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道德教育的哲学

时间:2023-09-22 09:48:26

导语:在道德教育的哲学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道德教育的哲学

第1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科尔伯格;哲学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是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典范,他对道德教育的研究推动了美国的道德教育,他的道德认知发展建立在道德哲学的基础之上,这使得他的理论具有系统性。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重点探讨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启示。

一、尊重学生自主性,打造民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承认人都是天生的道德哲学家,每个人对道德问题都能做出自己的道德判断,因此,它反对浪漫主义和文化传递论主张的灌输教育,坚持进步主义的教育哲学,把道德教育看成是在尊重个体道德判断能力的基础上的个体和社会情境的交互作用,而不是人的内在潜能的发挥,也不是对既有规则的学习。这种进步主义的教育哲学前提就是主张人的自由和发展。它把个体能自主的对道德问题进行判断和选择当作道德教育的出发点。这种教育思想在科尔伯格的公正团体策略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团体中每个人都是自由、平等的,都有对集体的各种事情自主表达看法的权利,强调通过学生的民主参与来解决学校的实际问题。在实行公正团体策略的集体中到处洋溢着民主的芳香。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方式上大多是“灌输式”的填鸭式教学,它过分强调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求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绝对服从,抹杀受教育者的自主性,这种教育方式在历史上的特定时期对塑造具有无产阶级政治思想觉悟的大众起到了不可否认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特别是民主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的个性的增长,人们对民主、自由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这种教育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抵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响应人们的要求,力求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之间平等地进行交流,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这种受教育者主体地位的实现必须以尊重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自主性为前提,要让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敢于表达对思想道德问题的看法,尊重他们的选择,然后可以根据他们实际的思想道德状况,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只有尊重受教育者的这种自主性,才能让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充分展示个性,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来,才能激发受教育者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内在需求,让他们主动地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地学习,从而变专断的教育为民主的教育。

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尊重受教育者学习的自主性,让他们进行自主性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主性学习,是相对于传统的“被动性学习”、“机械性学习”和“他主性学习”而言的,就是让受教育者能够根据自己的思想道德伦理知识、思想道德判断能力的缺陷,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自主性地学习思想道德理论知识,提高思想道德判断能力的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首先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思想政治品德发展状况有充分的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提供引起学生思想政治品德认知冲突的情境,让学生认识到自身思想政治品德发展与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水准的差距,产生提高自身思想政治品德水平的需求和动机;其次,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但不要规定学生应该完成的学习目标,而是由学生自己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自己选择需要的学习材料,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动力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和监控,启发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并引导学生向着符合社会主导价值取向的思想道德品质发展。

二、坚持普遍价值导向,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

科尔伯格认为心理学上把心理学研究的“是什么”的结论,当成人的价值追求和人的本性的结论,就是把“事实”等同于“价值”,而心理学家往往把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直接作为教育应该达到的目标,往往会犯“心理学家的自然主义谬误”。这样很容易导致教育目标的低下和价值相对论,不能达到道德教育培养人的优秀道德品质的目的。为了克服这种谬误,科尔伯格提出道德心理学研究要从哲学假设出发,为此,他用元伦理学假设来解决道德教育的普遍价值取向,并确立了这种普遍的价值取向应该是“公正”。这就使科尔伯格的道德教育既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发展,符合他们道德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又有原则性的价值导向,引导他们向最高的道德目标前进。同时,承认个体在道德选择面前具有道德判断的能力,也并不是主张价值相对论,如果只是单纯的允许每个人对道德问题做出符合自身利益的解释和选择,而不对错误的选择做出引导,很容易导致人的思想混乱和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低下。

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承认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问题的自主性,以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营造民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但不应该仅仅把满足受教育者的现实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发展要求,而要着眼于人的发展和人的价值的实现,否则将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低下。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尊重人们思想的多元性、个性的多样化和自身的利益要求,但绝不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单纯迎合人们的利益追求,弱化其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完善人的教育目标。

第2篇

关键词:教学督导;督导权威;督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5-0012-04

教学督导的本质

教学督导,既有客观需要,又有主观要求,还有实际效果。当研究教学督导存在的合理性时,应着重思考其本质属性。教学督导的本质属性,即指其存在的不变性质和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基本特质。

教学督导具有以下三方面的基本属性。

(一)质量促进性

所谓质量促进性,即指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现代质量观是科学发展的动态观念。教学质量是指一组具有特性的实体能够满足社会人才成长需要的程度。这样的教学质量观,有以下四层含义:(1)教学质量涉及一切教学实体,包括产品、服务、过程、效果、组合、事件等;(2)教学质量赋予教学实体应有的特性,包括专业特性、技术特性、职业特性、功能特性、人格特性等;(3)教学质量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包括明示的、隐含的需要和期望等;(4)教学质量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它是动态的、变化的、发展的;它随着时间、地点、使用对象的不同而不同,随着社会发展、技术进步而不断更新和丰富。促进教学质量,重在教学服务的全面性、符合性和适应性三方面。全面性指一切教学工作均要讲求质量;符合性指教学工作应达到某种理想的、可测量的指标或特征;适应性指教学工作必须满足规定或潜在的需要,这种“需要”可能是职业资格技术规范中规定的要求,也可能是用人单位在用人过程中实际存在的需要。因此,应经常对教学质量进行督导评估,按照变化的需要和期望,相应地改进教学产品、体系或过程的质量,确保持续地满足就业岗位和其他相关方的要求。

(二)人格完善性

所谓人格完善性,即指完善教学人格的形成。教学督导服务的目的,归根结底是教学双方人格的完善和塑造。以前关注教学双方人格问题的很少,因为教学督导关注更多的是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后来人们发现,理想质量和效果的产生,需要建立在完善人格的正常表现之上。“人格”在社会生活中有多种含义。道德意义上的人格,指一个人的品德和操守;法律意义上的人格,指享有法律权利和应尽义务的人;文学意义上的人格,指人物心理的独特性和典型性;心理学意义上的人格,指个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集合;教学意义上的人格,指师生双方尊重知识、爱惜人才、勇于探索、诚实守信的品质。教学人格的完善可使个体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自我稳定性的身心组织,适应学校和社会提供的人才成长环境。

(三)作风建设性

所谓作风建设性,即能建设良好的教学作风。作风一般指在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态度或行为风格。作风可分为思想作风、工作作风、教学作风和生活作风等。作风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与时俱进的。作风在形成过程中经常受到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迁移和偏向。良好的作风需要在实践中磨炼、砥砺、比较、筛选、倡导、建树,如“民主和谐,踏实进取”的校风,“厚德博学,爱岗敬业”的教风,“学思并重,知行合一”的学风,富含个性、积极向上的班风等。理想教学作风的形成,能维护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产生教学效果。

教学督导的三种基本属性之间有如下的辩证关系:质量促进是基因,人格完善是内因,作风建设是外因。基因是物竞天择、自然进化的结果,内因是师生共同成长的意识形态和思想灵魂,外因是教学团队的工作守则和行为规范。教学督导员应根据这三种基本属性开展形式多样的督导活动,发挥应有的督导作用。

教学督导的维度

凡事总有度。教学督导的度是每位督导员需要思考与把握的问题。掌握教学督导的度,对于认识和实践都十分重要。

教学督导的度包括广度、标度、适度、效度、角度和制度等六种维度。

(一)广度

广度指的是教学督导的范畴。超越范畴的督导,将失去法理支持和社会认同,不达边际的督导,将失去工作效能和实际作用。如“教育督导”是上级对下级工作的监督、检查和评价,用以指导和督促其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政策,改进教育工作,提高教育质量;而“教学督导”是指学校自身对教学工作,包括教学过程、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监督、检查、评价、指导与反馈,用以发现问题、明确差距、寻找对策、设法解决的质量监控与自评、自纠、自建等活动。教学督导是学校内部的自我净化伺服系统,相当于健康机体自身的免疫防御系统。其工作职责,范围、重点和要求不同于政府层面的“教育督导”。因此,教学督导有监督检查、沟通协调、分析评价、指导激励、信息反馈和参谋咨询等职能范围。相应地,教学督导具备监督检查、审核评价、总结指导、报告建议、知情参议的基本权限,但没有行政命令功能。

