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

时间:2023-09-22 09:48:29

导语:在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

第1篇

【关键词】:生态城市建设;旅游;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TU984.1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城市是人类集中聚居的场所,也是人类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面对自然资源紧缺以及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情况下,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开始觉醒,几千年以来的环境价值观逐渐发生了变化,评判城市先进的标准由原来的“工业、技术、现代建筑”转变为“绿野、文化、传统建筑”。上世纪80年代是人们寻求高效、节能、低污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阶段,90年代以后又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城市观念由原来单纯的自然优美环境转向全面生态化。生态城市已经成为国际上第四代城市发展的目标模式,很多大城市都把生态城市当作城市发展的目标,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以,重视生态城市建设是适应时展与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建设生态城市是人类发展的必然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可持续发展理论逐渐由概念向行动迈进,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得到不断提高。目前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随着深灰生产力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质量相应的提出更高要求,而其中最重要的则是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这就使得人们对生态消费与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大力提倡生态城市建设,这不仅是适应城市发展规律的要求,也是推进城市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发展绿色生产力以及抢占科技制高点的需要。生态城市建设,有利于提高步入绿色科技先进领域的起点,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城市的整体水平和形象。

2.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党和政府把“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并列实施,在生态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当中,应该实施并贯彻好这一重大战略。

3.是有效解决城市发展难题的要求。城市作为区域经济的活动中心,同时更是各种矛盾的焦点,城市的经济发展通常会导致住房紧张、人口拥挤、环境污染、交通阻塞、生态破坏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城市生态环境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反映。建立起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与协调的生态城市,从而有效解决上述矛盾。

4.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质量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很大提高。城市居民对生活的追求逐步由原来的数量型转向质量型、由物质型转向精神型、由户内型转向户外型,生态休闲也逐渐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必然需求。

三.生态旅游循环经济模式的构建

生态旅游循环经济是旅游业作为资源依托型产业的本质要求,是绿色旅游的必然要求,也是承担社会责任、提高旅游企业经济效益的必然要求。生态旅游循环经济体现了循环经济理念,它主要是指应用生态学的原理来指游资源利用与保护、旅游市场的开拓与培育、旅游企业管理与运营,它是建立在环境与旅游持续利用、能源与物质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

依据生态旅游循环经济,并且结合景区的实际,生态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优化与调整总体布局。将整个旅游区划分成5个片区来进行管理与建设,也就是渔村民俗体验片区、新村综合服务片区、笔架山观光片区、古榕沙滩娱乐片区、波息湾度假片区,从而有利于强化各片区的功能,同时也有利于集中收集和处理服务设施废弃物。②建设绿色景区。新建的设施要和周边的环境相协调,并符合绿色建筑要求,住宿、餐饮企业应积极进行清洁生产。③建设绿色旅游社区。在旅游开发中老渔村要注意结合旅游需求与绿色建筑 的要求来进行改造,挖掘和展示民俗文化产品,并努力提高村民保护环境的意识。④积极倡导绿色旅游消费。多设置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比较小的旅游活动项目,引导游客绿色消费,并且适当控制游客的规模。⑤处理污水,建设污水处理站,并尽力提高运行能力,将经过处理的水用于灌溉农田,然后流入有一定旅游功能与景观效果的人工湿地。⑥以沼气为纽带的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村民、游客以及从业人员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送到沼气站,所产生的沼气能够作为能源用在旅游社区于旅游接待企业,沼渣、沼液等可以用来制作有机肥料送到农田,从而减少使用化肥、农药的用量。⑦处理垃圾。进行垃圾的分类回收和处理,其他的则送到垃圾处理场,可以回收的则进行循环利用。能够用于造景的可以用在见者旅游景观,剩余的可以进行卫生填埋处理。建设填埋场也应该考虑到旅游功能以及景观需要。⑧培育旅游资源。挖掘老渔村民俗文化、利用人工湿地的旅游资源、开发观光休闲农业等。⑨补偿旅游生态。适时评价环境影响,并及时修复受到影响的生态,保护受损的旅游资源,比如人工繁殖抗浪鱼、综合整治沿岸景观等。

四.生态城市建设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生态城市是充满活力、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人类聚居地。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的高级阶段、高级发展形式,它是依托于现有城市,依据生态学原理,并采用现代科学和技术手段来逐步创建。建设生态城市是保证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如果没有经济基础就不能进行生态城市建设,生态城市建设也最终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说生态城市建设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作为生态城市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生态环境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当中发挥重要作用,假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旅游业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确保城市的生态环境不受破坏,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发展旅游业的生命线。此外,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也能够有效改善产业结构,改变开发及利用生态环境的方式,从而有效减轻经济发展对资源与环境的压力。

因此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城市的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相互促进、紧密结合。只有有效处理两者关系,做到旅游业和大自然、人类社会以及环境的和谐统一,才能够实现满足当前与未来旅游的发展。在保证从旅游业中获益的同时,旅游区的社会文化结构与自然环境不会因为游客的到来而遭到破坏,最终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束语

湖泊是非常重要的生态旅游资源,更是地球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活动在给当地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会对湖泊带来污染。以往的处理方式不但高成本而且还不能从根本上有效解决问题。构建以湖滨环境保护与污水处理为中心,以建设绿色旅游社区和绿色景区作为载体,考虑到绿色消费、清洁生产、补偿生态、处理废弃物等要素的生态旅游循环经济模式,并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使其从理论走向实践,这是确保实现湖滨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唯一之路。

【参考文献】:

[1]杨小波、吴庆书.城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王如松.转型期城市生态学前沿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0,(5).

[3]康慕谊.城市生态学与城市环境[M].北京:中国计量

出版社.1997.

[4]花明.生态旅游一江西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J].江西社会科学,2002,(6).

[5]曹红平.胡杭梅等.江西应创建高品位生态旅游“后花园”[J].企业经济,2004,(6).

[6]黄跃华.试论生态城市建设[J].城市规划,2004,(10).

[71句德平、牟坚.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建设[J].城市开发。2002.

[8]龚雪辉.生态旅游岂能破坏生态[N].光明日报,1998一05―23.

[9]彭希喜.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国际市场,1998,(13).

