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4 10:56:22
导语:在学生品德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采取正面引导策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个人的素质高低主要体现在思想品德方面。思想品德越高,素质越高。而思想品德素质包含很多方面,包括道德、思想、心理、政治等。初中阶段的学生尚未形成完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正面引导学生,向学生传达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例如:在学习“人生的意义”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对书上关于张海迪的例子进行讲解,更要搜集更多的相关事例进行补充。比如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虽然自幼就失去视力和听力,但她没有向命运屈服,珍惜生命,凭借顽强的意志乐观和坚强地活着。通过这些案例,教师应当让学生明白生命的宝贵,让他们热爱生命。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感人事例或当下的热点话题,共同探讨和思索生命的意义,学会珍惜生命,努力奋斗。为了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播放一些传播正能量的影片,如,“小兵张嘎”“士兵突击”等,在观看后,教师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喜欢张嘎和许三多,他们两人身上有什么共同点?很多同学表示赞赏他们的顽强、乐观、坚毅。
二、创设用爱引情情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
关爱学生是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而充满爱的课堂可以无限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将课堂变得更加温馨。尤其是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更多地投入自身的感情,更要创造温暖、和谐的学习环境,将学生带领到真实的情感世界当中。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第一步是教学导入,教师在设计导入环节时一方面要考虑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要改善教学情境和教学模式,挖掘更多的教学资源,提高课堂参与度。比如:在教学“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时,就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地向学生展示多张有关人们对待乞丐的态度的图片。学生看到这些图片,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看法。这时教师趁机提出一个微型辩论会,即乞丐是否也有人格尊严。这一话题的提出立刻引起了学生激烈的讨论,无论是正方还是反方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令人信服。教师首先要认真倾听,并赞扬同学们勇于发言的勇气。但也要提醒学生注意说话的方式、方法,尊重每一位同学的意见,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去思考和探索。因此,教师要创设用爱引情情境,并以此来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
三、有效地使用场景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面道德观念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教师要发挥其课程的特殊性。可以适当的拓宽教学内容,创设更具吸引力的教学情境。将教学形式丰富化、灵活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大程度的发展学生的潜能。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核心是让学生乐于参与到课堂环境中。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更多地使用场景教学,擅于调动各种有效且有趣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很多教学情景都可以运用于思想品德课堂,如故事情景、音乐情景、语言情景等,这些都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教学。如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引出一个真实的故事,通过主人公不同命运的对比,让学生在故事中发现做人的道理;又如教师边讲解书本边播放音乐,让学生在动人的乐曲中感受书本传达的道理。同时,信息技术也应当广泛运用于思想品德课堂,利用图片、视频的直观性,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冲击,感染学生的情绪。情境教学法之所以被广大师生所喜欢,在于其可以将生硬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故事,带领学生走进每一幅感人的情境,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从而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四、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使学生学会自主自立自强
素质教育要求教学应全面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现在大部分初中生都是独生子女,缺乏一定的责任心,这就要求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学生责任心的培养,让学生学会为自己负责、为他人负责。例如:在教学“角色与责任”相关内容时,就以自己的教师职业角色为例,向学生阐述什么叫“角色与责任”。首先,从学校的角度,我是一名教师,是一种职业,要履行教书育人的责任;其次,在家长面前,我是晚辈,要履行作为子女的责任;而在我的孩子的面前,我是一名家长,要履行为人父母的责任。这也就说明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角色,而相应地也在履行不同的责任。当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明白自己的角色与责任,做一名有责任心的人。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挖掘学生身上的潜力,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去发挥自身的才能,独立自主的完成每一件事。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不宜立即给出解决方法,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不惧挫折,勇往直前。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我们教师,特别是思想品德课的教师必须牢记: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培育对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教育的功能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也是传承和培育文化传统、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的过程。思想品德老师要以实现教育的后一项功能为主要任务,把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培养工作落实到课堂教学过程的具体细节中,抓住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信息状况,加强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我在与学生探究《理解老师》这一课时,发现七年级一班学生刘某蹲在讲桌旁,趴在凳子上做笔记,我走到他面前问道:“你为什么趴在这儿听课?”同学们回答:“他课间老爱打闹,值周老师扣掉了班里分数,班主任非常生气,惩罚他蹲在讲桌旁听课。”我听完学生们的回答,随机问道:“你们心中是怎样看待老师的批评和惩罚的?”
