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电子商务毕业去向

时间:2023-09-22 09:48:27

导语:在电子商务毕业去向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电子商务毕业去向

第1篇

关键词:技工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

电子商务(ElectronicCommerce)是运用计算机网络从事商品交换的经济活动的总称,是在整个贸易过程中实现各阶段贸易活动电子化。我国电子商务专业正成为我国各职业院校的教育热点。本文就职教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做一些探讨。

一技工院校电子商务教育现状

教育部2000年批准在全国部分高校试开电子商务专业后,各类职业学校也纷纷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但由于我国有关电子商务专业的职业教育刚刚起步,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岗位职责定位尚不十分明确,而技工院校由于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及学习能力的特点,决定了对他们的培养不能等同于大学生。目前技工院校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培养方向模糊;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实践环节薄弱。

二技工院校电子商务毕业生就业去向

目前,整个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主要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事务层,指一个电子商务项目运营中的事务操作层次,如网站推广、网上营销和采购;第二层次是实施层,指电子商务项目的实施过程,能够参与甚至领导项目的某一项工作,比如流程策划、界面设计、内容架构;第三层次是策划、决策层,指能够根据环境和企业的具体条件策划其电子商务规划,并能在辅助论证、决策重大项目问题,比如采用何种支付方式、何种配送方式。对于第二、三层次的人才,我认为其知识层次、能力素质要求高,技工院校难以培养,应由本科或研究生教育来完成。而对于第一层次,由于侧重对知识的实际应用,是我们中职教育能够实现的。通过统计调查和个访,以及相关资料的搜集和分析,得出本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除升学外,目前主要工作岗位群有:市场营销、仓储物流、客户服务、财经事务、网站维护、网站编辑。

三我校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目标与知识体系建设

对于技术类院校而言,本科、高职院校的办学经验不能照搬照抄,技工院校的课程设置应该能够体现技术教育特色,突出课程设置的职业针对性、岗位适应性。应该根据学校自身的专业特点、资源优势、办学层次等实际情况,积极实践,探索适合自己学校实际的办学模式。我认为技工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于能够应用网络技术参与商贸活动的劳动者,其知识结构是以商贸业务为核心,以所涉及的金融、税务法律知识为依托,以计算机及网络应用技术为手段的知识结构体系。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应特别突出以下专业基本能力的培养:熟练进行计算机操作,能够进行网络操作系统和常用软件的安装与使用,熟悉办公软件操作。掌握网络技术,能够熟练地利用Internet获取资料和信息,并进行信息处理。具有计算机软硬件配置、网络操作系统等基础知识,能够进行网页制作及电子商务网站的建立、、维护与管理。了解电子商务交易系统的功能和业务流程,掌握相关的操作技术,能够进行网上交易、网下服务以及电子商务系统的安全维护,具有电子商务人员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熟练进行POS操作,能够进行MIS管理,熟练进行商场、网站的各种数据资料的收集、了解客户需求,掌握经营技能、物流配送基本知识,具有现代商业服务人员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营销策划能力。

2.知识体系建设

实践教学是技工院校教学环节的重中之重。实践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1)建设电子商务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电子商务专业是集传统的商业营销理论与计算机网络相结合的实验性极强的学科,因此我校投资建设了电子商务实验室和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和实习场所,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促进理论的模式,为学生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2)实行“双证书”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要求毕业生在校期间就要在获得专业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这是我校毕业生职业能力的体现。因此,我们每年都组织学生参加电子商务员的资格认证并积极提供培训等条件,让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实施“双证书”制度,增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3)吸引企业参与,大力推行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我校还与市里的知名电子商务企业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使学生每学期都有到校外实习基地学习的机会,并让企业里的领导、专家参与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承担专业课和实践教学任务,全方位地参与人才的培养。

(4)毕业前进行有关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或作品设计。毕业设计是对学生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与应用,在毕业实习中培养了创业意识,为以后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实践基础。

(5)定期请行业里的专家和一线工作人员进行专题讲座。让专家学者定期以讲座的形式将现实工作中所需要的技能及行业最新动态传递给学生。

第2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验与实训;师资培训

自2001年3月教育部高教司正式批准浙江大学等13所院校首批试办电子商务专业以来,我国高校的电子商务教育已经跨入了第6个年头,首批试办电子商务专业的院校已经有了第一批毕业生。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75所高校和近700所高职院校开设电子商务专业,在读学生已逾10万人。而据国际电子商务师认证委员会(中国)研发中心的统计,到2004年6月15日,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为20%,远低于普通高校毕业生84%的就业率。通过对电子商务市场的调研不难发现,许多企业大量需求的仍然是电子计算机专业为主的人才。笔者认为这与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程度不高有很大关系,目前许多中小企业还处于建立内部信息系统的初级阶段,因此对于电子商务的认知度并不高,而正是这类原因也使得不少院校认为电子商务就是应用电子商务的技术,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中过于重视技术类课程而忽略了商务应用能力的培养。这种形势如果得不到扭转,将严重影响我国的电子商务专业的发展。笔者将目前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面的困惑归结为以下几点:

当前认为“电子商务=电子信息技术 商务”的观点还是有广泛的市场,许多学校也将这种认识带入学科建设方面,这使得电子商务专业在课程开设上力求面面俱到,以至于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对于电子商务专业实验和实习环节,许多学校还只是停留在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方面,没有真正实现产业与教学研究的结合,学校教育体制和产业发展相互脱节情况较为严重;电子商务师资培养难以适应不断扩大的招生规模,专业人才缺口巨大,对于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与能力方面也缺乏相应的评价标准与评判体系;电子商务人才毕业后的就业去向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和计算机应用、软件工程等专业的学生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方面相比不具有独特性,在竞争中往往也难以获得优势。

迄今为止,电子商务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具有权威性的概念。联合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在《电子商业示范法》中对于电子商业未进行定义,但它对电子商业的手段和内涵方面是有明确的界定的。其所称的“电子方法”不仅包括较为先进的通信技术的采用,如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也包括一般的通信技术,如电传、传真等。更考虑到必须顾及未来技术的发展,任何通信技术都不应排除在《电子商业示范法》范围之外。对于电子商业中的“商业”则作了广义的界定,包括商业性质的各种交易,如货物和服务贸易;分销和;租赁;工程建设、咨询、设计;许可贸易;投资;融资;银行业务;保险;开发协议与特许;合营或其他形式的工业或商业合作,空中、海上、铁路或公路的客、货运输等,而且不限于上述事项的各种商业性质的关系。

