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洪涝灾害防范

时间:2023-09-22 09:48:34

导语:在洪涝灾害防范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洪涝灾害防范

第1篇

洪涝灾害的后果最终是以居民生命和财产以及社会各种公用设施的被害程度来体现的。目前我国的防洪重任主要是交给水利部门修堤筑坝,并依靠在汛期进行抢险救灾来确保社会的安全。近年来由于注重宣传水利建设成就,对于我国70余万km2的广大洪泛平原所存在的洪水风险宣传不够。除江河沿岸的广大居民对洪水灾害的严重性有一定体验外,大多数地方领导及群众对洪水风险认识不足。在地方的经济发展中没有考虑足够的防洪减灾对策。比如,在低洼易洪易涝地区建设经济开发区;由小城镇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对洪水不设防;城市地下建筑物没有防洪涝设施;大量病险水库下游的城市及居民区没有对应大坝失事的预警系统;蓄滞洪区内安全建设不足,居民安全缺少充分的保证;对易洪易涝地区的房屋建设没有明确的安全要求;…。以上种种都充分说明,我国在发动全民投入防洪减灾方面存在严重缺欠,宣传不足。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存在着严重的麻痹思想,又缺少足够的防洪减灾知识,面对突然发生的自然灾害束手无策,成为防灾弱者。在洪涝灾害发生的过程中不但不能成为防灾减灾的积极因素,反而成为需要救助的对象。因此加强对防洪减灾知识的普及和宣传,使广大洪泛区内的群众面对洪水能够自救、互助,确保个人、家庭及身边公用设施的安全,应当是今后动员群众的一个主要目标。为此需要加强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普及洪涝灾害风险教育,灾害情报向全社会公开

尽管我们已修建了许多防洪工程体系,但由于标准较低,隐患较多,发生溃坝、溃堤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因此应当让广大群众准确地了解自己的生活环境中可能发生的洪涝灾害风险。即一旦现有防洪工程不能抵挡洪水而溃决后,洪水会淹没多大范围、自己所在位置会淹多深,持续多长时间,洪水水流流速有多大,应当采取什么样的自救措施,如果需要避难应当在什么时间,通过哪条路线向何处避难等。为达到这一目的,需要编制洪涝灾害风险图并向社会公开发行和销售,并通过各种媒体向社会广泛宣传。实时公布每次洪水所发生的灾害过程和受灾情况。无论是公布灾害风险图也好、公布受灾害情况也好,无非是为了提醒广大群众注意自己身边可能发生的灾害情况,使大家更好地防范洪水,对洪水灾害有一定的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只有当广大群众充分掌握了灾害情报时,在洪水灾害发生时整个社会才会冷静而有序地开展防洪减灾和自救。这样就可以增强整个社会对洪水灾害的防御能力。因此灾害情报公开是防洪减灾的首要条件。

各级政府认真抓好洪泛区域的管理

防洪减灾实际上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防洪和减灾。防洪是指用防洪工程体系,加上洪水预报、调度等手段,使洪水顺利下泄,不致泛滥成灾;减灾是指通过对洪泛区域的日常管理,加强洪泛区应对洪水灾害的能力,一旦发生洪水泛滥也会将洪水灾害造成的损失压缩到最低程度。目前我国在防洪方面所做的工作较多,但在减灾方面工作还很薄弱,甚至是空白。比如美国在进行洪泛区管理时,将100年一遇洪水的淹没范围定义为洪泛区。在该区域内的一切建筑都要取得许可证。建筑物要达到一定的耐水要求,达不到要求的不能取得政府贷款,不能参加洪水保险。在该区域内的建筑物多次被淹或淹没一次其修复费用超过房屋产值50%以上的国家要强行收购,住户向其他地方迁移。同时政府要求在该区域内的城镇必须达到10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在此基础上开展洪水保险工作。对于达不到上述标准的不准参加洪水保险,…。对于所划定的洪泛区域,是不允许自由开发和发展的,其发展是受国家设定的各种条件限制的,这些条件能够充分保证在洪水泛滥时,该地区是相对安全的,不会造成太大的损失。通过这样的管理,大大提高了地区自身防御洪水灾害的能力。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对防洪工程的依赖和压力。

二流域管理机构要管流域的事

目前我国已设立了七大流域机构。按水法规定流域机构是由国家授权的水行政管理部门,代表水利部行使水管理权。但目前各流域机构主要是管理河道水系的规划和开发治理,而对流域内各种对水系有影响的行为,不利于防洪减灾的各种开发行为没有干预能力。目前的流域管理机构只管理水系而没有管理流域。可事实是流域内的许多不合理开发活动都会影响到水系的管理,如水土流失、水质污染、水资源的无序开发利用、洪泛区内人口和财产的集聚等。为了让流域管理机构真正管好水系必须授予流域管理机构更广泛的权力。让流域管理机构能参与流域内各种开发保护规划。对流域内各种不利于水系管理的开发活动有干预权和否决权。如对有可能造成水系污染、淤塞、危及水利工程安全、计划外引水及在高风险区内等的开发项目,流域管理机构应当有权制止和否决。因为流域机构代表的不是某一地方的利益而是整个流域的利益。

从防洪减灾的角度来讲,流域管理机构除了制定江河的防洪规划之外,还应当制定流域洪泛区减灾规划,负责编制洪泛区的洪水风险图,对不同风险区内的防洪减灾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制定洪泛区管理条例,对洪泛区内各种开发活动提出控制原则。协助地方行政部门开展防洪减灾知识的普及,对地方防洪减灾社团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流域管理机构从水系防洪管理跨向全流域的防洪减灾管理也是实现全民防洪减灾体制的重要条件。

三结论及建议

面对日益增强的洪涝灾害,需要逐步改善我国的防洪减灾体制,建立全社会的防洪减灾保障体系。增强全社会的防洪减灾意识,提高全社会的防洪减灾能力,共同迎接洪水灾害的挑战,应当是我国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为此建议尽快开展以下工作。

有计划地向社会公布我国洪涝灾害风险图

目前制作洪涝灾害风险图的技术已趋成熟,建议由国家防办指定编制单位,首先编制各流域洪涝灾害风险图。之后,再指定各省、市、自治区的防洪主管部门在流域洪水风险图指导下编制各省、市、自治区的洪涝灾害风险图。各地、市、县可根据地方特点决定是否有必要根据省级洪涝灾害风险图编制本地方的详细洪涝灾害风险图。编制风险图所需费用可在防洪费用中开支,但要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核,成果由指定专家验收。风险图完成后要广泛地宣传和提供给居民使用。

制定我国洪泛区管理条例

由于我国各流域防洪标准较低,洪涝灾害频繁,而作为承灾体的广大洪泛区不能盲目发展。应当根据洪涝灾害风险制定或调整本地区的发展计划。建议国家防办应尽快着手制定《洪泛区管理条例》,对广大洪泛区实施风险管理。(注:目前我国将未破堤情况下行洪的淹没范围称作洪泛区。而将破堤后可能淹没的广大洪泛区称为堤防保护区。此种提法有许多弊病,值得商榷。)《条例》的内容包括:

1洪泛区的界定。

2洪泛区洪涝风险的界定。

3洪泛区洪涝风险的管理,包括防洪管理、工程管理、经济管理、社会管理等。

4洪泛区内开展洪水保险的基本原则。

5流域机构、地方政府、社团、个人在洪泛区管理中的责任和权力。

6洪泛区内安全建设及管理资金的分担。

制定我国流域管理法

鉴于流域管理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保证流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开展以流域为单位的国土综合整治。防洪减灾也要由单纯的水系防洪工程建设扩大到洪泛区的减灾管理。我国现行的流域管理机构职能难以胜此重任,因此需要扩大和明确流域机构的职能。同时现代流域已不再是封闭的系统,为协调流域圈与行政圈、经济圈、供水圈的关系,需要有《流域管理法》尽快对流域管理机构的工作提供法律保障。《流域管理法》应由国家制定,并授权有关部门针对各流域的特点,制订分流域的《补充说明》。《流域管理法》应包括的内容有:

1流域管理机构的地位、性质。

2流域管理机构的职能。

3流域国土综合整治规划的制订。

4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5流域专业规划的协调,包括农、林、水、土等资源发展规划的协调。

6流域管理机构与流域内地方政府的协调。

7流域管理机构与其他流域间的协调。

8流域管理机构的经费保障与管理

为尽快建立起我国全社会的防洪减灾保障体系,减少国土对洪涝灾害的脆弱性,提高国土的安全度,需要通过法规制定将中央、省市、地方各级政府及社团、个人的职责和权限加以明确划分,使整个社会能共同面对洪涝灾害,完成各自的使命。这一体系的建立将使我们的社会面对洪水不再是一盘散沙,而成为一支强大的防洪队伍,那时洪涝灾害就不再可怕。

专家点评:

