理论的指导下去实践与完成。因此,形成属于海南特色的理论,对于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显得尤为重要。

一、产业经济理论

(一)指导思想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同时也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要想发展市场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让人民认识到经济的重要性,那么产业经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产业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必须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为基础的,也就是以经济理论为基础,确切地说,产业经济理论要以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为指导的。马克思在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分析的过程中指出,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过程中,把社会的总生产分成了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生产两大类,并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并指出这两大类之间必须要保持一定的数量关系,只有这样,我们的生产才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因此,对于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的理论,不仅仅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同样对于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也是具有指导意义的,对于中国产业经济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产业经济理论的定义与意义

产业经济理论的定义,其实就是我们俗称的产业经济学,就是以“产业”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发展、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等。探讨资本主义经济在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经济发展中产业之间的关系结构、产业内的企业组织结构变化的规律、经济发展中内在的各种均衡问题等。产业经济学是专门研究产业的经济学,是区别去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被称之为中观经济学。通过研究为国家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为制定的产业政策提供经济理论依据。虽然产业经济理论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但是我国也是市场经济,同样适用,因此,了解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经济理论,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也有同样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产业经济理论的意义,了解产业产业经济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理论意义是:通过对产业经济理论的研究,可以有利于统一的经济学体系的建立;通过对产业经济理论的研究,可以有利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沟通;通过对产业经济理论的研究,可以有利于应用经济学的学科建设。实践意义是:通过对产业经济学进行研究,得出其中的产业经济发展规律,可以有利于建立有效的产业组织结构;通过对产业经济学进行研究,得出其中的产业经济发展规律,可以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通过对产业经济学进行研究,得出其中的产业经济发展规律,可以有利于产业的合理布局。

产业经济学既然是以产业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那么,我们根据国际旅游岛文件的精神和内容,研究和建设海南全国冬季菜篮子基地就必须要充分了解产业经济理论的精要,结合海南建设基地的实际情况和主客观因素,找到切实可行的建设措施,为海南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二、海南蔬菜产业发展的优势和现状

国务院国发[2009]44号《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把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建设作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六大战略定位之一,充分发挥海南热带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热带现代农业,使海南成为全国冬季菜蓝子基地、热带水果基地、南繁育制种基地、渔业出口基地和天然橡胶基地。因此,对于海南建设蔬菜基地,国家给予了政策上的指导,也是提高海南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一个好的机遇。

(一)海南蔬菜产业发展的优势

1、国家政策和海南体制优势

海南被批准建设国际旅游岛,并且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海南在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对于海南未来发展又一个新的契机。因此,在海南未来的发展中,国家给予了海南更加优惠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国务院各部门包括农业部、科技部都会给海南农业发展方面更多的政策指导和科学技术支持。

海南是全国唯一一个省级经济特区政府,实行的“小政府大社会”,同时实行省直管县的行政体制,这对于海南在政策制定和落实方面,更能针对本地实际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监督,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的人民。

2、海南的气候、土地、生物资源和水资源优势

海南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长夏无冬,光温热充足,雨量充沛,东湿西干,南热北冷,入春早,升温快,日夜温差大,光合潜力大。

海南面积约为3.4万平方千米,占我国热带土地面积的3.4%,海南土地资源丰富,土地适应性较广,绝对大部分土地都能被农业所利用,开发潜力大。

海南河流径流充沛,多年平均地表径流深875mm,径流量达297亿m3,人均5380m3。独流入海的河流有154条,水库面积5.6hm2。海南水资源总量为375亿m3,水资源极为丰富。

(二)海南蔬菜产业的现状

海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占全省人口的一半以上,农业一直都是海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力量,农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海南经济、社会的发展。海南蔬菜产业的发展,经过对于本地实际情况的认识,调整蔬菜产业结构,加大对农业技术的投入,制定蔬菜种植的多项优惠政策,在这种情况下,蔬菜产业在海南农业发展过程中也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虽然海南现有的蔬菜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距离海南建设全国冬季菜篮子工程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和足多问题的。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海南本地经济发展基础薄弱,起步晚,发展缓慢。由于之前海南的地理位置和政府战略计划所限,海南在1988年建省以后,工业基础薄弱,人民生活水平低,信息闭塞,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低,各方面发展相对比较慢;在建省之后,海南的发展也是一波一折地,因此,对于农业省来说,这样极其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因而造成了海南现在农业的发展落后于其它省的农业。

其次,农业中农村发展落后,农民文化素质水平低,干部观念落后,相关的农业科技人员少。农民素质的高低水平直接关系到海南农业的发展,因为农民是蔬菜的直接的种植者和管理者;以此同时,科学的管理,政策的支持也是蔬菜种植的重要的外部因素。海南是一个边陲小岛,与外界的联系被琼州海峡隔断,一些先进的生产文化和生产力不能在第一时间进入人们的视线。另外,海南本地的农民受文化教育程度低,仅有少部分人接受过小学文化的教育;有些干部思想落后,责任心不强,存在消极工作的现象,这些直接影响到政策的落实;海南经济发展水平低,在农业方面的科技人才少,不能很好地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

最后,与蔬菜产业相关的企业发展缓慢,不能形成一定的竞争力和生产力,不能很好得形成产销相结合的先进发展模式,从而导致了海南蔬菜产业的发展落后。海南蔬菜产业类的企业比较少,而且企业的规模、科研水平、项目资金的水平都是很低,与农户之间没建立相关的合作关系,使得企业后劲不足,不能很好地起到龙头的作用,一方面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没有带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造成两方面在发展上的的滞胀。

三、结合理论与实际发展海南蔬菜产业

(一)加快蔬菜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海南蔬菜产业结构调整,很重要的就是要加大对于蔬菜产业的资金和科技投入,结合海南实际的土地、气候、水资源、生物物种方面的情况,在人员方面充分运用现有能力和资源分批次、分阶段派人去外地学习和培训,借鉴我国其他先进兄弟省份的蔬菜种植和管理经验,加大科技投入,培育新型的蔬菜种植品种,推广新型的蔬菜种植模式和管理模式,推进蔬菜产业结构调整,使蔬菜的生产方式发生极大的转变,提高蔬菜的综合生产能力,从而达到蔬菜产业不断发展,菜农收入不断提高,海南农业不断得到发展,农业社会不断得到稳定的最终发展目的。

(二)加大蔬菜产业组织的发展

蔬菜产业组织涉及的方面比较多,这其中包括蔬菜的种植阶段、收购阶段、销售阶段等,组织的发展好坏直接关系到蔬菜产业发展的好坏,因此,蔬菜产业组织必须切合实际,并且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对于蔬菜种植阶段,可以设置农业科技服务站、农业科技和农业气象服务网络组织、农民蔬菜种植培训班等,通过这些组织提高蔬菜的质量和品种,加快农民种植水平的提高,防止不利于蔬菜种植情况的发生;在收购阶段,可以采用蔬菜中转站,通过中转站实现农民和企业的无缝转换;在销售阶段,加强对于企业的支持和监督,创造和宣传自身品牌,发挥品牌效应的作用,提高销售收入,从而为企业和本地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也会海南蔬菜组织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结构模式参考。

(三)合理规划蔬菜产业的布局

合理布局蔬菜产业,可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节约能耗,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更大的回报。在海南蔬菜产业规划中,确立了琼北苦瓜、茄子、辣椒优势产业带,琼东辣椒、黄瓜、冬瓜、青瓜产业带,琼西南瓜、西瓜、辣椒优势产业带,琼中苦瓜、黄瓜、野菜发展优势产业带,琼南豆角、苦瓜优势产业带。这些产业对于海南蔬菜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起着重要的推广和带动效应,为海南未来的蔬菜产业在市场发展中做大做强提供了资源储备。

(四)制定符合实际的蔬菜产业政策

第2篇

一、“六次产业”的根本是农业

日本提出发展“六次产业”的目的,是为了将更多的增值收益保留在农业,促进农户收入提高。进入21世纪后,日本农户收入大幅度减少。2008年农户收入的绝对值(294万日元)不到20世纪90年代最高时(1995年689万日元)的一半。研究表明,日本农户收入下降最重要原因是农业产业的增值收益没有能够留在农业生产者手中。根据农林水产省数据,日本食品关联产业国内生产额约100万亿日元,第一产业的农林渔业生产仅占10%,而90万亿日元来自加工(第二产业)、流通销售和餐饮业(第三产业)。日本农协综合研究所所长今村奈良臣认为,要提高农民的收入必须采取产业链整合的方式。1994年他首先提出农业“六次产业”的概念,认为农业不仅是农畜产品生产,还包括与农业相关联的第二产业(农畜产品加工和食品制造)和第三产业(流通、销售、信息服务和农业旅游),即六次产业:第一产业X第二产业X第三产业。只有各产业间的合作、联合与整合,才能获得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效益的倍增。

