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时间:2023-09-22 09:48:22

导语:在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第1篇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大学生就业难,尤其是女大学生就业更难,现今已经成为国家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巨大的就业压力、心理压力给女大学生带来的诸多迷茫与困惑,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以辽宁省某所大学为例,分析女大学生就业的整体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该校男女生比例为1:3,意味着在就业过程中,女生人数是男生的3倍,但在实际就业过程中,女生并没有体现出就业的优势,反而男生的就业优势更为凸显,据调查显示,在择业过程中男生的就业机会要大于女生的就业机会;在就业过程中,男生的就业质量要好于女生的就业质量。

一、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归因分析

男女毕业生为什么在毕业时存在如此之大的差异,在一些单位的招聘条件中有明确的规定,只招男生不招女生;有些单位虽没有明确规定出具体的限定条件,但在实际的面试录取过程中,有倾向的进行性别选择。认真剖析出现此类现象的原因如下:

1.传统固化思想在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诸多因素中,传统性别歧视与偏见是女大学生在择业艰难的根本原因。尽管法律明确规定男女平等,但数千年“男强女弱”、“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的历史文化已作为一种观念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大部分人的头脑中。社会对女性的定位更多的是相夫教子、贤惠温淑。社会对男女两性不同的行为期待不仅影响到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也会影响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后的职业选择,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1]

2.女大学生自身

一生理原因。由于男女在生理结构上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决定着男女在职业分工与职业选择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女性生理上的四期(经期、孕期、产期和哺乳期)是用人单位最为头疼的首要原因,再加上女性在体力上弱于男性,冒险精神与宏观驾驭力不敌男性,这都是限制女性发展的主要原因。二心理原因。心理学家认为女性在事业上容易出现问题,主要原因为女性的同性嫉妒心强,家庭观念较重,创新性与创造力不强,在工作中谨小慎微缺乏开拓精神,种种的这些原因都是用人单位的在招聘中加设门槛,减少女大学生的就业机会。[2]

3.用人单位重男轻女

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追寻的是利益最大化,效率最大化,对用人单位而言,招聘就如同购买劳动力商品,在购买的过程中要全面衡量某种劳动力商品的“性价比”。由于生理因素、婚姻因素以及生育保险费用等等,使得女性劳动力的“性价比”低于男性劳动力,这也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4.高校扩招近年来我国连续扩大招生规模,使得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据统计,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60万,2012年为680万,2013年达到699万,2014年是727万。比对2004年的280万,十年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了447万,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而社会上的岗位需求却与往年持平,这就造就了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因素。

二、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与措施

1.女大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应对就业

首先,女大学生应正确认识自己,不过高或过低的评价自己,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寻找就业岗位,女性的耐心、细致等性格优势是她们在职业选择的过程中的重要砝码,在一些特殊岗位突显出极大地优势;再者,女大学生要树立维权意识,善于发现和抵制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维护自己的合法劳动权益。[3]

2.社会各部门齐抓共管支持女大学生就业

生育行为是人类繁衍和文明延续的基石,是事关民族、国家的大事,具有极为重要的社会价值。女性肩负这一神圣职责,不能因此在就业中遭到歧视,所以,政府应搭建平台帮助女大学生就业。(1)政府出台政策与法规支持女性就业。给予创业女大学生提供政策保障与资金支持;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出台一系列针对大学毕业生的社会保障制度;鼓励本科毕业女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放开县级单位的招聘条件,降低女大学生的就业门槛,对到艰苦岗位、城乡基层就业的女大学生给予相应补贴;对于社会中的一些特殊岗位,可以有针对性的专岗专设,为女大学生提供就业的绿色通道。社会各界齐抓共管、综合治理,营造女大学生就业的良好环境。(2)严厉惩处就业过程中的性别歧视问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为基础,拟定《反就业歧视条例》,对于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性别歧视问题,一旦发现对相应单位予以严肃惩处;在招聘过程中取消性别歧视学历歧视与院校歧视,对于在招聘过程中因人定岗,明确限定院校性质、提高学历要求特别是歧视女性的单位,一经发现严肃处理。只有这样才能使女大学生在一个公平的环境中就业,使得女大学生毕业后想就业、敢就业、能就业、就好业!

3.为女大学生就业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1)加强就业创业指导,将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专门开设适合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必修课程,以及创业指导选修课程,为她们提供有价值的指导建议。帮助女大学生科学制订职业规划,在校期间不断根据个人能力进行职业规划调整。在学科专业设置上要与用工市场要求相接轨,构建方便发挥女大学生自身优势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就业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提高女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并提供“就业创业政策、形势分析”和“求职面试技巧培训”服务,使她们在毕业时真正具有竞争力。(2)要重视并加强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要对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这方面的指导内容进行充实并加大指导力度。女大学生在就业时,存在示弱、矛盾、虚荣等多种不良的心理以及焦虑、无助、自卑等不良情绪,从而导致就业难,就业质量低的问题。要关注女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帮助女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劣势,有针对性的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以及职业生涯,树立正确的择业心理,正确的认识社会现状、就业形势,充分利用女性的性别优势,拓宽就业面。让女大学生以自信、自尊、自强、自立的姿态,发挥自身的优势和长处,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确立合理的就业目标,摒弃依赖或自卑心理,调解不良情绪,把握机遇,迎接就业市场的挑战。(3)帮助女大学生树立灵活就业观念,实现自我价值。新时代下的女大学生就业可以“条条大路通罗马”。鼓励女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到社区就业,到新兴的家政服务行业就业,到传统的手工制品行业就业,自主创业,集体创业,拓宽就业门路。

作者:孟晓媛 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胡解旺.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82.

