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初中物理杠杆教学

时间:2023-09-24 10:56:21

导语:在初中物理杠杆教学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初中物理杠杆教学

第1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管理;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

一、探究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在初中物理探究教学中,主要表现为原理结合、实验结合和务实创新三项原则,这三项原则推动着初中物理探究教学的科学应用。

1、原理结合原则。原理结合就是在探究学习的时候与初中物理中的知识定理、定律相结合,也就是说,所实施的探究式实验不能脱离初中物理的实践教学和基础教材。同时,在初中物理探究式学习的时候,也要灌输广大初中生在物理学习中遵循“谦恭笃学”的原则。谦恭笃学,谦恭指的是一种学习品格,笃学指的是一种学习精神,在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中,二者缺一不可,只有让二者紧密、科学地与探究学习结合到一起,才能更为行之有效地激发广大初中生在物理学习中的灵感。

2、实验结合原则。谁都知道,初中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目,所以说,物理探究学习必须要与物理实验相结合,在实验中探究,在实现中创新,在实验中出成果,促动探究教学和探究学习。同时,在初中物理探究学习中,还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明确地说,也是不容回避的话题,与时俱进代表着最先进的科学文化,最前卫的学习和发展理念,在初中物理探究学习中所说的与时俱进,是紧跟世界潮流、发展潮流、时代潮流的,是与初中物理整体教学步伐相一致的。

3、务实创新原则。务实创新是初中物理探析学习中的一种信念、一种风格、一种学习精神,在务实创新的推进过程中,一边讲求务实,另一边讲求创新。务实主要就是追求教育教学的实效,创新就是要在学术上创新,在教学理念上创新,在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创新,由此可见,诸多的创新都是为了更好的务实,为了更好地在务实创新中完成初中物理探究教学。

二、探究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在今后的初中物理教学管理工作中,需要想一些可以推动初中物理教学管理的方法和措施,制定一些相关的策略,让初中物理探究教学和学习取得更好、更优质的成效。

1、创新物理探究教学理念,让新知识新灵感得到激发。在初中物理探究教学中,创新教育管理观念,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如果想让所有的初中物理教学都能达到一个创新的程度,就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在措施的应用上,需要从教育部门入手,需要从初中物理教育教学工作者入手,需要从广大初中生入手,三者缺一不可。要从加强教育上下功夫,即在初中物理教育教学工作者中加强教育,定期召开教育理念交流会、研讨会,以及先进教育理念和观念推广会,潜移默化地提升初中物理教育教学工作者的探究教学理念。要从加强学习上下功夫,即组织初中物理探究教学培训班、学习班,对先进的初中物理教育教学观念和理念进行系统全面的学习,印发教材,制定课时,适时考核,真正把先进的物理探究教学理念灌输到每一名初中物理教学工作者的脑海中去。要在加强实践上下功夫,就是要把所学、所听到的付诸于初中物理的教学实践,在实际初中物理教学中予以广泛应用,推动初中物理探究教学向前发展。例如,在学习《家庭电路与安全用电》这一章节时,就可以通过串联与并联的学习,来让学生们实施串联、并联混搭混用的电路,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实现创新,在创新中实现再学习、再创新。

2、更新物理探究教学模式,让新课堂新实验得到舞台。在初中物理探究教学中,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课堂的创新打造,都是辅助初中物理成功实现探究教学的好方式、好方法,而这种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正是为了更好地打造初中物理探究学习模式。例如,在学习《杠杆》和《滑轮》实验的时候,就要讲求一下课堂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让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让新的实验内容,去引领初中物理实验的探究学习,让探究学习在初中物理得到广泛、有效的应用。在实施《杠杆》实验的时候,除了要实施一些简易杠杆的实验,让学生们目测这其中杠杆的原理,还要创造条件、创造机会到一些厂家,尤其是相关的机械厂去观看更多的杠杆操作、杠杆原理,创建探究学习的第二课堂,推广多媒体的初中物理探究教学。

3、置新物理探究教学实施,让新仪器新设备得到应用。在初中物理探究教学中,新的实验仪器、新的实验设备的添置和更新是十分重要的,在这一点上,要求教育部门、校方等加大资金投入,定期地对初中物理实验室的设备和设施进行更新维修,以及维护,定期对教学器材进行添置和购买。例如,在学习《光的折射》、《光的反射》这一关于“光”的系列章节的时候,需要应用平面镜、凸透镜、照相机、望远镜、显微镜等设施进行教学实验,而在诸多的实验设备应用过程中,就已经有效地推动了初中物理教学,而这些设备、设施都是需要日久日新,及时更新维修维护的。

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初中物理探究教学管理工作中,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推陈出新,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而在今后的初中物理教育教学中,鼓励探究、推行探究,直至奖励探究,让物理探究教学形成机制、形成常态,从而实现初中物理教学管理的最佳模式、最大成效,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和输出更多、更优质的物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吕 蒙.探究性实验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陕西教育(教学),2013(06).

