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2 09:48:31
导语:在可持续畜牧业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查阅相关文献研究报道,生态健康养殖,应是在严格遵循疫病防控、食品安全、畜牧生产等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禽畜生物学特性、生态环境影响、粪污处理等等前提下,借助先进的畜牧养殖技术和防疫实践技术,而以生产健康、绿色、无公害的禽畜及产品为目标,着力追求安全、生态、优质、高效为内涵的健康养殖业。具体包含内涵,应有下面两方面内容:一是畜禽养殖应不破坏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取得生产发展、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二是畜禽养殖应该提供卫生、健康、安全的畜禽及其产品。符合这2个基本条件,才可以称之为生态健康养殖。
2畜牧养殖于周边环境的影响
2.1影响周边生态环境。现阶段,畜牧养殖渐成规模化发展,而产生的粪污数量更是与日俱增。但是,废弃物处理设备水平低,粪污处理投入普遍不足,很多粪污被直接堆放在露天,或者被排放到沟渠荒坡中,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极坏,已成为乡村污染的主要来源。2.2影响禽畜及产品质量。由于我国大部分养殖场企业化程度不高,片面追求养殖数量及经济效益,缺乏生态健康养殖的理念以及科学的养殖技术,加上动物卫生监督部门缺乏有效的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手段与条件,一部分养殖场,乱用兽用生物制剂、添加剂、兽药、防腐剂、抗生素等,甚至使用违禁品,如瘦肉精、激素等,造成畜禽产品有害物质超标,不仅严重危害群众健康,而且在国际市场上损害了自身形象,无法出口国外、赢取外汇。2.3破坏其社会公共印象。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大大提升民众社会水平,居民对禽畜产品的需求由早先的量,逐渐向现在的质转移。但是,近年来,市场上频频爆出的,瘦肉精事件、三聚氰胺事件等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众对畜牧产品质量的担忧。加上,禽畜养殖卫生条件不尽如人意,现在社会对禽畜养殖业的认同度是越来越低。
3生态养殖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养殖技术的推广,一则保护了生态环境,二则促进畜牧业发展,确保畜产品安全,确保生态、经济、社会等三大效益的综合平衡。推广生态养殖技术,能逐步摆脱产出低、风险高、污染严重、后劲不足等恶性畜牧经济发展态势。在几年来的推广实践中,推广生态健康养殖,能促进畜牧业向着效益更好、环境更优、前景更广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靠拢。总而言之,生态健康养殖,是未来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是发展的后续保障。而确保畜牧业走得更高更远,同样需提升生态畜牧养殖技术水平。某种程度上分析,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4生态养殖于畜牧业的积极引导
实施生态健康养殖,有助于畜牧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有助于改变脏乱差的坏形象,有助于今后畜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健康养殖,有助于畜牧业与农林渔业的结合,有利于发展适度规模经济,有助于畜牧产业的标准化、规模化、企业化发展,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实施生态健康养殖,确保畜牧生产提供健康、安全、放心、无公害的畜产品,有助于树立品牌形象,有助于增强畜牧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5推广畜牧生态养殖技术近些年来,国内各地都在探索推广畜牧生态养殖技术。而在山西本地同样探索不少实用的生态养殖技术,现在作汇总阐述:(1)种草养畜:此项技术,经种植优质牧草,以饲喂草食畜类,能减少添加剂的应用。一方面节省用料成本,二则控制药物残留,确保养殖禽畜的高品质。同时,排泄部分粪便,可做有机肥涵养草场,控制粪便的环境污染。(2)疫病防控:调查流行病学发生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免疫程序,选择其中有效的疫病防控方案,大大降低生物制药、兽药剂、添加剂等的使用。同时,制定严格休药期,拒绝使用违禁药品,严格卫生防疫监管,确保禽畜养殖个体的健康卫生。(3)发酵床养猪:借助微生物发酵原理,将微生物与秸秆、稻壳、锯末等,按照恰当比例混合调配成发酵床垫养殖生猪。这项技术的应用,借助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更好转化粪尿,大大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同时,用适合禽畜的生活习性,节省了粪污的处理费用。(4)林网化生态养殖技术:该技术在笔者所在的乡宁县区域推广普及率较高,主要技术特点是利用山地丘陵地区良好的植被,放养当地土鸡品种。土鸡性活泼,善奔走,林间放养符合土鸡特性,土鸡以林间青草、昆虫、果实为食,辅以饲料,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土鸡原有的风味和优良品质。良好的植被为土鸡养殖提供了较好的疫病保护屏障,鸡粪又给林木提供有机肥料,不会污染环境。该技术已经取得非常明显的经济和生态双重效益。(5)畜禽—沼—渔—农作物循环利用技术:该技术通过养殖畜禽,产生粪污,进行沼气发酵,产生沼液、沼渣,一部分用于渔业饲料,另一部分用于农作物肥料,农作物收获后可出售,可作畜禽饲料。整个循环过程充分利用了粪污,产生畜禽、沼气、水产、农作物多重经济效益,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生态环境污染问题。
作者:屠牧仁 王宪宁 单位:1.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牧草机械管理站 2.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动物卫生监督所
参考文献
[1]吴梅阶,余舒.规模畜禽养殖场环境污染与控制措施[J].养殖与饲料,2010,(10):99-100.
[2]郑强,王维民,刘德敬,等.规模化猪场“猪—沼—渔—作物”处理模式的研究与应用[J].当代畜牧,2006,(6):42-44.
