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教育扶贫论文

时间:2022-11-04 01:00:45

导语:在教育扶贫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教育扶贫论文

第1篇

>> 贫困地区金融支持扶贫开发模式研究 西部贫困地区人力资源的开发 西部民族贫困地区林业产业开发路径探析 西部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开发区建设研究 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基层档案工作析 西部贫困地区农民真心拥护农村改革 西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生教育的民族差异研究 贫困地区农村赌博问题研究 农村贫困地区精准扶贫与开发的思考 贵州贫困地区农村电商扶贫新模式探索与研究 农村贫困地区扶贫模式如何完善 西部贫困地区养老困境探析 贫困地区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研究 也谈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校发展愿景构建 河北省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研究 西部贫困地区农村职教校企合作办学现状分析与探索 当前中西部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特点问题与对策 提高宁夏贫困地区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与办学效益行动研究课题 浅谈贫困地区的校本开发 完善贫困地区农村低保制度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唐显武,刘国伟.探索校本课程的特色之路.辽宁教育研究,2005(1).

[3] 覃章成.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价值与策略初探.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9).

[4] 张波.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及特色学校创建.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5] 曾煜.多元文化课程开发模式的演进及其启示.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07(1).

[6] 廖辉.多元文化课程开发:基本理念、特征与意义.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

[7] 靳玉乐,董小平.论学校课程领导的范式转型.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4).

第2篇

一、岗爱业,为教坛奉献力量

该教师忠于党的教育事业,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自觉服从组织、学敬校、领导分配,兢兢业业地工作,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全力以赴,做到精益求精,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自从当上团委书记,就一心争当一名优秀的团员干部,在工作中不断取得新的进步,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和表扬。她能认真做好团员的思想工作,建立一支团结向上的队伍,出色的完成团委开展的各项工作以及学校交给的各项工作。

二、以校为家,实践理想

以校为家,如何把“家”的工作搞好?她十年如一日地把青春、生命奉献给教育事业,在岗位上执著追求,用实际行动实践着自己的理想。响应上级号召,每年,她组织我校青年教师“送温暖行动”、探望孤寡老人、军烈属,五保户、“扶贫助学”等活动。能积极参加无偿献血活动,参加江海区开展的自然生态夏令营活动,组织江海区团委开展的贫困生一日游活动。热爱帮助同事,协助学校领导和教育局领导开展工作,加班加点搞好学校宣传栏、学生喝牛奶、学校合唱队和鼓乐队工作,帮助教育局整理教师档案,撰写普通话测试证书和学生获奖证书等等。在工作中发扬无私奉献,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精神。今年当上团支部书记,有了学校领导的信任、大力支持和亲自率领,以及每个青年教师怀着为集体为学校争光的热情把接回来的任务一个一个出色的完成,受到学校和办事处领导的好评。例如:顺利完成迎“奥运”亲子登山活动,参加江海区五四青年节文艺汇演,我们学校获得二等奖,“画说文明礼仪”动漫比赛,我们学校高丽燕获得第三名,参加江门市社区文艺表演取得金奖(一等奖),参加江海区教师节文艺汇演获得一等奖等。在今后,大家相信她能带领着这支精英队伍一如既往地继续为学校取得更多的荣誉。

三.以德治教,构建良好班风,

班级管理方面,她遵循“以德治教,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大胆创新,严慈有度,教育过程中非常讲究工作艺术,尊重和热爱学生,不体罚学生,关心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在教育学生方面,常和家长沟通,共同商讨教育方法,善于把握各个学生心理、情绪变化特点,个性特点,培优转差成绩显著。她所教的班班风好。学校举行的各类比赛均拿到好的成绩。其中,罗忠珍、赵家敏、聂凤喜等同学多次被评为优秀班干部,指导同学参加学校、区的比赛多次获奖。

四、投身教改,狠抓质量

她认识到“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认真学习新课标,钻研新教材,探索新教法,不断尝试,做到实干巧干,精益求精。她追求一种以生为本,科研先导的教学模式,注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她所授的英语课深受学生的喜爱。教学质量高,所教的班英语成绩历年超江海区平均分,名列区的前列,合格率高,优秀率高,得到老师的肯定,家长的肯定,连续九年,专业人员考核被评为优秀。其中XX年度人事考核被评为优秀。参加我校教学、教研、教改工作,努力探索,大胆尝试,坚持带头教改实验,教学水平和教研水平不断提高,带动年青的其他教师。

五、点滴成绩,再接再厉

99-XX年连续五年获得“优秀副班主任”称号,XX年在学校举行的普通话比赛获得一等奖。XX年代表滘头办事处参加税法知识竞赛获得第一名,XX年参加广东省普通话测试,以优异的成绩取得普通话二甲证书,XX年撰写的论文获得江海区论文评选三等奖,XX学年执教英语新课获得江海区二等奖,同年撰写的论文,并在江门日报青苹果报中发表,论文《点燃情感火花,激发学习热情》获江门市论文评选三等奖,参加江海区首届英语教师技能展示,板书设计比赛、英语歌曲比赛、才艺展示比赛均获一等奖,参加江门市所表演的英文歌曲获得三等奖,同年被学校评为优秀教师。11年论文《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获得全国基础教育论文评选二等奖。

第3篇

论文摘要:顶岗实习、置换培训既职前教育了顶岗实习生,又继续教育了置换教师,还推进了高师院校的改革步伐,是高师教育改革与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新尝试。