第2篇

1.对人才市场缺乏了解。

当代大学生在就业期间既缺少社会、校方的指导服务,更缺乏对就业、择业的自身研讨。在走向社会前,大学生应象报考大学时应对高考准备一样拿出更多精力和时间,形成研讨习惯,分析人才市场需求信息,研究信息的分类及适用性,把握自身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变化及企业产品的情况,知己知彼地在充分调研分析后选择地域、行业、企业来就业。

2.市场配置,手段粗放。

造成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大学扩招速度和大学生总量的增长快于为人才服务的中介机构的增长;二是人才服务机构过去一直由政府所属机构独立经营,缺少竞争性,发展较慢;三是人力资源服务业传入我国较晚,其技术性、技能性、理论性以及专业化的公司还没有成长起来。

二、深入发挥人才市场作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1.为大学生提供深度和广度的就业需求信息。

从信息源的角度来看,人才市场做为大学生就业与企业招聘的对接平台,大量的企业招聘信息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选择,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着必不可少的信息来源。但目前人才市场提供的就业需求仅仅还是低层次和区域性的信息,这些信息由于片面性、格式化往往很难反映出企业的真实招聘意愿,也让大学生在面对这些招聘需求时,很难与自身的真实能力形成匹配。藉于此,人才市场可以从两个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一方面是构建全国一体化的人才市场需求信息平台,可以让大学生通过人才市场的一体化平台不仅可以获取本地招聘信息,还可以获得全国其它地区的招聘信息;二是人才市场要指导企业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关于企业以及招聘人才的信息广度和深度,让人才能更全面更具体地了解企业。

2.为大学生提供具有指导和实践价值的问题和建议。

由于人才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方面发挥着平台作用,大量的信息和数据不断汇集,能够形成具有规律性的数据和信息报告,这些信息和数据最有可能发现和反映出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问题。把这些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问题,提供给广大大学生朋友,指导大学生基于这些问题去调整和优化自己,从而更好地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

3.为大学生构建自身职业规划提供最佳引导和帮助。

由于人才市场具有信息和数据的优势,而这些是最有价值的资源,也更能理性和客观地反映出人才的社会需求和社会价值。目前职业规划的理念正逐渐深入大学生的人生观和职业观,一个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可以为一个人的职业发展带来巨大的引导和帮助。由于大学生自身能力、知识以及对于人才市场和社会需求的认识不足,使得大学生自我的职业规划不能为其创造较好的效果,而人才市场基于大量的信息和数据所形成引导优势,却恰恰可以帮助大学生建立一个更能满足社会需求和人才市场需求的职业规划。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民工荒;原因

一、研究背景

我国作为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人口大国,在2003年首次出现“民工荒”现象,与此同时,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的状况也相当严峻。根据中国教育部的统计,截至2009年7月,我国应届大学生就业率仅为68%。《2012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1 届大学毕业生中有 82.1%的人毕业半年后受雇全职或半职工作,仍有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10多万人属于“啃老族”。可见,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处于“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的两难状态。

究竟是哪些大学生就业难?“民工荒“又荒在哪?孙静静和彭平平(2013)指出:大学生就业难仅指一般地方综合高校的知识型大学生并不包括成人教育及职业大学的专科生,也不包括著名一流高校的大学生;在一些劳动条件差、工资待遇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低端服务业以及有一些有专业技术含量的职业存在着民工荒的问题。

二、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荒并存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层面。(1)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的就业取向差异化。一方面,近年来,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政策的实施,中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所能容纳的劳动数量越来越多。在工资水平相当的状况下,人们更愿意就近择业,农民工返乡现象趋向于普遍化,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大量农民工流失。另一方面,许多大学生为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更愿意待在大城市特别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大量大学生涌入大城市加大竞争压力的同时必然存在大学生失业、待业问题。(2)经济结构失调。“民工荒”荒的是不太注重学历的普工,“就业难”难的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知识密集型企业还没有多到能接收现有知识密集型人才的程度,新生代农民工有技术不愿当普工,老一代农民工没精力没能力当普工,因而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荒并存的问题。

(二)社会层面。(1)教育结构不合理造成我国劳动力市场供给结构失衡。第一,高等教育迅速扩招,高等教育趋于大众化。从1999年至2009年,高等教育招生人数年均增长率为14.7%,2008年秋季入学时的毛入学率(23%)比1993年高出l8个百分点。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处于转型阶段,所能容纳的高等教育劳动力数量非常有限。第二,教育经费投入结构不合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符。我国教育经费不断增加的同时,教育资源的分配也不断向普通高等教育倾斜。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每年增长达到25.1%,而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的教育经费投人增长速度每年分别为4.3%和7.7%。这种教育资源分配的倾斜使得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大幅度增加而职业技术人才越来越少,而我国现阶段所人才多是职业技术人才。加之,大学生所学专业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存在严重脱节,诸多大学毕业生很难找到适合自己专业的岗位。(2)户籍制度的限制。我国产生于二元经济结构下的户籍制度使得劳动力在地区之间的流动成本很高。一方面,城市打工的农民在医疗、养老等社会福利方面都得不到保障,而且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很困难,这无疑降低了农民工进城打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大城市虽有较好的就业机会但是住房福利等问题依然很突出,同时,诸多企事业单位仍采取户口限制等措施来选择劳动者。因而,户籍制度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荒并存问题主要原因之一。

