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2 15:32:52
导语:在教育理论的功能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历史教育;公民教育;素质教育
历史学的社会功能包括了认识功能、借鉴功能和教育功能三种。而历史教育是以历史和历史学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历史学科现在已经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在国民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急需人才的新时代,历史教育的公民教育功能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一、公民教育的目标
为明确历史教育的公民教育目标,我们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公民教育?在中国这样一个古老而历史悠久的国度,“公民”这个词在中国的出现和“公民教育”在中国的萌芽却是在近代。在欧洲,“公民”一词源于古希腊,“民主”“公民”这些意识在欧洲远远较我国出现的早并且发展的程度高。究其原因,是中国的社会性质、经济和政治制度的落后造成的。近些年来,为适应世界现代化的发展,我国增强公民意识的教育力度在不断加强。
那么究竟什么是公民教育呢?“公民教育,其一,培养公民参与社会的意识与能力,并将国家的意识与利益系于个人的权利和义务之中;其二,培养公民的道德、信仰和价值观,以文化的熏陶为轴心,着力于公民品质的开发。”公民教育从广义上讲就是明确个体作为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狭义上则是指公民角色的培养,包括公民的政治认同,权责意识,参与能力等。“公民教育是培养合格公民的教育,它与素质教育是一致的,是一种最重要的素质教育。中国的公民教育是培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格公民……”具体目的就是要培养具有公民知识、公民品德和公民精神的合格公民。
公民教育的实现途径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而最有效实施的地点是学校。在我国的国民教育中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已经在逐渐渗透对中小学生的公民素质培养。在这其中,存在一个误区,就是认为受教育者素质教育的培养是在思想政治课上学习和完成的。实际上历史课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公民教育作用。
二、高中阶段受教育者的心理认知特点
高中生改变初中阶段“半信半疑”的思考,开始“全部怀疑”,心理趋于成熟,自尊自爱的心理及自我认知能力在不断加强,除此之外,受教育者也开始出现早恋、自私、偏科、孤独感和焦灼感增强的现象,同时,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思考理想和人生以及建立自我评价人事物的角度和思维,也就是说,这一时期,对于受教育者来说,高中教育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确立时期。结合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历史教育的公民教育功能应当针对其出现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培养和教育。
三、高中历史课标的要求体现公民教育功能
新课程标准关于课程设计思路中明确规定:“……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其中包括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教育的渗透,以此作为高中历史课程教育的设计思路,同时也是教师教学应该恪守的教育准则和目标。关于课程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较之前程度深,这一点也体现在教材的改变上。此前通史教材文化史比重较小,现今教材如岳麓版教材将文化史单独编程一本教材,这里面加入了大量的文化史实,体现课标中要求的“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课标中关于课程的设计理念、思路和具体教学目标的设立,以及教材在改编后与课标的紧密结合,深深的加重了历史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对于一个合格的公民来说,只是具备史实的基本素养还是不够的,还要有全方位的历史视角和历史思维,能够看到历史发展规律,并能够站在历史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养成健康良好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健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成为一个合格公民的同时也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优秀的国家接班人,这才是历史教育公民教育功能的最终目标。
四、现实历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标准的要求虽然为历史教育的功能发挥指明了方向,可历史教育功能的实际发挥在现实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历史教育功能的实现和公民教育的落实,这其中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呢?
首先,在高中学校里,因为升学的压力,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对历史课这样的“小学科”存在着很严重的认识误区。我们经常听到理科生说“高考又不考历史,有什么好学的”,个别理科教师作出“学文科的学生都是因为笨,学成以后也找不到工作”的评论,或者经常串用历史课进行其他教学活动,这种影响更恶劣,他们的想法直接影响学生对于文理科的选择,也严重影响了历史教育的发挥,理科生也应当具备最基本的人文素养。如果历史课因为“没有用”就此取缔,试问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由谁来继承?那么是不是语文课也应该取消呢?因为文史相通不分家,这么简单的道理,学生们如果是因为高考而有所偏重,那么,诸如贬损历史科目的理科教师们是不是应该多多注意自己的言行,并从思想最深处扭转过来对历史学科的偏见呢?
其次,历史教师对于学生们的应试引导过于强烈,以至于忽略了历史教育公民教育功能的实现。我国的高考体制是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但如果片面地把为考试而学习作为唯一目的,甚至把它作为教学目标而追求,就使事情走向了反面。”虽然高考较改革开放初期增加了提高公民素质的重要职责和作用,但是学生、家长和教师对于此功能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这也就造成了即便是文科的历史课课堂,也仍然是以简单的传授高考考点知识为主,而对于人文素养的培养放在了较为次要的位置上。
综上所述,历史教育的公民教育功能旨在培养出与国家建设和发展以及人类的进步相适应的人才,是实现培养出合格公民的重要途径。不管是应对高考的学生还是奋斗在一线的教师,都不应该忽略历史学科的重要性,更不应该曲解偏激的怀疑历史学科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亚夫.公民教育:新时期历史教育的重要功能[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5).
[2]张民省.公民素质与公民教育[J].理论探索,2007(1).
关键词 高中物理;思考与讨论;教学功能
一、利用“思考与讨论”,实施学科概念的转变
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教师可以通过情景的创设,构建认知冲突等方式,全面激发学生的推理和判断方面的逻辑思维。高中物理教材的“思考与讨论”栏目就是最科学合理的教育素材。
例如在必修课本第二单元中的“思考与讨论”:一个球在空中进行自由落体活动,另一个同样大小的球同时在粘液中由静止开始做落体运动,他们都是在相同的时间内从H1的高度下降到h2的高度。在这样的运动状态下,重力做的功、重力势能的变化大小一样吗?动能进行什么样的变化,同时重力的势能可以转化为各种什么形式的能?
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和计算,他们的头脑中已经对这些物理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和判定。温故而知新,让学生消化了旧的知识,快速接受新的知识,在新旧知识的积累上进行分析、判断、比较得出结论,从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并且利用丰富的学科知识,合理地去分析和协调新旧知识两者之间的冲突,在学科知识的概念转化中,形成正确的学科概念。
二、利用“思考与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现代的学习理论明确地指出,学习需要感知,但感知并不完全是学习的本质,问题的引发才是学习的根源,只有问题的存在才能诱发和激起学生浓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全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他们主动探究学习的奥妙,享受学习带来的成就感。
例如在必修课本中第一单元有这样一个“思考与讨论”:假设一桶水的重量是200N,两个少年的合力大小也是200N。假如两个少年的大小分别是F1和F2,那么请问F1和F2相加的数值是多少,大于还是小于或者是等于200N?
