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传统文化的文化

时间:2023-09-22 15:33:06

导语:在传统文化的文化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传统文化的文化

第1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热;文化自觉;现代化

中国传统文化具体来说,是指以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为首的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的总和,不仅包括其物质形态,更是指一种观念、一种价值取向。它就像基因一样长久地保留在民族意识深处,决定每个人认识世界的态度、视角、进路、分类和解码方式。它倡导人文精神和道德完善、正义正气、求实精神、发展和应变精神,这些内容对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可持续发展、社会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现代化过程也只有有了民族精神的支撑,才会免于食洋不化。

一、当下的传统文化热

近年来,品读、研究经典成为热门话题,传统文化再次“热”起来。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公众层面,传统文化复兴的活动此起彼伏:国家开展“汉语桥”工程,在海外建立百所孔子学院和对外汉语教学基地;教育部提出在全国中小学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电影《孔子》票房过亿,央视同步播出动画片《孔子是怎样炼成的》。从少儿读经班到公司老总班,从于丹说《论语》到易中天讲《三国》,一时间市场上有关传统文化经典的书也浩如烟海,传统文化热俨然成为新世纪备受人们关注的人文景观。

面对传统文化的复兴,社会上争议声也很大。有的人认为以往我们丢失了太多的传统文化,现在应捡拾回归传统文化。有的人则认为传统文化存在的基础发生改变,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甚至与现代的主流价值观存在冲突,对传统文化热持批判态度。孰是孰非,莫衷一是。那么,究竟如何看待当下的传统文化热?传统文化怎样才能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冷静地思考。

二、传统文化热的原因分析

传统文化备受推崇和追捧,就拿很火热的百家讲坛来说吧,它的热却是一个传播学无法解释的现象。百家讲坛播出的时间是电视的垃圾时间(晚上11:30、早晨6:40、中午12:30),但在这样的时间段播放,结果居然会在中央电视台变成收视率仅次于新闻联播的节目。不乏有炒作这方面的原因,但是我认为传统文化热的兴起更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与文化多元化有关。所谓文化多元化,就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在继承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其他国家或民族的优秀文化,从而形成以本国或民族文化为主,外来文化为辅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和谐社会氛围。用先生的话就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思想得以解放,文化多元化逐渐被人们所接受,这种文化自觉(文化自识、互识和共识),为传统文化热提供了可能。

2.与文化大众化有关。传统文化经典以前大部分局限在精英文化的藩篱中,只能为少数人所接触理解,不能以市场为导向,与现实存在距离感。但近年来,在媒体和部分学者的推动下,传统文化逐渐从精英文化走向大众文化,通俗易懂中让人们开阔了视野,革新了观念,这样,人们对传统文化就产生了兴趣,又基于大众文化涉及的主体范围广,消费人数多,使得传统文化变得炙手可热。

3.与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有关。主要是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一方面造成了人与自然的紧张和人与人的异化,比如环境污染和一些不公平现象。另一方面人们的幸福指数没有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而增加。人们虽然钱多了,但也多了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担忧,没有办法很安宁、很愉悦的享受现代生活。活的很机械、很忙碌,没有停下来思考自我的时间,精神世界很干瘪,失去了寄托。因此,人们迫切地希望通过重拾传统文化来缓解或解决这些问题,以慰藉自己的心灵。

此外,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自信心增强,西方文化大肆来袭时,他们也希望中华传统文化能够走向世界。况且,西方现代文明带着问题而来,需要通过融合东方文明来纠正、补充和调整西方文明的不足,从而创造出一个既能超越西方现代性指导下的工业文明,又能解决当今人类所遇到的生存发展危机的新文明形态。

三、传统文化在现代境遇中的出路

传统文化主要形成于封建社会时期,其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政治基础是封建等级制度,如今传统文化存在的基础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决定了传统文化要在现代境遇中复兴不能是简单的复古,更不能是全盘照搬。那么传统文化在现代境遇中的出路究竟在哪?下面就此问题谈几点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1.辩证分析,提炼精华。从现代化的角度看中国的传统文化,既存在与时俱进的内容,又存在落后腐朽的东西。传统文化要在现代境遇中站稳脚跟,只是简单分类其中的精华和糟粕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以现代化的标准对其进行内容和形式的分解,真正的剥离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意识形态,抽出最一般最普遍的成分,发展其与时俱进的内容。比如“修身”,若能剥离封建政治因素,可能更能保障人权,更具有现代性的价值和意义。

2.双层推进,融入现代。一方面,从内容上讲,把剥离出的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资源融入到社会主义现代文化中,对其进行补充、纠正和完善,建立一个新的完备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系。另一方面,从形式上讲,传统文化用现代化的东西改头换面,做到与时俱进。具体来说,既需要对剥离出来的具有普遍性和现代价值的内容进行现代语言范式、逻辑思维的转换,又需要对之加入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元素,丰富其形式和表达,进行文化再创造。简言之,使传统文化资源结合时代的要求发挥其时代的价值。

3.耐心宣传优秀文化。我们宣传的是去粗取经、去伪存真的精华部分,甚至最好是结合现代修补完善好的具有普遍性的东西。比如说“和”思想,传统文化中的“君子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到今天的“和谐社会”,保留了相对的稳定性,同时其具体内涵又因时而变。宣传传统文化还要有耐心,人们接受传统文化需要过程。已经接受传统文化的人要精心研读,找出精彩的部分,帮助没接受的人慢慢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化他们,扩大宣传传统文化的队伍。

