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4 10:20:59
导语:在土地监管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1地铁建设土建施工主要风险源
基坑设计:(1)盲目设计、私人设计、越级设计及无证设计等是导致基坑施工出现风险的根本原因;(2)没有根据相关标准进行设计是导致基坑工程施工事故的一种常见现象;(3)进行设计前,没有做好工程有关技术论证,导致工程一些结构设计不合理,如支护、荷载等;(4)基础数据调查失实失真;(5)工程相关防护设计不到位;(6)设计人员水平有限,且缺乏设计经验,使得工程设计安全系数不合理;(7)工程设计人员粗心大意是设计又一主要风险源。基坑施工:(1)施工单位越级承包工程或直接没有施工资质;(2)施工过程中,没有严格遵循施工要求;(3)施工过程中管理不当,操作人员综合素质较低;(4)工程施工过程中各单位缺乏相互协调;(5)工程施工过程中,随意变更设计,且工程运行时管理不当。
1.2地铁建设土建结构工程主要风险源
地铁建设土建结构工程主要为构建安装、混凝土施工、模板施工及钢筋施工等,在结构工程施工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结构一部分或者整体不符合设计要求、人员伤亡、设备损坏等,即导致工程出现质量问题及质量事故。导致出现工程质量问题及质量事故的风险源主要有如下几类:(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主要包括一些恶劣的气候变化,如干热、大雨、大丰、冰冻、火灾、地震及洪水等;(2)材料因素:工程所使用的材料与工程要求不符,或者使用的部分材料超过期限等;(3)基础数据调查失真:工程前期放样、测量不准确,及测量时方法有问题等;(4)一些错误的施工方法,如施工流程不当、过早加荷、堆重超载等。
2地铁建设项目土建工程施工常见风险事故
2.1地铁建设项目基坑工程易出现的风险事故
由于风险源引起的基坑工程施工中主要风险有:工程开挖过程中,边坡滑坡、塌方及基坑底部出现冻胀、流砂、沉陷等,另外还有一些轴线移位、上部结构形变、基础倾斜等,这些风险事故对周围建筑物、地下管线及施工人员均会造成极为严重的损失。
2.2地铁建设项目结构工程施工易出现的风险事故混凝土出现纵向变形;结构混凝土因为养护不当,使得混凝土出现干缩裂缝、温差裂缝及膨胀裂缝等,导致混凝土出现纵向的不均匀沉降,最终导致混凝土纵向出现变形。另外。因为温差导致的结构纵向拉力,可能引起结构工程严重失稳。
3地铁建设项目土建施工风险预控措施
3.1应对各类土建施工风险的预控措施
(1)土石爆破。对于土石爆破,首先应该按照现场实际情况及设计资料,确定正确的爆破工艺、方法及流程及有关爆破参数,并在施工过程中不断对相关参数做优化,尽可能减小爆破对周边建筑设施的影响,并且对爆破过程中出现的飞石做有效防范;其次在爆破点应该设立先关警示牌,做好各项警戒工作,做好人员撤离工作及相关设备防护工作。(2)下穿河床。对于在河床的下穿,容易出现隧道和盾构上浮及坍塌等风险,面对这些风险主要的预控措施有:严格控制推进速度和平衡压力,减小振动,保证土体流动性和和易性,保证进出土的顺畅,注意注浆压力与注浆量,并做好相关检测及信息化施工。
3.2从工程整体角度做好预控防范
(1)正确选择基坑支护的结构。对于基坑支护结构,首先对其选取一定要与工程实际情况密切结合,充分考虑工程所处环境条件及基坑施工过程中周边建筑物及管线可能对工程施工造成的影响。其次还要对各种支护结构技术特点、适用范围及造价做到心中有数。最后,基坑支护结构选取一定要注意开挖过程中的降水、排水方法及工程允许的变形量。(2)基坑工程设计优化。基坑工程施工期其是一类较为系统性的施工,它需要同时解决很多技术难题及工程稳定问题、工程强度问题、结构变形问题等。并且基坑施工中还要求实现很好的经济效益,这就需要在基坑结构设计时对比多种方案,然后从中选取一些相对较好的方案,最后再对这些方案进行优化整合,对工程基坑设计优化的依据有以下几点:(1)施工技术可行性、先进性;(2)工程能达到的经济效益预估;(3)工程施工可能会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预测;(4)工程施工周期的比较(3)做好信息化施工。通过地铁工程基坑事故统计发现,几乎所有的基坑施工都和险情预报及监理不力有关。基坑施工环境监测不但是及时引导工程正确施工的重要措施,又是防治工程事故出现重要收单。因此在进行基坑施工中,一定要加强周边环境变动的检测,与此同时,还要对工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采取应对措施,最终有限防范工程风险,保证施工安全。
3.3建立有效的风险自救系统
建立风险自救系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一旦出现风险时,或者应急预案启动时,施工作业人员利用准备的工具及时逃出险情现场,或者利用物资及工进行自救,进而尽最大可能的减少险情出现后的伤亡。(1)做好逃生自救演练。组织相关工程施工人员进行逃生演习,模拟可能出现风险之后的逃生自救,及确定正确的逃生途径、方式、路线及对各种逃生工具的使用做到掌握。(2)高空自救。对于高空施工作业,也应该做好相关演习,对其中高空不慎坠落或脚手架失稳时的自救途径及相关工具的使用。
4结语
摘 要:文章阐明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加强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意义,具体论述了加强民族地方文献的搜集原则与搜集方法、科学管理措施,并提出了在开发与利用的同时,各馆还应加快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数字化步伐,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专家队伍,建立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地方文献馆藏体系的建议。
中图分类号:G25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04)02-0065-02
1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加强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在960万km2国土上,民族自治区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64%,大部分是边疆地带。各民族都有悠久的文明历史和灿烂的传统文化。少数民族在我国历代的政治、经济、边防和多元文化舞台上都扮演过重要角色。少数民族地方文献资源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知识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加强民族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大力开发利用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对繁荣我国边疆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事业,增强民族团结,增进民族文化交流,发展民族地区经济都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应重视民族地方文献搜集工作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不仅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同时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精神财富。其具体表现形式就是各种载体的民族地方文献。通过这些文献,我们可以全面、系统、详细地了解到我国各少数民族区域的历史沿革,不同时代的经济兴衰、自然风貌变迁、习俗文化演进,以及当今的天文地理、矿产资源、科学技术发展等状况。搜集、整理、加工、入藏民族地方文献是一项十分复杂、艰苦、细致的工作。其涉及面广、历史久远、分散,是一项民族地方文库建设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人继往开来,不断努力进取。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各馆的性质、任务、服务对象等实际情况,对民族地方文献确定搜集范围,制订并遵循搜集原则和搜集方法。
