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2 09:48:39
导语:在管理方面的理论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如果没有足够的文化知识,将难以在社会上立足,人们要求国家和政府提供学习文化知识的地方。公共图书馆一直是免费的让人们学习文化知识的地方,我国在省、市级地区建设大型的公共图书馆藏,还在县级地方建立有一些中小型的公共图书馆,县级公共图书馆使用免费的方式为民众提供服务,它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了群众的知识文化水平。
二、县级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问题
1.县级图书馆的资源问题
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人们必须不断的吸收新的知识,特别是部分类别的书籍内容必须紧跟时代,比如计算机类、信息通信技术类、电工电子类的书籍,只有年年更新书籍的内容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否则人们阅读陈旧的书籍将无法得到自己需要的知识。然而县级的公共图书馆图书采购的经费不足而影响图书馆的运营。部分县级的图书馆表示随着物价上涨,图书的价格年年上升,然而相关部门拨给的图书采购经费却几乎没有上升,这使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无法即时更新图书资源。部分县级的图书馆有时因为经费不足的原因,一整年都不能更新一本书,这使群众对图书馆蒇的资源感到非常不满。
2.县级图书馆的设施问题
县级公共图书馆以免费的方式为群众服务,这意味着图书馆要接待形形的对象。由于公共图书馆的管理人员需要满足不同阶层人的需求,而不同阶层的人对免费图书馆的服务提有不同的要求,这使县图图书馆的公共设施显得非常缺乏。比如白领阶层的人要求图书馆给予最便捷的电子服务,让自己能够远程搜索和下载需要的图书;残疾人要求免费图书馆提供特殊的服务,让自己可以阅读到需要的图书;青少年希望能够在图书馆观看多媒体的教育片,享受无字化的图书服务;少儿借阅图书时希望图书馆理员给予专门的引导和服务。目前县级公共图书馆的设施无法满足人们多元化的要求,人们希望县级图书馆能够提高服务质量。
3.县级图书馆的服务问题
由于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县级公共图书馆的管理人员知识结构老旧,他们对图书馆理的认知还停留在编目、修补破损的图书、整理图书分类、作好借阅记录等的理解上。然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已经难以接受公共图书馆的被动服务,人们要求图书馆能够定期的推送图书,让自己获得最新的图书情报;人们希望图书馆能够加强文化的氛围,让人们得到更多的文化熏陶。
三、县级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对策
1.加强资金投入,做好基础建设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县级图书馆的服务不仅仅只是提出免费的要求,而且还要求图书馆能够提供优质的服务。如果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要求,那么相关的部门必须提供足够的资金,为图书馆做好基础建设。比如一座现代的图书馆,需要有网络图书查询和借阅的功能,这就要求县级公共图书馆建立一个专门的图书馆网站,以网站的形式对群众服务;现代公共图书馆还需要配备特殊群众的专用服务设施,且为他们提供专用的书籍;图书馆还需要建立多媒体图书室,让少儿或青少年能用多媒体的方式接受教育。只有提供足够的资金,县级免费的图书馆才能为群众提供优质的服务。
2.优化资金使用,加强资源流通
由于国家提供的图书采购资金有限,所以县级公共图书馆需要另辟途径资获取图书资源。目前县级公共图书馆可尝试以下两条途径:第一条途径,免费图书馆可以与馆配商合作,让图书馆配商代为调查民众需要的图书资源,图书馆配商是以调查图书馆的需求,为图书馆配置需要的图书为职业,公共图书馆若能与他们合作,图书馆配商会定期给免费图书馆推荐最适合购买的图书书目,且会提供其它免费的服务。第二条途径为加强资源流通,即县级公共图书馆之间可以分工合作,分别购置不同类别的书籍,然后图书馆和图书馆之间定期交换书籍,让现有的书籍被最大限度的利用,如果采用这种方法,县级公共图书馆可用较小的成本满足群众的图书资源需求。
3.作好文化宣传,提供主动服务
县级公共图书馆管理员需要了解到,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业途时间呈碎片形式的分布。目前人们已经没有时间慢慢查找图书馆里是否有自己需要的书籍,而需要图书馆能主动作好推介的服务,为他们提供需要的书籍。县级免费图书馆可以用以下三个方法提高服务质量。第一个方法,图书馆需要定期作好宣传与推广的服务,比如县级公共图书馆可用网络的方式开展推送服务,只要客户浏览图书馆的网站,立刻就能接到图书馆的推介,了解到图书馆最近添置了哪些书籍,图书馆也可在馆内开辟图书推介榜,该榜定期更换,让群众能直观的了解图书馆最新的图书动态;图书馆可针对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敫请文化教育界人士作专题的文化演讲,比如某图书馆针对青少年想了解八年抗战史的需求,推出一个专题系列讲座,叫《一寸江山一寸血》,专家详实、生动的讲述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该讲座受到青少年的喜爱;免费图书馆可针对偏远地区民众或特殊的民众不方便借阅图书的问题,提供主动送书到户的服务,让民众能够感到公共图书馆的优质服务。
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论文范文一:新农村下的农业经济管理分析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带动着我国经济的平稳增长。农业是我国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根基,为此,我国将农业经济作为重要的发展目标,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伟大畅想,以求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新农村背景下,农村经济管理模式在不断得到更新与优化,经济管理水平在不断提高。本文就新农村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新农村;农业经济;经济管理模式
1农业经济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1.1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
现阶段,我国综合国力在不断提高,将对经济管理的重心放在工业发展上,往往忽视了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视,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存在着管理制度不完善的现象。由于农村整体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对经济管理制
度的认知不清,在农产品生产、分配、消费等过程中缺乏健全的制度予以支撑,导致经济管理水平低下。例如,采用合作制的形式来开展农业经济,在分配时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导致出现经济纠纷,是制度不健全的重要体现。
1.2缺乏专业性的管理队伍
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必须具备足够的专业性管理队伍来予以支持。但就目前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来看,缺乏专业性的经济管理队伍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农村大都相对偏远,经济水平、文化素养与城市相比存在差距,在经济管理方面的专业性人才稀缺,是影响经济管理工作开展的致命伤。
1.3管理模式存在滞后性
传统的农业管理模式大都是采用人为纸笔的形式来进行管理,涉及的数据众多,记录、整理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经济管理水平低下,管理效果不尽人意,是管理模式滞后性的重要体现。
2新农村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分析
2.1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制度
新农村背景下,农村经济得到不断的发展,农业发展模式呈现多元化态势,具有创新性特色农产品的出现,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应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在制度中补充新型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容和规章制度,将发展新型农业经济结构作为重要目标,构建创新性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在农产品发展方面,应加强对农产品种类的培育,实现产品的多元化,能满足市场的不断需求,为农业经济带来更多的发展契机,提高农业的竞争力。与此同时,农村应优化农业发展设施,并加强对基础设施的管理,并构建问责制度,实现权责明细化,设施管理人员应发挥自身责任感和使命感,对灌溉设施、水利设施、农耕机械等设备进行严格的管理,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应追究管理人员的责任,以增强制度的约束性和规范性。
2.2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
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对经济管理人员的要求很高,必须具备足够的专业素养才能满足农业经济的发展形势。为此,应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明确了解经济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聘请高素质、专业性的年轻经济管理人才,将最新型的管理观点融入到农业经济管理中,能让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紧跟时展的步伐,建立一支现代化、专业化的经济管理队伍。另外,农村应组织经济管理人员进行进修学习,学习城市的先进经济管理方法,并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资格考核,并对管理人员进行是进行考核。例如,以计算机操作为主,让管理人员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操作,通过不断的训练,来提高经济管理水平。例如,在销售一批苹果时,传统的销售形式大都是采用将苹果运输到市场中进行销售,若始终以此种方式进行销售,不利于农村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而专业性人员会创新农业经济运作模式,拓宽销售渠道,农村经济管理模式呈现多元化、信息化。
2.3实现经济管理的信息化与产业化
新农村背景下,我国越来越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针对发展农业经济我国也出台了诸多相关的政策,并将具有现代特色的元素融入到农业经济运行中,实现经济管理的信息化与产业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趋势,应借助信息时代的大势,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必要性。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建立农产品网站,将各类农产品的详情上传至网站,可供采购商进行筛选,销售方式更为多样化,既节省成本,也能扩大影响范围,开拓新型的农业增收平台,能有效提高农产品的销售量。另外,应实现农业经济的产业化,树立品牌形象,不断的拓宽农产品的生产规模,为提高农产品的经济发展水平提供动力。
3结束语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经济管理模式的优化具有必要性,应紧跟时代经济的发展步伐,不断对经济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和探索,将现代化经济的发展与管理模式作为参考对象,根据农业经济管理的实际情况,进行管理上的创新,以提高经济管理水平。优化与完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应建立健全农业管理制度,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与产业化,以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推动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
参考文献
[1]王丽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之我见[J].现代经济信息,2013(02):5.
