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2 09:48:34
导语:在对外英语教育专业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日语专业;第二外语;英语教学
一、改变教学理念,制定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
日语专业的二外英语教学,一定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在教材、教学内容方面精心选择和设计,使教学内容合理丰富。我们应该明确,绝大多数日语专业学生虽然学过英语,但是初、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强调语法和题海战术,在听说方面没有系统化训练,因此学生的口语和听力并不理想。在大学前两年,学生从零开始,集中力量训练日语的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由于没有英语必修课,致使他们原本积累的英语语法、词汇等知识慢慢遗忘,以至于在第三学年,当学校再次开设英语课时,他们对英语已经十分陌生,某些学生的英语水平甚至比高考前还差。因此,笔者认为,本课程设置应打破传统的以理论知识为主的学科课程体系,坚持“实用、够用、能用、会用”的“四用”教学原则编写教材。二外英语教学应把听说方面的训练作为重心,注重校正学生的语音和语调,使学生能够较灵活地运用英语进行语言交际,达到语言交流的根本目的。
二、讲究教学艺术,精心组织教学
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做到结合实际,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1.问答授课法
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是检验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准。教学是教者与学者的双向活动,二者缺一不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教师作为授业解惑者,必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过硬的业务知识,能够时刻关注学生课堂上的心理变化,并用丰富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在讲授语法和句型过程中,可首先套用学生学过的单词来练习,温故知新;进行对话练习,要求学生对所做的训练积极配合,增强英语表达的意识;串讲课文时,以各种方式就课文语言点进行提问,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认真动脑思考;重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用英语进行口头或书面总结,表明就相关问题的自身感想。通过以上方法的使用,教师不仅能及时了解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发现他们的不足之处,促进自身教学方式的改进;通过对学生的问答授课,可以在课堂上形成积极互动的课堂气氛,从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2.趣味教学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在日语专业二外英语教学中,教师更应注意采取灵活的方法,利用学习语言的共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譬如,在词汇的讲解训练上,注重引导学生找到日语词汇中英语外来语和其在英语中原型的关系,譬如:party(パテ),coffee(コヒ),drive(ドライブ),stove(ストブ)等;还有英语中借用较广泛的日语单词,比如:sushi(寿司),tsunami(海啸),kamikaze(神风特攻队)。另外,还可以对词汇的读音、构词规律,对学过的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等进行分类、归纳、辨义,挖掘词汇学习和记忆的趣味性。还可通过教唱英文歌曲或欣赏经典英文影片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自如的气氛中记住一些词汇、语法,体会英语的节奏感、韵律感,以及用英语表达情感时的语感和情绪。这些做法,对学生听力和口语的提高都是非常有益处的。除此之外,还可通过课堂三分钟演讲、话题辩论的方式,鼓励学生大胆用英语叙述事情,表达感受,通过这种方式锻炼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为学生今后将英语运用到实际中去打下坚实基础。
3.鼓励学生了解英美文化知识
学习语言的难点不在于语言本身,而在于文化。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不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不去比较目标语言国家和本国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可能将该语言学好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英美文化知识的传授,并鼓励学生阅读或观看一些有关英美国家文化、风土人情的短文或视频。例如在讲解中美文化差异时,可以观看李安导演的《推手》和《喜宴》两部电影中的几段视频,让学生以最轻松、自然的情感学习英语,了解英语国家文化,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英语,激发他们的兴趣。
如今,单一外语人才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英日双语专业在许多高校已开始设置。因此,英、日专业的二外学习也日渐重要。二外教学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仍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我们继续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吕凯良.大学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4,(04).
关键词: 独立学院 市场营销 专业外语
独立学院从1999年开办至今,已从快速发展期来到了转型变革的关键时期。2008年出台的《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是教育部为独立学院开出的“处方”,要求独立学院在转设、撤销或是合并中进行定位。截至当前,湖北省已有11所独立学院转设为民办高校,余下的独立学院也在积极寻求生存与发展之路,探寻差异化办学方针,这些离不开专业教学的支撑。本文以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外语教学发展为例,探讨适合该专业形成差异化、特色办学的发展途径。
一、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外语教学发展现状透析
1.市场营销专业设置专业外语课程的重要性。作为工商管理类的传统专业,市场营销融合了经济、法律、管理等多学科知识,旨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当前,多数高校市场营销专业主要课程的设置,是从基础性课程逐步往专业课程延伸的。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在进行课程设置时也基本遵循此规律,在4个学年的课程配置中,依次设置了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
专业外语教学是指在基础外语、基础课程掌握之后,用以培养复合型人才,帮助学生在市场营销专业领域掌握较强的外文文献阅读、翻译、写作及沟通能力,学习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在传统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中,设置专业外语课程的重要性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独立学院深化发展。随着全球化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更加需要既掌握专业知识又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作为转型变革期谋求更大发展的独立学院也肩负着培养这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因此,针对工商管理类当中的市场营销专业,将专业外语的教育融入其中就显得愈发重要。通过外语这项语言工具进行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能有效结合市场营销专业知识与外语沟通技能,深化独立学院发展,在传统专业的办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方向。
(2)有利于专业课程建设完善。在现行的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中,囊括了专业导论、市场营销调研、国际市场营销、网络营销、推销学、服务营销学、整合营销传播、高端市场营销策略等课程,遵循从基础的营销学知识逐步深入和细化到专业知识。因此在整个课程的搭建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是需要融入要求更高的市场营销专业外语课程,其不仅是对整个专业知识的高度凝练,更能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提高专业学生在国际环境下的实战能力,构建企业进行跨国交流和经营的战略思维。
(3)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通过专业外语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获取国际前沿专业信息,了解专业知识发展背景,在专业技能提高的同时,提升外语水平,从而达到综合应用知识、培养创新创业精神的目的。一方面,专业外语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可以明确学生学习专业外语的目的,引导学生从基础外语的学习思维向专业外语学习思维转变,掌握专业词汇内涵。另一方面,可以让市场营销学生从竞争中脱颖而出,拥有双重技能,即在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同时精通外语应用能力[1],能够高效处理实践中的难题,形成较强的综合能力。