此时的教室顿时沸腾起来,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出心中的想法:心里不舒服,我恨他,讨厌那个老师,不喜欢他带的课,不想上学了,想狠狠地打老师一拳……
听到学生们的回答,我心中大吃一惊,这就是新时代的学生?他们的心理素质和承受挫折能力是如此之差!我灵机一动,把这种现象与今天所探讨的内容结合起来,在黑板上快速写出一道思考题:怎样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和表扬?让学生们四人一组进行讨论,通过学生在班里的交流、发言,我及时引导学生:不仅要理解老师对学生的期望,更要理解老师也可能出现某种过错,特别是当老师批评或与老师之间发生某种不愉快的事情时,要理解老师的苦衷,自觉反省自我,切不可对老师求全责备,更不应该怀恨在心。老师的表扬是肯定、鼓励也是期待,当老师表扬你时,应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应再接再厉;老师的批评是负责、爱护、鞭策,也是期待,应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我又来到学生刘某面前,告诉他:教育中真正的爱,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惩罚。这种“养成教育”,带有某种强制性,这种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强制性,是为了让你长记性,同时在一个集体中,一个人违纪必然妨碍其他人学习,也影响了集体的荣誉。看到学生刘某频频点头,我很欣慰,知道他已经想明白了。
我在探究《七嘴八舌话变化》这一课时,要求学生从衣、食、住、行、用等五个方面谈谈你看到的变化。其中七年级四班一同学高某举例:原先学生没什么吃的,整天饿肚子,现在学生想吃什么有什么,而且吃不完,你看学校饭堂的餐桌上、垃圾桶里,到处可见剩菜、吃了一口的馒头、鸡蛋……听到该同学的回答,我有点惊愕。我告诉学生,现在吃的确实变化很大,从没得吃,到吃大鱼大肉,后来发展到吃时讲究科学和营养了,但是不能铺张浪费,同学之间不能比吃、比穿、比用。我国自古以来都有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你们小时候就知道《悯农》这首诗,它告诉我们农民的艰辛。虽然大家现在富裕了,我们更应该节约粮食,因为在我们国家还有少数地方的人们没有解决温饱问题,非洲还有很多国家的人民处于饥饿中。我希望从今天起,从你们班做起,成立一个督察小组,专门负责这方面的督察工作,好不好?听到同学们大声地回答“好”,我也发自内心地笑了。
一、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课这块主阵地
思想品德课是有系统、有计划、有步骤,并结合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手段。因此,学校要认真上好思想品德课,并坚持贯彻落实主席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理论联系实际,用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及优秀品质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认真抓好五爱教育,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大讲主席倡导的“八荣八耻”,使广大青少年能够明辨是非,树立远大的理想。
二、必须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各项工作之首
怎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先要塑造好青少年一代美好的心灵,使他们懂得如何做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此外,我们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的道德理想信念教育,集体主义观念的情感行为教育,从整体出发,点滴做起,把思想品德教育真真正正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遵纪守法教育不可少
法律是由国家行使立法的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的,受国家的强制力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没有严密的法律制度,社会主义民主就不能实现。所以,加强法制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需要。
同样,在一个学校里,无规矩不成方圆,中学生必须学会遵纪守法。纪律是在集体中以规章制度、守则、条例等形式明确规定出来的行为规范。没有纪律,集体就不能从事有秩序、有效率的活动。没有纪律的保证,学校就不可能取得教育和教学的实际效果。
由于初中生对法律知识知之甚少,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他们常认为法律是对成年人的要求,很少把自己的行为和法律联系起来。因此,我们应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进行知法、守法、与不法行为作斗争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这是学校在任何时候也不能忽视的事情。
纪律和法律虽然在要求、范围、年龄、方式上有所不同,但都是对个体在道德行为方面强制性的约束。因此,学校在进行遵纪守法教育时,应该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
四、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系列化
我们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需要学校把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系列化,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长期稳定地开展下去。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对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使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尽职尽责的敬业精神。此外,还要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怕挫折、诚实守信、积极进取,特别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养成教育,增强学生尊老爱幼、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的礼仪修养,加强五自教育,即自我、自理、自信、自立、自强,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生活、劳动、创造等方面的能力。
