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经济发展的挑战

时间:2023-09-22 15:32:57

导语:在经济发展的挑战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经济发展的挑战

第1篇

长期以来,我们并没有把教育作为引领中国经济发展和增长的一个重要领域。下面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探讨当前我国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对未来教育改革的方向提出思路。

一、经济增长的未来趋势

上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在其著作《经济成长的阶段》一书中,按照不同的经济形态,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作出了阶段性分类,大致可简化为传统经济社会和现代经济社会两个基本社会形态。对任何国家而言,由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变迟早都会发生。

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传统经济是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如农林牧副渔等行业,只能保证人们的基本生存而谈不上很高的生活质量,而现代经济则不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如现在的日本、新加坡、丹麦等国家,它们的自然资源并不丰富但生活水平依然可以很高。

关键在于,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变,需有一个过渡,罗斯托称之为“起飞阶段”。经济发展处于“起飞阶段”时,整个社会将发生很多质的变化。其中最为重要的两点,就是产业结构的工业化和社会结构的城市化,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从“起飞”开始到完成的标志,也就是这两方面的变化过程。

当前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何种阶段?只有明确回答这一问题,才能看清楚中国教育的实际需求究竟是什么。罗斯托的理论给出了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在此背景下,还需要深入考察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的细致变化。

产业结构由人们的消费结构决定。从居民收入支出占比的角度来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重心将逐步从农产品过渡到工业制成品和服务产品,与此相对应,产业结构将经历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服务业经济的过渡。

从社会结构来看,发达国家的农业人口比例均在5%左右。从1950年到2005年,日本农业人口比例由50%降至2.9%,韩国由63%降至6.4%。而截至2011年底,中国大陆的农业人口比例首次低于50%,达到47%。这意味着,城市化是未来20年左右我们国家的核心问题,绝大多数的农民需要从农业生产中转移出来。

我国经济增长发展了30多年,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成熟期。实际上,我们仍然面临着产业结构变化、社会结构变化和国际地位变化三方面的主要问题。

一个国家经济的“起飞阶段”大概需要经过多少年?以战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亚洲四小龙为例,基本是从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起飞”,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经济发展速度开始放缓,在将近40年的时间里完成了“起飞”。需要注意,这都是一些小国家的发展历史。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起飞阶段”需要经历50~60年,也就是说,还需要近30年时间来完成经济“起飞”。可以说,城市化是未来20年最重要的进程。如果要将我国农村人口比例降低到10%,意味着还有近40%的人口约5亿多人需要从农业生产中转移出来,按照当前一年2000万左右的转移量,需要25年,可知城市化依然任重道远。

二、教育面临的挑战

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可以看出,教育需要解决的,也就是如何培养工业化人才,如何解决城市化过程中的教育需求,如何培养适应特殊国际化的经济、政治、法律等各方面人才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当前中国教育面临着四个方面的挑战。

第一,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农民工”是当前中国的一类特殊人群,实际上就是城市新移民,因为他们不会再回到农村生活。将其称为“农民工”,原因在于没有城市户口,但事实上他们已经在从事非农业生产和工作。

每年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城市,不论从事工业生产还是服务业,都需要有基本的职业培训,国家对此要重视起来。国内目前的职业技术学院,其目标实际上并非培训农民工,而更多是面向未能考取大学的“城市人”。专门为农民工服务的职业技术学院,并不一定要修学位,但一定要有对其职业能力进行培训的过程。

职业技能教育属于公共投入,企业有时不愿意为此花钱,因为企业培养之后并不一定能留住人才。作为一种“公共品”,对教育的消费不能“排他”,由此职业培训教育常常是市场失灵的,企业也就不愿意进行教育投入。

另外,农民工参加培训还有“机会成本”,给参加培训者提供部分补贴,能够吸引更多农民工自愿参与。由此,如何提高整个社会的基本职业水平,是政府应当考虑的事情,但这一方面,并没有引起真正的重视。

第二,农民工子女的基础教育。目前的2.5亿农民工,他们的子女约有8000万。其中,约2000万随父母进城,另外6000万则与父母分居,留守在农村。农民工子弟的基础教育是否得到了妥善安排,是政府和社会必须关注的严峻问题。

随农民工父母来到城里的小孩,由于没有户口,得不到入学指标而上不了正规学校。可是,基础教育是最不能耽误,最不能等待的。另一方面,农民工子弟不应当受到社会的歧视,否则会因未能受到很好的教育而引发青少年犯罪问题。

对于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居,而引发了父母与小孩双方感情缺失等问题,从而造成极端心理危机。留守儿童的基础教育,则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某些地方的小孩仍然需要走很长的山路去上学。如此,随着城市化的深入,将来如有5亿农民工,他们子女的教育问题又将如何解决?

第三,创新人才的培养。前3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中,我们的重大创新非常少,低端制造业可以跟着国外走仿造的路子,作一些小改进。今后,我国中小企业光靠“山寨”将越来越没有市场,其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创新引领。那么,为创新人才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制度,将成为当务之急。

第四,国际人才的培养。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重要,我们不光需要国际化的商业人才,能够参与国际事务或者在国际机构中任职的政治、法律等各方面人才都有极大需求。

三、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面对这些挑战,如何进行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作者认为可以着重从七个方面入手。

第一,政府在城镇基础教育的投入和改革。这意味着,政府不单要增加基础教育投入,还需要进行相应的体制改革。比如在入学条件方面,能否接纳农民工子女享有与城市户口拥有者子女同等的入学权利?对于基础教育,不能仅考虑受教育者将来是否能够成才,而应当看到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长远影响。对于教育的投入,并非只有受教育者受益,而是能够使得整个社会受益,从而减少很多维持安全的成本。

第二,政府在职业培训方面的投入。目前,我们每年有近200亿元的职业技术教育投入,但方向有所偏差。职业培训不能仅为城市居民提供,而是要将培训覆盖面进一步拓宽。同时,职业培训不能以获取学位为导向,教育主管部门需要严格规制教育层次。以美国加州的公立大学教育体系为例,其第一层次是研究型的加州大学(UC),分布在全州的10个校区,以培养研究型人才和从事高端科研为主;第二层次是有近20个校区的加州州立大学(CSU),主要培养高级职业人才,规定最高只可授予硕士学位,不授予博士学位;第三层次是教学点遍布加州的社区大学(CC),入学门槛低,学费也非常低廉,其主要目标是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进修。社区大学使得美国普通劳动者的素质达到了较高水平。可以看出,高等教育不仅仅需要培养研究型人才,还要在其系统中有层次的培养高级“蓝领”。

第三,高等教育资源的均衡分布。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资源过度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由此造成了就业难、“蚁族”毕业生等一系列问题。资源分布不均的结果,最终造成了人才的浪费。在广东、浙江、江苏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有办学的现实需求,然而由于制度约束,高等教育却很难发展起来。需要看到,高等教育资源的均衡分布,同样是缩小地区差别的重要措施。

第四,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改变。特别针对本科教育,我们近年来作了很多改革的尝试,但仍然走不出“计划模式”。现代高等教育,应当以激发学生兴趣为核心。按照“计划模式”进行的高等教育,高校中的各个学院并不考虑如何吸引学生,无论教学水平怎样,生源都能够有保证。这种情况下,教师就不太可能会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本科阶段,文理科结合的通识教育是学生发掘和培养兴趣的基础,而自由选择专业则是激发学生兴趣和创造力的保证。如果专业选择不是个人兴趣的结果,学生就会被各种社会概念所胁迫,去选择自己并不喜爱的专业,如此一来,也就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创造力。

第五,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一直以来,我国教育主管部分将大学分成重点、“985工程”、“211工程”、“二本”、“三本”等各个等级层次,这在体制上使得很多高校的发展受到制约,形成恶性循环。客观上的学校水平和层次,应当由社会评价决定。另外,高校的去行政化,其重点并非取消各层次的组织程序和人员的行政级别,去行政化核心应当是减少行政主管部门对高校的干预和高校的行政系统必须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

第2篇

引言

自1978 年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GDP 增长率一直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与此相对应,我国也积极参与世界经济,逐步加入到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通过不断融入到世界经济中来进一步深化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因此,要不断深化对外开放政策,促进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一、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机遇与挑战并存