[10]徐军.旅游环境保护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保证[J].江淮论坛,1998,

第2篇

【摘要】针对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M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认为可持续发展方式是深入推进绿色生态城市建设的必选项,并围绕环境与碳排放、交通建设、住宅与就业、服务设施与绿色基础设施、水资源与废物处理等生态城市建设的具体内容方面提出可持续发展方式的具体要求。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绿色生态 建设 必选项

我们知道,美国的城市低密度发展,城市化与机动化同步进行,是一种车轮上的城市化,这种低密度发展带来高油耗,城市堵塞和身体肥胖症。考虑中国城市化进行,改革开发三十多年,尤其近十年来,城市建设和城市规模突飞猛进,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同时,城镇化也面临诸多问题:机动化和燃煤引起城市空气污染日渐严重、城市郊区化及其城市发展蔓延、水污染引发的水资源短缺尚未解决、能源危机与二氧化碳排放问题、城市交通拥堵加剧,等等。虽然欧美国家在绿色生态城市建设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创新点,但其放任自由的发展模型值得我们思考,我们要有一个均衡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一是要发展,二是要减排,三是要改善。可持续发展方式是深入推进绿色生态城市建设的必选项,是正确的发展观和城市应对之道。

1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理念

1.1可持续能源。使用目标是减少化学能源、多用可再生能源、以一种环境友好、社会友好的方式使用能源;减少减低碳排放的直接方式是减少碳补偿化石燃料的燃放,间接方式是以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在能源定价应该进行高效的管理。

1.2可持续用水。可持续用水的目标为提高有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应做到减少设施从当地资源获取水的数量,尽可能循环利用设施用水,可持续用水应通过实施一系列措施,提高设施和家用电器的效率;采取节水景观改良土壤、减少蒸发、除去杂草、选择当地植物、选择性运用草皮、考虑灌溉种植;提高锅炉操作,改良操作和保养、减少循环来降低水消耗、翻新获得更好的水与能源效率。

1.3材料和资源。可持续使用不要耗尽有限资源、降低现有的有限资源的压力、不要增加污染或对居住者的健康安全冒险。

1.4工作场所管理。一是提高空间的弹性应用,空间设计经深思熟虑、设计灵活的IT结构、使用模块化家具。二是支持办公空间的转换,安装实时网络装置、给所有办公桌配置笔记本电脑对接站和手机充电器、支持无线网络、支持桌面和会议室视频会议。三是创建高效的工作环境。四是成功的可持续工作空间管理,如弹性高效的工作空间设计、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等。

1.5可接受的室内空气质量。可接受的室内空气质量指的是能保证每个人的舒适度,当80%的使用者没有表明不满意的程度时,我们称之为可接受状态。室内空气质量的威胁包括外因和内因。外因包括了外界的污染,二手尾气,外面的湿度,土壤污染物。内因包括了空调通风设备,设备运行和材料,人员,建筑构件和家具。

1.6废弃物处理。废弃物处理方法包括土地填埋、焚烧、资源回收、循环使用、堆制肥料、热处理(热解气化)。新建/翻新项目种类须包括废弃物管理。回收/循环使用修建和拆除的建筑材料,减少回收,运输和原材料加工对环境的影响。施工的废弃物流程管理活动包括重复使用和回收利用。回收再利用能够节约自然资源、防止进行废弃物的土地填埋、节能、节约资金、增加就业机会、有助于减少污染和全球变暖。

1.7可持续发展建筑场地。基本准则是调节全球及当地气候、净化空气及用水、可不断再生的居住环境、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提供可观赏性。场地影响举措包括改善雨洪管理;保留完整的雨水控制机制;收集并再利用雨水;增加可渗透性表面。尽可能的少用化肥和杀虫剂;为过滤和清洁雨水添加景观功能。铺地区域可持续选择使用浅色的沥青;使用混凝土而不是沥青来铺设人行道;采用不同厚度的混凝土覆盖现有的沥青区域。

2 可持续发展方式是绿色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必选项

2.1环境与碳排放。在环境与碳排放问题上,通过采用创新的、覆盖全城镇范围的可再生能源系统,全面实施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将家庭、学校、商店、办公室和社区设施纳入系统中,实现全面的低碳排放控制。所有建筑必须是绿色建筑或高性能节能建筑,所有的公园或公共空间都应进行高水平的城市设计,而且必须满足节能减排要求。这些设计和控制内容必须纳入生态城镇社区远期规划管治的范畴,能够长期监控和指导生态城镇的发展和建设。

2.2交通建设。在交通问题上,应编制覆盖整个地区的交通规划,将提高步行、骑车和使用公共交通出行的比例作为生态城市的整体发展目标,尽量减少小汽车出行。每个住宅的规划和区位设置应在10分钟以内的步行距离抵达发车间距较密的公共交通或地铁车站;设置邻里社区服务设施,包括卫生健康、社区中心、小商店等。在生态城市各种设施的整体布局规划上,不能出现依赖小汽车的规划模式和空间布局,即美国南部的郊区化模式。

2.3住宅与就业。在住宅问题上,首先依据建筑节能标准进行建筑设计与施工;要求在房屋内配置实时的能源监控系统、实时的通信、高速度的宽带。在建筑材料上必须体现高标准的节能。通过综合节能,在当地产生低或零碳排放的能源;通过开发和使用过程中低和零碳排放的供暖系统和供热计量等措施,实现再进一步减低碳排放。在就业问题上,要求生态城市内部实现混合的商务和居住功能,尽可能减少非可持续的、钟摆式的通勤出行的生成。

2.4服务设施与绿色基础设施。在服务设施上,要求建设可持续的社区,提供为居民的富裕、健康和愉快地生活有所帮助的设施。在绿色基础设施上,要有公共的、管理良好的、高质量的绿色开放空间网络。绿色空间要求具有多功能和多样化,可以用于游玩和娱乐,可以安全地步行和骑车,能够提供野生憩息功能,可以是城市纳凉之处,也可以是雨水蓄积与排散之地。

第3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设;可持续

随着改革开放带动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化建设也在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由于缺少相关经验,我国在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说:盲目追求经济的突破而忽略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盲目追求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而破坏历史古迹,盲目追求城市的高楼覆盖率却忽视公共基础设施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要性。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我国城市原有的文化特色被毫无生机的高楼大厦所取代,失去原有的吸引力。从1992年开始,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中国乃至世界的重视。这一年,联合国在(21世纪议程》中将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体上的目的规定为: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并且最大限度地使得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两年后,我国也提出了一项《中国21世纪议程》,此议程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对我国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标进行说明,包括:城市整体的规划合理,居民基础设施落实到位,住宅区环境安静整洁、舒适。可见早在十几年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重要战略目标。

