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2 09:48:31
导语:在可持续畜牧业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查阅相关文献研究报道,生态健康养殖,应是在严格遵循疫病防控、食品安全、畜牧生产等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禽畜生物学特性、生态环境影响、粪污处理等等前提下,借助先进的畜牧养殖技术和防疫实践技术,而以生产健康、绿色、无公害的禽畜及产品为目标,着力追求安全、生态、优质、高效为内涵的健康养殖业。具体包含内涵,应有下面两方面内容:一是畜禽养殖应不破坏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取得生产发展、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二是畜禽养殖应该提供卫生、健康、安全的畜禽及其产品。符合这2个基本条件,才可以称之为生态健康养殖。
2畜牧养殖于周边环境的影响
2.1影响周边生态环境。现阶段,畜牧养殖渐成规模化发展,而产生的粪污数量更是与日俱增。但是,废弃物处理设备水平低,粪污处理投入普遍不足,很多粪污被直接堆放在露天,或者被排放到沟渠荒坡中,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极坏,已成为乡村污染的主要来源。2.2影响禽畜及产品质量。由于我国大部分养殖场企业化程度不高,片面追求养殖数量及经济效益,缺乏生态健康养殖的理念以及科学的养殖技术,加上动物卫生监督部门缺乏有效的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手段与条件,一部分养殖场,乱用兽用生物制剂、添加剂、兽药、防腐剂、抗生素等,甚至使用违禁品,如瘦肉精、激素等,造成畜禽产品有害物质超标,不仅严重危害群众健康,而且在国际市场上损害了自身形象,无法出口国外、赢取外汇。2.3破坏其社会公共印象。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大大提升民众社会水平,居民对禽畜产品的需求由早先的量,逐渐向现在的质转移。但是,近年来,市场上频频爆出的,瘦肉精事件、三聚氰胺事件等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众对畜牧产品质量的担忧。加上,禽畜养殖卫生条件不尽如人意,现在社会对禽畜养殖业的认同度是越来越低。
3生态养殖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养殖技术的推广,一则保护了生态环境,二则促进畜牧业发展,确保畜产品安全,确保生态、经济、社会等三大效益的综合平衡。推广生态养殖技术,能逐步摆脱产出低、风险高、污染严重、后劲不足等恶性畜牧经济发展态势。在几年来的推广实践中,推广生态健康养殖,能促进畜牧业向着效益更好、环境更优、前景更广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靠拢。总而言之,生态健康养殖,是未来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是发展的后续保障。而确保畜牧业走得更高更远,同样需提升生态畜牧养殖技术水平。某种程度上分析,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4生态养殖于畜牧业的积极引导
实施生态健康养殖,有助于畜牧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有助于改变脏乱差的坏形象,有助于今后畜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健康养殖,有助于畜牧业与农林渔业的结合,有利于发展适度规模经济,有助于畜牧产业的标准化、规模化、企业化发展,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实施生态健康养殖,确保畜牧生产提供健康、安全、放心、无公害的畜产品,有助于树立品牌形象,有助于增强畜牧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5推广畜牧生态养殖技术近些年来,国内各地都在探索推广畜牧生态养殖技术。而在山西本地同样探索不少实用的生态养殖技术,现在作汇总阐述:(1)种草养畜:此项技术,经种植优质牧草,以饲喂草食畜类,能减少添加剂的应用。一方面节省用料成本,二则控制药物残留,确保养殖禽畜的高品质。同时,排泄部分粪便,可做有机肥涵养草场,控制粪便的环境污染。(2)疫病防控:调查流行病学发生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免疫程序,选择其中有效的疫病防控方案,大大降低生物制药、兽药剂、添加剂等的使用。同时,制定严格休药期,拒绝使用违禁药品,严格卫生防疫监管,确保禽畜养殖个体的健康卫生。(3)发酵床养猪:借助微生物发酵原理,将微生物与秸秆、稻壳、锯末等,按照恰当比例混合调配成发酵床垫养殖生猪。这项技术的应用,借助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更好转化粪尿,大大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同时,用适合禽畜的生活习性,节省了粪污的处理费用。(4)林网化生态养殖技术:该技术在笔者所在的乡宁县区域推广普及率较高,主要技术特点是利用山地丘陵地区良好的植被,放养当地土鸡品种。土鸡性活泼,善奔走,林间放养符合土鸡特性,土鸡以林间青草、昆虫、果实为食,辅以饲料,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土鸡原有的风味和优良品质。良好的植被为土鸡养殖提供了较好的疫病保护屏障,鸡粪又给林木提供有机肥料,不会污染环境。该技术已经取得非常明显的经济和生态双重效益。(5)畜禽—沼—渔—农作物循环利用技术:该技术通过养殖畜禽,产生粪污,进行沼气发酵,产生沼液、沼渣,一部分用于渔业饲料,另一部分用于农作物肥料,农作物收获后可出售,可作畜禽饲料。整个循环过程充分利用了粪污,产生畜禽、沼气、水产、农作物多重经济效益,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生态环境污染问题。
作者:屠牧仁 王宪宁 单位:1.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牧草机械管理站 2.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动物卫生监督所
参考文献
[1]吴梅阶,余舒.规模畜禽养殖场环境污染与控制措施[J].养殖与饲料,2010,(10):99-100.
[2]郑强,王维民,刘德敬,等.规模化猪场“猪—沼—渔—作物”处理模式的研究与应用[J].当代畜牧,2006,(6):42-44.