2.1 民族地方文献的搜集原则
2.1.1 地域性原则。合理确定其地域范围,既要搜集本地区地方文献,也要搜集与本地区相关的周边地区的地方文献。
2.1.2 系统性原则。对民族地方文献中的连续出版物、多卷书和丛书等,应尽量搜集齐全,确保文献的完整性和学科的系统性。
2.1.3 针对性原则。各馆应根据本馆的性质、任务、服务对象,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搜集各种载体民族地方文献,以便形成特色馆藏中的特色。
2.1.4 协调性原则。大力促进馆际协调分工合作,明确各馆搜集民族地方文献的侧重点,建立地区性民族地方文献信息网络,为实现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打下良好基础。
2.1.5 时效性原则。对一些时效性强的民族地方连续出版物或重点收藏的珍善本影印件都应及时采集及时加工入藏。凡发现漏订或缺藏,一经查明原因,均应采取措施及时补缺。
2.1.6 适效性原则。合理确定民族地方文献的收藏复本,避免相同内容不同载体的文献重复采集,使有限的经费发挥最大效益,形成最佳馆藏结构体系。
2.2 民族地方文献的搜集方法
由于我国少数民族多数居住在塞外边疆地带,交通不便,对民族地方文献应广开搜集渠道,拓宽搜集途径,采取多种搜集方法。
2.2.1 征订。经常与各类公开出版发行机构保持联系,通过文献征订目录订购公开出版发行的民族地方文献。
2.2.2 零购。通过互联网络了解一些非邮发的内部交流地方刊物出版发行的动态;定期去书店、书市、书摊、书展会采集或函购。
2.2.3 交换。鉴于民族地方文献固有的特点,各馆都受人力、财力等因素的制约,全方位采集各种民族地方文献是很困难的,也是不现实的。少数民族地区各高校图书馆应加入本地区图协民族地方文献搜集协作网络,各馆对所搜集到的地方文献互通有无,进行无偿或有偿交换。
2.2.4 征集。少数民族地区常年活跃着一大批扎根于民间、潜心钻研民族地方文化艺术的专业人士。他们因工作需要,长年致力于挖掘搜集整理修订本民族地方文献,手中都掌握一定数量的地方文献精品,有的家里还形成小规模颇具特色的藏书楼。各高校馆应利用各种社会关系,积极主动与他们联系、接触,建立友谊,宣传征集民族地方文献的目的和用途,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对从个人手里无偿征集来的珍善本,各馆除了妥善保存外,还应及时给捐赠者签发收藏证书或给予表扬奖励。
2.2.5 析出复制。有许多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被收录在大型丛书、文集、报刊等文献中,凡能查检到的均应在遵守版权和著作权的前提下,通过复印、扫描摘抄、剪辑等手段进行复制搜集。
3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应加强民族地方文献的科学管理
目前许多高校图书馆对民族地方文献的管理主要采用分散管理和集中管理两种形式。前者是根据文献版本类型的不同划归到不同科室管理,与非民族地方文献混合排架;后者是单独设置民族地方文献部室,将各种各样民族地方文献集中于地方文献特藏库或专门的全开架阅览室。实践证明,集中管理优于分散管理,这种管理方式既方便于读者的查找与使用,又便利于图书馆员对文献的查漏补缺,调查统计文献资源利用情况。集中管理主要由五个工作环节构成,每个环节都应重视。
3.1 详细登录
刚采集到馆的民族地方文献,不管新旧,均应及时验收。指定专人,按文献的类型与载体形式分别进行财产登记造册。
3.2 科学分编
先按民族语言文字归类,再依地方文献学科内容属性分编,取著者号为书次号,集中同类型同著者的不同著作,便于管理与查检。
3.3标准著录
民族地方文献必须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进行标引著录,各馆都应创造条件,以CNMARC作为机读目录数据格式,为建立民族地方文献资源数据库打好基础。
3.4合理排架
民族地方文献应采用集中专藏、分类排架管理模式。设立民族地方文献专用库和阅览室,并划分成若干馆藏区,根据不同文种、不同载体类型、不同外表特征,购置不同样式的书架、柜橱,分门别类存放各种民族地方文献。
3.5 严格管理
一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制订读者借阅规则和工作人员岗位职责等文献管理细则。二是专人负责,配备具有地方文献知识、熟悉馆藏,既懂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又有责任心的专业人员进行管理。
4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应加强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数字化工作
文献信息数字化的关键是数字转化技术,尤其是对不同载体形式存贮的文献信息数字化,基于我国目前对文献信息数字化技术的能力和民族地方文献自身的特点,对民族地方文献信息数字化可分别采用两种数字转化方式。
4.1 第一种方式
对民族地方文献的主要载体形式--纸质文献可采用清华同方光盘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研制的KD3.0(标准版用户)系统,通过扫描将纸制文档变成图像存放到计算机里,并借助OCR识别系统,把图像还原成文字,然后再进行编辑、排版、标引等深加工,从而将大量的民族地方文献数字化。
4.2 第二种方式
由于民族地方文献形式和语言文字的多样性,为保持碑文、木刻、图片、手稿、族系家谱等版本原貌,应通过扫描,以图像存贮方式作为原版显示,并录入必要的检索标引字段,作为建库的知识点,从而达到高质高效地完成各种载体的文献信息数字化。虽然这种方式要占用较大的存贮空间,但保留住民族文献的原貌风格,能真实反映出地方文献的特色。
4.3 建立专题文献数据库
随着教育网、科研网、校园网等多种网络的开通,人们对民族地方文献信息的网上需求越来越多,开发建设民族地方文献信息数据库势在必行。所以,应选择特定专题,由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将散见于地方文献中有关资料信息汇集起来,建立专题文献信息数据库,供读者检索使用。这样不仅省时省力,而且比制成卡片或印刷成册更能发挥民族地方文献资源效益。至于对多媒体形式的民族地方文献,可暂时只建立目录数据库,适当揭示报道馆藏状况,待多媒体数字化转换技术成熟之后再予建库。
5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应建立一支高素质民族地方文献专家队伍
要使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的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达到现代化水平,使其充分得到有效的开发与利用,关键在于建立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素质良好、同心同德、协作协调的民族地方文献专家队伍。就专职民族地方文献工作队伍而言,应由操作型、研究型、管理型三种专业人员组成。后两种人员应当是复合型人才,对民族地方文献各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都应有所了解,是"百科全书"式的通才。他们还得在民族文献学的某个领域、某一方面或对某一个学科有较深的造诣。只有由这样的专家组成的民族地方文献资源建设队伍,才能生产出高品质、多档次、受欢迎的民族地方文献信息新产品。合格的民族地方文献专家除了应具备必需的科技专业知识外,还应有较强的社会人际交往能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培养人才要与时俱进,及时引进一批头脑灵、能耐大、本质好的青年人来从事民族地方文献工作,造就一支高水平的民族地方文献专家队伍。
[参考文献]
[1] 李杰.我国的民族文献及其建设.图书馆,1992(5).
[2] 包金玲.加强民族地方文献建设.内蒙古图书馆工作,2002(2).
[3] 陆建芳.地方文献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1(2).
[4] 彭延炼.论民族地方文献的采集.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2(1).
