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对景区管理的建议

时间:2023-09-22 15:32:59

导语:在对景区管理的建议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对景区管理的建议

第1篇

一、多选精品旅游项目,助游客体验族风情。

景区的概念是全面的,它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在完善表演节目的同时,要加大开发夜游项目、自选项目、举办景区节庆活动等。让游客进的来,住得安心,玩得开心,购得满意,才能把游客的钱掏出来。

大均景区目前主要有族婚俗表演、大均漂流、水上乐园、晚会活动(包括夏季的洗井泼水节、山火神节、对歌节)、家大菜(餐馆)等。如:大均的表演厅就没有发挥正常的作用,建议实行定期的表演,白天上午9:00—10:00,下午2:30—3:30,晚上7:00—8:00作为定期表演。这样,即增加了表演项目又增加散客的观赏度。在景区要增设抢猪、花鼓戏等有一定文化底蕴的精品表演项目,让游客参与互动,提高游客的兴趣。同时,对景区工作人员,特别是表演人员要加强接待礼仪、表演基本功等方面的知识培训,逐步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景区内的每一位工作人员要学会常用语,教会每位游客记住1--3句语,增加游客的记忆度。

二、建立管理长效机制,使村景发展和谐共赢

景区管理的各种长效机制应当包括景区全方位立体管理机制,景区管理问题及各类突发事件协调组织和协调机制。

大均、两个景区都是村景合一,村景合一的特点是不便管理,易产生矛盾。如大均景区的入口处就是村民的正常通道,景村不分对景区的管理会增加很多的难度。避免景区游客“逃票”是景区入口管理的重点,设卡的主要目的也是要解决这个“逃票”问题。云中景区是由云中省级风景名胜区管委会负责管理,管委会一套人马二块牌子,既是乡党委、政府,又是景区的管理人,的风景与村庄是大体分开的,景区的入口和大门没有像大均那样尖锐的矛盾,但雪花漈的流水问题一直没有与水电站方面达成妥善协议,造成不少游客站在雪花漈只能看到雪花漈的眼泪!景区的服务设施不够足,人气不够旺,没有人气就没有未来。

所以运营和管理问题需要研究并得以解决。景区管理问题及各类突发事件协调与解决,应当是政府、行业管理部门、业主单位、景区、村民代表、农家乐经营户代表各有一定份额的人员组成。在协调机制上,政府牵头,行业管理部门主力,以景区的生存和发展为中心,全面协调各方利益,不偏不倚,完满和谐,如考量大均景区入口设计存在的不够合理成分,要考虑业主单位的利益、也要充分体现村民和农家乐的权利,恰当的设计景区停车场和游客中心以及游客入口处,是景区管理科学顺畅的充分而必要的条件。的电站发电和游客观赏美景也如此。景区的管理机制无需多言,应该抓窗口,树形象,这是景区全面提升服务水平的工作重点。景区管理开发必须着力于“一切为了游客、为了游客的一切”的服务宗旨,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到位,责任到人。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要强化员工责任意识,培养员工优质服务意识,通过提高基层员工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促进管理上台阶。

三、树立人理念,为景区塑造一流环境

景区的文明程度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一个地方的文明程度。建设一个文明的、人性化的景区是每个景区都追求的目标。将“游客满意”作为景区发展的灵魂,为游客营造一个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和谐的场所。景区要把游客视为上帝,通过开设网站留言板和电子信箱、意见箱、热线电话、咨询台、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面向社会征求管理意见和建议,最大限度调动广大游客的参与热情,邀请游客共同参与谋划景区发展的美好前景。为能够在第一时间收集游客对景区建设、服务、管理等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景区管理单位还可以特别设立公开接待日,实行随时接听和电话预约相结合的方式解答游客和群众的咨询和意见建议。在卫生环境方面,景区不仅要给游客提供一个体验、休闲、游览的功能平台,更要给游客提供优美的环境,让游客在轻松、自在的氛围中享受大自然、体验乡独特的魅力。为此,在增加管理清扫人员的同时,还要积极探索与有关村庄、学校建立卫生保洁联合机制,进行几方定期组织共同参与的卫生大清扫活动。激活共管机制,有效清除景区卫生管理中的“盲区”和“死角”。

第2篇

[ 关键词 ] 旅游景区 管理体制 管理模式 体制改革

一、引言

随着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很多地区开始大力开发旅游景区, 据国家旅游局统计, 截止到2007年, 中国旅游景区的数量一共有20000家景区和景点。作为一名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本文作者也曾游离一些国内外的著名的旅游景区,深切感受到旅游景区在游客旅游活动中的重要性。但是与旅游景区蓬勃发展的局面相对应的是, 中国旅游景区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和谐的因素, 这些因素直接制约着旅游景区和旅游景点的发展, 同时也在限制中国整体旅游行业的发展。

二、中国旅游景区的管理经营体制的现状

在找出中国旅游景区管理体制问题之前,首先要明确管理经营体制的现状。目前,中国景区的管理经营体制可归纳为三种模式:

1.政府专营的管理经营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由政府成立的机构对景区进行经营管理。实行财政统收统支。

2.租赁、承包或买断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是,用租赁或承包模式,政府可能不需要通过太多努力就可以收到比自己经营还要多的收入。

3.用现代企业制度经营景区模式。这种模式的做法是:景区以经营性资产作价,吸收其他经营成分,组成多元化经济成分的股份公司。用现代企业制度对景区进行经营。

从以上三种经营管理模式,我们可以清楚看到:用现代企业制度经营景区最为科学和合理,只有在用现代企业制度经营模式下,才能更好地进行旅游景区的营销管理。

三、中国旅游景区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中国是旅游大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幅员辽阔、山川秀美,旅游资源极其丰富。但长期以来,由于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体制的局限性,旅游业的发展极度缓慢。由于旅游景区类型多样,区域差异较大,再加上历史形成的原因,目前中国对旅游景区的管理存在的问题很多,作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机构臃肿,条块分割严重,管理体制复杂

中国现行的许多景区(点),条块分割,政出多门。有些旅游景区归属部门多达十几个,有建设、林业、环保、文化、文物、宗教、国土、海洋、交通、水利、旅游和科学院系统等。或者是在行政地域分属不同的市、县、乡镇管理,在旅游业的发展上缺乏有效的协调机构和机制。例如作者曾经参观的太原市天龙山晋祠风景区,景区内的晋祠博物馆属于文物局管理,景区内的天龙山森林公园则属于林业局管理,像这样一个景区内存在多个主管机构的现象非常普遍。这种状况致使景区的规划、发展与保护难以协调,也无法对景区实施有效的管理,最终使景区的规划、建设与总体要求脱节,有些文物集中的景区城镇化、集市化严重(如五台山景区);有些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的生态资源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导致旅游生态环境和资源受到破坏。

2.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直接导致效率低下

由于条块分割和政企不分、政事不分,在许多风景名胜区的管理实践中,政府机关与传统国有企业的各种弊端纷纷体现出来:经营上对客源市场的开发与营销严重不足,宣传力度不够,基本靠天收;管理机构庞大臃肿,精力分散,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大多依靠财政拨款,管理费用严重不足,单位创收又容易引起游客的不满,增加游客负担;机制不活,分配制度僵化,拿死工资,搞“大锅饭”,平均主义盛行。政府既当管理者又当经营者,使行业的公正性受到严重质疑。这种制度与体制直接导致低效率、高浪费、低收入、低增长,严重影响旅游业的发展。

3.景区管理理念陈旧,体制创新不足

当前中国省的景区管理模式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县(市)直管、管理局管理、乡镇管理和“分而治之”的政府专营模式。这种模式受传统计划经济观念的影响很深,在景区管理上自然会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理念:重资源轻产品的理念。资源与产品的概念不清,有的误认为资源可直接作为产品投放市场,有的将初级开发的产品投入市场。重景区开发轻其他配套建设的理念。在旅游开发上,偏重于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而忽略了与其配套的住宿、餐饮、交通、购物、娱乐等设施的开发建设。

