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知识管理方法论

时间:2023-09-22 15:32:53

导语:在知识管理方法论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知识管理方法论

第1篇

关键词:法治视野;行政管理方式;创新

一、传统行政管理方式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注重人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是一种压制性的管理模式,实行的是体现行政主体单方面意愿的管理。这样的管理模式没有注重人的主体地位,只是去管理行政的相对方,而且在实际运行中使用的是强制手段来进行管理。这就会忽视了行政相对方的主导作用,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人权,因而不能为我国人民提供优质的服务水平。

(二)严重的阻碍了法律制度的创新

由于行政管理机关在实际的公共管理时使用的是强制手段,行政相对方只能是被动的接受,他们对行政管理的意见及良策难以表达出来。而且,面对当今复杂的社会状况,如果只是运用一种行政管理方式,也会与履行公务的多样化相矛盾,从而难以满足当今多样行政管理的需要。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为了满足其需求,行政管理管理方式必须要不断的创新,然而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却严重的限制了行政管理双方的活力与激情,阻碍了行政管理创新的步伐。

(三)成本高且行政效能低

传统的行政管理,运用的是具有强制性的、明令禁止的、览鞔ΨP灾实拇胧,这种单方的管理模式不利于人民表达自己的建议和意见,也会抹杀了人们为了得到尊重而产生的灵感和做出的努力,这样也必然会导致行政管理对方的不满和反对。依据经济法律学的有关知识,在实际的进行行政管理时,还应该在人力、物力等方面做出投入,但如果行政相对人拒不配合或是强烈反对,那么行政主体就会投入更多的成本。而且因为这种方式抹杀了行政相对人的创新意识,因而也就丧失了一种更好的管理方式,只能通过加强管理来提升行政管理效果,导致出现了恶性循环,更是降低了行政管理的作用。

二、改进行政管理方式的创新策略

(一)转变行政管理观念,实现双方利益共赢

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难以让行政管理主体产生改革创新的愿望,要想彻底解决这些问题,首要的就是要转变落后的行政管理观念。要改变管制的行政管理方式为服务的性质,要紧紧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核心,努力真正的做到为群众和社会服务。要改变过去单方面的管理方式为互动的形式,要为行政管理相对人提供表达意愿的机会,从而保证行政管理更加的科学和合理,更加易于人们接受。要改变强制性的管理为相互协作,从而提升行政管理效能,让行政决定更容易被接受,推动行政管理的顺利实行,实现双方利益的共赢。

(二)改进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提升管理效能

我们不能全盘否决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它确实是对我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很多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及经济的高速发展,这种管理方式确实是阻碍了新时代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改进落后的行政管理方式已经是迫在眉睫。在对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进行改进时,应该注意尽量不要运用强制性的措施,从而妥善处理好行政管理双方的关系,减少双方的矛盾和摩擦,也降低了行政管理成本,推动行政管理更好的开展下去。

(三)运用柔性且有弹性的行政管理手段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发展,传统行政管理方式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问题,这已经让很多行政管理相对人产生了严重的不满情绪,特别是对于那些强制性和管制性的管理方式,已经深恶痛绝。推动行政管理方式向柔性化、弹性化、多样化发展,已经是必由之路。要想创建良好、和谐的秩序,绝不是要运用铁腕的手段,绝不是死板的铁律,而是要让每个人在内心上都自觉的主动遵循,要用说服和协商的方式来处理问题,如果是简单粗暴的行为,轻则招人厌烦,重则激起反抗,严重损害行政管理效能。

(四)向信息化发展,加强推广电子政务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模式已经是当今时展的主流,要想加强行政管理的高效和透明,借助互联网工具,推行电子政务是最有效的途径。实践证明,电子政务的管理方式取得的效果非常好,一方面,发达的网络通信技术大大加强了信息传达速度,有助于提升管理效率;另一方面,实行政务信息的网络公开制度,能够使人们认识和推广国家政策,透明化的政策能大幅度提高人民的满意度。

三、结语

总之,行政管理是我国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面对传统管理方式难以满足当今时代需要的现状,我国必须要以全面依法治国为契机,基于法治视野下,解放思想,加大对行政管理方式的创新,不断提升管理效能,以增强人民的好评度为根本目标,打造服务型政府、阳光型政府。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管理过程;控制方法;业绩评定

一、管理过程常用的控制方法

就一般而言,管理中采取的控制可以在行动开始之前、进行之中或结束之后进行,称为三种控制模型。第一种称为前馈控制或预先控制;第二种称为同期控制或过程控制;第三种称为反馈控制或事后控制。

(1)前馈控制: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开始之前进行的控制,是一种开环控制。管理过程理论认为,只有当管理者能够对即将出现的偏差有所觉察并及时预先提出某些措施时,才能进行有效的控制,因此前馈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2)实时控制:以直接监督工作方式、在工作进行中便执行控制,同时修正行动,纠正偏差。

(3)反馈控制: 管理人员分析工作的执行结果,将它与控制标准相比较,发现偏差所在并找出原因,拟定纠正措施以防止偏差发展或继续存在,就是反馈控制。

按高层管理者对管理过程的检测程度可划分为:

(1)紧控制:高级管理者频繁的检测业务部门的工作。其哲学基础是,当要求下级管理者满足具体的短期目标时,通常是一年的目标,他们能工作得更有效率;高级管理者能帮助下级管理者解决一些日常问题。换句话说,如果高级管理者参与决策过程,下级管理者能更好地作出日常决策。与松控制相比,紧控制系统重要的好处是能防止管理人员浪费和低效率,它可以促使管理者增强利润意识。

(2)松控制:高级管理者不频繁的检测业务部门的工作。管理哲学是:“我雇的是优秀的员工,可以让他们独立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二者的区别不是授权的程度,而是检测的程度。

二、基于战略的交互式控制

管理控制系统是实施战略的工具,不同企业之间的战略有所区别,管理控制系统必须根据特定战略的要求而量身定做。有不同的战略要求,就有不同的优先任务、不同的关键成功因素以及不同的技术、期望和行为。因此,管理控制系统的设计应持续关注并集中于该系统产生的行为是不是企业战略所要求的。在受迅速的环境变化所支配的产业,管理控制系统能提供考虑新战略的基础,产生了新的管理控制系统称之为交互式控制,如图1。

在迅速变化和动态的环境里,创造“学习型组织”是公司生存的基础。学习型组织指组织的员工学习处理环境变化的能力。在有效的学习型组织中,组织各层的员工都不断地审视环境,确认潜在的问题和机遇,坦率公开地交换环境的信息,指导不同的经营模式的试验来成功适应新环境。交互式控制的主要目的是发挥学习型组织的创造性,有以下特征:

(1)和企业所面临的战略部确定性有关的管理控制信息成为关注的焦点。

(2)高级管理人员认真对待这些信息。

(3)组织各级管理人员关心该系统所产生的信息。

(4)上级、下级和同事面对面地会谈、解释和讨论信息对未来战略创新的意义。

(5)面对面的会谈采取对数据、假设和适当的行动进行争辩的形式。

交互式控制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它们是管理控制系统的一部分。有的管理控制信息帮助管理者思考新战略;交互式管理控制信息通常倾向于非财务信息,但并不是绝对的。由于战略不确定性因企业的不同而不同,不同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可能选择他们管理控制系统的不同部分来进行交互使用。

三、业绩评定系统

(一)管理控制过程中的信息类型

不论采用哪种控制方法,都需要大量的、准确的、有代表性的信息以便准确预测和对比分析以及时发现偏差并采取控制措施,管理控制过程中获取的信息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非正式信息:管理者使用的信息中有许多是非正式的,也就是说,管理者是通过观察、面对面的谈话、电话交谈、备忘录和会议获得这些信心的,而不是通过正式的报告。