近年来,不少师范院校在顶岗实习、置换培训的实践上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山西忻州师院从1997年以来,至今已组织近6 000名本、专科生到忻州市所辖的6个县市的农村学校扶贫顶岗实习支教;西南师范大学从2001年开始实施面向西部农村教育的“顶岗实习”计划;南京晓庄学院教科院2006年5月实施研究,建立“顶岗实习,置换培训”的模式,师范生到农村实习,置换出教师到学院免费培训。“顶岗实习,置换培训”的模式为构建职前和职后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搭建了一座桥梁,既职前教育了顶岗实习生,又继续教育了置换教师,同时推进了高等师范院校的改革步伐,是一项“实习学生、置换教师、大学教师”三方共赢的高师教育改革与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新尝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顶岗实习,有助于师范实习生的职前教育

(一)教育观念的树立

实习生们完成了由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换,对新的教育理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初步树立了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增强了民主意识。

(二)专业精神的感染

通过顶岗学习,实习生们感受到优秀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爱岗敬业的工作精神和严谨成熟的工作作风。这为他们立志当好老师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教学技能的熟练

实习生学习了课堂教学的导入、提问、引发学生兴趣、把握课程重点和难点、控制课堂局面、制作教学课件、写好板书等教学等技能。

(四)班主任工作的了解

在指导老师的细致指点下,实习生们熟悉了如何观察和了解学生,如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如何组织班会、如何进行成功的家访等班主任工作。

总之,顶岗实习为职前教的师范实习生提供了“一试身手”的机会,他们所学的先进理论和方法论知识得以在课堂上经受检验,并为他们的专业学习提供了实践的经验。

二、置换培训有助于实习学校教师的继续教育

所谓置换培训就是用两名小教专业的大三本科生暂时顶替一名小学教师的岗位,把那名小学教师置换出来进行免费短期脱产培训。

短期培训的模式是研修培训,采用“自主学习、专家引领”的方式,培训内容设计为行为研究、教材研究、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研究、观摩、反思和总结四个部分。培训以一项专题研究为纽带,围绕专题组织讲座、读书、研讨活动、专门技能讲解与培训、现场实践与研究、撰写论文或研究报告等。培训的目的是:

1.教育观念的更新。培训中传递了大量新的、有效的信息,介绍了不同角度和多个层面分析问题的思路,更新了培训教师的教育观念。

2.科学素养的提高。培训中补充和更新了教师的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提高了他们的教育科学素养。

3.专业能力的发展。通过一系列的研讨活动和专项技能训练,发展了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教育研究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判断决策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

置换培训为疲于应付繁重教学任务的农村教师、骨干教师们参与继续教育,提供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使他们来得安心,学得踏实,他们可以利用被顶岗的时间补充知识、更新观念和发展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师资的更新,提高农村的基础教育质量。

转贴于

三、顶岗实习,置换培训有助于高等师范院校改革步伐的推进

(一)顶岗实习,是提高师范院校实习质量的有益改革

顶岗实习推进实习制度改革,增强实习环节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传统实习,很多城市中、小学出于对师范生教学能力的不放心,不愿意让实习生承担正式的教育教学任务,实习往往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实习的低质量必然影响师范生的能力培养,这是师范院校实习工作长期以来面临的难题。而在顶岗实习中,将农村学校设立为教学实习基地不仅为师范生提供长期稳定的教育实习场所,而且师范生承担了正式的教育教学任务,其职前教育经验和教育能力有全方位的实习和实践,能从根本上整合师范生各方面的知识,提高其教学实践能力,有利于师范生自身能力的建构。

(二)顶岗实习有利于推动师范院校内部教育体制改革

当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全面启动之后,高师教育系统现行体制的合理性面临着严重的挑战。顶岗实习是师范专业整体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中具有重要导向作用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利于推动师范院校内部教育体制改革。顶岗实习以顶岗教学为基本要求,目标明确、任务明确、责任明确、标准高、压力大。完成顶岗实习任务需要调整完善与顶岗实习模式相适应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的整合,需要大幅度强化对师范生的教师技能培养。在课程设置上更要突出师范专业的实践性、专业性和学术性,使师范生不仅能应用所学到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教学能力,而且能把握课程标准,尤其在“新课改”实施的情况下,掌握学科教学力度,学会教学设计,学会组织课堂教学,辅导学生学习等。

(三)置换培训充分展现了大学优势,有助于师范院校的整体发展

高等师范院校有丰富的图书资源和专业期刊资源,还有高素质的专家队伍。置换培训为大学教师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找到了一个契合点,并充分发挥出他们的专业优势。这些优势发挥得越充分,意味着培训的实际成效越高。

顶岗实习,置换培训模式既有英国“以学校为基础”的教师培训的优点,又具有美国“教师发展学校”的特长。它不仅解决了师范生实习难的问题,而且密切了高师院校与农村基础教育的联系,也促进高校与农村办学建立起“合作、互利、双赢”的新型关系。这种关系的进一步、长期的发展,使合作双方取长补短,既有助于师范院校的整体发展,又有利于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思殿.贴近基础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师范院校扶贫顶岗实习支教的理论和实践探讨,爱满天下.2007,(3-4)7-11.

