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2 09:48:26
导语:在水旱灾害的防治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多
今年出台的中央1号文件,将水安全提高到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摆上应对气候变化的突出位置。中国为何要作此部署?
水利部部长陈雷认为,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承载能力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是中国的基本水情。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中国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多,水旱灾害的突发性、异常性、不可预见性日显突出,局部地区雨、极端高温干旱以及超强台风等事件呈突发、多发、并发趋势;水资源南丰北缺的趋势更为凸显,主要江河的实测径流量多呈下降趋势,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形势不容乐观;春季物候期提前,主要农业区的干旱面积呈现扩大趋势,作物病虫害早发高发,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冰川与冻土面积减少,北方一些河流断流、湖泊萎缩消失,水库蓄水减少,湿地功能下降,河道水体污染加剧,海平面上升引起海岸侵蚀、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河口海水倒灌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因此,应对极端气候,防御水旱灾害,保障水安全,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中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必须着力加以解决的重大课题。
夯实防灾应急基础
那么,“十二五”期间,中国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和防汛抗旱体系建设?
陈雷表示,首先,要针对近年来严重洪涝灾害暴露出的突出问题,着力加强中小河流和大江大河重要支流治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病险水闸除险加固等防洪薄弱环节建设,力争在“十二五”时期全国洪涝灾害年均直接经济损失占同期GDP的比重降低到0.7%以下。 第二,要加快夯实农田水利基础。完成70%以上的大型灌区和50%以上的重点中型灌区骨干工程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净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约260万公顷,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约330万公顷。加大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力度,因地制宜兴建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加强灌区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和田间工程配套,解决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
在提高防汛抗旱应急能力方面,将加强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强化防汛抗旱行政首长负责制,完善水文监测体系和防汛指挥系统,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预案体系,落实预警到乡、预案到村、责任到人的防御措施,建设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防汛抗旱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健全保障有力的防汛抗旱物资储备体系。
采取措施节约管理水资源
“十二五”期间,在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提高水旱灾害应急管理能力等方面,中国又将采取哪些措施?
陈雷说,一是要把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作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抓紧划定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全面落实水资源有偿使用、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等管理制度,强化水资源管理责任与考核,全国万元GDP用水量降低到140立方米以下,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80立方米以下,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
Abstract: Guyuan city is located in mountainous area of southern Ningxia. In recent years, we take efforts to practice the working train of thought of "two changes". Flood control and drought relief provides a powerful guarantee for the city's economic and social rapid development. By summing up work achievements, and analyz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e paper proposed to continue to adhere to vigorously promote the "two transformation" of flood control and drought relief,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flood control and drought relief projects, strengthen emergency management capacity building, strengthen flood control and project managemen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关键词: 防汛抗旱;工作情况;固原市
Key words: flood control and drought relief;working condition;Guyuan city
中图分类号:S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3-0093-02
0 引言
固原市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境内地形地貌复杂,干旱少雨。多年平均降水量在240-650毫米之间,但降雨与农业的发展极不协调。人均占有地表径流382立方米,耕地亩均占有112立方米,分别为全国平均占有量的18%和6%。近年来,固原市防汛抗旱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家防总对防汛抗旱工作“两个转变”的思路,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旱,切实加强防汛抗旱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建设,不断强化规范化管理,防汛抗旱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并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1 努力实践“两个转变”,防汛抗旱工作所取得的成绩
1.1 抢抓机遇,完善防汛抗旱工程体系。
①水利基础设施调控能力不断增强。紧抓国家加大水利投入的有利时机,积极实施“发展抓项目”战略,先后建成了固海扬黄扶贫扩灌工程、东山坡引水工程、原州区东部饮水工程、西吉西部饮水工程、隆德桃山引水工程、彭阳长城塬引水工程等一批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水资源调配重点工程,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②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大力推广高效节水补灌工程建设,发展高效节水补灌面积9.34万亩、节水灌溉面积39.8万亩,有效提高了水资源调控水平、供水保障能力和农业生产综合能力。③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使农民得到了实惠。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坚持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先后建成了固原市原州区东部、隆德县渝河南部等跨县、跨乡、跨流域的人饮工程,为全部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④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防洪和水土保持密不可分。防治洪水,必须是蓄泄兼施,既要充分发挥水库、塘坝、淤地坝的调蓄功能,更要加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保护流域林草植被,涵养水源,控制水土流失。
