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防范雷电灾害

时间:2023-09-22 09:48:22

导语:在防范雷电灾害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防范雷电灾害

第1篇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安全生产工作决策部署,有效预防和减少雷电灾害事故发生,我镇根据《XX省安全生产条例》《XX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XX省防雷减灾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为进一步加强防雷安全工作制定本方案:

二、工作内容

(一)提高认识,切实增强防雷安全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

近年来,随着高层建筑物不断增多和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全省雷电灾害事故明显增加,因雷击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事件也时有发生.近五年全省累计发生雷电灾害事故70余起,因雷电灾害事故造成伤亡4人,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全。目前,我省已进入雷电灾害高发期,要充分认识防雷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当前防范雷电灾害事故的严峻形势,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原则,把防雷安全工作作为安全责任管理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以法人代表为第一责任人的防雷安全责任制,层层压实防雷安全监管责任,切实做好防雷减灾工作,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大雷电灾害事故发生。

(二)精心组织,加大对雷电灾害隐患排查力度

要严格落实防雷安全主体责任,在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时,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防雷装置的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确保防雷装置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从源头上遏制雷电灾害事故的发生。要建立和完善本行业、领城防雷安全重点单位信息库,并开展雷电灾害患排查,特别是对辖区内易燃易爆场所、高层建筑、电设施、通讯设施以及旅游景点、学校、商场、宾馆等人员密集场所,要制定排查方案,明确排查工作责任人,登记册排查结果。对于存在防雷安全隐患、没有按照规定进行防雷装置检测的,或者防雷装置检测不合格的单位,要立即进行整改,切实做到隐患排查整改无死角,坚决杜绝因主体责任落实不力造成雷电安全事故发生。

(三)密切配合,做好雷电灾害应急处置工作

及时接收,雷电灾害预警信息。相关部门组织属地企业,单位建立完善雷电灾害应急预案,密切关注雷电预警信息,针对雷电发生时可能伴有大风暴雨等极端天气事件,适时安排雷电灾害应急演练,增强应急处置能力。要建立健全雷电灾害报告制度,在遭受雷电灾害后应及时向当地气象部门报告灾情,并协助气象部门做好雷电灾害的调查、鉴定工作。雷电灾害发生后,应当立即启动预案,确保妥善处置灾情。

(四)加强宣传,提高防雷减灾意识

各部门要针对当前雷电灾害危害情况,广泛开展防雷科普知识的宣传活动,充分发动村、社区走访群众,积极向公众宣传防雷安全政策法规、防雷安全知识、防雷安全技能等,使防雷科普知识深入农村、学校、企业、社区,提高全社会雷电灾害防御意识和公民自主避险、自教、互救能力。

第2篇

【关键词】防雷产品 防雷技术 自然灾害 雷电灾害

一、前言

富兰克林通过风筝实验,发现了能够躲避雷电的方法,这也是防雷设备的雏形。在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后,人们防范雷电灾害的效率有了很大提升。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力行业与通信行业发展规模日益扩大,人类对于雷电的防范不再只停留在雷电对于人身伤害层面上,自然雷电通过外接电源和输电设备进入到电网内部或者是通过无线电波进入到网络设备中,会对相关行业造成致命性伤害。因为防雷措施不到位引起的灾难性事故频发,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及财产安全和国家信息部门的正常运转,由于自然雷电引起的信息传输受损间接导致的诸多行业无法工作,所造成的损失无法估量,因此防雷产品的性能和创新是现阶段避免雷电灾害的主要手段。

二、防雷产品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一)接闪器

接闪器是我国古明的一项防雷技术,根据古书记载,最早的接闪器是将铜质器物放到房屋顶上,来实现避雷的效果。发展到后来人们专门打造一种形似于鱼尾的器物,其实这是避雷针的最早形态,外国相关文献也有记载。远在西方的富兰克林率先在自己的房屋上安装了防雷装置,也就是早期的避雷针,并且有效地防治了雷电的危害。这样避雷针才开始在世界上推广流行。从理论上讲,接闪器也就是所谓的避雷针,是无法有效避免雷击的,避雷针的作用只是将雷击的能量通过自身传导到大地,从而避免出现雷电灾害。避雷针只是比其周围的事物更容易接收雷电,使周围雷电只是击中避雷针,而不伤害其他建筑。随着世界各国电力行业的发展,简单的避雷针已经无法满足远距离输电设备的防雷需求,因此技术人员研发了新型接闪器,也就是避雷线来保护远距离输电设备不受雷电灾害的干扰。

(二)避雷器

虽然远距离输电线的防雷工作得到了保障,但是与高压线相连的发电设备的雷电工作也必须得到有效保障。雷电产生的灾害不单单有直接雷电电压还有感应电压,通常的接闪器只能预防直接雷电,无法实现对感应电压的防止。雷电能够产生超过数十万伏的感应电压,并顺着输电线进入到发电设备中,造成发电企业无法正常工作。

1.管型避雷器

管型避雷器是一种能够通过自身装置喷气而熄灭电弧的设备,是由两个间隙组成,其中一个间隙充当保护间隙,能够起到保护间隙的作用,另外一个间隙放置在避雷器内,当外界雷电电压击穿内外间隙时,雷电产生的感应电流与短路电流经管道传导至地下,管内物质由于电流流过产生的热量而气化,从而会出现有气体从管内的避雷设备中喷出,强制造成间隙熄狐。在选择管型避雷器时要注意结合具体避雷需要,比如考虑安装设备的电流差,如果避雷器上的断流电流小于线路最大短路电流的话,就会造成避雷系统的爆炸,反之则会造成避雷器内部烧坏。管型避雷器是靠间隙击穿接地放电降压来发挥防雷效果,但是这种设备的防雷效果有着明显的弊端即容易造成短路,因此在实际应用中仅将其用于输电线路的防雷中,并配备其他相关设备防止出现短路现象。

2.阀型避雷器

阀型避雷器顾名思义是一种能够自动跳闸的设备,在遭受雷电袭击时能够自动的降压泄流,一旦雷电电压过后就能自动闭闸回流使电压恢复正常。阀型避雷器的工作原理是功过内置的电阻通过限流作用实现的。因此阀型避雷器内置电阻的质量直接影响着阀型避雷器的防雷效果,部分电阻的阻流效果不太理想,在高压下仍有微弱电流流过,这样长时间的工作就会导致电流过大引起电阻烧坏,为了避免由于电阻产生的热量烧坏阀型避雷器,通常在使用阀型避雷器设备的地方安装间隙隔离工频电压,这样能够有效地避免由于电阻元件的热量使其损坏,从而实现对整个电力网络的保护作用。

(三)氧化锌避雷器

氧化锌是现阶段国际上最为先进的避雷设备,氧化锌避雷器主要采用多个氧化锌阀片来实现防雷效果,氧化锌阀片有着极其出色的物理特性,表现出极强的非线性特性,在外在电压过高时内部电阻可以达到非常小,小电阻能够使在极短的时间内引导大规模雷电电流,但是在正常工作时比如在电力网络系统中电阻会变的非常大,几乎没有电流能够通过,这正是氧化锌避雷器的先进之处。并且氧化锌避雷器对于雷电产生的次生灾害比如雷电幅值等也有较好的防护效果,氧化锌先天特性正好是防雷设备所需要的,因此氧化锌作为优秀的防雷设备是对其自身性能的充分利用。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氧化锌避雷器虽然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但是在实际使用时容易爆炸、更换成本较高,无法实现永久性工作。为了解决氧化锌避雷器无法长时间工作的缺陷,串联间隙氧化锌避雷器应运而生,能够有效解决氧化锌使用寿命短的弊端。