第2篇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逻辑思维 培养方法

物理是一门以数学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也是一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应用科学。近些年来,教育改革对初中物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更好地促进初中物理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初中物理教师要积极准备教学方案,指导学生实验课程,让学生通过简单而有趣的实验观察现象,探求本质。同时,教师要精心设计课程,以加强对他们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主动思索,探求科学的本质,从而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本文正是基于初中物理教学实践,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提出扩散学生逻辑思维的建议,以供广大同仁参考。

一、逻辑思维的概念

逻辑思维是从感性层面上运用判断、定义和推理反映客观世界。从类型上看,逻辑思维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经验型,就是根据实际行为推断的能力,例如很多工厂的工人长期从事一项活动,他们靠经验工作;二是理论型,这是以知识为基础,进行科学的判断和推理,很多科学家就是运用这种方式思考问题。

二、提高初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初中生大多在11-17岁的年纪,大脑正在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此时他们的思维方式也需要引导,且经大量学者们研究表明,这个学习时期如果能够激发和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则对他们日后的学习将有很大帮助,能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均衡发展。物理本身就含有大量逻辑推理知识,很多理论的得出都是经过推理衍化的,如果能正确地对学生引导,在这一课程中锻炼思维方式,则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判断和推理能力。

培养初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仅对他们学习其他科目有帮助,而且对物理本身的学习也非常有益。逻辑思维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具有积极影响,初中物理教学中应该将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作为教学目标之一,且这是长期的工作,应该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积累良好的教学经验。

三、初中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逻辑思维的方法

物理教师应该积极地准备教学内容,掌握逻辑思维的引导方法,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课程设计上注重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主动思考,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

1.逻辑思维的特征。逻辑思维又称为抽象思维,是根据对比、分析、整合、概括和图像等思维过程,达到由表及里的推断目标,从而发现事物本质。其特征主要有两个,第一就是判断的特征,即对事物进行判断,分析出真与假;第二就是推理的特征,倘若前提条件是真,则结论一定为真,此为必然性推理,若前提条件为真,得出的结论不一定为真,则为或然性推理。

2.逻辑思维的引导方法。逻辑思维是一种思考方法,既然是方法,也就有其自身规律,和凭空想象有本质区别,因此需要物理教师加以指导,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帮助他们建立概念的框架,从而进行推理和判断,得出正确结果。例如,教师在进行动力臂和阻力臂的授课时,要首先讲清两个概念,分别是杠杆和力矩,杠杆容易理解,学生掌握起来也不费力,然而力矩的概念就相当抽象,如果不引导,则学生很难想象力臂是什么概念。此时,教师就应该为学生解释什么是力矩,就是以杠杆为基础的特殊杠杆。学生在脑海里就有了印象,通过杠杆理解与力矩相关的知识点,让力矩具备了与实物类似的真实感。为学生理清了这些概念,那么在讲授动力臂和阻力臂的时候,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推理能力,让他们掌握相关知识。通过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积极思考和探讨,就会认识到力矩大,就可以事半功倍,相反就要事倍功半,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也会牢牢记住这些知识点的关联性。

四、初中物理教学中扩散逻辑思维的方法

物理教师除了要掌握逻辑思维方式的引导方法,还要知晓如何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发散,以让他们更加深入地思考。科学的探索非常奇妙,教师要引导他们看到线、面、体,不断跟随科学家的研究结论,探索现象背后的本质。

1.逻辑思维扩散的含义。按照物理上所讲的,扩散就是不同种类的物质在彼此接触、碰撞的过程中进入对方的现象。扩散在实践中运用得非常普遍,例如将墨水滴在水中,就可以看到墨水与水慢慢扩散,融为一体。逻辑思维上的扩散与之类似,就是由此及彼,由点及面,对物理知识分层分章节地进行掌握。

2.逻辑思维的扩散方法。初中物理的知识是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实践,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扩散,以激发他们对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除了教授他们课本上必要的基础知识外,注重日常生活中对知识的运用。学生学会了如何运用逻辑思维,就会深入思考,从事物的现象推理到本质,从一点扩展到一面。例如,教师为学生讲解了动力臂和阻力臂,就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图形或者实物,让他们分析和判断出哪些是动力杠杆,哪些是阻力杠杆?还可以在实践中让他们指出哪些动作省力,哪些费力。又如从高空中落下来的纸片,即使没有起风,纸片落下时也会有不同曲线,让学生积极思考原因,最后讲解主要是由纸片不同的面受力不均衡导致的,让纸片在下落时翻转、曲折。通过这样结合实践,让学生学会联想,碰到问题学会举一反三,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提高教学效率,促进知识的掌握。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教师有密切联系,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积极研究教程,真正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充分发挥物理教学的实践性,激发学生积极思索,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当然,教师也需要不断提升自我教学水平,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引导学生科学推理,达到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力远.浅谈新课改条件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8).

[2]杨映川.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4(26).

[3]周旭.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数理化学习(初中版),2014(12):63-72.

