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渔业养殖问题

时间:2023-09-22 09:48:25

导语:在渔业养殖问题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渔业养殖问题

第1篇

迫于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各种压力,有些学校只注重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忽略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学校的不重视就会产生一系列的恶性循环,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备匮乏以及学校的管理等都会影响到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薄弱的师资力量会加重各个体育教师的工作量,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有些教师往往无暇顾及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或者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大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埋下了隐患。如果不将体育教学与职业素养培养结合起来,就很难达到高职体育教学的目标。

2、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我国高职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提高、发展学生的身体活动能力,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工作。随着就业形势逐渐严峻,社会竞争也越激烈,现代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企业不仅要求大学生具有专业的职业技能、良好的心理素质,还要求大学生要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这就对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解决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学校就要重视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这个过程是长期、缓慢的,不能一蹴而就。学校要在重视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德育和智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将体育技能的学习和职业素养的培养结合起来,让学生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让学生了解和实践“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现代健康理念。高职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参加比赛,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竞争的残酷,磨炼意志,胜不骄败不馁,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调节情绪的能力。团体运动项目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集体意识,学会团结互助,互相协作,协调学生的人际关系,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

(1)明确教学目标,更新教育观念

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首先就要明确教学目标,更新教育观念。要根据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来改革体育教学,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养,结合专业设置和职业特点,积极开展职业性体育教程,为未来的职业岗位需求服务,以合格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为职业生涯做好准备,真正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学校领导和教师都要在思想上引起重视,认识到培养和提高职业素养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并落实到实践中,要提高体育教学中职业素养培养的比重。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企业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的大环境下,高职院校必须要改变自身的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2)将体育教学与职业素养培养结合起来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要有自己的特色,不能盲目效仿普通高校,要将体育教学与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职业发展结合起来,加强学生职业工作和体育教学共同性方面的发展。在实践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有意识的将体育教学与专业特点结合起来,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并在运动的过程中培养了自身的职业素养。在保证学生提高体育实践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宣传和教育,让学生更好的将体育知识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以后职业生涯的影响力,和对职业素养培养和提高的重要意义,从而做到积极参加,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只有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才能更加符合现代企业的要求,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更快的适应工作生活。

(3)改革教学模式,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

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就要将体育教育与职业素养培养结合起来,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和手段。职业素养的培养要求学生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所以,体育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各运动项目对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可以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赛,让学生在输赢中学会如何面对成败得失,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另外,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提前感知职业环境,了解自身的不足,便于后期进行针对性的学习,提高学生对职场环境的适应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增加一些合作项目的小游戏,让不同专业特点和身体素质的学生一组进行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4)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保证教学质量

体育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领路者。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要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体育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断学习,加强对职业素养的认识和了解,采用丰富多彩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同时,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职业素养培养环境。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结合不同的专业特点,根据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

(5)让学生树立职业素养教育的观念

学校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学生对职业素养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要让学生清楚自己的职业理想,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有意识的培养和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起到一个引导和监督的作用,最重要的还在于学生自己。如果学生能够自发的将培养和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与教学、生活结合起来,那就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通过体育课程,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学生还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从小事做起,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后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

3、结论

第2篇

在我国大力倡导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情况下,培养创新型的高等教育人才至关重要,而培养创新型的硕士研究生是其主要阵地之一,创新型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人才理应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但目前各个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办学特色不鲜明,办学理念陈旧,完全没有体现出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观念,培养创新型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目标更是遥遥无期,因此,在国家大力提倡重点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学的背景下,在改革高等教育的整体态势下,职业技术教育学要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培养特色鲜明的创新型人才,一次来促进改变职业技术教育学目前发展缓慢的状态,形成优势突出、步伐稳健、生机无限的螺旋式上升空间.我国各界现在都正在努力朝着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前进,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在职业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职业技术教育学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这一模块,目前来说还处于薄弱环节,在其培养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因此,需要我们积极讨论来解决这其中所遇到的问题,以此来促进创新型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一、创新型人才理论

1.1创新型人才相关概念的界定

1.1.1创新型人才

本研究将创新型人才限定到科研创新的层面,即创新型人才是具有科研创新精神、科研创新意识、科研创新思维、科研创新能力,并且能够取得科研创新成果的人才.硕士研究生的主要任务是科研创新,因此从这个层面进一步限定创新,更具有可造作性和实际意义。我们对于创新型人才概念的界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创新精神是指社会和个体发展需要引起的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方法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愿望和设想,包括创新的动机、创新的兴趣、创新的情感和意志。创新思维是指开创、革新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包括理论思维、多向思维、侧向思维、逆向思维、联想思维、形象思维等。创新能力是指运用知识和技能,不断产生新思想、研究新理论、应用新方法和获得新发明的能力,主要包括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信息检索能力和操作力。

1.1.2创新型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

本研究将创新型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定义为,以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为基础,以职业技术教育学知识应用和有效转化为目的,打破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隔阂,将创新能力提高贯穿培养全过程的硕士研究生。其培养目标为:培养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具备创造性的科学研究能力;在知识转化和应用工作中,针对不断变化的工作要求,独立解决非常规性的综合问题;具备终身发展要求和突破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1.2创新与教育

创新是不会自己发生的,而是需要创新主体的研究与实践.创新主体的培养依靠教育。教育的历史作用体现之一就是教育具有创新性。教育的创新型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上的创新,而人才的创新又推动着科学技术的创新,科学技术的飞跃反过来又推动着教育的创新。教育是知识传播、转化和应用的基地,知识创新成为教育与创新联系的第一层面;学校是创新人才发掘、培养和输出的场所,创新人才培养成为教育与创新联系的第二层面。人才创新是主体,是学校的教育对象,人才将创新与学校联系起来,让教育以创新为指向,使创新以教育为基础。

