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2 15:32:57
导语:在高血压健康风险评估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预防
目前,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患者的心血管病的患病率逐年增加,由于心血管疾病临床病种繁杂,且病情重,变化快,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极易导致患者死亡,存在极高的风险[1-2],因此,护理工作难度较大,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护理知识及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本研究将护理风险评估及预防应用于心血管内科患者的日常护理工作中,取得较好疗效,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心血管病患者210例,其中,男112例,女98例,年龄为46~87岁,平均(54.7±16.8)岁。所有患者第一临床诊断均为心血管疾病,且住院时间均≥4周,入院后患者均意识清楚,语言清晰。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1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0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种等基线资料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心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入院后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均进行护理风险评估,并依据护理风险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护理预防方案。具体护理方法如下:1.2.1常规护理措施每日监测患者血压、血糖、血脂等情况,若存在高血压,应及时了解患者血压情况并详细记录,分析影响因素,告知医师,给予相应药物治疗,消除影响因素,力求血压控制在一个平稳状态。若存在血脂和血糖异常,应定期行血脂和血糖监测,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运动及药物治疗方案,并消除不良习惯,同时定期监测患者心功能、肾功能及肝功能等指标情况,以评估用药情况并及时进行调整。1.2.2护理风险评估及预防措施以我院心内科多年护理经验及医院相关护理规章制度为依据,总结近几年出现的护理风险事故的经验教训,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每位入院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具体护理内容包括:①心理辅导。心血管病往往发病急骤,进展较快,加之老年患者居多,因此,该患病人群往往心理承受能力交差,对于困难、挫折的抵御能力较弱,一旦入院,极易出现情绪不稳定,认识能力下降,悲观易怒,孤独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极大的影响了病情恢复,因此,我院针对上述心理状况制定相应的对策,对于每位患者在入院当天就由责任护士进行心理问卷评估,了解患者具体的心理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同时取得家属的配合,与家属共同帮患者度过心里难关;②心血管病保健知识的宣教。心血管疾病起病急骤,其救治的黄金时间往往在发病的先期,因此,掌握心血管病的急救知识及措施对于挽救患者生命,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在患者入院后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关心血管疾病科学知识的普及,并定期进行相关健康讲座,请患者及家属参与其中,让其逐步了解心血管疾病的病因、发展规律,治疗措施及预后等,使其对疾病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以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和积极性;③生活指导。除上述措施外,我们还根据心血管疾病的不同种类制订了不同的饮食、运动等生活方案,为患者进行生活指导。例如,若患者患有冠心病,应保持低盐、低脂饮食,同时,应注意减少摄入的总热量以及脂肪、碳水化合物,力求控制体质量,降低血脂,且不能剧烈运动,保持心情舒畅,大便通畅。若为高血压病患者,应注意避免肥胖,控制三餐的热量摄入,避免血压波动。
1.3观察指标
①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从护理人员的护理态度、技术水平及心血管内科治疗指南落实情况等几个方面使患者对护理工作进行评价,护理满意度分为不满意、一般、较满意、满意4个等级。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②根据护理过程中患者是否出现风险事件、并发症及患者医嘱遵从性等方面将护理效果分为差、一般、良以及优4个等级,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护理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优者63例,良者38例,一般者4例,差者0例;对照组患者护理效果优者38例,良者54例,一般者9例,差者4例。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优良率为96.2%(101/10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6%(92/1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心血管疾病多起病急骤,病情变化较快,若不及时救治,可威胁患者生命,因此,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工作在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心血管疾病的护理过程中,常存在多种潜在的护理风险,如大部分心脏病患者存在焦虑、抑郁、不自信、恐死等心理方面的问题[3],住院期间可能会做出某些偏激的行为,不利于疾病的康复,部分患者依从性差,可能无法完成医嘱,不配合治疗,擅自离院,增加院外心脏病意外事件的发病几率,严重者可导致心脏骤停危及生命,另外,部分患者年龄较大,且合并症较多,可能出现摔伤、跌伤、坠床、烧伤、窒息等意外事件或突发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等严重疾病。因此,在护理工作中,及时发现上述潜在的风险,并及时给予预防措施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研究将护理风险评估及预防应用于心血管内科患者的日常护理工作中,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优良率为96.2%(101/10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6%(92/105)(P<0.05)。说明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行护理风险评估,并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护理预防方案,有利于提高护理效果,增加了护理满意度,有利于患者的快速康复,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花棉.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3):1203-1204.
[2]边素艳,刘宏斌.523例老年心血管内科门诊患者用药情况调查[J].医学院学报,2014,35(8):827-830,866.
