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2 09:48:33
导语:在大学教育的英语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大学英语教学和通识教学的争论
1.关于是否让大学英语通识化教学的争论
大学英语是一门应用性学科,是一门语言文化,所有人都承认语言无法离开文化单独发展,语言在文化中萌芽、生长是客观事实,就在人们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出现分歧:一部分人认为既然英语是语言文化,就应该用通识教学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另一部分人认为我国缺乏英语语言文化背景,不可能完全的依靠纯粹的人文主义的教育方式来向学生传授英语知识。
2.关于大学英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争论
当前大学英语正在由学科英语向综合英语过度,强调英语综合化教育,这和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相同,于是一部分人认为大学英语应该以人文性教育为主,让学生学习回归到人文知识,文化本质中;另一部分认为大学英语虽然向综合英语过度,但毕竟是一门关于语言的学科,就应该按照专业学科的教学思路来开展大学英语教学工作。
3.关于英语学习角度的争论
大学英语的目的是为了使用英语,满足日常的交际需求,于是一部分人认为大学英语教学就应该从多个角度、社会不同层面开展大学英语教育工作;另一部分人认为大学英语始终是一门学科,既然是一门学科,就应该仅仅的围绕大学英语本身来开展工作
4.关于英语培养目标的争论
一部分人认为英语培养目标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即对英语和与英语相关的一切事物都有所精通的综合性人才;另一部分人认为英语培养目标是英语专业人才,即对英语专业非常精通,未来专门从事英语相关工作的专业性人才。
二、多视角切入,研究大学英语教学与通识教育关系的探析
通识教育可以加强国家话语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可以避免学生出现偏科问题,在教育方法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把大学英语教学和通识教育放在一个水平线上,对两者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探析对于更好的英语教学具有关键的意义。为了将两者的关系分析的更为全面,我们将采取多视角切入的方式进行研究。
1.从课程目标角度切入分析
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能力,即英语知识、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英语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注重考查学生“听说读写”的技能,强调英语的工具性、应用。因此,大学英语的试题结构一般分为听力、选择、翻译、阅读理解和作文,在一些重要考试中还增加了口语面试环节,最终成绩以笔试加面试综合分数为准。由此可见,大学英语教育还是把英语作为一门学科来开展教育工作,运用传统教育手段提高学生综合英语素养。通识教育并不以应用性为教育目标,它的本质是人文主义教育,这就要求教育者把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比起大学英语教学重视的应用性、交际性、实用性来说,通识教育更注重优秀公民的塑造,即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教育,智力、体育、审美情趣培养。由此可见,从课程目标角度切入,大学英语和通识教育侧重点完全不相同,前者重视语言的应用和实践,后者重视培养优秀公民,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两者首先应该划上“不等于”的符号。
2.从课程设置角度切入分析
大学英语课本中很多内容以介绍西方文化为背景,大学教师通过英语课本教学既可以教授相关英语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学习到英语背景文化,达到一石二鸟的目的。大学课本中虽然引入了西方文化背景,但并不代表大学英语采用了通识教育的方式。我们可以看到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模块化仍然占据主要地位,大学英语教育分别从基础知识、理解与运用、技能培养对学生模块化教学,这种化整为零的方式可以让知识细化,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更加清晰。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与大学英语完全相反,它更强调知识的交叉与互动,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采取的是一种知识整合型的教学方式。通识教育不会因为现在进行时这个时态问题而专门开设课程专门讲解,而是在学习一个整体文化的过程中提到现在进行时,并作出讲解。由此可见二者的知识传授方式并不相同,大学英语教学采取的是一种化整为零的模块化教学方式,通识教育采取的却是它的相反,是一种整合式的综合化教学方式。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英语教学与通识教育是不同的教育方式,大学英语教学不能等同于通识教育,单独的用通识教育的方式也无法进行大学英语教学,结合我国的实际英语环境,我们可以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用通识教育的思维去传递模块知识,把通识教育当做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补充方法,最终目的是为大学英语教学服务,这是由我国当前英语学习条件所决定的。我们有理想相信,在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会有更多的外资企业和国际友人加入到我们的生活环境中,随着中国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国的英语学习环境会得到改善,当我们随处可以见到中国人和外国用英语交流的时候,就是大学英语通识化教学的开始。
参考文献:
[1]杨庆华.《基于多视角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与通识教育之间的关系分析[J].教师,2013(5):59-59.
[2]章黉.《从通识教育视角探讨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上海交通大学,2007.