2.专业外语教学发展情况。自2001年《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颁布至今的14年间,众多高校都大力推进英语等语种在学科专业课程中的教学,独立学院也在这方面不断做出尝试及变革。但大部分学校仅仅将这种外语和专业的结合教学变成双语教学,偏重在专业课程或是学科基础课程的学习当中挑选出1-2门用汉语和某种外语混合作为授课方式,无论在课程设置、师资安排、教材选用、教学评估等方面,都对专业外语课程的教学重视不够。
(1)课程设置。专业外语是外语和专业结合的复合课程,具有专业领域的特定属性,能帮助学生获取除母语以外的专业内知识,信息覆盖量巨大,重点在于实践应用性。
近年来,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对于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专业外语教学有一定的重视。在课程设置中,除了有大部分高校都会设立的《国际市场营销学》,还专门设立《营销专业外语》,以此进一步提升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专业素养。
然而,当前市场营销的专业外语课程设置与实施存在部分不合理现象:
其一,专业外语依然作为边缘课程存在。《营销专业外语》作为专业选修课配置,32学时,2学分,开设在本科教学的第七学期。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其并没有与之配套的实践教学环节,考试形式和授课方式相对传统,创新不足。
其二,专业外语课程之间的衔接不够。《国际市场营销学》作为专业核心课程,一般在本科第六学期开设,并以双语教学形式展开,在课程设置上早于《营销专业外语》的学习,但在实际的课程实施中,两门学科之间并没有很好承接,依然是两门独立的课程。
(2)师资力量。独立学院的师资力量相对于其他高校较为薄弱,且进行专业外语教学的教师多为外语专业人才,并不具有商科背景,因此很难将专业外语教学讲解深刻、细致,导致学生在学习时与基础外语的学习并无差别,专业素养并没有得到提升。为大力推进独立学院向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转变,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专门聘请了具有海外留学经历、工商管理学科背景及工作经验的教师负责专业外语的教学工作,以此培养专业素养较高、实践应用性较强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
(3)教材选用。在近三年的实际运用中,教材选用一直是困扰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外语教学一线教师的难题之一。当前市场上可供选择的专业外语教材质量参差不齐,高水准的多为国外原版教材,但教材难度、教材价格都较大,且专业技术的标准和规范和国内存在差别,并不完全适合独立学院的学生使用。因此有不少教师选择自编教材,但此类书籍大多编写粗糙,在外语技能和专业知识结合上不够紧密,质量不高。
(4)教学效果。通过对学院市场营销专业2009-2011级学生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对专业外语的掌握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教学进度较慢。教学中涉及的专业知识大多数都是学生在之前的学期中学过的,但换成英文教学时,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问题,授课教师不得不放慢授课进度,32学时无法讲完所有知识点。
第二,教学方式难创新。学生在学习基础英语时已完全习惯教师翻译、讲解等模式,在专业外语教学的课堂上,学生的依赖性很强,如果没有教师逐段翻译讲解,学生很难独立完成文献阅读任务,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考虑到学生的适应性问题,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很难创新。
第三,教学反馈较少。学生对于专业外语教学的学习兴趣并不浓厚,课上、课下与教师互动交流都较少,这和学生在其他课堂上的表现有出入。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在专业教学的课堂一般都与教师有很强的互动,并且能在课下与教师交流,给出教学反馈,但在专业外语的教学课堂上,由于受语言限制,多数学生与教师交流不多,遇到问题独立思考解决能力较差。
二、提高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外语教学质量的对策
1.优化课程设置体系。学者全丽娟在进行专业外语的研究性学习价值探讨时,指出专业外语在不同阶段的功能特点:一是具有工具隐喻,这是初级阶段,目的在于帮助低年级学生掌握专业外语词汇;二是具有桥梁隐喻,为中级阶段,目的在于沟通比较,了解中外文化差异,提高学生对专业信息的处理能力与敏感度;三是具有海洋隐喻,是高级阶段,目的在于发挥专业外语的实践效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熟练应用专业外语的能力[2]。
因此,可根据专业外语的功能特点,优化设置当前课程体系。
(1)分设三个阶段展开专业外语教学。一是初级阶段,可设置在大学本科第5学期,重点教学专业外语词汇,衔接大学英语的学习;二是中级阶段,可设置在大学本科第6学期,重点教学专业外语阅读和听说,强调理解和处理信息能力;三是高级阶段,可设置在大学本科第7学期,重点教学专业外语写作,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2)适当增加专业外语的学时与学分。在不影响市场营销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规划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专业外语的总学时及学分,方便教师教学展开,提高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
(3)加入必要实践环节。可从理论教学的总学时及学分中划出一部分放在专业外语的实践教学环节,尤其是在第7学期高级阶段专业外语的学习中,更应融入实践教学内容,发挥专业外语的实际运用效能。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1)加强在职教师培训。一是要分时段、分批次加强在职教师的外语表达能力培训[3],壮大现有专业外语教师队伍;二是要加强专业知识的交流,鼓励年轻教师多参加专业学术研讨会,结交高层次人才,丰富专业知识。(2)引进经验导师。一方面,聘请有商科背景、口语流利的高层次人才任职教学,另一方面,邀请有经验的跨国公司人士、企业精英等来校交流,定期召开讲座、论坛等。
3.创新教学应用方法。根据专业外语课程设置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初级阶段,教师以授课为主,选用专业外语教材,结合双语教学模式,母语与外语交叉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词汇涵义,夯实学生专业学习基础;中级阶段,教师授课辅之以学生自主学习,选用国内外期刊文章、专业前沿文章等作为教材,教师做介绍性讲解,引导学生课上阅读文献并自主翻译,适当引入任务合作教学法,鼓励学生以团队形式完成教学任务,帮助学生在比较学习中提升专业学习能力;高级阶段,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以案例教学法展开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教师给出题目,学生根据题目及设置原则选择相关文献进行小组学习,然后汇总展示,与其他组同学共享信息,以此增强学生对专业词汇、表达方式、专业信息处理的熟练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宪.高校双语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国际市场营销》课程为例进行分析[J].品牌(下半月),2015(2).
论文关键词:二外学习,焦虑,性别差异,学习成绩,相关性
一.概述
(一)二外学习焦虑的定义
在二外学习的过程中,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由于学习者的资质、认知方式、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和情感因素等不同,二外学习的效果也不同。Ellis(1997)曾指出,在学习结果方面所呈现出来的个体差异主要源于学习者的个人因素和情感状态。情感是学习的发动机,出现障碍会导致学习的停顿(王初明,2001)。根据Horwitz(1986)的定义,外语学习焦虑是“外语课堂学习中由独特的语言学习过程引起的自我感知,对外语学习的看法,学习外语的感觉和学习行为等特殊的心理活动”。即外语学习焦虑是一种特定的情景,尤其是在课堂外语学习时产生的不安、紧张、忧虑、担心、自我怀疑等主观情绪。
(二)二外学习焦虑的外在表现
二外学习焦虑的外在典型反应可以是焦虑的一般症状,如手掌心出汗,心跳和脉搏加快。其进一步反应,如:听课时不爱抬头,避免与老师目光接触;回答问题时心跳加速,声音很小;甚至还会语言变调,不能正常发生语言的语音和节奏,牙齿打颤;有时还会夹杂一些口头语,如“这个”,“那个”等;故意回避老师,逃课等。
二.研究问题和方法
(一)研究问题
Horwitz(1986)借助德克萨斯大学学生的帮助与合作,设计了外语学习课堂焦虑量表(FLCAS),以期能够满足测量外语学习焦虑的具体要求。近年来,我国很多学者和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分别对该量表的信度、效率和理论构成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而且国内外很多研究表明学习焦虑与口语水平、阅读能力、听力水平以及写作前的计划时间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负相关。如Gardner(1976)等人发现法语课堂焦虑与法语学习成绩呈显著负相关。刘润清和吴一安等人对中国14所大学340名学生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焦虑感与语言总成绩的相关系数是-.2825。
但是也有一些学者如Scovel(1978)认为外语学习焦虑在某些方面对语言学习有“帮助”或“促进”作用。焦虑可以使学生保持头脑清醒、灵活。因为国内外学者对外语学习焦虑与语言成绩的关系持有不同的观念,而且针对英语专业学生二外学习焦虑的实证研究还不多,所以笔者打算在此入手,进行相关研究。
本研究试图回答以下问题:
1.英语专业学生在二外学习过程中是否存在焦虑,状态如何?