1.大面防疫存在的问题。
(1)免疫程序欠科学。应根据动物的日龄、生产目的、防治疫病种类和当地疫病流行状况等因素来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其中应包括接种的疫病种类、疫(菌)苗种类、接种时间、次数及间隔等内容。动物传染病不是单一的,要保证安全就要按照免疫程序注射相应疫苗,而现在动物防疫部门受政策的限制,向养殖户只能够提供强制免疫疫苗,不能向养殖户提供全方位的疫苗保障,使得其他疫病的防治不到位,无形中造成了一些疫病的乘虚而入。
(2)防疫观念片面。①在基层往往是把免疫注射放在了动物防疫的首位,实行“政府部门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的责任制,而对消毒灭源、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引种检疫等环节抓得不严,造成了动物传染病防治环节的疏漏。我市多起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都是上述环节出问题引起的。②动物传染病的防治措施要按“早、快、严、小”的原则,而对口蹄疫、禽流感等一些传播剧烈的传染病要由国家指定实验室确诊,这个过程,对疫点封锁、疫情控制造成困难,延误了最佳防制时间。③由于受动物疫情保密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的影响,一些地方政府考虑到政治影响、政府政绩、经济利益等因素,在动物疫情的处置上不能很好地执行防治技术规范。
(3)防疫经费没保障。由于我国动物防疫实行国家、省、市、县分级负责制,所以动物防疫的巨大的经费开支由政府承担,而大部分县政府由于财政紧张,并未把动物疫病防疫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同时动物防疫部门又没有专门的防疫经费,尤其是对病死动物的无害化处理没有专项经费。
2.疫病及免疫抗体监测存在的问题。
(1)检测样品采集难:农村散养户居住非常分散,有些地方交通也不方便,要获得大而全的监测样本难度很大。目前,农村家庭散养动物(猪、牛、羊、鸡)仍是畜禽生产的主体,做好农村散养畜禽免疫抗体监测任务十分艰巨;大多数养殖户对抗体监测还存在不理解、不支持、更不配合的现象;操作人员技术不够娴熟,采血时间长、操作不规范,有血液流出等现象时,更加剧了养殖户的抵触情绪;养殖人员不配合畜禽采血,还有其他原因是国家对采血后的养殖户也没有经济补偿。
(2)动物疫病监测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素质高低不一,有的缺乏责任心,有些县监测人员频繁换人。
(3)动物疫病监测方式简单,手段落后。动物疫病监测缺乏长期的重视,实验室缺设备、少仪器、无试剂,监测病种少,方式简单,功能不全,监测效果不佳,难以满足工作需要。
(4)养殖户对动物疫病监测的意识较低。虽然近年来我国对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加大了投入,动物防疫机构也越来越重视动物疫病监测,但是养殖户依然存在很多担忧,“一怕、二拖、三拒”的现象依然存在,由于养殖户们不积极配合疫病监测工作的开展,监测工作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5)动物疫病监测信息处缺乏时效性、科学性。动物疫病监测首先要到各养殖场(户)去采集信息,采集回来的信息要经过统计、整理、分析,得出的数据作为预警和评估的依据,而多地方和政府都不能及时的对信息进行及时规范的处理与评估。
(6)监测经费严重不足,目前还只满足于完成上级下达的监测任务,没有立足本地的监测计划和目的。
3.大多数饲养人员文化程度偏低,养殖从业者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1)在动物疾病控制上存在误区,比如注重个别病猪的治疗,而不注重猪群的疾病控制。
(2)在消毒观念上存在误区:一些农民认为未发生疾病时可以不进行消毒;一些农民不知道消毒剂的消毒效果与其杀菌能力、杀菌谱有关,简单地认为消毒剂的气味越浓其消毒效果越好;消毒前,环境不进行彻底清洁。
(3)生产管理跟不上:有的农场组织和管理不到位,规章制度不到位,缺少消毒设施,粪便乱堆乱放,更没有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设施,闲杂人员随意出入,未将生活区和生产区分开,畜舍内外环境的消毒工作开展没有制度。
(4)不注重关键疾病的净化,导致疾病控制越来越困难。
二、对策
1.调整预防和控制疾病的观念,树立“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的重要理念。
良好的营养供应,除了考虑饲料的成本以确保蛋白质,能量,营养需要,而且还要保证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的比例均衡。良好的营养和管理要求对于生长发育不同阶段的畜禽给予相应的呵护,尽量减少换料、转群、注射、环境突变等对畜禽带来的刺激。善待它们,它们会还给丰厚的回报。
2.强化对饲养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疫病监测人员的培训,提升人员素质。
(1)将不断变化的形势和不断更新的业务知识结合起来
县(区)畜牧技术管单位构应通过对养殖户代表或生产人员进行技术知识培训来加强动物防疫的基本常识,帮助他们应用到实际中,同时也提高他们的依法防疫、科学饲养的意识,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
(2)对动物疫病监测人员的培训
首先加强对动物疫病检测人员责任心的培训,其次是业务知识和能力培训。监测需要先进的仪器设备,优质的诊断试剂和有责任心高素质实验室工作人员。监测人员,设施,设备和其他因素会对监测结果的准确性产生影响,为确保得到有效和可靠的结果,实验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①应选择国家或行业标准规定的,有标准化的诊断试剂和操作程序的技术方法,这样所得的检测结果才具有参比性、重复性。②充分理解和掌握不同监测方法的原理和应用。③采集样品具有科学性和代表性。④懂得检验结果代表畜群某一时点群体机能状态和疫病情况,而病情总是发展变化的,要全面收集样品信息并与检验结果有机结合,进行研究分析,提高检测结果临床指导、应用能力。
3.治疗病猪要有全局观
一出现病猪就要提高警惕,分析原因,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后采取全群药物控制措施,对于发病个体视发病情况具体对待。有专家提出规模养猪场防病新策略,即“病猪‘五不治’,即无法治愈的病猪不治;治疗费用高的病猪不治;治疗费时费工的病猪不治;治疗后经济效益不高的病猪不治;传染性强、危害性大的病猪不治”。
4.消毒意识的培养。
消毒的目的是杀灭传染病病原体,研究表明,在正常情况下密闭的猪舍在冬季和夏季空气中细菌的浓度是舍外的1100倍和500倍,半开放猪舍空气中的细菌的浓度为舍外的110~580倍,这些细菌的1%是病原微生物,它们漂浮在空气中易被猪吸入引起肺部感染,也可能落到地面上或设备上。因此未发病地区的养殖户们也应该做好畜舍的日常消毒,防患于未然。目前新类型的消毒剂,例如氯制剂,碘制剂,季铵盐等都是环保消毒剂,它们的使用剂量低,安全系数高,对人和动物均无害。
5.加强管理,注意畜禽饲养的常识和疾病防治知识的普及。
畜禽养殖的效益与畜禽的健康密切相关,因此,必须加强管理,培训防疫人员,建立科学化的消毒系统、规范化的预防接种程序。定期消毒,定期驱虫,灭鼠,建立健全严格的准入管理制度,例如,禁止闲杂人员进入,车辆进出必须消毒,病死畜禽进行无害化处理。
6.加大投入,保障运行。
一、转变观念, 调整结构,发展质量型畜牧产业化体系
要实现新疆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转变观念进行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所以,需要对产品结构进行升级,不仅需要提高产品产量,更需要注重提高产品的质量,转变以往只强调单纯养殖数量而不注重养殖质量的观念,走出观念误区。另外,把良种养殖推广开来,普及到各个区域,以生态养殖为目标,努力研究开发投入少又对环境少害或无害的绿色畜牧产品,使得这些产品具有高效益、高产出、高附加值的特点,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的共赢,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新疆的畜牧业发展以后,达到一定的时期,就应在畜禽的数量上进行适当的控制,规定上限或制定养殖指标。而对于生态环境方面,必须着重注意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在环境保护方面,国外有许多可以借鉴的经验,他们制定了许多对环境有利的法规和规定。比如前欧共体制定法规作了规定,限制了每公顷土地可以养殖多少头会产生粪便的畜禽,规定每公顷土地可以养殖2头奶牛,4头犊,每公顷可养育16头猪,养133只产蛋鸡,育285只成鸡,这就相当于每公顷土地可以排放170kg的粪便。另外,在东亚,日本对本国畜牧场应选在那个地方做出了非常严苛的规定。相比较之下,在环境保护这方面,我国还做得不够好,没有明确规定畜禽饲养场对环境的责任。虽然国家曾制定了相关的文件来促进新疆对环境的保护,比如《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九五”期间及2000 年环境保护目标》和《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但是没有具体、明确地规定新疆畜牧业集约化饲养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也没有采取其他更有效的措施。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在研究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着力关注点。因此,要实现新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走提高经济效益和保护环境的双赢道路,实现新疆畜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以及现代化。