一、城市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在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为了实现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做的创新工作、基础建设工作都可以视为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工作。具体地说就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用尽可能少的资金、能源和劳动力,在保证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将新的科技的引入和人的观念的进步作为主要手段来发展城市经济,变革城市结构。这样,不仅能够满足目前城市发展的需要而且也符合未来城市发展的要求。

二、城市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我们所说的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从狭义上讲指的就是在城市建设中充分考虑到环保的因素,也就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局面。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首先,合理地进行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工作有助于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一个可持续发展工作进行顺利的城市必定是受投资者青睐的城市,因为没有一个投资者会拒绝良好的自然环境。良好的环境对工人的工作效率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帮助,继而,公司的工作效率、城市的经济总量也会随之提高。从反面来看,城市规划建设不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导致生态环境破坏,这样不仅不会吸引新的投资者甚至会使已有的投资者纷纷离去,城市产能自然下降。可见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其次,实行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工作可以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在我国大部分城市中绿色植物和公园既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提高居民生活舒适度的调节器。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可以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绿色的植物覆盖率,新鲜的空气在如今的城市建设中都需要靠可持续发展来保证,而这些正是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关键。再者,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可持续发展简单地说就是指在满足我们现在生活需求的同时又给未来留有满足后代需求的自然条件。以往我们在很多城市的建设中目光短浅,为了当前的利益没有考虑到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方式对未来的影响。现在,旧的落后的发展方式所带来的缺陷已经显露,导致很多补救工作需要实施,如退耕还林等政策。这些政策的目的就是要为未来中国留下可用的资源。可见,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对我国城市的发展建设意义非凡。

三、城市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1、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基础设施

城市得以稳定发展的一般条件是城市基础设施,同时,它也是为居民生活和物质生产提供服务的行业总体。城市基础设施包括能源利用系统、环境改善系统、水利系统、交通系统、灾害防护系统、邮电系统这六大系统。目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滞后,需要做的工作和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 比如说:合理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公用事业,改革原有的传统服务观念,制定并且落实改善基础设施现状,实现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政策。

2、进行生态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追求人和自然的统一协调发展,在城市建设发展的同时注意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开展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指的是从整座城市的发展建设着手,实现居民生活富足、社会文明礼让、生态环境良好的发展目标。城市的发展建设要以城市的生态环境不遭到破坏为前提,满足人民对生活环境的要求,提倡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另外,为了缩小城市向外蔓延的范围,生态城市规划建设致力于把废物的处理、土地的使用情况,以及已有的基础设施进行最合理的使用能源和材料的规划。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中要把环境保护作为中心内容。整座城市的规划以城市基础自然生态环境为中心,最大限度地发挥利用城市中拥有的自然生态资源,通过合理地规划利用这些自然生态资源来为城市创造经济效益。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特点是,把人类城市的发展建设和生态学中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相结合,把一些生态学中的理论运用到城市建设发展的实践中,着力打造人类与自然生态平衡协调发展,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的居住地。为实现这个远大的目标,还应该将自然资源的建设和保护工作进行详细的分工,并且设立相应的监督机构。

3、强化对城市建设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的支持

第一,妥善处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间的关系,需要投资者和执政者树立经济发展同时离不开环境保护的观念。良好的自然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切不可一味追求发展经济而牺牲自然环境。为了创造一个环保与发展共存的局面,政府要着重落实以下几点:工业方面鼓励环境无污染、少污染型工业代替传统污染严重型工业:农业方面拒绝引进可能对环境存在污染的项目,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绿色蔬菜等有利于环境保护的项目。第二,政府部门应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建设中各个部门应各司其责,狠抓落实。

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性是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追求的不单单只是经济总量的提高,更是追求一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社会共同进步、共同繁荣的最高境界。其实,很多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之间并不矛盾,如果规划合理,经济、环保便可兼得。城市发展的进程告诉我们,经济的发展不能说就是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还应包括人类自身的发展。如果说人类是城市发展的主体则城市便是发展的载体。保护自然环境给人提供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崇尚以人为本才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第4篇

“森林城”是具有森林生态环境城市的简称,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世界各地掀起的“绿色运动”的影响下,60年代兴起“城市森林”,后发展为“森林城”。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致力于“森林城”的建设,莫斯科、华沙、堪培拉、亚特兰大等森林型城市相继出现。我国“森林城”建设起步虽晚,但势头甚旺,北京绿色奥运即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现代“森林城”的特点:

1.现代“森林城”绝非“城市”与“森林”的简单拼凑,而由于二者合理布局,密切结合,协调发展,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既是森林又是城市,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亘古未有的生态复合体,其功能和效益远大于城市和森林的功能和效益相加之和。

2.“森林城”的森林是以乔木树种为主,乔灌草藤优化组合,林种、树种合理搭配,并与城市内含物及三维空间相衬托,构成绿色点、线、面、圈相连、绿化、美化、香化、净化结合,生物群落多样化且相对稳定的多层次立体结构。

3.“森林城”的范围以城市所需要的“绿量”而定,其范围往往突破市区行政界线,向近郊及至远郊延伸,有利于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大地园林化。

4.“森林城”的建设取“林业”之宏博,融“园林”之精华,令“林业”进城,“园林”下乡,使森林的功能充分发挥,效益更加显著,充分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求。

二、“森林城”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城市是在破坏绿色植被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地面被水泥沥青等材料所覆盖,空气变得常年干燥,夏天热浪滚滚,冬季寒气袭人,居民如同生活在沙漠、石林一样的环境之中。城市所产生的负效益不仅使本区域气候恶化,而且殃及周边地区乃周边地区乃至全球,使之成为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频繁的最大策源地。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生态平衡的杠杆,城市里有了森林,可调节平衡,使城市小气候变得舒适宜人。据测算,森林内比森林外日照时数和太阳辐射总量要降低20%至40%,夏季温度降低5℃~6℃,冬季高2℃~4℃;森林地域云多、雾多、雨多;森林能大量吸收二氧化碳,减少或避免“温室效应”的发生。