1.2 落实责任,强化措施,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针对固原市库坝工程数量多,分布广,淤积严重,防洪标准低,防汛物资短缺等现状,把落实责任,强化措施作为保障防汛抗旱工作高效运转的根本措施,以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①进一步加强了防汛抗旱办公室自身建设。我市抗旱防汛办公室多年来一直处于“汛前凑班子,汛后散摊子”的状态,针对这一状况,近年来,我们从加强市、县(区)防办机构建设入手,切实加强了防办自身建设,全面解决了无机构、无编制人员的问题,为全市防汛抗旱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了基础。②严格执行各项防汛工作责任制,防洪目标责任层层落实。实践证明,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抗旱责任制是做好防汛抗旱工作的关键。针对我市库坝工程多、头顶库坝多、沿线村庄密集的实际和工作需要,通过层层签定防汛责任书,逐库落实防汛责任人,为切实做好库坝防汛工作提供了有力地组织保障。③强化汛前检查,严格预案管理。每年汛前,我市按照水管单位自查、县(区)防办检查、市防办抽查三个层次严格进行汛前安全大检查。对检查中暴露出的薄弱环节及安全隐患一一登记造册,分析归类,制定整改措施,以确保标准内洪水能安全度汛。④提高了防汛工作现代化管理水平。近年来,按照国家防总办关于开展各级防办标准化建设的要求和开展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市、县(区)防办办公室、值班室、会商室一应俱全。建雨各类雨量监测点297处、水位监测59处、视频监测站17处,安装高音预警喇叭376个,发放报警器413个,从而为防汛抢险和人员撤离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1.3 调整思路,不断探索实践全面抗旱理念 “十年九旱,年年春旱”是固原市的基本市情,近年来固原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顺应自然规律,变被动抗旱为主动抗旱,成功应对了连年旱灾,提高了抗旱工作的成效。
①全面推进洪水资源化。开发利用洪水资源是新时期防洪保安全、抗旱保供水、生态保良好的必然选择。固原市在水库调度实践当中,坚持依法、科学、实时调度,贯彻统筹兼顾的三个基本原则,即:兼顾防洪、灌溉效益,以防洪效益为首;兼顾大坝、库区和下游安全,以大坝安全为主;兼顾汛期、汛前、汛后调度,以汛期调度为重,较好地获得了防洪、经济、生态效益。②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加大结构调整力度,鼓励群众压夏增秋,增加马铃薯、玉米、荞麦、糜谷等秋田作物种植面积,减少小麦等夏粮种植面积。同时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的设施农业29.8万亩。③加快生态移民步伐。固原市作为宁夏生态移民主要迁出区,按照向水源有保障、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整村搬迁,进行生态移民。④发展劳务输出。固原市近年来每年转移农村劳动力稳定在30万人(次),创收25亿元以上。劳务产业成为山区抗旱减灾、促进农民增收的“铁杆庄稼”。
2 防汛抗旱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水患意识不强,依法防洪观念淡薄 长期干旱少雨造成一些地方干部群众水患意识淡薄,防洪观念不强,人为填沟建房、修路,在河道无序采砂、围垦、堆料,随意侵占行洪通道等现象经常发生。
2.2 防汛抗旱能力不足 合理利用雨洪资源仍不够,洪水利用率偏低,雨后旱、汛后旱的被动局面仍未彻底扭转。防汛抗旱预案的可操作性不强,抗旱手段单一,工作缺乏前瞻性和主动性。专业化防汛抗旱队伍建设薄弱,机动抢险队、抗旱服务队数量少,难以满足应急抢险和抗旱攻坚需要。
2.3 防汛抗旱新技术的运用还处在起步阶段 目前,虽然我市在防汛抗旱网络、通讯、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等方面的建设上取得了一些成绩,初步建成了区、市防汛抗旱指挥视频会商系统,但这些新技术、新设备的运用还没有全面发挥作用,应用和管理的水平还很低,距离用信息化推动防汛抗旱工作现代化的目标任重道远。
2.4 防汛抗旱测报能力尚需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我市极端天气频繁,暴雨、山洪、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影响点多面广、局部危害重。随着极端天气的增多,对预测、预报能力和监测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固原市水文监测点少,部分偏远地区基本上无监测点,而且通讯手段落后,信息无法及时上传,实效性差,远远不能适应防汛工作需要。旱情监测手段落后,旱情监测主要依靠气象部门,县级和乡镇旱情监测设备和监测人员基本上是空白,造成旱情信息不能及时上报,贻误抗旱减灾工作时机,致使旱情蔓延加剧。
3 加强和改善防汛抗旱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抗旱防汛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保障防洪安全、生活用水安全、生产用水安全和生态用水安全为目标,坚持防汛抗旱并举,继续推进防汛抗旱工作“两个转变”,加强防汛抗旱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规范抗旱防汛管理,努力提高抗旱防汛能力,为我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3.1 继续坚持大力推进防汛抗旱“两个转变” 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是国家防总、水利部对我国传统治水思路的历史总结和升华,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推进两个转变,必须把确保人的生命安全、饮水安全作为头等大事,在工作取向上,要尽可能地利用雨洪资源;在工作措施上,要改变单一防守、单一抗旱的传统模式,做到既注重防守,又注重给洪水出路,不断提高洪水的可控可管可用度;在抗旱中要不断优化配置水资源,尽可能满足城乡生活、生产用水需求,兼顾生态用水,不断拓宽抗旱领域。总之,要通过大力推进两个转变,紧紧围绕以人为本这个主线,理性协调人水关系,承担适度风险,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洪水资源,通过洪水管理和全面抗旱,最终实现人水和谐,尽可能减轻水旱灾害损失,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2 全面加强防洪抗旱工程建设 继续把防汛抗旱工程作为冬春水利建设的重中之重。加紧实施固原地区城乡饮水安全水源工程、小(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进一步完善防汛抗旱骨干工程体系;加快病险小(2)型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水源工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等工程建设,不断完善抗旱防洪工程体系,提高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通过全面加强防洪抗旱工程建设和各类工程整修除险,不断提高抗灾减灾的综合能力。
3.3 着力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 按照《防洪法》和《抗旱条例》的要求,进一步强化防汛抗旱组织管理,逐步建立起机构健全、管理有序、运转高效、程序规范的防汛抗旱组织体系和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的运行机制。要充分发挥市、县(区)防办的综合协调职能,加大组织协调力度,调动各成员单位参与防汛抗旱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各成员单位作用,形成管理规范、协调有序、权责明确、步调一致的联动机制。要不断改善防汛抗旱检查方式,注重检查的针对性,实效性,切忌检查流于形式。要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以落实防汛抗旱责任制,修订完善各类预案、集镇应急供水方案和加强工程用水调度为重点,增强防汛抗旱的应变能力。一旦发生大的汛情、险情和水旱灾害,要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生活用水放在首位,加强多部门联合会商,及时作出工作部署并采取断然措施,确保人员和用水安全。要继续加强市、县(区)防办能力建设,开展防办规范化建设,使之与所履行的职责相适应。
3.4 要加大依法防洪和工程管理力度 要依法清障。按照“谁设障、谁清除和属地管理”的原则,加强各辖区内的河流清障工作,彻底清除行洪障碍,恢复河道原有行洪断面,保证水畅其流。对拒不清障的要组织力量强行拆除,并依法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工程管理单位要加强对水利设施的管理,落实好建设、管理、巡查、防守、抢险“五位一体”的防汛措施,明确职责,到岗到位,加强监测,精心守护,确保水利工程安全。
参考文献:
[1]记者 田远进.切实增强防汛责任感和紧迫感[N].桂林日报,2009-04-14.
关键词:北京 水问题
“可持续发展”不但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且不对后人构成危害,这种新的发展模式揭示了满足需求是人类的共同意愿,是保持生态环境所必须的;同时强调了发展必须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这就要求当代人在考虑自己需求的同时,也要担负起历史的责任,考虑未来各代人的需求。
对照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原则,北京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本文试图论述这些问题,并探讨相应的防治对策。
一、水资源严重紧缺
北京是水资源严重紧缺的大城市,人均水资源不足30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资源的1/8,世界人均水资源的1/30。从现状分析,平水年份,在采取多种节水措施的前提下,基本上可以保障城乡的正常供水;而一旦遇到连续偏枯和枯水年份,北京市将缺水3亿~10亿立方米,将不可避免地发生水源危机。从发展的角度看,到2010年和2020年,北京市若遇枯水年份,仅仅依靠本市当地供水(指当地采取污水回用等内部挖潜后的供水)的话,将缺水15亿~22亿立方米,若遇到严重枯水年份,北京将缺水18亿~25亿立方米。由此可见,进入21世纪后,北京地区的缺水问题将会更加严重。
北京市水资源的严重紧缺,主要是由以下因素构成的:
(1)用水需求增长过快。与1949年相比,北京市常住人口增加了3倍,工业用水增长了31倍,自来水售水量增加了85倍,农业灌溉面积由21万亩发展到485万亩,粮食及副食产量大幅度增加,农业用水大幅度增加。上述各类用水的增长,依靠的是水资源开发程度的迅速提高。但是,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的可开发利用量是有内在联系的,一旦出现枯水年和连续枯水年,水资源的有限性就会使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制约。
(2)自然地理和水文气象因素。鉴于北京处于温带半干旱区,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影响,又由于北京地处背山面海的“北京湾”这样特殊的地形条件之下,造成北京地区降水年际及年内的分配极不均匀,山区平原的空间分布也不均衡,必然导致水资源储量难以调剂,降水多的年段或时段,不仅难以拦蓄存储余量的水,还通常会产生洪涝灾害,这样就不得不建设大量的工程,以排泄难以控制的洪水和存蓄水库里的水,考虑到汛期水库的安全,只得在汛前把蓄滞洪水的水位降到汛限以下,而一遇干旱年段,蓄存的水又不够用,就会出现供水紧张局面。