二、创新型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问题

2.1科研创新意识不强

创新意识是培养创新型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基础,在本科学习期间,大多数院校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没做什么要求,在转入研究生的学习中,学生没有创新基础,各个学院对学生创新意识养成的宣传没有怎么提上学校事务议程,也没有相应大范围的创新奖惩制度,学生总感觉创新是教师和科学家的事情,跟他们没有多大关系,在学科的学习中有没有创新无关紧要,不会影响到将来的毕业,再者,研究生迫于繁多论文撰写及就业的压力,众多学生完全没有形成要在学科领域创新的意识。

2.2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不足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竭力使学生成为职业领域中的专门人才.但我国目前的现状是,大多数职业院校办学模式趋同,一直遵循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理念,各个院校没有自己的特色,导致高职院校办学质量下降,没有一个属于高职院校自己的明确的办学目标,也就无从谈到区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另外,在整个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课程设置没有理论联系实际,没有偏重于实践课程的设置,对于职业技术教育学相对比较前沿的科学研究方法及信息没有及时传输给学生;教学的内容都是比较陈旧的知识,不能紧跟市场对职业技术的要求;教学方法上还是多数采用灌输式的方式,不能使学生形成创新思维模式.这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忽视,造成了难以形成创新型人才的直接原因。

2.3物质保证欠缺

依据国家对教育投入的政策而言,职业教育方面相比普通高等教育,国家在经费的投入上比例很少,创新方面的经费自然而然就更少,而这是培养创新性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基础;用于创新的设备仪器是进行科研的基本条件;图书馆可以给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提供必要的文献资料和数据资源;实验室可以为学生进行科研提相应的空间.但是,目前职业技术教育创新的科研经费不足,设备仪器不全,图书馆又不能提供全面的资料,而实验室虚设等现象极为严重,这些就从根本上抑制了职业技术教育创新的发展。

三、创新型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对策

3.1学生增强科研创新意识

长期以来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发展都得不到国家足够的重视,它本身的发展目前还处于摸索状态,在进一步的发展过程中将会遇到难以预料的困难,所以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的硕士研究生必须认识到这一现状,从而要树立职业技术教育学发展和创新的自信心,这样职业技术教育学才能继续向前发展;但同时也要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因为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对象是职业教育,而且又兼跨很多专业,这些都为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3.2学校要革新创新培养模式

首先学校应制定一个明确并且针对职业技术教育学发展的创新培养目标,以提高最终的创新价值为目的来怎强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不管是今后老师的教学活动还是学生自身的学习,都会向着创新这一目标迈进;另外在培养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实行产学研相互联系的培养模式,不断地为学生更新实践内容,促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主动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其创新的能力.再次,在培养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因材施教,这主要是针对在职业技术教育学中跨专业的学生,开创交叉学科,跨学科的教学模式,努力发挥各个专业学生的优势来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发展。

3.3社会要给与职业技术教育学高度的认可和物质资助

社会环境对于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发展至关重要,要对他的发展给与支持;再者学会积极帮助职业技术教育学构建自己的学虎系统,尤其是教育学领域的专业人士,要大力倡导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发展,传授给其在办学模式,硕士研究生创新培养方面的经验,助其尽快成长;最后大力要求国家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制定相关的制度和政策,以有助于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在更广阔的领域内大胆进行科研创新.当然充足的科研物质支持也少了,政府部门应号召社会各界力量为职业技术教育学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科研经费支持,一些知名企业要为其发展提供实际技术支持,通过将校企办学落到实处,这样职业技术教育学也可以为企业提供职业培训等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人才支持。

四、结语

第3篇

关键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形式;实践教学

现阶段,很多职业院校都设立了会计专业,由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优秀会计人员,所以,职业院校在设置会计专业时,要充分考虑现代化建设发展对会计专业人才的实际要求,结合现代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培养出一批具有较高素质水平、过硬的专业知识技能、良好的职业素养的现代会计人才,以此满足市场经济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但是,我国设立会计专业的高等职业院校有上千所,会计人才培养水平存在很大差异,进而导致会计人才培养出现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职业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展开讨论和分析,希望能为提高职业学院会计人才培养作出贡献。

一、职业学院会计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1.培养目标不明确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当前职业学院会计专业培养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会计专业人才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与发展。当前,很多职业学院的会计专业在办学条件方面与实际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办学条件还有很大的差距,例如:师资力量、实践教学配套设施、教学课程布置等,以至于培养出来的学生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2.课程设置不合理

现阶段,我国很多职业学院在会计专业方面都没有形成统一标准的教学课程,大多靠学院会计专业的教师或学院教学部门来制定,而且课程内容过多地涉及理论知识,缺乏实践教学活动。另外,有些职业学院虽然认识到社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是活动开展缺乏合理性、规范性以及有效性,以至于会计专业课程教学达不到会计专业的实际要求。

3.教学形式太过单一

对于绝大部分职业学院来说,在会计教学上过于注重理论知识,忽视实践的重要性,这样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不利于职业学院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职业学院的会计教学形式过于单一,虽然现代素质教育倡导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来优化教学模式,但是,很多职业学院在会计多媒体教学中只是将课本上的知识内容用多媒体设备展现出来,根本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更谈不上丰富会计教学方式。

4.社会实践环节薄弱

由于职业学院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缺乏科学性、合理性以及有效性,导致学生在毕业实训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实训内容在学院会计教学中根本没有涉及,很多学生一时难以上手。另外,学院将会计学生安排到企业单位实训,其实训内容主要以巩固教学课程的理论知识为主,涉及实际动手锻炼的实训内容少之又少,缺乏现代化的实训配套设施,不切合实际会计岗位,不仅达不到良好的实训效果,还会误导学生对会计职业的理解和认识。

5.会计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很多职业学院的会计教师都是刚从师范院校走出来的大学生,所接受的会计专业教育也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忙于学院教务活动,很少去相关企业单位了解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只是局限于会计专业的教材内容,与实践教学脱节,这样就难以培养出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会计人才。