(2)任务控制信息:大多数在日常经营中流动在组织的正式信息室任务控制信息。生产控制系统提供安排材料、人工和其他资源流动的信息,以达到在整个过程的最后,生产出合格的产品。系统也控制采购、薪水、库存和其他工作。管理控制信息基本上是任务控制信息的总和。

(3)预算报告:审批预算是控制责任中心工作的主要财务手段,将实际的和预算数据进行比较的报告时基本的财务报告。无论如何,除非有很好的理由去采取其他方式,否则管理者应遵照预算经营。

(4)非财务信息:某些财务信息室显示所选择的战略执行情况的关键指标。这些信息是指几个方面:关键变量、战略因素、关键成功因素、主要成功因素、波动点或者关键业绩指标。

(二)总体业绩评定系统

在确定业绩评定系统时,高级管理人员选择一些能最好地代表公司战略的指标。这些指标可以看做现在和将来的主要成功因素。如果这些因素得到提高,公司就已经实现了他们的战略。战略的成功依赖于战略本身,业绩评定系统只是提高组织成功实施战略可能性的一套机制。

在业绩评定系统中,组织的所有层次都综合使用财务的和非财务的指标评定。对高级管理人员来讲,不仅跟踪反映过去决定结果的财务指标是重要的,跟踪预示未来业绩的非财务指标也是重要的。一个设计优良的业绩评定系统必须提供组织中所有层次的正确的综合业绩指标体系。

在紧控制下,业务部门经理的利润目标被当做衡量其业绩的主要指标,在很大程度上是其评价工作的一个强有力的约束。每个月将到时为止的业绩与预测的业绩作比较,确认和讨论详细误差,如果预算目标没有达到,则考虑纠正的措施。因此,紧控制系统中,管理者的业绩主要是根据在报告的时期中他达到目标的能力来评估。在松控制下,预算主要是用做联络和计划工具。每年都有高级管理人员编制、复查预算,并根据管理人员的意见进行调整,最后被批准。每月或每季度,把实际业绩和预算相比较,并对差异做出分析和解释。但是,这些预算并不被看做是管理人员的约束。此后,随着情况的变化,它们以修改的预测的形式递交给高层管理者,其中包括与初始预算的比较和差异分析。原先的目标没有达到并不一定意味着业绩不佳。而且,偏差的原因、采取的纠正措施及其时间安排不会被高级管理人员详细的复查,除非有明显的错误。

(三)平衡计分卡业绩评价体系

1、平衡计分卡简介

1965年Stanley E. Seashore在《组织效能评价标准》中将各种指标之间关系组成一个金字塔结构。1990年McNair等人提出“业绩金字塔”,从战略管理角度描述了业绩评价体系,但缺乏操作性,并未被广泛使用。1992年,David Norton和RobertKaplan提出了平衡计分卡理论,也是到目前最为完善的体系。

平衡计分卡是业绩评定系统的一个例子,它协助在各种根本不同的战略指标之间达成平衡,努力达到目标一致,并鼓舞员工按照企业的最大利益去工作。由于具有增加目标一致性的功能,平衡计分卡是凝聚组织、增加沟通、确立组织的目标和提供战略反馈的工具。平衡计分卡中的每一项指标都表示公司战略的一个方面。

在设计平衡计分卡时,管理者必须选择一套指标,即:

(1)精确反映影响公司战略成功的主要因素;

(2)揭示单个指标之间的因果关系,指明非财务指标是怎样影响长期财务成果;

(3)广泛考察公司的现状。

平衡计分卡力图创造一套战略指标的综合体:成果和驱动指标、财务和非财务指标以及内部和外部指标。

2、平衡计分卡需注意的若干问题

(1)战略思考是BSC的根本:BSC是从战略管理出发,突破了传统财务指标和过程指标的一些局限,为战略管理以及业绩管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实践性框架,继而走向业绩管理以及其它方面的应用的。因此, BSC不适合具有下列特点的组织―――没有明确的组织战略;高层管理者缺乏分解和沟通战略的能力和意愿;中高层管理者缺乏指标创新的能力和意愿。

(2)让战略成为连续性的过程:战略是一个关于构建未来的假设。这种假设应该不断地被测试,从而可以根据需要调整路线。可以根据平衡计分卡的财务和非财务措施的短期目标及其行动结果采取纠正性行动或调整组织战略,从而使战略成为连续性的过程。

(3)平衡计分卡实施的一大难点,是关键指标的确定以及对应于这些指标的目标值的设定。在设置关键指标时,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与公司战略关系不紧密,或无法考核,或为了求全而把所有的指标都一网打尽,这样做不仅平添了搜集数据的成本,而且还会让管理者因为信息泛滥而不知所措。指标少而精,关键在于组织中有一批经验丰富的高层管理人员及关键管理人员。

四、结语

管理过程的控制方法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分类结果,而且每种控制方法的适用条件及侧重点不同,所反映的结果也不同。企业在选择具体的控制方法的时候要根据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和企业自身的优势与劣势、企业文化、生产的产品等情况来选择最适合企业的控制方法。而企业的业绩评定方面,平衡计分卡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是在具体操作起来,由于各行业具体的情况不同,相同行业内各企业之间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所以没有一个统一的平衡计分卡框架可以统一的遵循,企业需要根据自身情况来建立适合自己的平衡计分卡。而且由于平衡计分卡涉及到非财务指标,如何将这些非财务指标合理的量化也就成为一个难题。

参考文献:

[1]程明新.试论管理控制的绩效考核[J],管理学家,2010.11.

第3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 施工 质量 控制方法

0.引言

在建筑行业中,工程管理和施工质量控制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和环节,也是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工程管理模式和施工质量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和经济社会效益[1]。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提高工程管理和施工质量控制是增强建筑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只有完善的工程管理模式和施工质量控制方法,才能确保整个工程的质量,过硬的质量才能给企业带来强有力的综合竞争力、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才能使得建筑企业在竞争市场中健康持续的发展。

1.目前建筑工程管理和施工质量存在的问题

1.1工程管理方面

其一,缺乏完善的工程监督管理机制。完善的工程监督管理机制能够确保建筑工程管理落实到实处,保证管理机制能够有效的运行。然而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监督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首先,由于监督管理人员工作不到位,缺乏责任心和监督管理的意识,对监督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在坚守自己的岗位的时候,未做好本职工作。对施工人员的监督管理工作不到位,从而使得施工质量有所漏洞,在施工的时候经常出现偷工减料的现象[2]。其次,建筑企业的监督管理机制不够科学、合理,缺乏可操作性。由于建筑工程每一个施工项目不同,需要不同的监督管理机制,但现有的监督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监督管理不够全面,未针对每一项工程项目的特征进行制定监督管理机制。

其二,在建筑工程管理模式中仍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随着我国在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不断的提高,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快,使得传统的分包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已不再适用于现今的建筑工程管理的需求。但目前仍有大多数建筑企业运用传统的分包建筑工程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无法清晰明确各部门的管理职责和管理范围,容易造成管理模式上的混乱,使得各个部分之间不能够有效的进行协调和配合,打乱了正常工程管理秩序,加大了工程管理难度,影响到正常施工的运转,延缓了整个工程的进程。

1.2施工质量方面

随着现代建筑科技含量越来越高,质量要求也随之增高,相关负责人员在质量控制方面不够重视。部分人员为了追求最大化的经济利益,忽视施工质量控制。另外施工质量控制人员未进行有效的质量监控工作,例如对材料采购监督控制不够,使得材料质量不过关。此外,在施工的过程中对建筑施工质量的监控不够。对各个环节的质量监督控制的力度不够,在工作上有所怠慢,使得建筑工程质量不够高,容易出现质量安全隐患。

1.3施工技术方面

其一,施工人员的技术不够高。由于建筑工程施工需要高素质和专业技能强的施工人员,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建筑工程中广泛使用高新技术设备,这就需要更加专业的施工队伍,需要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能够熟练操作高新技术设备。但我国施工人员大多是务工的农民工,素质不够高,理论基础知识较薄弱,缺乏专业技能,高层次的技术人员更加缺乏。对高新技术设备操作手法不够熟练,无法适应先进技术设备作业。

