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2 09:48:23
导语:在促进农产品上行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DDSS”为你整理了这篇2020年电商扶贫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0年电商扶贫工作总结
(一)2020年电商扶贫工作主要任务
2020年,按照省市商务主管部门有关电商扶贫的安排和部署,电商扶贫的主要任务是:按照当地复工复产部署,指导和帮助有条件的电商企业、电商服务网点有序复工运营,通过“电商企业+经营主体+贫困户”模式,帮助贫困群众参与网上销售。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电商培训,大力培养农村电商实用人才。开展贫困村、贫困户农产品信息收集,加强农副产品、生产资料和社会需求等信息对接,发挥农村电商服务网点的特色优质农产品上行和生产资料下行功能,帮助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支持有条件的电商经营主体收购贫困户农产品,并按政策给予补助。
(二)工作完成情况
目前全县所有电商企业均已全部复工;全县288个村级电商服务网点已全部复工,其中68个贫困村电商服务网点已全部复工。2020年,全县电子商务网络交易额22.29亿元,同比增长16%,其中:下行商品交易额14.51亿元,同比增长15.4%,农村产品上行网络销售额7.783亿元,同比增长17.2%,农产品网络销售额4.274亿元,同比增长19%。通过微信、直播、快手、抖音等社交电商平台累计促销滞销农产品350余万元,电子商务促进农民收入明显增加。全年网上零售额同比增幅100.6%。位居全省100个县区增幅第八。新增电商经营主体93家。累计电商知识培训297人,培育“电商企业+经营主体+贫困户”模式电商企业1个。
(三)工作推进举措
一是加强领导,推进电商服务网点有序复工。成立复工复产帮扶领导小组,对符合复工条件电商企业和电商网点“应开尽开”“应复尽复”,加快推进电商网点安全有序复工复产,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带来的影响。
二是大力宣传,抓好省市县相关促进政策贯彻落实。认真学习省市县针对疫情有关促进政策措施,切实领会文件精神,准确掌握政策措施,同时对政策措施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宣传,及时了解网点在复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尽最大能力帮他们解决。
三是加强指导,充分发挥电商网点的民生作用。引导和鼓励电商网点充分发挥电商优势,在能够为村民提供水、电、话费缴纳,快递代收等基本便民服务的基础上,大力拓展生活必需品、日常消费品及生产资料的代购服务,引导和鼓励村级网点进一步加强村级网点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收集上报贫困户农产品信息,力所能及的开展农产品上行并帮助周边贫困群众进行线上销售自产农产品。
四是加强培训,提升电商人才专业知识能力。针对农村电商人才瓶颈制约,我局按照不同层面的需求,大力实施电商培训,重点开展电子商务实务培训,提高参训人员实战能力。5月20日,我局与中国矿业大学联合在县委党校举办了为期3天的全县分管负责人和具体工作人员以及73个贫困村网点负责人和联络员全封闭培训,共计186人。7月23日开展了电商直播培训,共有111人参加。通过培训,有效缓解电商人才匮乏之痛点。
五是拓展渠道,积极组织开展产销对接。一是引导鼓励电商企业、超市(便利店)、网点负责人充分利电商无接触优势,利用网络直播、微信、抖音、快手等社交电商平台推进本地滞销农产品线上销售。据不完全统计,在疫情期间,通过这些社交电商平台销售包括贫困户在内种养殖的杂粮、蔬菜、水果、鸡鸭鹅等农产品达300多万元,其中,虞姬浩园果蔬合作社首次通过直播就订购200多单、安徽思悠悠食品有限公司首次通过直播不但获得100余份订单,而且获得2个长期经营商。二是利用县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公众号进行推介,宣传推广我县的好网货、好产品,扩大社会影响,引导更多社会力量通过电商途径助力脱贫。灵璧县下楼镇蕊龙土鸡养殖合作社因疫情期间禁售活禽,养殖的红瑶草公鸡饲料短缺无法继续饲养,通过县公共服务中心公众号宣传推广,成功将该养殖合作社的草公鸡宰杀后推售到泗县等周边县区及超市。三是大力推广“电商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引导农村龙头电商企业以委托生产、订单农业等方式,帮助贫困户实现自产农产品网销,达到“你种我销、你养我卖”的扶贫效果,带动群众增收脱贫,通过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等助力脱贫。灵璧县七稀商贸有限公司充分利用自身的电商资源和比利时杂交野兔养殖基地的优势,在疫情期间,通过微信、直播及七稀商城收购信息,不仅按高于市场价收购贫困户养殖的成品野兔,同时收购贫困户养殖的滞销鸭鹅等,经进一步加工成熟食,再通过微信、直播等社交电商平台及七稀商城进行无接触配送销售,解决了养殖贫困户的燃眉之急,助推贫困户增收脱贫。四是引导电商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等与贫困户对接,鼓励电商企业与有条件的贫困村、贫困户建立帮扶关系,发展订制化电商消费扶贫模式。鼓励电商经营主体收购贫困户农产品,并按有关政策给予补助。
六是组织开展灵璧县首届助农直播大赛。为充分发挥网络直播传播速度快、受众范围广、推介能力强的优势,推动农产品进城,拓宽优质产品销售渠道,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动力,带动贫困群众脱贫增收。同时带动一批本地直播电商机构、孵化一批本地网红品牌产品、培养一批本土带货达人。2020年7月23-26日,灵璧县商务局组织开展了以“助农发展直播,助力灵璧腾飞”为主题的灵璧县首届助农发展直播大赛,大赛邀请耀你直播参加,全县有80余名选手报名参与,同时邀请了本地网红夫妻直播“庙街林哥”冉林、“沈大美”沈梦雅参加了助农直播大赛。此次大赛选取了我县的派杰食品、兴程食品、匠米辣食品、达园粮油和绿信现代农业五家企业的产品作为本次大赛指定销售产品,本次大赛现场交易13228单,销售金额16.02万元。通过举办此次大赛,一方面宣传推介大美灵璧,展现“魅力灵璧”的风采,另一方面扩大了我县特色农产品网络销售渠道,将网红主播的粉丝关注度转化为了购买力,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8月12日,举办了“记录美好灵璧,美食快来偶遇”美食专场直播带货活动,充分利用“电商+直播”这样的创新型销售模式,将农副产品的供给和消费需求进行快速匹配,通过主播带货,让产销之间建立充分的信赖,助力我县农副产品插上直播的翅膀,为我县本地企业拓展出一条新的销路,累计销售金额1.7万元。9月22日,借助“丰收节”开展电商直播带货2.8万元。
七是组织开展扶贫产品展销会。10月23—25日我局在钟灵广场组织开展了灵璧县2020年消费促进月暨灵璧县首届百业博览会,组织我县23家被国家认定的扶贫产品生产企业进行展示展销,推介销售灵璧扶贫产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扶贫,积极倡导“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的消费理念,通过现场采购、签约采购的方式购买扶贫产品,以消费促销售,以销售促增收,畅通销售渠道,促进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此次会展共现场销售我县扶贫产品36.63万元。同时组织了直播带货活动,现场销售343单,计9604元。
电商扶贫工作总结
20**年,为推动我县电商扶贫工作取得实效,按照xx省商务厅、省扶贫开发办公室下发的《关于做好20**年全省电商扶贫专项行动有关工作的通知》(湘商电〔20**〕4号)及《关于开展20**年全省电商扶贫专项行动绩效考核工作的通知》(湘商电〔20**〕11号)文件要求,xx县商粮局对照任务清单,周密安排部署,强化工作责任,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促进脱贫对象增加收入,认真落实全县电商扶贫专项行动工作,全部完成了绩效考核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电商产业发展概况
xx县地处湘中腹地,隶属娄底市。总面积1596平方公里。辖XXX个乡镇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合并后有XXX个行政村,XXX个居委会,全县总人口XXX万,并村后的建档立卡贫困村XXX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2XXX人。
近年来,我县通过示范创建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动全县产业发展模式、经营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带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集聚转移及电商扶贫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逐步形成电子商务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格局。目前拥有国家级电商示范企业1家,省级电商示范企业2家,获批xx省电子商务企业23家,已建好一个占地XX.X万多平方米,集商品贸易、物流配送、实训模拟等多功能、多业态为一体的县级电子商务产业孵化园,引进农村淘宝、邮政、供销、随手购等电商平台企业40多家,1个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1个淘宝·特色xx馆,1个县级物流仓储配送中心,孵化企业网商XXX个,个人网商3XXX个,共建设镇、村电商服务站点XXX个,带动电子商务及其相关的信息、交易、支付、物流、展览、培训、传播等产业,实际开展电子商务培训万余人次,行政村宽带覆盖率XX.X%,使用率达XX%,年网销额突破XXX亿元。同时我县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加大特色拳头产品小型农机、竹胶板等融入“互联网+”的力度,通过电商跨境贸易做到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促进本地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和县域经济飞速发展。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中国新闻网、xx日报、新xx网、红网、娄底日报等主流媒体和xx网、掌上xx、xx信息网等本地新自媒体竟相报导xx县电商进农村示范工作情况和电商发展模式和做法,得到上级部门及社会各界的肯定与好评。
二、电商扶贫工作情况
我县坚持把发展电子商务摆在重要位置,与精准扶贫紧密结合,严格按上级部门对电商扶贫专项行动工作的考核要求,细化电商扶贫工作规划(包括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书),
逐步提升农村产品商品化、标准化、规模化水平,带动本地特色农产品产供销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抓紧实施各项电商扶贫工作,今年实现“农产品进城”交易额9XXX万元,“工业品下乡”交易额XX.X亿元。帮助贫困村网销农产品XXX万元,帮助贫困户网销农产品XXX万元。
(一)精准对接扶贫对象,加快网销农产品整合与开发