洪水灾害往往表现异常凶猛,具有巨大的破坏力量。我国过去的防洪抢险工作多注重工程建设,依赖专业队伍和的力量,忽视了发动全社会来共同抗御洪水。而全社会的防洪减灾行动需要用法规来规范社会行动,有序地完成防洪减灾行动。作者建议

(1)公布我国洪涝灾害风险图

(2)制定《洪泛区管理条例》

(3)制定《流域管理法》

全社会防洪减灾保障体系与现行防洪保障体系的不同在于:

(1)在强调防洪的同时注重减灾工作,

(2)从单纯的河道防洪建设扩大到洪泛区的风险管理,

第2篇

[关键词] 企业;防洪防汛;规划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5. 040

[中图分类号] F273;TE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5- 0066- 02

1 企业防汛防洪工作的必要性

洪涝灾害始终是国家的心腹之患,防洪防汛是我国水利事业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1998年遭遇洪水灾害之后,水利界对此次洪灾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充分认识到过去防洪防汛策略的不足,认为人类不可能消灭洪涝灾害,只能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来减轻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

对于天然气企业来说,一旦遭受洪涝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和危害较其他地区更为严重,防洪防汛工作的效益是巨大的,没有防洪防汛工作,企业的生产及发展就失去了保障。为了保障天然气企业的安全、顺利生产,一定要注意防范山洪、泥石流、滑坡与塌陷对于站场、天然气管道等生产设施的威胁,进行认真的规划,结合企业生产建设发展的总体趋势和过去防洪工作的经验教训,遵循上级防汛部门的防洪规划要求,扎扎实实搞好防洪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2 企业防洪防汛工作的设想与规划

笔者认为,防汛工作要在“防”字上下工夫,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忧患意识,需要采取“亡羊”之前先“补牢”的办法,对发现的安全薄弱环节,不要等、不要靠,及时制订详细的维修计划,排除安全生产中的隐患,对安全隐患问题要有超前整治防范意识,做到安防于未然,确保安全生产长治久安。防洪工作要在“洪”字上下功夫,结合以往防洪经验,充分预想、预判当前及未来洪水的危害性及覆盖面,全面监控危险点,将工作提前做充分、做细致,制订周密的防洪防汛应急预案,确定组织机构及相关责任、预防和预警机制、应急响应和保障措施等,同时,加强人员值班,保证物资充足,尽可能地减少灾害损失。与此同时,防洪工作离不开它的“眼睛”,即准确的气象预报,时刻要与气象部门保证信息畅通,及时、准确地获取雨情和水情,并传达到企业下属各单位。

对于天然气企业防洪防汛工程的建设,本文提出以下规划:

第一,做好安全责任制落实,实行主要领导对防洪防汛工作全面负责、逐级负责、岗位负责的安全负责制。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考核到位、预防到位”。

第二,对于企业负责的防洪设施及时进行加固, 从根本上提高抗洪能力,有效解除汛期洪水对生产建设的威胁。投入经费并安排专职人员,对防洪设施常年进行整修填土与加强。对于天然气长输管道穿越地面低洼易积水区域、河槽等易受雨水冲刷外漏、受损区域,要进行及时的维护。

第三,加强环境的观测和综合治理,要对安全隐患做到心中有数。对于山洪、塌方以及泥石流的预防,可以对地下水位进行监控,可以埋置地下水位传感器,实时监控地下水位,同时,在有塌方可能的地方建立地下水控制系统,当地下水位传感器探测到水位超标的信号时,即启动该水位控制系统,将地下水抽走排放到地表江河水网中。也可以自山体表面数米到数十米的深度(离山顶近的表面处的排水网不必深入山体中太多,但是离山顶越远的排水网深入山体的距离需要增加,因为山脚山体所受的压力大)开始设置排水网,保证山体中的水即使遇到暴雨,也可以迅速排到外面,不至于积压在山体内部。

第四,对于天然气管道穿越河段方面,在设计时应尽量减少破坏主河槽,限制开挖和扰动宽度,同时尽可能恢复原貌,管道穿越河段时主要应注意做好环境保护,避免水体污染,不影响河道防洪、泄洪。

第五,在管道等建设过程中,要尽可能避免对周围植被的破坏,对防护林、绿化美化用的花木草皮等进行培养与补种,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在重点区域内配套建设防洪防汛值班室。

第六,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以多种形式开展《水法》宣传活动,组织防汛各级管理人员进行《水法》知识培训,将《水法》与地方的防汛要求汇编发给企业各单位,实行依法治水,依法管理。

第七,整顿防汛各项基础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建立防汛质量保障体系,实行定期检查制度,制定经济责任制、工作标准、岗位职责、月周工作计划和质量职能。落实好防汛物资储备及抢险队伍,做到有备无患。针对防洪防汛薄弱环节,进一步细化应急预案,为防洪抢险提供指挥决策依据,并认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防汛抢险能力。

第八,运用新科学、新技术,实现管理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使防洪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双达标。

3 结束语

防洪工作,事关大局。作为天然气企业,应对防洪工作给予高度重视,根据洪水特性、灾害成因、防洪要求、生产建设发展、已有的防洪设施和非工程措施及管理办法,加上实施规划的能力等多种因素,综合规划。总结过去、抓住今天、着眼将来,防患于未然。从长远考虑,结合总体发展趋势,探索新路,开创切实可行的天然气企业防洪战略,发扬伟大的抗洪精神,将生产、建设和防洪相结合,保障企业安全生产,实现利益最大化。

主要参考文献

[1]邓洪福.海事、拆船企业携手应对“海上巨无霸”影响防洪防台[J].珠江水运,2012(17):50-51.

[2]冯志国.企业水库《水库防洪抢险应急预案》编制情况及建议[J].电子制作,2013(14):218.

[3]郝福华.漳泽水库下游河道防洪能力分析[J].地下水,2009,31(3):72-73,76.

第3篇

关键词 气象灾害;防御措施;建议;山东阳信

中图分类号 S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0-0215-02

农业生产是在自然气候环境下所产生的社会与自然的生产过程,在农业生产的各个部分都与自然天气气候的变化有着密切关系。伴随着我国农业生产不断发展,在生产这一过程中,因为天气异常或者由于天气变化所导致的农作物产量减产等行为,称之为农业气象灾害。当前我国农业气象灾害一般包括很多,由于这些农业气象灾害不仅影响了我国农业生产,还给农民带来了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分析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很重要,只有充分掌握有关农业生产当地的气候变化,才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控制,更好地防灾减灾。

众所周知,农作物在其生长过程中需要充足的水分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同时需补充营养,但是这些条件的前提需要明确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现如今,伴随着人类社会生活活动的变化,致使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由于全球气候急速变暖,再加之一些极端天气的出现,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不良影响,同时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致使农业减产甚至颗粒不收。针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更需要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和气象服务工作,同时根据不同气象灾害发生的规律和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防御,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实现防灾减灾的目标,促进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提高气象工作的服务水平。

1 阳信县气象灾害概况

根据近30年阳信县气象灾害记录资料分析,阳信县境内经常发生的自然气象灾害有干旱、涝灾、暴雨、冰雹、大风、干热风、连阴雨、霜冻、低温等。其中旱、涝灾害是阳信县最主要的灾害性天气,常频繁交替发生。有历史记录资料以来,1986―2015年旱涝灾害频繁发生,出现概率43.3%,干旱平均6.0年一遇;洪涝每3.0年一次,是气象灾害中导致农业生产损失最大的灾害,且旱灾明显少于涝灾。2010年8月阳信县境内出现连续暴雨天气,累计平均降雨量321.5 mm,全县9个乡镇全部受灾,农田大面积积水,排水困难,内涝严重。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因抗灾能力差,倒塌严重。据统计,全县农田受灾面积34 680 hm2,绝产面积6 759 hm2;损坏房屋6 395间,倒塌房屋5 855间;转移人员7 488人;受灾人口136 000人;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7 530万元。

大风冰雹灾害是影响阳信县农业生产的第二大气象灾害。大风多发生于春季,其次为夏季,夏季大风多伴有雷雨冰雹发生。冰雹一般多出现在4―7月,且以6月最多。1986―2015年大风冰雹灾害发生几率为36.7%,在自然灾害中仅次于洪涝。

2 阳信县主要气象灾害

2.1 干旱灾害

干旱是指降雨量少对农作物造成的影响,使农作物处于缺水的状态下,无法正常地生长。这种现象存在的时间越长,对农作物造成的影响越大,会出现减产和绝收的情况,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农作物死亡,给农民的经济损失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影响农民的生活质量。阳信县干旱发生类型主要分为春旱、夏旱、秋旱、秋冬连旱等,其中以夏旱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最为严重,春旱和秋冬连旱影响时间最长。