二、职业学院会计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的解决对策

1.明确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就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形势来看,职业学院在培养会计人才时,应该注重专业素质、实际操作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使其成为优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职业学院应该明确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培养从事企业单位实际会计工作的复合型会计人才为主要目标。

2.课程设置以实践教学为主

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实践操作能力是会计专业人才的基本能力,也是会计专业学生进入企业单位所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专业技能,所以职业学院在设置会计课程时,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巩固课堂上学习的会计理论知识,同时认识和提高会计职业所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知识。职业学院可以与社会企业单位合作,开展实践教学课程,从而满足当前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根本需求。

3.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形式

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学院要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主,教育教学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本,以此适应知识经济时展对人才的需求。要想提高职业学院会计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就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会计专业教学模式,丰富会计教学形式,探索有针对性、有效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同时实现职业学院会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4.完善社会实践教学

各大职业学院可以与相关企业单位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学院可以将多功能厅模拟成一个企业单位的会计部门,并按照现实企业单位会计工作实际情况来模拟会计核算、财务会计管理等工作流程,将真实的会计工作状态展现出来,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会计工作的具体流程,以及相关工作性质和实际问题。学生置身于实际会计工作中,能够了解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从而在完善自身会计专业学习的同时,提高职业学院会计专业教学质量。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单位对会计岗位的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职业学院会计人才培养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以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发展的会计人才为基础,优化会计专业教学课程和教学方式,完善会计专业社会实践教学活动,采取“校企合作”的有效策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实践教学环境,从而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一批高等技术应用型的会计人才,满足会计岗位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刘艳.基于素质分析视角的高端会计人才培养途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2).

[2]杨淑媛,周航.会计人才培养视域下“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

第4篇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奶牛养殖业

本文为2015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科研合作课题:“河北省奶牛养殖产业规模化发展与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编号:JRSHZ-2015-01012)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10日

河北省正处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大量农业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这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河北省农业人口比重较大,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众多,农民转移就业的任务非常艰巨;与此同时,河北省奶牛养殖业正处于转型发展时期,现代化的奶牛牧场纷纷建立,奶牛养殖企业的用工需求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存在互补性,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提供了新的机遇。

一、河北省奶牛养殖业转型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分析

河北省是奶牛养殖大省,奶牛存栏量及牛奶产量均居全国前列。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奶牛养殖业受到冲击,部分奶牛养殖小区的经营陷入困境;与此同时,一些现代化的大型奶牛牧场纷纷建立。不同于以往的散户养殖模式,规模化的奶牛养殖场奶牛数量可达几千头甚至上万头。这些规模化养殖场需要大量的职业工人,基于对土地的需求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奶牛养殖场必须远离城市,这就为吸收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一)规模型奶牛养殖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目前,河北省拥有千头以上大中型牧场400余个,新型规模化牧场奶牛数量普遍在500头以上,部分牧场可达到1,000头以上甚至更多,涌现出张家口塞北现代牧场、唐山玉田恒天然牧业、三河市华夏牧业等一批大型奶牛养殖企业,越来越多的规模奶牛牧场正在规划筹建的过程中,原有的奶牛养殖企业也纷纷推出规模扩张的计划,这些牧场的新规划普遍在万头以上,这些不断新增的奶牛牧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二)奶牛养殖企业用工范围广,但并非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目前,已经建好的大型奶牛牧场组织形式先进,实行企业化运作,多数采用公司的形式,与奶牛养殖小区有明显的区别,这也导致在用工上存在差异。企业员工构成中管理岗位包括经理、人事、财务、后勤、销售等,生产岗位包括技术员、资料员(统计员)、兽医、配种员、产房、仓库管理、饲料工、挤奶工、乳室工、质检员、牧草种植、沼气管理,此外还有卫生员、电工、设备保养维修、安保、炊事员、司机等岗位。因此,新型奶牛牧场工作岗位种类多,对专业技术人员需求量大,生产人员是主体,其中饲料工、饲喂工、挤奶工占的比例较大。

奶牛牧场相对于奶牛养殖小区在成本上有明显的优势,奶牛养殖数量越多,规模效应越明显。在奶牛养殖行业竞争激烈和低价进口乳制品的冲击下,奶牛养殖企业也在严格执行成本的控制,这当然包括人力成本,应当认识到现代化的奶牛牧场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有区别,先进的机械化生产提高了效率,一些大型牧场虽然奶牛存栏量上万头,但所需要劳动力的数量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多,这也是与传统养殖模式的区别与优势。尽管如此,该行业提供就业岗位的绝对数量是增加的。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奶牛养殖企业的用工需求具有互补性。新建规模化的奶牛牧场有着大量的用工需求,但也面临用工难的问题。基于土地和环境因素的考虑,奶牛牧场一般都远离城市。一些牧场在建立初期生活条件相对比较艰苦,很多城市员工和大学毕业生基于交通、家庭等因素的考虑并不愿到牧场就业。但是农村本身就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在奶牛养殖场实现就业具有“地利”优势。很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市寻求就业机会,不仅加重了城镇化的压力,而且由此造成的留守儿童、老人等社会问题不容忽视。如果能实现农村劳动力在奶牛养殖场就近就业,不仅可以实现农民的安居乐业,同时也解决了奶牛养殖企业以较低成本满足用工需求的问题。调查中,牧场的农民员工对工作环境和待遇多数比较满意,普遍认为比外出打工要好。

二、河北省奶牛养殖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存在的问题

部分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较低,缺乏奶牛养殖生产的专业知识,这是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与以往小规模的奶牛散养模式不同,现代化的奶牛牧场拥有先进的生产设备,进行标准化的生产,不仅产量大而且必须保证质量安全。需要做到清洁的环境卫生、科学的饲养、严格的用药,这对员工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调查中发现,多数农民工在牧场中从事饲料种植、饲料加工、饲喂、挤奶、粪污清理等体力劳动,企业在录用工人时还要进行培训,而兽医、技术员、机修等一些技术岗位和人事、会计等企业管理岗位人员紧缺的情况难以缓解,一些牧场招聘专业技术员工要求大专或本科以上学历,这使得多数农民工难以符合条件。