(三)人口层面。人口年龄结构的老龄化加大了劳动力市场的不均衡。在生育率不断下降和人口寿命不断延长的双重作用下,我国自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速度仍不断加快。而我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国家,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使得劳动人口数量的减少,加上教育事业的发展,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口数量越来越多、从事密集型生产事业的人数越来越少,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荒并存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个人层面。一方面,价值观、择业观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大学生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更追求幸福感,单调、乏味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在是他们所追求的工作岗位。此外,目前的大学生中仍存在自我定位不准确等错误价值观念,就业岗位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另一方面,在现代社会下,大学阶段的学习很大程度取决于自身的自我约束和学习能力,相对而言专业所学质量有所下降,很难完全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建议与不足

(一)对策建议。(1)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引导人力资本优化升级。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荒并存的问题实质上是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失衡问题。解决这一两难窘境的根本途径就是实现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本结构的相吻合。(2)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改革户籍制度、教育制度等。通过政策导向,逐步缩小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促进人口合理流动、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在数量和质量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等。(3)加大对就业观念的正确引导,树立正确择业观。通过专题讲座、发放知识读本等途径引导择业人员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不断追求自我价值实现和幸福感的同时,逐步摒弃错误观念的影响。

(二)不足。本文由于篇幅等原因没有对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荒并存问题的原因做深入全面的探讨。另外,数据等方面也存在着不足,有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孙静静,彭平平.“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荒”结构性失业的概念界定[J].中国外资,2013(291).

[2] 蔡.2009中国人口与劳动力问题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3] 沈阳,黄绍娜.“民工荒 ”与大学生就业难――基于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分析[J].研究与探讨,2010.

[4] 易兵.浅析大学生就业难和“民工荒”并存现象[J].论坛集萃,2013(03).

第4篇

论文关键词: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现状原因对策

论文摘要:针对当前在全球金融危机之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异常难的现状,本文分析了在大背景下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提出了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大学生应降低求职要求、勇于自主创业、提高就业竞争能力、继续教育深造等多方面探求破解对策。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化,高校学生数量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市场吸纳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显得越来越严峻。当前,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欧美等国家进口产品数量明显下降,我国出口量减少,企业效益降低,市场观望心态加剧;不少企业进行了大面积的裁员,大多数企业则选择大幅度缩减招聘人数,这对大学生就业来说无异于火上浇油。大学生在此背景下如何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找到就业的出路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1.毕业生人数增加,就业签约率下降。

据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的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将超过600万,为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之最,加上往年毕业而未能就业的高校生,今年的就业大军高达1000多万人。截至2009年3月10日,广东省普通高校本科生毕业生签约率为7.61%、专科毕业生的签约率为8.43%、毕业研究生的签约率为14.87%,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0%以上。

2.企业倒闭,失业人员增多。

中国社科院近日报告称,中国城镇失业率已经攀升到9.4%,在全球金融危机重压之下,截止去年年底,中国已有67万家小企业被迫关门,约有670万就业岗位蒸发,使失业人数远高于官方统计的830万。中国就业形势已十分严峻,估计2009年610万名大学毕业生中就业困难的比例可能占到四分之一。

3.僧多食少,工作岗位竞争激烈。

金融危机加剧了求职者之间的竞争。根据记者在一次人才招聘会采访中了解到,今年办公文员岗位的竞争最为激烈,1个岗位居然有20多名求职者争抢。

4.公务员考试,招录比例创历史新低。

被称为“中国第一考”的公务员考试人数创新高,今年有77.5万人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比2008年度参加考试的人多了13万。根据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市公务员局数据,上海2009年考试招录3618名公务员,共有约4.8万人报考,录取率约为7.5%。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分析

1.供需失衡。

大学生的就业源于市场的需求。一方面,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每年呈上升趋势。短期内的大辐度增加,势必给劳动力市场的消化造成难度。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使得企业间竞争加剧,优胜劣汰也势必加快,造成不少企业倒闭,岗位流失。此外,外资企业的进入也带来了高科技与先进设备,产生人力资源的排斥效应和替代效应。所以,可以看出,在经济危机尚未到来之时,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比较突出。在金融危机冲击之下,劳动力需求不足与新增劳动力需求萎缩;再者,企业普遍采用保守的发展战略与紧缩的财务战略,所以企业不可能招聘大批没有经验的新员工。此外,企业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大幅减少,所以企业在招聘时,会首先考虑专业对口、综合职业能力强的毕业生。然而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中,部分专业、课程设计脱离了社会的实际需求,使部分专业的大学生没有合适的岗位选择。

2.观念误区。

不少大学生存在着求职的观念误区,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求职择业之时喜欢与同学互相攀比,即使一些单位比较适合自身的发展,但因某个方面比不上其他同学选择的就业单位,便轻易放弃。而有些大学生则自视甚高,将目光聚集在事业单位或国家机关单位不放;或消极自卑,认为自己所读院校、专业不如人,在求职中不敢理直气壮大胆“推销自己”。也有一些大学生自立意识不强,缺乏主见,在进行双向选择时,不知所措,求职完全依赖父母。再者,也存在部分学生认为只有选择与自己的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才有自己施展才华的空间,所以对于一些其实自己有能力做好,自己感兴趣但专业不符的岗位不屑一顾。这样一来,毕业生给自己的求职之路增设了一些阻碍,使得就业之路更显狭窄。来源于/