(3)入境水量严重衰减。北京地区地表水可利用量的90%取自密云、官厅两大水库,官厅水库上游的经济发展,使得多年平均入库水量由50年代的19亿立方米锐减到90年代的4亿立方米。密云水库入库水量也由70年代的12亿立方米下降到90年代的8亿立方米。两大水库上游的降水量变化不大,来水量都大幅度减少。随着上游地区的发展,这种减少的趋势还会进一步加剧。
(4)地下水严重超采。北京市部分平原区是富含地下水的地区,但由于对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与1960年相比,平原地区地下水减少45亿立方米。地下水超采的后果是:以城市东郊为中心形成了2000平方公里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区,北京西部地区地下水接近疏干、半疏干状态,有些部门已靠开采深层地下水维持生产和生活。地下水严重超采有着如下危害:首先是提高了用水成本,其次是水的质量不断下降,其三是造成部分地区地面沉降,对建筑物形成潜在的危害;更有甚者,过分依赖开采深层地下水,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宗旨,并会带来难以估计的后果。
二、防洪减灾任重道远
历史上,中央及地方各部门都十分重视北京的防洪工作,并做了各种努力,多少代人为之献出了毕生精力。但洪水对北京的威胁至今没有完全解除,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问题。
(一)城区的防洪问题
北京城区座落在永定河冲积扇和洪积扇的脊背地带。城区面积750平方公里,规划市区面积为1040平方公里。北京市的洪水灾害主要是由永定河、西山洪水及当地暴雨洪水引起的。北京市区主要靠通惠河、凉水河、清河和坝河等四条骨干排水河道,以及30多条较大支流来排水。1949年以来,政府曾对多条排水河道进行过疏竣,有的改成暗沟,有的开辟了分洪道,使市区防洪排水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改善。至1994年,北京市区雨水管道总长度达1663.1公里,雨水管道控制面积为232.4平方公里,总排水能力达1511.63立方米/秒。但是,北京市区防洪仍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城市上游西部山区的洪水尚未得到控制。
(2)永定河防洪仍然存在问题。如:官厅山峡洪水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官厅水库泥沙淤积严重,三家店拦河闸及堤防险工存在隐患,卢沟桥分洪枢纽的分洪设施不配套,防洪抢险堤路标准低,通行不畅等。
(3)市区排水标准低。排水河道及其支流的排水能力跟不上城市化发展的需求。
(4)城区雨水管网建设不配套。城区旧沟结构老化,排水能力不足。
(二)大河防洪的整治问题
北京的潮白河、北运河尚有部分险工需加固;温榆河和北运河的河道淤积严重,影响行洪及城市排水;河与大石河现有排水标准不足五年一遇。
(三)险库达标和泥石流的防治问题
全市小I型以上水库中尚有3座中型水库和10座I型水库未达到国家防洪标准,约有1.6万户居民属于山洪、泥石流险户,亟需妥善安置,山区水土保持工作还需要继续加强。
(四)平原的除涝标准有待提高
三、急待解决水污染问题
前已述及“水多”——防洪问题、“水少”——缺水问题,北京市水问题中的第三个问题是“水脏”——水污染问题。
随着北京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水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根据对北京市70条河流2300公里河段的水质监测资料分析,有54条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污染长度达912公里。地表水污染主要分布在城近郊区、城市下游河道及远郊卫星城镇、“燕化”等工业集中区附近。地下水主要污染是总硬度和硝酸盐超标。
分析北京水污染成因,大致分为自然环境本底水污染(如氟、砷污染),自然生态环境破坏引起的水污染(如森林、植被破坏造成的山洪泥石流、水土流失所引起的土沙流泻、冲刷下垫面有机物污染河流及水库等)排放污染物质引起的水污染,即以施用农药化肥为主的农业污染;以排放工业“三废”为主的工业污染;以排放生活污水为主的生活污染;以排放乡镇工业废水和畜禽污水为主的农村污染;以堆放垃圾为主的城市垃圾污染。此外,还有其他因素引起的水污染。
水污染造成的危害是严重的,它不仅影响自然生态环境,而且影响了城市的发展、人民的身体健康,还加剧了水资源紧张的局面。北京全市五条河系多年平均清水量为23亿立方米。年污水排放量为11.48亿立方米,其大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河道,对河湖的清洁水体造成新的污染,使河道污水量达到了20.17亿立方米,则五大水系可作饮用的水量仅为13亿立方米左右,由此可见,水污染使北京水的供需矛盾更趋尖锐。
四、水管理落后
水管理包括工程管理和水管理体制、政策、法规等。
(一)水源及供水工程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水源及供水工程设施建设即为工程管理,北京水源工程和供水设施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一是工程设施和建设速度赶不上发展,二是工程设施配套不够,三是部分工程的设施老化失修。从北京地区水的供需形势看,水源和供水工程尚不具备足以应付新的水源危机的应变能力和支持首都各项事业进一步发展的能力。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对水利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认识不高的原因,也有城市建设整体布局不够协调和对水利工程设施投资过低的原因。
(二)水管理现状与首都地位的要求极不适应
北京市在水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管理诸方面都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水管理体制不顺,水运行机制不畅和水法规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会加剧水资源的紧缺程度,进而影响全市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行。
北京现行的多部门管水体制存在着诸多弊端,一是不利于水资源的统一规划,二是不利于水资源的合理调度,三是不利于水资源的综合管理。水运行机制不畅不是旧体制造成的,其核心是水的商品化问题没有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逐步得以解决。
五、防治对策
从现在起到2010年是首都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北京防御水旱灾害的战略目标及主要任务是:建立完善巩固的防洪减灾体系,基本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进一步提高农田灌排标准,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
北京防御水旱灾害的对策措施是:
1.提高全市防洪涝能力。有效地控制永定河官厅山峡洪水;全面落实市区洪水调度方案;进一步提高郊区防洪除涝能力;完善全市防洪减灾系统;开展水库预报调度。
2.全面增强城市农村抗旱能力。建设节水型城市;积极开发利用本地水资源,如修建张坊水库及引水工程,充分拦蓄本地雨洪,加强地下水回灌等;综合利用污水,实现污水资源化;完成南水北调中线(北京段)工程;实现水资源的优化调度。
1、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学习科学发展观,必须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以人为本就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包括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注重以人为本,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可持续协调发展,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各个环节的发展要有机衔接,各个阶段各个步骤的发展要良性运行。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可再生性。
2、新时期防汛抗旱工作对水文测报的要求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今后一个时期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要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展开,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国民经济将保持又好又快的增长态势,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要求更加迫切,这些都对防汛抗旱工作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作为防汛抗旱工作的耳目和参谋,水文测报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
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确保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防汛抗旱工作的首位,给防洪调度决策、人员转移安置等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目标,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但是,频繁发生的水旱灾害对人的生命和生活安全构成巨大威胁。因此,防汛抗旱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方针,把防洪保生命安全、抗旱保供水安全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水文测报工作必须紧紧围绕防汛抗旱工作的要求,加强水文测报工作,为防汛抗旱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是各项应急管理工作全面提速,强化预案预测预警工作,对防汛抗旱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中央和各地、各部门不断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国务院成立了应急办公室,颁布实施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和《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等。我局也颁布了《突发公共水事件水文应急测报预案》以应对突发事件的水文测报工作,这些均要求防汛抗旱工作要充分发挥应急处置作用,要求水文测报工作必须进一步提高应急工作水平。