二、积极应对WTO挑战,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畜牧业的信息化发展
随着新世纪我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我国已经逐渐融入国际市场的大浪潮之中,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须遵守国际标准来进行标准化生产。当今世界国际市场的竞争,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产品质量和产品价格的竞争。所以,我国要想赢得这场竞争,就必须借鉴外国先进经验,提高自己的产品质量,走“标准化”、“科技化”生产之路。具体说来,要实现标准化生产,就需要:首先,必须构建一套连接饲料生产、养殖生产、加工和流通等流程的标准体系。这套体系必须是完整的,不仅涵括饲料厂、养殖厂、产品加工厂以及销售商等前期环节,还要涵括到消费者也就是普通老百姓的餐桌上。这个体系内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依据食品质量标准来保证产品的质量。对于产品在包装和运输的环节上,有关部门必须要对饲料、添加剂等进行严格的检测,从而确保畜产品残留物对消费者不会有危害,使产品质量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其次,构建一套完整的保障体系来实现产品标准化生产。保障体系由政府颁布的政策法规来构成,同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使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在有序中进行,营造良好安全的食品环境;然后,还需要构建一个包括政府、法律、媒体以及中介组织在内的强大有效的监督体系,定期地对产品进行抽检监测,然后在媒体上公布监测结果,凡是产品有问题的就进一步曝光,这样就提高监督的透明性;最后,为畜牧业建立档案记录,对每个工厂的生产过程比如原料和饲料的采用、预混料和添加剂的使用、产品品种、养殖过程等建立完整的档案记录,归纳整理入库,以便于最后在出现产品安全问题时可以有据可查,可追踪其源头,实现最快最好地解决问题。1999年5月18日,国务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饲料卫生标准》《饲料原料标准》,最近国家环保局又了《畜禽养殖排污管理条例》和《畜禽养殖排污标准》,这些条例和标准标志着我国养殖业、饲料工业与环保事业在法制建设道路上迈出了具有重大意义的步伐,为我国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必将促进我国畜牧业的长足发展。另一方面,在新疆加大力度研究畜牧产品的新加工技术并应用于实际操作中,针对畜牧产品不仅构建相应的产品标准体系,同时还构建了质量保证体系。在产品标准方面采用GMP标准,而质量保证方面实施世界通用的HACCP规范和ISO9000规范,使产品标准和质量与世界接轨,有益于产品在世界市场中的竞争。在大量科研项目的结果总结和生产实践的经验总结的基础上,逐步建构新疆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完整体系和模式,新疆畜牧业在可持续的道路上稳步前进,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防范风险,加强政府职能建设
政府处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之中,存在许多风险,其职能需要进行强化、弱化以及转化,也就是说需要强化自身的宏观调控,弱化对市场的围观管理职能以及对社会职能进行转化。要防范市场风险,加强政府职能建设,就需要做到:1)树立并进一步巩固政府公共管理理念,从而有效实施公共管理。首先公共管理理念要求政府依法行政,避免行政时与法律相违背,同时要杜绝“暗箱”操作;其次,公共管理理念要求政府对自己政务进行公开,提高政务透明度,保证牧民可以准确全面地获知政府信息并保证他们的参与权;公共管理理念还要求政府有效进行层级管理,使系统内部可以进行畅通无阻的沟通,相互之间可以协作并发挥互相监督的作用;最后,公共管理理念还要求政府为民众提供公开的服务,借鉴现代企业民主管理的理念,实施有效管理,保证政府往廉洁高效、服务创新的道路发展。2)强化政府基本职能,如明确政府弥补市场缺陷是市场有序运行的职能。政府应把事务分类,把没有或较少外部性的经营也就是完全具有经营性的事务交由市场来主导运作;而对于推广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市场主体培训等具有较强外部性的精英性事务,一方面政府自身进行扶持,另一方面由私人企业调整运作,企业调整参与的成本与收益,保证他们在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时也能追求自身收益最大化,这样就能提高企业在市场运作中的积极作用。3)强化政府在市场中的宏观调控职能,为市场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政府应不断通过努力研究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同时根据市场的变化趋势做出准确反应,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比如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等进行市场宏观调控,而不是一味地运用行政手段干预市场运行。所以,政府应在政策上加强引导、在资金上加大投入、在服务方面保证提供以及在环境方面积极改善,采取一切可利用的有效措施保证特色农业在平稳中完成产业化道路。
四、建设社会化服务体系
要保证特色农业产业化的顺利进行,就需要协调其产前、产中以及产后的发展,这就必然需要一个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这两者紧密相关。而新疆畜牧产业化发展就需要进行当地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具体做法是:第一,根据新疆各地区当前的生产力水平,在适应新疆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上,建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把多种经济成分、多种联系渠道、多种服务形式结合起来,构成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多样性。第二,构建一个服务网络,在这服务网络中,每个服务组织需要分工协作,紧密地配合,还要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或互补长短,这样的一个服务网络就是立体的、多功能的。第三,农业社会化服务时这一新的产业在推进畜牧产业化过程中逐渐兴起的,在它为产业化进程中的各个环节提供充足的需要后,应再逐步使之服务有偿化和经营企业化。第四,构建一个协调合作的服务组织系统,使产业化进程有序进行,避免重复建设和内部争夺利益,使整个服务系统整体向前发展,实现一体化进程。另外,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与农户的沟通联系,比如通过合同购销、合作供销等方式,这样可以帮助产业化的运性机制灵活多样又有章可循。第五,在充分了解各地的具体实际状况和遵循市场运作的基础上,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促进农业社会化的逐步完善,这些政策法规既可以为服务组织的基本权益提供政策保障,又会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进行行为约束和规范。