3.实践能力弱。

很多学校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忽视了他们的实际动手与操作能力,有知识储备而不会灵活运用已成为大学生的普遍现象。虽然有些学校开办社会实践课,试图让学生所学到的课本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但是安排的时间太少,或是去实践的单位很少提供好的实习机会,实践效果并没有达到,导致了大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只能纸上谈兵。众所周知,企业需要的人往往是能够给企业直接带来绩效的人。一个仅有知识而不会动手的人是不受企业欢迎的,培养其真正上手还要安排老员工为其辅导,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绩效。在金融危机下,一般的企业都已停止了招纳新手,但也有些企业为了进行人才的战略性调整,为以后新的发展打下基础,他们储备专业对口、综合素质好的人才,而大学生没能受到青睐,其根本原因是大学生毕业后,往往不具备实践能力。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1.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在金融危机之下,面临更加激烈的就业竞争,毕生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很多毕业生经历了多次面试的失败,造成了心理的严重受挫,部分学生已对就业完全丧失信心,形成了放弃就业的心理。有些更是不堪重压,采取了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让家人痛苦不堪。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对学生的就业负有重要的指导责任,加强全方位的就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在此特殊时期显得尤其重要。高校就业部门应进一步帮助毕业生认清自己,认清社会,认清当前就业形势,使其端正心态,转变其就业观念。同时,就业服务部门还应加强宣传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帮助大学生就业的各类相关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好各类政策,实现顺利就业。在指导与服务工程中,要以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要以人为本。2.降低求职要求。

近年来,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大学生不能再以“天之娇子”自居,在就业时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在找工作之前,一定要研究市场需求量,了解社会及企业的用人要求。比如今年,浙江省重点中学基本已经饱和,小学教育、幼儿教育和部分初中以及培训机构的需求还可以,还有一些餐饮、酒店等服务行业的需求也较大。中心城市的需求有限,缺的是农村、欠发达地区的乡镇基层。毕业生要有“从低处做起,向高处攀登”的勇气。要考虑从就业门槛低、综合要求较少的基层岗位做起,积累相关工作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再选择有利于自己施展才华、实现自己更高价值的岗位;同时,大学生也可先选择在报酬较低的中小企业就业,也可以灵活就业,包括临时就业、非全日制就业等,要认识到获得就业是将来职业发展的基本前提。

3.勇于自主创业。

2009年大学生就业压力很大。全国多个省市都公布或已实施了针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措施。2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高校毕业生创业可享受4项优惠政策,包括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提供小额担保贷款、享受职业培训补贴、享受更多公共服务等。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优惠政策,积极进行市场调研,选择切实可行的项目,加入自主创业的行列。有些城市为帮助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增强自主创业的能力,还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如浙江杭州在去年12月份开办了创业实训师资研修班,学员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网络平台或在现实情景中建立虚拟公司(如进行工商注册、税务登记、银行开户),模拟创业过程,进行创业实践的演练,为自主创业打下基础。当然,在创业过程中,大学生还应具有敢于拼搏,敢于竞争,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

4.提升就业竞争力。

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是指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自身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能力,实际上也就是指获得与保持工作的能力,这是大学毕业生在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价值的本领。所以大学生只有具备或提升科学文化知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工作经验及动手能力等,同时具备在劳动力市场环境中有效地向雇主推销自己的能力,这样才能脱颖而出。

5.继续深造。

金融危机之下,整个就业市场处于低迷状态,很多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岗位。那么考虑继续深造考研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一方面,继续深造可以深化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能在将来知识经济大潮中立得更稳。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深造的时间回避当前不良的就业形势。期待几年后整个市场回暖,能够找到合适的岗位,更好实现自己的价值。再者,国家为鼓励大学生读研也已出台了一系列放宽与优惠政策。

据上述分析与探讨,在全球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难既有客观的因素,也存在主观的多种原因。要解决这个问题,国家政府部门就必须加大对就业扶持的投入,制定一些积极的就业扶持政策;企业就要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做到不轻易裁员,在招聘过程中,不要过分强调经验,而要考虑吸收新鲜的血液,给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一个机会;学校要做好全方位的就业服务指导。除此之外,就业问题的解决还是要靠大学生自己,这也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所在。大学生要摆正自己心态,认清当前的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

参考文献:

[1]杨玉华.大学生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分析[J].商业时代,2007,(15).

[2]田栋栋.社会资源极度倾斜让大学“考碗族”迅速膨胀[N].中国青年报,2008,(7).

[3]杨泰.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学位论文.

第5篇

【关键词】 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

一、概述

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各方面关注的焦点。贫困大学生作为高校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近年来,国家下大力气建设完善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使得贫困大学生入学难、在校读书难等方面的问题已经得到了较大改观。但是在就业的过程中仍会受到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阻碍了贫困大学生就业。而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关系到家庭、高校、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和稳定。

和一般大学生相比,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于一般大学生,表现出了更多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水平偏低。因此,全社会各级相关部门应该从以人为本的高度,充分认识到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客服障碍,从而成功就业。

二、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

1、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产业结构经过调整后所带来的是职业、职位、岗位的变化,会形成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在大学生入学时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毕业后就成了滞销专业,这样的供给与需求错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2、高校在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存在误区:高校贫困生政策的重点一直是放在物质和资金资助上,“奖、贷、助、补、减、免、缓” 等贫困大学生经济资助体系较多,但是在就业方面的政策比较少。有一些高校的贫困生就业工作还很不平衡,侧重就业指导,忽视心理辅导;侧重于普遍教育,忽视个别教育,缺少针对性;侧重就业安置任务,忽视了长远就业目标设计。

3、用人单位在选用人才时存在明显的偏见: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有意无意的在求职者中寻找高分毕业生、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等,由于贫困生具备这些条件的比较少,因此,经常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失去了很多就业机会。

(二)家庭因素

1、经济条件差: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经济因素对他们的影响最大。贫困家庭每年要支付高额的学费,学生毕业后求职成本又在不断攀升,这给贫困家庭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总之,缺少资金支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贫困大学生成功就业。

2、贫困家庭社会关系少: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关系网所起的作用也是十分关键的。学生毕业后找工作,可以通过朋友和亲属介绍找到理想的工作,这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贫困生与普通毕业生比较起来,社会关系过于简单,这样就使他们在就业方面又少了一条有效途径。