建设“森林城”能使城市环境质量保持最佳状态。森林是环境污染的最佳净化者。据测定,1公顷森林一昼夜可吸收二氧化碳1 005公斤,放出735公斤氧气,可供1 000人之呼吸。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米含量达2万个以上。而城市室内只有40~50个。这些负氧离子有调节神经系统,促进血液循环,提高人免疫力等作用。密集的树叶可降低噪音20~25分贝,一般情况下,噪音条与居民区之间有30米宽生长繁茂的林带可保居民安静地生活。由于工业膨帐,人口猛增,人均用水量的提高和水源受污染,“水荒”已成为当今许多城市面临的一个技术,经济和政治上的复杂问题。森林起着涵养水源,增加降水量,截留地表水,减缓地表径流,防止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作用。在干旱季节,森林通过枝叶大量蒸腾水分,使之凝云致雨,一般比无林地区增加20%的降水量。在森林中,约有25%的雨水被树木枝叶截留,5%渗入地下,即使形成了径流,在地表枯枝落叶内也是分散而缓慢地流动着。据测定,1公顷树林可蓄水30万公斤, 是无林区的20倍,3 000余公顷的森林蓄水量,相当于一座容量为100万立方米的水库。维也纳以3.15万公顷的水源涵养林,保证了全市日供37.7万立方米的优质饮用水。这是森林对改善城市用水的实例。

城市森林可集约经营生产特殊用材及一定数量的木材和薪材,许多城市还将枝叶收集起来送进工厂气化,送气给居民做燃料。

“森林城”的旅游产品更为丰富,就整体而言,“森林城”本身就是一座大森林公园,处处有景步移景异,森林的整体美、曲线美、动态美,四时色彩的变化,各种声音的共鸣,具有潜在的美学价值。特别是在“森林城”建设中,不刻意集中资金建设一批设施齐全,具有规模的旅游基地。如各种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极大地丰富了旅游内容。身处闹市中的人们,眼中没有绿色,没有洁净的空气,看不到蔚蓝的天空,飞翔鸣唱的鸟儿,坚固的防盗门亦将邻里来往的脚步拒之门外。城市的发展不仅造成了人和自然的分离,还造成了人际间的疏远和性格的变化。“森林城”为人类勾绘出了一幅“城在林中,街在绿中,屋在花中,人在景中”的美好图画,显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建设“森林城”还有利于营造一个优美的投资环境,吸引外商投资兴业,促进本地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三、“森林城”建设方针及策略

当今世界“森林城”建设虽已取得了好的发展势头,但它还处于幼年发展阶段,如何结合国情,市情建设“森林城”尚需进行深入探索。

首先,注重舆论导向,统一认识。各级党政组织和新闻、宣传舆论部门要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把“森林城”建设与城市和人类生存发展联系起来,重视对“森林城”的宣传,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森林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宣传国内处城市森林建设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典型,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的城市意识,环保意识、绿化意识、森林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激发建设“森林城”的自觉性、责任心和紧迫性,积极投入这一造福当代,荫及子孙,有益全球的伟大事业中来。

第5篇

(1)在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的基础上,注重质量上的改善;

(2)鼓励经济增长,增加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

(3)以保护自然为前提,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

(4)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中心目标,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与传统的发展观不同的是,可持续发展不仅鼓励经济增长,而且注重发展的继承性、连续性、平稳性和持久性,就是要在保证发展的前提下,减小因经济的无序发展所带来的副作用。

上海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改革开放之前几十年时间里发展缓慢,造成了基础设施的严重不足,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发展,与国际性大都市相比,其差距很大,如表1所示。

改革开放以来,本市交通设施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过于集中的投资也带来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工地太多,影响交通,造成居民心情烦躁,体现了发展上不具有的继承性和平稳性;二是过于集中的投资,使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能力严重不足,抢进度,赶工期,造成工程质量差,隐性问题多,工程的使用寿命短,维修资金急剧增加。影响了新设施的建设和今后的发展。

交通设施建设和管养中存在的另一问题是缺少环境意识。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对发展的继承性、连续性、平稳性和持久性,即发展的可持续性缺乏明确认识。本文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指导下,试图从供和需两个方面对本市的交通设施建设和管养问题作一具体分析。

2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2.1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

2.1.1规划与布局

由于历史的原因,本市形成的城市建设布局是单中心的,这使得客流的出行表现了较大的随意性。除上班出行外,在商业布局上表现为集而不中、分而不散的状态。在投资上,在市中心区投资力度较大,对客流的吸引力更强。实际上,中心商务区(CBD)所能提供的交通空间是有限的,无节制地增加CBD的交通引力就交通的缓解而言是雪上加霜。这体现在规划上,就是在建筑物的改造或新建时没有进行相应的交通分析,至少没有仔细考虑新增交通对整个路网的交通影响。

本市在产业规划时没有充分考虑交通空间,交通的选择余地本已较小;而目前在城市建设上,由于各区的自增大,要进行宏观控制更加困难。事实上,在城市的总体规划中,交通规划应处于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上,按照规划路网所能提供的交通容量来控制建筑物的规模。据此观点,国外许多大城市匀规划为多中心的布局,以便于客流管理和交通组织:即在各中心之间,可用地下或地面轨道交通进行大运量的、较长距离的客运输送;在各中心区内,再用公共汽车等交通方式进行近距离的客流疏散,这样便形成一种有序的交通状态。

作为一个现代化的都市,入境的以及市内的交通必然是多种多样的。不同交通方式之间衔接的好坏,直接影响乘客换乘的方便与否。便利的乘换系统是形成快速交通系统所必需的。本市在规划及建设过程中,对换乘的考虑较少,而较多地是考虑单一发展的交通方式,这对进一步的发展将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不便的换乘系统使公交的引力大为降低。

交通规划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交通环境的考虑。大规模的交通设施建设会带来一系列的交通环境问题,如交通噪声和废气排放。在本市,高架环线的修建使沿线居民饱受环境之苦,噪声所引起的烦噪不安、情绪激动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

2.1.2结构设施与材料

我国用于道路结构设计的技术规范的基本设计思想形成于60年代,这对当时交通流量情况下的道路结构设计是合适的。但今天看来,观点陈旧,过于重视一次性投资,忽视了长期使孙立军:城市交通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用性能,造成道路结构的三快一慢(设计得快,施工得快,损坏得快,跑得慢)的现象,浪费极其严重。