(四)低压电源避雷器

根据日常生产经验而言,随着我国通信行业的发展,通信行业遭受雷电灾害的危害逐年增加,经过认真分析发现,大部分事故都是由于雷电通过无线电波进入到通信设备内部,引起通信设备瘫痪造成的,迫于生产压力,使得低压交流避雷器迅速发展,尤其是以MOV为材料的避雷器更是得到了大范围的应用。对于通信行业的防雷工作主要是从电源开始做好防护工作,而对于电源的防雷工作主要是采用低压电源防范手段。低压电源避雷器的工作原理就是当出现雷电灾害时,防止由于电源而引发的电路上的设备损坏,低压电源避雷器能够在极端的时间内将大量的电流传导到地上,以此来实现保护电路的效果。

(五)通信线路避雷器

仅仅在通信终端安装避雷器是无法实现对雷电灾害的有效防治的,通信线路由于雷电灾害出现的事故也层出不穷。但是防治通信线路的避免雷电灾害不同于通信终端,由于通信传输线路殊的电容电感效应,必须考虑避雷器上电容与电感的参数指标,其基本防治原理与通信终端的防治一样。现阶段对于通信线路上的防雷技术要求比其他方面的避雷设备要高,不仅要能够起到对雷电有效地防治,还要不影响通信传输的质量,通信线路上的技术参数比较严格,因此对于通信线路上的避雷器效果要求比较严格。理论上讲,通信线路上的防雷设备最好是电容小,通流大,但是现实中目前为止很难有元件能够满足这些要求,部分元件能够实现电容小的要求,但是会影响通信频率的影响。

三、防雷产品发展新进展

(一)柔性避雷装置

经过研究人员长时间的考察,竹子是植物中能够有效防治雷电的灾害,分析得知竹子中有种柔性螺旋物质,技术人员用此物质作为接闪器,并研发了相应的雷电衰减设备,当出现雷电灾害时,能够通过柔性螺旋的不锈钢装置向空中放出雷电出现的异性电荷,从而实现将雷电电荷引入地下,柔性雷电装置主要是针对逐渐兴起的高层建筑或者是大型建筑比如机场等重要部门。

(二)激光避雷

激光避雷设备是由日本开始研发的防雷装置,因为雷电灾害不是直接击中物体,击中轨迹是曲线,从物理角度分析在雷电时常伴有雨雪天气,在空中雨雪颗粒分布不均衡导致大气中的电荷分布也不均衡,但是雷电电流总是向着多电荷范围内发展。激光正好能够根据雷电曲线传播的特点来发挥防治,激光的传播严格按照直线传播并且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大量能量。激光的这种特性能够使空气中的带电颗粒出现脱离形成等离子状态,激光的防雷原理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为雷电开辟一条传输通道,引导雷电传输到地上或者是安全地带。

四、防雷产品发展新趋势

随着环保理念的逐步深入,可再生资源的设备得到大范围地推广使用,比如太阳能设备的普及,未来太阳能设备会出现大片太阳能技术的屋顶和建筑,这对于防雷技术的研发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现阶段我国现有的防雷技术和产品无法很好地解决太阳能设备的防雷工作,为了有效提高太阳能设备的使用性能,必须严格按照实际需要继续创新现有雷电技术,因此未来防雷产品的发展应向着防雷设备与太阳能设备有机结合方向进行研究,并且还要保证外形美观。

五、总结

防雷是长久以来困扰人类生活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防雷技术和产品也经历了由防雷雏形到新型防雷产品的发展,但是防雷技术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对于雷电的起因与雷电的传播特点要继续进行研究,对于新的防雷设备和技术要经过实际使用后,再大范围使用。对于雷电的防护任何时候都不能懈怠,我们要在现有的技术基础上不断创新和探索,争取尽早实现对于雷电灾害的有效防治。

参考文献

[1]苏社平.防止智能建筑中雷害的方法和技术措施探讨[J].企业技术开发,2009(04).

[2]吴学宏,蒲天伟.防雷与接地技术[M].北京: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第3篇

关键词:农村雷电灾害;现状;防雷措施

中图分类号:S4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432211

前言

由于对雷击事故原理缺乏科学认识、防范意识薄弱、防雷措施不足,农村地区遭受雷害的几率远远高于城市,是我国现阶段防雷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为了减少雷击事故、保护农村群众生命及财产安全,必须要对农村防雷工作进行加强,进一步完善防雷措施。

1 农村雷电灾害的现状及防雷措施

1.1 农村雷害现状

官方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每年在雷击事故中伤亡的人数在1000以上,其中,城市和农村因此伤亡的人数占比分别为10%与90%。这种情况反映出雷害对群众生命存在巨大威胁,也说明了现阶段农村的防雷工作还有待加强。结合近年来重大雷害事故的发生特点可知,农民对雷害认识不足、防雷措施不够完善是导致惨剧的主要原因。为了减少此类事故,农村地区有必要根据目前防雷工作中的缺陷,通过扩大宣传、增设防雷装置等措施尽快加以改进。

1.2 防雷措施

1.2.1 完善气象减灾体系

现阶段,我国对于农村防雷工作非常重视,但是,由于人力资源不足、财力有限等条件的限制,气象部门在减轻农村雷害工作方面起到的实际作用依旧十分有限,具体表现为科普宣传工作并不到位,与群众期望差距过大。对于农民来讲,想要获取科学的减灾知识并不容易, 这也是灾害防御有效性差的原因之一。针对这种情况,气象机构有必要在明确自身责任与作用的基础上,主动配合政府,共同完善气象减灾体系。这方面的可行措施为:将目前各地农村已经初步形成的乡镇气象协理员与村信息员机制合理利用起来,减轻人力资源因素对气象宣传工作的限制,改善减灾知识普及的效果。村气象员在灾害防御工作方面可发挥出巨大作用。现实中村气象部门应重视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知识传授。气象员也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工作,做好减灾知识的普及,提升广大农民的防灾能力,减轻雷害导致的后果。

1.2.2 增设防雷装置

防雷装置可以起到减弱雷电影响、避免雷击事故的作用。合理利用防雷种装置对于减轻雷害是十分必要的。农村防雷工作的推进受制于经济水平,对于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农村地区,建议加大防雷装置的覆盖区域,尽可能的保护群众安全。举例来讲,外部防雷装置具有拦截闪电并泄放其能量的功能,合理安装能够有效减少直击雷引发的事故,对于减少农民伤亡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农村,建议将此种装置作为优先考虑。目前,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已经进入了重要时期,再加上政策支持,农民处境有了很大的改善,生活水平也在逐渐提升,家用电器数量显著增多。也加大了用电风险,在缺乏必要保护装置的时候,农民很可能会在用电的过程中遭受雷害。为了防止出现上述情况,农村地区可通过增OSPD等方式来保护线路,使其免受雷害。SPD装置能够减轻闪电危害,降低线路因雷击而出现故障的可能性。现实中有必要大力推广防雷装置,利用防雷装置的保护作用来减轻农村雷害。

1.2.3 做好防雷宣传,增强农民防范意识

农村地区发生的众多雷击事故中,大多是因为农民缺乏防范意识导致的,比如,在雷电发生时撑伞或者躲在大树下避雨等。这种情况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不了解雷击事故原理,无意间做出的行为为雷击提供了发生条件。所以,扩大宣传使农民了解雷害成因及原理,是农村防雷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农民了解了相关防雷常识,就能够正确分辨雷雨天气哪些行为比较危险,也就会下意识的避免,防范意识便会因此形成,雷击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自然就会下降。为了保证宣传效果,现实中就不能只关注宣传工作的开展频率,还必须要做到深入农村,使广大农民能够真正掌握防雷知识。