2.2 洪涝灾害

涝灾是影响阳信县农业生产的最主要自然灾害,这一灾害主要可以分成洪灾、湿灾以及涝灾3种类型。引发洪涝灾害的原因众多,造成阳信县涝灾发生的最常见、影响最大的因素为强降水,尤其是夏季短时强降水和大范围持续性强降水。根据阳信县土壤结构和地理环境,短时强降水或持续性强降水一旦达到暴雨或以上量级,受影响农田中会出现大量积水,若积水无法及时排出,会造成局部或大范围农田发生内涝,致使农作物大量减产甚至绝收。

2.3 大风冰雹灾害

大风冰雹灾害是灾害性天气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旱涝灾害更具影响范围广、局地性强、时间短、突发生明显等特点。由于天气系统的不稳定,在大气中形成强对流天气,经过大气的动力和热力共同作用的因素影响,加剧了风雹天气的产生。大风冰雹天气对农作物的影响较为严重,出现时会对农作物的枝叶、茎秆和果实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且不利恢复,降低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阳信县大范围种植梨树,鸭梨生产在农业经济生产中占重要地位,大风冰雹灾害性天气的出现往往致使鸭梨大范围落果、果实受损,影响鸭梨品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影响人民的生产生活[1-2]。

3 防御措施

3.1 干旱灾害的预防措施

对于干旱的预防,气象部门应该做好中长期气候趋势的预测分析工作,加强对天气系统变化的监测,及时做好预警,给农民提供完善的农业生产建议。根据天气形势的发展,适时开展人工降雨(雪)作业,为农作物生长发育提供充足的水分供给。另外,还应该重视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通过推广节水灌溉的形式,加强植被建设,对预防农作物旱情发展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3-4]。

3.2 暴雨洪涝灾害的防范措施

暴雨洪涝灾害是夏季发生频率最高的气象灾害之一,具有范围广、强度大等特点。预防暴雨灾害,一是要早预报、早预防,气象部门根据天气形势的发展及早做出预报,各部门及时做好准备,为提前防御打下基础。二是要做好天气跟踪服务,一旦县域内降水量接近或达到暴雨,气象部门应及时暴雨预警信号,并密切监视天气过程势态发展,第一时间为领导决策和农民防灾提供可靠的气象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充分掌握,及时采取防治措施。三是要相关部门做好防洪工程建设和防洪防御机制,加强对农田内部水的排涝工作,注重排涝设施的维护,降低洪涝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4 建议

4.1 构建完善的灾害防御体系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由于农业生产和气象变化密切相关,因此政府相关单位要重视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统一部署,协调各个部门,联合协作,共同防御气象灾害,建立科学有效的防御体系。对气象灾害的发生能够做好提前的预案,进行有组织的防御、指挥。另外,加强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在气象灾害发生时进行预防,做好监测工作,以便提前做好防范,在多部门的通力配合下,把气象灾害的破坏降低到最低。

4.2 掌握气象规律,调整农业布局

造成气象灾害的原因主要与自然环境和气候变化相关,因此需要相关人员在预防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方面对自然环境和气候变化进行了解。气象工作人员要根据气象变化做好监测,及时对灾害发生进行测报,为农业生产提供气象灾害预警。在农业生产过程要进行合理的农业生产布局,增强抗灾减灾的能力,保障农业高效和优质生产。

4.3 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首先,对农业生产中气象灾害所带来的影响进行大力宣传,提高人们对自然灾害的认识,明确在农业生产中气象灾害产生的原因与破坏力,明确预防灾害的重要性,在遇到气象灾害时,也能够快速合理地进行响应,达到预防灾害的效果;其次,增强气象工作人员的基本技能,并提高防灾意识,增加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减少气象灾害所带来的农业损失,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的总效益。

4.4 建立农业灾害保险与补贴机制

由政府主导,并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农业灾害保险的机制工作,联合商业保险及其他社会力量加入,国家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扶持,统一协调,建立保险新模式,避免农业生产过程中因为气象变化所带来的风险。因地制宜建立新型补贴模式,减轻灾害带来的影响,稳定农业发展。

4.5 增强生态环保意识

造成气象灾害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环境的变化,在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遵循自然规律,科学有效地开发土地资源,并利用我国水资源,做好相应的保护工作,同时加强环境治理工作,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统筹安排农业生产活动,避免因人类活动而导致环境出现改变甚至恶化情况的产生,尽量避免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气象灾害。

5 结语

总而言之,需要认识气象灾害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并将科研和气象业务结合,同时依照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对相关农业气象工作展开相应的分析,从而提供更加优质和高效的气象服务。另外,建立气象服务管理体系,做好对于突发事故或者重大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理。农业生产本身会受到气象变化影响,所以需要加强气象灾害工作的监测和预测,重视农业生产中因为气象因素所带来的影响,从而增强预防气象灾害的能力,可以有效地减少作物受灾情况的发生,保障作物的增产增收,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

6 参考文献

[1] 于璐,蒋慧亮,王春华,等.浅析气象灾害对农业发展的影响[J].农技服务,2016(3):156.

[2] 李建朝.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6(4):296.

第4篇

我的家乡是美丽富饶的东莞,这里人杰地灵,山川秀丽。但有许多自然灾害光临这可爱的地方,这里经常有台风来袭,出现寒露风、高温、暴雨洪涝、低温阴雨和倒春寒等自然灾害。这些灾害在我国也时有出现,我们东莞则是个多发地区,主要是因为我们东莞的地理位置。

在东莞,最常发生的就是暴雨洪涝了。暴雨是指降水强度很大的雨。日降雨量(20-20时)大于49.9毫米定义为暴雨。暴雨是引致辞洪涝灾害的直接因素。在全球范围内,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暴雨洪水发生,我国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暴雨洪涝灾害发生。

我市是中国东南部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区,地势低洼,靠近海洋,所以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多,有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与积聚,为暴雨的形成提供非常大的条件。并且地处珠江三角洲的东莞市,虽然大部分区域江河交错,但由于城市建设等诸多因素,使得暴雨引发内涝积水而致灾的个案时有发生。其原因一是本地区在雨季雨量集中,降雨强度大,出现连续性暴雨以上降水,使低洼地区水浸而成灾;二是由于受台风袭击风大雨猛,若恰逢大潮期使沿海堤漫顶或决堤成灾。

在东莞近代有许多的典型暴风致灾个案。例如,2005年4月25日一小时降雨达109毫米,破历史记录,使得多处房屋受淹,汽车被浸等。在2005年8月19日受高空低槽呵南海热带辐合带北抬的影响,除虎门、沙田、麻涌等少数镇区外,我市大多数镇区遭遇今年以来最强降水袭击,石龙气象自动站测得(即从19日9时到20日8时)366毫米的降水量,为我市历史上第二最大日降水量,仅次与1981年我市录得的日最大降水量367.8毫米的历史记录。这次降雨,石龙镇主要街道绿化路呵兴龙路遭受严重水浸,街道水深约50公分左右,沿街商铺受到水浸,部分物品损坏,交通受阻,上午10时左右大部分街道水位逐渐回落。

市委、市政府面对灾害性天气,高度重视,以充分的思想准备,有力的防御措施,有效的抢险手段,抗击暴雨带来的灾害。我市按时保质全面完成东莞大堤达标建设、挂影洲围达标建设呵小型水库达标建设的基础上,还进行新一轮水利防灾减灾工程,重点是堤围、排站建设,工程总投资概算为17.17亿元。全市计划投入资金8.75亿元,计划完成工程135宗,江河堤围242.69公里,新建、改建或加固水闸45座,新建或改建排站27座,新增装机容量18365千瓦,改善灌溉面积11.24万亩,改善治洪涝面积62.35万亩。

为了东莞市民生活得更舒适更有家的感觉,在此,我提出一些小小的建议与自己的设想:

①建筑高层台阶,防范水浸水渗入家庭住宅

②街道旁多种树,有个美好的绿带

③多开通地下渠道,教育人们思想理念,要畅通渠道,做到不堵塞不将废物垃圾扔在渠里

④洪泛区的土地管理;

第5篇

1、地理概况:康平县隶属沈阳市,位于沈阳市北端。东依辽河与昌图县毗邻,南连法库县,西界彰武县,北与内蒙古科沁左翼后旗接壤。该县地处辽河平原中上游,居辽河西岸。地势为西高东洼,南丘北沙。西及西南部为低山丘陵,中部和东部为平原。辽河为东部界河,其支流马莲河均由北向南注入辽河。境内辽河沿岸土质肥沃,温度适宜,适合种植各类农作物,是粮谷的主要产地。北部地域广大,草场资源丰富,适宜发展牧业和林业。

2、气候概况:康平县地处欧亚大陆东部,位于中纬度黄金气候带内,在亚洲季风气候区北缘,属于受季风影响的湿润、半湿润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其主要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步,干冷同期,光照充足,寒冷期较长,温度的年较差和日较差均大。春季干旱大风,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严寒少雪。年平均气温7.4℃,最冷月平均气温-14.3 ℃,最热月平均气温23.9℃,历年平均最高气温13.0℃,历年平均最低气温2.4℃。年平均降水量522.5毫米;其中6-8月降水量350.1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67 %。年无霜期170 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775.9小时。主要气象灾害有暴雨、大风、干旱和雷暴。

