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环境问题的应对措施

时间:2023-09-22 15:33:02

导语:在环境问题的应对措施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环境问题的应对措施

第1篇

关键词:项目环境管理;一般规定项目;文明施工;项目现场管理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6-0034-01

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消失、沙漠化、资源枯竭现象严重,已经威胁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生态环境。在现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浪潮中,建筑行业长期占据着“领头羊”的地位,然而经过一段时期的考察,发现大多数的建筑公司对于国标提出的项目环境管理制度的贯彻实施都很不到位。很多商家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项目环境管理,不得不说,这也是导致环境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频发的自然灾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使人们对环境问题更为重视,但这还远远不够。就建筑行业来说,严格按照国标进行施工建设,才是重中之重。

根据国家标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编号为GB/T50326-2006),项目环境管理主要包括:一般规定、项目文明施工、项目现场管理。项目环境管理一般规定的主要内容为:项目组织单位应根据环保部门批准的建设项目环境报告,通过对环境因素的识别和评估,确定管理目标及主要指标,并在各个阶段贯彻实施。项目经理负责现场环境管理的总体策划和部署,建立项目环境管理组织机构,制定相应制度和措施,组织培训,使各级人员明确环境保护的意义和责任。

由项目管理的一般规定得出:国家对于项目管理工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特别重视,其相关规定、准则十分健全。其中有明确的项目管理程序,有项目确立前、项目进行中、及项目完工后,根据项目自身特点的合理理论指导。但是在实际的项目管理活动中,目前一些项目在施工中仍然存在重效益、重质量、轻环保的短视行为,由于项目管理组织环境保护意识浅薄,导致对环境管理理解上不到位,不能把贯标(贯彻ISO14001标准)与现场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不能把项目环境保护列入重要议事议程来抓,贯标只是为了应付内、外部的审核,结果导致审核前突击编造假资料,以致忙乱中谬误百出。

项目环保施工的主要目的是保持作业环境卫生整洁,创造有序的生产条件,减少对居民和环境的不利影响,其内容为规范场容,进行现场文化建设。国家标准项目环境管理提出了包含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之中的对于项目施工人员的素质要求。近年来由于基坑的开挖深度越来越深,开挖环境越来越复杂,高层建筑和地下空间的开发日益增多使得深基坑开挖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施工过程中,如果出现开挖措施失当或缺乏有效的降水支护手段,引起各种破坏性事故,如管涌、流土、基坑突起、基坑底隆起、甚至围护系统被毁等状况,将严重危及地下管线和基坑周围建筑物的安全,使其使用功能受到负面的影响,造成通讯中断、停电、停水、停气等状况;甚至导致道路坍塌、开裂,建筑物开裂、倾斜、倒塌,影响正常交通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等。不仅会贻误工期,破坏环境,带来经济上的巨大损失,也可能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文明施工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市民的干扰,得到社会的支持和信赖,同时提高企业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施工现场周边必须按国家和地区要求设置围挡和其他相关的安全预防设施。应有明显标志及围挡设施标明危险品储存地。项目经理部应在施工前了解经过施工现场的地下管线,标出位置,加以保护。施工时发现文物、古迹、爆炸物、电缆等,应当停止施工,保护现场,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并按照规定处理。项目经理部应对施工现场的环境因素进行能够分析,对于可能产生的污水、废气、噪声、固体废弃物等污染源采取措施,进行控制。

可见做好现场施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做好项目环境管理,要从这几点做起:

1 项目经理应该负责现场环境管理工作的总体策划和部署,建立项目环境管理组织机构

项目经理部设环境保护管理部门,成立针对项目的环境保护领导小组,项目经理任组长,项目总工程师任副组长,项目各部室领导及工程队队长任组员,经理部必须配备专职环保员,工程队必须设兼职环保员。环境保护领导组长的职责是组织制定项目环境方针、指标、目标,提供必要的资源保障以实现项目环境保护资源配置。环境保护领导副组长的职责是组织进行环境调查,制定应急预案及重要环境因素控制措施,审批项目环境因素清单、环境管理方案、适用环境法律法规目录;负责环境保护投诉的处置,组织协调调查处理环境事件。环保部门必须做到结合项目实际组织编制项目环境管理方案、组织评审、更新工作;负责情况保护资料的收集、分类、保管、归档;对现场环保控制情况不定期进行监督检查。经项目总工程师审批后,应急预案和控制措施应当及时实施;兼职环保员的职责是配合项目经理部环保部门做好现场和工程队的环境保护日常工作。

2 项目环境管理的工作是否到位与每个员工的环保意识有直接关系

第2篇

端午节期间,微博上最火的话题有三个:里约峰会、欧洲杯以及关于风能太阳能国有的争论,其中两个都与环保相关。也难怪环保问题如此万众瞩目,因为它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质量乃至健康都息息相关。

里约峰会虽被一些环保组织抨击为只是“不痛不痒的许愿”,但各国要人规模空前地齐聚里约,本身就说明人们已经认识到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每一次有关环境问题的讨论,事实上都会有助于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进而推动环境质量的改善。这在最近十年来的北京环保实践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北京的环保问题,最让人关注的就是空气质量。过去十多年来,在政府频出重拳治理的同时,公众参与环保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共同推动了北京空气质量的改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也与公众的期望存在一定差距。通过调整经济结构,目前北京的产业结构已接近发达国家。产业优化和技术升级为北京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的同时,也对治理北京的环境问题提出了新的挑战。我常说,环保就像一锅正在蒸制的米饭,锅已经很热了,但饭还远没有熟。作为一个环保工作者,你必须得面对这锅半生不熟的饭。最近关于PM2.5的讨论之所以如此热火朝天,归结起来有三个因素:空气质量不尽如人意是根本原因,我们公布的环境信息不方便公众查询和理解是直接因素,多方关注甚至炒作是助推器。根本的应对措施就是要在加强与公众互动交流,充分了解民意的基础上,顺乎民心,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努力改善环境质量。

从工作角度看,环境质量不是监测出来的,是减排、治理出来的。用市场手段推动环境问题的解决,实现对环境资源的基础性配置,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选择。我们一方面需要通过行政手段在减少燃煤、机动车尾气、工地扬尘和工业排放等方面继续加大力度,另一方面则需要加大市场机制的作用。由于用市场手段解决环境问题要充分确权,不同的排放排污主体其减排成本又存在差异,这就产生了交易的基础。环境交易已经被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通过市场手段实现了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和全社会低成本减排,达到了保护环境的目的。所谓环境交易通俗来说就是:把环境要素换算成钱,用得多要掏钱,用得少能挣钱。总有人要钱不要命,就先把他的钱拿过来,给别人留条命!也许有人认为,一说市场就是只认钱。其实不然,市场手段是以价值说事儿不假,但环境交易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环境改善,它本质上是在调整自然和社会的关系。

希望全社会都来关注环境问题,人人参与,共同呵护我们共有的家园!