其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不断加快,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建筑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有些建筑企业未引进高新技术设备和器材,在施工中仍用传统的施工模式,不仅延缓施工进程,还影响到整个建筑施工质量。即使有些建筑企业引进国外高新技术设备,但缺乏专业的操作人员进行操作,使得设备成为摆设,造成浪费。另外,即使引进了高新技术设备,但由于国外与国内的建筑项目和施工方式有所不同,技术设备无法适应国内建筑施工中运作,使得设备无法发挥其作用[3]。

2.建筑工程管理和施工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其一,主要表现在建筑企业经济效益方面。在建筑行业中,工程管理和施工质量管理直接影响到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综合竞争力。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通过科学合理的工程管理模式和施工质量控制策略,才能够提高整个工程的质量和效益,从而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综合竞争力。

其二,体现在与高新技术协调发展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水平不断的提高,在现代建筑事业中,广泛运用各种新型材料和高新技术,这就需要工程管理和施工质量控制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两者需要共同进步,协调发展。另外,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程不断加快,使得建筑企业不仅要面对国内竞争市场,还需要面对竞争激烈的国外市场,建筑企业要想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就需要加强工程管理和施工质量控制,以便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才能更好的存活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

其三,主要体现在建筑工程不同类型和性能中[4]。由于建筑工程中的每一项工程种类和性能都不相同,其施工进度和质量影响因素也不同,为了有效的确保建筑工程中每一项施工种类正常运转和性能得到充分发挥,就需要不断强化工程管理和施工质量控制。

3.优化建筑工程管理和施工质量控制的措施

3.1建立健全工程管理和监督机制

建筑企业和施工单位都需要建立完善的工程管理和监督机制,首先就要建立工程管理和施工质量领导责任制,根据管理原则,在各个环节落实工程质量责任制。另外还需要加强质量监管工作,根据施工规定和相关法律法规,对每一个施工环节进行全过程的监督和检查,促进整个工程管理和施工质量控制相互协调的发展,使得工程管理和施工质量控制更加科学合理化、规范化、全面化。

3.2强化施工质量控制

其一,施工技术质量控制。施工方案的确定要通过分级审批后进行样板制定,样板达到质量要求之后再进行施工。在施工技术方面的控制主要有对工程中重要和难点部分的施工技术、工程项目、施工图纸、工程项目设计等方面进行严密的质量控制。对各项施工技术进行定期的检查,针对极易出现质量问题的工序、施工质量具有较大影响的工序、检测技术和检测手段较复杂的工序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施工技术人员一定要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进行施工,确保施工技术质量达到标准要求[5]。

其二,完善施工质量管理制度。根据质量要求规定,管理人员要建立质量分析制度和奖罚条例,建立一整套规范的质量管理程序,可以对施工之前、施工中以及工程竣工验收、客户回访和维修等方面形成完整的、统一的施工程序,在施工管理中有条不紊的进行质量管理与控制。

其三,施工材料质量控制。规范采购人员的采购模式,选取的材料厂家必须要有国家许可证,材料质量好、信誉度高,有一定的技术和资金保障。对施工材料进行质量检查和预制构件。及时掌握厂家的供货能力、价格、材料质量等,对施工机具的选择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3.3加强人员素质建设

建筑企业需要加强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素质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加强员工的责任心,要求管理人员熟练掌握新技术产品,并严格按照施工方案、组织设计以及技术措施进行有效地管理和操作。着重培养施工人员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熟练高新技术设备的操作手法。

4.结语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在建筑领域中高新技术的运用范围不断扩大,有效的促进了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然而目前我国的建筑工程和施工质量控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无法满足人们对建筑施工质量的要求。为了优化工程管理和施工质量控制,就要在工程管理上进行改善优化,以便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在施工质量上严格按照施工标准要求进行,加强监督管理,对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通过对相关人员的技术以及综合素质的培训、施工质量管理制度和施工材料的质量进行严格控制来优化改善管理和质量控制,促进建筑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湛恩.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及质量控制对策[J].四川建材,2010,32(04):12-16.

[2]何祥稳.探讨住宅工程施工管理和质量控制[J].科技资讯,2011,12(20):16-19.

[3]陈敏俊.以目标管理方法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途径研究[J].硅谷,2010,23(06):42-45.

第4篇

关键词:给水工程;给水管道;施工管理;

中图分类号:TU99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如今,在很多城市给水管到的运行都出现漏水等情况,但有关部门只要发现有此类

现象发生,都是将问题原因归结于管线的老化。其实,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不仅是管线的老化,诸如在施工过程中不规范的施工也会造成此类现象的发生,本文就此问题进行给水管道施工管理问题进行论述,以便在后期能够解决管道在没有老化之前就出现漏水或者爆管等现象。

一、研究技术规范,制定施工组织设计

对于供水项目技术规范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在施工过程中制约施工进度通常有以下几个阶段:

(一)管沟开挖长度限制

对于施工安全和质量的控制,业主会干涉施工人员对于施工现场所开挖管沟明沟的长度,以及每天工作任务完成之后还需要对此做好保护措施,防止附近的居民和其他牲畜掉入沟内,或者天气的降雨给予施工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这就要求施工单位所指定的施工计划需要针对实际情况进行,而且所指定的施工计划必须十分详细,最好做到以天为单位来设计进度计划,不可以没有目标和计划的盲目的通过开挖管道加快施工进程。

但是,施工过程中也会受到很多外在因素影响。例如:遇到了坚硬的岩石或者地下光缆等,诸如此类情况都会在很大程度将工期进行滞后。面对这样的情况发生,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入手:①对于现场情况我们施工人员要充分的进行考虑一切可能发生的状况,然后制定详细的施工进度计划,对于工作进行定额管理,做到让事管人;②将工作加大,尽量不要形成工程窝工的现象发生。如笔者负责的给水管工程, 我们所采取的做法是根据管线的长度,将其分成3个施工段,每个施工段进行2个工作面作业,通过这样的施工方式可以在这一段内组织一个小范围的流水性施工,而且假如某一段工作面遇到了障碍,这样可以将资源重新调配,有效的加快另一面的施工进度。施工中要注意现场的人力和设备资源情况,尽量避免工作中出现资源不足而导致功效降低。

(二)管沟基槽覆土回填打夯工作

技术规范规定,回填密实度标准:胸腔部分≥95%,管顶以上30cm以内85%,管顶30cm以上至地面≥95%。胸腔及管顶以上30cm 范围内填土:管道上设置的砼支墩或其他砼构筑物,必须在其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以上时,才能回填;管道两侧要同时回填, 两侧高差不得大于20cm,不得损坏管道, 抹带接口及外防腐层;回填时土中不得含有砖石、瓦块、淤泥等杂物;管道底部的三角部位, 用木锤等特别工具填细土捣实; 管顶以上30cm以内,要使用木夯夯实; 回填土每层虚铺厚度, 对于普通压实工具每层不超过15cm;沟槽回填顺序按沟槽排水方向由高向低分层进行。

我们知道,若供水管线位于城镇、市区内或穿过道路,则必须严格按照此技术规范操作。若位于野外, 由于外界对已完工的供水管线前期可能造成的破坏较小, 只要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把管线关胸腔部分和管顶30CM的回填打夯工作,管顶30CM以上至地面的回填工作没有必要层层回填并夯实至95%的密实度。这一点,代表业主的有经验的咨询工程师也是很清楚的,施工单位要想说服咨询工程师,最有效的办法是项目施工前期严格按照技术规范施工,让咨询工程师对工程质量放心,使其相信施工单位很有此类项目的施工经验后, 再逐步说服咨询工程师放松对管顶30CM以上至地面的回填工作的监管,以加快工程的施工进度。笔者负责现场管理的红湾公路给水管工程位于南方, 管线走向位于郊外, 且经过大量鱼塘, 地质软弱, 但由于工期特急, 鉴于管线回填后恢复地面承载力要求不高,因此,在管道安装后,在管顶30CM 以上至地面采用细沙回填, 并用洒水的方法进行密实, 确保了进度要求。