参考文献:
关键词:永续利用;林业可持续发展 林业历史性转变;林业建设方针
林业可持续发展是对森林生态系统在确保其生产力和可更新能力,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和生态多样性不受到损害前提下的林业实践活动,它是通过综合开发培育和利用森林,以发挥其多种功能,并且保护土壤、空气和水的质量,以及森林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既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不损害未来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林业。可持续林业不仅从健康、完整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良好的环境及主要林产品持续生产等诸多方面,反映了现代森林的多重价值观,而且对区域乃至整个国家、全球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存环境的改善,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几乎渗透到人类生存时空的每一个领域。
一、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现状
森林可持续经营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没有可持续经营的森林就不可能有可持续发展的林业。自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后的5年里,森林可持续经营进入了实质性阶段,世界林业发达国家都开始调整和改造传统森林资源管理系统的理
论与技术,并组织研究和实践森林资源可持续标准和指标体系。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和林情提出了不同的实现途径。加拿大侧重于林地生产力的保护,提出了以模式森林计划为依托的林地综合管理系统;美国注重人们对森林的整体需求,提出了生态系统经营;德国由于几乎没有原生林,大多为人工次生林,因而着重于回归自然的人工林经营,即近自然的林业。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采用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来调整各自的林业发展战略着手研究和制定适合发展中国家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和指标,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总目标是林业可持续发展,而对于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途径,以美国1995年《森林和林地资源的长期战略规划》为典
型,它明确了“管理生态系统------通向可持续性的工具”的模式。
二、林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林业是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基础。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生态平衡准则,要在经济―环境协调中求发展。森林是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基础,也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以森林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环境而发展,否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森林是自然界功能最完善、最强大的资源库、基因库、蓄水库和能源库。科学与实践证明,森林既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蕴育物种等多种生态功能,又有贮碳释氧、吸纳粉尘、降解有害气体、阻消噪声、美化环境等防治环境污染功能。
1、 森林能提高大气质量。体现在:能有效地减缓温室效应。
2、森林能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森林与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遗传多样息相关,地球上有一半以上的生物在森林中栖息繁衍。
3、森林可防止水土流失。森林土壤对降水有极强的吸收和渗透作用,其稳渗速率一般在200mm/h,比世界上最大的降雨60mm/h还要大得多。森林的枯枝落叶层不仅可以吸收2―5mm的降水,还可以保护土壤免遭雨滴的冲击。
4、森林能有效遏止沙漠化。林网超过10%,沙地植被盖度超过0.3,沙暴的危害就会减少到最小限度。
5、森林可防止地力衰退。林木的根系能固持土壤,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吸收利用盐分;枯枝落叶可增加有机质、腐殖质,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6、森林能缓解水资源危机。森林是“绿色水库”,森林及其土壤像“海绵”一样可吸收大量的降水,并阻止和减轻洪水灾害。可以促进水分循环和影响大气环流,增加降水,起“空中水库”的作用。据测算,森林蒸腾的水汽58%又降到陆地上,可增加陆地降水量21.6mm,占陆地年平均降水量2.9%。
7、森林能消除噪声污染。据测定,100m的防护林带可降低汽车噪声30%,摩托车噪声25%,电声噪声23%。
三、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区域对林业发展的需求所决定的。一般说来,应当从森林所发挥的作用方面来考虑。而森林的作用受制于特定区域的社会意义和国民经济意义,就其作用来划分,主要体现在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3个方面。
1、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强调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较高层次的社会文化要求,持续不断地提供林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这是持续林业的一个主要目标。作为社会经济大系统的林业产业,担负着为社会发展提供生活资料(燃料、食品等)与生产资料(原材料)的双重任务。随着全球范围内不可再生资源的不断消耗,森林作为主要的可再生资源,其满足人类社会物质需求的作用是绝对不会消失的。人类对森林的社会、文化需求的不断扩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满足人对森林的多种需要和愿望,是林业的根本任务。
2、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主要关注于林业生产者的长期利益。这里必须明确的是林业经济可持续性的主体是林业生产经营者。当前就经济利益的实现方式考察,主要还是通过为社会提供物质产品的形式,实现自身的利益,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林产品产量的持续产出。而林产品的产出,除了取决于林业生产力水平外,同时还受到自然生态环境的制约,更受制于非林业部门的影响。林业经营者经营的森林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环境产品,具有经济利益的外部特征,必然造成林业利益难以在市场条件下完全实现。面对这种情况,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必须有其他实现途径。最可行的方式,一是实行生态补偿;二是国家扶持。因此,林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必须保障林业生产者的经济可持续性。
3、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
[关键词] 林业 可持续发展 目标 对策
[中图分类号] S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3)03-0088-01