第4篇

一、严格政策,依法治理,是做好成招工作的基础

要做到严格政策,依法治招,首先是要学校领导重视成招工作。学校党政领导应深刻认识到成教招生工作是学校整个招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强领导,学校应成立以招生工作部门为主体、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和部署学校的招生工作。其次是要加强制度建设。在招生工作中要始终坚持“五公开、一监督”制度,即招生政策公开、招生计划公开、招生办法公开、录取分数线公开、录取结果公开、并接受纪检监察部门对招生录取全过程监督,在严格贯彻执行教育部和省高招委的有关政策、规定的前提下,还应制定《招生工作人员守则》、《招生录取工作机构及职责》、《招生录取规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将这些文件汇编成册,下发给每个招生工作人员,从而自觉维护招生工作的严肃性。

二、依靠办学特色,对口招生,实行订单式培养是做好招生工作的主渠道

在近几年的工业化推进过程中,许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愈加旺盛,但是由于不少企业的工作性质和工作条件等原因,多年来,难以招聘到普通高等教育的本、专科毕业生,因而人才奇缺的顽症严重制约了这些企业的发展。因此,招生学校应敏锐地去捕捉这一时不我待的扩大生源的历史性发展机遇,确定“对口招生,实行订单式培养”的全新的企校合作办学模式,从而确保办学规模与效益的同步增长。

实践证明“对口招生,实行订单式培养”的企校合作办学模式虽然是一条艰辛的办学、创业之路,也可谓是成人高等教育的“希望工程”。然而越是边远的山区,艰苦的行业,越是缺乏人才,最迫切要求大专院校进行人才扶贫、知识扶贫。

“对口招生,实行订单式培养”的企校合作办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企校双赢的合作办学模式。作为企业来说,投资少、受益大,职工进校不离岗,在自家单位就能接受大学教师的知识传授,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还能请老师在生产现场、工作岗位上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了学习、工作两不误。作为学校来说,拓宽了办学、科研的渠道,扩大了生源,提高了办学的知名度,更重要的是锻炼了一支思想和业务都过硬的教师队伍。

三、质量立校、服务考生,因人施教,是做好招生工作的生命所在

规模的不断扩展,需要质量来保障,这既是立校之本,更是招生宣传全过程中的利剑,有了质量作保证,我们的招生人员在宣传过程中,才能理直气壮,敢于承诺,学校的声誉和形象才会被认可。笔者认为在狠抓质量就必须树立一种理念,贯彻一条主线,严把四个关口。树立一种理念是指树立一切工作围绕服务考生,服务学生而运作。俗话说“顾客就是上帝”,同样就招生而言,就办学而言,考生、学生就是“上帝”,这是我们上至领导下至每位教职员工应有的共识;贯彻一条主线是指以学生“因用而学”、学校“因人施教”为主线,并贯彻于办学全过程。比如实行“一个专业多种培养规格”的培养模式,即同一个专业名称下,针对生源群体的不同工作特性制定了多个教学计划,从而更好地保证学生“因用而学”,学校“因人施教”。严把四个关口一是指生源质量关。主要是对新生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坚决杜绝通过各种通过违纪手段被录取的新生报到注册;二是指教学关。除派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授课外,还必须聘请相关学科的专家教授对教学全过程进行全面督导,同时注重对学生到课率的考勤;三是指考试关。核心做法是实行“教考分离”;四是指毕业关。主要审查学习的学习成绩,尤其是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是否符合要求,为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应规定“一生一专题”,严格执行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制度。

四、正视困难、剖析成因,创新思路,是做好成招工作的根本

第5篇

中图分类号:R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4)01-0117-03

医学研究生教育是医学高等教育的最高阶段,其核心是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目前,我国中医药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生源规模和素质对创新教育的影响,导致学生对中医药基础知识、经典著作的学习和中医临床实践无法深入;中医课程设置过于专业化,未注重中医药深厚的人文气息;对中医临床的考核不规范等。因此,如何系统地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特别是在中医药高级人才培养方面进行归纳和研究,怎样才能从整个研究生教育体系中系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即如何构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经过几年的研究和实践探索,我们认为,中医药研究生的创新教育必须自始至终贯穿于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整体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从而实现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兹阐述如下。

1 抓好研究生入学质量和教育,培育高尚价值观

积极探讨新的研究生招生办法,使那些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优秀学生进入本校学习,进一步加强试题质量控制,加强能力测试,挑选素质全面的考生入学。实行差额复试,改变目前研究生招生制度中统考统招、“严进宽出”的现象。逐步向严进严出、宽进严出过渡,采用推荐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核,全面考察学生的能力。在中医高层次教育考虑远缘杂交,面向中医、西医、理工科、人文学科等多学科本科生招生,有利于学术创新。

加强对研究生价值取向的升华和道德修养锤炼,塑造创新人格。教育研究生树立主人公意识,强化公民道德意识,自觉遵守公民道德规范,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加强研究生科学责任教育,尊重他人知识产权。另外,我们采用多种方法和活动来加强研究生创新素质的德育工作,如下乡扶贫助学、“百名博硕士三下乡”等活动,通过知名教授和院士言传身教讲座或科研示范等形式树立学生正确价值观,激励学生的荣誉感等。

2 大力进行中医药研究生学科建设改革

2.1 优化课程结构,完善课程体系

①突出中医原创思维的课程学习。通过对《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中医经典课程的学习,开展对中医独特原创思维的研究、培养和运用,建立中医基础和临床思维体系,在继承的基础上推动中医药的创新和发展。②有计划开设现代前沿课程和实验操作课程,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在中医药研究生教学中,开设中医和西医创新性实验课程以提供必修或选修,如中医诊断现代技术研究、医学机能学综合实验研究、实验针灸研究、方剂学现代研究、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分子遗传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免疫组化、现代实用细胞技术等实验操作课程,并自主编写出版相应的实验指导教材。必修和选修课程按各学科专业方向不同确定,实现规定性和灵活性的统一。③注重学生专业外语能力的培养,改革外语课程教学。④在研究生计算机课程中强调信息检索。指导研究生使用各种检索工具获取有价值的内容,提高他们的信息能力,引导他们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不断吸收新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提高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2.2 积极推进教学方式和方法改革