近期有关脑卒中的大量临床研究,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对脑卒中及其并发症的临床诊治进行了深入研究,为脑卒中的临床管理寻找最新方向。梅斯小编就近期脑卒中重要的指南共识进行回顾。
【1】2016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风险评估量表使用专家共识
由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和脑血管病学组组织专家全面查阅国内外文献、多次反复讨论后对常用风险评估工具的选择达成共识性推荐意见如下,以便于临床应用。
专家共识:
(1)推荐使用ABCD2评分法或ABCD3一Ⅰ评分法对TIA患者进行卒中风险评估;由于较高的影像要求,ABCD3一Ⅰ评分法更适用于院内神经专科医师对TIA患者的危险分层。
(2)推荐临床应用Essen量表或SPI一Ⅱ量表评估缺血性卒中患者长期复发风险,但二者的预测作用有限。
(3)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合国人的缺血性脑卒中/TIA二级预防风险评估量表。(指南详见--2016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风险评估量表使用专家共识)
【2】AAN最新指导意见:PFO的卒中复发预防该不该推荐封堵术?
美国神经病学学会近日更新了关于复发性脑卒中和卵圆孔未闭的实践报告,并发表于神经病学杂志。在本次更新中,学会强调了不要常规对隐源性卒中的卵圆孔未闭患者实施经皮封堵术。
主要执笔者,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的Steven R. Messé指出:“卵圆孔未闭(PFO)是一种很常见的问题,而关闭PFO这一操作可能导致潜在的严重并发症。”他表示,本次更新是因为他们相信患者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应当知道PFO很常见,并且卒中复发的风险很低。
指南推荐要点:
1,临床医生必须建议患者仔细考虑经皮PFO封堵术,患有PFO是一个常见问题,大约每4人中便有一例。想要确定卒中或TIA是否由PFO导致是很困难的。关闭PFO对降低卒中风险的有效性仍不确定,并且虽然少见,但这一操作可能导致潜在的严重并发症(A级推荐)。
2,临床医生不应该在研究之外的场合给隐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PFO患者常规实施经皮封堵术(B级推荐)。在极少数情况下,如尽管进行了充分的药物治疗,并且并未发现其他已确认的机制,发生了复发性卒中,如果可用,医生可以提供AMPLATZER PFO封堵器进行治疗(C级推荐)。
3,在没有其他抗凝指征时,对于隐源性卒中和PFO患者,医生可以定期提供抗血小板药物而不是抗凝药物(C级推荐)。
4,在少数情况下,如卒中复发的同时患者正在接受抗血小板治疗,医生可以给隐源性卒中和PFO患者提供抗凝治疗(C级推荐)。(指南详见--AAN最新指导意见:PFO的卒中复发预防该不该推荐封堵术?)
【3】2015中国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指导规范
由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在循证医学指导原则下,参考国际规范并结合我国国情,依据 2011 年中国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使用经验和新的研究证据编写了该指导规范。
推荐意见:
1. 微导管超选造影证实血栓长度 >8mm、后循环病变、心源性栓塞、静脉溶栓无效及其他影像学证实为大血管闭塞患者, 建议优先机械取栓(Ⅰ类,证据水平 C)。
2. 选择机械取栓时,支架取栓系统(如 Solitaire 和 Trevo)通常优先于螺旋取栓器(如 Metci)(Ⅰ类,证据水平 A)。与支架取栓系统相比,Penumbra 的相对有效性尚不
明确。
3. 经过严格选择后的患者可以在有条件的医院,单独使用 Solitaire,Penumbra 和Trevo 取栓或与药物溶栓联合使用(Ⅱa 类,证据水平 B)。
4. 除 Solitaire、Penumbra 和 Trevo 之外的机械取栓系统的作用尚不肯定(Ⅱb 类,证据水平 C)。
5. 机械取栓后,残余狭窄明显,建议术中造影观察(>10 分钟),如发现血管闭塞,建议一期行血管内成形术。(指南详见--2015中国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指导规范)
【4】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指导规范(2016年)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均高,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活。目前超早期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ecombinant tissue plasmmogen activator, rt-PA) 静脉溶栓是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结局最有效的药物治疗手段,已被我国 和许多国家指南推荐,但目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的比例仍然很低。?