林业可持续发展是对森林生态系统在确保其生产力和可更新能力,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和生态多样性不受到损害前提下的林业实践活动,它是通过综合开发培育和利用森林,以发挥其多种功能,并且保护土壤、空气和水的质量,以及森林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既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不损害未来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林业。可持续林业不仅从健康、完整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良好的环境及主要林产品持续生产等诸多方面,反映了现代森林的多重价值观,而且对区域乃至整个国家、全球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存环境的改善,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几乎渗透到人类生存时空的每一个领域。现阶段,我国对营林工作相当重视,但林业可持续发展还应当从整体上考察各种影响林业保护和管理的制度,因为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可能阻碍林业可持续利用。
一、可持续发展政策在林业领域实施的意义
1.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基本生存和文化层次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利益的发展。林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向社会提供林木产品、林副产品、林区农产品、苗木花卉、木制品、木工艺品、竹藤制品、艺术品、森林食品、林化工产品,以及与森林资源相关的产品等等。持续发展林业资源在林业以及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明确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
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从长远的角度来考察,树立长远开发的意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经济目标。整个林业经济的主体是林业的开发经营者。要想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建立其他有效的林业开发策略,做到国家扶持林业发展以及生态补偿等措施,保障林业生产者的经济能够持续发展。
3.对实现林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研究
林业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强调的是关于林业生态系统的全面性及其稳定性的发展。在生态系统的重组和建设下,通过对林业生态系统的科学规范的市场经营来优化环境生态系统,为保护地球整体的生态环境作出不同层次上的帮助。特别是在维护无退化林业用地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持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林业的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二、对实现林业持续发展对策的研究
1.发展科技林业
科技是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方针的内涵之一。要实现经济和生态资源环境共同持续发展的目的,就必须依靠科技的力量的来保障两者的共同发展。在林业开发时,利用科技的力量改变人们传统的林业开发模式,改变以往的粗放的式、破坏式的经济发展途径。所以,在林业开发利用的时候要把科技创新放在首位,实施科学的林业开发策略,不断提高林业开发的科技含量,从而达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远大目标。
首先,林业的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要以科技创新理念为指导,以企业为主体根据市场的导向确立新型的科技创新目标,从而提高林业开发的生产力;在科技创新林业发展的同时,运用先进的计算机办公手段,将林业的生产和经营数字化处理,从而提高林业开发的准确性、高效性,进一步加快了林业现代化的发展步伐。
其次,在林业深化体制改革的时候,要根据林业产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优化改革,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实践中得出结论,为林业发展提供正确的指导思想,从根本上保证理论和实践整体性,做到相互推动、相辅相成。同时通过各种鼓励方式,来调动林业科研人员的研究积极性,加快研究成果的转化速度。
第三,加大对林业的基础研究以及运用技术研究的投入力度。一方面对林业的生态系统建设以及检测上加大研究力度;另一方面要做好树苗、树种的结构优化工作,充分结合高新技术来培育新的优质品种;同时还要在生产加工的技术进行升级,改变以往传统的低效加工模式,在木材的加工、制造以及开发技术上进一步研发,最大限度上提高木材加工的技术水准,从而提升林业产业的市场价值,提高林业的市场的总体竞争实力。
2.优化林业经济的结构,保障林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通过对林业经济结构的优化,保证持续的物质供应,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要以市场导向为原则,合理规划原料需求,加大对优质品种的种植力度,扩大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第二产业建设方面,加大对新产品的研发力度,不断创新产品,改变以往的低层次加工状态,向高层次的开发层面发展,加快产业转变的步伐;对于林业服务产业上,在加大林业第二产业的基础上,合理开发林业旅游业的发展,加对森林、园林以及花卉方面的投资力度。通过“以二促一带三”的林业发展战略,科学合理的改变林业生产力布局,放弃落后产业,优化传统的林业产业,创造新型的林业产业体系,通过对林业产业的重新整合优化,从而改变林业产业在结构上的不合理因素。
3.完善林业法律体系,制定科学的政策制度
首先,在政策引导和整体调控下,通过运用法律强制性制约和林业规范的约束,提高社会参与保护林业的热度,从各个方面清扫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上一切障碍,同时使用经济、法律法规以及政府干预的方法,加强对林业的科学管理,通过各种经济约束手段保证林业的投入和短期行为。其次,征收生态税收,促进林业资源的使用效率。再次,从法律法规上加强对林业持续发展的保障,构建一个完善、有效的法律和政策体系,最大限度的保障林业可持续的发展道路的实现。
4.深入研究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及林业发展的核心技术
第一、从加强我国林业的科技研究方面来说。当前的林业发展现状要求我们要快速的构建人工林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人工林配套技术体系以及集约经营技术模式。不断进行技术更新,研究出一个综合有效的科学森林开发体系,利用高新技术来对森林的各种灾害进行预测和防备,从而保证了林业发展的科技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第二、主张建立高科技林业示范园区。建立一个示范性的可持续发展的林业园区能够在林业发展过程中探索、研究出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办法和措施,为整个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技术和经验的帮扶。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具有重大的意义。良好的社会和生态环境是我们全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选择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于每一个人都至关重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为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各种物质条件和美好的生态环境。人类是林业的生产和经营者,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时运用的各种林业产品和生态环境服务都要考虑其可持续性,这样才能保证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持续性,从而保证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在林业问题中构成不同态度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1有利于促进我国林业事业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也逐渐受到了重视。