五、整合力量,更新手段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思想品德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往往给人以务虚之感。我们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要想避免思想品德教育空泛,光靠我们学校单方面的努力是不行的,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三方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另外,目前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空泛,教学方法陈旧,并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感、认同感,要想将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效提高到一个新阶段,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比如,校园网络、电脑室、多媒体室等,还可利用第二课堂、专题教研、社会调查等活动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同时,我们要将课堂教育社会化,使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六、运用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学校要充分运用广播、影视、板报、宣传橱窗等方式宣传介绍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道德楷模和先进典型,激励学生崇尚先进、学习先进。通过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团员、先进集体,开展学雷锋、树新风、献爱心、助人为乐等活动,为学生树立可亲、可信、可敬、可学的榜样。通过组织学生观看各种具有教育意义的影视作品,参观革命圣地西柏坡、华北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请老革命、军烈属、校外优秀辅导员作专题报告,讲革命传统,介绍亲身经历等活动,使学生从榜样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思想品德如何直接影响着社会发展。作为具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历来十分重视个人品德及其修养,可以说,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其精华部分就是重视伦理道德和个人品行,中国哲学基本上就是道德哲学。
然而,看看先行大学生品德教育的实际效果,我们似乎常有一种失败感,最起码好像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效果良好,培养出了大批品德高尚的合格人才。那么,我们的品德教育出了什么问题?我们以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为例。我们的教材从“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开始,希望大学生能够快速适应人生新阶段,并肩负起历史的新使命。然后分八章内容,分别就理想和信念、爱祖国爱民族、树立正确人生观、加强道德修养、遵守社会公德、培养敬业精神、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法律法规等。[1]我们虽然把这些品德素养罗列在教材中,老师按部就班进行了教学,但是,如果再深入反思就会发现,这些很好的内容缺乏有效的突破口。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把这些思想品德的理论落实到实处?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德,品德决定命运”。按照这么一种路径,我们的品德教育从思想教育开始,但却跳过了日常行为的约束以及生活习惯的培养这两个中间环节,在行为和习惯之中,习惯的养成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行为习惯的养成本来是幼儿园和中小学阶段的重要教育内容,但因为我国幼儿园和中小学也缺乏一套切实可行的行为习惯培养方案,知识教育和考试成绩被放在首位,因此进入大学后,才发现大学生们连基本的行为习惯都还没有养成,因此造成了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于是我们不得不重新开始大学生的行为习惯的教育和培养,以便弥补他们之前的缺失环节。
2.柯维及其七个习惯理论
美国学者史蒂芬·柯维(StephenRichardsCovey,1932-2012),是美国学界的“思想巨匠”,入选“影响美国历史进程的25位人物”,被《时代周刊》评为“人类潜能的导师”,《经济学人》杂志推举其为“最具前瞻性的管理思想家”。柯维博士或许最出名之处在于其著作《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该书于1997年10月出版,评为20世纪两大最具影响力的经济类书籍之一。柯维归纳、总结了有关习惯研究的各种成果,提出了其中有7个习惯具有“普遍、永恒、不证自明”的性质,属于最为基本的习惯。这7个习惯就是:(1)积极处世;(2)以终为始;(3)要事第一;(4)双赢思维;(5)知彼知己;(6)统合综效;(7)恢复更新[2]。下面将结合大学生的具体情况,简单阐述一下他的有关7个习惯的思想。习惯1:积极处世。该习惯要求一个人应该有责任感,能积极主动并调整自己的行为、观点和心情。习惯2:以终为始。学会自我安排计划、设定目标。习惯3:要事第一。能够合理安排时间,把时间花在重大事情上。习惯4:双赢思维。在追求自己所求之时,能够考虑并平衡他人的需求,既利己也利人,不做损人利己或两败俱伤的事情。习惯5:知彼知已。能够学会倾听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并努力从他人的立场看问题。习惯6:统合综效。具有宽广的胸怀,能尊重他人并发挥他人的能力,随时准备向他人学习。习惯7:不断更新。学会在努力朝着自己目标前进的同时,有张有弛,不急功近利,以便实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柯维这7个习惯反映了人生的成长历程,也包括了成功人生的基本素养。
3.柯维的七个习惯对大学生品德教育的启示
(1)能够帮助大学生加强自我独立能力
柯维认为,人生成长中,我们必须经历三个时期:依赖期、独立期和互赖期。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从依赖他人开始的,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从成人世界中学会了生存、生活的本领,于是不再完全依赖于他人从而走向独立自主,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并能够自我管理。这就是人生的第二阶段,即独立期。大学生从生理来说,已经过来依赖期,完全走向了独立期。但是,目前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大学生,其独立能力却令人不容乐观。7个习惯中的“积极处世”、“以终为始”和“要事第一”这三个习惯培养的是个人品德问题,属于“个人领域的成功”。一个人如果具备了这三个习惯,就能够从依赖走向独立。按照柯维的理论,大学生的独立能力的培养主要应该从“积极处世”、“以终为始”和“要事第一”这三种行为习惯开始。这要求大学生具有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一切理想主要靠自己去规划和实现。还要学会对自己四年的大学生活做一个长期规划,以自己未来的理想和目标为终点来开始规划自己的四年大学生活,并把学习、生活、实践做系统考量,做好每年、每学期、每月和每周的规划、计划和安排,学会自我管理大学生活。这样,大学生们就能分为轻重缓急,即能对事情做科学分类,将精力放在重要事情上,不能天天忙于应付所谓的紧急事情而忘却了自己的远大目标。
(2)能够帮助大学生加强社会交往能力