①转变教育观念,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转变到以指导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方法上来,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②重视研究生例会制度和研究生读书讨论会等常规活动,实行学科导师例会制度。③积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

2.3 改革考试方法和评价体系

医学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评估是研究生教学管理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包括:①评价内容的全面性;②评价过程的动态性,及时调整教学的方式、艺术;③评价方式的多样性,改变单一的应试考核制,采用实践或实际操作的方式来考核学生的能力。

2.4 加强任课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要求任课教师在融会贯通上课内容的基础上,积极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改革;对于研究生任课教师在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革,我们在院校和省级的教学改革课题申报中都积极予以支持。其次,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课堂联系临床,因为中医的灵魂在临床。因此,我们要求与临床关系密切的课程如经典与临床的教师、本校国家重点学科中医诊断学教师,必须教学与临床两不误,相互促进,提升教学指导水平,从而提高研究生理论联系临床的中医临床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3 建设高素质的导师队伍

3.1 严格遴选导师

在2年一次的硕博导师遴选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导师课题、论文和经费等要求,对符合标准的中青年人才及时补充。同时对于成果特别突出和优秀的中青年人才采取破格晋升。这样极大地促进了中青年导师更好地进行学术研究和团队的发展。2年来,通过遴选机制,本校新增硕士生导师14名,博士生导师7名。

3.2 引入竞争机制

对已评选的导师采取在职在网训练和脱产学习相结合,提高导师知识更新率和教学能力。强化导师新知识和新理论的学习及教学基本技能的培训,进一步拓宽知识面,吸收最新医学发展成果,掌握教学新技能,不断提高导师的教学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同时对指导学生出现重大学术问题,如抄袭成果、近3年的课题经费不足1万元者,采取末位淘汰制,取消导师资格,2年内不得再参加导师遴选。从而激励导师的责任感和学习的积极性。

4 改革培养模式,注重实践环节

当前,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但由于中医药教育的专业特殊性,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与其他医学研究生培养有所不同。传统的学院式教育已与现实医疗工作出现脱节,为适应当今临床实际需要,需要将师承教育与学院教育结合起来贯穿研究生培养体系,增加研究生的实践训练课程,如开展与学科相关的科学研究实践及参与相关科室临床医疗实践等。要求研究生在多种实践活动中,及时、独立、创新性地去分析、处理和解决问题。面对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规模越来越大、需要的实验资源越来越多、实验条件和经费有限等情况,我们通过国家重点学科和省级医学基础示范实验中心,利用省部共建等近2000万元资金,建设了一个研究生创新公共实验平台,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研究生教学、实验、课外活动和教师科研的需要,并提高设备利用率,做到设备共享与专用的结合,2年来共有300多名研究生充分利用该平台,进行了创新性研究和完成硕士论文。

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营造浓厚学术氛围和创新环境。一方面是硬件投入,建设了先进的教学实验室5间、科研实验室2间。另一方面是软环境,营造育人生态环境:①要求学生时刻追踪学科前沿,跟踪国际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不断更新旧的研究方向与研究领域;②创造一个自由开放的学术环境,在研究生的选题和研究过程及研究结果等方面给以较多的灵活度,容许失败和阴性结果;③举办各种校内外学术活动,如讲座与讨论活动,积极鼓励研究生参加和讨论不同学科的内容,寻找创造思维的激发点;④及时更新和利用网络资源;⑤加强与名师、大师、专家的学术面对面交流。

严格管理科学调查研究,注重创新能力培养,激发创新思维。注重医学研究生独立性、发散性和想象性思维品质的训练,培养研究生思维的敏感性。

5 建立健全中医药研究生激励制度

通过实施“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和“专项奖学金”,“优秀硕博士生学位论文评比”,积极组织参加国家级和省市 “挑战杯”等工作,鼓励创新性研究。通过资格考试制度和学位论文评议中的创新性一票否决制度,实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6 严把学位论文质量关

加强对学位论文写作的指导过程控制,严格论文评审制度,鼓励研究生敢于选择有挑战性的题目,营造一种宽松的学术氛围和宽容失败的学术制度文化。①加强对论文写作过程的指导。从学位论文的选题、开题到写作,每一个过程都严格要求导师责任制。导师应在这几个过程中加强指导,研究生必须定期向导师和研究生培养办公室汇报论文书写进度或问题并反复修改论文。②加强对答辩和论文的评审制度。为了真正考核研究生的动手能力,我们严格执行评审制度和毕业研究生课题原始记录检查制度。为提高论文的质量,我们加强了论文相似性检测,严把初审、盲审、省内外专家同审等关键环节,有效提高了中医药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水平和创新能力。

7 小结

我们通过上述改革和实践,不仅培养了高素质的导师团队,也使学生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并获得多项奖励[1-2],为实现培养高级中医药创新人才的教育目标,提高中医药教育质量,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作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贫困 信贷旅游人力资本 生态环境 创新