在宣传内容上,建议突出3个方面:熟悉雷击事故发生规律。尽管雷电是随机出现的,但雷击事故却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比如,孤立高耸的建筑遭受雷击的可能性要高于低矮建筑,土壤电阻率低、不稳定的地区遭受雷击的可能性要高于电阻率高、稳定的地区。所以,如果在防雷宣传的时候对此进行明确,农民在雷雨天气就会主动的远离空旷地区和凉亭等易受雷击的建筑,这样一来,雷击事故将不具备发生条件,伤亡事故发生几率将大为降低;让农民了解有效的自我保护措施。比如,若雷雨天气只能在树下暂避,则需保证自身与树干间距大于3m,同时应注意保持蹲姿、双腿靠拢;若在旷野中遇到雷暴,则应立即到低洼处或者洞穴内暂避;若遇到高强度雷电且周围无处可躲,则需将身体重心降低并尽量少与地面接触,即保持下蹲姿势同时并拢双脚、踮起脚尖;避免雷雨天气的危险行为。很多人被雷电击中的原因都是自己做出了危险行为但不自知,所以,防雷宣传中对危险行为进行强调也是必要的。比如,很多人在遇到雷雨天气的时候,会下意识的寻找大棚避雨。但是,在缺乏防雷设施或者设施不完善的情况下,大棚并不安全,进入其中避雨的人依旧存在遭受雷击的可能性。只有使人们意识到这一点, 他们才会在雷雨天气有意识的规避危险行为,比如,遇到雷暴时打电话求助、站在窗前看闪电等。

2 结语

雷害不仅可能会给农村带来经济损失,还会导致一些伤亡事故,是农民人身安全与建筑安全的一大威胁,破坏性不容忽视。所以,现实中有必要从帮助农民科学认识雷击原理入手,通过完善气象减灾体系、增设防雷设施、加强防雷宣传等方式来提升雷害防御水平,进而达到减灾、避灾的目的,切实保证农村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龚梅竹,王玉娟,刘晓燕.新农村建设背景下雷电灾害预警技术分析[J].南方农业,2015(27):206.

第4篇

关键词 建筑物;雷电形成;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1)122-0180-01

1 雷电压的形成及其危害

大气中的饱和水蒸气在上下气流的强烈摩擦和碰撞过程中,形成了带不同电荷的雷云。当带电的云块临近地面时,由于静电感应,大地感应出与雷云极性相反的电荷。云层与大地之间就像一个巨大的极板电容器,当云层中电荷密集处对大地的电场强度达到25 kV/cm~30 kV/cm时,就会击穿空气绝缘,云层对大地便发生先导放电。当先导放电的通路到达大地时,大地上的电荷与雷云中的电荷就会发生强烈的中和,出现特大电流,时间大约为50 μS~100 μS,雷电流可达几十万安,其能量巨大,可损坏建筑物,中断通信,危害人身安全。

2 充分认识雷电防护工作的重要性

雷电灾害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特别是学校、高层建筑、易燃易爆场所、电力、通信等重点行业和人口密集区场所的防雷尤其重要。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高层建筑物、计算机房、网络设备、电器化设备、各类监控系统、通信设备、电化教育、远程教育、卫星接收系统等高科技产品应用日益普及,雷电隐患也随之增加。人民群众防雷意识淡薄,缺乏防雷知识,地方政府对雷电防护安全生产工作不重视,是造成严重损失的主要原因。

3 建筑物防雷措施

3.1 要广泛开展防雷法律法规和雷电灾害防御知识宣传

地方各级政府、机关单位要积极配合气象部门开展防雷安全的宣传活动,利用板报、广播、电视、宣传画、讲座、上安全课、设点发放资料、电化教学等多种形式对人民群众进行防雷科普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宣传,让防雷安全教育知识进入千家万户,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避险、自救、互救的能力和依法防雷、科学防雷、主动防雷的意识。提高广大人民对防雷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要站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极端负责的高度,充分认识防雷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当前雷电灾害多发的严峻形势,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加强协调、密切配合,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共同做好防雷安全管理工作。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防雷安全工作,本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把防雷减灾作为安全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安全检查范围之内,做到警钟长呜,防患未然。

3.2 直击雷的防范

直击雷防护最早的就是富兰克林设计的避雷针,分三部分:避雷针、引下线和接地体。目前,在城市的高大楼房上,均采用避雷带作接闪器,它利用四周柱子内的主体钢筋作引下线,利用地下的钢筋混凝土基础作为接地体,在大楼设计和施工时就要考虑到作为网状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体的钢筋网络之间的电气连接,形成一个笼式框架及所谓“法拉第网”笼式的框架,如果要达到理想的效果,在没有避雷针的情况下,必须在最高位布有不大于10 m×10 m的金属网络,整座建筑物的金属体(如:水管、天线等)都要与这个笼式框架相连接,以达到理想的防雷保护作用。

3.3 侧击雷的防范

防雷设计措施是在建筑物中设置均压环,并与引下线可靠连通,以保证其遭受侧击雷时的安全。从施工的实际工作量、保护范围、雷击概率、经济性等方面考虑,实际防侧击雷设计一般在建筑物超过30 m以上每隔6米设置均压环与引下线可靠连通。30 m及以上外墙上的栏杆、门窗等较大的金属物应与防雷装置连接。

3.4 感应雷

感应雷主要通过电源线、信号线或数据线人侵而破坏电子设备,所以感应雷的防护是要在各种线路的进出口安装适当的防雷器。防雷器应具备以下条件。

1)动作时间快,小于25 ns。2)相容性。它不会对其所保护的设备或线路造成任何干扰和中断。3)能承受高电流。防雷器必须能承受10 kA以上的雷电电流。4)全面保护。电源防雷器必须能提供相线对地线、中线对地线及相线对中线的全面保护。5)反复使用。在正常情况下可承受多次感应雷击,而自动恢复原始保护状态。6)安装简易。

3.5 要及时做好雷电灾害应急处置与调查工作

各机关单位要针对自身特点建立雷电灾害应急处置预案。雷电灾害发生后,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在最短时间内做到组织领导到位、技术指导到位、物资资金到位、救援人员到位,确保高效妥善处置灾情。要建立健全雷电灾害报告制度,在遭受雷电灾害后及时向当地气象局报告灾情,并协助气象局做好雷电灾害的调查、鉴定工作,分析雷电灾害事故原因,提出解决方案和措施。

3.6 严格执行防雷安全责任追究制

要按照国家、省(市)气象局的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加大对各单位防雷安全责任事故的查处力度,对于拒不接受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拒不执行防雷装置定期检测、防雷装置不合格又拒不整改、使用不合格防雷产品的单位和责任人、无防雷工程、设计、技术评价、防雷检测相关资质的单位和个人资格证而私自从事防雷方面工作的,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江西省雷电灾害防御条例》进行严肃查处;对于违反法律法规、因失职导致雷击责任事故或灾害应急处置不力造成重大事故的,要及时组织调查,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4 防雷装置的安装要求与使用中的检查

4.1 安装要求

防雷装置应利用建筑结构钢筋或镀锌角管、扁钢等制成,应保证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和载流能力,以满足通过雷电流时动稳定和热稳定的要求。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体的最小几何尺寸应满足相关规范的规定。在潮湿或腐蚀性环境中,这些防雷装置所用材料除应进行镀锌或涂刷防腐漆处理外,还应适当加大截面以防腐蚀和锈蚀。

4.2 使用中的检查

防雷装置的检查包括外观检查和测量两个方面,10 kV以下的防雷装置应至少每年检查一次,避雷器应在每年雷雨季节前进行一次检查,雷雨后应对防雷保护装置进行巡查,以及时发现和排除故障,确保防雷装置能正常工作。外观检查主要包括:接闪器、提前放电避雷针及引下线各部分的连接是否牢固可靠,各部分腐蚀和锈蚀情况,并及时进行防腐、防锈处理,若腐蚀超过30%以上则应进行更换。

5 结束语

随着建筑科技的发展和城市用地的减少,高层建筑不断增多,结构形式也日趋复杂,加上大型钢结构、金属屋面以及大量微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使得建筑工程遭受雷击的可能性不断增大,同时雷击造成的损失也会更为严重,设计和施工人员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相关经验,以进一步完善建筑物防雷保护措施,将雷电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程度降到最低,为更好的防灾减灾发挥有效的社会作用。

参考文献

[1]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S].