1.大面防疫存在的问题。
(1)免疫程序欠科学。应根据动物的日龄、生产目的、防治疫病种类和当地疫病流行状况等因素来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其中应包括接种的疫病种类、疫(菌)苗种类、接种时间、次数及间隔等内容。动物传染病不是单一的,要保证安全就要按照免疫程序注射相应疫苗,而现在动物防疫部门受政策的限制,向养殖户只能够提供强制免疫疫苗,不能向养殖户提供全方位的疫苗保障,使得其他疫病的防治不到位,无形中造成了一些疫病的乘虚而入。
(2)防疫观念片面。①在基层往往是把免疫注射放在了动物防疫的首位,实行“政府部门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的责任制,而对消毒灭源、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引种检疫等环节抓得不严,造成了动物传染病防治环节的疏漏。我市多起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都是上述环节出问题引起的。②动物传染病的防治措施要按“早、快、严、小”的原则,而对口蹄疫、禽流感等一些传播剧烈的传染病要由国家指定实验室确诊,这个过程,对疫点封锁、疫情控制造成困难,延误了最佳防制时间。③由于受动物疫情保密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的影响,一些地方政府考虑到政治影响、政府政绩、经济利益等因素,在动物疫情的处置上不能很好地执行防治技术规范。
(3)防疫经费没保障。由于我国动物防疫实行国家、省、市、县分级负责制,所以动物防疫的巨大的经费开支由政府承担,而大部分县政府由于财政紧张,并未把动物疫病防疫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同时动物防疫部门又没有专门的防疫经费,尤其是对病死动物的无害化处理没有专项经费。
2.疫病及免疫抗体监测存在的问题。
(1)检测样品采集难:农村散养户居住非常分散,有些地方交通也不方便,要获得大而全的监测样本难度很大。目前,农村家庭散养动物(猪、牛、羊、鸡)仍是畜禽生产的主体,做好农村散养畜禽免疫抗体监测任务十分艰巨;大多数养殖户对抗体监测还存在不理解、不支持、更不配合的现象;操作人员技术不够娴熟,采血时间长、操作不规范,有血液流出等现象时,更加剧了养殖户的抵触情绪;养殖人员不配合畜禽采血,还有其他原因是国家对采血后的养殖户也没有经济补偿。
(2)动物疫病监测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素质高低不一,有的缺乏责任心,有些县监测人员频繁换人。
(3)动物疫病监测方式简单,手段落后。动物疫病监测缺乏长期的重视,实验室缺设备、少仪器、无试剂,监测病种少,方式简单,功能不全,监测效果不佳,难以满足工作需要。
(4)养殖户对动物疫病监测的意识较低。虽然近年来我国对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加大了投入,动物防疫机构也越来越重视动物疫病监测,但是养殖户依然存在很多担忧,“一怕、二拖、三拒”的现象依然存在,由于养殖户们不积极配合疫病监测工作的开展,监测工作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5)动物疫病监测信息处缺乏时效性、科学性。动物疫病监测首先要到各养殖场(户)去采集信息,采集回来的信息要经过统计、整理、分析,得出的数据作为预警和评估的依据,而多地方和政府都不能及时的对信息进行及时规范的处理与评估。
(6)监测经费严重不足,目前还只满足于完成上级下达的监测任务,没有立足本地的监测计划和目的。
3.大多数饲养人员文化程度偏低,养殖从业者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1)在动物疾病控制上存在误区,比如注重个别病猪的治疗,而不注重猪群的疾病控制。
(2)在消毒观念上存在误区:一些农民认为未发生疾病时可以不进行消毒;一些农民不知道消毒剂的消毒效果与其杀菌能力、杀菌谱有关,简单地认为消毒剂的气味越浓其消毒效果越好;消毒前,环境不进行彻底清洁。
(3)生产管理跟不上:有的农场组织和管理不到位,规章制度不到位,缺少消毒设施,粪便乱堆乱放,更没有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设施,闲杂人员随意出入,未将生活区和生产区分开,畜舍内外环境的消毒工作开展没有制度。
(4)不注重关键疾病的净化,导致疾病控制越来越困难。
二、对策
1.调整预防和控制疾病的观念,树立“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的重要理念。
良好的营养供应,除了考虑饲料的成本以确保蛋白质,能量,营养需要,而且还要保证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的比例均衡。良好的营养和管理要求对于生长发育不同阶段的畜禽给予相应的呵护,尽量减少换料、转群、注射、环境突变等对畜禽带来的刺激。善待它们,它们会还给丰厚的回报。
2.强化对饲养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疫病监测人员的培训,提升人员素质。
(1)将不断变化的形势和不断更新的业务知识结合起来
县(区)畜牧技术管单位构应通过对养殖户代表或生产人员进行技术知识培训来加强动物防疫的基本常识,帮助他们应用到实际中,同时也提高他们的依法防疫、科学饲养的意识,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
(2)对动物疫病监测人员的培训
首先加强对动物疫病检测人员责任心的培训,其次是业务知识和能力培训。监测需要先进的仪器设备,优质的诊断试剂和有责任心高素质实验室工作人员。监测人员,设施,设备和其他因素会对监测结果的准确性产生影响,为确保得到有效和可靠的结果,实验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①应选择国家或行业标准规定的,有标准化的诊断试剂和操作程序的技术方法,这样所得的检测结果才具有参比性、重复性。②充分理解和掌握不同监测方法的原理和应用。③采集样品具有科学性和代表性。④懂得检验结果代表畜群某一时点群体机能状态和疫病情况,而病情总是发展变化的,要全面收集样品信息并与检验结果有机结合,进行研究分析,提高检测结果临床指导、应用能力。
3.治疗病猪要有全局观
一出现病猪就要提高警惕,分析原因,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后采取全群药物控制措施,对于发病个体视发病情况具体对待。有专家提出规模养猪场防病新策略,即“病猪‘五不治’,即无法治愈的病猪不治;治疗费用高的病猪不治;治疗费时费工的病猪不治;治疗后经济效益不高的病猪不治;传染性强、危害性大的病猪不治”。
4.消毒意识的培养。
消毒的目的是杀灭传染病病原体,研究表明,在正常情况下密闭的猪舍在冬季和夏季空气中细菌的浓度是舍外的1100倍和500倍,半开放猪舍空气中的细菌的浓度为舍外的110~580倍,这些细菌的1%是病原微生物,它们漂浮在空气中易被猪吸入引起肺部感染,也可能落到地面上或设备上。因此未发病地区的养殖户们也应该做好畜舍的日常消毒,防患于未然。目前新类型的消毒剂,例如氯制剂,碘制剂,季铵盐等都是环保消毒剂,它们的使用剂量低,安全系数高,对人和动物均无害。
5.加强管理,注意畜禽饲养的常识和疾病防治知识的普及。
畜禽养殖的效益与畜禽的健康密切相关,因此,必须加强管理,培训防疫人员,建立科学化的消毒系统、规范化的预防接种程序。定期消毒,定期驱虫,灭鼠,建立健全严格的准入管理制度,例如,禁止闲杂人员进入,车辆进出必须消毒,病死畜禽进行无害化处理。
6.加大投入,保障运行。
一、转变观念, 调整结构,发展质量型畜牧产业化体系
要实现新疆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转变观念进行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所以,需要对产品结构进行升级,不仅需要提高产品产量,更需要注重提高产品的质量,转变以往只强调单纯养殖数量而不注重养殖质量的观念,走出观念误区。另外,把良种养殖推广开来,普及到各个区域,以生态养殖为目标,努力研究开发投入少又对环境少害或无害的绿色畜牧产品,使得这些产品具有高效益、高产出、高附加值的特点,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的共赢,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新疆的畜牧业发展以后,达到一定的时期,就应在畜禽的数量上进行适当的控制,规定上限或制定养殖指标。而对于生态环境方面,必须着重注意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在环境保护方面,国外有许多可以借鉴的经验,他们制定了许多对环境有利的法规和规定。比如前欧共体制定法规作了规定,限制了每公顷土地可以养殖多少头会产生粪便的畜禽,规定每公顷土地可以养殖2头奶牛,4头犊,每公顷可养育16头猪,养133只产蛋鸡,育285只成鸡,这就相当于每公顷土地可以排放170kg的粪便。另外,在东亚,日本对本国畜牧场应选在那个地方做出了非常严苛的规定。相比较之下,在环境保护这方面,我国还做得不够好,没有明确规定畜禽饲养场对环境的责任。虽然国家曾制定了相关的文件来促进新疆对环境的保护,比如《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九五”期间及2000 年环境保护目标》和《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但是没有具体、明确地规定新疆畜牧业集约化饲养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也没有采取其他更有效的措施。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在研究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着力关注点。因此,要实现新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走提高经济效益和保护环境的双赢道路,实现新疆畜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以及现代化。