“六次产业”的基础是农业,核心是充分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与多重价值。农业“六次产业化”是指在产业链延伸与产业范围拓展基础上的进一步融合,以第一产业的农业为基础,综合发展农产品加工的第二产业和农产品直销、饮食业、休闲农业等的第三产业,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的链条,通过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提升农业产业的综合价值。“六次产业化”强调的是基于农业后向延伸,内生成长出立足于农业资源利用的第二、第三产业,让农林渔生产者能够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和消费环节的收益,而不是让现有的工商业资本前向整合,吞噬和兼并农业;突出的是在农村地区内实现农业及其关联产业的有机整合,充分挖掘农业与农村资源的价值,达到振兴乡村的目标。2010年3月,日本政府制定的《粮食、农业、农村基本计划》提出,“需要在国家与地方政府分工合作的体制下,通过发展农业和农村的‘第六产业’来增强农村经济活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以维持村落功能和保护生态系统及包括景观在内的农村环境”。

二、支持“六次产业”的主要措施

2008年12月,日本在内阁会议中提出其农林水产大纲――《农山渔村第六产业发展目标》,这是日本政府首次在其政策大纲中提及“第六产业”。2010年日本农林水产省制定并颁布了《六次产业化・地产地消法》,促进农产品在生产地的加工、利用和消费,以推进“六次产业化”,标志着“六次产业化”作为推动农业发展、增强农村活力的发展战略正式在日本启动实施。同年,农林水产省相继出台了《农山渔村六次产业化政策实施纲要》《农山渔村六次产业化政策工作相关补助金交付纲要》《农业主导型六次产业化准备工作实施纲要》以及《农业主导型六次产业化准备工作补助对象事业以及补助对象事业费》等文件,明确了实施“六次产业化”战略的方案和具体支持措施。为了保证该战略有效落实,日本政府自上而下成立推进的组织机构,2011年在水产厅内成立了“水产业六次产业化推进团队”,各都道府县吸收农政局、经济产业局、财务局、运输局、农协、工商团体以及推广组织等组建“六次产业化、地产地消推进委员会”。2013年2月28日,日本政府在国会上进一步提出统合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建立农村“第六次产业”的指导方针,旨在通过推进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的一体化,把日本农业变成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

农林渔业从业人员或民间企业等为发展第六产业而制定经营改善计划,经过农林水产和经济产业大臣认定后,可以获得生产基础设施整备、加工生产设施和设备、新产品开发和新市场开拓等方面的支持。具体来说,推动“六次产业化”的支持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工商合作事业计划,合理利用工商业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农工商合作促进法》为基础,推进中小企业者和农林渔业者合作,有效利用各自的经营资源,通过共同的新产品开发、生产或需求拓展、新劳务开发等事业,提升农林渔业经营的综合价值。但与工商业合作是为了促进农林渔者能够自我成长为农工商经营主体,因而为保证农林渔业者的利益,法律限制了农工商合作中工商业的出资股份不能超过49%。截至2014年10月15日,日本认定的农工商合作事业共有636个,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通过树立品牌和开发新用途扩大农产品的需求,占到了47.01%。

第二,综合化事业计划,支持农业生产者延伸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这主要是支持农林渔业者以自己生产的农产品为基础的创新发展和产业拓展,以充分挖掘区域内农产资源的价值,包括新产品与新技术开发、新价值创造、新市场开拓以及新产业培育等。2014年日本认定支持的1919个农业生产者中68.1%是加工销售一体,21.1%是农产加工型的。

第三,地产地消计划,促进当地农产品更大程度地在当地消费和利用。该计划的认定者即使不在指定产地范围内,也可以获得产地直供合约的补贴,并简化其农地转用建立直销设施和到市区进行开发经营的审批程序。截至2013年9月,日本共认定支持了23个都道府县和154个市町村。政策目标是到2020年,销售额1亿日元的直营店比例要达到50%,学校使用的食物原料中本地生产的比例要达到30%以上,农家乐等乡村旅游设施的容纳人数要达到1050万人次。

第四,农业技术创新计划,推动以农业为基础的新兴产业发展。《六次产业化・地产地消法》指出,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应制定必要政策措施,支持以农林水产品为原料开发新产品、新市场以及引进和推广新技术,以此促进农林渔业及相关产业的综合发展。为配套支持“六次产业”发展,日本农林水产省农林水产技术会议制定了“农林水产技术基本研究计划”,明确了对革新性技术的研究开发、技术推广与产业化以及知识产权的保护和使用的支持,并提出发展以生物能源为支柱的新产业,制造和利用农村的可再生能源。

第五,加大政策补助和金融支持力度,为农业向新领域的拓展延伸提供发展资金。政策补助力度的加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新产品开发和新市场销路开拓等支出的补助从1/2提高到2/3,并对开拓销路的洽谈会、参展、宣传等给予支持;二是对新的加工、销售所需要的设施购置与建设支出给予1/2的补助。2011年度的农林渔业预算中,用于发展六次产业的资金支持为130亿日元,其中用于农林水产品加工和销售的专用资金为33亿日元。对农林渔业者新事业的拓展给予更大力度的贷款优惠政策。农林渔业者申请获得的无息农业改良贷款期限可以从10年延长至12年,中小企业可以申请最高额度为7.2亿日元、利率为1.2%的新事业活动促进贷款,且无担保信用额度可以从8000万日元提升到1.6亿日元。

第六,农林渔业产业化成长基金,帮助农林生产者扩大自有资本金。2010年日本内阁会议通过“农林渔业成长产业化支援机构”(简称“支援机构”)设置法案,由国家和民间企业共同出资成立投资基金,支持农林渔业者投资发展“六次产业”。“支援机构”支持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以政策补助金的形式资助农林渔生产者,最高可将其经营资本扩大至自有资本的两倍;二是以“劣后”贷款的形式资助,最高可将其经营资本扩大至自有资本的5倍;三是以股权投资的形式给予最长15年的投资支持,最高可将其经营资本扩大至自有资本的20倍。农林水产省计划“支援机构”在2012年筹资320亿日元,此后每年筹资400亿日元,再通过“支援机构”与地方自治体及金融机构以1:1出资成立子基金。目前,已经设立了49只子基金,基金总额733.02亿日元,其中“支援机构”出资366.51亿日元。2014年9月,子基金已经对全国的35个经营体进行出资,出资总额为23.76亿日元,其中的11.88亿日元为“支援机构”出资。

三、“六次产业”的发展方式

发展“六次产业”的目的是通过增加农产品的本地化利用价值来提高农民的收入,即将流出到城市等外部的就业岗位和附加价值内部化。日本“六次产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就是促进“地产地消”,即将本地农产品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保留在本地。“地产地消”具体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引入替代型,尽量利用本地生产的农产品作为原料来加工生产,并提高地域内食品的自给率,即用本地农产品代替从外地引入的农产品加工原料和食品;二是输出替代型,将原来以生产原料输出为主的形式转变为以开发成当地土特产品再输出为主的形式,即以加工产品输出来代替原料产品输出,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以增进区域内农民的收入。从其产业形态来看,主要表现为三大类:一是产地加工型,即利用本地农产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二是产地直销型,即由产地生产组织自行建立直销点销售,2012年日本农林水产物生产者直接向消费者贩卖的直销店全国约有23万处,其中销售额在1亿日元以上的常设店铺占17%,年销售金额约为8400亿日元;三是旅游消费型,即发展乡村旅游事业,2012年日本农家民宿等绿色旅游观光事业设施共计住宿人数约903万人。