4.净化传统文化的传播。宣传传统文化本意为让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中的人们有精神上的寄托,如果像有些人把它视作牟利的手段,那么传统文化让人们接受的难度可能很大,很多人可能还没入门就闻声而逃了。歪曲了宣传传统文化的目的,其反噬作用会很大,会让人们更加反感。只有让宣传传统文化走上正规的渠道,看作一种文化事业,才能还传统文化以清白,让那些心存疑虑、门前徘徊的人敢于尝试接受。

总之,传统文化在现代境遇中的出路就是要在尊重文化发展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去粗取精,融入现代,耐心宣传,净化传播。在当代中国面临价值重构、文化转型的大背景下,需要我们文化自觉,重新选择、梳理、反思、整合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把眼光放长远,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使现代化的传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宝库。(作者单位:鲁东大学)

参考文献:

[1]彭恒礼.传统文化热中的冷思考[J].学习月刊,2015,(5).

[2]任丽梅.“国学热”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再思考[J].研究,2013,(10).

第2篇

这一框题的教学目标分析:让学生理解文化的继承性,解析中华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能力目标分析: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的能力,分辨传统文化种的精华与糟粕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分析: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本框题通过传统文化面面观展开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其中分四个部分进行探索,课前我交给学生四个较容易收集到资料的主题,分别从“传统习俗、传统文艺、传统建筑、传统思想”四个方面选择主题――“中秋节、京剧、安顺老建筑、大同思想”,让学生充分了解这四个主题,并在课上与同学进行交流。

学生分四个小组收集资料,课上开始正式讨论。

第一组的主题是中秋节,首先由一个同学做引领式的发言。

甲:“中秋节的习俗由来(略)”

同学开始纷纷发言,表述自己的家庭在中秋节那一天的活动内容,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他们收集了不同地方的庆祝活动,比如。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他们主要围绕“为什么历史久远的中秋节能保留至今”这个主题,通过讨论,同学乙作总结:“通过大家的探讨和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两点。

第一,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第二,传统习俗得以保留至今的根本原因:习俗具有相对稳定性;习俗符合民族心理,具有民族性。

第一组的讨论完成,用时8分钟。

第二组的主题是“京剧”,同学甲2作引领式发言:“京剧的概要(略)”。

发言完毕后,同学开始讨论京剧的表现手法,京剧脸谱,家里的老人对京剧的痴迷等,也反思了现代年轻人对京剧的不够热衷的原因是什么,甚至提出京剧该做改良了,不然会流失大量观众,也有同学欣喜的看到现代的京剧在保持原有韵味的基础上也顺应时代的艺术特征做了一些与时俱进的改动,受到了更多人的欢迎。还邀请同学乙2演唱说唱脸谱,课堂气氛一度被推向。最后,该组学生经过探讨,归纳:京剧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各种地方戏的精华,使京剧越来越具有魅力,鲜明的民族性使京剧至今仍能活跃在文艺舞台上。第二组顺利完成主题,用时10分钟。

第三组的主题是安顺现在还保留下来的传统老建筑,同学甲3先对传统建筑这个概念进行了发言:“中国传统建筑是指从先秦到19世纪中叶以前的建筑,是一个独立形成的建筑体系。中国传统建筑的建筑风格的形成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经过实践逐渐形成的特色文化之一,也是中国各个时期的劳动人民创造和智慧的积累。

中国传统建筑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各种类型的建筑在不同的时期,随着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的改进,都会有不同的变化,这些变化又与各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审美等意识形态密切相关。从建筑形态上看,中国的建筑大体可分为:城墙、宫殿、礼制坛庙、园林、民居、陵墓、寺庙、道观、塔、牌坊、桥梁等几大类型。这些建筑类别大多结构奇巧、装饰精美,形成了自己的独特形态和风格。”

发言完毕以后,该组同学就自己搜集到的安顺城区老建筑展示了图片(略),并说明了历史,以及自己对该建筑的观感,引起了同学的强烈共鸣,都在这些建筑的美感中体会到了所孕育的那一份价值,都认为这些建筑是该被好好的保存下来的,通过谈论,他们深刻体会到了传统建筑对于今天的巨大价值。第三组顺利完成对传统建筑的感受,用时8分钟。

第四组的主题是大同思想,同学甲4作开场发言:“大同思想的内容(略)。”

然后,第四组同学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天人合一”等观点供同学讨论,他们的讨论还把和合思想与现在提出的和谐社会的观点相联系,充分感受到了传统思想在今天的价值,最后同学乙4针对41页探究的问题作了总结:“的话表明了对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道德观念等传统思想继承的重要性。这些思想经过几千年发展,是中国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有重大影响。”用时10分钟。

第3篇

中华文化是从身体内部向外部生发的生命源头文化……当身体逐渐透彻的情况下,传统文化的精髓会从内心自然的流露出来。

在实践贵生恩师传授的身心意行合理和五式养生术的过程中,身体从外向内转换与蝉变的过程中,对生命的理解也逐步深入内在,于是更加叹服圣人的智慧,更加感恩贵生恩师的教诲。

“君子应务本,本立而道生。”对于这句话,以前只是从字面上理解,根本不知内涵是为何?何为君子?中医讲心主神明,心当位,心为主人,用心做事,用心做人,用心面对自然等等,身心意行合于社会、自然,此人才能称为是一个真正的君子。