(三)个人因素

1、择业期望值高,择业观不合理:贫困大学生在求学期间,家庭是四处举债读书,学生希望尽快获得高收入、高回报;有的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读书意味着要出人头地,改变命运,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可以光耀门庭。以上这些情况,都是择业期望值较高也是不良的择业观,直接导致了许多就业机会擦肩而过。

2、成绩不佳:贫困大学生中除了个别人学习成绩特别优秀外,大多数都是表现平平。很多贫困学生在校期间都是一边学习,一边打工,难以安心学习。另外,因自身的基础原因,外语和计算机水平都不高,这都成为了他们就业的一道门槛。

3、心理承受能力较低:由于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比较特殊,贫困大学生进入高校后,由于贫富差距比较明显,就很容易导致他们的自卑心理。因经济原因及心理问题,他们很少参加集体活动,使语言表达、实践创新等多个方面的能力都明显下降,导致了贫困大学生在今后的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三、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一)自卑心理:贫困大学生的自卑心理,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低,看不起自己。受经济原因的影响,他们过着节衣缩食的日子,与那些衣食无忧、大把花钱的同学相比,难免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反差。而贫困生的贫困虽然不是个人造成的,但是贫困问题却常常困扰着他们,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与就业。许多贫困大学生在校读书期间,要利用大部分时间来勤工俭学,参加学校各类活动较少,因此学习成绩并不理想。贫困大学生不能正确对待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差距,因此就会自我封闭,失去信心。在求职和择业中,这种自卑心理使得一些贫困大学生在择业中缩手缩脚,失去了就业良机。

(二)抑郁心理:抑郁心理是一种消极情绪体验,在这种情绪下人容易从认识上扭曲自己与现实的关系,会否定自己,对自身所处的环境感到无能为力、失望、甚至是孤独,更为严重的是很容易进入到抑郁怪圈中去。在未来的择业中,面对着社会激烈竞争的现状,贫困大学生既要考虑进一步学习深造,也会有对找工作不抱希望的担忧。他们想找到理想的工作,同时又害怕竞争失败。长期承受这样的压力,再加上不平等竞争的存在,很自然就会使他们产生“学习无用论”的思想,从而抑郁心理就产生了。

(三)焦虑心理: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而引起的,是一种复杂情绪的反应。贫困大学生深知家庭经济的困难和父母的艰辛,知道上学机会的来之不易。因此,他们在学校也为家里担心。随着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从而增加了就业难度。毕业后,贫困大学生想找到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来改变贫困的生活,然而总是事与愿违,所以他们产生了很大的心理负担。现实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使他们对未来的生活产生了持续的焦虑心理,经常会心神不宁、神经紧张,并充满了恐惧。

四、结束语

总之,贫困大学生在就业方面始终是存在一定困难的,与其他大学生相比,他们在心理上又承受很大的压力。因此,要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从多个方面的去完善,去改进。

参考文献

[1]杨震《论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年09期。

[2]徐晓宁、陈银凤《贫困大学生就业障碍分析及对策》,《滁州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现状原因措施

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不仅冲击到中国经济,同时也影响到大学生就业。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持续多年,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始终没能很好地解决学校教育与就业需求的有效对接,反映出来的社会问题就是大学生就业难,一方面表现在大学生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另一方面表现在大学生失业率不断攀升。大学生就业面临困难,而很多需要人才的用人单位又找不到合适人才。面前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高等教育应当更加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特别是创业能力的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就业意识等方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政府也要及时调整大学生就业指导策略,改革就业指导工作方式,促进大学生就业。

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力资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大学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最直接、最明显的就是大学生人数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就业岗位在不断减少,就业率明显下降。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1. 结构不合理

大学生就业难反映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结构很难为大学生提供充足的合适岗位,而且劳动密集型企业大多处于产业链低端,抗风险能力较弱,国际金融危机的到来更削弱了其吸纳大学生的能力,这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很多地方出现了研究生挤占本科生岗位、本科生挤占专科生岗位,甚至大学生与农民工“抢饭碗”的现象。

2. 专业设置不对路

“热门”专业“人才过剩”,“冷门”专业“人才短缺”的现象严重。比如我国目前从事制造业的大学生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的制造业虽被称为世界工厂,但由于制造业引进、承制居多,创新、发展不够,中高段产业比较空缺,从而使得大学生难以在其中成规模、可持续地就业。另外,我国第三产业处于不够发达阶段,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严重滞后,导致了对大学生的需求严重不足。

3. 传统观念的束缚

受“学而优则仕”传统观念及社会舆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相当多的大学生及家长,大众化的就业观念尚未普遍确立,还停留在重眼前、轻长远,重城市、轻农村,重就业、轻创业的就业观念上。大学生到西部地区和县级以下农村及城镇就业的比例明显偏低,而东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则出现“求职扎堆”现象,许多大学生不愿意去中小企业和条件艰苦的地区工作,就业期望偏高,人为地加大了就业难度。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现象,这不但制约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且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分析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1. 高校人才培养结构的不合理

高校专业设置调整滞后,脱离市场需求。一些高校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没有根据企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是因人设专业,有什么老师设什么专业,专业和课程设置盲目,专业相似现象严重,与实际需求相背离,而社会紧缺、急需的一些生物、机械等专业却设置很少,造成供给结构严重失衡,结果出现一边是找不到合适工作的大学生,一边是招不到合适人才的企业。

2. 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

目前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忽视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只管招进来,不管学生出去时能学会些什么,忽视了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和个人修养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大学生进入就业市场后显得茫然,更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