我国道路结构的早期损坏现象严重,不得不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养护和维修。尽管如此,道路性能仍只能维持在低水平上。大量养护维修资金的投入,必然影响到新设施的建设,不仅影响了交通,也影响了发展。

不过,即便是用传统的设施修建理论所修建的道路设施,也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基础,这是由道路设施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也是许多部门不重视道路设计和修建质量的原因。这样做效果不好,设施和投资未能起到应起的作用,浪费极其严重。传统上,修建方案的选择只考虑一次投资,如果我们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重新审视这个问题时,就会使问题更加明显了,视野更加开阔,注重发展的平稳性和持久性。

根据道路设施性能特点,本文将设施建设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分为三个等级,即弱持续性、中持续性和强持续性。设施的修建,应按照中持续性或强持续性原则进行。其定义如下:

弱持续原则:设施标准低,损坏迅速或负面作用太大,影响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是一种初期的生产模式。强持续原则:设施标准高,负面作用小;负面作用及其所造成的影响远小于发展所带来的正面影响(从而可用发展的效益去治理或补偿发展的危害),对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支持作用,是一种理想的生产模式。

中持续原则:介于上述两者之间。

2.1.3管理

城市交通管理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交通管理,一是道路管理。现代化的交通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方便,反过来也要人们的行为有所节制,遵守交通法则。目前客观上本市的交通方式复杂,各种交通方式并存。另一方面,出行者的交通行为不规范,没有“节制行为、保持畅通”的意识,造成交通秩序的混乱。在交通管理上,对车辆行为的管理较为严格,而对行人或自行车大多听之任之。这样,交通秩序乱、道路通行能力低是必然的。

交通管理上另一个较严重的问题是缺少现代化手段,管理者不能及时了解相关道路上的交通量变化状况,所做出的交通决策有一定的盲目性,无法作出有目的的疏导。

从交通管理指导思想上说,交通管理尚处于原始阶段,交通管理者是把出行者当作被动的对象对待的,而不是把他们当着交通管理的参与者来对待,哪里堵塞疏导哪里,而不是防患于未然。这说明我们的交通管理缺少现代的手段,也缺少现代的思想。

在道路管理方面,对正常的维护工作未予充分重视,缺少预防性养护的意识。殊不知“小洞不补,大洞吃苦”。缺少科学的手段和大量可靠的数据积累,无法使有限的的养护资金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不能使设施保持最佳完好状态。道路管理工作对已有设施性能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本市的市区地面车辆平均行驶速度良好的规划和管理可使设施的可持续性发生变化。

2.2对交通基础设施的需求

目前多种交通方式并存,各种交通方式均有对道路设施的要求。由于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交通的需求将是无止境的。虽说目前交通设施总体上是不足的,但不对交通需求加以适当的限制,则交通问题是永远无法解决的。

另一个可能造成大量交通问题的潜在交通需求是私人小汽车问题。汽车工业已作为国家的支柱产业得以确认,若不发展私人小汽车,则汽车工业的支柱地位难以形成的。汽车工业的发展,可以带动钢铁、石油、化工等工业的迅速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奠定基础。从纯交通的角度而言,极不主张发展任何方林的私人交通包括私人小汽车交通。但对于国家和个人而言,发展和拥有私人小汽车是一种“挡不住的诱惑”,一旦时机成熟,小汽车即会大量、迅速地进入家庭。就全国范围而言,应鼓励小汽车的发展,尤其是一些中小城市/镇。在本市,仅就其购买力而言,能够买得起私人汽车的家庭已为数不少,如无明确的政策,本市的汽车保有量将成倍地增加。

3对策及优先领域

交通需求是一种永远也无法完全满足的行为,无限的“供给”是不现实的。在考虑现实需求的基础上,节制交通需求,进行需求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应该配合城市布局的调整,兴建大运量的市区廊道、城市地下轨道交通系统以及相互衔接的换乘系统。同时,应有高质量的交通生态环境意识。交通设施和

交通工具的快速增加,交通与环境的矛盾也随之加剧,交通废气、交通噪声,交通振动等已形成公害。事实上,本市高架道路的修建已经造成十分严重的环境问题。结合城市布局的调整,通过规划手段,是减少环境影响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制定小汽车(公用、家用)政策,拿出体现公交优先原则的切实措施。汽车工业作为国家支柱产业须大力发展。但小汽车进入家庭,需分阶段、分地区逐步推进,同道路建设相适应,确保其可持续发展。

按照上述总原则,下列具体的问题应予优先研究解决:

3.1调整规划与布局,构建快速交通系统

在整个城市的规划工作中,应将交通问题放在应有的位置上予以考虑。上海的城市布局已大体形成,要作大的调整也非一日之功。而目前的土地批租,成片拆迁倒是提供了调整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应明确各分区的功能,明确各主要道路的交通功能,尽量向市外缘而不是市中心投资,减少向市中心区的出行,在主要的人流集散点之间,优先考虑大运量、高效率的公共交通方式。如何根据可持续发展(中持续)的原则考虑和实施这些问题,均应进行专项研究。

上海作为一个特大型的国际都市,应该构建具有上海特色的快速交通系统,将机场、港口、码头、车站、地铁站、公共停车场、各建筑物停车场及城市交通

网作为一个有机的系统加以考虑,统一规划并设计便利的换乘系统,为交通的长期有效运行提供良好的框架。这是一项不需很多投资,但却能收到很大效益的工作。

3.2研究设计标准和技术政策,提高设施建造水平

目前,道路设计主要精力置于道路几何设计,道路结构和材料设计未予充分重视,这有失偏颇。道路早期损坏现象严重,造成的浪费是巨大的,严重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按中持续或强持续发展原则,重新审视修订上海的道路结构的技术规范是十分必要的。实际上只有将持续发展的原则贯彻到技术规范中去,使工程技术人员都掌握了它,才能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实现可持续发展,达到资源最佳配置的目的。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交通对环境的影响应作为一个重要问题加以考虑。

3.3采用现代交通管理手段,实施有限畅通计划

目前交通管理或司机出行的盲目性都较高,造成不可避免的交通拥挤。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不能及时了解道路上交通流量的变化。而采用先进的交通管理手段可弥补这一不足。当然,要在全市范围内实施这一计划有一定的困难,但可在有限范围内实施这一计划,保证主要道路的畅通无阻,如在内环线高架、成都路高架等道路上实施。这也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的工作。