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论文范文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
摘要:农业经济在信息时代下迎来了许多机遇与挑战,慢慢走向集群化、规模化、产业化。但是,现阶段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中存在一些不足,使得农业经济很难快速发展。所以,要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基于此,针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作用、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及进一步加强农业经济经济管理信息化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农业经济;现状;实施对策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必须满足农经信息化。在城镇化、工业化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带动农业现代化发展,重点培育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和创新现代化的农业经营体制。以信息化为手段发展我国现代农业已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建立健全的农村土地管理服务机制,使土地流转可以规范进行,并且有利于配置合理的生产要素;推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管理智能化、服务规范化、交易电子化,加快信息化经济管理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融合。
一、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信息化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是毋庸置疑的,但我国近年来在农业信息方面已经迈出了重要步伐。在此期间,一批从事品种分析的专家开始参与到国内外一些大型会议中进行演讲,建立了专业期刊,而且决策层开始越发关注和倾听农业信息分析专家对于形势研究后所提出的建议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深深感到我国的农业信息分析工作的确才刚刚起步,迫切需要一个大的飞跃。与那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水平发展仍处于落后阶段,由于农业网站的建设情况和农村网络的普及率远远落后于那些农业发达国家。从总体上看,我国农业信息化所受到的重视还远远不够,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上发挥主导作用不够明显,基础设施匮乏,缺少全国整体规划;农业信息化研究与应用发展不均衡,尤其在实际应用与成果转化上还存在着许多的困难,农业信息的产业化水平还较低,大部分农村仍然是传统的经营模式;信息人才不足,尤其是既明白现代信息技术还懂得农业科学技术的高级人才最为缺乏;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开发仍处于部门分割、分散无顺序等状态,无法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事业、科研、行政及其他社会力量缺少科学的分工和配置,导致这个行业情况较为混乱及资源过度浪费等现象;此外,我国还有很多部门从开始的合作研究逐步演变为协助他人研究,这严重影响到我国自身农业发展的进程;最后还存在一个本质问题农民,由于农民的专业素质不高,他们的信息化意识较差,并且无法承受昂贵的网络成本。
二、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措施
(一)加强对农业信息化的建设
农业经济信息化是一个跨行业、跨年部门、跨地区与多种工作聚集成的大工程,在各个阶层都有涉及,在政府的组织下,在各方面都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并且规划统一,分工明确,才能顺利发挥作用。所以,政府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处于主导地位。而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不能缺少对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因此,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政府必须进行一定的基础性投入。政府应给予适当的农业发展资金和支农资金,并且合理分配使用资金。同时,政府有必要制定一些相关的优惠政策,如对农业信息化产业实行低息或贴息贷款,减少税收等来支持农业信息化建设。
(二)整合资金,加强合作,增强信息服务水平
建立涉农部门和涉农信息的共享交流机制,将信息规范标准化,制定统一的制度,并进一步推进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农业信息网站的建立,使共享涉农公共数据成为现实。并且应加强对农业信息的加工与收集。针对农民、农业对信息的需要,强化农业信息源与信息渠道的发掘及采集整理信息的工作,保证农业信息网络能够满足农民的信息需求,使农民、企业、政府能够获取充分、有效的信息。而且能为与社会各界力量合作提出可行的策略,特别要重视与通信运营企业和广播电视传媒等企业的合作,将会为降低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的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信息服务起到促进作用。
(三)重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和农民培训
首先,应加强对农民的培养和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从而促进农村信息教育的普及。通过培训农业生产经营者,能够提高其科技素质,提高信息化意识。其次,壮大农业信息服务团队,并且不断提高信息服务人员素质,可以通过逐级培训和在线培训等形式,加强对各级信息服务人员的岗位培训。可以通过建立一个强大的农业信息化专家团队,培养一些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也可以尝试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吸引高科技人才来参与研制开发农业信息技术,为建设农业信息化提供智力支持与帮助。
一、模式
(1)基本加奖补模式。一些县将补助经费,分为基本部分和奖补部分两块。基本部分每年年底予以拨付,奖补部分由县文化部门牵头、县财政部门配合,对基层馆进行考核,并将考核部分分为四个档次,考核结果90分(含90分)以上,补助奖补部分的100%;80-90分(含80分)补助奖补部分的80%;70-80分(含70分)补助奖补部分的60%;总分低于70分的不予奖补。奖补在下年年初进行。
(2)考评补助模式。一些县在县文化部门设立免费开放补助资金专户,县文化部门依照相关考核办法对基层图书馆进行考评,免费开放补助经费与考评结果挂钩。考评超过80分的,直接予以补助,未超过80分的,列出主要扣分项目,发出整改意见书,限期整改,整改复评超过80分后,方予以补助,复评未达到80分的,不予补助。
(3)申报审核报账模式。一些县采取活动申报审核模式,将开展各种活动的申请报县文化部门,经县文化部门审核同意后开展文化活动,活动结束后在县财政部门进行实报实销。
(4)专项经费补助模式。一些县在县文化部门设立免费开放资金专户,由县财政部门将专项资金直接下拨到专户,其中10%由专户直接拨付做为启动资金;70% 用于免费开放运行和文化活动开展专项经费,重点扶持和包装精品项目;其余的20%根据年终考评结果,予以表彰奖励。
二、这模式都具有以下特点:
(1)确保资金的使用效率。县级财政、文化部门并不是简单的将经费逐级下拨,而是采取资金拨付与考核相挂钩的形式,资金拨付的数量多少要依据考核的等级,这一定程度避免了资金简单分配平均思想。这种资金的拨付模式将资金的使用效益一定程度进行了放大,基层图书馆为获取资金就需要改进工作以应付考核,因而也就通过资金带动考核,通过考核加强工作,免费开放补助资金的使用效率也就得以体现。
(2)是确保资金的使用安全。资金能否用于免费开放工作,是不是会出现被挪用、侵占,这一直是文化部门比较关心的事。“先考核,后发放”的模式一定程度解决了这种关切,也就是说,资金的使用必须与免费开放工作相匹配、相一致,对于未建立起免费开放项目或者免费开放工作推进不利的基层图书馆,县文化部门、财政部门将不予发放资金,这种设计也就杜绝了资金下拨后的浪费和无效。
(3)确保资金的使用公正。这些模式基本上都建立起了一种相互制约的平衡机制,体现了资金拨付中的公正理念。对于资金的拨付,改变了原来由财政部门一家做决定的路径,引入文化部门的参与,文化、财政部门在资金拨付上都发挥着作用,财政部门在拨付资金时,需要经文化部门考核通过,文化部门的考核意见,又是财政部门的拨付依据。
