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浅谈公民素质教育

时间:2023-09-24 10:56:23

导语:在浅谈公民素质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浅谈公民素质教育

第1篇

论延安精神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延安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延安时期《解放日报》的创刊及改版

延安市城区交通拥堵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内容分析及其对当代社会结构的启示

基层党建工作管理体系构建研究——以河庄坪物业处为例

地方党报应有全球视野、世界眼光和平民情怀

媒介视域下《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发展现状研究——以《南方周末》与《中国青年报》为例

教育公平视角下对民办高校德育工作的现实思考

延安大学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之我见

关于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的思考

浅谈营造民办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良好环境

基于管理学人性假设的有效课堂教学思考——以延安大学为例

新学员队列训练方法有效性探析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安康地区中小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培训模式的有效性研究

二语词汇知识结构框架研究

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发展新思考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

老子“自然”观对现世的启示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历史演变

进一步发展延安乡村旅游业有助解决“三农问题”

论新时期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建设

对教学载体道德性的反思

论教育法的价值在教育法体系中的地位

当代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问题研究

学业落后学生的研究

大学生依恋方式和孤独感的关系

浅谈“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基于当下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心态探微

幼儿园告状行为的案例探析

3~6岁幼儿饮食习惯调查研究

如何理解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互融

身心和谐:人生意义的追寻

浅谈职业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

基于临界点税率的房地产企业土地增值税筹划研究

构建基于内部控制的财务收支审批制度

论会计学与统计学的相互关系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干部教育及其经验

延安时期秧歌运动概观

对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浅思

执政理念中的系统方法论探析

从传统发展观到和谐发展观

弘扬传统节日礼仪文化彰显西安当代城市价值

运用科学发展观审视我国“三农”问题

对延安市退耕还林(草)成果巩固的思考

探微我国生产关系的调整与经济体制改革

企业网络的特征、价值分析——与企业、市场之比较

我国高等教育分流依据中的教育公平问题分析

浅谈西部大开发与教育滞后问题

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

毕业生求职面试应注意的自身潜在影响因素

电大分校建设管理县教学点的认识和实践

浅论唐宣宗

《孔雀东南飞》反封建意义浅探

第2篇

【关键词】探讨加强新形势下中学地理素质教育发展

地理素质是国民所具备的地理知识及在行为活动中遵循地理法则的情感和能力,包括地理知识素质、地理品德素质和地理行为素质三个方面。地理素质教育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浅谈全民地理素质提高

我国公民的文化、科学素质中,作为科学常识部分的地理常识较欠缺,我国公民对“滥用农药、化肥”、“自然资源过度消耗”这些涉及人类可持续发展能 力的弊端的认识尤为淡薄。可见,加强地理素 质教育,提高民族素质势在必行。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创造了日益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但由于人类在人地关系上的无知,缺乏自 觉的环境意识,使全球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不断困扰着人类。环境问题和人类命运紧密相连。

联合国通过《人类环境宣言》指出:“保护和改善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 问题”。近几十年来,我国的环境状况日益恶化,如大气污染、酸雨肆虐、森林砍伐、草场退化、土地沙化、灾害频发、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面向21世纪,如何解决好保护环境与经 济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是摆在我国未来建设者面前的重要任务。因此,从青年一代抓起是提高全民地理素质 的根本。

二、初中地理教学现状令人堪忧

目前,我国的课程设置使初中地理与升学无缘,在应试教育的导向下,初中地理教学现状令人担忧。据初 步调查可知,在广大农村,因社会衡量教育质量只看升学率,所以,不少学校把初中教育搞成了升学教育,只重视升学考试的学科教学。在农村初中,90%的地理课由兼课教师担任,教学效果很少过问,导致大多数兼课教师随意把地理课作为自己所教“主科”的复习课或练习课。向学生传授地理基础知识的时间难以得到保证,还谈什么地理素质教育呢?在城市学校,初中地理课基本由专职教师担任,地理教师掌握了教学阵地,而大多数学生却把地理科当作“副科”,甚至有的班主任鼓动学生弃学地理,因而学生对地理课无兴趣,上课不专心,在地理课上记英语单词或做其他科的作业,在这种状态下进行地理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

当前,高中地理受普通高考科目设置的冷落。高考不考,对高中学生产生误导作用,使他们认为地理课可有可无。虽然高一地理学科要求会考,但因会考要求简单,且有的学校会考监考力度不够,学生过关容易,绝大多数学生觉得学习地理无压力,也就没有热情和兴趣学习。教师难教,教学效果较差,势必影响到未来国民的地理素质和科学素质。