3. 用人单位制度不合理

用人单位追求人力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不愿接收未经实践锻炼的大学毕业生。不少用人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单位,不愿承担培养人才的成本。在人才自由流动的体制条件下,一些单位担心培养的人才跳槽,怕相关投资打了水漂。同时,好多单位盲目地提高对大学生的要求,追求高学历,用人条件越来越苛刻,把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等都列入基本的条件之中,并且对大学毕业生设置实践经验、性别等障碍。另外,一些私营企业用人不但不签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等社会福利也没有,加之薪金较低,并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难以接受。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措施

1. 优化经济结构,创造就业岗位

大学生就业问题,与我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有很大关系。因此,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端产业,积极发展制造业和中高端产业,努力提高新兴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全面提高对高素质大学生的吸纳能力,是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根本。金融危机爆发冲击了我国的实体经济,原有的产业结构使大学生有限的就业岗位受到严重的挤压。我国现在要做的是,在扩大内需、促进发展的同时,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产业链要向研发和销售等知识密集的各个环节延伸,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的产业集群。这样的产业结构才能既需要大量的蓝领工人,又需要很多的高端专业人才,才可能创造更多适合大学生的就业岗位。

2. 解决就业难,教育体制改革是根本

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根本问题是教育本身。很多高校办学没了特色,但是市场需求是多方面的。近年来,就业市场上的“冷热不调”现象引发了社会的思考与议论。大学生就业市场化与教育体制改革滞后的矛盾、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是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之一,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教育体制改革是根本。各高校要结合自身历史传统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等客观实际,以劳动力市场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进行专业结构、课程设计、教学内容等改革,提高师资水平,加强学校的配套发展,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除了课堂上开设比较多专业课程外,还要着重增加教学实践环节,强化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继承、创新、打造自己的特色专业,使其成为品牌。改变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办学专业设置趋同、学生品质趋低的现象。

3. 适应市场变化,树立与时俱进的就业观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首先必须转变就业观念,而且要全社会一起转变。要树立起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观念,这种观念就是一种在市场中、在社会中不断奋斗、自我发展的观念。国家在发展中调整经济和产业结构,社会在发展中完善就业机制,大学生以发展的眼光选择就业方向,齐心协力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另外,大学生要降低心理预期,放下到大中城市工作、拥有较高薪酬和社会地位、工作稳定、环境宽松等就业条件,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意识,在就业过程中化被动为主动,根据时势变化,树立自主和多元化的与时俱进的就业观。

4. 政府加大优惠政策,营造就业环境

政府要充分重视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要提供充分的公共服务,加大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相关制度的改革力度,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加大优惠政策,同时继续出台一系列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进行政策引导,以营造其就业的良好外部环境。鼓励大学毕业生抓住西部大开发、城镇和城市社区建设、老工业基地改造、产业结构调整等契机,到西部就业,到中小城市和社区就业,到中小企业就业,到老工业基地就业。只要大学生更新就业观念,实事求是地分析自我,确定合适的就业期望值,在社会大天地里一定能找到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位置。

参考文献:

[1]李武云: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应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科技,2009,10:22-23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8-186-01

就业难是目前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难更是严重,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样的,内在原因是大学生自身的素质,外在是社会环境等。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可以具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就业渠道不畅

目前就业渠道大多数是高校推荐、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三支一扶,志愿西部等。但是,高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者成绩突出;报考公务员受专业、三支一扶、志愿西部,又受是否党员的限制,这些就业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高校毕业生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二、用人单位制度不合理

媒体采访发现,一些私营用人单位用工制度极不合理,有些单位不仅不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另外,薪酬待遇较低,发展空间不大,同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社会上招聘单位大多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受市场变化因素很多,其抗风险能力不强,当整个经济环境陷入低迷时,中小企业自然受到很大影响,于是体现在用人上,就是岗位缩减或者是降薪。此外,中小企业不喜欢招应届生,这些企业更愿意用高薪去招有工作经验的人才,主要原因在于招入应届生后,要花时间精力培养,培养两三年后,刚刚上手时,不少人却选择了辞职。

三、高校专业对接性差

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不合理,具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社会就业压力大。学校对学生重知识培养、轻能力的锻炼造成学生有学历没能力、有文凭没水平的现象。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大学生的供给不太符合市场的需要,目前大学专业的设置更市场需求对不上,有些专业的设置可能市场上根本没有这个需求。

四、大学生缺乏求职技巧

由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影响,人们一直都很少关注求职技巧这一领域。高校毕业生也是一样,高校对求职技巧同样没有给予充分重视。用人单位也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这样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大学生得掌握一定的“自我推销”艺术才不会被招聘单位冷落,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面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我们需要从原因中找到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对策来引导大学生就业,这个关系到我们社会经济发展的社会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政府职能部门

1.依据政府方针政策促进就业。各级地方政府应围绕推动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提出一系列方针政策,为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就业的保障。2.培养和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要发挥市场在毕业生就业中的作用,强化校园招聘市场的地位,推进建设统一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不断完善人才市场机制。3.建立完善的就业网络信息平台,拓宽就业渠道。

(二)用人单位

1.用人单位应该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我国目前中小企业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奇缺,严重制约了其发展。用人单位应注重人才的合理使用。用人单位对录用的大学生要进行科学分类,根据就业岗位的性质、特点以及对人才层次的要求,合理配置所需人才。鼓励大学生将职业目标和企业发展目标联系起来,尽可能地给予他们机会,只有满足了他们的职业需求,才可能满足用人单位自身人力资源内部增值的需要。2.构建公平的竞争机制,广纳优秀人才。用人单位的负责人要从对单位负责的角度考虑,敢于排除各种阻力,构建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真正从单位的发展和岗位的需要出发才能够吸纳到优秀的人才。