(三)管道试压工作

对铺设的管线进行分段水压力实验时, 最好要在每段管线上的空气阀门和冲洗阀门均安装完毕后再进行,切不可为了省事,漏掉对阀门的压力测试。

二、加强隐蔽工程中间验收管理,确保验收工作质量

(一)全面做好工程质量验收

因此施工单位严格按设计要求及《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标准,进行施工,并且积极主动配合监理公司完成中间验收。

(二)全面验收的各单项隐蔽工程

工程完工后,有些部分因为之前工程施工造成,很容易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所以,施工单位就必须要按照国家有关经验规范及标准进行全面的工程质量检查,进行初步的调试,整理技术资料,填写相应的《分部(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申请表》连同工程技术资料提交监理公司审核。

(三)中间验收和专业验收程序

①审阅有关工程质量保证资料。②对所含土建分项质量检验评定结果进行核验。③对所含设备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结果进行核验。④对所含设备试运行检测结果进行核验。⑤实地查验工程质量和对设备进行试运行检查, 并对工程量进行计量。⑥对验收工程的工程质量和工程管理质量作出全面评价, 形成统一结论,并将结论填写到有效文件中,加盖有关单位公章。参与验收的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各方不能形成一致意见时, 应当协商提出解决的方法,待意见一致后,重新组织验收。验收合格后,施工单位进行下一步工序。

三、分工明细,责任明确

如何较合理地制定日工作定额,对于项目经理部来说,往往是件很头痛的事情,日工作定额定的太多,各施工组经常完成不了任务,项目施工不但不能按时达到预期的进度,而且会打击施工人员的积极性,日工作定额定的太少, 又难确保实际施工进度达到计划工程进度要求。

我认为,可以在项目开工后,前期花一段时间进行观察测量后再制定日工作定额, 这段测试时间不妨称之为施工磨合期。在这段磨合期内,要让每位在新环境下作业的技术人员迅速熟悉技术规范,项目经理部通盘考虑计划施工进度,施工现场的实际地质条件,设备力量和当地劳务资源, 进而制定日工作定额, 落实到每位一线技术人员头上。

上文说过,具体的项目现场管理必须得依靠在一线的技术人员,制定激励措施必须能与日工作定额挂钩, 才能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工作积极性, 以主人翁的角色进行施工现场的设备、人员的有效管理。

总 结:工程管理的核心是对于施工现场的管理,更是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文明施工的关键,对施工现场进行科学化的有效管理,不仅将企业形象和声誉加大提高,而且也是获取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李胜利. 浅谈工程质量管理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

第5篇

摘要:建筑企业的项目管理是建筑行业管理的一个窗口,更是建筑企业形象的体现。项目管理的主要控制要素是质量、进度和成本。本文主要阐述了建筑施工中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在施工管理中的四个控制目标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项目管理 工程施工 原因 控制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建筑队伍随之壮大,建筑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建筑施工管理尤为重要。目前,很多建筑物,不论在设计,还是在施工方面的质量,都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和保证。但各专业工程施工中的交叉配合与协调工作,经常处理不当,到施工后期出现返工现象,造成工程投资极大消费,影响工期,严重的甚至带来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

一、施工中问题产生的原因

1. 技术质量方面。现代建筑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涉及的专业越来越多,安装的质量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每一

个专业都有自己的特定位置空间、技术要求,如果在技术上未能充分全面考虑,特别是一些交叉部位的细节考虑不周,同时由于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出现和应用,施工人员未能及时掌握,也会带来问题。

2. 管理方面。现行管理体制,施工单位的分包现象普遍存在,分包单位在工作范围的界定上很难做到十分明确。主观上各单位在利益

的驱使下,总希望相关单位承担更多的工作。往往造成工序上的遗漏,人为地带来一些问题,增加了协调管理的复杂性。

3. 文化素质方面。近几年来,建筑业长期外延扩大再生产的发展模式,导致民工、临时工、外包工的大量使用,安全事故80%以上发生在民工、临时工身上。这些人文化素质低,安全意识淡薄,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冒险蛮干现象普遍存在,成为多发事故的群体。据有关统计分析,90%左右的伤亡事故是由于违章指挥、违章作业造成的。

二、施工管理的“四大控制”

1. 进度控制。编制工程进度计划在项目实施之前,必须事先制定一个切实可靠的科学的进度计划。在制定工程进度计划时要有一定

的预见性和前瞻性,使进度计划尽量符合变化后的实施条件。在了解和熟悉图纸基础上,根据合同要求编好工程进度计划。根据进度计划配置人数、机械设备和周转材料,使投入的人力、设备、周转材料确保工程进度。为了确保总工期目标,编制各个阶段进度计划,必须实行分段控制,制订月计划、旬计划,用旬计划保月计划,用月计划保总计划,制订计划时一定要留下余地。

2. 成本控制。项目成本控制就是在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中,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把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范围之内,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项目经理是项目成本控制第一责任人,应及时掌握和分析盈亏状况,并迅速采取有效措施。项目经理和预算员要参与投标书的编制。项目中标后,要具体落实到项目部去完成。项目经理与预算员对标书确定的造价和工期最有发言权。

3. 质量控制。项目经理部要根据公司确定的质量目标,制定相应的质量验收标准,而且要使企业质量验收标准高于国家验收标准。严把材料质量关,主体结构质量关系到整体工程质量和安全,关系到每个职工生命安全,因此,必须确保主体结构质量。重视装饰质量,抓好关键部位施工。例如地下室、一层、顶层、层面、卫生间以及楼梯走道都是关键部位,越是人们不常去的地方,或是容易发生质量问题的部位,既是施工的难点,又是检查的重点,更应引起项目部的高度重视。

4. 安全控制。建立安全责任制。企业法人代表是公司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项目经理是项目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对安全工作负有重要责任。公司、项目经理部、班组,都要订立安全责任书,发生安全事故,各责任人和班组都要承担一定经济责任。确保安全设施投资到位,特别是企业改制以后,安全设施投入更不能省,一旦发生安全事故,造成的损失要比你安全投入的费用大得多,而且,造成的影响很大。

三、做好施工管理工作的方法

1. 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加强管理,是指在现有管理水平的基础上,针对影响工程质量品质的一些关键问题,从技术、人事制度上建立更有效的、更加科学的管理体制,明确每一个施工人员的目标责任,从而达到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

2. 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作为技术管理人员,要善于不断地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施工中协调部分的常见问题包括:电气部分与土建

的协调;给排水与建筑结构的协调;建筑的外表、功能与结构的关系;各种预制件、预理件、装饰与结构的关系、施工的特点、要求;各辅助专业之间的协调等。

3. 提高专业管理人员、施工人员业务水平、综合素质。工程质量的好坏与从业人员的水平素质不可分。在搞好管理的同时,应加强施工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和专业水平的提高,以及对新技术产品的了解掌握。培养施工人员的敬业精神与细致的工作作风,施工中不遗琐碎,不留后患。

4. 做好合同管理。合同是施工管理的出发点,项目部必须重视合同管理,认真参与合同的订立、变更,认真做好施工中发生的各类变更增减、改变的签证手续,认真掌握索赔知识,依法进行索赔。还要对合同订立、履行、管理进行评价,总结经验,提高合同管理水平。

5. 做好信息管理与施工现场管理。项目部应建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优化信息结构,实现项目管理信息化,提高项目管理水平。施工现场应做到文明施工、安全有序、整洁卫生,不扰民,不损害公众利益,是体现企业文明形象和管理的一个窗口。

6. 管理层的安全生产教育。施工企业对施工管理人员要进行定期培训,开展继续教育。严格执行班组自检、项目部抽检、监理验收等“三检”制度,把质量问题消灭在施工过程中。认真落实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使管理层的每个人员都重视安全,并把安全生产作为年终考核评比的一项重要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10kV配电工程 施工建设 质量控制 管理方法