一个人经过依赖期和独立期之后,具备了走向社会的能力,但如果仅仅靠自己单打独斗,肯定成不了大气候。独立之后要学会跟人合作,学会相互依赖相互配合,靠团队的力量成就自己的理想,这就是柯维所说的人生的第三个时期:互赖期。完整的人生应该是从依赖走向独立,然后走向互赖,这就是我们哲学经常告诉我们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所谓螺旋式发展过程。现在有些大学生独立能力欠缺,更大的问题还有缺少合作精神和奉献精神,社会交往能力亟需加强。7个习惯中的后三个习惯;“双赢思维”、“知彼知己”和“统合综效”,主要让一个人在社会中能够与其他人团结、沟通和合作,从而放大个人的能力。这三个习惯可归为“公众领域的成功”,让人们从独立走向互赖,因此我们可以按照柯维的这三种习惯来培养大学生的互利合作品德和能力。首先,要求大学生能以诚待人,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对别人要抱着诚挚、宽容的胸襟,对自己要怀着自我批评、有过必改的态度。与人交往时,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其次,要求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能够与同学培养真正的友情。大学同学之情是人生中一段最珍贵的感情,很多终身友情就是在这个时期结下的。最后,大学生还要学习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参加社团,积极参与班集体的各项活动,并真诚为团队服务,并从中学会合作,学会奉献[4]。
(3)能够帮助大学生加强永续发展能力
柯维的第七个习惯是“不断更新”,意思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大学生不但要学会学习、工作和奉献,还要学会从生理,心智,精神与社会情感四个方面进行自我更新,磨练自己。一是生理方面,通过正常适量的营养、运动、休息及压力管理来维持生理健康;二是心智方面,通过阅读、写作、思考完成心智更新;三是精神方面,通过阅读书籍,接触大自然;四是社会、情感方面,通过持续增加情感投资来更新。总之,柯维的第七个习惯涵盖了其他6个习惯,让奋斗中的大学生注意身心的健康和恢复,不断改进,螺旋上升,从而实现成功人生的可持续发展。
4结语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 素质教育 评价
思想品德是社会主义现代公民教育课,它以公民思想政治和道德法律素质教育为核心。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谋求学生公民素质全面发展与服务社会相统一的教育理念。我国社会的发展既要求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政治素质、心理素质、法制观念素质和辨证思想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要求思想品德教育为学生升学或就业打基础,这就决定了思想品德在评价上有别于其他学科课程。其他学科的评价通过试卷测试或实践操作来完成,而学生思德评价要坚持发展性的评价观,关注学科知识和社会实际、学生生活的联系。评价重心更多地关注和指导学生认识社会,学会生活,促进学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力求使学生在实际锻炼中培养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可见学生思想品德评价的关注点不在于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懂得多少理伦,能做多少好事,而在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后,他的思想政治素质与道德水平的提高和发展。
思想品德独有的特点在于它是通过课本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品德结构和独立的人格。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思想品德评价都是班主任老师说了算。如关心集体、团结同学、尊敬老师、遵纪守法、刻苦学习等四字句评语下结论。而思想品德教师只提供一个理论考试的分数。可见,学生思想品德评价缺乏客观的评价标准和过硬的评价方法。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对人才要求的提高,给思想品德教育,特别是给思想品德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革单一评价学生思想品德的现状势在必行。建立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生活周边群体广泛参与的学生思想品德多元化评价体系,就是使教师一方评价变为学生个体的自我评价,学生群体“互评”,学生家长和任课教师“助评”,班主任综合评价和思想品德教师考评的有机结合。笔者结合近年来中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学生思想品德评价的点滴经验,认为其评价可分五步进行。
一、学生自我评价。传统的学生思想品德评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学生自我评价则充分发挥了学生在评价上的主体作用。要求教师先拟出《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样表》(见附后),其内容包括课堂表现、友爱同学、交流合作、参与活动、卫生习惯、诚信与节俭、环保与爱护公物、兴趣、爱好、特长、存在的不足、今后努力的方向等,分项给定分值。学生根据《思想品德评价样表》要求写好自我评价总结,评定自我评价的分数,然后在班上作自我评价报告。学生自我评价的过程就是促进学生反思和提高的过程。
二、学生“互评”。在学生自我评价报告的基础上,根据《学生思想品德样表》由全班同学给每个学生评分,汇总后得出该生的学生“互评”分数。学生“互评”的过程就成为进行纵横比较、辨明得失的过程,也是同学间相互监督的过程。在同学的相互监督下,有利于促进学生自律,学会与人合作,有利于使学生达到思想品德上言行一致的境界。
三、任课教师评价。学生只尊重班主任而不尊重任课教师的现象普遍存在。为此,学生思想品德评价要充分发挥任课教师的“助评”作用。根据《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样表》由各任课教师分别给学生评分。这一评价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学生对各科的学习情况,促进学生尊敬各科老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四、学生家长“助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学生思想品德评价必须重视家长评价的积极作用。学生家长根据《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样表》给自己的子女平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考虑到家长素质的不同,不特别计较家长评价的结果。作为教育,我们要的就是家长参与学生思想品德评价的过程,保持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紧密联系,使教育做到有的放矢,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一、做精巧教案,在课堂中渗透品德教育