近期研究显示,约 20% 的患者于发病 3 小时之内到达急诊室,12.6% 的患者适合溶栓治疗,只有 2.4% 的患者进行了溶栓治疗,其中使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为 1.6% 。开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溶栓治疗的一个主要难点是,大多数患者没有及时送达医院或各种原因的院内延迟。
为使更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获得溶栓治疗并从中受益,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已普遍进行相应的医疗救治体系改革,包括完善院外t疗急救转运网络, 组建院内卒中快速抢救小组,开通急诊“绿色通道”,建立卒中中心和卒中中心的认证体系等措施,其核心就是要让公众都知道卒中是急症,卒中发生后应尽快送达有能力进行卒中溶栓治疗的医院,并获得规范性溶栓治疗。
【5】2016 加拿大卒中最佳实践建议:卒中后过渡护理的管理
2016年7月,加拿大心脏与卒中基金会(HSFC)卒中最佳实践建议委员会更新了卒中后过渡护理的管理指南,该指南综合了最新证据摘要和循证建议,目的是为患者,患者家庭和照护者提供支持,教育和技能培训。(指南详见--2016 加拿大卒中最佳实践建议:卒中后过渡护理的管理)
【6】内科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的中国专家建议
2009 年,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联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联合了《内科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的中国专家建议》(以下简称《中国专家建议》),2015 年对该《中国专家建议》做了更新,发表在《中华老年医学杂志》和《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上。该《中国专家建议》结合国际相关研究的数据和建议以及国内相关研究和临床实际情况,对内科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 的现状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同时对VTE 预防措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了介绍。重点对内科住院患者VTE 的预防指征及策略进行了详细的推荐,且对于特殊人群如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脑卒中、肾功能不全等人群的VTE 预防方法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在《中国专家建议》中还有两个附件,一个为肝素的不良反应――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的处理原则,另外一个为预防失败而发生VTE 的治疗原则。
本文对国内外关于VTE 预防的指南、专家建议提出的历史进行了简单回顾,重点介绍了《中国专家建议》的主要内容及结合临床实际情况的应用方法,以促进读者对该《中国专家建议》及相关内容的了解,提高内科医生对VTE 预防的重视程度,简化临床实际应用的方法,最终使内科住院患者VTE 的预防工作得到加强,令患者获益。
关键词:脉搏波传导速度检测;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危险因素的增多,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率逐年上升,2012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已达2.9亿人,且存在庞大的后备人群,心血管病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生命健康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1]。血管结构与功能改变是心脑血管疾病病发、进展为主要原因,及早发现这种变化,给予针对性的干预,对于防止心脑血管病具有重要意义。肱动脉~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检测(brachial 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baPWV,以下简称脉搏波传导速度检测或PWV)是检测动脉弹性与功能重要技术,具有无创、敏感性强、快捷高效、重复性好、廉价等优点,本文旨在分析其在心血管病早期筛查中的应用价值,并概括相关研究进展。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筛选我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健康体检中心进行体检者500例。其中男232例,女268例,年龄18~73岁,平均(45.3±11.8)岁。排除标准:①体检前确诊为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压等心血管病,以及肝肾疾病;②检测前依从性差,有吸烟、饮酒、和刺激性浓茶或咖啡等情况。
1.2方法 检查前1d,医嘱患者规律作息,戒不良嗜好如吸烟、饮酒,次日至体检中心4h前禁止大量有氧运动。检查采用动脉硬化检测仪,医嘱患者平卧于受检床,静吸5min,促心绪平稳,采用问答方式进行问卷调查,收集相关资料输入至仪器,而后选择仪器自备血压袖带传感器,围于患者上臂与踝部,安装心电、心音传感器,检测PWV。重复3次,机器计算取其均值,留档,所有患者分不同时间段重复检测。
1.3风险评估 测算左右两边体侧,PWV均值:①轻度异常,PWV>1400cm/s;②中度异常,PWV>1700cm/s;③明显异常,PWV>2000cm/s。
2 结果
2.1一般资料比较 除年龄、心率、舒张压外,男性身高、体重、BMI、收缩压、脉压差均高于女性。
2.2PWV水平性别、年龄分布 男性左右侧PWV均高于女性,高于总体,男性、女性、总体左侧高于右侧,(见表1)。男性、女性PWV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
2.3PWV风险等级分布 女性正常率高于男性,≤45岁正常率高于>45岁,≤45岁者轻度异常率、中度异常率、明显异常率低于>45岁者,(见表2);男性、女性异常率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
2.4PWV相关系数分析 就统计资料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年龄、收缩压、心率、性别、平均动脉压、脉压与PWV值相关(见表3)。
3 讨论