真正的君子行于天地之间,敬畏天地,朴素自然,从事人事,作于细小,不离中,身心是中,身心是根本,尊重生命,敬天爱人,万物共融,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是大我,光明磊落,空明自在。当身体的变化依次从皮毛——四肢——五脏六腑——中脉——骨髓——中心——身心一元的变化过程中,身心意行合不断深入,心和意统一的精度更加准确,身心空性,自然坦坦荡荡。

相反,当身心不开的时候,观念和外来的信息当家,身体处于割据状态,人格自然分裂,做人处事没有完整的意识,这就是小我,小我当家,忧虑重重,也就戚戚我我的。

当身心求证进入中心,身心一元的状态下,也就明白了“精忠报国”的内涵。一个人的身体已经整体划一,也就是说,这个人的身体已经差不多都是精纯的精气了,自然能对自己的身体国家具有驾驭的能力,不仅能造福于身体,而且能造福于国家人民了。

第4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素质大学生

一、加强大学语文教育: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

大学语文是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为了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学生的文化素质而面向全校各类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课程,其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现实状况却不太乐观,大学语文课在高校得到的重视程度很不理想。有人认为,大学是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地方,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就没必要开设了,除非是中文系专业的学生。这种观点是极无道理的,同时也是对学生极不负责的,作为一名从事高校语文教学的教师,在教学的实践中深切体会了大学语文对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性。

大学语文课程在超越了中学语文课程之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是大学语文,还有中小学语文,从国家整体普通话战略建设来看,它涉及到保卫汉语的问题,涉及到整个国家民族。

二、以人文素质提升为导向,改进大学语文教学

大学语文教学造成现在的被动局面,并不仅仅因为各种外在的不利因素,其本身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必须深化改革,加强课程自身的建设。

(一)紧扣课程宗旨,选用优秀教材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材是课程的载体,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内在品质的外在体现。在课程建设中,教学内容的组织是关键,教材是根本。二十多年来,大学语文教材版本不断翻新,不同版本的教材有30种之多,可谓百花齐放。但除了一部分教材内容对老教材有所突破外,多数教材内容基本承袭老教材的篇目,没有走出“文选”的模式,其内容的丰实、包容、新颖及美感方面还有一定的欠缺。不少教师和学生认为这些教材只是对高中课文的重复,而被戏称为“高四语文”。另外,近年来出版的教材大多都没有配套的教学参考资料和音像制品,教师完全凭借个人理解进行讲授,未必能依照编者的意图完成系统化的教学,从而达到教学目的,这实际上等于降低了教材的使用效率。因此建议编者最好配有参考资料或者音像制品,也希望能举办大学语文教材的师资培训班,以提高教材的教学效果。

(二)加大师资队伍建设,满足大学语文教学的需要

大学语文课程是全日制高等学校非中文专业开设的公共基础课,受众面较广,因此教师自身的素质,言传身教及敬业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无一不是巨大的。应该承认经过二十余年的改革发展,目前的大学语文师资状况已今非昔比,特别是高学历教师陆续加盟,大大优化了高校师资队伍结构。但由于还存在着一些不利的因素,诸如学校内外对大学语文课程普遍的漠视,课程主体地位的缺失,教材的陈旧没有专门的研究机构,没有专门的研究阵地,没有研讨会和培训班,这些都使大学语文在学科发展、科研空间、资金支持、学术交流诸方面都受到很大局限。使教师没有成就感,缺少自信,以致部分教师干脆改换门庭,远离大学语文的讲台,另辟蹊径。这些最终都会反映到教学质量这个终端上,严重地制约课程的发展。因此学校领导和管理部门应当重视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建设,肯定教师的学术成就和社会地位,加强教师师资的培训,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三)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

首先,要以学生为中心,变教师的“一言堂”为学生的“众言堂”,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要直接参与到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去。课堂讲授应注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组织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其次,在教学手段上,要改变“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现状,应充分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大学语文课的吸引力。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声音、形象图片集为一体,化静为动,使很多教学内容能够直观、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课堂上。

(四)改变单一机械的考核方式,建立以能力测试评价为主的考核体系

就大学语文来讲,由于受应试教育、标准化考试的影响及传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限制,多年来考核只是以单一的闭卷形式进行,这就必然导致学生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不利于知识向智能转化,也违背了大学语文作为素质教育课程的目的。因此对学生的考评,要以能力测试为主,以对知识掌握的测试为辅。因为语文学科有它自身的独特性,它的内容呈现出不确定性、情感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它的一些思想、价值观念既与现实结合较紧又存在较多的变数。即使是建立一套标准化的试题库,也很难适应时代形势的发展,这种量化的测评方式和标准,不适合语文学习效果的检测。因此,要打破单一的需学生死记硬背的闭卷考试方式,建立灵活多样的以能力测试为主的考核制度。

三、结语

大学语文是真善美合一的教育课程,它回归大学生本身的生命质量与人文素质的提升,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语文课程活动向人本体的回归。与传统的语文课程只把大学生看作主导作用下的认知体以及语文课程只是习得一些知识与技能相比,大学语文课程新理念则视大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语文学习生成的品质与精神是大学生生命的重要构成,提倡大学语文课程的功能是综合性的,不仅是通过知识学习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手段,而且与德育、体育、美育相互促进,共同完成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任务。可见,大学语文课程把完整的人看作适应新世界需要的一代新人,所以,在语文课程中,要求我们必须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不仅要关注大学生理想型的需要,更要关注其生命现实中精神和人文素质养成的需要,视大学生是一个自我生命和精神的第一实现者,并且视大学生同时具有自我提升生命力与自我完成生命力升华的实体。教师所有做的就是通过具体的、生动的教学实践活动和创造活动唤醒生命、激扬生命、引导学生展示生命的精神力量,使生命吸纳知识养分和精神养分而获得人生价值的升华!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双语教育;蒙古族传统文化;文化负载