虽然发展“六次产业”旨在支持农业生产者更大范围地收获农业的综合价值,但由于农业生产者资源、能力以及市场渠道的局限,单靠农业生产者自身来发展“六次产业”将非常缓慢,需要多元化主体的参与和联合多方力量来推进。根据“六次产业”组织实施主体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五类。一是农业生产者主导型,以从事农业生产的专业农民为“六次产业”的事业主体,发展农产加工、土特农产品、产地直销与观光等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二是社区主导型,以农村妇女、高龄者等难以从事农业维持生计的农村居民为经营主体,目的是解决其就业与收入问题,主要以小规模农产品的初级加工或直营店为主。三是自治体主导型,以农协为主导,建立农产品加工生产设施、品牌和市场网络等,并由农协成立专门的公司来运作经营,主要以高附加值农业、品牌农业或特色产品基地为主。四是企业主导型,由农业企业作为“六次产业”的事业主体,由其将生产范围扩大到农作物加工、土特产品开发、农作物直销、农产品宅配、饮食业经营和住宿设施管理及运营等。但由于日本对于工商企业进入农业有着严格的限制,企业直接参与和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数量非常少,这些企业主要是由市町村将抛荒地委托经营而产生。五是农工商连带型,农业生产者联合掌握高技术的食品制造企业、具有广阔市场网络的流通企业和零售企业等工商企业组建农工商一体化的产业集团组织,借助其生产加工技术、销售网络和品牌优势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创造新价值,整体收获多样化产品链和多元化产业体系的综合价值。这被认为是推进“六次产业”发展最有效的形式,也是政策重点支持的对象。与企业主导型最大的不同在于,农工商连带型强调的是农林渔生产者与工商业者在业务支持、知识共享和经济关联的基础上建立创新平台和产业网络,农林渔业生产者仍然要在新的产业事业中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成为利益分享的主体,而不是被动地被工商业资本所整合。

四、启示与建议

日本政策金融公库的调查显示,70%的六次产业经营主体实施“六次产业化”之后收入有明显的提高,从整体上看日本“六次产业”的发展对于增进农业生产者的收入很有成效。但在“六次产业”发展的推进实施过程中,始终面临着农业生产者、农协以及工商业资本联合与利益再分配的矛盾。即使是较有实力的规模化农业生产者和组织化程度高的农协,也存在自主发展“六次产业”的巨大困难,“六次产业”需要工商业的协作支持。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充分调动工商资本参与农业的积极性,并有效保障农业生产者在合作中的利益,成为推进“六次产业”战略的关键。借鉴日本“六次产业”的发展经验,推进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应确立“基在农业、利在农民、惠在农村”的基本思路,着力支持农业生产者广泛地联合多方面力量对农业全产业链进行综合开发。

第一,加大对农业生产者产业化经营的投融资支持。在深化农村集体产权改革的基础上,支持承包经营土地、经营性资产的资本化,准予农业生产者以土地经营权、生产设施和设备等实物出资入股组建农业企业,或以其抵押融资支持生产。拓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支持范围,加大对农业生产者发展加工、销售、服务等的长期、低息贷款支持,鼓励农业生产者、返乡创业者立足于本地农业资源综合开发进行多样化创业。探索建立非营利性的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以“劣后”贷款或股权微利退出的形式支持农业生产者投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体。

第二,保障产业化经营中农业生产者的权益。借鉴日本农业法人投资育成和农工商合作促进制度的相关经验,通过对工商企业投资农业的准入审查与认定、股份比例的限定,确保农业生产者在与工商企业合作中获得发展主动权。以土地经营权的让渡调动工商业主体从事农业的积极性,但应在坚持土地的集体成员所有基础上支持农民持股参与,确保农民获得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增值收益分配。

第三,加强对产业的组织与联合协调。在壮大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础上,加强“社社联合”“社场联合”“社企联合”,建立区域性农业产业协会,支持其通过树立产地品牌、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搭建直销网络平台等方式加强与区域农业生产者的组织联系。支持建立农业生产者与食品、制造、能源、信息通信、流通、餐饮、旅游、金融、保险等各个行业的关联合作网络,发掘潜在的关联合作机会,联合利用农业资源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和新市场。

第3篇

“中国是世界渔业大国,但还不是渔业强国。”

当前,中国渔业面临着转方式、调结构,全面转型升级的艰巨任务。

用市场的力量激励渔业改革,包括整个供应链的利益,使渔业达到必要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渔业可持续发展驱动力有三个重要来源,分别为政策的引导、市场的驱动、外部的压力。

“在家吃全球”已经成为现实,但“在家吃四季”仍需继续努力。

生鲜电商对产品物流配送过程中的保鲜具有很高的要求,在供应链的搭建和新产品设计上成本控制尤为关键。

水产市场曾经低价格、低认知的初级竞争时代已经成为过去,目前品牌产品、精致产业成为主流趋势。

随着春节的临近,很多家庭的年货筹备战已经打响。而春节餐桌上鱼类海鲜的出镜率相当高,因取“年年有余”之意,家家户户多少都会沾些喜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多年前还是“奢侈品”的海鲜也成了寻常家庭餐桌上的常客。素有“海底牛奶”美誉的牡蛎,肉质鲜嫩的石斑鱼,四大海味之首的鲍鱼都是冬季水产市场的宠儿。

人们喜爱水产品并不是没有原因的,丰富的营养、高含量的蛋白质以及低量的胆固醇都是消费者选择的参考条件。有数据显示,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直接和间接食用的动物蛋白质中,水产品动物蛋白质约占25%左右。世界上已有32个国家的食用水产品占食品中动物蛋白质的34%以上,水平高的日本占50%左右。另外,水产品还可以为食品工业、医药工业和其他化学工业提供重要原料,如鱼糜制品、鱼肝制品、珍珠制品、甘露醇、藻胶等。人们对水产品本身的了解或许很深,但对其行业发展可能知之甚少。我国水产品行业现状如何?面临哪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希望可以通过本文为大家揭开渔业的面纱。

渔业大国≠渔业强国

作为农业基础行业,我国水产行业的发展历史可谓悠久。在社会生产发展过程中,水产行业发生过几次变化。人类早先的渔业,仅限于天然捕捞,后来人们学会了人工饲养鱼类技术,渔业就增加了水产养殖的内容。

目前,我国渔业正处于寻求突破的关键阶段,“中国是世界渔业大国,但还不是渔业强国。”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表示,30多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中国渔业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同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渔业有一个艰巨的任务,就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质动物蛋白的需要。就水产品产量来看,从1990年开始到现在,中国一直是世界第一渔业大国,目前,中国水产品产量占到全球水产品总产量的1/3。需要注意的是,中国水产品产量主要是通过发展水产养殖而得到的,养殖产量占到了水产品总产量的3/4。之所以说中国还不是渔业强国,主要是指远洋渔业方面。我们的远洋渔船普遍小且旧,设施装备还比较落后。在中国6600多万吨水产品中,远洋渔业产量只占1.8%,比例很小。

随着产业发展,我国渔业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从过去单纯追求产量增长,变为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据了解,自2002年起,为减缓新的海洋制度实施对我国海洋渔业造成的影响,国家实施了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工程,连续三年由中央政府出资对渔民报废渔船实施补贴,引导渔民压减渔船,退出海洋捕捞业。2002年对于我国渔业来讲是重要的年份,水产品的产量、养殖面积、出口量等方面均有所变化。据相关数据显示,2002年,水产品总产量达4565万吨,较上年增长4%,其中海洋捕捞产量1433万吨,比上年下降22%;水产养殖面积达6815千公顷,养殖产量达2907万吨,养殖产量占水产品总产量的比重达64%,其中名特优水产品的养殖面积和养殖产量明显增加。2002年我国水产品对外贸易总量4576万吨,贸易额6亿美元,其中出口208.5万吨,出口额46.9亿美元,当时,水产品是各地农产品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特别是在养殖水产品出口方面,鳗鲡、对虾、贝类、罗非鱼、大黄鱼、河蟹六大类名优水产品在国际市场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另有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水产品总产量5603.21万吨,比上年增长4.28%。其中,养殖产量4023.26万吨,同比增长5.08%;捕捞产量1579.95万吨,同比增长2.32%。养殖产品和捕捞产品的比重为72:28。中国水产品人均占有量41.59kg,比上年增加1.52kg、增长3.79%。总产量中海水产品产量2908.05万吨,占总产量的51.90%,同比增长3.95%。其中,海洋捕捞产量为1241.94万吨,同比增长3.19%;远洋渔业产量114.7万吨,同比增长2.81%;淡水产品产量2695.16万吨,占总产量的48.10%,同比增长4.65%。

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水产行业发展并不乐观,可能由以下几个原因导致,2014年人民币持续升值、全球资源不断减少、各种贸易壁垒不断出现。这些问题使水产行业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其发展进入瓶颈时期。

虽然水产行业发展面临困境,但2016年我国水产品对外贸易企稳回升,我国水产品对主要市场出口量和出口额结束了去年同比均降的疲软状态。根据海关数据统计显示,2016年1-10月我国水产品进出口总量678.68万吨,进出口总额243.5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加3.16%和3.32%。其中,出口量337.36万吨,出口额166.29亿美元,同比分别增加4.47%和2.58%;进口量341.32万吨,进口额77.2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加1.64%和4.96%。贸易顺差89.01亿美元,同比增加0.53亿美元。

于康震表示,中国渔业今后发展的重点将放在提高渔业的质量和效益上,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不再过于追求数量和规模的扩张。当前,中国渔业面临着转方式、调结构,全面转型升级的艰巨任务。接下来中国渔业将从四方面发力:一是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加大水生生物资源的养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二是安全发展。进一步提高中国的渔业安全生产水平和食品安全水平;三是规范有序发展。加快中国渔业发展的法制化进程,依法治渔、从严管理,特别在远洋渔业方面,我们要树立负责任渔业大国的形象;四是开放发展。中国的水产品市场会进一步开放,中国渔业发展国际合作会进一步拓展。

供过于求 捕捞过度 渔业如何可持续发展?