心血管病已成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现在我国心血管患者数仍在持续增加,每天因心血管病死亡9千余人,每10秒钟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病。每5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心血管病患者。我国每年死于心血管病的约350万人,占总死亡原因的41%,居各种疾病之首。心血管病以冠心病、高血压为典型代表,动脉以硬化是最重要的病理变化之一,研究证实其为血管壁早期损害的综合表现[2]。PWV在心血管病筛查、诊断中的重要意义包括:①对高血压患者早期血管损害、治疗与预后评估提供依据[3];②为一般人群心血管事件风险评估提供依据;③对终末期肾病进行预测。本次研究中,受检患者均为一般人群,尚未确诊心血管疾病,结果显示异常者占43.20%,成为心血管病风险人群,PMV在心血管病疾病筛查、风险预测中具有重要意义,是体检必备技术之一。
脉搏波传导速度与动脉管壁粘弹性、血管直径与管壁厚度、血液密度有关,后两项因素变化幅度较小,对脉搏波传导速度影响不显著,故PWV可直接反映动脉血管粘弹性[4]。本次研究中,男性PWV均值高于女性,左侧高于右侧,且PWV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符合动脉血管内皮功能生理特征,反映PWV检测指标较客观。
PWV可独立预测心血管病发生风险,可筛查早期动脉硬化,研究证实PWV水平每增加350cm/s,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上升1.4~1.5倍,同时PWV还是原发性高血压独立预测因子[5]。
PWV水平与年龄密切相关,在55岁以前,男性PWV略高于女性,进入55岁后,PWV均值快速上升,性别差异基本消失,这可能与对血管功能具有保护作用的雌激素分泌迅速减少有关。除年龄、性别外,PWV还存在诸多因素影响,如体重、血压、吸烟、高血脂、糖尿病等,与动脉硬化危险因素存在高度相似,本次研究中年龄、收缩压、心率、性别、平均动脉压、脉压与PWV值相关,与多数学者研究结果基本相同[2,4-5]。PWV在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定位、危险因素筛查中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鲁豫.亚健康研究进展[J].中外医疗,2009,07:152-153.
[2]岳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失稳破裂的粘弹性动力性研究和临床应用[D].山东:山东大学,2010:44-47.
[3]苏子美,郭建英,刘瑾.脉搏波的频域特征提取与自动识别技术[J].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2010(1):70-74.
“等风”的博文告诉每一位潜在健康隐患的朋友,要随时注意自己身体的生命信号,尤其是冠心病人,要及时进行心肌梗死的风险评估。因为心肌梗死是导致死亡或致残的重要疾病,早期评估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有助于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冠脉造影是心梗风险评估的金标准
目前已经明确,几乎所有的心肌梗死都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所引起。因此,早期发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预测心肌梗死风险的重要检查。
冠状动脉造影与冠脉CT血管造影(CTA)均是评估心肌梗死风险的检查手段。冠状动脉造影是一种有创性检查手段,需要有专门的介入医生手术操作。而冠脉CTA目前应用最广,进展最快,不仅可以提供与介入性冠脉造影相近的信息,而且可以检测动脉壁内的非阻塞性斑块,同时还有准确性较高、无创伤、检查迅速的优点。如果冠脉CTA未发现病变,则可以排除冠心病的诊断。但对于无冠心病症状但有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患者,冠脉CTA是否可作为常规筛查手段,仍存在争议。
与冠状动脉造影比较,冠脉CTA对管腔狭窄程度的判断,往往存在着过高或过低的估计。对于高危患者而言,介入导管法冠状动脉造影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方法。因此,对于冠状动脉的评估可采用无创的冠脉CTA,而判断冠状动脉狭窄的金标准仍然需要有创的冠状动脉造影。
危险因素是风险评估的基础
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也是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目前认为,肯定的冠心病危险因素是血脂异常、高血压、吸烟和糖尿病。其他危险因素包括体力活动减少、肥胖、冠心病家族史、年龄、性别、高半胱氨酸血症、饮酒和精神因素。其中大多数危险因素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或用药物治疗达到逆转目的。因此会大大减少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
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方面,阿司匹林是目前指南唯一推荐的抗血小板药物。严格筛选心血管疾病中高危人群,充分评估获益/风险比,并依据整体心血管风险评估来使用阿司匹林是一级预防取得疗效的关键。
2006年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对美国临床预防措施进行获益和经济效益学的评估,应用阿司匹林进行预防的健康获益和经济效益都是5分,名列所有预防措施的首位,明显高于高血压、糖尿病和肥胖的筛查。 阿司匹林是最有效的医学预防措施之一。健康获益评分和经济效益评分均为满分的只有儿童时期免疫和应用阿司匹林。
2009年国际抗栓临床试验(ATT)协作组发表的荟萃分析中,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作用引起了争议。这是因为它纳入了WHS研究。WHS研究纳入的近40000例,均为低危女性,占分析病例总数近一半。
哪些高血压患者应该使用阿司匹林
1.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HOT糖尿病亚组、PHS糖尿病亚组)
(具体为男性>50岁、女性>60 岁、无危险因素的糖尿病患者)
2. 高血压合伴肾功能不全
3、其它高心血管风险的高血压患者:
年龄在50岁以上并且具有靶器官损害(2011年《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或合并≥3种危险因素者
中危人群要不要使用阿司匹林作为一级预防?