(二)标度

标度指的是教学督导的标准。缺乏测量的标度,无法进行评估;心中没有标准,无法督导他人。标度是一系列用线或点标出来的间隔,用来计量距离、数额或数量。教学督导的标准并非如此简单。有刚性标准,如常用评价标准,包括国标、省标、市标、院标,有的再细分指标等级、标准分值和计分公式等。还有柔性标准、动态标准,更有抽象标准、隐性标准、内部标准和公示标准等。教学督导的标准可定义为: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上级教育教学主管机构批准,共同和重复使用的一组规范性文件。教学督导标准宜以科学、技术、教育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教学效益为目的。标度的背后由标准支撑,标准的背后由科教成果奠基。教学督导既要研究标准,还要制定标准、贯彻标准和评价标准。标度的划分和标准的制定、把握与执行,是教学督导的工作重点与难点。

(三)适度

适度指的是教学督导的执行程度。执行程度常见有三种:(1)过度,指超出权限范围的权力使用过度,如临床上常见的用药过度等;(2)适度,指符合对象、切合要求、产生理想效果的执行程度;(3)欠度,指用力时场合不对、时候不利、力度不到、效果不好。教学督导的适度,既指用力大小,也指用力技巧(功力);既指用力场合,还指用力时机。既要避免苍白无力的督导,又要防止生搬硬套的说教。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提出常态性督导、专项性督导和综合性督导要有机组合,正面督导和侧面批评要注意场合,因势利导和借机发力要前后配合。教学督导的服务对象是师生双方和管理部门,共同目标是提高质量、塑造人格、改善作风。

(四)效度

效度指的是教学质量监测的有效程度,即教学质量测量工具确能监测对象特质的程度,简单地说,是指质量监测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准确性。效度是教学质量监测工具所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条件。在教学质量监测中,对监测工具,如问卷或量表的效度要求较高。鉴别效度必须明确监测的目的与范围,考虑所要监测的内容并分析其性质与特征,检查监测内容是否与监测目的相符,进而判断监测结果是否反映了所要监测的特质的程度。如监测某门课程教学的效果和质量,需要研发监测工具,包括考试、答辩试卷的命题和调查问卷等,需要研究试卷命题和调查问卷的监测能力及其客观性、实用性、准确性和科学性,并将它们与标准化试卷或问卷比较。标准化试卷或调查问卷监测的结果,可作为效标,即衡量监测有效性的参照标准。效标相当于医学界临床检验的“金标准”,无论采用何种监测或调查方法,其效度优于“金标准”,成本低于“金标准”,方法简于“金标准”的,就可能被采用并替代“金标准”。一个好的效标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效标必须能最有效地反映测验目标,即效标测量本身必须有效;(2)效标必须具有较高的信度,稳定可靠,不随时间等因素而变化;(3)效标可以客观地加以测量,可用数据或等级来表示;(4)效标测量的方法简单,省时省力,经济实用。有了可靠的效标,就能测量和评价效度。教学督导的效度又可分为表面效度、内容效度、构想效度、编制效度、效标效度和经验效度等。它们可将教学督导的评判依据建立在科学的数理统计之上。值得注意的是,现在的效度指标有综合化、抽象化和大众化的倾向,如“以教学双方满意不满意”为最终效度指标。

(五)角度

角度指的是教学督导的观察方位。角度是一个数学名词,表示角的大小的量,通常用度或弧度来表示。教学督导将角度比喻成观察事物的出发点。由于思维定势,人们可能习惯于从某一角度观察教学过程,得出片面的观点。若转变观察主体的身份,或变更观察的时间、地点和方位,则会得出另外的督导结论。即使是督导员自身,由于有不同的理论武装、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心情、不同的方法,也会有不同的观察眼光。一次教学质量监测结果出来,可让不同的人员从各自的视角开展综合评议,会使整体评价水平提高。

(六)制度

制度指教学督导的规范程度,包括对教学督导自身和教学督导对象的行为规范。教学督导制度的一般含义是要求教学双方及督导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制度是实现特定功能和特定目标的学校组织乃至整个社会的一系列规范体系。制度的第一含义便是指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制”有节制、限制的意思,“度”有尺度、标准的意思。这两个字结合起来,表明制度是节制人们行为的尺度。制度的形成,来自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成果。纯理论略显抽象,难以制约;纯实践稍偏具体,不足概全。理论与实践结合,形成共识,制定共同遵守、统一规范的规章制度,则较易实现教学质量管理。依法治校,以制管理,据理督导,用规纠错等,均需通过规章制度执行。教学督导制度分为三种类型,即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和这些规则的执行机制。正式规则又称正式制度,是指学校按照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和程序有意识地创造的一系列的规则、规程、规矩和办法,以及它们之间的等级结构,共同构成教学行为的激励和约束条文;非正式规则是教学双方在长期实践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并构成师生相传的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包括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及意识形态等因素;实施机制是为了确保上述规则得以执行的相关制度安排,它是制度安排中的关键一环。这三部分构成完整的制度内涵,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教学督导的六个维度(广度、标度、适度、效度、角度和制度)不完全等同于正常人体机能的六种感觉(直觉、听觉、触觉、味觉、视觉、嗅觉),但从信息的采集汇总、分析反馈、判断决策而言,又有极大的相似之处。教学督导的六种维度可分两类:一类是空间维度,如广度、标度和角度;一类是责任维度,教学督导既要有一定的空间感,如高度、深度和角度,又要有一定的责任感,如适度、效度和制度(见图1)。若仅从一种维度从事教学督导,会走向片面或极端;若从六种维度进行,道路会越走越宽。空间维度使人把握分寸,责任维度使人脚踏实地。

教学督导的权威

(一)督导权威的存在

权威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表现为人们在意志方面对具有某种威望和支配作用的力量的服从关系。从世界普遍联系的本体论看,权威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而且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从唯物主义实践论看,权威是物质生产活动的组成部分,人们只有尊重规律,服从真理,才能解决人与自然、人类自身和谐发展的问题。从人际沟通的社会学角度看,权威是普遍联系的交往形式,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从对立统一的矛盾论看,权威是强加和服从的矛盾统一体,它是意志强化和行为服从的对立统一。从科学发展观看,权威不是静止的社会关系总和的交往,而是主体之间动态的实践过程的结果,普遍性、动态性、联系性、发展性是其鲜明的特征。教学督导的权威,同样是客观存在,并不断深化发展的。

(二)督导权威的类型

督导权威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为方便讨论,可以归纳成以下几类。

行政权威 行政权威指以法律和上级组织的文件、法规、规范、要求和期望等形式表达的影响力。该影响力明确地将教学角色期望以条文规定形式提供给师生仿效执行。师生被要求遵守并面临各种违章违规的结局。行政权威的优点是统一、强势、规范、配套;缺点是绝对依赖、机械顺从、墨守成规,有消极被动现象存在,缺乏个性创新。教学督导须经常做“检查与评级”工作。

个人权威 个人权威指督导者以个人领导力、激励手段和人际关系技巧等形式表达的影响力。个人权威的优点是关系和睦、遵从及时、心理满足、环境改观、能够获得鼓励;缺点是协商探讨较少,过分注重人际关系,追求物质奖励,有时偏离能力意愿。教学督导需要做沟通联系工作。

学术权威 学术权威指以教育规律和教学科研中所形成的理论、观点、解释、结论和学说等形式表达的影响力。该影响力将学术研究的成果及其应用的经典案例陈述给教学双方,期待师生遵守那些被认为是真理的定律、证据或结论,并做出应有的回应。学术权威的优点是理论先进、结论可靠、标准规范、高于实践、容易接受;缺点是实践有限、不敢作为、执行迟缓、缺乏经验。教学督导需要做解释说明工作。

专业权威 专业权威是指专业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技巧积累过程中形成的成功影响力。该影响力建立在教学技巧和教师个人经验、知识和技术基础之上,是公认为“好教师”的专业认同反映和反响。专业权威的一部分来自专业实践,一部分来自内化的专业品德。专业权威的优点是专业建树、品德内涵、信心提振、价值体现、影响深远;缺点是探索实践周期偏长,专业方向不同,仿效遵从者少,维持时间不长。教学督导需要做推介倡导工作。