利用类似的物理学科问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更进一步探究物理的奥妙,利于提高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学生可以利用仪器等学习的工具,在猜想的学习基础上,通过试验的研究进行验证学习。使他们的感知学习与原来的认知产生冲突,把握这学习探究的机遇,让学生自由分组讨论,完成探讨物理知识的方案。在互动的学习氛围中,老师要做到“以生为本”, 利用因材施教的的教学方式,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猜想、联想、观察、讨论等学习形式,获得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的学习效果。
三、利用“思考与讨论”,进行创新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进行创新教育的前提,在教学设置问题的情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无限的时间和空间,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比较、分析、判断、发展的抽象思维能力。在课堂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引发他们积极思考,达到“动手、动脑、动口”的学习状态,深入把握物理学习的规律。
例如在必修课本中的“思考与讨论”:通过什么方法可以求出小车的位移?教材中是通过利用极限的方法,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可以用v-t图面积来表示。
在教材中的充分利用编者精心设计的“思考与讨论”就可以达到有效提高学习效率的效果。在学生在勇于表现的时候,教师可以给以恰当的激励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有助于引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四、利用“思考与讨论”,达到互动教学的效果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不再是老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而是人人参与的平等对话和合作交流的意义建构。互动教学是以掌握全面性、主体性、民主性原则为基本要求的。让学生主动参与和研究,使学生产生了对问题解决的渴求,学会探索、发现、思考。在概念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把知识同生活相联系,在生活中观察并学习更多的知识,把每一个重点知识,转变成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来解读与建构。在积极思考、分析、归纳中形成学科的概念。
例如在必修课本中的“思考和讨论”:我们在用绳子拉物品的时候,绳子和物体都会发生形变,绳子和物体两者相互产生拉力。那么请思考一下:拉力的和绳子两者之间的方向存在怎样的联系?
利用“思考与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归纳总结所学的内容,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明确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讨论问题的能力。能让学生自己概括、推理、证明的,应该尽量鼓励学生自己去做。新教材编写中已注意在讲清概念的同时,注意能力和方法的训练与培养。教师叙述要有启发性,给学生留有较多的独立思考余地,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讲解不能过细,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
结束语:新教材中“思考与讨论”的设置,丰富了物理课程内容,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现代教学多方面的功能。在高中物理的教学中应该注意灵活性、全面性、实际性。课堂中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合理科学地去创造情境式的学习,注意物理和科学社会的紧密性,让学生学以致用,真正做到数理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理化,发展创新思维。师生同心协力、积极互动、勇于探究、勇于挑战,努力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 警示性公示语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 交际意图
一、引言
“警示性公示语经常与橙黄色几何图形标志出现在公共场合,以提醒公众对潜在危险的注意、及早采取预防措施,避免不必要的财产或生命损失”。[1]然而对此类公式语翻译,望文生义的译文比比皆是。如昆明翠湖公园里有一块警示牌上面写着“地面湿滑,担心摔倒”,其英译文是“The floor is wet,Please fall down carefully”(地面湿滑,请小心地摔倒)。又如北京某商场将“小心碰头”译为“Take care of your head”(照顾好你的头)。这样的译文严重影响了警示性公示语警示功能的实现。如何避免这种直来直去的死译,做到既准确地传达信息,又实现其警示功能呢?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可以为警示性公示语英译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奈达功能对等理论
美国翻译理论家、语言学家尤金・A・奈达运用交际学理论,把翻译看成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交际的目的是使参与交际双方或各方能沟通。要使双方或各方能相互理解,就要把信息的意思传达清楚。“功能对等”理论是奈达在他对《圣经》翻译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他最初提出的是“动态对等”。“所谓动态对等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接受语中用最切近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发语的信息”。[2]这里面包含了三层意思,即“最切近”、“自然”、“对等”。检验的标准在于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对所接受的信息能否做出基本一致的反应。奈达的这一理论着重于语言交际中语言外的交际效果的对等而不是盛行于当时的“形式对等”。奈达考虑到“动态”这一术语容易被误解为仅指一种影响力,而对他的翻译原则产生误解,继而用“功能对等”这一术语替换了“动态对等”,“因为‘功能’二字把翻译视为一种交际形式,着重于翻译的内容和结果,比‘动态’更合理”[3]。二者都是以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对所接受信息能否作出基本一致的反应为依据。即“使译文文本的读者基本上能以原文读者理解和欣赏原文的方式来理解和欣赏译文文本”[3]。这就意味着在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上,翻译要着眼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是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结构。“为了保全内容而改变形式,其变动程度的大小,必须视不同语言之间在语言和文化上的距离大小而定”[4]。在正确传达信息的前提下,使译文具有可读性,便于读者的理解和接受。
三、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警示性公示语翻译
功能对等理论要求译者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在翻译中不求两种语言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是要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使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等值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根据这一理论,警示性公示语的翻译既要考虑翻译信息和原有信息之间的对等程度,又要考虑外来读者与本地读者的反映。为此可采用以下几种句式。
1.Caution
“Caution”的使用说明“危险”就在近前。为此,在使用警示图形标志的同时,这个词使用大于具体提示的问题或危险内容的字号。“Caution”公式语常用以下几种结构。
公式1:Caution+mind
例:注意:小心台阶Caution Mind the step
注意:小心碰头Caution Mind your head
公式2:Caution+action
这种句式结构提示公众和旅游者这些“行动”往往都是正在进行之中,不予足够关注就可能产生严重后果。
例:正在维修施工Caution Maintenance in progress
注意:高空作业CAUTION MEN WORKING OVERHEAD
注意:正在保洁Caution Cleaning in progress
公式3:Caution+完整句子
例:注意:擅自停车一律锁定CAUTION Unauthorised vehicles will be clamped
公式4:Caution+Please开头的祈使句
这种方式温情、客套,非常人性化
例:注意:请当心,不要让热饮烫着手Caution!Please take care with hot drinks!