(三)高等院校

1.高等院校在制定招生计划时,应该充分考虑师资水平、市场需求等因素,合理设置专业。深化教育改革,在教学安排中引入学生评分机制和教学竞争机制,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质量。高校要大力实施职业定位教育,让大学生在毕业找工作是能够具备一定的就业知识、就业技能,为毕业实现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2.不断加强和改进就业指导工作。要逐步把毕业生就业纳入高校考核的重要指标,突出强调毕业生就业在高校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倡导并严格要求高校的对本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负总责,将工作层层落实。3.完善和开拓就业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应该在维护原有市场的基础上,积极为毕业生开拓和提供更广阔的择业舞台。加强高校与“关系单位”的联系,密切合作,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创出自己的牌子,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8篇

[关键词]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女性权益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2-0107-02

我国高校自1999年扩招以来,在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2000~2009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为107万、115万、145万、212万、280万、338万、410万、495万、559万、611万,2010年,毕业生达630余万人。再加上往届未就业的毕业生,2010年等待就业的毕业生总数超过700万。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而由于自身生理等方面的原因,加上受到用人单位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以及受社会观念影响,使得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更加突出。

一、当前农村女大学生就业现状

统计资料表明,1998年,普通高校女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39.75%;2000年,占到41.07%;到2005年,女大学生的比例已达到学生总数的44%。而与此不对称的是,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受到性别歧视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中心对女大学生就业状况的调查表明,女大学生就业情况不好和非常不好的占90.8%。江苏省的一份调查表明,有80%的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性别歧视,有34.3%的女大学生有过多次被拒经历。近日,国内大学生就业第三方独立调查机构麦可思研究院完成了一项针对女大学生就业的专项调查,该机构的调查结果表明,2010届女大学生就业签约率为21%,明显低于男大学生的29.5%。当前,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之2010年高校毕业生总数比2009年又增加了19万,农村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面临着比以往更加严峻的形势。

二、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观原因

(一)自身的生理特点

男女两性在生理上存在差异,大多数女性在体力和精力上往往不如男性。传统的社会分工机制决定体力工作一般由男性承担,造成了女性在选择职业时处于这种性别分工的边缘地带。此外,男女两性生命周期的显著差异就是女性承担着生育孩子的任务,由此必然造成女性职业生涯的中断,单位还得根据国家福利制度担负补偿费用较高的成本,加上女性比男性提前5~10年退休,女性职工比男性领取更多的退休金。这种生理上的差异及由此导致的生命周期的不同,与传统的家庭角色观念相结合,就造成了女生在就业中的不利地位。

(二)个人综合素质不高

虽然农村女大学生在校期间一般学习都比较刻苦,成绩也较为突出,但过于着重学习成绩,不愿参加更多的第二课堂活动,忽略了各种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造成了女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逊于男生,与男生相比往往知识面窄,心理素质较差。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社会与市场对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人单位更注重毕业生的事业心、实际动手能力等综合素质,更加青睐复合型人才。另外,有的女大学生过于注重对自己外表的包装,期望以青春和外貌做筹码,忽略了自身修养和内在素质的提高,这种不良意识同样影响了其就业。

(三)就业观念转变滞后

农村女大学生常有不同程度的自卑,自信心不足,表现为畏首畏尾、缺乏自我表现的勇气,做决定时优柔寡断,难以让用人单位信任。还有的农村女大学生择业期望值过高,一心向往大城市和高薪水,好高骛远。多数女生普遍存有跳出农门改变身份的想法,毕业后宁愿漂泊于城市也不愿意回到自己落后的家乡,从人为上缩小了就业空间。而有的女生求职择业缺少主动性,对家庭、学校及社会依赖心理强,存在等、靠、要等消极心理,就业准备不充分,从而耽误了如期就业;还有部分女生则认为“学的好不如嫁的好”,把人生未来寄托在婚姻而非事业上,同样影响了其正常就业。

(四)就业渠道缺乏、选择面单一

多数农村女大学生由于缺乏相关的社会背景和经济背景,人际交往也较简单,工作时获取就业渠道比起城市女大学生自然处于劣势。此外,由于家庭经济原因,大多数农村女大学生都选择毕业后立即择业、就业,而选择继续深造、出国和自主创业的女生少之又少,这些都导致农村女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日益严峻。

三、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

(一)社会方面

1.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尖锐

目前,我国社会可提供的就业岗位量与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呈不对称增长态势,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供求矛盾尖锐。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发展,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在逐年增加。“十一五”期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数2006年为413万,到2010年总数为630万,每年增加约60万,总计约2700多万大学毕业生(比“十五”期间净增1500多万人)将融入到全国的就业大军之中。而按照我国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7~8%推算,每年新增就业岗位在800~1000万之间,形成巨大的就业压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女大学生就业尤为艰难,更不用说农村女大学生。

2.法律法规不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

针对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现在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社会规章制度来切实保障和维护女大学生的利益和用人单位的利益。尽管我国《宪法》、《妇女法》和《劳动法》等法律都规定了妇女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些法律条文原则性太强,缺乏可操作性和具体的法律责任和对性别歧视内涵和范围进行明确界定,缺乏相应的监督和管理。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62个城市的调查显示,有67%的用人单位提出了性别歧视,或规定女性在聘期不得怀孕生育。

(二)用人单位方面

1.追求利益最大化

由于生理、婚姻以及生育保险费用等原因,使得女性劳动力的“性价比”低于男性劳动力,用人单位或多或少存在性别歧视,这也是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2.用人观念不科学

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期望过高,希望新招的员工能够独挡一面,要求要有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但多数农村女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没有太多的实际工作经验,甚至连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也不多,这也是农村女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障碍。