在渔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目前全球渔业面临环境污染和过度捕捞问题,全球化寻求渔业可持续发展。中国水产品产量、消费量、出口量都位居世界第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同样居世界首位。中国渔业目前面临生产力剩余问题,迫切需要转方式调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副局长刘新中在2016国际水产品可持续发展大会上表示。

全球渔业捕捞和水产养殖产量持续增加,全球养殖产量增长造成供过于求的现状。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渔业和水产养殖部副司长贾建三表示,全球捕捞中有65%是远洋捕捞,而过去十年,世界内陆水域渔业资源和捕捞捕捞量增长37%。目前全球评估面临的主要问题为捕捞数据缺乏,由于不准确或者不存在,造成产量被严重低估,内陆水域渔业及其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需要合适预估。

除了供需不平衡外,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同样面临危机。世界自然基金会日本海洋和水产主任山内爱子表示,全球海洋生命力指数在1970年至2010年间可利用鱼类下降40%。渔业产品人均消费持续增长为19.2克,30%的渔业面临捕捞过度情况,产能过剩问题严重,30%的水草退化。80%的旅游业是在海洋基础上进行发展,海洋发展对人类重要性不言而喻。水产品现状为野生鱼类种群减少,全球鱼类消费持续增加,全球人口和食物的需求持续增加。2050年将达到90亿人口,约30%的鱼种群过度捕捞。全球海洋资源下滑严重,野生鱼类的种类下降,消费量增加。

对于如何解决目前所面临的捕捞过度、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专家们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山内爱子表示,进行可持续渔业和海洋保护工作,要基于科学来管理种群,所有利益相关方包括消费者都应该参与其中。而渔业和养殖业改进包括增强执行过程中的有效性,可分为三步,第一步确定范围,第二步工作计划制定,第三步执行。用市场的力量激励渔业改革,包括整个供应链的利益,使渔业达到必要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驱动力:政策引导、市场驱动、外部压力

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常务副会长崔和表示,中国渔业可持续发展驱动力有三个重要来源,分别为政策的引导、市场的驱动、外部的压力。

一是政策的引导,市场的驱动方面包括全球经济放缓,全球水产品贸易扩张乏力;内需进入理性、常态发展;生态结构、产品结构要调整符合市场需求;从追求量变到更注重质变。

其次是市场的驱动。因为针对资源保护与捕捞能力压缩问题,中国政府在不断完善伏季休渔制度的同时,正在考虑延长休渔期限,缩短捕捞期,资源保护的力度超过历史任何时期。渔业主管部门正在研究和探讨区域渔业一些品种的配额管理制度。

除此之外,更多的是来自外部的压力,主要是环保和资源的压力。各领域对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与探索逐渐增多,高产已经不是追求目标,水产养殖转向生态、高质量、可持续。工厂化养殖,深水大网箱发展迅速。生态、高效的混养深受生产者追捧,投喂性的鱼类正在退出大江大湖等天然水域。加工领域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探索包括通过兼并、重组、市场化运作变大变强,更加负责任。加工企业因原料短缺、成本上升、用工短缺、环保等压力制约加工业发展的因素叠加,必须探索发展新途径。

对可持续水产品生产,国际上没有统一的模式,但理念是一致的,每个国家应根据资源的禀赋、渔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去探索并完善。生物多样性、消费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一直存在。建立渔业生产和生态可持续利用协调发展,是我们共同的出发点。各国之间的渔业合作与交流、管理经验的分享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据了解,加拿大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海岸线,长达244000公里,占全世界海岸线总长的25%。而世界最大的14个湖泊中,加拿大就有4个,这使加拿大拥有755000多平方公里的淡水面积,占世界淡水总面积的16%。同时加拿大渔业是世界最有价值的商业渔业之一,每年的渔业价值约为50亿加元,并为加拿大提供了120000多个就业机会。加拿大的捕鱼业主要聚集在3个广阔的地区――大西洋、太平洋和淡水区域。

海洋捕捞一直以来都是日本渔业的主导产业,以产量大小排序,渔获主要品种为金枪鱼、鲣鱼、鲑鳟鱼、沙丁鱼、竹荚鱼、鲭鱼、秋刀鱼、鳕鱼、鲆鲽类、鱿鱼等。海水养殖主要品种为鱼、真鲷、虾夷扇贝、牡蛎、海带、裙带菜、紫菜,以及牙鲆、河、真竹荚鱼、日本对虾以及珍珠母贝等。

澳大利亚政府每年都进行了一系列专项经济研究。带纹旗鱼是新南威尔士重要的比赛鱼种,仅这一品种在休闲渔业中所产生的经济价值相当于这种鱼在延绳钓业中价值的27倍。

在各国的共同努力下,渔业才会可持续发展。同样,渔业也是世界各国交流与沟通的纽带。

传统渔业要“触电”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逐渐深入人心,许多水产企业瞄准了电商领域。这与人均水产品消费量、膳食结构变化密不可分。

有数据显示,1990-2011年,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淡水产品数量分别由3.48kg和0.91kg增至9.13kg和2.88kg,增幅分别为162.36%和216.48%,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7%和5.64%。

另一方面,在人们对吃的要求越来越高的当下,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水产品成了餐桌上的常客,从而促进了水产品消费的增长和结构优化。

而这些元素在触电之后,一切变得妙不可言。顺丰优选、本来生活、京东、一号店、中粮我买网、沱沱工社等电商纷纷瞄准生鲜领域。将线下的菜市场搬到了线上,欣欣向荣的景象简直“不要太美”。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水产生鲜电商存在的一些弊端逐渐显现。

“在家吃全球”已经成为现实,但“在家吃四季”仍需继续努力。水产品受消费者青睐的主要原因便是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但传统水产品的季节性和时间周期性导致消费者很难享受到“在家吃四季”的满足感。

消费者关注的另一个方面则是水产品质量和生产过程的标准化。水产品在生产管理方面存在集约化、组织化程度低等特点,环境、气候等不可控因素也成为水产品规范的痛点。有业内人士表示,水产养殖产品以活体为主,相对于经过分级、宰杀、分割、包装等工序的加工产品而言,产品的规格、品质等方面的标准化程度要低,不能更好地与消费者的需求相匹配。

另有业内人士对水产品电商“最后一公里”发表了自己的观点,生鲜电商对产品物流配送过程中的保鲜具有很高的要求,在供应链的搭建和新产品设计上成本控制尤为关键。再加上中国传统消费习惯对水产品“鲜”的要求很高:追求在烹饪前的“生猛”状态。“活”当然是“鲜”的最好证明,但“活体”运销受制于保活技术手段、运输半径运销过程中伤残死亡带来的耗损费用成本。对于活体或生鲜销售为主的水产电商,其解决配送问题所带来的成本上涨,分摊到个体产品上,可能导致产品价格的飙升而失去市场竞争力,由此面对“最后一公里”难以逾越的管理和成本瓶颈。

机遇还是挑战?不,是革命

一方面是行业的转型,另一方面是消费的升级。这对行业本身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更是一场革命。

第4篇

1.1通过分析三次产业增加值来反映各河北省的各产业发展结构状况

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展,河北省的产业结构一直处于不断变动之中。第一产业在经历了10年的上升之后,于1988年进入了第一次下降期,与此同时,第二、三产业的整体规模不断上长,其中尤其以第二产业为主,发展势头十分迅速。自2000年开始,第二产业的增长迈入了平稳期,在各地经济总量当中占比越来越大,甚至在地方经济体系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由此可见,第二产业主导了河北省的经济走向,在河北省由轻工业时期向重化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而在此过程中,第三产业虽然发展速度不快,但也处于稳步上升时期,总体缺乏一个较大的良性刺激因素。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的产业经济发展逐渐趋于稳定,并形成为了一套以第二产业为核心,第三产业为推动力,而第一产业逐渐没落的经济体系。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1.2有效反映一个区域内的产业结构