关键词: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教育生态学
一、通识教育的内涵
通识教育翻译自英文General Education,所以有时也会被译成“普通教育”或“一般教育”等。英国教育学家纽曼(John Henry Newman)在其著作《大学的理念》中提到,通识教育的目的是打开心灵,纠正它、净化它,让它能认识、消化、掌握、统治、使用其知识,给予它控制其才能的力量,具有应用性、灵活性,方法、批评的准确性,聪慧,谋略,举止,流利的口才。换言之,通识教育所追求的是“全人”教育,也就是通过学习,受教育者发掘自我内涵,实现自身价值,在智力、身心和品格各方面能协调、全面发展,成为对社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人。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方向的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通识教育覆盖面广,涉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三大方面,但通识教育所强调的“通”是融会贯通的“通”,即不同学科的知识都能够互相通融,遇到问题时能够从比较开阔的、跨学科的视角进行思考,收集资料,与人交流合作,达到不同文化和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
二、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
按照教育生态学观点,大学英语教学体系是一个以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为中心而构建的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由教学主体(学生、教师等)及其相应的教学环境组成。其中,教学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自然环境是社会环境的基础,而社会环境又是自然环境的发展。教学的规范环境是指被社会普遍接受的、符合教学群体需求期望的教学规范、教学态度和价值观,也指教学要求、评估标准、课程的设置目标、教学理念、师生的认知观等。教学主体(学生、教师等)和教学环境(非生物因素)共同构成了一个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具有物质、能量和信息传递功能的统一整体,这就是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它是一个蕴含着深刻的通识教育内涵的,以语言基础课程为中心,以普及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世界文化知识为目标的半人工、半自然的生态系统。
三、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的通识教育内涵
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的运行目标和功能都显示出大学英语教学是高校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的运行旨在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综合文化素养等。按照教育生态学的观点,这些目标要素都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或者将会发生内在的联系。这些目标因子相互关联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具有逻辑关系的整体,成为完整统一的目标体系。这个逻辑关系就是,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大学英语教学要注重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培养,这是为了学生今后能用英语进行有效交际。仅仅这样还不够,大学英语教学还要使学生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就必须同时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考虑到人的全面发展,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使学生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成为一个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全人。另一方面,通识教育倡导学习者发掘自我内涵、实现自身价值和全面发展,成为对社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人。由此可见,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的运行目标实际上也是通识教育的最终目的。
1.大学英语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按照教育生态学的观点,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只是对教学资源被动地、囫囵吞枣地接受,而没有对教学资源进行生态化地分解与吸收,就谈不上之后协助、配合教师对教学的生态资源进行再生产。大学英语教学极力倡导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为自主学习是实现学生主动吸收和分解教学资源的基础。大学英语教学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自主学习,就是要求学习者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对自己学习过程的监控、学习效果的评价和反思形成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语言学习所需要的不仅是例如刺激反应活动的一般大脑活动,而且是更高级的大脑活动,特别是创造性思维活动。英语学习的诀窍在于各种认知策略和学习形式的交替使用和有效调和。无论是在大脑将要抑制时及时地变换学习形式和学习方法,还是学习者对自己的认知策略的创造,都需要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而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培养起来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会被学习者迁移到其他任何学科和领域的学习以及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学习者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以此获取更多的知识。这真正体现了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的通识教育内涵,而在高等教育阶段培养起来的有效学习的能力将使学习者受益终身。
2. 大学英语教学有鲜明的跨学科性和包容性,能拓展学习者的视野
教育生态学认为处于英语教学生态系统中的生命个体(教师和学生)也是开放的,不断与系统内部各因子以及系统外部生态系统进行着能量、信息和知识的交换转移。正是这种交换和转移使得整个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生机勃发,而处于这个生态系统中的教学主体即学生,也源源不断地获取知识的滋养,从而不断发展和进步。众所周知,大学英语课程具有鲜明的跨学科性,这和通识教育强调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相一致。大学英语涉及众多的社会知识、世界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教学材料覆盖人物传记、社会、文化、日常知识、科普常识等,在提高英语听、说、读、写技能的同时,学习者同时也汲取了众多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领域的知识,将学习者带入了其他的学科领域,激发其对本专业以外学科领域的兴趣和探索,帮助其建立宽厚的知识结构。文科专业的学习者通过阅读自然科学方面的英语文章和报道,可以弥补其自然科学知识的不足,而理工科的学习者通过阅读人文社会方面的英语文章可以拓展其人文视野和思考深度。在挖掘专业领域才能的同时,对其他领域的知识有所涉猎,从知识整体性的角度出发,帮助学习者全面看待学科知识,理解专业之间相互独立又彼此影响的关系,能够灵活地学习,发现知识,创新思维。通识教育强调受教育者用包容豁达的眼光看待他国文化和本国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学习必然涉及文化的感知,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氛围,相异的文化氛围会引起误解和隔阂。多学一种语言,就是多了一种思维方式和视角,多了一种理解事物的方式。大学英语学习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了解不同地区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言语表达方式,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系统、有步骤地将英语国家的民族价值观、时间观、解决问题的方式等展示给学习者。