3.4制定明确、一贯的交通政策

公共交通应成为象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的主要交通方式。应采取切实的措施,以改善公交系统的运输效率。实际上,如果能减少个体交通,则公交系统的运输效率会大大提高。在实施公交战略的过程中,政府必然会遇到各种利益集团(如私人交通工具的商业受惠者)的游说,政府应能秉承一贯的原则。

城市的交通空间终究是有限的,无节制地增加交通需求是难以得到满足的,政府应通过规划布局,商业布点和政策法规等方式节制交通的需求。

3.5交通法规的广泛宣传和严格执行是尤为重要的

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应是现代人的一个起码标志,是上海是否已是国际城市的试金石。如果每人都能规范自己的交通行为,则交通效率可大大提高。

在今后一段时期内,道路设施的修建依然是改善交通状况的主要措施,政府应制定明确一贯的政策,保证稳定的、足够的资金投入。

最后,家庭小汽车的发展只是一个时期问题,与其被动地适应这种未来,不如主动去规划未来,迎接挑战。从现在起,应主动做出规划,根据城市交通设施的供给能力,分阶段、有步骤地放开家庭小汽车市场。

第6篇

关键词:立体车库;可持续发展;城市

随着汽车在家庭生活的普及,汽车这一奢侈高档商品开始普遍进入普通市民家庭,人们对车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中心的用地也越来越紧张,几乎达到寸土寸金的地步。尽管已经在绿地、道路及一些低层建筑下建造了一些公共停车场,但仍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马路停车场"的现象也愈演愈烈。"马路停车场"不仅影响城市面貌,阻碍城市交通,隐藏交通安全隐患,而且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阻碍。为此,我们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研究西安城市立体车库规划建设问题。

(一)发展城市立体车库的作用和意义

通过近期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在国内大中城市(以西安为例),发展立体停车库具有一定的适用性。虽然存在着一定缺陷和风险,但只要统筹规划,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将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理论研究,尤其是关于公共停车场建设和经营模式的理论和实践价值的研究。

(1)缓解"停车难"现状

进入21世纪,总体良好的国内国际局势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汽车渐渐从奢侈品走入寻常百姓家,随之带来的便是严重的交通问题。在各种问题中,停车场也是一个棘手的难题。随着私家车的猛增,西安城内停车难凸显。尤其是位于闹市区的多个商业区,由于人流量、车流量较大,加上周边道路交通状况拥堵,停车难现象尤为突出,加之城市中心区域入地资源极其有限,此时,引入"公共立体停车库"将有巨大的意义。

(2)节约土地资源

随着商业中心区土地资源有限,地价也寸土寸金。因此,未来几年内,节约面积、存取车快捷的机械式立体停车库,将是停车发展的主要方向,也将成为商家投资的重点。而"公共立体停车库"可以达到节约面积的要求,减少土地的使用。

(3)可以推动停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虽然西安每年数百亿巨资投入城市道路建设,以改善城市交通、提高动态交通的行车条件,但比较而言,对停车的静态交通投入,则显得少之又少。事实上,随着机动车不断增加,停车也是一个大产业,前景诱人。

(二)城市立体车库发展现状和问题

(1)城市立体车库的需求现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汽车的普及,城市交通拥堵现象日益加剧,道路动态交通以及停车静态交通均出现恶化现象。据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14年11月,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64亿辆,机动车驾驶人数量达3亿人,汽车保有量达1.54亿辆,许多城市已进入汽车社会。笔者从西安车辆管理所了解到,截止2012年5月底,西安机动车保有量为149.78万辆,其中小型、轻微、微型车辆为108.74万辆;大中型车辆数为9.87万辆,其他汽车7.21万辆。驾驶员人数截止到2012年5月底保有量为228.81万人。可以肯定地说,按照这种增长率,西安市目前的机动车保有量2014年已轻松超过150万辆。另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城市停车位与机动车车辆的保有量之比大约为1:5,也就是说停车位的数量还缺少80%左右。停车位的严重不足,造成占道停放现象和非法停放现象日益严重。从国际城市建设的经验看,停车位的满足率达到120%(含20%公共停车位)才能保证交通不拥堵。近年来,西安城市轿车每年新增20万辆左右,按轿车数与停车位之比为1:1.2 推算,每年需新增停车位20万个,才能满足需求。

(2)国内外城市立体车库发展情况

日本等国土面积小,汽车数量众多的国家,立体停车设备已经占据了70%的绝对优势地位,但在中国,目前立体车库所占的比例仅为2%至3%,立体车库将会成为未来中国停车场的主流。

立体车库在各方面都有很大的优点,第一,节约空间;第二,自动化程度高,操作方便;第三,建设成本低于传统停车场;第四,安全可靠、美化环境。但是,西安室现有的立体停车库的发展情况仍不容乐观,如西京医院立体停车库,它是西安市较早设立的立体停车库之一,但建成至今,成本仍未回收,平日停车率为50%,不得已将停车费由每次15元降至每次10元。与西京医院立体停车库相比,兴庆路和长乐路路面停车场却门庭若市。

(3)立体停车库建设的风险

立体停车库虽有很多优点,但仍然不能引起政府、公众和投资企业重视的主要原因是,第一、立体车库产业在国内属于新兴行业,存在企业技术力量薄弱,缺乏自主开发能力等问题,产品的可靠性、耐久性、安全性也还不能完全保障。司机接受和适应立体停车库的操作也需要一定的时间。第二、市民长期的意识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虽然有明文禁止路边空地停车,但在大街小巷仍可随处见到违规停车的。第三、部分人认为,立体车库虽然节省空间,但是也是上天下地,自己不放心爱车被高高挂起,或是深入地下。