三、但仔细分析,这些模式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考核部门权利过大,缺少分权的制衡。从上面的模式设计来看,免费资金的发放都需要经过文化部门的考核,文化部门的考核决定着基层图书馆免费资金获取的多少,而对于这种考核,是否公正、是否有效、是否反映基层图书馆真实的工作情况,却没有建立起一套有效地制衡机制。如果文化部门在考核中出现偏颇和掺入更多人情,被考核部门如何申述、向哪里申述、对申述的结果如何纠正,这些模式里都没有很好的涉及。这也就会造成两种情况,一种是基层图书馆向上“寻租”,其结果是资金没有很好用于免费开放工作;另一种是基层图书馆对这种“不公正”的考核不予理睬,其结果是免费开放工作没有得到有效的资金补助。
(2)未引入群众的监督,缺少权益的体现。我们经常会说,我们一切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群众,群众是我们工作的直接评判者,群众对我们的工作最有发言权,特别是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群众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可是上述模式并没有引入群众的监督机制,群众没有在免费开放资金管理中发挥作用。这样,会造成基层馆在开展免费开放时,偏离群众的中心,使活动流于形式、趋于应付,提供给群众的不一定是群众需要的,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又不知道提供。这种免费开放工作的反馈机制,并没有通过群众对免费开放资金监督的引导,来传导到活动的组织中去,从而造成群众享受到免费开放带来的实惠会成为一句空话。同时,群众没有发言权和评判权,就会一定程度影响群众参与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造成群众与免费开放工作的“两张皮”,有活动没人参加,有设施没人使用。
(3)没有建立起纠错机制,缺少对工作的推动。通过对上述模式的分析,我们还会发现,这些模式都没有建立起一种有效纠错机制,文化部门将考核作为发放资金的依据,将资金发放作为促使基层图书馆进行免费开放的手段,如果所有的基层图书馆都在这个“指挥棒”下正常“行驶”,这也不会存在问题,但对那些不能正常“行驶”的怎么办,扣除免费开放的资金?我们工作的“落脚点”是在更好的实施免费开放工作,而不是免费开放资金。活动未开展好,而造成考核不合格,考核不合格而被扣除资金,被扣除资金而造成活动继续无法开展,在这种“恶性循环”中受损害更多的不是基层馆,而是基层的广大群众。
四、通过分析,我们认为,理想的管理模式设计应该基于以下五个原则
(1)绩效性原则。就是免费开放资金一定要和免费开放工作绩效相挂钩,要建立起一种动态的补助机制,对于免费开放工作优秀的,可以在基本补助档次上上浮;对于工作较差的,可以在基本档次基础上下浮;对于未开展这项工作的,可以取消本年度的免费开放补助经费。具体在模式设计上,目前,各地在免费开放资金上采取的以工作考核定补助资金多少的方式是可取的,但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的设计上一定要科学和人性。
(2)权力制衡原则。就是免费开放资金拨付一定要体现权力制衡理念,不能一个部门说了算,不能上级部门说了算。一定要多部门参与和配合,要相互衔接,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相互制衡。这样可以防止权力运行中的“寻租”现象,也可以确保免费开放资金真正用于免费开放。具体在模式设计上,目前,普遍采取的文化部门考核,财政部门以考核为依据给基层拨款,一定程度体现了制衡原则,但希望能引入纪检和监察部门,对考核结果进行复核这一环节;或者将考核结果在社会进行公示,请社会公众参与评判。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注意权力制衡的成本,各地可根据实际选择符合本地的制衡机制。
(3)群众评判原则。免费开放的受益对象是广大群众,因此免费开放的资金管理工作也不能脱离广大群众,必须建立免费开放工作的群众评判机制。要在免费开放中积极引入群众参与,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群众参与,群众受益”。具体在制度设计上,在考核时引入群众评判机制,将群众评判作为“一票否决”,但在群众评判的分析和采样时,一定要注意科学性和有效性;或者在文化部门建立群众反馈平台,对群众多次反映的乡镇予以“一票否决”;一些地方也可以采取“文化券”的形式,文化部门将免费开放资金折换作为“文化券”发给群众,基层图书馆通过开展服务换取群众手中的“文化券”,财政部门凭“文化券”发放免费开放补助经费,这种方式既考虑到群众的参与,也注意到群众的需求。
(4)有利于工作原则。免费开放补助资金管理的模式一定是要促进我们的工作,而不是膨胀某个部门的权力,这个出发点,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因此,在模式设计上,不能单纯的强调资金引导工作,更要强调工作推动工作,单纯强调资金引导到,会使工作流于形势、流于指标和数量,资金的作用是不充分的和局部的。因此,在模式建立上,不能完全单纯依靠资金,还要突显工作的重要性,要有一种制度设计,通过这种设计用来弥补资金引导的有限性。对于工作未开展或推进不利的基层馆,不仅仅是资金的减免,还要追究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员的行政责任,这样才能促使所有基层图书馆重视免费开放工作,谋划免费开放工作。
关键词:安全标准化;风电场;管理
1 安全标准化概述
“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是国家安监总局在总结和提升煤矿安全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2004年5月国家安监局颁布《关于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的指导意见》,在文件中提出了要在工矿、商贸、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等企业中普遍实行安全标准化活动。接着,国家安监总局就“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方面还提出来更多详细的内容,也提出了“安全标准化”的工作目标。
安全标准化要求企业在生产中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生产流程,企业要有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标准化的实施工作是一项非常艰巨且长久的工作,它是促进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方面,是促进职业健康安全发展的重要方式,是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2 风电场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2.1 安全管理体系不完善
在当前风电场的快速发展中,风电企业制定的安全管理体制不能满足现实情况的需求,出现了滞后的现象。另外,由于风电场在我国的出现历史比较短,所以安全管理方面目前仍处于摸索阶段,制定的安全管理体系往往会与现实情况冲突不适应。从总体上来说,风电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受到火电厂、(电网企业)、水电厂管理模式较深的影响,没有形成具有风电场自身特色的安全管理体系。
2.2 安全教育不到位
风电场中存在很多危险源,如果人长期暴露在危险源中而不采取任何措施就会极容易出现安全事故。基于职业健康安全和安全标准化的要求,企业要提高风电场中所有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但是,目前,我国的风电场中工作(生产)人员(比较年轻)的安全意识还较低,(风电企业对生产工艺中危险源辨识不全面,深度不够,没有针对生产人员进行系统安全教育培训)企业没有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安全教育培训,安全意识普遍较低。
2.3 应急管理措施不到位
在风电场这种具有高危险源的场所中,应急措施是必不可少的,这是为了在发生安全事故时能够第一时间采取应急措施,尽量减少安全事故带来的不良后果。目前我国的风电场中很多应急管理措施做得不到位,甚至有的根本就没有应急措施。这种情况严重的影响到了风电场的安全管理效果,在出现突发事故时就会带来较大的不良影响。
2.4 专业化规范管理不完善
安全标准化要求在风电场的生产必须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来进行规范化的生产,而且在生产中还要有相适应的安全管理体制。但是目前我国的风电场由于起步较晚,积累的经验有限,所以在风电场的安全管理中并没有统一规范的生产流程,安全管理体制也还不健全,存在很多漏洞。由于风电场又是一个非常专业化的领域,所以在管理中也需要专业化的人才,但是目前社会上这类人才还比较少,这也限制了风电场的安全管理规范化和专业化发展。
3 风电场安全管理的对策
我国的风电场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到今天,风电场呈现出快速的发展态势,这种形势下的风电场在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不仅仅是安全生产管理,也还包括其他方面的日常管理方面。在安全标准化的要求下,风电场的安全管理中问题非常多,这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建设,也不利于风电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那么,在当前形势下,风电企业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来做好安全管理呢?