道德权威 道德权威是指在师生中广泛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和教学理念综合形成的人格、人道及人品影响力。该影响力是从传统文化和师生感受到的义务和责任中提炼出来的结晶。道德权威的优点是公共信仰、核心价值、责任义务、道德驱动、自觉遵从、全面联动、作用持久;缺点是易受社会风气影响,需要不断努力严格自律,常受来自不良道德方面的挑战,难以持续激励和比较衡量。教学督导需要做宣传教育工作。

(三)督导权威的利用

上述五种权威各有利弊,单独利用不一定产生积极效果,而应根据实际需要组合应用,相互取长补短,联合发挥作用。权威的产生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权威的利用也应有机组合、联袂协同作用。完全依赖行政权威进行教学督导,会扼杀师生的创意个性;完全依赖道德权威进行督导,会放任某种不良倾向。在文明社会建成之前,不能单凭一种权威影响力维持教学质量的监控提振关系。所有政治的、经济的、科技的、学术的、专业的、个人的和道德的权威,都要积极加以利用。

教学督导的策略

选用不同的督导理论和利用不同的权威力量,会形成不同的督导策略。督导策略有多种形式和过渡类型,但可分成典型的两种:一种是外界控制型,一种是内化自觉型。

(一)外界控制型督导

外界控制型督导假定教师在自身利益或独立个体的基础上能对外界环境要求做出理性判定。即认为可以通过直接的或周密的外界控制来达到对教学工作的控制,强调提供直接的督导,将工作标准化以及将教学标准化。其指导思想基于“奖赏能促进教师工作”。因而,教学督导将重点置于理解、研究和提高督导行为上,而不是置于帮助师生解决迫在眉睫的问题上。

(二)内化自控型督导

将督导看做是一种功能,督导并非必须用组织机构来加强,也没有必要用证书来证明其合法性。督导活动既能由校长或行政指定的督导者进行,也可以由教师和其他人进行。诸如同行督导、顾问督导、合作督导以及非正式督导等,都是重要的。强调依赖社会化的过程建立师生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因为他们有能力提供一种标准化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承诺。内化自控型督导强调教师的自觉行动,行动是有目的的、可自由选择的、追求价值和利他主义的。情感和价值观在做出决策过程中十分重要,哪怕牺牲自身利益,也要将教学质量提高。外界控制型督导与内化自控型督导之间的差别(见表1)。

外界控制型督导和内化自控型督导均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实用价值。目前,相当多的教师和督导者都自然地倾向于内化自控型督导。要使内化自控型督导能够被广泛地接受,教学督导工作应努力改变学校现有的督导机制,同时加强对青年教师内化自控型督导的能力构建与培育。例如,教师的课程改革能力。当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课程改革中去时,督导者必须鼓励教师这样去做。当教师希望成为教学的促进者和督导者时,他们必须成为教学共同体的一部分。如果内化自控型督导能成为学校教学督导的主体框架,那么,校园文化建设将是督导工作的新重心。

参考文献:

[1]阮俊,钟桂英,刘苹,梦宁.高职教学督导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44-51.

[2]隋学礼.马克思恩格斯权威理论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9.

[3]王忠萍.论高校教学督导员的权威[J].教育与现代化,2006,(1):32-37.

[4]托马斯·J·瑟吉奥万尼,罗伯特·J·斯特兰特.教育督导:重新界定(第7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21-30.

[5]张丙辰.“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实施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0(7):52-54.

第3篇

1.好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根基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既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又深刻地影响社会的风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根基。时下,多数家长十分重视家庭教育,但也有少数家长教育方法有偏差或自身没有树立一个正面的榜样,其子女则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问题。例如,如果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其子女在学校的表现往往是唯我独尊、撒娇放肆;如果父母对子女经常打骂,其子女在社会上往往会欺凌弱小,甚至结伙打斗;如果父母对子女只养不教,其子女一般会纪律松散,无心向学;如果父母生活不检点或有外遇,其子女往往会被卷入早恋的漩涡;如果家长偷、赌均沾边,其子女往往会走上少年违法的歧途。这几类“问题家庭”的子女,在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往往缺乏辨别能力、分析能力和免疫能力,容易受到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学校教育工作者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这样才能主动地做好家庭教育的指导服务,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夯实根基。

2.转变观念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关键

转变家庭教育观念是子女成人成材的关键,学校教育工作者“加强家庭教育的指导服务”,必须从转变观念入手。

一要教养结合,以教为主。父母不仅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而且是常任的老师。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一般家庭而言,“养”已经不是很大的问题,“教”的问题则要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但有的家长片面认为“当父母的只能养子女,教是学校老师的责任”。其实,教师的教育责任与家长的教育责任并不矛盾。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将教师和家长比作“两个并肩工作的雕塑师”。作为专业教育工作者的教师,有义务向家长提供必要的指导,引导他们对子女的教育从“教养结合,以养为主”,逐步转化为“教养结合,以教为主”。

二要讲究家庭民主,建立平等的家庭关系。中国传统的观念是“父为子纲”,子女是父母的私有品和附属物,这种观念在现代的家庭中仍有一定的市场。如有的家长片面强调自己的权威,认为自己的话语就是圣旨,要孩子绝对服从,有些甚至是用棍棒代替教育。时下不少青少年学生的逆反心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源于家长的高压。新时期要求我们建立“民主启导型”的家庭,营造一种民主和谐、亲切和睦、团结互助的气氛,以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

三要德、智、体并重,促进子女的全面发展。社会和个体发展的需要,都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可是事实上,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没有得到所有家长的认同,重智育、轻德育和体育的倾向还相当普遍。在教育实践中,常见到家长只重视孩子智育的极端例子,例如孩子作业得100分就予以奖励,甚至规定孩子考试必须得多少分,多一分奖若干元人民币;有的家长从幼儿开始就规定每日要认若干生字,做书面作业。学校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德育、智育、体育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学校协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主要途径

学校要把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延伸部分,纳入工作计划,列入议事日程。通常学校协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途径和方法有以下几条。

一是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家访。家访是沟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方法。现在教师家访一般是电话与学生家长联系,重点对象或重要事情则登门访问家长。家访内容为:了解情况,包括学生家庭情况及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向家长介绍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含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供家长教育子女时参考;指导家庭教育,听取家长意见;和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促进家校工作的正常发展,争取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支持。

二是召开家长会。家长会是家校联系的重要形式,其特点是效率较高,便于集思广益,集中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家长会一般每学期开两次,在开学时和期末召开。学期初,校长向家长报告学校工作计划,希望得到家长对计划的理解和支持;期末,校长向家长汇报工作情况,请家教效果好的家长做经验介绍,请优秀学生做汇报等,并提出对学生在寒暑假的要求。由班主任主持的班级家长会,具体介绍班内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日常行为规范的情况,并指出一些倾向性问题,使家庭教育有的放矢。也可适时地召开家长座谈会,其人数不宜过多,一般由学校领导主持,了解家庭教育中的做法和碰到的难题,征集意见和建议等,并以此联系家长积极分子,培养家庭教育工作做得好的典型,为成立家长委员会做准备。

三是建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是学生家长的群众性组织,邀请家庭教育卓有成效并热心支持学校教育工作的家长积极分子,分别担任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可分别建立年级、校级家长委员会,使之成为指导家庭教育的核心。

四是举办家长学校。这是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学校可有针对性地编写家长学校的校本教材,和家长一起学习。通常家长学校工作是这样开展的:① 全体家长参加的活动,由学校领导或教师给家长普及教育学、心理学在家庭应用的基础知识,并特约一些有经验的家长在会上讲课。② 分层次举办家庭教育知识讲座,如对七年级的家长举办“七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讲座,对八年级的家长举办“青春期生理卫生”和“学生早恋分析”讲座,对九年级的家长举办“初中生违法犯罪的预防和教育”“正确对待孩子的升学与就业”等讲座。③ 对学困生家长着重辅导“中学生自理能力培养”“中学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等知识。④ 对有轻微违法行为学生的家长专门开班,请派出所、检察院等有关部门的干警来普及法律知识,加固预防少男少女违法犯罪的“第一道防线”。

第4篇

班主任是学校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实施者,也是联结教师与学生,学校与家庭的关键环节,为学生创造和谐、生动、宽松的成长环境是班主任不可推卸的责任。在班主任工作中,始终牢记自己的职责,做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当好学生的“导师”,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和民主开放的班级管理,用心去探索道德教育工作的新境界。

一、树立教师良好的人格形象

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说:“教学有三大境界:悟性、灵性、人格。”人格是教学的最高境界。班主任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对学生的关爱,来源于对事业的忠诚,来源于对生命和人生的憧憬和热爱。班主任是学生接触最多,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教师,因此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做一名具有良好人格和个性,有深厚文化素养的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应树立什么样的人格形象,体现什么样的价值内涵呢?