[4]黄标.试论如何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新课程导学,2013(08):33.

第3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学习兴趣

初中物理实验可以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生动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初中物理知识,以此保证初中物理教学效果。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初中物理教学的内容,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科学、合理的开展初中物理实验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利用物理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物理兴趣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抽象、不易于理解的物理知识点,通过物理演示实验,将知识点呈现在学生面前,营造具体的物理情景,并根据情景,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一课时,教师为学生播放美美妙的歌声、大海的声音等,并提问学生“这些声音好听吗?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行探索,并引导学生共同进行几个实验,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观察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生与拨动发生的情况;观察比较烧杯中静水与向烧杯中倒水发生时水的情况;观察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生不发生的情况,经过这几个实验,观察可以发现物体发出声音时,物体会发生振动,因此所获得的结论是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物理实验演示,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声音的产生的原理,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获得良好的初中物理教学效果。

2.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物理兴趣

物理教学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结合,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物理教学资源,将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合理的融入到初中物理实验活动,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学习《汽化和液化》时,教师首先引入了几个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夏天,游泳的人从水中上岸回感到冷;秋天,草木、石块上会出现露水;制造金属工具时,讲烧红工件放入水中进行淬火,会发出“滋滋声”和冒“白气”,这些生活中的现象虽然比较常见,但是学生却没有思考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因此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试着用物理知识来解释”,先在学生的心中设下疑问,之后教师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教材中关于汽化和液化的实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各项感官。学生在做实验过程中,教师应适当的给予帮助,获得关于液化和汽化的知识,最后再利用液化和汽化的指示来解决生活中的现象。

3.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物理实验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有趣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努力学习提供重要动力。例如在学习《杠杆》这一课时,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张图片,一个人正在用一个巨大的杠杆撬动地球,让学生自由的表达对这张图片的看法,让学生初步了解杠杆的作用,之后教师再次提出问题“生活中有很多工具,使用的都是杠杆原理,你能举出实例?”学生可以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图片,并上台讲解实际操作,让学生进行观察讨论。之后教师出示钉有钉子的木板、未启封的饮料、起子、羊角锤等,让学生用工具将钉子起出、打开饮料,让学生说一说感受,学生通过分析思考后,可以发现工具转动,可以省力,病让学生观察投影片,观察这些工具,让学生了解“支点”对构成杠杆的重要性。另外初中物理实验在完成实验探究后,需要对实验过程进行交流与分析,为此还应利用多媒体将实验数据、模型记录下来,以便于学生和老师讨论。

4.利用好物理小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课本中有一些物理小实验,而对于这些小实验,具有贴近生活、便于操作以及直观明了的作用,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巩固学生物理知识,但是实际上,一些教师对物理小实验不够重视,对物理小实验引用的不够充分。为此还应改善这一问题,利用好物理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动手能力。例如在学习“电磁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下自主制作电磁铁,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并选择几名学生上台简单介绍自制电磁铁的过程,并选择几名制作好的学生,教师给予学生奖励,并在班级内进行展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都掌握了关于电磁铁的指示,并且激发了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对物理学习的信心,加强初中物理实验的教学效果。

第4篇

一、联系生活实例,彰显物理知识生活化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进和深入,初中物理新教材发生根本变化,最明显的特点是教材中融入了大量生活实例,生活气息异常浓郁。因此,在教学中应紧扣教材这一特点,联系生动的生活实例,以物理教学彰显生活性。

学习“物体的惯性”时,联系学生50m快速跑、1500m长跑等,跑到终点时不能立刻停下来;联系学生坐在快速行驶的车里,看到路边的大树一棵棵迎面扑来,又一棵棵向后倒去;学习“力的相互作用”时,让学生回归雪天,走在冰雪上很滑、走不稳,车辆不容易行驶;学习“物质的溶解”时,联系生活中的白开水里放勺糖,水变甜了;联系刚煮好的鸡蛋放在冷水里几秒钟,立刻取出来时,感觉蛋壳是温的,再过几秒钟又烫手……

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加深学生对物理学习必要性的认识。

二、创生活化情境,再现物理教学的生活化

真实、熟悉的生活情境,可以再现物理的生活化,凸显物理和生活密不可分,从而激发学好物理的欲望。

如学习“杠杆原理”时,用多媒体呈现马路中央有一块巨大的石头,人工怎么搬也搬不走、移不动,严重阻碍交通。那么,在不启用任何大型机器的前提下,怎么将这块大石头移到路边,让交通畅通?这个情景的给出和问题的设计,明显基于所要学习的知识,素材来源于生活,是学生熟悉、常见的现象和实际问题。在学生充分“各显其能”的讨论、交流后,教师继续用多媒体展示人们用长撬移动石头的画面,使问题的解决生活化、鲜明化和生动化。