4.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景区建设投资资金缺乏

目前,中国旅游景区主要旅游通道周边绿化程度低,城市生态景区环境已不适应现代旅游的发展,连接景区的旅游的道路及景区内游览通道的建设滞后,污水、垃圾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已迫在眉睫,这些问题都制约了政府调控资源的行为。此外在景区的保护与利用上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政府管理者在保护的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之间,更容易受到短期利益的驱动,在旅游景区出现了不发展不破坏,小发展小破坏、大发展大破坏的两难局面。

5.景区管理法律法规不健全

景区管理法律法规条款不够具体,缺乏可操作性、配套性和统一性。执法队伍力量不够,执法水平低,不能对景区内违规事件进行强有力的执法,不能对影响和破坏景区形象的建设项目依法整治或拆除,也不能依法根治环境污染。

四、中国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模式改革的建议

1.从思想上提高认识,认清中国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是实现旅游资源优化配置、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要使中国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顺利实施,必须从思想上进行改革。作为一种新事物的诞生,改革肯定会遇到很多新问题,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加强舆论宣传和政策引导,是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实行民营化、集团化、国际化,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旅游业作为经济产业,也必须走向市场,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这样才能提高竞争力。

2.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使中国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有法可依

从全国旅游产业发展的管理支撑体系上看,研究制定针对旅游景区管理的法律法规是整个旅游业发展保障体系的重要一环。旅行社因为有《旅行社管理条例》和《导游人员管理条例》这两个行政法规,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能够比较有效地实施旅行社市场管理。相对而言,旅游景区管理则出现了“短腿”现象。要想在现有基础上进行管理体制的改革,必须首先明确行业主管部门的景区管理职责。因此,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使中国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有法律保障。

3.提高人的文化素质,为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作者于2008年曾在美国交流学习了两个月,期间也曾游览了一些主题公园和国家公园。与这些国外国家公园管理相比,中国景区经营管理人员素质较低,专业化水平也不高。同时,中国旅游者文化素质与国外游客相差较远。引进市场机制,争取与国际管理接轨,提高人的文化素质至关重要。具体来说,应该加强景区经营管理者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另一方面,应该加强旅游者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其环境和资源保护意识。争取开创一个“人人学旅游、人人爱旅游、人人办旅游”的新局面,使中国人民真正成为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支持者和实施者。

五、结论

旅游业是一门新兴产业, 它的兴起和发展只有几十年的时间, 因此旅游管理体制需要在探索中发展, 在发展中完善, 只有尽快理顺管理体制, 完善立法建设, 才能真正使旅游景区轻装前进, 从根本上促进旅游景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春利:管理学基础[M] . 北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2]何光障:中国旅游业50年[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

[3]刘必胜:对旅游活动与旅游科学的一种解释[J].旅游学刊,1998.1

[4]李高峰:中国旅游景区管理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7.9

[5]魏小安 冯宗苏:中国旅游业:产业政策与协调发展[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

[6]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7]张树夫:浅谈景区规划的Cls 导入[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0.2

第3篇

关键词:坎布拉森林公园;经营;管理;问题

旅游业是现代经济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他行业有着巨大的拉动效益。伴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青藏铁路的开通为青海省旅游业带来了有利的发展契机,旅游业的发展取得了较大成果,但青海省旅游业自身又存在着旅游景点分散、交通不便、旅游淡季漫长、旅游服务体系不健全等因素,使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严重不足,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率不高,旅游景区潜力和优势未能真正得到有效发挥。

坎布拉森林公园是青海省十大王牌旅游景点之一,该景区以丹霞地貌为主,依托着李家峡水库,形成了丹山碧水的壮丽景色,吸引了大批游客到此游览参观。本文分析了坎布拉景区在经营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希望坎布拉景区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坎布拉森林公园经营与管理现状

(一)坎布拉森林公园简介

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境内,距省会西宁市131公里。景区面积15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500米。坎布拉地区以独特的“丹霞”地貌而著称。1992年被国家林业部门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2004年被国家土地资源部门批准为国家级地质公园。

(二)坎布拉森林公园的经营与管理现状

随着青海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坎布拉景区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开发和建设机遇,成为环西宁旅游圈中的重点景区。景区内的二级专用公路、观景步行道、库区北岸码头等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并投入了使用,与之前比较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由于景区中的硬件基础设施还不完善,部分景区人员素质不高,经营和管理理念落后,未遵循开发和保护并重的原则,景区资源没有得到共享与优势互补,旅游服务体系不健全,品牌优势不突出,较省内其他王牌景区还有很大的差距。

坎布拉森林公园针对景区的经营与管理做出了相应的规定。随着游客进入量的增加,使坎布拉森林公园的生态环境破坏程度逐渐加大,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而在景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由于未采取有效的生态保护和恢复措施,对景区生态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由于缺乏经营和管理经验,当地居民过分注重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社会效益和环境保护,使得坎布拉景区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我们应该结合坎布拉森林公园的经营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积极地态度发现问题、改正问题,使景区的经营与管理更科学、更合理、更具有可持续性。

二、坎布拉森林公园经营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景区开发不够完善

1.景区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开发难度大。坎布拉森林公园开发晚,周围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开发和利用的程度低。丹霞地貌景观没有形成相应的保护措施,高原平湖只能远观,如果游客从北岸码头进入景区,须从李家峡水库乘船进入,但景区内使用的游艇将会对库区的水资源造成极大的污染。景区内的道路、交通、食宿条件比较差,道路以山路为主,十分泥泞,这些就势必影响坎布拉的旅游开发,无形中增加了坎布拉的开发难度,使得景区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程度远远低于资源本身所具有的优势。

2.交通不便利。进入坎布拉森林公园有两条路线:陆路进水路出和水路进陆路出。从景区入口处到出口处这段路程,也就是陆路进水路出,都是盘山公路,路况险且颠簸,道路两边需保障措施和安全提示牌。如果从水路进陆路出,景区门口到北岸码头这段路程,以山路为主且多弯道,安全提示牌。

3.景区建设及配套设施滞后。旅游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特别是由于受交通瓶颈制约,束缚了坎布拉森林公园的发展。由于开发难度大。以前景区中修建了游客休憩室,没有相应的配套设施,休憩区的服务业也基本为零。由于服务功能十分欠缺,使得游客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游客对景区的满意度和认可度都有所降低。

(二)景区环境脆弱,相关制度有待完善

1.景区及周围生态环境脆弱。坎布拉森林公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生态恶化的问题尤为突出。虽然在坎布拉森林公园周围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生态移民等措施,但坎布拉森林公园内大部分群众依然沿袭着半农半牧的生产模式,牲畜增加以及森林病虫害和人为因素破坏了坎布拉及周围的生态环境。

2.景区讲解服务有待提。坎布拉景区工作人员讲解水平有待于提高。游客进入坎布拉旅游,是为了得到满足,游客乘车进入景区时,景区中都会派一个讲解员随从游客一同进入景区进行讲解。各别讲解员普通话不标准,致使游客听不懂。也有部分讲解员在游览中,对游客提出的问题漠不关心。

(三)政府的支持力度还需加强

1.管理力度有待提高。景区中仍存在管理组织现状混乱的现象,政府的管理力度有待加强,缺乏明确的规章制度,以及监督实施的团队。景区行业管理水平力度不够,旅游市场还存在无序竞争。景区环境脏、乱、差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

2.相关制度不完善。北岸码头的船只运行是由码头开船人的个人喜好决定的,景区管理制度中根本没有明确规定景区工作人员的上下班时间,以及上班时间内的职责和任务,景区中的观光车司机并不会服从调度安排,景区中时常出现误时的现象。景区中没有相应的提示牌和维权岗的建立,部分商贩随意摆摊,对景区环境造成污染,这些现象都需要规章制度来约束。