面对目前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我国必须加大规模开展林业建设。在林业种苗数量和需求不断增加的现实情况下,我国必须对林木种苗的质量提出更高要求,既要保证林木种苗的来源充足,也要保证林木种苗的高质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林业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对于林业建设来说,这并不是一个短期的过程。需通过培育优质、多样的种苗来实现林业的长期发展,达到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本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规范来开展林业建设。大力发展我国林业种苗事业,有利于促进我国的林业事业全面发展,加快解决我国的气候问题。另外,林业种苗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加快培养优良品种的速度,促进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
1.2有利于促进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
林业种苗在林业事业中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只有坚持不断加大对林业种苗的建设力度,才能促进我国林业产业高效率的发展。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林业种苗的质量不过关,就无法保证我国林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因此,保证林业种苗的质量,可以帮助我国节约林业发展成本,培养优良品种。众所周知,树木是空气的净化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帮助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受灾地区,大面积的发展林木种苗可以帮助当地恢复自然生态环境,还可以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
2加强林木种苗在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加强促进林木种苗的发展,重视林木种苗的质量,可以有效促进我国的林业可持续发展。现分析加强林木种苗在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措施。
2.1保障林木种苗的质量
林木种苗的发展是发展我国林业体系的关键。为了促进我国的林业可持续发展,我国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林木种苗生产,实现有法可依,使林木种苗得到规范化发展;我国应加强对林业工作人员的培养,坚持依照法律法规规范种植活动,积极培养出优良的林木种苗品种;我国应坚持利用科学的手段,积极进行必要的科学实验,在实际生活中利用经验教训,提高林木种苗的质量,根据不同地质选择不同的林木种苗品种,根据不同的气候因素、按照不同的种植培育方案进行培育。我国的林业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林木种苗操作人员进行专业技术方面的培训,积极鼓励技术人员培育出更加优良的品种,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试点。
2.2加强对林木种苗的管理
为了促进林木种苗的发展,我国应加大对林木种苗的资助,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坚持科学发展观。在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我国应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坚持在政府主导的体制下,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积极推进地方市场的配合经营。政府在管理林木种苗的过程中,要提高对种苗质量的要求,增大国家林业发展面积,加大在林业产业中的投入。在林木种苗的发展中,国家应重视对整体发展布局的规划。坚持在具体工作中寻找统筹的办法,进一步划分林木种苗建设的发展区域,将林木种苗事业作为国家的一项重点建设项目。另外,我国要加强对林木种苗基地的建设,积极设立林业管理机构,在管理机构中组建合理有效的管理小组,在林木种苗的不同阶段,根据出现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培育方案。我国应在制度完善的前提下,加强制定员工培训计划,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促进林木种苗技术的提高。我国要注意对林木种苗基地进行规划,通过试种研发新品种来提高林业发展的整体水平,来满足我国的经济文化发展需求。在高科产业发展的现实情况下,我国现代林业的发展不仅要加强数量上的建设,更要重视质量上的提升。
3小结
股利政策是企业结合自身情况、市场环境和投资者等多方面因素,平衡企业内外利益集团利益的基础上,对税后利润分配有关事项所制定的方针与决策。
股利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1)股利支付的具体形式;(2)股利支付率的高低;(3)股利支付率的增长策略;(4)股利发放的具体程序。
股利分配政策影响因素
对于股利分配政策而言,很多因素都能对其产生巨大影响。对股利分配政策的影响因素如图1所示。
·企业的发展潜力和企业规模
股利分配政策受到企业发展阶段与企业规模的影响。当企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时,如果出现投资项目比较多,对资金需求比较旺盛的情况,这个时候股利的分配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内部与外部融资的资本成本。如果企业内部融资不力的话,企业往往通过不分配股利或者少分配股利的方式,将资金留在企业内部使用。因为这样的方式,所花费的成本比企业向银行贷款或者向资本市场融资所花费的成本要低。相较于较小的,处于扩张阶段的企业而言;由于大企业筹资渠道多,发展较为稳定,扩张意愿较低,因此大型企业倒更有可能分配股利,尤其是通过现金的形式来分配股利。
·企业盈利能力
企业的利润是进行股利分配的重要来源,而且依据我国现行的财务制度,制度当中也明确规定:企业如果当年处于亏损状态,一般不得分配利润。因此,企业的盈利能力成了股利分配的重要因素。由于管理层对企业配股具有约束权,企业也在管理层的影响下出现了操纵利润指标进而实现操纵配股资格的情况。我国目前很多企业都存在盈利多则多分配利润,盈利少则少分配的现象,缺乏对股利分配政策进行一个良性的长期规划。
·企业财务状况
债权人通常都会在借款合同当中采取一些限制性条款用以保护自身资产的权益,限制当企业财务状况不佳时不得对利润进行分配。同时,企业管理层也十分关注企业的财务状况,因为财务状况影响到了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在负债率较高的情况下,大部分企业是不愿意将利润以现金的形式分配出去的,即使要分配,通常也采用的是股票股利的形式。
·企业经营管理
企业一般有一个长期的目标股利支付率,股利的变动只是对既定的目标股利支付率进行部分调整。企业管理层往往愿意维持稳定的股利政策,除非迫不得已,企业管理层不愿意降低或取消股利。企业股利政策体现了管理者对未来前景的看法。
·二级市场投资者的影响
二级市场投资的收益来源除了企业的分红,还可以来源于企业股价的 波动。二级市场投资者一般都投资于成长性较好的企业,他们通常通过市盈率来衡量企业的成长性,他们总希望市盈率较好的企业少分配现金股利而多分配股票股利。因此,企业为了吸引投资,扩大市场影响率,往往会受到二级市场投资者的影响。
企业可持续发展下的股利分配政策的建议
·现金分红值得提倡,但是不宜一刀切
企业如果采取现金分红的股利分配方案,这样的方式不但可以使股东获得最直接,最实在的收益,最大限度保障投资者的收益,还可以有效的防止股市的投机行为。最为重要的是,企业如果通过现金分红的方式发放企业股利,可以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增强他们投资企业的行为,活跃繁荣市场,为企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我国股票市场日益完善的现在,维护股东利益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通过良好的股利政策吸引投资者,从而形成筹资—投资—获利—增值的良性循环。