针对上述现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为全面实施好素质教育,重视和督导中学地理教学势在必行,刻不容缓。我们中学地理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地理素质教育的质量。

三、加强中学地理素质教育的途径

应试教育把教育目标任务更多地定位于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考试技巧的训练,以升学考试为目的,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够重视。而素质教育则以丰富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和良好身心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为宗旨。因而,地理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而且更要重视地理品德素质、行为素质的培养。教学中,可结合教材内容加强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情国策教育以及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等。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的素质主要体现在教学基本功上,地理教学基本功是地理教 师为完成本学科教学任务所应具有的最基本的教学能力、教学技能和教学经验的一种综合体现,是反映地理教师队伍和地理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地理教学基本功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能力、语言技能、板书技能、板图 技能等要素。

近几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举行的青年教师地理优质课竞赛、教研论文竞赛以及形式多 样的教研活动,无疑对地理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让学生主动发展,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维”、“学会创造” 、“学会做人”等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在没有升学压力下的地理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差生,充分信任和尊重差生,给予差生更多的鼓励和指导,使差生产生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 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大的发展。

“学会创造”就是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创造方法,培养学生强烈的创造意识和良好的创造个性。创造方法主要有“智力激励法”、“类比启发法”、“联想法”、“形态组合法”、“信息交合法”等。地理教学中 ,除注意渗透这些方法外,还应让学生积极参加兴趣活动小组,把课堂学到的知识用于解决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吸收更多的知识信息。这样,掌握的知识信息愈多,产生创造的可能性愈大,获得创造成功的可能性就愈大 。许多创造都说明了这一点,如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学说”、李四光创立“地质力学理论”等。

第3篇

>> 浅谈如何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农村小学开展文化经典诵读活动的实践研究 对开展经典诵读的实践思考 农村小学开展经典诵读的实践 电教辅助下的经典诵读 幼儿园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策略研究 浅论经典诵读活动在高校的开展 浅谈如何指导小学生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开展有效活动 引领经典诵读 如何在农村学校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提高学校德育实效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促进语文素养提高 经典诵读 文化传承 文文的“经典诵读” 基于儿童视角的中小学经典诵读 对小学开展经典诗文诵读的实践思考 开展经典诵读的有效指导 中小学开展经典诵读的意义 浅谈小学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必要性 略谈小学校园经典诵读开展的策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②摘自2014年10月16日,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③引自《佛山坚持城市历史文化传承保护 建设岭南风貌名城》http:///syjj/dfcz/gd/201701/t20170123_ 4024799.shtml.

参考文献:

[1]李火秀,凌征华.地方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中对社区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以赣州市章贡区为例[J].文教资料,2013(6):44-46.

[2]曹光章.佛山文化建设的经验与启示[J].岭南学刊.2014(1):123.

[3]全国各地经典诵读行动扫描[N].中国教育报,2011-11-29.

[4]教育部要求教育系统做好“中华诵”经典诵读工作[J].师资建设,2009(08):1.

第4篇

关键词:初中教育阶段 公民道德 培养方法 探究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初中教育已经同传统的应试教育大不相同,在教育上已经不再仅仅局限在一味的追求高分数上,而是要对初中生进行除课本知识外的全面教育,如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同时初中生在这个阶段正是心理和生理处于成长和形成的关键阶段,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为此,初中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最佳阶段,更要加强对对公民道德的培养,为初中生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这个阶段,社会、学校、家庭在初中教育中均扮演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只有三者相顾配合、协调一致,注重公民道德的培养对初中教育的意义,共同探究出初中教育阶段德育教育方法,才能进一步促进初中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社会对德育教育的环境渲染

社会在初中教育阶段德育教育可谓起到了一种助推的作用,现阶段,随着我国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社会对公民道德建设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同时也为初中教育阶段德育教育设立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首先,国家对初中的教育进行了深化改革,不断要加强对初中生的智力培养,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更要注重对初中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要加强对公民道德建设的全面提高,国家正确的方针策略对初中教育阶段德育教育都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其次,社会通过各种渠道,如书籍、媒体等,潜移默化的灌输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要初中生能够更好的学习公民道德。最后,社会还要注重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要树立好权利意识、网络教育等方面的教育,激起初中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正确的权利保护意识,更好的陶冶道德情操。