关键词:河南省,城市规划,土地集约利用
1 当前河南省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城市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它是指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以及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高度集中的地域空间。城市对社会经济的变化过程有着深远的影响,具体可以表现为:第一,它将吸引非农产业和劳动力不断向城镇集聚;第二,它能够促使以社会化服务为特征的城市生活方式更为扩展和强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目前已经界定的城市,其城市的规划建设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以河南省为例,省会郑州市近年来,在大力开发郑州东开发区的同时,也兼顾对西区(老城区)的改造建设,而郑州、开封两市的一体化进程,也必将为开封及其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但是,城市规划如同其他事物一样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地在产生着新的问题。河南省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土地利用方面面临的突出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城市基础设施滞后的状况仍然存在,造成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
由于建国初期,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比较低,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长期没有受到重视,因此,目前的基础设施滞后,土地利用的功能性日渐削弱成为城市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以郑州市为例,流动人口的不断涌入,加之其它原因,导致了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的问题十分突出,而各类工业用地比例又相对偏大,居住用地偏低,道路、广场、绿地严重不足。论文参考网。尤其是与一些发达城市和国家相比,差距更为明显。这一方面说明了当前河南省特别是一些地市的城市规划部门管理跟不上,一方面又说明国土资源部门所采取的部分监管措施力度不
够。论文参考网。
表 中外城市用地结构及比较
论文关键词:县级财政,支农投入
农业的重要性及其特殊性决定了政府必须对农业予以支持与保护,财政对农业投入是建设现代农业、强化农业基础的迫切需要,财政投入对农业的发展具有长期深远影响。本文立足围绕赤壁市财政支农投入现状,着眼于全市财政支农投入规模和结构的现实分析,就建立完善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提高支农投入的资金使用效率进行相关分析与思考。
一、对赤壁市财政支农投入规模的基本判断
我们可以通过财政支农投入比例的纵向变化以及与周边相关县(市、区)的横向比较,来判断赤壁市财政支农投入规模的情况。
1、从纵向比较,赤壁市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总量呈上升之势。近些年,赤壁市财政部门努力加大支农力度,农村面貌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农民人均收入逐年递增。“九五”、“十五”时期以及2008年、2009年至今,全市财政支农投入呈增长之势。预算内财政支农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从“九五”期间的5.3%增加到2010年的10.7%,农投入绝对值从“九五”期间的924万元增加到2010年18026万元,支农投入增长率从2008年的12.4%提高到2010年度的24.1%。所以,从“九五”、“十五”和2008年至2010年预算内财政支农投入占财政总支出比重与预算内支农支出比上年的增长率两个指标来看,赤壁市的财政支农投入处于逐年递增的态势。
2、从横向与其他周边县(市、区)比,赤壁市预算内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偏小。我们选择了周边具有较强可比性的咸安、崇阳、通城、通山四县(市、区),进行了支农投入规模的横向比较。以2007~2010年四年为例,这四年赤壁市预算内支农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分别为10.2%、10.4%、10.6%和11.5%农业论文农业论文农业论文,而四县(市、区)平均比重达到了12.2%、12.5%、12.2%和12.8%。由此可见,赤壁市预算内支农投入的规模偏小。
3、从财政支农投入倾斜指数判断,赤壁市农业仍处在贡献地位。财政支农投入倾斜指数=(财政支农投入/财政总支出)/(农业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是衡量财政支农投入和农业产值贡献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如果财政支农投入倾斜指数越高,说明农业获得的财政投入支持越大。倾斜指数为1,表明农业获得了与农业产值地位平等的财政支持度。根据上述公式计算,赤壁市2006~2010年五年财政支农投入倾斜指数分别为0.53、0.57、0.63、0.64和0.69。财政支农投入倾斜指数呈逐年上升的变化,首先表明了政府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在进一步加强,其次表明了赤壁市的农业经济还没有获得与其在国民经济中贡献相等的地位,仍处在贡献地位,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任务还任重而道远。
通过对赤壁市支农投入规模的横向和纵向比较,以及近几年的财政支农投入倾斜指数变化,表明赤壁市的财政支农投入规模和投入能力处在一个稳步上升的阶段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核心期刊目录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发展过渡,赤壁市财政对农业的扶持由原来单一的农业发展项目拓展到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因此,尽管赤壁市财政对农业的投入绝对规模有所扩大,但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支农投入能力的有限性与新农村发展的巨大需要之间还存在较大缺口,在财政支农投入规模逐步提升的基础上,如何提高财政支农投入资金的结构效率,提升财政支农支出和农业生产发展的密切度,是我们建立完善现代财政支农投入机制的关键所在。
二、赤壁市财政支农投入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赤壁市财政对“三农”投入的总量增长迅速,但市本级财政支农投入结构仍不尽合理。
1、农口系统事业费支出比例偏高。农林水利气象事业基本支出,主要是维持农口事业单位的“吃饭”问题。从赤壁市近几年财政农口事业费支出比例的变化看,尽管财政支出中农口单位基本支出比重有所下降,但是各年度农口单位基本支出仍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如2009年、2010年财政支出中的农口单位基本支出占农口部门预算总支出的比例分别达到了51%和48%,过高的农口单位基本支出,对农业生产的直接作用甚小。
2、农村基础建设投入不平衡。从赤壁市近几年财政支农投入的实际看,对农村的基础建设投入都占财政支农支出的较大比例,如2008年对农村的基础建设投入达6530万元,占财政支农项目总支出的65%;2009年投入农村基础建设投入6791万元,占财政支农项目总支出的57%;2010年投入7280万元,占财政支农项目总支出的67%。但这些支出中用于大中型的带有社会性的水利、交通等全社会普遍受益的项目投入比重较大,而对一些农民直接受益农业论文农业论文农业论文,可以真正用于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关系农业和农村发展全局的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项目,如动植物防疫设施建设、农业品种改良、农田水利以及节水灌溉等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所占比重较小,缺乏足够的投入保障。
3、农业科技、农民教育培训投入较低。农业科技投入是农业投入的重要
摘要内容。据统计,农村教育投入每增加1元,就可以使农业产值增加8.43元。当前赤壁市对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力度也明显不够,2009年这块投入只占财政支农总投入的0.65%。
三、赤壁市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的对策与建议
根据赤壁市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按照农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并重的原则,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统筹兼顾、合理配置,不断优化财政支农投入的规模结构,确保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稳定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目标的有效实现。
1、加大投入,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一是确保预算内支农资金稳步增长。坚决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切实按照中央提出的“三个高于”和“三个主要”的要求,进一步调整财政分配政策,在稳定现有各项农业投入的基础上,将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向“三农”倾斜,努力增加预算内支农资金,确保预算内支农支出按法定比例增长。二是广辟途径,拓宽财政支农资金的筹资渠道。在加大财政预算内对“三农”投入力度的同时,不断开拓新的稳定的支农资金筹措渠道,努力做到支农投入多渠道,资金来源多源化。一是加大政府性基金筹集力度。加强水利资金、土地开发资金、水资源费等预算外资金的征收管理。二是确保土地出让金的支农支出。列入土地开发成本的耕地开垦费、补充耕地成本回收款、农业土地开发出让金地方财政留成部分和省返回的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用于支农支出;从安排给经济开发区、中心镇、城市防洪工程、工业功能区及乡镇的土地出让净收益中提取8%用于全市新农村建设;大幅提高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净收入用于支农支出的比例;耕地占用税征收标准提高后,新增地方财政留成部分用于支农支出。三是积极争取上级资金。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农业项目库,以优势项目争取省、咸宁市财政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以及其他各项支农专项资金上对全市新农村建设的支持。