其实渗透品德教育就在我们身边,如:《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教学内容大致是:地球美丽而渺小――地球资源有限――人类无法移居――人类要精心保护地球。就按这个流程来设置教案,轻而易举就完成了。但我不想让学生只学习书本知识,我就跟学生讲一些身边发生的小事:如家里水龙头没关紧经常“细水长流”,早上都八九点钟了教室的灯还在亮着,食堂的剩饭剩菜经常是大桶大桶的,包子只吃了里面的馅就丢掉了等等,于是我在教学中导入课文时,我就让学生反思自己是否有这些现象,同学们大多数低下头保持沉默了,有几个同学却能自告奋勇的承认“有”。接下来,我继续教学“地球资源有限,地球资源枯竭了,我们该何去何从?”学生从课文中知道无法移居,只有保护好地球资源、节约地球资源,我们才能生活得更好。“光有书本上的知识和同学们的口号还不够,必须要有行动,从今天开始,我就要求同学们在生活中珍惜保护资源,如有违反,就是地球的小罪人,你们愿意吗?”效果当然是好的。在语文课堂上抓住“契机”,学以致用,品德教育立见成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好自己的导演职责,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态度和蔼,饱满热情,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对于学生提出的新观点、新见解要予以鼓励和表扬,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不同意见,敢于向权威挑战。
二、品德教育应该贯穿整个小学阶段
纵观小学1~6年级的语文书,几乎每篇课文都在教育我们该怎样做人,老师在教学中,不能只肤浅地教两个字,做一些内容分析,而应该结合实际渗透品德教育。如:一年级13课《平平搭积木》。里面有一句“平平搭的积木不只是给家人住还可以给大家住,”由此,我们教学的时候还要延伸到课外,教育学生做一个心中有他人的人。14课《自己去吧》则要联想我们现在的小孩子都是在父母的百般疼爱下长大的,自私自利、经不起一点挫折、没有一点独立能力。在语文课堂上则需老师们教育孩子学会坚强,学会自食其力,学会锻炼自己的翅膀。一年级课文如此,二年级的《坐井观天》、三年级的《一次成功的实验》、四年级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等,哪篇课文都渗透了品德教育,老师们则要好好把握,相机渗透。
三、“口语交际”、“小练笔”部分是渗透品德教育的好钥匙
现在的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就设计了“口语交际”这活动,这不仅是一个提升学生口才和胆量的活动,更是渗透品德教育的前沿阵地。另外的“小练笔”就是学习这篇课文后,要求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与课文相符,是否“油水分离”,而写的一片小作文,既可以反思自己,又可以提升写作水平。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我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除强调写作技巧、文字功夫外,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增强道德意识,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和思想觉悟。俗话说“作文先做人”,一个道德意识淡薄、认识水平低下的人,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内容丰富、思想健康的文章的。因此,在选择作文题目时,我都是慎之又慎,选择一些既具有人文气息又现实性较强的话题,既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兴趣写,让作文不再成为学生的负累,又能在写作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例如作文“在路上”,主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在作文中,有的学生书写自己的成长之路,感恩于一路上的收获,感恩于一路上的关怀;有的学生书写自己的求学之路,有困惑有奋进,几多泪水几多欢笑,写得真实感人。例如话题作文“比较”,主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生活中究竟需不需要比,比什么,比的标准是什么,怎样比较等。一系列的作文训练,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四、指导课外阅读,在阅读中渗透美德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例如针对有些学生沉迷于某些谈情说爱、情意绵绵的情节,便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有关文艺理论的书籍,引导学生了解任何作品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总是离不开时代特点的;针对某些学生阅读时只注意故事情节,教育他们在阅读文艺作品时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看到它的社会意义,从中受到有益的感染。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能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订阅书刊杂志,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五、语文教师自身的形象,是渗透品德教育的一面镜子
一、感化机制
这一教育机制要求教师以真情实感对待学生,用真挚温暖的爱心去感动,转化学生的德育观,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时代的发展,观念的更新,决定新时代的儿童不要“师道尊严”,而渴求教师既为良师,也是益友,可以遵循仰仗的模范,也可以倾吐心声的港湾。由此,教师的德育方法必须倾以真挚的爱心,把任重道远的工作在轻松融洽的氛围中酝酿,发酵,以至达到预期目的。
曾有一名叫黄晓斌的学生,原活泼伶俐,谈笑风生,没想到第二学期伊始,便发现他郁闷不乐,常在教室发呆,少与他人搭讪,谈笑,一反上学期的表现,着实令人不解。更令人意外的是,开学二周后的他竟无故逃学。家访之余,方知他母亲刚去世,父亲借酒消愁,家庭环境骤变。这就是黄晓斌同学变得孤独乃至逃课的症结所在。我体会到母爱的失去使他缺乏温暖,父亲的酗酒更使他消极厌学。于是,我主动多次与他促膝谈心,列举一些孤儿成才的故事,课余时间多给他补课,让他的成绩提高起来;给他购买学习用品,假日甚至为他浆洗衣服……,真情的付出没有白费,他把我当成朋友,当成姐姐,敢于把心里的悲与苦说给我听,一改孤苦无依的表现,他又变得聪明活泼,谈笑风生了,学业成绩也蒸蒸日上。
二、激励机制
这种机制指用激发,奖励的手段促进中后层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转化工作。多数中后进生在为人处事上,对待学业上,都存在瞻前顾后,畏手缩脚的心理,甚至有自卑,自弃的思想倾向。教师如果未能采用良好的诱导方法,为学生打气加油,帮学生制订奋斗目标,使他们奋发向上的话,可能会导致学生出现前面所列举的情况。因此,有计划地激发学生自强自信心理,合理采用奖励手段也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良好机制。
一名叫黄洵的六年级同学,就因为心理上存在很大压力,唯恐自己脑瓜不如人,升中考不如意而灰心消极,顾虑重重,导致学习积极性下降,愁闷,彷徨。在获悉其内心世界的同时,本人即刻导以语重心长的谈话,把她学习勤奋,肯动脑筋等“闪光点”说给她自己知道,树立她的自信心,让她明白只要多努力一定能行的事理。进而,本人帮她制订了学习计划,传授一些适合她的学习方法,用阶段性的进步为目标,用“红花少年”,“进步奖”等奖励手段为激发因素。从此,黄洵同学发愤图强,不懂就问,扎实坚毅地攻关,一步一个脚印,功夫不负有心人,每个阶段性的进步她都达标了,每一种奖励她都获得了。看着她手捧奖状的甜甜笑容,看着她孜孜不倦的认真劲儿。本人也会心地笑了,奖励机制产生效用啦!