(三)学校方面

1.专业设置不合理

一方面,部分高校专业设置不能与市场需求进行有效的接轨,导致培养学生的整体就业情况不太理想,农村女生就业更加困难;另一方面,有些高校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操作课程所占比例较少,部分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使得原本动手能力不强的女大学生就业就更为困难。

2.对农村女大学生就业指导不到位

针对目前就业难的现实,为了保证学校就业率,许多高校都设立了就业指导中心。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在大学生就业中确实发挥了许多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配置人员数量少、平时工作量大等原因,使得许多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通常只为女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而对女大学生的就业技巧、心理素质等方面培养不够,没有及时帮助农村女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四)家庭方面

家庭对农村女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许多农村家庭为了供孩子上大学,使其以后能有一个好的发展前途,投入了大量的教育成本,多数家长希望孩子大学毕业后能够找到体面的工作,期望较高。同时,受农村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女孩子应该从事文秘、教师、公务员等相对稳定的工作,会对女大学生就业提供指导意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女大学生的就业。

总之,了解当前我国农村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成因,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解决好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使高层次人力资源得以合理配置和利用,这对于维护农村女大学生的平等就业权益、促进城乡和谐发展与进步、维护社会公正和公平正义、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和谐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苏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

[2]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年度调查报告[EB/OL].,2006-4-3.

[3]何刚.女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分析与对策探讨[J].科技广场,2007,(2).

[4]敬海波.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因透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7,(6).

第9篇

>> 新时期影响大学生就业观的因素分析 大学生就业困难因素分析 新时期大学生就业的再思考 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形势探析 新时期大学生就业难对策研究 新时期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 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分析 大学生就业的利好因素分析 大学生就业中的道德因素分析 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分析 关于贫困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 贫困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困难分析 关于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成因分析 高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因素剖析及对策研究 高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因素及对策研究 聋人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制约因素研究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成因分析与就业指导 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策略分析 新时期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策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因素分析 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因素分析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不断进步,教育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自从我国实行高校扩招政策以来,大学生毕业人数已经逐年增加,而就业率却呈现出连年下滑的趋势,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究其原因,主要与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心理问题,以及就业市场不成熟和就业观念较落后等因素有关。要想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必须确立科学的发展观,树立大众化就业的新观念,通过政府和高校的共同努力,为大学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关键词:新时期 大学生 就业困难 因素

随着我国教育机制的不断改进以及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拥有了更多的择业自和择业机会,同时大学生就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国内外竞争环境,用人单位、大学生、高校及社会只有共同努力,才能使得高校毕业生这支宝贵的人才队伍,到祖国最需要的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为建设更加美好的国家,发挥更大的贡献。

1.用人单位在招聘中存在误区

多数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误区,主要表现为:首先,过分注重文凭、强调工作经验。不少用人机构认为,学历越高越好,过分强调工作经验,认为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进入工作岗位后不能及时创造效益,所以在招聘过程中常常打出必须具备2年至5年不等的工作经验要求,致使缺乏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很难很好的就业,其实多数用人单位却忽视了大学生的内在潜力和可塑性,其实只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岗前培训,多数大学生便能胜任工作;其次,部分单位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再次,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务员时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视,实行地区保护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

2.大学生自身的问题

大学毕业生自身存在不少问题:首先,诚信问题,有报道称,在一家招聘单位收到的80多份大学毕业生自荐表中,竟有十多人同时为一所学校的学生会主席,二十多人同时为某班的班长。另外,一些学生在签约后屡屡违约,也成为当今大学毕业生不诚信的主要标志之一,这些都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其次,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不能摆正自己的合理位置,期望值过高,片面追求工资待遇、工作环境以及工作所在地等因素,使得毕业生择业的心态趋于现实化和功利化,而很少真正考虑到自己的能力范围、兴趣爱好、特长优势以及内在潜力等。第三,求职途径把握不准。不少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人才交流会,或通过熟人“托关系”、“找门路”等方法来使想办法自己捧上“金饭碗”,而不善于“推销”自己,没有针对自己的切实优势,不能亲自重点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从而与就业机会擦肩而过。

3.我国高校教学存在误区

我国目前高校存在不少问题,例如:许多重点大学的教师一般都重视科研教育,而对本科生教学的责任心不强,讲课采取满堂灌,不顾学生到底有没有听懂、课后也不进行辅导、考试标准设置的也不严;对教育内容及方法掌握不到位,专业知识面比较狭窄,对于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不明确,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不尽合理等等,虽然教育部对高校学科专业进行了调整,但由于各高校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学科调整、专业设置仍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这些因素都进一步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

4.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新变化

新时期下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了不少新变化。首先,我国高教市场逐步向国外资本开放,各种形式的外国教育机构都可以进入,产生了更多类型的人才培养机构,提供了更多人才短期培训的机会,不少教育机构还与国内大学进行联合办学,这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本土高校大学生就业增强了不少的竞争对手。其次,人才市场更加偏重“好”“热”型专业。所谓的“好”“热”型专业,是指当前就业市场较紧缺的专业。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对大学生的专业偏好更加看重,有专长的复合型人才是用人单位竞相争聘的热点。再次,海外归来学子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冲击加剧。近几年来,留学生回国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直接挤压了国内大学生的就业空间。

5.结束语

在新时期下,不管是高校在校生或者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都要真正认清就业的大众化和市场化,要强化自身的综合素质,要明明白白知道用人单位优先选用什么样的人才以及用人单位的用人原则通常是什么,要根据这些来不断的完善自己。其次用人单位招聘时对大学生文明礼貌、气质和语言表达、沟通能力等也很讲究,这就要求毕业生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实践技能,更要有很高的个人素质,才能更好的解决就业难的问题,真正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