2、科学安排,合理调整财政支农投入结构。合理配置农业投入,正确处理好生产性与非生产性投入的比例、产业之间的投入比例、长期投入和短期投入的比例关系,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制定完善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各项补贴政策。积极改进补贴方式,加大对农业生产环节的补贴,增强农产品政策性补贴转作直接补贴资本的能力,提高财政支农投入与农业生产的联系密度。要把农产品政策性补贴一部分转投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科技上去,进一步扩大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的范围和规模农业论文农业论文农业论文,增强农业生产能力。在补贴对象和补贴重点的选择上,目前除重点补贴粮食生产者外,还需注重对农业保险的补贴,支持建立农业灾害保障机制。二是适当稳步减少农业事业费支出。在现有财政支农投入水平下,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进一步压缩财政支出存量中的一般性支出,根据各个农口单位的实际情况,努力创新体制机制,开源节流,腾出财力用于增加“三农”投入。三是加大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力度。合理调整农、林、水等投入比例,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本级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比重达到30%以上。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工程,重点支持与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关系密切的中低产田改造、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配套机械、乡村道路、山间林道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农业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四是增加农业科研和推广、质量安全和检验检测、农产品流通设施、农民培训等方面的投入。科技投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推动农业发展的持续动力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核心期刊目录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及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财政对农业科技三项费用的投入比例要提到财政支农投入总额的2%以上;加大对种子工程、动植物保护体系建设的投入,加快品种引进和改良;加大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的投入,提高农业社会化、信息化服务水平;加大对农产品认证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的投入,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的农民教育和科技培训班,不断提高农民素质。
3、形成合力,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引导作用。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市、乡镇(办、场)两级政府要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发挥农业财政支持和导向功能,进一步建立农业投入的激励机制。积极探索“民办公助”方式,采取“以奖代补”、“以奖”、“先建后补”等多种形式,鼓励农民投资,政府适当补助,引导农民自愿筹资、投工投劳。要逐步建立信贷风险抵御机制和加大财政贴息力度,充分发挥农村金融机构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放。
[论文摘要]在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的背景下,土地作为宏观调控的“闸门”,其重要性日渐明显,国土资源管理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渐突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作为国土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规范管理秩序,保障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职责。从坚持科学发展观出发,就加强我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进行全面论述。
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是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是国土资源法律法规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对促进和维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进依法行政,确保社会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结合我们宁夏国土资源管理现状,客观论述了目前宁夏回族自治区国土资源管理面临形势和存在的困难,进行了深刻而详实的分析和探讨。并从存在问题入手,采取摆事实讲道理等手法,阐述了我区目前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论述了在执法监察中的一些具体方法和措施。 对进一步加强全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将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我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及特点
当前,我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既面临着前后未有的好机遇,又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新挑战。
一是从案件发生情况看。土地方面,2002年发案362件,比2001年494件减少132件,比2000年742件减少380件,分别减少26.7%和51.2%;矿产方面,2002年违法案件104件,比2001年33件增加71件,比2000年61件增加43件,分别增加21.5%和70.5%,呈上升趋势。
二是从违法案件种类看。在查处的土地违法案件中,未经批准占地居首,共1073件,占立案总数的67.1%;在查处的矿产违法案件中,违法开采居多,共194件,占查处案件总数的98%,其中无证开采130件,占65.7%。
三是从违法主体看。个人违法用地、采矿多于集体和企事业单位,个人违法用地1427件,占89.3%,个人违法采矿156件,占78.8%;企事业单位违法用地97件,占6.1%;县级机关违法用地23件,占1.4%。
四是从违法案件发生的区域看。农村违法占地问题多于城市,但城市个案违法占地面积大大高于农村。
五是以“建设城市新区”、“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搞养殖业”、“发展旅游业”为名,无限制的扩大城市外延,大量占用耕地和国有未利用土地的现象屡见不鲜。
这种状况,不仅使大量国土资源流失,也给国土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给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二、执法难的集中表现
“执法难”的问题一直是困扰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的一大难题,也是国土资源管理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主要集中表现为以下“五难”:
违法行为发现难。就全区而言,在有限人员编制下,既要监管土地,又要监管矿山,面广量大,加之基本装备缺乏,交通工具等保障条件较差,全覆盖、高频率动态巡查力所不及,致使有些违法案件很难及时发现。
违法行为制止难。表现为土地违法者常常是突击占地施工、矿产违法者常常是突击开采抢运,制止起来非常困难。
违法案件调查取证难。在实际工作中,有些违法者拒不配合,或者借故拖延,而执法人员没有强制调查取证的手段,导致调查工作陷入僵局。
违法案件处理难。由于当前法制环境较差,致使查处案件面临着“严格执法”和“法不责众”的两难境地,特别是对违法责任人的处理更是难上加难。
违法案件执行难。现行法律没有赋予国土资源部门强制执行的权力,实践中种种原因而使案件在执行环节受阻或搁浅。
三、我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存在问题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法制观念不强。一些市(县)领导以发展县域经济,调整产业结构为借口,违法批地、违法用地、非法出让和转让土地,以权代法、以言代法等违法行为不断发生;
二是监察体制不顺。目前这种管理体制,是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只对本级政府负责的“单向”体制,难以形成上级国土资源部门对下级政府及国土资源部门强有力的制约机制。
三是执法手段不硬。现行法律没有赋予国土资源部门以必要的查封、扣押、拆除等强制措施的权力。违法行为不能及时和有效地制止。
四是执法力度不够。普遍存在着重审批发证,轻监督检查的倾向;没有形成自上而下的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执法监察不够经常有力。