我国目前证券市场还存在很多投机现象,反应在股票上的具体价格有可能和其内在价值没有很大关联,有可能业绩好的股票价格不涨,业绩差的股票价格猛涨。股票的涨跌受庄家控制,而企业不能产生实际经济上的增长,不能在本质上为提高股票价格做出贡献。投资者缺乏一个正确的价值参考坐标,进行不了理性的投资。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在这样的市场情况下,企业的价值都能够直接通过现金分红的方式来体现,或者股票的价格能够直接和现金分红的情况挂钩;这样投资者就有了一个正确的价值参考坐标,从而有可能做出一些理性的投资选择,这样对规范我国证券市场很有帮助。
当然,是否把现金分红作为所有企业在筹资的必要条件不能一刀切。因为考虑到很多成长期的企业,需要大量现金进行投资,发展,不可能有大量的资金来进行现金分红。如果对这类企业强制性的规定其进行现金分红,往往适得其反。而且,根据股东利益最大化目标来看,企业是否采取现金分红,要看这些现金利润的留存能否产生足够合适的边际投资收益率。如果所产生的边际投资收益率高于发放现金股利所产生的社会边际投资收益率,则适宜将现金留存企业;反之,可以采取现金分红的方式。
·引导企业正确的股利分配观念
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是规定了股票股利是按照股票的面值予以资本化的,这样的规定意味着股票股利与现金股利处于同样地位,从“未分配利润”账户转出的金额相等。这种“未分配利润”的方式,不影响资产,负债,也对股东权益总额不产生影响,因此多少数额的“未分配利润”能够转为股本就是一个关键的问题了。国外是采取了两种不同的情况对此进行处理:当低于20%的小比例股票股利按公允市价予以资本化后计入“股本”,超过面值的部分计入资本公积:超过20%的大比例股票股利按面值予以资本化。
相较于国外的处理方式,我国的处理方式产生了以下两方面的负面影响:其一,这种方式损害了取得红利的股东权益,造成了其财富向取得红股的股东转移。因为企业在发放股利后,摊薄后每股的净资产值高于每股股票面值,股票股利的实际价值大于一元现金股利,意味着取得红股的股东是以低于每股净资产的价格去获得股票的。其二,频繁送股导致市场混乱。一般而言,企业未分配利润数额固定的情况下,按照股票价值来送股,可送的股票数较多;在相同情况下,按照市价来送股,可送的股票就较少。在按公允市价将未分配利润予以资本化的情况下,只有具备较高盈利的企业,相对而言,才具备高比例送股的能力。因此,国外企业较少采用股票股利的形式。而我国出现频繁送股的情况,与我国现行的不太妥当的会计处理方法有着必然的联系。
·加快国有股减持工作,优化企业的股权结构
我国很多企业还存在国有股比例过大的现象,通过进行国有股减持,可以完善企业的法人结构,为企业治理优化奠定基础;同时也可以避免国有资本过度的进入竞争性行业。国有股的减持可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降低国有股比重。有选择的将国有股的绝对控股状态降低到相对控股状态,如果能做到完全退出更好;二、通过国有股减持将目前有一个国有集团绝对控股的情况改为由几家国有或者几家民营企业相对控股;三、实现企业股票全流通,解决股权分裂问题。在实际的国有股减持工作过程中,肯定会遇到种种操作方面难题,相关部门一定要周密安排,采取多种政策多种渠道进行分流,减少市场压力。同时,必须在企业当中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加强独立董事的权利,保障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积极培育机构投资者
目前,我国有近300所高等学校开设有土木工程专业,涉及工、理、农、林、师范等学科。各校每年招生人数不等,最少60人、最多可达600人。这些学生毕业后将从事建筑工程、桥梁工程、地下工程、道路工程、岩土工程、隧道与涵洞工程、铁道工程、市政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安装工程、矿山建设、交通土建等行业的建设工作。土木工程专业适应了我国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就业形势良好,但是,居安思危,有必要深入研究如何保持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不断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
一、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和从业范围土木工程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获取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能从事土木工程设计、施工与管理工作,具有初步的项目规划和研究开发能力;能在房屋建筑、隧道与地下建筑、公路与城市道路、铁道工程、桥梁工程、矿山建设等的设计、施工、管理、咨询、监理、研究、教育、投资和开发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
(二)毕业生基本规格在德育方面:热爱祖国,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艰苦奋斗、遵纪守法、团结协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文明礼貌、心理健康、勤奋努力、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在智育方面:具有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知识和素养,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在体育方面
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知识,达到国家规定的体育锻炼和军事训练标准,形成健康的体魄。在素质教育方面: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的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管理和组织能力。
(三)教学计划从课程设置上看,教育部1998年专业目录设置的土木工程专业,涵盖了原来的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工程、矿井建设、城镇建设等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专业。专业的拓宽主要体现在专业基础课程的拓宽和对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内容编排、教学方式等,应充分反映各校培养特色。对此,专业指导委员会建议课内总学时控制在2 500学时之内,其中公共基础课不低于50%,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分别占30%和10%左右,剩余10%由各院校根据自己特点安排。课程性质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选修课又分为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并规定课程总量中至少应有10%左右的课程为选修课程。
内容摘要:本次实证选取了私募股权投资企业苏州高新区高新技术公司作为企业样本,以2010年至2011年的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作为研究的样本数据区间,运用帕利普的财务分析法和Office EXCEL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
关键词:帕利普法 私募投资 可持续性增长
研究设计
现有研究对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很少,忽略了利润分配与股利政策对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影响。基于此,该文运用帕利普财务分析法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为上市公司和投资者提供些借鉴。
样本企业为苏州高新技术产业有限公司(600736),数据来源:和讯网http:///公布的2010年度和2011年度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原始数据,运用帕利普财务分析法和EXCEL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指标数据进行处理得出。