3、水文概况:康平县境内有辽河等8条河流,均属于辽河水系,总长248公里,流域面积1935平方公里。辽河在康平境内长度为52.7公里,流域面积 89.2平方公里,在康平境内经山东屯乡、北四家子乡、两家子乡流至郝官屯镇老山头,接纳公河、八家子河、李家河南流,经孟家船口东南流,至小塔。境内有大、中、小型水库14座,总容量2104万立方米,以中部的卧龙湖为最大,容量为9626万立方米;全县水资源总量为2.62亿立方米,可利用地表水为6220万立方米,可利用地下水为1.34亿立方米。

二、暴雨特征及环流背景

1、暴雨特征:本地受夏季季风影响较晚,雨季较短,暴雨洪涝灾害一般集中出现在夏季的7月和8月两个月份;形成暴雨洪水往往具有突发性特点,给洪涝灾害防御代来较大的困难。资料显示1959-2013年年平均降水量522.5毫米,夏季350.1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7 %。55年当中日降水量≥50毫米降水总次数为83次,夏季69次,占总次数的83%。1997年8月20日一日最大降水量达194.8毫米;降水强度: 1小时最大降水量达47.0毫米(1997年8月21日); 3小时降水量达111.1毫米(1997年8月21日)。统计表明,本县暴雨发生无明显的规律,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偏多,60年代和21世纪初偏少。资料记载1984、1985、1986、1988、1993、1994、1998、2005年夏季先后出现较为严重的暴雨洪涝灾害。给全县工业、农业、交通、电力等造成巨大损失,给人民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

2、环流背景:康平县地处中纬度偏北地区,出现暴雨主要有两类天气系统影响。

第一类是西风带低值系统,包括气旋、切变线、低涡、槽和锋等带来的暴雨。这类暴雨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降水强度大,可造成大范围的洪涝。

第二类是低纬度热带天气系统,包括热带气旋、东风波等,减弱北上,其低压或云系造成大范围的强降水,导致严重洪涝。

三、暴雨灾害典型事例

1、1984年8月降雨量达346.1毫米,是常年的3倍,相当于常年整个汛期的降雨量,低洼地区发生严重内涝。

2、1985年8月降水218.4毫米,辽河出现多年罕见的洪峰,本县出现历史罕见的外洪内涝。

3、1986年7月-8月上旬,由于辽河上游连降暴雨,本县受外洪侵袭。沿河4乡镇有39个居民组、5万人不同程度受灾,受灾面积达1.5万公顷,其中0.7万公顷绝产。

4、1988年7月16特大暴雨。日降雨量达175.3毫米,县内一些企业受灾,部分仓库、厂房进水,直接经济损失120万元。

5、1993年6月份降水特多,月降水量达238.5毫米,6月23日降特大暴雨,日雨量达133.0毫米,10分钟29毫米。水淹农田8000亩,有四五十户人家进水,倒房十多间,8家企业仓库进水。

6、1994年7月中旬-8月上旬降水持续偏多,7月13日晚有6个乡镇降雨量在100毫米以上,全县大部分乡镇受到不同程度内涝、外洪侵袭。内涝面积2.5万公顷,外洪0.7万公顷。

7、1998年年降水量844.2毫米,为历史极值。其中7、8两月降水特多,月降雨量达292.7毫米和222.9毫米,分别比常年多135.9毫米和105.4毫米。全县大部分地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内涝,内涝面积2.2公顷。

8、2005年8月13日22时25分至14日凌晨3时19分,我县有10个乡镇普降大到暴雨。其中康平镇、郝官、柳树乡降大暴雨,康平镇雨量达140.2毫米。据调查:全县农田水淹面积29.18万亩,成灾23.3万亩。城乡房屋入水1942间,倒塌1244间。冲毁路面路基5KM,桥18座,涵洞10个,部分乡镇供电中断,导致直接经济损失1120万元。

四、暴雨灾害防御对策

康平县境内有辽河等8条河流和14座水库,以中部的卧龙湖为最大,易涝耕地面积50多万亩。沿河和临近水库的乡镇是暴雨防御的重点。在暴雨季节来临之前,县政府高度重视,把防灾减灾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通过召开会议部署,制定防御措施和实施方案,形成多个部门联动的防洪抗涝防线,力争把暴雨灾害降低到最小程度。

1.农业部门: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检修农田排水设施,保证排水畅通防止内涝;加强农作物防灾抗灾救灾工作。一方面做好农田玉米等农作物的管理,全面开展清沟排渍,减少积水,降低地下水位,预防渍害发生。一方面指导群众做好玉米扶壮工作,对倒伏的玉米,采取支架绑立等措施,尽量减少灾害损失。

2.水利部门:要在洪水即将发生之前,要积极做好抗御暴雨洪涝灾害的物资储备及设施维修工作。检修农田排水设施,保证排水畅通。针对薄弱的水利设施进行修筑、维护和增设。加强河道和水库

的巡查和维护力度,做到排洪或泄洪处于良好状态。在暴雨易发阶段,预先将水库水位排底,防止洪水到来时满堤决坝等事故发生。即将发生洪水之前,加强堤防、河道险工险段、溢洪道、输水洞等安全隐患排查。对水库、涵闸、泵站、农田排涝排洪道及堤围的加固。增加排灌设备,加快内涝的排泄速度。在暴雨来临前做好抢修物质和设备的准备工作。一旦发生洪灾,迅速抢险,做到万无一失。 3.学校、幼儿园:采取适当措施,保证学生和幼儿安全;安排辖区各幼儿园和小学停课,中学和中等职业学校随时做好停课准备,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在校学生安全。城区道路中心区域积水深度超过三十五厘米的路段施行交通管制,禁止车辆及人员通行;协助危险区域人员撤离或者转移;取消大型活动和群众集会,疏散与会人员。

4.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路况在强降雨路段采取交通管制措施,在积水路段实行交通引导;驾驶人员应当注意道路积水和交通阻塞,确保安全。

5.电力:切断有危险的室外电源,暂停户外作业。

6.城区:在暴雨期间,做好城市排涝,尽量不要外出,尽可能绕过积水严重地段,在积水中行走要注意观察,防止跌入井、坑、洞中;在地势低洼的居民住宅区居住时,可因地制宜采取“小包围”措施,如砌围墙,大门口放置挡水板,配置小型抽水泵等;住宅楼底层居民家中的电器插座、开关等应移装在离地1米以上的安全地方,一旦室外积水漫进屋内,应及时切断电源,防止积水带电触电伤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监督建筑施工单位停工;在城市危险路段和危险建筑物附近设立警示标志,并加强警戒。

7.气象部门:在暴雨易发季节,提前做好准备工作,针对技术装备、监测网络、预报服务等工作进行全面检查。积极主动走访县水利部门开展汛前调研,详细了解境内河流和水库重要防汛参数和指标以及除涝能力、防洪能力、河道泄洪量、各闸口的警戒水位高度、险工地段等信息,在暴雨来临前做到心里有数。暴雨易发季节期间,气象值班员密切监视天气变化,每次暴雨来临时,加强与省、市气象台天气预报会商,根据上级预报,并结合实地气候特点,及时预报未来天气,通过传真、气象预警信息平台、显示屏、大喇叭等方式,及时将预报预警信息发送到全县有关部门及领导。出现暴雨天气过程,每隔2-3个小时向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发送本区域内降水实况,为防御暴雨洪涝灾害,避免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发挥气象部门职能作用。

第6篇

根据气象部门综合分析预测,今天晚上至23日下午,我区将出现明显降雨天气过程,雨量一般为中到大雨,局部有暴雨。为切实抓住这次有效降雨的良好时机,扎实抓好抗旱防汛有关工作,现将有关要求紧急通知如下:

一、迅速贯彻落实省委、地委和行署主要领导的重要批示精神。针对这次降雨天气过程,省委书记作出重要批示:速通报各市州地县,既要做好增雨、抗旱工作,又要注意洪涝灾害发生,做好预防工作。地委秦如培书记和行署专员随即做出批示:书记的重要批示十分及时、针对性很强,各县市区和地直相关部门要紧急会商研判,周密部署,既要做好抗旱工作,又要做好防范洪涝灾害工作。全区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迅速贯彻落实省委书记、地委秦如培书记和行署专员的重要批示精神,把思想和行动高度统一到省委、地委和行署的部署要求上来,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采取强有力的办法措施扎实抓好抗旱防汛有关工作。

二、毫不松懈地抓好抗旱救灾工作。要认真落实抗旱救灾工作责任制,高度重视城乡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加强用水管理,强化节约用水和计划用水,科学调度水资源,采取水打弄、建设应急水源工程、组织运水车辆等措施,切实保证城乡居民生活用水需求。