从以上的定义可以看出,电子商务就其性质和应用的领域来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绝对不能单纯理解为“电子”加“商务”,或者“电子网络”与“商务”概念的简单叠加。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但是忽略了培养内容的具体化,因此一些院校在设置课程时,只是简单地将网络技术课程与商务类课程进行组合,或者是侧重于讲授技术类课程,附带讲一些商务类课程,这使得电子商务专业与计算机应用、信息管理等专业大量教学内容重合,造成的结果势必是电子商务专业所需开设的课程过于庞杂,过于注重技术本身,淡化了电子商务的本质和核心是商务本身。从电子商务本身的发展历程来看,技术的发展提供的是电子商务的手段,而商务活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才是电子商务的灵魂所在。实际上,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相比,传统商务更多地借助了传统的信息技术,而电子商务是现代网络技术下的产物,其本质与传统商务并无太大的差别。另一方面,互联网经济泡沫的快速破灭,加速了电子商务网站的重组与整合,有利于电子商务向健康的方向发展。随着电子商务网站建设和运营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已经产生了大量电子商务应用平台,例如美国的Ebay和中国的Alibaba公司,这进一步降低了电子商务的技术应用难度,使得从事传统商务的中小型企业也有了应用电子商务的能力,同时也标志着电子商务专业化分工体系已经开始出现。因此可以预见,在未来各种形式的电子商务服务商的出现可能将电子商务应用推向新的高度。随着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成熟,电子商务技术不断完善,企业的下一步目标将不再是把大量资源投入网站建设和维护等领域,而极有可能转向商务应用方面,因而,对于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重新考虑。

电子商务专业教育中的课程设置的统一性、权威性与教材编写的规范性一直受到各院校及教师的普遍关注。在2001年5月召开的全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工作会议上,各院校代表重点讨论了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课程,在2002年4月的首届全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联席会议上,经过讨论、磋商与会代表一致同意提出电子商务专业的10门专业必修课程,并指出各高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有侧重地选择6门主干课程。同时,还选出电子商务专业综合、计算机、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等5个方面的课程建设负责人及电子商务专业9类必修课程建设的主要负责人及成员。

由于我国电子商务的学科建设刚刚起步,与其他学科相比,远未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和指导实践的经验。从电子商务目前的发展前景来看,电子商务的未来并不限于特定的模式之中,电子商务的发展一直都是实践先于理论。笔者认为当前电子商务教育的局限正是在于一直想寻求一个涵盖电子商务各种理论的学科体系,殊不知,网络技术的创新是无限的,而将技术与商务相结合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和精确的判断力、较为广博的知识体系,只有将技术与现实商务领域的广泛需求相结合才能产生出较好的效应。因而笔者建议高校在今后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时,要考虑到电子商务市场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应当重视开放式课程模块的设计,适当降低技术类课程的难度,重点应放在网络条件下商务应用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多开设将技术与商务紧密结合的课程,如企业供应链的管理、ERP的开发与运用、网络营销等。在电子商务专业的学习过程中引进“体验式”学习理念,学生可以在通过理论教学和模拟实验室操作后,自己在一些电子商务网站(如EBay、淘宝网等)上直接参与经营活动,通过亲身体验各交易环节掌握电子商务的各个流程,如网上商店的开办、询盘、发盘、成交、支付和身份认证等各项内容,以此深化理论知识,并且可以通过实践进一步探讨完善电子商务的交易环节和提出创新的方案。

很长一段时期以来,大部分院校都将大量资源、精力投入模拟实验室建设之中,主要利用一些软件公司已经开发成熟的课件模拟整个电子商务运作的流程,但应用效果并不明显。一方面是因为这些课件产品开发至今已经经历了较长时间,与日益革新的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不相适应,对于电子商务教学所起的辅助作用有限;另一方面,许多课件本身提供的功能有限,并不能真正模拟现实中诸如产品需求市场变化,针对顾客消费群体的不同消费倾向调整营销策略等较为复杂的电子商务活动。因而笔者设想应当利用当前已经普及化的网络技术,开展“互动式”模拟实验,可以先利用学校校园网建立电子商务模拟交易平台,当然这需要对信用认证、安全保密、网上支付等环节的技术手段进行完善,这方面可以参照一些成型的电子商务网站的做法,开展第三方认证,网上支付可以借助网上银行业务进行,关键是鼓励学生多参与实务,提高应用电子商务的能力。在毕业实习方面,许多高校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例如西安交通大学就采用了多种形式的实习方式,除了传统的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和学校组织集中实习以外,还采用了由教师或研究生负责一些电子商务项目的开发,本科毕业生进入项目组实习的新形式。

在师资建设方面,目前主要方式是引进高层次人才或对现有师资进行专门培训,如计算机应用、信息管理、工商管理等专业师资的转型。而问题在于,国内电子商务的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才开始不久,相当一部分优秀毕业生大都选择了各类企事业单位,可供给高校的人才数量有限。此外,现有师资转型往往也会产生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上的弊端,例如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往往侧重于电子商务技术,而工商管理专业的老师往往只注重商务知识的教授。因此,如何将二者融合还需进一步探索。笔者认为,对现有师资开展专项培训还需深入,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应当放开手脚,让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和空余时间进入企业开展市场调研、电子商务软件开发,甚至参与电子商务项目的开发和建设过程,才有助于整个师资队伍的优化。此外,高校与企业合作模式可以进一步拓宽,除学历教育之外,还可以在成人教育、专项培训方面开展多方面的合作,借助高校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企业的实际运作经验实现校企双赢。在2005年10月举行的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实践与就业论坛上,阿里巴巴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就提出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其新近成立的阿里学院将与高校共同开发合作项目,给校企合作展示了较好前景。

主要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跨境电商;就业能力;外语人才;中小外向型企业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07.039

1 跨境电商大发展背景下外贸企业的转型升级

1.1 跨境电子商务成为外贸企业转型升级新的增长点

由于互联网的发展,海外80%以上的采购采取在线采购的模式,80%的传统外贸企业处于转型中。2014年,中国进出易规模高达30多万亿元人民币,跨境电商交易规模达4.06万亿元。外贸年增长率达14.4%,但增长过程趋缓,而跨境电商以31%的年增长率快速增长。跨境电商已成为浙江经济外贸与国际物流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鄂立彬,黄永稳,2014)。

1.2 “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实验区”战略发展之需

2015年3月7日,国务院批准成立全国首个、唯一的“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实验区”,步入“万众创业、全民创新时代”。杭州跨境电子商务园区及企业成绩斐然。浙江省跨境电商交易年均增长率达30%以上,跨境电商出口销售达63.5亿美元,居全国第二,占比20%。浙江地区目前从事跨境电商业务的主体达到3万多个,其中30多万家开设了网店,销售地区覆盖欧美,南美,中东,俄罗斯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销售额6多亿美元,形成对外贸易万众创业的局面。

1.3 跨境电商背景下。外贸企业急需应用型跨境电商人才

外贸向电子商务方向转变。据报道,在2013年我国传统的外贸年均增长不超过10%,然而跨境电子商务却以30%以上的速度在增加。我国20多万家企业在各类网络平台上做买卖,年交易额超过2500亿美元,市场出现了对外贸电子商务人才的巨大需求(朱杨琼,2014)。

外向型企业中电子商务人才缺乏。现代外贸已经普遍依赖于电子商务的应用。调查显示,大多数中小外向型民营企业最急需的是电子商务型的国际贸易人才。主要原因:一是浙江省涉外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无法满足企业电子商务快速增长的需求;二是高校涉外电子商务尚无此专业,人才培养单一化,远远不能支撑外向型中小企业的现实需要。