又如对于“力”的教学时,用多媒体呈现“压路机压地面”等的情景,让学生通过情境的分析:压路机压地面时,压路机给地面施加了力,地面受到了压路机给地面的力的作用……通过这些真实、熟悉的情景及对情景的分析,使学生明确“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三、教学方式生活化,凸显物理教学的生活化

生活是物理知识、物理现象的基础和不竭的源头活水。如何将物理的生活化的一面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透视物理现象,把握物理本质呢?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的运用是物理教学生活化的重要策略。

如《杠杆》的教学,如果沿用传统的一言堂,则教学枯燥、乏味可想而知,而如果教学中,力显生活化的教学方式的运用,使这方面的内容亲切、熟悉,使之远离枯燥和乏味,易于调动学生的思考和探究积极性。如教学时以学生熟悉的“指甲刀”、“扳子”、“撬”、“跷跷板”、“杆秤”、“钳子”等为例,提到这些物体,学生瞪大眼睛,似乎感到莫名其妙,这些与要学习的“杠杆”有联系吗?有什么联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探究的兴趣,才有探究的欲望和动力。于是学生会积极投入“杠杆”的学习和探究中,从这些熟悉的生活用品的共同特点,概括和总结出杠杆的相关知识。

再如对于“力”的教学的“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之一知识点的理解,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情境的方法,给学生呈现生活中的小场景、小画面,让学生从中有所感、有所悟。如“拉弓时,弓箭发生形变”,引导学生观察钓起一条大鱼时鱼竿的变化;体验坐在沙发上时沙发的变化;观察大熊猫捞竹子吃时,竹子的变化……通过这些生活化场景的观察和体会,让学生感受物体发生形变的主要因素是“力”。

四、生活化的实验,凸显物理的生活化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器材”,自己或与他人一起动手做实验。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勤于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勤于动手探究生活中的物理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如告诉学生矿泉水瓶子里装满热水,拧紧瓶盖,再往瓶子的身上浇更热的水,如开水,瓶子会变瘪。虽然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而学生由于没有注意观察过,所以怀疑,“怎么可能,里面明明装满了谁,怎么能变瘪呢?”在学生面面相觑、持怀疑态度的时候,不不妨让他们亲自试一试,亲自验证一下。通过亲自试验、合作讨论,他们会从曾一度怀疑的实验现象中,萌发探究欲望,从而促使他们主动思考、主动探究的活动。

又如教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一课时,M老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确定和准备实验器材、拟定实验步骤、观察和思考实验现象、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得出实验结果,等等。再让学生思考生活中杠杆平衡条件的运用的实例,从而感受物理的实用性。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但突出学科特点、勇于创新、激活课堂活力是新课改的宗旨。初中物理教学应更多地与现实生活融合,尽力为课堂教学提供生活化的素材和情景,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实验和实践的平台,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和思考物理问题,让物理学习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这样物理教学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彰显生活魅力。

参考文献:

[1]阮享彬.初中物理生活化课堂教学设计策略初探[J].物理教学,2014.08.18.

[2]谭龙飞.简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生活化[J].教学与管理,2010.03.01.

第5篇

关键词:多媒体;初中物理;课堂服务

初中物理这门课程是学生接触物理知识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之前学生只是通过做一些科学实验,了解物理知识中的一些现象,

但是并不理解其中的原理。在初中阶段,学生要正式地学习物理这门课程,这个阶段必须打好牢靠的基础。学生要认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在新课改指引下,物理教师更加努力地去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在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后,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学校教学方面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利用多媒体为初中物理课堂服务的必要性

在学校教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已不足为奇,多媒体被广泛地运用在各种课程的课堂上,例如,语文课程、数学课程、化学课程、计算机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等。物理课程也不例外,通过使用多媒体播放幻灯片、视频动画,给学生带来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将抽象的物理知识更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增加了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所谓“会则不难,难则不会”,学生认识了、理解了,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学习物理知识。

二、利用多媒体为初中物理课堂服务的策略

1.创设情境策略

创设情境策略就是教师利用多媒体对课堂的服务,创设一些与物理知识有关的情境,达到学生认真学习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学习“物体的沉浮”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对其进行分析讲解,号召学生积极主动地认真听课,达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的自信心。首先教师给学生播放鸡蛋在试管中下沉的图片,然后请学生看大屏幕上的图片,思考鸡蛋受到哪些力?此时学生都认真地看着屏幕上的图片,有的学生说“重力”,有的学生说“浮力”,可见学生对浮力并不陌生。接下来,教师变换到下一幅图画,教师一边让学生看,一边让学生思考鸡蛋所受的力有什么变化,有的学生说“鸡蛋受到的浮力越来越大”,有的学生说“鸡蛋受到的浮力越来越小”,最后,教师给出正确的答案与解释,教师又变换了一张图片,让学生看鸡蛋在水底受到哪些力,浮力的大小是多少?学生边看边想,说:“鸡蛋受到重力和支撑力,浮力是0”,最后教师给出正确的解答。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集中了注意力,减少了溜号的现象,增加了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不断地提高物理学科的学习成绩。