1.以全县XXX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为重点对象,积极组织开展贫困村电商服务点和扶贫示范网店建设,严格按上级文件要求,新建XXX个贫困村村级电商服务站和xx个扶贫示范网店,新建扶贫服务站点及网店功能完善,县级电商服务中心为站点提供完善的运营保障,具备农产品收集上行功能,物流快捷方便,“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交易额均较好,呈增长趋势。至11月底,新建服务站点下行年总交易额达300多万元,上行年总交易额达30多万元;扶贫示范网店年交易总额达xx0多万元,进一步活跃贫困地区的农村消费市场,有效带动本地经济加快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青树坪镇归古村陈富贵、花门镇石龙村赵向民、井字镇长湾村胡岳杯等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系统培训后成功开办扶贫网店,年纯收入突破8XX元,成功摘掉贫困户的帽子。
2.积极组织电商公共服务中心、飞腾公司、湘滇公司等电商平台和企业采集标准化农特产品、非标准化农产品和乡村旅游资源信息,建立商品信息库,同时加强农特产品网货监管,制定生产加工标准近XXX个,整合开发适合辣酱、淮山、豆豉、干笋、豆皮、红薯粉、盐辣椒、霉豆腐、荷结皮、土豆片、小鱼仔、木瓜丝等网销农特产品XXX个以上;加强农特产品网货监管,制定生产加工标准10多个;注册“家湘宝”、“灵妹几”、“辣外婆”、“水封坛”等本地农产品商标,SC认证10多个,并均进行了产品包装设计。督促指导灯塔米业、江园辣酱等农产品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与电商企业合作,扩大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规模,按标准种植、生产、加工、包装,促进农产品商品化和网上销售,培育建立生产基地和小作坊式加工厂10多个,为贫困村提供技术、信息、网上购销等服务,加速实现永丰辣酱、青树淮山、豆豉、蛋白桑、中药材(艾叶)等特色农产品的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
3、积极开展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县人民政府与浙江甲骨文超级码科技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着手建立农产品电子商务质量认证和溯源体系,已给xx湘军永丰辣酱有限公司等10家农产品生产企业定制300多万枚个性化防伪标识码,通过农产品溯源系统将农产品从原料采购到农产品的采收、到消费者购买等一系列生产、流通过程的信息记录到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监管云平台数据库,生产企业把二维码标签贴到产品上,实现了企业信息全流程展示,并将产品生产过程的质量监管信息与检测报告以二维码的形式提供给消费者扫码查询。整个系统稳定可靠,设备运行正常,企业反响良好,同时为xx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提供了及时有效的信息支撑和科学有力的决策依据。
(二)拓宽网络销售渠道,促进农产品进城网上交易
1、大力开展网销“一县一品”活动。我县积极通过知名电商平台、各种新闻媒体将地方农特产品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加大农产品入驻阿里、京东等大平台力度,新开农产品线上店铺20多家,开展网销“一县一品”的宣传推广营销活动,塑造网销品牌,取得了显著成效。上半年,我县20多类本地农产品成功入驻阿里巴巴“特色中国·xx馆”,年网销额达200多万元;9月22日,我县江园辣酱食品有限公司“侯府家”牌永丰辣酱成功入驻阿里巴巴农村淘宝“淘乡甜”官方旗舰店,使我县这一百年老字号在大型电商平台一炮打响,网上日均销售100多单,双“11”当日销售2000多单。县电商公共服务中心为xx威龙食品公司、xx湘春酱菜园、xx省白马食品公司等3家生产企业提供包括淘宝代运营、微商代运营、阿里巴巴诚信通代运营在内的全网营销推广活动,每天至少有100单以上的本地农产品发往全国各地。电商服务中心和我县贫困村甘棠镇祠堂湾村合作开展电商精准扶贫,使该村的红薯片和中药材花粉蜜在短短几天就网销一空,线上众筹猕猴桃取得成功,8月底就全部预订完毕。与洋潭农业合作社线上线下合作推广无花果,所产无花果销售XX%,剩下XX%则制成干果销售一空。我县连财种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利用农商通86077平台积极开展“一县一品+扶贫农小店”上线推广工作,通过“政府引导+平台落地+大众参与”的合作机制,在全县xx个乡镇开展专项培训,确保项目参与人员掌握业务技能,流程,标准,使得项目有效高效落地,选取20多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开设“扶贫小店”,销售贫困村、贫困户产品,并聚合全县电商力量帮扶推广,销售,真正使得“电商扶贫小店”为贫困村带销路创效益,实现电商精准扶贫助农。
2、利用第三方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今年以来,我县大力开展微(电)商扶贫培训和团队建设工作,由县商粮局、人社局和各乡镇、经开新区负责协调指导,通过电商企业带动农民通过利用微信平台等自媒体进行销售,以销带产从而逐步带动县域农产品的规模化和商品化。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微商销售团队F2C工厂”的模式,通过微信平台直接到消费者手中的模式形成产销一体,带动家乡农特产经济发展。湘滇电商、飞腾电商等有一定规模的电商企业在全县XXX个乡镇和经开新区进行农特微商培训及团队建设,全年共培训微商人员1200多人(其中参训贫困户200多人),共涉及50多个贫困村,开设个人实名微店或网店1200多个,培育出农特微商村级负责人200多人。如石牛乡树山村罗改乡、沙塘乡沙塘村贺登峰等贫困对象在电商企业的精心培育和指导下开办个人实名微店,成功蜕变为一位名副其实的农产品销售“微商达人”,月均纯收入1XX元以上,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其次是引导电商企业及微商团队通过对接广州、深圳、江苏、北京、长沙等各地xx同乡商会,在老乡们的推动下更好的推广xx县域特色农产品。同时与各大湘菜馆合作,从而实现线上线下的互惠互利、和谐共生,通过这种产销一体式的产业融合,为消费者带来更直接真实的体验。
三是利用线上线下结合销售农产品。我县以持续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核心,依托电商公共服务中心、七品网、邮乐购、供销e家、淘宝·xx特色馆、湘中优选等本地电商企业,入驻xx实体商超和电商公共服务平台的“电商扶贫特产专区”,采取产品预售、认养、众筹、社群等多种模式进行“精准扶贫”,取得了良好收效,在各大“电商扶贫特产专区”农产品销售额共达1200多万元。我们还积极组织电商企业参加食餐会、农博会、网购节等各类农特产品展会,今年元月,县商粮局组织电商协会会员单位50多家企业举办了“首届电商扶贫年货节”;3月,县商粮局组织20多家电商企业参加了锁石镇油菜花文化旅游节暨电商精准扶贫展销会,组织全县电商企业开展电商扶贫“春风行动”农民工招募大会;4月,组织近10家企业参加了“20**义乌中国国际电子商务博览会”;8月,组织20多家企业参加了的荷叶荷花文化旅游节暨电商扶贫产品展销会;9月14日-17日,组织10多家企业参加在长沙举办的“国际餐饮食品博览会”;9月27日-29日,组织30家企业参加在娄底举行的“第八届湘博会”;11月9日-15日,组织农产品加工生产企业及电商企业共40多家参加在青树坪镇举办的“xx(湘中)农产品博览会暨电商扶贫论坛”;11月17-24日,组织5家企业参加在长沙举办的20**中国中部(xx)农业博览会,开设“电商扶贫特产专区”,通过各类展会的传播和线上线下结合,共帮助贫困地区销售特色产品1000多万元,并结合“互联网+特色农产品+特色旅游”的电商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强化扶贫工作机制,完善电商扶贫落地体系建设
1、按照电商扶贫绩效考核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在县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中已落实电商扶贫资金XXX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XXX万元,统筹融合资金XXX万元),专项用于电商扶贫服务体系和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同时我县进一步强化电商扶贫工作机制,安排人员定期督促各电商扶贫项目开工建设,确保项目如期保质保量实施到位。
2、大力加强县级电商服务中心及村级电商扶贫服务体系建设。一年来,我县强化电商服务体系建设,在为当地农特产品上行功能完善,为贫困户代购生产生活资料,叠加金融和助农取款服务,工业品下乡物流整合,以及完善便民政务、农技和就业服务等方面取得突破,实际运营状况良好,成效十分显著。全县利用各大电商平台实现产品下行年销售额达2亿多元。一是充分发挥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专业团队在开展品牌注册、统一包装、网络推广运营等服务等方面的实战经验,提高地方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的水平。通过开展代运营和运营自有区域性B2B2C电商平台,开发推广湘中农商和“自邮帮”物流众包平台,支持微商及“实体店+电商”的商家和个人在平台开店,通过一段时间运营逐渐实现良性循环,推动农特产品进入轻松大流通时代,解决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物流配送难题。同时积极组织参加相关农特产品展会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为推广xx农特产品和助推xx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二是指导督促村淘、邮政、随手购、惠民供销、厂家网、农村科技合作社、86077等电商平台企业进一步规范全县300多个村级网点形象,统一设计、制作,做到形象规范、美观。增加为贫困户代购生产资料、代办缴费购票等本地生活服务功能,叠加与商业银行合作金融和助农取款服务,收集当地特色农产品信息并通过网上销售,加快工业品下乡物流整合,完善服务网点代买代卖交易台账和特色产品网络销售记录。三是要求各电商平台加大了对村级服务站点负责人的培训力度,调高其服务水平与工作能力。进一步完善村级服务网点的物流台账和便民政务,以及民俗产品、农技和就业服务,基本做到每天有登记,月月有小结。组织电商企业挖掘整理农特产品,加强品牌培育、商标注册、产品包装等增值服务的功能。
[关键词]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规模;扶贫战略;观念;扶持政策
一、农村电子商务的现状
相关政策的扶持,互联网的覆盖率、农村等级公路覆盖率、电子商务相关服务网点数量的逐渐提高使得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环境日趋向好。
(一)发展基础逐渐完善,交易规模进一步扩大
商务大数据监测显示,2018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1.37万亿元,同比增长30.4%;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2305亿元,同比增长33.8%,农村电子商务迅猛发展,为农产品上行和农村服务业等业务的发展开拓了新渠道[1]。农村电子商务从无到有,交易规模和覆盖地区面积不断扩大,为农村的产业协调发展、农业转型升级、农民致富增收、释放农村消费潜力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助力农村扶贫战略的实施