第3篇

    1.1监测结果全面性不足

    由于“只求发展,不重环境”错误观念的影响,虽然我国城市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果,但城市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与此同时,城市环境监测及治理水平较低,无法获得良好的监测效果,因而也不能对城市的环境情况进行真实有效的反映,这样一来,对于城市环境治理方面的参考性也被大幅度降低了。目前,我国环境监测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很多方面同国际水平仍相距甚远,环境质量及污染情况的监测过程中,也不能很好地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及其完整性,技术、人员、基金以及设备方面还未达到有关要求,因而导致企业排污状况不够清晰,也很难制定有效的措施来防止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1.2城市环境监测及其治理水平相对较低

    对于污染物而言,由于其种类极多,因此不同类型的污染物应采取相应的方法来进行治理,但是,我国目前的监测及治理技术还未达到此要求,污染物处理措施十分单一,另类污染物甚至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持。

    1.3缺乏一套有效的环境治理应急体系

    由于环境监测及治理过程常会有突发状况出现,但是我国有关环境突况应急体系还未建立起来,再加上环境监测及治理成本较高,由于资金问题及设备缺乏均很难使得一系列应急措施得到有效的发挥。

    1.4政策及体系有欠完善

    1.4.1产业化规范及政策有待完善。一方面,地方产业化政策有待明确,不少省市还未下达有关文件来对城市污染物处理的产业化及其市场化进行规定,因而实施过程中十分盲从和混乱。另一方面,行业内缺乏特许经营规范性条例以及标准化合同文本,因而导致特许经营协议实施时各方责权十分混乱,相互推诿、争权以及扯皮现象屡屡发生,这均导致政府、公众风险以及交易成本的大幅度增加。

    1.4.2激励机制没有很好的落实,相关优惠政策也不够明确。激励机制不仅能够推动产业化的发展,还为政府污水处理行业提供了政策性的补贴。但我国所制定政策中还未涉及到污染物处理行业转制之后所得税优惠等相关问题,因而为城市污染物处理企业带来了较大的税负压力。

    1.4.3缺乏法律法规的保障。有关城市污染物处理产业化方面的文件多数为指导性意见,缺乏法律效力,未从法律意义上对产业化及市场化方向进行明确规定。产业化配套政策均未在法律法规中得以明确规范和保障。

    2加强我国城市环境监测及治理对策分析

    我国城市环境监测及治理工作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城市环境监测及其治理工作的不断发展,必须从主要问题入手,借鉴国外优秀经验,结合我国环境的实际状况,对我国城市环境监测及治理工作进行不断改进。

    2.1明确城市环境监测及其治理有关标准

    环境相关监测人员应充分认识到环境监测的重要性,借助于环境监测这一预警工作来对城市环境问题进行有效的防治,将环境问题扼杀在萌芽中。我国环境保护部门应对环保指标进行科学合理的制定,对环保成果显着的国家进行借鉴,对其相关城市监测标准体系进行研究和参考,同时,还应不断完善我国城市环境监测及治理相关设备,对有待完善的技术参照标准进行进一步改进。

    2.2确保环境监测的科学性及合理性

    2.2.1设置科学合理的监测因子。以污染物浓度为依据对污染物进行评鉴,将危害较大且较易产生的污染物作为城市的重点监测对象。此外,还应对我国环境监测的特征性指标进行确定。

    2.2.2改变传统的监测形式。我国城市监测形式多为固定化监测,灵活性及连续性较为欠缺,因而导致监测数据异常时很难及时发现,进而造成环境问题的处理及应对措施较为滞后。应当进行灵活、连续监测形式的制定,以确保监测人员能够及时获得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2.2.3注重污染物生物学及毒理学原理的监测,研究污染物生物学及其毒理学原理有助于监测人员对有害污染物客观特征进行及时掌握,有利于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此类物质对环境的危害。

    2.2.4确保监测及有关数据评价的有效性。有关监测人员应对相关监测数据进行有效的筛选,对可信数据进行研究,以确保数据获取背景的相关性及其稳定性,以可信数据为依据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有效的预见性措施,推动城市环境监测及治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2.3对生态规律及经济发展规律进行研究

    城市、环境、经济与社会共同构成了一个复合型生态体系,其发展过程必然会按照一定的生态规律及经济发展规律来进行发展,因此,对此方面的研究有利于及时安排人类行为,减少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第4篇

【关键词】工程地质;城市规划评价

1.出现与概念

“环境地质”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文献中。那时这些工业发达国家,已感到环境问题的迫切性,开始把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城市地质等问题的研究列为环境地质研究的范畴。1982年再版的Michael Allaly主编的《环境辞典》中,将环境地质一词定义为:应用地质数据和原理,解决人类占有或活动造成的问题(如矿物的采取、腐败物容器的建造、地表侵蚀等的地质评价)。

2.环境地质在我国

环境地质在我国出现和使用较晚,也是随着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地质灾害等)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愈来愈突出而提出的。

3.环境地质与地质环境

应当指出,地质环境与环境地质,有完全不同的含义和性质,两者不能互相通用,混淆不分。与地质环境的区别在于,环境地质是研究人类技术—经济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影响的学科,是以地质环境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地质环境是有空间概念的,而环境地质没有空间概念。

4.城市环境地质问题

4.1水资源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与人口的增多,城市供水量也再不断的加大,城市的水资源也对城市发展有所影响。由于水资源的逐渐匮乏,从而引发了诸多环境问题,既而才受到世界的关注。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许多城市都出现了地面塌陷、路面沉降、饮用水源枯竭、海水倒灌等现象。供水资源与供水条件的保护,主要在于地下水的水源选择、分析、评价;地下水的合理开发、保护、管理;地下水科学的调节利用。因此,利用工程地质学对城市的水资源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评价,制定合理、科学的城市规划方案,既可以节约资金,也会对水资源保护,起到关键的作用。

4.2城市垃圾

城市垃圾主要分为生活垃圾、工业废料。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大,人口的增加,从而生活垃圾与工业垃圾迅速激增,成为了城市的一个直接的或潜在的危害。垃圾所产生的危害会对地表产生污染,改变土地性质等,从而引发植物的枯萎,水源遭到破坏,大气受到影响,酸雨的形成,既而形成连锁反映,对人类的生活、财产造成严重危害。