农民工维权意识薄弱,一些养殖场的农民工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有的虽然签了劳动合同,但是对合同的内容并不清楚。此外,个别奶牛养殖场雇佣的农民工临时工比例较大,没有给农民工缴纳养老、工伤、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部分农民工缺少参保的意愿。

三、利用奶牛养殖产业转型机遇,推动河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对策

(一)通过培训帮助农民提高职业技能,促进就业。文化水平偏低及职业技能较差是影响农民转移就业的最大制约因素。随着奶牛养殖产业结构升级,企业对务工农民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转移就业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帮助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业务知识的学习,进行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其就业竞争力,适应企业用人需求的新形势,这是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根本途径。

政府相关部门对于农民职业教育的开展应给予高度重视,尽快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在财政资金上应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建立职业培训机构,不断完善教学条件,借助高校等师资力量,帮助接受培训者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取得必要的从业资格证书,满足上岗工作的条件。此外,应当充分发挥职业技术学校、企业培训机构等社会力量,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民培训工作。一些大型奶牛养殖企业,不仅可以起到行业示范中心的作用,也可以发挥自身优势作为当地奶牛养殖业的人力资源培训中心,不仅为企业自身培训员工,也为当地整个行业培养人才。

(二)健全农村转移劳动力服务体系建设及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就业信息相对比较封闭,这也是造成农民工就业困难或盲目就业的因素。可以考虑成立农村就业服务指导小组或组建农村劳动者就业协会,为农村劳动力多方收集就业信息,随时提供政策咨询、职业介绍、劳动维权等“一条龙”服务。建立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避免企业不同员工存在社会保障的不公正待遇。

(三)加强资金和政策支持,将对奶牛养殖企业的扶持与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综合考虑。河北省是重要的奶源基地,奶业的发展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各级政府对奶牛养殖业都很重视,为了扶持该行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补贴政策,包括收获机、割草机、饲料粉碎机等农业机械的补贴、奶牛良种补贴、对规模化养殖场的补助投资等。为了鼓励奶牛牧场吸纳农民就业,可以将对奶牛养殖业的扶持政策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综合考虑,对于企业员工中农民工达到规定比例的企业给予特殊扶持。

主要参考文献:

[1]吴敬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三农”问题[J].宏观经济研究,2002.6.

[2]蔡P.破解农村剩余劳动力之谜[J].中国人口科学,2007.2.

第5篇

【关键词】护理专业;职业;综合能力;对策研究

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模迅速增长的同时所暴露的一些问题,特别是我国新医改方案实施之后所出现的新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不高,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不强,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使职业教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互融合,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适应社会需要的职业综合能力?这些都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和教育教学改革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与此同时,人类对健康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强,护理行业存在和发展的空间继续扩大,社会对高素质护理人员的需求仍然在日益增加。提高护理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改变传统的护理教育教学模式,建立“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护理人才同样是卫生职业教育的当务之急,而培养具备职业综合能力的护理人才的教育改革更是势在必行,是当前护理教育面临的重大改革任务。

一、护理专业职业综合能力构成要素的研究

1、职业精神

包括勇于承担责任,坚持道德原则;尊重、同情、诚实的工作态度;信守伦理原则,维护患者权益;对患者的文化、年龄和存在的功能障碍做出良性反应;团结协作,恪守道德、责任和伦理等。

2、学习能力

包括必须具备规范的基础护理操作技能;专科护理基本操作技能;对常见病、多发病的病情观察能力;对急、为重病人的应急处理与配合抢救能力;健康教育能力;具有一定的评估病人的能力;护理管理基本能力等。

3、通用能力

包括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收集信息的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

4、职业心理素质

包括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思维力;坚强的意志力;良好的职业性格等。

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研究

1、在教学目标层次定位上存在模糊认识

我国职业院校护理教育在层次定位上,存在着两种错误倾向:一是盲目压缩本科医学和护理课程,按照学术型模式进行培养,抹杀了高职鲜明的职业特色,失去了职业技术教育的根本属性,致使护生实践技能不强,毕业后不能马上顶岗工作。二是简单扩充中专护理课程,过分强调操作技能,忽视在信息社会中,对护士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总体要求。

2、课程体系偏离护理职业要求,缺乏护理特色

(1)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缺乏职业院校护理专业特色。具体表现是:①课程设置套用本科医疗或护理培养模式,例如,公共基础课内容偏深、偏难,应用性差;医学基础知识过细、过繁,过于强化学科;临床专业课往往偏重于医疗,与护理学无关的内容较多,而且在有限的护理内容中偏重于护理理论,轻视护理实践。此外,课程门类也过多,超过了“必需”、“够用”的原则。②课程设置套用中专护理培养模式,对护理社会人文课程涉猎较少,致使护生缺乏以人为本的职业素养和就业适应能力。

(2)理论教学模式:

在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下,理论教学内容围绕疾病护理这个中心,主要讲授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和疾病护理,学科特色不强,几乎与培养医学生相似。

(3)实践教学模式:

临床教学实习主要安排在学生的毕业实习期间,这样与理论教学间隔的时间长,学生学到的知识没有得到及时的巩固和强化,临床实习时只能再从头学起。实践教学方法多采取只在模型人身上模拟的方法,重视操作程序、缺少语言沟通,使学生口头语言交流能力不强,缺乏对人的情感关怀。实践教学考评方法单一,忽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

(4)教材与备课:

由于教材编写、出版、发行的周期无法完全适应更新速度的临床护理要求,部分高职护理教师不能按照整体护理思维的框架教学,不能做到不断地充实护理新知识、新技能,也就是说教师不能突破教材,使教学滞后于临床实际。

(5)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一些院校仍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的教学方法,许多教师对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还相当陌生,特别是在培养学生评判性思维方式、专业核心能力、专业人文精神方面还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手段上,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未能显示其优越性和有效性。