2.Warning
使用“Warning”警示语的描述内容比用“Caution”的应用情境更为危险。以下是几种常用句式。
公式1:Warning+Noun/Target
例:注意:划船区Warning Rowing area
公式2:Warning+Beware of+Noun/Target
例:小心台阶Warning Beware of step
公式3:Warning+完整句子
例:注意:横穿铁路者将受罚Warning Trespassers on the Railway are liable for prosection
3.Emergency
“Emergency”是提示公众和旅游者特别“紧急”的警示性公示语。它的应用句式有下面几种。
公式1:Emergency+名词构成的紧急设施
例:紧(应)急洗眼处Emergency eyewash
公式2:In Emergency+应当采取的行动或行为
例:紧急情况拉动把手推开车门In Emergency Pull Handle & Push Door To Open
公式3:Emergency+Noun+Only
例:禁止出入 限紧急情况出入 NO EXIT EMERGENCY EXIT ONLY
4.Danger
使用Danger警示性公示语告知公众的是一种非常强烈的信息。一旦不按照警示的内容去做,往往可能涉及财产,甚至生命的安全。常用句式如下:
公式1:Danger+Sentence
例:危险!不要在悬吊物下停留Danger Stand clear of suspended load
公式2:Danger+Adj/Noun
例:危险!高度易燃物品Danger Highly flammable material
5.Beware
警示意义的公示语还包括使用Beware构成的短语、语句。
公式1:Beware of+名词
例:当心有狗Beware of the dog
公式2:Beware+完整句子
例:当心!儿童在玩耍Beware!Children at play
此外当“局势”相当严重时,Beware还可以与Caution,Warning一同使用。
如:注意当心行进车辆Caution Beware of moving vehicles
四、结语
译者由于受源语影响过深,缺乏跨文化意识,对警示性公示语存在字对字、机械化翻译的现象,中式英语痕迹明显,这样不仅不合乎英语语法的结构,更无法传递出原文的警示功能。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摒弃了盛行于当时的“形式对等”,以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对所接受信息能否作出基本一致的反应为依据,采用“最切近的自然对等语”来翻译。在大多数情况下,英语中警示性公示语的表达有约定俗成的方式,因而译者应以此为基础,运用“Caution”、“Warning”、“Emergency”、“Danger”、“Beware”等词语的相应表达式,把原文的意图和内容准确得体地再现给译文读者,从而实现警示性公示语的警示功能。
参考文献:
[1]王颖,吕和发.公示语汉英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2006:41.
[2]Nida,Eugene 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91.
语言学家尤金·A.奈达(Eugene A. Nida)是当代翻译理论的主要奠基人。功能对等理论是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该理论认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1]。这种对等不是形式上的对等,而是动态对等,即翻译时不拘泥于原文的结构和个别词汇的绝对意义,而是着眼于文章要表达的精神和含义,并在此指导思想上进行翻译。
在奈达看来,功能对等理论可从最低和最高两个层面来阐述:一是译文的读者能大致想象原文读者是如何理解原文的,二是译文读者完全可以用与原文读者理解原文的相同方式理解译文[2],也就是,要求译者通过翻译活动使对象读者能够体会到与源语言读者同样的阅读感受。奈达同时认为,最低层面的功能对等可以实现,而最高层面的功能对等是理想状态,通常情况下难以实现。毕竟,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种语言,因此两种语言间很难达到完全一致。
具体来说,功能对等可包括四方面:一是词汇对等,即词汇意义上的对等;二是句法对等,即句法层次的对等;三是篇章对等,即句群、段落和段落群翻译的相对对等;四是文体对等,即翻译时保留原文的文体特点。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所以,翻译追求的应该是功能的对等、动态的对等。
二、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教学的指导意义
翻译是英语学习中常用的一种方式,也是考试中经常出现的题型。翻译对学生英语能力的考核是多方面的,既考查学生的词汇知识,又考查其对于句型的把握,很多时候,翻译中还涉及对文化的把握。正是因为翻译所考查的内容较多,许多学生在解题时,不知从何下手。因此,教师在翻译教学中应该更加注意系统、有层次地讲授。功能对等理论正是适宜这一需求的翻译理论。
进行翻译教学时,教师不能把英语单词、句子结构简单地转换成汉语,而是要使学生听到翻译后,产生与阅读原文基本相同的效果。而功能对等理论正是主张译文在词汇、句法和语篇层面上能够实现动态的对等、功能的对等。应用这一理论来指导翻译的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翻译的精准性。
三、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教学
在功能对等理论中,对等可包括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和文体对等。在中小学英语翻译教学中,较多涉及的是前三种。在此,本文针对前三种功能对等,分别举例来说明,如何在翻译教学中应用功能对等理论进行精准的翻译,实现功能对等。
1.词汇对等
第一,英语材料中所涉及的表示人名的专有名词较多,并且这些人多是在特定的领域享有盛名的学者。比如:
例1
Chomsky’s grammar should show patterns of language change that are independent of the family tree or the pathway tracked through it, whereas Greenbergian universality predicts strong co﹣dependencies between particular types of word order relations.
例2
Darwin was convinced that the loss of these tastes was not only a loss of happiness, but might possibly be injurious to the intellect, and more probably to the moral character.
例1中的Chomsky是著名的语言学家,他的很多著作都在中国广为流传。例2中的Darwin可以说在中国也是家喻户晓。那么对于这样众所周知的人名,我们应该按照约定俗成的版本进行翻译,以实现在汉语中功能上的对等。因此,可以分别译为“乔姆斯基”和“达尔文”。并应该在此基础上为学生简单介绍两位著名的学者,借此拓展学生的知识层次。
第二,在翻译材料中,英语词汇一词多义现象比较明显。比如:
例3
It may be said that the measure of the worth of any social institution is its effect in enlarging and improving experience, but this effect is not a part of its original motive.
这句中的“institution”有很多含义:公共机构、协会、制度和习俗等。根据上下文的表述,为了在目标读者心中跟源文本读者产生一样的理解,故译为“机构”更能实现功能上的对等。再如:
例4
He asserted, also, that his power to follow a long and purely abstract train of thought was very limited, for which reason he felt certain that he never could have succeeded with mathematics.
本句中的“train”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词汇,但此处绝不能译为“火车”,那样就会造成目标文本的读者对文章产生误解,扭曲文章本义,所以要译成“连串”。
第三,在翻译中,有时会遇到熟悉的单词,但词典中释义并不能完全符合语境。比如:
例5
Chomsky’s grammar should show patterns of language change that are independent of the family tree or the pathway tracked through it, whereas Greenbergian universality predicts strong co﹣dependencies between particular types of word﹣order relations.
例6
Time was when biologists somewhat overworked the evidence that these creatures preserve the health of game by killing the physically weak, or that they prey only on “worthless” species.
在例5和例6中的“family”和“game”同样是初级词汇,但如果按照我们所熟悉的意思来理解,翻译成“家庭”和“游戏”,根本不能再现源文本的意义。因此,根据词汇对等,应该分别理解为“语言谱系”和“捕猎活动”。
2.句法对等
翻译材料中的句子多为复杂句,其中有些句子的语序和表意方式跟汉语相近。例如:
例7
Here, Darwinism seems to offer justification, for if all humans share common origins, it seems reasonable to suppose that cultural diversity could also be traced to more constrained beginnings.