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加速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控制农业生产成本、补齐农业短板,推动农业实现现代化。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能有效降低农资的采购成本,丰富的农资能够更快更便宜的到达农民手中,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能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农村电子商务借助于线上平台能够拓展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加快农产品的销售,降低库存压力和成本;能缓和时令对农产品生产的影响,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的快速销售,将数据反馈给农业生产者,使其优化农产品生产模式、针对市场需求生产、淘汰落后农业产能,实现“精耕细作”,最大限度满足市场需求;能够加速农村金融、农村旅游等服务业进入农村发展,推动农村地区经济更好发展。电子商务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在2018年,由商务部指导,29家单位成立的中国电子商务扶贫联盟,帮扶对象覆盖351个贫困县,推动企业为贫困地区农产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提升品牌化、标准化水平,促进农产品上行方面取得了新进展。阿里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农村网店近1200万家,较2017年的985.6万家大幅增长,全国淘宝村数量达3202个,带动就业人数超过3000万,农村庞大的产业人员规模和交易需求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2]。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企业借助低成本运营的电子商务平台和农村劳动力的成本优势,建立农村电商线下服务站和淘宝村,充分挖掘优势产业潜力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打造农村新型产业,推动电子商务不断深入农村快速发展,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快速增长。
(三)形成了多种运营模式,标准化、绿色化等趋势显现
在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中,各地结合地区优势和政策支持,形成了三种较好的农村电子商务模式:以打造品牌网上超市为核心,通过产地采集将符合平台标准的产品纳入平台,实现网上销售农产品的平台推动模式,例如江苏省睢宁县沙集镇的家具销售产业;以政府为主导,地区机构、服务商协同配合,帮助农民实现政策、商品、信息、物流等全方位一体化服务的政府加服务商模式,例如河南省洛阳市平乐镇的书画销售新模式;以农民自行利用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在网上对接市场,利用平台资源和沟通渠道完成网上交易、物流售后等活动的自下而上模式[3]。农村电子商务在规模不断壮大的同时,标准化、绿色化、特色化等趋势日益明显,有效推动农村电子商务的健康快速发展。标准化趋势:伴随着全球化的趋势,农产品国际标准逐渐被引进国内,国家积极参与各项标准的制定,进一步规范农产品标准,推动农产品走向了标准化;绿色化趋势: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带动生产、物流、销售、消费全流程,做到节能减排,走向绿色节能化,促进了整个产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特色化趋势: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有效提高了农产品的竞争力,使农村电子商务上行的错位竞争成为可能,开放创新、绿色协调的生态体系的出现,促进了传统电子商务转型升级。
二、当前农村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通过在对目前农村电商现状的研究中,农村电子商务对助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推进国家扶贫战略等方面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一)全国不同区域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不平衡
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明显,东部沿海地区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电子商务最活跃的城市主要集中在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六个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淘宝村95%以上分布在这些地区,这些地区市场规模大、服务体系较完整;西部地区的西藏、青海等地区才刚进入初期发展,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二)思想观念滞后阻碍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首先是部分地区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不够重视,在电子商务方面的在知识匮乏,出台的相关扶持政策不足,政府对市场秩序缺乏引导、监管。其次是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和对于电子商务宣传力度不如城市,农村人群对于新的农村电子商务接受能力不足,对于网上销售、网络支付、物流售后等环节不了解,部分农村电子商务从业者缺乏市场营销能力,市场分析能力、服务能力不足。最后是农村电子商务从业者的危机意识、创新能力匮乏,小富即安,对企业发展没有长远的规划,持续发展动力不足。
(三)农村电子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不足
农村电子商务对基础设施依赖性较大,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村电子商务难以健康快速发展。农村网络体系不够健全,网络知识和技能缺乏。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12月,我国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38.4%,较2017年底提升3.0个百分点,农村网民规模2.22亿,占整体网民的26.7%,水平较城市仍有很大差距,农村互联网普及率、网络设施设备、电子商务网站平台建设仍然有待提升[4];网络知识和网上销售技能的缺乏,多数农民对于生产的产品如何通过网络销售配送、如何跟踪订单和售后服务等环节不够了解,农村电子商务不能顺利进行。配送体系不完善、物流成本偏高。物流是电子商务发展支撑力量,庞大的电子商务市场规模对物流配送体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农村地区较为偏远、人口聚集程度低,农村公路质量差、标准化程度较低,物流设施不完善导致物流成本偏高。农产品尤其是生鲜类的产品储存时间很短,易腐败,对冷链物流、保鲜配送体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网络支付方面,农村网上银行使用率较低。农村地区多数销售来源于现金直接交易,受限于认知水平,农民对于网上银行等在线支付手段使用率远低于城镇人群,网上支付能力在一定程度阻碍电子商务在农村发展。
(四)农村电子商务规模小,同质化严重,缺乏品牌
农村电子商务规模小、实力弱。虽然2018年农村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达到了1.37万亿元,但是大多数农村电子商务企业个体规模和交易额都很小。农村的农产品生产大多数是以单个家庭、小作坊为单位,利用地方自然条件进行生产的模式,产能小且限制较多,难以大规模生产且标准化程度低。随着经营者不断增多,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同类产品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销售难度逐渐加大,产品的成本、产能、品牌知名度都制约着这种模式进一步发展[5]。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品牌。农村电子商务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出现了上百家网店产品单一、销售模式僵硬的现象,同质化越发严重。部分网店经营者缺乏品牌价值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网店竞争力不足,多数网店采用的分销模式,没有产品特色,不利于品牌和产品差异化的建设。
(五)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缺乏人才
农村电子商务涉及网络技术、经济管理、法律法规、市场营销等多个学科,需要各类专业人才相互协作,随着农村电子商务规模的不断扩大,人才的匮乏阻碍了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目前农村电子商务经营者主要是由农民组成的群体,也有少部分的大学生等创业团队,他们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很难对市场发展有准确的判断从而维持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同时电子商务的运营不仅需要计算机操作技术,还需要一定的经营管理、服务协调能力,这是大多数农村电子商务经营者不具备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较城镇不足,难以吸引电子商务人才在乡村发展。
三、对于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建议
对于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问题,从政策法律、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规范、人才引进四大方面提出了建议。
(一)重视政策法律方面的支持
各级政府应当对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引起足够重视,出台相关积极的建设意见、扶持政策和优惠措施,推动政府、金融机构、社会组织,提高电子商务经营者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积极性,宣传先进案例,鼓励农民发展农村电子商务。要完善国内的电子商务法规,提供法律支持,加强监管力度,营造良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法律环境,有效促进农村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同时还要学习国内外电子商务立法的成功经验,为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指导和保障。重视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根据不同地域的特点,因地制宜,政府要配合银行、社会资本,建设多级农村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产业基地和相关的配套设施,扶持农村电子商务做大做强,对于农村电子商务银行等金融机构给予必要的贷款、融资支持。在税收方面,对于农民创办的电子商务企业,在进行买卖时,可以实行增值税优惠政策,消除农村电子商务经营者的顾虑,提高经营积极性。