4.3地基问题

地基的勘察不要有:岩土体结构、物理化学性质、微地貌、水文地质条件等方面。我国软土分布在国内沿海城市,特殊土的分部具有区域性特质。软土有空隙比大、强度低、松软、压缩性高等特点,由此对于施工与软土层上的工程项目经常会出现一些质量问题,例如地面裂缝、墙体开裂、建筑物不均匀沉降、桩基位移、基坑边坡塌落等。而地下水发生变化时,易改变土壤的物理力学性质。既而查明地基土质的物理力学性质、结构特征、水文地质等条件至关紧要,由此才能保证建筑的使用安全、地基的稳定性。

4.4旧城区人为因素

在旧城区内,热力场、重力场、地电场、声场、辐射场、地震效应场、地磁场等自然物理场,将受人类的经济活动、资源消耗等人为因素影响而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到水资源、大气圈、氧气含量等自然环境问题,危害旧城区内所有生物的健康。

5.工程地质的流程、方法

5.1工程地质调查绘图

环境地质图与工程地质图,都能很好的反映出工程环境与地质环境间的关系,从而模拟真实情况:

(1)依据制图内容,例如工程地质分区图、地质图等。从地质灾害角度考虑,研究、分析与场地相关的地质自然灾害,对其进行评价、研究地质环境所引发的不利影响,从而分析、制定预测防治措施。制图前,需要研究、调查、分析城区范围内的环境工程地质。

(2)根据目的,如台山核电站等为某个特定工程提供资料。

5.2工程地质评价

(1)隐蔽工程评价:在城市规划时,需对其旧城区的电缆、古穴、下水系统、人防工程等进行评价与探查,从而制定图纸,为城市规划建设服务。

(2)场地稳定行与适应性评价:需要针对民用建筑与工业建筑进行评价,主要为城市建设中的新城区开发,提供相应环境工程地质资料。

(3)边坡稳定性评价:对人工斜坡与自然边坡进行研究,根据所得信息数据预测山崩、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对人类的生命安全与财产的危害系数,制定防治方案与应对措施。

(4)工程地质地震评价:根据场地地质结构,对发生地震的几率作分析,依据地震的实际案例,研究建筑物所能承受地震所产生的扭转力、竖向力,并根据破坏效果分析、改进建筑方案。

(5)河流环境工程评价:对水库进行分析,研究因蓄水所诱发的地震、岸边再造等问题,对其结果进行评价,从而制定防治方案与应对措施。还需研究城区污水大量排入溪水、河流、湖泊等引起的地下水质变化、恶化,从而对人类活动的不良影响进行评价,为新的城市规划建设提供生态保护计划。

(6)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它是地质环境质量的第一要素,是指受地震运动、现代构造运动、岩浆活动等地壳内在运动影响后的稳定度,其涉及地震活动、火山活动、地层断裂等不良地质作用的强度、结构、力场等方面,而地震活动对区域地壳的稳定性影响最大。针对地震带的城市建设,对其地层结构分析、评价,利用所得数据信息,提高城市规划中的建筑整体综合抗震能力,加强对地震的预防与应对措施。

5.3应用摇感技术

摇感技术在环境工程地质研究与评价时,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具有成图成本低、技术块、质量好等优势,可对区域地质、场地地形、动力地质现象动态、地质构造、河流水质、土地利用等方面情况进行环境检测与环境质量评价,编制各种资料信息图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提升,将摇感技术与计算机相结合,使其更电子信息化管理、操作,既而提高速度与灵活度,提高效率,更方便的掌握各方面信息。

6.环境工程地质的作用

环境工程地质,是一切工程项目施工前的必要条件,是通过工程地质的环境评价、研究、分析,预测不良环境地质作用对城市建筑安全、人类的生命健康的影响及后果,并制定、落实科学合理的应对方案与防治措施,依照环境工程地质学对场地开展全面的、综合的评价,为获得更合理、科学的施工方案、规划设计,提供资料。或以上述措施为前提,预测、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地质的影响,突显人类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破坏与影响,以及经过这些影响与破坏后,反过来对人类生命安全、生活环境、建筑安全等方面产生的危害与影响。例如,山林过度的砍伐,造成山体地质不牢固而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地下煤矿资源过度开发,导致地面塌陷、地下水污染等,实行环境工程地质的主要意图,就是为了防治人类活动对环境质量的过度影响、破坏,同事防治自然环境对人类财产安全的威胁,为合理、科学的利用保护地质环境,提供最有力的依据。当发生地震、洪水、山体塌方等自然灾害时,依据环境工程地质相关勘探、分析、评价后,所做的对应方案,可迅速、及时、有序的开展救援等应急措施。

第5篇

论文关键词 环境问题 民法应对 创新发展

在新的社会形势下,环境问题日益恶化,成为当下的焦点和热衷问题。对于环境问题的产生,既要考虑人为因素,也要考虑自然因素,与此同时,还要考虑到法律制度的影响,尤其是民法制度,更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因此,对于环境问题的民法应对的探讨有其必要性。

一、环境问题下民法应对现状

在现有的社会环境下,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因此,民法的应对能力也在不断弱化,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意思自治原则。在民法中,意思自治原则,主要就是指民事主体有权根据自己的意志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为此,在选择交易形式和交易对象时,民事主体可以根据自己意愿来进行,而且他人不可以干涉。所以,从现实意义上讲,在民法确立时,对于民事主体的确立,其起初就存在着问题,进行为环境侵害埋下了隐患。

其次,所有权绝对原则。在民法中,该原则的确立,主要是建立在支配权的基础之上的,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排除一切干涉,根本没有任何的限制。尤其是受到传统制度的影响,民法对于环境问题的解决,只是一味地扩张和追求财富,再加上,经济生活中,人们需求无限增长性,要想达到理性的经济观念,是存在很大难度的。进而,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和制度环境下,给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人们的生命健康受到了损害。

再次,过错责任制。在民法中,在民事活动中,民事主体只针对自己由于过失或者是主观行为而对环境造成的损害,承担应有的法律责任。很显然这对环境没有起到应有的保护作用。尤其是随着近年来的社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工业化的不断发展,由于法律上的漏洞,一些企业可以轻松地逃过法律的惩处。为此,这就大大影响了民法的权威性。

二、环境问题民法应对原则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新的问题也在不断地产生,为此,针对现下的环境问题,民法应对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秩序性原则