三、坎布拉森林公园经营与管理的建议

(一)合理开发,改善景区现状

1.制订合理的开发方案,对景区进行适当开发。青海以生态旅游为主,而生态旅游是保护和开发并存的,要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开发。坎布拉森林公园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在开发过程中应注重开发与保护并重,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进行适当的开发。

2.改善景区内的交通建设。坎布拉森林公园的交通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由于走的是生态旅游路线,景区中的大交通,虽然以崎岖的道路为主,但小的交通还是需要改善的。从景区到北岸码头这段路程中,路况差,弯道多且弯度大,十分危险,为了方便司机师傅更好地驾驶,需在弯道处修建提示牌并设立倒车镜,以改善景区内的小交通,为游客提供便利。

(二)开发与保护并重,应注重环境保护

1.完善相关环境保护制度,树立保护意识。要注意加强景区内的环保工作,切忌对旅游环境进行建设性的破坏和破坏性的建设。在进行景区开发时要确保景区环境不受到污染和破坏,禁止对景区乱砍滥伐,防止水土流失,以保护旅游资源作为发展旅游业的创造条件。还要通过景区工作人员来进行环保意识的宣传活动,使景区的环保工作做到人人重视,人人关心。

2.景区内设置环境保护提示牌。为让游客感受到景区的自然美,景区需在明显位置设置环境保护提示牌,而且这些提示牌必须要保持规范、完整、美观,文字至少要用中英文两种文字,以方便进入景区的国内外游客都能看懂,做到一目了然,并达到环境保护的作用。

3.树立防重于治的新观念。在景区的开发中应树立防重于治的观念,促使森林公园的自然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转化。坎布拉森林公园必须树立防重于治的思想,做到防患于未然。要避免走 “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无论是山林、水体,或是计划要开发的旅游区,都应事先制定规划,采取措施,按其重要程度实行分级管理,分级保护。而对已经开发并遭到破坏的景点,必须及早进行必要的治理和抢救,使其恢复原本的面貌,迎接更多的旅游者。

(三)健全景区内的管理制度

1.建立有效的景区管理组织。为更好地发展坎布拉森林公园,景区必须建立一个协作、发展的组织,使景区的安全、卫生、工作秩序得到保障,避免旅游旺季时,没车坐、没船乘的尴尬局面的出现。

2.培养专业的景区管理人员。坎布拉森林公园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培养出专业的景区管理人员。一个景区培养出专业的管理人员,可以维护景区秩序,积极开展安全检查工作,及时启动旅游协调机制,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和措施。对景区的各种旅游车辆操作规程及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进行培训,组织人员对重点景区内各服务区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对存在问题进行限时整改。旅游旺季时,对景区内的观光车辆和码头上的船只进行有序的调度,使景区工作秩序有条不紊。

3.加强景区讲解员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感。景区讲解员的文化修养和素质代表着整个景区的整体形象,坎布拉景区要对讲解人员进行规范化的培训,为更好地服务于游客,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积极参加业务培训,牢固树立以游客为本的意识,全心全意为游客服务。接团时,不挑三拣四,做到热情、认真的服务。使游客真正陶醉在“无声的诗、立体的画”般的丹霞风貌之时,感受到丹山碧水的美意。

(四)要实现三大效益的平衡

1.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去获利。旅游景区是表现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和文化历史统一的旅游地域单元。景区内的旅游资源是不可复制和不可移动的,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时必需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平衡发展。坎布拉森林公园在发展过程中要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避免破坏环境。我们要认识到:环境和发展不应该是一个两悖命题,而应该是“双赢”。所以,在坎布拉森林公园应以双赢为目标,绝对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去获利,要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在保护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我们要使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以实现保护环境和获得经济利益的双赢。不要因为眼前的小利益,失去获得长远经济利益的机会,无论是开发建设还是经营管理,都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路线,保护好生态环境,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经济活动,从而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3.提升服务质量,赢得好口碑。一个景区所带来的良好社会效益,是从它的景点门票价格、景区观赏愉悦度等方面体现的。让游客有更多的时间驻足欣赏美景,在游览过程中得到满足,会降低旅游所带来的身体疲惫感,从而赢得一个好口碑,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以实现三大效益的平衡发展,为景区带来更大利益。

(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1.引导景区管理者进行合理管理。在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的前提下,以政府政策为导向,全面发动社会力量,进一步加大旅游发展的力度和速度,使资源得到优化, 提高经济效率。 在坎布拉景区经营管理过程中政府应该制定保证旅游业健康稳定发展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旅游业管理,使景区整体水平得以提高。

2.加大对外宣传。宣传对于旅游业发展更至关重要,积极制订切实可行的宣传方案,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坎布拉森林公园,从而使坎布拉森林公园吸引更多的游客。在宣传中,要突出塑造青海高原旅游名省的整体形象和“中国夏都后花园”的宣传口号、形象标志,全方位、多角度推广整体旅游形象,为促进坎布拉森林公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树民等.西部旅游业发展的障碍分析[J].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2:(5):22-24.

[2]辛建荣.旅游区规划与管理[M]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5.

[3]马春梅.加快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的思考[J].青海大学学报,2003.

[4]杨正泰.旅游景点景区开发与管理[M].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

[5]黄南藏族自治州志编纂委员会编. 黄南州志[M]. 甘肃: 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9.

[6]崔凤军著.风景旅游区的保护与管理[M]. 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1.

[7]马勇,李玺著. 旅游景区管理[M].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 2 005.12.

[8]卢云亭,王建军合著. 生态旅游学[M]. 北京: 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9]杨红.青海旅游开发的问题与对策[J]. 青海师范大学,2006.

[10]邹统钎著. 旅游开发与规划[M]. 广州: 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

第4篇

水利风景区的一大特征是:它的形成是由于建造各种水利工程时,因其独特的工程理念或特性形成了旅游区,或者是在治理河道过程中产生的自然或人文景观。由于水利风景区是以水环境为载体依托水利工程而建,水环境的质量是水利风景区建设过程中必须重点考虑的因素,因此景区的发展必然就要受到水环境的制约以及水利工程功能的制约。

2水利风景区的发展与现状

20世纪80年代初起,一些基层水管单位为了提高内部员工收入水平、壮大单位自身经济实力、带动地方发展等,开始尝试开展水利旅游,水利工程的价值功能开始产生变化。为了能科学开发、合理规划、有效保护水利资源,2001年7月水利部在综合事业局设立办公室,并宣布成立水利风景区评审委员会。2004年5月8日更全面的规范——《水利风景区管理办法》正式颁布实施;同年8月1日出台了行业规范《水利风景区评价标准》。水利旅游区按其景观的功能、环境质量、功能大小、文化和科学文化价值等因素,划分为三级,即国家级、省级和县级水利风景区。截至2014年9月16日,全国共建成国家水利风景区658处。

3存在的问题

3.1规划工作滞后

许多景区重申报、轻管理,拿到“水利风景区”称号只是为了增加经济效益,评上后,不按规定对景区进行规划或盲目规划,浪费了不少水资源。还有一些景区在规划时没有从长远考虑,忽略了结构和布局的协调性与合理性,景区建设完成后才逐渐发现问题,往往这时已很难弥补。

3.2执法主体不明

水利风景资源大多分布跨度较大,各地方为了追求利益,都采用自己的管理手段进行经营,造成多头管理的现状,导致景区发展缺乏整体协调性。另外一种情况是,部分景区挂有多种牌子,景区的经营管理受多个部门的干预,影响了景区的建设与发展。

3.3景区缺乏特色

由于水资源本身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再加上规划时没有深入考虑地域特色与文化特色,导致景区开发模式大多相同,尤其是近年来新开发的景区,旅游产品单一,经营方式大多模仿已有的景区,项目雷同,缺乏创新性。级别相同的景区,由于建设时间不同,水利工程的作用和开发规模可能也不相同,导致了同级别景区之间质量的差异。