一、蒙汉双语教育中对蒙古族传统文化负载的认识与态度

(一)教师的认识与态度

教师的认识和态度决定双语教育传承文化的重要方面,因为教师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和文化意识,对传统文化传承具有认同感。但是,事实上蒙汉双语教师对于蒙古族传统文化负载的问题认识不够深入,对文化的自觉性和整合能力有待提高。

(二)学生的认识与态度

现代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认识和态度决定了蒙古族传统文化负载的程度,因为学生是蒙汉双语教育中的最大受益者。但是,事实上大部分的学生认为学习和掌握蒙古语是有必要的,但是只限于能和本民族的人进行交流,并不是为了更好地学习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且大部分的同学对本民族的民风、民俗、民族艺术了解得不够深入,但是,大部分学生还是希望在双语教育中学习到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如社会历史、语言文学和传统科学等。这对传统文化的负载也是有一定推动影响的。

二、完善蒙古民族传统文化在双语教育中负载的途径

(一)蒙古民族传统文化负载在双语教育中的途径

蒙古民族负载传统文化在双语教育中的途径包括四个方面:双语教学、校园建设、自编教材和团体活动。双语教学指用蒙古族语言和汉语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师把蒙古民族传统文化载入课堂,通过对蒙古族语言和文化的讲解,使学生能够掌握蒙古族文化。校园建设包括显性文化建设和隐形文化建设。显性文化建设指物质文化建设。指通过宣传栏等方式来宣传民族文化。学校的隐形文化建设包括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隐形文化通过精神和制度方面传达蒙汉双语教育文化。自编教材是指蒙汉双语教育的学校根据学生的特点用蒙古语独立编写的教材,包括蒙古族传统文化。团体活动包括蒙古民族歌舞表演,用蒙古语讲故事大赛以及演讲比赛和蒙古民族传统游戏等课外活动。

(二)双语教育中以蒙古语言为载体负载蒙古族文化

蒙古族传统文化需要双语教育来传承,而蒙汉双语教育是以语言作为载体的,在蒙汉双语教育中用蒙古语作为母语进行语言文化习得,然后学习主流文化,在蒙汉双语教育中使二者的冲突减少,更好地完成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的教学任务和教学使命,最大限度的传承蒙古族文化,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实现蒙汉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在教育公平的基础上开拓新的教学模式。因此,蒙汉双语教育是促进蒙古民族传统文化负载的最重要手段和最有效的途径。

三、实现蒙汉双语教育中蒙古民族传统文化负载的目标

(一)在多元化社会中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

在当今多元化发展一体化的过程中,蒙古民族文化和汉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中相互碰撞,一方面,汉民族文化中有蒙古族文化的影子,另一方面,蒙古民族文化通常会吸收较多汉民族文化的因子,我国双语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蒙汉兼通的双语双文化的人才,要具备包含多元文化在内的社交能力,不仅要学习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也要学习主流文化。在学习主流文化和蒙古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提高在多元化社会中的交际能力,把握正确的方向,促进民族融合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全面深刻的理解蒙古民族的传统文化,发现蒙古民族与汉族文化的区别,才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在现代多元文化发展的社会中,不仅要求能够利用自己蒙古民族文化知识融进本民族的社会生活中,同时也能利用学到的汉民族文化知识融入主流社会,增强自我竞争的能力,不至于丧失蒙古民族文化知识而被民族所抛弃。

(二)传承蒙古民族优秀的文化

蒙古族学生了解和学习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可以通过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校园教育,使蒙古民族本土文化进入校园,培养学生自身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由于蒙古民族生活在比较特殊的游牧生活环境中,在蒙汉双语教育中培养蒙古民族的人文社会知识和自然地理,培养蒙古民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蒙古族同学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更有效的传承蒙古民族优秀文化,从而实施蒙汉双语教育的重要目标。蒙古民族有着灿烂和优秀的民族文化,有着自己的教育内容和教育体系,在现代社会中,现代学校在蒙古民族地区普遍建立,蒙古民族文化受到汉民族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蒙古族文化知识的传播在学校教育中逐渐地减少,甚至有些学校已经不再设有蒙古族传统文化的课程,其实,蒙古民族文化拥有强大的生命力,蒙古文化在其他领域仍有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蒙古民族成员对蒙古民族传统文化应该有独特的情感,蒙古民族文化拥有得天独厚的地方性价值。

(三)实现国家认同

国家认同就是指对国家符号与国家共同体的认识,具体表现为对自己国家历史文化的接纳而产生的自豪感、对自己所属的族群和集体无意识的承认而产生的归属感、文化自觉以及对自身政治身份认可而产生的忠诚感。不同的少数民族承认和接受中华民族公共的文化渊源和历史演变,虽然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但是都在一个具有多元地理区域和生存空间中。在多民族国家,公民对自己的国家有着坚定的信念、历史文化的积淀、价值观和国家主权认同感,蒙汉双语文化基因在蒙汉双语教育过程中实施并传承,通过独特的蒙汉双语教材和蒙汉兼通人才的教师,让蒙古族学生进入学校这个校园后,能够体验到对社会的积极态度和民族自豪感,逐渐产生对家乡和祖国的归属感,不同民族文化间的相互博弈。