为了更好的做好10 kV配电工程建设,确保施工质量安全可靠,我们就需要对配电网的所有关键部位或薄弱环节进行重点质量控制,并严格依据质量控制点的实际状况相对应的采取有效质量控制措施。在整个10kV配电工程建设过程中,质量控制点的设置规范与否也就决定了我们在工程实施中能否提前制定质量控制规划。将现场的工程施工按规划进行控制,保证工程整体质量达到相应的规定要求,为电网日后的安全稳定运行打下牢固的基础。

一、10kV配电工程质量控制理念

质量控制就是消除质量上所有不合格、不满意、不确定的因素,而工程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就是为达到预期的工程项目质量(包括项目的工艺或产品的好坏程度)而采用的相应施工技术和管理行为。优秀的理念催生了严格的质量要求,配电工程质量控制理念更好的对施工过程进行了有效地监视,并为排除工程建设中的各个阶段问题找明了原因。10kV配电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理念,将安全第一始终贯穿在整个建设过程和质量控制中。 “以人为本”就是在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中充分体现“相对等”的原则,在配电工程现场施工中,管理者与现场施工人员不仅仅是上下级的管理责任关系,更是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体贴的工程施工行为。各人分工明确,管理者更加注重对工人的尊重和爱护,工人工作更具有一份责任感和积极性。“预防为主”的目的是通过我们对施工规律的认识与掌握,将所有可能发生的事故因素降低到最低。在现场施工过程中,未雨绸缪,保持对工序质量和中间环节的检查,保障配电工程的质量控制。

二、影响10kV配电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

作为配电工程施工全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质量控制受到的影响因素众多,既有人为因素,也有机械材料方面的考验,还有施工方案工艺的影响,我们要对于每一个因素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便更好的在工程进行中开展质量控制,确保施工安全。

(一)人为因素。业主在对监理公司进行选择,挑选了合适的监理公司并进行委托后,在整个工程建设中就出来了:业主、监理公司、施工方这三大角色。业主的主人翁态度、监理公司的监理水平、施工方良好的技术与素质,这些无疑都成为影响工程好坏的人为因素。

(二)设备材料考验。在整个总的配电工程建设项目中,设备材料费用就占到总费用约70%,我们在对工程设备材料进行选择时要更加注意小心,严格按照规范选择合格优质产品,杜绝一切伪劣产品。如:在选用10 kV电缆头时,要采用10kV 交联聚乙烯绝缘全冷缩电力电缆头,同时需对厂家进行前期勘察,设备材料运至现场时需检查产品合格证、检测报告及与样品进行比对等等。因此防止“豆腐渣”工程,严格材料质量控制,是确保项目日后顺利投产使用的重要环节之一。

(三)方案工艺影响。作为施工方法的“领航标”,施工方案是整个10kV配电工程的“急先锋”。施工方案是否结合了组织、技术、经济、管理等情况对施工质量、工期和成本进行了综合考虑和全面分析。此外,工程建设通过工艺形成工程实体,施工的工艺管理是否到位也将会直接影响到超高压配电工程的质量优劣。

三、10 kV配电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方法

将目标管理和系统管理作为质量控制的手段,让10 kV配电工程项目能够从产品设计最终形成实体。制订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将控制管理的方法目标加以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同时不断增强施工单位及其管理人员的意识,保证施工材料的质量过关,做好项目的分部、分项工程质量控制,直至最后工程质量检验的全部完成。

(一)质量管理制度的制订。充分重视管理这一工程建设质量控制中的重要因素,“管理才能出效益”。作为整个配电工程的主要投资者和收益人,业主要在工程初期根据实际情况制订质量责任制度和质量保证体系,明确业主、监理、施工方各自职责。依托监理公司,让监理工程师对工程建设的全过程环节进行严控,并对各分部工程、各分项工程实施综合性全方位的管理。当然,业主也要在工程实施的全过程管理中配合监理单位的工作,根据配电项目的特点及可能存在的质量通病,做好攻关内容和质量目标的确定,并对施工单位的施工组织设计进行审核,明确实施方法、效果。

(二)提升管理者和施工人员的素质。管理的核心要素就是“人本”,人是直接参与工程建设施工的最主要元素。在选用施工单位时,应选择资质可靠、施工业绩好的单位施工,同时选用委托“够资本”的监理工程师负责现场的质量监督,充分发挥各方的主观能动性,最大可能的调动工作的积极性。在施工质量管理过程中,根据配电项目特点,真正要求施工单位作到“保证技术难度大,精度要求高的工作内容由经验丰富的熟练工完成;保证操作复杂的机械设备及工具由反应敏捷、应变能力强的工人负责;保证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并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防止不懂装懂、不按规定程序进行施工的行为”的“三保证、一防止”。

四、结论

10 kV配电工程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产品达到设计质量要求,保证顺利通过施工验收规范,这就是项目的质量目标所在。相应的约束机制和完善的质量管理是我们能够实现质量控制的重要前提。将质量管理贯穿于整个配电工程项目全过程中,并根据工期的推进、施工内容的变化、组织的调整进行有针对性的动态管理,优化资源组合。不断的完善质量控制体系和质量管理方式,保障质量控制应有的目的和效果,保证配电工程的建设质量,提高客户满意度,提高电力行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刘晖.浅析电力系统的负荷预测[J].安徽电力,2006.02.

第7篇

关键词:铁路机构编制信息系统 功能数据库设计 调整日志管理

中图分类号:F24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3-290-02

一、前言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实现管理信息化是机构编制管理的必然要求。机构编制工作是一种动态管理,数据信息量较大,为准确、及时地掌握各部门的最新数据,必须借助现代化管理手段,利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构建机构编制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机构编制数据的共享和处理,使工作人员避免大量的手工重复作业,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实现管理自动化、精确化。

二、系统应有的主要功能

根据机构编制工作需要,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机构的设立、撤销、名称变更;机构整建制划拔;编制调整;查询某一级机构的编制数,如行政管理人员编制数、服务人员编制数;查询某一级机构的部门设置,如某单位的科室设置和车间设置;查询某一单位机构定员表;按职务分类统计编制数额,如某单位科长、工程师编制数;查询机构编制历史数据;查询某一单位机构编制调整记录;机构编制组合查询和统计,即通过灵活的多条件设置进行查询和统计;查询结果的导出和打印;用户管理,实现不同类型的用户注册、权限分配、身份验证、功能管理、数据备份和恢复。

三、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包含存储机构编制信息的数据表,实现机构编制调整日志功能的数据表,以及实现其它辅助功能的数据表,如字典表、用户表等。

1.机构编制信息数据表。机构表:存储机构信息。含记录编号(关键字)、机构名称、建制级别、职责范围、成立日期、批准文号、类型、链接机构代码(外部关键字)等数据项。

编制表:存储机构所设的岗位定员信息。含记录编号(关键字)、职务名称、定员数量、定员类型、所属机构代码(外部关键字)等数据项。

2.机构编制调整日志功能数据表。机构编制调整日志表:存储机构编制调整信息。含记录编号(关键字)、执行文件号、操作类型、调整时间、调整单位等数据项。

操作日志表:存储机构编制调整中的每个数据操作。含记录编号(关键字)、操作方式(指插入、删除、修改3种操作)、操作表名称、操作日期、机构编制调整日志记录编号(外部关键字)、操作内容记录号(外部关键字)等数据项。