在民法中,秩序性原则就是要求民事主体要自觉遵守法律,不可以做出违法法律和社会公共秩序的行为。因为,在制定民法的过程中,立法不可能考虑到一切损害环境和公共秩序的行为,再加上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还会产生一些新的问题,所以,只能通过一般性的法律条款,来制约人们的行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法律的妥当性,维护社会的基本稳定。因此,这就需要人们增强自觉意识,自觉遵守社会公共秩序,自觉遵守法律,保护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这样,一方面,不仅可以增强法律的包容性,提高民法的灵洗性,尤其是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些新的问题,可以及时调整和处理;另一方面,还可以有很大程度上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达到不治而为的效果,避免了各种利益的冲突,使得整个社会向维护正义的方向迈进。第三个方面,这也可以有效地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二)诚实信用原则

在现行的民法中,其诚实信用原则有着创新的理解。在现代民法中,该原则就是既是法官享有自由裁量权的根本依据,同时,也是规范人们进行民事活动的行为准则。在实际应用中,具体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该原则维护了三方利益。在民事活动中,对于民事主体行为的规范,确保双方利益上的有效平衡,与此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利益的实现,这也是立法者的意志,既加强了对环境的保护,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维持了社会稳定。二是在民法中,诚实信用原则以安全为导向和目标,创新立法方式,确立了合理的法律条款,增强了民法的灵活性,切实加强了对环境的保护,同时,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有效的环境问题民法应对措施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有的民法已经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因此,要针对民法的根本问题,加强分析和探讨,适应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在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规范权利的应用

在民法立法中,需要采取合理的方法,禁止权利的滥用行为,加强传统民法基本原则的改革。因为,在社会生活中,权利的产生,必然也就带来了权利滥用的安全隐患。所以,应在现有民法的基础上,在赋予人们权利的同时,也要加强一定的约束,避免权利的滥用和权利的过度使用,监督民事主体合法正确地使用权利,如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一旦当事人过于使用权利,必然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损害,为此,必须要通过一定制止行为,加强对环境的保护,限制权利滥用。

(二)完善契约自由

在传统的民法中,契约主要是建立在自由主义的基础之上的,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契约自由的缺陷越来越突出,对环境的保护和发展十分不利。为此,需要立法者要加强对契约自由的限制,使得契约自由更加完善,禀持诚实守信的基本原则,加强对契约自由的进一步规范和限制,通常情况下,具体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切实保证消费者的权利,为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提供重要的保障;二是从劳动者的角度出发,针对各种破坏行业,能在第一时间制止,加强对环境的安全控制。

(三)规范所有权

在当前社会条件下,要加强对所有权的限制,规范所有权的使用,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加强对所有权主体和客体的控制,完善所有权的目标和内容,增强所有权的规范使用。二是在民法立法过程中,要从社会的整体和全局出发,既要保护国家的利益,也要保证社会的利益,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的发展,进而也就会有效地加强对环境的保护。

四、新形势下,民法的创新发展

在新的社会形势下,社会结构和各项体制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因此,要想切实提高应对能力,就要促进民法的创新发展。

(一)建立环境权制度

从某种角度上讲,民法作为一部权利法,其最为基本的职能就是确认并保护民事权利。所以,在民法体系中,权利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也是民法控制的基本逻辑点,要想加强对环境保护,就要构建一套完整的民法体系,为此,就将环境权纳入民法中,建立相应的环境权制度,将环境法与民法有效地融合在一起。首先,通过环境权,加强对各项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突出法律体系的主体,为人们创建一个和谐、健康的生活环境。另外,在新形势下,环境权实现了人们对美学价值和生态价值的享有,是新的社会制度下,一种新型的民事权利,既方便于人们的生活,也方便于人们正常的工作,如自然权、景观权、宁静权以及日照权等等,这是传统民法中所不能体现的。再次,要改变传统的财产制度,改善人们的控制权和可支配权,尤其是对于水、空气以及野生动植物等,结合相关的道德准则,规定主体行为,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二)建立物权制度

在传统的民法,对所要物的所有权人并没有进行相应的物权规定,从而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同时,也是其他国家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由于对于所有物的使用,没有任何的干涉,使得环境恶化越来越严重。为此,要加强对民法的改善,建立相应的物权制度,规范所有权人的行为,需要我们从以下方面做出努力:首先,针对以上问题,加强分析,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结合具体的情况,建立完善的环境物权制度,在制度实行过程中,采用综合分配的原则,将物权制度与环境法有效的结合起来,并且要将相关的环境义务纳入制度中,提升环境资源的地位,突出环境资源的重要性,用法律制度,加对物权使用的限制,加强以环境的保护,促进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在物权制度建立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对相邻权的建立和完善。简单来讲,环境保护相邻权的建立,就是在确保不动产相邻的基础上,同时,还要摆脱传统制度的束缚,促进环境目标的实现。

(三)人格权制度

在传统的社会形势下,其所拥有的人格理论和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发展形势,也更加不能满足保护环境的需求。为此,需要建立新形势下的人格权制度。首先,要以环境需求为标准,完善人格理论,制定相应的环境人格权,并且要将其纳入制度中,与此同时,还要考虑到社会的环境资源,有效地建立人格权制度。其次,要综合考虑环境要素,并以其作为媒介,充分认识环境资源的价值,不仅包括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也包括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切实保证民事主体的身心健康,如采光权、通风权等等,这些都是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最后,要充分保护人格权,重视其独立性,既要保护民事主体的私益,也要保护公共利益,进而保证整个社会的生态平衡,实现环境保护的价值追求。

(四)构建自然资源权制度

在民法的前提下,自然资源制度的建立,实现了民法的“绿化”。对于自然资源权制度而言,其与物权制度是有着一定的关联的,如物权的排他性和支配性,这些基本属性在自然资源制度中,其应用更加具有合理性,为此,需要从加强以下方面的努力:第一,要站在客观的角度上,应用自然资源的特性,规范客体规则,并且结合物权的排他性和支配性,赋予自然资源制度特有的特性,适应社会的要求,满足环境的特定要求。第二,要改变传统的观念,以社会的现代化发展为导向,充分考虑资源的特点,如稀缺性、期限性等等,结合现代生活体制,接受挑战,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第三,要加强对物权客体的分析,结合相关的环境要素,正确处理人类发展与环境发展的关系,从根本上解决矛盾冲突,比如对于水权的确立,必须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解决人类的用水问题。第四,明确相关的责任和义务,公民在享有权利的同时,也要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尤其是在当前环境危机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环境要素直接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在未来的民法体系中,水资源和空气等等,这些资源作为人类的公共财产,可能也会产生相应的权属制度,为此,可以将自然环境因素作为一种权利,让人们在享有所有权的过程中,也必须履行自己的义务,可以说,这是一种保护环境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值得我国借鉴。

第6篇

关键词:绿色壁垒;中国产业;影响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保护地球、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是全世界共同的心愿。而今地球上日益恶化的环境使得人类必须反思环境污染和经济增长以及自由贸易之间的关系,努力寻找经济增长以及自由贸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点。