(二)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完善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降低农村地区入网门槛和资费,提高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农村电子商务是依托在网络基础上构建的商务平台,良好的农村的网络环境才能促进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服务商要加强网站建设,在电子商务服务网站上提供网站建设、网店开通、美工设计、店铺装修、营销技巧等教程,让广大农民能够积极主动,无顾虑地参与到电子商务市场中,了解操作流程并自行创办网店,提高电子商务在农产品销售中的应用。加强农村物流体系的基础建设。结合农业、农村电子商务企业、物流企业,利用“互联网+”倒逼机制,鼓励农村传统商贸企业建设商贸中心和配送中心。同时各级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和物流站点可以共同打造线下展示店,为农产品提供展示和流通平台,帮助农产品进入网上商城销售。完善农村网络支付和农村金融服务。政府和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应当指导农民使用手机银行、支付宝等在线支付手段,消除农民对于网上支付的顾虑,提高在线支付的使用率。建立多元化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形成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功能互补格局,对农民发展电子商务给予现金、贷款等方面的支持。
(三)政府强化引导,规范市场发展
政府应结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内容,尽快出台适合当地的农村电子商务的扶持办法,明确发展方向,制定合理的发展路线,出台农村电子商务服务规范与服务标准,规范市场。发挥电子商务企业、行业协会、社会力量等团队作用,完善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村电子商务创业指导,明确方向,避免盲目跟风,为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引导农村电子商务经营者向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强化网络市场监管,加大对第三方平台的管理,加快农村电子商务诚信体系建设,坚决打击“假货”、“刷单”、不正当竞争和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行为,在追求发展速度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发展质量。农村电子商务经营者在经营店铺时候,应当充分利用当地电子商务扶持条件和设施,例如创业免息贷款、电子商务产业园和电子商务孵化基地,结合当地的优势产业,做大做强电子商务产业。农村电子商务经营者还应学习农村电子商务的相关技能,在店铺经营时要注重创新,走差异化发展道路,提高竞争力;注重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申请必要的专利、商标,打造品牌,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农村电子商务经营者要正确把握市场发展方向,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保持企业持续发展动力[6]。
(四)引进电子商务人才,加强培训
上周仅有的两天行情里,最值得一提的莫过于农业股了。受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提振,国内农产品期货市场也跟着发“过节费”,由此激发了A股市场的农业股纷纷上涨,板块涨幅高居榜首,而新希望接二连三的封住涨停板,更是尽情的抒发着秋季丰收的喜悦。虽然A股市场持续震荡走弱,但农业股却反复活跃,隆平高科、顺鑫农业等品种向市场展示出矫健的身姿,农业股已经成为近期A股市场活跃的主线之一。行情危险!散户应该尽快离场? 哪些股票值得满仓买入? 某些股很可能还要涨50%! 机构资金目前已发生大变化
通胀预期加强农业股受宠
今年上半年,西南干旱、北方低温、南方洪水等自然灾害导致因粮食减产而引发的通胀预期加强,在经济未完全走出衰退的阴霾因而股市低迷的情形下,农业板块倍受市场追捧。从国际供给上看,俄罗斯限制粮食出口,意味着全球粮食供应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再加上全球气候异常,使得农作物收成受到较大影响,这必然也会提升农产品价格上涨预期。从农产品的涨跌因素看,由于国内外市场有一定的联动,国外市场在供需忧虑及炒作资金推动下可能还会保持强势,预计国内农产品也会短期内强势可能延续。
然而,由于“民以食为天”以及农产品在CPI数据构成中的重要地位等因素,相关部门不可能放任农产品价格持续大幅上涨,近期我国将向市场放储的预期也渐趋强烈。而且,就农产品本身的价格波动而言,季节性因素也是促使农产品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今年以来促进上涨的因素已在逐步减弱。长江证券分析师欧阳晓楠指出,农业股前期一直是一个强势板块,早已积累了不小的涨幅。临近中秋、国庆两节,消费旺季又刺激了农产品价格和农业股。尽管农产品前期成为推动CPI上升的主力,但这种推动作用还能持续多久,是到了“强弩之末”阶段,还是仍有上行空间,这还有待观察。
深度挖掘股价支点
对农业股就不能简单从题材角度去理解,而应该从产业支撑的角度来看。
一是农业股大多有一定的资源禀赋优势。比如说獐子岛海水养殖就有着极强的海域资源优势,因为除此优良海域外,很难再找到类似的优质海域进行深海养殖。这些资源禀赋赋予此类农业股极强的核心竞争力,一旦资源禀赋优势持续转化为业绩成长,投资机会是较大的。
二是新业务成长前景。由于部分农业股业绩弹性并不强,盈利能力也一般,故不少上市公司为了业绩成长,尝试进行多元化业务。整体来看,多元化业务渐成公司未来业绩增长的支点,比如说金健米业的医药业务,顺鑫农业的白酒业务,丰乐种业的农化业务,莫高股份的葡萄酒业务,如此就赋予此类个股未来较为乐观的成长空间。
三是从消费角度看,其实农业股本身是一个典型的消费类品种。比如獐子岛、大湖股份的水产品,中粮屯河的番茄酱。而消费股的优势就在于高估值、高成长,此类个股的估值坐标需要重新审视,进而有望产生较强投资机会。
细分行业的投资机会分析
水产品进入消费旺季。考虑到节假日的备货高峰正在到来,作为衡量供求关系的海珍品价格继续高位横盘,显示沿需求主线推荐水产品的逻辑继续有效。东方海洋、好当家、獐子岛、壹桥苗业有望继续领涨农业股。
种子品种的国审结果出炉,提升种业短期系统性机会。9月16日,农业部公布了2010年品种审定结果:登海种业、大北农、隆平高科、荃银高科、万向德农等分别有1-3个品种通过了国审,相关公司可推广品种的进一步丰富,将使得种业公司估值水平获得系统性提升。
糖业股交易型机会凸显。由于巴西8月降雨下降88%,国外糖价高企使得进口外盘糖来平抑国内缺口化为泡影,预计广西现货糖价有望涨至6000元/吨,驱动糖业股交易型机会诞生。
电商办主任李方彪汇报了宝清县农村淘宝项目进展情况,按照阿里巴巴集团农村淘宝项目要求,目前双方已达成共识,以新农大市场为依托,提供面积为700平方米左右的县级服务中心,目前正在紧张施工中,面积为1500平米的县级物流中心,主体已经完成。截止目前,全县10个乡镇已初步筛选出90个行政村、171个服务站点作为农村淘宝村级服务站备选地点。目前,农村淘宝项目3.0模式中,已竺的681人参加了农村淘宝合伙人招募报名登记,合伙人更名为村小二,最终将选出50名村小二。
阿里巴巴宝清地区运营经理贾广成就宝清农村淘宝项目进行了简要介绍,对农村淘宝村级服务站点、招募农村淘宝村小二实施方案、农村淘宝项目宣传方案做了详细讲解。将在全县范围内进行选址,经过综合考察后,选出50个村级服务站,最终目的是通过村淘服务站把电子商务引入农村,通过服务站让农村居民购买到物美价廉且品类丰富的商品,让每一个村淘服务站成为集商品代购、代销,物流集散,点上培训,金融服务,便利民生等为一体的村级电子商务生态生活服务中心,为农村的发展提供新的能量,实现“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阿里巴巴通过实践总结,在我县实施农村淘宝项目3.0模式,就是以“选址”为中心,转变为“选人”为中心,由“副业”转变为“主业”。
县委常委、政府副县长张颀在讲话中指出,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在我县落地生根,这对于促进我县“网货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推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县将进一步加强与阿里巴巴集团的深度合作,为项目的深入推进,努力在全县建成融合发展、覆盖全城、安全高效、便捷实惠的现代农村商品流通和服务网络,确保在三年时间内对全县所有行政村实现全覆盖。就如何推荐阿里巴巴村淘提出了四点要求,一、做好宣传,宣传工作是否深入到位,是决定农村淘宝项目能否顺利推进实施的前提保障;二、做好选址,选址合适与否是推进项目实施的基础条件。选址工作要充分考虑各村屯的地域条件,尽量选择村中心位置;三、选好村小二,村小二是村级服务站的经营主体,选对人是项目成功的关键环节;四、做好培训,聘请专业机构对村小二进行培训,聘请上行电商企业对县内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培训电子商务服务企业,提档升级服务类企业,形成宝清自己的品牌策划、美工设计和培训机构,便于服务企业和村淘从业人员。
政府副县长韩恩波做具体工作部署,为了加快推进我县农村淘宝项目早日投入运营,对全县农村淘宝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和相关职能部门近期将要开展的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各相关单位要落实乡村工作并引导商贸流通企业、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电商企业和有就业创业意愿的人员进驻电商产业园开展电子商务工作,运用好“供销E家”、“邮乐网”等全国性电商平台,在做好工业品、农资产品下行的同时,大力挖掘、培养、包装本土特色农产品做好上行,宣传上要尽快成立电子商务及农村淘宝项目宣传小组,利用微信平台、电视、广播、电子屏、网络等多种渠道和方式大力宣传普及电子商务及农村淘宝知识;县委考核办要加快建立电子商务及农村淘宝考核奖惩机制。
韩恩波代表宝清县政府与阿里巴巴集团黑龙江东部地区经理张云佳签署了“农村淘宝”项目。
一、信息化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信息化从经济调节角度有利于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从公共服务角度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多媒体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在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共享,极大地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互联网建设农村疾病防控信息系统,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工程,能够极大地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二、信息化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
1、信息化是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措施。许多农民通过信息可及时、准确、有效地获取、了解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动态和各地的就业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实现一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
2、信息化是减少市场交易风险的重要条件。信息化为实现生产、分配与消费等方面的有机衔接与运转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手段。农业信息将成为农业市场经济的“剂”,使市场交易双方直接联系,减少了流通环节,节约了交易费用,提高了农民收入。
3、信息化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重要手段。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不少农民纷纷上网,利用网络学习最适用的生产技术、推销农副产品,不再盲目生产,开始搜集信息、利用信息,并围绕市场信息进行种植、养殖,从而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