(三)城市立体车库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立体车库现在尚未普及,这是由于价格决定市场,所以造成了立体车库车位常有空缺现象,据调研结果显示某大型立体车库的经营来算一笔帐,投资2700多万元的立体车库现有车位224 个,一天大约有200辆车停放,平均每辆车停2小时,每小时停车7元,营业收入在3000元左右;而日常在这里工作的操作、收费、保安、维修等员工有近20人,一天的人员工资支出为1000元以上;车库的机械和办公用电每天100元;另外,车库建筑和设备总投资2700万元,以使用期限20年计算,每天的折旧应该是3700元,如此粗粗算来,这个立体车库每天营业收入至少在5000元才能"保本"。实际情况是,每开门一天要贴上2000元,一个月净亏6万元。经营商的投资得不到相应的回报,极大的打击了他们的投资热情,立体车库的经营更是陷入困境,为收回成本,只能通过提高立体车库停车的价位,然而,越是价位高,越是无人问津,车位闲置的状况也越来越严重,由此便形成了恶性循环,严重的阻碍了立体车库的顺利发展。

(四)城市立体车库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1)突破传统,另辟蹊径

我们应突破对传统城市停车问题的研究的限制,另辟蹊径,把工厂物料仓储立体的方式用于城市停车方面。

(2)动静结合,立体交通

对于解决城市交通问题,除了大力发展公交、地铁等动态交通,更要重视静态交通问题,这对于建立立体交通,具有广泛意义和价值。

(3)三方合作,协调持续

应把政府、公众和企业三方共同作为研究的对象,三方通力合作,使城市立体车库建设形成科学协调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张亚楠,马莹,孙永强.立体车库结构设计[J].河北农机.2014(02):54-55.

[2]梁睦,李铬,程军红,李坤.多层升降横移式立体车库结构设计方案分析[J].中原工学院学报.2014(01):6-10.

[3]陈莉,王同洲,宋结焱,王娜,段刚.城市商业中心区机械式立体车库规划模型与算法[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4(02):168-175,212.

[4]胡巧亚,唐炯燕,贾春玉,朱锡明,刘雪莲.破解宁波老小区停车难问题的对策与建议[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4(02):52-56.

[5]汪泓宇.浅析立体停车库的选型与建筑设计[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14(07):96-98.

[6].智能车库,未来之路[J].自动化博览.2014(06):10-12.

第7篇

【关键词】可持续 绿色交通

一、绿色交通的内涵

绿色交通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交通理念提出来的一种全新的理念,是以缓解交通拥堵、降低环境污染、促进资源合理利用为目标的协和式交通运输系统。它强调的是城市交通的“绿色性”,即减少交通拥挤,减轻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资源。绿色交通的本质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交通体系,以最少的社会成本最好的满足人们的交通需求。其主要途径就是减少个人交通工具的使用。绿色交通是解决当前交通发展造成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途径,发展绿色交通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绿色交通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随着城市交通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在不断加剧,交通运输的发展与有限的城市资源承载力和脆弱的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如何促进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整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各大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绿色交通应运而生。绿色交通可以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交通的基本保障,而可持续发展交通是可持续发展在交通运输领域中的具体体现。绿色交通只有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才会具有生命力,可持续发展通过绿色交通的实施得以实现。绿色交通和可持续发展交通在实现人和物的移动的同时,还必须满足经济的可行性、财政的可承受性、社会的可接受性和环境的可持续性的交通发展标准。

三、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交通造成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城市交通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汽车尾气中油海气体对大气的污染;而是交通带来的噪声污染;三是不断增加的城市交通设施的建设对环境的破坏。其中最主要的是交通尾气和交通噪声污染。交通尾气污染具有滞留性,对人体的危害具有长期性,容易致癌。交通尾气的排放浓度既与车辆本身的制造水平有关,也与车辆的运行状态有关,交通流量越大,大气中的汽车尾气浓度越高。另外交通控制、路面宽度、道路两侧建筑物的高度、植被面积等也都会影响交通尾气的浓度。随着我国机动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激动车尾气污染已成为大气污染的最主要污染源。

(二)交通结构不合理

目前,国内城市客运交通结构很不合理,在市民出行方式中,公共交通方式比例低,据统计分析,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公交分担率在6%~25%之间,自行车交通与其他非公交机动车交通占50%左右,步行占30%左右。在各种出行方式中,公共交通方式的道路利用率最高,小汽车的道路利用率最低。公交出行选择率低,导致了整个城市道路利用率较低,造成城市交通拥堵。

(三)城市交通的基础建设落后

首先,从道路网的结构来看,由于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的比例与密度不合理,交通问题的改善就缺乏必要的基础。其次,交通的配套设施不足,随着城市机动化进程的发展,小汽车拥有量的快速增加,城市停车场数量严重不足,分布也不合理。因而导致部分车辆占道停车,加重了交通拥堵。再次,城市中公共交通设施的建设满足不了城市发展的需求,众所周知,公共交通是实现绿色交通最有效的交通方式,但是由于缺乏资金,公共交通,特别是大运量的公共交通工具建设不足导致了交通结构和出行方式选择的不合理。

四、推进我国绿色交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优化公众出行结构

公共交通是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为了确立公共交通的主体地位,政府应主导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切实保证公交路权优先,整合线网、场站、运力等资源,科学规划和建设轨道交通、快速公交、常规公交系统,充分做好多种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换乘,最大限度的保证公共交通的高效、便捷、准点、和舒适。选择商业环境较好、服务设施密集、交通压力较大的地区,建设人车分离的步行街系统,优化行人和自行车交通。同时,倡导“自行车+公共交通”的出行方式,逐步健全自行车道路系统、完善自行车租用和存放设施、提高自行车道的舒适性和安全性。通过实施车辆配额制度、阶梯式停车收费制度、高峰时段道路收费制度等有效调控小汽车拥有量和使用量,从而保持城市整体交通效率。

(二)加强对车辆尾气和噪声污染的控制

(1)对尾气污染的控制。有研究资料表明,汽车怠速和加速行驶时尾气的排放量是匀速行驶排放量的5倍以上。因此,可以在交通管理中采取诸如尽可能设置平面交叉路口、在需要设置信号的路口采用自动信号控制系统、在需要控制排气污染的区域设置禁止超车标志和控制车流密度等措施。另外,要加强汽车排放污染控制管理,制定完善的地方性管理法规,对机动车污染排放严格管理,确保排放达标。

(2)对交通噪声的控制。首先要合理控制交通流密度大、中城市建设环城道路,减少穿越市中心的车辆,从而减少城市闹区的车流密度;其次,可以控制小型机动车的使用,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再次,合理设置交通设施设置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行人间的隔离设施,通过减少混合交通来减少由于车辆频繁加速、制动所产生的噪声。