三、抢抓有利时机搞好人工增雨作业。各级气象部门要针对此次降雨天气,周密部署,统一调度,合理安排,适时开展地面与高空结合的立体增雨作业,全力以赴增加有效降水,千方百计缓解旱情。

第7篇

[关键词]新时期;气候灾害;可持续发展;有效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3-0397-01

我国面积广阔,地处于东亚季风区,由于东亚季风年际变化非常的大,造成了我国气候灾害的种类非常的多,分布也非常广,发生的频率也及其频繁,这给人们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利,产生了重大的经济损失。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每年都有大范围的旱涝等重大气候和天气灾害,极大阻碍了我国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的特大洪涝灾害,到1999―2002年的严重干旱,再到如今的雾霾灾害,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生存环境。所以,防范恶劣气候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是当前我们亟需面临的问题。

一、我国气候灾害的主要种类

气候气象灾害按照并发类型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原生灾害,一种就是次生灾害。原生灾害就是指大气或者是气候反常直接作用于人类生产生活并且直接造成或间接造成经济或物质损害,比如台风、暴雨、洪水、干旱、海平面上升等带来的各种损害。次生灾害就是指因气候气象因素引发的再生性的灾害,比如地震和暴雨引起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台风引起的风暴潮、干旱引起的森林火灾等[1]。我国的气候气象灾害有着明显的特点,灾害的种类多,灾害的的范围广,灾害持续时间比较长,抗灾难度比较大,这都是我国气候灾害影响深远的原因。

1、干旱

干旱主要发生在我国西北与华北地区。西北地区每年的降水量很少,一年四季都有干旱发展,属于干旱气候。华北地区虽然每年降水量不少,但是降水量季节变化很大,容易在春夏季发生干旱。我国大部分地区大约3年时间就会遭受一次干旱,但是华北与西南地区春季发生干旱的频率会达到3年两遇。

2、雨涝

雨涝发生的频率比干旱稍微低一点,大约为5年一次,主要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雨涝影响的范围很广,产生的强度也大,如1954、1980、1991和1998年,长江流域都发生了特大型的洪涝灾害,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

3、夏季低温

夏季低温一般都发生在我国的东北地区,对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影响非常大,近40年来,东北地区频繁的发生低温灾害,出现的频率大约为4年一遇。

4、台风

每年在我国登入的台风次都很多,但是受灾情况不仅要决定于登陆的次数,还与台风登录的时间与地点有关系。我国的东南沿海是台风灾害发生最频繁的地区,尤其是夏季,平均每年都会发生5到10次,福建省是台风灾害高发中心。

此外,影响我国的气候气象灾害还有霜冻、雪灾和寒潮等。由上所述可知,我国气候灾害主要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旱涝主要发生在春、夏季;寒潮与雪灾主要发生在冬季;霜冻主要发生在春、秋季。而且,重大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有很大年际变化。

二、我国气候灾害形成的原因

1、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

太平洋海表热力异常是大气环流异常的主要原因,也是东亚发生旱涝的主要原因。厄尔尼诺主要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增温。这两种现象是密切相关的,简称为ENSO现象。ENSO循环,特别是ENSO事件的发生与减弱是我国产生夏季旱涝的主要原因。

2、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海水热容量异常

热带西太平洋是全球海洋温度最高的海域,有大约90%的暖海水都集中在这里,对东亚的气候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当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海水热容量高时,长江中下游的雨量在夏季有可能偏少,华南地区降水偏多[2]。当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海水热容量偏低时,江淮流域降水偏多,华北地区降水量就会减少。

3、青藏高原上空的热源异常

青藏高原上空的热源对东亚气候有着显著的影响,因为青藏高原的积雪面积覆盖非常大,深度比较深,不仅本身就是气候灾害之一,还明显影响着我国的旱涝气候灾害的发生。

4、大气环流异常

气候的异常不仅和海洋、陆地的热力异常有关,还和气流本身的异常也有关。如果同样发生ENSO事件,但是如果基本气流不相同,那么产生的气候异常也不会相同。前冬和春季的环流异常对夏季风的异常有着显著的影响[3]。当前冬在我国东北上空气压比较高时,在夏季我国江淮流域就会发生洪涝灾害;反之,就会发生干旱灾害。

三、气候灾害的防治对策

1、加强极端气象的风险评估和科学预测

随着21世纪气候的不断变化,极端气候灾害也不断发生着变化,我们要弄清楚气象变化带来的影响,搞清楚这种变化的物理机理,提高预测气候灾害所造成损失的能力,建立群防群控、科学的预警机制,建立完善了群测群防体系只有这样,才能降低气候灾害的损失。

2、重大灾害信息共享和应对灾害技术共享

我们要打破信息孤岛的局面,加大信息联网和互换机制的建设。在应对极端气象灾害的难题上,打破信息的地区性边界,形成完全共享的信息交换系统,加大对应对灾害技术的共享,只有这样,才能降低这些灾害给经济社会环境带来的破坏。

3、重大灾害的民间救助与政府参与同时并举

在发生重大气象灾害时,主要是借助政府和国家的力量,但是没有注意到民间资本的进入[4]。在我国,政府的力量当然是主要的,但是民间救助的行为也应该受到重视,在气候灾害发生时,民间救助也为减缓灾害和重建工作贡献了不少的力量,缓解了政府遇到的不少矛盾。

4、提高公民的重大气象灾害应对和防治知识水平

我国公民没有较强的中大气候灾害保险意识,所以,一旦发生重大灾害风险,就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和破坏。这种损失是需要大量资金进行支持的,这也加重了重大气象灾害的危害程度。所以,政府要加大重大气象灾害应对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和行业的重大气象灾害保险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为应对重大气象灾害提供高素质的民众基础。

结束语

当前,我国重大气候灾害仍然在频繁发生,这不仅给我国国民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阻碍。所以,加大对气候灾害的预测预警水平,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是大气科学进步发展的需要。在气候灾害发生之前进行准确的检测、预警和灾前防范,在气候灾害发生之中采取有效地补救措施,在气候灾害发生之后及时重建,这是气候灾害防止主要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的降低气候灾害对人们的影响,才能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朝斋,梁旭,尚永生.宁夏气候资源、气候灾害及气候变化[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13(03):10-11.

[2] 黄荣辉.东亚季风气候系统变异和我国重大气候灾害发生机理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10(14):12-13.

第8篇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防汛紧急视频会议,主要任务就是对全市的防汛工作进行再安排、再部署。刚才,启先同志通报了当前的雨情、汛情和灾情,从通报的情况看,7月15日以来,我市普降大到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全市平均降雨量97毫米,降雨呈现出历时长、强度大、灾害重的特点。暴雨引发山洪和山体滑坡,造成光山县晏河乡程山村刘小湾1人死亡,新县苏河镇红柳村塘湾组2人死亡,浉河区南湾水库上游2人死亡。这是近几年不多见的,令人十分痛心。汛情、灾情发生后,广大干部职工迅速投入到抗洪抢险中,经过大家的辛苦工作和连续奋战,一些大的险情得到有效控制,在此向大家表示感谢,同时也希望大家再接再厉,切实做好迎接下一次洪水的准备。从刚才市气象局宋局长通报未来天气变化的预测情况看,这次降雨还将持续,虽然降雨带已经西移到了南阳,但桐柏的降雨量超过200毫米,这必将增加淮干的压力。防汛形势十分严峻,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立即行动,迅速投入到防汛抢险工作中,确保今年安全度汛。下面,我强调三点意见:

一、要全力开展抗洪抢险

一要突出抓好城镇防洪排涝工作。城镇人员密集、财产集中,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中心。而我市目前的城镇设防标准还比较低,距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还有相当的差距,特别是中心城区,每遇强降雨过程总会出现积水的情况。近年来,我们在城市内河治理上下了很大工夫,总的看成效很显著,但有些问题尚未很好解决。对存在的问题,要逐一排查,找出原因,深入采取治理措施。下一步,在城镇的建设管理中,要切实将城镇防洪排涝体系规划建设纳入其中,并认真抓好落实,全面提高城镇防洪排涝能力。当前,要进一步健全城镇防洪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城镇灾害性信息的预测、预报和预警,努力减少城镇洪涝灾害损失。

二要突出做好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山洪灾害防御是我市防汛工作的难点和重点,这两天的降雨引发的严重山洪地质灾害,已造成5人死亡,后果十分严重。山洪地质灾害的防御难度大,突发性强,危害性大,各地一定要高度重视。要大力加强山洪灾害预案预警体系建设,抓好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完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机制,做到预警到乡、预案到村、责任到人。要进一步提高当地群众的防灾避灾意识,切实做好预报预警,及时转移危险区域群众,尽最大努力减少人员伤亡,努力保障人民群众财产安全。

三要突出做好中小河道防汛工作。我市淮南中小河道,都发源于山区,河道源短、坡陡、流急,洪水汇集很快,陡涨陡落,极易发生突发性灾害,对沿河群众威胁很大。我们要始终把中小河道作为防汛重点,密切监测天气和水情雨情变化,强化监测预报,科学调度防洪工程,落实“防、避、撤”等各项措施,实施科学管理,确保安全。