二、积极应对WTO挑战,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畜牧业的信息化发展
随着新世纪我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我国已经逐渐融入国际市场的大浪潮之中,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须遵守国际标准来进行标准化生产。当今世界国际市场的竞争,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产品质量和产品价格的竞争。所以,我国要想赢得这场竞争,就必须借鉴外国先进经验,提高自己的产品质量,走“标准化”、“科技化”生产之路。具体说来,要实现标准化生产,就需要:首先,必须构建一套连接饲料生产、养殖生产、加工和流通等流程的标准体系。这套体系必须是完整的,不仅涵括饲料厂、养殖厂、产品加工厂以及销售商等前期环节,还要涵括到消费者也就是普通老百姓的餐桌上。这个体系内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依据食品质量标准来保证产品的质量。对于产品在包装和运输的环节上,有关部门必须要对饲料、添加剂等进行严格的检测,从而确保畜产品残留物对消费者不会有危害,使产品质量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其次,构建一套完整的保障体系来实现产品标准化生产。保障体系由政府颁布的政策法规来构成,同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使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在有序中进行,营造良好安全的食品环境;然后,还需要构建一个包括政府、法律、媒体以及中介组织在内的强大有效的监督体系,定期地对产品进行抽检监测,然后在媒体上公布监测结果,凡是产品有问题的就进一步曝光,这样就提高监督的透明性;最后,为畜牧业建立档案记录,对每个工厂的生产过程比如原料和饲料的采用、预混料和添加剂的使用、产品品种、养殖过程等建立完整的档案记录,归纳整理入库,以便于最后在出现产品安全问题时可以有据可查,可追踪其源头,实现最快最好地解决问题。1999年5月18日,国务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饲料卫生标准》《饲料原料标准》,最近国家环保局又了《畜禽养殖排污管理条例》和《畜禽养殖排污标准》,这些条例和标准标志着我国养殖业、饲料工业与环保事业在法制建设道路上迈出了具有重大意义的步伐,为我国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必将促进我国畜牧业的长足发展。另一方面,在新疆加大力度研究畜牧产品的新加工技术并应用于实际操作中,针对畜牧产品不仅构建相应的产品标准体系,同时还构建了质量保证体系。在产品标准方面采用GMP标准,而质量保证方面实施世界通用的HACCP规范和ISO9000规范,使产品标准和质量与世界接轨,有益于产品在世界市场中的竞争。在大量科研项目的结果总结和生产实践的经验总结的基础上,逐步建构新疆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完整体系和模式,新疆畜牧业在可持续的道路上稳步前进,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防范风险,加强政府职能建设
政府处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之中,存在许多风险,其职能需要进行强化、弱化以及转化,也就是说需要强化自身的宏观调控,弱化对市场的围观管理职能以及对社会职能进行转化。要防范市场风险,加强政府职能建设,就需要做到:1)树立并进一步巩固政府公共管理理念,从而有效实施公共管理。首先公共管理理念要求政府依法行政,避免行政时与法律相违背,同时要杜绝“暗箱”操作;其次,公共管理理念要求政府对自己政务进行公开,提高政务透明度,保证牧民可以准确全面地获知政府信息并保证他们的参与权;公共管理理念还要求政府有效进行层级管理,使系统内部可以进行畅通无阻的沟通,相互之间可以协作并发挥互相监督的作用;最后,公共管理理念还要求政府为民众提供公开的服务,借鉴现代企业民主管理的理念,实施有效管理,保证政府往廉洁高效、服务创新的道路发展。2)强化政府基本职能,如明确政府弥补市场缺陷是市场有序运行的职能。政府应把事务分类,把没有或较少外部性的经营也就是完全具有经营性的事务交由市场来主导运作;而对于推广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市场主体培训等具有较强外部性的精英性事务,一方面政府自身进行扶持,另一方面由私人企业调整运作,企业调整参与的成本与收益,保证他们在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时也能追求自身收益最大化,这样就能提高企业在市场运作中的积极作用。3)强化政府在市场中的宏观调控职能,为市场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政府应不断通过努力研究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同时根据市场的变化趋势做出准确反应,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比如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等进行市场宏观调控,而不是一味地运用行政手段干预市场运行。所以,政府应在政策上加强引导、在资金上加大投入、在服务方面保证提供以及在环境方面积极改善,采取一切可利用的有效措施保证特色农业在平稳中完成产业化道路。
四、建设社会化服务体系
要保证特色农业产业化的顺利进行,就需要协调其产前、产中以及产后的发展,这就必然需要一个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这两者紧密相关。而新疆畜牧产业化发展就需要进行当地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具体做法是:第一,根据新疆各地区当前的生产力水平,在适应新疆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上,建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把多种经济成分、多种联系渠道、多种服务形式结合起来,构成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多样性。第二,构建一个服务网络,在这服务网络中,每个服务组织需要分工协作,紧密地配合,还要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或互补长短,这样的一个服务网络就是立体的、多功能的。第三,农业社会化服务时这一新的产业在推进畜牧产业化过程中逐渐兴起的,在它为产业化进程中的各个环节提供充足的需要后,应再逐步使之服务有偿化和经营企业化。第四,构建一个协调合作的服务组织系统,使产业化进程有序进行,避免重复建设和内部争夺利益,使整个服务系统整体向前发展,实现一体化进程。另外,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与农户的沟通联系,比如通过合同购销、合作供销等方式,这样可以帮助产业化的运性机制灵活多样又有章可循。第五,在充分了解各地的具体实际状况和遵循市场运作的基础上,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促进农业社会化的逐步完善,这些政策法规既可以为服务组织的基本权益提供政策保障,又会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进行行为约束和规范。
参考文献:
关键字:苗木业 绿化 发展
中图分类号: TU985文献标识码: A
苗木业是林业发展的基础,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产业。近年来,国家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各省市也根据国家相关绿化计划,制定了本省的生态建设计划。这些无疑为绿化苗木业带来许多商机。市场范围的不断扩大,也对绿化苗木业提高了较高的要求。
一、林业生态省建设以及当前苗木生产状况