三、跟踪机制
顾名思义,这种机制指对学生进行持之以恒的教育方式,专门“对付”那些反复无常的后进生,顽劣生。
特殊的年龄赋予小学生反复的心理特点,因为他们很容易受家庭环境,社会氛围,社会舆论所左右,在旁鹜、徘徊之时也很容易步入歧途。但他们都是可塑造之才,教师不能因为差生的反复而灰心丧气,更不能“一棍子打死”,认定学生“无可救药”,相反,更应该尝试改变教法,另辟蹊径,重臻佳境。对此,跟踪机制不失为有力的一着。
在跟踪机制中我具体做法如下:
(一)掌握跟踪档案。
教师对容易反复的后进生应分门别类,把他们的心里特征,容易犯的毛病,容易接受的教育方式,家庭情况等内容写成资料,制成档案,做到对学生了如指掌,对学生的反复有先见先知的预算,争取防患于未然,才能事半功倍。
(二)建立跟踪卡。
深入了解掌握学生品德档案后,应因人而异,建立对应跟踪卡,定期对学生行为,思想动向进行观察,记录,及时发现反复苗头,紧抓不放,适时教诲,防微杜渐。当然,跟踪卡上绝对少不了学生进步的表现,转化的兆头,这些尤为重要,要教师能及时表扬,促其上进,使德育工作更上一层楼。
(三)检测跟踪信息。
学生的表现,思想观念的改变这些跟踪信息的来源大致有两方面:教师亲自观察到的;教师听说到的。虽有“耳听是虚,眼见为实”之说,但事物的真理往往会被它隐蔽的外相所歪曲,看到的,听到的都有可能不是真实,这决定了跟踪信息的难度。教师应不厌其烦,永远有一双“雪亮的眼睛”去看待学生的变化,不要让道听途说所欺骗,也不能为学生一时的好表现所蒙蔽,应该用真情实感去对待他们,发现他们隐藏起来的真实世界,反复变化难以捉摸的行为习惯。只有这样的检测才是真实的,学生的进步与否的评价才是恰如其分的。
当然,跟踪机制需要恒心与毅力,教师应锲而不舍地进行教育,活用教育机智,才能立竿见影。
四、反馈机制
反馈机制是检验学生德育表现的又一有力方式。它可以通过班级中的成员,班干部的评价获悉,还可以通过学生家长的评价了解,使教师心中有数,更科学地评价学生。其中,家访是必要的一环,它能把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联系起来,结成一条多元化的桥梁,能多层次,多方位地选择教育学生的途径。
有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叫锐鑫,他在班中是骨干,学科的带头人,乐于帮助后进生,积极参加各科文体活动。可以说,这样的学生似乎无可挑剔。可是一家访,家长却道出他在家庭的表现。养尊处优的锐鑫从不帮忙家务活,哪怕是力所能及的小活,对父母的态度比较粗鲁,动不动撒娇耍赖,好大一个“淘气包”。这样的反馈信息跟该生在校的表现大相径庭,对此,本人又须与该生促膝谈心,晓以情理,教育他在校是个好学生,,在家必须是个好儿子,长大才能成为社会一名好青年的道理,要求他改变对父母的态度,发扬在校的优良作风,帮助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务农活等。的确,锐鑫同学在教师和家长相互沟通,相互教育下,他进步了,成为一名真正“无可挑剔”的好学生,好孩子。新晨
关键词 职业中学 留守学生 品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The Strategy Research on Moral Education of Rural
Vocational Middle School Left-behind Students
XU' E
(Huai'an Huaiyin Vocational Center, Huai'an, Jiangsu 223300)
Abstract Under the premise of the question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rural vocational secondary school moral education, and the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urvey materials to identify the deep-seated reasons for these problems, and finally to propose effective ways and means of improving rural vocational schools students left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Key words vocational middle school; left-behind students; moral education
改革开放后,大量农村的青壮劳力开始离开农村,涌向城市。由于客观条件的种种限制,部分孩子不能随着父母到城市上学,只能留在农村,成为一个特殊的留守群体。在农村职业中学,属于这样留守群体的学生还不在少数,他们往往和那些长期生活在父母庇护下的学生有着不一样的性格和行为习惯。自卑、自闭等不良心理现象常常体现在这些学生中间。针对这种现象,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农村职业中学留守学生的品德教育:
1 开展有效引导,提倡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就是指留守学生自觉的接受外来的品德教育理论,进而武装自己的大脑,形成道德意识,进而化作具体的道德实践的过程。简而言之,就是自觉主动的学习并实践道德。留守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必须以正确的方法加以引导,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学生自身的努力,不断强化,逐步养成。反之,若是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往往这样的意识就会走向反面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形成品德教育难以逾越的障碍。这就是我们常常发现不少家庭对孩子的关怀极尽细致,学校教育尽职尽责,但是学生道德滑坡现象还是比比皆是的原因所在。
2 强调家庭责任主体,着力改善家庭德育状况
正如马卡连柯所说:“一个人不是由各部分因素的拼凑培养起来的,而是由他所受过的一切影响的总和综合地造就成功的。”很多留守学生的家长都会误用物质手段补偿对子女的亲情欠缺,其实,家长应当轻物质,重心理,轻溺爱,重交流。一是多和孩子交流,频次要大,基本上应该以一周为限;二是和孩子交流,交心为上,千万不能一交流就谈学习,使每次交流都充满火药味或者味同嚼蜡;三是交流以关怀为主,尽量避免责罚,因为父母的长期缺位,若是在交流中责罚的意味太重,则显得恩威有余、情意不足;四是在交流中尽量穿插书面交流,因为电话和网络的交流方式随着电波的中断,交流也随之中断,但是书面交流(如书信)则不然,可以时时展读,时时温馨。最后,还应该强调一下当面交流。无论哪一种交流方式,都难以取代,或者说是比不上当面交流。
另外,托付孩子,一是要选择适合孩子成长的临时监护环境;二是要明确临时监护人教育职责,提高监护意识和责任感;还要要求临时监护人注重品德教育实践。
3 加强重视,落实措施,提升校园德育
3.1 强化认识,转换观念,加强措施
第一,要强化认识。学校要强化对品德教育内涵的认识,通过各种教育手段,逐步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第二,要转换观念。德育课程教学,要充分融入家庭、企业和社会因素,强化普适性、通融性、互动性和体验性,将德育与社会联系起来,与实践联系起来。第三,要加强措施。应该从构建科学的德育工作考核体系、制定特有的德育工作方案、打造优秀的师资队伍、完善德育课程体系等方面着手,制度、人员、课程多管齐下,务求实效。
3.2 教学改革,强化师资,追求实效