4、信息化是加快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的重要保障。信息通过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把农民急需的专业生产技术和最新的应用经验快速地传播到各地,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广泛、快捷地传播农业技术并加以推广,进而提高农民的整体科技素质,增加农民生产收入。
5、信息化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高速路。农业生产涉及的因素很多,具有时空差异和变异性大、气象和病虫灾害频繁、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控程度差等特点。当前,农民还是依靠经验进行生产,以户为单位进行经营,存在生产经营分散,品种、品质差异大,抗风险能力低的问题。通过信息化可指导本地区农民进行规范化种植,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实现规模经营,取得市场效益;指导农民种植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取得市场效益;向农民提供实用可靠的新品种、新技术资料,提高农产品品质;还可通过气候和病虫害预测等,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农业生产综合效益的迅速提高。
三、信息化是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难点都在农村。当前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处于调整转型的关键时期,城乡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农村在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发展滞后。加强农业信息服务工程建设、推进信息化,是逐步消除城乡差距、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四、信息化是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重要途径
作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单个农户存在“小、散、低、弱”的先天劣势,形成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衔接脱节,从宏观角度体现为农业结构调整难,农产品商品率低,农业竞争力差,从微观角度则表现为农产品卖难,农民增产不增收。通过推进信息化,提升农业信息服务水平,使广大农民群众和农业企业获取全面、及时、准确的产销信息,了解消费需求、供求走势、价格行情,及时地调整生产取向,准确地把握市场商机,有效地回避交易风险,充分实现市场对土地、人力、资金及物化投入的有效配置,繁荣农村市场,增加农民收入。随着入世后农业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从发展角度又进一步赋予了信息化新的定位。它是世贸组织规则框架内“绿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焕发出更大的生机和活力。
五、信息化是提升政府部门管理服务职能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 县长负责制 意义 分析
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长负责制”就是构建形成以县级行政首长为责任主体,区域内有关部门和基层单位分工负责,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责任体系。这是一种“由块到面、由面到体”的治理策略,以县级区域治理为主,各区域全面提高,逐步推进全社会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目标的实现。其中,以农产品生产环境的治理,农业化学品的生产、流通、使用管理,重大动植物疫病的控制,农产品生产、流通、贮藏、加工监控作为县长负责制的内容。
1 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长负责制”的意义
1.1 有利于责任的具体明确
从现行的法律规定看,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制,是数级组织共同负责,具体哪一级负哪一些责,哪一项为主次界定并不清楚,势必造成工作上的依赖和责任追究时的随意。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长负责制”,形成“省一级政府制定政策法规,市一级负责督查落实,县一级抓组织实施”的以县为主三级政府共同负责的工作机制,没有忽视省市政府的组织管理,而是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具体化,以便于分清主次,明确任务,更好地落实责任。
1.2 有利于实施权属的配置
权属配置无序是影响工作任务落实的主要根源。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长负责制”,根据权责一致原则,可以梳理饱受诟病的管理权限,把工作必须的某些管理权限下放到县一级,由县政府根据任务需要灵活运用。切实解决有权无责、有责无权、权责分离的问题。
1.3 有利于行政执法资源的集约利用
县级是各种权利实施的交汇点,由于职责划分不清的原因,职能交叉重叠的现象在县一级表现格外突出,形成行政执法资源的浪费。同时,由于受各自人员、经费、装备的限制,管理能力受到很大削弱。实行农产品质量县长负责制,县级可以把农业、畜牧、水产、公安、工商、卫生、食品药品、质监等涉农行政执法资源整合起来,在不增加行政、执法成本的前提下提高行政效能,更好的履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责任。
1.4 有利于责任制的考评落实
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长负责制”把市级以上人民政府从具体的责任关联中解脱出来,有利于站在更高层面上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具体工作进行组织、领导和协调,便于对责任体系具体内容逐级进行量化考核,促进各项具体工作的落实。
2 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长负责制”可行性分析
2.1 法律规章依据
从现行的法律规章规定看,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被赋予了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而县级是被赋责的各级政府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负有保障区域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责任和义务。
《食品安全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负责、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全程监督管理的工作机制”,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照本法和国务院的规定确定本级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并采取措施,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安排农产品质量安全经费,用于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改善农产品的生产条件。
《山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也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机制,统一领导、协调本行政区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经费,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其他具体法律法规,如《食品卫生法》、《农业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动物防疫法》《土地承包法》、《农药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植物检疫条例》、《动物检疫条例》等,也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其管理部门提出了明确的责任和要求。
2.2 理论可行性分析
2.2.1 辖域幅度合适。我国县一级区域多数在2000~300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0万亩左右,人口在60万~80万,区位性、传统性特点比较相近,农业生产内容丰富但不是很复杂,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比较全面,但特色也比较鲜明。由市级以上政府直接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负责,面对幅员辽阔、全天候、无夜昼的农业生产,直面千姿百态的农产品流通、加工,不出现监管漏洞是不可能的。而乡镇一级既没有执法授权,又少有完整的产业体系,不具备全程监管的条件。由县一级对本区域内农产品质量安全负责,能够从农产品和农业化学品的源头入手,全盘考虑生产、流通、加工,可以统筹兼顾又不至于顾此失彼,抓住关键点又不会出现明显监管漏洞。
2.2.2 行政资源充分。履行责任需要相应的行政和执法资源。县一级是法律授权履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的最基层行政机构,行政和执法资源丰富。在原有的体制框架下,具有管理执法权的单位就有:农业、畜牧、林业、海洋渔业(有些是水利水产)、公安、卫生等。2009年以来,又先后增加了食品药品、工商、质检。每一个部门都有几人到十几人,可以说县一级管理队伍庞大,装备条件完善,完全具备履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的行政资源条件。
2.2.3 城乡对接,层级简单。县一级处于城乡结合的交汇点,与基层村民自治组织之间仅有乡镇人民政府一层间隔,是法律法规中明确的能够制定经济与社会发展政策的最切近基层的一级组织,对基层情况最熟悉,对具体矛盾问题更了解,对工作动态的把握也更准确。因此,从县级所处的层次位置看,能够对区域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状况及时做出科学准确的判断,最有条件解决处理好区域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问题。
2.2.4 具有利益制衡和补偿机制。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除了对人民生命健康造成威胁,对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产生影响外,对县级经济的发展乃至财政增长都有直接的作用。在县一级,除了农产品生产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外,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和货物的加工、贸易也是重要的经济发展因素和财政来源。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解决的好,区域经济的发展就健康,财政收入就会增长;区域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出了问题,经济和社会发展就会受到制约,财政状况也会受到一定的损失。随着“县级财政省直管”政策的全面实施,这种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县级经济的制衡关系会变得更加紧密。