我国开展了大范围的争创生态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的活动。越来越多县市在努力提高城市的绿化面积,提升园林绿化质量。这将大大拉动园林苗木的需求。高速公路的不断铺设,城市市政工程的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也拉动了城市环境建设项目发展,促进了当地与周边地区的苗木生产发展。比如说截止2006年底,河南省实现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3.5万公里,位居全国第一位,大大改善了河南省的交通状况。公路的铺设也直接促进了园林绿化产业的发展。2014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即将在山东青岛举行。青岛园区一共分为两个园区,总面积达214公顷。这不仅是我国园林绿化建设的肯定,也是利于促进当地林业生态建设工作的不断发展。
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园林绿化苗木得以持续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园林绿化苗木花卉消费也从礼品消费转变为日常消费,促进了园林绿化苗木的消费。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不断提高,园林绿化林业市场空间也在不断扩大。为了满足林业生态省建设对苗木的需求,河南省林业厅从2008年其就开始对生产急需、育苗技术复杂、繁育困难的优质林木种苗培育进行扶持。制订了《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优质林木种苗培育资金扶持办法(试行)》,并以文件形式进行下发,2008 年扶持金额达 1100万元。国家也对一些大型苗圃基地,进行税收补贴,甚至免除一部分企业的税务,大力促进苗木产业的发展。据农业部种植司数据统计,全国苗木种植面积从1997年的8万平方公顷,扩展到1999年的12.3万平方公顷,2001年的15万平方公顷,2004年达约53.3万平方公顷。例如福建省漳州市建起了4067平方公顷,产值1亿元的花木基地。
“十五”期间,山东省的林木苗木工作,紧紧围绕林业发展这一要务,狠抓了林木苗木生产的宏观调控,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五年来,全省育苗面积达到了 550 万亩,培育各类苗木 150 亿株,苗木总产值达到 200 多亿元。育苗单位和个人 3.6 万多家,从业人数 100 多万人,育苗的树种、品种 2000 多个,不仅满足了山东省造林绿化的需要,而且销往 20 多个省、市和自区,有些苗木、花卉还出口到国外,育苗水平、数量和质量有了大大提高。
二、绿化苗木业发展与苗木生产相应分析、归纳和研究
苗木业受到区域、气候、运输的限制,呈现了不同于其他产业的特点。城市所适用的绿化种类,受到纬度气候的限制。比如在北方城市种植南方树种,则需要在冬季养护工作中付出额外的工作量,而且苗木成活率也较同一纬度品种成活率低许多。只有少量的广幅性优质苗木才能得到大范围的种植。我们需要研究生产新优园艺品种,例如地被植物等,满足多数城市绿化建设需求。
长期运输会降低苗木的生命力,物流运输成本也会导致苗木综合单价的提高。如果个人只是买一棵树,等到树木运送的时候,他会发现树木的运费远远超过了树木本身的单价。所以对于一些气候相近但是距离较远的城市生态建设的苗木种类,应该考虑在城市周边多生产,可以间接控制成本的上升,提高苗木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苗木的经济效益。
将绿化林业的发展与苗木生产进行比较分析,可以预测该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绿化林业的不断发展,对苗木产业也提出不同的要求。可以说绿化林业的发展决定了苗木生产的发展方向。苗木生产趋势也会对绿化林业发展产生影响。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从绿化林业的发展与苗木生产研究中,我们可以分析出影响行业发展的多个因素,找出影响园林绿化苗木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我们扩大有利因素的影响范围,消除不利因素。比如说新成立的苗木基地缺乏足够的经验,使得苗木生产处于盲目状态,存在苗木滞后、规划不合理等想象。也影响了外行人员从事苗木生产的积极性。
三、绿化苗木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周围环境建设、林业建设的要求也显著提高。空气清新的优越环境可以给予人们放松的生活与工作环境。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是:人们工作压力也在增长。所以人们的身体需要得到良好的放松与休息。比如青岛市即墨县区域内只拥有一个大型公园—墨河公园,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绿化环境的需求,即墨市政府决定继续开发多个公园,以便为人民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大力发展绿化苗木业。山东德州也在筹办湿地公园的建设,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政府与人民对环境提出较高的要求,促进了绿化苗木的发展。
2014年,北方多个城市出现严重的雾霾天气,导致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周边环境。专家还没找到引发雾霾确切原因,但是可以间接促进绿化苗木的发展。苗木可以净化空气,缓解空气污染情况。雾霾的频繁发生也促使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脚步的加快。
我国公路覆盖范围越来越广泛,公路建设需要用到大量的园林植物材料。交通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林业苗木的发展。房地产企业在设计居住区、商务区时都是考虑到尽可能地扩大绿化面积,营造绿色环境。居住环境成为人们选房的指标之一。可以说房地产生态环境好坏是房地产项目开发是否成功的评判标准之一。房地产对绿化环境的重视也是绿化苗木业发展的有利因素之一。我国城镇建设进程也在不断加快,也成为绿化苗木业的潜在市场。
四、结语
绿化林业与苗木生产是相辅相成的,之间具有双向影响。苗木生产业需要合理发展,根据绿化林业的需求进行生产,同时也需要做好详细的市场调查,了解掌握绿化林业动态。政府可以扶持当地龙头企业,改善企业投资环境,为绿化苗木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提高苗木产业发展的集约化水平,才能实现绿化苗木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电视传媒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国家解决“三农”问题力度的不断加大,涉农传媒也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特别是对在农村有着广大受众群体、影响力最大的电视传媒,受众期待着它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育新型农民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农业电视节目则是承载这一历史使命的特殊对象性节目。
在这里有必要对农业电视节目做一简单界定。本文认为:农业电视节目指的是专门面向广大农村受众,以农村观众为收视对象,从农村观众的视角报道“三农”(农业、农村、农民)及其他问题,力图关照广大农民的兴趣、愿望和呼声的对象性电视节目。该类节目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鲜明的个性特色,在语言运用、题材选择、形式采用、主持人风格等方面都要充分考虑节目的特定收视对象――农民的兴趣、爱好、接受能力和接受习惯。需要指出的是,农业电视节目并不等同于农村题材节目。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与发展,我国农业电视取得了长足发展,初步建立了现代农业电视传播体系,形成了无线与有线、卫星电视与地面传输相结合,卫星电视与加密频道并存的多元传播局面。在我国现代农业电视传播体系中,各级电视媒体开办的农业电视频道或者栏目发挥了最为重要的作用。截至2006年末。全国有对农专业频道8.5个。其中省级电视台开办的农村专业频道有:吉林电视台的乡村频道、山东电视台的农科频道、河北电视台的农民频道、浙江电视台的公共新农村频道和河南电视台的新农村频道,地市台开办的农村专业频道有山东临沂电视台的农村科普频道、安徽毫州电视台的农村频道、湖北随州市电视台的农村频道。中央电视台把农村、军事合设一个频道。这些专业电视频道的设立对加强新时期农村广播电视内容服务和农村文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2008年9月31日,全国首家农林科技卫星频道――陕西农林科技卫视开播,专业从事农林科技推广。现在全国较有影响的对农电视节目有央视七套的《致富经》、《每日农经》、《聚焦三农》、《科技苑》等。省级电视台有山东电视台的《乡村季风》,湖南电视台的《乡村发现》,吉林电视台的《农村俱乐部》,北京电视台的《京郊大地》,广东电视台的《摇钱树》等栏目。也涌现出一批为广大农村受众所喜爱的节目主持人,如金话筒奖得主李兵、肖东坡、尹兴军等。这些专业电视频道的设立对加强新时期农村广播电视内容服务和农村文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电视节目在我国已经形成了卫视播出、本地电视台,有线覆盖以及无线覆盖等多台,多形式播出渠道的格局。这大大增强了农业电视节目的影响。大力宣传党的农业政策、普及农业知识、提升农民素质、转变农民观念,为三农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