三是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对水旱灾害信息高度关注,特别是新闻媒体与防汛抗旱工作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对传统的防汛抗旱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扩大了防汛抗旱工作的影响,营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获得了社会各界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另一方面也增加了防汛抗旱工作的透明度,使之能够得到更多的监督和评价,有利于提高工作水平。因此,防汛抗旱水文测报工作必须在“更准、更快、更全、更新”上下功夫,全面满足社会和媒体的信息服务需求。
四是洪涝灾害和旱灾越来越严重,对防汛抗旱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从洪涝灾害来看,近年来,受局部气候变化影响,我国部分中小河流、台风、山洪等灾害频繁发生,损失越来越大;从干旱灾害来看,受旱区域已由传统的三北(西北、华北、东北)向南方和东部多雨区扩展,近年来,南方旱灾发生之频繁、影响程度之深、损失之重都是过去多年没有遇到的。这迫切要求水文测报工作要进一步加大山洪和旱情的监测预警分析,为山洪灾害防治及抗旱指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 水文测报工作与新时期防汛抗旱工作的要求不相适应
一是我国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建设水平与新的要求不适应。近年来,随着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一期的建设及各地相继投入,新建和改造了大量的水情自动测报系统,采集了大量的数据,为防汛抗旱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同时由于有关政策不落实,也给各地带来了系统使用、维护的困难,增加了运行负担。其中最重要的技术问题之一就是遥测设备因厂家不同而不同,其市场化和通用化程度较低,造成系统维护成本较高、维护不及时等诸多困难,制约了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建设和发展。
二是水情报汛组网方式与新的技术不相适应。较早前,受制于x.25网络传输速率慢及人工报汛的要求,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一期及各地大多采用测站-分中心-省中心的报汛组网方式,而一些发达省份,基于全省各地宽带联网及自动测报系统的普及,有些采用测站-省中心-分中心,这样不仅节省了大量投资,简化了报汛组网方式,提高了学习传输、维护的效率,而且减轻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负担,提高了信息系统建设的效率,为此,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二期已没有对省以下报汛组网方式提出具体要求,要求各地因地制宜采用相应的报汛组网方式。但目前采用此方式组网的省份不多,随着省以上节点及大部分省以下单位宽带网络建设的推进,应该因地制宜,采用科学经济的报汛组网方式。
三是水文测报的服务面与新的要求不相适应。目前,我国水文部门在力求做好传统的防汛抗旱工作的同时,正在全力开展新的服务领域,加大对山洪灾害的监测和分析,加大旱情监测的力度。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目前仍存在开展省份不多、涉及范围不广、采取力度不强等问题,与当前山洪灾害防治及抗旱工作的要求不适应。
四是水情预报水平与新的要求不适应。多年来,我国在水情预测预报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其技术水平具有较大的提高,在历年的防汛抗旱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新的要求不断提高,人员更替频繁,预报的频度和广度不断延伸,与新时期的防汛抗旱工作的要求不相适应,主要体现在预报范围较小,预报频度较低,预报时效性较弱,预报服务领域较窄,迫切需要大力提高水情预测预报的工作力度和水平。
五是水文应急测报水平与新的要求不相适应。近年来,全国经常发生涉水突发公共事件,我局也颁布了《突发公共水事件水文应急测报预案》,在制度、响应程序和方式上做出了明确规定,以适应新时期水文应急测报的要求。但从技术层面上仍存在不相适应的问题,在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存储、信息查询等应急测报方面仍然没有形成一套标准化的技术体系,在水利部和国家防办需要启动应急测报响应时,往往需要协调和依托外部力量,造成时间延误,测报不及时等现象,没有充分发挥我局水文测报、通信、网络方面的优势。
4、建议
一是尽快修订《水文自动测报规范》。XX年我局基于美国天气局水情信息编码的基础上,根据我国自身情况,颁布了《水情信息编码标准》(sl320-2005),以适应新时期水情信息报送的要求。根据美国的使用情况,此编码是用于遥测端到水情分中心之间的无线通信编码,以便遥测设备达到市场化、通用化的要求。建议修改《水文自动测报规范》,引入水情信息编码标准,提高我国遥测设备市场化和通用化的程度,解决各地自动测报系统运行、维护困难的问题。
二是尽快提倡与新技术相适应的报汛组网方式。由测站-省中心-分中心的报汛组网方式不仅大大节省投资,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信息传输、维护的效率,减轻了水文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水文测报的质量。当前,随着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的不断推进及各地自动测报系统的蓬勃建设,有必要研究推出基于各地新建宽带网络环境基础上的报汛组网方式,在全国推广应用。
关键词:水土保持;水土流失;生态环境保护;作用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一个十分关键的构成部分就是水土保持,其在生态环保中发挥着巨大的现实作用。科学的水土保持,不但可以缓解环境污染问题,同时也可最大程度降低对人体带来的危害,同时也可更好建设环境友好社会,其亦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有效推进的重要举措。说过:“绿水青山即为金山银山”,强化水土保持,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改善,实际就是把绿水青山转变成了金山与银山,据此可知,我们需要提升对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视,提高生态环境建设力度,更好助力于社会可持续繁荣发展。
1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
1.1水土流失严重
根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2011年我国水土流失面积294.91万km2,占我国陆地面积的30.7%,水力侵蚀主要集中在蒙滇川陕晋甘黔黑等省(自治区);风力侵蚀主要集中在西部的新蒙青甘藏等省(自治区)。我国虽然土地辽阔,资源丰富,但由于长期的开发利用,特别是随着现代化、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大规模频繁的生产建设活动,地表和植被不断遭受扰动,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水土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现已成为我国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我国作为全球水土流失问题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约1/3的土地资源面临着水土流失问题。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且不同的地区水土流失的表现各不相同,解决水土流失要根据地区特点进行针对性治理。我国已经加大对水土流失问题的重视,采取了多方位的治理对策,然而部分地区仍然没有解决,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水土流失一方面破坏了土地资源,降水不能被充分利用,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对水资源也造成破坏;另一方面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植被、森林遭到严重破坏,地面植被覆盖率降低,径流改变方向,生态环境失调,遇到暴雨后,洪水肆虐,极易形成山体滑坡和泥石流,造成山洪涝等自然灾害[1-3]。
1.2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严重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居世界第六位。虽然水资源丰富,但是由于人口众多,地区分布不均匀,水土资源组合不均衡,造成水资源严重短缺。此外,由于水量年内及年际变化大,大部分水资源集中在汛期,以洪水的形式出现,通常难以利用,反而造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南方在伏秋干旱,北方在冬春干旱,此时降水量少,河流断流甚至枯竭,造成旱灾。水旱灾害不仅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也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1.3土地荒漠化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进行生产生活活动必要的一项自然资源。地球上约1/3的土地是干旱的荒漠地区,以沙漠为主。由于对沙漠边缘地带的不合理开发,导致流沙向外侵蚀,造成土地荒漠化,引起更多土地良田被侵蚀。目前土地资源被破坏和毁灭的问题十分严重,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土地沙漠化。根据大量数据显示,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已达总面积的1/3,形势不容乐观。土地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导致的土地退化,任由其不断发展扩大,就会演变成大面积的沙尘暴。