2.3 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成功实践
在整个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上,相对于种植业,水产业而言,尽管畜牧业的疫病防治更具有复杂性、敏感性,但其管理的效果是最好的。尽管也出现过三聚氰胺、瘦肉精等事件,但与其他农产品事件相比,其频率、发案率都属明显偏低的。分析其中原因,主要得益于以县为主体的畜牧兽医管理体制的建立。
3 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长负责制”制约因素和建议
3.1 实施“县长负责制”制约因素
3.1.1 制度设置的障碍。现行的条块分割、分段管理的管理体制是经过几十年部门博弈形成的,其上附着了很多的利益关系。尽管国务院已经对几个部门的管理权限作了下放,但机构人员下放并不等于执行管理权限的下放。事实上,即使一直在县一级的管理部门,由于受制度设置的制约,其管理与执法权限十分有限,像种植业中备案基地的管理、农业化学品的投放、农业项目的实施、不合格农产品的认定等,管理权限都在市级以上部门。因而说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长负责制”效果如何要看上级业务部门的让权幅度和支持力度。
3.1.2 法律法规的制约。现在法律规定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责任的设置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共同负责,因而,在制度设计上对县级履责的支持条款并不多。特别是各项专门条例的制定,基本上是为各个行业管理部门而量身定做,理论上是条块结合,实际是条条为主,一杆到底。部门之间、行业之间既有冲突、也有重叠,职责权限模糊。这样的制度制定和设计如不从法律层面加以修订,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长负责制”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3.1.3 体制设计的限制。从县级层面看,目前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是涉及部门较多的事项之一,相关的部门都有一套职能相近、对象相同、环节相左的管理机构与执法队伍,各自为政,自我发展。理论上都为同级政府负责,但实质上是为部门权利负责,在问题、困难面前都会绕道而行。实行县长负责制,需要确定一个责任部门,必然要对原有体制重新加以洗牌,势必影响到部门、人员的利益,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就可能成为新体制的障碍。
3.1.4 动力机制缺失的因素。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长负责制”,要有相应的动力机制,但从目前看这一机制尚未形成。从主体看,像这种无权无利的责任县级不会愿意主动承担。特别是在目前法律责任尚未明确,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事故频发的高危时期,哪一级都不会抢担这种风险。从客观情况看,实行县级财政省级直管尚未实施到位,对各级政府科学发展的考核、对各级干部的政绩考核、甚至对县级重大荣誉的创评,尚未有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内容,更没有形成仅对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考核体系。在这种情况下,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的落实是被动的、困难的。
3.2 对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长负责制”的建议
3.2.1 修订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应的法律规章。适应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长负责制”的需要对有关的法律规章条款作出修订完善,使之在赋予县一级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更大责任的同时,赋予其更多更大的权力,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职责及其权利也应做出相应的界定和调整。在法律规章的制定上,国家层面应以法律的形式对事项做宏观界定为主,具体的管理与实施应突出省级规章的作用,以进一步增强规章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2.2 构建县一级统一管理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借鉴城市行政管理综合执法的经验,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对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资源加以整合,组建一个对县政府直接负责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执法综合机构,形成县一级“统一管理、统一执法、统一标准、全程负责”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市级以上管理体制可以保持不变。人员队伍源于传统的几个管理部门,但要从中分离出来,在县级人民政府专门机构的直接领导下,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专门管理。乡镇一级不设对应机构,但在乡镇或一定区域设立分支机构,负责区域的日常管理和执法工作。村一级建立信息员或协管员队伍,根据生产实际可分别设立农业、畜牧、水产等专门人员。
作为全国性农产品交易公司,深圳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则是其中之一,他们将在武汉打造农产品高端批发市场品牌——海吉星。显然,他们看中的是武汉作为“大流通中心”的潜力以及湖北省的资源优势。
海吉星抛来橄榄枝固然是好事,但引发的思考是:武汉现在的市场流通现状如何?何以仍无法形成大流通局面?武汉必须思量更为清晰的农产品流通市场发展之路。
从深圳到武汉
今年5月,由深圳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联合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投资80亿元、投资建设占地4200亩、打造以农产品交易为核心的国际一流的流通集散地——海吉星·国际绿色农港(以下简称武汉海吉星),在武汉市江夏区举行奠基仪式。这里欲打造华中地区最大的综合性现代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
“真巧,原来海吉星也来武汉了,哈哈。”第一次听到这个消息,张军有点兴奋。海吉星可是他之前在深圳时每天必去的地方。
出生于湖北襄阳的张军,毕业以后南下深圳,一头扎进饮料行业。“那个时候就想去闯闯,武汉虽然不错,但感觉还是不够开放,过于本土化。”现在的他,已经是一家国内知名饮料厂商的销售经理。
今年上半年,他安排好工作交接,背上行李,跳上深圳开往武汉的高铁。
“嘿,方便多了,武汉交通真是不错,到国内哪里差不多都是1000公里左右,不到5个小时车程。”到达武汉高铁站,他拿起手机,对着高铁站的站牌咔嚓一下,随即,便共享到微信朋友圈,上面标注“武汉,我回来了”。
站在武汉高铁站,张军兴奋又惆怅。
作为厂家,他已经习惯了每天直接穿梭于深圳各大市场与几个重要客户谈生意,目标明确且还能保证销售业绩。
“基本每天都要往各大市场跑一趟,聊聊天,联络下感情。”张军认为,尽管武汉相较当初已经有了十分巨大的变化,但各项配套措施仍然不那么完善,尤其在自己的老本行——食品流通方面。
在他眼里,武汉现在的农批市场与几年前的深圳非常相似。“海吉星就是当时深圳布吉农批的升级版,现在的武汉和当时深圳布吉市场的情况很像。”
曾经的布吉
张军所说的布吉农批,三年以前还是深圳最大的农批市场。经历了从布吉到海吉星的整体迁移,张军对两者的情况再熟悉不过。
作为当时深圳最大的农批市场,布吉农批经营时间长达十几年,对外有一定口碑,所以吸引了很多商家在此扎根,形成了健全的产品链。
此外,这里产品、商户集中,销量大,自身渠道也多,向来是各厂商必争之地。厂商也会给予足够多的优惠和政策,所以产品进货价低于其他同类商家。
为了便于和市场打交道,张军甚至把房子都租在布吉农批旁边。
“这个行业最重要的就是要和客户建立好关系,因为我们主要是做批发生意,客户源稳定了,基本上每个月的销售业绩也就比较稳定了。”张军说。
不过,想起布吉,张军的回忆却夹杂着一股汗咸味儿。“甭提了,那个堵啊。”
布吉农批,处于罗湖区和龙岗区布吉镇交界,周边交通连接各个主干道。这里有着强力的销售网,零售销售可以覆盖深圳罗湖区、福田区、龙岗区。
布吉农批接近市区,但道路较窄,出口相对较少。随着货流量越来越大,布吉市场的问题开始暴露,其优势也逐渐被“堵塞,缺少管理,硬件老,长年积水堵车”所掩盖,缺少规划的布吉农批开始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
“有时候到晚上12点还在堵车,每次经过,气味都非常难闻。”张军回忆说。
2011年9月29日,深圳平湖海吉星正式启用,随后冻品以及水果交易区也陆续投入运营,布吉的商户开始陆续向海吉星转移。
现在,深圳平湖海吉星已经汇集了2000多家经销商和世界各地的8000多种农产品,其中名、优、特、新农产品达800多个,目前经营的蔬菜、水果、冻品、干货分别占深圳市民消费量的85%、90%、90%和60%以上,满足了深港两地居民的菜篮子所需,也辐射整个华南地区乃至全国。
“我们想要把深圳平湖海吉星打造成总部的旗舰店,虽然规模上不能算是最大,但是各项配套应该算是做得最齐全的。”深圳市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高级项目经理种宝帅说。
现在武汉也有海吉星了。不过,在张军眼里,武汉现在的市场就像当年深圳还未建好海吉星之前,缺少升级配套设施,市场流通功能无法充分发挥。
流通困局
湖北省农业资源非常丰富,其中粮食、棉花、油料、生猪、淡水鱼等主要农产品产量一直占据全国前列。
作为中国淡水鱼生产第一省,湖北主要养殖品种有淡水鱼、龟、鳖、虾、蟹等,水域面积2000万亩,养殖水面近900万亩。此外,茶叶、油料以及水果上,湖北优势也非常明显。
“湖北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武汉本应发挥更大的流通作用,无理由在全国性农产品集散中心上缺位。”张军说。
但目前武汉农产品市场仍未形成南北大流通的商业格局,农产品领域也无法实现武汉“大流通”战略。
现在武汉有白沙洲农副产品大市场和四季美农产品批发市场。前者占地1109亩,于2004年投入运营,经过分期不断的开发、投入、建设,现已形成蔬菜、水产、海鲜、粮油、果品、干调等交易区域,年交易总量20亿公斤,销售总额120亿元,现在武汉及周边地区近70%的蔬菜等农产品的供给都依托于此。
后者则由香港大德集团投资兴建,占地5000亩,地理位置也非常不错,到武汉市中心仅15分钟,3分钟快速链接武汉三环,进而可直通京珠高速、沪蓉高速。
现在,白沙洲大市场经营品种主要为蔬菜、水产、粮油、干调和冻品等,辐射区域多集中在武汉东南片区及部分周边省外市场。而四季美市场则以武汉西北片地区的蔬菜、副食等农产品为主,另有500亩的水产、冻品供应点还在建设中。
“传统市场不具备这些功能。相信海吉星能对武汉农批产业升级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也能引起很强的社会效应。”王必清说。
现代农业产业新城
尽管当前的武汉农批市场跟几年前的布吉有些类似,但海吉星的到来,是否就可以让武汉农批市场升级换代呢?