贫困是中国农村牧区普遍的社会经济特征之一,贫困的大面积存在极其消极影响是农村牧区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最根本原因,所以实现农村牧区的脱贫致富,不仅是广大农牧民的愿望,也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然而,我国幅员辽阔,农村牧区的个性又特别强,所以很难发现一个具有共性的经济运行规律,因此研究我国农村牧区的反贫困理论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一、贫困的内涵

贫困是指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缺少维持最低地生活水准的能力。贫困又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绝对贫困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个人或家庭依靠劳动所得或其合法收入,不能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生命的延续受到威胁。相对贫困是对一种特定参照群体而言,在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或不同阶层的成员之间由于人们主观认定的可维持生存水准的差别而产生的贫困。

二、中国农村牧区反贫困理论综述

(一)人力资本与农村牧区反贫困

人力资本通过对教育、卫生、保健和劳动力流动的投资形成,其中,教育投资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本形成途径。东北财经大学闫天池博士认为:“中国的许多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落后,严重阻碍了农村人力资源的进一步发展。”所以他提出要加强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建设,优化农村人力资源的配置,留住、引进优秀的人才。张岩松认为:“在新时期,反贫困首先要提高贫困人口的能力和素质,使贫困人口具有强烈的反贫困意识和持续稳定的发展的能力,即使在撤出外力援助以后,仍然具有自立发展和抗御自然、市场双重风险的能力,而人力资本投资是贫困人口能力建设的关键,所以加大农村地区人力资本的投资,对于农村反贫困是非常重要的。”内蒙古农调队的徐蒙生和徐世友认为:“针对农村牧区教育条件差,农牧民文化水平低的情况,应加强农村牧区基础教育投资,解决农牧民子女上学困难的问题,同时应当鼓励科技人员对农牧民进行技术指导,使他们走上科技扶贫之路。”樊怀玉、郭志仪、李具恒、荣立和马顺福等人认为应当减少和消除农村地区的知识贫困,提高人力资本积累。西南财经大学赵曦认为应当提高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本投资水平。内蒙古财经学院的潘建伟也认为应当提高农村牧区的人力资本投资,走教育、科技扶贫之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来仪认为农村贫困地区应该利用科学技术的力量。

(二)转移农村牧区的剩余劳动力

闫天池博士认为:“农村剩余的劳动力加重了贫困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加上农村地区劳动力素质低下,所以形成了恶性循环,这是农村长期落后的根源,因此,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突破口;再者,劳动力转移必然迫使农村劳动力提高技能,而转移后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也有助于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内蒙古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的孙学力认为转移牧区的剩余劳动力,对于牧区反贫困具有很现实的意义。来仪认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是要劳务输出,就是要使贫困地区的劳动力向发达地区转移,以提供劳务创造物质财富和增加收入而脱贫的方式,也就是实现生产要素跨区域发展的扶贫开发模式。”他认为这种方式最直接、明显。

(三)生态环境与反贫困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博士,中国社科院可持续发展中心博士后伞峰认为:“贫困问题是一个发展问题,只有通过发展才能摆脱贫困,环境问题也是一个发展问题,然而人类在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却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为代价,加剧了这部分人的贫困,因此,应当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和实行生态移民工程,这样既减轻了生态脆弱地区环境的压力,又能提高贫困人口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农业农村经济研究中心陈洁博士在对内蒙古草原牧区长期调研的基础上,认为牧区反贫困的关键是主要是治理草原生态环境。赵曦认为解决农村地区的贫困问题,应该科学、有序地推进退耕还林工程,改善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来仪认为:“第一要建立家庭生态农场模式,这一模式是同时能实现种植业、养殖业和生态建设相结合的生产和经营方式。这种扶贫模式投资少、见效快、管理方便、群众很容易接受,具有一定的防灾抗灾能力。”第二就是要“人草畜”配套建设模式。 该模式主要是针对牧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实际出现的,这种模式主要就是人定居、畜有圈和草围栏的模式。通过这两种模式在草原牧区上实现人草畜的可持续发展,促使牧民稳定脱贫。云南农业大学的段青松、吴伯志、字淑慧认为应当实行生态移民的扶贫方式。

(四)政府的反贫困职能―――开发式扶贫

张岩松认为:“目前政府的反贫困主要职责应该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主要就是通过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包括财政扶贫、信贷扶贫、法律手段),并第一次提出了政府反贫困绩效评价及评价指标的选择。”徐蒙生和刘世友认为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增强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针对贫困地区不同情况,对症下药,因地制宜找到符合本地区的扶贫开发路子,开发当地资源,发展商品生产,改善生产条件,增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拓宽收入渠道,发展乡镇企业,增加农牧民收入。潘建伟也认为应当在农村牧区实行开发扶贫的路子。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坚也认为:“目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扶贫开发仍然是一项重要的内容。”

(五)创新与扶贫

樊怀玉、郭志仪、李具恒、荣立和马顺福等人认为应当在贫困农村地区大力鼓励创新机制,包括技术创新,例如“地膜技术”和“雨水集流技术”;同时也要加强制度创新,创立各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赵曦也认为在贫困农村地区应当实行制度创新,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六)大力发展旅游业脱贫致富

闫天池认为:“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资源丰富,而我国的大多农村牧区处于少数民族地区,所以充分、有效的开发旅游资源对于带动贫困地区整体经济的发展具有很现实的意义;再者,旅游业的关联性很强,其发展将会直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轻纺工业、食品工业和通讯等的长足发展。而且旅游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旅游业比发展其他非服务行业更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旅游业每直接就业1人,就能给社会的其他行业提供5个就业机会,所以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条比较理想的途径。”华中农业大学的陈晓燕和段德君认为:“乡村旅游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促使国民收入再分配,调整当地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是农村反贫困的一种有效的方式。”湖北大学商学院的郭清霞和姚立新认为生态旅游开发是旅游扶贫的最佳发展模式。