第一,教学改革,有的放矢,追求实效。施行德育课堂的教学改革,进一步增强其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有效解决德育课堂实效欠佳的现状。具体而言,可以多讲些案例,少说些道理;多一些互动,少一些说教;多一些情景演示,少一些照本宣科;多一些教学手段(如音像视频),少一些书面文字;多一些社会实践,少一些不着边际。
第二,强化师资,强调渗透,培养习惯。抓好师资队伍建设,首先是应该尽量挑选师德良好、师风正派的老师,担当德育工作,这能起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之效;其次,应该着力转变部分教师,培养其务实奉献的精神;最后,还需要完善德育教师管理考核制度,奖优罚劣,强调激励,营造氛围,使师资队伍越来越强。
3.3 建立档案,有效引导,营造氛围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社团对留守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引导留守学生在社团活动中自由的展示自身的才能,寻求自信与尊严,找寻快乐与美感,将道德认知化作道德实践,换取良好的道德体验,进而反作用于道德建设。
学校还要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具体说来,一是强化品德教育的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将硬件设施作为校园文化的载体,做优做好;二是培养健康向上的校园精神,以一种强大、潜在的精神力量,营造校园文化的核心,启迪、感化、鼓舞学生;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增强校园文化的吸引力与凝聚力培养留守学生乐群、合群、乐观开朗的性格,进而稳定其优秀的道德品质。
4 积极有效联动,增强教育合力
结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构建一张紧密、有序的留守学生德育网,将对解决农村职业中学留守学生的品德教育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1 家庭与学校联动
一是学生家长(包括临时监护人)要主动积极地和学校、老师联系,将留守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向老师描述,以形成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并积极了解留守学生在校情况,并根据学校反馈的意见,在家庭教育中有的放矢的开展品德教育,从而实现学校教育的延伸和发展。
二是学校品德教育的执行者要积极和学生家长(包括临时监护人)联系,了解留守学生的留守现状及家庭教育状况,了解留守学生在学校之外的言行举止,建立有针对性的品德教育档案,做到详尽而动态,使学校教育成为家庭教育的自然延伸和合理补充,不辜负品德教育的主战场的地位。
4.2 家庭与社会联动
家庭教育虽然贵为学生教育的“第一学堂”,但是无论是其教育中形成的道德认知、道德体验还是道德水平都必须放到社会这个大背景下,由实践来检验。那么具体而言,就涉及到家庭教育中传输的道德理念、道德原则是否符合社会公德,是否适应承传性定势和社会性认同。将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有效的连接,可以实现家庭德育实践社会化,社会教育前置化,可以避免德育工作之间的脱节和冲突,充分调动全民注重德育、关心德育、支持德育、接受德育。
4.3 学校与社会联动
农村职业中学留守学生的品德教育只有通过对学生择业观念的引导,从业态度的修正,职业道德的养成和创业精神的培养着手,使学生感恩社会,热爱专业,勤奋学习,正确就业,服务社会,才是真正实现了中职德育的终极目的。而这一切,引导和检验,都离不开社会这个大背景。只有整个社会强调公德,讲究职业道德,在各种领域(如单位招聘人才时的选择取向)的心理倾斜都将影响学校德育的方向,影响留守学生品德发展的方向。增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联动,正是在营造讲究公德是社会大背景下,端正学校品德教育的态度,摆正学校品德教育的位置,提升学校品德教育实效的有效手段和必要措施。
农村职业中学留守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一个急需关爱的群体,是一个急需增强品德教育的群体。而其品德教育的提升,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共同努力,这三者并非等级关系,而是协同关系、互补关系,各有优势,不可替代。只有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效协同起来,互通信息,各负其责,取长补短,共担重任,相互交融,合理联动,才能改变对留守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种种窘境,保证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EB/OL].http:edu.省略/a/2004/1030/.
关键词:体育教育;目标管理;品德教育
在社会逐渐步入多元化的进程中,教育一如既往地扮演着重要角色,体育教学也渐渐丰富了新内涵和内容。体育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身体锻炼,还担起了学生品德教育的重任。在社会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一个人的品德高低直接决定了他的人品与相应的社会效益,尤其是对于当代青年学生来说,品德不单单是别人口中的评价,还是个人修养的本质表现,更是作为文化的优秀继承者与宣扬者应该具有的品德。此外,青年学生的形象也是一个社会及国家整体形象的体现,因此,对其的品德教育相当重要。而体育作为一个综合性的课程,在传播品德教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体育教育蕴含品德培养成了塑造优秀学生的必要条件。以下我们将从体育教育和品德教育的现状来研究体育教学目标管理对品德教育的作用。
1体育教育中目标管理的建立和完善
体育教学中确立的目标会随着教育程度的改变而改变,对于中等教育机构来说,体育教学的目标为:学生能够熟习体育理论面的知识,对各项锻炼有较深入的理解与认知,令学生提高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热爱运动并主动参与体育活动。此外,通过加大锻炼强度来确保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同时保证学生心理及精神健康。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进程中,学生通过体验各项体育运动,更直接地培养自身多方面的品质,如团结意识、合作理念、创新构想等,令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在实际活动中巧妙变换,科学掌控,并做到无畏困难、坚韧不拔。体育教学的目标在身体锻炼上和精神培养上都有重要作用,但是这些目标在具体实施中并不简单,其需要将教学目标进一步分割,使之适应各项体育活动并整体符合教育阶段的终标,从而更高效地发展体育教育。相应的体育目标确立后,其作为一项规划性的文献并没有绝对的实行力,最终的达成效果还受目标管理体制及机关设立的影响。相关部门的责任人员是否负责也就成了重要因素,因为学校的体育管理决定了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相关机构运行的越好,体育工作的发展就越顺利,则目标就有更大的实现率。为了更好地实现体育目标管理机制的良好运营,就要做好工作的分配,将终标分为一项一项的小目标,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上,充分调动职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其发挥自身教育管理的作用,从而督促各体育部门协同一致,共同发展,为体育教育的目标管理作出相应贡献。