2001 年,我国加入 WTO 组织,随着这十几年来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果。世界区域经济的发展也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多机遇,比如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进入我国发展,它们的融资将推动我国的经济;先进国家的管理经验也给我国经济管理更多启示,我国正通过向先进国家学习经验拉动彼此之间的距离;我国正利用现有的资源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通过对外贸易可以使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在世界区域经济的格局下,我国正立足自身特色,在世界竞争中扎稳根基,提高经济竞争力。

(二)独立与互利的平衡

在区域经济中,我国的经济发展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则需要我国以独立的方式发展。我国不仅要依靠跨国经济集团的资金投入向前发展,我国还需要依靠自身资金完成经济增长;我国需要发展富有自身特色的产业,只有自身独具特色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相应的地位;我国需要加快完成产业结构调整,走出过去以低端、密集的加工形势赢得的些微优势,而要以科技的力量发展产业,让经济发展更有潜力;我国需要以广大的市场作为优势,吸引亚洲地区、亚太地区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快经济的发展。

(三)投资与冲击的风险

区域化经济的发展,使国际性的融资增多,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得到大量的经济投资,这些经济投资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然而在我国经济的发展正逐渐走向一个平缓期,同时目前其它国家与地区也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呈现观望的趋势。十的召开,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又呈现一个新的格局,国外大型企业与跨国型企业都暂时保守的姿态。同时,我国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贫富差距过大、社会矛盾加剧等问题使我国经济结构出现种种危机,这些危机将限制我国的经济对外发展。

二、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立足于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充分利用有利于自由贸易的国际秩序和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依赖要素投入和外源型技术进步,中国经济实现了长达30年的高增长,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全球制造中心,被誉为“中国奇迹”。随着国际和国内市场条件的新变化、要素成本的上涨和资源环境约束的加强,要素驱动的经济发展战略局限性开始显现。首先,过度依赖要素投入驱动经济增长,尤其在包括人口和土地红利在内的“要素租金”枯竭的条件下,经济面临报酬递减和资源环境约束的瓶颈;其次,由于过度依赖外源型技术的引进和吸收,在国际竞争中,中国企业和产业仅仅拥有比较优势,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环节;最后,在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逐渐丧失的条件下,如果不能通过科技创新获取先发优势和实现从外源型技术向内源型技术的转变,中国经济将可能步入“中等收入陷阱”。

近年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开始酝酿启动新的科技产业革命抢占新一轮国际竞争前沿。发达国家的新战略举措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发达国家不断加大包括清洁能源、纳米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和机器人在内的新兴技术及其产业化研发投入的背景下,中国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调整产业结构上如果不能与世界同步,将再次扮演技术引进和追赶者的角色;二是新的制造方式变革,如数字化制造将进一步加快新产品研发设计和制造的速度,从而改变全球技术、要素和市场的配置机制,极大地冲击中国制造现有的优势。无论从国际还是从国内条件看,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占主导的驱动因素不再是要素投入和外源型技术进步,而是科技创新和内源型技术进步。

对于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先后提出“向科学进军”(1956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88年)、“科教兴国战略”(1995年)、“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2006年) 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2年)。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但是受要素驱动发展战略及其思维的影响,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现象依然存在。无论从总量还是从结构指标上看,科技创新和内源型技术进步都远没有成为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内生力量。

三、中国经济对外开放发展战略

(一)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路径选择

20世纪 90年代末至今,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世界领先。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美欧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屡受重创,复苏势头不强,增长速度也较缓慢,高通胀、高失业持续不断,虽然中国不可避免地受到世界经济形势低迷的影响,但是相比之下仍然在发展之中,经济增长也仍在继续,这与中国在实现其发展战略中所选择的路径有着密切的关系。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是实现发展的基本路径,是人类经济发展的一种比较好的体制和机制。有学者指出,在人类的经济活动中,经济的市场化是一种较为重要的表现形式,它对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市场经济对推动人类的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今后的发展路径,多数学者认为,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 二是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并建立以消费为主的战略结构,推动就业增长; 三是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距,通过地区间产业梯度转移,实施国内版“雁阵模式”; 四是实行对外开放的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并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全新的战略目标,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推动中国实现贸易强国的目标。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期,高投入、高能耗、低成本的增长模式不可持续。为此,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一是需要坚持“四化同步”。继续坚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四化同步”发展道路。二是转变出口增长方式。如何从盲目强调扩大出口和吸引外资的增长方式转变成为内需支撑性增长方式,关键是如何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与调整,关注贸易平衡和资本项目平衡。我国需要从主要依靠低附加值产品粗放型出口增长模式转向以高新技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出口的现代出口增长模式,以拉动出口增长。三是加强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相结合。我国需要注重能源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将保护环境,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保障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基石,并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加强环境保护,需要严格落实责任制度,进一步完善环保法规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和完善社会力量参与环境保护的工作机制,真正做到环境保护。

(三)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第一,改革涉外投资管理体制。包括改革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现在我国外汇储备高达3.9万亿美元,为什么还要放宽外商投资准人、利用外资呢?这是因为,利用外资不是简单地引进资金,更重要的是获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市场机会,这些都不是有钱就能买到的。利用外资是我们的长期方针。目前,我国利用外资仍采取逐案审批加产业指导的管理方式,审批环节多,影响了外资的积极性。为改变这种状况,去年我们有一个重大探索,就是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实行准人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方式,只要没有列人负面清单的行业,企业投资都不需要审批。需要强调的是,自贸区不是搞“政策特区”或“税收洼地”,而是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探索创新经济管理模式。下一步要研究扩大自贸区试点,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纳人试点范围。

第二,扩大内陆和沿边开放。过去,我国对外开放主要是在沿海地区,内陆和沿边地区对外开放相对滞后。今后扩大开放的最大潜力和回旋余地在中西部地区。要抓紧制定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相关规划和具体方案,重点推进与周边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造孟中印缅、中巴经济走廊,沿线各地要找准定位、密切配合。要大力推动内陆与沿海沿边通关协作,把“关检合作”改革试点扩大到全国,加快提升中西部地区通关效率。

第三,坚持多边和自贸区两个轮子一起转。现在世贸组织成员涵盖我国98。以上的对外贸易。多边贸易体系是我国巩固贸易大国地位的“压舱石”。自贸区代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的开放,是我国走向贸易强国的“推进器”。我们要积极参与高标准自贸区建设,推进中美、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加快与韩国、澳大利亚、海湾合作委员会等自贸区谈判进程,实现与世界各国互利共赢。

四、中国经济发展趋势与展望

中国经济发展前一个阶段主要以市场潜力巨大、资源和环境成本较低等优势吸引外商,并且利用外资来推动本土的经济发展,加强出口贸易。但这种发展模式已难以持续。对于中国来说,要想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就必须要对后发优势加以利用,并通过技术创新来体现中国在竞争中所存在的优势;提高利用优势的能力,即不仅是发展中国家对于所拥有的资源、劳动力等优势的合理利用的能力,而且也是这些国家对这些优势进行合理配置的能力。实施和平发展是内向发展与对外开放互动的要求,也是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最优选择。

总而言之,对经济发展所采取的战略,其实就是对国家资源充分利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动用所有的经济力量,努力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为了确保其能够实现,在实施中不仅要确定强劲有力的主体,还要确保采取的措施和方式的合理化;对于战略来说,其有效性主要体现在实施的主体不仅可以从所有的工具中选择出合适的工具,并且还可以对其进行有效的利用,从而实现最终的成功。

第3篇

[关键词] 宏观经济 不确定性 对策分析

次贷危机后,我国为推动经济早日走出衰退阴影,相继推出了4万亿救市计划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积极的货币政策,我国经济迅速回暖,实现实体经济超预期反弹,但通胀预期开始抬头,资产价格上涨迅猛,外贸形势依然严峻;同时,国际经济形势亦不容乐观。因此,面临国内、外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我国经济依然面临诸多挑战和不确定性,其主要表现是:

一、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

1.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将影响我国经济进一步恢复与发展。2009年1月,葡萄牙、西班牙、希腊的信用评级被标准普尔评级公司下调,该公司还将爱尔兰的信用展望级别从“稳定”下调到“负面”。2009年9月,惠誉评级公司发出警告,如果英国、法国、德国和西班牙等主要经济体的公共债务水平不降低,有可能导致这些国家的信用评级被降低。由此,欧洲债务危机蔓延日益严重,对欧洲乃至世界经济的影响不容乐观。 与此同时,美国、日本的巨额债务危机也不断地显现出来,从这些主要经济体的负债率角度看,美国与日本,都处在债务危机的边缘;同时,中国政府今年财政赤字7500亿元,地方政府的隐性负债达近7万亿元, 这些负债均为银行贷款,是对以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作为承贷主体的统一贷款,然后这些融资平台再将贷款转贷给项目或企业,债务因而信贷化,系统性金融风险蕴含其中,。债务危机会否蔓延成为全球第二次经济危机,造成全球经济的第二次触底,仍有很大不确定性,因此,其影响不容忽视。

2.房地产市场的波动所带来的风险因素增加。近年, 我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畸高、骤降、畸高的剧烈波动,对我国市场经济造成一系列影响。首先,在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尚未把准脉搏、实体经济恢复尚需稳固、内需仍弱外需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等国内、外宏观经济大背景下,房地产行业依然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性产业;但同时,在城市化进程推动旺盛住房需求、地方政府严重依赖土地财政、房地产公司“不差钱”的行业环境中, 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资产价格泡沫风险加剧,政府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政策博弈此消彼涨,房地产市场价格在这个过程中震荡波动。房地产市场能否健康有序的发展,是关系到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是否能够稳健运行的重要因素,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与作为民生产业之间的冲突,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论性命题之一。

3. 协调保增长与调结构关系、保增长与控制通货膨胀关系的难度增加,产能过剩现象进一步加剧。一直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都是主要是以投资和出口来带动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下降,同时我们对经济增长的追求更多是以GDP的增长为标准来衡量的,片面、单纯地追求GDP的增长,易造成我们国家地方政府为追求政绩,过度投资,一哄而起,经济过热的局面。另外,当前经济结构失调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重化工业发展、增长过快,投资项目摊子铺得过大,供求关系失衡,造成相关行业产能过剩。可以说,重化工业增长过快、过猛是当前结构失调矛盾之源。重化工业增长过快,是投资对消费增长长期挤压的主要因素。而投资与消费结构不合理,是当前国民经济结构的一个核心问题。统计表明,在2003年2008年,我国投资率从41%上升到43.5%,居民消费率却从56.8%下降到48.6%,2007年仅为35.4%,比1985年下降了17个百分点。 经济过热,也易造成通货膨胀,在保增长的同时,抓好经济结构调整,处理好保增长和调结构的关系,把握好结构调整的节奏、方式和力度是稳定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处理好保增长与调结构的关系在当前显得越来越重要。

二、对策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正处于从经济政策刺激性反弹阶段向经济发展内生增长自发性反弹的过渡阶段,具有强烈的动力不稳定性、增长要素缺乏性、结构不平衡性等。基于此,积极应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各种挑战,推动经济发展上台阶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1.积极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要结合经济结构调整进行,从需求结构角度上讲,就是要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刺激内需;从供结构角度上讲,要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对新兴产业和区域经济的认识和重视。同时,打破国有资本对一些行业的垄断,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垄断行业,促进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的良性竞争,推动经济进步。

2.推动县域城镇化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由于农村劳动力人口数量在我国比较庞大,这些人口都转移到大城市去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县域城镇化发展是能够彻底解决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手段,统筹城乡发展也是提高我国经济内需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壮大我国县域经济,大力加强我国县城和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建设,引导非农产业和农村人口有序向小城镇聚集”,是未来推动和发展我国经济内需水平的重要手段。

3.实现政府转型,提升公共消费水平增长。长期以来,我国财政投资主要投向经济建设,公共服务产品资源缺乏,投向社会公共事业和民生事业有限,近些年虽有加强,但仍显不足。统计显示,我国财政储蓄率近几年不断攀升,到08年达到6%以上。 为降低政府储蓄水平,有效发挥财政资金的作用,今后应加强财政资金由建设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的力度,加大财政向民生方面的投入,加强对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环保等方面的投入,以满足民生方面的发展需要。这也是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实现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

4.鼓励自主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技术创新、科技进步,发展我国新兴产业是新世纪占领经济发展制高点的一个重要途径,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在这一领域争先创优。在金融危机之后,我国也应当加强对这一领域的重视,加强在生物技术、信息产业、环保、节能减排、新能源等领域,开展技术创新和科技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我国的未来的新兴产业,为下一轮经济增长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2009-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厦门大学学报,2009(3)

第4篇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 市场经济 协调发展 对策

房地产经济是我国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房地产企业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房地产经济呈现出非理性的发展趋势,加剧了贫富分化和社会矛盾,也给国家金融和国民经济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房地产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与市场经济相协调,在规避风险的前提下保持科学、稳健的发展。

一、房地产经济发展的意义

房地产经济是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房地产经济可以促进房地产业得到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使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相协调,可以规避房地产经济中存在的经济风险,更好地发挥房地产经济在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具体说来,房地产经济发展的意义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房地产经济可以创造国内收入。房地产经济经过多年的发展历程,使我国的国内收入持续增长,发挥了其他经济领域无法比拟的作用;二是房地产经济提升了人们的住宅水平,提高了生活质量;三是房地产经济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解决了很多社会群体的就业问题。但是,随着房地产经济的快速发展,房地产价格的不理性变化也带来了很大的争议,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社会分化,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为此,政府相关部门要不断总结经验、积累教训,更加科学、理性、规范地引导房地产经济,带动其走向良性循环的轨道。

二、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不协调的问题

从房地产经济发展的意义可以明确,房地产经济需要因势利导,不断发挥其促进经济发展的优势效应,通过有效的管理措施,避免其对国民经济的不利影响。但是,目前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发展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还存在着不协调的现象,主要表现在房地产的价格与价值背离。房地产价格与价值相背离会引发强烈的市场波动。根据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价格会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但如果价格过于偏离价值,就会打乱正常的市场秩序,引发市场波动。按照近年来房地产价格的发展趋势来看,房地产价格持续攀升,不断受到开发商的非法操作和炒房团的影响,造成房地产价格增速过快,且居高不下,这是与市场经济的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相背离的。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不协调还表现在房地产市场存在的泡沫经济问题,导致房地产市场存在着很大的经济风险。此外,房地产开发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并且很多房地产开发商在住宅建设过程中没有贯彻低碳、环保的理念,不利于房地产市场的长远发展,

三、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鉴于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现状,只有加快促进两者的融合,才能够促进房地产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为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为房地产经济的发展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为了促进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一)合理规制房地产商品的价格

对房地产商品的价格进行合理规制,并不是要绝对降低房地产商品的价格,而是要促进房地产价格与价值相吻合,不会过高或过低。现阶段,我国房地产经济的普遍问题是价格过高,而在金融危机时期,由于房地产价格过低,导致很多房地产企业资金链断裂,也限制了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因此,只有合理规制房地产价格,不使其过高或过低,才能够促进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政府作为宏观调控部门,应合理评估各个阶段的房地产经济行为,准确判断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协调程度。在房地产经济领域,价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和房地产经济中其他因素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政府应在价格指导与评估的基础上,利用价格规制使房地产商品价格回归理性,维护房地产行业的正常秩序。

(二)加强对房地产经济的金融监管

为了达到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目标,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金融监管,对房地产企业的开发进程、偿债能力和贷款规模进行有效监督,加强与商业银行的合作,严格控制房地产行业的借贷业务,推动信贷资金的正常流动,促进银行的资产结构朝着合理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此外,政府应大力开展银行创新改革,突破传统的存贷模式,有效规避房地产行业中高风险业务的影响,以服务市场经济整体发展为改革方向,整合、优化现有业务,降低金融风险。