二、学校教育对德育教育的正确引导

学校作为初中生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初中教育阶段德育教育上起到相当关键的作用,为此,学校应该很好的利用社会对德育教育重视的大背景,除了家长在家庭中对初中生公民道德的培养外,更要加强在初中生上学阶段对公民道德的培养。

一是,学校和老师要利用好课堂的教育,正确引导初中生对公民道德的学习。在课堂上要注重对初中生德育教育渗透,老师应该改善传统的课本教育法,要创新课本教学,利用好多媒体的影像效果,在对学科知识的学习中,把课本知识生动地和公民道德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对公民道德学习的意识。二是,学校可以定期为初中生提供爱国影片的放映,或者为初中生开展更多的公益活动,让初中生在亲身体验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老师要给予一定的鼓励和表扬,充分调动初中生积极踊跃的参与精神。三是,学校还可以设立一些有关公民道德知识的宣传栏,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浓郁的公民道德学习的氛围,同时还要注重家长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

三、家庭影响对德育教育的榜样启迪

家长作为孩子教育模板,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的德育教育起到关键的影响作用,家长的言行是孩子重点效仿的对象,为此,家长应该在德育教育的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重对德育教育的重视,要尊老爱幼,要在言行中潜移默化的教导孩子有关公民道德方面的培养。对孩子的错误言行,不要采用传统的打骂教育,只会令学生产生更多的逆反心理,而是要正确引导,耐心说教,让学生真正认识对自身的错误,并加以改正。同时家长在德育教育上还可以让学生注重对劳动习惯的培养,不要过分宠爱孩子,要让孩子身体力行,从劳动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道理,体会到劳动的辛苦,从而了解到父母养儿的不易,加深对父母的尊敬。家长还可以带孩子对参加一些社会上的公益活动,如贫困地区捐款捐物活动,通过公益活动让孩子学会懂得关心和照顾他人,还要懂得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不辜负父母的期望。

结语

通过以上对初中教育阶段德育教育方法的探究,可以看出德育教育关键在于社会、学校、家庭的三者配合,忽视了任何一方都会给德育教育带来影响,直接关系到初中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但是初中教育阶段的德育教育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社会、学校、家庭的三者必须抓住初中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最佳契机,不要错过教育培养的重要阶段。社会要为初中生德育教育设立好环境的熏陶,要注重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要树立好权利意识、网络教育等方面的教育;学校要在课堂教育中进行引导式的教育,加强公民道德的培养;家庭中的父母就要在德育教育中做以正确的表率作用,给予学生对道德培养的启迪,通过三者的共同实践,一定会达到初中教育阶段德育教育的最好效果。

参考文献:

[1]黄章勋.让劳动分层教育滋润孩子幼小心灵[J],《初中时代(教育研究)》,2010;(04):15-16

[2]谢立进.试论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作文教学[J],《新课程(中)》,2010;(07):33-34

[3]张伟;张明霞.论初中中的基础教育与精英教育[J],《法制与社会》,2010;(19):3-4

第5篇

一、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的新尝试

新教材全面贯彻了素质教育思想,注重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比较2009年版与2001年版两本教材,可以发现新教材在理论体系、阐述方法等方面均作了一些新尝试。

第一,从理论体系来说,新教材摆脱了旧教材的大而空、不实用的理论体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整本书分成了道德与法律辩证统一密不可分的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道德的内容,第二部分为法律的内容,在第一部分教会学生一些职业道德规范之后,从道德(人们心中的法律)很自然地过渡到法律(外在强制的道德),帮助学生学会做守规矩的人、做具有法治精神的人、做维护宪法权威的人、做会用法律维权的人、做善于同违法犯罪斗争的人、做依法从事各种民事活动、经济活动的人。将知识融于实际,这样的理论体系还是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在授课之间,稍微一点拨,学生便有了对本书的大致了解。

第二,从阐述方法来看,新教材也是形式各一。处于中职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正是从青少年向成人转变的关键时刻,让他们通篇阅读文字,听大道理,容易引发反叛思想,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而新教材一反过去的模式,设置了很多切合学生实际、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案例,通过案例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形成议一议,想一想的局面,自己讨论分析得出答案。

总之,新教材在使用过程中,通过以上几点改变让师生真正达到了交流,真正地实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