3.4水环境遭受污染

由于我国水利风景区发展起步较晚,经营理念相对落后,一些景区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没有认识到水资源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未对景区资源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再加上地方政府没有对景区管理进行监管,没有考虑到景区的长期发展,导致对水利风景资源过度开发,严重超过了水资源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后果。

4建议与对策

4.1科学合理规划

水利工程功能的正常发挥是规划的前提条件。规划时必须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结合当地的发展情况制定发展目标,使水利工程的功能开发和水利风景区的建设发展相结合。不要刻意模仿已有景区的模式,要从长远考虑,高起点,有特色。相关水利部门可以在竣工验收时把水利风景区的规划作为评价的参考标准,在规划水利项目的同时,也应考虑水利工程周围设施的绿化、美化问题。

4.2确保水环境质量

在开发前要做好调研工作,注重生态效益,建设时必须要把水利工程安全放在第一位。加大监管力度,全面保障水环境质量。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开发,充分发挥水利风景区保护水源、维护水环境质量的功能。在改善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同时,保护水生态,弘扬水文化。宁可降低经济利益,也必须保障生态环境质量。

4.3强化动态监督机制

为保障水利风景区的长期发展,应实施严格的监管措施,加大对国家级以及省级水利风景区的检查力度。为避免有些景区只拿称号不建设或盲目开发违规建设,要组织定期复查。对于申报成功的景区设定管理有效期,并建立退出机制。在有效期内,可采取不定期抽查或暗访的方式,对景区进行升降级考核。在原则性问题上采取一票否决制。对于存在问题的景区,责令其限期改正,否则取消风景区称号。

4.4景区规划融入水文化

水利风景区既是水文化中的主要组成部分,还具有传播与发扬水文化的功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平台和载体;融入水文化可以打造水利风景区独特的品味与特色,提升水利风景区的生态质量及社会经济效益。水文化蕴含的内涵是无法复制和仿造的。因此,在规划建设水利风景区时,要根据当地特有的风俗与文化,把握好文化对于景区的重要性,在保护文化的前提下追求经济效益。

4.5创新水利风景区管理体制

创新水利风景区建设思路与发展观念,寻求最合适的方法妥善处理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和文化特色,针对当地的情况制定适合景区的管理体制,综合协调景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不一味追求发展规模,而是要打造精品景区。

4.6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专业的管理团队是决定景区管理水平的关键,水利风景区的管理不仅要求人员高素质,还需对相关专业知识足够了解,既懂经营还会服务。引进后可以每年定期进行针对性培训,促使管理人员学习与景区发展有关的前沿知识。

4.7拓展融资渠道

景区的建设可以吸纳社会其他行业的力量,引导鼓励外资和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使投资更加多元化,加快景区的建设进度,丰富景区的开发项目,既达到共赢的目的,还能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5结语

由于中国水利风景区的建设起步较晚,实际经验的缺乏导致在初期开发建设时出现了很多问题,所以早期成立的景区在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后许多问题逐渐显现出来。随着各项措施的完善,近几年的水利风景区建设愈发规范,管理更加合理。但同时新的问题也显现出来,如景区项目缺乏创新、同级别景区发展不协调、经营管理模式落后等。水利风景区要想长久且全面的发展,必须多方位多角度考虑问题,并及时做好应对措施。

作者:徐言 兰文改 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

参考文献

第5篇

国家环保总局、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近日联合发出《关于加强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单位等环境敏感区影视拍摄和大型实景演艺活动管理的通知》,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组织并邀请了来自环保、高校、文艺等各界数十名专家、学者及演艺界人士,于近日在北京召开了一次积极而有意义的座谈会。

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以及著名演艺界人士张振华、秦晖、徐友渔、张纪中、冯小宁、高明和四部委有关方面负责人牟广丰、王凤梧、雷喜宁、彭常新等就如何减少影视拍摄破坏环境而献计献策。大家一致认为,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是减少影视拍摄破坏环境的重要途径,就如何保护环境敏感区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在书面讲话中指出,影视作品作为文化传播的一种先进手段,承载着沟通信息、传承文明的重要使命,是先进文化的代表之一,但这些先进文化都是生存于自然中的文化,生存于自然中的文化就不能违背自然,而应该尊重自然,从属于自然。人类是自然生命系统的一部分,不能独立于复杂的生态网络之外。人类与自然界的其它生命形式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不可分离。人与自然的关系制约着人与人的关系,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便是协调人类的社会关系,便是追求人类社会的和平与进步。因而,人类在现代文明的进程之中要不断地自省和自律。

国家环保总局环评司巡视员牟广丰说,影视作品为何频频触痛生态环境,其主要原因是文化氛围的负面影响。票房至上的思想致使一些剧组一味追求经济收入,铜臭淹没书香,泯灭了人文素养,中华民族久远的“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在他们身上得不到真正有效的传承,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尊重自然、休养生息的意识极为淡泊,反之,一味追求感官刺激的快餐文化泛滥。不惜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追求豪华奢靡,数典忘祖的现象几乎有蔓延之势,这与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方向是背道而驰的。

导演张纪中表示,“通知的出台,引起了大家对景区的关注是一件好事,同时也唤起所有国人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这毕竟关系到千百万人的健康。影视拍摄对景区造成破坏属于个别现象,而不是所有人。影视拍摄的过程中也同时把景区的美传达给了全世界,从这个角度而言,拍摄活动本身就是一种贡献。景区本来就是一种美,我们不忍心破坏,而是极力保护。保护环境其实并不难,关键是有没有这个责任心。”

第6篇

关键词:智慧旅游;旅游景区经营管理;转型升级

1智慧旅游时代到来

自1969年互联网始创至今,互联网已从最初的军事领域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目前,全球网民数量已经高达30亿,中国网民规模约占总人口数的50%,其中使用手机的用户占网民总数的39.1%,2014年11月,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中国浙江乌镇举行,人类全面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旅游业的升级改造有序进行,旅游市场散客化进一步推动了智慧旅游的发展,在线旅游交易规模以超过年均30%的增长率快速发展。

2智慧旅游时代的市场特点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游客在旅游活动中对于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逐渐提高,旅游景区是旅游业重要的生产要素,传统的旅游景区经营管理模式滞后于智慧旅游时代旅游业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发展要求,为实现旅游景区吸引游客、优化游客体验和实现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等目标,旅游景区在经营管理中应进行智慧化转型升级。智慧旅游时代旅游市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散客、自助游客比例上升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需求的个性化发展,团队游模式不再具有优势,目前国内团队游比例已降至20%左右,自助游客和散客比例约占80%以上,散客时代全面到来,互联网技术可以将制式的旅游产品依据游客在食、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需求分拆为独立的旅游产品,再由游客自行在网上选购重组,自主安排出游路线、内容和时间,以更精确的方式满足个性化的旅游需求,充分挖掘旅游市场潜力。

2.2旅游方式向个性化、自由化、休闲化的方向发展

当今游客对于旅游体验的要求更加强调个性化、自由化和休闲化,在旅游方式上游客更加倾向于通过网上咨询、私人订制等智慧化手段出行,目前中国有超过80%的游客通过网络媒体获取旅游信息,以提升与旅游景区沟通的顺畅度及获取信息的便捷度,优化旅游体验。

2.3旅游景区传统经营管理模式难以与智慧旅游方式形成有效对接

随着智慧旅游方式的普及,传统的管理模式难以与智慧旅游方式形成有效对接,一系列负面影响逐渐显现,例如,对景区游客数量的管理不当使得客流量超过景区最大承载量,造成景区的植被退化和环境破坏。对旅游景区经营管理进行智慧化升级,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过程中统筹管理、优化资源分配的作用,可以帮助旅游景区经营管理人员及时感知景区状况,引导游客行为,降低负面影响。