为了保护环境,各国纷纷推出环保法规,国际社会也制定了一系列国际环保公约。这些法规、公约对保护环境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力地遏制了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并有效地改善着生态环境,预示着国际贸易中必将越来越重视环保因素。但是它们也存在着消极的一面,那就是形成了一种新的非关税壁垒,即绿色贸易壁垒,将会对各国产业竞争力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绿色壁垒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根据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产业竞争力主要取决于两个直接因素:一是成本,二是产品的差异化(质量、性能、品牌、服务等),所以绿色壁垒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也主要是对成本和差异化这两个方面的影响。

(一)绿色壁垒提高了产品的成本

在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内,污染是由于存在外部性而导致市场失灵的典型案例。经济学的分析认为,如果环境成本能够体现在市场价格中,贸易本身就不会造成环境问题,那么环境成本内部化就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绿壁垒的产生就是顺应了环境成本内部化的要求,是环境成本内部化的产物。

(二)绿色壁垒增强了产品的差异化

当产品由于环保特征而跟与其竞争的产品区分时,所能获得有利的、正的差异化效果,进而对产业竞争力产生的影响。即尽管同种产品之间彼此都是相互替代品,但由于差异化的存在,即使是同种产品之间的替代也必然只能是“不完全替代”。

二、突破绿色壁垒提高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绿色壁垒影响了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而且这种绿色贸易壁垒将长期存在。既然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产生力严重影响并且这种绿色壁垒还将长期存在,那么我们就必须积极寻找应对措施,以大力发展我国的出口贸易,促进出口贸易经济的长足发展。

针对绿色壁垒,找出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对策,本文从政府和企业两个角度来进行探讨。

(一)政府的策略选择

绿色环保的趋势是世界发展的必然,但是,运用过于广泛的惩罚性贸易限制以达到环境标准将会逐渐损害贸易体系,中国在制定政策时应该考虑这两方面的因素,在宏观政策上促进环保与贸易的协调、稳定发展。政府在应对绿色壁垒的问题时可以做到:

1 转变指导思想

认真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这两项基本国策,短期内要尽快建立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体系和政策体系。环境的破坏容易,可是要想恢复被破坏的环境要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这也会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2 调整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建立绿色产业生产体系

中国政府应该改造传统出口产品。提高环境竞争力,把绿色产业作为提高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3 建立完善的环境标准制度

政府可以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环境标志产品。

4 加大环保投入

政府应该积极开发引进环境友好技术,降低能源与原材料消耗,降低出口产品的污染密集度,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增加环保投入,发展环保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二)企业的策略选择

1 外贸企业要利用绿色营销打破绿色壁垒

中国企业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实现营销观念、营销目标、营销策略、营销手段的有效转变。使绿色营销成为中国企业市场营销的主流。加大对于产品绿色环保功能的宣传,创建绿色的企业文化,加大企业在环保科技上的投入力度等等。

2 争取获得环境体系质量认证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执行ISO14000,一旦企业获得该类认证并得到国际认可,就相当于获得了一张国际贸易的“绿色通行证”,国外采取的绿色壁垒也不再会成文企业发展的障碍了。而且通过实施认证标准,有利于实现企业的技术升级和产品换代。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只有通过技术更新产品换代才能使之在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

3 积极申请取得环境绿色标志认证

积极获得国外的绿色标志认证,有助于中国产品进人国际市场,减小产品存在的差异性。

4 推行环境标志制度并使之与国际接轨

推行环境标志制度,开发环境标志产品。环境标志是人类解决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关系中的一个巨大进步,环境标志的实施为环境保护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三、结论

本论文研究了绿色壁垒对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论证了收入差异是如何影响消费者偏好的,进而说明消费者的偏好使产品产生了差异化。分析了绿色壁垒对中国纺织业造成的影响。由于成本提高和差异化的消失使中国纺织业竞争力下降,从而出口量受到了影响;因为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环境保护越来越受世人瞩目,绿色壁垒将以环境保护这一合理理由而长期存在,所以应积极应对。在应对绿色壁垒的过程中,政府和企业应该共同努力,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1 吴玉萍,国际贸易中的绿色贸易壁垒,世界经济与政治,1995,(1):25

第7篇

关键词:高速公路;施工;技术;质量控制

在山区修建高速公路是改变山区落后面貌造福干民的工程,但是高速公路的修建必然要改变山区原有的自然环境和质态环境,其较之于平原地区高速公路建设尤甚。因而在工程建设之初就要对山区高速公路建设地质、山区高速公路的质量控制做好探讨和规划。否则必然会引发一系列包括水土流失在内的环境问题,严重的将引发环境灾害,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等,给当地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样就违背了建设的初衷,这在只重建设不顾环保的过去时有发生、教训极为惨痛。要预防这些问题的发生必须根据工程的特点在建设之初预见到工程建设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在工程设计施工中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预防,把山区高速公路真正建成绿色之路、环保之跌、福民之路。

一 山区高速公路的工程技术特点

1、地形起伏大,高填深挖地段多。

2、地质、水文、气候条件复杂,地质灾害多发。

3、弯、坡、斜桥和高架桥梁众多,长大隧道明显增多。

4、防护工程数量大,型式多,高边坡防护需要综合采用多项防护技术。

5、公路长、大纵坡较多,平面半径偏小,整体线形指标较低。

6、环保问题突出。

二 山区高速公路施工技术

山区要建设一条兼顾交通、环保、生态等方面要求的高标准的山区高速公路,应该重视和加强地质工作。地质工作应贯穿于设计、施工和运营的全过程。对地质现象和规律的认识(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是由面到线、由线到点、由表及里、由粗到细、由宏观到微观,逐步深入的,根据不同阶段应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

1 勘察设计阶段

地质条件是客观存在的,山区高速公路在自然地质环境中穿行,并对地质环境进行改造,应该认识地质规律,尊重地质规律,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地质因素,遵循地质原则,从源头上尽量减少山区高速公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并且为施工和运营提供良好的条件。

2 贯彻地质选线的原则

山区公路地质选线主要受到地形和不良地质现象的制约,主要的不良地质现象有滑坡、泥石流、岩崩、岩溶、岩堆(坡积层)、软弱土、膨胀土、湿陷性黄土、冻土、水害、采空区以及强震区(高地应力)等。本阶段应尽可能详细地收集区域构造地质、岩石地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震地质、环境地质等方面的资料,利用遥感资料(卫片和航片),编制中比例尺(1:5万或1:10万)工程地质图和地质灾害(不良地质现象)分布图,图上标注大的地质构造(主要是断层)、重大的地质病害体,分析区域性的地质灾害发生条件,进行初步的地质灾害评估,配合路线方案设计,进行必要的现场踏勘和重点路段的调查,反复对比,优选出工程地质条件最好、地质灾害最少、工程建设对地质环境的不利影响最小的路线走廊带,真正贯彻地质选线的原则。