经济学家一般会研究产值结构状况,通过第三产业在GDP中占的比例来衡量一个地区产业结构是否健康合理。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是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的,要想具体了解其发展情况,就要从某一时点入手,进行点对点分析。在改革开放的30年间,河北省的产业结构一直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小,而第二、第三产业则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尤其以第二产业为主,为河北省的经济总量贡献出了较大力量。即便如此,与其他省份相比,河北省的第三产业仍处于较为落后的发展阶段,占比仍然较小,这种“二三一”的产业经济格局给河北省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阻力,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与改良。

1.3从产业就业人员构成来分析产业结构是否健全

改革开放带来了大量工作岗位,使河北省的就业人数不断上升。但是反观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却不断下降,这符合第一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所面临的状况。第二、三产业的就业人数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而提升。由于河北省经济领导机构较为重视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而对第一产业的重视力度不够,因此,第二、三产业在改革开放的30年间得到了快速提升。但与国内发达省份的产业发展相比,还有很多需要改进与优化的地方。

2河北省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2.1第一产业基础薄弱,发展较稳定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背景下,第一产业在河北发展良好,但近几年,由于各种原因,第一产业总产值由2013年的2601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3505亿元,其增加的势头缓慢。另外,农、林、牧、渔业在河北省总产值中的构成没有很明显改变。以农业和牧业为主的农业产业结构中,林业所占的比重甚少,第一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由于农产品批量小、标准化程度低及商品率低等原因,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质量和价格是农产品竞争的主要内容,而质量和价格依赖于科技,所以农产品竞争的实质是科技的竞争。河北省农产品的明显劣势在于科技含量不高,贮运、保鲜及加工增值能力差,标准化程度低,农产品质量标准、环境安全标准和食品卫生标准不健全,与发达国家及国内先进省市具有较大差距。

2.2第三产业发展相对缓慢

首先,信息服务业发展不足。第三产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不够,信息交换中心得不到重视,信息资源规模小、范围窄、质量差、更新周期长以及共享程度低等问题普遍存在。其次,金融业发展滞后。虽然河北省金融业取得了一定进步,但其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还存在不协调的情况,银行机构种类和数量偏少,金融服务层次和效能仍有待提高,制约了河北省的经济发展。

2.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足

2012年,河北省高新技术产业研发经费支出额为26.3亿元,占GDP的0.23%,2014年,研发费用支出额为76.66亿元,约占GDP的0.66%,研发经费支出增长速度很快,科技创新活动得到加强,极大地促进了河北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虽然在绝对数量上河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速度较快,但其在经济总量上所占比重仍然非常小。2006年,河北省高新技术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占全国高新技术产业总值的1.98%,2014年下降到0.64%,由于高新技术相对薄弱,使得产业结构升级困难,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河北省经济的发展。河北省高新技术研发投入规模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较大,第一是投入不足,第二则是人力资源的问题。

3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措施

3.1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想要实现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的目标,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是必须实现的第一步。只有做好以下几点才能改变当前的农产品竞争力低下的状况。首先,培植特色产业,优化行业结构;其次,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建设专业化、规模化、优质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再次,优化农业组织结构,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着力培育发展一批规模大、效益高、带动关联产业强的农业骨干龙头企业和企业群体;最后,加强农民合作组织建设,因地制宜,优化河北省农业结构。

3.2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积极发展装备制造业

钢铁、冶金、医药、建材、化工、机械、纺织以及食品等是河北省的主导产业,要想把优势产业做优做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就应促进原有科研机构改造升级,在政策与资金上支持科研机构建设,带动全省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不断提高整体竞争力。首先,加速构建制造业产业体系。以技术改造为重点,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其次,结合区域发展实际,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并拉长产业链。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加快构建节能环保型产业体系。最后,优化工业布局,增强集聚辐射能力,提高单位经济效益。

3.3重视第三产业,合理提高服务业比重

着力发展第三产业,进一步把服务业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壮大总量、提升层次。首先,优先发展生产业;其次,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房地产以及中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最后,改造提升商贸流通、住宿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

3.4承接北京产业转移,促进工业园区发展

在北京产业转移浪潮的背景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步伐。自河北省固安县城南计划推出后,很多北京企业开始进驻固安。2009年,在固安商品房销售中,北京居民及外埠在京务工人员占80%以上,极大地刺激了该地区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工业园区一直是一个地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大厂潮白河工业园区位于京东发展轴与东部发展带的交汇处,现代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大厂县政府的核心发展产业,在这个地区,现代装备制造业产业区、现代服务业产业区、城市核心区及滨河综合产业区4个功能区被明显规划出来。首钢集团、中石油储备基地等一批国字号、京字头的战略合作者被引进到大厂潮白河工业园区,形成了现在的以装备制造、新型建材、电子信息以及商贸物流等为重点的新兴产业集群。

3.5改善投融资环境,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将地方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各市推进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以加快地方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另外,重视和鼓励外埠金融机构和中介服务组织到本地设立分支机构、开展业务。同时,综合多种形式提升河北地方金融机构的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加快地方商业银行的发展,充分发挥保险、信托、担保及咨询等金融机构在城市建设投融资中的作用。高新技术产业必将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应着手抓好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4结语

第5篇

关键词:专业化产业区;区域产业品牌;品牌效应

品牌研究大多出现在市场营销理论中,且仅限于具体品牌建设的研究,而在区域背景下对抽象品牌的研究国内外均不多见。笔者以此为切入点,结合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经济理论来探讨专业化产业区区域产业品牌发展问题。

一、专业化产业区区域产业品牌释义

专业化产业区(Specialized Industrial Districts)是指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特定产业或相关产业为支撑、区域集聚为特征的产业组织形式和分工形态。当一种产业在某空间区域形成专业化集聚发展态势,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并且由于专业分工深化的结果,这种地方产业获得与先天资源禀赋无直接关联的后天比较优势,成为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地方特色产业,这种地方产业的区域产业品牌就形成确立起来。因此,区域产业品牌是专业化产业区专业化产业发展的结果,是由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形成的市场声誉与影响力。

作为特定区域专业化产业发展结果的区域产业品牌,其“区域”是对品牌主体空间方位状态的限定,其主体不是单个企业而是专业化产业区内的专业化企业集群。从这一层面来思考,专业化产业区区域产业品牌是专业化产业区企业品牌集体行为的综合体现,并在较大范围内形成该产业区某行业或某产品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因此,专业化产业区区域产业品牌不仅是专业化产业发展的结果,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产物。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E·波特教授(Michal E,Porte)认为,“产业群”是区域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所谓“群”(Clusters)是指特定领域由相互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公司及各种机构的结合,即企业的区域集中或产业的聚集。产业集群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力,获得交易成本、外部经济和创新等方面的竞争力。因此,区域经济发展初期,区域优势效益提升显著,区域经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随着区域经济效益的提高,品牌效应凸现,提升区域产业品牌就势在必行了。

二、专业化产业区区域产业品牌的品牌效应分析

(一)资源整合效应

地方产业集聚中,资源的离散状态是资源短缺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离散的资源是无法采用行政手段强行整合,而只能依靠市场配置,即通过民间自发创业与中小企业集群,使资源化零为整。区域产业品牌是地方产业发展的标识,由于其影响和产业发展的相对区域优势,外地投资者将纷至沓来,本地投资者也会将异型投资转变为同类型投资。在这种状况下,分散的资源包括资金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信息资源等集聚起来,形成产业关联与中小企业集群,实现地方资源整合,形成地方产业集聚。

(二)规模经济效应

区域产业品牌的这种聚散为整、积少成多的资源整合效应,对于资源短缺且相对分散的地方经济发展来说,无疑增强了专业化产业区的规模扩展能力,并且使企业集群因投入增加而形成规模报酬递增。从浙江的实践看,专业化产业区快速发展与规模经济主要源于它的资源整合效应,所谓小商品、大市场;前店后厂、千家万户的经营方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资源整合功能及其特点所形成的规模经济。