高校通识教育要培养学习者的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大学英语教学也要引导学生对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比较和反思,最终能公平地、包容地看待不同文化,培养学习者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摆脱狭隘自大、故步自封或者自卑崇洋、妄自菲薄的心理,形成正确的文化观、积极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英语课程的教学模式能提高学习者与他人的交流能力。通识教育首先关注的是人的培养,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必定是能和他人有效沟通和合作的。能采纳他人的正确观点,发现自己观点中的缺点,或者有理有据地说服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相较于其他课程的教学模式,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更加强调培养学习者的合作精神和协调能力。以听说课程为例,目前广泛采用的互动教学模式和任务型教学法都强调教师和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合作。在互动的过程中会出现知识的汇聚、思维的碰撞、思想的交锋和情感的融合,学习者所收获的不仅是英语技能上的进步,还有表达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以及综合归纳不同观点的能力的提高,这些都是通识教育的目的和内涵所在。
3.大学英语教学的评估方式体现着人文关怀
大学英语教学是生态化的教学,其评价方式也是生态化和多元化的。所谓生态化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就是指适当选择诊断性方式、终结性方式、形成性方式和其他评价方式分别进行组合,并形成科学完整的评价体系和实施方案,组织评价活动。大学英语课程的评估方式为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生态化的评估方式,重视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每个发展阶段取得的成绩,而不以终结性测试的结果为唯一评价标准。以大学英语听说课程和读写课程为例,这些课程的评价尊重价值多元性,评价主体和评价对象多元化,比如强调学习者的自我评价、学习者之间的互评、阶段性学习成果的评价等,通过课堂活动的记录、网上自主记录、学习档案记录、访谈和座谈等形式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观察、评估和监督。这样的评估方式使学习者的眼光不再拘泥于学期终的分数,而是更多地关注自我的发展和成长。大学英语教学采用生态化的评价方式还将教师外部评价与学生内部自评相结合。传统评价方式要么侧重外部的评价,忽视了学生自我评价;要么侧重学生自我评价,忽视外部的评价,结果都有失偏颇。事实上,将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大学英语教学广泛采用的生态化的评价方式体现着通识教育强调的人文关怀,通识教育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将“人”一步一步培养成为“全人”,其首要目的不是将受教育者作为一个职业的人来培养,而是强调受教育者在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中,发现自我和发掘自身的潜力,强调人发展的过程性。
四、小结
以教学生态学的观点看来,通识教育的内涵贯穿大学英语教学的始终,大学英语教学应进一步承担大学通识教育的责任。目前部分高校过分强调语言的工具性,这将极大地削弱大学英语教学的通识教育功能。虽然英语的工具性是绝大多数学习者在大学阶段学习英语的直接动机,但完全抛开语言的文化性而谈语言的工具性,并认为ESP(专门用途英语)是大学英语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看法有待商榷。因为ESP中如计算机英语、会计英语、法律英语等,其本质还是专业教育。仅注重语言的工具性,将语言和文化割裂开来,语言不再是承载着广博的文化和丰富的世界知识,而是被局限在专业知识领域,学习者则少了一条了解不同专业学科知识和世界文化的重要途径。实际上,大学英语课程作为高校通识教育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仍旧有其强大的生命力。忽视大学英语这块阵地,再想有效开展高校通识教育的工作难度将会增大。
参考文献:
[1]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5-18.
一、IMoodle的内涵
Moodle是用来描述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个可以引导学习者不断地观察和创造的过程。正因为如此,这个系统不仅可以用于Moodle的开发,还可以被应用于学生在线课程的学习,能够帮助教育者建立有效的在线学习社区。
1.Moodle平台。Moodle平台是根据社会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理论,教师和学生都是平等的活动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师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共同建构知识,相互协作。Moodle平台的界面精巧、简单。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及时调整界面,增减学习内容。服务器显示了对每门课程的描述,包括访客是否允许使用,访客可以对课程进行搜索和分类,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学习新课程。Moodle平台具有兼容性和易用性,为学习者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2.Moodle平台的作用。这个平台很适合远程教育的需求,主要是解决时空分离情况下的教学问题。远程教学首先是师生受到空间限制,不能聚集到同一个物理空间,只能聚集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其次是针对师生时间自由、教学进度自由的特点,Moodle要记录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师生可以对用户进行添加、导人、删除、角色权限分配等操作,可以随时开始有关教学活动。
二、基于Moodle平台构建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它是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反映,是将教学理论与相关的教学实践框架和具体教学情境有机结合的过程。大学英语课程重视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实践环节的训练,而Moodle网络平台能够使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英语的语言背景、词汇、语法、句式、口语等技能,并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能够灵活运用。Moodle的这些特点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更好地应用互动教学、小组学习以及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网络平台,有利于知识的自我建构,解决了以往的重语法而轻听说、重视创新而忽视过程中的讨论与反思等问题,能够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
1.大学生英语论坛。由于大学生的个性、情感、生活经历、爱好兴趣、学习态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对英语阅读材料,特别是课外阅读材料的需求是各不相同的。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忽略了这一点,很少让学生自由选择英语阅读材料。而在Moodle网络平台中,论坛模块是最重要的课程活动模块,为师生提供了交流和讨论的平台。通过订阅论坛内容,学生和教师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收到最新的张贴内容。通过大学生英语论坛模块,能够使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大学生在论坛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将收集到的英语材料发表到论坛上进行Moodle网络平台资源共享。利用论坛,师生可以最大限度地展开问题讨论,资源共享,集思广益,促进合作学习的生成。