二、新教材的瑕疵及其矫正方法

1.关于自然人的定义

新教材(121页)对自然人的理解为:民法通则称之为“公民”,指基于出生而取得民事主体资格的人,笔者认为有所不妥。我们知道,对一个名词所下的定义,越是详细具体,它所涵盖的范围就会相应缩小,而自然人,在法律上是与法人相对的一种独立的民事主体,它所包含的范围很广:无论是早产婴儿,剖腹产婴儿,人工授精婴儿还是植物人,无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以及残疾人、无国籍人、双重国籍人等等都在自然人的范围内,不因其性别、民族、年龄、种族、政治立场等因素的不同而被排除于自然人之外和剥夺行使民事权利的资格。究其原因,还是受过去的教育模式影响,凡新出现一个名词,必给其一个名分,给它下一“科学”定义,殊不知,这样不仅不科学,还给学生及老师带来困惑和不解。

分析原因,找到解决的办法:大可不必给它下一个结论,只要给学生了解一个事实就行了,即让学生知道自然人是与法人相对的一种民事主体,但它与我们平常讲的公民不完全一样,公民是具有一个国家国籍的人,它属于政治范畴,而自然人不仅包括本国公民,还包括具有外国国籍的自然人和无国籍的自然人,它比公民范围要广。

2.关于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

新教材(120页)在讲到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时一句话带过说始于出生,止于死亡。笔者在授课时学生常常会提出很多问题。

对于出生,通说理解为“独立呼吸说”的出生就行了,对于胎儿的继承这一例外,给学生讲清在分割遗产时,应保留遗腹子(即胎儿)的继承额就行了。对止于死亡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教材理应对此做一个阐述。在法律上,死亡分为自然死亡和宣告死亡两种。自然死亡,即在医学上认定呼吸、心跳、脉搏停止,瞳孔放大的死亡标准。由于死亡多发生在医院,医学上的死亡标准实际上就是法律上的死亡标准。自然人的死亡是重要的法律事实,不仅发生死亡人权利能力终止的法律效果,而且还发生关系到他人的法律效果,如继承开始,婚姻关系消灭,人寿保险合同的条件成就等。而同样会产生这些法律后果的另一种情况就是宣告死亡:如去年发生的3.11日本9.0级大地震,很多自然人无法找寻到尸体,不能认定是自然死亡,法律于是针对这样的情况早就立下了规定,当自然人在意外事故及战争情况下下落不明满2年,在通常情况下下落不明满4年,经利害关系人申请,人民法院宣告该自然人死亡,同时产生与自然死亡相同的后果。

综上,笔者认为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止于死亡。这里的死亡要讲清楚既包括自然死亡也包括宣告死亡。

以上几点,仅是笔者的一家之言,谨为新书的出版,并结合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改革谈以上浅薄的看法,以使中等职业教育不断完善和提高。

第6篇

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育中考;学生体质;体育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129-02

国家教育部在20世纪90年代初确定了浙江省等九省市作为体育中考试点省市。经过五年的探索,试点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一套相对比较完整的实施方案。90年代末开始在全国逐步实施体育中考,并将体育中考的分数计入中考总分。笔者通过学生及家长的问卷调查、走访调查,对体育中考的作用及存在问题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和分析。先看一组数据:

调查对象:学生500名,家长200名

调查方式:与学生——问卷调查;与家长——走访调查

调查数据表明,自从实行体育中考,有98%家长由以前的不支持孩子锻炼到支持孩子参加锻炼,更难能可贵的是有88%的家长会自觉督促孩子参加体育锻炼。既使在紧张的复习迎考期间,也有85%的家长和学生不赞成停止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

一、体育中考作用的再认识

1.改善了体育教学的地位。毋庸讳言,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领导、家长,都很难摆脱升学率的制约,一切与升学有关的因素必然得到加强,而与升学率无关的因素不得不被弱化。把体育列入升学考试科目,就是把体育与升学率无关变为直接与学校的升学率相关,从而使体育学科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得到加强。

2.改善了学生身体素质。在走访调查中发现,没有开设体育中考前,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堪忧,特别是临近大考前夕,学生的生理状态降至最低点;心理负担升至最高点;出现失眠、头晕、记忆力下降的情况并非少数,有的学生甚至于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都坚持不下来,中途晕倒退场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体育中考的缺陷及分析

1.学生、家长对体育中考意义理解肤浅。学校体育应从素质教育出发,要考虑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也要顾及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发展他们的个性。