2 中小型外贸企业跨境电子商务的人才需求现状

2.1 跨境电商人才需求状况

根据《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分析报告》中的数据显示(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5),目前很多财经类,综合类,理工类,师范类乃至各类其他大专院校都开设了国际贸易专业,一些英语专业也有商务英语,实用英语等方向,主干课程中也开设了国际贸易和国际商务方向,全国国际贸易专业点超过七百。而教育部高教司自批准试点电子商务专业以来,到2010年,共有八百多所专科学校设立了电子商务专业。但跨境电子商务属于综合性、多元化、交叉性学科,在大类上,兼具备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的特点。在对企业选择跨境电商人才所倾向的专业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国际贸易(70.10%),电子商务(59.90%),外语(44.10%)。企业理想的人才需求是复合型人才(65%),专业性人才(35%),跨境电商企业对业务岗位人才需求最旺,达到61%。企业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专业知识不扎实、视野不够宽排在前三位,分别为81.9%,3.0%,51.3%。其中,小型企业跟中大型企业相比,对人才需求的类型存在显著差异,他们更倾向于招聘专科类人才,在具体要求上希望毕业生具备综合能力,成为复合型人才。

2.2 浙江省内中小型企业跨境电商业务开展状况

与此同时,通过对浙江省内58家中小型外贸企业的调研,问题主要集中在这些企业跨境电商的运用状况,问卷名称为《浙江中小企业跨境电商应用情况调查问卷》,企业的基本情况是,1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占到82%,主营产品类型多样。调查还发现,企业跨境电商中使用的电商平台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阿里巴巴、环球资源和敦煌网;大部分企业觉得目前跨境电商网站的应用水平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潜在客户以及网上沟通执行订单;企业开展跨境电商的主要支付方式是电汇、网上银行和第三方支付;企业认为目前跨境电商支付环节最大的问题是网上企业信誉制度不完善、相应的法律不健全和安全和保密技术水平低;目前公司的物流费用占费用支出的比例5%-10%(18%)、10%-15%(26%)、5%及以下(18%);企业开展跨境电商的最大障碍是:缺乏专业人才、市场竞争激烈、物流问题、跨国语言文化障碍;希望政府提供哪些公共服务和扶持:公共物流服务、跨境电商平台建设、信用体系建设、交易规范。

从调研中可以发现,浙江的中小外贸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的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蓬勃,对高职院校涉外专业人才需求增加。而中国中小外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同于大型企业和外资企业,他们更倾向于拿来主义,出于节约成本的需要,在人才业务管理上注重一专多长。

有外贸公司表示,其原有外贸团队人员基本只会英语,为了扩张销售区域,他们公司急需要葡萄牙语、德语等诸多小语种人才。“做跨境电商,售后跟淘宝一样很重要,一个差评对刚起步的卖家来说太致命了,为了消灭差评,就需要大量的沟通。”(刘俊斌,2012,10)

3 浙江省高职类院校外语类人才培养与就业现状

基于现有外贸行业的发展趋势,本文对跨境电商环境下商务英语人才需求模式进行了详细调研,通过研究浙江省高职院校商务英语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和趋势,得出在传统外贸企业逐步走向跨境电子商务B2C,B2B的新外贸范式下,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取向和就业能力的提升的关键问题。

3.1 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现状

为了获得一手的就业数据,对本院2015届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进行了梳理,共回收有效答卷159份,调研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毕业生所从事的行业类型,能力要求,专业优势和就业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等方面。其中,有62.26%的同学在中小型民营企业,从事外贸行业的同学占比达到54.42%,其他关键问题如表1。

目前,高校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还存在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在校生主要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实践技能和实战经验不足,高校毕业生还不能完全满足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对人才的岗位要求。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或复合型人才,是浙江跨境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的迫切需求(陈国雄,2015)。

江浙一带高职院校现有的外语类(经贸方向)专业人才培养方向,能在涉外企事业单位从事国际贸易、商务谈判、商务翻译、服务、文秘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但就中小型外贸企业所急需的跨境电商人才而言,在跨境电商环境下的产品方案选择,网络营销设计,国内外产品选品、行业背景分析、国际网络营销等方面与企业要求不匹配。

3.2 高职外语类专业与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存在较大差距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第一,就语言知识本身而言,商务英语与翻译能力还是比较重要的,同时,可能需要更多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语种选择上,小语种需求增加。第二,毕业生普遍认为国际商务谈判人才,出口营销管理人才缺乏,自己缺乏这方面的培训与相关知识。第三,针对专业知识不扎实,视野不够宽的问题,应该着力强化其他专业课程,或是综合素质的培养。第四,企业的业务实现形式普遍以第三方平台为主,所以跨境电商知识应该以线上的实际操作为核心,理论知识为辅助,这也与毕业生反映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差相呼应。

因此,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块上要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做出调整,同时新的模块也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更新。跨境电商人才技能模块应包括外语技能、专业技能和实践技能,具体来讲应该包括外语应用能力、国际商务素质、跨境电商业务能力。

为提升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能力,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应该不拘泥于理论知识,而是在电商平台上进行操作实践,增加大量的实习课程与操作练习,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开发与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4 跨境电商大发展背景下外语类人才培养路径

本文从浙江省传统中小外贸企业人才的需求和供给出发,并结合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对我省跨境电商环境下的高职外语人才需求状况进行梳理,从而为构建和完善人才需求模块和模型,为人才培养结构提供进一步参考依据。

4.1 外语类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块

根据上述的研究状况和数据结果,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外语类(经贸方向)学生应该具备“语言相关知识+外贸能力+综合素质”。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往往偏向于语言交际能力的培训和演练,并且以“语言课程+外贸方向”模式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一方面,这样的培养模式可以使学生掌握语言和外贸知识,使他们在就业市场上具备一定的竞争力,但另一方面,跨境电子商务知识的真空,使他们无法适应外贸新形势,跟企业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同时,原来的语言与商务综合能力的培养也要进行一定的调整。

首先,语言知识的传授应该跟商务或外贸知识的学习结合更紧密一些。教学的重点应该更侧重翻译实践,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口语能力的培养。其次,小语种人才的需求更趋显著。从调查的结果和访谈显示,小语种在跨境电子商务中十分重要,可以适当开设、审慎选择第二外语的课程,如西班牙语,德语,俄语等。然后,现代经济的高度融合以及运行体制对于纯外语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小,能拥有较强的外语交际能力,同时掌握信息技术、外贸知识以及法律或营销知识的人才才会受到企业的欢迎。这些人才不仅具备牢固的外语知识和文化功底,同时还应通晓贸易常识、跨境物流、国际营销、跨境电商平台的处理和操作及一定的法律常识。在日益变化的形势下,只是外语知识的积累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跨文化知识、沟通协调的能力及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等。此外,还要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和综合拓展能力,唯有如此才能适应跨境电商环境下对综合性专业型人才的需要。相应的能力模块如下图1。