3 施工图设计阶段一一详查工点地质条件

通过初步设计阶段的各种地质工作,已经基本查明路沿线的地质条件,但是工作深度和广度还不够。本阶段应详查工点地质(桥位、隧道、深路堑、高填路堤、陡坡路堤、支挡构造物),进行重要工点1:2000地质测绘。采用调查、测绘,槽探、坑探、钻探、物探等综合勘察手段。查明场地岩土体组成、性质、分布以及风化层、不良地质、特殊性岩土等工程地质条件在路线纵横方向的变化。

4 施工阶段——遵循信息化施工、补充勘察、动态设计原则

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勘察周期的制约,有些复杂场地(岩溶、破碎带、岩性纵横向差异大的地区)或地形困难场地(陡坡、鱼塘等)在设计阶段难以布置充分的勘察工作量,无法查清场地详细工程地质条件。在施工期间,可以进行补充勘察,如对岩溶发育区或岩性差异大的场地逐桩钻探,对原进场困难场地通过施工便道进场钻探。施工中发现新的地质问题也要补充勘察。应该把施工期间的勘察工作视作设计期间勘察工作的重要补充。

三、山区高速公路的质量控制

1、高填路堤的质量控制

控制高填路堤的施工质量主要是确保高路堤的稳定性。高路堤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路基填料、边坡坡度、地基性质和水文状况,所以在高路堤填筑时采取的主要质量控制措施为:(1)设计时,应对高路堤进行稳定性验算;(2)高路堤填筑前仔细进行工程地质勘察,彻底处理下卧层确保地质承载能力;(3)通过试验检测选择适宜的路基填料,(4)严格执行路基施工规范,加强对密实度的控制与检测;(5)加强对高路堤的沉降观测与监控;(6)加强高边坡的超前防护。

2、桥梁施工的质量控制

除了传统的质量控制外,对桥梁特别是大型桥梁采取施工控制措施。桥梁施工控制是确保桥梁施工宏观质量的关键措施之一,也是桥梁建设的安全保证。大型桥梁施工控制是一个施工量测判别修正预报施工的循环过程,施工控制的最基本要求是确保施工中结构物的安全,其次必须保证结构物的外形和内力状态符合设计要求。影响桥梁施工控制的因素主要有结构参数、施工工艺、施工监测、结构分析计算模型、温度变化、材料收缩与徐变、施工管理等,所以,必须建立完善、有效的控制系统才能达到预期的控制目标。

3、公路隧道的质量控制

根据公路隧道建设的实践,应将隧道开挖及初期支护质量、隧道防排水施工质量、隧道施工监控测量作为主要质量控制目标,公路隧道的质量控制必须重视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1)严格实施信息化施工。

公路长大隧道主要按新奥法设计与施工,新奥法是一种现代先进设计与施工一体化方法,基本特征是采用现场监控、量测信息来确认和修正预设计的依据,并对隧道施工方法、断面开挖步骤及顺序、初期支护参数等进行合理调整。

(2)加强隧道地质勘察,超前预报水文地质情况。

为减少隧道施工的盲目性和事故发生率,保证隧道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应对开挖工作面前方一定距离工程、水文地质条件进行验证,及时超前预报,有的放矢地采取应对措施。预报内容是尽可能采取各种手段探明前方可能出现的坍塌、冒顶、涌水、溶洞、断层、瓦斯等地质灾害,并分析其对工程施工的影响程度。

(3)安全生产,制定险情预案。

隧道是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地下工程,必须建立健全一系列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组织管理体系,层层检查落实,每个生产环节都要严格遵守国家和行业有关的安垒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确保人员和工程安全。

第8篇

关键词:环境问题;人类;环境保护

1.引言

三十年前人们只局限在对环境污染或公害的认识上,因此那时把环境污染等同于环境问题,而地震、水、旱、风灾等则认为全属自然灾害。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及受灾人数都在激增。人口激增和盲目发展生产,致使大量砍代林木,破坏植被及不正当之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这些也都是环境问题。环境保护就是运用现代环境科学理论和方法、技术,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的等多方面措施,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止和治理环境污染和破坏,综合整治环境,保护人体健康,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持续发展。这一概念明确了环境保护的指导理论、目的、内容和应采取的措施,尤其是将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纳入环境保护。这就要求人们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深入认识并掌握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根源与危害,有计划地保护环境,防止环境质量恶化,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护人体健康,保持生态平衡,保障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

2.对环境问题的认识

环境问题,就其范围大小而论,可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理解。从广义理解,就是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都是环境问题。只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就是从狭义上理解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分类方法有许多,按产生的先后和发生机制分类,有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2.1原生环境问题

原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一环境问题,它是由于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人为因素或人为因素很少。原生环境问题带来自然灾害,主要如地震、洪涝、干旱、地滑、土石流失等,目前人类之抵御能力还很薄弱。它不属于环境科学所解决问题的范围。最近,有灾害学这一新兴学科兴起,其主要研究对象即原生环境问题。

2.2次生环境问题

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的环境引起的人为环境问题,叫次生环境问题。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即次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又分成生态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与干扰两个类型。由于人为因素引起生态环境的破坏,例如水土流失、沙漠化、地下水枯竭、地面下沉、珍稀物种灭绝、地质结构破坏、地貌景观破坏等,就叫环境破坏,由于工业生产排出的废物和余能进入环境,便带来了环境的污染与干扰。人类活动排出的物质进入环境,积累到一定程度,产生对人类不利的影响,这就是环境污染。环境污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放射性污染等。环境污染的治理需要一定的时间,即使停止排放污染物质,环境的恢复也需要一段时间。人类活动所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的程度,便产生对人类不良影响,就是环境干扰。环境干扰容易治理,只要停止排出能量,干扰立即或很快就会消失。

3.世界环境问题发展动向及展望

3.1温室效应及治理措施

地球上有些气体的含量如果增加,可以导致气温上升,气候变暖。这种效应叫温室效应。可以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有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一氧化碳、氟氯碳等,其中以二氧化碳的作用最为显著。

3.1.1温室效应的原因和后果

工业革命以来,生产力不断提高,开采并燃烧了大量的煤和石油、天然气作为动力燃烧的结果,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气体。另一方面森林却大量减少使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被植物吸收的数量大量减少。目前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明显增多,这是温室效应发生的主要原因。