2.灵活设置项目。要用大部分的时间进行重复练习,反复测验;练了测、测了练,繁锁的操作,教学内容单一、乏味是当前体育应试教育现象又一特征,枯燥的练习充塞着体育课堂,更有甚者,从初一开始就围绕体育考试项目进行三年强化训练。

3.改进考试方式。体育考试工作具有组织工作复杂,难度大,易受场地、气候等因素制约、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同的特点,不硬性规定在哪半天内同时完成体育考试。可以采取用一段较长时间,通过自主报考方式,向学校提出考试的项目,学生可以多次参加考试,不要一考定终生,规定每项考试的次数,要规定的范围内考到最满意为止。

4.保证公平公正。中考体育由教育行政机构统一安排考试地点、考试项目、考试时间,临时安排考评人员,相关人员回避。这样可以防止一些思想素质、业务素质不高,纪律观念不强的监考人员进行弄虚作假、的可能。为了体育考试工作的公平公正持续的生命力,我们必须严格考试办法,加强考试管理,力争体育考试公正、公平。

三、建议与对策

1.注重人格教育,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把体育科目列入中考总分之目的是要体现每个学生在德、智、体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结果,是推进学校、家长、学生对体育教育的重视和对学生身体健康的评判标准,是促进学生积极投身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健康素质。因此,在设置考试项目、内容和方法上都应围绕着这个主题设置。

2.增加场地设施,正确对待素质教育。体育不仅是素质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学校体育如何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不仅仅是一个具体操作的问题,而是伴随着深刻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在体育考试中应减少身体素质类项目,增加可选择性基本技术、基本技能项目,克服“重智轻体”,片面追求文化学习效果及升学率。

3.端正教师作风,提高体育课实效。体育教师应制定合理教学目标,并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每节课都应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4.开展科学体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体育中考的出发点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体育考试过程中,及包括准备考试阶段,都要采取严格措施,切实防止发生危害学生身体健康的情况出现。

总之,中考体育在全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实行,作为全国性的一项考试制度,各方面认识不完全一致,经验有待积累,各级教育部门、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甚至全社会的人,都应提高对中考体育每个细节的认识。做到不是为了考试而考试,深刻认识到只有锻炼好身体,将来才能报效国家,祖国才能强大,中国才能在世界上强盛的道理,使之成为每个公民最基本的责任感。

参考文献:

[1]王成杰.正确认识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J].体育教学,2005,(3).

[2]胡文群.浅谈数学教学中教师情感因素对学生的作用[J].奔向21世纪论文集,2000.

第7篇

关键词: 浅谈 小学 语文素质 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深化学科改革的紧迫任务,九年义务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国民最基础的素质教育,语文课更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一切素质教育都源于语文的学习。因此,学生的语文水平如何,就是素质水平的体现。

一、提高认识,转变教育理念

实施素质教育使每一个学生得到了全面发展,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全民素质。小学语文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门主要学科,理应坚持联系教学实际,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面发展,坚持学生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作为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我国语言文字,这是语文课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中小学教育阶段,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语文学科贯穿始终,位置最重要,课时最多。同时语文又是其它学科学习的工具,其它学科的学习,表达和交流都离不开这个工具,因此怎样掌握和利用语文这个工具就成为我们现在语文课素质教育的关键。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在不断提高,想象力更加丰富,为了适应以及有利地跟上他们的发展节奏,首先素质教育最为重要,是一种研究性学习的开设,是课程改革的趋势。其次它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着眼于给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最后素质教育,既是教育的需求,又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二、夯实基础,全面发展

切实抓好基础知识教学,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与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并不矛盾,而且基础的语文知识和基础的语文技能是我国公民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文化素养。因此,必须扎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课就是强调字、词、句、篇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因此把语文课真正上成语言文字课,使学生通过学习训练,切实掌握好基本的字、词、句和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并能通过掌握和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去拓宽视野,获取知识,进行思想交流和社会交际,并为将来进入社会打下良的好基础。所以,现阶段的课文要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实际需要重新组合,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