农业电视传媒尽管取得一定成绩,但是现有发展状况仍然不尽如人意。距离国家政府的要求和满足广大农村受众的期望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
1 从节目供给环节来看,农业电视节目总量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受众需求。
从纵向来看,尽管农业电视节日已经取得一定发展,但就整个电视事业的整体飞速发展横向比较,农业电视显然大大滞后。对农专业电视频道和农业电视节目在整个电视格局中只占据极小一部分。在全国现已上星的41家卫星电视台近60套节目中,只有中央电视台第7套这个惟一面向全国的半农业频道。在中央电视台400多个栏目、日播出近270小时的节目中,对农节目栏目总数不到10个栏目,日播出时间不到5小时,播出量对应着的是占中国人口70%的农村市场,资源的匮乏是显而易见的。另外,我国各类电视台的频道总数已经超过3000多个,但是农业电视频道尚不足10家,各省级电视台开办的农业电视节目只有20余个,个别省市甚至没有相应节目。据国家广电总局的统计调查,在对农专业电视频道中,对农节目所占比例最高40%,最低仅9%。可见在广播电视频率频道设置及内容城市化、泛娱乐化、去农村化现象严重,对农服务类节目少,离农村群众对广播电视需求差距很大。
2 从节目传播环节来看,农业电视节目传播渠道急待拓宽。
长期以来,农村广播电视收入低,投入少,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薄弱,发射台、转播台设备陈旧老化、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等问题普遍存在。目前农村普遍采用模拟无线的电视覆盖方式,传送的节目套数有限,而且容易受发射功率、天气、地形等因素的影响,电视信号质量不稳定。严重影响了收视效果。许多地方由于缺乏足够的经费,广播电视发射台、转播台的开机时间不足,发射功率不足,无法满时间、满功率转播中央台和省级台的节目,农户只能在每天某一段时间里能够收到电视信号。目前央视七套的入户率不足10%,而且多通过有线覆盖。据调查,绝大部分地区农户只能通过无线方式接收到2套-3套、不超过5套的电视节目。仅有的几家专业对农频道,对农节目少之又少,而少量的对农节目由于覆盖问题农民很难收到。由于多种原因,部分原在省级卫视频道播出的农业电视节目改在地面频道播出,受有线电视网络限制,一些地区接收不到,这更限制了农业电视节目的传播效果。如原在吉林电视台卫视频道和乡村频道同时播出的农业电视节目《乡村四季》自2009年开始,仅在乡村频道播出,由于乡村频道覆盖问题,导致部分观众流失,节目社会影响力和收视数据下降。
3 从节目生产环节来看,部分农业电视节目选题内容狭隘、定位失衡,编排不当。
一些农业电视节目的主创人员固守“传者本位”传统观念,缺乏对“三农”问题的深刻认识和农村受众的深入了解。在进行选题策划、组织拍摄过程中,思路狭隘,想法单一,或者板起面孔说教,生硬灌输;或者过分关注生产问题,对于农民的“生活”问题以及其他问题缺乏关注。即便是农业技术类节目,也不够深入浅出,农民难以理解接受。此外,节目样态陈旧,拍摄制作单一,难以吸引受众注意。曾有多位学者组织过农业电视节目观众问卷调查,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发现广大农村中喜欢看电视的农民常常觉得电视节目和他们比较疏远,许多节目实用性不强、指导性不力、针对性不够。在整个调查中发现,农村和城市因生活习惯不同,收视习惯也相应有着自己的特点。如城市观众一般要求主打新闻节目放在晚7点左右,而农村受众60%以上要求主打节目放在20:00点以后,因为这时农民才刚刚回家吃晚饭。由于生活作息习惯不同,对农节目也应有别于一般都市节目。
4 从管理机制来看,农业电视节目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不顺、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提高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出台多项支农惠农政策,下大力气解决“三农”问题,例如旨在解决农村地区接收广播电视信
号难的“村村通”工程,但仅就媒介现状而言,绝大多数农业电视频道和节目在电视台内并未享受到优惠政策,仍按照商业电视的模式来运转、经营和接受上级部门的评价。按照公共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农业电视是一种“公共性”较高的准公共文化产品――九亿农民目前还属于社会弱势群体,应当由政府进行扶持,而对农电视节目的质量和数量如何,不仅与农村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全面发展有关系,而且与国家稳定直接相关。如果将农业电视作为准公共产品纳入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就可按照国家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对“三农”多予少取的方针,要求中央及地方各级电视台开办农业电视频道和栏目,并加强资金和政策扶持,引导各种电视媒体资源流向“三农”服务领域。
在电视媒体内部的各种考评机制和执行的考评标准中,农业电视频道和栏目没有享受到特殊优惠政策,被迫与都市频道、影视频道以及娱乐节目同台竞技,争夺受众。而且,在现有的以收视率、市场份额为核心的节目评价体系中,收视数据样本的选择大多都集中在城市各类观众群体中。由于多种原因,农村观众对于电视节目的评价很难在现有的各种收视数据调查中真实反映出来。作为以农村观众为主体受众的对象性电视频道和电视栏目,在面临以数据为排名主要依据的竞争排序中,无疑处于“话语权丧失”的尴尬境地。时刻面临“末位淘汰”的威胁。在现行的收视调查规则下,农业电视频道和栏目大多排名靠后,直接影响合内经费的划拨。更对广告创收带来巨大影响。有实力的广告主紧盯收视排名,把广告经费大量投放在排名在前的电视频道和栏目。涉农广告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特征也给广告公司经营带来一定困难,所以很少有广告公司专门经营涉农广告。广告创收的困难直接影响到农业电视频道和栏目日常节目生产运营。影响到频道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如,目前山东电视台农科频道仅靠频道对农节目创收的部分,大约只占频道创收总额的1/8,尽管经营创收困难,但缴台里的比例逐年增加,现在已高达60%。这就迫使他们将创收的目光投向其他预期有良好收视的非农节目,在黄金时段,农村节目也让位给了能拉动收视率的电视剧等娱乐节目。
二
在国家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电视传媒肩负着普及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历史任务,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如何发挥现代传媒优势,推进这一历史进程成为电视传媒人需要研究解决的课题。笔者认为,农业电视传媒应该在以下方面加强工作:
首先,在宏观政策方面,政府有关管理部门应该明确界定包括电视在内的农业传媒的公共服务属性,将其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
近年来,按照“事业体制、企业化运营”和“制播分离”的原则,我国电视传媒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对节目资源进行市场化、社会化的定位和开发,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改革后仍然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政府管理部门对电视传媒的经营性产品和公共服务类产品没有进行明确区分和准确界定。国家尚未对频率、频道的所有权与使用权进行分离,在管办不分、所有权与使用权合一以及“财政差额拨款”的体制下,缺乏对频率、频道栏目性质的科学界定和分类依据,因而,追求利益最大化成为电视台难以避免的行为准则,其结果是导致农业电视频道和节目此类带有明显公共服务属性的频道和节目处境尴尬,甚至是举步维艰。因此,把农业传媒定位于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将其纳入公共服务体系,由国家投入资金运营,由本级政府财政纳入预算或进行差额补助,要求对本行政辖区无偿解决农业电视频道落地和覆盖问题。同时,在对其进行考评时。应根据农村受众实际。建立单独的考评标准,对频道和节目进行独立评价,建立绩效奖惩机制。这样使从业人员能够摆脱后顾之忧。专心从事农业电视节目生产制作。例如安徽省在2002年。为了改变农民收看农业电视节目困难的现状,率先在全国开展了“七套农业节目进村入户工程”的试点以提高央视七套农业节目的覆盖率,并用多种形式引导农民收视。13个试点县农业节目覆盖率,由原来的不足3%提高到了80%以上。“农业节目进村入户”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据统计,在试点县,每年就有9,200多条七套农业节目的信息被广大农民所采取,产生了可喜的经济和社会效应。试点县的收视表明,七套农业节目落地后,有70%~80%的农户收看。其中40%~50%的农户是经常收看,有的农户常年坚持记收视笔记。农村出现了看着电视种田,跟着七套赚钱的新观念、新景观。农业节目进村入户让农民踏上了信息致富的早班车。
其次,在节目传播环节,要加强传播渠道和传播基础设施建设,真正落实“村村通”。