关键词:情感教育;大学英语教学;情感渗透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它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或愿望、观点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积极学习英语的过程就是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协调发展的过程。笔者认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必需“以人为本”,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意识地激发和调动学生有利于英语学习的积极情感因素,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自信心、主动性和目的性,提高英语教学效果,实现教学中的师生共同参与及和谐发展,进而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和语言运用能力。
1 情感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
传统的教学理论比较注重认知方面的研究,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强调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教学为中心,片面地理解获取知识的手段是灌输系统化,没有将知识的获取放在学习者身上,忽视了学习者心理发展的整体作用,夸大了认知的单一作用。当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师开始关注和探讨教学中的情感缺失问题,特别是英语教学过程中更加应该注重情感因素,因为与其它学科领域相比,情感态度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和传递,沟通情感、解决情感问题也需要使用语言,恰当、合理地使用语言,有助于沟通情感、增进友谊和相互尊重、改善人际关系。而所谓的英语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以人为本”,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意识地激发和调动学生有利于英语学习的积极情感因素,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自信心、主动性和目的性,提高英语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教学中的师生共同参与及和谐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
2 大学英语教学中实现态度目标的途径
2.1 建立师生之间情感沟通渠道
情感态度中兴趣、动机、自信及意志等都属于隐性目标,不能通过具体的教学环节来实现。虽然大学生均已成年,思想情感较为独立。但是90后的一代在成长的过程中饱受家长和老师的引导和呵护,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加之大学里的学习和生活氛围与中学截然不同,大部分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里不知如何培养兴趣、激发动机、获取自信和锻炼意志。因此,任课教师应重视师生人际交往中的情感因素,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以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优化教学效果。一是在教学中要用正确的价值导向影响学生,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情感,建立融洽、民主、相互尊重的氛围,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协商情感沟通和交流的方式、时间和场合。例如,有些情感问题可以集体讨论,但有些问题则单独探讨。沟通和探讨情感问题时,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注意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这样,使学生能够亲师而后信其道。另外,教师还要通过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品德修养,以渊博的知识影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教学中要关注和尊重每位学生,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积极尝试,保护他们的积极性。
2.2 教学过程注入情感
2.2.1 课堂评价要情感化。课堂上教师给予学生积极性评价是激发学生情感的最好方法。引用一些褒义形容词,如“good,perfect,fantastic,”等。甚至可以对平时较差的学生说:“You’ve done a good job.”“I’m glad you’ve made progress.”这种鼓励的话语,加之教师温和的眼神,会在学生的心里涌起一股股暖流,使学生产生一种真正被老师重视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其自尊和自信水平,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2.2.2 课堂组织形式要情感化。英语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它的高度操练性,在每堂课上都应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只有通过切身体验,学生才能真正领悟真伪、美丑和善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教学组织形式进行优化处理,使教学组织形式为教学活动服务,通过灵活分组、角色转换等策略对人员组织进行情感处理。如充分利用教室空间,采取不同于常规的座位编排方式,如环形、扇形、椭圆形等使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充分开展,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通过布置背景,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增强学习效果,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如学习不同国家文化习俗时,教师让学生自己创设不同的场合编写对话并表演,以此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了解,并拓宽了他们的文化视野。
2.2.3 教学内容处理要情感化。在英语教学中,任课教师要在情感维度上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和重组。在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时充分发挥其在情感方面的积极作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并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有目的、有意识地与英语教学结合起来,把教材中传递出的情感和学生激活的情感整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语言的同时受到感情的熏陶。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其内容涉及友谊、就业、安全、环保、文明、礼仪、运动、音乐、道德诚信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托,把情感态度目标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
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引导学生学习成功人士优良品质。在大学英语教材中不乏 BillGates,Steve Jobs 及超人克里斯托弗里夫等大学生喜欢和崇拜的成功人物,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成功人士作为榜样汲取优良品质,并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全面地了解榜样的生平、事迹和成长经历。基于阅读进而展开课堂讨论,分析他们为何成功以及面对成功的态度。通过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向上,产生强烈的学习内驱力。(2)教学任务的设计遵从隐性分级的原则。每个班级的学生英语基础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任课教师要尊重个体差异,布置难易度不同的学习任务,让优等生更上一层楼,差等生也有成就感,不会受到同辈压力的影响而厌学、弃学。(3)结合单元主题学习,渗透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利用教材中涉及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教师对学生在情感教育方面进行适度的拓展。