高职院校在外语类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在毕业反馈和企业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都要做出一定的调整。从各方调研的结果可以看出,涉外类专业就业的重点,中小型外贸企业都在跨入跨境电商的行业。因此,跨境电商的迅猛发展所带来的学科的综合化以及知识技能的小众化都给课程体系设计带来了困难。这一专业所涉及的知识点,以及所涉及的外语、信息技术知识、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交叉学科特点,使人才培养的高校在源头上就遇到了问题和困难,如何选择和使用合适的教材,如何制定课程标准和岗位流程,都需要与相关企业紧密合作,才能开发出准确反映企业要求,岗位特点和综合素质的课程体系。但是现实情况是,能够实现深入长效合作机制、校企合作的企业始终很少,或合作的深度广度有限。而对于跨境电子商务这样一个实用性操作性强的专业,实践与实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所以在实训课程的环节上,是否能实现与企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标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从而使实训环节真正做到服务于企业需求,培养能快速上岗的跨境电商人才(楼淑娟,2013)。

4.2 外语类跨境电商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

一般高职类外语人才的培养偏重商务或外贸方向,在语言技能及国际贸易专业知识方面是具备一定优势的。但通过跨境电商课程,学生可以掌握基本的第三方跨境电商平台的操作,如AliExpress或Wish的全部操作流程。通过校内的模拟跨境商业店铺操作,学生可以掌握以下八个基本操作技能,包括:跨境电商店铺注册,跨境物流和海外仓,海外市场调研,跨境电商产品选品,产品信息化操作,跨境产品定价、刊登和,跨境电商店铺的优化、促销和订单处理,海关报检和清关,跨境支付,客户服务和维护。这一教学实践可以使学生掌握跨境电商所涵盖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并且培养他们较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能为他们从事相关工作或自主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需要较高程度的外语能力和较深国际贸易专业知识,但通过以上一系列的人才培养流程,学生能够完全胜任第三方跨境电商平台的业务操作,以及其他途径的产品推广和营销,如搜索引擎管理、产品选品与优化、询盘管理和转化、客户开发和关系维护、实际外贸操作技能等。经过系统的知识学习和实践操作,学生仍然需要对国际物流,海外营销,国际通行法律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提高,真正成为符合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全能型、复合化、综合型外贸类人才(张艳、傅超波、陈予荷,2014)。

5 结语

在跨境电子商务大发展的背景下,以及高职外语类人才就业的必然趋势推动下,高职商务类外语人才的培养转向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向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这一转变不仅能提高人才培养与当前经济发展的匹配度,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而且能服务于地方产业,为浙江省内中小型外贸企业提供助力和新鲜血液支撑。

第4篇

【关键词】青年教师 电子商务 实践能力 提升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184-01

目前电子商务专业应达到的实践能力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具有电子商务系统规划和建设的管理能力;具有电子商务项目的评价能力;具有电子商务系统运作管理能力;具有电子商务系统安全管理能力;具有网络营销项目的策划、实施和管理能力; 具有运用电子商务系统处理合同交易结算等商务事务的能力; 具有市场营销项目的策划、实施的能力。就如何提升实践能力笔者有以下建议:

一、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

作用在于:1.到与专业相关的企业进行挂职可以实现专业教师与专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轨,在此基础上深入社会,能直接生产产品或参与管理,熟悉企业和市场实际运作流程,了解行业态势,学到一线的管理经验,强化操作技能,丰富专业信息。2.企业的工作经验对于教师来讲是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通过参与企业一线实践,能亲身经历企业一线发生的故事,拓宽教师的人际交往渠道,教师结合自身的理论知识能够更加融会贯通,使得教师在课堂上不光能结合实践讲理论,也能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叙事的方式给学生讲故事,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同时确立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探索、总结和推广示范专业教育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将实践教学、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实践过程。

要想使挂职达到预期的目的,应该做到如下几点:1.入企实践应带着任务去完成实践,包括:开展行业或专业的社会调查,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以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当前的新科技;2.带着教学中的一些课题,到企业去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请教,在他们的帮助下提高嫁接、推广和应用新技术以及进行科研开发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校与合作企业的经常性沟通与联系,为“产学”合作教育建立纽带;3.为企业和基层培养一批专业对口,实践技能高超的高素质人才,另外,教学改革、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科研及产业等工作,都要瞄准企业,为他们排忧解难,推动相关产业的更新换代和升级,同时,夯实校企合作的基础,加深校企双方的感情。努力做好“以就业为导向,满足企业需要”, 同时考虑学校与企业共同建立互惠互利的“双赢”机制。

二、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技能竞赛

就前一段参与的在大连海事大学举办的电子商务网络创新应用能力大赛而言,我的感触很深,从中我看到了无论是从参赛作品的包装、赛前的准备以及竞赛的指导思路都与获奖参赛院校存在很大的差距,认识到:不管是什么样的商务形式,首先要重视的就是营销活动,企业需要能为企业创造利益的人才;商务网站的建设不光要靠技术实现,更应侧重于营销,注重企业的流程改造和网络资源的整合能力;通过参加这样的竞赛对学生和教师的实践技能的提高都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也为教学提供了新思路。另外通过校际交流可以及时了解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的动态,不断调整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丰富专业教学内容,并通过交流教学经验和教学思路,不断丰富教学思想。

三、参加专业建设和教学研讨会

作用:1.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新的专业,为了切实加强电子商务专业的建设,要更多地参加全国性的专业建设和教学研讨会,及时了解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的动态。2.另外,电子商务专业与计算机技术联系紧密,使得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电子商务专业的知识总量在不断地增加,知识陈旧和淘汰率较高,因此,赶潮流、追踪计算机新技术是电子商务专业的一个突出特点,这样就需要走出校园,积极的参与交流,聆听教学专家和企业专家的精彩讲座,分享他们的教学成果,分析生动有趣的教学案例,以及时地调整教学安排,挖掘探索学校与社会零距离的发展方向。

四、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

1.建设实训基地:教师入企实践的时间有限,回校后可以利用校内实训基地继续巩固和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通过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教师实践能力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2.结合自身在企业实践的经历和成果,能更好地安排好实践教学课程,使得实践课程教学有的放矢。

3.充分利用实验室进行实践教学锻炼,补充课堂理论教学。比如说:利用电子商务软件进行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选题尽可能地结合实际项目,对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分析业务流程,然后在按照软件工程的设计思路进行商务网站的设计与开发,在指导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

五、不断地自学和反思自身的实践能力

教师可以合理调配业余时间,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实训条件,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自我探索、自我实践。虚心向实践技能强的专业教师取经。优点是时间机动、方式自由;但由于外界干扰较大,缺乏浓厚的学习氛围,坚持下来需要坚强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品质。专业教师要增加“三性”,明确学习重点,掌握基本技能,增强自学的实用性;将自学与教学尤其是与备课、作好实习前的准备等环节结合起来,增强自学的针对性。

另外,不断反思实践能力,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六、参加科研

第5篇

关键字:网络营销、教学模式、实战教学

一、我校网络营销课程教学现状

我校是民办高校。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上具有应用型的特征。我校一直参考、创新国内外高校的教学方式。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传统教学,多媒体、网络等新技术手段取代了“黑板+粉笔”,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效。