(三)运用激励政策,加快房地产经济转型

应大力倡导在房地产经济中贯彻落实低碳、环保的理念,以可持续发展为战略目标,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促进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协调。政府应在房地产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政策引导的杠杆作用,对低碳、环保型的住宅建设实行税收优惠政策,也可以通过对贷款利率的调整,使更多购房群体关注低碳、环保住宅,促进房地产经济的长远发展。

四、结语

房地产经济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健康发展可以有效推动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现阶段,我国房地产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新形势下,政府应加大对房地产经济的调控力度,使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相协调,有效推动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油气储运技术,挑战,前景,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对油气储运技术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确保油气储运的安全不仅关系到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质量,同时也关系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不容忽视。我国资源消耗量越来越大,长久以来依赖进口资源不是长远发展之计,只有在节约使用的基础上提高技术水平,才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一、油气储运技术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现阶段我国油气储运技术中仍然存在着急需解决的问题和技术缺陷,包括管道、仓储、运输等环节的问题,这些都给油气储运的安全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带来了负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油气储运管道腐蚀的现象较为突出,导致油气储运安全问题频发。管道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油气储运的安全性和环保性,管道出现不同程度的腐蚀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要受到应力水平的影响。倘若应力超过了管道本身所能承受应力的40%,管道就会不堪重压发生开裂,进而受到腐蚀。储运管道遭受到不同程度的腐蚀客观上受到环境的影响,这与埋地环境中化学物质的含量有关,含硫较多的土壤或者植物根系较为发达的地方对管道的腐蚀程度就越大。

二是油气储运中发生的无形消耗影响到资源的质与量。众所周知,油气资源具有挥发性,储藏和运输中已经挥发的部分就会与空气融合,不断增加空气中油气含量,空气受热程度加深或者遇到明火就可能发生爆炸,油气储运的安全性和周围环境的生态化将遭受严重破坏。油气资源还带有一定的毒性,在运输的过程中若是出现泄漏,则会对周围的植物、动物、居民、土地、水源等造成严重的污染,危害生命群体。而这些安全风险的代价是难以形象化地评估的,这就使得油气储运的成本增加,也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对行业的进一步拓展势必产生一定的阻力。

三是油气储运设备使用不当也是造成资源浪费和安全隐患的关键因素。油气储运过程中,通常会用到很多大型的设备,这些设备在日常的运行中受到长期的机械振动,若养护不当,设备的使用效率和寿命就会大打折扣。油气储运设备生产工艺水平较低,也在无形中消耗了更多的资源与能源。设备的使用寿命大大缩短,质量也存在严重的问题,将会给整个生产链的顺利运作产生影响。在提倡低碳经济的发展前提下,设备和工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个行业的发展空间,高消耗、高成本、高投入、低回效益的生产方式势必会遭到市场经济的淘汰。

四是油气储运关键技术水平还处于比较低端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的油气储运技术相比,汽油与天然气资源的混合储运技术还欠缺高端的研究技术。汽油、天然气是两大主要能源资源,所以石油与天然气的混合运输意义重大。世界范围内对这项技术研究的过节也屈指可数,例如俄国铺设了120千米的海底石油、天然气混合运输的管道,而我国的技术水平尚未达到这一高度,这是未来需要进一步开拓和研究技术,以便满足能源的工业与生活需求。在油气储存上,我国常用的技术有地下水封洞库技术、油气吸附技术,并且在成本的投入上和环境的保护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然而我国的地形条件非常的复杂,这两种技术在喀斯特地貌中应用广泛,对于山区环境复杂的区域则尚且缺乏大规模的布局。另外虽然吸附技术的经济价值高,但是天然气吸附剂与脱附剂的使用会产生一定的热效应,影响油气资源的质量,因此净化技术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油气储运技术面临的发展前景和有效策略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经济发展理念也在逐渐得到有效调整,重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是当前社会各行各业普遍追求的发展目标,在油气储运行业也不例外。油气储运技术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其发展空间的大小。

今后油气资源储运技术发展方面要大范围地推广和使用马惠宁油气管道,该种管道的可以通过添加剂的作用来适当调节管道内的温度,当外界环境的温度比较高的情况下,管道内的温度依然会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无论是夏季还是冬季,都有妥善存储油气资源的方式,因此管道的管理和养护工作就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油气资源的储运质量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此外管道质量的提升还要依靠材质较好的管道,因此要有计划地对管道实行必要的更新处理,并且要及时检查管道已经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并且形成定期检修制度严格执行下去,提高油气储运技术管理水平对安全生产也是非常关键的。

关于油气资源的回收利用,可以通过效仿国外的先进技术来提高空气中油气资源的回收率,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体健康的损害。根据地区的开发和使用情况采用最为适当的回收设备和回收技术,能够充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这是今后油气储运技术发展的一个生态与效益相结合的方向。

油气储运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相关技术人员素质的提升,因此要不断增强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和业务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要加强内部培训的力度,在日常的工作中严格要求工作人员,明确储运安全性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对相关的知识和操作水平进行定期的考核,促进业务人员不断学习和自我完善。同时也要加强同国外研发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尤其是随着我国技术在国际市场经济中发挥的作用不断增大的情况下,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也是促进国内发展的需求,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技术中存在的缺陷不足,吸收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发展经验,进一步提高我国的技术发展水平。

总结:综上所述,经济的快速高效发展离不开能源资源的支持,尤其是油气资源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因此面对当前油气储运技术中的问题和挑战,就要提高对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力度,降低油气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浪费,提高密封程度防止油气污染给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还要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水平,进一步拓展我国油气储运技术的发展空间,推动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维和.我国油气储运技术的发展[J].油气储运,2012(06)

[2]吴忠民,唐开东.油气储运技术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方向[J].中国化工贸易,2014(18)

第6篇

首先,世界经济将步入后金融危机时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严重性和经济复苏的曲折性超过了人们的预期。由于这场金融危机是经济全球化以来爆发的第一次全球性危机,其深远影响将超过以往任何一次经济金融危机,必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世界经济发展的走向和格局,引发全球性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世界经济也将进入恢复性的低速增长期。

一是世界发展模式深度调整。世界最大的经济体美国试图改变消费模式,提高储蓄率,减少贸易赤字,提出5年内贸易翻番,成为世界最大的贸易国,这将迫使出口导向的国家和地区转向内需发展,并引发国际贸易争端多发和升级。中国外贸出口已占世界份额的9.6%,离10%的天花板相距不远,面对发达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多的全球贸易份额的形势,我们必须改变外贸出口方式,学会运用WTO规则解决国际贸易争端。

二是实体经济重新得到重视。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和英国谋求经济转型和“再工业化”,推动产业回归和振兴制造业,围绕发展高端制造业的竞争更加激烈。同时,由于国际资本流动性减弱,加快“走出去”投资,实行低成本扩张,建立跨国的研发中心、资源基地和营销网络等正当其时。

三是气候极端变化催生新技术革命。面对全球气候变暖,节能减排将成为具有国际性约束的硬指标,这一方面会催生以发展低碳经济为重心的绿色工业革命,促进以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工程为标志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新市场加快形成,并成为各国抢占的制高点;另一方面对中国及浙江淘汰落后产能、压缩过剩生产能力、限制“两资一高”产品的出口等形成更大压力。

四是国际金融体系面临深刻变革。现行以美元为主要储备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将发生缓慢而深刻的变革,人民币在实行新一轮汇率改革的同时,加快发展跨境结算,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将加快建立,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将有自己的“世界金融中心”。对此,毗邻上海的浙江加快发展区域性的金融中心面临历史性的机遇。

其二,中国经济进入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阶段,但这个转变不是消极的,而是通过大调整大布局大建设实现大优化大发展大提高。目前,中国虽然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但人均水平还很低,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还不强,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着力解决或缓解长期存在的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动力结构,以及城乡结构、地区结构、分配结构等的失衡问题,由此释放更多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由不可持续向可持续的转换,实现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增长,仍是中心任务。从市场需求和政策取向看,以下三个方面的结构转换将构成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空间和动力。