删改机构登记表:存储删除或修改的机构表记录的原值。数据项同机构表。

删改编制登记表:存储删除或修改的编制表记录的原值。数据项同编制表。

插入记录登记表:存储新插入机构表和编制表的记录编号。

上面列出的是基本数据项目,可根据实际管理需要增加其他数据项。

四、机构编制数据的组织

多级管理、部门繁多的机构数据和各机构所设的行政管理服务人员定员数据如何组织,是系统有效运行的关键。

1.组织的逻辑结构。各级机构采用树形逻辑结构实现(见图1)。每一个独立机构都是有唯一根节点的树状结构,其下属的机构是树上的一个分支。树形结构的特点是向上只有一个父结点,向下可以有多个子结点。与此相对应,每一个机构只能隶属于一个上级机构管辖,同时可以管辖多个下属机构。

设置一个名称为铁路局的根结点,其他结点可根据需要自由增删(对应设立、撤销机构)和剪切粘贴(对应机构调整)。允许设置多级机构,增加程序的灵活性和通用性。

2.结点的类型。结点有三种类型:(1)分类标识结点。如图1中的直属单位、运输站段、机务段等结点。这类结点作用是表示机构的类型,将机构树划分为不同的分支,而不代表具体的单位。(2)机构结点。如具体的××单位、××科室、××车间等。(3)职务结点。如站长、科长、工程师等,这类结点是没有子结点的叶子结点。

3.数据的存储。每个第一类和第二类结点对应机构表中的一条记录,并通过“类型”数据项区分一、二类结点,也可以另外设置机构分类标识数据表,专门表示第一类结点。

每个第三类结点对应编制表中的一条记录。

4.逻辑关系的存储实现。(1)机构的分级代码。在数据库中可采用分级代码的方式实现上述的树形结构,如直属单位为代码4,运输站段代码为41,直属站的代码为411,其余依此类推。这种方式的实质是通过一定的数据冗余来提高查询效率,优点是执行查询方便快捷,缺点是机构调整时操作比较复杂。(2)链式存储结构。采用树形链式存储结构实现。在数据表的每个结点记录中存放相关链接结点的唯一编号,例如每个结点记录中存放其父结点记录的编号就是链的要素。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机构编制调整实现简单,例如机构整建制划拔时,只需将其从一个结点剪贴至另一结点,更改链接域的父结点记录编号即可,缺点是查询时需要编程进行各个结点的遍历。在对操作速度要求高的情况下,为避免频繁读取数据库接口,可以将机构表和编制表中最常用的基本信息从数据库导入内存中,用兄弟链表表示法(左链接域存储子结点地址,右链接域存储兄弟结点地址)组织实现。

5.上述结构的特点。树形数据结构本身具备递归的特点,可以使用递归方式或堆栈方式从任意一个结点开始,遍历其所有子结点的信息。本方案中将直属单位、运输站段、直属站等分类标识结点作为实体,而不是所为属性来设计,就是为了从设计上实现树形结构的统一性。从而使设计统一的程序段来查询和统计任意一级机构的下属所有机构的信息成为可能。也就是说,统计全铁路局的机构编制信息和统计所有运输站段、统计所有机务段、统计某一单位或科室的机构编制信息采用相同的方法,都是对机构树中的一个分支进行操作。

五、分级管理

根据机构编制工作归口管理、分级负责的特点,设立铁路局和基层单位两级用户,按照各自的管理权限,进行机构编制数据的录入、维护、查询、统计,从而构成全局范围的机构编制数据,实现信息共享。

1.网络功能。系统采用C/S或B/S模式设计,实现多用户管理。数据集中存储在服务器的数据库中,用户在客户端通过网络连接访问服务器数据。

2.用户权限划分。用户权限是指不同的用户对于不同的数据对象允许执行的操作权限。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数据对象,二是操作类型。

按照实际工作中管理权限的划分,在机构编制管理信息系统中,规定每项机构编制数据只有唯一的用户可以进行录入和修改。一方面明确管理职责,另一方面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

按数据对象权限范围将用户分为全局用户和普通单位用户。全局用户可以查询所有数据,并对管理权限内的数据进行录入、修改。普通单位用户只能对本单位范围内的数据进行操作,即得到授权对机构树的一个子树进行操作。

机构的设立、合并、撤销,只有该机构的上级管理用户才有权进行。例如:只有全局用户才能执行设立、撤销基层单位的操作,基层单位本身无此权限,即超出了授权的子树范围。基层单位用户有权执行单位内部机构的设立、撤销操作。

另外,设置只有数据浏览功能、无录入修改功能的全局用户和普通单位用户,供特定的管理者(如主管领导)使用。

3.数据的安全性。(1)采用用户身份和密码验证的方式,防止其它人员非法获取数据。(2)执行授权的访问控制机制,普通单位用户只能对机构树中对应本单位的子树进行操作,防止越权使用资源,起到分级管理和保护数据安全的作用。(3)采取数据加密算法。包括对不同数据采用何种加密算法以及密钥的选择,应综合考虑执行效率与安全性之间的平衡。

六、机构编制调整日志的管理

要做好机构编制工作,不仅要掌握当前机构编制信息,还要掌握机构编制的历史数据,以及单位机构编制调整的过程,以便进行不同时期的比较和分析,进而作出决策。为此,在机构编制管理信息系统中增加调整日志功能。

1.撤销操作恢复前期数据。简单的做法是定期备份数据表,在需要前期数据时导入备份。更完善的实现方法是建立调整日志表登记机构编制调整过程。

由于设立、合并、撤销机构,机构更名,调整编制的功能都是进行机构表和编制表记录的插入、删除、修改操作,因此,可以登记每个操作的信息,形成日志。反向执行日志就可以恢复前期数据。

2.撤销操作的方法。对机构表和编制表的更新操作,需要详细登记操作前的内容,才能完成撤销操作。为此设置机构编制调整日志表和操作日志表。

在应用层,用户提交一次机构编制调整操作,就在机构编制调整日志表中登记一条记录,登记的项目有执行文件号、操作类型、调整时间、调整单位等。在实现层,该调整操作分解为对机构表和编制表记录的一个或多个插入、删除、修改操作,相应地,在操作日志表中登记一个或多个记录,每个记录表示一个操作,登记的项目包括操作方式、操作数据表名称、操作日期、操作前数据项内容等。

日志表登记操作和机构表、编制表的更新操作放在一个事务中处理。撤销时,根据操作日志表的登记项,对插入的记录执行删除操作,对删除的记录重新插入,对修改的数据恢复旧值。

3.机构编制调整日志的优点。(1)能够通过执行撤销操作,将数据库内容恢复到以前某一个时点的状态,与数据备份功能相结合,加强数据的安全性。(2)能够得到某一个时点的机构编制信息,进行不同时期的对比分析,并且能方便地完成提供资料、上报报表的工作。(3)能够通过对日志数据表的查询,得到某一单位机构编制调整记录。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机构编制工作涉及大量数据,需进行统计、比较、分析,以保证机构编制的合理性,仅靠电子表格等办公管理软件难以满足机构编制数据管理的需要。本文从实用功能和技术要点方面分析了机构编制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以提高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效率,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严蔚敏,吴伟民.数据结构(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

[2] 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第8篇

论文关键词:企业知识管理 文献研究 OEM企业知识管理

1导言

20世纪9O年代开始,受到知识经济有关研究的影响和推动,企业知识管理逐渐成为我国学术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焦点。

从企业知识管理理论的发展来看,当前的研究重点正由第一代知识管理向第二代知识管理转变,与第一代知识管理只强调知识集成不同,第二代知识管理包括知识生成和知识集成,同时强调两者的平衡。从国内外企业知识管理实践的进展看,英国石油公司、施乐公司、IBM公司和中国惠普公司、TCL公司等的知识管理实践是其中的代表。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我国的学术界和企业界更多地是把企业知识管理作为一种企业战略来对待。分析国内外知识管理战略理论与应用研究的现状可以发现知识管理战略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战略管理中的资源观和市场观;知识管理战略划分为基于资源观的、基于市场观的以及基于流程导向的3个流派;知识管理战略的应用研究主要在企业中进行。在操作层面,可以在总结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类型、选择依据及评价要素的基础上,运用适当的分析工具探讨企业知识管理的构架o