1、文科生源导致教材沿用4Ps理论延伸体系

网络营销课程在我校是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专业课程,学生生源多属文科类,对网络营销先导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网页设计》、《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数据库》等课程缺乏系统的学习和深刻的认识。课程体系以传统的市场营销体系为主,延伸了4Ps理论。实质上市场营销理论在网络载体上的应用,只是在传统理论的基础上添加了网络相关技术知识,但是具体网络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对实践环节重视较少。

2、授课教师学科背景单一

网络营销授课教师多为市场营销专业背景,缺少融会贯通市场营销、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能力,知识体系不够完善。授课教师很少参与企业实践工作,缺乏相应的网络实战能力。案例的来源、案例的讨论、创业指导、实习指导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知识结构和技能领域有待进一步提升。

3、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网络营销教学中采用“两条腿走路”的方法——理论讲授与参加实训。理论讲授内容多与市场营销内容重复,虽有案例教学辅助理论内容理解,但也没有很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我校建立了一些供学生模拟练习的网络营销模拟实验系统,设置了很多实验内容,但基本为虚拟实践系统,缺乏真实的商业实践、商业环境和企业参与,同时受到课时限制,往往一两次实训课就结束了实践教学。结果是将所有的商业行为都固化,实验课形同虚设,无法提高学生实际的网络营销运作能力。

4、考核形式单一

对于考核,我校的通常做法就是期末考试(50%)、期中考试(15%)、加上平时成绩(35%),平时成绩的考核又往往只看出勤率,实际上就是全张试卷成绩作为考核标准。教师以最后的考试来评定学生的成绩,并不能真正反映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和应用能力,不能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网络营销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必要性

理论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实践中的应用,只有在实践应用中才能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动手能力。

1、 办学宗旨和学科定位的要求

我校的办学宗旨是立足天津、服务天津、面向全国、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我校的学科定位是根据我校与天狮集团产业优势紧密结合,立足天津、辐射周边、面向全国,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据此,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完善相关的课程体系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精基础”、“强能力”,以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2、网络营销的学科特性

网络营销作为一种新兴的事物,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网络经济和营销环境的变化,经常出现以下新颖的网络营销工具,如SNS、微博、威客、飞信,这些新兴网络技术迅速被应用于实践中。网络营销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总是不断地有新的技术、新的理念产生。需要不断地调整实践教学内容来紧跟网络的发展。网络营销理论来源于实践经验的总结,其概念、规律、方法与技巧都带有浓厚的经验色彩。

3、社会、企业的要求

对民办院校的毕业生来说中小企业是最主要的就业去向。我国大中型企业在电子商务规划上已经就明确的分工及岗位设置。而占企业总数99%,销售额68%的中小企业对电子商务的认识模糊,其不论是电子商务还是网络营销都处在初级阶段。民办院校培养的核心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就业岗位中的工作能力,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再采用以往单一的理论教学,显然不适合当前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因此,如何根据企业岗位任务的需求重构教学内容体系和创新教学模式是目前我们要急需解决的问题。

所以,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建立实战型的网络营销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具有实务性、复合性、多元性、职业化的综合素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网络营销课程实战型教学模式研究的主要内容

实战型教学模式以实践载体营运作为主线,整合教学内容,形成环环相扣,实际而严谨的教学体系,避免传统教学模式课程多头并进、交叉重复和结松散的弊病。此外,学生在具体项目背景下,按照营销活动过程学习和实践,可迅速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本文研究的是在课堂教学和实验室教学基础上的延伸教学,让学生能够通过在实际商业环境下进行实际操作,直接感受实际的商业化应用过程,使他们在整个实战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理解所学的相关知识,使他们提早适应实际商业活动以及商业运作技能。

1、主要解决的问题

(1)建立实验基地——网上和线下实训基地。将其作为以后教学实战经验及数据的来源。

(2)在一边教学一边实战的研究中总结一套切实可行的实战型教学方法和模式,并在以后的持续教学中完善。

2、实施方式

(1)到企业实习。

①借助天狮集团强大产品及营销平台,建立天狮集团实训基地,参与天狮电子商务网站建设和营销推广;②参与教师与企业的合作项目,在教师指导下参与企业的网站建设和营销推广;③学生自己参与企业的电子商务网站建设和营销推广。

(2)自建网站

①组织学生在现有的电子商务B2C、C2C平台上建立个人或小组创业形式的网上商店;②组织学生建立自己的信息提供型商业网站,帮助企业或其他小组宣传公司、宣传产品和服务、树立品牌。

第6篇

董明珠在央视《对话》栏目中讲到,“90后不愿意去实体经济里工作,在家里开个网店就可以赚钱,一个月赚一两千不用受约束,不用打考勤,这一代人对整个国家实体经济的发展是有隐患的,不仅仅是网店模式给实体经济带来冲击,它给整个社会都带来了冲击”。很多人对这番话表示质疑,实体经济和以网店为代表的互联网经济真的是对立关系吗?

互联网经济发展势头迅猛,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离不开它。虽然互联网经济对实体店有替代效应,可无论是网店、O2O还是共享经济模式,都跟实体经济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网店等互联网平台在提供大量工作机会的同时,也挖掘了潜在的消费需求进而反哺线下企业。总的来说,大而专的传统制造业做大了实体经济,互联网经济则养活了不少小作坊,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年轻一代宁愿赚得少一点也不愿去当工人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前段时间,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曾批评,现在的学生毕业后,首选公务员,其次选择进入银行等金融机构,高素质的工人越来越少。

但年轻人不愿进入实体经济行业工作只是因为怕累怕苦?90后生活在网络技术空前发达的时代,他们的就业观念不可避免地打上了互联网的烙印。相关机构日前2016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的大数据报告指出,48%的毕业生选择“不就业”,在不愿意找工作的95后中,超^15%的人向往创业,自己当老板。他们的创业目光主要锁定在海淘、O2O、自媒体等新兴互联网创业项目。

90后的年轻人多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相对较好,多数受过大学教育,他们喜欢自由、宽松的工作环境,创业的意愿也更强,这导致他们中很大一部分人在毕业后投身互联网经济。

“90后不愿意去实体经济工作”固然受其就业观念的影响,但更多的是实体经济不振等诸多原因共振的结果。

最近,著名民营企业家曹德旺点出了中国制造业面临的两大问题:成本升高和企业税负偏重,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不景气再度引起社会关注。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实体经济不景气,相关行业薪酬待遇的竞争力明显下滑,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年轻人进入该行业就业的积极性。

近日,职业发展平台智联招聘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联合推出CIER(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指数),反映就业市场的整体走势。2016年第三季度就业形势最好的行业为互联网/电子商务,而能源/矿产/采掘/冶炼行业的就业形势最不景气。

具体来看,互联网/电子商务、保险、基金/证券等行业的就业景气指数相对较高,在经济新动能的推动下,这些行业的用工需求持续增加,体现出较好的就业形势。就业景气指数最低的行业主要包括了能源行业、传统制造业等,实体产业发展不景气以及传统企业转型面临挑战使得相关行业对于人才的招聘需求趋于保守甚至减员,因此就业形势相对严峻。