3.1 提高全员安全生产意识、规范生产
安全生产意识是安全管理的基础,它体现在每一个人的安全生产意识中。企业要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形式对员工进行安全生产意识的教育和培训。在风电场中,深入开展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工作,要让每一个人对风电场中所有的危险源有深刻的认识,要根据风电场工艺流程建立风电场作业安全标准、行为标准、操作标准进行规范生产。将安全生产意识与业绩考核结合起来,对于安全生产意识高的员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从工作的细节做起,逐步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
3.2 建立完善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
目前风电场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还存在很多问题,那么风电企业就要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具体分析风电场的特点,组织安全生产专业管理技术人员或聘请专家协助企业制定出适合风电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是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社会在发展,风电场在发展,总是会出现新问题、新矛盾,所以要与时俱进,不断对安全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促进风电场暨风电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3.3 落实技术管理措施
在风电场的安全管理中,技术措施是必不可少的,比如说应急管理措施,安全技术措施,反事故措施。另外,还要对风电场的所有生产环节进行技术监控,特别要做好风电机组控制系统、风机基础技术监督,健全完善技术监督,并做好档案资料的收集和整理。风电场技术管理措施的落实,需要风电企业主要管理人员提供相应的环境。
3.4 提高风电场的科技创新水平
科技创新既是风电场发展的动力,也是风电场安全管理的动力。在安全管理方面,风电企业可以通过积极引进先进高科技人才、先进管理方法,如开展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组织科技创新活动等形式来鼓励员工创新。
4 结束语
风电场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会呈现出快速的发展态势,将会逐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更大的便利。在这种形势下,加强对风电场的安全生产管理研究迫在眉睫,这是促进风电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需要引起风电企业的重视。
参考文献
[1]余杨.论风电场运行管理及面临的问题[J].城市建设与商业网点,2009年26期.
[2]覃元林.电场运行管理管理探讨[J].新能源开发,2012年10期.
[3]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3号).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Z].2009.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科学;土地资源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1029702
1GIS在资源环境中的应用
1.1GIS在土地资源中的应用
(1)土地资源清查。
20世纪60 至70 年代,加拿大就建立了土地清查地理信息系统(CGIS),它可以在快速方便地输入实地详查资料的基础上,按要求输出各类土地面积、土地利用现状分布图以及坡度坡向图,也可按用户特定要求输出不同年代的土地利用类型等相应图件。国际土壤学会于1986 年开始着手建立1∶1 000 000的世界土壤O土地数字化数据库(world soils and terrain digital data base 简称SOTER),希望利用GIS 技术完成全球性的土地资源清查。在我国,地理信息系统用于土地资源清查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它大大方便了土地资源清查与数据共享,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决策信息服务。
(2)土地资源评价与管理。
土地资源评价与管理是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最早的和较为成熟的领域之一,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土地管理信息系统(LIS) 。早期的有美国纽约土地利用与自然资源信息系统(LUNR), 美国明尼苏达土地管理信息系统(MLMIS) 。
20世纪70 年代以来土地资源信息系统得到迅速发展和普遍应用,出现了巨大的加拿大国家土地信息系统(CanGIS),新西兰微型计算机土地信息系统(MIDGE,Giltap),澳大利亚SIRO 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以及英国发展的土地资源信息系统。这些系统都将土地评价和规划过程相结合,并适用于土地管理,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我国土地资源信息系统始于20世纪80 年代后期,但发展较快,戴旭利用ARC/ INFO 信息系统应用于农业土地资源评价,傅伯杰以延安地区为例建立了资源评价信息系统,周慧珍和贺红士等建立了区域微机土壤信息系统,分别对实验区进行了土地退化评价、土地利用变迁分析和土地肥力评价,倪绍祥、黄杏元等利用土地评价信息系统,改善了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效率和精度,将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决策联系起来。
1.2GIS在生态环境中的应用
(1)生态环境管理规划与宏观决策。
地理信息系统在生态环境研究中应用广泛,主要有环境监测、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环境预测规划与生态管理以及面源污染等。空间监测信息的综合加工与快速而形象的反映是环境管理的迫切需要,监测信息的综合分析是一个复合型的巨大系统,引入地理信息系统,不仅可满足上述要求,而且可作为支持系统的有利工具。
通过GIS 与这些模型结合可以确定面源污染的影响因素、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在实践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在我国,面源污染研究起步较晚,仍不够深入,主要是借用国外的一些模型进行土壤侵蚀研究和污染物总量控制,而面源模拟实验进行得很少。
(2)自然灾害预警及灾情分析。
从国内外发展状况看,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重大自然灾害和灾情评估中有广泛的应用领域。从灾害的类型看,它既可用于火灾、洪灾、泥石流、雪灾和地震等突发性自然灾害,又可应用于干旱灾害、土地沙漠化、森林虫灾和环境危害等非突发性事故。就其作用而言,从灾害预警预报、灾害监测调查到灾情评估分析各个方面,综合起来有如下几点: ①进行灾情预警预报; ②对灾情进行动态监测; ③分析探讨灾情发生的成因与规律; ④ 进行灾害调查; ⑤ 灾害监测; ⑥灾害评估。
1.3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数据来源与数据质量难以保证。
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涉及土壤学、环境学与地理学等各个学科领域,其影响因素复杂,需要数据量大且要求质量高。然而由于仪器设备以及人力物力的限制,许多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数据难以获取。而且现有数据也往往由于数据来源不一、数据格式各异、年代不同等原因造成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数据质量难以保证,特别是数据格式不一,使各地区的数据难以共享,严重影响了GIS 的应用。同时,地理信息系统最基本特点是每个数据项都有空间坐标,即首先定位,才能使定性定量的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相连,而传统的人工采集与野外调查数据空间定位能力差,并且往往以点代面,不可避免的带来了各种误差。因此数据来源与数据精度一直是GIS 技术真正解决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的一个“瓶颈”。
(2)专业模型缺乏通用性。
现代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从世界范围和历史发展来看,许多发达国家已从第一阶段的侧重调查、分类和制图,进入第二阶段的侧重模拟、监测和管理。在这个阶段,问题的解决依赖于模型的建立,然而现有的模型多是面向某一地区特定条件下建立的,大多不具有空间和时间上的可移植性。
(3)系统集成性差。
集成是将基于信息技术的各种资源及分析方法(计算机硬件、软件、模型、接口及传感器) 集成一个协同工作的整体。随着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中应用的深入,建立了一大批相关地理信息系统。这些专业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模型、专业模型以及两者之间的接口和GIS之间的连接方式均不一样,界面不统一不友好。GIS的数据模型仍然缺乏环境模拟所需的时空结构,GIS软件系统也不能够同时处理时空数据的结构可变性以及建立和检验过程的算法可变性。
1.4GIS在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中的应用