2水土保持生态服务作用
2.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水土保持与水源涵养为生态系统运行中的一项十分关键的内容,现如今的生态系统中,部分林草及有关水土保持工程作用就是提升土壤下渗力及对降水的拦截,还有增补水源和缓解地表径流等,尤其是有大规模洪水及降水情况出现时,生态系统可通过自身具备的功能对洪水流速及流量进行缓解,以实现灾害危害性的降低。尤其是干旱的季节,林草可对地表径流进行有效蓄积,进而更好的对水源进行涵养,进而更好调节河流水位。与此同时,通过林草蓄积的水分会向大气中进行再次蒸发,进而使水分进行良性循环,最终以达到生态系统平衡发展目标。在水土保持、土壤固结力增强、防止土壤侵蚀等方面有巨大的作用。降雨时林草的林冠位置可以更好拦截一些雨水,避免地表被雨滴直接侵蚀与冲击,以防土壤被冲走。并且土壤中的腐殖质也有极强的透水性与蓄水性,可避免土壤流失。同时,因林草根部盘根错节,进而可以更好固结土壤,有效防范滑坡与泥石流。
2.2改良土壤
对于水土保持工程而言,通过治理坡面,进而实现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进一步改善土壤性质及肥力。尤其是那些高黏性或砂质多的土壤,坡面治理后,能够将土壤肥力与养分进行改善,最终实现土壤质量及生产力的提升。
2.3净化空气
水土保持工程中通过种植大量的林草等植物措施,能够有效地起到吸尘及降噪作用。特别是当前工业迅猛发展及城市汽车尾气排放不断增多,空气受到严重的污染,这种情况下林草植被能够对大气中一些有害物质进行充分吸收和降解,具有净化空气的重要作用。同时水土保持植物措施中的林木、灌木等还能够利用自身的体型有效减缓城市及周边地带的风速,降低粉尘扩散,同时植物表面还能够吸附及空气中滞留的粉尘,通过成体系的植物措施的布设,可以大大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粉尘、污染物的含量,有效改善空气质量[4]。
2.4防风固沙、保持生物多样性及维持地表景观
通过种植各类林草植被,不仅能够实现保水固土的作用,同时也可降低风速与改变风向,发挥防风固沙作用,且林木根系也可有效固结土壤与沙,可更好的防范风沙。通过水土保持措施体系建设能够实现对水土资源的有效保护,为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及微生物提供生存所需要的养料和空间,有利于保持生物的多样性。另外,水土保持采取的梯田、保护林及坝塘水库等措施,已成为地表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景观格局的规划和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
3加强水土保持的有效对策
3.1加强水土保持的监管工作
对水土保持的监督管理工作应当与城市管理结合起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水土流失负有一定责任。城市化必然要占用土地资源,因此许多农田被毁,加剧了生态系统的负担,而且城市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工业的不达标排放、森林的乱砍滥伐以及资源的过度开采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使得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对城市治理造成了很大困难。因此,在进行水土流失的防治工作时,应当与城市管理相结合,针对不同城市的不同特点对症下药,对不合法不合规的污染环境的行为加以惩治,向城市居民宣传环境保护的紧迫性,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将城市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为了加强水土保持工作,要积极植树造林,选取生存能力强、适应性良好的植被进行覆盖,减轻水土流失的状况[5]。
3.2完善管理体系
俗话说“三分治,七分管”,健全的管理体系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完善管理体制对加强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是十分必要的。健全的管理体系包括很多内容,首先是工程规划,在进行生态修复工作前,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合理规划,通过后方可进行行动;其次是工程进行中的监督工作,对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水土保持工作不合理行为要及时发现报告、及时解决,在发现有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情况时要及时止损,避免造成环境污染;最后是在修复结束后要再一次对工程进行审查,坚决杜绝环境污染行为的发生。此外,进行规划时要进行实地考察,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判断规划是否科学合理,再进行动工。
3.3提高综合治理能力
经济要发展要进步,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环境不能无限制的被破坏,严重的水土流失状况必须加以解决。因此,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有关部门应当结合现代科技和成功的治理经验,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方案进行水土保持工作。如大面积被开垦的地区要退耕还林,水资源紧缺的地区采取小流域治理等,同时地方政府也要积极欢迎科研人员到当地做研究,根据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更加了解自己脚下的土地,从而可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水土保持措施。
4结语
在当前新形势下,贯彻落实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同时全面开展水土保持治理工作,加大生产建设活动水土保持各项目防治体系的落实也逐渐成为社会共识。生态文明建设及水土保持工作任重道远,需要多举措实现建管并重,加大对水土流失的有效防治,全面推进水土保持工作的有序开展,从而打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李建,王慧铭,李文俊.浅谈水土保持的生态环境监测方式[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8,2013(10):56.
[2]王红岩.论水土保持对生态环境建设的促进[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17):183.
[3]张利超.江西水保院为县级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宣讲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保护知识[J].中国水土保持,2019,443(02):12.
[4]王治川.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探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269(23):158.
【关键词】水务行政管理,专家库,功能,应用
一、前言
水作为一种自然资源,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加强对水务的管理有助于水的合理利用并且保护水资源。
二、我国水行政管理职责概况
根据与水资源有关的政策、法律、法规以及国务院各部门、机构的“三定方案”,现阶段我国水行政管理职责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两大类: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具体来说,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水资源政策法规和部门规章
在水行政管理部门的实际工作中,制定水资源政策的职责包括有:拟订水利战略规划和政策,起草有关法律法规草案,制定部门规章;拟订节约用水政策、水资源调配与水权政策、水利投资政策、水旱灾害及水土流失防治政策;制定基础水利建设政策等等。各有关部门颁布的各种涉水“条例”、“办法…‘规定”等则属于法规范畴,如《河道管理条例》、《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城市节约用水管理规定》等。
2、开发利用及合理配置水资源
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地开发利用,将有助于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这方面的具体职责有:编制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的流域综合规划;组织对大江、大河、大湖及河口、海岸滩涂的开发;组织建设具有控制性的重要水利工程;拟订全国水长期供求计划、水量分配方案;对水资源进行调查评价,对水能资源进行调查与开发;对重要流域、区域以及重大调水工程的水资源进行调度,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等。
3、管理和保护水资源及水利工程设施
水资源及水利工程设施是保障国家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康的重要因素,这方面的职责主要包括:对水资源实施统一监管;编制水资源保护规划;拟订重要江河湖泊的水功能区划;编制节约用水规划;编制供水规划;实施水域排污控制,制定水污染防治管理制度,积极防治水环境污染;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1R水许可、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水资源论证制度;组织水域及其岸线、水利工程、水利设施、水电站大坝的管理和保护等。
4、建设水利工程设施和研究推广水利科学技术
建设水利工程设施,做好水利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能够发挥好水资源的社会效益,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维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水行政管理这方面的职责有:制定水利工程建设有关制度;根据财政性资金安排,进行水利固定资产和水利建设投资;指导、监督、规范水利工程建设;进行水利工程移民管理;组织、指导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网配套建设;做好农村水利建设和服务工作;开展水利行业质量监督;制定水利行业的技术标准、规程规范;加强水利队伍建设等。