中国实体经济不景气,主要是因为大部分企业仍然停留在产业链的最低端,不能满足社会的高端消费需求,与此同时,房租、税费、人工成本高企。即便是人工成本高企这个因素,也不是年轻人所决定的,事实上,恰恰是企业盈利能力不足,造成了实体经济承载就业的能力被弱化,换句话说,在较大的生存压力下,大部分的年轻人是被实体经济挤出的,而不是他们的就业选择冲击了实体经济。

第7篇

(宁波教育学院 浙江 宁波 315010)

摘要:高职教育在国家的全面部署下正在快速发展。面临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转型的冲击,高职院校必须走特色发展道路,宁波教育学院高职营销专业应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入手,分析人才培养的多样化现状,贴合地方经济转型人才的高端技能化和大数据时代人才的信息技能化的时代背景,结合高职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构建PBC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高职教育;营销专业;PBC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4-0076-03

作者简介:吴萍(1978—),女,硕士,宁波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市场营销教育教学与管理。

基金项目:2014年宁波市教育规划课题“高职营销PBC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项目编号:YGH/064[w3])

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决定》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体制机制创新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举措,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方面。

面临应用本科转型的冲击,高职教育必须走特色发展道路。在挑战面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为学界关注的热门课题。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是高职教育的一个传统专业,在全国各层次的职业院校里均有开设,笔者拟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切入,结合宁波教育学院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探讨PBC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途径。

一、高职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

近年来,国内高职院校在国家政策支持下,纷纷学习国外经验,如德国的“双元制”人才培养、美国的社会参与办职教、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TAFE人才培养模式等等,结合地方产业、行业发展需求,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探索。高职院校的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总体呈现多样化特征,其核心是坚持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途径,如“虚拟订单式”模式或“订单式”模式、“2+1”模式、“半工半读”模式、“顶岗实习”模式等。多样化营销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不同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个性化发展,不同模式的概括也体现了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和投入,笔者总结了以下共性:

一是重视服务地方经济,有效接地气,为地方行业、企业发展做贡献。比如,“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直接来自企业需求,“模块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当地行业需求,明确营销人才培养方向性,如金融保险营销、房地产营销、物流营销、农产品营销、医药营销、旅游营销等等。二是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塑造。如“教学做合一”模式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双元双创”模式重视学生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四段式”自主学习团队模式重视学生的团队能力、策划能力和实操能力等。三是重视“双师型”教师发展,无论那种模式,在实施中都提到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把教师放到企业里,让教师先企业化,学生才能企业化。四是为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提供一定的保障,高职院校对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过的各种难题,如教师下企业待遇如何解决、职称评定如何考虑、学生下企业费用如何计算、请进企业专家费用如何衡量、校企合作中成本如何分担等一系列问题都积极给予解决。

宁波教育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开设于2006年,从常规日常教学到不断改革课堂实训,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参加企业经营,先后经历多次变革,目前基本形成了坚持“两个方向”、搭建“三个平台”、贯穿“六大实训项目”的专业模式,建设了“市场营销策划实务”、“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等核心课程,以全面构造传授专业知识、磨炼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质的基础。

二、高职市场营销PBC模式构建

(一)高职市场营销PBC模式构建的城市背景

1.地方经济转型中营销人才的高端技能化

经济转型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根本变化。在“十二五”规划中,首次提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将经济发展从出口导向型、劳动密集型、数量扩展型转变为内需为主、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方式。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企业也迫切需要营销人才具有更多的营销创新思维、经营模式创新能力,创新需要营销人才必须高端技能化,需要有较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思辨能力、自学能力、耐挫能力等等。宁波市作为中国快速发展的沿海城市,从2010年开始提出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的战略,这些都对高职营销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2.大数据时代营销人才的信息技能化

信息化技术在高校管理和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必然。学生学习空间扩大,学习自主选择性更强。信息化技术在企业里也得到广泛应用,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信息化技术的运用能力也必须提高。宁波市从2010年开始提出要建设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的“智慧”集中体现为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营销人才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自如运用是必备的技能。

(二)高职市场营销PBC模式的构思设计

1.高职市场营销PBC人才培养模式的涵义

P(Professional Ethics and Humanity Accomplishment):培养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培养爱岗敬业、勤奋务实、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B(Basic Teaching):基础教学,专业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C(Characteristic Teaching):特色教学,以行业或岗位为培养方向,以特色课程和实践培训为途径,参与企业实践,使学生毕业即就业,直接胜任岗位工作。

2.高职市场营销PBC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宁波教育学院为例)

具体如图1所示。

3.高职市场营销PBC人才培养模式解析

(1)PBC人才培养目标。该模式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营销策划和网络营销工作所需要的职业素质的营销人才,使毕业生成为有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具备营销通用能力、并有一定特向能力(可以独立完成一个项目的策划或者独立完成网店的经营活动)的综合型人才。

(2)PBC人才培养培养过程分解。第一、二学期侧重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以学校课堂教育、职场规划和社会公益服务为主;第三、四学期以营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为主,学校和企业共同教育,实训以校园超市经营、电子商务实训模拟、专业大赛为主,大赛项目由校企共同拟定,切实为企业服务,为学生走向企业提供训练平台,推荐专业大赛中成绩优秀的团队参加校外各类大赛,如全国营销大赛、全国电子商务大赛、全国创业大赛等;第五、六学期侧重特色方向,如策划项目、网店开设和经营管理等,以企业指导为主,积极参与企业经营项目、销售运营和管理。

(3)教学内容和教学考核方法改革。教学内容改革的主要依据,一是所学理论知识必须够用,二是所学内容符合特色方向基础需要。以宁波教育学院为例,从内容上看,既包括了推销、调研、广告、品牌等基础知识和技能,又分别在两个方向分别设置了策划实务、应用文写作、网络营销、物流管理等教学内容。同时,课程的实训内容又与校内实训(以校园超市为主)内容相结合。教学考核坚持三个标准:重在过程,体现结果,企业参与。考核要体现学生学习过程表现和能力提升,体现学生对营销技能的具体运用,承认企业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和指导意见。在此基础上,任课教师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制定考核方法。

(4)PBC模式教师资源丰富。PBC模式主要需要三个方面的教师资源供给: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的提升、基础知识和通用技能的传授、特色项目完成能力的强化。在这个过程中,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结合、学校教学与企业培训结合,实践教学部分对学生实施“双导师”教学,即专业教师教学与企业指导同步进行,真正实现学生毕业即可就业。

三、高职市场营销PBC模式的特色与创新

首先,该模式强调了职业道德与人文素质的培养。将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列为人才培养三大核心内容之一,在诸多人才培养模式中是不多见的。

其次,该模式培养校企兼顾,循序渐进。从始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到专业基础教育、通用技能训练及特色项目完成,从校内学习、校内实训到校外实操,从理论教学到企业实践,从一般的宽泛的营销基础掌握到方向性的窄口的岗位技能提炼,循序渐进,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再次,该模式在宁波教育学院的应用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宁波教育学院地处宁波,智慧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和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决定了绝大部分毕业生的去向主要集中在服务业,所以该模式在宁波教育学院的应用,尤其是营销策划和网络营销的特色方向,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营销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强化学生的电子商务营销技能,既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也符合新时代对营销人才的需求。

高职营销PBC人才培养模式已初见成效,部分毕业生将在大学里开设的网店继续经营,使其成为个人创业的一部分,往届毕业生创业不断成功,如超市经营、婚庆策划、天猫旗舰店运营等。没有永久不变、一劳永逸的模式,只有跟随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断调整、变革,才能保持人才培养模式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熊惠平.高职教育“总部—基地”办学模式——基于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探索[J].教育研究,2011(6):107-110.