由于水资源与生态环境评价牵涉面广,涉及数据信息来源多,因此需要运用多种手段进行分析研究。遥感技术、技术和管理信息系统技术在水资源与生态环境评价中的综合应用是未来发展的趋势。用于实时、快速地提供大面积地表物体及其环境的几何与物理信息和各种变化, 是综合处理非空间数据的平台,同时也为空间数据提供了属性信息,则是对多种来源时空数据的综合处理分析和应用以及展示的平台。项技术综合运用将对大范围改善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发挥巨大的作用。
基于水资源与生态环境评价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用户对象是系统内部户,目前组件技术已相当成熟,并且由于结构的设计不受开发方式的限制,可以将的分析功能发挥至极致。水资源与生态环境评价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由专题管理系统、空间数据管理系统及空间数据编辑系统I 部分组成。
专题管理系统是水资源与生态环境评价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部分,其主要任务是提供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进行连接的工具,建设专题信息,将空间数据和水资源与生态环境评价所需的属性数据结合成为有机的整体,使空间数据信息为水资源与生态评价服务,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对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双向查询,既可以对属性库进行各类查询,又可将查询结果直观地在地图上表示出来,也能以地图为工具,查询图上各空间要素的详细资料,通俗的说,也就是从表到图、从图到表的双向信息查询,使信息达到既形象直观又详尽、具体的完美统一。专题管理系统还提供对空间信息进行量算、数据显示和输出及其他辅助功能。
1.5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用以识别和预测某项人类活动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解释和传播影响信息, 制定出减轻不利影响的对策措施, 从而达到人类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由于GIS 能够集成管理与场地有关的数据, 例如水质, 空气质量、污染源、土地利用状况等, 因而特别适合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的分析和辅助决策工具。
2GIS的发展趋势
2.1RS、 GPS 和GIS 一体化技术的应用
RS (遥感) 作为一种获取和更新空间数据的强有力的手段,能提供实效性强、准确度高、监测范围大、具有综合性的定位定量信息,于是RS 信息便成了地理信息系统十分重要的数据源,它有助于GIS 数据库的及时更新,确保现实性,特别是环境动态监测,自然灾害防治以及土地利用分类等方面,具有其它类型数据所无法代替的优越性。GPS (全球定位系统) 是美国在24 颗卫星导航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新一代卫星定位系统。它由三部分组成,即空间部分、地面监测部分和用户部分。GPS 为RS 影像数据和GIS数据提供精确定位信息。在当今全球变化研究、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信息技术高实效性要求日益急迫的情况下“3S”一体化技术必将成为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2.2应用模型的开发
目前应用模型的研究比较引人注目的是: ①引进空间化的数理统计和系统分析方法。②通过实例研究,建立专业模型。在GIS应用中,应用模型是联系GIS 应用系统与常规专业研究的纽带,模型的建立必须以广泛的专业知识为基础。这既是解决专业模型的关键,也是GIS 功能的扩展。因此应用模型研究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和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2.3模型驱动的决策支持系统的发展
以模型库为驱动核心的空间决策支持系统以决策的有效性为目的,建立决策模型和空间复合运算,在不同的决策阶段予以不同的支持,支持决策的全过程,从而避免了运用GIS在空间信息的分析评价、时空分析、预测和模拟及。决策等过程中模型分析功能的不足。因此GIS 在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中的传统应用阶段必将走向空间决策支持系统发展阶段。
2.4人工智能的应用和专家系统的开发
20世纪80 年代开始的以知识为对象的信息处理,注意利用人工智能(AI) 的方法,通过专家知识的规范化建立知识库,发展专家系统。利用这种智能型的地理信息系统来解决不能用算法解决的复杂问题,将使GIS 的应用领域获得更大的拓展。
2.5标准化是发展方向
制订统一的规范和标准是信息系统共享的基础。美国、日本、法国和加拿大等国都十分注意全国性的统一规划和标准。我国应吸取国际经验结合本国实际,开展关于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规范的研究,以便科学而准确地规定系统中的内容分类,数据格式、控制体系、精度标准和技术名词等,以保证不同系统之间的交换和数据共享。
2.6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
网络技术的发展,给新一代GIS 技术重构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GIS 的空间分析方法由原理驱动转变为数据驱动;采用主流技术的标准与协议,实现GIS 空间数据的互操作性和全关系化;从单纯的GIS 技术转向同各种专业应用相结合,使之在全球信息基础设施上得到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鞠胜勇. 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在房产测绘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资讯,2007,(28).
关键词:坡地建筑 , 具体工程, 消防规范
Abstract: more than ten years, the BLDG. Of our country rapid development, people change nature abilities also very huge boost. Along with our country construction land resource is nervous, land resource constraints has become the bottleneck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mountain area has accounted for two-thirds of the land area.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in the city on the environment caused by the huge threatened, to make some people more eager to and nature is more close to the hill country of the life, so that the slope in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opic.
Keywords: sloping building, and the concrete engineering, fire regulations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 坡地建筑的历史与现实
坡地建筑的历史几乎与建筑史一样长久。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知道“择高处而居”,人类在坡地环境中的建筑活动已非常频繁,当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洪涝侵袭和抵御外敌。于坡地之上建住宅,而将平地作为耕地留出,以达到“保土”的目的,这种古老的生态意识使坡地民居爱益于自然,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由于坡地分布区域极广,区域特征的文化肌理演变融和,使得坡地民居建筑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形态,其中许多堪称经典的建筑文化形态流传至今,有着极高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
在现代,人们由于土地资源的紧张以及对大自然优美环境的向往,也建造了大量的坡地建筑。坡地建筑顺应山势,错落有致,室内与室外景观有机结合,能够恰到好处地满足建筑环境上通风、采光的需要,也充分保护了原有生态环境。让使用者更加亲近自然,使建筑环境自然化,自然环境人文化。如赖特的“流水别墅”结合自然环境,宛如长在自然山石之中;布达拉宫建筑雄居山顶,威严庄重;背山面水的湘西土楼参差错落,蜿蜒有致,如中国山水画长卷。
二.关于贵州一坡地住宅小区
1.项目概况
本项目位于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项目总用地面积为31831.1平方米,规划净用地面积为27241.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7119平方米,总地上计容建筑面积为74699平方米,架空1591平方米,地下总建筑面积为10830平方米。毛容积率为2.35,净容积率为2.74,总建筑密度27%,绿地率35.0%,机动车停车位284个。小区内规划6幢连体住宅楼,一个三班幼儿园,一个会所。同时布置有各种配套设施,包括商铺、卫生站、物业管理、社区服务、公共厕所、垃圾收集点。
2.总平面设计
整个地块的规划以环境、空间形态、建筑构成为出发点,塑造反映生态居住的精神面貌。充分利用本地块独有的山地地形,结合室外广场、道路、景观绿化、水景、照明等布置,形成内向的小区住宅庭院及外向的沿路商业。同时结合地形,利用两个台地间的高差开辟出能采光通风的双层地下停车空间。