(三)品牌搭载效应

区域产业品牌具有整体性,使专业化产业区中的企业可以共享它的品牌效应。中小企业单独创建知名品牌困难大、时间长、成功概率小,区域产业品牌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更形象直接,是众多企业通力合作拼搏的结果,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更具广泛、持续的品牌效应,而且相对区域产业品牌而言,单个企业的生命周期相对短暂,品牌效应难以持续,区域产业品牌更具有持久性,是一种很珍贵的无形资产(见表1)。因此,对资金实力不足,缺少产品品牌的广大中小企业来说,不仅使它分享区域产业品牌而获得一定商誉,而且可以降低以品牌宣传为主要投入的交易费用。同时,区域产业品牌还是企业创产品名牌的有效平台。由于区域产业品牌的广泛影响力使企业在宣传产品名牌时已具有先期影响,即区域产业品牌的标识作用及其影响力使企业的目标客户对产品名牌产生一定的心理预期,使企业产品名牌的创立不仅能降低交易费用,而且容易为目标顾客所接受。从实践看,专业化产业区具有以区域产业品牌烘托产品名牌,以产品名牌提升区域产业品牌,同时,以区域产业品牌促进地方产业集聚,以专业化产业区发展扩大区域产业品牌影响的效果。例如,2001年9月19日,温州市鞋革工业协会向工商管理部门注册“中国鞋都”集体商标,共在26种鞋革相关类别中分别予以注册。功勋企业品牌在经评委会审认定后授予首批“中国鞋都名品”称号,获准使用鞋革协会向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国鞋都名品”专用标志。“中国鞋都”成为温州第一块公共品牌,也即区域产业品牌。从经济学角度看,对品牌、技术专长等无形资产的共享能产生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效应。许多中小企业通过“搭便车”共同分享利益、效用增加或成本减少,有助于本区域内企业以至于企业品牌的成长,产生区域产业品牌“搭载效应”。

(四)关联产业带动效应

区域产业品牌以地方产业发展水平为内涵,以扩大地方企业集群的影响力与商誉为目标,其品牌效应不仅可以带动主导产业的发展,使之形成市场优势地位,也会进一步带动上下游产业和相关配套服务产业的发展。例如,随着专业化产业区的生成与发展,围绕产、供、销系统的需求变化,中介服务机构将应运而生。中介服务机构包括为供应商、成品商与销售商提供金融、保险、储运、信息、研发、培训与法律咨询服务等(见图1)。它的职能主要是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财产保险、资产评估、商品储运、市场信息、技术转让、人员培训与法律咨询等中介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说,区域产业品牌对主导产业的带动作用越大,专业化产业区的产、供、销系统对中介服务的需求越强烈,随之中介服务系统会逐步形成,随着主导产业的发展,作为关联产业的服务业便应运而生并将逐步得到发展。

(五)价值信息传递效应

企业品牌仅包含单个企业产品与服务的信息,区域产业品牌其主体是专业化产业区内的专业化企业集群,能提供众多企业的产品与服务的差异化的信息。在现代社会,个性化消费、多样化需求已成为市场需求的主要特征、区域产业品牌正迎合了广大消费者的需求,适应了市场的变化。如义乌小商品、永康五金等这类区域产业品牌向消费者传递了品种多样化、款式个性化、性价比优良等多种价值信息。

三、专业化产业区区域产业品牌发展对策

区域产业品牌是地方产业发展的标识,它体现了专业产业区在产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优势以及随之而来的商誉,它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和公共性质产品。因此,加强区域产业品牌建设,促进专业化产业区区域品牌发展对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地方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增强区域产业品牌意识

区域产业品牌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与企业品牌同样甚至更加重要的作用。特别对浙江、广东这样专业化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是占据较大比重的经济省份,区域产业品牌战略是实现经济增长必须的基本战略。要把各地政府的区域产业政策上升到区域产业品牌的高度来认识和贯彻实施。

(二)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行业协会应由政府引导,企业自发自愿组建,制定行规行约,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服务。一是要发挥其组织和服务功能,办好专业化产业区内众多单个企业难以办成的事,如以产业区内全行业企业的整体形象参加各种展览会,举办各种促销会等,共建区域产业品牌,提高区域商品知名度,为打造区域产业品牌呐喊等;二是要发挥其协调和管理功能,开展行业自律,规范同业竞争,着力维护企业的权利和行业利益,依靠协会建立起一种法律外的惩处机制和程序,着眼长远发展,避免只顾短期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三是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行业,保护创新企业的知识产权,激发企业创新热情,培训品牌附加值,不断提高产品综合竞争力,实现技术跨越,促进产业升级。

(三)加强政府规制管理

按照波特(波特,1991)的观点,专业化产业区要实现产业组织体系的协调性,不仅仅要有产供销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同时,规制管理机构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规制管理机构是产业集群相关的地方政府规划、环保、技术监督与劳动保障等行政部门,其主要职责与作用是制定与监督执行产业发展、环境保护、技术监督、产品质量与劳动用工管理等相应条例,维护市场秩序与专业化产业区的正常运行。规制管理以国家的政策法规为依据,也包括地方政府的一些条例的规定。因此,地方规制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能是执法。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地方政府职能部门要像企业家经营维护企业品牌一样来经营维护区域产业品牌,制定区域产业品牌经营维护的制度安排以及长远发展规划,制定区域产业品牌发展规划及实施办法,加强对区域产业品牌发展战略实施情况的考查与考核,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改进对策及具体措施,对假冒伪劣、恶意欠款、使用虚假合同等机会主义经营行为实施严厉打击,为区域产业品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有效管理和维护区域产业品牌形象。

第6篇

一、加入WTO后对吉林省特产业造成的冲击和挑战

1.吉林省特产业在入世后存在的突出问题。

(1)特产品种多、杂、乱。难以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不利于大面积推广。

(2)积极性高,但科技含量低。饲料配方、工艺及产品加工缺乏深入研究,对育种、饲料营养、疫病防治不够重视,饲养管理和产品开发科技含量低。

(3)发展特产业资金短缺。多数特产户底子薄,起步晚,观念陈旧,用于特产再生产资金减少,规模小,档次不高。

(4)饲料不足。饲料市场适合特种经济动、植物的饲料较少。食草特种经济动物饲料不足,因为封山育林,无法提供大批优质牧草。农作物秸秆利用率低,枯草期畜禽处于半饱状态。

(5)服务体系薄弱。畜牧兽医人员知识老化,不善于防治特种经济动物疫病。

(6)炒种和跟风现象阻碍特产业的发展。

(7)以零星饲养为主,种养规模小,绝大多数单位是家庭作坊式,经营分散,技术力量薄弱,培育市场能力低。

(8)管理滞后,缺乏宏观指导,产品质量低,成本高居不下。特别是面对国际市场要解决的动、植物疫病的控制和残留物为主的食品安全问题,毫无办法。

(9)减让和削减非关税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市场的冲击和挑战。中国农产品长期依赖进口许可证、进口配额及非关税措施调控。为国外农产品大举占领国内市场创造了便利条件,因而影响了中国的宏观调控。

2.吉林省特产业在入世后存在的优势。

(1)农特产品出售自将增加。在加人WTO现有的成员国的无歧视贸易待遇中,政府将真正能够对农特产品的生产、流通、进出口贸易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农特产品贸易谈判成本和交易成本将大大降低,特产企业、养殖户出售特产品的自肯定得以加强。

(2)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消费观念也都发生了质的变化,而国外进口的绝大多数产品,不符合我国消费者喜食鲜品的习惯,因此特产业市场被外来“洋特产”冲击的可能性不很大。

(3)我省加人WTO后,一些农业产业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而农副产品加工业却占有相对优势,国外农副产品加工业因劳动力成本太高,相应附属成本较高,不具备价格优势。国内特产品加工业拥有丰富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生产出的特产品和国外相比,有较大的价格优势。

(4)我省有响誉国内外的特产优势资源,其中有很多资源是独一无二的。有长白山等自然保护区,还有丰富的经济动、植物资源。其中药用植物约有1700余种;香料植物约70余种;观赏植物、珍稀植物213种;此外食用植物约有200多种;真菌植物百余种。吉林省有脊椎动物531种,其中资源动物393种,占74%。资源动物中,鱼类59种,两栖类11种,爬行类14种,鸟类254种,哺乳类55种。

(5)我省特产品种繁多。药品特产、林业特产、渔业特产、果品特产、食品特产等。

二、吉林省特产业的发展对策

1.加强对特产业的宏观管理和指导。特产业要向产业化方向发展,有关职能部门必须进一步明确分工,加大管理力度,提高生产水平。各地生产管理部门在抓好本职工作时,要重视调查研究特产业的生产情况,在市场信息、技术推广、咨询服务等方面给予指导。并制定发展规划和优惠政策。