温室效应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全球变暖,全球变暖带来许多复杂的间接后果,其中有些对人类来讲是灾难。温室效应引起的间接后果有以下几方面: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和高山的冰川融化,海面上升,将使沿海低地淹没,海滩和海岸侵蚀、沿海土壤盐碱化、海水倒灌与洪水加剧、破坏港口及影响航运,影响沿海水产养殖业、破坏沿海供水和排水系统;气候带移动使温度带向高纬度方向移动5个纬度,降水带变化复杂,进而对农业、牧业、林业、渔业都产生令人难以想象的各种复杂的影响,特别是气象灾害可能增多,气候规律可能打乱。

3.1.3温室效应治理措施

调整能源战略:加快以核能、太阳能、水能等清洁能源代替矿物燃料的速度。在这方面,最有前景的是核聚变能,一旦可控核融合反应技术过关以后,即可用于大规模发电,代替矿物燃料而占能源的主要地位。保护森林和植被:保护好现有森林和草原,然后是大面积植树造林和种草,增加地球的绿地面积,增加光合作用的规模和强度,进而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规模和强度也随之增加,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3.2臭氧层空洞及应对措施

紫外线过多对生物细胞有杀伤作用,紫外线过少对光合作用及生物的生存与发展也有不利影响。臭氧层的存在,使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大部分被吸收,只有少量紫外线能到达地表,非常好地解决了紫外线辐射问题,既不毁掉生物圈,又有利于生物圈的存在与发展,被称作“生命之伞”。

3.2.1臭氧层的空洞的原因

科学研究证明,人类活动排放的一些气体,例如氯氟烃、四氯化碳、甲基氯仿等,它们在低层大气中因不活泼进入平流层。它们在平流层中由于受紫外线的作用而放出氯和溴,而氯和溴在臭氧破坏过程中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3.2.2臭氧层空洞治理方法

一些科学家认为臭氧层减少到1/5时,将是地球生物存亡的临界点。人类目前正在采取联合行动,限制、减少以至逐步取消氟氯碳等对臭氧层有破坏作用的化合物的生产。联邦德国计划在1990年将氟氯碳产量减少10%,北欧国家决定在1998年前减少氟氯碳等的生产,比例达50%。我国也正在采取措施,参加保护臭氧层的共同行动。

3.3酸雨发展趋势展望

3.3.1酸雨污染及发展趋势

酸雨早在19世纪中期就已发生,一般情况下酸雨中二氧化硫的原因占70%,氮氧化物的原因占30%。不过,二氧化硫的原因所占的比例在逐 渐减少,而氮氧化物则在增加。酸雨最早在西欧出现,后来扩散到北欧。北欧的瑞典自身大气污染很少,但受到西欧、中欧大气污染扩散的影响,酸雨危害很重。现在酸雨在中欧、东欧都很严重,北美洲中部的美国和加拿大交界地区也出现了酸雨这一国际问题,亚洲的酸雨问题也突出起来了。这是全人类必须高度警惕的问题。

3.3.2酸雨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使水体酸化,危害水生生物;破坏陆地生态系统;腐蚀建筑、机器、设备等;威胁人体健康,美国和加拿大在1980年一年中即有5万多人死于酸雨带来的硫化物污染。制定防治酸雨的法令;制定严格的排放标准;使用低硫燃料;限制烟囱高度;控制与净化汽车排气;安装排烟脱硫脱氮装置;加强监测和研究。

3.4土地资源危机及其发展前景展望

3.4.1土地资源的损失和破坏

近100年来,荒漠和干旱区的面积已从11亿公顷增加到26亿公顷,世界35%的土地处在沙化的直接威胁之下。水土流失也很严重,全世界每年流失表土250亿吨,已超过新生成的表土量。风蚀的危害也很大,土壤盐碱的现象也很严重。总之,土地资源的破坏和损失的速度是很快的。人口增加过快,对土地产生过大压力;破坏森林草原,进而毁掉土地资源;耕作制度不合理,对土地利用缺乏统等规划。

3.1.2土地资源的保护措施

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日本制定了全面的土地利用规划。联邦德国、丹麦、芬兰、瑞典、挪威、冰岛等国家也有土地利用的有关法规和条例。

开展土地评价:开展土地评价工作,对保护土地资源起到积极作用。

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美国的水土保持工作取得很大进展,有许多宝贵的经验,现在已在印度、尼日利亚、墨西哥等国家推广。

积极治理沙漠:苏联、美国和埃塞俄比亚等国家,在治理沙漠方面取得一些成效。埃及在治理沙漠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防治盐碱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采取了不少措施防治土地盐碱化,并取得了一些经验。

开展矿用土地的复垦:美国、苏联、澳大利亚、联邦德国等国家都很重视矿用土地的复垦,并取得明显的成效,取得许多经验。

3.5水资源危机及其发展前景展望

水资源是宝贵的、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随着人口的增加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用水量急剧上升,如此巨大的用水量必然导致水资源危机。为了解决这一危机,必须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加强水资源管理:制定水资源保护法;建立水资源管理部门;实行用水经济政策。

增加可靠供水:建造水库;跨流域调水;地下蓄水;海水淡化;拖移冰山;治理水污染,污水资源化

节约用水: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循环利用率;发展不排或少排废水的工艺;节约农业灌溉用水,减少损失;适当发展污水灌溉;发展中水道,节约城市用水。

3.6森林资源危机及其发展前景展望

3.6.1.森林资源的破坏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农业生态环境的基础,是十分宝贵的自然资源。森林的减少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巴西的亚马逊原始森林是世界最大的热带林区,但已毁掉了一半。非洲的热带森林也已砍伐了一半。亚洲的热带森林也减少了大约一半。森林破坏的严重后果:引起全球性气候变化、改变了大气的组成、干扰了大气辐射平衡、影响了地球的水循环、破坏地区生态系统、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洪涝灾害频发。

3.6.2森林的保护和管理

已开发国家目前修正了林业经济方针,即坚持发挥林业的综合效益,也就是追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另外坚持森林分类管理、林业集约化经营、大力营造人工林、发展木材综合利用、扩大自然保护区、加强林业科学研究,这些都有利于森林的保护。开发中国家也开始采取措施保护森林,例如制定保护森林的法律、制定保护森林的政策、宣传森林的重要价值、依法严惩非法伐林者、植树造林、建立自然保护区、对森林进行分类管理、争取国际援助,等等。这些措施也都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4.对于保护环境建议建议

(1)建立健全环境友好的决策和制度体系,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和发展战略、规划,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工业科技含量高,走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3)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保护饮用水源,加快重点流域海域的污染防治,力争取得实质性成效,不断提高污水、垃圾处理率,积极保护城市区域天然林草、河湖水系、滩涂湿地等自然遗产。

(4)加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防止污染转移、有害物种入侵等政策和环境标准,促进贸易发展,保障国家环境安全。

参考文献

[1].朱震达,王涛.我国沙漠化土地的潜力、现状、发展趋势与对策[A].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中国资源潜力、趋势与对策——中国科学院地学部研讨会文集[C].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198~202.