3智慧旅游的构成要素

对于智慧旅游的构成要素,多位学者做出过相应的阐述,姚国章认为,“智慧旅游主要有智慧服务、智慧商务、智慧管理和智慧政务四种表现形式”[4];刘军林、范云峰认为,智慧旅游的主要作用在于其可以“加强景区的监督安保工作、增加景区的互动体验质量、推动景区引领趋势与潮流、改变旅游产业格局”[5]。刘利宁将智慧旅游的综合应用指标归纳为“公共安全管理、景区环境监测、景区能源管理、办公管理、景区票务管理、景区医疗、旅游交通、公共平台、智慧酒店、旅游购物、虚拟旅游”等方面[6]。本文主要研究智慧旅游在综合应用及外部表现层面的构成要素,因此,笔者将智慧旅游的构成要素归纳为智慧服务、智慧商务、智慧管理、智慧政务四个方面。

4智慧旅游视角下传统旅游景区经营管理模式的弊端

基于智慧旅游的视角,结合智慧商务、智慧政务、智慧服务、智慧管理等智慧旅游构成要素,从旅游景区经营管理外部经营和内部治理两方面出发,传统旅游景区经营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

4.1外部经营

4.1.1宣传方式僵化传统的旅游景区宣传模式包括宣传海报、电视广告、节会活动、旅行社营销等传统媒体和宣传方式,宣传方式渐趋僵化,不但成本高昂而且效果有限,严重限制了景区的经营效益及发展潜力。4.1.2客源渠道狭窄传统旅游景区过度依靠旅行社客源渠道和“门票经济”,随着旅游市场由团队游向散客游转化,越来越多的游客通过网络获取旅游产品信息,传统的客源渠道和盈利模式已无法支撑旅游景区在现代旅游市场条件下的健康发展。

4.2内部治理

4.2.1服务水平较低旅游景区经营管理具有不同于一般企业经营管理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例如在旅游安全保障领域,配套的安全防护基础设施涉及层面多、技术领域较广,容易造成安全保障不完善,遗留下安全隐患。旅游景区的日常经营管理中,不能像其他企业一样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形成企业文化来规范员工行为、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质量[7]。4.2.2旅游资源保护能力较差个别旅游景区存在破坏性建设现象。例如景区建设城市化等现象易造成资源破坏和资源退化;对于客流疏导的不力和对顾客行为的规范缺失易造成环境污染、植被退化和文物古迹的破坏。

5智慧旅游视角下旅游景区经营管理转型升级的途径

基于智慧服务、智慧商务、智慧管理和智慧政务等智慧旅游的构成要素,从旅游景区经营管理外部经营和内部治理两方面出发,分析智慧旅游时代的时代要求和旅游景区传统经营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有必要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智慧景区的建设,进一步加强互联网产业与传统旅游产业的结合程度,旅游景区经营管理的智慧化转型升级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5.1外部经营

5.1.1旅游产品新媒体营销充分运用新媒体营销手段拓展旅游产品营销渠道,加强与旅游专业网站、大型旅游论坛、手机移动终端等新媒体的合作,利用微博、淘宝、微信等自媒体平台进行大范围推广,依托大数据锁定客户群,有针对性地实现精准营销。5.1.2旅游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搭建旅游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使游客的食、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需求实现网络选购。来自中国旅游研究院的调查数据显示,互联网已成为当今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设计旅游行程和完成旅游消费的首选工具,搭建旅游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有利于迎合消费者消费习惯,提高景区经营管理效率。

5.2内部治理

5.2.1景区网络通信基础设施保障景区网络通信基础设施的保障是进行旅游景区经营管理智慧化转型升级的发展基础。具体包括无线网络和手机信号全覆盖、景区智能终端配置、门户网站建设、移动软件推广等内容,以提供通信、信息查询、电子商务、信息化管理等服务。5.2.2智慧化办公加强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景区经营管理日常工作中的运用,运用纹考勤办公系统、景区可视对讲系统等智慧化办公系统进行办公业务处理、信息管理、辅助决策和无纸化办公,有利于提高办公效率和质量,减轻劳动强度,改善办公条件,实现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5.2.3景区电子导览服务借助自助导览移动终端、固定导览终端、移动智能终端等多种设备及设施,以无线网络、有线网络、电子影像、图片、音频等媒介,为游客提供电子导游服务。通过自助导览移动终端为游客提供电子导航和地图定位服务,为游客规划旅游路线,合理配置出行时间。通过门户网站、手机客户端软件为游客提供周边购物信息,介绍特色产品、传播风俗文化,并提供电子商务服务,支持游客进行在线选购、在线支付。5.2.4景区客流网络管理系统通过景区电子票务管理系统和交通管理系统实现对景区客流的实时管理。运用电子门禁、智能监控、人员定位、车辆追踪、停车场管理等多种技术设备进行游客信息采集、客流统计分析,以及时导览信息、公告交通状况、引导客流走向,保证景区客流量在各个区域的合理配置及旅游线路畅通。5.2.5景区运营电子监控系统对旅游景区内进行视频监控全覆盖,对景区内部环境质量、能源管理和娱乐、游览、交通、机电、消防等设备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电子监控,及时感知景区运行状况,建立信息化保障和应对机制,确保景区的安全运营及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5.2.6景区公共安全管理系统通过红外视频监控、电子巡查、火灾自动报警、食品安全检测等景区公共安全管理系统,对景区公共安全进行实时保障,通过互联网技术为游客提供便捷迅速的电子紧急援助、卫生服务、远程医疗、远程监护、移动医疗等服务。

6结论与建议

在互联网技术与传统产业互相渗透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旅游业进入智慧旅游时代,旅游景区传统经营管理模式的一系列弊端逐渐显现,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智慧化转型升级有利于构建智慧型景区,达到整合需求、优化供给、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效果,实现旅游业与互联网产业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纽带的产业创新融合,推动旅游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实现转型升级,成为国民经济体系中的支柱产业。因此有必要充分发掘互联网技术在旅游产业中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革新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能等作用,进一步紧密旅游业与互联网产业的结合程度,面向市场需求,从外部经营和内部治理两方面对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模式进行智慧化转型升级,实现新的时代背景下旅游景区经营管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参考文献

[1]叶铁伟.智慧旅游:旅游业的第(上)[N].中国旅游报,2011-05-25(11).

[2]黄超,李云鹏.“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背景下的“智慧旅游”体系研究[C].2011旅游学刊年会会议论文集,2011.

[3]张凌云,黎巎,刘敏.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J].旅游学刊,2012(05).

[4]姚国章.“智慧旅游”的建设框架探析[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

[5]刘军林,范云峰.智慧旅游的构成、价值与发展趋势[J].重庆社会科学,2011(10).