3 结语
虽然教学中融情感态度教育的尝试非常困难,但只要深入学学英语教学改革要求和教育心理学知识,并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从理性和情感统一的角度来驾驭和开展课堂教学,尊重、理解学生,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和热情,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我们最终能使学生乐学,让情感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人格,塑造学生的心灵,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小芸.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育人[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1
关键词:语言经济学;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教育;经济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世界各地对英语类专业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与此同时,社会上对于英语类人才专业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也正是基于这种大的时代背景,语言经济学视角下高校大学英语教育改革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一、语言经济学视角与高校大学英语教育的概述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世界各国之间交流与交往越来越频繁。语言作为一种交流与沟通的工具,其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也日益凸显。而且,高校大学英语作为培养学生英语素养的一种教育手段,其重要性也显而易见。语言经济学是近些年兴起的一门跨教育学、语言学与经济学等学科的新兴边缘学科。最早在1965年的时候,JacobMarschak提出了有关“语言经济学”这一词语的内涵,即经济学与语言方面的最佳化有着密切的费用—效益关系,并在现代化经济活动与信息领域里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从语言经济学这一词语的内涵解释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语言经济学是将语言作为一种人力交往的基础性资源来使用的,同时语言学习更多的也是为了满足人们创造资本生产的一种虚化的经济投资方式。简单一点来说,语言和经济效益之间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所以说,在近些年,语言这种交流沟通工具越来越被应用到经济生活当中去。而且伴随着其在经济交流中发挥得作用越来越突出,因而语言经济学这一边缘学科就得到了越来越多地关注。高校大学英语是伴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的出现而出现的,这主要是因为英语作为一种重要的沟通与交流工具,其在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与沟通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桥梁”作用。而且随着我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培养和发展英语类专业型人才也就显得更为迫切了。笔者通过一定的调研之后发现,当前我国各个高校纷纷开设了英语类专业,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了一大批高质量专业型的英语类人才。但是我们也必须要看到,当前我国高校所培养出来的英语专业型人才在专业素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这也是本文为什么要深入研究语言经济学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原因。
二、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教育研究
在分析了语言经济学视角与高校大学英语教育的相关内容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加强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接下来,本文将着重分析一下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相关策略,希望可以为提高我国高校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提供一定的借鉴。第一、结合地方具体实际,重新定位高校英语教育理念。笔者通过一定的调研之后发现,当前制约地方高校英语教学实效性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高校英语教学理念与地方具体实际不匹配。针对这一难题,地方高校大学英语在探索教学改革策略的时候,就很有必要结合地方具体实际,重新定位地方高校英语教育理念。具体来说,地方高校英语类相关专业在制定教学理念的时候,必须要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具体特点,尤其是要符合地方企业实际发展的需求,从而全面提高地方高校英语专业人才与地方企业之间实际需求的匹配度。第二、结合地方具体实际,改革创新高校英语教学方法。笔者在调研过程中还发现,不少高校英语类专业在培养学生的时候还是按照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而很少考虑到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和需求。在这种情况下,高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就业情况就不是那么乐观。所以说,想要改革这一局面的话,我们就必须要结合地方具体实际,改革创新高校英语教学方法,通过实行校企结合的教学方法或者是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的机会,从而进一步提高英语专业学生与地方经济发展实际需求之间的结合度。第三、结合地方具体实际,丰富完善高校英语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否全面和最终的教学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说,想要研究语言经济学视角下地方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策略的话,我们必须要结合地方具体实际,丰富完善高校英语教学内容,将当地企业相关的内容纳入到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去,以此来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英语人才支撑,实现地方经济与英语人才的双向发展。
一 前言
近日,教育部及部分省市密集出台了高考改革的新方案,再次引发公众对我国教育体制的热议与反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关乎一个国家的发展后劲与前途,高校更是肩负着国家人才的培养重担。令人担忧的是,应试教育本身已然造成中国创新技能型人才紧缺、初级理论人才过剩的不良人力格局。应试教育也为中国培养出了很多高分低能的“哑巴英语”人才。如今,虽然新时代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然而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四六级以及学业考试等应试教育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仍然高悬。而应试教育将会无情地吞噬新型网络教学模式的优势与利好。故而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亟须有所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们则应积极配合,开展相关的教研思考,为中国在网络新媒体时代的外语教育改革建言献策。
二 现状
大学英语教改已有数年,网络媒体时代的确也带来了更大的教改空间与机遇,但应试教育已对我国的英语教育教学发展形成了桎梏,也直接导致了我国大学英语教改成效仍不容乐观的局面。年轻人进入大学后陷入英语四六级及学业考试等应试教育之藩篱。很多大学英语师生虽然已开始接触和适应网络多媒体的先进学习平台与教学模式、获得了网络多媒体带来的学习便利,但却远未充分有效地利用好网络新媒介的优势。在四六级等考试的指挥棒下、在应试教育传统思维的惯性下,学生们的短视功利心严重。他们在大学英语等公共课程的学习实践上表现得较为浮躁,缺乏足够的耐心与悟性去徜徉于认知体会、思辨内省、开拓创新之内涵式的学习过程。很多大学生学习英语十余载,毕业前虽然通过了四六级考试,但其英语听说交际能力却近乎“哑巴英语”的水准,读写译等英语能力亦差强人意,这是我国英语教育费时低效的典型写照。
三 对策