(七)农村牧区的小额信贷

小额信贷扶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国际上通用的扶贫模式,是一种享有国际声誉的扶贫模式。来仪认为:“贫困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如果缺乏资金的投入和援助,脱贫是难以想像的,过去单纯的资金投入式的扶贫效果并不理想,而小额信贷扶贫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模式。兰州大学经济学院的杨坚认为应当建立时常化运作的农村小额信贷的扶贫模式。

(八)加强农村牧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林毅夫认为应当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内蒙古农调队徐蒙生和徐世友也认为应当加强农村牧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农村牧区的稳定脱贫。

总之,贫困是我国农村牧区普遍存在的特征之一,研究农村牧区的反贫困理论,对于我国的整体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何道峰 .中国扶贫论文精粹.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2.

[2]吴国宝.中国劳务输出扶贫研究.经济出版社,2001.13.

[3]张岩松.发展与中国农村反贫困.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7.

[4]闫天池.中国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2.

第7篇

关键词:精准扶贫;志愿服务常态化;对策建议

一、十堰市高校精准扶贫志愿服务开展现状调研

十堰较其他地市州有丰富的高校资源,省属2本院校两所、省属3本独立院校四所、省属高职院校一所,7所高校近10余万师生,十堰高校志愿服务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可以积极的参与并助力十堰市精准扶贫发展战略。以2016年高校暑期社会实践为例,十堰市4所高校共组建10余支精准扶贫专项志愿服务队,涉及精准扶贫内容的志愿队达40余支,他们走进村镇,走进百姓家,调研、访谈、开展结合专业特色的力所能及的慰问活动,将收集到的数据科学分析,通过调研报告、撰写论文、实时新媒体跟踪报道等多样形式向相关部门提供数据,向外界传递消息,同时通过走访慰问,支教支医支农。湖北医药学院彩虹灾害医学救援志愿服务队育蕊小分队连续3年开展关心帮助留守儿童志愿服务活动,今年也结合精准扶贫,到贫困地区开展活动,向官山镇土台村捐赠图书100余册,与该村留守儿童同吃同住,支教并普及常见病预防和相关急救知识。同时对十堰市四所高校为研究参考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了解十堰市四所高校志愿服务特色品牌和优势志愿服务项目,调研数据显示十堰市高校师生志愿者对精准扶贫志愿服务的兴趣度和热情很高,与此同时十堰市各高校也依托学校专业特色优势对精准扶贫志愿服务持肯定态度并大力支持。但通过调研也发现了,十堰市高校志愿服务活动中存在的普遍困难和短板,最显著的短板是各校资源尚未整合,存在队伍很多,优势队伍很少,规模不大,常态化不够,对辐射地区的实际帮扶作用有待提供。此外,各自为阵,没有牵头,导致志愿服务项目重复率高,没有将各高校的专业化功能发挥出来。通过此次调研建议团市委应该将十堰市高校志愿服务资源进行整合,发挥各自特点,成规模,成常态,成品牌的助力十堰精准扶贫。

二、高校志愿服务常态化助力十堰精准扶贫工作的具体举措

(一)资源整合,建立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完善高校志愿者信息管理机制。畅通志愿者精准扶贫服务渠道,由团市委有效整合志愿者资源,提高高校志愿者服务管理水平,建立完善的志愿者注册、申报、分类、审批制度,统计服务时长,反馈志愿者服务质量,有针对性地精准扶贫志愿的招募信息。利用大数据分析志愿者服务信息,有针对性地合理分配志愿者资源或发起符合高校志愿者专业特点的精准扶贫志愿活动,广泛吸纳社会公益组织和校友资源定期组织参与精准扶贫志愿服务,进一步丰富管理手段与宣传载体,营造充满活力、卓有成效的精准扶贫志愿者服务文化。

(二)知创合一,打造专业化精准扶贫品牌活动,建立高校志愿者项目管理机制。高校志愿者管理与活拥淖ㄒ祷是高校志愿者服务常态化的重要保障。高校应创建专业化的精准扶贫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和科研项目,将精准扶贫志愿服务项目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广泛发动专业教师的力量,做好需求评估和调研、战略规划等前期的准备工作,对志愿者岗位进行岗位描述、广告宣传,制定招募战略、提取志愿者数据库信息。

(三)开设微课堂培训平台,加强高校精准扶贫志愿服务培训机制。自主化的碎片化课程培训方式,逐渐受到学生的欢迎,依托微信平台,开设微课堂,学生可以运用零散时间阅读、观看、传播精准扶贫志愿培训的内容。首先,志愿者招募与培训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实现线上互动交流。其次,在培训方面,应以提升服务质量为终极目标推进志愿者服务常态化发展,与精准扶贫服务对象充分沟通,掌握服务需求,制订志愿服务培训计划,包括志愿者价值观、礼仪、应急事件处理、医学知识、法务知识、精准扶贫知识等内容。

(四)校企合作管理模式,拓展社会化、多渠道的精准扶贫志愿服务众筹和共建机制。高校精准扶贫志愿服务工作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是有限的,还应充分利用全社会的力量为大学生精准扶贫志愿服务创造更广阔的舞台。通过签订合作协议或挂牌授旗的形式与精准扶贫地区的城乡社区、福利院、敬老院、少管所、农民工子弟学校、纪念馆以及博物馆等公共服务机构共建大学生精准扶贫志愿者服务基地。

参考文献:

[1]赵雪.大学生志愿者管理长效机制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3(3).