2.男、女学生在二外学习焦虑方面有无差异,表现如何?
3.二外学习焦虑与学生二外成绩是否存在关系,怎样相关?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100名英语专业大四学生(2006级)。最终列入本次研究的受试学生总数为96人,其中男生为10人,女生为86人,参加受试的平均年龄为22.79岁。
2.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包括“二外学习焦虑问卷”,以及2009年第一学期二外期末考试成绩。
“二外学习焦虑问卷”是根据Horwitz编制的“外语课堂焦虑量表”(ForeignLanguageClassroomAnxietyScale,FLCAS)修改而成的一份调查问卷(问卷汉语译文转引自王才康,2003)。FLCAS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是一个可靠而有效地二外焦虑测评工具。它反映的是一种一般性的外语学习焦虑,而不仅限于外语课堂焦虑(王才康,2003)。所以,FLCAS可以作为我们测量二外学习焦虑的工具。
3.数据收集与分析
向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四学生发放问卷100份,要求在课间填写。回收问卷98份,其中有效问卷96份,数据录入之后用SPSS11.5进行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研究结果
量表采用Likert5点量表形式,反应方式从“从未有过”,到“很少有过”,“有时有”,“经常有”,“总是有”,分值分别为1、2、3、4、5。问卷结果全部输入SPSS11.5进行数据处理。首先将所有反向问题第11,18,24,28,32题的分值全部变成正向,计算出该33个项目的内部一致性。本次研究的Cronbach阿尔法系数为:.9032,这证明该量表适用于本研究的被试。之后,计算出每个学生的焦虑总分,用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方法得出以下数据。
1.学生二外学习焦虑的基本状况
人数
平均值
中位数
众数
标准差
方差
全距
最小值
最大值
96
83.17
97.0000
103.00
16.838
283.5182
87
【关 键 词】学校组织 外语教师专业发展 影响因素
一、研究背景
加强外语教师专业性的过程的外语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研究非常重视的内容。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提升外语教师专业化程度,采用群体专业化策略,关注外语教师作为专业性职业的地位及其提高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外语教师专业化的重心有群体转向个体,强调外语教师个体的专业化,关注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是一种“自主性”发展,外语教师具有一定的具有自我发展的意识和动力,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通过不断学习、实践、反思、探索,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高,并不断向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客观因素也不容忽视。实际上,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但需要通过外语教师主观上的努力,还需要客观环境对外语教师的成长起到促进作用。当然,我们强调客观因素,并非是局限在传统的“外语教师发展”模式下,外语教师生长的环境具有强烈的调令性、支配性,外语教师缺乏主体建构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可能性,于是也缺少主体建构带来的主体效能感。我们之所以强调客体,是希望外语教师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积极的充分的利用客观环境,在主观的努力下,迅速健康的成长起来。美国教育联合会(NEA)指出,外语教师发展基本围绕着四个目的,即个人发展、专业发展、教学发展和组织发展。其中组织发展集中于营造有效的组织氛围,促使外语教师采用新的教学实践。学校是与外语教师专业发展联系最紧密的组织。本文旨在通过对学校组织的客体环境的分析,说明学校环境对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并提出如何营造有效的学校组织环境,为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
二、学校组织对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实际上,学校组织对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可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显性层次即学校组织的物质环境,一个是隐性层次即学校组织的制度、管理、关系和文化心理因素。
(一)组织环境因素。学校组织的物质环境包括各种物质性的存在和构成。例如,学校的整体环境,各种建筑物、教室、操场及各种象征物,尤其是外语教师办公室的空气、光线和照明、声音(噪音和杂音)、色彩等等;物质环境要素对于外语教师的工作安全、工作心理和行为以及工作效率都有极大的影响。专业发展所需的硬件设施如:计算机、网络、外籍图书影音资料、视听设备等更是必不可少。这种学校的物质环境会使外语教师组织教学的方式、师生之间的交往方式、教与学的过程产生更新,构成外语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如果学校的物质环境比较优越,外语教师自然会产生一种优越感和自信心,更加珍惜这份工作,自觉努力提高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
(二)组织制度因素。学校组织的制度包括学校组织的各种条例、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纪律等,以及那些无形的习惯、约定俗成的规范以及学校在长期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传统和风格。学校组织的制度因素,体现的是学校组织中比较稳定的互动模式和交往关系,反映了学校组织中各种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角色特征。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制度环境的制约。科学合理的制度会促进外语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反之,就会阻碍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组织管理因素。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机构和制度采用不定期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整体优化学校教育工作,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的组织活动。学校组织管理科学、有效,外语教师就会积极主动的提高专业水平。
(四)组织关系因素。学校组织中的关系包括群团关系、权责关系、人际关系等。人际关系指行政组织内部各成员之间的交往关系。群团关系即学校组织中的群体之间的关系。权责关系是指体现于学校组织各种关系之中的、一般由法定规范加以约束的组织中职权与职责的分配与使用关系。学校组织内部和睦融洽的人际关系、人事关系、组织成员的责任心、归属感、合作精神和奉献精神等等直接影响到外语教师的心理。心理环境制约着组织成员的士气和合作程度的高低,影响了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进而决定了组织管理的效率和管理目标的达成,从而也影响者外语教师专业发展。
(五)组织文化因素。组织文化是指组织中的成员共有的价值体系。学校组织文化包括学校组织的价值观念、组织信念、管理哲学以及组织的精神风貌等等。一个良好的组织文化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动力。063+0学校组织文化的作用和力量对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绝对不可小视。如果一个办公室的所有外语教师都认为无需拓展知识能力,大本的文凭教学生足够用的,那么一个想要在专业知识方面继续深造的老师还敢继续求学吗?除非他想被其他人斥责为“假积极”并受到他们的排挤。这就是组织文化的力量。学校组织文化在思想观念、精神状态、行为准则等方面对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施加影响。优秀的组织文化将自动告诉外语教师什么是对的,什么不对,他们应当怎样做。优秀的组织文化应当是鼓励外语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积极进取。
三、加强学校组织建设,促进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
如果说外语教师是幼苗,而其整个职业生涯就是幼苗成长为大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外语教师自身的力量去发展,也需要土壤、阳光和水分等外部环境的力量。学校组织就是外语教师能够茁壮成长的外部环境,如果学校组织环境优越,就会使外语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能够在充分的阳光,肥沃的土壤和充足的水分中健康茁壮的成长。学校作为一种行政组织,必然也具有行政组织发展性的特征。发展性是指行政组织适应社会历史的进步,主动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调整自身的宗旨、职能、结构、行为方式,以实现与社会之间交互作用的动态平衡。这一特征包括适应性和动态性两个互为表里的方面。所以学校组织应随着时代的发展,外语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不断调整组织职能,加强组织建设,从而促进外语教师专业发展。
(一)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为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优良的空间环境。物质环境因素对组织设计提出了人本化的要求,防止物质环境中的消极性和破坏性因素,创造一种适应外语教师生理和心理要求的工作环境,这是实施有序而高效管理的基本保证,也是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保证。
(二)加强学校组织制度建设,为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学校组织应该提供可选择的制度安排,使外语教师通过选择制度安排来追求自身的专业发展。例如:根据外语教师职业不同时期建立分级评价体系。根据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交流制度、外语教师进修培训、轮训与继续教育制度。根据外语教师的专业能力、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