五千年传统沿革积淀下来的思维定式,扭转不易;要改变僵化守旧的体制、建立科学崭新的教育机制,那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阻力重重的系统工程。但应试教育腐蚀着学生的个性发展及特长的发挥,使人从小养成思维定式的习惯,这对如今愈发强调科技自主创新的中国来说,将会是一块隐形且巨大的绊脚石。爱因斯坦认为,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故改革势在必行。首先政府及教育部门官员们须变通思维方式、开阔胸襟、从谏如流、海纳百川。教授学者等有识之士应积极建言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组建教改智囊团暨教改执委会。正本清源,从根本的教育办学理念转变上着手,寻求变革对策,采取有效措施,因地制宜逐步推进科学民主文明的优质生态教育理念与机制。在破除旧体制探索新路子的过程中,要有迎接困难的勇气与接受挑战的决心。应上下联动,在全社会蔚然形成一种“去应试教育”的教育舆论与氛围,形成改革合力与良性循环。可借鉴国外先进有益的教育培养理念,立足本国国情,逐步摸索出一条兼具中国特色与国际科学规范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之路,使我们的青年学子不仅夯实文化基础知识,同时也具备顺应国际化、科技化发展趋势的科学创新思维习惯与人格素养。在如今瞬息万变的网络多媒体教学时代,我们更须遵循外语的交际性本质及习得规律,不断探索符合网络新媒体教学环境特质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及教育考试评价机制,努力将应试教育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直至有朝一日杜绝应试教育。当宏观教育育人理念发生质的转变、微观课程培养机制及时改革跟进之时,我国的英语教学改革之舟定能更好地借力于网络新教学媒介的强劲东风,优雅徜徉于世界科教迅猛发展的浩瀚洋流,为我国未来经济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的生命力。
[论文摘要]怀特海认为大学教育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为有智慧地运用知识的人。文章试图从怀特海的教育理念出发,对我国大学英语教育的现状进行审视和反思,找出症结及其出路所在。
[论文关键词]大学英语教育 怀特海 教育改革
一、引言
中国大学英语教育经过多年改革,依然存在着学用脱节、费时低效的弊端。面对大学英语教育的种种问题,不少人认为应试教学是关键,矛头多指向教育部门把英语四、六级考试作为评价学生学习和衡量英语教师教学效果的主要标准,甚至成为衡量高校领导业绩的标杆。笔者认为,大学英语教育的根本问题不在于四、六级考试,也不在于教学设备和师资水平有限,而是没有对英语教育的目标进行准确定位。20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怀特海对大学教育的目的有过精辟的论述,我们重温他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将有助于我们对于大学英语教育的认识和改革。
二、怀特海的教育思想概要
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1861~1947)是英国杰出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和教育理论家,是“过程哲学”的创始人。他一生著述丰富,探索和研究的题目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怀特海一生中大部分时间主要是在英美两国的大学讲学,长期的教学教育实践使他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并在欧美教育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怀特海的教育思想比较集中地体现在《教育的目的》(The Aims of Education)一书中。关于教育的目的,怀特海谈到:“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他极力主张教育的内容应为“教人们掌握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同时他还强调要鼓励和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反对传统教育向学生传授死的知识和“无活力的概念”,在怀特海看来,这是教育的关键所在。他强调说:“要使知识充满活力,不能使知识僵化,而这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
出于这个原因,怀特海旗帜鲜明地反对应试教育,他说:“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判断力,以及控制复杂情况的能力,使他们在特殊情况下应用理论知识对前景作出展望——所有这些能力不是靠一条体现在各科目考试中的固定规则所能传授的”“我们讨厌这种考试的理由是十分明确而又具有实际意义的,因为它扼杀了文化的精髓。”
然而,要想打破僵化的应试教育,使教育成为“教人们掌握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怀特海承认:“这是一种很难传授的艺术。你可以肯定,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有人写出一本具有真正教育价值的教科书,就会有某位评论家说这本教材很难用。这种教材当然不容易教。倘若容易,就应该将它付之一炬,因为它不可能有教育的价值。在教育中就像在其他领域中一样,那条宽广却又危险的路通往一个糟糕的地方。”
总之,怀特海为教育改革指出一条既光明又曲折的道路,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当我们借助于怀特海的教育思想来审视我国当前的大学英语教育,可以比较清楚地窥见其中的主要弊端和症结所在,进而看到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方向。
三、大学英语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智慧
怀特海认为,教育的全部目的在于产生活的智慧。而“智慧就是掌握知识的方式”。也就是说,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怀特海所主张的关注对学生智慧的培养这一教育思想可以成为我们进行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纲领。
目前,在高校外语教学中,无论是从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学活动以及测试内容等方面无处不在地体现着重知识输入而轻知识运用的现象。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英语知识点的教学占去了大部分时间,而英语运用能力的训练却得不到足够的保障。加之英语四、六级考试造成的应试教学,使我们的教育重心放在了培养学生的考试能力和做题技巧上,使学生的英语学习变成了主要以记忆和背诵为主。这就导致我们培养了一大批在大学毕业时依然“听不懂别人,表达不了自己”的“既聋又哑”的学生。可以说,大学英语的应试教育从根本上背离了英语教育的应有目的和性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失误,甚至是中国大学英语教育的最大失误。
众所周知,“没有谁可以仅仅靠坐在房间里记忆规则就能轻松自如地掌握英语的”,因为“输入是不会自动转化为输出的”。怀特海告诫我们:“知识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的应用,在于人们对它的积极的掌握,即存在于智慧之中。”因此,我们应该正本清源,改变被本末倒置了的培养目标,把大学英语教育的重心放在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智慧上。让处在大学时期接受教育的学生“站立起来并环顾四周”,以充满想象力的方式掌握英语知识。把目前以应考为目的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转变成教师与学生进行知识探索的过程,使英语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基础英语学习和结合专业的英语学习融合起来,让学生获得活的知识。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发展智慧的目的。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既很好地掌握某些知识,又能出色地做某些事情”的学生,而不是现在只会用英语来做题的学生。也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大学英语教育的使命——“大学的目标是把一个孩子的知识转变为成人的力量”。
转贴于
四、大学英语教材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在校大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将来走向职场储备知识,从而迎接未来生活的挑战。由于他们的学习过程有着专业特点,为了使他们学到更加实用的英语、且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未来的大学英语教材的设计与开发就应朝着注重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结合学生专业特点的方向去努力。