2.激发思维策略

激发思维策略就是教师利用多媒体对课堂的服务,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思维模式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学习“杠杆的平衡条件”这部分内容时,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学生课间活动时,两位学生玩跷跷板游戏的情景,学生马上被教师播放的动画吸引住了,都在想教师的目的是什么呢?并且视频中的这两个学生不断地变换着自己的位置,一分钟左右,教师要求学生思考,如果跷跷板游戏中,只有一个学生坐在上面会有什么现象?学生结合刚才教师播放的视频,在想了一下生活中的情景,马上回答说“跷跷板没有任何动作,不会被弹起来”,教师把话题拉了回来“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杠杆的平衡条件,通过我们观看的视频请你们思考,杠杆平衡的因素与什么有关?”学生冥思苦想,有的学生说“杠杆平衡与距离有关”,有的学生说“杠杆平衡与主体有关”,最后教师给出公式: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学生很容易的接受了,都暗自点头表示同意。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头脑越来越灵活,思维越来越开阔。

3.激感策略

激感策略就是教师利用多媒体对课堂的服务,通过学习物理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情感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学习“乐音与噪声”这部分内容时,教师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美妙的音乐,学生身心放松地享受着美妙的音乐,这种音乐给学生带来了愉快的心情,可是几分钟后,美妙的音乐声不见了,只听工厂中嘈杂刺耳的声音,学生顿时觉得难听极了,都塞上了自己的耳朵,吵着说不想听了,教师将声音关掉后,问学生喜欢哪种声音,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说“喜欢第一种”,教师给学生讲解“乐音:人们将有规律的、好听悦耳的声音叫乐音,例如播放器播放的优美的歌曲、悠扬的小提琴曲等。噪声:无规律的,难听刺耳的声音叫噪声,如工地上搅拌机的声音、切割机的声音等。乐音是发声体做有规律的振动时发出的声音;而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而真空不能传声;声音的传播过程是多样的。”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思考控制噪声的办法,由于教师开始用多媒体播放声音刺激了学生的情感,学生由于情感的变化后,努力地思考怎样制止噪声的传播,有的学生说“在声源处减弱”,有的学生说“在传播途径中减弱”,有的学生说“在人耳处减弱”……最后教师给出正确的评价与修正。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世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动自己的大脑,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地提高了学习成绩。

初中物理课程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仪器为课堂服务后,教师通过合理地运用创设情境策略、激发思维策略、激感策略等教学手段,将物理知识用有声有色的多媒体教学仪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生动的画面替代了枯燥的板书,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物理知识,不断地开拓思维,增强了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及想象能力,减少了教师的疲劳程度,加大了物理教学的课堂容量,提高了物理课程的教学效率,受到学生和教师共同的欢迎。

参考文献:

[1]牟春雨.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初中物理课堂的途径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5):17.

[2]谷友青.多媒体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02):8.

第6篇

【论文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物理模型在物理学及其发展中的重要性,然后结合初中物理教育和教学的特点分析了物理模型在初中物理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接下来本文又把初中物理模型按不同类型逐一分析,最后给出了方法论意义。

模型在我们日常生活、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中经常见到,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很大帮助。物理学研究具有复杂性。怎样发现复杂多变的客观现象背后的基本规律呢?又如何简单的表达它们呢?人们有幸在漫长地实践活动中找到一些有效的方法,其中一个就是:在具体情况下忽略研究对象或过程的次要因素,抓住其本质特征,把复杂的研究对象或现象简化为较为理想化的模型,从而发现和表达物理规律。

既然物理模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物理教育和教学中对物理模型的讲述和讲授就必不可少。建立物理模型就要忽略次要因素以简化客观对象,合理简化客观对象的过程就是建立物理模型的过程。根据简化过程和角度的不同,将物理模型分为以下五类:物理对象模型、物理条件模型、物理过程模型、理想化实验和数学模型。【1】下面我们逐个加以说明。

(一)物理对象模型——直接将具体研究对象的某些次要因素忽略掉而建立的物理模型。这种模型应用最为广泛,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有许多很好的例子。例如:质点、薄透镜、光线、弹簧振子、理想电流表、理想电压表、理想电源和分子模型。作为例子,我们详细分析质点。质点,就是忽略运动物体的大小和形状而把它看成的一个有质量的几何点。其条件是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实际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本问题的研究的影响小到可以忽略。这样以来,很多类型的运动的描述就得到化简。比如所有做直线运动的物体都可以看成质点。因为作直线运动的物体的每一个部分每时每刻都做同样的运动,所以就可以忽略其大小和形状,而只找这个物体上的一个点作为概括,当然这个点的质量等于物体本身的质量。这样,直线运动物体的运动轨迹就是一条直线,很容易想象、理解和刻画。很多具体例子都可以这么做,例如以最大速度行驶在笔直铁轨上的火车,沿着航空路线飞行的客机,从比萨斜塔上下落的铁球,等等。