1.仁慈博爱。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热爱学生是教育教学获得成功的基础。许多教育实践证明:“纵使有许多‘理’,对学生讲了几十遍,可是学生就是‘不懂不接爱’,依然我行我素。可是一旦学生生病住院了,你去医院看一看,学生就会自责曾经对不住你的事;学生学习有困难了,你给予耐心帮助,学生会下决心改正自己的毛病……这许许多多关心和爱护学生的行为举止,会叩响学生心灵深处的琴弦,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诱发学生悔过自新,树立重新做人的决心和意志,会使学生懂得和接受你所讲的‘理’。相反,如果教师缺乏爱心,师生关系冷漠,双方心理隔阂严重,学生不仅不会接受教育,而且还会对教师的爱心(即使是正确的要求)产生‘抗药性’。”所以,只有从真正的爱生之情出发,教育才是有效的,让学生在他的生活中不断地体验人与人之间那种友爱、善良、公正、尊重、信任等美好的感情,进而逐渐形成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正确认识。由于这种认识和信念有着坚实的思想感情基础,学生不仅会由单纯接受别人的爱,转变为爱同学、爱老师、爱父母,而且还会形成爱集体、爱人民、爱祖国的高尚情感和信念。

2.尊重学生。班主任老师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应“以学生为本”,把学生看作是与自己人格完全平等的人,看作是班级的主人,认真听取学生对班级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对于他们所做的工作,决不包办代替,那么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容易被调动起来,良好的班集体就容易形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切实感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对这个集体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总是想方设法要把这个集体搞好,这就是主人翁精神的萌芽。集体意识的产生,经过不断强化,成为学生道德意识的一部分。当他们离开教师的直接指导,独立的走上工作岗位以后,这个道德意识将起作用,它有助于学生走上社会以后,能够以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身份,以主人翁的精神面貌出现在众人面前,为社会主义事业勇于开拓、勇于创新尽职尽责。谈到尊重学生,教师应逐步适应从单纯的“师道尊严”转变成“师道尊严”与“生道尊严”共存的良好局面。在我校创建重庆市示范性高中教育的过程中,专家调研组在教师座谈会上问道:你校是怎样在教育教学上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我们讲到:在课堂上我们的老师承诺从不点名批评犯错误的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尊重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在课后对其犯错误的学生,也要采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育方式,使之能够接受并改正其错误。

3.为人师表。为人师表要求班主任有较高的人格修养。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班主任的人格力量是巨大的,“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学生的眼晴是“录像机”,耳朵是“录音机”,脑子是“电子计算机”,录下来的信号装在“电子计算机”里,然后指导他们的行动。所以,要建立良好的班集体,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班主任一定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是为人师表的重要表现。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班主会比任课教师更应该表里如一,言传身教。以严谨的作风、认真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于律己的精神,给全班同学树立一个榜样,为班级干部作出表率。一位优秀的班主任会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去感染学生,教化学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人格的自我修养是班主任的毕生追求,是不断地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校正、自我监督中进步,当代班主任应该使自己最终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人格境界。

二、让班级活动成为闪光的教育链

传统的德育总是把青少年当成被塑造者。老师也习惯于把德育的条文、价值喋喋不休地灌输给他们,而很少考虑孩子们是否能够理解那些高深的、抽象的、价值取向唯一的概念,以至于他们对老师、家长的说教不感兴趣,对德育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很低,甚至是不参与。怎样使德育工作有魅力并真正吸引学生呢?根据中央文件精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遵循的原则中提到:既要重视课堂教育,更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而在我们的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也曾采用过“体验式”教育,寓思想教育于课堂教育之中,达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例如,在2005级4班的英语教学工作中,我在班上组建了8个英语兴趣小组,开展了各种有益的活动。活动之一是小组轮流根据课本教学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一个单元),并安排一堂课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上讲台向全班同学展示他们的课件讲解教学内容,让学生也当上一次“老师”。特别是该班第7小组的汪××在讲台上讲课时,发现同学们只顾听,没有作笔记,他就及时提醒大家。有人讲话嘻笑时,他又要求大家要尊重其“小老师”的劳动成果,不要随便说话,开小差等。看来,让学生身临其境,“换位”之后,上课的要求与老师的要求不就是一模一样了吗?这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老师的一片好心。这以后,汪××同学一改过去课堂上不专心听讲的毛病,不仅动手作起了笔记,还积极思维,与老师配合默契,学习有了新的开端,这无不让我深感欣慰。在有声有色的“体验式”教育中,学生的自主意识会大大增强,身心健康,智慧和悟性都会有新的提高。

另外,班级活动可以通过开主题班会的形式来丰富德育教育。班主任必须善于抓住时机、选好主题,当好参谋和导演,还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班会的内容设计出多种多样新颖别致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如在学生出现矛盾后,班主任针对这种现象可以重新模拟当时的情景,让学生换位扮演,既能很好地化解矛盾,又可以更好地教育其他学生,提高主题班会的效果。

总之,思想品德的教育必须渗透到班主任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之中,在开展各种活动之中,班主任的引导和鼓励必不可少,“学雷锋”是无私奉献,赞助“希望工程”是正义之举,“植树造林”是保护环境,“支援灾区”是把爱心撒向人间。中学生心灵是纯洁的、火热的,班主任的正确引导与鼓励必然会点亮他们的心灵之光,而几千人的心灵之光共同闪烁,其情景必然蔚为壮观。

三、让班级管理民主科学化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对学生学习、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的治理和规范。它要求科学化、民主化。班主任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应该关注学生的思想、行为。在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水平和能力的基础上,更应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中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逐步形成和建构的阶段,是“最危险”也是最灿烂的阶段。对班主任来说,“育人”的责任比教书的责任更重大。

1.在学生出现问题或犯了错误时,不要过分指责,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和立场上倾听其心声,让学生开口说话,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弄清楚。应采取商量式、讨论式、道歉式、对话式等方式,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达到相互的理解与信任。

2.班级管理应该民主化、平等化。班主任提出整体要求,给全体学生留有创造与发挥的余地,有利于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放手让学生去做,让学生在学中干、干中学,把班集体当作他们除了学习文化知识之外的培养各种能力的实验场所。

第5篇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05-0078-02

课堂实况教学片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种评比活动中和网络上。如何拍摄好一部课堂实况教学片?怎样才算是一部好的课堂实况教学片呢?本文从课堂教与学的视角谈谈拍好一堂课堂实况教学片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课堂的真实性

既然是实况,似乎真实性不成问题。如果是现场实时编辑,当然没有问题。但是,如果是多机位后期编辑制作,就应当注意做好声音的同步,否则,给人一种造假的感觉。而且作为编辑者也应该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要刻意去改变课堂的结构,因为,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问题或许正好真实地反映了教学中的问题,这对我们研究课堂、分析课堂、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是有帮助的。

有些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的完美,上课前进行了多次试教,这当然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如果在已经教学的班级里来拍摄同一教学内容则是另外一回事。因为,这样的课既不真实,学生也没有激情,课堂里不可能产生师生间的有效真情互动。