目前在供非英语专业学生所使用的英语教材中,不管哪个年级、学科或专业,“一刀切”地让学生学习那些多以应对英语四、六级考试的目的来编写的教材,其内容偏重于叙事性、纯语言文学类方面的英语材料,而能提供给不同专业学生进行拓展性学习的、与专业相关的英语教材就相对少得多。如果大学英语教育能真正秉着“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实现英语教育实用化的目标,我们就不应该只设计与编写那种“共核式”的、所有专业都适用的教科书。我们的教材编写不是为了“受教育者做好准备,去迎战生活中的各种直接经历”,这种脱离了以学生发展为宗旨的英语学习不能不说是对大学教师和学生们的时间和资源的严重浪费。
怀特海深刻指出:“教育若无用,它又何成其为教育?难道教育是一种不加以利用的才智?教育当然应该有用。”因此,如何使学生学到对未来工作和生活有用的英语,对大学英语教材进行深入的改革就显得非常有必要。只有编写出能够满足不同专业学生需求的英语教材,才会有助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实用化。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能与社会接轨和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的实用型人才。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大学生们未来的就业竞争能力,“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也就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五、大学英语教育应体现一种人文关怀
怀特海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让学生感受到因学习而获得成功所产生的愉悦感。他认为“智力发展离不开兴趣。兴趣是专注和领悟的先决条件”“快乐是刺激生命有机体合适的自我发展的自然方式。”他劝告教师不要以枯燥的方式把知识强加给学生,这样会使学生感到厌恶。他的这些教育思想都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的精神。
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育以灌输知识为教育之要,基本没有摆脱被怀特海批评为“往行李箱里装物品”的教学模式,我们把学生当成记忆知识的机器,甚至于不顾他们个体的差异,也不管他们是否对英语学习感兴趣,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达到一个统一的标准,即四、六级考试的标准。有的学生为了达到这一标准,不得不拿出他们70%的大学时光去苦战英语,以通过四、六级考试。这种现状说明了我们对学生人文关怀的欠缺。
对此,有些学者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如吴向东教授谈道:“有关职能部门应取消大学生统一参加四、六级考试的硬性规定,改为自愿参加;同时应增加测试的级别,比如增加一、二、三、五级测试。”又如,我国著名英语教育专家刘润清教授建议把四、六级考试社会化,学生是否参与这一考试完全是个人行为,与所在学校无关,他们只需通过自己学校的毕业考试即可。这样一来学生就不必为应付四、六级考试而影响英语学习。笔者认为,以上这些建议都在不同层面上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打破统一的、缺乏多样性的英语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尽力为学生提供立体化、网络化、个性化的英语教学平台。例如,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和多媒体教学设备构建一个开放、可实行个性化学习的英语教学空间。学生可随时随地按照自己的水平和需要开展学习,他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取不同程度的英语学习材料,设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进度,适时地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这样的学习模式就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个充满人文情怀的教学目标。
六、大学英语教师应成为启迪学生智慧的人
怀特海明确指出:“大学存在的理由是, 它使青年人和老年人融为一体, 对学术进行充满想象力的探索, 从而在知识和追求生命的热情之间架起桥梁。大学确实传授知识, 但它以充满想象力的方式传授知识”“大学的恰当的作用是用充满想象力的方式去掌握知识。”教师的作用“就是在生活中唤起智慧和美”。显然,在怀特海的眼中,大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而且是培养智慧的场所。大学教师应以充满想象力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知识,成为启迪学生智慧的人。因此,大学英语教师不但应该教会学生英语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创造性地运用这些知识,这是未来大学英语教育改革值得关注的重心,也是大学英语教师肩负的双重责任。为了完成这一使命,大学英语教师不仅要不断加强语言学知识,同时也要深入研究如何教会学生“用充满想象力的方式去掌握知识”。这样才能使英语教学同时成为智慧教学,从而使学生受益终身。
一、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忽略学生的多元需求。根据语言经济学的理论,英语的学习可以视为一种经济投入活动,其成本便是用来学习所花费的时间、精力以及实物方面的支出。而学习的效益则取决于学生学习之后能够有效地运用英语,并且得到相应的收获。对于学生来说,英语的学习应当是收益大于成本的活动。而在当前的英语教学中,大多使用的是听说结合的模式,一级一级的组织学生学习,而由于学生的英语基础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无法做到因材施教。
2.无法实现英语学习的预期收益。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英语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的运用也不仅仅是对外合作交流中,更多的是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英语作为一项语言工具所具有的应用性也显得越来越重要。然而,在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的课程设置方面,往往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也就是说,英语课程的设置无法满足学生在英语运用方面的需求。在大多数非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只有两年的大学课程,后两年的英语课程则依靠学生自觉完成。在课程内容的设置方面也缺乏专门的口语、写作的训练,更加缺少为满足社会需求所设置的专门的训练课程。所以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很多学生不得不选择自费参加各种辅导课程,这就造成了学习成本的增加,而无法实现预期收益。
3.缺乏对英语教育资源的优化意识。针对大学教育而言,其课程的设置原则就是为了实现资源的优化,而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在教学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校都全面实行学分制度,推行学分制和选修制。学分制与课程的设置密切相关,选修制则涉及到师资结构。当前,很多大学在英语课程的设置方面都没有采取选修制的方法,原因在于学校在满足基本的教学课程已经显得十分紧张,没有过多的资源来进行选修课的设置。而问题的根源并不是师资力量的缺乏,而是没有得到合理的配置,如果在课程的设置方面能够更加倾向于实用性,更具有选择性,便可以将更多的教师资源解放出来,从而促进他们个人特长的充分发挥。
二、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1.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由于学生在升入大学之前的英语基础不尽相同,因此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也是大学新生的一个主要特点,如果能够在学生入学之后进行一次摸底考试,按照不同的成绩采用不用的编班方式,这样便能够避免所有学生齐步走的方式,能够利用这种分层次的教学手段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另外,应当将基础阶段的教学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部分,其影响着学生英语学习的成本投入,因此一般前三个学期安排必修课,而第四学期则可以按照不同的技能需求选择相应的选修课,以此来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