“低危”人群的标准明确界定为:各相应年龄段血压、血脂正常,不吸烟,无糖尿病。
中危人群要不要使用阿司匹林进行心脑血管疾病一级A防?何谓中度危险?这是目前存在不少争议并令不少医师感到困惑的问题。虽然一般认为平均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6-10%为中危人群,但我国并未推广和提供广大临床医生所使用的计算工具将其识别。
《2012ACCP 抗栓治疗与血栓预防临床实践指南》中推荐:对于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年龄>50岁且无心血管疾病症状的人群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100 mg/d 优于不用,但推荐级别不高,仅为2B。这也是至今对阿司匹林用于一级预防最为积极的指南。
阿司匹林一级预防获益的机制
1.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的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学说。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后,暴露了内皮下胶原组织,在炎症细胞产生的趋化、粘附以及细胞因子的作用下,血小板粘附在破裂处,粘附后血小板活化,释放血栓素A2( TXA2)、二磷酸腺苷(ADP)、凝血酶等,使血小板聚集,并和凝血瀑布终产物纤维蛋白交联,最后导致血栓形成。
血小板的激活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血小板激活能够促进单核细胞聚集,激活的白细胞粘附到血管内皮细胞表面,通过一系列机制促进了内皮细胞的损伤
2.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的炎症学说。
血小板通过释放大量的促炎物质启动动脉粥样硬化(AS)的形成。研究发现,血小板早于白细胞出现在AS 斑块局部。血小板并不是被动的参与了AS 中简单的血栓形成,而是通过释放大量的促炎物质启动AS。
阿司匹林有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白细胞趋化性等抗炎作用;可以降低ICAM、IL、TNF-a、CRP等炎症因子的水平。
3. 阿司匹林抗氧化作用
阿司匹林能够抑制COX2,抑制高胆固醇介导的氧化应激,发挥抗氧化损伤的作用。
4. 阿司匹林通过抗炎、抗氧化作用抑制平滑肌细胞增生
不难看出,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而获益,但并非通过防止血栓的形成,而是抑制血小板聚集并进而抑制由此介导的慢性炎症反应,即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因此,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是阿司匹林一级预防“抗栓”的内涵所在。我们应以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视角认识并指导阿司匹林的临床实践。
关于阿司匹林的推荐剂量
英国的调查数据表明:40-79岁未服用阿司匹林的人群胃肠道症状及无并发症的溃疡发生率为1.03/1000患者年(95% CI: 0.97C1.08) ,而服用阿司匹林者为2.9 /1000患者年(95%CI: 2.3C3.6)。
阿司匹林相关上消化道出血与剂量相关
抗栓治疗协作组2002年的荟萃分析中对不同剂量的阿司匹林在预防严重的心脑血管事件方面的功效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增加ASA的剂量并没有显著增强其抗血小板的功效,而不良反应增加;剂量过小(小于75mg)时,疗效则不确定。小剂量100mg/d(75-150mg)阿司匹林长期服用,即可发挥抗血小板作用,能够有效用于高危患者严重血管事件的长期预防,并且获得很好的耐受性和显著的疗效。
美国ASA常规处方剂量是81mg/d 或325mg/d,但美国有60%处方剂量是81mg/d,其次35%是325mg/d。在欧洲ASA的常规处方剂量是100mg/d。
关于阿司匹林的剂型与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
在一项纳入27 694 名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患者的研究中,评价4年中肠溶性阿司匹林与普通阿司匹林片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结果表明,肠溶性阿司匹林与普通阿司匹林片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相似。普通平片标化的出血发生率比为2.6; 95% CI, 1.8 -3.5 ,肠溶片为2.6; 95%CI, 2.2-3.0)(Am J Gastroenterol 2000; 95: 2218-24)。
临床资料
对2010年1月~2011年1月住院跌倒事件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住院患者982例,男475例,女507例,年龄30~72岁,高危跌倒患者636例,发生跌倒4例,2011年2月实施细节管理后,对2011年2~8月住院患者的跌倒情况进行观察。
跌倒原因分析
疾病原因:高血压、脑出血等疾病导致患者脑部供血不足,而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和肌肉的不协调等,使患者身体和精神储备功能下降而易跌倒[2]。
年龄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每年约1/3的人会发生跌倒,并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环境因素:患者入住病区后,由于环境陌生,光线不足,地面积水,行走时稍不慎极易跌倒。