一堂课的实况拍摄,如果是实时编辑录制,导播与摄像者要在开拍前做好协调工作,如果是多机位拍摄,最好要有通话系统,导播则要根据课堂情况进行现场指挥。

1.导播要事先阅读教案

笔者认为课堂实况的拍摄应该以学校教师自我拍摄为最佳,请电视台或者一些视频制作公司来做不是最理想,原因在于,这些人对教学不熟悉,他们是按照新闻、专题的要求来制片的,拍摄中往往不能理解教学的基本要求,花哨的特技用了不少,这反而失去了课堂实况的科学性和真实性。而学校教师对教学的基本要求都是熟悉的,如果事先能了解这节课的基本情况,则对课堂的拍摄非常有利。例如:在课堂中有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实验等活动,导播可与摄像者事先有预案,设计好如何抓拍学生活动的特写等,如有必要,在不影响学生学习的情况下,预设好怎样移动机位,从而实现拍摄一些细节特写,如学生小组的桌面活动、学生的文字书写等情况,这样拍摄的课堂实况片就更加生动,对教学中的细节表达更加充分。

课堂实况片的摄制,主要是为学生服务或是为教师服务的。为学生服务,就是要让学生观看了课堂实况片,能懂得各个教学环节,犹如置身于课堂中,能欣赏到每个课堂细节。为教师服务,就是要让教师能如实地了解这节课教师的教学艺术、学生的学习情况、师生之间的互动情况,等等。因此,作为导播与编辑者,要以听课者的身份进行课堂拍摄的指挥(编辑),各个时段应该尽力展现教师的讲解、学生的活动、师生间的对话等。常规的处理办法往往是教师讲解时,展现教师的镜头,学生回答、学生活动B寸,展示学生的镜头。特别要注意的是,有时教师的讲解是与多媒体信息相结合的,因此,此时的表现手法,许多编辑者采用双画面的形式,即多媒体信息(一般采用计算机信号直接转为视频信号,这样画面清晰)和教师画面,但是,双画面的缺点是画面变小,往往两者都难以兼顾。笔者建议在教师画面呈现后,应换成计算机信息,这样教师的讲解音频信息与计算机信息同时展现,符合多媒体组合1+1>2的原理,而且这对以后观看者来讲也是非常符合其心理需求的。

3.努力呈现一个活动的片段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会出现学生活动较长的片段,例如:学生进行小组实验、学生绘画创作,这样的活动往往有较长的时间,有些编导为了使画面生动,不断地从教师到学生或一个小组到另一个小组,一个学生到另一个学生不停地切换,反而使观看录像的人不知所云,无法真正了解当时学生活动的真实情况。笔者认为,导播与编辑看要从观看者的身份去思考,此时观看者最想了解的是什么信息,毫无疑问,观看者最想知道的是此时学生活动的细节,如学生是否能按照教师的要求来完成布置的任务?学生是怎样在操作实验的?学生的绘画过程是否达到教师的要求,等等。要达到这个要求,画面必须要能抓拍到整个活动中的某个完整的片段,这会使观看者很过瘾,要达到这样的要求,除了前面提到的能对教案预先阅读,还要善于抓拍过程,这个过程可以是1-2分钟,有时甚至更长一些。

三、课堂点评

课堂教学片拍摄完成后,建议请专家对本节课进行点评,点评最好是视频点评,如果视频点评有困难,可以是文字点评,文字点评不受时空限制,点评的时间不宜过长,以5—10分钟为宜,文字点评以字幕滚动的形式呈现,每分钟呈现100字以内,让观看者有思考的余地。

第6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 英语教学

1. 研究背景

2004年1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本)的正式颁布标志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的正式启动。这一改革已经在全国180所大学展开。较之1999年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新的《课程要求》中的一个重要转变是教学模式由课堂上老师讲解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到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模式的转变。新的《课程要求》提出了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见图1)。这一全新的模式支持了建构主义理论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何,1997)的理论,并且“强调个性化教学与自主性学习,充分发挥计算机可单独反复进行语言训练……结合教师课堂讲授和辅导……借助计算机的帮助,较快提高学习者英语综合能力。”(胡,2001)

国外学者的研究也表明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CALL)是一种理想的语言学习模式,并得到广泛的使用。(Egbert,1999;Gu,1995;Johansson,1999;Kenning & Kenning,1990;Pennington,1996;Warschauer,2000;etc.) 但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在我国才刚刚受到广泛的关注。尤其是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开展以来,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采用这一新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开始投身于计算机辅助英语学习的实践中。已经有很多国内专家学者对计算机辅助大学英语教学的理论基础、教师角色、硬件以及软件建设等诸多方面展开了研究。然而对学习者在这一新的教学模式中的体会、感受以及在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模式中学习遇到的问题的研究却比较少。笔者正是从大学英语教学的中心大学生的角度出发,运用问卷研究他们在计算机辅助英语学习教学模式中学习英语所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2. CALL的定义、优势及实践中应具备的条件。

从广义上说,CALL可定义为利用计算机作为辅助工具来从事教与学的活动。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语言教学理论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CALL也相应的经历了三个阶段:行为主义CALL,交际CALL和综合CALL(Warschauer,2000)。在这一发展过程中,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CALL的内涵大大丰富,进入崭新的阶段。与此同时,CALL的优势也越来越明显,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首先,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最大的优点在于它有利于真正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师为中心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这是一种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何,1997)。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教学过程正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使学习者从被动式接受型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式探究型学习方式。

其次,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模式为学习者创造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近20年来,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重大发现之一是语言习得应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这种环境能够刺激语言学习者潜移默化地获取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技能。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模式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图像等媒体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为学生创造了更好的学习条件。这些是传统教学模式中无法做到的。

第三,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模式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轻松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自信心,并降低焦虑。大量研究证明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能创造这样的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Means & Olson,1995;Thorn,1997,Keller,1991&1996)。此外,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创造的低焦虑的环境也能够很好地提高学习者的动机。

第四,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教学模式可以大大丰富和完善大学英语教学的内容,做到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增加课堂信息量,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解决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师资不足的矛盾。

要充分发挥CALL的这些优势,真正实现利用计算机等先进技术辅助语言教学和学习则要具备一些的必要条件。

第一,学习者应该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并具备一定计算机应用水平。如果学习者不能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那么CALL也无法执行。因此,在课程开始之前应该安排适当的计算机“扫盲”指导课程,保证每位学习者能达到一定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例如Windows Office,e-mail,以及网络浏览器的使用等等。

第二,完备的硬件设施和稳定的网络设施。在CALL模式中足够的计算机设备以及与此相关的硬件设备是最基本的硬件条件。是实现CALL的必要条件。稳定的网络设施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它是成功实施CALL的重要条件。同时学生们也要有足够的机会使用这些设备,才能保证CALL的实施。

第三,各种优秀的软件和课件。除了必要的硬件设施,各种语言学习软件和学习课件则是真正实现CALL的充分条件。光有好的硬件没有优秀的软件近似于只有躯壳没有灵魂。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可以通过优秀的软件和学习课件为学习者提供大量丰富多彩的语言输入。

第四,教师也应具备相当的计算机知识和网络知识。在CALL模式中作为指导者和组织者的教师更应该具备足够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指导的作用,并能预测和解决一些技术方面的问题。

3. 研究方法

笔者主要通过调查问卷辅以访谈的形式,收集大学生在CALL教学模式中学习英语遇到的问题。问卷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使用计算机辅助英语学习的时间以及使用频率等。第二部分是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调查对象在使用计算机辅助英语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的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和遇到的问题有哪些及利用计算机辅助英语学习是否有效。问卷调查对象是80名浙江大学非英语专业一、二年级学生。他们分别来自新闻、日语、计算机、电气自动化等专业。收回问卷72份。

浙江大学在新的《课程要求》颁布之前就开始了全校范围内大学英语网络教学的尝试,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乐,2002)。新的《课程要求》颁布之后,浙大在大学英语教学方面也是较好地执行了新大纲的要求,采用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教学模式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浙江大学采用的是《新编大学英语》以及它的《新编大学英语》网络课件。(见图2、图3)

在每单元的六个课时学习中,要求教师使用其中的两个课时指导学生自主使用网络课件学习,教师在一旁组织指导。其余的四课时主要以老师讲授答疑为主。每位学生都分配到网络课件的帐号,课外他们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网上学习英语。