对于这样的句子,翻译时可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尽量保留源文本句法特征。因为,这样的句子结构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因此,该句可译为:这里,达尔文学说似乎作出了证明,因为如果人类有着共同的起源,那么似乎就有理由认为文化的多样性也可以追溯到更为有限的起源。
但是,中英文终究是两种差异很大的语言,英文中很多句子的表意方式、语序都体现了英语语言的习惯和特点,而汉语并无对等结构。如:
例8
It may be said that the measure of the worth of any social institution is its effect in enlarging and improving experience, but this effect is not a part of its original motive.
对于这样的句子,如果翻译时一味寻求形式上的对等,完全按照英语语序翻译成汉语,就会给读者的理解带来困难。因此,在翻译教学中,教师要强调根据目标文本的语言习惯,转换句子结构,以实现功能上的对等。该句可译为:可以这样说,衡量任何一个社会机构的价值,就是看其扩大和改进经验的效果,但这种效果并非其原动机的一部分。
3.篇章对等
句子与上下文总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为了避免重复,文章中常常会出现省略和替换,翻译时对这些地方不可忽视。这时,需要教师在功能对等的指导下,对源文本中的省略和替换进行还原翻译。如:
例9
Scientists jumped to the rescue with some distinctly shaky evidence to the effect that insects would eat us up if birds failed to control them.
本句中的“the rescue”指上文中对燕雀的拯救,而“birds”在这里指上文中提到的songbirds(燕雀)。在翻译时,为实现功能对等,必须把这句中拯救的对象和具体是什么鸟补充出来。因此,该句可译为:科学家为挽救燕雀匆忙提出证据,大意是没有燕雀控制昆虫,昆虫便会吞噬我们,但这些证据显然站不住脚。
四﹑总结
在英语翻译中,有时需要按约定俗成的词义来翻译,有时需要通过改变单词原本的含义来翻译;有时可按原文的句子结构来翻译,有时可通过打破原文的句法结构来翻译。所有这些都是为了更恰当地传达原文的信息,使译文表意更准确、更符合汉语的特点、更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从而在学生心中产生与原文相同的功能效果,最终实现功能对等。
参考文献:
[1]Nida,E. A.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关键词:社会学 宗教 伦理道德
一般而言,宗教是一套完备的信仰体系,包含了对神明的信仰与崇敬,和对宇宙存在的解释。在人类社会现象中,宗教存在久远,分布广泛,影响深远。步入21世纪的今天,宗教没有因为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消逝;而是从其自身的变革,比如对科学做出让步和对世俗社会的妥协等,做出世俗化的变革,既保持着它的传统,又顺应时代要求走向复兴。宗教以各种形式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它是一种具有强大反作用的社会意识,它的复兴也必然会从各方面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何正确地对待宗教、把握当前宗教在社会存在中的意义与作用是我们需认真看待的问题。
一、20世纪宗教复兴的表现
(一)、社会变革与转型背景下的宗教复兴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兴起了宗教复兴的狂热。究其原因,文献[2]一文指出:人类社会在20世纪所经历的变革,其深度和广度超过以往任何一个世纪。变革的结果是人类社会发生普遍的转型,社会变革与转型促成了这场全球宗教复兴。从历史上看,在人类社会的所经历的若干重大变革,宗教受着社会的变革与转型的巨大冲击,影响着宗教的衰退与兴盛。对宗教与社会变革关系的研究,各国学者一直给予了高度关注,力图分析这场宗教复兴的原因。本文认为全球化的社会变革与转型,是这场宗教复兴的背景和推力之一,其复兴的原因本文不作分析。
(二)、从宗教信徒人数的增长来看待宗教发展的现状
据《国际宗教研究学报》发表的《2001年度世界宗教工作统计表》统计,见(表1.图1.):表1和图1对1900年、1970年、2000年三个阶段全球总人口以及各宗教信徒人数做出统计;并依据人口发展趋势,宗教发展趋势对2025年的宗教信徒人数做出了预期计算。从图表的趋势来看,各宗教的信徒人数的增长与全球总人口的增长具备一定的线性关系,宗教伴随人口的兴盛而繁荣着,从这可说明在现代社会宗教的已经复兴。
美国宗教社会学家斯达克认为,宗教在向世俗化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会自我约束,而且会发生两个补偿性的进步现象,即宗教的复兴和宗教的创新。我国学者也认为,当今世界宗教的一大特点是面向社会、面向现实、面向自我人生。世俗化、公民化、是现代全球宗教的主要发展趋势。综上所述,20世纪宗教自身表现了出强大的发展势头,这源于世界各大宗教在当代时期的世俗化、公民化自我调整。
(三)、中国宗教在现代社会的发展
改革开放、落实宗教政策以来,中国各宗教都不同程度地有所发展。可统计的三大宗教信教人数,在1980到2000年期间,从一千多万增加到了六千多万。佛、道教的教徒人数也在一千万以上。中国各族信教人数有1亿多。从这一发展趋势上看,宗教信徒人数还将持续增长,但同时受着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国际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制约,仍然遵从自身发展规律,不会无限制的发展。
二、宗教的社会整合功能,宗教同伦理道德的互补。
宗教之所以广泛而久远地存在着,是因为它有着不可替代的社会、历史、文化价值。宗教的价值在传统社会具有三个方面的积极意义:一是在人类早期社会,维系社会存在做合理性说明;二是对人类认识世界、解释世界提供解释手段;三是影响、约束人的观念和行为。随着社会的进步,宗教坚持着世俗化的自我调整,以适应时代的变化。那么在现代社会中的宗教,它还具有在传统社会的那些价值吗?