一是内需扩大和消费结构升级。中国有13.25亿的人口,拥有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人均GDP按照世界银行最近年度《世界发展报告》提出的中上等收入经济体在3706至11455美元之间的标准,已达到中上等收入经济体的门槛水平,进入具有历史意义的既有消费需求又有消费能力的阶段。按照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理论,中国尤其是浙江等沿海发达地区开始进入大众高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也就是说,中国及浙江已进入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的重要阶段,居民消费由一般消费品的普及向耐用消费品的普及转变,对住宅、汽车以及公路交通、各种家用电器、高档食品,教育、文化、旅游,以及品牌和奢侈品的需求大幅增长,由此必然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升级。

二是以城市化为主导的城乡结构加速转换。根本解决“三农”问题要靠工业化和城市化。城市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城市化是人口、产业和高端生产要素不断向城市集聚的过程。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2009年,中国城市化率达到46.6%,浙江城市化率为57.9%,正处于城市化由30%到70%快速发展的中间阶段,是农村人口、产业、资源要素等快速向城市集聚的阶段,也是城乡由分割向融合和一体化发展的阶段。去年,全国城市投资占投资总额的86.3%,城市消费占67.9%。如果未来10年中国的城市人口比重能上升到2/3,年均20万亿元以上的投资规模就可以维持20年,年均社会消费额就可以从目前的10余万亿元增加到20万亿元。届时,则无论国际市场怎样风云变幻,中国经济也可岿然不动,并且由此可以拉动浙江经济走向由内需主导的长期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的轨道。

三是新一轮区域经济布局构筑新的发展格局。区域非均衡发展一直是中国经济快速成长的重要原因。上世纪80年代初实行的经济特区政策,拉开了中国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序幕。90年代末以来,国家逐渐形成东部率先、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的完整布局。从2009年起,中央又开始谋划新一轮的区域发展格局,陆续将13个区域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圈”陆续划定。7月中央召开的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今后10年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和任务,提出把西部地区“建成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最近,中央又对经济特区采取重大支持政策,深圳特区面积由现在的395平方公里扩容为1948平方公里,扩大了4.9倍,接近香港面积的2倍;厦门特区的面积由131平方公里扩大到1573平方公里,厦门特区“长大”11倍;珠海特区也扩大到全市,扩容了7.5倍。总体上看,将来沿海省市的发展重心更多转向滨海新区、特区等“沿海地区”;西部省市区的发展重心更多转向地域广阔、资源富集、人口稀少的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如、新疆、内蒙古、青海等省区。这样,就构成了中国未来5年及更长一段时间各省市区“比、学、赶、帮、超”的发展格局,无疑会推动中国经济长期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据此,中国的经济发展版图和人口分布将面临重大趋势性调整。

第三,浙江经济已步入工业化后期阶段,面临不转型就不能发展、不发展就会落伍的严峻形势,谋划新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空间十分紧迫。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在缺少陆域自然资源、缺少国家资金投入、缺少特殊优惠政策的条件下,一路奋起直追,由资源小省发展为经济大省,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创造了中国区域发展的奇迹。然而也要清醒看到,以“轻、小、民、加”为主要特征的浙江发展模式是阶段性的,随着发展环境和发展阶段的变化,浙江的发展模式也必然要进行新的探索和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坚持在转型中发展,在发展中转型,着力破解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素质性、体制性、资源性和社会性的矛盾和问题,既是浙江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浙江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经济发展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也会退。转型是手段,发展是目的,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因此,面对国家提出的长三角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两个率先”的目标,面对“十二五”各省市区加快转型发展的竞争态势,面对人民群众的新要求和新期待,浙江有能力也有条件谋划好新的发展思路、路径和空间。下一步,应着力打造“三个浙江”,开辟浙江发展的新天地。

一是抓住浙江作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的机遇,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丰富的优势,再造一个“海上浙江”。浙江虽是陆域资源小省,但却是海洋资源大省,开发海洋潜力巨大,这是未来浙江与其他地区相比的独特优势。2010年7月,浙江列入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建设港航强省、发展海洋经济迎来历史性机遇。根据国家试点要求,浙江将规划打造我国重要的国际枢纽港、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型临港产业基地、世界级城市群新型城市化先行区、海洋综合开发体制改革试验区、全国清洁能源和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如果实现这些目标,浙江就能把潜在的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经济优势,完全可以打造一个与陆域经济总量大致相当的“海上浙江”。

二是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四大建设”的决策部署,科学规划发展产业集聚区,再造一个“陆域浙江”。扎实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不仅是浙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和抓手,也是浙江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和竞争优势。“四大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是大平台,如果没有发展集聚区这一大平台,就很难推动大项目,形成大产业,培育大企业。因此,要选择交通条件优越、产业导向明确、建设空间条件较好、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若干重要区块,纳入省级层面统筹规划,精致开发。如果浙江能科学规划建设10余个大平台,每个大平台在100平方公里以上,就可腾出1000多平方公里的建设空间,换上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战略性产业等“好鸟”。如果这些大平台按照杭州“大江东新城”每平方公里将创造100亿元的产值测算,再造一个“陆域浙江”是完全可能的。

第7篇

关键词

低碳经济

碳会计会计确认

会计计量

低碳经济环境发展方式对传统的会计理论与实务提出挑战,同时也为碳会计的理论、制度和实务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一、碳会计学的基本内涵

作为环境经济学与会计学相互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全新的生态会计科学,碳会计通过充分强调碳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并赋以价值和价格,对其损耗予以补偿,从而使企业的责任向社会延伸,迫使企业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考虑。制定财务报告规则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也对排污权、碳会计及披露、气候变化与温室气体会计等专题愈益关注,而一旦企业财务报告规则中加入气候变化因素,相关上市公司的市值会相应发生变化,拥有碳资产的上市公司将被投资者给予更高的溢价。“碳排放权”(carbon right)已成为有价的实质商品,不但是产业重要的“生产投入”(production input),同时也是产业的重要“资产”(asset)。碳排放权作为一种特殊资源,应当作为生产要素在会计系统中予以确认和计量。

目前,在国际层面支撑低碳经济环境发展已有一些较为成熟的机制。在碳市场、碳交易中主要采用的一些协议或规定有欧洲排放贸易计划、碳减量承诺(carbonReduction Commitment)法案以及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一) 欧洲排放贸易计划

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是根据《京都议定书》提出的碳交易机制建立的,意在有效降低减排成本,统一欧洲碳市场。欧盟各成员国根据欧盟委员会颁布的规则,为本国设置一个排放量的上限,确定纳入排放交易体系的产业和企业,并向这些企业分配一定数量的排放许可权――欧洲排放单位(EUA)。如果企业能够使其实际排放量小于分配到的排放许可量,那么它就可以将剩余的排放权放到排放市场上出售,获取利润;反之,它就必须到市场上购买排放权,否则,将会受到重罚。欧盟委员会规定,在试运行阶段,企业每超额排放1吨二氧化碳,将被处罚40欧元,在正式运行阶段,罚款额提高至每吨100欧元,并且还要从次年的企业排放许可权中将该超额排放量扣除。2012年1月1日起,所有在欧盟境内机场起飞或降落的航班,其全程排放二氧化碳都将纳入EU ETS(欧洲排放交易体系)。航空公司超过免费额度的,须到欧盟碳排放交易市场购买碳排放额度。

(二) 碳减量承诺法案

“碳减量承诺”(Carbon Reduction Commitment)将强制要求大型商业及公共机构,如银行、超商及量贩店、连锁饭店业、大学院校、政府机关、大型地方行政建筑等等,强制执行以拍卖方式为基础的总量管制排放交易机制(capand trade),降低能源及电力使用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该机制将针对“气候变迁协议”及EUETS范围以外的排放源进行管制,可涵盖全英国约10%的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每年约5100万公吨二氧化碳。“碳减量承诺”机制预计将在2010年开始实施,估计在2020年时,可减少至少400万公吨二氧化碳。