[2].朱震达,王涛.从若干典型地区的研究对近十年来中国土地沙漠化演变趋势的分析[J]..地理学报,1990,45(4):430~440

[3].CCICCD..China.Country.Paper.to.Combat.Desertification.

[M]..Beijing:China.Forestry.Publishing.House,.1996,18~31.

[4].朱震达,刘恕.中国的沙漠化及其治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27~42.

[5].赵秉正.发扬延安精神坚持综合治理加快全面开发沙区经济步伐[A].林业部治沙办公室.动员起来向沙漠进军——全国治沙工作会议文集[C].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80~86.

[6].王涛,吴薇,王熙章.沙质荒漠化的遥感监测与评估[J].第四纪研究,1998,(2):108~118.

作者简介:付文杰(1981-.),男,学士,工程师,湖北武汉人,公路工程专业,主要从事公路地质灾害防治与管理方面的工作。

第9篇

【关键词】土木建筑;工程施工;问题措施

土木建筑施工过程,从一个施工单位的角度来看,实际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施工生产过程中的现场安全管理问题;施工项目管理问题;施工过程中的环境公害问题;施工现场机电设备安装问题等,这些都是需要认真对待和合理解决的现实问题,现根据本人多年从事土木建筑工程的经验进行讨论并提出问题的应对措施。

1 土木建筑施工中出现的问题

1.1 土木建筑施工项目管理问题。

由于土木工程施工项目全过程所涉及的环节多、部门多、程序复杂,所以找出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加强管理是非常重要。

1.1.1 项目合同的管理。

如果合同违约现象严重,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方为了临时需要随意修改合同条款,严重影响工程建设的市场秩序;缺少合同的规范管理,合同管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增加了企业的法律风险。

1.1.2 工程监理问题。

工程监理体制建设不完善、监理人员素质低下、定位不明确、监理面狭、监理市场不规范,施工单位随意压价,抑制了工程监理的积极性,使监理市场混乱,限制了监理作用的发挥。

1.1.3工程质量管理问题。

建筑施工需要专职的施工安全和质量管理员,有些建筑施工企业,为了减少人员节省开支,一人两职相兼,实质是主管施工质量,或存在施工安全员业务素质较差的现象。

1.2土木建筑施工现场机电设备使用管理问题。

许多施工企业为节省开支加快进度,聘用无证、没有经过技术部门专业培训的半技术人员,对使用的电机设备没有完全了解,操作人员没有按规定穿戴个人安全防护用品,导致在使用过程中出安全事故。

1.3 土木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1.3.1 企业自身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目前部分建筑企业负责人对安全生产意识错位,重视不够,粗放的“经验型”和“事后型”的管理,造成安全管理工作时松时紧,治标不治本,施工企业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劳动纪律松懈,使安全事故频频发生。

1.3.2 土木施工生产过程中的现场安全问题。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主要包括场地设施、行为的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管理两个方面,主要对施工中人的行为、物、环境状态依据经验来管理和控制。其中场地设施、行为安全管理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主要是对现场设备、工人的一般安全进行管理。例如场地是否整洁、是否有专人定时进行清理,设备的操作指挥是否正确、安全,进入工地的工人是否戴安全帽、高处作业的安全装置是否齐全等。安全技术管理是为了保证工程项目的施工安全,依据每个工程项目的不同特点所制定的安全技术措施,从技术上保证施工的安全性。

1.4 土木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环境公害问题。

随着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土木工程项目施工对城市所造成的环境公害也逐渐暴露出来。正如其他的工业生产一样,土木工程施工也给城市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诸如粉尘、有害气体、噪声、强光、固体和液体废弃物、杂乱的施工现场、高空坠落物、地震以及其他偶然事故等,都不同程度地对城市居民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造成了伤害。从我国现行的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来看,均对城市中的土木工程施工的公害问题有不同程度的涉及。

2 土木建筑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应对措施

2.1 项目管理中的问题措施

2.1.1 提高施工质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首先,强化施工企业管理者的质量意识。只有建立起质量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工程的质量。其次,把好原材料质量关。采购的钢材、木材、砂及其他重要原材料要符合相关的行业标准。再次,在施工过程中,质检员要严格按照施工程序,逐个逐项检查。

2.1.2 完善合同管理体制,规范市场秩序。首先,增强施工企业管理者的法律意识。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承发包双方应在平等的基础上制定合同条款。其次,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合同的签订、审查、授权、公证、监督的程序来执行,进而提高合同的管理水平。再次,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的素质。

2.1.3 完善工程监理制度,充分发挥监理作用。首先,提高工程监理人员的素质。不定期的对监理工程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和考核。其次,扩大监理人员的监理范围。将监理法范围扩大到工程项目设计、生产设备招标、工程进度和质量控制等重要环节。再次,规范监理市场。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费用标准,提高工程监理的积极性,促进监理市场的良性发展。

2.2 现场安全问题措施

2.2.1 施工设备、工具及器具安全装置的设计与制造。一是要大力发展与改进施工机械,保证施工机械的各项安全性能;二是专用施工工具、器具均应带有安全保险装置,并且使用方便。例如混凝土强制式搅拌机应当设计为全封闭式,动力开关与开盖系统形成联锁,开盖时不能搅拌,搅拌时不得开盖等等。

2.2.2 脚手架的安全。脚手架的杆件必须按照施工技术规范的规定来使用,尽量使用标准化、正规化的产品。除了考虑经济因素以外,应更多地从安全的角度考虑,在材质和外形上有所突破。

2.2.3 个人防护用品的安全设计。制造一种既安全又移动方便的安全带,或是绳子与安全带结合使用,既安全又有一定的工作空间。

2.2.4 施工现场最基本的安全管理设施。工地作业区、高空作业应采取围挡、安全网全封闭;所有进入工地的人员必须戴安全帽;定期对施工现场进行清理,从根本上保证施工安全。

3 环境公害问题措施

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加强施工管理、预制装配施工方案、先进的施工机械设备、优质的工程材料等措施,能有效地减少粉尘、有害气体、噪声、地震、废弃物、高空坠物和其他类型的施工公害,保证施工安全的顺利进行。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