四、强化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的对策及建议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必须从我国人多地少、土地供需矛盾突出的基本国情出发,使各级干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通过学习宣传法律,使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做到明白合理保护、利用土地资源是对子孙后代负责任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措施。运用行政的手段,建立一套节约集约用地机制,管住总量、控制增量、盘活存量,提高土地容积率和利用率;运用经济的手段,一方面全面推行“招、拍、挂”等市场化配置方式,提高土地取得和保有成本,抑制多占、滥用和浪费土地现象。
(二)以贯彻国务院《决定》和《通知》为契机,始终保持执法监察高压氛围
以卫星遥感执法检查为抓手,突出严肃查处新发生违法用地与政府违法用地两个重点,切实解决基层政府依法用地意识不强和顶风违法问题;建立健全协作办案制度为契机,借助兄弟部门力量,形成国土资源大执法格局;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坚持查人与处事相结合,继续保持严肃查处违法用地的高压态势。
(三)以切实加强执法巡查为载体,努力把土地违法抑制在萌芽状态
违法者的利益有多大,执法的阻力就有多大。查处违法用地只是手段,目的是维护正常的土地管理秩序。因此要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查处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土地动态巡查,进一步狠抓源头防范。构建完整的执法监察网络体系。要做到防范关口前移、预防重心下移,逐步建立“上有卫星,下有百姓”、“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立体防范监管体系,提高案件发现率、制止率和立案率,降低执法成本,提高执法效率。
(四)以严肃查处违法案件为重点,着力提高执法监察效力
【关键字】房地产,调控政策,问题,策略探讨
中图分类号:F293.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我国房地产业扩张性发展,其发展成果有目共睹,然而扩张过快所引致的泡沫型增长愈发明显。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城镇居民房价收入比远超过正常水平。利用收益还原法进行对比,全国一、二线城市房价普遍高估,不难看出,当今我国房价虚重,市场泡沫给实体经济带来极大不稳定。同时,供需结构性的不均衡,导致房地产业资源巨大浪费,一方面是保障性住房缺乏而商品房在高房价下数量相对过剩;另一方面是商品房中小户型高需求和低建造比之间的不均衡。在微观个体方面,银行向房地产商提供大笔贷款,同时,房地产商通过不同舆论媒介炒作房源,从中谋取暴利。房地产业的长期寡头垄断和政府因素促成了各方利益集团价格联盟,引发市场失效,房价虚高。因此国家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政策现在已经日益成为重要的课题。
二.当前我国房地产业存在的问题
1、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资金来源结构单一
从我国具体的情况来看,我国房地产行业巾的资金大部分来自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除了大型房地产企业能够通过上市的方式直接融资外,其余的房地产企业自有资金比例相对较低,而其他的融资途径又很少,基本都通过银行贷款进行间接融资。随着房地产泡沫的不断膨胀,银行的系统风险也开始逐渐显现。一旦房地产市场由繁荣转向衰退,市场风险便由银行来分担。在银行出现大量呆账坏账的情况下。政府不可能坐视不管,一定会从财政拨款来填补银行呆坏账漏洞。在内需没有被有效刺激的情况下,实体行业不景气会使财政收入不足,于是地方政府会着力把土地价格卖得更高,如此便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2、房地产开发商囤地现象普遍
房地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一个无形的利益链条,包括开发商、地方财政、商业银行,以及一些个人都从中获益。在土地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许多开发商在拍卖获得地块后都选择将土地闲置而不盖房。开发商“囤地”已经成为我国房地产行业中的普遍现象。由于当时土地出让实行协议出让制度。因此获得土地使用权的成本低廉,开发商在土地价格上涨的预期下,将获得土地使用权进行房地产开发的土地长期闲置。对此,1999年国土资源部了,规定了以出让等有偿使用方式获得土地使用权进行房地产开发的土地,闲置时间超过出让合同中规定的动工期满1年未动工开发的,地方政府可以征收相当于土地出让金20%以下的土地闲置费;满2年未动工开发的,可以无偿收回土地使刚权。然而,这一政策却一直未见被有效执行。
3、住宅供应结构不尽合理
我国的房地产投资结构中,大多数资金都用于开发中高价位的商品房投资,而经济适用房、保障性住房以及廉租房的供给比例太小。同时,交通便利的区位周围几乎都是商品住房。经济适用房、保障性住房和廉租房的地理位置基本都比较偏僻,且周围配套设施不齐全,这样就在无形中增加了非商品房用户的居住成本。因此,房地产行业的产品结构的不合理也是导致普通居民不得不调整需求结构的原因。
4,、地方政策落实不到位,保障性住房透明度堪忧,多项政策在地方实施过程中大打折扣。例如,2010年国家下达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投入1676亿元,但截至2010年8月底,全国保障性住房建设仅完成投资394.9亿元,完成率(23.6%)严重低于预期。
有些居民对房地产的偏好过高,个人借房投机思想泛滥
通胀预期对于短期消费的刺激为中国普通公民进行资产保值乃至升值提供了错误但有效的保证,使公民遵守相关政策的机会成本大于不遵守所带来的机会成本。利益驱使下,政策落实成难题。
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过度商业化、市场化,泡沫破灭的机会成本极高
超高的房价收入比严重制约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房价泡沫的破碎则会带来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业的巨大动荡以及国民经济支柱的轰然崩塌。使得当今市场在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之间进退两难。
三.针对政府对房地产调控政策策略的建议
市场失效和政府失效的双重压力给我国房地产业的正常发展带来了极大挑战,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为政府政策的调整提出以下建议:
1、规范各地政策,割裂地方政府利益链
为保证中央政府的调控政策能够落实到地方,必须切断当地政府与房地产开发商、炒房团之间的利益关系。通过中央直属部门监管、重整土地储备中心等手段可强制性贯彻中央政策,另外,完善相关部门干部考核制度,将其业绩与房价调控水平挂钩也将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除了利益链可能对政策实施造成阻碍,各地政策纷繁复杂也对购房者提出了很高的经济学和法学要求,造成了不必要的购买成本。因此,规范各地政策,统一口径是中央政府亟待解决的另一重要问题。
2、开发和完善金融产品,锁定购房成本
房价的波动对收益方和受损方所造成的损益是零和的。上涨导致售房和购房者均持未来上涨预期,由于有风险存在,售房者需要购房者对房价下跌的可能进行风险补偿――提价,因此风险溢价组成了房价虚涨的一部分。而具有套期保值功能的金融衍生工具,能以较低的成本规避风险。针对房地产这一特殊产品,中央可明文规定开发商在购房建设和销售楼盘的过程中须购买和销售与房价指数挂钩的金融产品。通过金融产品和住房的打包抹平风险敞口,从而部分缓解房价泡沫。
3、加强舆论引导,抑制投资过热
除了各类市场手段和法律手段,政府还应当注重舆论宣传作用。由于公众普遍房价下跌预期比政策手段效用更大,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培养普通市民对政策的信心,同时,严惩市场上的谣言散布者,适时披露市场信息。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房地产业作为一项混合产品,同时具有公共产品和私人物品的性质,是实现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的重要衡量要素之一。当今我国房地产市场依旧存在着市场失效和政府失效的一系列问题,但相信在不断地完善中,我们会更靠近“两个公平”,通过不断完善房地产调控政策,我们会找到合适的有效的合理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从而促进我国房地产事业的优良、有序、健康、持续发展,实现房地产业软着陆。
参考文献:
[1]向旭 论现行土地宏观调控政策对房地产企业的影响及对策 [学位论文]2005 - 上海交通大学:工商管理
[2]岑艳 我国房地产税收制度改革研究――物业税开征的理论与操作分析 [学位论文]2007 - 西南财经大学:财政学
[3]李智勇 房地产企业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中国货币政策调控背景 [学位论文] 2012 - 河北大学:金融学
[4]王晓辉 房地产价格泡沫形成与防治――泡沫测量与政策调控的作用 [学位论文]2008 - 北京大学:工商管理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the demand of land resources is increasing,but the stock land has been dropped significantly.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land use effectively,we need to carry out overall planning of land resources,and do a good job of supervision.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post supervision of the provincial level construction land,and understood the deficiencies in the current regulatory measures, to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of land effectively and avoid waste.