2.提高英语学习的预期收益。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都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知识,进行学习和训练,却忽略了语言信息和语言文化的渗透,当语言缺乏信息和文化内涵时,便只能作为一种工具,而无法成为一种真正的语言。因此,要通过促进语言内涵的丰富来促进语言应用功能的发挥。让学生在学习阶段投入到语言中的学习费用,能够在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获得预期效益。外语的学习是为了能够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其不仅是口语和书面的交流,更是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交流,因此,应当考虑将英语语言学习渗透到各个专业的学习中,开设双语教学模式,形成一个浓厚的英语氛围,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也自然而然地获得提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育 问题 对策
一、我国大学英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英语课程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最重视,同时也是学生花费时间最多的一门课程,大学英语教师是高校教师中平均教学工作量最多,教学最辛苦的教师群体之一。多年来,我国大学生的英语水平不断提高,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外语人才,为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是在这些成绩的背后,又存在许多束缚英语教育前行的问题:(1)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与教学的实际投入存在着比较大的反差;(2)学校和教师在教学上的投入较大,而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3)大学英语教学体系及课程设置还不能完全满足学习者的实际需要;(4)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及内容上依然较多地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5)许多高校依然看重考试结果,对教学过程及学习者外语能力的培养未能给与相应的重视。
二、国内学者关于我国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主要观点
1.调整大学英语教育中的过度教育和不足教育
所谓过度教育,“即一个社会或个人所拥有的教育超过了需要,所获得的技能超出了工作中所要求的技能,是一种技能低效用现象。”我国的大学英语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过度现象。主要表现在:原有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与最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相比对大学生在词汇量方面的要求仍然过高,使不少大学生把外语学习变成了单纯的词汇学习;对英语的语法知识讲授过多,离开语言环境和语言运用的知识讲解难以收到实际效果。既然存在教育过度就必然存在教育不足,所谓教育不足,“即一个社会或个人所拥有的教育没有达到实际工作的需要,所获得的技能不能胜任工作中所要求的技能的现象。” 教育不足表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就是大学生将来工作实际所需要的英语能力不能在大学阶段加以解决以至不能胜任工作。大学英语教学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说,是英语交际能力的不足,他们既没有起码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学会的是“哑巴英语”,又缺少书面写作能力,甚至连一些最基本的应用文如会议通知、求职信等也写不好;另一方面,对于希望通过英语学习进行深造、进行研究的大学生来说,现有的英语教学既缺少文化底蕴,又难以满足其作为工具进行专业研究的需要。 既然如此,就应该在今后的教学中调整教学内容,减少过度投入,补强不足教育。
2.在大学英语教育中实行导师制
“导师制”(tutorial system)早在14世纪就由英国教育家提出。17世纪,英国的牛津、剑桥等高校在研究生教育中普遍采用这种制度,其实质也就是对研究生的“个别辅导制”,并不用于本科生。但是当前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要克服忽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树立教师指导下发挥学生独立性与创造性的思想观念,大学教学应“以人为本”,立足于培养人的素质这一教育出发点。导师制的实施正是顺应这一教育发展目标,使单纯的教学提高到了教育这一高度。第一,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促进学习者的自主性。大学生在大学里除了学习知识外,从更广的意义上说还必须获得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使其在走出校门后能够应付各种情况。第二,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是因材施教、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根据21世纪的时代特点和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问题。新大纲对21世纪人才的规格做了如下规定:“这些人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为了达到这些要求,学生迫切需要有一些富有教育经验、懂得教育规律、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专业学习指导能力的“导师”。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是实现教学相长、优化师资的最有效形式。导师不仅要了解专业教学计划及其课程设置,更应了解本专业各学科的前沿动态,熟悉其在社会中的实际应用状况和发展趋势,注意相近领域和交叉学科的基本知识。
3.在大学英语教育中贯彻“通识教育”之理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将关注的目光汇聚到了高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上来。一些有识之士也提出了高等教育教学中应该贯彻“通识教育”的理念。“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与专业教育相对而言,是带有普遍性意义的人生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得到健康发展。我国,早在上世纪20年代,当时清华大学的校长梅贻琦先生就提出了“通识为本,专识为末”的教育理念。大学英语教育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据此,我们不难发现,大学英语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大学英语教育的教学内容决不是仅仅限于语言学习本身,它主要包括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有机结合,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以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吴鼎民教授结合大学英语学科的特点,更是明确提出了把英语语言、中外文化和多学科知识系统地融人大学英语教学之中的“三套车”的教育理念。
三、完善大学英语教育之对策
1.改变学生应试观点,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生是主要的教学对象,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之一,所以学生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必将影响到教学效果。从高考进入大学的新生仍然不能摆脱高中的“应试”学习方法,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英语的教学要求,确切的说,不能清楚地了解大学的学习目标,不知道今后的学习任务和努力方向。他们仍把高中的难点语法作为学习的重点,而忽略了英语是我们用来交流的手段和工具。针对这种情况,需要英语教师在课堂上言传身教,帮助学生们从高中填鸭式学习向大学能力型学习的转化,树立正确的大学英语学习的观念和方法,从源头上跟进素质教育的步伐。
2.教学观念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