与以往的农贸中心不同,海吉星的规划结合了城市建设中的诸多问题,希望可以打造成宜业宜游宜居的现代农业产业新城。
“我们在深圳平湖的建设也包括了在周边社区的配套设施,除了物流园需要的冷库、检验检疫等服务外,在建的还有物流园生活区。一般的物流园都距离市中心较远,但这些地方有很多务工人员,生活区可为他们提供租住。”在种宝帅看来,海吉星最主要的优势在于拥有资源, 例如深圳海吉星是供港的主要渠道之一。
海吉星还拥有全国最大的物流网络。 现在,海吉星已经先后在全国21个城市投资管理了32家大型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和大宗农产品网上交易市场,初步形成覆盖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以及华中、西北和大西南等等地区的全国性批发市场体系。
“总部主要起协调作用。”种宝帅表示,目前海吉星信息化建设还在进行中,建成以后,也将会是巨大的数据资源库。
在深圳市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有一家分公司——深圳市中农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中农网),它还是一家农产品专业信息服务及电子商务应用平台,已与海吉星旗下各个批发市场、国内其他重要批发市场及政府机构建立合作关系。
其资料显示,整个平台目前企业数据库信息量达到20万条,产品库信息量达到1.7万条,每天近60万字的农产品市场动态、分析预测、全国各地价格行情和及时供求信息。目前平台现有各类会员8000多个,每月流量超过10万人次,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权限,选择个性化电子商务服务。
不过,即便如此,武汉海吉星要把规划变为现实,依旧要做大量“功课”。
“最重要的是要打造最初交易市场的平台,这是以后所有后续工作的核心,没有核心,其他都是免谈。”曹小舟强调,“现在项目刚刚开始,目前我们所有的设想都必须转化为脚踏实地的调研改善以及市场开拓。”
但张军对海吉星进入武汉表示乐观:“资源的整体整合带来的效益是长远的,可减少流通环节降低物价,如深圳在农批市场拿货的商超价格会比一般的店要低。既方便管理又能提高食品安全。武汉海吉星和各大城市的海吉星能形成更全面强大的销售信息网,提高产品种类等各方面优势。”
不过,正如之前布吉商户向平湖海吉星的转入一样,相对也会损失一些因为地位位置等优势积累的小客户,转为主要做关系客户。海吉星的进入势必会形成新一轮农产品流通市场的洗盘,市场新建随之也会存在阵痛期。
张军认为,以前布吉农批市场人流相对多一些,这其中包括了一些小商户,现在转向平湖海吉星市场则主要做自身关系客户的统一配送,人流下降了很多。这些问题或将也是武汉海吉星初期必然要面对的问题。
“看现在深圳平湖市场,随着商户的增多,规模才会逐渐形成。时间久了,有了商户的支持,物流园的客户群体就会越来越多,人气也会越来越旺。”张军说。
相关链接:
一、认真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
为了解决我国农产品产后损失严重问题,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5亿元专项资金启动实施了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采取“先建后补”方式,扶持12个省区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初加工设施。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各级农业、财政部门从制度建设抓起,制定项目实施指导意见,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开展管理技术人员培训,加强项目督导检查,广泛进行宣传引导,实现了项目当年建设、当年使用、当年见效。通过项目实施,带动地方和农民投入超过10亿元,支持1.3万多农户和1200多个合作社建设贮藏窖、冷藏库和烘房,新增马铃薯贮藏能力50万吨、果蔬冷藏能力30万吨、果蔬制干能力30万吨,项目区农产品的产后损失明显下降,应季销售价格同比提高10%~20%,入窖入库的果蔬增值潜力可期。由于受资金规模的限制,2012年新增的贮藏、保鲜和烘干能力尚不足项目省区实际需求量的l%,其他大部分省区还没有实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落后状况任重道远。
2013年,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将积极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争取进一步增加资金规模,扩大项目实施区域,增加设施奖补种类,使更多的产地农民受惠受益。
要重点做好4项王作。一要会同财政部尽早出台2013年的指导意见,各地要结合实际制定本省区的实施方案,做到早部署、早实施、早见效。二要尽快印发技术方案和编制培训教材,各地要抓紧开展技术方案的本地化设计,做好培训的各项准备工作。三要加强技术指导和监督管理,切实做到规范操作、公开透明,尊重群众意愿,不搞包办代替。四要做好先行先试。暂时未能列入实施范围的省(区、市),要进行必要的调查研究,摸清当地农产品初加工发展情况,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选择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积累经验。希望相关省(区、市)高度重视项目实施工作,安排相应的力量,落实必要的工作经费,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二、稳步推进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
为顺应城乡居民对主食品工业化生产和社会化供应的迫切需要,2012年农业部联合北京、山西、河南、广西等4省(区、市)启动了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试点,举行了启动仪式,推介了一批新技术、新装备和新产品,认定了一批示范企业,组织了交流研讨,开展了技术需求与标准体系专题研究。通过这一系列工作,在社会上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产学研、农科教合作更加密切,工商资本进军主食加工业的态势显现,加快发展主食加工业正逐步成为社会共识。
2013年,要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多方联动、稳步推进、务求实效”的原则,扩大试点范围,围绕“九个一”的目标要求,深入实施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即:一要加大宣传引导,在全社会树立一个主食工业化的理念;二要加强部门联动,多方协作,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三要争取国家行业科技专项支持,开展关键技术联合攻关,研发一批技术装备;四要组织展示交流、技术推广等活动,促进企业与科研对接、产品与市场对接,推广应用一批技术设备;五要加快标准体系研究,制修订一批标准;六要发挥典型带动作用,培育一批示范企业;七要启动“主食加工业精品之窗”平台建设,宣传推介一批主品;八要搞好总结交流,推广一批营销模式;九要加强调查研究和沟通协调,研究制定一批扶持政策。各地要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协调配合,积极推进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深入开展。
三、进一步发挥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作用
2012年以来,着力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建设,实现了“建平台”向“用平台”的方向转变。通过综合分析研究,完善了“十二五”农产品加工公益性行业科技项目规划,组织争取14个项目列入国家计划,总经费超过2.3亿元,100多家科研单位、高校和企业以“产学研用”相结合方式参与课题研发。在12个重点研发单位开始启动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和中试基地建设项目,国家投资达到6000多万元。组建了农业部农产品加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加强了农产品加工研发9个专业委员会的工作指导,组织开展了系列科企技术对接活动和农产品贮藏、干燥等技术的示范推广活动,数百家企业的技术难题得到了解决。一年来,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凝聚力、战斗力得以提升,运行机制更加顺畅,为更好地发挥这支团队的作用,积累了经验。
下一步,要进一步探索研发体系在资源整合、信息共享、联合攻关、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机制和方法。抓紧启动《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建设规划》,扩大技术集成和中试基地项目建设规模,尽快改善我国农产品加工共性技术研发、关键设备研制和中试集成等科研条件。要围绕农产品精深加工、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质量安全等行业共性关键环节,积极争取更多的项目列入公益性行业科技专项,加紧解决一批制约行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要加强体系内外“产学研用”的深度合作,挖掘、甄别、筛选成熟适用共性技术、工艺和设施设备,向中小型加工企业、农户和合作社推广。要加强研发体系内部的技术交流和信息共享,培育一批领军的研发人才和创新团队。
四、切实强化农产品加工业监测分析与预警
及时、全面、准确地把握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及其趋势,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健康发展,是农产品加工业监测分析与预警工作主要目标。我们通过两年的努力,建立了监测预警的方法制度,组建了一支分析、会商队伍,搭建了一个信息交换和汇总平台。依托这个体系,2012年开展了农产品加工行业的统计分析,对部分重点行业和品种开展定期监测,对行业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进行跟踪研究。针对小麦制粉业、番茄加工业产能结构性过剩问题,及时了预警信息,在业内产生了较大影响。同时,组织编写了2011年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经济运行分析报告,归纳整理了2003~2010年的数据,建成了基础资料数据库,为研究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和分析未来发展趋势奠定了基础。