【关键词】省级;建设用地;批后监管
【Keywords】 provincial level;construction land;post supervision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3-0132-02
1 引言
目前全国很多省市都公布了省级层面的建设用地批后监管制度,这为开展本省土地监管工作,规范土地市场秩序,促进合理合法的开发土地资源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由于省政府部门在建设用地监管中的职责与县市政府部门不同,因此研究探讨省级层面的建设用地批后监管工作对促进本地区土地利用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 建设用地批后监管概念
建设用地批后监管的内涵分为省级和市县级两个部分,管理级别不同,建设用地批后监管的概念也是不相同的。所谓省级建设用地批后监管工作的内涵可以概括为省级人民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在国有建设用地的审批、征地、供应及开发利用的各个过程中,按照相关审批文件的要求,对市县级人民政府的具体土地征收使用环节进行监督管理的工作。省级建设用地批后监管工作包含在建设用地“批、征、供、用”整个环节之中,需要对四个环节中的各项程序进行监督检查,防止出现土地滥用滥卖的现象,节省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1]
3 基于省级层面建设用地批后监管工作的主要内容
3.1 对已经审批的建设用地征收情况负有监管职责
省级建设用地审批后,需要市县级人民政府进行具体征收,在征收的过程中省级部门的监管职责主要体现在规定实施征收建设用地的规模与范围,履行征地后的批准程序,将征地补偿资金落实到位,合理安置征地居民的居住与社会保障措施,制定具体的征地政策落实进度表等等。[2]
3.2 对已经审批的建设用地的实际供地率情况进行监管
省级部门需要通过相关的数据追踪了解农用地和其他土地资源的供应流向走势,及时掌握不同的时间、地域、批次情况下的土地供应情况和批而未供、征而未供的土地供应情况。
3.3 核查监督土地供应程序的合法性、规范性标准
省级政府部门要对已审批的建设用地进行监管,及时了解土地供应计划的制定情况,按照相关规范合法的公示、公告,对经营性的用地和工业用地要按照招拍挂的模式进行供地,监督管理城市建设用地中用于公租房、经济适用房的土地供给情况,掌握这种特殊公益性用地在全部用地面积中的占有比例,并且对违反市场价格的低价售出土地进行核查整改。
3.4 监督管理土地市场的动态监测情况及运行情况
省级层面监管部门要及时正确的填报土地的供应、征收计划,相关的公示布告信息,并且建设用地供应时要使用系统自动生成的电子监管号码和条形码的《国有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国有建设用地划拨决定书》,并且督促《国有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国有建设用地划拨决定书》的有效履行。
4 省级层面建设用地批后监管工作的流程
省级层面的建设用地批后监管工作是一项全程性的、动态性的监督管理流程。①督促市县政府相关部门对本地建设用地进行及时的跟踪,了解本地区的建设用地供应情况和出让金的收缴情况,及时了解土地的开发利用效率,对于跟踪监管中发现的问题要提出合理的意见,并及时责令相关企业部门进行整改。②根据各市县的土地动态监控报告和监督系统反馈的土地利用实际情况,掌握本省土地的建设项目进程和闲置土地的数量分布,然后根据各个地市上报的土地使用自查报告,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定期对全省范围内的建设用地供应情况和开发利用情况进行监测报告。[3]③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根据各市县提供的自查报告内容和网上核查内容,不定期的组织人员对相关市县的土地建设情况进行专项抽查,并将抽查检查的结果形成报告,在全省的范围内对建设用地的批后监督管理工作进行通报。
5 做好省级层面建设用地批后监管工作的关键点
省级国土资源局是土地利用评估的重要政府机构,其对于建设用地的批后监管工作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能够有效地提高建设用地的监督管理力度,合理利用好每一份有限的土地资源,我们必须对今后的监管工作进行规划。总的来说,做好省级层面建设用地批后监管工作的要点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5.1 加强组织领导,高度重视和周密部署批后监管工作内容
目前,我国土地利用存在的普遍问题就是重视用地的指标争取工作,轻视土地的供应情况;重视用地的审批程序,轻视土地的批后监管工作。这种错误的理念使人们减少了做好建设用地事后监管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导致国家层面制定的相关批后监管工作政策没有落到实处,大大影响了土地事后监管的力度。因此为了能够有效地提高建设用地土地批后监管工作水平,我们相关的省级层面部门必须要加强重视力度,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周密部署,成立相应的批后监督检查专门小组,明确各个组织之间的责任与分工,建立完善好相应的工作联络机制,从而有效地做好批后监管工作。
5.2 完善信息系统,加强批后监管信息的报备工作
省级国土资源部门作为上级指导部门,其对于全省建设用地情况的掌握主要是通过各市县填报的土地利用信息来掌握,准确及时的土地征收、供应信息是实现批后监管工作的重要前提,我们必须要加强省级部门对全省土地利用情况的总体把握力度,了解土地价格走势,从而做好科学合理的决策。比如个别的国土供应项目在实施的过程前没有对本次的项目进行公示、公告,或是公告的时效超出了国家的相关政策规定,我们就要停止土地的交易。
5.3 加强监管系统建设,改进监管的手段与方法
土地批后监管工作包括了土地的供应率、土地开发利用的实效等等多个方面的业务,我们必须要加强管理,不断完善监督管理的系统平台,从而有效的改进监管的手段和力度。[4]建设用地的审批信息要严格按照填报表的要求由市县政府准确及时的填报,从而有效掌握土地的供应情况。同时对于已经审批的土地的实际开发利用情况要进行动态的跟踪与分析,对于开发利用不合理的土地要予以严惩,确保问题早发现、早制止、早改进,从而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
5.4 加强部门协作,强化全面、全程监管力度
建设用地的批后监管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涉及到政府及国土资源部门的好多职能单位和建设单位,建设用地审批后若是仅仅只依靠国土资源部门进行监管肯定会造成监管不全面、监管力度缺失等问题,因此,我们一定要加强多部门之间的协作,尤其是涉及到的发改部门、经贸部门和规划部门,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批后监管程序,按照各自的职能分工加强对批后土地开发利用情况的及时监管,从而有效改善之前监管力度不足的问题,促进我国建设用地的使用更加利国利民。[5]
6 结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的需求量在与日俱增,土地未批先用、批而不用的滥用土地问题日益突出,为了能够有效的提高土地的开发利用效率,我们必须要建立建设用地批后O管制度。省级层面作为省土地规划宏观把握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其监管的职能与力度,不断的督促市县级政府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的土地管理工作,从而形成一套自上而下的有力监管体系,推动建设用地批后监管工作更加的有效。
【参考文献】
【1】刘俊.基于省级层面的建设用地批后监管若干问题初探[J].广东土地科学,2011(06):4-7.
【2】周营,王蒲吉.县级层面建设用地批后监管问题初探[J].城市地理,2016(10):69-70.
【3】扎伊尔江.新疆国有建设用地出让监管问题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4.