(三) 清洁发展机制

清洁发展机制允许发达国家通过帮助在发展中国家进行有利于减排或者吸收大气温室气体的项目,作为本国达到减排指标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倘若一家美国企业要减排1吨二氧化碳,在不降低产量的前提下,它可以选择两种方式:在本土通过技术改造减排1吨,成本为54至81美元;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进行CDM合作,购买1吨后者在其帮助下通过技术升级减排的二氧化碳,目前价格约为7-8欧元。出于节省成本的考虑,发达国家的企业会选择哪种方式也就一目了然了。该机制由位于德国波恩执委会负责管理执行,如果某项目在执委会注册并且其减排效果得到认证,这个项目就能得到等量的“减排认证”(Certified EmissionsReduction),1CER等于1吨二氧化碳或等效的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指标。

对于需要考虑碳资源影响的中国企业来讲,目前在碳市场、碳交易中可以参考的规则是清洁发展机制。清洁发展机制是《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一种灵活机制,也是《京都议定书》确定的三种机制中唯一可以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进行合作的机制,是用于帮助发达国家以最低成本来实现温室气体限控和减排义务的机制。中国企业大都通过与国际碳基金合作的方式参与CDM项目,进行碳排放权的交易。目前碳交易的操作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投资于可再生能源的项目,合同的一方直接向我国实施节能项目的企业购买碳减排量,如2005年6月,我国甘肃黑河水电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与世界银行签订了十年期的《减排抵消额购买协议》,运作了中国乃至亚太地区第一个水电CDM项目;另一种是投资于提高能效的项目,在排放污染较严重的企业建设减排项目,实现的碳减排量收益按合同规定比例作为其投资收益。CDM项目的完成需要一个复杂的程序,这个周期包括七个基本步骤:项目设计和描述,国家批准,审查登记,项目融资,监测,核实/认证,签发排放减量权证(CER,专用于清洁发展机制)。

二、低碳经济条件下碳会计实务的发展

目前,碳会计实务主要涉及的领域有碳排放配额的财务会计处理,与碳排放的相关风险核算与报告、与碳排放相关的不确定性核算与报告、碳排放信息披露及管理等,其中碳会计的核心发展问题,就是在低碳经济环境下,要按照会计原则,对“碳”进行合理的核算与管理。因此,对碳排放配额的财务会计处理也成为低碳条件下碳会计发展的最重要内容。

(一) 当前碳会计财务处理的主要规定

2005年10月中国颁布了《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温室气体减排量资源归国家所有,而由具体CDM项目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量归开发企业所有,CDM项目因转让温室气体减排量所获得的收益归国家和实施项目的企业所有。从以上规定可以得知,CERs收入是从温室气体减排资源衍生出来本属于国家的收入,但企业可以因开发CDM项目从国家取得的部分收入。因此CERs收入更符合政府补助的性质,收入确认时点应为

取得DOE确认。与之相对应的成本主要由两方面构成:项目自身的减排增量成本(直接成本)和项目的交易成本(间接成本)。其中项目的交易成本是指CERs交易的买方和卖方为完成转让CERs交易所支出的全部费用,包括寻求项目成本、项目文件开发成本、谈判成本、合格性审定成本、登记成本、监测成本、核实成本和收益提成。2009年3月国家税务总局又了《关于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及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实施企业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对于企业实施CDM项目的所得减免企业所得税的相关优惠政策,但要求企业应单独核算其享受优惠的CDM项目的所得,并合理分摊有关期间费用,没有单独核算的,不得享受上述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这些明确了企业CERs收入与国家的分配比例。至于CER的所代表的权利,企业会计准则并未给予明确的规定。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综合司《关于办理二氧化碳减排量交易有关外汇业务的批复》的有关规定,将碳排放权指标定义为指排放一定量二氧化碳的权利,是一种无形资产。但碳排放权是一种特殊的经济资源,它具有自由交易市场,如西欧碳信用额交易市场为全球CERs的交易者提供了交易机会和国际市场参考价格。它还拥有具体产品的定价机制,并始终以公允价值计量,其价值变动直接增减资产价格。碳减排交易合同通常是一种远期交易合同,其交易的主体主要是政府参与的采购基金和托管基金,如荷兰政府设立的专项碳基金,世界银行托管的各类碳基金等及商业化运作的碳基金,如欧洲碳基金、日本碳基金,或者开发银行或者投资银行,其以盈利为目的专项从事减排额开发、采购、交易、经纪业务的投资。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中金融资产的定义,取得资产的目的是为了近期内出售或回购,且该金融资产应属于衍生工具。按此标准来看碳排放权更像是一种金融衍生产品。

总的来看,当前公认会计准则缺位使得与碳排放权有关的资产、负债的确认与计量、排放配额远期买卖合约的会计处理存在一些差异。从会计的确认来看,碳减排量作为一种资产来处理认识是比较统一的,但关键是确定为金融资产、存货、无形资产上有一些分歧;从会计的计量来看,排放权交易的初始计量价格后续资产的计量模式与资产相对应的排放义务是否属于负债并如何计量等一系列问题也仍未有效解决。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里目前也还未有权威的指导,下面从会计确认和计量的角度予以分析。

(二) 有关碳减排权的会计确认问题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曾经于2004年12月颁布过IFRIC 3排放权(EmissionRights)(后又于2005年6月撤销),旨在指导参加减少气体排放计划的公司如何进行会计处理,在IFRIC3中,很明确地指出参与排放权计划的主体应将政府发放的排放权配额按《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确认为无形资产,其限排义务按《国际会计准则第37号――准备、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确认为负债,这种排放权负债应在每个会计期间结束时按市场价值计量。如果企业取得的排放权低于公允价值,与公允价值的差异部分应作为政府补助(IAS20-政府补助),在排放权项目期间分期计人当期损益。但这种处理方法导致确认的无形资产以历史成本计量、负债却以市价计量,二者之间存在“不配比”的问题,这可能是导致IFRIC3最终被撤销的原因。而在国内,关于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会计工作者也有认为碳排放权是无形资产、金融资产等不同看法。一些学者认为,碳排放权是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非货币性资产,应界定为无形资产。但另有一些学者认为,碳排放权具有自由交易市场,拥有具体产品的定价机制,并始终以公允价值计量,其价值变动直接增减资产价格,是金融衍生品,企业取得碳排放权的目的是为了近期出售或回购,具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特点,应将其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事实上,我们认为,由于碳排放权有着不同的交易目的,因此其会计确认不能够一概而论,而应具体分析。

(三) 有关碳减排权的会计计量问题

在明晰了碳排放权的资产类别后,则碳排放权的计量问题可以这样处理:即对于应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碳排放权,应当按照成本法进行初始计量,在后续计量中应当按照企业的实际排放量对无形资产碳排放权进行摊销,这部分摊销额应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对于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碳排放权,其价值波动将不计入损益或者所有者权益。而对于应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碳排放权,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并将公允价值的变动计人当期损益。

当然,对于政府无偿分配给企业的排放限额,虽然企业的取得成本为零,其初始计量价值也为零,在资产负债表内无须确认为无形资产,但无偿取得的限额数量及其使用情况应当作为表外信息进行披露。

三、碳会计学的发展前景展望

随着人类对生态环境关注度的不断提高,未来经济发展方式从传统粗放型向低碳转变,是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发展主线。把握低碳经济的基本特征并加以深入剖析,能有效解决传统会计学与低碳经济社会环境的兼容性问题。事实上,碳资产除了收益方面,还有支出方面,只不过目前中国只享受着减排权利,不承担减排义务,所以带给中国企业的可能是更多的资产和收益。但当这种局面改变时,中国作为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之一,承担相对应的义务是必然的,一部分企业也将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自行减排和花钱购买排放配额的选择,气候的变化最终会给企业带来资金支出的问题。总之,低碳经济的发展催化出了碳会计的概念,碳减排交易活动的普遍性又推动了对会计处理方法的研究,相信在这个领域,将来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国际方面都会有更准确的理论和指导原则产生出来,以解决目前企业在实际处理上无标准可依的局面。

同时,值得注意的还有,虽然我国在碳会计问题的理论和实务上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与FASB、IASB等已经渐成体系的环境财务会计规范相比,中国则处于规范零散性的起步阶段,尚有较大差距。未来,在探究碳会计理论和制度时,须着重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加快实现环境财务会计体系与FASB/IASB的逐步趋同,为中国碳会计的体系构建奠定相关基础;二是着眼于准则体系的前瞻性,积极研究与碳会计规范相关的配套准则,提高各个准则体系的系统性和协调性;三是培育碳会计所需的公允价值规范及其市场环境。总之,有关各方应高度重视低碳经济环境下碳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变革和发展问题,最终形成低碳经济环境下,适应和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碳会计理论和制度体系。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