2.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科学论证选准品种,重视品种质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特产业必须具有很强的市场信息意识。生产经营者要认真调查研究分析国内外市场信息,预测特产业发展走势和项目风险,并根据当地发展水平,人民的消费习惯,选择面向市场和大众消费的优良品种,切不可盲目地围着热点转。

3.实行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我国目前特种养殖以私营为主,规模 “小而全”不成气候,经不起市场波动。应因地制宜,确立主导产业和产品,充分优化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建立龙头企业,发展适宜规模经营大户,内联千家万户,外联国内外市场,条件成熟的可组建企业集团,以市场引导生产。

4.加大科技投入,增加科技含量,重点解决技术问题,创名牌品种及新产品。特产业的大多数经营者为半路出家的精明者,所接受专业教育很欠缺,靠长期积累的老经验来操作管理,很不利于产品质量的提高,导致特产品种退化。特产业内应不断推广科技成果,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特产者的素质。对品种纯化、饲料配方、产品开发等开展攻关,形成各自特色,打响自己的品牌。同时,创办龙头企业,建设商品基地,辐射带动农户,推动特产基地化、区域化、专业化生产迅速发展。

5.研究开发保健、绿色、无公害食品。随着消费观念的改变,广大消费者对各类保健食品需求强烈,各地应多方合作,利用加入WTO的机遇,引进资金和技术,开发出各类新颖的特种经济动、植物产品的深加工保健食品,力创自己的名牌,克服产品多以鲜活上市的传统消费习惯。

6.加快相关产业的发展。重视和利用特种经济动物资源,搞好毛、皮、骨的综合利用和加工,发展制革、医药、化工、包装、饲料、肥料、和微量元素添加剂的生产。

7.科学、客观地评价特产品的经济价值和经济效益,正确引导企业和个人参与特产种植、养殖,对可规模化发展的项目严格按计划操作,保持产品产量和市场需求同步发展。

第7篇

一、立足实际,找准症结,牢牢抓住转型升级的主动权和机遇期

加速转型升级,是新形势下的迫切要求。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阶段,必然要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来适应市场需求新导向、产业格局新变化和科技进步新趋势,从而推动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周期。迁西县属于典型的资源依赖型经济,铁矿开采及钢铁产业占全县经济总量的70,综合经济实力跻身全国百强、全省五强,这种因铁而兴、因矿而强、钢铁独大的经济构成模式对繁荣经济、改善民生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但是,当前世界经济已经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面对宏观经济下行形势和区域竞争日益激烈的冲击,我县产业结构单一、创新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开始显露。实践证明,迁西已处在战略调整的历史拐点上,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加速转型升级,是挑战更是难得的机遇。省委书记周本顺在唐山调研时明确提出,“现在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非常困难的时期,这正是我们加快转型升级的机遇……”这不仅对唐山,也对迁西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迁西要在新一轮经济竞争中继续走在全省、全市的前列,就要以开放的“滦河思维”取代封闭的“大山意识”,通过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创新驱动,抢抓转型升级的机遇,改变以往“守着资源、坐吃山空”的传统模式,着眼于建设“实力迁西、和谐迁西、魅力迁西”,突出镇域经济、城市经济、园区经济、生态经济四项重点,全力吹响“开启滦河时代、推进全面发展”的战略号角。

加速转型升级,是对标赶超的重要载体。发展离不开改革开放,发展更需要对标赶超。在加速转型升级,推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迁西立足县情,主动奔赴与迁西基础条件相似、资源禀赋相近、区位大体一致,但发展较快的山东省胶州、平度、莱西、招远4市进行对标学习。对标4市,我们深深感到,思想解放程度不高,工作办法不多,发展意识不强是主要问题。具体工作中,我们要在对外开放、园区建设、城市建设等方面找准自身差距,切实“树立五种思维”即:树立前瞻性思维,准确把握发展趋势;树立开放思维,实现借力发展;树立市场思维,激活发展内生动力;树立创新思维,跨越发展束缚;树立服务思维,打造良好政务环境。以“五种思维”推促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进而推动县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创新驱动,产业带动,努力探索具有迁西特色的转型升级之路

首先,做大做强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不是简单的“另起炉灶”,要通过科技创新,改进生产工艺,研发优质产品,不断提升优势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打造培育一批“行业巨人”。迁西将大力扶持全国500强企业―河北津西钢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世界钢铁巨头安塞乐・米塔尔的深度合作,在建设全国最大的H型钢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加快津西现代装备制造园、莱钢粉末冶金等项目建设,推出津西热轧钢板桩等高科技产品,拉长钢铁产业链,提升品牌价值链。在此基础上,瞄准新兴产业,引导矿选企业涉足新行业、对接新伙伴、谋划新项目。大力扶持原来以铁矿开采及铁选加工为主的唐山金信集团有限公司引进金信太阳能、福春林木业等项目,开发太阳能电池组件、光伏玻璃和高密度刨花板等主打产品,带动一批矿选企业转型。

第二,做优做特农业产业。要通过培育壮大一批竞争力强、带动面广、与优势产业相配套的农业龙头企业,开发特色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作为“中国板栗之乡”和农牧资源大县,要以尚禾谷板栗、向旺安梨汁、龙门渔业、龙腾花卉等20多家龙头企业为主体,重点围绕板栗、栗蘑、安梨、淡水鱼、花卉等特色产业,开发充氮小包装板栗仁、板栗香水、板栗酒、安梨汁、栗蘑酱、鱼胶蛋白肽等深加工产品,在实现资源深度开发利用的同时,力争农副产品年销售额突破5亿元,为农增收突破3亿元。

第三,做名做靓旅游产业。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涉及领域广、带动就业多、消耗资源少、拉动增长作用强等特点,而文化旅游业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外部环境看,国家、省、市都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前景广阔。从内部环境看,迁西县具有“灵山、秀水、长城、栗香”等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及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文化旅游资源比较丰富。为此,迁西将按照文化、旅游、服务相融合的发展思路,把文化旅游业作为县域经济第二大战略支撑产业来打造,一方面全面提升国家4A级景区景忠山、青山关,国家3A级景区喜峰口雄关大刀园、五虎山景区等文化旅游区的服务水平。另一方面,依托长城人文景观、滦河水韵特色和生态资源优势,进一步调整文化旅游产业布局,打造北部105公里长城国际步道、中部87公里滦河水韵和南部百里生态休闲三条文化旅游产业带。力争实现文化旅游产业年接待游客300万人次,综合收入超10亿元的目标。

第四,做精做细城市经济。城市经济是以城市为载体和发展空间,二、三产业繁荣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等生产要素高度聚集,规模效应、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十分突出的地区经济。迁西县围绕滦水新城建设,大力发展城市经济,打造县域经济新增长极。围绕滦水湾景区打造旅游经济,投资10亿元,开发建设沙滩浴场、水幕电影、垂钓中心等水上游乐项目以及配套商业服务设施,实现以景养城、以景靓城;围绕滦河两岸滨水带打造景观地产经济。投资12亿元,谋划实施一批景观地产项目,在滦河两岸打造彰显特色、秀丽宜人的组团式建筑景观,实现水、景、城有机结合。

三、政府主导,政策引导,积极构建转型升级的平台和支撑体系

一是强化政策支撑体系。市场需求是经济转型的源动力,政策措施是调节市场需求的遥控器。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在科技创新、金融支持、人才培养和引进、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等方面向转型升级的骨干企业、重点项目倾斜。要按照“企业为主体、项目为纽带,政府为推手”的原则,制定出台加快矿企转型发展的政策措施,发挥全民创业基金和小额担保贷款的引导作用,推动迁西民营企业“二次创业”。

二是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改革开放对推动县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县域产业要发展,要跨越,唯有尽可能多、尽可能快地引进域外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方法来推进结构调整。迁西要进一步增强改革开放意识,强化“迁西之外都是外”的理念,深入实施“开放活县”战略,改变招商模式,加大引资力度,依托资源、行业协会、战略产业、大企业等进行招商引资。同时,实施全员招商战略,要求每个部门、每个单位发挥自身职能优势,走出迁西找项目、引资金、促落实。

第8篇

关键词:人才结构;产业结构;协调发展;优化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民生调研专项(课题编号:201401130)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1月24日

一、数据来源与行业划分

由于当前《河北经济年鉴》中只有国有地方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数据,缺乏对人才相关数据的统计,因考虑到其统计范围有限,且许多企业不参与职称评定工作,因此没有足够的代表性。本文用学历指标作为判断是否人才的标准,将学历在大学专科及以上的就业人员定义为人才,在此基础上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和《河北经济年鉴》中的分行业数据,对之进行拆分、合并和估计,得到河北省分行业人才数据。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在最大保留数据细节的基础上,将相关数据合并为9个行业来考察,分别为:工业、农林牧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金融业、住宿和餐饮业、其他行业。其中,“其他行业”以服务业为主,包含了列出的其他8个产业外的其他所有产业。