四要突出做好水库安全度汛工作。我市有各类水库886座,其中小型水库就有865座,这些水库建的早,标准低、病险问题突出,极易发生险情,造成危害。前一段时间,我国南方地区的大洪水,已造成6座小型水库垮坝,许多小型水库漫溢。我们一定要认真汲取教训,切实做好水库防汛抢险工作,认真落实病险水库和在建水库的安全度汛方案和措施,加强水库的调度运用,禁止水库超汛限水位蓄水,正确处理好水库施工与安全度汛的关系,确保水库汛期安全。

二、要全力保障安全度汛

针对当前我市严峻的防汛形势,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防指要根据防汛预案,全力做好各项防汛抗洪救灾工作。

第一,要高度重视,强化防汛意识。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当前的防汛工作,对这次降雨过程已经造成和可能再次出现的各种灾害和影响要有足够的认识,全力以赴做好各项防御工作。要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作为防汛工作的首要任务,立即对防汛救灾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检查、再落实。特别是前期降水较少、水利工程蓄水不足的县区,要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各级防指要对防汛抗洪救灾等工作做出统筹安排,切实把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坚决防止因工作不到位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第二,要加强领导,强化责任落实。各级防指要从最坏的情况出发,向最好的方向努力,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分步骤、分层次、分任务,把责任落实到防指各部门、乡镇、村组,把措施细化到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岗位、每一个人员,做到组织到位、责任到位、人员到位,确保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进行。各级防指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各级防汛责任人要立即全面上岗到位,做到“大雨洪水前在指挥岗位,洪水内涝时在群众之中,灾害形成时在救灾现场”,切实履行好防汛抗洪救灾职责。防汛期间,各县区党政主要领导至少一人在岗在位。要严格遵守请销假制度。市防指办公室要对各县区、管理区、开发区和相关部门部门主要负责人在岗在位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抽查结果直接报市委、市政府。

第三,要密切监视,强化预警预报。气象部门要密切监视天气动向,实时对降雨强度变化、影响范围、持续时间等作出准确预报,并及时预警信息,为科学有效防汛提供信息支持。水利水文部门要加强对河流、水库的水情测报,根据降雨范围、持续时间、降雨强度等对来水情况作出滚动分析和实时预报,为水利工程调度提供科学依据。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强山洪、滑坡、泥石流易发区的监测预警工作,针对分布广、防御难度大、交通不便等特点,采取群防群控等措施,及时掌握山洪灾害发生的预兆,并利用电视、电台、手机以及当地群众熟悉的方式提前预警信息,及时转移并妥善安置危险地带群众。对一些重点部位,防汛通讯工具一定要配备到位,并且要保证这些通讯工具在复杂、恶劣、极端天气条件下仍然能够发挥作用。

第四,要全面排查,强化度汛措施。对各类防洪工程和易受灾地区要开展全面、深入、细致的大排查,抓紧排除各类隐患。要切实加强对水库、水电站、堤防的安全检查,落实巡查和抢护措施。要切实加强对城市基础设施、低洼地、地下停车场、排水管网的安全排查,督促落实防洪排涝措施,防止城市出现严重内涝,确保城市正常秩序。针对强降雨容易引发山洪和地质灾害的实际情况,各地要以防为主,及时对山洪灾害防御的薄弱环节进行全面检查,特别是位于不稳定山体脚下、山洪沟旁的居民房屋,要逐项落实防范措施。对所有发现的隐患,要果断采取措施,及时排除险情,避免出现问题。

第五,要以人为本,强化安全防范。各地各部门要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作为首要任务,科学安排,精心组织,认真抓好人员转移避险工作。要按照预案要求,切实做好危险地带人员转移避险工作,安排足够的力量对低洼易涝地区、在建工地、山洪灾害易发区等进行拉网式检查,确保不留死角、不漏一人。要妥善安置转移群众,安排好他们的生活,确保群众情绪稳定。要加强转移安置人员和河道避险船只的管理,在主要安置点和河道船只停泊点设置必要的岗哨,防止转移人员和采砂船只提前进入尚未解除警报的危险区域。

第六,要科学调度,强化应急管理。受这两天降水影响,淮河及其支流河道底水较高,水库水位普遍上涨,小型水库出现溢洪。各地各部门要切实加强水库、水闸等水利工程的调度,科学防控,确保度汛安全。工程状况良好的水库,要根据水情预报适时预泄,腾出库容,充分发挥拦洪错峰作用,减轻下游防洪压力。存在病险和正在除险加固的水库、水闸,要提前降低水位甚至空库运行,确保安全。在建水库工程要做到“一库一案”,每座水库都要有应急处置方案和措施。要备足防汛物料,落实抢险力量,发生险情后要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抢护,确保水利工程、城镇、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安全。

第七,要协调配合,强化统一指挥。防汛抗洪救灾工作综合性强,涉及部门多,应急处置难度大,各地要进一步加强对防汛抗洪救灾工作的统筹协调,强化各级政府和防汛抗旱指挥部领导下的统一指挥机制。有关部门要按照防汛预案规定的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形成防汛抗洪救灾的合力,确保安全度汛。对一些行动不力、配合不力,甚至渎职失职造成严重事故的单位和个人,我们将按照相关规定坚决追究责任,从严追究责任。

三、要全力做好两项工作

(一)要全力做好灾后救灾工作。一要做好救灾物资储备。对储备的救灾物资,民政部门要认真开展一次大检查,查质量、查数量,确保救灾物资能用、管用、够用。二要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对转移出来的群众在危险警报解除前不得返回,对已受灾的地区要迅速开展救灾和赈灾工作,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住处、有干净水喝。三要迅速开展灾情统计工作。各级防汛部门、民政部门、统计部门要相互协调、密切配合,迅速深入受灾地区,核实受灾情况。每天都要及时统计上报灾情的发展变化情况,特别是在发生人员伤亡情况时,要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上报死亡人员的姓名、性别、年龄、居住地及死亡原因等。四要抓好灾后生产恢复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受灾地区,进一步组织和指导群众自力更生、因地制宜,开展生产自救。农业部门要加强对受灾地区恢复生产的服务,指导群众开展受损农作物的补救措施,对无法恢复的,要及时改种补种,做到不空田、不荒田。水利部门要指导受灾地区尽快修复水毁工程,组织力量重点做好农田水利工程修复。交通、电力、通信等部门要抓紧水毁工程修复,支援灾区恢复重建。

(二)要趋利避害,严格落实项目建设的防洪评价和规划。是个多水地区,洪涝发生频率很高,要保障各项社会基础建设和经济发展项目建设,必须坚持趋利避害的原则,既考虑到充分利用水资源,又要避开洪涝的危害。我国近几年洪涝灾害有很多教训,比如一些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城市乡镇基础设施没有考虑到防洪除涝问题,或者说没有对洪涝灾害的严重影响给予充分的重视,结果在汛情发生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今后,我市的各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集聚区和一些重大工程项目建设,都要按照防洪除涝规划要求,避开洪涝灾害易发区、建设好防洪除涝基础设施。

一是新建项目必须按照防洪规划要求选址。全市新建的各类产业集聚区、一些重大项目等,在项目按程序上报之前,一定要要进行防洪评审。

二是已建项目要加强防洪除涝基础设施建设。对一些已经建成的重大项目,有关部门要尽快组织防洪专家进行防洪能力评价,按照防洪除涝规划要求,加强防洪除涝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城镇要尽快完善防洪除涝工程体系。中心城区和各县城所在地,都是沿河而建。我市降雨多,再加上一些除涝工程不配套,内涝经常发生,因此必须加快城区内河治理。最近,从中心城区到县城都要采取行动,对能够在短时间内解决的问题,打一次突击战。原则上,昨天发生的问题,在下次洪水到来时不能再发生。今天上午城区防汛工作会上落实到各单位的任务,务必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第9篇

从气候类型上看,我市介于暖温带和亚热带过度地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长,无霜期短,适宜发展种植业。但气温、降水、日照各季节分布不均匀,并且年度间差异很大,从而导致多种自然灾害发生。冬季,在蒙古高压和阿留申低压的控制和影响下,常有来自北方冷空气的侵袭,气候寒冷,降水较少。据1954-2000年的46年气象资料统计,12月、1月和2月三个月平均气温分别为6℃、3.5℃和5.1℃,月平均气温低于0℃的分别有6年、6年和3年,出现频率为20%、20%和10%,极端最低温在-10℃以下,最低为1969年2月5日的-12.5℃,低于-5℃的日平均气温出现频率高达26.7%。这三个月平均降水量分别为36.2毫米,40.8毫米、72.9毫米,整个冬季降水量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0.86%,1963年1月出现月降水量为0毫米。干冻等自然灾害对果树、油菜、麦类等经济果林和在田农作物有较大影响。春季,印度低压和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逐渐形成并发生影响,气候上为冬转夏过度季节,春温回升快,雨水增多,而且由于冷暖空气活动频繁,天气多变,时晴时雨,时冷时暖,常出现低温连阴雨天气。据统计,3、4、5三个月平均气温分别为9.8℃、16℃和21.1℃,但分别低于8℃、15℃和20℃的年份有4年、6年和6年,出现频率为13.33%、20%和20%,月平均气温最低的1970年3月为6.8℃、1965年4月为14℃和1956年5月的19.3℃,同时还伴有阴雨寡照天气。