传播渠道畅通,传播基础设施完备,保证农民能看到农业电视频道和节目,是农业电视节目成败的先决条件。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相继出台“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西新工程”等旨在加强电视覆盖的重要举措,意义十分重大。尽管进展顺利,但是完成难度仍然很大。农村市场由于经济等各方面原因,绝大多数都是通过无线覆盖或者自己架天线接收。行业主管部门对此提出了解决方案:在覆盖盲区要采用村村通补点,通过卫星接收、小功率转发、小片网分配等方式,数台卫星接收机集中接收信号后,再通过多道小功率电视和调频广播发射机将接收机输出的基带信号转换成射频信号无线发射,用户采用开路方式接收。电视与调频广播两套发射天线可共杆架设。这样,对于地广人稀、地理环境复杂、难以架设线缆而又适合采用卫星接收无线转发的地区,可以妥善解决农民群众看电视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一直高度重视农业电视传播、在全国开办第一个专业农业电视频道――吉视乡村频道的吉林省广电局最近又有新举措,采取微波传送等措施,达到有线传输与无线传送混合覆盖,使吉视乡村频道的节目能够进一步提高在吉林全省覆盖率。这一有远见的举措无疑值得借鉴。
再次,在农业电视节目制作环节上,找准定位,精心编排;在节目选题内容上要拓宽思路,转换视角,贴近生活;在节目形式方面。要形式新颖,寓教于乐。
农业电视专业频道必须紧扣定位,突出“农”字特色,做对象性特征明显的专业化节目,通过在对农村受众深入调查了解分析的基础上,对电视节目和电视剧进行合乎农村受众收视习惯的精心编排,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电视频道市场竞争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农业电视节目应该具有强烈的“农味”,要在准确定位观众的基础上,对广大农民观众的参与、节目的长度、观众的收视习惯与作息时间也要准确把握,合理安排,精心设置。把受众关心的乡村气息浓重的节目进行现代化的包装,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农业、为了农村、为了农民。农业电视节目要强化服务功能,贴近农民生活,服务农村产业,使得电视传媒的文化内容。或给农民以充分的电视话语表达权,或在节目中融入农民的情感,使电视节目既能反映农民的所思所想,又能体现电视媒体对农民的关注。
为适应全社会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需要农业电视传媒采取全新的报道视角,展现全新的报道内容。有学者对此展开深入研究,提出的观点颇有见地:首先要从生产视角拓展到生活视角,要广泛报道农民的衣食住行,展现农民的喜怒哀乐,探究农民的内心世界;其次要从经济视角延伸到社会视角。真实再现农民的生存状态。真情讲述农民的生活故事,增强报道的服务意识;再次要从精英视角转换为平民视角,以普通平民作为报道主体,全面展示普通农民的全景图象。
1.1有利于促进我国林业事业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也逐渐受到了重视。面对目前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我国必须加大规模开展林业建设。在林业种苗数量和需求不断增加的现实情况下,我国必须对林木种苗的质量提出更高要求,既要保证林木种苗的来源充足,也要保证林木种苗的高质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林业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对于林业建设来说,这并不是一个短期的过程。需通过培育优质、多样的种苗来实现林业的长期发展,达到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本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规范来开展林业建设。大力发展我国林业种苗事业,有利于促进我国的林业事业全面发展,加快解决我国的气候问题。另外,林业种苗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加快培养优良品种的速度,促进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
1.2有利于促进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
林业种苗在林业事业中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只有坚持不断加大对林业种苗的建设力度,才能促进我国林业产业高效率的发展。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林业种苗的质量不过关,就无法保证我国林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因此,保证林业种苗的质量,可以帮助我国节约林业发展成本,培养优良品种。众所周知,树木是空气的净化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帮助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受灾地区,大面积的发展林木种苗可以帮助当地恢复自然生态环境,还可以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
2加强林木种苗在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加强促进林木种苗的发展,重视林木种苗的质量,可以有效促进我国的林业可持续发展。现分析加强林木种苗在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措施。
2.1保障林木种苗的质量
林木种苗的发展是发展我国林业体系的关键。为了促进我国的林业可持续发展,我国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林木种苗生产,实现有法可依,使林木种苗得到规范化发展;我国应加强对林业工作人员的培养,坚持依照法律法规规范种植活动,积极培养出优良的林木种苗品种;我国应坚持利用科学的手段,积极进行必要的科学实验,在实际生活中利用经验教训,提高林木种苗的质量,根据不同地质选择不同的林木种苗品种,根据不同的气候因素、按照不同的种植培育方案进行培育。我国的林业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林木种苗操作人员进行专业技术方面的培训,积极鼓励技术人员培育出更加优良的品种,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试点。
2.2加强对林木种苗的管理
为了促进林木种苗的发展,我国应加大对林木种苗的资助,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坚持科学发展观。在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我国应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坚持在政府主导的体制下,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积极推进地方市场的配合经营。政府在管理林木种苗的过程中,要提高对种苗质量的要求,增大国家林业发展面积,加大在林业产业中的投入。在林木种苗的发展中,国家应重视对整体发展布局的规划。坚持在具体工作中寻找统筹的办法,进一步划分林木种苗建设的发展区域,将林木种苗事业作为国家的一项重点建设项目。另外,我国要加强对林木种苗基地的建设,积极设立林业管理机构,在管理机构中组建合理有效的管理小组,在林木种苗的不同阶段,根据出现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培育方案。我国应在制度完善的前提下,加强制定员工培训计划,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促进林木种苗技术的提高。我国要注意对林木种苗基地进行规划,通过试种研发新品种来提高林业发展的整体水平,来满足我国的经济文化发展需求。在高科产业发展的现实情况下,我国现代林业的发展不仅要加强数量上的建设,更要重视质量上的提升。
3小结
Abstract: The combination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innovative start-ups and the increasingly severe employment situation needs to be attached importance to by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undertaking ability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hrough improving the students' consciousness of self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and using all levels of innovation platform and policy, we ensu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project.