2学生品德教育的发展状况
学生品德教育在整个教育目标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当前情况下,社会不单单以学生的课程成绩来检验教学成果,还以学生的道德品质作为评价的标准,因此,品德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尤为突出。近年来,国家愈来愈重视德才兼备的人力资源,在品德教育上也投入了很大的物力财力和支持力,对其合理高效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虽然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取得了较大成果,但是在实际发展中此项教育仍存在一些待解决的问题。
2.1教育形式传统单一
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时候,方式往往传统单一。对于品德教学课程的实行,教师一般都会采取传统的听授课方式,为学生以语言传达的形式教授相关知识,并从理论方面进行讲解和教育,并没有实际操作性。这就导致学生出现“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情况,所学品德理论在现实运行中得不到同一表现,即学生只知道课本和教师口述的知识而无法将其良好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种现象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品德知识的积极性,课堂越来越没有活力和变现力,因此品德教育质量持续走低,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效果。此外,教师在授课过程,缺乏与学生的互动性,只是一味地传授但是不重视学生自我意识的表达。这严重阻碍了师生交流,也对其间良好关系的建立起了负面影响,同时不利于学生思想的表达,导致其对品德教育的认识过于片面单一,也就不能更好地进行品德教学。
2.2教学对于品德的价值观具有局限性
在进行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传授相关知识时具有一定程度的价值观念局限性,受传统教学和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多重于对学生进行封闭式管理教育,及在品德方面实施禁锢、防范,而不是积极鼓励学生进行道德规范的实际行为。对于学生的品德教学易“守”不易“行”,是现在社会教育的发展的主要绊脚石,学生一般处于青春时代,希望有活力、有创意、有执行力的课程教学模式从而获取更多有价值的知识。同时在实际生活中,他们也希望所学知识能够得到合理运用,自身作为积极实行体而不是被限制、被防范。因此,品德教育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解决教育与实际的矛盾,同时改进教育者的品德价值观念,是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内在需求,使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落实到实际操作中,以达到教育终标和意义。
3基于当前品德教育下的学生品质问题
3.1学生个人意志不坚定
现阶段学生的积极奋进意识有了相当大程度的改善,在争做有为青年的过程中表现突出,但是在品德考验中,学生的个人意念控制力较弱,在面对某些选择时,难以做出坚定合理的判断。学生个人意志不够坚定,导致其无法拒绝某些诱惑,甚至受一些不良因素影响走入歧途。学生单方面的了解了所学品德知识,但没有充实的实际运用过程,在对于困难的克服上就会表现出很大的欠缺,学生意志不坚定,还会造成其逃避问题、屈服困难的心理。
3.2个体与社会联系不紧密
情感的紧密连接是品德养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学生在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上较为疏松,出现了情感隔离带。学生的大部分活动都在学校进行,而学校与外界社会的环境有较大差异,因此,学生个体与社会缺乏接触和热情,便产生了情感滞留,对社会的品德要求与规范缺乏赞同感,甚至会迟疑、拒绝。因此学生个体的品德价值观与社会品德价值观不能很好的相互融合。
4体育教学对品德教育的作用
体育教学所蕴含的学生品德教育一般都在室外以活动的形式进行,以学生的运动为载体,具有很强的动态体现,这与传统的品德课程有较大差异。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学生都要积极参与,亲身体验。在如此的课程教育中,学生的品德知识就会以实际行动来显现,而不是单一的口头反映。在具体的体育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各项多样性的活动培养锻炼多方面的品德,如在团体竞赛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个人价值,找寻存在感并提高自信,同时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同时,学生通过亲身操作活动能够提高责任意识,并使自己更加勇敢无畏,坚定顽强,弥补品德欠缺。此外,体育教育也能够有效地传递文明知识,在人与人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们会自觉的注意到与他人间的联系,从而改善礼貌问题,做到品德高质量提升。另一方面,相比传统课堂品德教育,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得到了改善。因为在实际活动中,教师会考虑每一位学生的内在需求,重视他们的具体表现和执行力,在沟通交流方面有更大的正面效果,这促进了师生良好关系的建立,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也有利于更高效地发展品德教育。因此,体育教学中教师的形象就尤为重要,其作为学生的直接学习对象,必须具有品德操作力,为学生建立良好的表率,从而完成品德教育的目的与终标。
5结语
学生的品德教育实为重中之重,传统的课堂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品德教学要求,因此,要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作用,使其多样性融入品德知识,让学生切实地体会品德运用从而有效的锻炼与提升自我。体育教育目标管理者要做到认真负责,使教育发挥其应有的使用价值,教学者更要善于在具体的体育活动中融入有形的品德素材,以达到直接教育的目的。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任重而道远,而体育教学承担着相当大的任务,为了更好得培养全素质人才,社会各方面都要做出努力,协助体育教学共同为学生的品德教育献力。
参考文献
[1]严秋萍.体育教育的目标管理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