[2]朱金福.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四段式”自主学习团队模式探索[J].职教通讯,2011(10):47-49.

[3]姚奇富.产业集群视角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4]谢建平,蒋雍君.“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4(2):43-45.

第8篇

关键词:创业教育;实训体系;构建

一、前言

党的十为当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鼓励青年创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等一系列要求;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让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云南省教育厅也出台相关文件要求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努力提高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水平,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人数。目前,大学生创业热情较高,国家和各级政府也不断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支持创业,很多在校和毕业后的大学生虽有强烈的创业愿望,但苦于无创业思路,缺乏创业资源而望而却步,有的虽有一些尝试也无法成功。据资料显示,近年来,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中“自主创业”比例不到2%。成功创业和很多因素相关,需要具备一系列知识和各种技能以及综合素质,需要不断学习、实践、积累。因此广泛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构建基于提升实践能力的创业教育实训体系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产业转型发展战略,不断凝练服务地方建设的办学特色的重要途径。

二、国内外高校创业教育基本情况

据资料显示,国外高校创业教育有着不同程度的发展。“印度早在1966年就曾经提出过自我就业教育的概念,鼓励学生毕业后自谋出路。”“日本1995年《科学技术基本法》的出台使大学创业活动涌现出来,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已有好几十年的历史,不断蓬勃发展的创业教育和创业热潮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直接驱动力。”大学生创业教育在美国深受重视,并具有相当的规模与影响,尤其是近年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已经成为美国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创建了一种比较符合实际运作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与指导的框架模式:由高校组织MBA学生—企业安排项目—基金会提供资金支持—相关的研究中心负责指导帮扶。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已成为美国高校中的重要比赛,著名的雅虎公司就是在美国著名的斯坦福大学创业计划大赛氛围中产生的。2003年以来,随着高校改革扩招,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严峻的就业形式要求高校和社会要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近年来我国的创业活动越来越活跃,但目前大学创业教育尚处在起步阶段,很多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已是学校工作的重要节点,更是人才培养的“试金石”、“指挥棒”。只有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水平,落实和完善创业就业政策体系,鼓励大学生勇于创业、勤于创业才能推动高校提高培养质量,实现特色发展。

三、保山学院创业教育实训体系构建探索

1.采用“请进来、走出去”方式,建立和培养创业教育师资团队。创业教育离不开创业师资,创业师资是创业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创业知识涉及学科多,跨越大,综合性较强,实践性较强。按照传统的讲授模式只能使课程停留在理论层面,课程应以行动为导向,经验引导的体验多与概念的讲授才能产生实效。因此,创业教育对师资要求较高,不仅要求教师有扎实、全面、深厚的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知识,还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对教学方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经过几年的培养,目前学校已逐步建立起一支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大部分教师具备经济学背景,热爱创业教育,其中也有部分教师自身也在进行创业活动,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学校同时采用“请进来,走出去”方式,一方面有计划地做好创业指导师认证培训和其他相关培训,一方面聘请企业负责人参与校内学生的创业教育系列活动指导,从企业的角度给学生传授创业知识。学校积极培养“双师型”教师,出台鼓励“双师型”教师的相关优惠政策。逐步建立起一支校内外相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相结合的创业教师队伍。

2.成立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教研室,建设多形式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2013年,学校出台了《保山学院大学生就业创业全程化工作实施方案》、《保山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等文件。成立了创业指导教研室,由专人负责就业创业课程的安排及相关教研活动。《创业基础》成为本科生第二学年上学期的一门通识必修课,占一定学分。目前2013级全体本科生已完成了该门课的教学。另外《大学生KAB创业基础》、《大学生创业实务》、《企业管理》、《投资与理财》等采用“全校性公选课”的形式开设,按照学院公选课办法实施管理,实施督导制度。2014年学校也引入了网络课程“尔雅通识课”,将创业课程采用网络课程的形式供学生选择,采用网络学习和教师引导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教学资源,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采用第一课堂理论教学和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形成创业教育非课程体系。创业教育的第一课堂的实践教学是有限的,因此必须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教学资源。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形式包括:学生就业类社团活动、各种就业指导讲座、创业论坛、创业计划赛、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等。学生就业类社团是学生开展职业规划与发展、创业教育活动的自我服务型组织。保山学院2009年学生自发成立了“保山学院青年创业协会”,目前已有会员300多人。该协会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在学校招生就业处、团委的指导和支持下定期开展活动。主要开展的活动有:大学生职业规划赛、创业计划大赛、模拟招聘赛、创业(创收)实践活动、就业创业讲座论坛、就业政策宣传、协助招生就业处开展大型校园招聘活动等。这些活动均以学生为主体组织策划,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外活动,锻炼了学生的组织管理、协调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培养了创业精神,弥补了课堂教学。创业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复杂性。学校聘请有经验的创业家、企业家到学校开设讲座,开展对话,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给学生传授创业经验和技能。云南省团委2012年在我校举办“创业英雄论坛”,2013—2014年举办“云南青年志在四方”创业论坛活动。具有丰富创业和经营管理经验的创业精英登台演讲,激发了学生的创业热情。创业计划竞赛是大学生创业模拟练习的一种有效方式。对于大学生培养创业意识,了解创业提高创业素质,积累创业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不定期举办创业计划赛,邀请企业人士参加评审。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也连续几年举办云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学校结合赛事有相关事宜组织学院的初赛,选拔优秀作品参加复赛、决赛。作品也多次获奖。

4.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为载体,积极争取创业项目的展示和推介,促进创业项目的实施。申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是在校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的较好方式,不仅有资金支持,也有教师的指导,使学生的创业实践有了较强的针对性,增强了自主创业可行性。近几年,云南省教育厅“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每年都设有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学校也设立了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已有多位学生成功申报。其中2014年人文学院毕业生申报的训练项目在毕业后转化为自主创业的实体企业。理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的创新训练项目成果产生了经济效益。2015年学校加大扶持力度,共支持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13项。学校积极申报省教育厅、教育部组织的创业项目展示和推介活动,促进创业项目的实施。