3、实验、实训条件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一些职业院校教学医院匮乏,现有的教学医院各层次实习学生几乎人满为患,学生实践操作机会少;学校和教学医院指导实践教学的师资短缺,教师忙于日常工作,实习管理不到位,不能认真落实实纲;校内护理实验设备、物品陈旧,滞后于临床实际。甚至还有些职业院校匆忙上马,根本没有护理实验室和教学实习医院,学生只能自己寻找实习地点,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三、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综合能力新的培养方案研究

构建双证衔接人才培养“一五二一”培养模式。一是建立一个平台―即职业能力培养平台。职业能力在纵向的性质结构层面可分为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即关键能力);在横向的内容结构层面则包括社会能力、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五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五个对接―即专业与卫生行业对接;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与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实践过程的对接;考试评价方式与职业技能鉴定的对接。二是建立二个支持保障体系―由“双师型”师资队伍和校内外实训基地两部分组成。一是达到一个“一教双证”目标―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有效对接的目标,学生双证获取率95%以上。

四、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的对策研究

构建双证衔接人才培养“一五二一”培养模式。一是建立一个平台―即职业能力培养平台。职业能力在纵向的性质结构层面可分为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即关键能力);在横向的内容结构层面则包括社会能力、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五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五个对接―即专业与卫生行业对接;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与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实践过程的对接;考试评价方式与职业技能鉴定的对接。二是建立二个支持保障体系―由“双师型”师资队伍和校内外实训基地两部分组成。一是达到一个“一教双证”目标―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有效对接的目标,学生双证获取率98%以上。本课题组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施,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护理行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护理人才培养过程

开展养成教育、护理专业入学教育、庆祝“5.12”护士节、技能节、创新小发明等系列活动,加强学生职业素质、职业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培养,提升职业综合素质。建立与“1521”医疗卫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医)院(学)校合作、工学结合”的管理体系,按照学校为主、医院为辅的校企管理模式,明确职业岗位需要的专业课程体系。学校根据卫生医疗机构各专业岗位需求进行教学改革,不断调整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培养。同时,通过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使毕业生走上岗位后即成为“用得上”的实用型人才。在专业建设上,学校重点专业成立由市卫生局、省内外医疗卫生机构相关专业专家、教授及学校教师组成的专家委员会,指导专业的市场调研,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的拟定、教学大纲及教材计划的修订,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体系的审订,实验室的建设指导等,从而避免专业建设的盲目性。

2、建立与“1521”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医)院(学)校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管理体系

按照学院为主、医院为辅的校企管理模式,明确护理职业岗位需要的专业课程体系。瞄准社区护理、临床护理2大岗位群,突出护理理论、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培训,建立“护理基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综合应用能力”有机结合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为社会培养优秀的高端技能型护理专门人才。

3、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院试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社区护理、老年护理、预防保健工作技能

根据我国大力发展社区医疗卫生医疗需要,加大社区护理理论教学及社区护理技能培训,组织学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院进行工学结合或顶岗实习,为他们提供生活护理。试行给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院顶岗实习合格的学生发放相应证明并制度化,逐步推行与工学结合相适应的学分制。

4、根据岗位需求,实现专业、专业方向与卫生行业、岗位设置的对接

高职院校的首要办学特点之一是坚持“市场为导向”的原则,要充分把握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动向,进行人才需求调研工作。2010年,我院对我市卫生人才的数量、质量、结构、学历教育、岗位培训等需求进行了系统调研。调研结果显示,我市卫生服务业具有广阔的前景,对卫生技术人才有较大的需求,对卫技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也有了新的要求。这对我院开展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5、医院或企业深度合作,深化校企合作改革

与上海弘联医学仪器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医模科技有限公司、天津市天堰医教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洽谈合作,成立护理实训研发中心。2011年7月,与长沙爱尔眼科医院合办“护理爱尔眼科班”,招收学生60名,实行订单培养。与长沙市医院合作成立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直接为老人提供服务。与长沙市中心医院共同开发《护理管理》课程及配套教材;加强学生在医院顶岗实习管理,在长沙市卫生局协调下,与顶岗实习医院签订就业协议;医院护理骨干为学院教学提供师资,200人次/年,开展专题讲座2-4次;学院为医院护理人员提供专业培训200人次/年,并提供技术服务。

6、加强护理技能培训“五个黄金时段”的管理

即学校教学中“课堂教学实训”、“课余联系实训”、“课间医院见习”、实习前的“强化实训”及对应职业岗位的“毕业实习”,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

7、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实践技能为目的,以满足卫生人才市场需求作为专业建设、课程开发的出发点,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目标和规格

在知识与能力结构上突出三大要素:人文精神与职业素养;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人际沟通能力与社会工作能力。特别加强对学生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人文关怀与人性化服务意识等职业素质的培养。加强人际沟通能力培养,即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培养,采取情景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提高人际沟通水平。

8、建立立体化的实习、就业网络平台

在现有的59所实习医院的基础上每年新建2-3所校外护理实习基地,其中至少有1所三甲或三乙医院;在现有3个合作办学医院和3个老人院、1所社区医疗护理服务中心的基础上,每年新开辟1-2个县级及乡镇卫生院、1个老年及社区护理实习实训点,为学生的顶岗实习提供保障。每届学生参与护理实际工作过程的时间不少于10个月(40周),确保学生工学结合、顶岗实践的时间。

9、加强特色办学,提高学生英语护理能力,为发达国家培养护理紧缺人才

我院是湖南省第一个与“中国光华国际护士基金会”开展合作的学院,并与中国光华护士基金就相关国际教育项目长期合作。教学中引入国外先进护理理念,根据“CGFNS国际护士资格认证标准”考试模式,对涉外护理专业的临床护理课重构与重组,为学生走出国门、打入国际护理市场奠定基础。与英国伯恩维尔等学院结为友好学校,为学生出国实习或深造建立了畅通渠道,有助于学生毕业后的后续学习与就业,并为发达国家输送护理紧缺人才。

10、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提升核心竞争力

与省考试院联系在我院设立考点,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国家英语、计算机、普通话考试,并获得相应等级证书。

参考文献

[1]甄凯玉.职业能力与职业资格证书[J],理工高教研究,2003(6).