[2]虞昊,等.现代防雷技术基础[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第5篇

关键词 雷电灾害 特征分析 安全防护

中图分类号:P429 文献标识码:A

1雷电灾害和相关的分布特点

1.1雷电灾害分布的地域特点

我国的地势分布特点使得雷电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在东南沿海地区,受季风、洋流以及地形等因素的影响,雷雨天气较多,而西部地区因处于内陆,受季风影响较小,气候较为干旱,因此雷电灾害也相对较少。此外,雷电灾害因山地、平原、盆地等不同的地形特点,在雷电灾害多发的地区也呈现出不同的分布特点,其带来的影响也有一定的差异。

1.2雷电灾害分布的时间特点

受气候分布等因素的影响,雷电灾害的分布具有一定的时间性特点,一般而言,我国雷电多发的季节为夏季,从月份来讲主要集中在6月到8月份,这一阶段是我国雨水最为集中的阶段,并且受太阳因子活动等的影响,雷电现象较为多发,带来的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也是最大的时候。

1.3雷电灾害的危害

雷电灾害作为一种自然现象,会给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它可能会带来人员的伤亡、基础设施的损坏等,最终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具体而言,雷电灾害的危害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雷电灾害最为直接的是带来物质损失。从历史统计情况来看,雷电灾害最大的影响是造成建筑物的损毁、动植物的伤害,在高层建筑物不断发展的情况下,雷电灾害的危害性也相对的增大,对于人们日常生活安全带来诸多影响。其次,雷电灾害造成了一定的人员伤亡,每年雷电多发季节我们都能看到一些雷击造成人员伤亡的报告,对于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最后,对于通信设备等造成了较大的损害。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电子通信设备和相关基站的建设成为一种必然的要求,其防雷技术应用不到位直接带来通信设备以及电力设备等的损害,从而影响人们正常的通信。加之人们的防雷意识相对薄弱,对于雷电灾害的防护措施不足等都使得雷电灾害的危害加大,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

2雷电灾害的安全防护

2.1雷电灾害监测预警

雷电灾害的防护中,监测预警系统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对于灾害的发现以及防范措施的及时性等都会有着积极的影响。具体而言,我们要在雷电观测的基础上来分析相关参数的变化情况,从而能够及早地发现一些灾害信息,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为雷电的防护提供有效的参考资料。通过雷电定位系统以及雷达探测系统等的综合应用来保证雷电防护措施的先导性,以提供更为及时、准确的雷电防护信息资料。此外,雷电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要结合重点地区以及重点的防护单位来看站,通过雷电活动规律等的应用来建立一个完善的评估系统,从而更好地来评定雷电发生的概率以及可能的影响和损失等,在此基础上制定完善的防雷方案,并且不断地改进和完善防雷装置和系统,实现防雷措施的有效性。

2.2易燃易爆区域的安全防护

雷电灾害防护中,要做好易燃易爆区域的安全防护工作,以减少雷电带来的火灾或者爆炸等灾害,从而减少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对于易燃易爆区域,要严格贯彻执行防雷的相关规划进行设计和建设,通过避雷针、避雷带等的综合应用来增强防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从而降低雷电流以及地电位,有效防止雷电的反击和跨步电压的产生,使得该区域的接地能够得到妥善配置,保证防雷接地以及经典接地等都能够有效的连接,保证其有效性,减少雷电灾害的影响。

2.3电子设备的安全防护

在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不断扩大的背景下,电子设备雷电灾害的防护也成为一项重要内容。对于电子设备而言,主要有直击雷的防护以及感应雷击防护两个方面,前者可以通过避雷针以及均压环等避雷装置的应用来实现,而对于一些雷电活动比较频繁的场所和地区则要选择应用感应雷击防护技术,以保证其安全。对于感应雷击技术的应用上,通过各个设备线路的屏蔽处理来避免一些架空线路,并通过电子设备数据线以及信号线等的应用来实现接地的有效处理,较少雷电流的损耗。电力设备采取综合共用接地方式,总配电房敷设一圈40慷菩勘飧纸拥鼗懔髋牛胧彝獾赝鹊缥涣樱扛龅ヌ褰ㄖ枭柚媒拥卦ぢ窦Vそ拥叵低车目煽啃院桶踩裕拥缱由璞傅牧拥冉嵌瘸龇⑺跣〔煌缱由璞钢涞牡缥徊睿行У丶跎倮椎缥:Α5缱有畔⑾低车陌踩;ぴ蜃酆嫌τ孟呗菲帘巍⒙竦亍⒔拥氐确览状胧诨堪沧肮缪贡;てPD以达到分压分流的目的。

3结语

雷电灾害自身所具有的一些特点为雷电灾害的安全防护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实践中,我们可以结合雷电灾害的特点,建立雷电监测预警系统,以更好地利用雷电灾害的规律和特点等,不断完善建筑物、电子设备等的雷电防护措施,以减少雷电灾害带来的损害,更好地保证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安全。

参考文献

[1] 舒建军,陈庚.2001~2010年韶关市雷电灾害特征及防雷减灾对策[J].广东气象,2012(4).

第6篇

关键词 雷暴;气候变化特征;灾害防御;北京门头沟

中图分类号 P4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3-0189-04

Abstract The paper studied the change characteristics and rules of thunder in Mentougou District of Beijing City,strengthened thunder protection and hail precipitation,conducted the risk zoning and assessment of lightning disaster in Mentougou area,put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risk management,reduce the losses caused by thunder disaster,which was very important to promot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ety. The ground observation data of Mentougou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y and Zhaitang Station during 1980-2013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thunderstorm climate characteristics and risk zoni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verage annual number of thunderstorm days of Mentougou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y and Zhaitang Station were 36 days and 41 days,respectively. From early 1990s to 2013,the number of thunderstorm days decreased gradually,and showed obvious seasonal and monthly change. The changes increased rapidly from May to June,and reduced gradually from July to September. At 13:00 and 20:00,the thunderstorm occurrence frequency was the highest. The most annual thunderstorm days appeared at Zhaitang in 1986(58 d),and the least annual thunderstorm days appeared at Mentougou District in 2013(24 d).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ghtning disaster in Mentougou District were as follows:firstly,the thunder disaster changed cyclically and seasonally;secondly,the terrain in mountainous area was complex,and the local microclimate characteristics was obvious,which led to local strony weather easily;thirdly,due to the traffic inconvenience in mountainous area,residents′ consciousness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was relatively weak,it was easily lead to serious loss of life and property. Therefore,thunder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and risk zoning in Mentougou District is important.