(三)针对外语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职业倦怠期学校组织应建立心理调节机制对外语教师进行恰当、适度、的心理调节。由职业压力引起的职业倦怠是外语教师职业生涯中的一种自然现象。职业倦怠所引发的习得性无力感和无助感会延缓或阻碍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对于职业倦怠的缓解,一方面要靠个体的心理调适,另一方面要靠组织干预。学校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经济系统,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心理系统。外语教师的工作除了受经济因素的驱动和由职业道德带来的职业自觉性和自律性的驱使外,更多要靠人本关怀等社会心理因素的激励。我们知道外语教师很重视高级心理需求的满足,外语教师有强烈的自尊、受到他人尊重的需要和荣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这些需要得到满足,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才会更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即外语教师这些高级需要的满足对其工作本身是一种极大的激励。而外语教师这些高级心理需要的满足要靠学校给予外语教师更多的人本关怀、学校为外语教师营造良好的人本关怀的氛围来实现。
(四)学校组织应该担负起对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动态管理责任,实行以外语教师为本的管理,保障外语教师的专业权利。首先,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种动态的过程,这个过程伴随着外语教师职业生涯的整个过程。学校作为行政组织责无旁贷的要担负起对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责任。有些学校已经先行一步,为每位外语教师建立了专业发展档案袋,记录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点一滴。
其次,学校教学系统具有自身教学行为的相对独立性,每一位专业化的外语教师在其专业范围内从事着高度个性化的工作,并且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中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教学工作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学校教学系统是学校组织的主体,学校教学系统却具有松散结合的特性。学校管理对外语教师的教学工作很难实行严密统一要求、落实到每一秒和每一处的监控。并且,目前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越来越强调充分尊重外语教师的专业权利,即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管理学生权、获取报酬权和进修培训权。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最早提出的科层制虽然在现代社会被广泛应用于组织管理,但是却不能应用到学校管理的所有领域,否则在学校层层管制的等级权力体系下,下级外语教师受到数级领导的绝对控制和监督,外语教师必须遵循各种的规章制度,外语教师的教学时间被大量管理时间挤占,教学效率降低,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势必会受到阻碍。学校组织的使命是:发现外语教师,解放外语教师;给外语教师自由,让外语教师幸福。有些东西是教不出来的,学校必须创造环境和氛围,让外语教师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要倡导外语教师维持个性的张扬。科学的管理就是激活外语教师自主发展、自我提升的愿望,从而达成自然、自主、自由的成长,为外语教师的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正是基于学校组织是一个松散结合的系统,因而学校管理应该注意如下方面:对学校教学系统的外语教师的管理,应该破除严格的科层管理,给与外语教师充分的专业权利。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和谐的文化氛围,为形成外语教师良好的个性修养、高尚的道德品格、积极健康的态度等专业人格,敬业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等外语教师专业精神提供土壤。
参考文献:
[1]张民选.外语教师发展――学生成功的基石[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4.
【关键词】英语教育专业建设跨文化意识
随着我国与其他国家交流的日益频繁,人们普遍用英语进行国际交流,英语教育专业建设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在当前的学校教育过程中,英语教育专业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但仍存在部分问题。伴随着世界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英语交流将日益广泛,因此,有必要针对当前英语教育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从而提高英语专业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
一、英语教育专业建设的重要性
伴随着出国留学的热潮,英语的应用受到广泛的推广,英语专业也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各种英语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英语教育专业人才,需要不断加强英语教育专业的建设。由于中国与国际联系日益紧密,复合型的外语人才成为现实社会的迫切需要,只有不断加强英语教育专业建设,才能不断地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二、英语教育专业建设中的问题
1.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不协调。
虽然目前大多数国内师范院校都开有英语教育专业,但英语教学和相关教育专业课程却由外语院系和教育院系分别承担,两者之间的课程设置也并不协调。在制定培养方案过程中,往往会形成同一专业下两个互不联系的课程模块。其结果导致英语专业毕业生在日后从事英语教学工作的过程中,通常存在教育专业素养不足的问题,缺乏心理学专业的相应知识和相关的教育理论知识。英语学科与教育学科不协调,不利于英语教育专业的建设。
2.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实践能力明显不足。
虽然素质教育在不断推广,但相应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却未能得到相应的发展。英语专业教学模式依然是传统的教师讲解,学生记录的模式,先进的教学模式未能得到推广,按部就班的学习使学生的英语水平难以得到提高。陈旧的教学方法,较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影响了英语教育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此外,教师自身方面也存在一系列问题。教师自身缺乏足够的文化功底,导致在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学生,影响学生的学习。教师自身教育理念落后,缺乏对学生积极引导,导致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不利于英语教学的发展。
3.学生缺乏相应的学习意识。
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通常只是加强对英语本身的学习,而忽视了对英语背后的西方文化的关注与体验。文化是语言的内涵,对外国文化不够了解,容易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此外,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语言,如果学生只是通过课堂来学习英语,缺乏英语的实践与应用的意识,现实生活中难以完全熟练地使用英语,也不利于英语水平的提高。
三、英语教育专业建设的策略
1.实现英语与教育的学科融合。
在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相应的教学水平,有必要改变英语与教育互不联系的现状,实现两者的交叉融合。在制定英语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时,做到英语专业课程与教育学专业课程的双向兼顾,实现两者之间的协调。让学生通过英语教育专业的学习,既提升了英语水平,又掌握了相应的教育学理论,在以后的英语教学生涯中能够更好的从事教学管理工作。
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
在英语专业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学习英语。在英语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英语知识,还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学习外国文化,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坚持实践教学的观点,不断的提升学生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通过情景教学等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角色模拟,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由于教师的主导地位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有必要加强对英语教师的培养。不断提升英语教师相应的文化素养,改变教师落后的教育观念,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教师加强对英语教学的重视,在英语教学中做到积极顺应教育形势,不断地采用先进的教学方式来教育学生,有助于加强英语教育专业的建设,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3.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意识,加强学生对外国文化的体验。
英语是一门国际流语言,是不同文化之间接触的媒介,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应不断强化相应的跨文化意识。通过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对中西文化的对比分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在英语专业教学过程中,通过有计划的学习语言文学,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单词的意义延伸,从而减少学生的理解误差。
结语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英语教育专业建设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针对传统英语教育专业的一系列问题,通过实现英语与教学的学科融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意识,加强学生对外国文化的体验,从而更好的进行英语教育专业建设,不断地提升英语专业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辉.对英语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及其改革策略[J].外语教学,2011,05(06):49-52.