通过以上基本梳理,我们可以对企业知识管理研究有一个大致了解。为了进一步推动企业知识管理理论及实务研究,作者将在本文中对重要及新近的有关书籍、博士论文等重点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研究打下可靠基础,同时为类似研究提供借鉴。

2 12本重要著作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的“哈佛商业评论精粹译丛”之知识管理》一书,是国际上知识管理乃至企业知识管理领域最重要的经典读物之一。该书包括了8个方面的研究内容,主题依次为知识型企业、知识创新型企业、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个人的学习能力、组织整体的学习能力、学习型历史文献、再造公司的研究活动和专业智能的管理,作者对之的系统化概括见图1

概言之,知识型企业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学习,从而更好地存活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员工与整体的学习能力、知识管理工具、组织结构设计以及激励系统是四个重要的元素。简言之,学习能力、管理工具、组织设计、激励系统是企业知识管理的四个重要维度,它们的互动,影响并不断改造着企业自身的结构,从而为其适应外部环境、赢得竞争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由此作者提出知识管理的四要素模型(图2)。

继续来看4本国外学者的研究著作。《智慧型组织:绩效、能力、知识一体化管理对领导层如何创建并发展一个适应未来的理想型组织做出了深入剖析。全书分为组织化学习、绩效管理、能力管理、知识管理和智慧型组织五个部分强调真正了解学习过程的重要性;指出绩效管理最重要的手段是围绕计划与发展展开的各项讨论;强调清晰认识组织能力管理基本概念的重要性;认为知识管理是一个创造获取、积累、分享和应用知识的过程;提供了一系列可操作的步骤和结构,以便通过评估组织现状来提高组织成员能力,达到造就智慧型组织的目标。而《知识管理:有效实施的蓝图》没有纠缠于学术理论重点关注了知识在提高组织绩效上的作用。本书对知识管理涉及的领域进行了广泛调查,从理论和战略到技术、工具和变革的环境,提供了建立和管理知识管理试点项目的方法,尤其要指出的是本书还建立了一个理论框架来指导如何利用知识管理的方法和技术,改进组织能力、实现战略目标。《个人平衡记分卡》提出的个人平衡计分卡方法是作者所提出的全面绩效计分卡的一部分,包含了对自我认知、自我发现和自我控制的探讨。个人平衡计分卡提供了企业人员管理及改善企业战略、文化和效率的系统方法,能够改变员工行为,提高员工的自我意识、个人责任感和积极性,其本质就是“自我认识+自我学习+思考+行动+挑战+幸福感+个人抱负与个人道德行为及公共抱负匹配=个人和组织持续发展”。《大雁的力量:信任创造绩效》认为高信任是组织成功的重要因素。本书将信任的概念引入现实的工作,其指引主要集中在四个原则上,即有能力、公开、可靠和公平,对应的实践包括八项,即选择合适的人果断地领导、告诉他们数字分值、行为正直、使他们负责、给予反馈、了解他们关心什么和不断学习。本书包含了很多案例研究和操作性指引,对企业组织的相关实践具有直接的借鉴价值。

再来看7本国内学者的研究著作。

(1)实务派。《知识管理:理论、技术与运营》一书的写作要旨在于:揭示知识管理的生命力所在;通过知识转化的规律来研究知识的运作机制;从管理科学角度,构建知识管理的理论体系;从管理实践角度,研究知识管理技术的基础理论;从知识管理到应用价值的实现角度,研究知识运营的相关理论;提供研究知识管理的知识资源。作者认为该书的框架有新意(图3),

内容虽较为庞杂,但在散乱处仍有思想的火花。《知识管理:正确概念与企业实务》作者陈柏村是台湾AmazonKnowledge On-demand Inc.的执行长,全书以知识管理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迷惑为出发点,从知识管理发展脉络、知识管理原理与应用剖析、知识策略规划以及知识管理导人流程与实务四个方面,系统论述了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该书内容涉及知识成长与学习发展动态模型、知识管理四大原理及若干智慧资本发展的实践经验与操作流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操作性,对企业具有直接的借鉴作用。《知识管理理论与实务全面总结了重要的知识管理理论,将知识管理的观点分为基本概念、策略、流程、科技、组织管理和实施六个方面,并对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介绍,通过入作者在知识管理领域的研究成果和丰富案例,说明了知识管理理论如何应用于企业管理实践。

(2)学院派。《:企业知识管理》的绪论很精彩,有“提纲挈领”之功用。虽然该书建立的研究框架 ‘的水平有失水准(图4),

但也构成一家之言。《企业知识管理方法论研究:利益协调软系统方法论的应用的突出特点在于,将利益协调软系统方法论纳入系统方法论,再结合企业知识管理本身的方法论,提出了企业知识管理的系统方法论。全书首先介绍了知识管理及其方法论、系统方法论新进展、行动研究范式等企业知识管理方法论的理论基础,然后对现有的企业知识管理理论进行整合,其中“多视角知识演化具有独创性。进一步该书提出了知识管理问题情景下的企业系统隐喻,并以一个实际企业为对象进行了检验。全书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基于行动研究的企业知识管理方法论的逻辑步骤与框架并对之进行检验。《企业知识资本管理及其绩效评价主要研究了企业知识资本管理的机理和绩效评价的方法论,具体内容包括¨从知识生产及消费的角度,分析知识商品化的条件及过程,进而得到知识转化为资本的一般路径;探讨了知识资本的生成、积累、扩张机理基本模式;分析了企业知识流动及显隐性知识转化的过程;建立企业知识资本的价值链,以之为基础分析企业知识资本绩效,并提出了基于实物期权的知识资本投资决策方法;从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的角度分析其与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联,给出了运营对策。教材《企业知识管理n的框架体系的逻辑性较好,但在具体章节内容的衔接及安排上不够紧密,其中“企业知识管理风险的预警~节很有新意,可对企业知识管理形成指导。

3  5篇博士论文

在作者研究过程中,通过查找中国期刊网,发现了5篇和“企业知识管理”直接相关的博士学位论文。考虑到博士论文研究的理论性和系统性,故在此按照一定的主题顺序,对这5篇文献中的有关内容进行综述。

(1)知识管理的历史发展

作为一个哲学或认识论上的概念,苏格拉底、柏拉图、苟子等对“什么是知识”进行过论述。作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影响因素,则是从熊彼特、奈特、哈耶克等开始,历经德鲁克、马尔萨克、马克卢普、鲁宾、库帕、罗宾逊、泰勒、谢曼特、罗默等人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考察,揭示了知识在其中的作用,从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同时,现代经济学关于企业本质的探讨和研究,逐步发展出以资源为基础的理论。它把企业视为各种有形、无形资源的集合,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企业所独有的宝贵资源。在它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理论,将知识作为企业发展特有的资源。企业的资源观与经济学中对于知识作用研究的融合催生了知识经济理论的到来。

(2)知识管理及其主要学派

知识管理是通过获取、创造、选择、分享、应用和更新等活动来管理企业的知识,并实现将合适的知识在适当的时机用适当的表达方式传送到合适的人手中,以提升组织绩效和价值创造。EarlMichael基于他在案例研究、与20位知识首席执行官访谈、公司知识管理研讨会和专业杂志上发表的文章等四方面的资料,对知识管理的工作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整理,将知识管理工作划分为系统、图解式、工程、商务、组织、空间、战略七个学派,其中前三个又划为“技术方法的,第四个为“经济学的”,后面三个称为“行为学的”。

(3)个人知识、组织知识及其相互转换和作用

关于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相互作用的研究,最著名的是Nonaka提出的SECI模型。这一工作基于Polanyl对知识的划分,即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Nonaka基于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及其相互作用和促进的深入认识,尤其是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在知识的转化、运用和创新中的相互联系,提出了SECI过程模型。将SECI动态过程与对应的创新活动的场所相联系,Nonaka又提出了创新活动相互作用的共享空间“吧”。