二、河北省人才结构与产业发展匹配度

多位学者分别对上海市、陕西省、广东省等地行业人才结构与产值结构的协调性进行研究。其中,李春平提出用静态协调度表示静态人才分布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协调程度。本文采用李春平提出的协调度指标,并对之进行改进,用以分析河北省人才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匹配程度。由此可以判断河北省经济发展与人才结构的协调程度如何以及未来的变化趋势,并据此对如何进行调整使区域经济与人才的发展更为协调进行研究。

静态协调度是反映人才分布于经济结构的协调性指标,这里用vi表示行业劳动生产率,ri表示行业人才比例,i为各个不同的行业,且用V和R分别表示河北省总的劳动生产率和人才比例。均值化后的人才比和劳动生产率指标相减后就得到人才与行业增长的静态协调度指标wi,即:

其中i代表第i个行业。静态协调度主要是反映时点上人才分布和行业增长的协调状况。wi为0说明行业的协调度与全省一致,大于0说明该行业人才比例较高而产出相对较低,表明该行业人才没有完全发挥其作用,wi小于0说明该行业人才比例较低,而产出相对较多,在河北省人才资源相对丰富的情况下向该行业结构性转移是利于行业增长的。另设河北省人才总量为A,行业总产出为Y,行业人才数量为ai,行业产出为yi,则可得整个河北省的行业静态协调度指标W,计算公式为:

i为各个不同的行业,N为行业数,W∈[0,1]。若W=1说明行业间极其不协调,W=0说明行业间协调度为最优状态;越接近1说明行业间越不协调,越接近0说明行业间越协调。根据总静态协调度指标还可计算某行业的偏倚对总协调度偏倚的贡献,即该行业协调性偏倚占总偏倚的比例,计算公式如下:

根据上文给出的指标计算方法,计算出了河北省分行业的静态协调度和行业偏离度比例,见表1。(表1)

从静态协调度上来看,协调度大于0的行业有三个,分别为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说明这三个行业汇集了大量的人才,由于人才供给高于需求,导致这些人才并没有在该行业内发挥应有的效果,造成了大量的人才资源浪费。其中,金融业2011年的静态协调度为-0.32,2012年为0.21,由负转正说明金融业由人才短缺转变为人才过剩的状态,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注意到这一转变,不过金融业静态协调度的绝对值仍在0附近,说明金融业的人才供需较为平衡。静态协调度小于0的行业有6个,分别为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其他行业。所有行业中建筑业仍然是人才构成和行业增长最为协调的行业,这一点与2011年相同,只是其静态协调度指标由-0.07降低为-0.01。经计算得出,河北省的总的静态协调度指标为0.61,较2011年降低,说明河北省整体的人才供需结构得到了大幅度优化。

从行业偏离比例来看,其中贡献度最大为其他行业,其次为工业、农林牧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这四个行业总的行业偏离度高达90.94%。说明河北省整个经济系统中的行业偏离度主要来自这四个行业,在进行人才结构调整时应重点从这四个行业入手。

三、结论与建议

总的来说,河北省是人才大省,但不能称作人才强省,虽然人才存量较大,但是人才占总就业人数比例较低、层次结构较低、高层次人才匮乏的问题在2012年仍然较为突出。通过计算人才结构偏离度可知,虽然河北省整体的人才供需结构得到了大幅优化,但是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失衡问题不仅未得到改善,反而更加严峻,其中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的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度仍较低,第三产业偏离度指标有所降低,这表明第三产业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进入了基本保持较为协调的状态。行业间人才供需问题各不相同,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的人才资源都比较充裕,这仍归因于这些行业较低的进入门槛和较高的待遇收入,而农林牧渔业人才匮乏的情况不但未见改善,反而进一步加剧,人才供给严重不足,急需进行调整。静态协调度指标进一步佐证了前文对分行业的人才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分析结果与人才偏离度指标的分析结果,批发和零售业与住宿和餐饮业都汇聚了大量的人才,处于人才供过于求的状态,其原因也仍在于二者的较低进入门槛和较高待遇收入。

综上所述,河北省面临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方式双转型的挑战,尤其需要与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人才结构作为支撑,因此使人才结构与经济发展结构匹配发展是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为实现该目标,必须从二者协调匹配的瓶颈环节和瓶颈指标入手,做好人才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总体协调改进规划,并在实践中稳扎稳打,不断提升河北省人才结构与经济的协同发展,进而实现河北省经济发展的绿色崛起。

主要参考文献:

[1]曹小慧,张萌物.陕西人才结构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第9篇

(一)重庆旅游业现状

重庆市位于中国西南,嘉陵江与长江从其境内穿过。地理景观丰富,高山、峡谷、溶洞、溪水、甘泉、密林、瀑布各类景观坐落其间,例如耳熟能详的长江三峡,北碚缙云山、江津四面山、南川金佛山等。它的人文景观同样极为可赞,古代时期它作为巴国、大夏国的都城,近代时期又作为抗战的陪都,它是一座故事之城,历史赋予重庆独特的文化内涵。重庆的旅游业蒸蒸日上,旅游业对当地GDP的贡献率连年增加。据相关部门统计,2011年重庆接待的游客人次已经突破两亿大关。但是我们深知与其他地区旅游产业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重庆的旅游总收入位于全国中游,重庆市的旅游资源仍然有待进一步开发。

(二)重庆文化产业现状

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近年来重庆一边加紧对古文化的抢救与保护,一边推进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得益于政府的政策扶持,各类文化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近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保持了25%以上的增速,是同期GDP增速的两倍以上。快速发展不代表先进,同北京的文化产业增加值1497亿元相比,重庆需要走的路还很长。风险与机遇并存,重庆的文化产业处于成长期,不稳定因素众多,缺乏科学的管理,创新力的不足都有可能使文化产业遭受到毁灭性打击。挖掘文化产业的潜力,寻找文化产业的新增长点迫在眉睫。

(三)重庆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分析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两者本就是互助互利的一个过程。重庆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更多的平台和更多的机会,它的文化产业发展也需要创新点的补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竞争日趋激烈。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相融合,使优秀的旅游资源得到了急需的展示平台,拥有了更多的出镜率,打响了知名度;与此同时,先进科技与优美风景的结合,增添文化产业的素材,丰富了文化产业的内涵。我们深知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起着重大的作用,目前经济理论为产业的相互融合提供了很多种模式选择,例如:渗透型、整合性、延伸性等。这样可以使得企业可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

二、重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对策

(一)加强重庆基础制度环境建设

政府要向服务型产业转变从而进一步推进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相互融合,就需要政府具有正确的引导策略。首先,产业的融合要做到制度先行。制度是经济活动正常运作的保障,是投资者的定心丸。良好的制度体系可以提升企业家的投资信心;其次政府要为产业融合提供资金支持,出台银行借贷的扶持条款,降低投资者的参与门槛。新领域的开拓总需要依托雄厚的资金,然而更重要的是人才,人是整个体系的核心。政府设立人才培训班,为相关人员进行职业培训。政府牵头,带领企业到先进地区去参观学习,引入有经验有能力的人才。法律、资金、人才都是产业融合的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二)推进重庆旅游和文化企业的合作

政府的引导作用是有限的,要实现两者的真正融合需要企业的主动参与,摸索出融合的道路。企业创新商业模式,提升旅游企业和文化企业的合作意识。目前重庆市的产业融合模式大多为政府主导的,因政府不是市场经济的直接参与者,与公司方面相比,存在经验不足,或滞后的问题,政府主导的商业合作模式必然有其局限性。因此企业要本着主人翁的心态,积极参与,强强联合,参照国外的先进的商业模式,在了解自己的产业行情基础上开发新的合作模式。企业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先进的技术对延伸型融合模式的发展是相当有利的,它是连接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的桥梁。

(三)优化消费引导策略

所有的产品开发都要以市场为导向,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的融合要适应游客的消费需要,要更新营销模式,拓宽营销渠道。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受外界影响,这为主动营销提供了可能。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广泛,企业要利用好现代化媒体的传播作用,宣传新的消费观念,刺激消费者对旅游与文化产品的需求。采用经验交流,课堂讲座等形式向消费者介绍相关信息,也可以开展免费体验活动,使消费者更真切的了解旅游文化创意新产品。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