第8篇

论文摘要:顶岗实习模式应用于我国教师教育领域,起因于我国教师在职培训、在职接受继续教育的实质需求。一方面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师资短缺,与教师学历补偿时期对教师岗位填充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本世纪以来,在职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中所出现的岗位置换需要。这便是基于教师培训的我国教师教育机构中顶岗实习模式的产生背景之一。

在我国,顶岗实习模式广泛地应用于职业教育训练领域。教师教育引入顶岗实习是出于两种实际需要,一方面是源于在职教师培训学习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源于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但溯源顶岗实习的产生,在职教师参与专业培训、接受继续教育的需求,成为施行顶岗实习模式的主要起因。

在职教师的学历补偿、学历提高、专业发展等,需要教师时间和精力上的大量投入,除去自学时间以外,教师还应当参与教师教育机构的共同学习和指导,以利于更好地达到继续教育、进德修业的效果。利用教师的寒暑假期统一上课,是教师教育机构惯常的做法,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因为教师更主要的任务是保证教育教学工作,不能空岗,所以继续受教育成为一种艰辛的负担、附加的工作,使本想好好学习的教师疲于奔命甚至望而却步、放弃进修。因此,如何找寻更合理的继续教育时间?如何让教师放下教学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如何更合理地协调教师进修所带来的空岗现象?这一系列问题成为中小学校、教师教育机构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共同面对的难题。职业教育中的顶岗实习做法,给予教师教育中这一难题的缓解带来了启示。

一、师资短缺与学历补偿对岗位填充的需要

在偏远农村、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师资短缺、学历补偿问题,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还依然是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困难。借鉴职业教育中的顶岗实习模式,利用职前师范生的实习契机,解决在职教师接受继续教育时的空岗问题,成为一种巧妙的做法,同时也成为教师教育机构扶贫支教的社会服务创新做法。在山西忻州师范学院,1997年便开始推行顶岗实习模式。一份来自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的《情况调查》[1]显示,截至2006年,忻州师院九年共派出四千名学生到国定贫困县扶贫顶岗实习支教,解决师资严重短缺问题以及农村学校中民办教师、代课教师学历补偿问题。

西南大学张诗亚教授于2000年向教育部师范司提交《关于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师资“更新工程”的建构报告》,“更新工程”的主要思路是,以师范生教育实习为契机,确保贫困地区师资供应的长期稳定,并解决骨干教师的素质提高问题。该建构报告的产生则是源于对当时西南地区农村教育现状的忧虑,以及对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现等问题的思考。如何使农村拥有相对稳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如何发挥高校的优势,为农村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如何让师范院校的学生真正与一线教学结合起来?如何在农村师资和师范生实习之间搭建起桥梁?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酝酿,组成了这份备受教育部关注的报告。2001年,该报告被研究者以课题的形式开始了“融师范生实习改革与农村师资更新工程于一体”的“小松树”计划。[2]经过实践探索和西南大学该课题组教师的理性思考,《高校教育实习“改制”与农村师资“更新”一体化工程建设方案》又被提交给教育部,并得到认可,“小松树”计划也因此从一项科研课题演化为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师范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农村支教运动。

本着支教的社会责任而尝试推行顶岗实习模式的现象,在本世纪初期多个地区的教师教育机构中开始出现,如云南思茅师专、昭通师专、海南师大以及哈尔滨师大等。不同地区各有特色,各有研究与创新,目的是能够充分利用各高校资源、充分体现地区适切性,从而也使顶岗实习这一从职业教育中引进的实习模式在教师教育机构中得到了创新与发展。

二、在职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中的岗位置换

当学历补偿与提高的难题还在困扰教育资源欠发达地区的教师时,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研修已成为教育资源发达地区教师们的继续教育主题。教师专业发展既包括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探索与进步,也包括教师教育理论的继续学习与提升。专业发展的途径既可以来自每天的教学工作,也可以来自对自身教育教学的反思和审视;既可以来自同事之间的业务交流,又可以来自与教育理论研究者的对话。当教师的专业发展培训在专家指导与引领的氛围中进行时,教师就能够利用这种环境的相对安静和自主开放,而更好地去反思教育教学活动,产生更多的思考与碰撞。但在我国,由于中小学教师岗位安排中普遍的一一对应性,要想在一段时间内从一线教学中完全脱离出来,走进学术环境中进行阶段性培训学习,对教师与中小学而言,都是较难实现的理想。如何从课堂教学活动中置换出这些有培训需求的教师,给予他们相对集中的学习时间,有专家指导的学习环境?顶岗实习模式开始成为这些地区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教师教育机构为缓解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在职培训的困境而采取的策略。

浙江省教育厅主持的“领雁工程”是一项针对农村骨干教师的培训方案,在区、县送出教师参与两个月的脱产培训期间,教师的空岗由杭州师范大学派送师范生顶岗执教,为“领雁工程”顺利实施积极创造条件。顶岗师范生均为高年级优秀本科生或者学科教学论的硕士研究生。

南京晓庄学院于2006年起,开始在南京市郊县选择合作小学尝试进行“顶岗实习置换培训”行动研究。通过与南京市各区县教师进修学校联系与协议,各郊县选择推荐有培训需要的教师到南京晓庄学院参与继续教育,参与学习的教师的岗位空缺由晓庄学院的师范生填充,为期三周或四周。对置换教师的培训形式为“专家引领、自主学习”,充分利用教师教育机构教师在理论层次、学术水平上的高度,对学员的学习过程进行干预、诊断和指导,提高他们科研的素养。[3]