三、重视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培养

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有直接的关系,是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 核心因素,因此,坚持启发式教学,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新知识,是教学的关键。特别是小学生,对学习语文是喜欢还是厌倦,直接影响知识的掌握。在教学中,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①以教师愉快情感影响学生;②以创设情境吸引学生;③以鼓励、表扬的方式激励学生;④以启发学生的求知需要,来激发学生的动力。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习能力、掌握学习方法关键,小学阶段是儿童各种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学中,教师除严格要求外还要科学引导,正确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小学阶段主要培养以下习惯:①上课认真,注意力集中;②认真阅读;③主动参与动口、动手、动脑的训练;④敢于大胆发言,勇于质疑问难;⑤互相合作,知识互补。总之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生的脑、眼、耳、口、手并用,在身心的整体活动中协调其身体器官的和谐发展,以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四、教育学生自主学习

第8篇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全程培养;地方高校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35-0058-03

一、应用型本科人才及其综合素质构成

(一)应用型人才的特点

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各有特点,研究生层次的应用型人才,重视理论学习与应用,要掌握较为系统的理论知识,能够在实践中应用、迁移和再创造;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既要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掌握专业知识,更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高职高专层次的应用型人才,理论学习以够用为限,侧重专业技术技能培养和训练。地方高校承担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的职能,决定了地方高校办学定位要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紧密结合,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要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应用型,即注重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二)应用型本科人才综合素质构成

“素质”一词,来源于心理学,是由人的身体、心理、品质、知识、能力等因素相互作用而成的人格特征。应用型本科人才综合素质是指通过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习和实践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对人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的主体特性和品质,主要表现为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知识和能力,包括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两方面,非专业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人文素质、身心素质等要素。

专业素质,即应用型本科人才应该掌握的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要求把握相关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与专业相应的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娴熟的专业技能;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思想道德素质由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两方面构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表现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公民素养表现为自信、自尊、自强、勤奋,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维护公德、保护环境[1]。

科学人文素质包括: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掌握科学方法,崇尚科学精神,具有应用科学解释并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遵循人文精神,具备与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实现人的可持续性发展[2]。

身心素质包括:热爱体育运动,具备锻炼健身的能力,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心理、正确的自我意识、协调的人际关系,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

二、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全程培养的内涵

近年来,用人单位选聘人才不再单纯重视成绩,而是着重考察岗位技能、实践动手能力。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时既要能人,更要好人;既要有文凭,更要有文化;既要考察知识,更要测试能力。严峻的就业形势促使高校将综合素质全程培养与大学生择业就业相结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确定合理可行的就业目标,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贯穿于培养全过程,坚持品德教育、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协同推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使学生学业成功,促进学生顺利就业和创业。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学校在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养、科学态度、人文精神、艺术情怀、健康心理和健全体魄的前提下,着重完成以下四方面任务。

一是努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是其综合素质中最基本的方面,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基础。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并不简单地等同于科学文化知识本身,而是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注重使之“内化”为学生的品格,不断提高学生的修养、陶冶学生的情怀。以传授知识为载体,在专业教育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二是积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的实践能力具体表现为将所了解和掌握的科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能力。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就业形势来看,毕业生的工作去向大多是基层单位的第一线,这就要求学生不仅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有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

三是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往往表现为一个人的潜在能力,表现在能够创造性地运用、转化和传导知识,为今后的创造性工作打下基础,要按照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开拓精神。

四是高度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素质教育是内涵不断延伸与扩展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是充分发挥每个人潜能的教育,是注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教育与个性发展教育是不矛盾的,要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位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为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为每一个学生创造成才的机会。

三、实施综合素质全程培养的途径

现阶段,部分地方高校面临着转型发展的新机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面临各种困境。地方高校大多建校时间不长,校园文化底蕴不够深厚,学校硬件设施不尽完备,师资队伍水平有待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理念有待更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需进一步明确,课程体系有待完善。实施综合素质全程培养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教职员工全员参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全面融合与渗透素质教育,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综合素质。

(一)转变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决定着教育教学的方向和性质,决定着教育教学的效果。在办学思想方面要转变封闭式的追求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办学思想,树立教育必须主动适应社会发展与变革的需要,以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在教学观念方面,要正确处理知识传授与能力素质培养的辨证关系,转变长期以来过分注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素质培养的传统教学观念,树立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能力素质的新教育观[3]。

(二)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是高等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资源,课程体系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容。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推进课程体系改革,确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内容、目标和标准。按学生的共性发展要求构建公共基础课程平台,按专业构建学科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平台,按专业方向设置专业课程模块,加强基础、拓宽口径,增强适应性。体现个性化特征要求,适当压缩必修课,加强选修课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和灵活自主学习的空间,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要求。同时,注重文理渗透、学科交叉融合,为文科学生开设科学技术方面的课程,培养其科学素养,为理科学生开设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进一步增强其人文科学素质,以实现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4]。