据气象资料记载,这三个月连续3天阴雨出现的年份种类5年、10年和6年,出现频率为16.67%、33.33%和20%;连续5天阴雨出现的年份分别为3年、5年和3年,出现频率为10%、16.67%和10%;这三个月日照时数分别为121.6小时、143.8小时、165小时,而分别低于80小时、120小时和130小时(对农作物生长有一定影响)的年份有4年、7年和5年,其发生频率与低温阴雨出现频率基本相同。这三个月大于8级以上大风出现的月日数分别为2.1天、1.7天和0.6天,占全年发生大风天数的41.58%,这期间还常发生冰雹、龙卷风天气。夏季,增温强烈,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达到鼎盛时期,盛行来自海洋的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往往伴有暴雨和高温天气发生,6、7月份为雨量集中的梅雨季节,在田水稻、棉花等作物易受洪涝灾害。梅雨过后,天气炎热,常有伏旱和高温,影响单季稻、棉花的生长和双季晚稻栽插。由于每年夏季风来临和退却时间迟早不同,降水时间长短不一,雨量大小各异,致使雨水失调,从而形成旱或涝灾。

据气象资料,我市历史上有80%的洪涝灾害发生在6、7月份,特别是6月下旬至7月上旬发生约占60%以上,1996年6月15日至7月15日的1个月时间内,全市各地降水均达1000毫米以上,相当于正常降水量的2倍多。由于雨量大而集中,水利设施不配套,造成大面积农作物受涝。秋季,大陆低热气压迅速消失,副高压随之南撤东退,蒙古高压逐渐加强,阿留申低压又重新出现,气候上为夏转冬过度季节,天气以晴为主,秋高气爽,但在夏季风后撤和冬季风加强的过程中常有不同天气过境,会带来秋风、秋旱(或秋雨)。据统计分析,9、10、11月份降水分别为81.8毫米,56.4毫米,53.5毫米,为我市第二个降水少的季节,三个月降水之和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3.8%,但各月最多和最少降水量差异极大,如9月份降水最多年份为1973年9月份298.3毫米,最少年为1974年9月份仅5.3毫米,10月份降水最多年为1972年10月的240.7毫米,最少年为1979年10月的0毫米,11月份降水最多为1967年的212.2毫米,最少的1956年11月份仅1.3毫米。据近1970-2000年30年气象资料平均,9月份高于100毫米和低于60毫米降水的年份分别为9年和12年,10月份高于80毫米和低于30毫米的降水各有7年和12年,由此可见,秋季降水极不稳定,非旱即涝。秋季气温由高转低,特别是9月份气温变化极为剧烈。据资料,影响双晚安全齐穗的临界温度23℃(籼稻)和20℃(粳稻)出现的初日(80%的保证率),一般分别是9月13日和9月20日,但最早的年份是1980年9月5日和1958年9月18日,最迟的年份分别为1955年10月3日和1951年10月19日,如果寒露风来得早,则影响双晚安全齐穗。

2.我市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和发生频率:

我市是一个多种灾害并发地区,如洪涝灾害、干旱、低温阴雨、冰雹、台风等,这些灾害对农作物产量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1978-2000年,全市平均每年农作物受灾面积在20万公顷以上,成灾面积约10万公顷,占农作物面积的10-20%,其中涝灾占受灾面积的50%,旱灾占30%、低温阴雨占10%、冻害占5%,风雹灾占3%,其它灾害占2%。据1951-1996年的46年气象资料统计分析,各种灾害发生频率(含1年中受多种灾害)是:旱灾发生18次,为39.13%;涝灾17次,为36.95%;低温阴雨15次,为32.61%,冬季干冻8次,为17.39%,一般年减收粮食5-20万吨,皮棉1500吨-7500吨,水果0.1-0.5万吨,经济损失达数亿元。

3.灾害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安庆每年都发生一些自然灾害,有普遍受灾的,也有局部地区受灾的,各种灾害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均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有造成不同程度减产的,也有造成绝收的。这主要是由于自然灾害影响各种作物正常生长和发育,进而对这些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一定影响。冬季作物冻害是由于低温对农作物生长发育产影响。受冻作物部分细胞死亡,生长受阻,严重时植株死亡。如果农作物越冬前温度较高,生长旺盛,突然低温冻害,受冻则更重;当出现-9℃以下极端低温时,无保护的作物、蔬菜、茶树、柑桔树等亚热带林木均发生严重性冻害,1991年底,我市就发生了这种冻害,茶树、柑桔树遭到毁灭性打击,有果园实行重剪修后也没有出叶存活,1992年果树产量比上年减产70%-80%。当早春气温上升时,作物开始正常生长发育,这时因气团活动频繁,往往出现强冷空所南下,刚开始生长的农作物抗寒力差,造成受冻减产。1987年3月份,我市出现一次低温导致油菜死苗和分段结荚,减产严重,同时对已开叶含苞的果林也造成较大的影响。如果冬季干旱少雨,则会形成干冻,对午季作物所造成的损失更大。进入3-4月份后的低温冷害对农物产量也有重要影响,它既影响午季作物灌浆结实,又影响春耕春种,若与连雨及寡照等相伴发生,则会造成水稻、棉花烂种、烂苗,秧苗素质差,抗性弱,易遭受病害侵袭,移栽水稻和棉花发棵迟、生长慢,影响其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同时,对果树开花挂果也有很大影响。进入4、5月份后,洪涝则是制约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据统计,4-7月份洪涝灾害发生频率34.7%,仅最近6年,我市便有4年5-8月份发生不同程度的涝灾,而此间正是早、中稻生长、收获期和双晚秧苗移栽期、棉花发棵现蕾期。这样,早稻灌浆结实受阻、棉花僵苗迟发、单季稻受涝化棵严重、双晚秧苗水冲沙,大田用秧压严重短缺,影响移栽面积,旱地的花生、芝麻生长也受到不同程度影响,果树落花落果严重。这期间还常有冰雹、龙卷风等不利天气变化对农作物造成毁灭性的打击。7、8月份的持续高温,使农作物生长停滞,造成减产,蔬菜等夏播作物难以立苗,禾谷类作物受精结实受影响。9月份以后开始秋收和秋种,这期间的寒露风、持续干旱或连阴雨影响双季晚稻安全齐穗和秋种正常开展,对棉花等经济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也有较大的影响。

4.避灾防灾策略

有关专家认为,目前对大部分的自然灾害,特别对气象灾害是可以预测的。但是,人们对其危害的认识总不充分,防御计划往往着眼当前,缺乏长远忧患意识和相应准备。解放近60年来,通过大量工程性和非工程性措施,我国已从70年代以前人口死亡、财产损失同时增加阶段,步入“死亡减少、损失猛增”的新阶段。但是,灾害损失增长速度竟与经济增长相接近。要使我国减灾事业进入“死亡减少、损失减少”的新时期,还有一段很长的路。因此,防灾减灾任重道远。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季节性和持续性,受自然条件影响极大,也就是说,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发展的威胁是长期存在的。因此,农业生产又是一种战天斗地的社会实践活动,要加强对不利天气发生规律的研究,大搞水利兴修和农业综合开发,从工程措施和技术措施上研究总结出有效的避灾防灾措施,强化人类对付恶劣或突发性天气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影响的能力。在指导思想上,要增加投入,加强领导,做好服务,提高防灾避灾的能力。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

4.1建立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系统,提高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水平

4.1.1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系统建设。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国家与地方综合气象监测网络,加快气象监测与灾害预警工程建设,建立完善大气成分、土壤墒情等专业观测网,形成地面、高空、空间相结合的监测体系,提高对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综合监测能力。气象部门要跨地区、跨部门联合监测,特别要做好农村洪涝、干旱、高温、低温等气象灾害监测工作。

4.1.2加强气象灾害预测预报。建立和完善分灾种气象灾害预报业务系统,完善新一代可视化、人机交互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平台,提高重大气象灾害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加强对灾害性天气事件的会商分析,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报和趋势预测,重点加强台风、暴雨(雪)、干旱等灾害及其影响的中短期精细化预报和龙卷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实现对各种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实时动态诊断分析、风险分析和预警预测。