药物因素:很多药物可影响意识、精神、视觉、步态、平衡、血压等增加了跌倒的发率,如镇静催眠药、抗癫痫药,抗精神病药、抗高血压药。陪护因素:陪护人员不重视跌倒的预防,防范措施不到位,有时擅自离开,夜间陪护人员熟睡不易叫醒。
护理工作方面:护理人员对跌倒危险因素预测不足,在平时的工作中没有加强预防跌倒的健康教育,未引起患者和陪护人员的警觉,护理人员高危跌倒知识培训不到位,夜间人力资源不足,巡视不及时。
防护措施
及时准确评估是降低跌倒危险因数的重要手段:①患者入院或转入2小时内由责任护士进行跌倒/坠床危险性评估,评估表现包括年龄、有无跌倒史、意识、视力、体能、肢体活动情况、药物因素、有无陪护人员等。责任护士对每位患者进行量化评分,总分≥4分,列为高危跌倒/坠床患者,发放防跌倒告知书,反复对患者、家属、陪护做好安全宣教,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同时采用床栏、约束带等预见性的防护措施,床尾挂醒目警示标志,以便引起护理人员及陪护的警惕,列入重点交班内容,严格交接班[3]。②患者住院期间要随时评估患者的跌倒/坠床的危险性,跌倒评估是一个连续性的工作,它贯穿于患者住院的始终,护士可根据患者病情变化,随时评估跌倒的危险因素。③及时评估周围环境的安全性,指导全科护士参与到防患者跌倒的管理中来,如评估病房的光线是否充足,地面是否潮湿,病房有无障碍物,高危患者有无加床栏,有无掊护人员,病房家具有无障碍物,高危患者有无加床栏,有无陪护人员,病房家具有无缺损,床脚有无脚刹。见表1。
加强对年轻护士的培训,是预防跌倒的有效保障。目前护理人员趋向年轻化,工作经验相对较少,加强护士,尤其是年轻护士的培训尤为重要,重点掌握神经外科疾病的特点,医生用药情况及相应的不良反应,患者的跌倒风险评估等,提高对跌倒的干预意识,增强责任心。
护士长加强监管,是预防跌倒的关键。责任护士对自己分管的患者及时评估,对高危患者加强防范措施,做好安全教育,认真记录,同时汇报护士长,护士长对高危患者进行再次评估,检查评估是否准确,预防措施是否落实,患者及陪护的自我防范技巧掌握情况,与患者及陪护做好沟通,加强安全宣教力度,病情发生变化时,检查是否及时进行评估,跌倒防范措施是否落实,做到层层把关。
参考文献
1 陈月娟,王荣,余小萍.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与护理进展.上海护理,2005,5(5):56-58.
易被忽视的卒中先兆
约1/3的卒中患者,在发病前数天、数周,甚至数月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也称“小卒中”。患者常表现为突然上肢或下肢感到无力、视力减退,通常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最多不超过24小时。这是由于大脑在短暂的供血中断后,血流快速回复所引起。由于症状很快消除,患者和家属常容易将其忽视。为此专家指出,需要特别警惕“小卒中”,如果不重视,真正的卒中将会在短期内发生。
提示:所有出现“小卒中”相似症状的患者,都应第一时间到相关医院神经内科专科就诊,千万不要忽视卒中侵袭前的警报。
输液难防卒中发生
入冬前后,不少中老年人会去医院要求输入带有疏通血管药物的液体,以为这样可以“有病治病,无病防病”。其实这种做法并不科学。专家指出,用输入疏通血管药物来防止脑血管病并没有足够科学严谨的临床验证。另外,长期输液不仅将产生不必要的医疗费用,还可能增加输液反应及感染机会。
提示:生活中预防卒中的6个要点是:要严格控制已经存在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积极、适度地进行体育锻炼;要健康饮食,避免肥胖;要戒烟,限制酒精的摄入;要对卒中早期症状有充分的认识;以及知晓如何采取行动。
溶栓治疗别超过4.5小时
卒中如果不能得到全面及时的治疗,患者将以每分钟190万神经元的速度丧失脑神经功能。因此,卒中治疗强调抢救时机。正常脑组织在缺血3小时后就可能出现不可逆的变化,如果脑梗死的患者在4~5小时内进行溶解血栓治疗,就可能在脑细胞还没有出现完全梗死之前,就恢复血氧供给,从而恢复部分功能。
提示:出现短暂性脑缺血的患者及其家人,不要有“在家休息一下可能就好”或是“等稳定后再去就医”的想法,而应选择有条件能提供早期诊断、早期血管评估、早期治疗,并能提供24小时不间断CY检查,以及配有磁共振、脑血管造影设备的医院,由专业的神经内科医生进行诊治。
治疗讲究个体化评估
关键词: 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风险因素
为了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减少出生缺陷,我站在区计生委发动下,于2013年9月,在本站开展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现对2014年3月1日―7月30日在本所参加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417例受检者情况进行分析。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2014年1月1日―4月30日来本所进行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计划怀孕夫妇417例中的男性
1.2方法采用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技术服务《家庭档案》表,由经过孕前优生检查培训的专职医生进行检查。
1.3检查项目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妇科B超、风险评估及咨询指导。实验室检查男性有尿液常规、血型(ABO血型和Rh血型)、乙肝两对半、梅毒螺旋体检查、肝功能(ALT)、肾功能(肌酐Crea);
2结果
2.1年龄分布在417例男性参加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人群中,年龄在35-49岁32人占7.6%,25-35岁203人占48.68%,21-24岁共179人占42.92%,21到35岁共382人占91.606%