Key words thunderstorm;climate change characteristics;disaster prevention;Mentougou Beijing

雷暴过程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灾害类型,常会对人身安全和生产生活造成严重的危害。雷电灾害造成的损失通常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直接雷击灾害,会直接击死、击伤人畜,击坏输电线、建筑物,甚至引发火灾;另一类为感应雷击灾害,不易被察觉,通常以电磁感应和过电压波等形式对微电子设备构成危害[1]。尽管表现形式不同,2种形式的雷击均带来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门头沟区地处北京市西部,海拔一般在90~2 303 m之间,位于东经115°25′00″~116°10′07″,北纬39°48′34″~40°10′37″之间,分深山区、浅山区、平原。地处华北平原向蒙古高原过渡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中纬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湿润,冬季寒冷干燥,西部山区与东部平原气候呈明显差异。最高山峰为西部的灵山,海拔2 303 m,山地面积占98.5%,是北京市唯一的纯山区,属太行山余脉,地势险要,“东望都邑,西走塞上而通大漠”,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本文首先对近34年门头沟区及斋堂站雷暴统计资料进行分析,找出雷暴出现的气候特征以及雷暴出现天气背景和雷暴发生的一般规律,结合当前防雷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防御雷电的若干对策,以期达到防御雷电灾害及防雹增雨的目的。然后,对门头沟区的雷电变化特征和雷电灾害进行风险区划及分析,提出合理的防范措施与建议,提高风险管理的能力,力求减少雷电灾害造成的损失。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文选取门头沟区气象台及斋堂观测站1980―2013年34年雷暴日资料,分析其不同时段的变化特征,用线性拟合方法分析其变化趋势。在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及区划研究时采用的2001―2010年北京地区雷击灾情资料。

1.2 研究方法

按照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规定,在1 d内(20:00至次日20:00)气象台只要听到1次以上雷声,就统计为1个雷暴日,雷暴日数统计以地面观测记录为准,年雷暴日数为全年各月雷暴日数总和,年平均雷暴日数是指本站多年雷暴日数的平均值。采用数理统计、线性趋势估计、气候倾向率等方法对门头沟区气象台及斋堂观测站雷暴日数及初雷日、终雷日等进行气候统计分析。根据《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 50343―2012)规定[2],25 d

N=K×Ng×Ae,Ng=0.1×Td

式中,N为建筑物年预计雷计次数(次/年);K为校正系数;Ng为建筑物所处地区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次/(km2・年)];Ae为与建筑物截收相同雷击次数的等效面积(km2);Td为年平均雷暴日(d/年)。

2 雷暴日数的分析

2.1 雷暴日数的空间变化特征

雷暴产生受盛行气流、天气系统、地形和下垫面等多种因素制约。地形产生的热力效应使低层大气中存在气旋性辐合,水汽和热量集中时易形成不稳定层结,利于垂直环流的不稳定发展[4]。其中,地形的抬升作用及其引发的热力效应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地形的抬升作用可导致地形附近出现积云,能使垂直上升气流速度比无地形时增加10 m/s,促进较强的对流云展[5]。

门头沟区境内地势呈东低西高走向,雷暴产生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自西部向东部逐渐递减的特征,地形特点决定了雷暴的空间变化特征[6]。当冷锋越山时,若山后低层为暖空气控制,则由于山后低层暖空气之上有冷平流叠置,使不稳定度大为增强,因而常在山后造成大片雷暴区。山地迎风坡的抬升作用也很大。因此,山地是雷暴的重要源地,当山脉风速越大,风向越垂直于山脊,或者山坡越陡,则地形抬升作用引起的空气上升运动越强,雷暴发生的可能性越大。

2.2 雷暴日数的时间变化特征

2.2.1 雷暴日数年际变化。雷暴作为一种天气现象在门头沟区每年均有发生,34年平均雷暴日数为37 d。从图1门头沟区及斋堂年雷暴日数的距平曲线图可见,1986年、1990年雷暴活动异常偏多,其中1986年斋堂站出现雷暴日的天数最多,达到58 d;2010年门头沟区雷暴活动异常偏少,为24 d。由图1雷暴日数的年际变化及其趋势变化特征曲线可见,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雷暴日数变化较大,说明在此期间的雷暴活动相对于其他年代比较频繁;90年代中期至2013年为一个缓慢下降阶段。1980―2013年年平均雷暴日数线性倾向率斋堂站为-0.5 d/10年,门头沟区为 -0.4 d/10年,表明门头沟区及斋堂站雷暴日数的年变化总体为下降趋势。这与张敏锋等[7]指出的“东北地区20世纪80年代平均雷暴日有增加的趋势,在波动中呈平稳发展,我国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雷暴30年来总体有减少的趋势”的结论是一致。

2.2.2 雷暴日数的月变化。门头沟区及斋堂站的雷暴日数具有明显的年内变化,由图2可以看出,各月平均雷暴日年瘸实シ逍捅浠,4―6月雷暴日迅速增多,门头沟区7―9月迅速下降,斋堂站7―8月缓慢下降,9―10月迅速减少,两站12月至次年2月均无雷暴。斋堂站峰值出现在6月,年平均达11 d,门头沟区峰值出现在7月,年平均达10 d。夏季(6―8月)雷暴日数最多,占全年总数的66%~68%。

2.2.3 雷暴初终日的变化。从门头沟区及斋堂站雷暴初、终日期统计资料来看,门头沟区雷暴初日最早出现在1990年3月30日,最晚出现在2013年6月5日。终日最早出现在2005年8月28日,最晚出现在2004年和2009年的11月9日。斋堂站雷暴初日最早出现在1990年3月12日,最晚出现在1982年5月21日。终日最早出现在1980年9月10日,最晚出现在2009年和2011年的11月11日。图3、4分析了3―5月雷暴初日资料。门头沟区及斋堂站雷暴初日4月最多,分别为71%、65%;5月次之,分别为21%、29%。从曲线变化来看,门头沟区1993年、2013年雷暴初日发生变化幅度大,2004―2010年终日变化幅度较大。

3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区划

3.1 地闪密度的分布

雷电灾害的易发区域主要集中在山前至平原一带地区[8-11],发生地闪的高频地区主要集中在妙峰山、雁翅、百花山一带,地闪密度值在2.1 fl/(km2・年)以上,这一带地区雷电灾害较为活跃,自然闪电的发生频率最高,很容易造成直接的自然灾害。门城地区(龙泉镇、永定镇)位于全区的中心地段,是全区的次高风险区域,一旦发生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甚至人员伤亡将是比较严重的。下面从雷电灾害脆弱性、人员伤亡、受雷击胁迫下的财产损失风险区划图3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图5给出的是门头沟区分区地闪密度的分布图。

3.2 雷电的裸风险区划

雷电灾害的裸风险,即灾害的脆弱度,指灾害带来的人员和财产的伤害或损失程度,某一地区的人口和经济越集中,对灾害的脆弱度越高,可能造成的潜在损失越大,灾害的风险也就越大。图6给出了门头沟地区雷电灾害裸风险的区划图,灾害裸风险的高值中心主要分布在雁翅镇与大台街道办事处的交界处、田庄、百花山等地区,范围值在9.85~25.35次/(km2・年),这与图5门头沟区的地闪密度分布是相对应的,地闪密集地区的雷电灾害裸风险较大。