3.竖向设计
充分利用山地地形,结合环境景观(道路、绿地、水景),特别重视山地地形环境的塑造,形成层次丰富的室外空间及室内空间。通过梯田花坡、景观泳池、下沉地下庭院等的烘托,创造出来宜人的空间环境。
由于基地范围内场地高程复杂,起伏较大大,中部有隆起的山包。场地最高高程与最低高程之间相差几十米,同时基地与现状规划道路间高程局部相差十几米,给设计带来一定的难度。设计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利用土方平衡,将整个场地变为三个水平方向的台地,三块台地两者之间相差分别为11米、12米。台地之间通过垂直交通巧妙联系整个场地,营造丰富的空间层次。
4.交通组织设计
项目场地东、西、南三面毗邻市政规划道路,设计于场地东面的规划道路设置了主入口,同时在场地北面、南面设置了两个车行出入口,同时在场地北面设置了人行入口。设计坚持以人为本,人车分流的原则,合理组织各种交通。按照规范要求,安排了充足的机动车停车位,布置两个地下车库出入口,科学合理安排交通,最大限度避免人车混行,减少动、静交通间的相互干扰。
为了保证居住环境的安全和连贯,规划将基地内部的庭院空间定义为中心花园,限制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在内部穿行。整个基地是一个完整的步行系统,通过坡道、垂直交通等手法,贯穿整个项目中,到达各个居住区域。街区主要步行通道的出入口有2个,分别设置在场地东面的主入口、场地北面的人行入口。在基地内,有鲜明的标志物和小品、宽大的台阶,又有舒适的座椅、轻盈的遮阳蓬,可供游人小憩,漫步其中,赏心悦目。步行系统的设置将各幢建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方便居民。步行系统特别考虑了残疾人使用的要求,无障碍设计贯穿始终。
5.绿化与环境
绿化与景观的设计重点营造舒适怡人,轻松活泼的宜居空间。绿化布置总体上体现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中心花园是项目的“绿肺”,是绿化系统的中心,也是居住区人群公共活动的休憩空间。绿地以大面积的草坪为主,配以常绿乔木及当地的特色乔木,低矮的花坛座椅、局部的硬地广场、小品设施,共同组成了一个清新自然而又富有时代特色的绿色世界。沿规划道路布置的绿化主要以单株乔木为主。受地形影响,整个景观系统分为两条景观序列。其中一条景观序列开始于场地主入口处,沿着入口景观大道,向北依次是空间多变的中心花园和泳池,一直延续到场地西侧的景观花坡。另一条景观序列开始于场地北侧入口处,沿着景观道路向西依次穿过中心花园、活动健身场地,一直延续到山坡中的绿化景观土坡。
6、 单体建筑设计
①.住宅楼设计
住宅连体楼总共六幢,户型采用一梯四户户型。每栋住宅楼各设一部垂直客用电梯(兼做消防梯),一部疏散楼梯,为住户流提供最便捷的交通方式。户型布局规整,南北对流,注重通风采光。住宅户型设置了若干空中花园,富了建筑空间及形象。
②. 地下室的设计
结合地形,利用两个台地间的高差开辟出能采光通风的双层地下停车空间。该地下室除了停车库功能外,局部设计给排水、电讯、电气和通风机房。地下停车库布置停车位284个,地下室每层层高4米,地下室地板上方覆土1.5米,满足绿化、泳池的需要。
③.建筑立面风格
由于该地块特殊的地理位置,为了协调毕节南山公园旅游养生休闲度假区的整体形象,建筑采用新古典主义风格。在建筑造型风格上,体现现代宜居特色,整体设计手法上垂直的竖向线条为主,同时以强烈的虚实对比,给人以新颖时尚的感觉。同时在建筑材料上采用当地的石材,强化地域特色,突出场地文脉特色。
立面简洁、典雅,体形大气、挺拔,竖向构件体现建筑的力度,通过光影、虚实、肌理、色彩的对比,雕琢出居住建筑典雅大方的性格特征。
三.消防扑救场地设计
由于坡地建筑特殊的接地形态与基地竖向变化,其防火设计也有别于平地建筑,。坡地建筑的特殊接地形态使得其消防扑救场地和室外消防道路系统有别于常见的平地建筑,
本住宅小区由于室外地面高差大,周边道路纵坡特别大,环小区外的道路平均坡度达到8%,消防扑救场地的设计结合坡地特点,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①坡地建筑由于室外地面竖向高差大, 难以形成环形消防车道,高层住宅建筑沿建筑的两个长边设消防车道,并考虑消防车的回车场地(高规4. 3. 1条) ; ②靠高层住宅建筑消防登高面一侧做为消防扑救场地的消防车道纵坡控制在3% 以内 (低规6. 0. 9条,)。由于沿小区外沿的一圈的道路坡度均均超过3%均值接近8%左右,所以在小区内部专门设置了专用的消防扑救场地平台,以满足消防车的通行与回车要求; ③室外消火栓、消防水泵结合器及消防水池取水设施的布置与消防扑救场地合理结合,方便使用(低规6. 0. 8 条)。
四.结语
石太高速公路(河北段)山区段(K332~K378)原建设标准为双向四车道,设计时速60公里的一级汽车专用公路,自1995年建成通车以来,经过近8年的运营,路面出现了严重的车辙、沉陷、大面积网裂等病害,致使每年的养护投资逐年增大,经过专家论证、省交通厅批准,石太高速公路K332~K378段于2004年进行了大修施工,该大修工程一期工期5个月,大修二期工期3个半月。本项目由于为半幅断交施工,加之为山西出省的重要通道,车流量很大,断交施工给地方道路造成很大的交通压力,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压缩工期。
本文将从石太高速公路大修施工中路面基层处理的设计原则、施工方法、特殊问题的处理等方面进行论述,供以后各条高速公路在进行大修施工中进行参考。
1、路面基层的概况:
原路面结构层次为:K378~K373段为:上面层为4厘米中粒式沥青混凝土、下面层为4厘米粗粒式沥青混凝土,太原方向基层为22厘米二灰碎石,底基层为0~29厘米石灰土;北京方向基层为25厘米二灰碎石,底基层为0~25厘米石灰土;其余路段路面结构层为:上面层5厘米中粒式沥青混凝土、下面层为7厘米粗粒式沥青混凝土,北京方向基层为25厘米二灰碎石基层,0~25厘米石灰土底基层;太原方向为18厘米二灰碎石基层,0~38厘米石灰土底基层。
2、路面基层处理的设计原则:
2.1、翻修沥青面层、整修基层路段:此种处理方案主要针对行车道和超车道面层和基层破损比较严重的路段,具体方案为:先全部或部分挖除已经损坏的行车道或超车道旧路面基层,整修破损的基层,利用完好的基层,再加铺15厘米厚的沥青混凝土面层(4厘米+5厘米+6厘米);硬路肩基层比较完好,原则上不予处理,路肩的面层铣刨1厘米沥青混凝土后,加铺4厘米厚的沥青混凝土上面层。
2.2、挖方潮湿路段的处理:此方案的路段长度大概在1.6公里,处理方案为:全部挖除行车道、超车道和路肩的面层和基层,包括基层和底基层,然后重新铺筑路面基层和面层,基层结构层次为:18CM厚水泥混凝土防水层、16CM厚的水泥碎石排水层、16CM厚C15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路面面层的结构层次为:4CM沥青混凝土上面层、5CM沥青混凝土中面层、6CM沥青混凝土下面层。
3、基层在施工中的处理
由于原路面面层和基层的厚度在不同路段均不相等,高填方路段填方较高,路面沉陷比较严重,在路面面层和基层挖除后,横坡和纵坡和路面的设计线有很大的差别,有的地方较高,有的路段较低,这样就和路面基层的铺筑造成很大的困难,并且路面基层在施工中由于薄厚不一,按路面基层施工规范的规定基层铺筑必须保证一个最小的基层厚度,并不超过最大的基层厚度,因此必须针对不同的基层厚度制定不同的铺筑层数和不同的单层基层铺筑厚度。这样给在施工中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并且由于部分基层损坏面积较小,挖补后不能用摊铺机械进行铺筑,也给施工中造成困难,以上问题如果处理不好直接影响施工的质量和工期,因此本人针对在施工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详细的说明。
3.1、路面基层的鉴定:路面基层的鉴定在路面面层挖除后进行,鉴定的结果决定是否对基层进行处理或是利用。路面基层的鉴定以钻芯为准,由于工期比较紧,如果把钻芯的取样送到实验室进行实验鉴定,势必浪费很多的时间,因此在施工中,经过研究决定钻芯的鉴定以目测为主,以钻芯取样完整、不发生松散的路段为重新利用路段,否则为基层挖除路段。
3.2、原有二灰碎石基层的破除:破除方案原则上为逐层鉴定逐层破除,即在路面面层全部清除后,进行路面基层的鉴定,根据鉴定结果对基层进行破除,基层破除后进行底基层的鉴定,根据鉴定结果对底基层进行破除。原施工方案为用破碎锤进行进行破除,然而在现场破除一部分后,发现路面底基层(石灰土基层)大部分比较完好,而且没有进行破除的必要,所以决定对完好的石灰土底基层不再处理。破碎锤破碎基层时对底基层(石灰土基层)的扰动比较大,为避免破碎锤破除基层时对石灰土底基层的影响,所以决定改用风镐逐层进行破除。
3.3、路面基层的切缝:由于部分路段只是破除行车道或是超车道的基层,因此在用机械进行破除中,对破除基层周边的基层扰动比较大,且破除后形成参差不齐的边沿,而且其破除边沿形成松散。发现上述问题后,及时调整了施工方案,即先切缝后破除,但是二灰碎石属于半刚性材料,加之破除后二灰碎石基层顶面标高高低起伏,有好多专家提出了切缝顺直度不好控制的问题,质疑这种方法可行性。但是经过实验,制作了和切缝机相配套的专用轨道,其切缝的顺直度不但得到了保证,而且其切缝速度也加快了。
3.4、铺筑新的水泥稳定碎石后新旧基层接缝的处理:在原有路面基层挖除填补后,新旧路面基层之间形成一道缝隙,新的水泥稳定碎石硬化后收缩,形成一道裂缝,势必形成路面基层的薄弱环节,因此首先在构造上采取措施,上、下基层之间采取施工缝错开的方式,横向施工缝上、下层错开不少于100CM,纵向施工缝上、下层错开不少于50CM,并且在裂缝处表面粘贴土工布,纵向裂缝土工布宽度为30厘米宽,横向土工布宽度为50厘米宽。
3.5、路面基层单层铺筑厚度的确定和铺筑层数的确定:由于路面设计线已经确定,减去路面面层15CM后为施工后基层顶面的标高。然而在实际施工中,根据钻芯鉴定结果,要对原基层挖除一层或是两层,由于原来的基层薄厚不一,这样在基层的施工中需要铺筑的基层厚度有的路段很大,而有的路段则比较小,这时如果按一层施工,有的摊铺厚度要比规范要求的最大厚度要大,根据现有的压实机械不能满足压实度的要求;如果按二层摊铺施工,其单层铺筑厚度又小于规范要求的单层铺筑最小10CM的要求,容易形成夹层,甚至还有单层铺筑厚度小于10CM的路段。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经过业主、监理、施工单位共同的研究决定,采用如下的处理方法,即安排两台摊铺机连续进行摊铺,即前面一台摊铺底层,然后进行碾压,后面一台摊铺机在底层碾压完毕后,紧随其进行第二层的摊铺、碾压,在施工中底层的厚度可比上层的厚度稍微小些,这样在底层初凝(4小时)前就完成了整个基层的施工,既保证了基层单层的最小厚度,避免形成夹层,又保证了基层的压实度。对于基层摊铺厚度小于10CM的路段,可以对下层进行铣刨后再铺筑基层。