(4)企业知识管理理论

企业知识管理理论建立在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基础之上,以企业知识理论、知识资本理论和组织行为理论为核心。企业知识理论是一科新的管理思想,它是基于分析知识的基本特性如隐含性、实体性和共享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对知识经济社会中企业的基本特征和行为提出了全新的解释。知识资源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进行企业管理必须重视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知识资本理论是知识经济社会中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指导理论,是现代经济增长方式条件下企业经营战略、企业能力及经营优势分析的新方法与新思想。知识资本理论为现代企业尤其是知识型企业的知识共享、交流、应用、创新和保护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根据企业知识管理的实践,可以将知识资本划分为人力资本、市场资本、结构资本和知识产权四部分。组织行为理论是建立在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和政冶学等等多门行为科学基础上的一种管理思想的结晶,它研究企业等组织中人的行为、态度、角色、取向以及组织动力、组织文化、组织设计和组织创新等等,为企业组织有效地实施知识管理指明了方向。

(5)企业知识管理的构架与流程

概要地说,企业知识管理的构架包括人力资本管理、组织结构管理、信息技术管理、企业文化营造和合作网络管理,而企业知识管理的流程则包括知识的采集与编码、知识的积累与存储、知识的共享与交流以及知识的创新与增值。

(6)企业知识流管理

在研究过程中,作者还发现了l篇重要的期刊论文《企业知识管理的内容框架研究》,针对企业知识流管理,文章提出了企业“知识流小车”模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因此在此进行转述。在企业知识流小车模型中,小车的最上部,企业和企业外部实体:之间形成一个知识流环;在小车的中间,员工个人知识和企业的公共知识库之间形成了第二个知识流环;在小车的底部,是三个“轮子”,分别是知识创新、知识共享和知识应用,正是这三个轮子持续不停地运转,才保证了企业知识流系统正常的新陈代谢,推动了整个企业知识流的良性流动。

4结语

第9篇

    一般来讲,企业自身很难对知识管理的方法及其实施有深入的认识,在其实施知识管理时,需要借助相关咨询公司的力量提供系统的知识管理方法论指导。咨询方的项目经验和咨询能力对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将是很有裨益的,当然这只是一方面,企业方对知识管理的认知及对其实施的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有准备的企业方、有能力的咨询方再加上有效的知识交流和沟通,才能最终导出可操作的实施方案。这里我们还需要强调一点,即知识管理的实施一定要和企业的愿景和目标相结合,并需要根据业务战略确定相应的知识战略,这样才能使知识管理融入企业的战略之中,真正发挥价值,避免为知识管理而知识管理的倾向。

    知识管理毕竟不像ERP等项目,后者已经有了相当多实践的积累,并且人们已经总结出一些具有共性的成功经验,某种程度上也已上升为方法论。而知识管理则不同,一方面实践还尚缺乏,另一方面大多的知识管理实践还多从技术角度出发,对知识管理本身的认知就有偏颇,这些都造成了知识管理实施方法论提炼的困难。本着对知识管理“技术—社会”系统的认识,再借鉴其他企业信息系统如ERP的实施方法,我们可以试着探寻知识管理实施策略的总体思路。

    对一个具体的知识管理实践来说,对企业知识管理现状的认知是第一步的,此时需要进行现状调查和分析,确定其成熟度,并进而归纳出相关的需求,为达到这个目的,我们需要有一个知识管理认知模型。有了认知之后,就需要确定导入知识管理的总体策略,是一次性全面导入还是渐进导入,是偏于对系统的管理还是偏于人的管理,选择怎样的平台,都是知识管理策略模型所要考虑的问题。在知识管理策略的基础上,还需要一个规范、明晰的、阶段化的知识管理实施路径,这方面需要强调项目管理和变革促动的作用。而为了保证知识管理实施的有效性,需要有一个测度模型去定性或定量地测量知识管理在实施路径的各个阶段所取得的成果,并对实施形成反馈和调节。这样,知识管理实施方法论应该包括四个模型,即知识管理认知模型,知识管理策略模型、知识管理实施模型以及知识管理测度模型,如图2所示。在具体实践中,需要将它们有机整合,具体来讲,就是“从认知开始,沿知识管理实施路径,以策略推进,以测度反馈,最终实现全面知识管理。

    二、CKM的相关策略

    人和技术是知识管理活动的两个主要维度,无论强化哪个维度的作用,都可以促进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的转化,推动知识螺旋运动的发展。但是,人和技术在知识螺旋运动的各个阶段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对于特定的组织来说,在实施知识管理战略时选择哪个维度作为重点,亦或是两个维度同时兼顾,是一个两难的选择。英国经济学家情报社(EIU)和IBM公司对北美、欧洲和日本的38家公司的调查表明,每一家公司的知识管理策略各不相同。Hansen等人在进行了大量的调查之后也指出,一些公司依靠计算机管理知识,而另一些公司则以传统的方式使员工之间共享知识。公司应该选择正确的知识管理策略,任何错误的选择,或者是试图二者兼顾的策略必将给公司以致命的打击。本文以知识管理的两个维度为出发点,将企业的知识管理策略分为三种:信息化策略、人性化策略和综合化策略(如图示)。

    1、信息化策略

    信息化策略是指单从技术一个维度管理知识的策略。这类公司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主要依靠显性知识,很少依靠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那些提供标准化产品或服务的公司,提供成熟产品或服务而不是依靠创新的公司,如管理咨询公司、设计事务所、传统的制造业公司等,大多采用信息化策略。由于这类组织主要利用原有的知识进行重复性的生产或经营活动,因此快速获取知识是企业制胜的关键,而信息化策略正好可以满足这一要求。美国的Andersen咨询公司、 Ernst& Young咨询公司主要为客户提供成熟的、标准化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或知识管理系统方案,使用的主要是显性知识,因此公司内部的知识管理系统对他们的成功非常重要。这两个公司分别投资500万美元用于建设知识管理系统,并采用“从人到文档(people-to-documents)的方法将员工所拥有的隐性知识显性化,从而使全体员工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公司的知识管理系统为客户创造价值,这两个公司为此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另外企业的经营战略也决定其知识管理策略,如一家癌症研究中心将自己的经营战略确定为“利用原有的知识而不是创造新知识为病人服务”,他们开发了一个专家系统,将500多种疾病的症状和专家建议的治疗方案输入系统,医院只雇佣那些资历较浅的医生或者护士就可以为病人提供最好的服务,病人甚至通过电话就能得到专家系统的治疗。据统计,这个系统中的每一种疾病平均每年的使用次数是8000次,因而大大降低了医院的服务成本。

    2、人性化策略

    人性化策略是指单从“人”一个维度管理知识的策略。这类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依靠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而不是公司现存的显性知识,公司的经营战略也是以创新产品(或服务)而不是成熟产品(或服务)获取市场价值,公司更多地生产定制化而不是标准化的产品或服务,如战略咨询公司、维修公司和餐饮公司等。美国的HP咨询公司主要是为客户提供经营策略等服务的战略咨询公司,它的经营主要依靠咨询人员的隐性知识而不是公司现存的显性知识,这家公司的知识管理策略就是~种“从人到人(people-to-people)的人性化策略。HP公司的部门分布在世界各地,公司的咨询人员和工程师经常穿梭于各个部门以交换看法。公司规定所有人员必须乘座同一架飞机旅行,以便增加员工之间交流的机会,公司甚至不限制旅行的预算。公司还鼓励员工成立跨部门的“学习社团” (Learning Community),以共享最佳工作法(bestpractice)和实践技能,这种学习社团与上文提到的实践社团相似。施乐公司起初希望为其维修人员建立一个知识库,以便帮助维修人员寻找最快和最佳的维修方案。但这个想法最终失败了,其原因就是维修人员之间的知识传递主要依靠面对面的交流,通过“讲故事”(storytelling),而不是计算机网络。这个公司进而致力于在维修人员之间培育非正式学习团体,使公司的经营战略获得了成功。

    3、综合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