[2]蔡英南.对英语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及其改革策略[J].校园英语,2015,08(01):19.
摘要:经济的发展决定着语言的需求,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高校的英语教育在区域经济建设中已经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可以为区域提供更多的复合型的英语专业人才,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务必要加强对高校英语教育的重视,并结合当地经济建设的人才需求,创建一个独具特色的,而且能够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英语教育模式。
关键词 :高校英语教育;区域经济建设;人才需求;对接
为了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我们应该将高校的英语教育与区域的经济建设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根据区域经济建设的人才需求培养出更多的实用型的英语人才,进一步的实现高校英语教育与区域经济建设人才需求的对接,从而使英语教育更好的服务于区域的经济发展。
一、高校英语教育对区域经济建设的影响
1.高校英语教育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对外发展速度也日渐加快,要想实现区域经济走出去的发展目标,就要面临较为严峻的语言挑战。在技术创新与市场开发中,语言占据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在全球经济贸易中体现出了技术的差异、管理的差异以及文化的差异等等。目前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许多的挑战,语言作为最直接的挑战使技术含义、管理内涵、价值观、思维方式等都产生了较大的差异。因此要冲破这些阻碍与隔阂,逐渐的消除差异,就要不断的加强高校英语教育,更多的培养一些与英语相关专业的技能型人才,重视专业英语(ESP)的教育,如机械工程英语、医学英语等,使学生能够在各自的领域中充分的发挥自己语言的优势,以此来不断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2.高校英语教育推动区域外贸经济的发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经济的发展可以分为国内经济发展与外贸经济发展,而外贸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整体的发展进程,我国的外贸经济一直处于贸易摩擦争端不断以及经济效益低下等局面,造成这些局面形成的原因之一就是语言文化的差异对于外贸经济中一些内容的实质性的理解不够全面,这就会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失。如今我国高校的英语教育分类不断地明晰和细化,学生可以通过英语学习更加深入的了解国外的文化、商业规则以及贸易习惯等等。这样一来,在加强高校英语教育的基础上,就能够为市场输送更多的专业型英语人才,在区域进行外来资本、外来管理方式以及外来技术的引入时,发挥自身的语言优势,进一步的推动区域对外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稳定发展。
3.高校英语教育促进区域文化的繁荣发展。高校外语教育的发展可以带动区域内的整个外语教育的发展,学生通过对英语全面系统的学习可以更多的了解国外的文化背景,再加上外贸经济的发展就会吸引更多的外资企业与区域之间加强合作与交流,这样一来就会为区域内带来新的思维和新的文化,最终渗透到人们的情感以及生活的领域,进一步使区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相互融合与促进,最终推动区域文化的创新和繁荣发展。
二、区域经济建设人才需求对高校英语教育的要求
首先是要结合区域实际情况进行高校英语教育。在进行高校英语教育时,要充分地考虑区域的实际情况,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以市场运行的体制和需求为导向,以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前提,进行英语教学目标的制定。我国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建设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也决定了各个区域之间英语教育的层次与起点的不同。因此各个地区的高校英语教育应结合着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及当地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当地英语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其次是将英语的应用能力作为英语人才培养的根本。在进行英语人才培养时,应注重培养他们的英语应用能力,在扎实英语的基础教育如听、说、读、写的能力的前提下,增加一些英语应用技能类型的课程,如对学生翻译和写作的训练,目的是为了使学生的判断、总结、分析以及思维等综合应用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此外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与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专业。
三、高校英语教育与区域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策略
1. 高校教师要深入了解培养复合型的外语人才所要具备的要素以及区域内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对于人才的需求,并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发展的实际状况进一步的调整人才培养的战略,将以往的英语教学模式改革为基础外语知识与专业外语知识一体化的模式,高校要结合区域发展的特色,对专业英语知识进行重点的教育和培养,并且还要将素质教育作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及时的补充并更新英语知识,培养出复合型专业化的英语人才,以便能够适应日益进步的科学技术与不断发展的经济。
2.高校在进行英语人才的培养时,还要考虑到不同区域所存在的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差异,并结合不同的地域状况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手段进行英语知识的培训,针对不同的专业有的放矢的进行英语教育,以此来突出英语的实用性和适应性。
3.近些年来,我国与国外交流的机会不断增多,对外交教育也逐渐发展起来,中外合作办学以及国外的教育机构进驻中国等现象越来越多,这就为高校英语教育者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和借鉴外国办学理念和办学经验的机会,高校英语教育工作者应不断的加强自身的专业水平,学习更多新的知识,从而提高高校英语教育的水平,引进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进一步的优化教育资源,树立一个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课程教育理念。
4.政府要加大对英语教育的投入,出台相关的政策来支持当地高校英语教育事业的发展,给予当地高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使其能够更好地优化自身的资源配置,使其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此外还要采用多种渠道来吸引各方面的力量来投资兴办一些特色外语教育,使英语教育得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5.高校应在区域内展开大规模的调研活动,深入了解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并根据学生们实际的英语层次和区域的经济发展需求来制定教学目标,对一些传统陈旧的英语课程进行改革,增加一些新的英语专业课程,进一步的扩宽学生们学习专业知识的领域,实现专与宽的结合。
总之,高校的英语教育与区域的经济建设之间有着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将两者协调发展,并结合着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和市场需求发展英语教育事业,才能进一步为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英语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肖钧铭,赵松.高校英语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J].价值工程,2012,31(20):251-252.
[2]金虹.论高校英语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关系[J].现代企业教育,2014,(16):264-264.