对于只是行车道(或超车道)基层挖除的路段,由于挖除后形成3.75米宽的的铺筑路段,这时不能满足摊铺机的最小摊铺宽度的要求,而且摊铺机也不能进行正常行驶,后来经过研究采用平地机进行了路面底基层的铺筑。
3.6、小面积基层病害的处理:在路面面层挖除后,对基层进行鉴定,鉴定结果有小面积的松散现象,但是如果按原有的处理方案,铺筑小面积的水泥稳定碎石,不便于进行铺筑,而且压实度也不容易得到保证,而且施工进度也比较慢,为了保证施工质量,小面积的基层处理采用C15贫混凝土浇筑施工。
3.7、挖方潮湿路段的处理:原设计方案为:挖除路面结构后,按如下路面结构进行施工,即:18CM厚水泥混凝土防水层、16CM厚的水泥碎石排水层、16CM厚C15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原来的设计意图是18厘米的水泥混凝土防水层为了是截断地下水和毛细水对路面基层的破坏,16厘米厚水泥稳定碎石的作用是把透过防水层下地下水形成一个水流的通道,从而把地下水排除在路基之外。但是在挖方潮湿段全部挖开后,发现基层和路基并不是象设计中想的那样潮湿,而且施工期正好是雨季,并且18厘米水泥混凝土在浇筑后有一个最少7天的养生期,在养生期期间,车辆不能在上面行驶,这样就堵塞了施工通道,并且大面积的混凝土浇筑后容易产生温度和收缩裂缝,裂缝的发展不好控制,但是如果象做水泥混凝土路面那样切割纵缝和横缝,其封水效果又得到质疑,并且施工期较长,其施工期是施工组织的关键线路上,直接影响到整个施工工期,并且有的专家也提出在设计中的16CM厚的水泥碎石排水层端部的排水通道容易堵塞,这样效果并不理想。
因此,在施工中经过业主、监理、和施工单位的共同研究,并经过设计单位的同意,把原来的18厘米厚水泥混凝土封水层和16厘米的水泥碎石排水层改为两层水泥稳定碎石(分别为18厘米和16厘米厚)。这样施工进度加快了,路基的整体承载力也提高了,封水效果也比较好,而且造价比原来的方案也减少了。
3.8、路堑段山根石的处理:在部分路堑段路面面层和基层挖除后,发现如果按设计的路面结构(包括基层结构)进行重新铺筑将无法满足总厚度的要求,因为原来的路面结构较薄,原路面结构下为原来开山时留下的坚硬的山根石,发现此情况后,我们研究了用钻孔放炮的形式进行爆破以满足路面结构总厚度的要求,但是考虑到路的另半幅为通车状态,如果进行爆破势必会给另半幅的行车造成安全的隐患,所以此中方案被否定了,后来考虑到用破碎锤进行破碎,但是实验证明,破碎锤根本无法破碎坚石,也是不可行的,后来经过现场研究,并经过设计单位的验算,把基层改为贫混凝土基层,也是满足路面承载力要求的。
4、结束语
以上问题都是本人在石太高速公路大修工程中在实践中的经验和总结,同时这些经验在石太高速公路大修二期工程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运用,从而在保证大修二期工程质量、控制工程造价在合理范围内的前提下,把大修二期原计划的5个月的工期压缩到了3个半月内全部完工,使石太高速公路大修二期提前一个半月通车,减小了由于断交施工给地方路带来的交通压力,给社会减少了负面影响,创造了很高的社会效益,此工程的完工收到省交通厅和河北省人民政府的好评。
[关键词]管理会计理论;理论体系;发展框架
1管理会计理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理论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
2014年,英国皇家特许会计师公会和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联合了《全球管理会计原则》,在此之后,我国政府中的财政部也颁布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我国财政部《意见》的颁布,促进了我国管理会计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这一《意见》的颁布也促进了我国管理会计相关理论体系的完善,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具体应用,能够促进我国现代化企业更好地管理自身。总体来说,虽然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在不断地完善,CIMA《全球管理会计原则》对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是我国现阶段对于管理会计理论是实际中的应用的认识还不够全面。由于我国管理会计在理论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也导致我国现代化企业在管理会计的开展过程中所产生的成本和费用支出是比较高的。同时,我国现代企业在实际的发展中也不注重管理会计的有效应用,这也导致管理会计理论在实践方面的经验得不到有效且全面的总结,也导致我国在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方面也不够深入。目前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发展中也存在着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不健全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管理会计在我国传播和发展的时间是比较短的,并且我国现代化企业中针对管理会计并没有得到一个有效的实施。与此相对应的则是我国的财务会计则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从而能够完善其理论方面的漏洞或者是进行相应的补充。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理论的实践和发展呈现出鲜明的对比,同时也说明了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在目前的应用中也是存在着一定阻碍的。
1.2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领域比较狭隘
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所采取的研究角度和研究领域都是比较狭隘的,这也导致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在具体的实践和开展过程中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由于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研究的领域比较狭隘,导致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也比较缺乏相应的研究方法和路径,导致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经不起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实际检验。特别是目前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大多都是集中于工业企业方面的,对于其他行业则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这也导致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是比较难以适应于实践方面的发展和应用的。
1.3在实践方面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与关注
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在现代化企业的应用中主要存在于记账、算账、报账中这些基础项目中,没有对我国管理会计在深层次方面的理论去进行有效的运用和实践,也导致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在具体的实践和应用中缺乏相应的规范和合理性。特别是在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中,大多数都是研究国外的案例,而国外企业的发展与我国企业的发展本身就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这也导致我国管理会计理论方面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阻碍。
2管理会计理论的发展对策
2.1建立符合中国特殊国情的管理会计体系
首先,要促进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的有效发展,就要根据我国本身的现实国情来建立一个完整的管理会计理论发展体系。特别是我国的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与国外有着非常大的差异,对于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发展来说,也应该要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有效地开展。要建立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就要在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结构和管理会计人才建设方面都要进行体系的建立,只有这样,才能够全面地促进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有效建设。
2.2建立服务于管理会计的统一规范
在我国现阶段管理会计的实际应用中,其过程并没有受到相应的规范和约束,甚至是管理会计的内部准则都是被遗失的。这样的情况之下,要有效地促进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和开展,那么就要建立服务于管理会计的统一规范,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整体的发展和进步。建立统一的管理会计准则和指导规范,也能够帮助会计行业进行有效的规范和发展。