[2]王秀彦.论职业教育中技能和关键能力的培养[D],长春:吉林大学,2005.

[3]孙双华.综合职业能力为本的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5.

第6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 体育文化素养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4-0182-01

一 新概念所揭示的四个层次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健康的新概念揭示了健康的四个层次:第一是生理健康层次。第二是心理健康层次,也是生理健康的发展。判断心理是否健康有三个原则:一是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即心理反应客观现实在内容与形式上与客观环境相一致。二是心理与行为的整体性,即一个人的认识、体验、情感、意识等心理活动和行为在自身是一个完整和协调的统一体。三是人格的稳定性,即一个在长期活动经历中形成的、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第三是道德健康层次。道德健康,以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为基础并高于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其最高标准是“无私利他”;基本标准是“为己利他”;不健康的表现是“损人利己”和“纯粹害人”。第四是社会适应健康层次。社会适应良好,不仅要具有前三层次的健康,而且要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不仅能胜任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角色,而且还要能创造性地取得成就,奉献于社会并达到自我成就、自我实现,这是健康的最高境界。

众所周知,体育具有双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体育的自然属性包括人体的生理机能、运动技能等方面;体育的社会属性包括社会关系、人生价值等方面。体育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体育自然属性的研究方向、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未重视体育的社会属性,没有充分意识到体育的文化教育功能,忽视了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淡薄、身体素质不断下降。可见,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尤为重要。

二 培养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措施

1.重新认识体育概念

体育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身体练习只是其中的一种手段,而实现体育的文化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是其最终目的。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只有摆正体育社会属性的地位,在体育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和教学过程中才能明确方向。

2.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的内容

第一,德、智、体、美并重。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由体育本身在培养和教育人方面所具有的价值和作用所决定的。体育的实施、体育目的的实现,离不开德、智、美诸育的密切配合,而德、智、美诸多方面的实施也需要体育的配合,整个教育过程就是德、智、体、美诸多方面的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统一作用于体育对象的过程。在体育教学中引入德、智、美诸多方面的内容,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第二,体育文化。体育中蕴涵着丰富多彩的人文内容,教师加强对体育文化的挖掘和整理,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加强对体育文化的渗透,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大局意识,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的素养。

3.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的关键因素

第一,体育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主导因素,是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关键。为此,体育教师要不断开阔眼界,积累丰富的体育文化知识,并将这些知识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

第二,学生体育文化知识的丰富。学生是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因素,是体育文化的继承者、发扬者。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对体育文化知识的需求与日俱增,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体育文化知识,不断提高体育文化素养。

第三,体育教学内容的合理调整。合理调整体育教学内容,将丰富的体育文化知识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向学生讲述各种体育项目的渊源、发展和具有教育意义的体育故事,有效地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体育文化素养。

第7篇

关键词:培养 定位 模式 就业 转变观念

        一 工艺美术专业在中等职业学校中的现状

        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许多职校积极根据市场需求、区域特色和就业途径,相继开办了服装、财会、市场营销、电子、机电、数控等专业。工艺美术专业也在这股发展浪潮中脱颖而出,并且为社会培养了大量地具有一定应用与操作能力的职业人才,为社会需求提供了保障。但是当前不容乐观的是,许多职校工艺美术专业在人才培养和就业的关系上出现了严重的脱节。许多经过培养的专业人才没有找到合适的就业单位,招生人数也在逐年减少,有的中职学校由于学生就业难,索性把工艺美术专业改成了高考升学班,背离了职业教育所倡导的“以市场为需求,以就业为向导”的办学宗旨。以我校为例,工艺美术专业在校人数由2007 年的200 多人缩小到2010 年50 多人,工艺美术专业的生源人数在逐渐地减少,是什么原因呢?通过调查发现,许多职校在该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就业方面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问题。有的学校不能安置学生对口就业,有的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不注重技能的培养,学生所学知识不适宜就业岗位的需求,有的学校学生对就业岗位满意率较低,所有这些问题制约了中职工艺美术专业的发展。根据当前的现状,工艺美术专业在人才培养与就业问题上要转变思想观念,重新进行教育目标的定位,积极改革教学内容,拓宽就业渠道,使工艺美术专业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站得稳、立得牢,健康发展。

        在中职工艺美术专业传统的培养模式中,班级上课制、师徒制一直是历年来沿袭不变的教学模式。有的学校教学资源匮乏,实验实训设施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与课程的要求,课程设置单一或繁杂,教学内容陈旧,导致了人才培养的发展与实用空间,有的中职学校甚至在既无师资又无实训设施的条件下,盲目开设此类专业,致使该专业在办学过程中向其他专业分流,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二 优化培养模式的几种做法

        1.优化课程设置

        关于课程设置,我们可以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目前,国外最典型的课程设置有德国模式和加拿大CBE 课程设置模式。其中德国模式较为突出,它的课程设置是以职业活动的行为过程为导向,将基础知识(美术基础类)、专业知识(美术设计类)合理的组成一个技术知识体系,普通理论(美术理论)教学内容较为浅显,不过多地强调高深的理论知识,做到浅而实在,学以致用,同时注重学生的专业实践,提高了学生掌握工艺美术技能的熟练程度,便于其迅速就业。 

        2.改革教学内容

        工艺美术专业的教学内容要以培养技能为根本,充分体现培养目标,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相互渗透的原则,适当增加实训比例,改革一些俗套、老化、不适应就业发展的教学内容,应积极适用反映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的课程与教材,积极研究和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现代电脑技术及校内外课程资源等,更好地促进教学。