(三)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课堂教学是高校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注重教学设计,把课程对学生的知识要求、思维方式训练、能力素质培养等任务容纳进去,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索式、研究式、发现式、课题式的教学方法和合作学习方式,着力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组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内在质量,适时加入慕课(MOOC)平台,充分发挥网络教学资源的优势;要精简课堂讲授时间,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逐步掌握方法,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培养和训练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做好实践教学设计,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要加大对实验设备的投入,提高实验课程的开出率和教学效果;文科专业要结合课程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调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把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贯穿于实践教学过程之中;理工专业要进一步拓展学生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内涵,支持和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及各种兴趣制作小组,多参与多训练,在实践中掌握方法、提高创新能力;加强对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培养创新意识,训练创新思维[5]。

(五)完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机制

完善健全的制度是推行素质教育的有力保证,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实行分层次教学,允许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特长选择课程和教师,提倡主动、自主学习,发挥他们的学习潜能和聪明才智;改革考试制度,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评价方式,考核内容既包含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又反映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和体系,使之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从思想道德修养、专业基础知识、文化技能特长、科技创新能力、身心健康、组织活动表现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六)建设和谐文明校园

学校硬件设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物质基础,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食粮。在注重校园规划、绿化、美化、净化建设的基础上,不断赋予各类校园建筑物及人文景观以深厚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校园文化和文明的一部分,成为育人的重要物质和精神载体。同时,进一步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努力营造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一种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校风、教风、学风以及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组织各种科技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精神,陶冶学生的情操。

参 考 文 献

[1][2]赵萍.论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全程培养[J].科技信息,2012(33):66.

[3]陈纪,章兵,潘真清.浅谈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容及途径[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3(1):45-46.

第9篇

一、初中物理素质教育的内涵

人的整体素质是由多种素质要素构成的,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智能素质。物理学科素质是科学文化素质的一部分,介入其他素质要素深入的互相渗透和相互的交织,使人的各方面的素质呈现一个统一的、完整的素质结构。其内容包括:(1)思想道德素质。(2)物理科学知识素质教育。(3)物理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的培养。(4)物理之美熏陶和心身品质的培养。总之物理学科素质教育是通过物理学科的教学,使人自身的素质结构完善和提高的教育活动。

二、初中物理情感教学策略确立的意义。

所谓教学策略,布卢姆说:“教学的任务,就是要找到使学生掌握所学学科的手段,即找到这样的策略,既考虑到个别的差异,又确能促进个体的充分发展”。

学科素质教育的策略与学科应试教育的策略的功能是不同的。不同的教学策略指导下的教学方法是不同的,其教学效果当然也会不同。运用面向应试教育的策略,解决物理问题时,主要着眼于让学生知道问题的正确答案,学生死记硬背就行。但是,运用素质教育策略,则着力点在于物理思维方法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两种不同的教学策略下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境界是不同的。

“物理情感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唤起学生热爱物理,追求物理知识的动因策略。现代心理研究表明:认知与情感是密不可分的,有效的认知往往伴随肯定、赞许、羡慕等积极情感。厌烦、不满、轻视等否定情感难以产生积极的认知。正如列宁所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教学是寓理于情、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之中,以情动人的教育。物理素质的情感教学策略是以物理情境的艺术化、情感化来唤起学生热爱物理学,体验物理之美,追求美的未来。

三、物理情感教学策略的尝试

物理情感教学以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前提。赫尔巴特指出:“情感和谐可以在两种情形下产生,教师深入到学生的情感中去,不让孩子们注意即机警地参加进去;或者设法使学生的感情以某种特殊的方式接近自己的感情。”在实施情感教育过程中,曾获得过师爱唤起的学习情感的体验,一位学生在学习小结中写道:“您开始教我们物理时,我只是半信半疑的敬意——今天我除了当初的敬意,我还要竭力去吸取您吐露的点点滴滴,努力学习您的方法,揣摩捷径,实现目标。此时我真可谓天底下最幸运的人,仍在您的足下学习,真是天赐的。”该生升入高中后,物理成绩一直稳居一流。可见师生情感交流所激发出来的力量是无限的,情感策略功力无比!