2.2文化程度在417例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人群中,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为本17人占4.07%,高中及中专36人,占8.63%,小学4人占0.95%,初中360人占86.33%
2.3男性有异常发现336人,占80.57%;
3异常发现在男性中的分布
3.1风险构成,417例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中,发现吸烟占的比例最大占48.44%,被动吸烟也占15.34%,据报道男性每天吸烟30支以上,他的畸形的比例会超过20%,而的存活率却只有40%左右。大量吸烟还会导致男性下降,甚至出现阳痿。所以加强男性的戒烟宣传和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3.2肥胖是第二大风险因素站35.25%,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美国《生育与不孕》月刊上发表研究报告,称他们对87名19岁至48岁的健康男性进行了调查,发现肥胖会使男性的激素水平发生变化,导致生育能力下降。肥胖男性血液中激素水平较低,促黄体激素和促卵泡激素也比较低,后两种激素对于生育能力非常重要。
3.3肝功能异常(谷丙转氨酶增高)是第三大风险94人,占22.54%.
3.4乙肝病毒感染者包括大小三阳,乙肝病毒携带者者共计29人次占目标人群6.954%,乙肝病毒在急性期或慢性迁延不愈会传给下一代。家族遗传病史22例,,泌尿系统疾病26例,肾功能异常11例。高血压疾病20例,接触有毒有害的职业环境8例,血压偏低5例。根据孕前检查结果,为计划怀孕夫妇提供风险评估报告,依据评估结果,将受检夫妇分为一般人群和高风险人群,分别占58.68%、41.32%。
4、讨论
4.1提高参加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意识,本文通过对417例孕前优生检查分析,有风险因素占80.57%,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人存在风险因数,加强孕前健康教育,指导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戒烟戒酒,适度运动,防治超重或肥胖,做好疫苗的接种,防止乙肝病毒感染,积极治疗慢性病、感染性性疾病、传染病,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干预遗传性疾病,建议孕前3-6月积极参检,做到风险因素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努力提高参检率,如果超过半年未生育,建议再次检查。检查机构也要尽量完善检查的项目和检查的全面性、准确性。重点加强对低学历、高风险人群教育和监管,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年龄分布不均匀,大部分在生育最佳年龄25~29岁,但考虑到农村生育年龄普遍偏小,要动员
4.2文化程度与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关系
孕前检查人群以初中学历者为大多数,在417例孕前优生检查中,初中文化程度占86.33%,其次是高中专文化程度占8.63%,大专及本科占4.07%,小学及文盲占0.95%。说明初中文化程度的男性是参加孕前优生检查主力军,因此如何引导低学历人群来参加孕前优生健康教育和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做好出生缺陷一级预防,是计生部门宣传工作的重点。
4.3完善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在417例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中,异常发现率达到,80.57%,根据孕前检查结果,为计划怀孕夫妇提供风险评估报告,依据评估结果,将受检夫妇分为一般人群和高风险人群,分别占58.68%、41.32%。另外,由于检查项目局限性,某些异常情况可能未发现,因此在孕前优生检查中要不断完善检查项目,需要我们共同探讨。
4.4影响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因素,是否接受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主要与对孕前优生的认知水平有关,还与家人态度、媒体宣传、社区计生服务工作情况有关[1]。目前各地都免费开展孕前优生检查,由于生活节奏快,计划怀孕的夫妇反映,没有时间来接受孕前优生检查,因此在双休日及节假日开展孕前优生检查,将提高孕前检查率。
4.5婚前检查与孕前优生检查相结合随着2003年10月1日新的《婚姻登记条例》的实施,婚前检查是预防出生缺陷的第一道防线,由于目前婚检率下降[1],,将婚前检查与孕前优生检查相结合[2-5],弥补了未婚检者部分不足,孕前优生检查是婚前检查的延续。孕前优生检查不能完全代替婚前检查,如一些传染性疾病(包括性病),如果未婚检,将导致严重后果,因此二者互相结合,互相补充,互相完善,才能提高人口素质,减少出生缺陷儿的出生。
5、结论
本文通过对我区417例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资料分析,发现孕前优生检查中,异常发现率达高到80.57%,尤其吸烟,肥胖、肝功能异常、乙肝病毒感染、传染性疾病(包括性病)、遗传性疾病、生殖系统疾病和某些影响孕期的内科疾病等。提示我们做好孕前检查是确保优生优育,降低出生缺陷的首道门户。在政府引导下,加强与计生、民政、财政、媒体等部门配合,加强对婚前检查、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宣传力度,做好本地区出生缺陷的一级预防,提高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参入率。
参考文献:
1李丽莎,朱军.影响育龄夫妇接受免费孕前优生咨询和检查相关因素调查.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2):1838.