本文认为:尽管宗教在现代逐渐淡出了社会的主要舞台,衰弱了政治、教育领域的价值,但它独特的意识形态、文化形态、以及宗教自身特质仍具有着独特的价值。
(一)、宗教在现代社会的整合功能。
西美尔认为,在现代社会,社会细致化的分工导致了竞争,进而导致现代社会分化。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迫使个体进行分工,这样就导致了个体之间更加相互依赖。个体与个体之间通过交换产品、人格类型的互补,实现社会整合的稳定。但这种分工系统自身存在矛盾:个体的竞争意味着个体相互排挤,意味着社会分裂。在现代社会中,细化的分工导致了个体与个体间的社会关系失去了平衡,把个人挤压在某个局部领域,违背了人的天性本质。
由于宗教是个体灵魂的得救,是个体与绝对者的直接对话,所以它不需要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补充和相互依赖。个体在信仰中通过与宗教绝对者的对话实现个体性的存在,而这一过程与个体在世俗社会的发现和实现自身个体性是同一过程,两者构成了同种实现。个体在宗教中的存在是一种精神意义上的社会化,宗教可以在个体中发挥社会功能,它可以摆脱个体依赖于世俗社会组织的整合手段,所以摆脱了被分化的命运,从而保留的个体的完整性。
但是辩证看待宗教在现代社会的整合功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宗教功能有其自身的适用范围,它逾越不了社会的其他领域,它只在个体中发挥社会功能,是个体生命意义的解释、灵魂的救赎、和人生态度的解读实践。尽管如此,宗教对社会功能、宗教对个体功能作用的发挥,对弥补现代社会的分化仍具有一定作用。
(二)、宗教与现代社会伦理道德的互补
一般意义上的世俗伦理道德是指用来调节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其调节的对象都生活在世俗社会中。从文化角度看待宗教,宗教属于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宗教与伦理的结合并不存在理论上的障碍。尽管他们有着各自的独立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宗教道德与世俗伦理经历了混同—相分—互补的过程[8],最终互补融合。在世界不同历史时期,宗教在维护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就社会发展而言,应该历史地肯定其积极意义。宗教是信仰者对神的虔诚信仰,对神的敬畏感,这种心理影响对人们道德行为的监督与制约起到了良好作用。当宗教文化已经被广泛被接受的当今时代,宗教道德向社会、人们提出的道德准则,也能被教徒以外的广泛人群所接受。
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仍有许多人们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和种种不能接受的丑陋社会现象,在科学和世俗伦理对此无力做出解释时,这些现象会对社会的稳定产生不利影响。而宗教的信仰功能、调节功能可以帮助人们调适对自然界偶然性现象的认识;对自身软弱性、自身认知缺乏性给予调节与慰藉,给予人们精神上带来一种平衡。从宗教的特殊作用以及宗教道德的共性来看,它和社会伦理一样,两者可以相互补充,一同调适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以及与社会的关系,促进社会秩序的良好发展。
小结
宗教有各种各样的影响,或积极或消极。在现代社会中人类面临的问题很多,本文从宗教复兴现状、以及宗教价值的积极面展开研究,正确看待宗教对社会的积极作用,希望能为我们应对现代社会的诸多问题提供一个宗教的视角。
参考文献:
[1]万林艳.宗教在现代社会的复兴,廊坊师范学院学报[J].2006.9(22-3):61-65
[2]王晓朝.现代社会与宗教发展的趋势,上海大学学报[J].2009.9(16-5):63-75
[3][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下)[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731
[关键词] 创造能力;培养;技工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8.1 [文献标识码] A
1 创造能力是设计师应具备的核心能力
设计是一种设想、一种运筹、一种计划,是人类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而创造就是以一种新的方式去解决现实问题的活动。人类就是在不断地发现问题和不断地解决问题中进步的,可以说创造力是人类精神中的生命活力。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人类正是不断的发挥、运用创造力,才能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并通过不断地改造生存环境,最终成为这个星球绝对的主宰者。工业化大生产蓬勃发展以后,一代代设计师也正是通过设计创新,充分发挥创造力,将新理念、新技术与产品完美结合,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因此创新是设计的灵魂,创造能力是设计师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
2 创造能力需要因地制宜地系统培养
创造潜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而创造能力的大小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与训练得到不断提高的,这是通过研究和实践充分证实过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应该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一个通过量变积累产生质变的过程。所以它不应该只是几个专题课程或针对训练就可以达到满意效果的,而应该是贯穿整个设计教育过程的系统工程。
国内现代设计教育发展的时间并不算太长,且教材编写、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一直都是主要针对大学这类高等院校发展而来。对于如今社会越来越重视的技工教育,套用这些现有的教学资源与教学方法,难免会有些水土不服。因为技工教育与本科等高等教育在许多方面着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教育应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所以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
3 技工教育中学生设计的创造能力培养
“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这是总书记在视察珠海技校时的讲话。由此可见如今国家对技工教育是高度重视的,大力发展技工教育也是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技工教育相对于大学教育有明显的特点,首先是办学理念,技工教育更强调贴近社会需求,以技能教育为主,以培养学生满足岗位需求为主要目标;其次是生源,技工教育招收的绝大多数是没有选择进入高中学习的初中毕业生,学生整体素质相对来说会偏低一些。
本人自2007年以来一直工作在灯饰设计专业的专业教师岗位上,担任了许多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也辅导学生参与了许多设计竞赛,在专业教学与培训上积累了一些经验。特别是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方面有一些体会。我想在技工教育中应在学生设计的创造能力培养上多下工夫:
3.1 开拓眼界,积累素材
创造的灵感往往是大脑里各种知识、信息碰撞的结果,特别是对于工业设计这样一门涉及美学、结构、材料、工艺等多领域的交叉学科,要想在设计中充分发挥创造能力,设计好的作品,就必须掌握一定的知识体系,积累充分的思维素材。而目前国内的技工教育的生源特点是学生对之前学习的知识掌握的不尽人意,且大多来自农村、乡镇等信息较为闭塞的地区。所以要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就必须开拓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结构,且这个理念是要贯穿到他们整个的学习过程中去。外出参观交流是开拓学生视野的较为常见的方式,但是在校期间外出的机会毕竟是较为有限的。所以,更多的是要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接触更多的信息与资讯,比如与学生分享美的事物、最新的科技、巧妙的创意、甚至是热门的话题、潮流的走向等,这个过程不仅能让学生增长见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引导他们养成通过各种渠道获得资讯的习惯。
3.2 培养细致观察的能力和习惯