一、设置英语教育专业是国际社会发展及英语教育事业改革的需要
1.国际化英语教育人才培养的内在需要
英语(语言)教育专业在国外又称ELT、TESOL、TESL、TEFL、EE(EnglishEducation)等,仅美国就有260多所院校开设以上专业,如波士顿大学和加州大学的TESOL专业很受欢迎。全球英语学习的热潮正使英语语言教育广受关注,我国每年赴英美就读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数量逐年增加,英语教育专业正成为许多文科学生眼中的“香饽饽”,越来越多的英语专业学生把英语教育作为出国留学首选专业之一(张晶晶2007)。英语教育专业归国留学生有着丰富的海外文化背景和专业学术背景,通晓最前沿的英语教育理论,具备更为深厚的英语教学功底,因此成为众多高端英语教育机构争相选聘的人才。事实上,英语教育专业的设置有利于我国的英语教师教育与国际英语教育接轨,共享市场和资源,并逐步开发具有影响力的教师教育国际合作项目。就教育资源而言,我们的英语教育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就市场情境而言,我们培养的是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英语教育专业人才,我们的毕业生应具备国际教育视野和理念,具有在国外竞争就业的能力;就国际合作项目而言,我们需要对接国际公认的师资培训机构或顶尖大学的英语师资培养,在课程对接、学分互认、教学模式、教师资格等方面达成共识和双赢。
2.“复合型”英语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现实需要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与人才市场的现实需要,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数所外国语学院陆续开始在英语系开设经贸、新闻等方面的专业课程,在英语教学的框架下从事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试验。随着这一实验范围的扩大,特殊用途英语(ESP)教育在国内许多开设英语专业的高校如火如荼地展开,在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2000年,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在广泛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订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并获教育部批准在全国实行。大纲规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这是国家首次以正式文档的形式确定高校英语专业的任务是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
1993年英语教育曾被列入本科专业目录,但在1998年教育部组织的本科专业目录修订时,又将其取消,使得英语教育作为本科专业发展和建设尚未完全成熟便中途夭折。
目前,国内师范院校保留了师范类英语专业,继续从事英语教育师资的培养,只在专科层次设有英语教育专业,为基础教育培养英语师资。国家《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出台后,上海师大、北京师大等先后开始了本科层次小学英语教师培养的实验(邓秀华2010)。教师教育的双专业性质决定了“英语+教育”的学科发展方向,决定了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科属性与学科定位。然而,已有的师范类英语专业(本科层次)并未真正满足中小学英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并未真正实现“英语+教育”的融合与共生。其他类型院校的英语专业则缺乏教育的学科属性与定位,培养的人才在专业素养层面不能适应中小学英语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因此,立足于“英语+教育”,设置英语教育专业,多类型高校共同开展复合型英语师资培养工作,已经成为当前中小学英语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需要。
3.进一步提高中小学英语师资队伍规格和质量的迫切需要
当前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师的整体状况不能满足教育改革的需要,中小学英语教师数量总体不足,小学英语教师尤其是农村地区严重缺编,专任教师尤为缺乏。就中小学英语教师队伍建设而言,据不完全统计(胡俊杰2009),现有英语教师中非英语专业教师及转岗教师的比率达到50%,部分地区甚至高达80%。就陕西省而言(陈晓福、魏天伟2009),截至2008年中小学英语教师共35787名,其中硕士层次的教师432名,占到约1.2%,本科层次的教师18900名,占到约52.8%,专科层次的教师15321名,占到约42.8%,高中学历以下的教师1134名,约占3.2%。中小学英语教师学历水平总体不达标,小学英语教师的主体为学历不达标、专业水平不过关的新聘或转岗教师。尤其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英语教师学历低、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不强的问题愈发凸显。提升中小学英语教师队伍的规格质量与层次水平的重要性与急迫性不言而喻。
学历层次并不等同于教师的专业素养,只有把教师素养培育完全落实到学历教育的整个过程,高学历才能真正代表高专业素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外语教学提出的“教学质量=(学生1分+教材2分+环境4分+教法3分)×教师素质”。评价公式表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英语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同样在于英语教师的素质,在于英语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规格与层次,在于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英语教育作为独立设置的本科专业无疑有利于中小学英语教师队伍规格与质量的提升(尤其有利于偏远地区的师资队伍建设),有利于较为系统地提高未来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从而最终适应未来社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与中小学英语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国际化视野下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科定位与培养目标
英语教育专业是一个跨学科专业,覆盖英语、教育学、心理学三个学科,其专业的学科定位决定专业建设的学科属性和专业培养目标。英语教育专业定位在英语学科,确立了英语学科本体性地位,使英语技能和英语专业知识教学成为英语教育专业建设的必要条件;教育学和心理学作为支撑学科,则成为英语教育专业建设的充分条件。1993年国家教委设置英语教育专业时,把该专业确定在英语学科下,也就是说,该专业毕业生所获学位为文学学士(英语教育专业)。把英语学科确定为“本体学科”,也基本符合美英等国对英语教育专业学科定位的普遍做法。国外大学的普遍做法是本科层次英语教育专业定位在英语学科,而硕士层次英语教育专业定位在教育学。以IllinoisStateUni-versity、DelawareStateUniversity、NationalUniversityinNe-vada和HamlineUniversity为例(如表1),英语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的学生获得的学位分别为B.AinELT、B.A.inEE、B.AinSecondaryEnglishEducation和B.A.inESL,其院系设置基本归属在教育院系。美国高校本科层次的英语教育相关专业较为独立,但却十分注重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在英语教育专业硕士层次的人才培养方面,我们以英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美国等6所大学为例(如表2),六所大学的学位分别为M.AinTESOL、M.EdinELT、M.EdinTESOL、M.EdinELEM.AinELE、M.EdinTESOL和M.EdinTESL,专业设置的院系基本归属在教育院系。西方英语教育专业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学位体系,BA和MA均设置了专有的学位名称,这表明英语教育专业在西方教育体系中是独立设置,且具有较大的教育需求。
英美国家本科阶段的英语教育专业培养目标非常明确,就是为中小学培养合格的英语教师。以美国为例,美国的英语教师教育完全以就业为导向,实现了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试的结合和统一。英语教育专业开设资格一般需要NationalCouncilforAccreditationofTeacherEducation统一认定,以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大学培养计划中核心课程设置由两大块构成,即教育学和语言知识。威斯敏斯特大学的英语语言教育专业课程就包括英语教学法、英语教育心理学、第二外语学习理论、课堂英语教学与研究、语言教学测试评估、计算机辅助教学等,能使学生学习到最新的英语教学方法和相关的教学管理知识。如表3,汉姆林大学的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分为EducationCourses和ESLCourses课程两大类。学生在第二学期末和第六学期末分别参加PPST1和PPST2考试,即职前技能考试I(Pre-ProfessionalSkillsTests,PPST1)和职前技能考试II(Pre-ProfessionalSkillsTests,PPST2)。PPSTI主要测试阅读、写作等技能,考生通过后方可继续从事教师教育课程的学习。许多州把PPST1成绩看作学生获取教师资格证的必要条件之一。PPSTII测试学生具体学科(包括K-12的主要科目)知识及学科教学技能的掌握程度。