[6]刘利宁.智慧旅游因子分析评价与对策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

第7篇

关键词:旅游景区;动态管理;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5.030

2016年8月,国家旅游局对于个别景区的“警告”“摘牌”专项整治运动掀起了旅游领域的轩然大波,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也受到了舆论的广泛热议。自2005年8月5日起实行《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管理办法》以来,我国对A级旅游景区质量有了较为明确的规定细则和分值规定,然而有少数景区在进入A级景区序列后,疏于管理,旅游景区质量下降,引发游客投诉,引起旅游相关部门的重视。

1旅游景区质量提升的必要性

旅游景区是旅游活动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吸引旅游者外出旅游的重要因素。一方面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大众消费结构的变化,旅游支出已经占据人们消费结构必不可少的份额。旅游者的需求不断提高,开始注重行程中的体验,对旅游景区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旅游已经不仅是经济产出需求的时代,而是成为国民生活的重要需求,所以旅游景区存在的最大价值亦不是其经济创收功能,而是它的综合多元的社会功能。一个旅游景区对于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教育等带动作用远远超出依靠它自身所获取的利益,因此,旅游相关部门对旅游景区的监管更为严厉,A级景区的“摘牌、警告”更加促使旅游景区不得不提升自身质量,以确保其自身持续健康的发展。

2旅游景区质量存在的漏洞

2.1硬件设施老化

随着景区的发展,接待人数的增加,接客年限的增加,很多景区出现了硬件设施老化,主要表现在道路出现坑洼、休息区设施陈旧、厕所老化等严重影响游客游览感受的设施老化现象。除此之外,旅游景区内很多硬件的缺失或是不符合时代的要求,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旅游的需求,比如绝大多数的景区公用电话只是摆设,无法使用;在现如今网络时代,部分景区仍没有实现WiFi全覆盖和景区内景点的二维码扫描讲解,景区硬件设施老化和不健全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景区的长久发展。

2.2安全隐患严重

旅游景区内属于游客量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数量众多的游客聚集在较为封闭的空间范围内,自然容易产生很多安全隐患。在我国旅游景区内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第一,安全保护措施不到位,如景区内涉水、涉山等危险地带未设置安全保护措施;第二,景点缺少安全设施,景区内灭火器、消防栓等设备较少,急救、消防专用通道等不明显;第三,安全提示语缺失或不明显,景区内容易发生危险的地段未发现有任何明显提示标识;第四,安全保障人员较少,景区内较少发现专职的安全巡查人员,确保游客在游览过程中的安全。

2.3服务功能退化

旅游景区的服务功能,是指旅游景区对活动对象即游客所具有的服从、服务作用。具体表现景区具有能为游客提供参观浏览、休闲度假、康乐健身等功能,并要具备相应旅游服务设施并提供相应旅游服务的能力。然而部分景区在达到一定的等级之后,就降低了标准,放松了要求,疏于管理,出现了景区部分景点另收费或不开放、服务设施不健全、无法满足游客在游览过程中遇所需要的各种需求,旅游景区的服务功能退化。

2.4服务人员态度消极

旅游景区与酒店在旅游活动中占据同样的地位,但相比较下来,酒店的服务人员在对客服务过程中则更加标准化、规范化,景区则逊色颇多。在对部分景区进行考察时发现景区内绝大部分员工给人的态度显得消极,随意,几乎都很难提供规范化的服务,到处出现坐在游客休息区休息的工作人员,明目张胆玩手机、相互聊天的工作人员更是随处可见。员工整体形体形象不佳、态度不热情,服务不积极主动,不注重细节,无个性化服务。

3动态管理对旅游景区质量提升的优势

旅游景区质量存在的漏洞不是一时形成,而是景区长期疏于、怠于管理留下的顽疾。消除旅游景区目前存在的顽疾,提升旅游景区的质量是一项长期而艰难的工程。动态管理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通过外部环境的预测、内部数据分析,对经营策略、管理手段进行适时调整和对计划进行修改和补充的一种管理模式。动态管理对于变化莫测的旅游市场尤其适用,旅游企业为了迎合旅游市场和旅游者的需求,必须做到紧随时代潮流,应时代需求而变化,以此使得自身旅游企业屹立于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永不过时。

3.1及时发现问题

旅游活动本身是一个或多个动态过程的结合,一般的管理形式很难准确掌握旅游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而动态管理是一个系统而不间断的管理过程,能够在

景区经营过程中进行实时监督:对景区工作人员的监督,能及时发现工作人员在服务过程中的不足;对游客进行监督,既能及时制止游客的不文明行为,确保游览秩序的正常,又能及时了解游客的需求,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提升游客满意度;对景区设施设备的监督,能及时发现景区设施设备的损坏及缺失,进行快速补充,提升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3.2建立预警系统

旅游景区暴露的很多质量问题不是偶然发生,而是由许多隐形顽疾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爆发。正是由于管理层对于这些隐性问题未及时发现、重视并给予解决,才会使得其成为后来景区被警告,甚至是摘牌的“罪魁祸首”,为景区带来了重大的损失。动态管理过程要求对旅游景区内各个部门进行实时监控,并设立警戒预警值,比如景区每天的最大承载量,根据岗位职责由责任人员定期报告监测情况,对接近或达到警界值的指标随时报告,一旦发现达到预警值,马上进行相关分析,寻求解决的办法,确保游客的顺利游览、景区的正常经营。

4动态管理的具体措施

在旅游景区的动态管理中,旅游景区应建立健全的全程监督机制,将动态管理事无巨细的落实到旅游景区的每一个经营管理环节,确保实时、实地了解景区内的种种问题,对景区进行完善的动态监管,具体可从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两方面着手。

4.1定期――专项检查

专项检查要求景区监管部门定期对各个部门进行全面、重点的质量监督检查的活动,确定检查的间隔时间,将检查的对象普及到全景区,尤其对景区近期问题突出的部门或服务环节进行重点检查,以做到有的放矢,消除景区内管理和服务上的顽疾,从景区内部监管上,提升景区的质量。

4.2不定期――专家暗访

专家暗访主要指景区为了确保景区的高质量运营,不定期地特邀旅游行业内专家或学者以普通旅游者的身份进入景区,以游客和专家的双重身份去检查景区管理,了解景区的日常经营状态,并根据相应景区的等级质量标准进行打分,从而对各旅游景区提出了明确的管理服务提质整改要求,并给景区提出具体而专业的整改建议,同时根据需要专家会及时进行暗访复核,根本目的是弥补景区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漏洞,提升旅游景区的质量,建设高质量高等级的旅游景区。

旅游景区动态化管理是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的最佳抓手和重要载体,为了进一步适应国家旅游局和广大旅游者对于旅游景区的高标准要求,景区只有将“定期――专项检查”与“不定期――专家暗访”科学的融合,才能实现旅游景区质量上的大幅提升,实现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明华.普陀山用动态管理提升旅游服务质量[N].中国旅游报,20130408.

[2]徐菊凤.多方联动应常态化制度化[N].中国旅游报,20160808.

第8篇

1.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地理信息定位系统

这种软件系统可以提供地理位置、图形、属性和多种补充说明信息,软件使用者可以充分利用其数据处理、判断、分析咨询等功能对相关景区的地理位置信息进行存储,以便在必要的时候获取旅游咨询者所需的景区的图形、文字、声音、影像等全面的信息,给游客以参考。以地理信息介绍为主要内容开发的这一系统打破了二维空间的局限,具有了三维空间的特点,因而能够及时准确地分析图表和数据等信息,为制作景区的精美专题宣传地图提供依据,一改传统地图的守旧模式,间接提升景区宣传效果。

2.建设完整的数据库

要实现对旅游景区信息化的管理,首先要对旅游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处理,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数据库,以便分析处理旅游管理信息。数据库应该包括地图数据库和图文简介数据库两部分。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旅游景点分布图、交通路线图服务设施分布图以及景点数据库、交通路线数据库、服务设施数据库,潜在游客分析数据库等信息分析研究数据库。把完整的信息分析数据库和地理信息系统结合,能够将抽象的图像信息数字化,更便于数据的研究管理。因而建立完整的具有共享性的数据库是实现景点信息更好管理的关键因素。

3.及时准确管理信息

在这个信息传播速度如此之快的今天,信息获取的实效性就更应得到重视,要想使旅游景点能够吸引游客的眼球,宣传更到位,必须要及时准确的掌握旅游业发展的相关信息。时刻关注国家或地方对于旅游管理的政策变化,适时调整自身的战略,积极和不同地方旅游管理者和游客进行交流,了解游客的需求以及旅游业发展方向,保证所掌握信息的质量,这样,在对旅游景点制定宣传策略时,就有据可依了,对于景点竞争力的增强也十分有利[3]。