3.3 雷电灾害人员伤亡风险区划

雷电灾害带来最惨痛的代价就是人员的伤亡。由图7门头沟区雷电灾害人员伤亡风险区划图可以看出,各镇、街道的中心地段是人口较为密集的地区,雷电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风险也较高。门城地区、大台街道办事处的人员伤亡风险全区最大,达到0.08~0.14人/(km2・年),其次像雁翅镇、斋堂镇、清水镇等地区是人员伤亡的次高风险区,风险值都在0.05人/(km2・年)以上。

3.4 受雷击胁迫下的财产损失风险区划

雷电灾害严重威胁人民的财产安全,造成不可避免的财产损失。图8是门头沟区受雷击胁迫下的财产损失风险区划图,可以看出,门城地区作为全区的经济中心,每年雷击灾害造成的财产损失达到30万元/(km2・年)以上,部分地区甚至达到100万元/(km2・年)的经济损失。此外,各镇、街道的中心地段也是经济损失比较严重的地区。

4 结论与讨论

(1)门头沟区雷暴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从西部向东部城区递减的特征,主要与地形有关:西部、北部多为山区,地势高,山地的抬升作用有利于对流的发展。钟幼军等[8]分析了黑龙江省雷电活动气候特征指出:由于山地迎风坡的强迫抬升作用很大,山地是雷暴的重要源地。因此,地形对雷暴影响显著。

(2)近34年门头沟区及斋堂站雷暴日数总体呈现出缓慢下降趋势,平均每10年下降0.5 d左右。雷暴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制约。徐桂玉等[9]研究了中国南方雷暴的气候特征,指出1971―1995年中国南方年雷暴次数呈现逐渐减少的总趋势,多雷暴带与主要山地分布密切相关。城市的发展以及下垫面气象条件的改变也是雷暴日数减少的原因之一。

(3)门头沟区及斋堂雷暴日数有明显的季、月变化。夏季最多,秋季次之,冬季无雷暴发生;最大值出现在6―7月,这主要是由季节的气候特点决定。

(4)l生地闪的高频地区主要集中在妙峰山、雁翅等一带;居民点、城镇用地两类承灾体脆弱性相当,脆弱系数均较大,对于灾害的承受能力较差;灾害裸风险的高值中心主要分布在雁翅镇。因此,应建立科学、规范、系统和动态的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机制,进一步提高门头沟区雷电灾害应急管理工作水平,为相关管理机构提供制定应对突发雷电灾害的应急预案和相关应急管理措施的科学依据。

(5)门头沟区雷电灾害总体表现如下:一是季节性特征。雷电灾害多呈周期性和季节性;二是局地性强。由于山区地形复杂,局地小气候特征明显,极易发生局地强天气;三是灾害带来的危害大。由于山区交通不便,居民防灾减灾意识相对淡薄,极易导致严重的人员生命财产损失。

(6)随着气象灾害研究的不断深入,灾害的风险管理以及防灾减灾能力的提升得到更为广泛的重视。通过提高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对雷电灾害风险的承受能力,以及雷电灾害的控制能力,可以为灾害的预测、损失的评估以及减灾决策服务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对雷电灾害的预防与治理、减灾规划与措施的制定、灾害处置措施的建立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7)针对门头沟区地方气候特点,要加强对雷电的监测,研究雷电形成的机理,提高雷电预警预报的能力,各级政府应加大对雷电防御和科研的投入。通过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可为评估对象提供雷电防护的科学设计、灾害风险控制、经济投资、应急管理等方面服务。防雷减灾仍是现代化气象服务工作的重点,应该常抓不懈,它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应引起高度关注[10]。

(8)应加大气象灾害防御科普知识的宣传力度,开展气象信息和防灾减灾科普知识普及,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增强公众从我做起意识,合理躲避雷电灾害突发天气。通过雷电灾害科普宣传,形成监测预警、传播途径、防御指南、社会救助等社会响应运行机制。加强雷电防护能力,提高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减少灾害带来的人员伤亡损失,是研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最具有现实意义的。

5 参考文献

[1] 张仪军,陶善昌,马明,等.雷电灾害[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9.

[2] 王德言,李雪佩,刘寿先,等.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 50343-2012[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6-8.

[3] 建筑物范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中国计划出版社:2010.

[4] 廖菲,洪延超,郑国光.地形对降水的影响研究概述[J].气象科技,2007(3):309-316.

[5] 谷国军,王昂生,徐焕斌.有地形存在时对流云发展的数值模拟研究[J].气象学报,1994,52(1):90-98.

[6] 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等.天气学原理和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429-431.

[7] 张敏锋,冯霞.我国雷暴天气的气候特征[J].热带气象学报,1998,14(2):156-162.

[8] 钟幼军,曹,宫延平,等.黑龙江省雷电活动气候特征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07,16(5):79-83.

[9] 徐桂玉,杨修群.我国南方雷暴的气候特征研究[J].气象科技,2001,21(3):299-307.

第7篇

关键词:北方夏秋季节;强对流天气;鱼塘管理

中图分类号:S9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8-0224-1

1 加强灾害的预测预报预警和各项防范准备工作

各地各部门要密切关注天气形势,及时将有关信息向公众,要把工作重点放在防灾减灾上。气象部门要加强气象预测、预报、预警工作,及时灾害预警信息和简明防灾避灾办法;各地区的农牧、水务部门要加强与气象等部门联系,密切关注气象变化通过媒体等各种渠道,及时向养殖场户灾情预警信息,要利用农民信箱等平台和手段,将天气动态、防御措施等信息迅速传达给渔民、养殖基地、设施渔业大户等,布置指导并动员渔民群众做好防范暴雨、洪灾等工作,尽量减少损失。并针对强降雨天气可能引发的灾害,结合当地养殖业生产具体情况和实际,落实好各项防灾、避灾措施。要完善养殖业防洪抗灾应急方案,做好防洪应急队伍、物资等方面的准备,做到有应急预案、有预警系统、有抗救队伍。各乡镇办要尽快深入村、户,及时指导做好防范准备,特别是协助畜牧养殖企业和养殖大户做好防范工作。

2 加大宣传力度,做好应对强对流天气的准备工作

养殖场及养殖户普遍存在的对强对流天气对渔业生产的危害认识不足、准备不足、行动迟缓的问题。农牧渔业部门应该尽早制定《渔业生产如何应对强对流天气的措施》通告,通过学习班、现场会等形式加大宣传,也可以在养殖场、集市、养殖集中区张贴通告,动员从渔农民做好应对强对流天气的准备工作。

3 立即开展防汛安全隐患的排查

农牧主管部门迅速组织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实行分片包干,开展一次养殖业防汛安全隐患的大排查。一是要全面排查苗种场的防汛隐患,重点对亲本池、鱼种池进排水系统加强检查,确保亲本、鱼种不逃逸、不损失。二是要巡查主要养殖场基础设施,重点对排灌机械、防逃设备、网箱、池埂护坡、涵闸、电路等做到全方位排查,不留死角。对查出的问题能解决的,立即整改;对不能立即整改的,实行限时整改,确保安全应对强对流天气对渔业生产造成的危害。

4 提早检查养殖场的各类设施及棚舍

强对流天气来临之前开展各类设施及棚舍安全检查,养殖场负责人要组织人员对各类设施、贮料库、围墙、办公室和职工宿舍进行详细的检查,发现问题要及时加固,防患于未然。对居住在有危险性棚舍内的人员和奶牛要及时转移,严防人员伤亡事故发生。