四、蒙汉双语教育负载蒙古民族文化传播的任务

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取向,不同民族文化间的相互融合,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变迁,中华文明才能不断地发展和前进。蒙汉双语教育之所以能够达到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相统一,是因为蒙汉两种文化间的“差异”并不是完全没有阻碍的全盘接受,也不是发展中的威胁,蒙汉双语文化蕴含多样化生命而存在。蒙汉双语教育的功能是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而不是去消除这种差异的存在。而是应该去保护这种差异,才能达到蒙汉教育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自觉意识的提高。

五、充分保障蒙汉双语教育的实施

蒙汉双语教育在实施效果的评价体系和双语教育实施的开支保障,以及整个关于实施蒙汉双语科学和完整的管理机构,都必须得到充分的保障。

(一)建立蒙汉双语教育文化负载的评价体系

内蒙古的双语教育评价体系应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如:奖励在评优及绩效工资等方面传承蒙汉文化的蒙汉双语教师,奖励在团体活动中传承蒙古民族文化成绩出色的学生。奖励在双语教育文化负载实施中取得明显效果的学校。

(二)协调蒙汉双语教育的主管部门

国家民委、政府、教育厅等部门应该相互配合,互相协作,通过对群众的愿望、社会的需要而做出的策略建构,营造“良好民族语言,传承民族文化”的氛围。运用校园文化形成蒙汉双语的文化氛围,创建蒙汉民族语言文化多层次的平台,设立专门的蒙汉双语教学管理部门,创立蒙汉双语的教学团队,安排专职的蒙汉兼通人才从事教学科研,增强蒙汉双语教育的专业性和特殊性。逐渐建立蒙汉双语教育中蒙古民族传统文化负载保障机制。

第6篇

早在石器时代,人类的祖先就利用贝壳、兽牙以及石珠等材料制作成了串饰,在串饰的基础上又利用石英、玛瑙等有色彩的材料,制作出各种各样的饰品,到商周时期,其种类就已经很多,有梳、环等头饰,项链为主的颈饰。因此,从珠宝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珠宝的发展与我国历史文化的发展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就中国传统文化在珠宝设计过程中的运用来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1纹样纹饰图案的运用

就纹样纹饰图案来说,通常是在某种特殊历史时期条件下产生的。它不仅是对当时历史文化时期的形象反映,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我国传统文化中现存的纹样纹饰图案来看,它们不仅形式多种多样,而且内容丰富多彩,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呈现出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瑰丽多彩的一面。从美学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的纹饰,都是对本民族特定历史时期的精神表现,所有的纹饰图案都蕴藏着一定的精神文化;而从另一方面来讲,精神文化又是推动纹饰图案发展的重要因素。就纹饰图案在珠宝设计过程中具体运用来看,最具代表性的同时又是最具有民族气息与魅力的纹饰纹样应该就是龙凤的纹样图案了。不管是本土的设计还是国外的设计,一提到东方文明,浮现在人们脑海中的必然就是龙凤纹饰。除了龙凤纹饰之外,还有万字、如意、水波纹等,也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以及民族魅力的设计元素。

1.2图腾以及吉祥寓意的图案在珠宝设计中的运用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纹样以及纹饰的运用之外,珠宝设计对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的运用还表现在对图腾以及一些具有吉祥寓意图案的运用,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图腾以及画像砖等工艺品为中华民族的子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艺术遗产。从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来看,在不断生产劳动的过程中,许多瑞兽图案被赋予了吉祥的美好寓意,在装修装饰领域,这些图案不断地得到有效的运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后来较为多见的运用于珠宝的设计中。就图腾以及吉祥寓意的图案来看,它们在纹饰以及造型方面都具有独特的设计美感,如果将这一元素有效地运用于珠宝设计中,设计师再进行色彩等方面的处理,定会收获到不同的效果。在香港第六届珠宝大赛中入围的多件作品中,不乏对这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因素进行运用的作品,如作品《东方之珠》以及《大红灯笼》等。

1.3花丝工艺以及漆工艺的应用———传统工艺的再创新

就花丝工艺来说,是我国传统工艺的典型代表,其设计的要点就是将金、银等进行加工,最后制成细丝,然后以堆垒编制等工艺,用金丝或者银丝制成精美的图案,再将珠宝或者玉石嵌在上面。在近现代珠宝的设计中,通常会利用花丝工艺进行加工。这一工艺应用开始的时间也比较早,人们在心理层面上已经普遍接受了花丝工艺,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有了轻微的审美疲劳,综合这一现状,新花丝工艺应运而生,其主要特点就是在沿袭花丝工艺的基础上,避繁就简,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尤其是以粗线条花丝工艺,更是深受广大青年的追捧。翻阅我国的历史朝代,似乎都可以看到漆工艺的影子,从某种程度来说,漆工艺实际上就是我国历史发展的艺术线索。回望历史,漆工艺应用的方面主要是在器皿以及家具等方面的应用,发展到近现代时,漆工艺已经普遍应用于珠宝设计中,通过有效的处理手法使得珠宝变得极具层次感,从这个方面来说,漆工艺与其他传统文化元素在珠宝设计过程中的应用不同。