        3.强化实践训练

        在工艺美术专业教学过程中,语言的讲授是让学生掌握美术方面的理论知识,示范与观摩是让学生对绘画、工艺的表现方法有直观的了解,但实践训练才是技能获得的主要途径。

 4.增强创新能力

        对于工艺美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造型能力的培养,还要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让学生根据一面极其破旧墙壁上斑驳的印迹,找出可视的动物形象;让学生为我校设计学校标志;让学生运用废旧材料进行旧物改造等等。这些训练活动都能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能很快适应就业岗位,而且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

        5.参加企业实践

        参加企业实践活动是工艺美术专业学生提高技能的重要途径,能让学生在企业中接受职业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贯穿企业实践,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和认知能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在企业中的适应能力。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实践,并能在企业实践中找准自己的就业方向。

        6.建设实习基地

第8篇

民营企业;激励机制;激励方式;激励方案;考核体系

激励是现代企业管理的精髓,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管理的过程就是激励的过程。健全的激励机制是企业现代管理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所以凡是成功的民营企业都有其完善的激励机制。目前,从阳江的民营企业来看,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的健全。笔者在本文中试对阳江民营企业激励机制作粗浅的探讨。

1.阳江市民营企业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由于阳江民营企业发展比较缓慢,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还不是很成熟,激励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的表现:

激励方式单一。对于一般员工而言,阳江大多数民营企业实行的激励方式主要是薪酬,即工资和作为其补充形式的奖金和津贴;对于企业经营管理者和核心技术人员而言,主要有年薪制和销售提成等形式。在这种传统薪酬激励体系下,企业员工、核心技术人员和其他骨干人员的收入,所体现的是他们当期对公司所作的贡献。评定标准主要是当期公司经营业绩和个人业绩。但员工与公司未来没有多少关系,不存在长期激励。

激励机制流于形式。阳江民营企业对激励机制的认识不充分,很多激励机制是流于形式。很多企业认为一旦建立了激励制度企业的管理也就进入了现代化。认识上的片面性造成了当前很多企业往往是把激励机制流于形式,常常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说在嘴上”,或是花了很长一段时间,做了不少的工作,却没有真正的去执行。企业对于激励机制的实施工作却长期落不到实处,结果导致不少人才离开企业。

对员工的激励没做到因人而异。一些民营企业在实施激励措施时,并没有对员工的需求进行认真的分析,对所有人采用同样的激励手段,结果适得其反。员工的需求是复杂和多样的,企业的激励方式应该因时而变,因人而异,更有针对性,才能更具成效。

2.阳江市民营企业员工激励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

阳江市民营企业员工激励机制之所以存在以上问题,其主要原因是:

未能深入了解员工需求。在管理实践中,如何对企业中的个人实施有效的激励,首先是以对人的认识为基础的。要想激励员工,必须了解其动机或需求。管理者首先要明确两点:一是没有相同的员工;二是在不同的阶段,员工有不同的需求。对于不同的员工应当考虑个体差异,具体分析,找到激励他们的因素,采取不同的激励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激励。这是因为,不同的员工有不同的需求,一个特定的员工在不同的时期、环境也是有不同需求的。这些需求主要是受自身的愿望变化、自身工作与生活环境的变化、社会时尚的变迁、家庭的直接或间接需求等因素影响的。由于影响员工需求的因素很多,而且既可以独立变化,又可以交叉影响变化,所以我们一定要抓住员工的主导需求,才能进行有效的激励。

家族制“内外有别”的影响。家族制是当前阳江民营企业的基本制度,家族制管理的一个显著缺陷就是“内外有别”,家庭成员与非家庭成员在同一制度面前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同样的工作数量、工作质量,非家族成员的奖励有可能大大低于家庭成员,导致非家族成员产生一种“外人”的感觉,对企业缺乏主人翁思想,有的只是“打工”意识和离心倾向。某些企业执行激励时,重领导轻员工,对员工激励时又把一般员工与中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雷同化,没有与业绩贡献挂钩,这都暴露了激励机制的不健全,难以把所有员工都紧密团结在企业的周围,朝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

配套制度建设滞后。要使激励机制发挥应有作用,需要一系列配套的制度来保证其良好运作,而民营企业员工晋升制度、考核制度建设等方面的滞后,严重影响了员工激励机制作用的发挥。

3.完善阳江市民营企业激励机制的对策

针对阳江民营企业机制存在的问题,根据阳江民营企业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企业激励机制。

建立多种激励方式。人的需要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同时,不同的个体的需要也是有所不同,因而,激励也就要做到多种方式方法相结合,收到良好的综合效果。首先,建立物质奖励机制。强化企业经营中的责任主体,建立与责任相对应的利益分配机制,“责、权、利”对等,激励和约束同步。物质需要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是人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动因,因而,物质激励是激励的主要模式。如发放工资、奖金、津贴、福利、罚款等方式可以对企业员工造成一定程度的激励和提高积极性。

建立精神激励机制。但是如果企业单用物质激励的话,时间长了就不一定能起作用,因而必须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如给员工以充分的信任,使员工感受到尊重;运用工作激励,尽量把员工放在他所适合的位置上,并在可能的条件下轮换一下工作以增加员工的新奇感,从而赋予工作以更大的挑战性,培养员工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打破激励机制流于形式的局面。如果激励是流于形式的话,再完善的激励机制也是发挥其重要意义的。企业在制定激励机制时一定要考虑到个体差异,如不同员工的年龄、性别、学历、性格、家庭等因素。而且在不同的业务部门工作性质的不同,在对此差异化信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给以恰当的激励,让员工体会到来自企业的“特殊关怀”,这样才能收到最大的激励效力,发挥精神激励的作用。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建立现在企业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也越来越进步了,激励机制也必然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所采用的企业也必将越来越多,由于每个企业的实际是不一样的,所以,各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科学化、人性化的激励机制,不能让企业的激励机制流于形式,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在企业中的作用。