关键词:低效用地再开发;监管平台;整体架构;空间分析
引言
低效用地是土地用途、投资强度、土地容积率、建筑物密度、土地平均产出效益、以及人均用地面积等无法满足相关要求,还可以进行调整利用的建设用地。国土资源部2013年3号文件将城镇低效用地解释为:城镇低效用地是指城镇中布局散乱,利用粗放,用途不合理的存量建设用地。
无锡市是全国土地利用效益最高的城市之一,但据报道其土地开发强度达到31.9%,已超出30%的国际土地开发强度警戒线,土地利用已临近生态临界点。因此,低效用地再开发是无锡市破除土地资源瓶颈和推进产业转型发展的唯一途径。
近年来,无锡市低效用地再开发工作正在持续稳步地推进,但同全国其它地市一样,也存在多方面的问题:例如项目类型众多、内容复杂、规模参差不齐;涉及部门多、业务环节复杂、业务协同困难;利益关系复杂,规划方案落实难,工程进度和质量难以控制等。因此,迫切需要现代化的监测监管手段来引导、促进低效用地再开发工作健康、规范、有序、稳步开展。
针对土地利用的监测和监管问题,有许多专家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例如李国明等基于.NET平台构建了土地利用与动态监测系统。孙在宏等构建基于国土资源“一张图”系统的土地动态监测系统。林江等人利用地理国情监测技术对晋江市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模拟和预测。费建波等人利用土地整治监测监管系统对四川省高标准农田空间分布和建设状况进行了分析。针对低效用地再开发的监测监管工作,监测与监管技术、空间决策支持技术的应用还不多。相关工作包括胡子昂等人设计了村镇建设用地再开发现场监控系统的无线传输方案。白洪伟等给出城镇低效用地信息化决策系统的设计。曾广鸿等提出的综合利用信息化手段支撑建设用地再开发,江齐英等研究了标图建库工作中地块数据库的调整与更新技术。广东省已建立“三旧”改造监管系统,对全省“三旧”改造工作进行过程监管。总之,国家、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已建立国土资源动态监察机制、土地市场动态监测监管机制等一系列面向土地利用和开发的监管体系。但对低效用地再开发,其技术支撑远未形成体系,无法实现各级、各部门对单个项目立项、报批、实施、进度、完工和验收的全过程及省、市、县不同区域所有建设用地再开发项目的综合统计与监管。
本文综合利用3S技术、智能视频监控技术、规则库技术、多源异构数据集成等技术构建低效用地再开发监管平台,实现低效用地再开发专项规划管理、业务审批、现场监测、过程监管及信息服务功能,实现对村镇建设用地项目建前、建中、建后全过程监管,并针对再开发业务中的规划与现状对比、宗地占用及基准地价分析、潜力评价等需求,提供空间决策及辅助支持,以实现村镇建设用地再开发全过程、全业务类型的数字化管理及空间决策支持,促进低效用地再开发的健康、规范、有序、稳步发展。
1低效用地再开发监管平台总体设计
1.1系统总体框架
平台整体框架采用分层设计思想,分为基础设施层、数据资源层、技术支撑层和应用层,如图1所示。基础设施层面向低效用地再开发云计算环境构建,提供对高清视频获取设备、数据传输网络、GIS服务器、应用服务器等软硬件设备的管理,向上层提供基础运行与维护环境;数据资源层实现了多源异构空间数据的一体化整合,提供基础数据、低效用地专题数据和业务知识等数据的整体存取与访问框架,为上层提供基础数据服务;技术支撑层通过对低效用地现场监测视频接入技术、违规智能发现技术、规则库技术、工作流技术等形成面向应用的解决方案,为平台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应用层依据业务划分为低效用地再开发专项规划管理、现场监测、业务管理、过程监管及信息服务五个系统,从五个方面提供低效用地再开发业务审批及过程监管功能,并提供各层级互通互联的多级业务流转及信息服务,实现全过程智能化监测监管的目标。
1.2平台数据结构设计
平台数据库分基础库、专题库和业务知识库和模型评价库四大类。基础数据库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地籍宗地数据、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城市规划数据、遥感数据等。这些数据多数由国土“一张图”系统提供的,平台通过接口读取,一般是只读数据,供业务审批及监管过程中查看和使用。专题数据库是面向低效用地再开发业务的数据,包括低效用地专项规划库、低效用地项目库、低效用地监管业务信息库等。业务知识库是指针对监管业务的知识和规则,以知识规则库形式组织各级部门设置的业务监管规则。模型评价库则存储低效用地再开发空间辅助决策模型,包括针对业务开展的低效用地监测模型、低效用地潜力评价模型等。数据资源层详细内容如图2所示。
由于业务复杂,平台数据也非常复杂。例如城市规划、土地利用与地价、土地权属等基础地理空间信息可能存在不同坐标、不同尺度的问题,另外,也有部分数据不是直接存储在本平台,而需要通过专用数据接口从国土“一张图”或其它国土资源管理系统中读取。业务数据包括视频、图片、各类申请单、审批表、批复意见等,这些数据有的需要整理形成结构化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有的需要以文件或xm1格式保存。因此,需要结合业务需求综合考虑,建立统一的数据存储与访问框架,一方面对进入系统的数据进行属性检测、文件检测以及拓扑检查等各种检查,防止“garbage in garbage out”,另一方面建立统一的数据管理与自动更新机制,建立自动备份与数据恢复机制,提高数据安全性和可靠性。
2平台关键技术
2.1现场视频监测技术
与其它国土资源管理方式一样,低效用地再开发现场监测也需要实现“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资源开发利用监测监管模式。从技术层面讲,主要需要用到的技术包括多模式视频接人技术和违规智能发现技术。多模式视频接人技术解决视频数据的采集处理问题,可接人多路不同视频装备全天候监控采集的视频数据,同时也能导入并存储“地上查”巡查人员拍摄的照片、视频和“天上看”无人机获取的视频数据。这方面的技术还包括视频清晰化技术、装备高精度定位及视频传输技术等,以提高低效用地再开发现场视频清晰性和实时性。
当前土地监管中,需人工判读再开发现场视频中的变化和违规用地情况,难以主动、及时发现违规用地。利用智能视频分析技术,进行施工现场建筑物、作业机械、人员的自动检测,实现低效用地再开发现场变化快速检测,为及时发现土地侵占、违规拆建、违规开挖、打桩等行为,实现快速自动的再开发过程变化检测与智能化违规预警。
2.2规则库技术
对低效用地再开发项目需要进行多种监管,包括范围监管、审批与建设流程监管、时限监管、材料监管、项目成果评价等。各级业务部门监管的工作关注点不同,监管力度不同。例如,区县级管理部门可能侧重于单个项目是否及时供地、及时开工,是否在非法时间段进行了拆迁或建设等单个项目的细节信息,而省级管理部门可能更侧重于全省各市地在建项目个数、面积等统计信息。因此,需要使用专门的规则知识库来进行监管规则的管理。
本平台使用产生式法进行监管规则的表示与提取,并进一步对规则进行特征表示与结构化,形成规则库。规则库引擎使用规则库、推理机推理判定规则是否成立。工作流系统存储业务流程及其结点、流向定义。在工作时,工作流引擎依据规则库引擎来确定下一步流转到的业务节点、人员。
2.3空间决策支持技术
针对低效再开发的业务需求,需要提供规划与现状对比、压占分析、缓冲分析、基准地价分析和潜力评价等空间决策支持服务。规划与现状对比、压占分析和缓冲分析等可基于GIS叠加分析进行,将不同图层叠加,发现地块与规划、现状等图层的关系,实现比较容易。基准地价分析、潜力评价等分析比较复杂需要建立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受益人模型方法进行处理,对此,本平台提供评价与分析模型的统一接口,允许用户增加或改变所使用的评价与分析模型,方便用户针对不同的需求使用不同的评价方法。
此外平台还需提供用户认证与权限管理技术、基础数据配置与管理技术、信息抽取与加载等技术为应用层提供基础服务,方便应用层业务增加、修改。
3平台功能设计
本平台在应用层全面梳理低效用地再开发相关业务的流程、表单、用户等相关信息,将平台划分为专项管理规划管理系统、现场监测系统、业务管理系统、过程监管系统和信息服务系统等5个系统。实现了全天候、全流程、全区域的建设用地再开发监管工作。
(1)专项规划管理系统
重点完成对低效用地地块的管理,对每一宗低效用地在“二调”遥感影像图上矢量化标出,并叠加到“二调”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结合实地调整确定现土地用途、土地权属、坐落、规划用途等属性。