5.采用“学校—政府—企业”联动,多位一体的创业支持模式。由于创业教育有较强的实践性,仅依靠学校的力量不可能收获丰硕的成果,需要借助于社会及政府的力量,包括优质、专项的创业培训、大学生创业园的建立、创业资金支持包括创业贷款、创业补贴等。学校和政府、企业及相关社会力量的联系可大大推动创业教育的开展。2013年我校利用保山工业信息化委员“银河培训工程”对300名大学生进行了创业培训,2014年利用保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创业培训项目完成了400名大学生的创业培训。另外,在校内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园,为有创业项目的学生提供资金和场地支持,也是十分重要的,既丰富了学生的就业创业体验,也提高了学生的创业素质和能力。学校可借助政府和企业力量建立创业园,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场地,依靠自身办学条件建立的创业园也可以结合地方建设做大做强。2013年,我校结合教学设备等资源创建了“保山学院信息学院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主要是学习借鉴“淘宝网”、“亚马逊”及“京东商城”经验,训练学生设计电子商务平台。2014年,大学生创业园提出“将城市超市开到乡村,把乡村产品销往城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缩短城乡差距,逐步达到城乡一体化”的构思。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于2014年12月25日推出了“中国乡村超市”电子商务平台。2014年12月28日,“大学生创业园”入驻保山义乌国际商贸城电子商务园大学生创业园,融入保山义乌国际商贸城的企业群。“中国乡村超市”电子商务平台既拓宽了乡村特色产品的销售渠道,也为解决乡村大学生就业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该成果是校企、校政合作,共同打造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平台。2015年陈豪省长考查保山茂华义乌国际商贸城时看望学校创业团队,该项目得到充分肯定。2015年4月,该项目由云南省教育厅选送代表高校参加“第二届中国—南亚博览会(2014年昆明南博会)”。2014年12月,学校得到保山市人民政府批复,批准我校建立保山市青年创业示范园,这是我校创业教育历程中的一件大事,创业教育将得到更多的政府支持。学校供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的珠宝实训大楼也即将建成,学校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将拉开新的帷幕。学校积极与当地教育局、“人社”部门、工青团、妇联的部门加强联系,让各类创业就业政策宣传进校园,2015年6月,“保山市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校园工作站”落户我校,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创业就业服务。2014年隆阳区“人社局”为我校创业学生申请到创业贷款以及云岭大学生创业补贴,包括“创业场租补贴”、“一次性创业补助”、“网店补助”等多种形式的补贴和“二次贴息贷款”,解决了学生创业中的一些实际困难,极大地鼓励了毕业生的创业热情。

6.积极挖掘就业创业先进典型,加强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学校不断挖掘近年来就业创业先进典型,积极参加各类就业创业先进典型、省长创业奖等评选活动的申报。2014年,我校毕业生在云南省“文化产业创业先进典型”评选活动中专家推荐入围。2015年,学校推荐的2名学生在云南省教育厅和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共同组织开展的2015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之星”评选活动中成功当选。这些学生经常回校与在校生交流探讨创业经验和方法,组成“大学生创业联盟”一起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带动了毕业生就业,形成了正能量导向,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四、结语

创业不仅解决了大学生自身的就业,也能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带动就业,教育部已出台规定,允许在校大学生休学创业,鼓励大学生创业将成为新常态。目前我校逐步形成了必修和选修相结合,传统课程和网络课程相结合的多形式创业课程体系;以大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发展为主线的创业教育实践活动非课程体系;建立了包括大学生创业园等多形式的创业实践活动平台并积极促进创业成果的转化;搭建了“学校—政府—企业”联动的创业支持模式。收效明显。当前我校创业的势头较好,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高于同类学校水平。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桥头堡”建设的深入推进,对创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将为我校毕业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就业创业的新机遇。今后将更加重视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的结合,强化实践环节,大力宣传好国家和省政府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非课程体系,不断提高创业课程教学质量,加快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加大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营造推崇创业、尊重创业的良好环境,不断提高培养质量,促进学校的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1]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解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EB/OL].中国经济网,2015-03-06.

[2]王青山,黄勇.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启示与借鉴[J].实证研究,2012,(10).

[3]黎江.对高等教育领域创业教育模式的认识[J].高等农业教育,2014,(12).

[4]李莎.美、印日高校创业教育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5).

[5]覃茜.高校社团推动大学生创业的探析与思考[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2).

[6]构建“三位一体”创业教育模式[EB/OL].http://.cn/cyjc/273147.shtml.

第9篇

1.1外部环境因素:社会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大量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张和社会事业的不断发展,工商企业等各类社会组织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需求人才的类型日趋多样化。然而,伴随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出现总量过剩现象,供需矛盾较为突出。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有660万左右,其中本科生330万左右。这么多本科毕业生只有极小一部分能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他们中的绝大部分要进入经济主战场,从事技术、业务及管理工作。与此同时,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倾向于实用化和功利化。毕业生只有掌握了较强的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才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才能在就业竞争中赢得主动。

1.2专业自身因素:工商管理类专业具有显著的应用性特征

工商管理类专业分科越来越细化,专业化程度日益提高。按照教育部2011年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包括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商务、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电子商务、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物业管理、文化产业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体育经济与管理等15个二级学科专业。工商管理类专业是全部管理学门类专业中最能代表管理学专业特点的一类专业。这类专业的普遍特点是理论体系不够系统化,理论内容不深,理论性不够强,但对应用性要求都很高。也就是说,这类专业关键不在于掌握理论的多寡,而在于运用这些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低。那些理论基础扎实、能灵活运用所学理论、具有较强的操作动手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学生往往更受用人单位欢迎。

2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路径

2.1实行全过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国内多数高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办学开放度不高,对社会需求的适应度不够。由于供需信息不对称,加上高校招生宣传不到位,学生对部分热门专业的报考倾向过度偏执。例如,在工商管理类专业中,工商管理这一专业是典型的就业冷门专业,但却是学生报考的热门专业。许多学生只是从表面上去理解认知这个专业的内涵和就业去向,认为学了这一专业就可以成为公司管理人员甚至职业经理人。这种现象导致的结果是,有的专业学生报考过多,有的则过少。有的高校招生计划审查不严,执行力度不够,有的专业严重超计划、超需求招生。不管学生的来源和未来去向,招来就行。结果招生数量很饱满,却存在着严重的结构失衡性矛盾,规模上去了,培养质量下降了,规模的增加是以质量的下降为代价的,更为严重的是,还埋下了难以解决的就业隐患。全过程应用型人才培养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入口和出口问题,也就是要解决专业社会需求数量和招生数量的关系。社会需求数量不大的,就不要过多地招生。其次,不但要考虑社会需求人才的数量,还要考虑社会所需求人才的质量。这就要求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不要关起门来,应开放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通过调查企业了解企业对需求人才的知识、素质和能力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业务要求、课程设置应考虑企业需要,最好能吸收一定数量的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全过程人才培养还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中,实践教学环节应不折不扣保质保量地完成。人才培养方案执行完毕,学生毕业后并不意味着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的结束。对学生走上工作岗位适应岗位工作的情况及专业与岗位的适应性应有及时的反馈。可以利用定期问卷调查开展毕业生的职业适应性调查工作。对于学生知识和能力普遍欠缺之处,应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予以体现。

2.2教师应成为适宜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师

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师必须真正懂得专业实践,掌握专业技能。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有应用型教师。专业教师要主动“走出去”服务企业,专业教研室每学年都要有计划地外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者申请企业管理方面的横向课题。只有了解企业实际,才能加深对专业理论的理解,授课时才能真正理论联系实际讲得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