置换研修需要中采取的顶岗实习的含义,与美国实施的顶岗实习含义类似,即实习学校的教师脱产参加在职培训时,学校需要人手的情况下,师范生作为实习学校的正式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每月领取一定数额的工资。[4]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教师教育机构引进顶岗实习模式起,直至今天,扶贫支教功能依然一直是顶岗实习模式推广的主要原因,这与我国现阶段的教育资源水平和师资学历结构有关。但随着教师教育机构的师资培养,这种结构性矛盾会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因此,对顶岗实习模式的采用与发展在教育资源发达地区也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提高山老贫地区农村基础教育质量,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山西忻州师范学院九年来,派出四千余名学生到六个国定贫困县扶贫顶岗实习支教情况的调查.生活教育[J].2007,(2).

[2]张诗亚.关于在中国农村地区教育中推进“更新工程”的建议(“小松树”计划).高校社科研究要报[J],2003,(6).

第9篇

同志们、同学们、家长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20**年贫困大学生救助金发放仪式,帮助今年*名经济困难家庭大学新生解决燃眉之急,这一爱心善举,充满温情,传递着正能量。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不畏生活艰辛,在逆境中奋进,在奋斗中成才的学子们表示祝贺!向长期以来,积极开展助学活动的各级慈善组织和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一直以来,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教育,十分关注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特别是今年,国家实施脱贫攻坚以来,县委、县政府针对贫困大学生上学难的问题,认真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扶贫措施,为确保所有贫困大学生都能顺利入学,开通了“贫困大学生助学奖励基金、国家助学贷款、困难补助”等“绿色通道”。另外,从今年秋季开学起,我省全面实施“十三年”免费义务教育。这些举措的落地生根,必将标志着一个多元化、体系化、制度化的资助体系正在逐步完善和建立,必将为顺利推进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提供坚强保障,也必将会为更多的贫困大学生提供资助帮助。县委、县政府也有信心、有决心,秉承优良传统,把**资助贫困大学生这项民生工程做好,让贫困学生得实惠,让广大群众满意。

一直以来,县慈善组织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动员和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和社会各界人士,发扬人道主义精神,慷慨解囊、奉献爱心、广施义举、扶贫济困,积极开展各类募捐活动,已连续*年开展资助贫困大学生工作,共支出*万元,资助贫困大学生*人,为贫困学生家庭缓解了困难,为我县和谐发展作出了贡献。

改革开放30多年来,说到**,大家都知道**人民打造了三大名片,一张**茶,一张金丝峡,还有一张就是**教育这棵常青树。**教育高考上线万人比连续*年位居全市第一,可以说**人民创造了教育奇迹。今年,我县高考再次取得可喜成绩,在参考人数持续减少的情况下,高考各项指标稳居全市前茅。全县*人参加高考,一本上线*人,上线率*7%,居全市第一,高出全市平均上线率9.71个百分点;二本以上上线876人,上线率55.65%,居全市第一,高出全市平均上线率10.68个百分点;600分以上高分段人数达71人,居全市七县区之首。这些骄人的成绩,得益于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广大莘莘学子的“十年寒窗”,得益于广大教育战线同志的辛勤培育,也得益于广大家长朋友的默默支持,更得益于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爱心人士的解囊相助。

今天,借参加贫困大学生资助金发放仪式的机会,我就资助大学生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是资助大学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同志们,爱心助学活动不仅仅是简单的救助,更是营造一种社会氛围,净化一种社会风气,呼唤一片社会真情,倡导一种文明。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为捐资助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宣传党和政府对贫困家庭学生的关爱,宣传资助贫困家庭大学生活动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捐资助学工作的认识,使捐资助学深入人心,变为大家的自觉行动。要及时宣传在捐资助学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例,通过示范带动,动员和激励更多的的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积极参与到捐资助学活动中来,为更多的贫困学子雪中送炭,实实在在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二是资助大学生是一项民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的担当和负责。

小善举、大爱心,筹资善款,资助贫困大学生工作,是关注民生,服务全县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实际举措,是顺民意、得民心的德政工程,对于构建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党政组织、事企业单位要积极开展资助贫困大学生工作。尤其是教育部门要全面落实好教育扶贫政策,要做好大学生生源地贷款等工作,切实为贫困学生顺利入学、完成学业提供保障;要建立健全有关制度,投入更多的精力,把每一项资金管理好、发到真正贫困的学生手里,自觉接受各方面的监督。全县各级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广大爱心人士继续发扬大爱无私的奉献精神,伸出援助之手,积极资助贫困大学生,让每一位贫困学子都能顺利入学。救助一个贫困生,就是拯救一个家庭,就是放飞一个希望。你们的一份关爱,将改变一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一次善举,将激起更多人对党、政府和社会的信任。众人拾柴火焰高。只要大家都能献出一点爱,每一位贫困学子的大学梦就会变为现实。我们真诚希望各部门各单位各企业积极行动起来,为贫困大学生送去一片真情和关怀。同时,希望各级党政组织、事企业单位、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家要积极支持慈善事业发展,给慈善事业注入经济实力,壮大慈善救助能力,使需要帮助的人都能够得到帮助。

三是资助大学生是一项社会公益工程,需要广大贫困学生的秉承和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