5、防治水旱灾害和水土流失水
旱灾害和水土流失是当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两个不可忽视的制约因素,就目前来看,该职责的工作内容包括:编制江河湖泊的防洪规划,实施防洪论证制度;组织、协调、指挥、监督防汛抗旱工作;编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并组织实施;对江河湖泊和水工程实施防汛抗旱调度和应急水量调度;负责水利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拟订水土保持规划并监督实施;实施水土流失的综合防治、监测预报并定期公告;对水土保持建设项目的实施进行指导;审批有关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并监督实施,对水土保持设施进行验收等。
6、统计、水利公共信息和管理水利外事
对水资源各方面情况进行检测、统计,定期向社会水利公共信息,处理好水利外事工作是J.k利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总的来说,这两方面的职责主要含括:进行水利统计;进行水文水资源监测、水文站网建设和管理;对江河湖库的水量、水质实施监测;水文水资源信息,情报预报和国家水资源公报;办理国际河流有关涉外事务等。
7、负责水行政执法
面对日益复杂的水行政事务,做好涉水政策法规的执行监管工作是水行政管理的应有之义,目前水行政执法职责的工作内容有:对涉水违法事件进行查处;协调、仲裁水事纠纷;进行水政监察;指导水利行业安全生产;开展水利行业安全生产大检查和专项督查;指导水利行业稽察工作;对水利建设市场进行监督管理等。
三、专家库的应用及管理
1、专家库的开发
专家库主要作用是为日常行政审批事项提供智力支持,以提高行政审批的效率、质量,确保可靠。根据行政审批事项要求,设定入库专家的具体专业及有关条件和要求,从水利系统、相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有关单位中选取相关专业专家,由行政审批机构选取涉水技术专家入库,对专家名单及相关信息进行汇总和建档,同时根据行政审批事项的具体内容,分别建立各类行政审批的专家数据库。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制度,对入库专家参加审查具有的职能和职责进行规范,并就入库专家每年参加行政审批工作情况提出评估办法,为专家库的更新提供基础。
为实现行政审批专家库功能,在调查、比选后,确定以SQLserver数据库为基础,在FoxPro9.0上开发了行政审批专家库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入库专家信息的储存和调用;按照设定的限制条件,对专家进行随机抽取;对专家库信息进行统计,实现动态管理,对专家的评审工作进行定期测评和筛选。行政审批专家库管理系统建立程序如下:①确定专家库应用和管理系统;②通过公开征集、由相关机构或部门推荐等多种方式,确定专家名单;③建立相关配套措施;④管理和应用。
专家库管理系统中含有专家信息、专家抽取及专家考评,建库过程中主要是专家信息的收集和分类,为专家抽取提供足够的资源,同时体现出民主性。建库后,在管理过程中及时更新专家库资源,为行政审批工作奠定基础。
2、专家库应用流程
在行政审批过程中,专家库的规范应用与管理可以确保各类技术论证更科学更可靠,因此需要合理地应用并规范管理流程。
①根据技术论证的需要,确定参与审查的专家的相关要求,包括人数、专业、职称、从业时间、类似经验等(如图1)。
②根据参审单位的情况,确定回避单位,对与行政审批有利益关系的专家,实行回避制度,不进入抽取之列。
③输入相关信息,随机抽取专家名单(如图2)。
④专家按照要求,对参审项目进行技术审查,提出书面审查意见。对参与一般性行政审批的专家,需对审查项目分别形成书面技术审查意见,工作组综合形成行政审批意见;对重大行政审批项目需组织综合技术审查,形成专家组意见,工作组综合形成行政审批意见。针对不同类型的审批事项,选取不同的审批专家组,同时采用不同的审批形式,在行政工作中体现合理性、科学性及民主性,确保技术论证的可靠。
3、专家库管理
①采取公开征集及推荐等多种方式,由行政审批机构滤定进入专家库的人员名单。专家信息的丰富为行政审批提供充足的资源,及时解决实际存在的各类技术难题。
②一般性行政审批项目所需专家,由行政审批部门按工作流程从专家数据库中抽取,不少于3名专家;重大行政审批项目所需专家,由行政审批部门在审计、纪检监察等机构的监督下负责组织从专家数据库中抽取3名以上(奇数)的专家,组成专家组。
③由行政审批部门对专家数据库负责日常管理与维护,纪检监察部门对专家数据库的管理进行监督,定期对参审专家的表现提出评估意见,对参评专家定期进行评价,并将评价情况录入专家库系统。
④根据评价的情况,建立专家名单的进退机制,对专家库定期管理更新。专家资源的不断更新可以从多角度进行审批,同时结合实际情况提供科学意见,使得技术审批手段与时俱进,更趋合理。
四、结束语
水务行政管理是指政府对水事活动实施的行政管理。行政审批专家库的建立提高了审批办事效能,为涉水项目的审批提供技术论证,确保了行政审批事项技术论证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更好地提升了行政审批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陈雷.保护好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J].求是,2012(14).
关键词: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工程管理
1 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
首先,农田水利可以灵活的配合田间的其他工程,有针对性的提高部分耕地的灌溉率。农田水利的这种灵活性决定了它对于解决具体耕地的灌溉问题的重要性。
其次,我县的主要粮食和农产品来源于灌溉耕地。所以,重视农田水利建设是和我县的具体情况相符的,我们要在推进我县的农业建设的战略方针中将农田水利建设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给予各方面政策上的支持和帮助。
2 基本县情
同心县位于宁夏山川结合部,属吴忠市所辖,总面积4445.76km2,全县共有12个乡镇,219个行政村,754个自然村,总户数8.32万户,总人口为32.52万人,农业人口29.16万人,占总人口的89.67%。全县有回族人口26.11万人,占总人口的80.3%,有耕地232.1万亩,其中:水浇地29.0万亩、旱耕地203.1万亩,有基本农田45.5万亩,林地26.6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0%),草地283.42万亩,封山禁牧150.0万亩,退耕还林120.1万亩。同心县历史悠久,交通便利,自然资源较丰富,气候宜人,地域辽阔,光照时间长,热量充足,适应农牧业的发展。
3 自然灾害
同心县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灾频发的地方,灾害类型多,干旱、霜冻、洪涝、冰雹、大风、沙雹等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强度大。多种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成为制约我县农村经济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干旱,基本上十年九旱,据资料显示,从1949-1995年的47年统计,旱灾发生有39年,80%的年景受旱灾影响,其中绝产面积超过50%严重干旱年份有10年,绝产面积超过80%极端干旱年份有4年。长期的干旱造成农村粮食减产减收,人畜饮水十分困难,很多村庄要在几十公里外用车拉水,因此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同心县的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了巨大的发展,但由于特殊自然状况的原因,农业生产条件和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仍较低,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930元。
4 农田水利建设成绩
在“十一五”期间,县委、县政府坚持落实“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枸杞、红葱、中药材、油料、小杂粮、设施蔬菜六大特色支柱产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断加强,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强了抗灾增收能力,加速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为“十二五”农村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奠定了坚实基础。2006年至2010年,全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新增灌溉农田7.0万亩,全县扬黄灌溉面积达到29.7万亩,修建骨干坝12座,控制流域面积357.2平方公里,完成小流域综合治理12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4.9平方公里,完成基本农田43万亩,旱作区人均基本农田达到1.9亩,全县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5 存在的问题
5.1 水利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1)水利建设。第一,水利化程度较低,骨干工程少,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制约着同心县国民经济的发展,由于同心县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区及气候特点,造成降水在时间和空间上分配与农业需水分布极不协调,同心县素有“十年九旱”的说法。因此,我县仍需建大量的水利工程,特别是要建蓄水工程把降水从时间和空间上进行重新分配,尤其需要一批骨干水利工程,增强抗大旱能力,以适应工农业发展需要。第二,水利工程老化失修严重。很多工程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设计标准低、工程运行时间长,全县有19座水库、骨干坝存在不同程度的病害。第三,还需加大节水工程建设力度,在今后一个时期,节水将作为一场技术性革命。为了提高水的利用率,我们要在灌溉方式、管理方式和调整种植结构上下功夫,采用科技含量高的节水灌溉措施,降低农作物的用水成本,提高渠系利用率,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出最佳效益。