夯实池梗(田埂),加固拦鱼设施,排泄掉池塘(稻田)多余的水,防止强降雨造成的漫埂、倒埂(坝)现象发生;加固养殖生产用房,防止倒塌伤人;加强防洪排涝设施设备的检修,疏通进、排水沟渠和排洪渠道,确保排涝通畅;加强用电设施设备安全检查,防止短路、电线断裂、电杆倒塌等现象发生;加强值班巡查,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做好防风、防雹、防雷电准备工作,力争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认真做好疫病防控工作。强对流天气成灾后,往往是鱼类疫病多发时期,要切实加强疫病防控工作,做好免疫消毒和病死鱼无害化处理,加强疫情监测,强化应急准备,及时处置突发疫情。

5 积极做好灾后复产工作

一旦发生灾情,立即组织力量,及时排除险情,防止灾害进一步蔓延。灾后,根据受灾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渔业减灾复产措施,组织技术人员深入渔业灾区第一线,深入村场和养殖基地,现场指导渔民开展生产自救和恢复生产工作,保证渔业生产安全,确保渔业增效、渔民增收。迅速开展苗种调剂工作,帮助指导灾后渔民补充投放鱼苗鱼种,减少损失。及时将病鱼死鱼打捞上岸,集中销毁,坚决杜绝死鱼流入市场,对部分地区进行防病消毒,加强水质和疫病检测,防止灾后疫情的发生和蔓延。

6 强化渔政执法

防止趁灾乱捉滥捕行为,着力在加强保护养殖者的合法权益和渔业安全生产管理上扩大服务范围,防止各类渔业违法现象的发生,确保灾后生产有效恢复。

参考文献

[1] 王文彬.春季鱼塘饲养管理要点[J].渔业致富指南,2004,

(06).

[2] 李东.鱼塘的早春管理[J].云南农业科技,2003,(02).

[3] 张金平.春季鱼塘要精管[N].云南科技报,2009.

[4] 司作志.夏季鱼塘管理的主要措施[J].河北渔业,1994,

第8篇

Abstract: This pap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lightning disaster in rural residential housing construction, site selection, building the external lightning protection installa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nd corresponding lightning protection measures.

Key words: Rural lightning disaster; cause; prevention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TM865] 文献标识码:A

1前言: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农村防雷工作高度重视。目前,各地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已深入开展,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广大农村对雷电的认识还不够,对雷电灾害防御意识尚不强。如果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防雷措施不健全,势必会埋下较大的防雷隐患,轻则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重则造成人员伤亡,影响并严重制约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发展态势。农村的防雷工作已经迫在眉睫,做好新农村防雷工作,减少雷电灾害损失,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具有重要意义。

2农村住宅雷电灾害的发生原因。 2.1不能及时获得雷电预警信息 农村相对比较广阔,农民居住也比较分散,通讯设施相对落后,雷电预警信息不能及时传到农村,农民群众不能做到提前预防,这也给农民群众遭受雷击事故带来隐患。

2.2防御雷电灾害管理不力 为了节约建设资金,大部分农民不愿意接受雷电防御技术人员提供的防雷装置设计审查和质量检测等服务工作。同时,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雷电防御主管部门对农村雷电防御安全管理未完全到位,措施也未完全跟上。

2.3房屋缺少防雷设施。以前农民的住宅大多是瓦房、平房或混合结构的低层楼房,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村住宅采用水泥预制板做屋顶或楼板,但这些预制板钢筋几乎不做接地处理。由于没有经过正规设计和标准化施工,更没有技术评价和质量检测,农民自行修建住宅时没有安装雷电防护装置;或者在屋顶上安装普通的避雷针,然后随便打桩入地,不测接地电阻的阻值,缺乏合理性和有效性。

2.4地形及气候因素影响 。广大农村地势空旷,地广人稀,农村住宅一般愿意选择在地势较高的坡地、空旷开阔或近水体的地方建设,这些地方是雷电频发的地方。根据中国的气候特点,一般来讲村民建房为了冬暖夏凉,基本上都是坐北朝南的客观居住环境。每年雷电高发期的6—8月是我国西南季风频发时期,坐北朝南的房子是迎风向,此时正是雷云运动的主方向,包括山区里的住宅都是在山的南面,气流迂回流动遇到地形的阻挡雷云运动就会有提升作用,在拐弯曲力最大的地方正好是雷击最严重之处,因此山区成为雷击概率最高的地方。雷电频发地区往往降水多,空气湿度大,防雷设施容易被锈蚀。由于缺少定期检查和更换,已经安装的防雷设施有可能发生短路、断接、损坏,其结果是失去了有效防雷的效用。 3农村住宅防雷措施. 3.1加强农村雷电灾害监测预警 。气象部门要做好雷电天气、雷击落区、灾害等级等雷电监测和预报预警业务,充分利用电视、电话、广播、网络、手机短信等手段,及时将雷电灾害预警信息发送给政府和有关部门及广大农民群众,尤其对于偏远山村,要进一步扩大气象灾害预警和范围,完善预警体系,提高政府、民众和信息闭塞乡村对灾害预警信息的重视,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做好防雷减灾工作、人民群众增强防雷意识并采取避险措施提供支持和帮助。

3.2弱电系统的防雷措施 。电话线、有线电视、网线等防雷最好由电力、电信、有线电视等部门在线路敷设安装时统一实施较为完善的防雷措施,这是既经济实用又安全可靠的解决办法。如果无法采取此措施,也可采取与电源线路相似的办法,即在线路入户前,将其绝缘子(例如通信蝶式绝缘子)或金属终端盒机壳接地[2-3]。不建议在农村采用SPD(浪涌保护器)来保护弱电系统,因为SPD价格较高,一般农民难于承受。但需要向农民宣传,在打雷时,或看天色可能打雷时,一般不要打电话,并要将有线电视及网线拔掉。

3.3住宅建设合理选址 。住宅建设尽量避开“易受雷击区”,例如地形位置较高,突出于周围地貌;邻近潮湿和水面的位置;处于上升气流的迎风面;地下有金属矿藏的地区;常常遭受雷击的地区。选择建在空阔地带或地势较高位置的住宅、人员比较密集或面积较大的建筑、有纪念意义或有文物保护价值的古建筑都应设置防雷措施。 3.4安装住宅外部防雷设施 。农村住宅的外部防雷措施:在住宅的顶端安装避雷针或避雷带,以结构体内的金属导体作为引下线,建筑基础作为自然接地装置。将避雷针或避雷带与接地装置之间用引下线进行可靠连接,并将住宅屋面上的各类金属支架、金属物体(例如室外天线、太阳能热水器、空调机箱等)与屋顶避雷针或避雷带做可靠连接以防直击雷灾害。 3.5住宅内部雷电防护 。农村住宅的内部防雷措施:主要是对住宅室内的配电系统及网络通信设备终端安装电涌保护器(SPD)进行防护。对各种电力、通讯、广播、网络线路定期检查及时维修,防止这些线路遇雷击时将感应雷引入室内。实施定期检查、维护和更换,防止各类防雷设施出现短路、断接、锈蚀、损坏而失去有效防雷的效用。总之,农村住宅建设要综合防雷,全方位防雷才能确保安全。