4.培养一批专业的旅游管理人员

能否能够实现对信息及时准确的获取的决定因素在于人,因为人是收集处理信息的主体。如果研究人员只懂旅游知识,不懂专业的信息技术,就无法分析处理数据,因而旅游机构中必须要有高素质的管理人员。旅游从业人员不仅要懂旅游知识,更要掌握信息技术。这就要求旅游机构加大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考核。高素质的从业人员是管理信息化的重要保证。

5.利用网络建立一体化服务系统

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其成为一个不可小觑的促销方式,它具有信息传播速度快、促销快捷简便等优点,所以旅游机构应将与旅游相关的信息整合,综合利用网站、服务咨询中心、手机短信服务、银行自助服务等众多渠道,让游客可以随时随地对吃、住、行、游、购等方面的信息进行查询。确保旅游一条龙式的服务得以顺利进行。这个系统的建立,提高了旅游机构的整体服务质量,有利于打造具有特色的旅游项目和品牌,大大提高了游客的满意度,是一种省时、省力但效果好的方式。

6.坚持信息基础设施和文化建设并重的管理方针

在旅游景区实现无线网络的全覆盖,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对景区实现全方位监控,对游客的安全和景区环境的保护提供保障。与此同时,还要重视旅游文化的建设,建设具有正能量的具有景区特色的文化,文化比实际的风景更能对人产生影响,景区文化的深入人心才能使旅游景点让游客有更深刻的记忆,加深旅游的深意。

二、小结

第9篇

[关键词]资源景区;门票价格;最优化;博弈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7)04―0062―05

1 引言

在世界范围内,景区的门票定价都需要兼顾景区经营单位的利益和作为国家资源享受者的游客的权利。首先,市场的供求关系是影响景区价格的首要因素。高书军和董玉明(2002)依据经济学的均衡价格理论,从企业和旅游者双方的理出发,探讨了影响景区价格的各种因素,并建立了景区门票价格的模型。但是,基于景区具有一定的公共物品属性和外部性,因此,很多学者主张景区门票价格应考虑多个要素或多项原则(戴斌,1995;胡林,2004),进而需要引入政府对门票的管理(朱建安,2004)。

其次,景区定价可以遵循质价相符的原则,戴斌(1995)认为,景区价值、生产费用和其他因素共同决定景区价格,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景区价格形成函数。

第三,有观点指出,景区价格还应考虑社会效益(田勇,2003;欧阳泉等,2003),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普遍反对景区确定较高的门票价格。另外,宋子千(2004)认为,差别产品、垄断竞争导致景区价格自动趋向垄断价格,从而大大减少消费者剩余,造成社会福利损失。因此,门票价格决策应该民主化,必要时要召开听证会。

最后,环境因素也是景区价格的影响因素之一。景区定价要考虑生态保护,门票价格要体现环保性,以调控环境容量(田勇,2003)。但宋子千(2004)认为,控制容量不应被当作景区提价的理由,等级较低的景区提价,会增加等级较高景区的环境压力;对于等级较高的景区而言,其接待的主要是外地游客,门票不会对游客人数产生多大的影响。

另外,有部分学者不主张用单一价格作为景区门票价格,门票价格应该有多样的表现方式,应该做到灵活性与相对稳定性相结合,但不能大涨大落。

现有的对景区门票定价的相关研究,从多方面论述了景区门票定价的方法和原则,但尚未对具体的定价方式进行模型推导和数理性证明,因此在定价的结论上缺乏一定的可量化数理依据。本文拟从景区与游客各自的最优化问题人手,建立一个静态博弈模型来推导景区门票的最优定价机制。

2 游客与景区的最优化博弈

继2005年后,2007年2月国家发改委发出《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游览参观点门票价格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景区门票价格上调的幅度和间隔时间做出明确规定,严于此前市场一致预期。通知对各景区均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这再一次引发对景区如何科学、合理、合法进行定价的讨论与争鸣。在我国,旅游景区属于国家资源,归国家所有,作为合法公民,既有游览的权利,也有保护景区的义务。因此,景区的门票既要保证公民合法游览的权利,提高其旅游效用,同时还要保证景区的经营单位能获得合理的利润回报,以维持正常的经营和景区的保护、修缮。如何权衡景区和游客的利益,是否存在最优点,这正是本文理论建模的出发点。为此,我们建立一个包含利益相关者收益、景区空间特征和禀赋特性的静态博弈模型来求取景区的最优定价。通过理论模型抽象模拟现实定价,可以在方向上和原则上确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景区定价的条件、范围和注意要点,而在时间操作中,尽管可以有因地制宜的做法,但理论模型所展现的原则与要点却具有普适性。我们的模型考虑了景区和游客的利益,考虑了政府因素(对景区的承载力要求)和市场因素(游客所面临的时间与预算约束),因此是一个结合了商业环境和景区资源特点的现实模型,其推导出的结论对实践具有指导性。

在理论模型中,博弈参与方为代表性游客和景区,不失一般性,模型假设市场上只有两个景区1和2可供游客选择。游客在闲暇时间约束和旅游预算约束下最大化自己的旅游效用①,景区在承载力约束下最大化自身的利润。在市场信息透明与双方同时决策的前提下,同时满足两个最大化问题的纳什均衡所对应的均衡门票价格就是我们求解的最优门票价格。通过分析最优价格的构成,我们可以研究最优定价的影响因素、可选方法和政策意义。

2.1代表性游客的效用最大化

假定游客集合是一个数量为M的连续统,这意味着代表性游客的数量非常大。游客有如下的旅游效用函数:U(t1,t2)=Ata2t21-a其中ti表示游客在第i个景区停留的时间(i=1,2),相当于对第i个景区禀赋的消费量;a是效用U对停留时间t1的弹性,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在景区1多停留一单位时间,效用增加的百分比;1―a有类似含义;A表示外界其他变动因素对效用的影响,通常标准化为1。

游客在景区的支出机制是,他每在景区i多停留一天,就平均②多花费门票价格的一个固定比例,即如果Ri是游客在景区i的总花费,则有dRi/dti=kipi(其中pi是景区i的门票价格,ki是景区i的冰山交易效率系数,它表示在景区内每多停留一天,游客会将相当于门票ki比例的金钱用于景区内消费,因此ki>0,其具体取值由景区的吸引力、设施等级、当地物价等外生因素决定),解此微分方程得到Ri=kipiti。

游客的决策是:

MaxlnU=αlnt1+(1-α)lnt2③

(2.1a)

s.t. t1+t2≤t

(闲暇时间约束)(2.1b)

k1p1t1+k2p2t2≤m

(旅游预算约束) (2.1c)

t1≥0,t2≥0

(角点约束)

(2.1d) 其中,t是游客的可自由支配时间,m是游客能用于此次旅游的可自由支配收入。

为了满足博弈的参与约束条件,我们给定t1和t2,不能同时为0,即游客不会选择不旅游。其次,为保证约束条件是相容的④,需要满足min{p1,p2}≤m,即游客的旅游可自由支配收入应能保证他至少能进入门票较便宜的那个景区。

问题(2.1)的拉格朗日函数是φ=lnU+η1(t-t1-t2)+η2(m-k1p1t1-k2p2t2),(η1和η2是拉格朗日系数)。由于效用函数的凹性和约束函数的线性性质,可知问题(2.1)的目标函数和约束函数对决策变量t1,和t2都是凹的,而且,如果约束条件是相容的,我们能找到一个(t1,t2)组合使t-1-t2>O且m-k1p1t1-k2p2t2>0(即Slater条件满足),所以,以下Kuhn-Tucker条件是问题(2.1)全局最大化的充要条件:

δφ/δt1≤0,t1(δφ/φt1)=0

(2.2a)

δφ/δt2≤0,t1(δφ/φt2)=0

(2.2b)

t-t1-t2≥0,η1(t-t1-t2)=0

(2.2c)

m-k1p1t1-k2p2t2≥0,

η2(m-k1p1t1-k2p2t2)≥0

(2.2d)