针对不同员工的需求设立不同的激励方案。要考虑员工不同层次的需要,并为每一层次的需要设计相应的激励措施。要考虑每个员工特殊的需要,要了解员工现在哪一层次的需要占主导地位,从而相应地为该层次需要的满足提供条件。具体来说,从纵向上看,不同层次的员工(知识层次、薪酬层次)处于不同的需求状态,如对于薪酬较低的员工,则要侧重满足他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即提高他们的生存水平);对薪酬较高的员工,更需满足他们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例如,对管理、技术、业务及操作层面的员工分别采用有所侧重的激励措施。对年轻有潜力的员工,特别要为其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工作,给予其充分的灵活性和信任感,使其在工作中自由地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性地完成工作。同时也充分考虑其个人职业发展的需要,一定的阶段后给予其担当更高职能、培训进修等机会,使这部分有潜力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的员工获得最大的激励,激发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总之,激励机制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得到重视了,应用也越来越广。笔者认为,激励机制的完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激励的方式、激励的内容、激励所收到的效果和在激励进行的过程中的存在问题进行不断调整,才能不断推进企业的发展。也只有如此才能得到激励理论的不断优化发展,不断提高激励的水平。

[1]刘学平.谈构筑民营企业激励机制避免人才流失.辽宁经济,2012.03

第9篇

【关键词】机关;文秘;素质;提升

目前,文秘人员素质和修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些机关和企业文秘综合素质不够全面,能胜任文字秘书又兼文书档案管理的人员数量少,只能完成传统意义上的秘书工作,与新时期需要的适用型、技能型、复合型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还相距甚远。如何提高机关文秘人员的素养,笔者认为因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机关文秘人员修养重在“德”“谋”“书”三个方面

(一)重德。“德才兼备,以德为重”。一个文秘人员,若不能把“德”放在首位,即使有“满腹经纶”、“王佐之才”,也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秘书。如果没有“富贵不、贫贱不移”,“宁公而贫,不私而富”,“君子修道重德,不为困而改节”的思想品德,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一尘不染的政治本色,艰苦奋斗、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是干不好秘书工作的。同时由于秘书人员的“德”是领导形象的“体现”、机关效率的“折射”、自身素养的“反映”,要求文秘人员必须具备诚实正直、心明步正,谦虚谨慎、兢兢业业,恪尽职责、严守机密,互相补台、竟而不妒的道德修养。

(二)善谋。由于秘书人员直接为领导提供服务,对领导提供精力和智力补充,因而人们常称秘书为领导的“外脑”,当好“外脑”就是秘书“善谋”的应有之义。那么秘书人员怎样才能做到“善谋”呢?首先,要有正确的角色意识。秘书人员具有“外脑”职能并不意味着就可以乱发议论、自作主张。其次,要深刻领会领导意图。要“参”到点子上,“谋”到关键处,必须准确理解和把握领导意图。第三,注重进言技巧,要根据领导的心理、行为特征,选择适当场合和最佳时机,从要害问题切入,用委婉,含蓄的语言,巧妙地说出自己的见解或不同意见。

(三)擅书。擅长书写文稿,应该是秘书人员最基本的素质要求。为了综合提高秘书人员的文稿质量,要特别抓住四个环节:一抓学习练内功。在学习内容上侧重学政策、学理论、学业务、学经济、学法律、学写作、学科技知识,以拓宽知识面,在实践中学习,边工作、边学习、边总结、边提高,使撰写的文稿血肉俱全。二抓锻炼能力。秘书人员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吃透“下情”,广泛涉猎第一手资料,既能填充自身的“资料库”,增强写作能力;又能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三抓借鉴采众长。要求秘书人员要经常博采来自方方面面、正正反反的信息,汲取精华,为己所用;文秘人员要利用赴各地学习考察的有利条件,不断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才干。四抓管理促效率。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现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二、增强秘书人员“六种意识”,适应新时展的客观需要

(一)自我意识。虽然秘书工作具有很强的服从性、服务性特点,但秘书人员又都是具有独立人格和独立思维能力的个体。如果没有自我意识,何言“参与政务”?又何言“管理事务”?因此,作为一个秘书人员,应该锻炬和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独当一面的能力,以便在领导决策前为之提供有效的依据,在领导决策后正确领会并执行其意图。

(二)信息意识。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增强信息意识是秘书人员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保证。秘书人员每天接触的各种公文、请示、报告等材料中含有大量信息,秘书人员应在对这些材料的收集、归类、处理过程中将各种信息进行严格的取舍,把最有用的信息提供给领导。这就要求秘书人员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而敏锐洞察力的形成又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

(三)超前意识。超前意识是秘书人员在领导决策之前的思维活动和心理感受,它受秘书人员自身素质、思维方式和对情况、资料的熟悉、占有、掌握程度及信息敏感度等因素的影响。秘书人员科学、准确的超前意识,可以对领导决策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则有可能影响领导决策的正确性。

(四)创新意识。在新形势下,要发挥秘书人员的创造性,就要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大胆地让他们出点子、想办法,分担领导的一些具体工作,做领导名副其实的参谋和助手;领导同志也应该给秘书人员以充分的信任和支持,不要仅在收发文本或文字材料上提要求,而应给他们在其它方面提供锻炼和创新的机会。

(五)竞争意识。目前,秘书人员的文化层次呈上升趋势,高学历者越来越多,这固然是一个优势,但高学历并不一定就有高水平,所以,秘书人员无论文化层次高低、经验丰富与否,都要具备竞争意识,只有在竞争中,才能加快工作节奏,提高工作效率。

(六)责任意识。秘书人员工作态度和工作质量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一个单位的作风建设。只有树立较强的责任意识,秘书人员才能随时随地注意维护单位的形象和声誉,才能做到工作认真、态度端正、处理果断,在任何人面前、在处理任何事上,都表现出良好的思想文化和职业道德素养,才能真正提高秘书工作的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