基于国内外英语教育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需要进一步调整与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系统的英语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在培养学生综合人文素养和专业素质的基础上,凸显实践性和师范性,探索教师教育新模式。同时,重视英语教育的教育专业特性,注重学生教育意识、教师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塑造,保证所培养的学生能够较好地适应基础教育英语教学工作,引领英语教学的改革发展,热爱和忠诚于英语教育事业。
三、英语教育专业建设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及其改革策略
1.英语教育专业的内涵及其人才培养方向
英语教育面临着自身发展的困境与难题,普通英语教育(EnglishforGeneralPurpose,EGP)和专门用途英语教育(EnglishforSpecialPurposes,ESP)的分化成为改革的内在趋势。一般而言,普通英语教育(EnglishforGeneralPur-pose,EGP),即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英语来学习文化、认识世界及培养心智,它是对人的全面教育,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素质教育,不应仅仅视外语学习为一种工具的掌握与使用;专门用途英语教育(EnglishforSpecialPurposes,ESP),则是在普通英语教育的基础上,突出英语教育的应用性、职业性和学术性等特征。如图1,EOP是具有职业倾向性的英语教育,而EAP则是具有学术倾向性的英语教育,这两个趋向反映了英语专业发展的总体趋势。EAP又细化为EGAP和ESAP,前者侧重于某一学科方向的学术性研究领域,后者则侧重于某一学科的职业特质研究。英语教育专业教育(EnglishforEnglishEducators)可以归结到ESP的专业背景下,它是教育学科方向的ESP的一种综合体。英语教育专业,首先要达成EGP的专业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之上形成教育类ESP的特色专业发展方向,既重视职业倾向性的专业用途英语学习,也重视学术性研究对于学生的专业发展需求。总体而言,英语教育专业是一个跨学科专业,需要英语语言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支撑。英语教育专业关注的不仅是学习者如何学习英语并掌握英语习得理论,而且是学习者如何学会教,如何掌握教学理论和熟练应用教学法。
2.“两张皮”现象与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科交叉融合
目前国内师范类院校虽有英语教育方向,但英语教学归属外语院系,相关教育学科专业课程由教育学院承担,培养计划分别实施,课程设置互不协调。开设英语(教育)专业的其他类型高校(尤其是外语类高校)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只是将英语专业课程和教育学专业进行了简单取舍,形成了一个专业方向下的两个泾渭分明、互无内在联系的课程模块,英语学科与教育学科“两张皮”现象未能予以有效解决。一方面,教育专业素养欠缺是英语专业毕业生从事英语教学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英语专业学生从事英语教学、教学研究及管理工作,往往缺乏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知识,以及教学法理论及实践方面的智力支撑。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中小学英语教师教育专业素养的问题更加凸显;另一方面,“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试验过程中,个别英语院系开设过多的相关专业课程,对于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的训练有所忽视,学生的英语基本功,特别是阅读和写作能力有所削弱”(胡文仲2008)。英语教育专业建设必须寻找出应对这种顾此失彼现象的有效途径,化“相克”为“相生”。事实上,英语学科与教育学科是英语教育专业的两大学科基础,两者的交叉融合是英语教育专业建设的根本所在。英语教育专业建设需要引进吸收国际英语教育新理念、新理论和实践经验,实施分阶段兼顾,重新优化课程体系及课程模块,将语言学习与专业知识的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3.英语教育专业的特色化办学方向
1)立足英语学科优势,实现专业建设的特色化方向
夯实英语学科基础,在英语专业建设的过程中提高英语类课程的实效性,强调逐步由本体性专业知识体系向条件性知识体系的转轨。在系统提升英语专业建设的基础上,加强教育学科建设,并逐步实现本、硕一体的英语教育专业建设。本科阶段的重心是英语专业素养的系统提升。
课程结构的优化要分阶段有侧重完成三个课程模块,即英语课程模块、教育课程模块和教育类ESP课程模块,三个课程模块相互交叉和融合,构成英语教育的专业内涵;硕士阶段的重心是教育专业素养的系统提升,同时强调课程的延续性和实践性,实现教育类ESP专业建设的学术倾向性和职业倾向性,前者以外语教师教育和外语课程与教学论的学术性硕士专业建设为主,后者则侧重于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英语)的专业建设,从而实现英语教育专业的高层次化、一体化建设。
2)英语教育专业特色课程的系统开发
以系统开发英语教师职前教育特色课程为突破口,促进英语教育专业优势与特色的有机整合,实现“英语+教育”的双专业协同发展。我们需要从理念、目标、内容、设计、实施及评价等环节入手,对国内外英语教师教育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及授课方式等进行调研,制定特色课程的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组建特色课程开发队伍,开发特色课程资源开发,谋求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英语教育专业特色课程的系统开发,首先应立足于英语学科的专业优势,将相关的教育学科内容融入到英语的课程与教学之中(诸如阅读、翻译、写作和听说等课程),使学生在增强英语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到教育学科的相关内容;其次对教育学科内容进行“精加工”,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教育理论,领悟经典的教育思想,关注教育研究的前沿动态,这体现了教育学科专业的基础性、应用性与前沿性。
3)实践教学与科研基地建设的合作与双赢
优质的实践教学与科研基地建设是保障中小学英语教师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应用型中小学英语师资培养的关键所在。实践教学与科研基地建设不仅能够实现大学与中小学教学科研工作的合作与双赢,而且能够使学生在教育实践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将科研引入到教学之中。在实践教学与科研基地,我们可以选聘一批业务能力强、科研素养高的专家教师和骨干教师,作为中小学英语教师教育的实践指导教师,在实践教学和科研合作中建立一种长效机制,将实践教学与科研基地建设做实做强。此外,高校也可以在科研指导、师资培训以及业务进修等方面为实践教学与科研基地提供有力的支持与帮助,共同策划教改科研项目,携手推进中小学英语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从而切实提高中小学英语教师教育的规格质量与层次水平。
四、结语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对国内经济的发展的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这种影响下,唯有加强高校公共英语的教育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建设向国际化目标发展的进程。因此目前来看,在教育形势上,强化高校公共英语的教育水平才是最为重要的目标。
二、影响高校公共英语教育发展的问题
所在在经济建设发展的推动下,以及改革开放深化进程的影响下,高校公共英语教育的发展有了较大的进步。然而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多影响其发展的问题因素,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校公共英语教育定位不准确问题。随着对外开放的经济发展,高校公共英语教育已经成为了一种语言上的知识承接,更可以说是一种语言学科目。同时,由于英语教学还处于一种不是很完善的阶段,目前高校公共英语的教学将重点核心部分均放于英语的语言学习上。这就导致了高校学生在学习公共英语过程中虽然有着较强的语言基础,但却缺乏一定的语言分析及语言逻辑能力,从而导致了高校公共英语教育无法正常发展。第二,课程设置的问题。在成功进入WTO以后,英语教学就已经成为高校占据主导地位的一门学科。而高校在公共英语教学中也将重点放于英语的语法、解读以及词汇中,使公共英语的教学一度成为高校所有学科中用时最长的一门科学。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高校公共英语教学的改革,高校公共英语逐渐将教学内容由枯燥的整篇阅读演变为情景教学模式,但这种方式也只是将公共英语换一种较为灵活的方式进行教学,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第三,评估机制问题。目前高校在公共英语教学中,还没有制定出一套完善的评估管理机制。2014年教育部门对高校公共英语教育所制定的《高校公共英语教育试行制度》虽然有较为完善的规定,但由于各地市高校公共英语的教学水平及生源整体水平的不同,此制度不能适用于全部高校公共英语的教育。因此,就造成了某些高校在公共英语教育教学中没有一个具体的制度作为依照和评估,影响着高校公共英语教育的发展。第四,教师自身的问题。在高校公共英语教育中,老师是教学的主体。但目前据对全国性高校公共英语教学工作者的考核发现,许多高校公共英语教学工作者自身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其主要表现为一些老师在教学中只能按照课本对学生进行教学,一旦学生的问题超出课本,老师就无法回答。另外,一些老师自身有着较高的专业能力,但在教学中却忽视了学生对英语课外阅读的需求,以至于公共英语教学活动中,一但出现了课本外的阅读时,学生就无法进行顺利的学习了,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公共英语的教学发展。