众所周知,工业设计本身就应该是一个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那么问题如何被发现呢?当然是通过对事物或生活细心的观察。事实证明,许多好的设计创新灵感都是来源于对生活的细心观察。细致的观察能力是设计师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做设计方案时,往往为找不到切入点而苦恼,但经过老师简单的启发就能迅速找到方向。这就是因为他们平时对事物观察得不够细致,不能够敏感地抓住其中的一些问题。对于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应该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引导,使其得到提升,最后成为一种习惯。我通常会让学生从身边最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针对性的系统训练,比如,要求学生观察每天要用的牙刷和漱口杯,列举其能够改进的方面。或者要求学生观察自己的同桌,发现学习时遇到的不便。通过循序渐进的练习,大多数学生都会有明显的提高。
3.3 培养分析能力
发现了问题就要通过设计创新来解决问题,这就需要足够的分析能力。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也是作为一个设计师必须具备的能力。对于很大一部分技校学生来说,之前学习的知识结构并不牢固,特别是数理化之类的学科,没有打下好的基础,这也直接导致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分析问题的过程很多时候需要的正是这种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在培养分析能力方面,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不断加强思维过程的严密性、逻辑性和全面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主要以对大量成功案例做详细剖析,重现其思维推理过程,通过分享与讨论引导学生做身临其境的思考。另外就是通过针对性的练习加以训练,比如选取学生日常生活中发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加以启发,再让学生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3.4 训练手绘表现技能
在电脑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各种软件的功能日趋强大,各式各样的电脑仿真效果图不仅越来越逼真,而且操作过程也日趋简捷。所以在现在的设计过程中由电脑制作的效果图被大量的使用,并得到普遍的认可,而手绘表现的重要性似乎被掩盖了起来。技工教育强调的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因此设计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对软件应用的学习也往往占据了很大比例,对手绘表现的学习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其实手绘表现技能对提高学生创造能力是有极大作用的。手绘表现不光是一种表现技法,我们更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设计的语言。培养学生用手绘表现这种语言来思考和交流,让手绘草图贯穿设计的整个过程,这不仅能提高思考、交流的效率,更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让学生对立体形态产生更清晰的理解,进行更好的推敲。当然,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条件是学生手绘表现的技能水平能够将头脑中的形态、想法准确地表现在纸面上,这必然需要通过较长时间来训练的。
3.5 提高沟通表达能力
设计是一项团队工作,需要紧密的分工合作,所以设计师也一定要具有较好的沟通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能够让其更好地与同学交流看法、分享经验,从而让思维更加敏捷、活跃,并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其自信心。这些对学生提高创造能力都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实际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课程任务,鼓励、提倡课堂讨论,在每个任务节点安排小组人员在全班分享成果、心得。实践证明这些方法很够很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4 结论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设计教育中的核心任务之一。针对技工教育自身的特点,技工教育中设计的创造能力培养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采取更加务实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我认为通过开拓眼见、积累素材,培养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习惯,培养分析能力,训练手绘表现技能,提高沟通表达能力这几个方面的努力,一定能够很好地提高技校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其在今后的设计岗位上越走越顺,为国家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产业转型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 理论教学; 备课; 提问;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8-124-001
在中职学校的机械、电子和汽修等专业的教学中,《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专业课。这门课将素质教育和技能培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而且更注重锻炼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同时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为中职学生走上职业岗位提供了发展的后劲。那么,如何在传统教学的教学方法上,不断的摸索、改革、创新,开拓出适合我校学生发展的新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对车工技能课的学习兴趣,为国家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新型技能人才,这就是本文将要探讨的问题。
一、理论教学中注重备课环节
1.备教材
教学是中心,备课是基础。《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这门课与其他学科相比实践性更强,这就要求老师最好是双师型教师,既懂理论知识,又有实训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和实训有机的结合到一起,达到教学做一体化的职教目标。在备课时必须详尽的了解车工学科的特点、教学大纲和技能标准对教学的基本要求,在我校,应结合学校的课程要求认真备课,详细书写教案。
2.备学生
中职学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初中成绩中下游的学生,对于我校的情况,相对来说,秋季班的学生比春季班的学生基础要好些,各方面素质也稍高一些,因此教师在上课前,应详尽了解学生的情况和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学习方法以及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想状况等等。根据了解的学生情况再去制订相应的教学方案,做到因材施教。这几年的教学经验显示,中职学校的学生不仅基础知识薄弱,而且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各个班级的学习氛围也有差异,因此,必须抓住授课班级学生的特点,并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的降低学习的要求,期望值不能太高,还要适时的对学生好的方面进行表扬鼓励,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的调整讲课计划和进度,适应学生的发展,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宽容友善、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营造积极和谐的教学氛围。
3.重在培养学习方法和塑造健康人格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现在的教育更注重“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也就是说传授给学生的应该是学习知识的方法,而不仅仅是知识。因此,在车工课上应采取精讲多练、压缩理论,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营造快乐轻松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实训课的一定要学生书写实训报告,做到心中有数,为实训课做好铺垫,并和学生一起归纳学习方法和记忆规律,帮助学生学习。例如在讲授车刀的结构组成时,拿一些车刀的模型给学生进行实物讲解,并让学生亲自拿着车刀多看、多思、多讨论,从而总结出车刀的结构特点“三面、两刃、一尖”,并结合实训中的情况,讲解前刀面、主后刀面、副后刀面以及主切削刃、副切削刃和刀尖在切削中的作用和磨刀时的注意事项。