问卷调查的基本信息收集的数据表明这72名调查对象都有至少一个学期的计算机辅助英语学习的经历。其中35.59%的调查对象有两个学期以上的使用计算机辅助学习英语的经历,81.74%的调查对象每周借助计算机辅助学习英语2次以上(见图4、图5)。因此,可以认为这72名调查对象是在真正的计算机辅助英语学习环境中学习英语,他们在问卷中写出的学习感受和遇到的问题具有相当的可靠性。

4. 结果分析及对策

4.1 计算机辅助英语学习的效果

被问到“计算机辅助英语学习有助于我学习英语”这个问题时,10.94%的调查对象表示非常同意(见图6),53.13%的调查对象表示同意这一说法。12.5%的调查对象选择不能确定。17.34%的调查对象选择了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其中选不同意的占12.65%,非常不同意的占4.69%)。这些数据显示,超过六成的调查对象承认计算机辅助英语学习模式不同程度地有助于自己的英语学习。只有不到两成的调查对象明确表示,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对自己的英语学习没有帮助。

4.2 计算机辅助英语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启示。

4.1中的结果虽然鼓舞人心,调查对象基本肯定了计算机辅助英语学习的正面效果,但是这次调查中的重点是要发现在CALL模式中调查对象遇到的问题。通过总结归纳问卷和访谈收集到的信息,笔者将调查对象所提到的问题按照问题的严重程度归纳为以下五点:

第一,对新的教学模式的不适应

问卷中相当一部分调查对象提到在计算机辅助英语学习过程中感到“接触的内容太多,无法全面掌握所有内容,很难抓住重点”,“使用起来花费时间多,学习效率没有课堂上听老师讲解的效率高”,“学习过程中诱惑太多,容易分散注意力”等等。笔者把这样一些问题总结为调查对象还不适应新的教学模式。这样的调查对象有27人,占总人数的33.3%。是所有问题中最为严重的一个。在和调查对象的访谈中,笔者发现提出以上问题的27人中有20人认为“课堂上老师讲解更加生动,现在这样学习英语我还是不能很好地适应。”由此可见,这个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是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根深蒂固。这些调查对象在考上大学之前近十年的英语学习过程中都是在“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胡,2001)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学习的。课堂上听老师讲解,记录笔记。课堂外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他们所接触到的英语学习资料大都是老师提供的。所有学习活动几乎都是在老师的监督或看管之下完成的。现在教学和学习模式突然转变,部分学习者不能很快适应新的学习模式也是可以理解的。

问题出现以后关键是如何解决。针对不能很快适应计算机辅助英语学习模式这个问题,最主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为学习者提供适当的指导和管理。首先,应该帮助学习者转变旧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学习过程中接触到的内容并非要全部掌握,关键是如何在众多资料中抓住重点,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改变学习者被动接受的学习习惯,启发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其次,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调查对象提出的“容易受到网上各种资源的诱惑,不能专心学习”这个现象,笔者认为主要是学习者缺乏一定的学习自觉性。笔者在自己的硕士论文的访谈中,从事计算机辅助英语学习实践的老师们也提出了这个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律性和学习的自觉性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否则这一学习模式的效果会受到影响。”所以,在全面执行计算机辅助英语学习模式的初始阶段,教师应该为学习者提供必要的指导,帮助学习者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模式。

第二,课件内容暴露出的问题

调查对象中有15位学生提出学习过程中使用的网络课件内容的问题。占总人数的20.83%。这也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调查对象提出的课件问题包括“有些内容比较枯燥,”、“练习形式比较单一”、“包含内容不够全面”等等。杨惠中教授曾经提到过“没有硬件,没有计算机,当然谈不上开展机助语言教学;但是没有合适的软件和行之有效的课件,计算机本身起不了作用。”(杨,1998)可见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中软件和课件部分的重要性。要开发出“行之有效”的课件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这需要技术开发人员将先进的技术应用到教学中,但更重要的是“教师们参与到课件开发中”。作为教学工作的一线工作者的教师们和学习者面对面接触,只有他们才知道学习者真正需要什么样的学习辅导资料,什么样的课件内容受到学习者的喜爱并且最有效果。因此,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参与到课件的编写中,不断提高现有的各种课件的质量。

第三,硬件设备不够完备

调查中发现的第三个问题是硬件设备不足的问题。13.88%的调查对象提到了这个问题。如果要全面实现计算机辅助英语学习模式,就必须保证每位学习者都要有足够的接触必要硬件设备的机会。否则,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只是一句空话。部分调查对象在问卷中提到“没有自己的电脑。虽然学校机房可以使用,但是不能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笔者还发现包括浙江大学在内的许多学校计算机机房中电脑是不设软驱和光驱的。所以让学习者在一般机房中学习语言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应该设立专门的语言学习机房,专门提供给学习者机会学习语言。浙江大学大学英语教室已经实现了每位学生一台电脑。这样的条件不是每个大学都能实现的。但是问题是在浙江大学学生不是随时到语言学习机房中学习,只有在上课时间才能使用。这也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由此可见,要在全国范围内真正意义上完全实现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仍然任重而道远。这需要国家、地区和学校自己不断努力,争取更多的资金投入计算机辅助英语学习项目中。

第四,缺乏足够的互动和交流

9.72%的调查对象提出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中感到缺乏互动和交流。访谈中有调查对象说:“这种学习方式的不足是交流和互动不够……在课堂上利用课件学习时,可以根据我自己的速度来学习,但是和同学的交流似乎少了一些;课外也是各自学各自的,没有什么互动。”缺乏足够的互动和交流这个问题是和理想的计算机辅助英语学习相违背的。“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的关键特性之一就是交互性。”(何,1999)它的一个重要的优点是“使人机互动式学习成为可能”(胡,2001)。但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的这一重要的优势还没有得到完全的发挥。这说明在互动性和交流这方面还要下更大的功夫。实现互动和交流的方式有很多。使学习者“通过虚拟课堂讨论、网络交谈、扮演游戏、实时学习和反馈意见等多种手段”(汤,1999)都可以实现学习过程中的互动和交流。

第五,不熟悉电脑操作

虽然问卷中只有三位调查对象提到“不熟悉电脑操作”,但是这仍然是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所以笔者将它列为最后一个问题。如果学习者计算机操作水平不够,则需要帮助他们学习基本的计算机使用知识,包括如何浏览网页,如何收发E-MAIL,如何使用基本的学习软件等。因为这些都是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知识。那么在我们帮助大一新生适应新的学习模式时也应该做到计算机的“扫盲”,确保每位学习者都能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为使用计算机辅助英语学习做好准备。

5. 结束语

以上五个问题是浙江大学学生在计算机辅助英语学习过程中遇到的较为普遍的问题。应该比较具有典型性。在别的地区和学校可能会有更多别的问题。这需要具体的研究和解决。我们在研究中国大学里的计算机辅助英语学习过程中,不仅要看到已经取得的成果,更要看到目前仍然存在的问题。我们离世界发达国家的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使用水平还相差很远,这其中不光有硬件和软件方面的问题,还有更多实施中具体操作的问题。可见,作为计算机辅助英语学习的实践者的大学英语教师,我们的任务仍然很艰巨。希望本文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大家共同努力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努力实现理想的计算机辅助英语学习。

参考文献:

[1]Burt,M. K.,& Kiparsky,C. The goof icon:A repair manual for English. Rowley[M ],Mass,USA:Newbury House,1972.

[2]Child,D. Psychology and the Teacher [M ]. London:Holt,Rinehart and Winston,1981.

[3]Dornyei,Z.Motivation in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 ]. Language Teaching,1998.

[4]Dulay,H.C,Burt,M.K. & Krashen,S.Language Two [M].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

[5]Egbert,J. & Hanson,E.(Eds.) CALL environments,Alexandria:TESOL. Inc,1999.

[6]Ellis 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7]Gardner,R C. Social Psych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The Role of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M]. London:Edward Arnold Ltd,1985.

[8]Harmer,J. 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M]. London:Longman Group,1991.

[9]Kenning & Kenning,Computers and language learning:Current theory and practice,Ellis Horwood Limited,West Sussex,1990.