关键词: 大学生创新创业;可持续性发展;教育改革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undertaking;sustainable development;education reform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6-0253-02
0 引言
近年来,社会大力宣传创新创业理念,但实际上对创新创业项目的引导力度不够,还没有形成尊重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氛围。加上学生自身的经验缺乏,学校教育的限制性,多方面阻碍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发展。
1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分析
对于大学生而言,创新创业意识有待提高,因受到经验缺乏和专业水平的限制,很多学生并未真正意识到创新创业的重要性,仅仅是应付学校的学分规定或者活动要求而进行规定的创新创业项目。
一是缺乏观念。许多在校生不满足于现状,但往往只是牢骚满腹,自己却缺乏行动的信心,缺乏参与实践的动力,加上受到传统就业观的影响,创新创业观少之又少。二是缺乏毅力。虽然有些大学生也能认识到毅力各种活动中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往往有困难就停止。三是缺乏兴趣。现在大学生的兴趣往往随着时间、环境等因素经常变化,缺乏深度和广度。四是缺乏创新性思维能力和创业的实践能力。大家都说创新,但不知道如何去创新,就更需要我们教育的指导,需要加强培养和锻炼。另外,大学生们普遍缺乏把理想变为现实的综合能力,缺少不怕困难、屡败屡战、勇于实践和敢于实践的精神。
2 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设置普遍比较单一,多以讲座形式进行,近几年加入了《就业指导》、《创办你的企业(SYB)》课程,也仅仅是选修课程,对于创新创业技能并没有系统性的教育和培训,创新创业课程也未能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结合,许多专业学生混杂在一起完成课程的学习,专业特色缺乏。更缺乏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而高校在补充师资力量时过于追求高学历过于强调新教师的职称和科研能力。大多数教师创新创业专业知识缺乏,更缺乏企业管理实战经历和创新创业的体验,讲课只能纸上谈兵,无法使学生从创新创业课程中真正获得感受,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环节几乎为零。
3 大学生创新创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首先,教育观念要转变。教育者应着眼于培养有较高创新创业能力的大学生。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改正教育思想中不利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观念,创立创新创业教育的新型教育观。由于知识和技术发展的速度在加快,知识更新的周期在不断缩短,使学生认识到,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更要渗透到实际工作和社会活动中,他们对知识的学习将穿透他们整个社会活动中。必须树立学生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要养成他们创新创业的自觉性。
其次,培养一支创新创业型的教师队伍。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创新创业活动的指导者,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自主进行学习。要求教师善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创业能力。开展各项创新创业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对学生的评价以促进和激励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为主导。
第三,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开设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加创新创业相关课程比重,使学生依托专业,着眼于强综合性的学科训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特殊兴趣,使之能学有所长,以提高创新的积极性。加强创新创业实践环节的比例,强化实践技能的培养。学校应与公司企业联合,聘请有创新创业经验的社会能工巧匠,带领学生做实践性的社会认知活动。并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与场所,让学生进一步切近社会,同时也可以锻炼、培养、提高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带领学生参加科技活动、教师的科研课题以及各种“创新创业协会”,将兴趣爱好一样的学生聚集到一起,让他们主动参与创新创业活动。
最后,学校要积极创造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适宜的教育模式总是可以培养出高创新创业能力的学生。我们所说的因材施教,就是这样的。其实,其他方面如政府政策、社会舆论、以及家庭氛围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可持续发展都是有不可抗拒的力量的,如何真正做到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还需要我们政府和教育者多思考。
参考文献:
[1]陈家洪.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08(4).
[2]葛海燕.论当代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J].出国与就业,2011(1).
目前,我国有近300所高等学校开设有土木工程专业,涉及工、理、农、林、师范等学科。各校每年招生人数不等,最少60人、最多可达600人。这些学生毕业后将从事建筑工程、桥梁工程、地下工程、道路工程、岩土工程、隧道与涵洞工程、铁道工程、市政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安装工程、矿山建设、交通土建等行业的建设工作。土木工程专业适应了我国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就业形势良好,但是,居安思危,有必要深入研究如何保持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不断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
一、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和从业范围土木工程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获取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能从事土木工程设计、施工与管理工作,具有初步的项目规划和研究开发能力;能在房屋建筑、隧道与地下建筑、公路与城市道路、铁道工程、桥梁工程、矿山建设等的设计、施工、管理、咨询、监理、研究、教育、投资和开发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
(二)毕业生基本规格在德育方面:热爱祖国,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艰苦奋斗、遵纪守法、团结协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文明礼貌、心理健康、勤奋努力、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在智育方面:具有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知识和素养,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在体育方面
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知识,达到国家规定的体育锻炼和军事训练标准,形成健康的体魄。在素质教育方面: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的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管理和组织能力。
(三)教学计划从课程设置上看,教育部1998年专业目录设置的土木工程专业,涵盖了原来的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工程、矿井建设、城镇建设等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专业。专业的拓宽主要体现在专业基础课程的拓宽和对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内容编排、教学方式等,应充分反映各校培养特色。对此,专业指导委员会建议课内总学时控制在2 500学时之内,其中公共基础课不低于50%,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分别占30%和10%左右,剩余10%由各院校根据自己特点安排。课程性质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选修课又分为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并规定课程总量中至少应有10%左右的课程为选修课程。