3.6加强个人户外防雷意识 。“三夏”时节,农民在户外活动的频率增高,也是鲁山县雷电高发季。4农民外出时应了解当天天气预报和雷电预警,在雷雨到来前回到安全地带,尽量避免户外活动。如果在户外,看见闪电几秒钟内就听见雷声,说明正处于近雷暴危险环境,而又无处可躲时,应停止行走,两脚并拢立即下蹲,同时双手抱膝,胸口紧贴膝盖,尽量低头,因为头部较身体其他部位更易受到雷击。同行人多时,不要挤在一起,相互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在遭受直接雷击后传导给他人,注意不要停留在高楼平台上,不宜进入空旷处的孤立棚屋、岗亭等 3.7加强农村防雷科普宣传力度 。据雷电灾害资料统计,由雷电灾害伤亡的大多数是农民,在农村发生的很多雷击事件均因缺乏防雷知识酿成的。目前,对于防雷措施薄弱的农村和缺乏雷电防范知识的农民来说,防雷宣传工作做得还不到位,还有很多需要去完善的方面。气象部门要加强农村雷电防御知识和防雷减灾管理工作的宣传,需要各级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除了利用电视、电子显示屏、农村网络外,还要因地制宜的开展农村集会宣传、墙体平面宣传、免费发放防雷科普文章、防雷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让防雷减灾常识深入民心,这样才能减少和避免雷击事故的发生,保障农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4.小结 随着城市的发展,单纯防避直接雷击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现代社会电子设备大量应用,感应雷击日益严重,为达到防雷减灾的目的,城市防雷应作综合处理。鉴于止,各行各业应严格按照现行的防雷法规标准设计和安装防雷装置,加强防雷装置的维护,发挥其保护作用,并且使其有效运行。调查资料显示,雷电灾害在乡村主要是造成人畜伤亡,在城市主要造成电力、通信中断等财产损失。由此可见,城市、乡村防雷工作存在着差别,防雷减灾工作者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相应措施,使损失降到最低,造福于社会。

参考文献

[1] 九江市气象局.九江市局深入江洲镇团洲村调查雷击事件

[2] 陈青娇.从几起典型雷击事例谈农村防雷[J].现代农业科技,2009(10):280-281.

[3] 机械工业部.GB 50057-19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2000年版)[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

第9篇

关键词:雷电灾害 绝缘子闪络 雷击断线 供电可靠性 防范措施

雷电灾害是一种目前人类还无法抗拒的严重自然灾害,雷电造成电力设备及电力线路损坏的事件屡有发生。 雷电引起的过电压,叫做大气过电压,其机械效应会击毁杆塔和建筑,伤害人畜;其热效应将烧毁导线、烧毁设备、甚至是大范围的火灾;其电磁效应造成击穿电气绝缘、绝缘子闪络、开关跳闸、线路停电或人身伤亡等。

无论国内或国外,在配电线路上,现在都已广泛地应用了绝缘导线。可以说,配电网的绝缘化,已是一项成熟的技术。但是,绝缘导线在应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遭受雷击时,容易发生断线事故。资料表明:雷击断线事故,是应用绝缘导线中最突出的一个严重问题,这引起国内外防雷工作者们的广泛注意,并积极开展有针对的试验研究工作,也找到了许多有效的防范措施。

线路防雷的基本任务是采用技术上与经济上合理的措施,将雷击事故减少到可以接受的程度,以保证供电的可靠性与经济性。为此,一般设有四道防线: 不绕击、绝缘子不闪络、不建立稳定工频电弧、不中断电力供应。在配电线路防雷中,允许有一小部分雷击引起线路绝缘子闪络,然后用减少建弧率以及自动重合闸的办法,把雷电灾害引起的停电事故数减少到可以接受的程度。

以前采用裸导线时,当受到雷击后,会引起线路闪络。此时,工频续流引起的电弧由于受到电磁力的作用,使电弧向导线落雷点的两侧迅速流动,雷电流经过开关、变压器等设备处的避雷器迅速流入大地或在工频电流烧断导线之前,引起跳闸,因而很少发生断线事故。但是,当绝缘导线遭受雷击时,情况就完全不同,雷电过电压引起绝缘子闪络,并击穿导线的绝缘层。而击穿点附近的绝缘物,阻碍了电弧沿着导线表面向两侧移动。因而,电弧只能在击穿点燃烧。高达数千安培的工频电弧电流集中在绝缘击穿点上,并在断路器跳闸之前很快就把导线熔断。

国内外对防止绝缘导线雷击断线进行了许多实验研究工作,介绍防止措施的。

一、主要措施

1.架设架空避雷线:利用架空避雷线的屏蔽作用来保护输电线路,是一种传统的有效方法

2.安装氧化锌避雷器

采用氧化锌避雷器,可以有效地截断工频续流,限制雷过电压和配电线路的感应过电压。

3.安装线路过电压保护器

这种线路过电压保护器,相当于带有外间隙的氧化锌避雷器。安装时,绝缘层不需剥开,在运行中,平时是不承受运行淡雅的,因而使用寿命较长,也可免维护。

4.使用钳位绝缘子

这是一种日本的方法。在绝缘导线固定处剥开绝缘层,架装引弧放电间隙与特别设计的金属线夹。当雷击闪络时,引发的工频续流在该金属线夹与绝缘子下金属脚间燃弧,直至被线路开关跳闸切断,从而避免烧伤绝缘子和熔断绝缘导线。该方法的效果较好,成本也不太高。

5.使用穿刺式防弧金具

其原理为将该金具安装在线路绝缘子附近负荷一侧的绝缘导线上,当雷电过电压超过一定数值时,在防弧金具的穿刺电极和接地电极之间引起闪絡,形成短路通道,接续的工频电弧便在防弧金具上燃烧,以保护导线免于烧伤。在单向供电的老线路上采用此产品效果较好,安装方便,造价相对低一些,而环网供电的线路则需二侧安装造成工程及费用增加和线路不简洁,鸟类较多地区易受侵袭接地。

6.采用长闪络避雷器(LFA)

研究表明,对于中性点非直接接地的配电系统,当线路的工作电压与闪络路径长度的比值减小时,由雷电闪络发展为工频续流的可能性将大为减小。

7.加局部绝缘层的厚度

从许多绝缘导线遭雷击后断线的事故调研,发现了一个十分明显的规律:断线的部位,几乎全部都处于离开绝缘子(100~300)mm范围之内,如果在这局部范围内增加绝缘厚度,也可以防止击穿。

通过分析对比,还开发了一些防雷新产品。这些产品运用于绝缘配网的综合防雷,已取得了良好效果。现简单介绍几种如下:

二、新产品种类

1.FEG型防雷支柱绝缘子(穿刺式/非穿刺式)

上述介绍的各项措施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雷击跳闸和减少雷击断线事故,但不能从根本上避免雷击断线事故。FEG型防雷支柱绝缘子是新型组合式结构的二合一防雷支柱绝缘子,其绝缘子有很好的绝缘性能和防污秽水平,由于把支柱绝缘子和防弧金具合二为一,不受环网供电负荷侧影响,更使线路简洁美观并极大地降低了造价,为电力部门防止架空绝缘导线雷击断线提供了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

2.防雷支柱绝缘子(保护型)

防雷支柱绝缘子(保护型)是为了防止10kv架空绝缘导线雷击断线而开发的新产品之一。防雷支柱绝缘子(保护型)防雷击断线的主要作用在于:提高绝缘子的放电距离来减少线路雷击闪络率;通过保护型金具将导线围绕起形成厚实的保护部件,以防止短路电弧根部的燃烧效应。闪络时,电弧在保护型金具的厚实部位之间燃烧,从而使导线免受损伤。

3.玻璃钢绝缘横担

雷击闪络取决于过电压值和线路绝缘水平,研究表明雷击引起的电弧严重程度是随着沿闪络路径的电场梯度的降低而降低,若将传统采用的铁横担由具有机械性能好,绝缘强度高的玻璃钢取代用作支柱绝缘子横担,则可显著增加闪络路径,从而大幅度提高线路的耐雷水平,减低线路的建弧率而避免了雷击断线事故的发生。

4.保护型绝缘间隙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