[10]Warschauer,M.,“CALL for the 21st Century” IATEFL and ESADE Conference,Barcelona,Spain. Available from ,2000.

[11]何高大.现代语言学与电化教学[J].外语电化教学,1999年第3、4期,2000年第1期.

[1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教育技术研究,1997年第1期.

[13]胡隆.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多媒体和网络的应用[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14]汤仁彬.互动媒体阶段远程教育[J].外语电化教学,1999年第4期.

[15]文秋芳.英语学习者动机、观念、策略的变化规律与特点[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2期.

[16]文秋芳.语成功者与不成功者在学习方法上的差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3期.

[17]文秋芳.大学生英语学习策略变化的趋势及其特点[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6年第4期.

[18]杨惠中.多媒体机助语言学习[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1期.

[19]乐明,章燕,胡维佳,李嘉.浙江大学学生网络英语运用情况调研报告[J].外语电化教学,2002年第8期.

第7篇

关键词:糖尿病患者;胰岛素规范注射教育;血糖;达标

糖尿病是由环境因素及遗传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的常见慢性疾病,临床上以高血糖为其主要标志,多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以及消瘦等症状,易致使机体多系统的损害。注射胰岛素作为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的主要治疗手段,已被越来越多的糖尿病患者接受[1]。而胰岛素注射的规范性则直接关系到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以及临床疗效[2]。为此,本研究通过开展各种胰岛素规范注射的教育,以规范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注射行为。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4年2月~9月收纳的糖尿病患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男41例,女33例,年龄21~67岁,平均年龄(57.3±5.1)岁。所有患者均符合WHO糖尿病的诊断标准[3];所有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大于7.5%;所有患者均自行使用胰岛素笔注射不少于3个月,并具备一定认知能力与学习能力,掌握基本注射方法。将其随机划分为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教育,主要通过教育,干预患者饮食及运动方面的行为。试验组则在常规教育的基础上采取强化胰岛素规范注射教育,如:发放教育宣传资料、进行口头讲解、观看学习视频等。并1次/w科室总结,1次/月全院总结,定期对教育活动的内容进行督导及强化培训。

1.3教育内容 胰岛素注射步骤及操作的规范。胰岛素注射可以分为如下9个步骤:注射前消毒洗手、核对胰岛素类型与剂量、安装胰岛素笔芯、将胰岛素预混均匀、安装胰岛素注射笔针头、检查注射部位并进行消毒、明确进针的角度、推注后针头停留10s左右拔出、取下针头丢弃[4]。胰岛素注射规范性操作的关键环节主要有:①明确机体胰岛素最佳吸收部位为位于肌肉之上真皮之下的皮下组织;②应以大拇指同食指或者中指捏起表皮与皮下组织进行注射;③可于机体腹部、手臂外侧1/4处、大腿外侧以及臀部注射,腹部注射部位应在肚脐两侧3~5cm处一个手掌距离内;④时常轮换注射部位,防止皮下脂肪硬结及增生;⑤缓慢推注,推注完成后应该停留约10s再拔出针头;⑤注射用针头必须一用一换,用过后按照医疗垃圾处理。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使用SPSS19.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观测数据以(x±s)来表示,并对数据组间进行相应的t检验,当P

2 结果

患者血糖控制情况:经比较,治疗5个月后,试验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达标并保持平稳,P

3 讨论

糖尿病作为临床常见慢性疾病,其病程较长,且发病率较高,需要患者坚持长期用药甚至终身用药。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于2011年《中国糖尿病药物注射技术指南》,并将每年11月7日定为"糖尿病规范注射日"[5]。这也是在要求及提醒着医护人员与糖尿病患者,对于注射胰岛素进行糖尿病的治疗时,应关注每一个操作细节,注重胰岛素注射的规范性。临床工作中,若因胰岛素注射不够准确与规范,造成注入量不足或者注入肌肉层等,将影响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有效控制,进而累计患者的治疗信心,使其依从性降低,不利于疾病治疗[6]。因而从注射部位的选择与轮换,到进针角度与针头滞留皮下时间,再到注射完成后针头的规范废弃等,诸如此类的细节,医护人员都应当格外关注。

糖尿病的健康教育被视为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手段。通过糖尿病健康教育,患者能获取对自身疾病的正确认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治疗。本次研究结果也显示:试验组患者治疗后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达标并保持平稳,P

宗上所述,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强化胰岛素规范注射教育,能够更好地促进患者血糖稳定控制,对糖尿病的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都玉娜,陈民.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规范现况调查[J].中国社区医师,2015,01:7+9.

[2]晓牧.规范胰岛素的注射[J].糖尿病新世界,2013,12:48-49.

[3]陈鸣明,葛军,许慧,等.糖尿病患者规范注射知信行状况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4,11:18-21.

[4]康烁,高俊香,张h,等.品管圈活动在糖尿病患者自行注射胰岛素规范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4,26:3262-3264.

第8篇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甘蔗制糖;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299-02

《甘蔗制糖原理与技术》是中职制糖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主要介绍制糖生产流程、工艺参数、制糖设备等内容,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来进行教学,对于老师来说是比较容易进行的,也是较容易控制整个课堂秩序的,但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原因是目前中职生源的素养普遍偏低,包括学习基础相对较差 ,对学习缺乏兴趣,尤其是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感到相当的困难,对实践操作比较感兴趣。为此,《甘蔗制糖原理与技术》的教学必须要采取符合中职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优势,使学生在实际的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学有所成。行动导向教学法就是一种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的职业教学方式方法。

1.行动导向教学法概述

行动导向教学法不是指某一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由一系列教学方法和技术组成。其主要内容包括:大脑风暴法、卡片展示法、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等。其基本意义在于: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它是职业教育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是一种新的课程理念 ,一个先进的教育观念,一个完整的职业教育模式。

2.行动导向教学在中职《甘蔗制糖原理与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下面以《甘蔗制糖原理与技术》第二部分蔗汁清净中的"石灰法"教学为例对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应用加以说明。

2.1课前准备。(1)学生分组(4~5人一组);(2)任务书准备;(3)教学用品包括温度计、烧杯、石灰、电炉等的准备;(4)知识点准备;(5)记录表准备;(6)评价表准备。

2.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出示一杯混合汁、一杯清糖汁,提出问题:如何用石灰法把混合汁变成清汁?

2.3新课学习。

2.3.1布置任务。《甘蔗制糖原理与技术》涉及到的理论知识比较多,对于理论知识,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老师在讲台上讲授,学生在下面被动地听,一堂课下来老师讲得辛苦,学生也觉得辛苦,而且许多学生心里也不清楚在学什么,教学效果自然不是很好。为此,我们必须要改变这一现状,在上课时,要让学生明确需要做什么。即老师要给学生下达任务,布置任务给学生,如在上到《甘蔗制糖原理与技术》第二部分蔗汁清净中的石灰法时,我给学生布置的任务为:用石灰法把混合汁处理成清汁;对任务的描述为:每个小组量取一杯混合汁,通过加入清净剂(如石灰)、加热等处理后会得到清汁。对任务的要求为:(1)记录清净处理所需的时间、石灰乳浓度、混合汁pH值、加灰汁pH值、清汁pH值、加热温度等;(2)观察清糖汁的颜色深浅、透明程度、泥汁层高度等;(3)画出本小组所用的流程图。完成任务的注意事项:注意用电安全、仪器要轻拿轻放、使用药品时要小心、实验完成之后要做好卫生工作。

2.3.2学生活动。(1)学生分组、分工(小组长、记时员、记录员、观察员等),(2)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点、收集、查找资料等;(3)学生讨论、制定实施方案;(4)实施方案,学生进行实验、记录相关的数据,完成对蔗汁的清净处理;(5)对实验过程、结果进行检查。

2.3.3成果展示。(1)各小组将本组的实验结果展示出来;(2)各小组将本组的实验数据展示出来;(3)各小组将本组所用的流程图展示出来。

2.3.4评价。(1)组内评价,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对本组学习结果、学习过程进行评价;(2)组间互评,各小组间进行评价(3)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进行评价。