(二)物理条件模型——忽略研究对象所处条件的某些次要因素而形成的物理模型。在初中物理中有:光滑面、轻质杆、轻质滑轮、轻绳、轻质球、绝热容器、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等。我们以轻质杆为例加以分析。比如简单机械里的杠杆,在初中阶段问题往往归结到力矩的平衡上来。即: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动力和阻力都包括杆以外的物体对杠杆的作用力,还包括杆本身的重力。而杆重力的力臂在杆上的每一点都不同,这样除了杆的形状是几何规则的少数例子以外的绝大部分杠杆问题在初中阶段就没法解决。而轻质杆的引入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轻质杆是忽略了自身重力的弹性杆。当外界物体对杠杆的力矩远远大于杆自身重力的力矩或者杆自身重力的力矩相互抵消时,就可以把杆当成轻质杆,杠杆受到的力矩只有外力矩,这样所有杠杆平衡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三)物理过程模型——忽略物理过程中的某些次要因素建立的物理模型。在初中物理中有:匀速直线运动、稳恒电流等。这些物理模型都是把物理过程中的某个物理量的微小变化忽略掉,把这个物理量看成是恒定的。因为这些量的变化量与物理量本身相比太小了,以至于可以略去不计。这样不用考虑过程中物理量的复杂变化情况而只考虑恒定过程,分析问题就容易多了。

(四)理想化实验——在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经过逻辑推理,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主要特征,得到在理想条件下的物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就是理想实验。理想化方法是物理科学研究和物理学习中最基本、应用最广泛的方法【2】。初中物理中就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理想化实验:伽利略斜面实验。伽利略的斜面实验有许多,现在举其中的一个例子,同样的小球从同种材料同样高度的斜面上滑下来,在摩擦力依次减小的水平面上沿直线运动的路程依次增大。伽利略由此推知:小球在没有摩擦的水平面上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理想条件下的物理现象)。牛顿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牛顿第一定律。无需多论,也足以见得理想实验的强大力量。

(五)数学模型——由数字、字母或其它数学符号组成的、描述现实对象数量规律的数学公式、图形或算法。【3】初中物理中的数学模型主要有磁感线和电场线。磁感线(电场线)是形象的描述磁感应强度(电场强度)空间分布的几何线,是一种数学符号。而磁场和电场本身的性质对这些几何线做了一些规定,例如空间各点的电场强度是唯一的规定了电场线不相交。这样就使它们成为形象、简练而准确的描述磁场和电场的数学符号。

物理模型在初中物理教育与教学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要重视对物理模型概念和具体模型(例如上文分析的模型)的讲述,重视对建立物理模型方法的讲授,重视对学生建立和应用物理模型意识的增强,重视对学生建立和应用物理模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体验到成功建立和应用物理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刘玉胜,物理模型在教学中的运用,东平县实验中学。

第7篇

既然物理模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物理教育和教学中对物理模型的讲述和讲授就必不可少。建立物理模型就要忽略次要因素以简化客观对象,合理简化客观对象的过程就是建立物理模型的过程。根据简化过程和角度的不同,将物理模型分为以下五类:物理对象模型、物理条件模型、物理过程模型、理想化实验和数学模型。下面我们逐个加以说明。

(一)物理对象模型——直接将具体研究对象的某些次要因素忽略掉而建立的物理模型。这种模型应用最为广泛,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有许多很好的例子。例如:质点、薄透镜、光线、弹簧振子、理想电流表、理想电压表、理想电源和分子模型。作为例子,我们详细分析质点。质点,就是忽略运动物体的大小和形状而把它看成的一个有质量的几何点。其条件是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实际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本问题的研究的影响小到可以忽略。这样以来,很多类型的运动的描述就得到化简。比如所有做直线运动的物体都可以看成质点。因为作直线运动的物体的每一个部分每时每刻都做同样的运动,所以就可以忽略其大小和形状,而只找这个物体上的一个点作为概括,当然这个点的质量等于物体本身的质量。这样,直线运动物体的运动轨迹就是一条直线,很容易想象、理解和刻画。很多具体例子都可以这么做,例如以最大速度行驶在笔直铁轨上的火车,沿着航空路线飞行的客机,从比萨斜塔上下落的铁球,等等。

(二)物理条件模型——忽略研究对象所处条件的某些次要因素而形成的物理模型。在初中物理中有:光滑面、轻质杆、轻质滑轮、轻绳、轻质球、绝热容器、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等。我们以轻质杆为例加以分析。比如简单机械里的杠杆,在初中阶段问题往往归结到力矩的平衡上来。即: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动力和阻力都包括杆以外的物体对杠杆的作用力,还包括杆本身的重力。而杆重力的力臂在杆上的每一点都不同,这样除了杆的形状是几何规则的少数例子以外的绝大部分杠杆问题在初中阶段就没法解决。而轻质杆的引入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轻质杆是忽略了自身重力的弹性杆。当外界物体对杠杆的力矩远远大于杆自身重力的力矩或者杆自身重力的力矩相互抵消时,就可以把杆当成轻质杆,杠杆受到的力矩只有外力矩,这样所有杠杆平衡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三)物理过程模型——忽略物理过程中的某些次要因素建立的物理模型。在初中物理中有:匀速直线运动、稳恒电流等。这些物理模型都是把物理过程中的某个物理量的微小变化忽略掉,把这个物理量看成是恒定的。因为这些量的变化量与物理量本身相比太小了,以至于可以略去不计。这样不用考虑过程中物理量的复杂变化情况而只考虑恒定过程,分析问题就容易多了。