2总结

第7篇

企业文化起源于日本,形成于美国。1982年7月,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特伦斯•狄尔(TerrenceDeal)和麦肯锡咨询公司顾问爱伦•肯尼迪(AllanKennedy)合著的《企业文化》一书正式出版,标志着企业文化这一新的理论诞生。企业文化是在西方市场经济条件下兴起的学说,是科学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其核心是以人为本,重视企业的群体意识和人的作用,在运用现代技术和手段别突出了精神和文化的引领作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企业文化传入我国,并且陆续在我国传播媒介上出现各种介绍、研究企业文化的文章,“企业文化”这时才逐渐引起我国的理论研究界与企业人士的关注,并不断升温,从此,我国出现了企业文化热,成为当代中国文化的生长点。这与当时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企业逐步从垄断走向竞争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我国企业在逐渐探索的企业文化这一理念的过程中,真正实践成功的案例还并不是很多,特别是与国外企业几十年近百年的企业文化探讨和建设历史相比较,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才刚刚起步,还处在探索阶段,也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

2.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正是由于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和企业家开始重视企业文化研究,并努力通过不断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来实现企业的发展和进步。其结果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为企业带来了预期效益,但是,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我们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企业文化是根植于一定社会历史环境中的,任何企业文化如果不能与本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不能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就很难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纵观近20余年来中国企业文化建设所走过的发展历程,我们存在着偏重于对西方企业文化理论的引进借鉴,而忽略了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挖掘和提炼的问题。很多企业只是照搬照抄西方的企业文化,认为外来的就是好的“,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一味照搬照套,而脱离与中国国情和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致使企业文化建设方面一直没有取得较好的效果。

3.传统文化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企业文化建设归根结底仍然是文化的建设,是企业发展观念和价值观的体现。在中国,要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就必须积极吸收和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积极发挥传统文化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指出:“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前,随着国学热的兴起,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亚洲和欧美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比如在以华人为主体的新加坡,中国传统文化更是备受推崇,对整个国家和民族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前总理李光耀曾表示:新加坡是靠继承和发扬儒学文化、孔子思想,才达到今天的富强。中国传统《孙子兵法》等一系列战争思想,也在韩国企业受到热烈追捧,他们把市场竞争当作军事战争,以军事思想来指导企业发展,也有力地推动了韩国企业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核心思想,在日本企业中广为信奉,成为日本企业发展的精神源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中国的企业要建设企业文化,要实现持续发展,就要积极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学习传统文化的智慧,创造由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4.如何汲取传统文化精华构建企业文化

在构建企业文化过程中,同时也是一个汲取传统文化文化精华,将优秀传统企业文化与当代市场经济文化相融合,促进企业文化创新的过程。要回归中国传统文化,构建中国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我们要以“以人为本”为基础,以“礼”和“乐”为核心,以“和”为目标,全方位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发展。一是要以“以人为本”为基础,构建企业文化基石。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以人为本的理念,很多先贤也都注重强调以人为本的重要性。早在春秋时期的《管子》一书中,就讲述了管仲对齐桓公陈述霸王之业的言论,其中有一段这样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与《诗经》齐名的《书经》则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应该说,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意思完全相同。孟子强调“民为贵,君为轻”。孟子所说的“民为贵”也就是以人为本之意。《荀子﹒王制》中也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可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中国古代就十分盛行。这些文化,被其他国家学习借鉴后,形成了独特的企业文化理念。比如在日本,他们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积极运用孟子“民为贵”的思想,通过建立“盈利分红”、“终身雇佣制”等制度,员工的参与企业管理的意识和对企业的忠诚度得到极大增强。“以人为本”,运用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就是要以人为核心,尊重发挥人才的作用,积极为人才培养的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文化氛围。这样,企业才更具有凝聚力,企业文化建设才更具有持续性,更能推动企业文化的大繁荣。二是要以“礼”和“乐”为核心,打造企业文化灵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是其代表思想,作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孔子十分重视“礼”和“乐”的重要作用,他对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社会多有不满,一生致力于回复西周时期的礼乐时代。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呢?值得孔子如此推崇。据史料记载,在商朝末期,商纣王昏庸无道,引起民怨沸腾。周武然举旗伐纣,一举灭商,建立周朝。然而当时万物萧条,百废待兴。面对如此社会局面,为了安定天下,周公通过制定典章制度,用“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用“乐”来提升人们的修养,改变自己的行为,有效稳定了当时的社会秩序,华夏民族也由此进入了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明白了“礼”和“乐”的来历,我们可以发现,这一传统文化对当前我们建设企业文化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在现代的企业管理中,我们可以把“礼”视为制度建设,把“乐”当作文化建设,并将二者相互融合,把“礼”与“乐”的基本原理转化为“严管”与“厚爱”的操作方式,一方面不断加强加强企业自身制度建设,规范员工行为,另一方面积极关心员工的成长和成才,为员工发展创造条件,让员工在企业工作中不断感受到企业的温暖与关怀,逐步培养优秀的企业文化。这样,整个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也将会不断增强。三是要以“和”为目标,形成企业共同价值观。“和”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的灵魂,传统与企业文化的内核和联结点,构建和谐企业是建设企业文化的终极目标。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和”又是其核心。早在几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中国的就有了“和”的概念,后来出土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印章了这一点。后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和”的概念更加普遍,当时很多先贤都经常用“和”来阐发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最出名的莫过于孔子提出的“礼之用,和为贵”及孟子提出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庸》中也曾提到:“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说明在当时儒家圣贤已对“和”的理念十分推崇。其实,我们古人所说的“和”并不是是非不分,毫无原则的苟同,他们还提出了“和而不同”的理念,认为“和”其实是由不同内容、不同要素构成的矛盾统一体。对我们当前的企业文化建设而言,领悟传统文化的“和”实质,就是要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不断构建和谐企业,不断实现员工、部门、软硬、远近、内外、发展的不同方面、不同要素的和谐统一体,最终达到员工身心和谐、员工价值取向与企业价值取向和谐的目标。可以说,这也是我们建设企业文化的最终目标。

5.小结

第8篇

剪纸是中国的民间艺术瑰宝,是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看了让人羡慕不已,啧啧称赞。剪纸的内容包含着浓浓的生活气息。鸟虫鱼兽,花草树木,这些人们熟悉而又热爱的自然景观成了人们剪纸的花样.每逢过年,过节或喜事临门,人们都要剪一些"福””"寿””"喜””等贴在门上,窗户上来表示庆贺.