由(2.2a)式有a/t1≤η1+k1p1η2。若t1=0,则η1+k1p1η2∞η、k1、p1、η2都是有限的自然数,因此不可能趋于无穷,这说明只可能t1>0。同理,t1>0。又因为效用函数对t1和t2都是单调的,所以在非边界的内点上不存在局部最大值。所以,问题(2.1)只可能在非内点的边界上取得最大值(即在图1中的折线ABC上)。落在线段AB上的局部最大值求解就是在约束条件k1p1t1+k2p2t2=m下求MaxlnU的古典非线性最优规划,得到线段AB上的

(2.10a)式是景区在承载量约束下利润最大化时的最优门票价格,(2.10b)式是对应的最优景区质量水平。

2.3景区最优门票价格

最优的门票价格要求既能满足游客的效用最大化,同时也满足景区的利润最大化,即(2.6)式和(2.10)式同时满足。该过程表现为景区和游客的博弈过程。

在本文中,我们假定景区和游客之间具有完全信息,或通过观测和信息搜索可以获得完全信息,双方同时决策,于是博弈的纳什均衡解就是同时满足上述两个最优化问题的解集合。

(2.6)式代人(2.10)式,得:

(2.11)式是个三次一元方程,求解比较复杂,不过,不求得具体的最优价格表达式仍然不妨碍我们对最优价格做出下一步的方程结构分析、经济意义分析、局部静态分析和弹性分析。3经济分析与实践意义

3.1 最优价格的结构分析

首先,表达式(2.11)式表明,两个景区最优价格的结构完全相同,具体值的差异只表现在自身的参数环境上(交易效率系数k和效用弹性a)。同时,对手的门票价格几乎不影响景区的最优价格,这是因为模型显示景区虽然在产品市场上是完全竞争的,但在要素市场(资源禀赋市场)上是垄断的,因此在定价时可以不考虑其他景区的价格。这符合国内大多数资源型景区的实际情况。

其次,景区的最优门票价格只和其自身的参数环境有关,和其他景区的参数环境无关,这主要是因为模型主要针对自然资源型景区――这是国家所有和/或管理的景区,该类景区是单边垄断景区:供方市场是垄断的而需方市场是竞争的,这决定了在模型中和实践中该类景区主要是受到政府管理(表现为对承载力、环境质量水平的规制)的约束而几乎不用考虑竞争对手的约束,于是最优门票价格的制定轨迹也就不会包含其他景区的环境参数。在这里,影响景区最优价格的重要参数包括:滞留景区时间内的日消费增加速度(k)、停留天数对旅游效用的弹性(a)、需求的价格弹性(b)、景区质量对需求量

最后,从(2.11)式还可以看到,由于最优价格不会小于零,于是2a-a<0和a-2a<0不可能同时存在,即不会有a>2a,也就是说a≤2a。因此,模型表明景区的自发需求(在景区质量为零进而门票价格为零时的访客量)a不大于2a,而弹性a是小于1的正数,所以,相当于远大于1的访客人数而言,a是一个非常小的数,即模型表明:在景区不具备可进入性或其生态质量非常差时,其无法向外收费,同时也几乎没人来光顾该景区――模型模拟的结果和现实是接近的,依此,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模型的有效性。

3.2 实践意义

当景区处于一个完全竞争的环境中时,旅游者在两个景区之间选择的边际效用替代率始终为1,旅游者在两个景区之间旅游时间的任意组合都不会影响到最终的旅游效用。同时,如果景区的质量是唯一决定景区需求增加的因素,一个质量无限小的景区无论门票价格再低也不会吸引任何的旅游者。在这样的经济条件下,旅游预算、景区变动成本、旅 游者质量需求弹性和价格需求弹性将对景区最后的价格选择产生影响――模型显示,上述变量的增加都会提高景区的最优门票价格。

理论模型的结论对实践中景区制定门票价格和政府管理门票价格具有启示作用。

首先需要注意到,资源型景区具有较强的产品垄断性和资源垄断性,具有更高产品垄断的景区对其他景区有更高的替代效用;具有更高资源垄断性的景区使得景区质量的提高对需求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对于高产品垄断力和资源垄断力的景区在制定最优门票价格时具有更宽松的范围选择,政府对此类景区的价格规制重点似不应放在直接规定价格涨幅上,而应该通过体制改革(如更严密的国有资源监控、更灵活的资本与治理多元化等)适当弱化其垄断性。

其次,资源型景区的垄断性决定了其最优价格由自身的环境参数决定而不依赖其他景区的参数,模型反映,最优价格主要由交易效率系数k和效用弹性a决定,且它们对最优价格具有正效应。其中k的实践意义在于景区是否能通过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附加值服务使游客增加在景区内的停留时间并产生更强的消费愿望。a的实践意义在于景区的质量提升能否更大幅度地提升游客满意度。总之,理论模型的实践指导在于,它表明,对于资源型景区而言,提高门票价格合理、有效的方向在于进行产品深度开发、提高景区的环境与人文质量,通过提高附加值来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和满意度。

第三,在某些常见的条件下,比如景区面对的需求市场竞争性很强(旅游旺季时尤其如此)同时景区质量是影响门票价格的最主要因素时,如果此时相对于类似景区,本景区的门票价格处于低位,那么通过加大对景区维护的投入或者将目标市场更多地转向为那些对价格具有较高敏感性的游客群体(如普通大众旅游者),就可以使门票价格具有更大的上涨空间,同时保证利润。而若此时,本景区的门票价格已处于高位,那么景区将目标客户更多地转向为那些更重视游览质量或更富有的游客群体(如休闲度假旅游者),则可以在使门票价格再行上浮的过程中既不降低游客满意度又保证自身的利润量。

4 不足之处与下一步工作

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分析一直以旅游者最大闲暇时间不变为前提,如果旅游者的闲暇时间增长将会影响到整个分析过程①。因此,在休假制度发生重大调整时,需要重新建立模型,不同休假制度下的景区最优价格模型之间没有可比性。

通过理论分析,我们发现确定满足旅游者和景区效用同时最大化的旅游景区价格需要遵循客观规律,任何变量的变化与最终价格选择之间存在各种必然的内在联系。下一步,是对理论和数理分析得出的结论进行实证分析,通过搜集案例和数据对结论进行证明,对今后景区科学定价具有参考作用。

致谢:感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张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卢东斌教授、非博士、孟文强博士的建设性意见。感谢审稿人的宝贵意见。文责自负。

[收稿日期]2006―06―23

[作者简介]魏翔(1972―),男,湖北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旅游与休闲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讲师,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博士生;邓州(1981―),男,四川绵阳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旅游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

①游客旅游效用的提高就暗含了对景区人文、历史与生态价值的保护与提升。

②“平均”的意义是,尽管实际上游客可能并不按此方式支出,但在整个游览期间,其支出费用可平均化为这样的趋势。

③按惯例并为简化计算,此处效用函数做了对数化处理。

④约束相容指各约束条件的交集不为空集,即最优化问题是有解的。

①其实,旅游者旅游预算m与闲暇时间之间存在一定联系。旅游预算的重要原因来自收入的提高,而收入提高对闲暇时间存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两种效应的共同作用可能提高闲暇时间,也可能降低闲暇时间。本文假设两种效应恰好相互抵消,以方便分析。

[参考文献]

[1]戴斌.自然景区价格形成初探[J].财贸研究,1995,(6):40―42.

[2]高书军,董玉明.旅游景区门票价格初探[J].海岸工程,2002,(6):36―44.

[3]田勇.中国旅游景区价格管理初探[J].价格月刊,2003,(1):22―23.

[4]欧阳泉.旅游景区价格形成基础和定价原则的探讨[J].价格月刊,2003,(3):30―31.

[5]田勇.国外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特征及其启迪[J].价格月刊,2003,(5):38―40.

[6]宋子千.景区门票价格偏高的一个博弈论解释[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