2013年,要围绕监测数据汇总与分析研判相结合、决策参考与行业引导相并重的工作目标,健全定期分析、动态报告、及时预警的机制,对农产品加工业开展分行业、分区域、分品种的动态监测,对突出问题和潜在隐患实施预警,着力打造农产品加工行业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形成权威信息渠道,引导行业健康发展。要及时跟踪国际农产品加工标准及相关政策变化,加强对热点问题和突出事件的分析研判。要进一步加强协作配合,密切与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的联系沟通,拓宽统计数据和信息采集渠道,着力加强分析队伍建设,努力推动监测分析与预警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五、着力规范引导休闲农业发展
自农业部《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来,各地积极贯彻,将发展休闲农业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扩大国内消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统筹城乡发展结合起来综合考虑,纷纷制定实施本区域的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出台指导意见,引导休闲农业走上了科学规范的发展道路。休闲农业逐步从零星分布向规模集约、从单一功能向教育体验多功能、从单一产业向多产业一体化经营领域拓展,一批产业优势区初步形成。在农业部、国家旅游局的全力推进下,体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培育了一批典型,探索了一批模式,引领了全行业的发展。
2013年,要通过制定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加强规范管理和工作引导,推动适宜地区按照以农为本、突出特色的原则加快发展。同时,进一步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坚决防止在发展的过程中破坏生态、滥占耕地、一哄而上以及侵害农民利益的问题。联合国家旅游局召开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工作会议,继续开展示范创建活动。进一步修改完善休闲农业标准体系建设框架,加快标准化建设,提高规划化水平。加强多层次人员培训,提高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素质。
六、推进休闲农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品牌培育
休闲农业公共服务“进城入户”工程启动实施以来,服务平台的功能不断升级完善,数据库信息日益丰富,网站点击率屡创新高,不仅有效发挥了连接休闲农业经营者与消费者的桥梁作用,而且充分宣传了休闲农业领域各项重点工作和重大活动。目前,入库休闲农业主体信息已增加到12万家,浏览数量超过3000万次,日均浏览量超过10万次,平台影响力不断提升。2013年要进一步完善系统功能,增加入库信息,加大宣传推介,扩大平台影响,支持网站良性发展。各地要组织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利用好这一平台,充分展示自身魅力,扩大宣传推介,有效衔接供需,将这一公共服务平台办好、办活、办出名气,争取办成全国休闲农业最具权威的公共服务平台。
农业部高度重视休闲农业品牌的培育工作,2012年继续开展了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推荐活动,数百万公众参加了网上投票,一批候选乡村通过推荐的过程,展示了魅力,扩大了影响。在各省的大力支持下,农业部以“创意提升农业、休闲改变生活”为主题,创新性地开展了5次区域性和1次全国性休闲农业创意精品推介活动,共有11000余件创意作品进行了展示推介,创意精品现场销售额累计超过5000万元,投资签约额累计超过6亿元。这些活动的开展,达到了培育宣传休闲品牌,推广应用创意理念,开发打造知名产品的目的。
2013年将继续加大休闲农业品牌培育的力度。一是继续开展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推荐活动;二是在全国选择一批特色鲜明鲜明的农家乐聚集村或休闲农业经营点,采取财政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进行公共服务设施改造、农耕文化挖掘和宣传推介工作,努力打造成各具特色的新样板。三是开展中国美丽田园寻找推介活动,向公众推介中国10大油菜花、桃花、向日葵、梯田、梨花、茶园、稻田、薰衣草园、渔作和畜牧转场等农事景观。同时联合CCTV7开设《美丽乡村行》专题栏目,专题制作52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节目;委托中国报道制作10期《梦回田园》纪录片,深入挖掘各种类型的典型,宣传休闲农业的特色,形成全社会关注的氛围。
七、做好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
为加强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丰富休闲农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景观资源,进一步弘扬中华农业文化,增强国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农业部于2012年初部署开展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并决定每两年认定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项工作不仅填补了我国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在农业领域的空白,而且在国际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上也走在前列。保护的核心是深入挖掘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并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与休闲农业有机结合,推动遗产地农民就业增收和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机制的形成。各地对于此项全新工作均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配合。目前,农业部已在全国各地初选推荐的几十项传统农业系统中,经专家评审,确定了20项候选项目,并在规划、管理等方面对候选项目进一步完善相关工作作出了具体部署。
2013年要继续做好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和认定工作。各级休闲农业行政管理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把文化遗产工作上升到保护传承中华农耕文化的高度加以推进。各地要加强理论研究和实地调研,明确负责处室和人员,做好本地农业文化遗产的调查摸底工作,做好有关项目储备。已有候选项目的地方,要加强对候选项目的管理、服务和监督,指导其完善相关工作,为获得最终认定打好基础。农业部将在审核各候选项目规划、管理等有关文本的基础上,对达到要求的候选项目组织专家实地考察,于2013年正式认定我国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并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宣传推介,提高农业文化遗产的社会认知度,为繁荣农业农村文化、完善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做出贡献。
八、积极推进区域经济合作
2012年,区域经济合作以“创新、拓展、提升、求实”为目标,加大力度,扎实推进,取得良好成效。成功举办了全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支持湖南、海南、新疆等省区成功举办特色农产品加工品推介会,启动了全国特色农产品加工品“进城入市”行动,协办了农产品加工业外经人才培训班、东盟农产品加工市场中国推介会、中国名优产品泰国出易会等。特别是全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实现“投资贸易洽谈、科技成果、技术装备展示、科企银企对接、产品展销推介、专题发展论坛”六位一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更高层次上拓展了交流合作的途径,提升了活动的影响力。来自全国27个省(区、市)和国内外161个代表团,4500多家企业,近17000多人参会,签订投资贸易意向达480亿元。
2013年,区域经济合作要进一步创新思路、拓展领域、做强平台、提高水平。继续举办好“2013年全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在坚持“六位一体”的前提下,努力提升办会的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协助相关省办好区域性特色农产品加工市场推介活动。继续开展国际贸易职业经理及管理人员培训,举办农产品加工业外经人才培训班,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外经人才水平。加强对外合作交流,继续与东盟、欧盟等国际组织合作开展技术交流和市场拓展等工作。
九、加强乡镇企业行业分析和指导服务
2012年,面对异常严峻的外部形势,我们把做好乡镇企业行业分析等基础服务作为重要工作内容。进一步完善了乡镇企业统计和直报网络系统建设,推进功能升级。强化了发展动态分析,定期乡镇企业经济运行信息,为政府决策和行业发展提供有效服务。加强统计队伍建设,对乡镇企业系统从事统计工作30年以上人员进行登记、审核和上报,共有301人获得国家统计局授予的荣誉称号和证书。积极推进乡镇企业职业技能开发工作,全年预计完成相关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人数突破4万人次。探索挂职培训新途径,注重理论培训与挂职锻炼相结合,考察学习与交流经验相结合,组织中西部地区一批乡镇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开展挂职培训。与深圳证交所合作,分别在长沙、成都举办两期涉农企业证券融资培训班,进一步强化企业与创司的交流,促进与资本市场对接,拓宽融资渠道。
2013年,从国内外发展趋势看,2013年国际经济下滑的势头依然不减,国内经济上行压力较大,出口和内需不足的问题仍很突出,融资、用工、用地等制约性因素仍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乡镇企业发展的不确定性较大。因此,要进一步加强乡镇企业运行分析、人员培训、职业技能开发和融资服务等基础性工作,要密切跟踪乡镇企业发展走势,深入分析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引导乡镇企业持续发展。
十、努力营造乡镇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