2)防洪工程体系有待完善。我县地处鄂尔多斯台地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自然条件差,山大沟深,支离破碎,水土流失严重,植被稀疏,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多集中在七、八、九月,降雨历时短,暴雨强度大,洪涝灾害频繁,严重危及山区人民和清水河、苦水河两岸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此,亟待兴建堤防45公里,提高防洪标准,增强抗御灾害的能力。
3)急需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紧紧围绕“淤地坝”建设,按照“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水保方针,坚持以县域为单位,以大支流为骨干,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为龙头,山、水、田、林、草、路综合治理,努力做到规模开发,一步到位,治理一片,见效一片,巩固一片。在“十二五”期间力争治理面积达到80669公顷,建成水保骨干坝54座。
4)农村饮水、乡镇供水有待改善和提高。“十二五”期间,根据我县当地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及其危害,结合当地经济条件,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规划将重点解决我县干旱山区饮水困难及存在饮水安全问题,涉及总人数为219464人,其中存在饮水安全人口为169727人。计划将用五年的时间,把我县存在饮水困难和安全饮水问题全部解决。
5.2 耕地质量较差
同心县耕地质量较差,全县耕地面积170.1万亩,其中:水浇田29.0万亩,旱地面积141.1万亩,旱地占总耕地面积的82.95%,旱地面积中主要是坡耕地,其坡度大,耕层薄,土壤结构粗、养分含量低,因而抗旱能力弱,且水土流失严重。同心县中低产田改造任务也相当严重,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和增肥地力建设的任务极其艰巨。
5.3 林业建设任务重
同心县属于典型的生态脆弱区,荒山荒地和坡耕地治理难度大,部分地方水土流失、大面积的荒山耕地出现严重退化和沙化,干旱洪涝等生态、地质灾害较为突出,乱砍滥伐林木、乱征滥占林地、森林病虫害对林业的威胁仍然严重,生态建设和保护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5.4 农村公路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县、乡镇发展不平衡,普遍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通达率、路面铺装率比较低,发展不均。
二是技术状况良莠不齐。由于通乡公路和通村公路的规划、管理、监督等方面的原因,致使工程技术状况良莠不齐。有的质量好,有的质量较差。技术标准普遍把握得不够好,有的线形太差,纵坡太大,随弯就弯等;路基填方未按规范施工和碾压夯实,砌筑工程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等。许多工程经不起时间的检验,水毁特别严重,晴通雨阻的现象随时发生,道路通行能力十分低下,不能充分发挥公路的应有作用。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县多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不到位,因此,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进一步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加大投入,逐步建立起保障农田水利建设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明确领导责任,加大工作力度。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多渠道增加投入,完善管理机制,确保农田水利设施发挥效益,转变组织方式,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水土流失;成因;危害;措施
一、我国水土流失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土地是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资源之一,人们通过开发土地来改善自己的生活,同时这样直接或是介接的生产活动对土地资源造成了破坏,最突出的也是我们常见的不合理的垦殖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漠化以及土地盐碱化等不良现象。我国虽然幅员辽阔,但是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与大力的砍伐森林资源来开发经济,导致我国的北方某些地区的土壤沙漠化越来越明显,生活在这些地方的人们每年春季来临之际还要承受风沙的袭击,对我们生产与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国水土流失最大的特点有分布广泛,面积大,侵蚀也比较严重,因为我国整个区域差异比较明显,所以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水土流失造成的泥沙淤积在各个湖泊、河床等地方,对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建设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水土流失的问题在全国各省都普遍存在,我国是一个山比较多的国家,山地面积占我国总的国土面积的一大部分,而且我国大部分地方降水量比较集中,雨季的降水量也占全面的一半以上,而且有的地方还是暴雨经常出现的地带。目前使我国耕地日益降低生产能力的原因有很多,例如有水土流失、土壤沙以及因自然生态失去平衡而导致的水旱灾害等,而在这其中,水土流失的影响最为严重,是我国的目前有待解决的一个重大严重危机。
二、我国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
在我国,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恶劣的自然条件碰上人类不合理的日常活动导致产生的。恶劣的自然条件主要包括有:地面不平整,坡度较大,土体的质地比较松软,易被侵蚀,雨季遇到强度较大的暴雨,地面的林木等植被被覆盖;人类不合理的日常活动比如:有些人环保意识不强,经常性的砍树开荒,草原上牛羊泛滥,过度放牧,过分的开矿等。造成水土流失就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互相作用的而产生的结果。自然因素主要就包括我国的地形、地貌、气候以及土壤等,当这些自然因素同时都处于不好的状态时,水土流失就发生了,如果其中任何一种因素都处于好的状态的时候,水土流失就可以减缓或者是不发生。人为因素主要就是人类对保护自然的意识太单薄,过分的掠夺自然资源,过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比如说没有规律的砍伐树木、砍伐树木之后进行不合理的开荒,草原上过度放牧,牛羊泛滥,为了挣钱随意开采矿石,随意建有污染物排放的工厂,随意倒废土和矿渣等,这些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自然因素同时处于不好状态的主要原因,从而导致了水土的流失,如果人类进行合理的生产活动,就可以让这些自然因素不可能同时处于不好的状态,从而可以减缓水土流失的发生频率。
三、我水土流失产生的严重后果
水土流失严重的话会破坏地面的完整性,使土壤的生产能力降低,造成土地沙化,从而影响农业生产效率,威胁人民的食用安全,使干旱等自然灾害加剧,频繁发生。导致人们的经济落后,生产条件过于恶化,从而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土壤肥力减退
我国是人口大国,每年消耗的粮食量是可观的,这就需要进行生产的人们掌握利用技术保持土地资源肥力,来应对日益严重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会导致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得不到有效的积累,土壤的肥力降低,没有植被的坡地一旦被暴雨冲刷,就会造成土壤的肥力减退很多。而且除此之外,水土流失会对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农业的生态环境带来一系列不好的影响,水土流失会破坏土壤原本的结构,导致耕地表层变硬,微生物活动变得困难,会影响到作物的生长发育,从而会降低作物的产率和效率。
(二)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旱涝灾害频繁
水土流失一旦加剧,就会导致生态环境失去平衡、旱涝灾害频繁发生,并且这种情况会越来越严重。上游流域在发生水土流失后,当再有流水经过就会将大量泥沙汇入河道的,增大泥沙量,带有泥沙的河水流会流经河的中游河床、下游河床、河道以及水库等地方,当流速缓慢降低时,泥沙就会慢慢地沉降淤泥,从而减小水库的库存容量,河道也会被阻塞从而使得通航里程明显缩短,对水利工程以及航运事业带来严重的影响。
(三)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河道堵塞
水土流失不仅降低了水土的肥力,导致频繁旱涝灾害的发生,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会使得大量的泥沙伴随着泥沙流进河道等地方,严重的会导致水库不能使用,直接报废,造成大型的淤地坝,如果人们依旧没有该方面的保护意识,那么由水土流失带来的情况会越来越严重,会直接影响到当地用户的基本生活。
四、结语
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只是一味的从自然索取资源来发展经济,从来不考虑自然的感受,也不顾及子孙后代的生活,一意孤行,严重的忽视了经济理当发展,可是对生态的保护也不能懈怠,应该是经济生态一起抓,只有做到让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才能保证水土流失的情况不再不断加剧,生态环境也会逐渐好转。做一个知道索取也知道感恩的人,才可以为子孙后代创造更多的福利,保护树木植被,调节气候,避免温室气体,净化环境、空气,美化人文景观,保证整合生态系统的每条生物链都可以正常的进行运转,从而可以使生态系统成为一个良性的循环。
【参考文献】
[1]梁金亮.辽宁省宽甸县水土流失成因及危害[J].科技创新导报,2011(01).
[2]贾素丽.浅谈乐亭县水土流失成因及防治措施[J].科技创新导报,2013(06).
[3]徐志强.淮河流域平原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重点及对策建议[D].山东农业大学,2013.