2.3加强科研院校机构的系统整合
我国相关的科研院校以及专家等都可以进行优势方面的互补和整合,特别是通过相关理论的转化,也能够促进管理会计理论的创新。我国政府也应该加大管理会计理论方面的科研投入,特别是要鼓励相关的高校和会计学院建立研究基地,能够系统地研究管理会计理论。通过整合相关的管理会计案例,也能够推动我国现代管理会计科研成果的评价方法,与此同时,也要加强管理会计方面的理论和实务研究,提升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的国际影响力。
3结论
虽然我国管理会计的相关理论得到了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通过完善我国管理会计的相关理论体系,能够促进我国管理会计人才的全面培养,从而也能够为现代化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好人才资源的储备。总体来说,虽然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在不断地完善,CIMA《全球管理会计原则》对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是我国现阶段对于管理会计理论是实际中的应用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所采取的研究角度和研究领域都是比较狭隘的,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在具体的实践和应用中缺乏相应的规范和合理性。要促进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的有效发展,就要根据我国本身的现实国情来建立一个完整的管理会计理论发展体系。要有效地促进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和开展,那么就要建立服务于管理会计的统一规范。我国政府也应该加大管理会计理论方面的科研投入。
参考文献:
[1]李江妮.浅议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的机遇与挑战[J].现代商业,2018(4).
[2]付国权.关于管理会计之业财融合的思考[J].科技经济导刊,2018(20).
[3]向白芸.浅谈管理会计及其发展[J].纳税,2018(21).
摘 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管理会计进一步在经营管理中更好的发挥作用,提供了非常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但是我国的管理会计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我国会计界对财务会计领域虽然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与研究,但是却十分缺乏对于管理会计的重视,尤其是对管理准则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以及与国际管理会计准则接轨方面。如何将现代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与企业实践相结合,还有待理论界进一步的探讨。如何才能使管理会计在企业的财务实践中得以广泛应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本文将对此进行讨论和探析。
关键词 管理会计 应用 发展
一、目前我国管理会计的基本状况
我国的管理会计的研究起同很多学科一样,也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渐引入的。这20多年来,我国管理会计的研究和应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无论是在数量上的积累,还是在质量上的飞跃,都有了充足的积累。一方面,表现为理论上更加注重吸收国外成熟的管理会计理论,而在实践中建立了比较晚上的会计管理制度,比较规范的进行制度化和规范化的会计管理。这在一些外资公司、合资公司中体现的更加明显。
但是管理会计在我国形成和发展的时间还毕竟很短。如何将现代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与中国企业实践相结合,还有待我们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中国企业有着特有的国情、特有的历史,国外的先进会计管理理论必须和中国企业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的起作用。目前,我国的管理会计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比如,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联系的还不够紧密,管理会计的研究范围,以及如何将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实践应用等方面还需要我们进行不断地完善和充实。
二、影响管理会计在实践中应用的因素
(一)我国管理会计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对管理会计研究方面的弊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过于倾向于注重理论,追求科学化,而忽略了可操作性的探索。第二,管理会计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流行盲目跟风,盲目照搬照抄国外成型的会计理论和实践,而不顾中国特有的国情和经济环境,必然造成水土不服。第三,会计研究领域狭窄,缺乏系统、全面的总结。近几年来,我国会计学界的研究领域大都集中在财务会计方向,比如对环境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对于管理会计的研究等等还在围绕量本利分析、决策、预测、激励机制、绩效评价等方面展开。虽然管理会计从引入我国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但是至今为止仍未在会计实践中得到全面的推广与应用。
(二)管理会计研究方法现状
从管理会计本身所包含的内容来看,缺乏内在的一个统一的体系。各种理论和实践互相割裂,无法形成一个整体。从管理会计所运用的方法上来看,既有会计的、数学的方法,也有统计的方法,还有经济数学的方法。目前,采用经济数学的方法来研究会计管理成为了一种主要的研究方式。它的主要思路是将管理会计中的各个要素中的相互关系用数据揭示出来,再用数据进行拟合,得到一个简化的的数学模型,从而揭示了有关对象之间的内在本质联系和最合理的数量关系,这样就为会计人员进行会计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是目前在会计管理研究方法运用上也存在着一些不良倾向,就是过于注重运用定量的数学方法,一些经济活动都试图用精确地数学模型来表达,似乎数学模型越复杂、越晦涩难懂越好,从而使得会计管理研究陷入了方法上的形式主义。由于忽视了数学模型所包含的客观内容,这就出现了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问题。
三、如何做好我国管理会计的应用与发展
(一)加速建立管理会计行业协会
管理会计行业协会是管理会计行业自我监督、自我约束的组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已经完全融入了市场,就要求有一个独立于政府、独立于企业的机构执行协调和调节功能,而行业协会就能够更好的起到这个作用。
设置管理会计协会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和促进管理会计学科,并且提供一个为管理会计服务的专业组织。建立管理会计协会不仅有利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和体系的建立,还可以加强会计学术界之间的交流,可以加强理论界和实践界之间的联系,从根本上改变目前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局面。同时,将来管理会计会向多学科、综合性方向发展,管理会计学界可以依托协会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交流活动。
(二)加强培养管理会计实践性人才
目前,我国的管理会计师非常缺乏,人们对管理会计师的认识还局限于对会计师的认识。认为管理会计师和会计师没什么区别。实际上,管理会计师既要有会计师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还要具备很好的管理才能和把握大局的能力。那么,如何建立一支专业的管理会计师人才队伍呢?首先,要加学科建设,建立管理会计专业学科,建立管理会计师资格认证制度,使得更多的有潜力的人才通过考试加入到管理会计师的队伍中来。其次,管理会计师走出狭小的办公室空间,深人到了企业生产实践的前沿来了解企业的情况,这有助于管理会计师自身职业素质的培养。
(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学术界要善于将管理会计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时应用到企业的生产实践中,全面的指导管理会计实践。企业为学术成果提供良好理论研究平台,并能促进管理会计理论的向实际的应用和转化,而管理会计的实践反过来又能有助于提升管理会计理论,形成理论、实践交错上升的良性循环。我们相信,随着管理生产要素的逐步和谐配置,管理会计的价值逐步会得到重视,管理会计的理论水平和实践应用的层次、水平、规模将出现一番新的繁荣景象。
总之,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经济的迅速发展,管理会计必然会得到企业和社会越来越多的重视,其理论和方法必将得到不断完善。通过广大的会计人员和教学、科研工作者的一起努力,我们相信未来的管理会计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在我国都一定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