(3)推广绿色交通工具。通过税收优惠、贷款优惠、补贴等鼓励政策,建立公益行业车辆燃油共担机制,提高机动车燃油品质。严格在用机动车排放管理,在现已实施在用机动车排气污染定期检测与强制维护制度的基础上,不断升级排气测试方法,加大机动车尾气超标惩罚力度,同时通过严格执行汽车报废标准。同时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联盟,构建由政府牵头、研究机构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公共研发平台,不断加大对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制造等的研发投入,出台有利于新能源汽车生产、销售和维修的配套鼓励政策,大力推进各级各类天然气加气站、电动汽车充电站网络建设,为广泛使用新能源汽车的创造充足的条件。

第8篇

学习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是与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重要会议,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会议。全会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个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实事求是地回顾总结了党的执政历程和六大执政经验,准确分析了当前党的执政形势和执政环境,高屋建瓴地部署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和国际事务等五个方面明确提出了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与措施。

像我们这样的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主的区域,坚持发展,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就会更加重要。只有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才能使我们的经济建设、民主政治、社会事业各个方面得以全面的进步和推动。尤其我们正处在新世纪的前二十年战略发展期内、正处在我市“三步走”战略发展期内、正处在“三区”全面建设发展期内,我们必须以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责任感、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感做好每一项工作。

一、建设、管理、经营好城市的意义

作为一名区域建设者,谁不想将自己的工作能够凝固成美好的历史见证,为区域的发展描绘出绚丽的色彩。经过十三年的建设,我们积累了大量的区域开发工作经验,为区域的快速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在另一方面,我们在区域开发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或是遗憾,值得我们每一个建设者去总结、去体会,尤其是随着空港物流加工区的全面开发建设,人还是这些人,可是要做的事情更多,需要满足的要求更高,需要达到的标准更严。

随着“三区”的全面开发建设,我们的区域功能会日臻完备,我们不仅有工业、物流项目,还要建设大量的商务、会展、金融、居住甚至生态项目,将形成天津市环外的一个崭新的“卫星城市”。作为城市建设、公共管理的综合部门,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熟悉如何建设好城市、管理好城市,还要懂得如何经营好城市。

说到“建设、管理”城市并不难理解,可是说到“经营”城市对我们还是比较陌生的。我也是近期在学习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的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开始思考的时候还是一个比较朦胧的问题,直到前几天看到皮书记学习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心得体会,在这篇体会中第三部分就提到了城市经营的理念,至此我才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思考。

经营城市在某个层面上与经营企业是互通的,企业经营好了就有利润,就有分红,就会越做越强;而城市经营好了就有财政收入,就有人们的福利,就会越搞越好。而在另一方面,经营城市与经营企业又是不同的,城市经营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安排,任何的单兵前进模式都难以适应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而城市作为一个特殊的“国有资产”又至少具备三个形态,即经济形态(城市的定位)、文化形态(城市的发展战略)以及空间形态(城市的空间布局和规划)。所以,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统筹好三个形态方面的各项工作,方可保证我们的区域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

二、建设、管理、经营好城市的基本思路

首先就是区域定位,只有明确了“我是谁”这样一个基本的问题,才能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路线,避免走弯路。而随着我区政策优势的相对弱化,区域竞争的加剧,应该按照唯一性、排他性、权威性的原则进行区域定位,海港依托中国北方第一大港,现在又在积极运作港区联动,将为区域的发展提供无限的动力。空港物流区、加工区依托滨海国际机场,紧紧依托天津市区、滨海新区,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并且随着滨海国际机场扩建工程的启动,将为我们两区的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我们所具有得天独厚的海、陆、空、铁四种实体物流方式,就决定我们应定位于经济区域,以生活、娱乐发展为辅。

其次是区域的发展战略,由于我们已经具备了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并且正处于难得的战略发展期、天津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个难得的机遇,借助于我们的资源优势,确立、发展区域的支柱产业至关重要,并遵循低能耗、低水耗、低污染、高产出的清洁生产路线,注意产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建立一个循环经济良好发展的区域。而目前我们除物流以外尚没有明确的产业定位及构架,这就需要我们在今后的理论研讨、工作实践中尽快地确立下来的一个比较紧迫的问题。

第9篇

一、正确处理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的关系,坚持内部挖潜适速扩容的新型城市化路子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指导土地利用的总纲,是国家利用土地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通过对规划期内的各行业用地预测,在确保耕地保有红线,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明确了区域土地利用的结构和规模,从国家下达我x20__年至2020年城镇用地新增规模来看,只有3749公顷,其中吉首市占1497公顷,其余7县一区(__经济开发区)只2252公顷,折合平均281.5公顷/县、区,平均每年每县区只有200—300亩土地用于城镇各项建设,指标的控制相当紧张。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才能缓解用地指标压力:一是深入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据调查,我x除县城关镇外的小城镇人均占有耕地均在140㎡左右。其现有建设用地的再利用潜力还有较广阔空间;二是充分利用低效用地,由于历史的原因,我x的小城镇用地普遍处于粗放利用状态,投资强度普遍偏低。其旧区改造大有可为;三是在新区的开发中突出抓好定额供地控制,改变近来单家独院居住模式,引入空间开发机制建立节约集约用地优惠措施和政策,鼓励利用地上地下空间,提高单位土地上的承载能力;四是全面推行利用市场配置土地资源制度,严格实行土地的拍卖挂牌出让,利用地价杠杆促进用地者的自律约束,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二、做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确保城市扩容用地

土地政策趋紧,土地供应计划的拮别将越来越严,利用现有政策拓宽突破土地供应瓶颈,创新土地利用思路,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出路所在。一是抓好三项工作:即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与空心村整治相结合,村庄适度集中,使更多的村庄空坪歇地置换为可供建设利用的用地指标;适时开展砖瓦窑、矿山废弃地,闲置废弃道路等的复垦复种,增加有效耕地数量用于建设用地置换;鼓励社会资金投向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建立国家收购新增耕地指标机制;二是科学应用全国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准确掌握耕地增加现状和建设用地利用现状,修编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规划,并明确区域划分,即基本农田整理区、复垦区、开发区、村庄整理区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施区等;三是建立城乡建设用地挂钩的层级管理制度,根据挂钩资金来源渠道分别由省、x、县市自主使用或用于指标交易,提高各级政府实施增减挂钩工作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