参考文献

气候变化拟入会计准则,145家中国境外上市公司或受影响。《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8月17日。

刘秀凤:什么是碳交易?《中国环境报》,2009年4月17日。

第8篇

一、2014年全国消费市场大盘点

1、通讯器材零售火爆

2014年,中国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7%。其中,穿着类商品销售增长14.4%,实属不易;受iPhone 6等智能手机消费提振,通讯器材类销售增长21.5%,表现不俗。其他消费增长较快的还有:家具增长14.5%、化妆品增长25.7%、书报杂志增长103.8%、电子出版物和音像制品增长46%、汽车增长11.2%、家用电器增长10.4%。

2014年金银珠宝类销售266亿元,金额并不算小,但由于2013年销售量飙升、基数较高,同比下降11.3%。

2、餐饮企业大转型

中央“八项规定”公布以后,公款消费受到遏制,高端餐饮迅速回落,餐饮营业额增长速度大幅减缓。

面对市场的变化,商务部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大众化餐饮的指导意见,鼓励高端餐饮企业发展大众化餐饮网点,引导餐饮企业在社区、学校、医院、办公集聚区建设餐饮网点,鼓励餐饮企业创新服务模式,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将大众化餐饮的市场比重提高到85%以上。

2014年是餐饮企业转型的关键年,餐饮企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高端餐饮企业纷纷转向大众化、亲民化,有的还转向其他行业。有的高档酒店放下身段,调整消费层次,减少燕鲍翅等高端菜品;有的主推婚宴、寿宴、实惠家庭餐等;有的针对商务区写字楼集中的特点,中午主打价廉物美的“白领午餐”和“商务餐”,不仅薄利多销,还带动了大商场人气,促进零售、娱乐等其他消费;有的取消包间最低消费、允许自带酒水;有的推出外带特色菜和半成品菜。

快捷便利的大众化餐饮已经得到消费者认可,在午餐、晚餐高峰时段,大众餐馆门口排队现象时有所见。个人消费、家庭消费已经逐渐弥补了单位团体消费减少的市场空缺。

2014年上海消费市场保持平稳增长势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7%至8718.65亿元。同期,上海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增长5.7%,相比2013年1%的增速,已经有所回升,预计2015年还将继续回升,甚至有望达到两位数。

二、上海商业新常态的特征

1、消费增速放缓

2012年以后,上海消费市场就从以前的两位数增长降低为一位数增长,预计今后增速在8%至10%的区间。

2、商圈布局多元化

新的商圈不断兴起,如中环(真北)商圈、大宁商圈等,还有郊区各个新城商圈。近几年,上海郊区新城、新市镇建设加快,交通快捷,居民人数增长,现代商业布局较多,零售额增速远远快于市中心。2014年,嘉定、青浦、奉贤、金山、崇明消费品零售总额均保持两位数增长;松江新城南区和北区商圈、赵巷商圈、莘庄商圈、南桥商圈等增长名列前茅。

而上海市中心老牌商圈零售额增长趋缓,部分商圈零售额下降。2014年全市中心商圈合计下降1.2%。

上海商业网点规划已经按照市级、地区级、社区级进行布局,其中社区、郊区商业是重点。郊区商业中心布局与新城总体规划相衔接,与新城总体布局、功能定位、产业结构、文化景观相协调;与新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分布、购买力水平相适应;与中心城形成错位和互补,形成不同的发展模式和特色。

三、挑战和机遇

1、“三降一升”的困扰

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7.4%,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速仅为2.3%,中国经济进入温和增长的新常态,城市商业发展面临很多挑战。

首先,商业经营成本在快速上升,毛利率和净利率下滑。商务部典型零售企业数据显示,中国2013年零售业职工薪酬上涨了11%,房租增幅达12.6%。2014年第一季度,新签订租赁合同的典型企业,租金上涨24.3%。2013年典型零售企业毛利率为14.2%,同比下滑0.9个百分点;净利率为2.3%,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

其次,传统零售商业最重要的优势是地段,而现在地段优势在不断弱化。主要原因一是交通的发展,尤其是轨道交通的延伸,为郊区新住宅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中心区的居民在流失,新城、新市镇商业对中心区商业形成分流;二是商务区的郊区化,郊区旅游和文化的开发,也分散了中心区购买力;三是全市商业布局呈多中心化,对传统中心区商业形成挑战;四是网购的迅速崛起,突破了商业的时间和空间概念,从根本上打破了地段差异。

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商业也面临“三降一升”的挑战。“三降一升”指的是销售增速下降、销售毛利率下降、销售净利率下降和销售成本上升。

其实,相比全国各大城市,上海商业已率先进入了新常态。2012年至2014年,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分别为8.8%、8.6%和8.7%。虽然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也有所下降,但仍然为两位数。

2、三大新引擎助力传统商业

尽管新常态下上海商业尤其是传统商业,面临诸多挑战,但机遇也不少。自贸区、虹桥商务区和迪士尼成为了上海商业发展的新动力。

自上海自贸区设立以来,吸引了外资企业、外省市企业入驻。中国商务部与上海市合作,在虹桥商务区打造国家级会展中心,将会带来更多的商务、会展活动和客流,进一步提升消费。上海迪士尼开业以后,预计新增客流量为300~500万人次。另外,上海常住人口增速会加快、旅游人次增长,消费规模和消费层次也将提升。

迪士尼对上海商业的利好不仅体现在度假区周边,也不仅是浦东地区,而是整个上海。对于上海各大商圈来说,迪士尼商机应该是均等的,关键还是商圈对游客的吸引力。

还有,国务院已经提出扩大旅游购物消费、研究完善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将实施范围扩大至符合条件的所有地区。同时,在落实进出境游客行李物品监管的前提下,新增进境口岸免税店。随着迪士尼开园日期的临近,上海正在争取成为全国首批实行“离境退税”政策的城市,该政策将有利于上海旅游业与零售业的共同发展。

商务部还将支持连锁经营发展,落实跨地区连锁企业总分支机构汇总纳税,争取对统一采购环节给予支持;促进商业企业走智慧型连锁发展之路;鼓励发展整合供应链能力的嵌入式物流,延展到生产、销售各个环节,对网点开发、车辆保障等加大投资和改善力度。

银监会将出台支持小微商贸企业融资的指导意见,推动流通特点的担保公司、供应链融资、商圈融资、商户经营权质押融资等的发展。

发展对策

1、控制商业地产增速

经过最近二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上海商业供求已从“卖方市场”全面转向“买方市场”,商业设施从九十年代初期的严重不足转向饱和,有的区域甚至出现过剩。1990年底上海商场店铺营业面积只有403万平方米,而2014年初已增加至6165万平方米,年平均增速为12.6%。

去年,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与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联合的《商业网点布局规划》提出,对上海商业设施从总量上进行调控。至2020年,上海商业设施建筑总量控制在7000~7500万平方米,年均增速控制在2.6%~3.6%。

2、优化布局

社区商业、郊区新城商业将成为热点,虹桥商务区、国际旅游度假区、世博园区、前滩、临港地区、黄浦江沿岸、苏河湾等区域商业将有较快发展。

3、创新商业业态与经营模式

为适应新常态下市场大环境的变化,商企可创新经营理念,改变营销模式。

第9篇

促进小微企业的发展,激发了大众的创新激情,使产业发展源头扩大化,为唐山经济未来的发展提供新的支撑,同时还能促使唐山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在发展中,小微企业因为自身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层次偏低、资源约束紧张、不具有创新能力及容积渠道混乱等外部条件的限制。为此,制定小微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强化企业管理能力建设,政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使用新的金融服务方式,优化公共服务体系,指引并培养小微企业协调发展。

关键词:

经济结构转型;小微企业;发展

经济结构转型是党和国家做出的一项重大方针政策,在一定程度决定了国家的未来发展。经济结构转型是由一种经济结构向另一种经济结构转型,本质在于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视,经济转型在冲击小微企业的同时,也为小微企业带来发展的机遇,清除了小微企业发展的藩篱,小微企业的全面发展,对国际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唐山小微企业产业结构升级状况

经济结构在深入的同时,产业结构升级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企业内部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同时也面临资源短缺等多种问题,当前唐山小微企业在发展的同时,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小微企业基础差,抗风险能力弱13年6月唐山地区的营业额不足2万元的小微企业有1952户。小微企业要想形成较大的发展规模难,平均注册资金低于14万元,在2014年前半年,当地小微企业从业人员仅为22人,每月的人均收入28.4万元。小微企业在产业链条中居于最低地位,在经济结构中以“小字辈”身份出现,不能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小微企业产业结构固定,流动负债呈上升趋势。除此之外,小微企业主要是动密集型,在外界环境影响下,波动大,具有敏感的经济波动神经,无法有效抵抗市场风险,生存能力弱,无法在市场竞争中立足。当前,国内经济不稳定,产业经济需要调整,最先受冲击的便是小微企业。

(二)产业结构层次偏低,升级发展困难大唐山是国家重要的化工生产基地和钢材、能源的制造基地,小微企业依托或者从事以上企业,通用生产和服务类型低,如产品初加工型和资源开发等,一些小微企业,如批发业和工业等,大约占小微企业总数的70%,科技型小微企业所占比重少,仅为10%。此外,产品结构主要是通用型产品,这些产品低科量、低附加值,如计算机通信和医药制造业等占制造业比值小,一些国内外知名产品不多。多数小微企业缺少熟练的生产工艺,要形成技术和产业优势十分困难,产业发展水平下滑,对企业转型不利,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三)素资源约束紧张,削弱企业盈利能力调查数据显示,经济效益好的中小企业,在同一种类小微企业占14%,经济效益尚可的小微企业,在同类企业所占比重为75%。当前,小微企业市场需求缺乏、产品销售不畅,订单不稳定,多数原因是因为:小微企业并不是以垄断者身份进行经营,产品同质性逐渐变高,在饱和的市场环境中,产品平均利润显得微乎其微;小微企业在产业链中处于最底层,技术薄弱,无法和对手竞争,产品服务附加值出现下滑趋势,和大企业竞争,非常被动,不具有产品定价的能力;市场信息闭塞,对新产品的跟踪检测不到位;大多数小微企业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岗位权利和责任不明确,业务流程简单化;缺失了国内人口红利,人民币呈现了快速升值的状况,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飞速上涨,货币政策不断紧缩等多方面因素叠加在一起,企业在经营的同时,要承受较大的压力,使得利润空间进一步变窄。

二、唐山小微企业协调性发展对策

(一)强化创新体系,创新金融服务服务方式1.强化创新体系,不断推动小微企业深入发展创新为民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也适用小微企业,强化小微企业创新体系的构建,为保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活力,促使企业深入发展,需要从下述几个层面开展工作,首先小微企业处在经济和基础的环境形势中,小微企业要转变经营理和管理理念,使用新模式,适时调整策略,为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其次小微企业应和市场接轨,保持高度的切合性,紧随市场需求变化,坚持走技术创新道路,使用新型技术、材料和工艺;最后,强化知识创新,奠定企业管理和技术创新基础,知识经济在快速发展的今天,知识是企业竞争的不二法宝,所以,小微企业发展的关键在于知识,知识是支撑人才的载体,小微企业储备知识人才才能更好地发展。2.转变金融服务方式,确保高质量的金融服务水平唐山金融行业提高贷款增速和数量,合理发挥准备机制,如在贷款和再贴现引导作用,金融机构制定考核应细化,小微企业总贷款数目应具体落实到各金融机构。各银行都要制定详尽的信贷计划,所有的金融机构全部要为小微企业行业延伸提供服务网点。把小微企业自身建设和金融政策结合在一起,促进金融网商平台的建设,拓宽金融融资途径。推进抵押贷款项目,如库存仓单和知识产权等发展,为小微企业资产盘活提供帮助。主动拓宽还款方式,如年审制贷款和循环贷款等,尝试开发产业链融资于企业群融资等,使制定的金融服务,满足小微企业的实际情况。把工作重心定在园区和行业协会的构建上,为了给小微企业提供互助担保服务,充分使小微企业向互助基金看齐,为小微企业提供良好的的担保服务,如组团担保、行业互保等、为小微企业提供更多的担保性补助,降低小伟企业因为担保花费的成本。

(二)规划小微企业发展方案,促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1.尽早制定小微企业战略发展规划唐山有关部门要尽快为小微企制定发展规划,为小微企业指明方向,制定适合小微企业发展的战略方针,并将方案细化,将投资方向指向重点企业,健全小微企业产业结构。引导小微企业向服务业倾斜,如技术和现代物流等一些服务行业,注重培养服务业态,如电子设计和咨询设计等;进军能源、材料环保领域。为小微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制定激励机制,为各小微企业提供多种专项资金支持,提升研发能力和制造业水平,实现信息化和专业化发展,促使产业结构调整与创新发展,优化引导措施,促进小微企业转型,以更好地发展。2.加强小企业规模产业间的合作,提升协配置能力强化小微企业和优势产业间的合作,加大和规模企业间的协作配置力,开展多种协作模式,和规模企业共走协作配套发展的道路。此外,加强小微企业自身、各规模企业和产业间的深入合作,促使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3.完善配套措施,加强政府支持力度健全配套措施,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为小微企业技术改造提供支撑,支持企业对知识产权的开放,鼓励创新,保障较高的质量、淘汰落后,降低能源消耗,两化融合等,确保企业较高的“专精特新”发展能力,挖掘、支持民族传统产品和工艺。4.政府提供多种政策保障,树立小微企业良好形象政府要制定多种协作措施,促使品牌工程落实,塑造小微企业良好的外在形象。品牌企业在开展项目工程时,要以市场为指导方向,凸显重点保护对象的地位,借助公共服务机构的力量,在业内专家的指导下,完善小微企业管理体系,树立强烈的品牌经营意识,引导企业在高质量产品基础之上,利用多种传播手段,如公关和策划广告等,提升企业品牌形象,拓宽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优化企业发展环境1.搭建小微企业运行平台,做好跟踪和调查尽快建成小微企业运行检测平台,加强对小微企业的调查分析,做好后续的跟踪检测,做好经济数据的传递和分析工作,为小微企业的运行提供动态数据,全程掌握信息变化,积极投入到业务指导和服务当中。依托小微企业信息系统,建立小微企业信息共享机制,促使信息交流和共享。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如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促使专业机构,如政府部门和银行等,为小微企业提供必要的服务。2.政府发挥自身引导,依托市场机制加大对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把社会力量集中起来,为小微企业提供支撑,基于小微企业服务机构,专业服务机构和行业协会为辅,为小微企业构建服务资源共享体系。对服务力度而言,政府要加强这方面的购买力,培训小微企业,如专业化的信息构建及创业自导、培训等,为小微企业结构转型和技术创新提供全面的社会化支撑。3.创设适合小微企业发展环境,建立长效发展机制政府要营造小微企业发展的氛围,为小微企业的发展搭建长效机制,有关部门深入企业实地,积极开展政策的落实,实现专项服务,如专业创新和融资服务。在小微企业转型升级中,为小微企业提供资金支撑,改造技术设备,做好人才引进和培训工作,建立公共服务平台。政府主管部门要理清这层关系,依照法律办事,简化审批手续,为小微企业提供最好的服务,提供特殊保障,为小微企业提供特殊照顾,想尽一切办法,缓解小微企业的沉重压力。

三、结束语

小微企业经济结构转型具有自身契合性。小微企业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然而,也面临挑战和机遇,小微企业在未来发展中一定要强化理论探索和实践考察,有助于丰富经济理论,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促使小微企业更好发展,以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彦东.引导、培育与服务:小微企业破局发展的策略与路径——以唐山为例[J].商业经济,2014,23:25-27+50.

[2]严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与小微企业发展契合性及优化策略[J].经济师,2015,(05):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