二、理论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设置
课堂提问是车工工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也关系到实训课能否顺利进行,因此如何设计提问和怎样提问是课堂提问的关键。
1.提问要遵循教学规律
在工艺教学中,提问应紧扣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紧密联系实习操作。不但要求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和结论,而且要真正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开发学生创造潜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之目的。
2.提问的方法要灵活
恰当地选用提问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车工工艺兴趣有着积极作用。教师一要掌握问的时机,抓住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去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二要掌握问的艺术,充分利用学生的反馈信息,不断调节自己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车工工艺教学中,我较常用的提问的方法有:
开门见山法。新课开始,学生的注意和思维都处于较松弛的状态,教师应精心设计新课导入,尽可能在较短时间内,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知识上来。教师直截了当的提问在于检查已学过的基础知识,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同时也可调动学生温故知新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例如我在讲“深孔加工简介”一节时,提问车套类零件,从车削工艺上分析圆柱孔的加工比车削外圆要困难的多,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通过提问,教师能快速了解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的程度,以便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很自然地进入所讲内容的角色。
层次剖析法。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次发问,理清问题的来龙去脉。例如我在讲授中心钻折断的原因时,设置了系列的问题,并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这样提问把中心钻折断的前因后果,表象本质层层理清,实现知识的迁移,从而使学生思维灵活,双基落实,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对比区别法。即将相类似加工进行比较,找出异同,以加深对工件在车削加工中的认识和掌握。例如我在讲授“车孔”一节时,设置了“车削通孔与不通孔的关键技术都是解决内孔车刀的刚性和排屑问题,那么车削时车刀形状是否也相同?这样一问,就使学生在对比中弄清楚了车通孔与车不通孔车刀几何角度不同的原因,达到解释析理的目标。
关键词:建筑英语 文本功能理论 语言特征 翻译技巧
针对当今建筑领域存在的建设模式化、重复化、趋同化等问题,创新势在必行。传承中国建筑思想的精髓、了解国外的建筑理念、将传统与时代相结合,拓宽思维,不断创新,才能建设更加美好、和谐的家园。而建筑英语的翻译既有利于推广具有中国文化传统的建筑理念,同时也有利于引进学习国外的建筑思想。本文拟就建筑英语的翻译问题进行探讨。
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1(Newmark)将翻译与语言功能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提出了翻译中的三种文本功能形式,即“表达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并指出译者应分别忠实于各自文本中的“原作者”、“真实性”和“读者层”。纽马克进一步指出,“表达型文本”的核心是作者的思想,因此译文在结构和词序安排上力求接近原文形式,将原文语境意义准确表达。“信息型文本”关注的是“事实”,其核心是信息传达的“真实性”,对这类文本的翻译应注重译语读者的反应和理解,因此译文信息的传达强调准确性与真实性,让“译文读者获取尽可能接近原文读者的效果”。对于“呼唤型文本”,其核心是“读者层”,重要的是信息的传递效果和读者的情感呼应,以使他们“按文本预想的方式作出反应”。
根据上文的划分及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建筑英语属于“信息型文本”,重视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因此我们认为,在建筑翻译的过程中应力求做到语义忠实于原文,句式结构符合译入语习惯以便于译文读者理解接受。
1 建筑英语的语言特征
建筑英语是科技英语(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EST)的一个分支,具有其它文本所不具备的一些语言特征。
1.1 专业词汇的大量使用 建筑英语专业性强,具有自身的用语特点,其中有相当数量的专业术语借自英语的常用词汇,但具体到建筑领域,却被赋予了特定的意义。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必须通过上下文确定词语意义、传递准确信息。比如,“bed”不是“床”的意思,而是“道床”,指的是“支撑和固定轨枕,并将其支撑的荷载传布于铁路路基面的轨道组成部分。”同样,“sleeper”不指“睡觉的人”,而是指“软枕”,一种支撑钢轨、保持轨距并将列车荷载传布于道床的构件。
1.2 名词化结构的使用 建筑英语在词法方面的显著特点是名词化(nominalization)。名词化倾向主要指广泛使用能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抽象名词。作为科技英语的一种,建筑英语的名词化倾向是与科技文本的基本要求密切相关的,其任务是叙述事实和论证推断,因而要求言简意赅,语言结构的简化自然是题中之义。比如:
Illumination intensity determination = determination of the intensity of illumination 照明强度测定
Project operation cost status report 项目实施费用状态报告
3-feet glass manhole door 三英尺长的玻璃人孔门
1.3 被动句的使用 被动语态具有客观性强的特点,不带主观色彩,并且可以强调所要突出的内容。另外,被动语态可以调节句子结构,实现上下文的衔接与连贯。鉴于被动语态的上述特点,建筑英语中被动语态得到了高频的使用。例:
本文认为掺有矿物掺合料的混凝土复合材料的强度由水泥混凝土基体产生的强度和矿物掺合料的物理和化学两方面对强度的贡献两部分构成。
译文:In this paper, the strength of the concrete composites containing mineral admixtures is considered to include two parts: one is generated by cement concrete matrix, the other by physical and chemical effects of admixtures on concrete.
上面的英译,读来一气呵成,内容连接连贯,被动语态的使用,功不可没。
2 建筑英语的翻译技巧
2.1 选词用字 建筑文本专业术语较多,要保证文本信息的准确客观,对于这些术语必须予以充分注意,除从字典上查阅外,还须善于分析它们的结构,弄清它们之间的合成关系,用符合科技规范的术语准确地道地将它们译出。例如下面几个铁路术语:
Left-hand bent stock rail
误译:左边弯曲储备钢轨
正译:左向弯曲基本轨
Continuous welded rail:
误译:连续焊接钢轨
正译:焊接长钢轨/无缝钢轨
Approach-lighted color light automatic block
误译:接近亮灯色灯信号机的自动闭塞
正译:接近着灯色灯自动闭塞
具体到例句中,则需要考虑上下文语境,准确判断单词词义。比如:
关键词:教务办公室 职能 管理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b)-0188-02
高校教务部门是学校内独立负责学生教育的部门,部门人员少任务重是最主要的特点,既需要统筹工作对外公布,又由几个具体部门分管工作完成任务,而办公室在教务管理系统中担当着承上启下,左右协调,内外沟通的重要角色。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与期望,高等教育部门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内部运行机制改革、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等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因而总结内部规律,吸取有效经验,强化最主要职能和进行管理创新,提高工作效率则显得尤为重要。
1 高校教务办公室的突出职能