内容摘要:本次实证选取了私募股权投资企业苏州高新区高新技术公司作为企业样本,以2010年至2011年的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作为研究的样本数据区间,运用帕利普的财务分析法和Office EXCEL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
关键词:帕利普法 私募投资 可持续性增长
研究设计
现有研究对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很少,忽略了利润分配与股利政策对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影响。基于此,该文运用帕利普财务分析法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为上市公司和投资者提供些借鉴。
样本企业为苏州高新技术产业有限公司(600736),数据来源:和讯网http:///公布的2010年度和2011年度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原始数据,运用帕利普财务分析法和EXCEL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指标数据进行处理得出。
帕利普法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体系的构建。本文选取了企业5大财务分析综合比率指标,主要说明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共有19个分指标,较全面的分析该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经营与财务综合状况(见图1)。帕利普分析法下可持续增长比率实现的一般步骤:第一,首先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分析评价;第二,分析销售净利率;第三,总资产周转率的分析;第四,分析评价权益乘数;第五,计算可持续增长比率并进行明细分析。根据以上4个步骤各分指标的层级分析,最后在第5步骤经过归集,进行分析计算得出企业的可持续增长比率。构建帕利普财务分析法下可持续增长比率的数学模型。
sgr= roe*(1- dpr)= nir* tat* im*rea
(注:sgr为可持续增长比率,roe为净资产收益率,dpr为股利支付率,nir为销售净利率,tat为总资产周转率,im为权益乘数,rea为留存收益比率)
实证分析
运用帕利普财务分析模型对苏州高新公司近2年来的财务数据进行可持续发展分析。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分析,如表1所示。第一,该企业销售净利率2010年、2011年分别为0.11、0.073,同比增长0.037,表明苏州高新公司2011年净利润增加,企业应继续扩大销售,注意调整经营管理方案,提高盈利水平,由此来考察销售收入增长的效益。第二,总资产周转率越高,表明企业投资的资产周转的速度越快,资产效率就越高,资产结构的分布合理,有较强营运能力。该企业2010年、2011年总资产周转率都为0.02,说明企业保持全部资产进行经营的效率不变,资产流转的速度也保持不变。因此需要管理人员通过规范的管理,提高销售收入或处置资产,提高企业的总资产利用效率。第三,该企业2011年度的权益乘数比2010年度增加了0.2,权益乘数越大表明投资者投入企业的股本所占全部资产的权重越小,企业负债率就越高;反之企业负债的程度就越低,债权人的权益会受到很好的保护。
对销售净利率的分析,如表2所示。第一,苏州高新公司2010、2011年销售收入成本率分别为0.72、0.62,销售收入成本率数值越大,企业的利润就会降低,苏州高新公司2011年的销售成本少于2010年的销售成本,说明该企业2011年的利润比2010年有所增加。第二,该企业销售毛利率2011年度比2010年度增加了0.56,表明企业的营业利润率2011年较2010年有所上升。从表2可以看出,毛利率的变动和销售利润有差距,说明公司在营业成本、销售费用的控制变量上的增加,导致销售利润率降低,与销售毛利率的构不成协调的比率。因此企业可采取开源节流的方法,控制相关变量成本来增加利润总额。第三,销售收入的期间费用中2011年的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产品销售费用都比2010年有所增加,销售收入2011年比2010年有所减少,导致期间费用与销售收入净额之间的差额增大,销售收入期间费用率2011年比2010年上升了0.078,而该比率越低越好,否则会影响企业的盈利。第四,该企业2011年度的销售收入净利率比2010年度增加了0.027,它与净利润成正比例关系,与销售收入成反比关系,企业在增加销售收入额的同时,必然会获得同等的净利润,才能使销售净利率保持不变或有所提高。第五,销售息税前利润率2011年度的比2010年度减少了1.11,是由于该公司2011年度的财务费用和利润总额减少而引起的。
对总资产周转率的分析,如表3所示。第一,该企业2011年度比2010年度的流动资产周转率增加了2.14,是由于营业收入的减少和流动资产的增加引起的。在一般情况下,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流动资产周转速度越快,利用越好。在较快的周转速度下,流动资产会相对节约,相当于流动资产投入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企业的盈利能力;而周转速度慢,则需要补充流动资金参加周转,会形成资金浪费,降低企业盈利能力。第二,该公司2010、2011年流动资产垫支周转率分别为0.16、6.12,由于产品销售成本减少,流动资产增加,导致流动资产垫支周转率减少,由于流动资产增加,可看出该企业变现能力增强。第三,苏州高新公司的固定资产周转率2010、2011年分别为5.52、2.63,相比同期减少了2.89,可知苏州高新公司目前并未扩大经营模式,一方面是受资金制约,另一方面是由于公司管理能力有限所致,该企业应对闲置的机器设备以及附着在房屋及建筑物上的计提减值做准备。第四,应收账款周转率2011年度的比2010年度减少了3.77,该指标是反映应收账款变现能力的快慢和管理效率高低的指标。从表3中可以看出2011年该企业是下降的,表明企业应收账款占用资金上升。第五,存货周转率是评价企业的从购入存货、投放生产直至销售收回等各个环节的综合性指标。苏州高新公司在2010-2011年期间,存货周转率下降了0.22,但周转水平基本维持不变。说明企业在控制变量存货方法得当,而存货周转率不高是由于行业的因素制约。
对权益乘数的分析,如表4所示。第一,苏州高新公司2011年度的流动比率比2010年度增加了0.5,流动比率虽然逐年上升但增幅不是很明显,且小于1,说明流动比率状态不佳,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不甚稳定。流动资金除了满足正常的生产经营外,很难有足够的财力偿付到期的债务。从公司2010-2011年的资产负债表可以看出,流动比率的上升主要得益于公司的流动资产增加高于流动负债增加。但较低的流动比率使企业存在经营风险,目前的金组合应适当改变。第二,速动比率仅相当于流动比率9%,说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十分脆弱,企业资金结构存在着严重的隐患,因此改革势在必行。第三,资产负债率是评价企业负债水平及风险程度的重要性指标。根据行业规则,企业的负债比率应该保持50%左右,最高不应超过65%,70%以上会出现财务困境。2010-2011年,苏州高新公司的资产负债率由接近财务危机边缘70%开始,逐渐呈上升趋势。第四,该企业2011年度的利息保障倍数比2010年度减少了1.81,一般来说,该指标比率越高,说明企业支付的利息费用能力越强,企业对到期债务偿还的保障程度也就越高。企业利息保障倍数呈下降的趋势,表明企业支付利息费用的能力下降。
模型检验:根据2011年和2010年度苏州高新技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0.08和0.11,股利总额分别为1175393523.26和991927627.28元,净利润总额分别为326767270.69和354106148.68元的资料和数学模型计算得出:
2011年Dpr(股利支付率)=股利总额/净利润总额
=1175393523.26/326767270.69=
3.59
2010年Dpr(股利支付率)=991927627.28/354106148.68=2.80
2011年Sgr(可持续增长比率)=0.08*(1-3.59)=-0.21
2010年度可持续增长比率=0.11*(1-2.80)=-0.20
可持续增长差额=-0.21-(-0.20)=
-0.01
对可持续增长比率分析与数学模型检验,如表5所示。苏州高新公司未分配利润过多,影响了再筹资和资金分配。该公司的2011年的净资产收益率由2010年的0.11,下降到了0.08,下降了0.03,而可持续增长率2011年为-0.21,2010年为-0.20,2011年负增长了0.01。鉴于此,经过以上层级分析得出,该公司应发放现金股利,尽量减少发放股票型股利,当投资者们认为收益留在企业时能产生较高回报时,可采用降低股利的支付率,这样可使股东容易接受。反之,股利支付率的下降会引起投资者的不满,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使股票的价格下跌。而一家公司支付的现金股量如果相对稳定程度高,能成为衡量企业综合经营的管理水平及可持续性的重量标志。
本文采用帕利普分析体系的指标分解方法,在以净资产收益率为目标的基础上,以企业可持续发展比率为目标,强调企业可持续的发展能力,弥补了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的缺陷,体现了追求企业长期发展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观念,综合反映苏州高新技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资本结构和股利政策的共同作用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戴春兰.杜邦分析法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武汉工业大学学报,2000(4)
2.袁雁鸣.浅谈杜邦分析法[J].会计之友,2006(29)
3.林秋妹.帕利普财务分析体系在企业中的运用[J].商业会计,2006(9)
4.黄世忠.OPM战略对财务弹性和现金流量的影响[J].财务与会计,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