2.3.5材料归档,上交实验记录表、评价表等原始材料,并归类存在档。

2.4归纳总结。本节的重点是石灰法清净流程及工艺条件,工艺条件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如甘蔗成熟度、新鲜程度等)来进行调整。

2.5作业布置:请画出本组还没有用过的流程图。

3.取得的效果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进行《《甘蔗制糖原理与技术》课程的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效果取得了明显的提高,主要表现在:

(1)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由于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以活动为载体、学生是主体,学生直接参与了教学活动,而不是被动地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地"动"起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活动,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提高。

(2)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活动(如将混合汁处理成清汁)过程中,会有一些有趣的现象出现,学生会感到很新奇,进而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还可通过创设问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将混合汁处理成清汁后,我会跟学生说再把清汁进行浓缩之后便是砂糖了,有没有兴趣试一下?这个提议一出来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顿时活跃了起来,每个小组都争取时间小心翼翼地进行加热,每个学生都极有兴趣地期待着一步的结果。

(3)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每次课下来,我都会让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来进行小结、评价学习过程 ,这个代表并不是固定一位同学来做的,而是轮流进行。一开始,学生不习惯,有的说话声音非常小,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同学们不再怯场,上来评价的声音越来越大、也越来自然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4)培养了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由于采取分组学习,学生既分工又合作,每个学生都有事做,有些事还需要共同商量后才能完成的,慢慢地学生会发现自已在团队中也有一定的位置、作用,一些学生变得自信起来,与人交流、合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5)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每次课后我们都要求学生进行整理、整顿、清扫等工作,使学生的职业素养得到了培养。

(6)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收获了知识,积累了经验,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专业基础。

4.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需注意的事项

(1)必须让学生知道具体的任务,目标要明确。

(2)学生分组时要考虑学生的组合情况,学习好的、中等的、差的学生要兼顾,在好的学生的带领下其他学生学习得比较轻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全都在一组,这样不好开展活动。

(3)教师在课前需作大量的工作,尤其是任务书,需要精心的设计,在设计时要考虑到许多方面,如哪些知识是学生的已有知识?该任务能否让学生感兴趣?能否激励学生收集有关资料,激发学习自觉性?如何让学生们更加了解自己并相互学习等。

(4)在描述任务时要清晰,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讨论的热情。

(5)课堂上,教师自始至终都要穿插于学生之中,关注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并记录好学生

学习过程的表现。

(6)在学生进行成果展示时,要多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要创造条件尽量让多一些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在学生评价时,老师要耐心倾听,给予充分的肯定。不能因为那个学生讲得不好而有任何不尊重学生的行为,否则学生就会失去信心,直接影响到以后的任务实施。

第9篇

关键词: 青年志愿者服务 道德教育生活化 高职大学生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这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不谋而合,强调教育必须与生活紧密结合,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为社会生活服务。概括地说,我国高校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普遍存在如下问题[1]:一是教育内容过于注重抽象的大道理,忽视学生的现实生活体验,机械地向学生灌输枯燥的道德理论,不能直接有效地指导学生的现实生活。二是道德理论课程教学比例大,而实践育人比例小。国外高校没有“道德教育”一词,但并不意味着没有道德教育,相反,他们十分重视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三是道德评价体系标准单一,通过道德教育课程考试成绩衡量,对现实生活表现的评价标准缺乏或评价结果应用不足。

近年来,许多高校逐渐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改革,在选用道德理论课程为主渠道的基础上,融合“主渠道”、第二课堂和社会课堂,创新多种道德教育载体,号召青年学生将正确的道德认知、道德养成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取得了一定的实效。“大学生道德教育生活化”应运而生[2],一方面强调将道德教育与现实生活结合,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和解释当今社会的道德事件与现象,指导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惑与问题。另一方面强调道德教育要尊重学生个体成长与发展规律,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等开展。因此,开展大学生道德教育生活化的研究实践,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更重要的是贯彻“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多彩的现实生活和生动的社会实践中,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现实需要和情感追求,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陶冶大学生高尚的情操、塑造优秀的品格。

青年志愿者服务是每所高校都会开展的常规活动,旨在号召当代大学生在实践中长见识、强本领、增才干。近年来,许多高校陆续涌现出一批开展规范、影响广泛、形成品牌的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我们认为以青年志愿者服务为抓手,促进高职院大学生道德教育生活化的开展,能够相互促进、事半功倍。

一、青年志愿者服务能够促进大学生道德教育生活化开展的原因

1.青年志愿者服务的精神与大学生道德教育生活化的重要目标不谋而合。青年志愿者服务的精神可以概括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在当代大学生中开展生活化的道德教育,重要目标之一是让当代大学生具备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两者不谋而合。

2.青年志愿者服务对大学生而言,本身就是一种道德体验。当前,高职院青年志愿者服务按照服务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依托专业优势型,例如低碳环保宣传、计算机维修、家电维修、法律咨询等,第二类是关爱帮扶型,例如义务支教、关爱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等,第三类是赛事或活动服务,例如奥运会、青奥会志愿者等。在这些志愿服务中,大学生们体验职业道德,感受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亲临重要赛事或活动的现场,等等,这些都是鲜活的道德体验。

二、以青年志愿者服务为抓手促进大学生道德教育生活化开展的具体实施方式

1.号召大学生在青年志愿者服务中要有活动,更要有感悟。某些大学生在参与青年志愿者服务时,更多的是参与和配合,缺少思考与感悟,因此,班主任、辅导员们要引导青年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加强观察、加强思考、加强感悟。例如在义务支教志愿服务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展开知恩、感恩、回馈社会等思考,将助人为乐、关爱弱势群体教育融入其中,弘扬互帮互助的社会主义新风尚。在开展低碳环保宣传志愿服务活动时,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造成污染的原因、治理的方案等,将节能减排、倡导节约反对浪费的教育融入其中,使学生自觉形成“活动―思考―再活动―提高”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

2.要根据大学生不同阶段道德教育的侧重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各种青年志愿者活动。一般而言,学生在大学各个阶段的道德教育侧重点是不同的,因此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开展应随之变化。例如在刚进入大学阶段,学会独立、与同学友善相处、快速适应新环境、懂得欣赏与赞美是道德教育的重点,应多组织需要集体协作的志愿者活动,例如公共卫生整理、公共秩序维护等。在专业核心课程学习阶段,良好的职业道德、过硬的专业素养是道德教育的重点,此时应多组织彰显专业特色的志愿活动,例如环境治理与监测专业可开展室内甲醛监测服务,生物化工专业可开展关注食品安全宣传活动,高分子材料专业可举办揭秘塑料制品的制作活动等。

3.青年志愿者服务可以作为大学生道德教育生活化的评价体系之一。当前,许多高校通过课程考试成绩和道德水平全面衡量学生,学生的道德水平按照日常行为细分为不同的条目[3]。青年志愿者服务可以作为衡量大学生道德水平的条目之一,根据参加青年志愿者服务的次数、种类、服务效果等赋分。

4.通过青年志愿者服务,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所学道德理论知识,联系和解释当今社会的道德事件与现象。每所高校都会开设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向大学生传授道德理论知识。当代大学生不能止步于掌握理论的、系统的道德知识,而要掌握用这些知识联系和解释社会的道德事件与现象的能力。通过开展社区村官志愿服务、关爱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等志愿服务,引导大学生明辨是非、坚定立场,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正能量,自觉抵御不良风气的入侵,成为社会主义新风尚的践行者和领跑者。

三、以青年志愿者服务为抓手促进大学生道德教育生活化开展的误区

将青年志愿者服务等同于道德教育生活化是常见误区,青年志愿者服务是促进大学生道德教育生活化的有效方式之一,但并不等同于道德教育生活化。高职院道德教育生活化强调根据高职院学生的身心特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实际,广泛通过专业认知实践、青年志愿者服务、团日活动、主题班会等载体开展生活化的道德实践。在实践中注意区分学生的个体差异,密切联系学生所处年级、所学专业、具备的特长及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自觉地将生活化的道德实践认知与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张坚强,杜苏.全球化背景中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困境与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05.2,63-64.

[2]张海侠.大学生道德教育生活化理念与策略研究[J].学理论,2010.32,24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