曾有位行政工作者把办公室工作总结为:管理政务事务,处理信息文书,当好助手秘书,通讯信息报道,办理提案,综合统计,机要保密,查办催办,财务管理等。而高校教务办公室不仅需要做这些工作,还需要承担与学生、教师、学生家长、上级教育部门沟通协调的责任。
1.1 强化信息收集与,突出参谋职能
信息是提供决策的有效数据,信息的缺失、失真、失效或不对称会造成决策失误或无效。办公室要利用自身收集信息渠道多、信息网络广的特点,全面收集、分析信息,为领导者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信息化平台是一个可利用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南昌大学,就可利用本校OA网、新闻网、教务管理系统、教务在线、家园网、BBS贴吧、网络中心、官方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对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分析、传输和反馈。利用办公网主页、教务网站动态公告、教务管理系统提示等方式,公布学校文件、通知相关事宜、网上互动交流,使信息得以畅通的传递在各个主体间。
办公室是辅助配合领导工作、领会上级意图、传达指示、贯彻执行、督促反馈最深刻的部门。高校领导既是行政领导,同时兼具学科研究者或带头人,工作千头万绪,因而办公室就要充分发挥辅助参谋职能,要做到:(1)为领导提供及时有效的可利用的信息辅助决策,如在制定教师授课质量评价体系时,提供评价指标、权重、影响因素及相关支撑材料;(2)根据学校文件精神安排具体工作并督查进度情况及时报告,如安排;领会领导意图草拟文稿、布置工作;(3)辅助领导就具体问题、突况提出建设性建议;(4)辅助领导做好日常管理;(5)提醒并合理安排领导日程;(6)做好上下协调,左右沟通工作,使决策得以全面领会并贯彻实施等。
1.2 为日常行政工作建章立制,统筹服务职能
高校教务办公室工作具有持续重复性伴有突发临时性的特点,是为学校教学调研、党政管理、师生活动、教学条件保障提供服务的基础部门。办公室日常工作范围广、涉及内容多,繁杂而不容马虎,因而需要将行为上升至制度化,在研究普遍高校管理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将各级各类活动纳入规章制度中,如制定《办公室行政管理制度》《教务办公流程》等,将部门工作规范化、流程化、程序化。教学教务处办公室的工作可以总结为图1。
教务办公室的每一项具体工作都带有服务的性质,重视服务管理,树立自觉服务的角色意识是为校领导、校内各部门、教师员工、学生及家长服务的精神基础。在日常行政工作中,规范处理文档,为机关保留好珍贵的档案资料,特别是教学改革、授课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过程、考试安排及记录等;会议安排周到妥当,会议或其他活动的筹备、进行、总结都要落实到人;接待工作到位,议程细致时间合理,接待热情周到;印章使用规范,按照印章使用规定科学规范的使用;工作落实,及时上报处理并跟踪督查进展情况;突发事件应激,制定应急预案,加强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热情服务教师、学生及家长,耐心细致地倾听意见,解决困难。比如根据学生的需要,制定《教务部门部分工作流程册》,将毕业生的成绩、学籍、学位证明、教室借用等问题的办事流程用流程图方式展示出来,方便师生办理。
1.3 强化协调沟通,督查督办职能
协调沟通是实现高校办公室目标的重要手段,它不仅有助于信息传递,进行科学决策,也有助于部门的整体凝聚力。沟通协调的功能是保证各项工作不矛盾、不重复和不冲突,以形成最高效的配合关系。高校办公室需要对校外部的主管上级机关、政府主管机关、兄弟院校、协作单位、校周边环境、学生家长,对校内部的学校领导、各部门、教师、学生等关系进行协调,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以求目标统一,步调一致,密切配合,保证文件精神和重大决策与工作部署相契合并得以贯彻落实。在实践过程中多利用协调五个方法:规劝疏导式、命令式、建议式、会议式、商榷式协调解决问题。比如在处理多位教师到办公室集体反应问题的情况时,要语气平和亲切,舒缓教师情绪,在充分了解情况后,如果是局部必须服从大局的情况就要进行和风细雨地规劝疏导和建议,如果是需要教务部门改正或解决的问题就要及时反映给上级领导,再决定用会议式公开讨论还是封闭式商榷式探讨解决方案。
教务办公室既要督促、检查决策执行情况,又要监督、严办不法行为,办公室要通过跟踪、检查、督促工作进度,将执行情况和出现问题如实报告给领导,及时采取措施补救工作失误,克服工作困难,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工作的一个“警示灯”,需要重视并及时解决,否则既不利于教学活动的进行,也不利于教学改革和质量提高。教务处应在每年底汇总本处和校办收到的信息,核对是否解决所有问题并有查证、结果记录。
2 不断提高教务办公室的管理升级与创新
2.1 建设电子化办公室,升级办公“硬件”,创新管理手段
网络时代的进步,电子政务的发展都要求学校、部门建立自己的门户网站公开信息收集意见,因而加强硬件配置,升级已有的电子化设备改善办公条件,充分利用自动化的管理平台,建设高校信息化办公室成为必然要求。同时需注意合理规划和设计教务主页,尽最大可能涵盖所有校内外人员需要的信息,内存储空间应该适应不断扩充的信息,系统本身应能够承载学生集中上网访问时的流量,比如学生网上集中选课时的访问量。有效地运用学校办公网、新闻网、教务网、官方微博等和收集信息既快捷又准确,它们是所有行政人员、教师和学生互知互晓的沟通媒介。
教务管理是涉及全校学生的学习的活动,教务处应该通过自己的教务管理系统实现每位师生通过自身账号登录系统进行开课、选课、考试、评价问卷、作业提交等活动,既高效便捷安全,又利于收集、统计、保存数据,并及时升级更新。教务门户网站不仅可以提供课程信息、教学周历,还可以提供学校教务动态,及时的教务通知,可报名参加的活动,留言教务意见等等,使师生知晓学校教务发展,积极参加各项学科类竞赛,并成为学生利用率很高的实用型教学新闻网。
2.2 以人为本,升级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方法
以人为本的管理内涵,强调要突出人的发展。在办公室管理中,必须以人为中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优厚条件,多激励少惩罚,促进员工自觉自愿、团结合作的服务精神,使办公室人员在相对枯燥的工作中得到参与感和满足感,充分发挥内在潜能。可以通过休息时间的健康娱乐,定期的党员民主生活会进行深度交流,彼此关心帮助,建立起共事友情。
目标管理强调自我管理与组织总目标、上下级关系的协调一致,强调“人”是管理的根本动力,尊重人格,理解人的价值从而实现对员工行为的激励、引导与控制。建立岗位目标管理责任制度,将办公室工作定级分类,分解量化,目标明确,责任到位。它与“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相同,与办公室的结果导向的管理特征相近,又与各项规章制度、流程程序、考核标准相适应,因而将目标管理引入服务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2.3 精细化管理,升级人员素质,创新工作思路
老子曾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教务办公室完成规范化后就要进行精细化管理阶段,主要是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简单的事情流程化,流程化事情定量化,定量的事情信息化,建立专业化的岗位职责体系,目标管理体系,科学的考评体系和考评结果应用体系。因而教务办公室需要做到:(1)完善岗位职责说明书,使各科室人员职责清晰责任分明;(2)制定目标,用目标作为考核的标准和参考;(3)定立科学的考评制度,如制定《岗位责任考核标准》《岗位责任考核制度与激励机制》,建立严格细致的管理制度,不仅要对办公室及其他科室人员工作量化考评,也要与相关科室一道对教师授课质量进行评估;(4)将考评结果进行整理并作为整改依据,实际应用到工作中。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高校教务办公室工作不仅要求工作人员有一般的行政工作能力,也要求有一定的学术相关工作的能力,课程编排、课题申请、学籍办理、科研项目申请、办学条件、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等都需要办公室工作人员成为“万事通”。办公室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工作效果和效率,在充分发挥自觉学习的基础上,还要安排相应的专业培训,多学习有关文秘、经济、管理、法律、公关、档案等方面的知识,工作人员的潜能被有效地挖掘出来,办公室整体工作水平才会提高。南昌大学教务处办公室不仅根据收文安排相关科室人员进行培训,也积极组织、承办专业技能培训会,提升全处人员工作能力。
高校办公室工作人员需要树立创新意识,激活思维,创新工作思路,敢于探索、开拓,同时学校要为工作人员充分发挥其个性和创造力提供平台,尽量减少对管理创新活动的干预,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突破:(1)具有创新性的研究高校办公室工作的研究,借鉴当代先进的管理经验进行实验性改变;(2)努力创建学习型、创新型、竞争型、服务型的高校办公室,推进高校办公室的工作规范化、精细化从而个性化、高效化;(3)思维活跃,对问题思考和解决多方面、多角度、广而深、全而力;(4)要摒弃照本宣科、生搬硬套的旧传统,敢于去除糟粕,去粗取精,创新灵活。
参考文献
[1] 徐兰.浅议高校办公室的职能强化与管理创新[J].孝感学院学报,2006(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