三、高校公共英语教育改革方法
针对以上所提到的在高校公共英语教育中所出现的问题以及对其发展的影响,相关部门领导及相关人员制定出了以下几点可行性较高的改革办法:第一,重新定位高校公共英语教育。对高校公共英语教育准确的定位是目前提高公共英语教学能力的重要目标及重要的指导思想。2013年出台的《高校公共英语教育制度》中明确指出,高校公共英语教学任务的实施是高校教育活动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教学活动中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学生拓展知识、了解世界性文化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因此,高校公共英语的教学应把重心定位于素质教育上,使高校公共英语的教学核心由基础知识转化为文化的积累与学习,同时将目标定位于提高学生跨国交际能力上。第二,设置多层次的教学活动。在高校公共英语教学中,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迎合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因此,各地区高校在公共英语教学中,应根据自身的生源及师资能力的不同设置一些灵活多变的教学活动。例如:某高校在进行多层次课程设置中,就根据了学生性质的不同分化出了具体的教学活动任务。为:一年级主要是以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基础知识学习主为,同时设置课外阅读活动;二年级在英语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之上开设ESP课堂,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英语知识;三、四年级的学生由于有了一定的公共英语基础,在此之上开设几门其它的外语课程,这种形式下一方面可以降低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长度,减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疲劳程度,另一方面又可以保证英语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及学习能力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三,师资多元化改革。在高校公共英语教育中,老师是主导群体,同时也是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因此,在高校公共英语改革中,首先各高校要根据自身师资能力的不同选择出一些专业知识及教学能力均过硬的老师对他们进行有计划的培训。同时,高校要引入一些高校毕业具有较强专业能力的高材生,这样可以给高校公共英语教育中注入一些新鲜的元素。另外,针对于一些条件较好的高校来说,学校可以通过交流引入一些外国教师,使其与本校公共英语老师形成一个强大的英语教育团体,从而全方位提高高校公共英语的教育水平。除此之外,高校老师在公共英语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多阅读一些与公共英语课程相关的课外书,以增加学生们的英语知识积累,促进其学习。
四、结束语
1 社会用人单位对外语类人才的需求状况
1.1 社会对外语人才的整体需求状况
有调查指出,英语作为一门主要的外语在我国的企事业单位的业务和管理工作中还是相当重要的,单位的日常工作需要甚至是经常需要使用英语,其中涉外企业等一些其他企业的部分部门对英语有较强的需求。具体对听说读写等技能的需求上,社会上对英语听和说的技能需求量最大。就英语知识而言,企事业单位最看重的还是与本单位业务相关的知识。
1.2 用人单位对外语人才的基本要求
在一项用人单位最看重员工的哪些基本素质调查问卷中,笔者发现人际沟通能力、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占员工基本素质的前三位。对于外语人才来说,其人际沟通能力如何,专业水平的高低则完全取决于其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高低。而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也是其在大学生活期间所培养并形成的。
概括的说,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专业能力强,并拥有良好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同时思想道德修养较好的应用性人才。为了更好的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的外语教学应该注重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使高校毕业生的基本素质和企业的用人需求达到最大程度的吻合。
2 目前大学外语教学的整体状况
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部分内容还不能满足适应服务社会的这一目的。各高校的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教育课程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标准同一,未能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进行调整,甚至有部分高校因英语教学资源短缺、师资力量不足而实行多班级、多专业的共同授课的形式进行英语教学;教学内容过于单一,课程内容只有通用英语,没有对不同专业、不同特性以及不同职业取向的学生进行针对性引导和施教。在这种情况之下,高校毕业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仅仅限于公共英语领域,过于肤浅片面,缺乏适用于本专业、本学科以及日后从业领域的专业性英语知识。同时,高校忽视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译等实践能力,也导致学生在正式步入社会之后,难以在工作岗位上做到英语的学以致用。此外,高校英语教师对除英语以外的其他学科有关知识和技能的了解不多,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英语教育不够重视,直接导致了高校英语教育质量普遍偏低、教育的专业性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3 基于社会需求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3.1 加强学生的英语实践应用能力。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加强实践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和基本听说能力。为此大学外语教师要转变教学模式,使封闭式的教学转化为现代开发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教育的核心和重点,适当增加英语教学的实践性,在课堂内创新使用专题训练、案列讲解、小组讨论、场景模拟、创新实验等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成为大学生英语语言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教师还应该在课堂以外,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英语交际情景并使其有机会将所学的英语知识和技能应用到现实中去,可以在教育资源允许的条件下创建以谈判厅、娱乐室、咖啡馆等为代表的英语校内实践室,为学生的英语实践提供良好的环境。此外,高校教师应该主动向教学管理部门申请,更新考试内容和考核方式,将英语听、说等实践项目纳入到考试重点中去,并丰富考试形式,例如提供时事、热点话题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相互辩论或进行事件引申讲解等,以激发学生在英语学习和应用上的积极主动性和创新实践性。总之,高校应该以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为前提,采取行之有效的授课方式,课下也要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英语听、说、读、写、译的环境,经过这样专业化的训练,使毕业生的英语水平经得住用人单位的检验。
3.2 加强英语学习的专业针对性。对学生专业知识有关的英语教学基于更多的关注是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的共同愿望。这样,大学外语教师在搞好公共英语教学的基础上,要以学生未来的职业为导向对学生进行专业英语教育。具体实行办法可以是在高校内以年级为单位,对一、二年级学生仍旧采用英语公共基础课程的教育模式,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通用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夯实学生在听、说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基础;而对三、四年级的学生就要施以与专业相关的英语课程教育模式,以学生专业为基准,根据其就业意向进行分流,将统一的英语教育分编为例如商业英语、旅游英语、建筑英语等具有不同专业倾向的课程模块,实现课程模式的专精和深入,这样能够加强学生在专业英语词汇上的知识储备,使其更多地掌握英语专业术语,加强专业领域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注重对学生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其在今后实际的学习和工作中解决所面临的困难奠定基础。
4 加强对西方文化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