帕利普法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体系的构建。本文选取了企业5大财务分析综合比率指标,主要说明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共有19个分指标,较全面的分析该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经营与财务综合状况(见图1)。帕利普分析法下可持续增长比率实现的一般步骤:第一,首先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分析评价;第二,分析销售净利率;第三,总资产周转率的分析;第四,分析评价权益乘数;第五,计算可持续增长比率并进行明细分析。根据以上4个步骤各分指标的层级分析,最后在第5步骤经过归集,进行分析计算得出企业的可持续增长比率。构建帕利普财务分析法下可持续增长比率的数学模型。
sgr= roe*(1- dpr)= nir* tat* im*rea
(注:sgr为可持续增长比率,roe为净资产收益率,dpr为股利支付率,nir为销售净利率,tat为总资产周转率,im为权益乘数,rea为留存收益比率)
实证分析
运用帕利普财务分析模型对苏州高新公司近2年来的财务数据进行可持续发展分析。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分析,如表1所示。第一,该企业销售净利率2010年、2011年分别为0.11、0.073,同比增长0.037,表明苏州高新公司2011年净利润增加,企业应继续扩大销售,注意调整经营管理方案,提高盈利水平,由此来考察销售收入增长的效益。第二,总资产周转率越高,表明企业投资的资产周转的速度越快,资产效率就越高,资产结构的分布合理,有较强营运能力。该企业2010年、2011年总资产周转率都为0.02,说明企业保持全部资产进行经营的效率不变,资产流转的速度也保持不变。因此需要管理人员通过规范的管理,提高销售收入或处置资产,提高企业的总资产利用效率。第三,该企业2011年度的权益乘数比2010年度增加了0.2,权益乘数越大表明投资者投入企业的股本所占全部资产的权重越小,企业负债率就越高;反之企业负债的程度就越低,债权人的权益会受到很好的保护。
对销售净利率的分析,如表2所示。第一,苏州高新公司2010、2011年销售收入成本率分别为0.72、0.62,销售收入成本率数值越大,企业的利润就会降低,苏州高新公司2011年的销售成本少于2010年的销售成本,说明该企业2011年的利润比2010年有所增加。第二,该企业销售毛利率2011年度比2010年度增加了0.56,表明企业的营业利润率2011年较2010年有所上升。从表2可以看出,毛利率的变动和销售利润有差距,说明公司在营业成本、销售费用的控制变量上的增加,导致销售利润率降低,与销售毛利率的构不成协调的比率。因此企业可采取开源节流的方法,控制相关变量成本来增加利润总额。第三,销售收入的期间费用中2011年的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产品销售费用都比2010年有所增加,销售收入2011年比2010年有所减少,导致期间费用与销售收入净额之间的差额增大,销售收入期间费用率2011年比2010年上升了0.078,而该比率越低越好,否则会影响企业的盈利。第四,该企业2011年度的销售收入净利率比2010年度增加了0.027,它与净利润成正比例关系,与销售收入成反比关系,企业在增加销售收入额的同时,必然会获得同等的净利润,才能使销售净利率保持不变或有所提高。第五,销售息税前利润率2011年度的比2010年度减少了1.11,是由于该公司2011年度的财务费用和利润总额减少而引起的。
对总资产周转率的分析,如表3所示。第一,该企业2011年度比2010年度的流动资产周转率增加了2.14,是由于营业收入的减少和流动资产的增加引起的。在一般情况下,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流动资产周转速度越快,利用越好。在较快的周转速度下,流动资产会相对节约,相当于流动资产投入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企业的盈利能力;而周转速度慢,则需要补充流动资金参加周转,会形成资金浪费,降低企业盈利能力。第二,该公司2010、2011年流动资产垫支周转率分别为0.16、6.12,由于产品销售成本减少,流动资产增加,导致流动资产垫支周转率减少,由于流动资产增加,可看出该企业变现能力增强。第三,苏州高新公司的固定资产周转率2010、2011年分别为5.52、2.63,相比同期减少了2.89,可知苏州高新公司目前并未扩大经营模式,一方面是受资金制约,另一方面是由于公司管理能力有限所致,该企业应对闲置的机器设备以及附着在房屋及建筑物上的计提减值做准备。第四,应收账款周转率2011年度的比2010年度减少了3.77,该指标是反映应收账款变现能力的快慢和管理效率高低的指标。从表3中可以看出2011年该企业是下降的,表明企业应收账款占用资金上升。第五,存货周转率是评价企业的从购入存货、投放生产直至销售收回等各个环节的综合性指标。苏州高新公司在2010-2011年期间,存货周转率下降了0.22,但周转水平基本维持不变。说明企业在控制变量存货方法得当,而存货周转率不高是由于行业的因素制约。
对权益乘数的分析,如表4所示。第一,苏州高新公司2011年度的流动比率比2010年度增加了0.5,流动比率虽然逐年上升但增幅不是很明显,且小于1,说明流动比率状态不佳,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不甚稳定。流动资金除了满足正常的生产经营外,很难有足够的财力偿付到期的债务。从公司2010-2011年的资产负债表可以看出,流动比率的上升主要得益于公司的流动资产增加高于流动负债增加。但较低的流动比率使企业存在经营风险,目前的金组合应适当改变。第二,速动比率仅相当于流动比率9%,说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十分脆弱,企业资金结构存在着严重的隐患,因此改革势在必行。第三,资产负债率是评价企业负债水平及风险程度的重要性指标。根据行业规则,企业的负债比率应该保持50%左右,最高不应超过65%,70%以上会出现财务困境。2010-2011年,苏州高新公司的资产负债率由接近财务危机边缘70%开始,逐渐呈上升趋势。第四,该企业2011年度的利息保障倍数比2010年度减少了1.81,一般来说,该指标比率越高,说明企业支付的利息费用能力越强,企业对到期债务偿还的保障程度也就越高。企业利息保障倍数呈下降的趋势,表明企业支付利息费用的能力下降。
模型检验:根据2011年和2010年度苏州高新技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0.08和0.11,股利总额分别为1175393523.26和991927627.28元,净利润总额分别为326767270.69和354106148.68元的资料和数学模型计算得出:
2011年Dpr(股利支付率)=股利总额/净利润总额
=1175393523.26/326767270.69=
3.59
2010年Dpr(股利支付率)=991927627.28/354106148.68=2.80
2011年Sgr(可持续增长比率)=0.08*(1-3.59)=-0.21
2010年度可持续增长比率=0.11*(1-2.80)=-0.20
可持续增长差额=-0.21-(-0.20)=
-0.01
对可持续增长比率分析与数学模型检验,如表5所示。苏州高新公司未分配利润过多,影响了再筹资和资金分配。该公司的2011年的净资产收益率由2010年的0.11,下降到了0.08,下降了0.03,而可持续增长率2011年为-0.21,2010年为-0.20,2011年负增长了0.01。鉴于此,经过以上层级分析得出,该公司应发放现金股利,尽量减少发放股票型股利,当投资者们认为收益留在企业时能产生较高回报时,可采用降低股利的支付率,这样可使股东容易接受。反之,股利支付率的下降会引起投资者的不满,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使股票的价格下跌。而一家公司支付的现金股量如果相对稳定程度高,能成为衡量企业综合经营的管理水平及可持续性的重量标志。
本文采用帕利普分析体系的指标分解方法,在以净资产收益率为目标的基础上,以企业可持续发展比率为目标,强调企业可持续的发展能力,弥补了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的缺陷,体现了追求企业长期发展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观念,综合反映苏州高新技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资本结构和股利政策的共同作用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戴春兰.杜邦分析法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武汉工业大学学报,2000(4)
2.袁雁鸣.浅谈杜邦分析法[J].会计之友,2006(29)
3.林秋妹.帕利普财务分析体系在企业中的运用[J].商业会计,2006(9)
4.黄世忠.OPM战略对财务弹性和现金流量的影响[J].财务与会计,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