瞧,这幅剪纸作品多有趣呀.一只小老鼠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爬到灯台上去头油吃.它的眼睛滴溜溜地四处张望,害怕人们发现呢.等它把灯油装到葫芦里的时候,葫芦却有个窟窿.灯油一滴一滴地流到地上去了.小老鼠急得直跺脚,连忙跳下灯台趴在地上用舌头去舔,那贪婪的样子让人忍俊不禁.

剪纸艺人剪的十二生肖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真像活了一样.连外国人也啧啧称奇,竖起大拇指一个劲的来夸赞.十二生肖印成邮票飞到世界各地,让全世界的人都见识到中国的剪纸文化是多麽精彩.

第9篇

【关键词】服饰品;传统文化;传承

目前,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元素,将传统文化元素充分渗透到服饰品设计当中,已成为服饰品设计教育主流的发展趋势。在开展服饰品设计教育过程中有效传承传统文化元素,可有效提升服饰品设计效果,促使学生能够充分结合各地的传统文化元素来完成服饰品设计工作,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服饰品设计灵感,使学生的服饰品设计更加具备自然性以及传统性,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学生服饰品审美能力,使学生在服饰品设计过程中能够体验到强烈的自豪感以及满足感。

一、服饰品设计中传统文化传承意义

(一)激发学生服饰品设计创造力众所周知,服饰品设计对于学生有着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目前,服饰品设计更多的还是融入了大量现代时尚元素,对于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相对较为匮乏,这不利于学生服饰品设计能力的提升。将传统文化有效传承到服饰品设计教育当中,可帮助学生储备大量的传统文化知识,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使学生能够借鉴各种不同的传统文化来进行服饰品设计,提升学生的服饰品设计能力,激发学生服饰品设计的艺术创造力,培养一批综合素养较强的服饰品设计人才,确保服饰品设计教育既能够满足现代时尚风格,又能够体现出传统文化特色,以此促进服饰品设计的发展。

(二)调动学生服饰品设计的积极性众所周知,我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艺术底蕴,并且在不同地区以及不同年代均有着较为鲜明的风格特色。从民族角度来看,我国传统文化包含了藏族文化、傣族文化以及彝族文化等内容;从地区角度来看,我国传统文化包含陕北文化、江南文化以及中原文化等内容;从工艺角度来看,我国传统文化包含刺绣文化、扎染文化以及印花文化等内容。将传统文化有效传承到服饰品设计教育当中,可调动学生服饰品设计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了解传统文化的内在风格以及本质特征,加深学生对于各种传统文化元素的深刻了解,促使学生敢于应用传统文化元素,使学生的服饰品设计理念更加趋向于传统性以及文化性。

二、服饰品设计中传统文化传承问题

(一)服饰品设计教育理念存在偏差目前,国内服饰品设计教育理念存在一定偏差,过于追求服饰品的现代感以及时尚感,忽视了传统文化元素对于服饰品设计教育的重要性,使得学生在服饰品设计过程中更加青睐于添加现代元素以及时尚元素,导致服饰品设计逐渐丧失了鲜明的传统韵味。如此一来,服饰品设计就会越来越趋向于国外的艺术风格,难以将国内的传统文化特色充分体现在服饰品设计当中,一方面不利于国内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推广属于国内的服饰品设计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服饰品设计发展水平。

(二)服饰品设计教育模式有待改进目前,国内服饰品设计教育模式存在一定不足,主要依靠课堂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服饰品设计能力,但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学生难以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特色,无法将传统文化元素有效应用到服饰品设计当中。同时,从服饰品设计教育的评价体系来看,过于看重学生服饰品设计的现代感以及时尚感,没有对服饰品设计的文化感以及传统感进行有效关注,导致学生在服饰品设计中不会主动去融入一些传统文化元素,使得服饰品设计难以有效传承传统文化特色。此外,服饰品设计教育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相对有限,没有让学生前往现场去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特色,导致学生难以将传统文化合理渗透到服饰品设计当中。

(三)服饰品设计教育内容较为有限目前,国内服饰品设计教育内容主要以教材为主,而教材所涉及到的传统文化内容十分有限,无法帮助学生对传统文化形成深刻认识。同时,服饰品设计教育没有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导致学生只能接受有限的服饰品设计教育内容,无法扩充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量,使得学生无法将传统文化有效应用到服饰品设计当中。此外,服饰品设计教育欠缺相关的竞赛以及演出等校园活动,无法调动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的传统文化较为欠缺,难以在服饰品设计中体现传统文化元素。