(四)理想化实验——在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经过逻辑推理,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主要特征,得到在理想条件下的物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就是理想实验。理想化方法是物理科学研究和物理学习中最基本、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初中物理中就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理想化实验:伽利略斜面实验。伽利略的斜面实验有许多,现在举其中的一个例子,同样的小球从同种材料同样高度的斜面上滑下来,在摩擦力依次减小的水平面上沿直线运动的路程依次增大。伽利略由此推知:小球在没有摩擦的水平面上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理想条件下的物理现象)。牛顿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牛顿第一定律。无需多论,也足以见得理想实验的强大力量。

第8篇

一、以生活实际为导引,激活课堂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很多书本上的知识,完全来自于生活实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源泉,让学生找寻书本知识的源头活水,这样学生也就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掌握,更容易调动进一步学习探究的积极性。

如,可以联系生活中跷跷板,探究跷跷板中的道理。教师提出问题:跷跷板为什么能上下转动?跷跷板为什么能平衡?跷跷板受到哪些力的作用?怎样才能使跷跷板保持水平平衡状态?然后让学生初步思考,使学生快速进入课堂思维的亢奋状态。再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生活中类似原理的现象还有哪些,学生可以举出诸如天平、剪刀、钳子、开瓶器、鱼竿等鲜活的生活实例,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了他们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现象的良好习惯。

二、以实验观察为突破,勤于思考

在学生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开展2人一组实验,将杠杆挂在铁架台上,观察是否在水平位置平衡;若不是,可调节平衡螺母,使之水平平衡。然后,在杠杆支点的左边挂一定量的钩码,在支点右边也挂上钩码,直至杠杆再次保持平衡为止。接着,重复多做几次平衡实验,得到不同数据,并将数据记录下来,分析得出结论。然后进一步实验,完成相关探究性任务。老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进行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并要求每组学生认真观察,仔细作好相关记录,并展示交流各组数据,讨论得到什么结论,思考杠杆平衡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三、以猜想假设为方法,深入探究

猜想是现代物理学思想的重要内容,物理教学中离不开有效性的猜想,这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渠道,虽然猜想假设可能与事实仍有一定的距离,甚至有可能就是错误的臆想,但是,不能因为有可能错误就阻止学生的猜想,教师应积极鼓励,用心呵护学生的猜想,用心培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当然,猜想正确与否,还需要用实验进行验证,用事实说话,要让学生养成谨严、踏实的实验作风,认真分析数据,深入探究问题,仔细比对猜想,从而找出存在问题,优化思维品质。

如,学生在进行杠杆平衡条件实验过程中,可能有学生会得到其他关系式,但不适合所有数据,因此它并不是杠杆平衡条件。再如,在分析支点时,我们可以假想杠杆发生转动,杠杆围绕哪一点转动,哪一点就是支点。力的作用线就是从力在杠杆上的作用点起,沿力的方向所画的直线,从支点O向动力F1的作用线所画的垂线就是动力臂L1,从支点O向阻力F2的作用线所画的垂线就是阻力臂L2。画力臂实际上就是作一个点到一条线的垂线。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四、以分析比较为途径,加深理解

比较法是物理教学中重要的手段之一。有比较才有区别,学生在分析比较中,会对几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区分,从而获得鲜明深刻的印象。

如在本章节中,课本上对这几组概念是这样说的:“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杠杆,是省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的杠杆,是费力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的杠杆,是等臂杠杆。省力的杠杆,需要多移动距离,即费距离;费力杠杆,则可少移动距离,即省距离。人们在选用杠杆时,是根据所需要达到的目的来选取的。”对这段话中提到的一些概念,特别是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的区别,学生一下子不容易搞清楚,而这又是本章节的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比较法加以区别。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使用的器材进行分析。比如,铁锤拔钉子,找到支点、动力、阻力,就容易明白这属于省力杠杆;而钓鱼竿,通过找支点、动力、阻力,就知道动力臂小于阻力臂,为费力杠杆。而天平、跷跷板动力臂和阻力臂是相等的,因此,为等臂杠杆。通过实例列举,找动力臂和阻力臂,在分析比较中,学生对这三类概念的区别就容易理解了,由此形成的印象也就会越发深刻。