4.1.3及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抓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系统的建设,拓展气象预报信息系统功能,增加信息内容,建设针对不同群体的接收子系统。完善和扩充气象频道、气象手机短信预警系统、数字卫星广播系统和专业信息网站功能,与社会公共媒体、有关部门和行业内部信息渠道相结合,及时台风、暴雨(雪)、大雾等各类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号及简明的防灾避灾办法。在学校、医院、车站、码头、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设立或利用现有电子显示屏、公众广播、警报器等设施接收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加强对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行业和领域的气象灾害预警服务,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加快农村乡镇自动气象站和气象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完善海洋气象广播系统,进一步畅通农村、牧区、山区、海上等预警信息渠道。

4.2制定灾害性天气应急预案,切实增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4.2.1制订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要求,制订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各灾种的应对措施和处置程序,并针对气象灾害可能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进一步完善相关应急预案。要加强预案的动态管理,经常性地开展预案演练,特别要加强大中型城市、人口密集地区、重点保护部位和边远山区的气象灾害预案演练,促进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

4.2.2积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各级气象部门要在干旱缺水地区积极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努力缓解城乡生活、工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用水紧张状况;在做好传统农业防雹工作的同时,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完善防雹作业布局,加强人工防雹工作,减轻雹灾对农作物和农业设施的损害。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条件,对森林草原火灾、污染物扩散、环境污染事件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应急作业。

4.2.3加强气象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人工增雨、防雹、防雷、防汛抗旱、灾害救助等各类气象灾害防范应对专业队伍和专家队伍建设,改善技术装备,提高队伍素质,不断增强应对各类气象灾害的能力。学校、医院、车站、码头、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要明确气象灾害应急联系人,定期开展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确保能够及时准确地接收和传达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组织采取应急处置措施。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设立乡村气象灾害义务信息员,及时传递预警信息,帮助群众做好防灾避灾工作。要研究制订动员和鼓励志愿者参与气象灾害应急救援的办法,进一步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

4.3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

安庆市地处沿江,但水利设施不配套、排灌能力弱,加上从1978年以后连续20多年没有很好地、合理地、全面地疏浚河道、沟渠,有些地方还把河流作为丢弃秸杆、固体废物的垃圾场,这样,一旦遇到旱、涝灾害,水利设施难以发挥作用,造成大面积受灾。因此,要在巩固长江堤防的同时,抓好境内大河及其区域的综合治理,拓宽疏浚旧河道,开挖新沟渠,山区要开好引洪沟,提高泄洪和蓄调水能力。坡地要用石块堆垒,林果区要有配套泄洪和灌溉设施,并种好绿草等护坡植物,防止泥石流和水冲砂压;圩畈区结合农业开发,建好农田林网、排灌沟渠及机耕公路,并兴建排灌电站,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农业抵御灾害能力;丘陵地区以防止干旱为中心,大兴当家塘,清理排灌沟渠;花凉亭灌区要确保主渠道畅通无阻,支干渠及毛管渠能及时灌水抗旱。在农田基本建设中,既要加快建设速度,又要确保工程质量,同时不断培肥地力,改良土壤,提高土壤保肥供肥能力,努力实现“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的标准。

4.4调整作物布局,增加农作物避灾保收能力

在作物布局上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实行粮经轮作、水旱轮作,间、混、套种和农田多熟制等技术措施,实现区域化布局、标准化建设、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沿江洲圩区,水资源丰富,以粮、棉、油作物为主,增加饲料粮比重,扩大蔬菜面积,对易涝不保收的耕地应退田还渔或还林;丘陵地区易旱易涝,只要有一定的水利条件,则以粮、油、饲料作物为主,水条件好的地方可适当发展棉花生产;山区要在提高粮食自给率的同时,重点发展茶叶、蚕桑、水果、药材生产,对易旱绝收的耕地,应退田还林或种草;城郊要搞好土壤改良,大力发展蔬菜生产。具体布局上,杂交籼稻侧重在宿松、望江、太湖、潜山等县发展,优质粳稻主要在枞阳、桐城、郊区和怀宁等县、市、区发展;棉花要巩固沿江老棉区,新棉区重点在沿江、沿河、沿湖等灌溉条件优越、土质好的地方发展,切实抓好望江、宿松和枞阳棉花基地建设和管理;蚕桑要巩固发展山区基地,因地制宜开发丘陵地区和洲圩区的蚕桑生产。要合理利用大别山腹部和南麓地带的较好的温、光、水资源发展名优茶生产,抓好岳西、太湖、潜山等县名优茶生产基地建设。柑桔重点在花凉亭水库周围发展,逐步形成规模较大的柑桔生产基地,在丘陵区和洲圩区可以发展适度规模的梨、柿、枣、石榴等较耐贮藏的果品基地,在城郊、小城镇地区可以种植水蜜桃、葡萄、草莓等高档新鲜水果。也就是说,各作物的种植均要以避灾减灾为前提,因地制宜,实行规模开发,批量生产,提高经济效益。

4.5加强对自然灾害的测报工作,及早做好预防

搞好天气预测预报是防灾抗灾的前提,灾害性天气信息要早且准确,即气象部门根据气象资料和先进设备综合分析,及时、准确地预报出可能出现的各种自然灾害,并要迅速确定灾害发生的时间和区域,及时动员千家万户进行避灾、防灾和抗灾。如预报冻害,可采取增加覆盖物、包扎、镇压、喷施抗寒剂等;预报旱灾,可推广节水栽培技术和应用旱地龙等措施;在涝灾发生前,可将农作物提前收获;在寒露风来临前可喷施“九二”等作物生长调节剂或进行深水保温灌溉,待寒流过后再放水管理。同时,大力开展人工消雹和降雨,努力做好预防工作,尽量避免或减轻自然灾害对农作物影响,确保农业均衡稳定增长。

4.6合理搭配品种,实行保护性栽培

由于不同类型作物、不同品种的生育期、抗性均不同,灾害所造成的影响也就各异。因此,在品种选择安排上也要适当。如水稻品种选择既要高产优质,又要能安全齐穗,既要早、中、迟熟期配套,又要籼、粳稻搭配。棉种选择既要品质优良,又要生育期长短搭配。小麦品种要半冬性和春性配套。油菜要大力推广育苗移栽技术、免耕栽培技术等,大力推广杂交甘兰型品种。果树品种选择既要考虑其早熟性,又要兼顾抗逆性。在栽培上,要大力推广保护性栽培。早稻推广旱育稀植技术,因其苗体组织结构紧密,细胞质浓度增大,抗寒性、抗旱性增强,这对早稻抵御早春干旱和4-5月份低温阴雨是较为有效的;合理安排播栽期,避开或减轻不利气候对产量的影响,应用乙烯剂、缩节胺、九二0、烯效唑等作物生长调节剂亦可起到抗灾效果。另外,实行农膜育苗、大棚覆盖栽培等措施,可预防冻害、连阴雨、低温等灾害性天气的危害,也有利于适时播种栽插。要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做到适时快速播种、收获,减少和避免灾害造成损失。

5.抗灾救灾技术措施

5.1加强救灾物资和技术贮备

要把农业自然灾害的预防和补救作为经常性的工作来抓。抓好救灾种子、器械的生产和储备,一旦发生灾害,就能及时提供补种所需种子和管理所需的工具、农资等。储备种子主要是早稻早熟品种、玉米、绿豆、荞麦、棉花、马铃薯、蔬菜、油菜等作物的良种;工具主要是翻耕工具、修剪用具、收获器械等;农资主要是速效化肥、农药、作物生长调节剂等。同时抓好对农民抗灾种植技术的培训,提高农民抗灾救灾的技术水平,使农民对常发性自然灾害如洪涝灾、旱灾、连阴雨、低温冷害、风雹灾等灾害能及时运用科学手段进行抗灾补救。对发生较为频繁的灾害如洪涝、干旱要制定抗灾救灾预案。各级党政领导也应把抗灾救灾列入议事日程,做到思想上、行动上、物资上三个早准备,在多灾中发展农业生产,在大灾中夺取农业丰收。

5.2根据受灾类型和程度,确定补救措施

由于作物不同,受灾类型各异,受灾时间不同,因而受灾程度也不一样。因此,要因时因地因作物制宜,灾后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补救。冬季冻害,对果树、茶、桑等经济作物和在田的午季作物影响最大,对受冻作物要及时修剪并增施营养肥料。春季低温阴雨,对春耕春种和午季作物生长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要抢晴耕作,抢墒播种,并大力推广水稻旱育稀植、软盘育秧、工厂化育秧和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技术,确保播种面积和质量,对受影响的午季作物要及时补施磷肥、钾肥,确保粒重和结实率。夏季洪涝灾害对水稻、棉花及挂果的果树(如梨、桃等)有重大影响,对在田和在地的水稻、棉花灾后应及时排涝、洗苗、扶苗,对经济果林则千方百计减少落果,力争正常生长。秋季寒露风来得早则影响双季晚稻安全齐穗,连阴雨对棉花收获及其品质和秋收秋种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要审时度势,合理调控,并采取积极有效的补救措施,力争灾年不减产和少减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