三、服饰品设计中传统文化传承策略

(一)转变服饰品设计教育理念目前,我国服饰品设计更青睐融入国外时尚文化元素,而国内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相对较少。要想将传统文化真正传承到服饰品设计当中,还需要明确传统文化对于服饰品设计教育的实际价值。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许多服饰品设计人员认为添加国外文化元素能够提升服饰品设计效果,使服饰品更具时尚感。为此,可转变服饰品设计理念,树立传统文化元素在服饰品设计中的重要地位,促使学生在服饰品设计中主动运用国内传统文化元素,并学会将传统文化元素与国外时尚文化元素进行有效结合,在不破坏服饰品现代感的前提下注入一些历史感,使服饰品设计能够充分体现出传统文化特征,这样一方面能够有效传承国内传统文化元素,防止国内传统文化失传,另一方面有助于创建属于我国特有的服饰品品牌,提升我国服饰品品牌在全球的实际影响力。同时,教师应不断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了解大量与服饰品设计教育相关的传统文化元素,包括旗袍、中山装、国画、少数民族文化等内容,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基于传统文化元素的服饰品设计理念,以此促进传统文化在服饰品设计教育中的有效传承。

(二)创新服饰品设计教育模式目前,服饰品设计教育模式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这就极大限制了学生课后对于服饰品设计的学习效果。为此,可创新服饰品设计教育模式,大力推动第二课堂教学的发展,使学生能够在课外时间充分学习到服饰品设计内容,并积极了解传统文化的内在涵义,从而将传统文化充分融合到服饰品设计当中。例如,可制作网络教学课程,主并将网络教学课程分为三大模块,第一大模块主要介绍不同的传统文化,使学生对传统文化形成有效认识,第二大模块主要介绍服饰品设计内容,帮助学生掌握一些有效的服饰品设计方法第三模块主要介绍传统文化与服饰品设计有效融合的方法以及案例,使学生学会将传统文化与服饰品设计进行充分结合,使其服饰品设计更具鲜明的文化特征。同时,还可以对教育评价体系进行有效变革,将学生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作为服饰品设计教育的重要评价指标,鼓励学生积极将传统文化作为服饰品设计的核心元素,并提高传统文化在服饰品设计教育的比重,以此促进传统文化在服饰品设计教育中的传承。此外,还可以带领班级学生深入市场,让班级学生体验到不同质地材料的显著特征。例如,侗族刺绣中棉麻的质朴感以及珠片的华丽感能够提升服饰品的时尚风格,侗族刺绣中面料的厚薄粗细能够提升服饰品的艺术魅力。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促使学生结合自身情感来选择相应的传统文化元素,提升服饰品设计的情感价值。

(三)开展服饰品设计教育活动只有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才能帮助学生将传统文化更好的应用到装饰品设计当中。为此,可大力开展服饰品设计教育实践活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实践活动环境,不断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元素的认知以及理解,以此提升学生的装饰品设计水平。例如,在介绍瑶族服饰品特色时,可带领学生前往实地现场去了解瑶族服饰品搭配特点,包括服装款式结构、头巾特色、披肩风格、银饰搭配以及腰带材质等,使学生充分真正了解到瑶族服饰品的鲜明特色,并学会将瑶族服饰品特色合理应用到自己的装饰品设计当中,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还能提高学生服饰品设计水平,有助于学生将传统文化元素以及服饰品设计进行有效结合。再如,在介绍汉画像石装纹样特色时,可组织学生前往博物馆观看汉画像石艺术的装饰纹样,并从包袋设计特点、耳饰设计特点以及丝巾设计特点三个方面进行讲解,使学生了解到汉画像石艺术装饰纹样的图案表现形式、色彩表现形式、工艺表现形式以及构图表现形式等内容,再通过实际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从而帮助学生有效掌握汉画像石艺术装饰纹样的实际特色。

(四)组织服饰品设计教育竞赛要想真正将传统文化有效传承到服饰品设计教育当中,就需要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服饰品设计教育实践当中。为此,可组织一些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服饰品设计教育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使学生能够将自己掌握的传统文化知识充分应用到服饰品设计当中。例如,在开展服饰品设计竞赛过程中,可由学生任意选择传统文化元素,如刺绣、扎染以及印花等传统工艺,充分发挥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艺术审美能力以及服饰品设计水平,使学生能够将传统文化巧妙应用到服饰品设计竞赛当中,并对学生的服饰品设计作品进行客观评价,鼓励学生在未来的服饰品设计中积极添加传统文化元素。同时,还可以将参赛学生服饰品设计竞赛作品进行展览,让参与模特表演的学生各自搭配不同款式的服饰品,将融合传统文化的服饰品充分展现给全体学生进行观看,让学生能够对传统文化元素形成深刻认识,激发学生的服饰品设计灵感,促使学生能够将传统文化合理应用到服饰品设计当中。

(五)丰富服饰品设计教育内容服饰品设计涉及到较多的专业知识以及文化底蕴,仅依靠教材内容难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服饰品设计能力,也无法将传统文化有效传承到服饰品设计教育当中。为此,可丰富服饰品设计教育内容,借助互联网平台来整合有效的服饰品设计教育资源,使学生能够了解到更多的传统文化,从而将传统文化充分应用到服饰品设计当中。例如,可从网络平台下载相应的服饰品设计教育资源以及传统文化资源,并将其上传至班级统一的群当中,以便于班级学生随时学习服饰品设计的相关内容。同时,还可以让班级学生统一下载服装设计App,如服装设计平台、糖果女孩学服装设计以及穿针引线等学习软件,指导班级学生积极使用这些App,这样一方面可增加班级学生对服饰品设计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促使班级学生将传统文化积极应用到服饰品设计当中。此外,还可以指导班级学生在网络平台自行下载相关的装饰品设计教学视频、传统文化讲解视频等内容,再统一上传到云盘当中,有助于扩充服饰品设计教育内容,实现服饰品教育资源共享,以此提高班级学生应用传统文化进行服饰品设计的能力。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