2.唐志丹.婚前检查与孕前保健的出生缺陷预防指导.中国妇幼保健,2010,25(35):5167.
3.张雪丽.婚前与孕前检查相结合以加强优生工作的探讨.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3):1727.
截止到目前,我国开设健康管理专业的院校甚少。2008年,浙江农林大学成为我国首所、也是唯一的经教育部批准设置健康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学制4年,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2009年,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也设置了休闲与健康管理专业,开设课程27门,其中培养管理能力9门,服务能力7门,营销能力4门,拓展能力3门,通识基础理论4门,课程设置上更注重对学生休闲与健康产业的管理、服务与营销能力的培养;今年6月,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国际交流学院健康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正式成立。承德护理职业学院、安徽省宿州卫生学校目前也都正在积极地进行课程的设计与研究探索。
2健康管理专业发展前景分析
2.1健康管理专业的发展前景随着人们对健康维护及改善需求的日益增长,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诊治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以个体和群体健康为中心的管理模式的健康管理行业具有非常广阔地发展前景。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保健水平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标志。建立一支健康管理专业队伍,对于改善和提高中国国民身体素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正在加快,与慢性疾病相关的各种危险因素日益加重,患病率逐年升高,人们的健康状况受到严重威胁;医药费上涨,个人及社会都不堪重负等;市场对健康管理产业呈现迫切地需求。美国于1978年开始至1983年,通过实施健康管理计划,高胆固醇病人平均水平下降2%;高血压病人平均水平下降4%;冠心病的发病率甚至下降16%。同样,在我国关注公众的健康状况,及时实施健康管理计划,对预防和控制常见病及合理利用卫生资源、降低医疗费用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2健康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2005年,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将“健康管理师”正式列入职业目录,中华医学会先后共组织召开七届中国健康产业论坛与健康管理学术会议,并创刊《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健康管理专业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健康管理产业也将成为各地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14]。目前,制约健康管理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专业人才匮乏。现有健康管理的从业人员多为经过短期培训后新转型的临床医护人员,缺乏正规的健康管理专业培养渠道。因此培养这方面的相关人才,将成为各类职业院校的职责和使命所在。
2.3健康管理专业的人员素质根据健康管理产业发展的需要,面向健康管理服务机构、保险机构、疗养院、养老服务机构、社区服务中心,培养德、智、体、能全面发展,具有扎实掌握临床医学、护理学、卫生保健学、医学信息管理及管理学等相关知识与技能,从事健康管理方面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健康管理专业学生通过2年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以及1年的毕业实习,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开展健康管理相关资料的收集、健康风险评估与分析、健康指导及健康干预,并具有良好的客户服务意识,清晰的沟通表达能力,善于学习、吸收,性格开朗,形象气质佳。责任心强,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工作态度。
2.4健康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健康管理是一个朝阳产业,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这方面的专业人才相当匮乏。随着健康保健相关制度的不断推广,健康管理师的也有着非常广阔就业前景:①各级各类健康管理机构从事健康体检、疾病筛查、健康风险评估、健康干预等工作。②各级各类保险机构从事健康风险评估、客户健康管理等工作。③各级各类疗养院从事健康信息收集、分析、健康风险评估、健康指导和干预等工作。④各级各类养老机构从事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的管理工作,老年保健和服务工作。⑤社区服务中心从事健康相关的管理与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