第9篇

注重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等自主学习方式,是初中物理教育之重任。而探究式教学模式,就是一种注重挖掘学生潜力,注重学习内容和生活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因此深受学生和物理老师的欢迎和青睐。“探究式”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内在兴趣,通过生活现象对学生想象和发散思维能力进行培养,进而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达到学好学精初中物理课程的目的,为高中物理以及后续物理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完成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新课改教学目标。

1 探究式教学要立足学生实际情况,以问题为导向,抓住教材中的关键点

1.1 因人施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探究式教学要以学生实际情况为基础,不能一概而论,毕竟学生学习基础不同,在进行课堂提问的时候,面对一些基础性的常识性的问题可以向基础差的学生提问,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对物理学科的好感,而不是畏难情绪;面对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进行提问时,问题要有深度,起到开发思维、鼓励钻研的目的,提高他们对物理学科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比如在讲授力和机械这一章节时,对基础差的学生可以提问生活中的杠杆现象都有什么,请举例说明,对基础好的学生则要让他们解释杠杆原理的适用范围和工作原理。

1.2 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个人主动性

课堂知识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的平台,要让这个平台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不仅要让教师发挥领路人的作用,还要让学生释放他们的天性。初中生,相对小学生心智已逐渐健全,而相对高中学生则还不够成熟,对物理课程所讲授的一些原理和知识,介于半知半懂之间,心中充满了好奇和疑惑,在课堂中会有很多奇奇怪怪的想法,这时候就需要让他们释放出来,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疑惑,这也就是探究性教学模式的一大特点,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人翁角色,教师通过学生的疑惑也能更加明白课堂教学的重难点,问题讲解也会更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在面对学生的疑惑时,教师要呈现出赞赏,即时是一些很浅显的问题,教师也不能伤害他们的积极性,毕竟这是他们心存疑惑的地方,这种情况下学到的知识会让他们记得更牢,当学生提问时,老师不能直接进行解答,而应是根据情况和学生进行逐步探究,最好是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真正理解知识点和问题的答案,这才是探究式教学要达到的基本目标。

1.3 根据具体事例和生活常识,对物理教材中的知识点重新解读

教材中,一些定律、定义,往往都是言简意赅的一句话,直截了当,这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很高,而如果能抓住知识点的关键,对学生知识点的学习以及自我延伸都是很有意义的。譬如,在讲压强和浮力这一章节时,对浮力的理解就要建立在浮这个字上,让学生明白浮是漂浮的意思,这时候可以以阿基米德原理来具体引入浮力的概念,以及生活中的一些有关浮力的应用,譬如救生圈、轮船等;对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抽象的概念,可以用一些生活常识进行概念的引入和过渡,譬如惯性可以用乘坐公交车时,车辆启动和急刹时身体的表现来进行讲解说明;失重和超重可以用乘坐上下电梯时身体的表现来说明,这些生活中的现象,对学生思维启发和开拓,进而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究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2 学以致用是探究式物理教学的目标

2.1 要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物理学科作为讲授自然科学的一门学科,涵盖了生活中的很多科学道理,初中生在学习课程之后,要通过解释具体问题来提升对学科的认识以及学习兴趣。譬如在讲授能量的守恒和转化这一节时,可以通过蒸发、升华、凝华等几种物理现象将其中的能量变化进行分析解释,会让学生了解到自然的神奇之处。既让学生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也提升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2 要实现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新时代背景下,物理课程教W更注重让学生主动探求、主动合作、主动获取知识,最终将知识上升到能力。这样的一个过程,便是探究式教学模式所要实现的目的之一。通过这种探究式的自我成长,学生既收获了书本上的知识,也收获了生活中的技能,可谓是一举多得。因此就需要教师重视培养学生学用结合的能力,把物理学活学透,不仅要探究,更要应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如讲到“杠杆的平衡条件”时,以杆秤为例,让学生分析出“小小秤铊压千斤”的道理,并可进一步提出这样一个常见的问题:有的不法商贩“扣秤”通常采用哪些手段?利用了什么原理?接着引导学生列出“杠杆平衡条件”表达式,画出杆秤杠杆示意图。通过这个例子,学生对“杠杆平衡的条件”会有更深的理解,从而运用自如。

2.3 要坚持自学和外培相伴生

在多方面收集资料,开展学习探究外,不失时机地请教外校资深教师,学习经验,拓宽渠道。在课题研究的时间里,采用自学、讲座等形式定期举行专题学习,每学期都要进行课题研究情况分析会,开展课题研究。如,每周进行一次集体教研,每学期召开汇报课、研讨课,还经常请其他老师及时指导,及时研讨教研中出现的问题、相互交流经验和体会,开拓思路,以求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课题研究中,提高了业务水平,开拓了思路,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同时,充分发挥互联网、微博、微信、QQ等等信息化平台,及时相互交流、学习,方便教师随时查找相关资料,深入开展研究。

参考文献:

[1] 朱迎春.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初中物理教学策略与评价研究[J].学周刊,2016(28).

[2] 刘莉.基于信息技术的初中物理自主学习模式的实践探索[D].延边大学,2014.

[3] 王克.初中物理自主学习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