专项规划按地块组织管理,提供地块及变更材料录入、数据核查、上报审批、规划下发和业务数据统计分析等功能。实现对低效用地地块空间数据和专题属性数据的高效、动态管理,为管理和过程监管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撑。
(2)现场监管系统
提供项目现场视频、照片等数据的实时采集、数据存储与数据检查、分类比较功能,利用快速视频检测技术进行违规智能发现及预警工作。
(3)业务管理系统
该系统主要实现项目报批、审批业务管理,实现项目主体网上填报项目、查询进度,业务管理人员收件、上报、查询进度等功能。同时,系统提供空间决策支持功能,辅助完成项目收件、审批等项工作,本系统为过程监管系统提供项目基础数据资料。
(4)过程监管系统
对项目全过程进行监管,对报批资料完整性、项目建设违规、开竣工时限、资金流动情况等进行监管,可通过设置监管规则、预警规则、警报处理方式,并提供地价、潜力评价等空间决策支持功能等辅助监管部门对项目进行监管。
(5)信息服务系统
该系统提供低效用地再开发信息服务功能,对监管用户和业务用户,系统提供信息、推送新闻服务、交流学习服务。信息指监管用户或业务用户业务办理和监管过程中的重大或敏感项目进展情况报告、地区低效用地再开发项目进度统计等。推送新闻功能是指系统向各类用户推送新闻和动态信息。交流学习是指提供业务人员基本业务资料、留言等交流工具,方便其互相学习。对普通用户,提供浏览新闻和动态、查看具体项目进展、地区业务统计报告等信息。
4应用与示范
4.1平台软件实现
图3给出无锡市低效用地再开发监管平台的主界面。用户可登录不同的系统开展相应业务工作。图4、图5分别给出低效用地地块空间分析和过程监管系统的主要界面,监管用户进人系统后可看到各类统计信息与依据监管规则判定生成的警告信息。点击相应警告信息,可查看警告详情。
4.2应用示范工作
应用示范工作本身是一项盛大巨大的工程,结合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项目组在无锡市国土资源局开展了包括工作组织协调、示范项目区选择、示范基地建设与配套支持、地方技术团队建设等应用示范与成效检验工作。具体包括:
(1)业务调研
针对低效用地再开发涉及职能部门多、业务流程复杂、过程跟踪困难、监管技术薄弱等问题,结合无锡市低效用地调查试点工作,开展相关业务调研活动,通过相关部门业务研讨、资料收集分析等,了解业务开展情况、相关信息系统建设及应用情况等,明确关键问题及解决方案,为应用示范提供依据。
(2)示范基地建设与配套支持
成立应用示范工作领导小组和实施组,选定示范项目区,搭建平台应用示范所需的软硬件和网络环境,建立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制定业务系统互联互通保障、平台运维保障、技术队伍保障等相关配套制度,形成1个低效用地再开发监管研究团队。
(3)示范点选取
基于无锡市国土资源局的低效用地数据库,逐步梳理了有关项目,结合项目特点和进展情况,根据系统应用示范要求,选取南长古街、巡塘古镇、华莱坞原雪浪初轧厂南侧1号地块、华莱坞雪浪初轧钢厂研发地块、荡口古镇、科教园葛埭A2地块共6个旧城镇、旧厂房和旧村庄改造项目作为系统应用的示范点。
(4)数据对接
无锡市国土资源局目前已建成了覆盖市域范围的现状数据库、规划数据库、影像数据库、建设用地报批数据库、供地数据库、城镇地籍数据库、农村地籍数据库、建设用地预审、地质矿产类数据、基本农田数据库、基准地价数据、可利用资源库等,形成无锡市“一张图”数据中心。基于SOA架构,“一张图”可以通过地图服务的方式为本平台提供相应的基础数据支撑。
无锡市国土资源局在2012年底建成“一张图”综合监管平台并全面上线运行,建立了城镇低效用地等功能模块,全方位服务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这一平台可为本平台以专用接口形式提供相应的业务数据支撑。
(5)应用环境搭建
无锡市国土资源中心机房通过10M专线构建了市局一市(县)局、分局一乡镇国土所三级联网网络架构,并采用一主一备双链路运行模式,保障网络安全畅通。
针对村镇建设用地再开发数字化监管系统需求,无锡市国土资源信息中心组织进行了设备采购,购买了固定高清网络摄像机、数据存储设备、智能分析服务器、视频分析仪、硬盘录像机、视频解码器、3G传输模块、三合一数字信号采集器等设备,完成了设备安装部署和调试,确保网络畅通、相关系统稳定可靠运行。
(6)应用示范
根据现场监测需要,协调相关国土分局及乡镇国土所等,提供现场监测系统安装、调试所需的条件,协助完成了示范点现场监测系统的搭建。课题组临时聘用了相关技术人员,定期对示范点进行巡检,记录并及时反馈有关问题。
针对已建成的示范点,通过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在系统中进行业务流转,对系统功能、性能、易用性等进行全面测试;针对在建的示范点,与项目实施同步进行业务流转和监管,进一步检验系统是否符合实际需求。针对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记录并反馈给软件开发人员进行修改完善。
1. 平顶山农村信用社的现状
1.1 农村信用社的简介
河南省平顶山市郊信用联社,下辖十一个独立核算的信用社,六十个营业机构遍布城乡,各项存款余额突破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突破3亿元,自有奖金超过2000万元,是平顶山市郊区营业网点最多,辐射面最广,资金力量最强的合作金融组织之一,为支持平顶山市城乡经济发展,繁荣区域经济出了显着贡献。
1.2 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现状
1.2.1 存款增长突飞猛进 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三年净增31860万元,年均每年净增一个亿,到2003年底各项存款余额达到5.6亿元,占市郊金融机构存款17.8亿元的31.4%,占全市农村信用社存款50.1亿元的11.2%。仅今年前两个月存款净增6969万元,余额达到6.31亿元。
1.2.2 贷款投放高涨 三年来累计投放各类贷款73961万元。累计投放三农贷款3.15亿元,占市郊金融机构投放总量的80以上。到2003年底各项贷款余额达到3.5亿元,占市郊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40.7%。仅今年前两个月累计投放贷款近1亿元,净投4832万元,余额达到39855万元。
1.2.3 贷款质量逐步优化 三年共盘活不良贷款4974万元,不良贷款占比比三年前下降了57.2个百分点。仅今年前两个月盘活不良贷款212万元。
1.2.4 经营效益显着提高 三年来分别减亏(增盈)500万元、437万元以及实现盈余53万元。2004年4月底,改写了行社脱钩8年来连续亏损的历史,实现了经营上零的突破。
1.2.5 市场份额稳步扩大 市场综合份额由三年前的综合不足30%,达到现在超过50%。
2. 平顶山农村信用社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农业是个弱质行业,比较效益低下,信用社几年来服务农业的经营活动中,不良贷款居高不下;同时,信用社各方面税收又未减免,这使得信用社的权益和义务不对等。另外,信用社经营的外部环境存在诸多问题,也有待进一步改善。
2.1 农村信用社的产权不清、定位不明
国家在2003年明文规定把信用社逐步办成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入股,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并明确了三种产权结构方式,即股份制和合作制,由参与试点的省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行决定,可以搞一省二制或一省三制,而不再强调产权结构的统一性。而农村信用社产权结构尚未改革,与农行分离后,产权结构仍以国有为主。
2.2 农村信用社管理水平低,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管存在缺陷
目前市郊农信社仍然沿用传统的服务和管理方法。受到地方政府对信用社的介入,导致对农村信用社业务经营的不适当干预,造成信用社存在不少不良贷款。大部分不良贷款都是地方政府拖欠所至,而农民非常清楚父债子还这个道理,多数农民不会拖欠贷款。
2.3 税赋项目较多,信用社不堪重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