县已进入主汛期。县政府决定今天召开全县防汛抗灾工作会议,目前。进一步统一思想,动员全县上下始终绷紧防大汛抗大灾这根弦,确保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平安。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和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已分别组织防汛抗洪和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县政府已以正式文件印发各部门和乡镇,对我县防汛抗旱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了具体布置,各有关部门和乡镇,一定要迅速行动起来,再检查、速落实。下面,讲两个方面意见。
一、关于防汛工作
(一)强化认识。
自然灾害频发,县地理位置和地形、气候特殊。水旱灾害终年存在境内年际、年内降雨时空分布极为不均,洪涝和旱灾在任何年份都有可能发生,尤其是今年气候十分反常,极端天气出现机率增多,汛期到来后极有可能发生异常情况。近年来,通过大量水利建设,水利工程的防灾抗灾能力大大增强,但是要清醒地认识到全县防汛抗洪工程体系尚不健全,整体防灾抗灾能力还相当脆弱,因此,防汛任务十分艰巨,大家一定要认清现状,增强做好防汛抗洪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立足防大汛、抗大洪、救大灾,充分做好迎战洪涝灾害的各项准备工作,特别是重点险工险段的平安度汛工作,不能有任何闪失,确保人民生命平安,确保为全县集中精力抓发展发明一个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突出重点。
确保工作不留盲点、工程不留隐患。一是狠抓汛期检查督查。各乡镇、部门要高度重视,各乡镇、各部门要立足“防大汛、抗大灾”细致周密地做好各项防汛抗灾准备工作。确保检查出的问题处置到位,特别是对各类防汛预案、物资准备、重点工程的质量等重点环节,一定要保质保量落实到位,对一时处置不了问题,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度汛措施,确保平安度汛。县防汛办要重点抓好督查督办工作,做到组织、工程、预案、物资、队伍“五落实”二是狠抓各类防汛抗洪应急预案的完善。完善的预案是做好防灾抗灾工作的重要前提。各乡镇、部门要结合实际,抓紧做好村级预案、集镇预案、山洪灾害预案、水库抢险转移预案、部门防洪预案等各类预案的修订完善,切实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形成完整的防汛抗洪体系。要突出关键环节,狠抓预案的落实,确保一旦需要,拿得出、用得上、有实效,增强工作的主动性;三是狠抓防汛物资贮藏和应急队伍建设。要严格依照要求,结合外乡镇、本部门实际,保质保量抓紧贮藏防汛物资。认真组建空虚群众性防汛队伍,县、乡、村三级应急抢险队要扎实开展演练,切实建立能拉得出去的防汛抢险队伍,提高实战水平;四是狠抓预警预报水平的提升。要加强防汛抗灾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做好县级预警系统的维护,雨水情信息自动采集设备要正常运转。各成员单位要密切协作,认真做好汛情、灾情的监测、收集和分析处理,加强会商和预警预报,及时提出调度决策意见,落实各项防汛抢险措施,充分利用广播、电视、通讯等平台,把有关预警、预报信息及时通知到最基层群众,确保防洪平安和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及时作出预报;五是狠抓水库山塘防洪平安。要全面落实水库山塘防汛责任制,落实好防汛责任人、防汛指挥调度、汛期调度运用计划和防洪抢险应急预案“四项管理制度”各有关单位根据本单位的职责和权限,认真做好所管辖水库的汛前、汛中和汛后安全检查,合理审定汛期度汛计划,确保水库平安度汛。对于水库建设和管理运行中的单薄环节,要有针对性地采取平安度汛措施,加强水库平安监测和坝体巡查,提前做好应对各种困难条件下的雨水情监测、防洪调度、下游人员转移安顿、应急抢险等工作。特别是加强对山塘的管理工作,所有山塘要进行分类管理,对涉及到下游群众平安的要重点管理,落实责任人,制定抢险应急预案。一旦发生严重险情,要迅速启动水库抢险预案,及时通知下游群众转移。三)严明纪律,全力保证防汛抗灾工作顺利进行。
全面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类防汛责任制,各乡镇、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严明纪律,服从指挥,狠抓落实,思想上、组织上、技术上、物资上做好防大汛、抗大灾的各项准备。一是组织保证。要全面落实防汛抗灾行政首长负责制,建立健全分级、分部门负责制。水库、地质灾害点、建工程要进一步明确行政责任人和技术责任人,并通过各种形式向社会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责任人要开展经常性督促检查,对领导不力、工作失职或因处置不当而造成严重后果的严肃查处,并依法追究责任;二是措施保证。各乡镇要严格依照县政府布置,及时进行一次全面排查,重点放在水库、地质灾害点、堤防、集镇防洪和在建工程。排查过程中,要立足于防,对排查发现的险情隐患,一定要整改到位。及时补充和贮藏防汛抢险救灾物资,根据防汛工作需要,分级组建抢险队伍,并开展实战演习,提高应急能力;三是制度保证。要严格执行汛期值班带班制度,全县各级防汛部门必需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汛期严格实行24小时防汛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出现重要险情或进入防汛状态,必需有领导第一时间第一线指挥。防汛抗灾信息必需疏通,按规定时限及时、准确地演讲防汛信息。
二、关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当前各项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防汛抗灾工作的重要组成局部。同时也本着节约行政本钱的精神,这次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今天一并召开。
各个乡镇均有分布,县境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任务重、难度大、责任大。全县境内已发现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58处。受威胁人口达3774人。全县已纳入重点监测范围的地质灾害点15处,涉及12个村,450户1803人。地质灾害防治战线长,覆盖面广,责任重大。地质灾害发生具有明显的突发性、多发性,对人民群众生命财富平安威胁大,县防灾减灾抗灾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抓好各项防治工作落实,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富平安,这里我突出强调几个方面:
(一)高度重视。各乡镇、有关部门一定要对辖区内的地质灾害点进行一次再排查、再整治。查明隐患,确定防御重点,明确防御责任,增强实时监测、指挥决策、应急反应能力。必需要有思想准备,充分认识地质灾害具有多发性、突发性的特点,切实从思想上、措施上、责任上落实到位,消除侥幸心理,作好打大“仗”打硬“仗”准备。
(二)措施落实。汛期是地质灾害的易发、高发时期。约7080%灾害发生在汛期,必需抓住这一关键,高度重视汛期地灾防治工作。一是组织开展隐患排查。要充分发动乡、村、组干部群众,逐点排查人口密集区和学校周围、山区斜坡地带及交通干线两侧、水库库岸、矿山采空区以及已查明的隐患点等地质灾害易发区域,并按时按要求将排查数据上报县国土资源局;二是制定完善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防灾责任要落实到村、组、人、隐患点。对重要隐患点必需划定险区范围,设立警示标志,逐户发放防灾明白卡,制定群众转移预案,并在隐患所在村(居)组,广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三是完善地质灾害监测方案。要完善监测网络,落实必要的监测人员、监测设备和监测经费,对可能发生灾害的地方要进行加密监测,做到及时发现,果断躲避。县国土部门要加强监测技术指导和监测业务培训;四是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各乡镇和部门都要设立报警、值班电话,每个灾害点都要自上而下落实专人负责,实行汛期24小时值班。主要领导要坚持通讯工具24小时疏通,发生灾害立即演讲,快报事实、快速反应,发生灾情要在第一时间组织抢险救灾;五是加大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科普宣传力度。要广泛宣传,增强干部群众的防灾意识,努力提高全社会防灾抗灾能力。各乡(镇)和县相关部门要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让广大干部群众掌握必要的防治知识和应急抢险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